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也要玩...

1
国际 国际 22 22 2017 3 23 日 星期四 不久前,一位刚到布鲁塞尔的朋友向本 报记者诉苦说,由于垃圾分类不当,自己被罚 款了 120 欧元,之后这位朋友便详细研究社 区有关垃圾分类的管理措施。作为较早实行 垃圾分类的国家,比利时对垃圾分类和回收 工作十分重视,相应的环保理念早已深入人 心。学会垃圾分类更是比利时人的家庭必 修课。 比利时人一般会从超市购买好几种不同 颜色的垃圾袋来分装家庭垃圾,白色垃圾袋 用来装厨余垃圾等无法回收的垃圾;黄色垃 圾袋用来装旧报纸、纸质广告宣传品等;绿色 垃圾袋则主要用来装花园里修剪下来的树 枝、杂草等园林垃圾。此外,像玻璃制品、纺 织品、过期药品、旧电池等则要送到专门的回 收垃圾箱,有色玻璃和无色玻璃也要区分开 来。而对于淘汰的家具、家电等大件垃圾,环 保部门会一年一次上门收取,如果错过了,居 民就需要自己送到指定垃圾回收点。 比利时政府大力推广节能知识,让环保 理念从家庭垃圾分装开始深入人心。孩子从 小就要学会辨认垃圾,学习不同垃圾的处理 方法。有调查显示,大约有 95% 的比利时家 庭会按照规定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家庭垃圾 回收率居世界前列。 比利时拥有较为完善的、严格的垃圾管 理制度。例如,在没有安放垃圾集中回收箱 的地方,垃圾回收服务就必须延伸到各家各 户的大门口。如果居民违反了垃圾分类规 定,就需要缴纳高额罚款。当回收人员发现 有人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他们会在 垃圾袋上贴一个拒收的标志作为警告,让居 民重新对垃圾进行分类。如不改正,当事人 将面临 60600 欧元不等的罚款,罚款金额 将综合未分类垃圾的体积、是否是“惯犯”等 多种因素得出。 此外,如果居民在非回收时间提前堆放 或非法倾倒垃圾,也会面临数额不等的罚 款。比利时政府希望通过惩罚措施强化公众 的垃圾分类意识。 在比利时,回收后的不同类型垃圾也都有 各自的去处:白色垃圾袋所装的生活垃圾会被 送到专门的下一级处理厂;绿色垃圾袋则会存 放在开放式垃圾场,等待微生物处理后变成有 机肥料重回大自然;黄色或蓝色垃圾袋所装的 垃圾则需要进一步分拣打包,并在制成环保产 品后再出售给厂家使用。此外,比利时还鼓励 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根据垃圾分类法令,相 关部门应开设“废旧物品再利用连锁店”,对回 收的衣物、家电、玩具等进行分类、清洗、消毒、 修理,然后再低价出售。以衣物为例,如果是 还可以再穿的衣服,则会经过处理后送到二手 商店进行销售,或送到其他欠发达地区。如果 不能再穿了,则会被送到专门的回收和再利用 工厂制成其他相关产品。 为了更加完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比利 时首都大区政府今年又推出了红色垃圾袋, 用来进一步细分厨余垃圾。正是由于比利时 政府的努力以及居民的自觉,该国的垃圾分 类处理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个面积只有 3 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也因此成为了全世 界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样本。 (本报布鲁塞尔 3 22 日 电) 比利时:垃圾分类是家庭必修课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中国帮助赞比亚构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据新华社卢萨卡 3 22 日电 (记 者彭立军)第十八批中 国援赞医疗队 21 日在赞比亚卫生部向赞方捐赠 3 套远程医疗 设备,以帮助赞比亚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第十八批中国援赞医疗队队长苟建军表示, 3 套远程医 疗设备将分别安装在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利文斯顿总医院 和恩多拉中心医院。远程医疗设备不仅可以帮助中赞两国医 生远程会诊,还可以加强赞比亚当地医生间的相互交流。 赞比亚卫生部常务秘书杰宾 · 姆万达表示,远程设备的运 用将提高赞比亚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赞方感谢中国长期以 来在各领域的帮助和支持。 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欧阳道冰、赞比亚卫 生部部分官员等出席了捐赠仪式。 2016 7 月,中国—赞比亚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在由中国 援建的利维 · 姆瓦纳瓦萨医院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将利维 · 姆瓦纳瓦萨医院与河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相连接,双方 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进行了多次会诊和教学,实现异地专家与 病人、专家与专家的直接交流,取得积极成效。 德国长跑爱好者凯 · 马库斯为表达对中德友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日前踏上 1.2 万公里的极限跑征程。图为马库斯在长跑途中。 本报记者 管克江3 22 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和阿里 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吉隆坡宣布启 动“数字自由贸易区”(简称“数字自贸 区”)。纳吉布表示,数字自贸区将提供实体 和虚拟区域,便利中小企业利用网络经济,发 展跨境电子商务,其目标是让马来西亚的电 子商务交易量到 2020 年翻番,对其国内生产 总值的贡献达到 2110 亿林吉特(约合 3284 亿 人民币)。 根据合作计划,阿里巴巴将在数字自贸 区内打造一个国际贸易和物流枢纽,为马来 西亚中小企业跨境贸易提供物流、仓储、通 关、贸易、金融等一系列供应链设施和商业服 务,成为马来西亚中小企业通向世界的窗 口。该枢纽将位于吉隆坡国际机场内,预计 2019 年底投入运行。 据统计,中小企业贡献了马来西亚国内 生产总值的 37%。马来西亚国际贸易与工业 部部长、该国电子商务理事会牵头人穆斯塔 法表示,马来西亚政府有信心,到 2020 年中 小企业将推动电子商务在马来西亚经济复合 年增长率的比重超过 11%2016 年只有 32% 的马来西亚中小企业使用电子商务,而到 2020 年预计这一数字将上升至 50%左右。 纳吉布 22 日表示,目前东盟占全球电子 商务交易量的比重不到 1% ,为了追赶美国、 欧洲和中国的发展步伐,挖掘新经济增长点, 马来西亚必须拥抱电子商务这一发展趋势。 数字自贸区是阿里巴巴在中国以外设立 的第一个电子商务枢纽。马来西亚媒体报道 称,数字自贸区将会大幅推动马来西亚中小 企业的商品出口,并有望创造 6 万个工作 岗位。 马来西亚双威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姚 金龙对本报记者表示:“发展数字经济是马来 西亚政府经济转型战略的一部分,目的是摆 脱中等收入陷阱。利用物联网和工业网,马 来西亚能够提升价值链,保持生产力增长,最 终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中国和马来西 亚有着同样的愿景,双方在电子商务领域的 密切合作将能够给两国带来共赢。” 穆斯塔法也提到马来西亚发展电子商务 的挑战。他认为,一方面,马来西亚需要提高 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提供具有价格吸引力的 优质产品;另一方面则是要突破监管障碍,从 根本上解决繁琐手续给贸易往来造成的阻 碍。他补充道,马来西亚需要持续在技术、系 统、管理和软件方面做出改进。 (本 报 曼 谷 3 22 日 电) 借力中企,马来西亚建数字自贸区 有望推动电子商务交易量实现翻番,增加就业岗位 6 万个 本报驻泰国记者 俞懿春 美报告积极评价中国太阳能产业优势 本报华盛顿 3 22 日电 (记 者张朋辉21 日,美国斯坦 福大学研究人员发布报告说,西方对中国太阳能产业存在多 个认识误区,中国太阳能产业在生产研发、产业布局和资金投 入等方面都有优势,未来仍可能是全球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主 动力。 这份报告题为《新太阳能系统—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 对美国及世界太阳能市场的影响》,由斯坦福大学斯泰尔 · 勒能源政策和金融中心研究人员丹 · 赖歇尔、杰弗里 · 鲍尔等 人撰写,主要探讨中国、美国以及全球太阳能产业的未来。报 告认为,西方对中国太阳能产业的主要误区包括:中国太阳能 产业是即将破灭的金融泡沫,没有自主创新等。 研究者历时两年,在中国多地实地调研,认为中国太阳能 产业技术领先、体系完备,在资金、开放程度等方面都比西方 一些观察者认为的要好。报告说,中国在太阳能产业的研发 投入令人印象深刻,基础研发投入增多,关键技术上已经达到 世界领先水平。 研究者认为太阳能产业前景乐观,报告估计,目前太阳能发电 占全球发电量的约 1%,到本世纪中期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 16%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复活灭绝生物已经从好莱坞的电影情 节变成真实的研究课题,美国哈佛大 学的科研团队不久前宣称,将利用基 因技术复活猛犸。这些史前巨兽真的 能“穿越”到现代吗? 猛犸曾经是第四纪大冰期内北半 球绝大部分陆地的统治者。距今大约 一万年前,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的介 入,大部分猛犸走向了灭绝,少数种群 “苟延残喘”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由 于猛犸的生存时间距今较近,加之猛 犸曾经的栖息地是今天的永久冻土 带,极少数冰封的猛犸木乃伊中完好 地保存了生物物质,它们才成了古生 物复活课题的首选。早在 2008 年,科 学家就已经通过猛犸的遗骸成功测序 了猛犸的完整基因组。 如何从基因繁育出个体,不同研 究团队采取了不同方法。中国华大基 因研究中心采取的是与克隆羊多莉近 似的方法:通过制造一个带有猛犸全 部遗传物质的受精卵,植入亚洲象母 体繁育出猛犸个体。但多莉和它的代 孕母亲都是羊,而猛犸的代孕母亲却 是亚洲象,这其中还有许多待解决的 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团队的目标,是制 造出一种带有猛犸特征的大象,即利 用基因编辑技术,把亚洲象的个别基因替换为猛犸的相应基 因。例如,在低温下携氧能力更强的猛犸血红蛋白基因,可以 导致皮下脂肪增厚、毛发变长从而抵御严寒的基因等。 然而,虽然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迅猛发展,但科学家对于 基因功能的了解仍然很有限。零散的基因改造未必能达到期 望效果,甚至可能造成生物整个机能系统的紊乱。同时,大象 用来散热的大耳朵等与热带地区生活习性相符的特征,究竟 是由什么基因控制的,科学家尚不清楚,如果不对其进行纠 正,繁育出来的所谓猛犸恐怕也很难在严寒的环境中生存。 当然,科学家复活猛犸的尝试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科学 研究的意义从来也不限于结果本身。一种理论认为,猛犸等 适应寒冷气候的大型食草动物会有助于重塑西伯利亚地区的 生态环境,将冻土带的苔原地貌改造为草原,从而减低冻土带 融化造成的强烈二氧化碳释放。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古生 物的复活能让我们研究一些已经消失于进化长河的古代基 因,为现代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材料与思路。 此外,这项研究还能够验证相关的基因技术,体现出研究 团队强大的基因和细胞操控能力。如果连冰封了成千上万年 的猛犸都能成功复活,那些刚刚灭绝或者极度濒危的生物,也 就有了重生的希望。不过,对于许多尚未被彻底破坏的生态 体系而言,尽快恢复当地原有生物物种,比引入一种自远古 “穿越”而来的、已灭绝的生物更有意义。以古为鉴,对古生物 的研究让我们更加珍视、更懂得保护现有的生态多样性或许,这才是古生物研究的真谛所在。 穿《大国之声:人民日报国际评论“钟声” 2016 》和《人民日报 国际评论选编 2016 》(均附光盘),近日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 国际评论是人民日报的传统和优势,是世界各国了解中 国立场的重要窗口。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已形成数个品牌栏 目,如钟声、国纪平、国际论坛等。 “钟声”自 2008 11 月推出,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 平”之后创立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 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极大增强了国内舆论引导力、 国际舆论影响力。 (蒋 菊 平) 德国勃兰登堡州乡间,绿草茵茵,鸟语花 香。路边停靠着一辆带着拖斗的黑色大众甲 壳虫汽车。过不多久,曲折的小路上,一个矫 健的红色身影跃入眼帘。他是现年 44 岁的 德国人凯 · 马库斯。他正奔跑在沿古丝绸之 路前往中国的征途上。 甲壳虫汽车司机维克托 · 诺伊鲍尔热情 地迎了上去。诺伊鲍尔负责马库斯的后勤工 作。他打开拖斗后盖,熟练地调拌着蛋白粉, 并递给马库斯一根香蕉。本报记者见到他们 时,是“丝绸之路”极限跑启程的第五天。 3 12 日从汉堡出发,他们将穿越德国、波兰、 白俄罗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 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然后进入中国,最 终抵达上海。全程 1.2 万多公里,马库斯将每 天跑 50 70 公里,预计耗时 240 天。当地媒 体评价说,这是第一次有人用脚步丈量从德 国到中国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极限跑是 对中国悠久历史的尊敬” 马库斯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寻常的举动 呢?他说,这一切源于自己对中国的浓厚兴 趣。“我的爷爷奶奶经常给我讲关于中国的故 事。他们要求我对其他的文化和人群保持开 放心态。德国有一套很著名的儿童启蒙丛书 叫《什么是什么》,我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其中 一卷 —《古老的中国》。”工作以后,随着到 中国次数的增多,同中国人打交道的时间越 长,马库斯内心越是不断被一种认知偏差所 纠缠:他所认识的中国文化悠久,发展日新月 异,创新和高质量的产品不断涌现;可在很多 西方人眼里,中国还停留在很早以前,“廉价 和质量差”常常成为中国制造的代名词。 马库斯想 到 了 用“丝 绸 之 路 ”极 限 跑 来 吸引人们的关注,改变他们对中国的看 法。为此,马库斯全程只用中国生产的装 备和服装,用切身体验来证明中国制造能 经受住艰苦条件的考验。在跑步过程中, 他将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方式,让世界更加 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和中国产品。此 外,他还想借此鼓励青少年相信自己的梦 想,通过努力打造光明的未来。 “‘丝绸之路’极限跑是对中国悠久历史 的尊敬,以及我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希望我的足迹能将德中文 化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开启世界认识中国的 一扇门。”马库斯说。 “他跑出的每一步都会 留下德中友好的深刻印记” 去年 7 月,马库斯把酝酿已久的想法正 式公布。他的朋友和家人刚开始倍感惊讶,随 后都表示全力支持。很多志愿者组成团队帮 他联系赞助、开展训练、规划行程,诺伊鲍尔就 是其中一员。作为汉堡中国之旅有限公司的 员工,他一开始就参与了路线设计。中国之旅 开展“丝绸之路”自驾游和老爷车拉力赛已经 有十多年历史了。诺伊鲍尔自己也曾参加过 三次洲际汽车拉力赛。按照最初设想,他们将 招募一名司机和马库斯同行,负责后勤保障。 当物色不到理想人选时,诺伊鲍尔主动站了出 来,表示愿意同行。诺伊鲍尔将驾驶有 30 多年 历史的老爷车重走“丝绸之路”。他说,互联网 似乎把人们的距离拉近了,但实际上人们依旧 很陌生。这个活动就是用面对面的方式,重新 建立起地球上人与人的联系。 “丝绸之路”极限跑赢得了很多支持者。 汉堡市长朔尔茨说,汉堡和上海是友好城市。 汉堡市民马库斯将用脚步把这两个友好城市 连接起来,同时这也是德中两国文化交流融合 的契机。 “可以说,他跑出的每一步都会留下德 中友好的深刻印记,代表着我们良好而强劲关 系的延续。”在从汉堡跑往柏林的途中,马库斯 不断遇到好奇的人们。每到一处他和诺伊鲍 尔都会满怀热忱地介绍自己的行程,讲述他们 对中国的认识。马库斯说,有很多热情好客的 朋友为他们提供食物。但最重要的是,他们都 愿意倾听他的故事,愿意更加了解中国。 “既然选择了出发,就不 会惧怕遇到的任何困难” 甲壳虫汽车拖斗里满载着必需物资,这也 是两人的移动酒店。每一天马库斯和诺伊鲍 尔都要记录自己的沿途活动,将其分享到社交 网络。他们俩还有个约定:每增加一天,诺伊 鲍尔就需要绕着汽车多跑一圈,多做一个俯卧 撑和仰卧起坐。这意味着抵达上海的时候,他 需要做 200 多个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一些网友 也参加了这个有趣的挑战。中国之旅有限公 司总经理刘国胜说,他们正联络“丝绸之路”极 限跑沿线国家和城市,举行体育爱好者跟跑、 老爷车爱好者乘坐、行程介绍等交流活动。 在途中,他们还将通过沙漠和寒冷地带, 跑步路线也需要随时调整。尽管团队已经尽 力做了各种预案,意外情况还是难以避免。刚 出发两天,马库斯就因为避让大卡车崴了脚。 赞助资金也需要慢慢到位。但他说,既然选择 了出发,就不会惧怕任何困难。更何况,中国 已经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娶了一位中国太 太,孩子刚刚一岁多。马库斯说,他跑步的时 候除了听德中两国的音乐,还会学学儿歌,比 如《两只老虎》,这样 到了中国他就能唱给 久别的儿子听了。 (本 报 柏 林 3 22 日 电) 从汉堡到上海,德国一跑者开启1.2万公里极限跑 马库斯决定用脚步丈量“丝绸之路” 本报驻德国记者 管克江 ■科技大观 R 垃圾分类,国外这样做

Transcript of 猛犸也要玩...

Page 1: 猛犸也要玩 马库斯决定用脚步丈量“丝绸之路”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7-03/23/22/rmrb2017032322.pdf · 中国帮助赞比亚构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国际国际 2222 2017年 3月 23日 星期四

不久前,一位刚到布鲁塞尔的朋友向本

报记者诉苦说,由于垃圾分类不当,自己被罚

款了 120 欧元,之后这位朋友便详细研究社

区有关垃圾分类的管理措施。作为较早实行

垃圾分类的国家,比利时对垃圾分类和回收

工作十分重视,相应的环保理念早已深入人

心。学会垃圾分类更是比利时人的家庭必

修课。

比利时人一般会从超市购买好几种不同

颜色的垃圾袋来分装家庭垃圾,白色垃圾袋

用来装厨余垃圾等无法回收的垃圾;黄色垃

圾袋用来装旧报纸、纸质广告宣传品等;绿色

垃圾袋则主要用来装花园里修剪下来的树

枝、杂草等园林垃圾。此外,像玻璃制品、纺

织品、过期药品、旧电池等则要送到专门的回

收垃圾箱,有色玻璃和无色玻璃也要区分开

来。而对于淘汰的家具、家电等大件垃圾,环

保部门会一年一次上门收取,如果错过了,居

民就需要自己送到指定垃圾回收点。

比利时政府大力推广节能知识,让环保

理念从家庭垃圾分装开始深入人心。孩子从

小就要学会辨认垃圾,学习不同垃圾的处理

方法。有调查显示,大约有 95%的比利时家

庭会按照规定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家庭垃圾

回收率居世界前列。

比利时拥有较为完善的、严格的垃圾管

理制度。例如,在没有安放垃圾集中回收箱

的地方,垃圾回收服务就必须延伸到各家各

户的大门口。如果居民违反了垃圾分类规

定,就需要缴纳高额罚款。当回收人员发现

有人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他们会在

垃圾袋上贴一个拒收的标志作为警告,让居

民重新对垃圾进行分类。如不改正,当事人

将面临 60—600 欧元不等的罚款,罚款金额

将综合未分类垃圾的体积、是否是“惯犯”等

多种因素得出。

此外,如果居民在非回收时间提前堆放

或 非 法 倾 倒 垃 圾 ,也 会 面 临 数 额 不 等 的 罚

款。比利时政府希望通过惩罚措施强化公众

的垃圾分类意识。

在比利时,回收后的不同类型垃圾也都有

各自的去处:白色垃圾袋所装的生活垃圾会被

送到专门的下一级处理厂;绿色垃圾袋则会存

放在开放式垃圾场,等待微生物处理后变成有

机肥料重回大自然;黄色或蓝色垃圾袋所装的

垃圾则需要进一步分拣打包,并在制成环保产

品后再出售给厂家使用。此外,比利时还鼓励

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根据垃圾分类法令,相

关部门应开设“废旧物品再利用连锁店”,对回

收的衣物、家电、玩具等进行分类、清洗、消毒、

修理,然后再低价出售。以衣物为例,如果是

还可以再穿的衣服,则会经过处理后送到二手

商店进行销售,或送到其他欠发达地区。如果

不能再穿了,则会被送到专门的回收和再利用

工厂制成其他相关产品。

为了更加完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比利

时首都大区政府今年又推出了红色垃圾袋,

用来进一步细分厨余垃圾。正是由于比利时

政府的努力以及居民的自觉,该国的垃圾分

类处理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个面积只有

约 3 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也因此成为了全世

界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样本。

(本报布鲁塞尔 3月 22日电)

比利时:垃圾分类是家庭必修课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吴 刚

中国帮助赞比亚构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据新华社卢萨卡 3月 22日电 (记者彭立军)第十八批中

国援赞医疗队 21 日在赞比亚卫生部向赞方捐赠 3 套远程医疗

设备,以帮助赞比亚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第十八批中国援赞医疗队队长苟建军表示,3 套远程医

疗设备将分别安装在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利文斯顿总医院

和恩多拉中心医院。远程医疗设备不仅可以帮助中赞两国医

生远程会诊,还可以加强赞比亚当地医生间的相互交流。

赞比亚卫生部常务秘书杰宾·姆万达表示,远程设备的运

用将提高赞比亚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赞方感谢中国长期以

来在各领域的帮助和支持。

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欧阳道冰、赞比亚卫

生部部分官员等出席了捐赠仪式。

2016 年 7 月,中国—赞比亚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在由中国

援建的利维·姆瓦纳瓦萨医院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将利维·姆瓦纳瓦萨医院与河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相连接,双方

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进行了多次会诊和教学,实现异地专家与

病人、专家与专家的直接交流,取得积极成效。

德国长跑爱好者凯·马库斯为表达对中德友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日前踏上 1.2 万公里的极限跑征程。图为马库斯在长跑途中。

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

3 月 22 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和阿里

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吉隆坡宣布启

动 “ 数 字 自 由 贸 易 区 ”(简 称“ 数 字 自 贸

区”)。纳吉布表示,数字自贸区将提供实体

和虚拟区域,便利中小企业利用网络经济,发

展跨境电子商务,其目标是让马来西亚的电

子商务交易量到 2020 年翻番,对其国内生产

总值的贡献达到 2110 亿林吉特(约合 3284 亿

人民币)。

根据合作计划,阿里巴巴将在数字自贸

区内打造一个国际贸易和物流枢纽,为马来

西亚中小企业跨境贸易提供物流、仓储、通

关、贸易、金融等一系列供应链设施和商业服

务 ,成 为 马 来 西 亚 中 小 企 业 通 向 世 界 的 窗

口。该枢纽将位于吉隆坡国际机场内,预计

在 2019 年底投入运行。

据统计,中小企业贡献了马来西亚国内

生产总值的 37%。马来西亚国际贸易与工业

部部长、该国电子商务理事会牵头人穆斯塔

法表示,马来西亚政府有信心,到 2020 年中

小企业将推动电子商务在马来西亚经济复合

年增长率的比重超过 11%。2016 年只有 32%的 马 来 西 亚 中 小 企 业 使 用 电 子 商 务 ,而 到

2020 年预计这一数字将上升至 50%左右。

纳吉布 22 日表示,目前东盟占全球电子

商务交易量的比重不到 1%,为了追赶美国、

欧洲和中国的发展步伐,挖掘新经济增长点,

马来西亚必须拥抱电子商务这一发展趋势。

数字自贸区是阿里巴巴在中国以外设立

的第一个电子商务枢纽。马来西亚媒体报道

称,数字自贸区将会大幅推动马来西亚中小

企 业 的 商 品 出 口 ,并 有 望 创 造 6 万 个 工 作

岗位。

马来西亚双威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姚

金龙对本报记者表示:“发展数字经济是马来

西亚政府经济转型战略的一部分,目的是摆

脱中等收入陷阱。利用物联网和工业网,马

来西亚能够提升价值链,保持生产力增长,最

终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中国和马来西

亚有着同样的愿景,双方在电子商务领域的

密切合作将能够给两国带来共赢。”

穆斯塔法也提到马来西亚发展电子商务

的挑战。他认为,一方面,马来西亚需要提高

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提供具有价格吸引力的

优质产品;另一方面则是要突破监管障碍,从

根本上解决繁琐手续给贸易往来造成的阻

碍。他补充道,马来西亚需要持续在技术、系

统、管理和软件方面做出改进。

(本报曼谷 3月 22日电)

借力中企,马来西亚建数字自贸区有望推动电子商务交易量实现翻番,增加就业岗位 6 万个

本报驻泰国记者 俞懿春

美报告积极评价中国太阳能产业优势

本报华盛顿 3月 22日电 (记者张朋辉)21 日,美国斯坦

福大学研究人员发布报告说,西方对中国太阳能产业存在多

个认识误区,中国太阳能产业在生产研发、产业布局和资金投

入等方面都有优势,未来仍可能是全球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主

动力。

这份报告题为《新太阳能系统——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

对美国及世界太阳能市场的影响》,由斯坦福大学斯泰尔·泰

勒能源政策和金融中心研究人员丹·赖歇尔、杰弗里·鲍尔等

人撰写,主要探讨中国、美国以及全球太阳能产业的未来。报

告认为,西方对中国太阳能产业的主要误区包括:中国太阳能

产业是即将破灭的金融泡沫,没有自主创新等。

研究者历时两年,在中国多地实地调研,认为中国太阳能

产业技术领先、体系完备,在资金、开放程度等方面都比西方

一些观察者认为的要好。报告说,中国在太阳能产业的研发

投入令人印象深刻,基础研发投入增多,关键技术上已经达到

世界领先水平。

研究者认为太阳能产业前景乐观,报告估计,目前太阳能发电

占全球发电量的约1%,到本世纪中期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16%。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复活灭绝生物已经从好莱坞的电影情

节变成真实的研究课题,美国哈佛大

学的科研团队不久前宣称,将利用基

因技术复活猛犸。这些史前巨兽真的

能“穿越”到现代吗?

猛犸曾经是第四纪大冰期内北半

球绝大部分陆地的统治者。距今大约

一万年前,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的介

入,大部分猛犸走向了灭绝,少数种群

“苟延残喘”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由

于猛犸的生存时间距今较近,加之猛

犸曾经的栖息地是今天的永久冻土

带,极少数冰封的猛犸木乃伊中完好

地保存了生物物质,它们才成了古生

物复活课题的首选。早在 2008 年,科

学家就已经通过猛犸的遗骸成功测序

了猛犸的完整基因组。

如何从基因繁育出个体,不同研

究团队采取了不同方法。中国华大基

因研究中心采取的是与克隆羊多莉近

似的方法:通过制造一个带有猛犸全

部遗传物质的受精卵,植入亚洲象母

体繁育出猛犸个体。但多莉和它的代

孕母亲都是羊,而猛犸的代孕母亲却

是亚洲象,这其中还有许多待解决的

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团队的目标,是制

造出一种带有猛犸特征的大象,即利

用基因编辑技术,把亚洲象的个别基因替换为猛犸的相应基

因。例如,在低温下携氧能力更强的猛犸血红蛋白基因,可以

导致皮下脂肪增厚、毛发变长从而抵御严寒的基因等。

然而,虽然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迅猛发展,但科学家对于

基因功能的了解仍然很有限。零散的基因改造未必能达到期

望效果,甚至可能造成生物整个机能系统的紊乱。同时,大象

用来散热的大耳朵等与热带地区生活习性相符的特征,究竟

是由什么基因控制的,科学家尚不清楚,如果不对其进行纠

正,繁育出来的所谓猛犸恐怕也很难在严寒的环境中生存。

当然,科学家复活猛犸的尝试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科学

研究的意义从来也不限于结果本身。一种理论认为,猛犸等

适应寒冷气候的大型食草动物会有助于重塑西伯利亚地区的

生态环境,将冻土带的苔原地貌改造为草原,从而减低冻土带

融化造成的强烈二氧化碳释放。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古生

物的复活能让我们研究一些已经消失于进化长河的古代基

因,为现代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材料与思路。

此外,这项研究还能够验证相关的基因技术,体现出研究

团队强大的基因和细胞操控能力。如果连冰封了成千上万年

的猛犸都能成功复活,那些刚刚灭绝或者极度濒危的生物,也

就有了重生的希望。不过,对于许多尚未被彻底破坏的生态

体系而言,尽快恢复当地原有生物物种,比引入一种自远古

“穿越”而来的、已灭绝的生物更有意义。以古为鉴,对古生物

的研究让我们更加珍视、更懂得保护现有的生态多样性——

或许,这才是古生物研究的真谛所在。

猛犸也要玩﹃穿越﹄?

书 讯《大国之声:人民日报国际评论“钟声”2016》和《人民日报

国际评论选编 2016》(均附光盘),近日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

国际评论是人民日报的传统和优势,是世界各国了解中

国立场的重要窗口。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已形成数个品牌栏

目,如钟声、国纪平、国际论坛等。

“钟声”自 2008 年 11 月推出,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

平”之后创立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

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极大增强了国内舆论引导力、

国际舆论影响力。 (蒋菊平)

德国勃兰登堡州乡间,绿草茵茵,鸟语花

香。路边停靠着一辆带着拖斗的黑色大众甲

壳虫汽车。过不多久,曲折的小路上,一个矫

健的红色身影跃入眼帘。他是现年 44 岁的

德国人凯·马库斯。他正奔跑在沿古丝绸之

路前往中国的征途上。

甲壳虫汽车司机维克托·诺伊鲍尔热情

地迎了上去。诺伊鲍尔负责马库斯的后勤工

作。他打开拖斗后盖,熟练地调拌着蛋白粉,

并递给马库斯一根香蕉。本报记者见到他们

时,是“丝绸之路”极限跑启程的第五天。3月 12 日从汉堡出发,他们将穿越德国、波兰、

白俄罗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

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然后进入中国,最

终抵达上海。全程 1.2 万多公里,马库斯将每

天跑 50 至 70 公里,预计耗时 240 天。当地媒

体评价说,这是第一次有人用脚步丈量从德

国到中国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极限跑是对中国悠久历史的尊敬”

马库斯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寻常的举动

呢?他说,这一切源于自己对中国的浓厚兴

趣。“我的爷爷奶奶经常给我讲关于中国的故

事。他们要求我对其他的文化和人群保持开

放心态。德国有一套很著名的儿童启蒙丛书

叫《什么是什么》,我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其中

一卷——《古老的中国》。”工作以后,随着到

中国次数的增多,同中国人打交道的时间越

长,马库斯内心越是不断被一种认知偏差所

纠缠:他所认识的中国文化悠久,发展日新月

异,创新和高质量的产品不断涌现;可在很多

西方人眼里,中国还停留在很早以前,“廉价

和质量差”常常成为中国制造的代名词。

马库斯想到了用“丝绸之路”极限跑来

吸 引 人 们 的 关 注 ,改 变 他 们 对 中 国 的 看

法 。 为 此 ,马 库 斯 全 程 只 用 中 国 生 产 的 装

备 和 服 装 ,用 切 身 体 验 来 证 明 中 国 制 造 能

经 受 住 艰 苦 条 件 的 考 验 。 在 跑 步 过 程 中 ,

他 将 通 过 各 种 文 化 交 流 方 式 ,让 世 界 更 加

了 解 中 国 文 化 、中 国 社 会 和 中 国 产 品 。 此

外 ,他 还 想 借 此 鼓 励 青 少 年 相 信 自 己 的 梦

想,通过努力打造光明的未来。

“‘丝绸之路’极限跑是对中国悠久历史

的尊敬,以及我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希望我的足迹能将德中文

化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开启世界认识中国的

一扇门。”马库斯说。

“他跑出的每一步都会留下德中友好的深刻印记”

去年 7 月,马库斯把酝酿已久的想法正

式公布。他的朋友和家人刚开始倍感惊讶,随

后都表示全力支持。很多志愿者组成团队帮

他联系赞助、开展训练、规划行程,诺伊鲍尔就

是其中一员。作为汉堡中国之旅有限公司的

员工,他一开始就参与了路线设计。中国之旅

开展“丝绸之路”自驾游和老爷车拉力赛已经

有十多年历史了。诺伊鲍尔自己也曾参加过

三次洲际汽车拉力赛。按照最初设想,他们将

招募一名司机和马库斯同行,负责后勤保障。

当物色不到理想人选时,诺伊鲍尔主动站了出

来,表示愿意同行。诺伊鲍尔将驾驶有 30多年

历史的老爷车重走“丝绸之路”。他说,互联网

似乎把人们的距离拉近了,但实际上人们依旧

很陌生。这个活动就是用面对面的方式,重新

建立起地球上人与人的联系。

“丝绸之路”极限跑赢得了很多支持者。

汉堡市长朔尔茨说,汉堡和上海是友好城市。

汉堡市民马库斯将用脚步把这两个友好城市

连接起来,同时这也是德中两国文化交流融合

的契机。“可以说,他跑出的每一步都会留下德

中友好的深刻印记,代表着我们良好而强劲关

系的延续。”在从汉堡跑往柏林的途中,马库斯

不断遇到好奇的人们。每到一处他和诺伊鲍

尔都会满怀热忱地介绍自己的行程,讲述他们

对中国的认识。马库斯说,有很多热情好客的

朋友为他们提供食物。但最重要的是,他们都

愿意倾听他的故事,愿意更加了解中国。

“既然选择了出发,就不会惧怕遇到的任何困难”

甲壳虫汽车拖斗里满载着必需物资,这也

是两人的移动酒店。每一天马库斯和诺伊鲍

尔都要记录自己的沿途活动,将其分享到社交

网络。他们俩还有个约定:每增加一天,诺伊

鲍尔就需要绕着汽车多跑一圈,多做一个俯卧

撑和仰卧起坐。这意味着抵达上海的时候,他

需要做 200多个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一些网友

也参加了这个有趣的挑战。中国之旅有限公

司总经理刘国胜说,他们正联络“丝绸之路”极

限跑沿线国家和城市,举行体育爱好者跟跑、

老爷车爱好者乘坐、行程介绍等交流活动。

在途中,他们还将通过沙漠和寒冷地带,

跑步路线也需要随时调整。尽管团队已经尽

力做了各种预案,意外情况还是难以避免。刚

出发两天,马库斯就因为避让大卡车崴了脚。

赞助资金也需要慢慢到位。但他说,既然选择

了出发,就不会惧怕任何困难。更何况,中国

已经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娶了一位中国太

太,孩子刚刚一岁多。马库斯说,他跑步的时

候除了听德中两国的音乐,还会学学儿歌,比

如《两只老虎》,这样

到了中国他就能唱给

久别的儿子听了。

(本报柏林 3 月

22日电)

从汉堡到上海,德国一跑者开启1.2万公里极限跑

马库斯决定用脚步丈量“丝绸之路”本报驻德国记者 管克江

■科技大观R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垃圾分类,国外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