怎么看?怎么建? - epaper.jxwmw.cnepaper.jxwmw.cn/resfile/2019-01-18/09/09.pdf ·...

1
一路艰辛一路歌 校园 责任编辑:朱雪军 杨 2019 1 18 日 星期五 JIANGXI DAILY 9 六十年,一个甲子。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经历了 多少艰难;薪火相传,玉汝于成,凝聚了几代人的心 血。 年轻人着眼未来,老年人总爱“想当年”,这似乎 是一种应该被淘汰的观念。但是,没有当年,哪有今 天?没有前人踏平坎坷,怎有今天的康庄大道?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发展,就历尽了坎 坷。从建立到停办,由系合并建院,再撤院回到系,最 终成为学院。在这艰难曲折中,付出心血和努力的是 几代人,他们是铺路石,在坎坷崎岖的路上铺就道路; 他们是抱薪者,使薪火得以代代相传。 1958 年,省领导痛感全国院校调整后江西教育的 落后,创办了江西大学、江西工学院。当时学校广揽 人才,南下干部、时任新华社江苏分社社长于生出任 学校副校长。出于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人才培养的 重视,于生主张创办了新闻系,自己兼任系主任,当时 包括行政教辅人员一共 7 人。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 师生们都很开心,一片红红火火。多亏了于生牵头, 没有他的热心,今天我们不可能说,我们是继复旦大 学、中国人民大学之后第三个拥有新闻系的高校! 1973 年,被解散的大学陆续恢复,下放的老师回 校,新闻系的邓长荪、果毅、程法、彭国平等老师进入 中文系。为了延续薪火,他们克服困难,开展业务活 动。1974 年,办了两个班,其中一个是电视培训班,那 时电视还是稀罕物,一期招了 18 人,结业后基本去了 省广播厅。犹记得,为了扩大影响,带动业务,果毅老 师还拐弯抹角找到李谷一老师,为宜春的一个专题片 配了歌曲。另一个是新闻写作培训班,老师也很努 力, 1993 年南昌大学成立时一位校友来参加庆祝大 会,还带着老师曾经为她逐字逐句批改的新闻写作原 稿,感谢老师的精心栽培。 当时办学,经费极缺。彭国平老师利用他的专长 和人脉,与全国摄影家协会合作,面向全国招生,为新 闻系走向全国打开了新局面。几年努力,为学校创收 不少,系里也增添了一点摄影器材、购置了一批图书, 如全套的申报、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这是非常宝贵 的,全国高校没几家有,后来有人出 3 万美金想买,我 们也不卖。 全国新闻院系几百家,我们这里走出了分布在全 国各地的大批新闻从业人员,这就是历史,就是品 牌。当年分配到新华社的毕业生,他们去报到时,从 火车站肩挑行李进新闻社大门,成为一时的佳话,受 到当时的副社长穆青关注,在得知学校复办以后,他 特地委派人事干部来要毕业生,表示以后每年要 10 位。20 世纪 90 年代,省内新闻单位中, 80%以上的业 务骨干毕业于南昌大学新闻系,特别是在沿海地区, 几乎没有一个新闻单位没有我们新闻系的系友。毕 业生求职,只要凭着熟悉的乡音,就可以找到师兄师 姐。一次,我同几位老师去珠海出差,只有几个系友 知道,结果一下来了三桌人。 回顾过去,令人兴奋。展望未来,信心满满。祝 我们的学校越办越红火,祝一批批学子取得越来越辉 煌的业绩。 刘仁圣 新平台 新作为 —贺江西日报《校园》版开办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校 园》版今天与您见面了。 《校园》版立足大中小幼各级各 类学校,倾听广大教师在教学一线、 科研一线的奋斗故事和感人事迹,关 注广大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的成长 经历和奋发状态,展现丰富多彩、积 极向上的校园生活。该版面设“圆 桌”“讲台”“漫谈”“成长”“征文”等栏 目。 《校园》版坚持开门办刊、互动办 刊,期待您的参与,期待与您一道,在 交流、交融、交锋中,感悟教学相长的 真谛,感念青春校园的快乐。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 079186849352 霞光漫上天空,将雁儿装点成红色的音符,我静静地看着火 红的太阳慢慢西沉,心里暖暖的。 梨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如那年我们青涩的脸庞,印在黑 白的课本上,没有各种精彩的活动,也没有太多的假期。我们就 像墙上单调的爬山虎,慢慢地向上爬,渴望着更高的天空。风拂 过书面,书页摩擦声清脆悠长,那是我们埋头用功时的乐音。笔 尖在纸上旋转,一行行地耕耘,让爬山虎愈爬愈高。火热的六 月,充斥着我们的期盼。高考虽残酷却也浪漫,天南地北的人在 同一天做着同一份试卷,铃声一起响,大家一起舒气。卸下包袱 的我们却又不得不在这一个路口走向不同的方向,然后站在不 同的路灯下,回望同一个路口。 “草长莺飞二月天”“春江水暖鸭先知”“春风又绿江南 岸”……古诗中对南方的美好赞叹,让长期在北方小城中居住的 我对江南水乡充满无尽的向往。还好运气不错,大学真的把我 带向南方。当我提着旅行箱走出家门的那一刻,脚下如同生风, 恨不得立刻赶到南方去。火车在铁轨上行进,我一直兴奋地趴 在车窗往外看,每向前一步,离南方就近一步,每过一个城市,与 南方就少了一个城市的距离。 终于等到你,我的大学。江西理工大学静静地躺在赣州的 怀抱中,那样水墨诗意。夕阳下,古老的榕树在路旁肆意伸展, 整齐的棕榈树在路旁俯视着车流,校边的赣水熠熠生辉,古城楼 充满了历史,小城的每一处都让我沉醉。 终于等到你,我的大学。如今,我站在了新的追梦路口,路 上我不会轻易地停下脚步,我愿永远热泪盈眶地为自己的努力 而鼓掌。 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作者系江西理工大学学生) 终于等到你 丛海龙 2018 年,是“双一流”建设的起步之年,各高校拿方案定目标、划责任抓落实, 推动各项工作加快发展; 2019 年,是“双一流”建设的深化之年,各高校更应以扎实 的举措、拼搏的作风,推动学校、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双一流”怎么看?怎么 建?本期邀请省内部分高校领导,回顾“双一流”建设一年来的成果,畅谈下一步 的思路举措。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我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 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时期,江 西日报《校园》版正式开办了。在此,我们表示热烈祝 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 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江西是教育大 省,目前共有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 25600 余所,在 校师生人数接近 1100 万,约占全省人口的 1/4。校园 是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全面反映 江西教育整体水平、展示师生精神状态的重要阵地。 党报走进校园、走近师生,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 针、政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要求;是激发广大师生建设富裕美 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强劲动能,凝聚共绘新时代江西物 华天宝人杰地灵新画卷磅礴伟力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 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主 动作为、积极探索,营造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 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教育生 态。广大教师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广大学生奋发有 为、成长进步,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呈现出日新月 异、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 新的一年,全省教育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 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扣建设教育强国新部 署,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 福人民的目标,深入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奋力开创全 省教育工作新局面,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展现江西教育新作为。 希望江西日报进一步聚焦校园,用笔墨关注师 生,为学生成长成才、为教师辛勤奉献、为教育改革发 展提供坚强舆论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祝《校园》版越办越好,成为江西教育的重要宣传 阵地、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 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 2019年1月17日 (资料照片) 建校初期。 新校区一角。 主持人: 2018 年,作为“双一流”建设元年,学校“双 一流”建设开局如何? 喻晓社: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根据国家发 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国高等教 育在国际舞台上由追赶逐渐开始转向并跑。南昌大学作 为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省内唯一 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 建高校、我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必须为全省“双 一流”建设探索新路、提供经验。 为此,学校确立了“打造两大世界一流学科,助力江 西两大产业发展”的战略主题,启动“2+X”世界一流学 科建设、创建学科特区、成立国际材料创新研究院和国际 食品创新研究院,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具体来 说,一是一流本科深化推进,学校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质量 提升工程,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荣获 2018 年国 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二是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新 增“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 ESI 世界排名前 1%,新增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7 个,实现了文科博士学位一级 学科授权点零的突破;学校研究成果入选教育部 2018 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 259 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8 项。三是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增强,承办了 2018 产学研用国际 合作会议(南昌),主办了首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 西)建设论坛暨生态文明建设技术推介会。 罗嗣海: 2018 年是江西理工大学发展历史上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一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几代人凝 心聚力、不懈追求的申博梦终成现实。 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突出学校服务社会发展的 人才和智力优势,提出了“建设对区域发展最具贡献度的 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 2018 年牵头组 建了中国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创新联盟,获批江西省制造 业创新中心;与鹰潭市共建江西先进铜产业研究院,获批 江西省重点培育智库。科技创新再创佳绩,主持国家十 三五重点研发项目 1 项,国防科工委高分专项 1 项,两个 项目经费近 6000 万元;获批 1 项国家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立项达 63 项,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居全省第二。 郭杰忠: 获批成立“江西省无人飞行器设计与试验工 程研究中心”、江西(南航)国际创新合作研究院、军民融 合与航空发展研究院,是学校过去一年的发展亮点。在 “双一流”建设上,围绕学科建设取得了系列成果,学校 20 个本科专业参加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 7 个专业 获全省排名第一,材料科学学科和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 ESI 全球排名前 1%,总数列全省第二。在“全国高校团学 创业教育工作指数 100 强”中位列第 56 位,在“普通本科 类高校团学创业教育工作指数 100 强”中居第 10 位,是我 省得分最高的高校。特别是坚持打造特色专业,比如无 声监测、航天加工,首创了国内首个航空发动机专业,被 列为国家一级学科。 主持人:新的一年,将围绕哪些重点工作发力,全面 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喻晓社: “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已从过去的重基础建 设和设备采购,改变为比质量、比内涵、比水平、比特色。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本中之本。学校部省合建和“双 一流”建设对人才渴望和需求的紧迫性前所未有,但人才 不会凭空而来,更等不来,靠不来,必须改革创新,加快健 全完善科学的引育留用政策体系。 此外,我们将以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专业、搭建 一流平台、提供一流服务为抓手,推进“双一流”建设。具 体举措包括:分层次分类别推进学科建设,实施“世界一 流学科引领计划”“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医学学科整体提 升计划”和“人文社会科学繁荣与落地计划”学科建设四 大计划;通过 5 年至 10 年,努力建设 15 20 个进入国内 同类专业一流行列、在世界同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 争力的本科品牌专业;集中资源建设江西生态文明研究 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支撑相关新兴支柱产业发 展;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研究基地、医疗卫生服务平台 和特色新型智库,为地方发展提供一流的技术服务、健康 服务和智库服务。 罗嗣海: 我们将遵循“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 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建设原则,制定目标、分 解任务、划好责任、重点推进。一是人才培养方面要突出 质量提升,以大类培养方案的优化为抓手,优化专业设置 和招生方案,加快国家、省级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二 是学科方面要在大学章程引领下加快推进大部制、学部 制改革,做强存量、培育增量。三是在科研平台的组织形 式运营上有新变化,通过机制创新,成为学校高端人才引 进和技术成果孵化的有效载体。四是在组织形式上要坚 持两条腿走路,有效组织和自由创新并行推进科研提 升。五是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大引进力度。六是树立以学 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体系,让管理更加人性化。 郭杰忠: 要实现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行业领 先”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 优质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将以如饥似渴的状态引进人才、 留住人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 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 量、聚才的良方汇聚天下英才。其次是抓好特色学科建 设,特别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等优势特 色学科,紧抓全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抢占航空产业 领域研究制高点,为江西航空产业做大做强贡献更多智 慧和力量。再次是深化国际合作办学,以南昌航空大学 国际合作创新研究院建设为契机,外引乌、白、俄等国高 水平大学,内联江西本土航空企业,努力建设成为航空原 创科技的策源中心、航空人才的交流与培养中心、航空技 术进步的促进中心、航空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并最终形 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航空创新技术研究中心。 主持人: “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抢滩布局的最佳 机会,如何抓住这来之不易的重大发展机遇,补好短板? 喻晓社: “双一流”建设必须紧扣学科建设这一基础, 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强化学科特色,打造学科高峰, 带动高校强化优势、彰显特色。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服 务导向,对接产业发展,围绕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 求,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构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学科专业体系,提升学科建设与我省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支撑度和贡献度。要创新服务方式,成为区域特色产业 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既为地方企业 解决生产难题,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推动学科 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提高学科建设水 平,开拓学术视野,追踪和把握学术前沿。 罗嗣海: 我省高校以标志性成果为代表的核心竞争 力还很欠缺,因此,要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在着力培育标 志性成果上下功夫。各学科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找准切入点,力争在国家级重大项目和国家级科技成果 上取得更大的突破。要鼓励组建跨学科的团队,有选择、 有重点地开展交叉领域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和攻关,争 取取得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要把成果转化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创新成果的市 场化、产业化,推动高校真正成为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郭杰忠: 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以问题为导向,切实扭转单纯依靠加大投入的粗放型发 展局面,通过改革提高建设效益;建立推进“双一流”建设 的决策运行机制,把各项措施有机组成合力,破解体制机 制性障碍,释放学校和学科自我发展的活力。一要构建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着重处理好党委决策权、校 长管理权、学术委员会判断权、教代会监督权之间的相互 运行关系,建立学术本位的管理体制。二要加快教师评 聘制度的改革,在岗位设置、人才引进、考核与管理等方 面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脱颖 而出。三要加快科研组织与管理机制的改革,管理重心 下移,增加基层科研学术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能 力,让项目围着人才转、人才带着项目干。 “双一流” : 怎么看?怎么建?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罗德斌 宾: 喻晓社 南昌大学党委书记 罗嗣海 江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郭杰忠 南昌航空大学党委书记 “双一流”建设, 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在 国际舞台上由追赶逐渐 开始转向并跑。 “双一流”建设的 重点已从过去的重基础 建设和设备采购,改变为 比质量、比内涵、比水平、 比特色。 “双一流”建设必 须紧扣学科建设,全力推 进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充 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 开放的体制机制。 本文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六十 周年庆典大会上,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刘仁圣教授代表老领导、老教师的致辞摘 登。文中,他回顾了六十年来学院从无到 有,从小到大,历经坎坷最终“修成正果”的 风雨历程,情之深,意之切,感人至深。

Transcript of 怎么看?怎么建? - epaper.jxwmw.cnepaper.jxwmw.cn/resfile/2019-01-18/09/09.pdf ·...

Page 1: 怎么看?怎么建? - epaper.jxwmw.cnepaper.jxwmw.cn/resfile/2019-01-18/09/09.pdf · 怀抱中,那样水墨诗意。夕阳下,古老的榕树在路旁肆意伸展, 整齐的棕榈树在路旁俯视着车流,校边的赣水熠熠生辉,古城楼

一路 艰 辛 一 路 歌

校 园■ 责任编辑:朱雪军 杨 静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JIANGXI DAILY 9

六十年,一个甲子。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经历了多少艰难;薪火相传,玉汝于成,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

年轻人着眼未来,老年人总爱“想当年”,这似乎是一种应该被淘汰的观念。但是,没有当年,哪有今天?没有前人踏平坎坷,怎有今天的康庄大道?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发展,就历尽了坎坷。从建立到停办,由系合并建院,再撤院回到系,最终成为学院。在这艰难曲折中,付出心血和努力的是

几代人,他们是铺路石,在坎坷崎岖的路上铺就道路;他们是抱薪者,使薪火得以代代相传。

1958年,省领导痛感全国院校调整后江西教育的落后,创办了江西大学、江西工学院。当时学校广揽人才,南下干部、时任新华社江苏分社社长于生出任学校副校长。出于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人才培养的重视,于生主张创办了新闻系,自己兼任系主任,当时包括行政教辅人员一共 7人。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师生们都很开心,一片红红火火。多亏了于生牵头,没有他的热心,今天我们不可能说,我们是继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之后第三个拥有新闻系的高校!

1973年,被解散的大学陆续恢复,下放的老师回校,新闻系的邓长荪、果毅、程法、彭国平等老师进入中文系。为了延续薪火,他们克服困难,开展业务活动。1974年,办了两个班,其中一个是电视培训班,那时电视还是稀罕物,一期招了 18人,结业后基本去了

省广播厅。犹记得,为了扩大影响,带动业务,果毅老师还拐弯抹角找到李谷一老师,为宜春的一个专题片配了歌曲。另一个是新闻写作培训班,老师也很努力,1993 年南昌大学成立时一位校友来参加庆祝大会,还带着老师曾经为她逐字逐句批改的新闻写作原稿,感谢老师的精心栽培。

当时办学,经费极缺。彭国平老师利用他的专长和人脉,与全国摄影家协会合作,面向全国招生,为新闻系走向全国打开了新局面。几年努力,为学校创收不少,系里也增添了一点摄影器材、购置了一批图书,如全套的申报、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这是非常宝贵的,全国高校没几家有,后来有人出 3万美金想买,我们也不卖。

全国新闻院系几百家,我们这里走出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批新闻从业人员,这就是历史,就是品牌。当年分配到新华社的毕业生,他们去报到时,从火车站肩挑行李进新闻社大门,成为一时的佳话,受到当时的副社长穆青关注,在得知学校复办以后,他特地委派人事干部来要毕业生,表示以后每年要 10位。20世纪 90年代,省内新闻单位中,80%以上的业务骨干毕业于南昌大学新闻系,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一个新闻单位没有我们新闻系的系友。毕业生求职,只要凭着熟悉的乡音,就可以找到师兄师姐。一次,我同几位老师去珠海出差,只有几个系友知道,结果一下来了三桌人。

回顾过去,令人兴奋。展望未来,信心满满。祝我们的学校越办越红火,祝一批批学子取得越来越辉煌的业绩。

刘仁圣

新平台 新作为——贺江西日报《校园》版开办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校园》版今天与您见面了。

《校园》版立足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倾听广大教师在教学一线、科研一线的奋斗故事和感人事迹,关注广大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的成长经历和奋发状态,展现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活。该版面设“圆桌”“讲台”“漫谈”“成长”“征文”等栏目。

《校园》版坚持开门办刊、互动办刊,期待您的参与,期待与您一道,在交流、交融、交锋中,感悟教学相长的真谛,感念青春校园的快乐。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联系电话:0791—86849352

霞光漫上天空,将雁儿装点成红色的音符,我静静地看着火红的太阳慢慢西沉,心里暖暖的。

梨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如那年我们青涩的脸庞,印在黑白的课本上,没有各种精彩的活动,也没有太多的假期。我们就像墙上单调的爬山虎,慢慢地向上爬,渴望着更高的天空。风拂过书面,书页摩擦声清脆悠长,那是我们埋头用功时的乐音。笔尖在纸上旋转,一行行地耕耘,让爬山虎愈爬愈高。火热的六月,充斥着我们的期盼。高考虽残酷却也浪漫,天南地北的人在同一天做着同一份试卷,铃声一起响,大家一起舒气。卸下包袱的我们却又不得不在这一个路口走向不同的方向,然后站在不同的路灯下,回望同一个路口。

“草长莺飞二月天”“春江水暖鸭先知”“春风又绿江南岸”……古诗中对南方的美好赞叹,让长期在北方小城中居住的我对江南水乡充满无尽的向往。还好运气不错,大学真的把我带向南方。当我提着旅行箱走出家门的那一刻,脚下如同生风,恨不得立刻赶到南方去。火车在铁轨上行进,我一直兴奋地趴在车窗往外看,每向前一步,离南方就近一步,每过一个城市,与南方就少了一个城市的距离。

终于等到你,我的大学。江西理工大学静静地躺在赣州的怀抱中,那样水墨诗意。夕阳下,古老的榕树在路旁肆意伸展,整齐的棕榈树在路旁俯视着车流,校边的赣水熠熠生辉,古城楼充满了历史,小城的每一处都让我沉醉。

终于等到你,我的大学。如今,我站在了新的追梦路口,路上我不会轻易地停下脚步,我愿永远热泪盈眶地为自己的努力而鼓掌。

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作者系江西理工大学学生)

终于等到你丛海龙

2018年,是“双一流”建设的起步之年,各高校拿方案定目标、划责任抓落实,

推动各项工作加快发展;2019年,是“双一流”建设的深化之年,各高校更应以扎实

的举措、拼搏的作风,推动学校、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双一流”怎么看?怎么

建?本期邀请省内部分高校领导,回顾“双一流”建设一年来的成果,畅谈下一步

的思路举措。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我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时期,江西日报《校园》版正式开办了。在此,我们表示热烈祝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江西是教育大省,目前共有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 25600余所,在校师生人数接近110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4。校园是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全面反映江西教育整体水平、展示师生精神状态的重要阵地。党报走进校园、走近师生,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要求;是激发广大师生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强劲动能,凝聚共绘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新画卷磅礴伟力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主动作为、积极探索,营造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教育生态。广大教师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广大学生奋发有为、成长进步,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

新的一年,全省教育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扣建设教育强国新部署,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目标,深入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奋力开创全省教育工作新局面,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周年展现江西教育新作为。

希望江西日报进一步聚焦校园,用笔墨关注师生,为学生成长成才、为教师辛勤奉献、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舆论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祝《校园》版越办越好,成为江西教育的重要宣传阵地、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

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

2019年1月17日

致读者

(资料照片)▲ 建校初期。 新校区一角。

主持人:2018年,作为“双一流”建设元年,学校“双一流”建设开局如何?

喻晓社: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根据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上由追赶逐渐开始转向并跑。南昌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省内唯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我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必须为全省“双一流”建设探索新路、提供经验。

为此,学校确立了“打造两大世界一流学科,助力江西两大产业发展”的战略主题,启动“2+X”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创建学科特区、成立国际材料创新研究院和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具体来说,一是一流本科深化推进,学校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荣获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项。二是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新增“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 1%,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7个,实现了文科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零的突破;学校研究成果入选教育部201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59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8项。三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增强,承办了2018产学研用国际合作会议(南昌),主办了首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论坛暨生态文明建设技术推介会。

罗嗣海:2018年是江西理工大学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几代人凝心聚力、不懈追求的申博梦终成现实。

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突出学校服务社会发展的人才和智力优势,提出了“建设对区域发展最具贡献度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2018年牵头组建了中国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创新联盟,获批江西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与鹰潭市共建江西先进铜产业研究院,获批江西省重点培育智库。科技创新再创佳绩,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 1项,国防科工委高分专项 1项,两个项目经费近6000万元;获批1项国家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立项达63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居全省第二。

郭杰忠:获批成立“江西省无人飞行器设计与试验工程研究中心”、江西(南航)国际创新合作研究院、军民融合与航空发展研究院,是学校过去一年的发展亮点。在

“双一流”建设上,围绕学科建设取得了系列成果,学校20个本科专业参加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7个专业获全省排名第一,材料科学学科和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总数列全省第二。在“全国高校团学创业教育工作指数 100强”中位列第 56位,在“普通本科类高校团学创业教育工作指数100强”中居第10位,是我省得分最高的高校。特别是坚持打造特色专业,比如无声监测、航天加工,首创了国内首个航空发动机专业,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

主持人:新的一年,将围绕哪些重点工作发力,全面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喻晓社:“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已从过去的重基础建设和设备采购,改变为比质量、比内涵、比水平、比特色。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本中之本。学校部省合建和“双一流”建设对人才渴望和需求的紧迫性前所未有,但人才不会凭空而来,更等不来,靠不来,必须改革创新,加快健全完善科学的引育留用政策体系。

此外,我们将以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专业、搭建一流平台、提供一流服务为抓手,推进“双一流”建设。具体举措包括:分层次分类别推进学科建设,实施“世界一流学科引领计划”“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医学学科整体提升计划”和“人文社会科学繁荣与落地计划”学科建设四大计划;通过 5年至 10年,努力建设 15至 20个进入国内同类专业一流行列、在世界同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本科品牌专业;集中资源建设江西生态文明研究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支撑相关新兴支柱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研究基地、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和特色新型智库,为地方发展提供一流的技术服务、健康服务和智库服务。

罗嗣海:我们将遵循“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建设原则,制定目标、分解任务、划好责任、重点推进。一是人才培养方面要突出质量提升,以大类培养方案的优化为抓手,优化专业设置和招生方案,加快国家、省级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二是学科方面要在大学章程引领下加快推进大部制、学部制改革,做强存量、培育增量。三是在科研平台的组织形式运营上有新变化,通过机制创新,成为学校高端人才引进和技术成果孵化的有效载体。四是在组织形式上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有效组织和自由创新并行推进科研提升。五是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大引进力度。六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体系,让管理更加人性化。

郭杰忠:要实现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行业领先”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优质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将以如饥似渴的状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汇聚天下英才。其次是抓好特色学科建设,特别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等优势特色学科,紧抓全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抢占航空产业领域研究制高点,为江西航空产业做大做强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再次是深化国际合作办学,以南昌航空大学国际合作创新研究院建设为契机,外引乌、白、俄等国高水平大学,内联江西本土航空企业,努力建设成为航空原创科技的策源中心、航空人才的交流与培养中心、航空技术进步的促进中心、航空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并最终形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航空创新技术研究中心。

主持人:“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抢滩布局的最佳机会,如何抓住这来之不易的重大发展机遇,补好短板?

喻晓社:“双一流”建设必须紧扣学科建设这一基础,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强化学科特色,打造学科高峰,带动高校强化优势、彰显特色。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服务导向,对接产业发展,围绕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构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提升学科建设与我省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支撑度和贡献度。要创新服务方式,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既为地方企业解决生产难题,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推动学科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开拓学术视野,追踪和把握学术前沿。

罗嗣海:我省高校以标志性成果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还很欠缺,因此,要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在着力培育标志性成果上下功夫。各学科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找准切入点,力争在国家级重大项目和国家级科技成果上取得更大的突破。要鼓励组建跨学科的团队,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交叉领域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和攻关,争取取得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标志性研究成果。要把成果转化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创新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推动高校真正成为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郭杰忠: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切实扭转单纯依靠加大投入的粗放型发展局面,通过改革提高建设效益;建立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决策运行机制,把各项措施有机组成合力,破解体制机制性障碍,释放学校和学科自我发展的活力。一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着重处理好党委决策权、校长管理权、学术委员会判断权、教代会监督权之间的相互运行关系,建立学术本位的管理体制。二要加快教师评聘制度的改革,在岗位设置、人才引进、考核与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要加快科研组织与管理机制的改革,管理重心下移,增加基层科研学术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能力,让项目围着人才转、人才带着项目干。

“双一流”:

怎么看?怎么建?主持人:

本报记者 罗德斌 骆 辉

嘉 宾:

喻晓社 南昌大学党委书记

罗嗣海 江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郭杰忠 南昌航空大学党委书记

●“双一流”建设,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上由追赶逐渐开始转向并跑。

●“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已从过去的重基础建设和设备采购,改变为比质量、比内涵、比水平、比特色。

●“双一流”建设必须紧扣学科建设,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本文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六十周年庆典大会上,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仁圣教授代表老领导、老教师的致辞摘登。文中,他回顾了六十年来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坎坷最终“修成正果”的风雨历程,情之深,意之切,感人至深。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