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工作者 與新一代的牆 - 突破機構€¦ ·...

1
觀看現時我們身處的社會、網絡世界、教 會,人與人的相處疏離,猶如有一堵牆將兩 者分隔。今天我們當青年人的牧者、導師, 除了要拆掉這堵牆,更要拉近彼此關係。這 「拉近」的動作,就是尊重彼此差異,接納 彼此弱點。篇幅有限,筆者以兩次與青年人 對談內容為藍本與大家分享。 進入現場,學在當下 「雨傘運動」期間,有一位就讀大專課程的 年輕人問我:「點解教會對社會政治議題避 而不談,而只談個人靈性復興?」「個人靈 性復興後,世界是否會有轉變?」這對話引 起我的好奇去了解他的想法。 「雨傘運動」令青年人意識到自己的公民責 任,要了解社會發展、拒絕接受謊話政府、 需存憐憫關心社會被忽略的羣體。現今的社 會局勢,教會真可以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嗎?我相信是不能。我並非否定個人靈性的 重要性,只是關心社會、幫助有需要的人亦 同樣重要。這樣才是真實地踐行基督信仰, 叫人在信仰中扎根、成長及結果。「離地」 的信仰不能教年輕人去面對迫在眉睫的社會 洪流和衝擊,那麼,我們何不以社會現場作 如何打破工作者 與新一代的牆 為與年輕人同行的場景呢? 那麼,年輕人期望牧者、導師要怎樣與他們 同行?其實,年輕人期望他們的師傅可以 用真誠、不虛假的態度對話,彼此以信仰的 角度反思生命。其次,反思社會上的「對與 錯」、「應該與不應該」的處境,以信仰的層 面回應社會實況,而不是空談無法付諸行動 的道理或行道建議。正所謂「知易行難」, 最後變成「堅(真)離地」!使一羣內心火 熱的年輕人甚至對信仰羣體不信服,從懷疑 以至生厭。願一班牧者、導師能與青年人一 起踏入現場,面向社會實況。 欣賞有時,指教有時 在 Facebook 按 LIKE 是普遍現象,猶如每 天的指定動作。然而,年輕人真的在乎 LIKE 的數目嗎?我看不盡然,相反,這種習慣是 否正反映着「我在這裏,請關注我」的情況 呢? 記得有次,一位面帶愁容的年輕人走到我面 前說:「我在團契擔任團職服侍接近五年。這 段期間,牧者很少會肯定我的能力、讚賞我 的付出;相反,間中他還會挑剔我少許的錯 處⋯⋯」那刻,我沒有作任何回應,只是耐 心地聆聽他,並且欣賞他一直以來的付出。 我們作牧者、導師的,都期望青年人可以領 受上主的使命,承先啟後,薪火相傳,在服 侍上有所承擔。但是,我們會為他們的生命 禱告守望嗎?願意接納他們的錯誤?欣賞他 們的付出、肯定他們的能力嗎?華人社會有 時會吝惜「讚賞」,尤其覺得作主工的,並 非為了得別人稱讚等等。然而,適當的「讚 賞」、「肯定」是必要的。做得好,可從中知 悉繼續努力的方向;做得不好,也可反思認 真調整的原則。 我深信這世代的青年人,其能力、動力及創 造力,能夠為教會羣體帶來一番新景象。當 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使命,並發掘其獨特性, 必然得着從神而來的滿足和喜樂,能以不計 較的態度,委身服侍上主。 願教會與青年人在彼此明白、體諒的氛圍 下,溝通無間,關係變得密切。 譚偉燊(阿燊) 神學生 / 在教會、機構服侍青少年逾十年, 喜愛聽故事,對周遭的人、事、物倍感好 奇。主要接觸大專至初入職場的青年。 / 19 To Serve / 18 To Serve

Transcript of 如何打破工作者 與新一代的牆 - 突破機構€¦ ·...

Page 1: 如何打破工作者 與新一代的牆 - 突破機構€¦ · 「拉近」的動作,就是尊重彼此差異,接納 彼此弱點。篇幅有限,筆者以兩次與青年人

觀看現時我們身處的社會、網絡世界、教

會,人與人的相處疏離,猶如有一堵牆將兩

者分隔。今天我們當青年人的牧者、導師,

除了要拆掉這堵牆,更要拉近彼此關係。這

「拉近」的動作,就是尊重彼此差異,接納

彼此弱點。篇幅有限,筆者以兩次與青年人

對談內容為藍本與大家分享。

進入現場,學在當下「雨傘運動」期間,有一位就讀大專課程的

年輕人問我:「點解教會對社會政治議題避

而不談,而只談個人靈性復興?」「個人靈

性復興後,世界是否會有轉變?」這對話引

起我的好奇去了解他的想法。

「雨傘運動」令青年人意識到自己的公民責

任,要了解社會發展、拒絕接受謊話政府、

需存憐憫關心社會被忽略的羣體。現今的社

會局勢,教會真可以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嗎?我相信是不能。我並非否定個人靈性的

重要性,只是關心社會、幫助有需要的人亦

同樣重要。這樣才是真實地踐行基督信仰,

叫人在信仰中扎根、成長及結果。「離地」

的信仰不能教年輕人去面對迫在眉睫的社會

洪流和衝擊,那麼,我們何不以社會現場作

如何打破工作者與新一代的牆

為與年輕人同行的場景呢?

那麼,年輕人期望牧者、導師要怎樣與他們

同行?其實,年輕人期望他們的師傅可以

用真誠、不虛假的態度對話,彼此以信仰的

角度反思生命。其次,反思社會上的「對與

錯」、「應該與不應該」的處境,以信仰的層

面回應社會實況,而不是空談無法付諸行動

的道理或行道建議。正所謂「知易行難」,

最後變成「堅(真)離地」!使一羣內心火

熱的年輕人甚至對信仰羣體不信服,從懷疑

以至生厭。願一班牧者、導師能與青年人一

起踏入現場,面向社會實況。

欣賞有時,指教有時在 Facebook 按 LIKE 是普遍現象,猶如每

天的指定動作。然而,年輕人真的在乎LIKE

的數目嗎?我看不盡然,相反,這種習慣是

否正反映着「我在這裏,請關注我」的情況

呢?

記得有次,一位面帶愁容的年輕人走到我面

前說:「我在團契擔任團職服侍接近五年。這

段期間,牧者很少會肯定我的能力、讚賞我

的付出;相反,間中他還會挑剔我少許的錯

處⋯⋯」那刻,我沒有作任何回應,只是耐

心地聆聽他,並且欣賞他一直以來的付出。

我們作牧者、導師的,都期望青年人可以領

受上主的使命,承先啟後,薪火相傳,在服

侍上有所承擔。但是,我們會為他們的生命

禱告守望嗎?願意接納他們的錯誤?欣賞他

們的付出、肯定他們的能力嗎?華人社會有

時會吝惜「讚賞」,尤其覺得作主工的,並

非為了得別人稱讚等等。然而,適當的「讚

賞」、「肯定」是必要的。做得好,可從中知

悉繼續努力的方向;做得不好,也可反思認

真調整的原則。

我深信這世代的青年人,其能力、動力及創

造力,能夠為教會羣體帶來一番新景象。當

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使命,並發掘其獨特性,

必然得着從神而來的滿足和喜樂,能以不計

較的態度,委身服侍上主。

願教會與青年人在彼此明白、體諒的氛圍

下,溝通無間,關係變得密切。

願教會與青年人在彼此明白、體諒的氛圍

譚偉燊(阿燊)

神學生 /在教會、機構服侍

青少年逾十年,

喜愛聽故事,對周遭的人、

事、物倍感好

奇。主要接觸大專至初入職

場的青年。

/ 19To Serve/18 To 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