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房在五洲铁路线上 - peoplerail.com ·...

1
B2 2018 年 10 月 25 日 本版编辑 赵元梓 实习编辑 本版美编 李晓婷 本版审校 热线电话:(010)51871931 E-mail:[email protected] 文化视线 书香铁路·家风家教 书房 高铁 高铁 · 有人问起我读书时学的是什么专 业,我回答是“铁道工程管理”。这时 对方总诧异地问:“学这个专业,怎么 做起文字工作了?”别人可能不理解, 但我喜欢和文字打交道,如果让我重新 选择,回到 1999 年的渝北深山,我还 会做出与当年相同的决定。 那时,我接到工作调动通知,到当 时的河北高碑店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第 四工程处参与编写处史。自此,我离开 了工地技术员的岗位,告别了水准仪、 计算器、卷尺和工程图纸,开始从事文 字撰写工作。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 浅。”这些年,除了装满 6 个书柜书籍 的书房外,我也把铁路线看作自己广阔 无垠的书房。我从书籍中汲取营养的同 时,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涉猎不同门 类的艺术领域,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在 行路中丰富心灵,开阔眼界。 20 年来,我曾在我国的最东端 看第一缕阳光照射到祖国的大地上。在 那里,我的工友们修建了前进镇到边城 抚远的铁路;我曾到海拔 5000 米以上 的唐古拉山口,面朝皑皑雪峰,在呼啸 的风中等待,用相机记录下火车通过世 界铁路最高点的场景;我曾到我国重要 的铁路枢纽广州南站,在椰风蕉雨中见 证工友们为车站落成付出辛勤汗水;我 也曾到异国他乡,看外国人乘坐着中国 生产的火车,在中国人修建的铁路上愉 悦地旅行…… 1996 年,我还在衡阳铁路工程学 校读书时,就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广 州铁路(集团)公司第一次团代会,乘 坐了广州到深圳时速 160 公里的准高速 列车,体验了火车风驰电掣的速度。之 后,我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客运专 线—秦沈客专、我国第一条时速 350 公里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 营时,我都有幸作为一名记录者,见证 这些辉煌的铁路发展史。 我庆幸自己是中国铁路建设行业中 的一员。2009 年,我参与撰写的报告 文学《锦鲤跃龙门—中国铁建股改上 市纪实》,由华文出版社出版;今年, 我参与编写的《图说铁道兵》由解放军 出版社出版,这都让我对铁路工作充满 热情,对文字撰写满怀信心。 我出生在河南省延津县农村,和作 家刘震云是同乡。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 候 , 我 开 始 阅 读 《封 神 演 义》《说 岳 全 传》等小说,立刻被书中奇幻的故事情 节、传奇的英雄故事深深吸引了。有时 到地里去摘棉花,我还会像说评书一 样,给哥哥讲书中的故事:“岳霆使了 个出马一支枪,张国乾回了个金刚大踏 步,岳霆就又使了个童子拜观音。” 那时我和大伯睡在喂牲口的房子 里,晚上他和几个老伙计总是摆张桌子 打骨牌,“锤”“幺二丁”的叫喊声把桌 子砸得啪啪直响。我就着煤油灯,抱着 残破的旧书,独自沉浸在“八大锤大闹 朱仙镇”的精彩世界里。 家里盖房子,一帮街坊都来帮忙, 大伯跟大家夸赞我道:“书里的人和 事,他都知道,不信你问他。”有人 问:“何元庆的爹是谁呀?”“何玉 峰。”我立刻回应道。于是大家禁不住 赞叹起我来。等到读完小学时,我已经 把村里能找到的书都读了一遍。 在考入衡阳铁路工程学校后,热爱 阅读的我仿佛从小河沟游进了浩瀚的海 洋,学校图书馆几十万本藏书极大地拓 宽 了 我 的 视 野 。 从 《老 子》《庄 子》 到 《中 国 神 话 史》《中 国 美 术 史》《江 湖 丛 谈》《点石斋画报》;从梁启超、秋瑾到 周作人、张贤亮、余华……我凭着兴 趣,涉猎不同门类的知识,阅读不同种 类的书籍。后来,我成为了学校社团部 门的负责人,带着文学社、书画社、摄 影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各种文艺活动, 在学习工程专业之外,积累着另一种知 识素养。 参加工作后,我的日常支出也多用 在购书方面,在阅读中感悟生活,也记 录下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我在报纸上 发表了大量散文随笔,出版了《心灵版 图》《烟云》 等作品集。 近年来,我先后加入了河北省书法 家协会、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和中央国 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参与铁路送文化下 基层、春节送春联等活动,结识了很多 圈内的好友,大家偶尔在一起小聚,谈 艺论道,互相品评,乐在其中。 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书籍充 盈了我的生活,也渐渐影响着我的精神 气质。不久前和书友王玉刚、张建兴在 一起聊天,玉刚说:“七八年没见秉良 了,感觉还是那么年轻,看上去更有文 化了,好像多了层‘包浆’一样。”建 兴笑道:“这个比喻真是形象。” 虽然在书法写作上我下的功夫不 够,但我的优势在于读书涉猎面较广, 读帖也比较多,从《中国历代书法理论 汇 编》《石 鼓 文》《石 门 铭》 到 《十 七 帖》《书 谱》《落 花 诗 册》, 我 闲 来 就 翻 阅浏览一下,也经常到中国美术馆、国 家博物馆等博物馆看展,看得多了,眼 力也有提高。凡有疑难字句,难以辨认 的字迹,朋友们总会想到来问问我。 前些年,我的老师李芳庆先生每写 一幅作品,总要让我看一看有没有错 字、漏字,他和朋友笑称:“秉良就是 我的啄木鸟。”有一次,画家骆振华大 哥从画册上临摹石涛的 4 幅 《高 士 图》,苦于草书写的 4 首诗题跋极难辨 认,便请几位书法家来帮助辨别。几个 人研究了好久仍有 20 来个字无法确 定,于是就把我喊去,我拿着放大镜一 个字一个字地推敲,最后 4 首诗都被我 “破译”出来了,想想这都与我日常的 阅读分不开啊。 在我的阅读品类中,美术鉴赏和美 术理论占有相当大的部分。我也多次给 一些画家写美术评论,和他们成了生活 中的好友。因为常常要写美术评论,我 必须认真地研究美术史论,才能把评论 写得有深度。于是我特意购买了《世界 艺 术 史》《黄 宾 虹 山 水 画 论 稿》 等 多 本 美 术 书 籍 、 订 阅 了 《美 术》《中 国 书 画》等专业杂志,在阅读中增进自己的 美学修养。我撰写了美术评论《敲响明 天的太阳》《艺术行正道,大路通五 洲》《廖静文与大路画展》《跋涉于精神 的高原》等篇目,为扩展大路画展的影 响力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我的阅读门类比较庞杂,从诸子百 家到史学、美学、文学、经济学都有所 涉猎,下笔才能言之有物,才能绵密厚 重。得益于读书不辍,2016 年我还入 选了百名“首都市民学习之星”。 “胸中滔裕书多读,笔下纵横业要 专。”一切的积累,好像都是为了记录 铁路的发展。我要感谢铁路这个行业, 感谢身处的伟大时代,让我的脚步能踏 遍九州,笔下的文字才能更有力量。如 今,我正沿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轨 迹,参与和记录中国高铁“走出去”的 壮阔征程。 情感在沉淀中厚重,人生在历练中 丰盈。岂甘意气在庸常里消磨,且让岁 月在跋涉中峥嵘。铁路线是无限延展、 始终向前的,我将在这广阔无垠的、流 动的书房中,体味生命的意义。 (作者供职于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 限公司党委工作部) 6 岁以前的时光,几乎都是在 爷爷家的老院中度过的。老院很别 致,栽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那 是我儿时的乐园,那些散落在老院里 的故事,也成为了我人生的灯塔。 爷爷一生勤劳,无论春夏秋冬, 他总是天蒙蒙亮就起床。春天种菜, 夏天种花、除草、浇菜园,冬天修整 院落。一有闲暇,爷爷就坐在葡萄架 下的长椅上读书看报。那时候,我最 喜欢在院子里跟小伙伴们捉迷藏。玩 累了,就跑到长椅边,一歪身子躺在 爷爷腿上,缠着爷爷讲故事。夏天的 午后,树影斑驳,在那把长椅上,爷 爷给我讲过的故事无法计数,但讲得 最多的是关于老院的过去。 爷爷 18 岁那年,作为村里唯一 的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当地乡政府工 作。1950 年,爷爷奶奶结婚,那时 的老院,还是一块荒地。爷爷用参加 工作后的全部积蓄,又借了一部分钱 盖了两间泥土房。婚后,爷爷上班, 奶奶在家种地、操持家务。那几年, 随着大伯、父亲和两个叔叔相继出 生,家里的日子也愈加紧张。爷爷在 上班之余,又跟奶奶一起种了十几亩 地。年复一年的春种秋收,常常累得 他们直不起腰。爷爷说,再穷再苦再 难,也要让每个孩子都念书。乡亲们 笑他,他也一定要让孩子们有学上。 后来,为了帮爷爷奶奶分担家里 的重担,大伯选择了去当兵,父亲和 两个叔叔一边上学一边干农活挣工 分。晚上,几个人点一盏昏暗的油 灯,围在炕沿边儿上学习。大伯结婚 那年,在老院办酒席。为了安心备 考,两个叔叔拿着手电躲到菜窖里学 习。酒席散后,大家找了许久才在菜 窖里找到他们。几年后,父亲和两个 叔叔纷纷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辛苦了 半辈子的爷爷奶奶脸上一次次洋溢出 欣慰的笑容。 过年,是老院每年的盛典。我看 着奶奶、妈妈和婶婶们炸丸子、熬焖 子,做各式各样的菜品,闻着鞭炮燃放 过后特有的气息和灶台里飘出的肉香, 和姐姐、弟弟每人嘴里咬一串爷爷亲手 做的冰糖葫芦,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对 联、窗花,尽情享受着大人们的喜悦忙 碌和老院的热闹欢腾。大家看重这团圆 和在爷爷奶奶身边即便短暂、但仍然温 馨的陪伴。 后来,我们都大了。读大学、参加 工作,我和兄弟姐妹都留在了大城市, 回家的时间少了,老院变得安静了许多。 2013 年初,我结婚了。婚礼之 前,年迈的爷爷亲笔写了一封信给我。 信里这样写道:“结婚后,你们一定要 孝敬双方父母,勤俭持家,在生活上互 敬互爱、互相尊重体谅,遇到任何困难 不如意,都不要着急气馁,两个人一起 想办法解决,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事。” 我把这封信夹在了一本小时候的相 册里。那年春节,我第一次没有回家过 年。接下来的两年,搬家、生子,我有 3 年的春节没有回到老院跟爷爷奶奶一 起过年。这几年里,每当遇到困难、每 当心情失落、每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不知该向左还是向右时,我总会把信拿 出来读,一遍又一遍。 2016 年春节,当我终于可以举家 回老院过年时,却不曾想,那竟是爷爷 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春节。 岁月前行。如今的老院,爷爷当年 种下的苹果树和那些曾经开得热闹的芍 药花、喇叭花早已不见踪影。那把落满 灰尘的长椅,也再找不回我们围着它捉 迷藏时的快乐时光。《目送》 里说:“父 母儿女亲人一场,不过就是看着那个承 载爱与亲情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 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 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 你:不必追。” 老院老了。但爷爷的那些话、他做 人做事的态度塑造了我们的家风,不断 地浸润、滋养着我们这个大家庭。 (作者供职于中铁资源地质勘查有 限公司) 老院里的家风 亲爱的妈妈: 一直想跟您说说心里话,却不知 如何传递这份思念。 今年的母亲节,朋友圈里很多人 都晒出与母亲相处的幸福画面,收音 机里说着向母亲表达爱意的话语,可 是我却敏感地怕看到这些幸福的画 面、怕听到这些幸福的声音,因为, 我们已经相隔两个世界,失落的母爱 成为我内心隐隐的痛。 去年 11 月,一直饱受心脏病等 多种疾病困扰的您永远离开了我们, 没有留下一句离别的话……您总说: “你妈这身体,都是致命的病,说走 就走,你们别不当回事。”我们总是 宽慰地说:“没事,妈您别多想,您 这些年不都过来了吗?”在您发病的 前几天,您说心口不舒服,心脏憋得 难受,可我已习惯了您的这种情况, 想着只要静养或去医院打打针就行 了。早晨起床,您还让我和孩子在您 之前洗漱,上午您还坚持到小区门口 买了馒头和豆腐,没想到这天早晨竟 成了我们之间的永别…… 如果早些让您做心脏手术,也许 您还可以再多享几年福;如果发病前 几天多与您唠唠嗑,也许您还可以多 嘱咐些家事,少些牵挂;如果知道分 别会来得这么快,这几年就多带您去 吃点好吃的,多买些好看的衣服;如 果早一点从周围人身上体悟生命的内 涵,我一定不会再埋怨您的操心和唠 叨……可是,这些都成了如果,成了 我一生的愧疚和遗憾。 如今,走在路上看到与您年龄相 仿的老人,我都忍不住多看一眼,想 主动去扶扶他们、帮帮他们,就像您 还在我身边。记得有一天下班后,我遇 到一位 83 岁的阿姨在回家的路上迷了 路,我把她一直送到了家。为其他老人 做一些事情,我感觉才能弥补我的一些 遗憾。 妈妈,您走后,我才真正感受到您 平日里为我们操了多少心。前几天卫生 间的管子裂了,昨天热水器不打火了, 今天冰箱里的冰由于已经积了一年,东 西拿不出来了,窗户外的阳台需要清理 了……这些生活的琐事以前都是您在操 劳,可现在都要我亲力亲为。 妈妈,现在我的厨艺提高了不少, 您从前经常为我们做的拿手菜我也试着 做了不少,比如咱家的特色菜土豆疙 瘩、红烧鸭腿、疙瘩汤……这些家常菜 让我觉得无比亲切,因为这里有您的味 道。我还学会了做很多小孩子爱吃的东 西,比如乡巴佬卤鸡蛋、香辣牛肉干、 虎皮蛋卷、蛋挞、寿司等等。现在我觉 得自己就像一个飞速旋转的陀螺,像一 个战无不胜的勇士,原来妈妈都是这么 能干,这都是您带给我的优秀品质。 这些年您最牵挂的应该是您亲手带 大的彤彤,今年他长了七八公斤,个子 也超过我了,今年小升初的各种补习班 让他忙得厉害,青春期的叛逆也时有表 现,我想我会好好调整自己,学会和他 相处,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我和孩子都挺好的,我们会 照顾好自己,乐观快乐地生活,您不要 太牵挂。天堂里一定是美丽的、没有病 痛的,我会常常思念您,愿来生我还能 成为您的女儿,还叫您一声:妈妈。 您的女儿:郭立辉 (作者供职于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 集团有限公司干部培训学校) 让我再叫您一声妈妈 2013 年的初冬,中国铁路郑州局 集团有限公司龙门车务段办公网上的一 个文学专栏《龙车苑》引起了干部职工 的广泛关注。《龙车苑》以数千字的篇 幅,点评唐代名将郭子仪、解读五代时 期山水画《匡庐图》、讲述作者的心路 历程、教授摄影技术,另有数篇散文和 诗歌。专栏里尽管没有华丽的装饰,却 散发着文学本身的书香雅韵,犹如清风 拂面,令人耳目一新。 6 年来,《龙车苑》盈盈地承载着 文学的点点星火,满满地记录了龙车人 的工作生活,从起初的寂寂无闻、关注 寥寥,到如今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期 待和参与。看着这些,车务段的文艺青 年们心里乐开了花。 他们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 龙门车务段的青年人喜欢读书、喜 欢写作,尽管工作与风花雪月并不相 关,但丝毫不妨碍他们释放自己的文学 热情。他们是站台上暖暖微笑迎送旅客 的客运员,是货场上满脸煤灰指挥装卸 的货运员,是扒着火车风里来雨里去的 调车员,文学的梦想、共同的爱好把他 们聚到了一起。 起初,这些文艺青年只是私下里交 流对书或电影的感悟,偶有得意之作, 彼此传看。为了方便职工们交流,该段 党委在办公网上开辟《龙车苑》专栏, 集中刊发大家的文学作品,不曾想小试 牛刀后一发不可收拾。爱好文学的职工 们建立起微信群,组织采风活动,举办 读书会、观影会、茶话会,参与的人不 断增多。 人多了,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与 爱读书的人聊一聊《文化苦旅》,一篇 书评就跃然纸上;与电影迷谈一谈《致 青春》,影评也就源源不断。旅行爱好 者、摄影达人、育儿专家,大家在《龙 车苑》上聊想法、话经历,专栏关注度 逐渐上升,投稿数量不断增加,也渐渐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它既有文学的梦想,也有生活化的 表达,它接地气儿。车务段组织了太行 山骑行;车站举办了一场篮球比赛;老 贾教子有方,孩子书法有造诣;小郑爱 旅行,才去了湘西凤凰城……身边的故 事总叫人津津乐道,通过这个专栏,原 本并不相识的老贾和小郑,一下子就亲 切了起来。 它聚人气儿。有能力的老写手、新 文友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风格 思路,大家彼此交流,又会有全新的感 悟与认知。于是,写东西的人越来越 多,栏目内容愈发丰富,常看常新。 它也有灵气儿。文章里有春日桃花 灼灼,有三秋桂子飘香。透过时光的幕 帘,还能看到司马迁刚刚放下刀笔,凝 视竹简上的文字,如痴如醉,仿佛已看 到《史记》这皇皇巨著光耀万世;清澈 的济水旁,白居易发出感叹:“自今称 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 同悠悠。”巍峨的太行山下,韩愈送别 李愿,写下“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 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诗词意境悠远。风景、名人、诗句交织 在一起,承载着当地厚重的文化。 坚守文学梦想,这里不仅是文艺青 年们的精神园地,也是龙车人的心灵家 园。龙门车务段管辖的 25 个车站或分 布在偏僻乡村,或隐没于巍巍太行,只 有极少数靠近县城。很多职工数十年坚 守在山区小站,品味着乡野的朗月清 风,分担着大山的深沉寂寥,专栏上的 诗文,抚慰了多少龙车人的心。 车务段里还分配来许多大学毕业 生。这些年轻人在小站书写着自己火热 的希冀和期望。有的老同志退休了,也 不忘写上一篇文章,回忆在工作中留下 的点滴汗水和美好记忆。春华秋实,这 里记录了龙门铁路人的传承与责任。 文艺的梦想可以很小,如萤火微 光,却很纯净,似冰清白雪。它又很 大,以自己的方式提醒着人们,抬起头 来可见天阔云舒,与生活相伴,还有诗 和远方。 文学花开满苑芳 乔迎婕 水滴借助水滴,缓缓迈进 波浪依靠波浪,阔步向前 这是一幅壮美的画面 一对鸟儿在光海之上 比翼而飞,仿佛在检阅 互相依靠的爱情 这对内心炽热的鸾凤 想必就是太阳系的图腾 近日,八道湾鲁迅纪念馆落成典礼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举行。图为在该校揭 幕的“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与李大钊”铜像。 李晓果 我的书房在五洲铁路线上 王秉良 情感在沉淀中厚重,人生在历练中丰盈。岂 甘意气在庸常里消磨,且让岁月在跋涉中峥嵘。 铁路线是无限延展、始终向前的,我将在这广阔 无垠的、流动的书房中,体味生命的意义。 版画/邓扬威 诗歌/铁万钢 大学毕业生职工在青年职工活动之家阅读书籍 大学毕业生职工在青年职工活动之家阅读书籍姚峡阳 姚峡阳

Transcript of 我的书房在五洲铁路线上 - peoplerail.com ·...

B2 2018年10月25日

本版编辑 赵元梓 实习编辑 李 欢 本版美编 李晓婷 本版审校 胡 茗 热线电话:(010)51871931 E-mail:[email protected] 文化视线

书香铁路·家风家教书房高铁高铁

影像·文学

有人问起我读书时学的是什么专业,我回答是“铁道工程管理”。这时对方总诧异地问:“学这个专业,怎么做起文字工作了?”别人可能不理解,但我喜欢和文字打交道,如果让我重新选择,回到 1999 年的渝北深山,我还会做出与当年相同的决定。

那时,我接到工作调动通知,到当时的河北高碑店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第四工程处参与编写处史。自此,我离开了工地技术员的岗位,告别了水准仪、计算器、卷尺和工程图纸,开始从事文字撰写工作。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这些年,除了装满 6 个书柜书籍的书房外,我也把铁路线看作自己广阔无垠的书房。我从书籍中汲取营养的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涉猎不同门类的艺术领域,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在行路中丰富心灵,开阔眼界。

近 20 年来,我曾在我国的最东端看第一缕阳光照射到祖国的大地上。在那里,我的工友们修建了前进镇到边城抚远的铁路;我曾到海拔 5000 米以上的唐古拉山口,面朝皑皑雪峰,在呼啸的风中等待,用相机记录下火车通过世界铁路最高点的场景;我曾到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广州南站,在椰风蕉雨中见证工友们为车站落成付出辛勤汗水;我也曾到异国他乡,看外国人乘坐着中国生产的火车,在中国人修建的铁路上愉悦地旅行……

1996 年,我还在衡阳铁路工程学校读书时,就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广州铁路 (集团) 公司第一次团代会,乘坐了广州到深圳时速 160公里的准高速列车,体验了火车风驰电掣的速度。之

后,我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客运专线——秦沈客专、我国第一条时速 350公里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时,我都有幸作为一名记录者,见证这些辉煌的铁路发展史。

我庆幸自己是中国铁路建设行业中的一员。2009 年,我参与撰写的报告文学 《锦鲤跃龙门——中国铁建股改上市纪实》,由华文出版社出版;今年,我参与编写的 《图说铁道兵》 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这都让我对铁路工作充满热情,对文字撰写满怀信心。

我出生在河南省延津县农村,和作家刘震云是同乡。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阅读 《封神演义》《说岳全传》 等小说,立刻被书中奇幻的故事情节、传奇的英雄故事深深吸引了。有时到地里去摘棉花,我还会像说评书一样,给哥哥讲书中的故事:“岳霆使了个出马一支枪,张国乾回了个金刚大踏步,岳霆就又使了个童子拜观音。”

那时我和大伯睡在喂牲口的房子里,晚上他和几个老伙计总是摆张桌子打骨牌,“锤”“幺二丁”的叫喊声把桌子砸得啪啪直响。我就着煤油灯,抱着残破的旧书,独自沉浸在“八大锤大闹朱仙镇”的精彩世界里。

家里盖房子,一帮街坊都来帮忙,大伯跟大家夸赞我道:“书里的人和事,他都知道,不信你问他。”有人问 :“ 何 元 庆 的 爹 是 谁 呀 ?”“ 何 玉峰。”我立刻回应道。于是大家禁不住赞叹起我来。等到读完小学时,我已经把村里能找到的书都读了一遍。

在考入衡阳铁路工程学校后,热爱阅读的我仿佛从小河沟游进了浩瀚的海洋,学校图书馆几十万本藏书极大地拓

宽了我的视野。从 《老子》《庄子》 到《中国神话史》《中国美术史》《江湖丛谈》《点石斋画报》;从梁启超、秋瑾到周作人、张贤亮、余华……我凭着兴趣,涉猎不同门类的知识,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后来,我成为了学校社团部门的负责人,带着文学社、书画社、摄影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在学习工程专业之外,积累着另一种知识素养。

参加工作后,我的日常支出也多用在购书方面,在阅读中感悟生活,也记录下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我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散文随笔,出版了 《心灵版图》《烟云》 等作品集。

近年来,我先后加入了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和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参与铁路送文化下基层、春节送春联等活动,结识了很多圈内的好友,大家偶尔在一起小聚,谈艺论道,互相品评,乐在其中。

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书籍充盈了我的生活,也渐渐影响着我的精神气质。不久前和书友王玉刚、张建兴在一起聊天,玉刚说:“七八年没见秉良

了,感觉还是那么年轻,看上去更有文化了,好像多了层‘包浆’一样。”建兴笑道:“这个比喻真是形象。”

虽然在书法写作上我下的功夫不够,但我的优势在于读书涉猎面较广,读帖也比较多,从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汇编》《石鼓文》《石门铭》 到 《十七帖》《书谱》《落花诗册》,我闲来就翻阅浏览一下,也经常到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博物馆看展,看得多了,眼力也有提高。凡有疑难字句,难以辨认的字迹,朋友们总会想到来问问我。

前些年,我的老师李芳庆先生每写一幅作品,总要让我看一看有没有错字、漏字,他和朋友笑称:“秉良就是我的啄木鸟。”有一次,画家骆振华大哥 从 画 册 上 临 摹 石 涛 的 4 幅 《高 士图》,苦于草书写的 4 首诗题跋极难辨认,便请几位书法家来帮助辨别。几个人 研 究 了 好 久 仍 有 20 来 个 字 无 法 确定,于是就把我喊去,我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最后 4首诗都被我

“破译”出来了,想想这都与我日常的阅读分不开啊。

在我的阅读品类中,美术鉴赏和美术理论占有相当大的部分。我也多次给一些画家写美术评论,和他们成了生活中的好友。因为常常要写美术评论,我必须认真地研究美术史论,才能把评论写得有深度。于是我特意购买了 《世界艺术史》《黄宾虹山水画论稿》 等多本美术书籍、订阅了 《美术》《中国书画》 等专业杂志,在阅读中增进自己的美学修养。我撰写了美术评论 《敲响明天的太阳》《艺术行正道,大路通五洲》《廖静文与大路画展》《跋涉于精神的高原》 等篇目,为扩展大路画展的影响力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我的阅读门类比较庞杂,从诸子百家到史学、美学、文学、经济学都有所涉猎,下笔才能言之有物,才能绵密厚重。得益于读书不辍,2016 年我还入选了百名“首都市民学习之星”。

“胸中滔裕书多读,笔下纵横业要专。”一切的积累,好像都是为了记录铁路的发展。我要感谢铁路这个行业,感谢身处的伟大时代,让我的脚步能踏遍九州,笔下的文字才能更有力量。如今,我正沿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轨迹,参与和记录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壮阔征程。

情感在沉淀中厚重,人生在历练中丰盈。岂甘意气在庸常里消磨,且让岁月在跋涉中峥嵘。铁路线是无限延展、始终向前的,我将在这广阔无垠的、流动的书房中,体味生命的意义。

(作者供职于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

我 6岁以前的时光,几乎都是在爷爷家的老院中度过的。老院很别致,栽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那是我儿时的乐园,那些散落在老院里的故事,也成为了我人生的灯塔。

爷爷一生勤劳,无论春夏秋冬,他总是天蒙蒙亮就起床。春天种菜,夏天种花、除草、浇菜园,冬天修整院落。一有闲暇,爷爷就坐在葡萄架下的长椅上读书看报。那时候,我最喜欢在院子里跟小伙伴们捉迷藏。玩累了,就跑到长椅边,一歪身子躺在爷爷腿上,缠着爷爷讲故事。夏天的午后,树影斑驳,在那把长椅上,爷爷给我讲过的故事无法计数,但讲得最多的是关于老院的过去。

爷爷 18 岁那年,作为村里唯一的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当地乡政府工作。1950 年,爷爷奶奶结婚,那时的老院,还是一块荒地。爷爷用参加工作后的全部积蓄,又借了一部分钱盖了两间泥土房。婚后,爷爷上班,奶奶在家种地、操持家务。那几年,随着大伯、父亲和两个叔叔相继出生,家里的日子也愈加紧张。爷爷在上班之余,又跟奶奶一起种了十几亩地。年复一年的春种秋收,常常累得他们直不起腰。爷爷说,再穷再苦再难,也要让每个孩子都念书。乡亲们笑他,他也一定要让孩子们有学上。

后来,为了帮爷爷奶奶分担家里的重担,大伯选择了去当兵,父亲和两个叔叔一边上学一边干农活挣工分。晚上,几个人点一盏昏暗的油灯,围在炕沿边儿上学习。大伯结婚那年,在老院办酒席。为了安心备考,两个叔叔拿着手电躲到菜窖里学习。酒席散后,大家找了许久才在菜窖里找到他们。几年后,父亲和两个叔叔纷纷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辛苦了半辈子的爷爷奶奶脸上一次次洋溢出欣慰的笑容。

过年,是老院每年的盛典。我看着奶奶、妈妈和婶婶们炸丸子、熬焖

子,做各式各样的菜品,闻着鞭炮燃放过后特有的气息和灶台里飘出的肉香,和姐姐、弟弟每人嘴里咬一串爷爷亲手做的冰糖葫芦,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对联、窗花,尽情享受着大人们的喜悦忙碌和老院的热闹欢腾。大家看重这团圆和在爷爷奶奶身边即便短暂、但仍然温馨的陪伴。

后来,我们都大了。读大学、参加工作,我和兄弟姐妹都留在了大城市,回家的时间少了,老院变得安静了许多。

2013 年 初 , 我 结 婚 了 。 婚 礼 之前,年迈的爷爷亲笔写了一封信给我。信里这样写道:“结婚后,你们一定要孝敬双方父母,勤俭持家,在生活上互敬互爱、互相尊重体谅,遇到任何困难不如意,都不要着急气馁,两个人一起想办法解决,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事。”

我把这封信夹在了一本小时候的相册里。那年春节,我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接下来的两年,搬家、生子,我有3年的春节没有回到老院跟爷爷奶奶一起过年。这几年里,每当遇到困难、每当心情失落、每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该向左还是向右时,我总会把信拿出来读,一遍又一遍。

2016 年春节,当我终于可以举家回老院过年时,却不曾想,那竟是爷爷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春节。

岁月前行。如今的老院,爷爷当年种下的苹果树和那些曾经开得热闹的芍药花、喇叭花早已不见踪影。那把落满灰尘的长椅,也再找不回我们围着它捉迷藏时的快乐时光。《目送》 里说:“父母儿女亲人一场,不过就是看着那个承载爱与亲情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老院老了。但爷爷的那些话、他做人做事的态度塑造了我们的家风,不断地浸润、滋养着我们这个大家庭。

(作者供职于中铁资源地质勘查有限公司)

老院里的家风■于 越

亲爱的妈妈:一直想跟您说说心里话,却不知

如何传递这份思念。今年的母亲节,朋友圈里很多人

都晒出与母亲相处的幸福画面,收音机里说着向母亲表达爱意的话语,可是我却敏感地怕看到这些幸福的画面、怕听到这些幸福的声音,因为,我们已经相隔两个世界,失落的母爱成为我内心隐隐的痛。

去年 11 月,一直饱受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困扰的您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留下一句离别的话……您总说:

“你妈这身体,都是致命的病,说走就走,你们别不当回事。”我们总是宽慰地说:“没事,妈您别多想,您这些年不都过来了吗?”在您发病的前几天,您说心口不舒服,心脏憋得难受,可我已习惯了您的这种情况,想着只要静养或去医院打打针就行了。早晨起床,您还让我和孩子在您之前洗漱,上午您还坚持到小区门口买了馒头和豆腐,没想到这天早晨竟成了我们之间的永别……

如果早些让您做心脏手术,也许您还可以再多享几年福;如果发病前几天多与您唠唠嗑,也许您还可以多嘱咐些家事,少些牵挂;如果知道分别会来得这么快,这几年就多带您去吃点好吃的,多买些好看的衣服;如果早一点从周围人身上体悟生命的内涵,我一定不会再埋怨您的操心和唠叨……可是,这些都成了如果,成了我一生的愧疚和遗憾。

如今,走在路上看到与您年龄相仿的老人,我都忍不住多看一眼,想主动去扶扶他们、帮帮他们,就像您

还在我身边。记得有一天下班后,我遇到一位 83 岁的阿姨在回家的路上迷了路,我把她一直送到了家。为其他老人做一些事情,我感觉才能弥补我的一些遗憾。

妈妈,您走后,我才真正感受到您平日里为我们操了多少心。前几天卫生间的管子裂了,昨天热水器不打火了,今天冰箱里的冰由于已经积了一年,东西拿不出来了,窗户外的阳台需要清理了……这些生活的琐事以前都是您在操劳,可现在都要我亲力亲为。

妈妈,现在我的厨艺提高了不少,您从前经常为我们做的拿手菜我也试着做了不少,比如咱家的特色菜土豆疙瘩、红烧鸭腿、疙瘩汤……这些家常菜让我觉得无比亲切,因为这里有您的味道。我还学会了做很多小孩子爱吃的东西,比如乡巴佬卤鸡蛋、香辣牛肉干、虎皮蛋卷、蛋挞、寿司等等。现在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飞速旋转的陀螺,像一个战无不胜的勇士,原来妈妈都是这么能干,这都是您带给我的优秀品质。

这些年您最牵挂的应该是您亲手带大的彤彤,今年他长了七八公斤,个子也超过我了,今年小升初的各种补习班让他忙得厉害,青春期的叛逆也时有表现,我想我会好好调整自己,学会和他相处,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我和孩子都挺好的,我们会照顾好自己,乐观快乐地生活,您不要太牵挂。天堂里一定是美丽的、没有病痛的,我会常常思念您,愿来生我还能成为您的女儿,还叫您一声:妈妈。

您的女儿:郭立辉(作者供职于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

集团有限公司干部培训学校)

让我再叫您一声妈妈

2013 年的初冬,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龙门车务段办公网上的一个文学专栏 《龙车苑》 引起了干部职工的广泛关注。《龙车苑》 以数千字的篇幅,点评唐代名将郭子仪、解读五代时期山水画 《匡庐图》、讲述作者的心路历程、教授摄影技术,另有数篇散文和诗歌。专栏里尽管没有华丽的装饰,却散发着文学本身的书香雅韵,犹如清风拂面,令人耳目一新。

6 年来,《龙车苑》 盈盈地承载着文学的点点星火,满满地记录了龙车人的工作生活,从起初的寂寂无闻、关注寥寥,到如今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期待和参与。看着这些,车务段的文艺青年们心里乐开了花。

他们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龙门车务段的青年人喜欢读书、喜

欢写作,尽管工作与风花雪月并不相关,但丝毫不妨碍他们释放自己的文学热情。他们是站台上暖暖微笑迎送旅客的客运员,是货场上满脸煤灰指挥装卸的货运员,是扒着火车风里来雨里去的调车员,文学的梦想、共同的爱好把他们聚到了一起。

起初,这些文艺青年只是私下里交流对书或电影的感悟,偶有得意之作,彼此传看。为了方便职工们交流,该段党委在办公网上开辟 《龙车苑》 专栏,集中刊发大家的文学作品,不曾想小试牛刀后一发不可收拾。爱好文学的职工们建立起微信群,组织采风活动,举办读书会、观影会、茶话会,参与的人不断增多。

人多了,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与

爱读书的人聊一聊 《文化苦旅》,一篇书评就跃然纸上;与电影迷谈一谈 《致青春》,影评也就源源不断。旅行爱好者、摄影达人、育儿专家,大家在 《龙车苑》 上聊想法、话经历,专栏关注度逐渐上升,投稿数量不断增加,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它既有文学的梦想,也有生活化的

表达,它接地气儿。车务段组织了太行山骑行;车站举办了一场篮球比赛;老贾教子有方,孩子书法有造诣;小郑爱旅行,才去了湘西凤凰城……身边的故事总叫人津津乐道,通过这个专栏,原本并不相识的老贾和小郑,一下子就亲切了起来。

它聚人气儿。有能力的老写手、新

文友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风格思路,大家彼此交流,又会有全新的感悟与认知。于是,写东西的人越来越多,栏目内容愈发丰富,常看常新。

它也有灵气儿。文章里有春日桃花灼灼,有三秋桂子飘香。透过时光的幕帘,还能看到司马迁刚刚放下刀笔,凝视竹简上的文字,如痴如醉,仿佛已看到 《史记》 这皇皇巨著光耀万世;清澈的济水旁,白居易发出感叹:“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巍峨的太行山下,韩愈送别李愿,写下“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诗词意境悠远。风景、名人、诗句交织在一起,承载着当地厚重的文化。

坚守文学梦想,这里不仅是文艺青年们的精神园地,也是龙车人的心灵家园。龙门车务段管辖的 25 个车站或分布在偏僻乡村,或隐没于巍巍太行,只有极少数靠近县城。很多职工数十年坚守在山区小站,品味着乡野的朗月清风,分担着大山的深沉寂寥,专栏上的诗文,抚慰了多少龙车人的心。

车务段里还分配来许多大学毕业生。这些年轻人在小站书写着自己火热的希冀和期望。有的老同志退休了,也不忘写上一篇文章,回忆在工作中留下的点滴汗水和美好记忆。春华秋实,这里记录了龙门铁路人的传承与责任。

文艺的梦想可以很小,如萤火微光,却很纯净,似冰清白雪。它又很大,以自己的方式提醒着人们,抬起头来可见天阔云舒,与生活相伴,还有诗和远方。

文学花开满苑芳■乔迎婕

水滴借助水滴,缓缓迈进波浪依靠波浪,阔步向前

这是一幅壮美的画面一对鸟儿在光海之上比翼而飞,仿佛在检阅互相依靠的爱情

这对内心炽热的鸾凤想必就是太阳系的图腾

近日,八道湾鲁迅纪念馆落成典礼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举行。图为在该校揭幕的“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与李大钊”铜像。 李晓果 摄

我的书房在五洲铁路线上■王秉良

情感在沉淀中厚重,人生在历练中丰盈。岂

甘意气在庸常里消磨,且让岁月在跋涉中峥嵘。

铁路线是无限延展、始终向前的,我将在这广阔

无垠的、流动的书房中,体味生命的意义。

依靠

■版画/邓扬威诗歌/铁万钢

大学毕业生职工在青年职工活动之家阅读书籍大学毕业生职工在青年职工活动之家阅读书籍。。 姚峡阳姚峡阳 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