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都市規劃...(Finn Geipel)、義大利建築師伯納多.薩奇尼(Bernardo...

50
8

Transcript of 第二章 都市規劃...(Finn Geipel)、義大利建築師伯納多.薩奇尼(Bernardo...

  • 8

  • 9

    第二章 都市規劃

    第一節 巴黎都市規劃

    一、背景說明 巴黎是法國的首都,也是法蘭西島地區(Île-de-France region,俗稱大巴黎)

    的主要城市。依 2012 年巴黎市政府的統計,巴黎市人口數 2,257,981 人;面積10,539 公頃。人口約占法蘭西島地區之 19.3%(1/5),法國之 3.6%(1/28)。巴黎市形狀像蝸牛(snail),自 1860 年由 20 不等比例區(districts/arrondissements)組成,迄今沒有改變,最大是第 15 區,面積約占巴黎市之 10%。最小是第 2 區,面積幾乎不到巴黎市之 1%1。

    巴黎市區內有 6 個火車站,另市郊有 2 個國際機場,分別是位於東北方的戴高樂國際機場(Aéroport Paris-Charles-de-Gaulle)及南方的奧利機場(Aéroport de Paris-Orly)。此外,法國國家鐵路公司(SNCF)興建及經營之多條高速列車(TGV)前往法國各地及其他歐洲國家,如從巴黎開往英國倫敦、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

    洲之星(Eurostar)國際高速列車等。 巴黎市內交通的主力是地鐵,共有 14 條主線及 2 條支線,地鐵站遍佈市內

    。而連接巴黎市區與近郊地區的交通則由區域快鐵(Reseau Express Regional,RER)負責,共有 A 至 E 等 5 條路線,它們亦貫穿巴黎市內,市區主要在地下行駛,市郊則行駛於地上。

    圖 2-1-1 巴黎市地鐵路網圖(來源: RATP 簡報)

    巴黎也有 4 條輕軌(TRAM)線(T1-T4),只有 T3 在市區,其餘則在郊區

    1 http://next.paris.fr/english/presentation-of-the-city/demographics-a-cosmopolitan-city/rub_8125_stand_29896_port_18748

  • 10

    ;另外,巴黎市郊亦有 347 條公車路網2、巴黎市自 2007 年開始提供公共自行車(Vélib') 服務3、自 2011 年底開始提供公共電動車(Autolib')服務4。

    法蘭西島地區(以下簡稱大巴黎地區)是法國行政體系之一(Region),由1,000 個城市(municipalities) 和 7 個省(départements)組成。7 個省包含巴黎市近郊(inner suburbs/petite couronne)3 個:上塞納省(Hauts-de-Seine),馬恩河谷省(Val-de-Marne)和塞納-聖但尼省(Seine-Saint-Denis);以及巴黎市遠郊(the outer suburbs/grande couronne)4 個:瓦勒德瓦茲(Val-d’Oise),埃松省(Essonne),塞納-馬恩省(Seine-et-Marne)和伊夫林省(Yvelines)。從圖 2-1-2可見,大巴黎地區之都市化土地面積約占 21%,並集中在巴黎市;其人口約有1,180 萬人,占法國之 19%,而土地面積卻只占法國之 2.8%,可見其都市化之程度,巴黎是法國人口最聚集的市鎮(commune),市中心的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 2 萬人。

    圖 2-1-2 法蘭西斯島地區分布圖

    來源:http://english.Îledefrance.fr/territory/id-card

    此外,大巴黎地區之經濟力是全國之冠,佔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的 1/3,其 GDP 2 http://www.ratp.fr/en/ratp/c_5044/bus/

    3 http://en.velib.paris.fr/

    4 https://www.autolib.eu/en/our-commitment/urban-revolution/

  • 11

    (2012 年)在歐洲城市中排名第一;也因為巴黎市位居首都的地位,占有最強大的服務業,大巴黎地區之工作者有 86.1%服務於政府、銀行、旅遊和貿易及個人服務業別,其中巴黎的高等教育機構是歐洲最集中的地區,因此研發創新地區(

    R&D)在歐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5。大巴黎地區擁有歐洲第二大、世界第九大的國際機場,2011 年有 8,800 萬名的乘客;大巴黎地區總共有 3,800 個法國國家遺產與 4 個世界遺產。2011 年有 6,000 萬人造訪大巴黎地區,也讓巴黎成為世界上最多觀光客造訪的城市。巴黎也是 1989 年的歐洲文化之城。由於巴黎文化的影響力,大巴黎地區在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提供了 65,000 個工作,諸如時尚(fashion)、數位技術(digital technologies)、建築(architecture)、電影(cinema)、設計(design)、影音遊戲(video games)、藝術技能(artistic craftsmanship)和廣告(advertising)6。巴黎市在 2015 年獲國際會議協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and Convention Association, ICCA)評比為國際會議城市之最,2014 年舉辦 978 場次,比 2013 年增長 1.2%,預估創造 1.1 億歐元的收益7。大巴黎地區也是工業的搖籃, 所有法國知名大企業,如法國電信(France Télécom)、雷諾汽車(RENAULT)等大多奠基於此,但是產業的變遷,許多工業確實面臨轉型與改變的挑戰。

    二、研習內容 (一)大巴黎計畫(the Grand Paris project)

    大巴黎計畫是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Nicolas Sarkozy,2007-2012)在2007 年 6 月 26 日對外宣布,主要是要將巴黎首都地區改造成為 21 世紀的城市,並得以確保佔有世界巨型城市(Megacities)之地位。2008 年 6 月至 2009 年4 月由國家層級的文化部( Minister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主責舉辦了國際競圖邀請了 10 個團隊(包含國際知名的建築師及都市規劃師等如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和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贊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羅蘭.卡斯特羅(Roland Castro)、安東尼.龔巴克(Antoine Grumbach)、荷蘭建築師威尼.馬斯(Winy Maas)、德國建築師費恩.熱佩爾(Finn Geipel)、義大利建築師伯納多.薩奇尼(Bernardo Secchi)和帕拉.維加諾(Paola Vigano)及英國建築師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等),就大巴黎的發展進行提案,並在 2009 年 10 月 30 日舉辦國際工作坊 (global workshop),提出 10 個大巴黎計畫之主要想法(key ideas)。 1.透過旗艦計畫的執行,讓巴黎保有世界城市的地位 2.為了經濟發展,城市的知識將關注在創造或強化具備競爭力的中心 3.更緊湊的都市 4.重新思考道路運輸,並增進公共運輸的提供

    5 http://english.Îledefrance.fr/territory/economy-and-innovation

    6 http://english.Îledefrance.fr/territory/tourism-and-cultural-heritage

    7 http://www.paris.fr/actualites/paris-premiere-destination-mondiale-pour-les-congres-internationaux-2809

  • 12

    5.都市中心的創造與強化 6.促進社區(地區)間的融合 7.保留綠帶 8.開發塞納河及其支流,連結城市 9.適當的治理提供更和諧與連貫的發展 10.一個永續的大巴黎

    這場國際工作坊後,在同年 11 月展示這 10 組國際團隊提出的 10 個大巴黎計畫的設計方案(模型),開始進行公眾的辯論(debate),基本上都圍繞著3 大主題:京都議定書簽訂之後的可持續發展、交通網路的重組,以及消除巴黎郊區的閉塞狀況。大巴黎計畫提出後,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這個計畫提供

    了一個重新審視巴黎的機會,參與競圖的團隊努力想把單一而古板的巴黎打造

    成一座開放、多元文化並存的城市。而提案當時在法國經濟一片低迷,尤其是

    內外債務數額驚人,政府能否挹注龐大經費建設。在不斷修正後,2010 年國會通過大巴黎計畫相關的法律,並創立大巴黎公司 (Société du Grand Paris, SGP),負責大巴黎計畫的開發營運與建設,2011 年 1 月 26 日將大巴黎地區快鐵計畫(the Arc Express Region)與大巴黎計畫整併提出大巴黎快線計畫(Grand Paris Express),此時,大巴黎計畫終於抵定,雖然 2012 年的選舉,薩克奇總統並未連任,而是由法蘭索瓦.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總統執政迄今,然而新政府仍宣布繼續執行大巴黎計畫8。

    (二)大巴黎快線計畫(Grand Paris Express) 大巴黎快線計畫並非僅是單純的交通運輸計畫,事實上係要藉此達成五個

    目標: 1.促進區域快鐵(RER, Réseau Express Régional)和現有運輸的效能 2.減少交通堵塞和汽車污染 3.抑制城市擴張和侵占農業用地 4.促進法蘭西島地區的經濟發展 5.通過連鎖反應,提升法國的整體競爭力

    這項計畫預定 2030 年完成,其成效包含: 1.205 公里的地鐵線將全面自動化(無人駕駛) 2.68 個新車站將連結 3 個高速列車站(TGV, Train à Grande Vitesse)及機場 3.每天創造 200 萬人次新路網 4.縮短行車時間(由 24 分鐘的平均通勤時間,將可省下 7 分鐘)9

    本計畫要興建 6 條地鐵線,第 11 及 14 號線為既有的巴黎市區地鐵延伸線,由法蘭西島的運輸聯盟(STIF, Syndicat des Transports d’Île-de-France)及巴黎公共運輸公司(RATP, Régie Autonome des Transports Parisiens)負責執行,其餘則由大巴黎公司(SGP)負責。

    8 http://www.grand-paris.jll.fr/en/grand-paris-project/overview/id/40

    9 http://www.societedugrandparis.fr/projet/le-grand-paris/nouveau-metro-grand-paris

  • 13

    圖 2-1-3 大巴黎快線計畫(來源: RATP 簡報)

    在此計畫之下,大巴黎計畫也提出了空間發展策略,著重在創新和產業發

    展,國家並有相關產業發展計畫挹注,其戰略性發展領域為: 1.薩克萊(Saclay Plateau) (創新與研究中心,已是歐洲最大的科技園區) 2.戴高樂機場(Roissy-Charles de Gaulle airport, CDG)(國際貿易和交流中心) 3.維勒瑞夫-埃夫裡(from Villejuif to Evry)(生技中心) 4.聖但尼(Saint-Denis Plaine Commune) (數位創作中心) 5.拉德芳斯(La Défense )(財務金融中心) 6.布爾歇(Le Bourget area)(航空中心) 7.位於馬恩拉谷地內笛卡爾市附近(around Cit Descartes in Marne-la-Valle)(永

    續城市中心)10

    10 http://www.grand-paris.jll.fr/grand-paris-project/clusters/id/63

  • 14

    圖2-1-4 大巴黎之空間發展策略

    來源: http://www.grand-paris.jll.fr/fr/le-projet-du-grand-paris/-les-clusters/id/50

    此外,政府預估至 2030 年大巴黎地區人口將達 1,240 萬人,雖然大巴黎地區也有人口結構老化之現象,但大巴黎地區人口結構仍以青壯年為主,在 20-39歲之人口數,佔巴黎人口的 34%;法蘭西島人口的 29%,而只占國家之 25%,可見大部份青壯年仍喜歡在巴黎,有較多的就業機會以及較好的教育資源等

    ;這也是在課堂上,INTA 秘書長米契爾(Michel)提到的,普遍年輕人仍喜愛在巴黎,而巴黎因為房地產價格逐漸升高,大部份只能往郊區第一圈移動,

    但如果有家庭,希望有較大的居住空間,只能再往郊區搬移到第二圈。因此,

    大巴黎有住宅需求的壓力,2010 年所訂大巴黎計畫,要求大巴黎公司(SGP)每年提供 7 萬戶住宅11。

    大巴黎計畫的提出改變了過去交通運輸與城市的規劃,由於科技的進步以

    及網絡時代的來臨,「新一代的車站」規劃與設計在本計畫裡被研發及實踐,

    亦即不談論「交通運輸」(transportation)而是「移動」(mobility)。此概念在本團與巴黎交通運輸公司(RATP)及法國國家鐵路公司(SNCF)的研習課程,乃至於到布洛涅-比揚古(Bloulogne-Billancourt)及拉德芳斯(La Dèfense)之實務課程,都被提及。

    (三)大巴黎計畫歷史背景 2007 年薩克齊總統對大巴黎計畫的提出,不得不回溯兩位巴黎城市規劃重

    要人物,一位是 19 世紀的奧斯曼伯爵,另一位則是 20 世紀的密特朗總統。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曾說:19 世紀,拿破崙三世與奧斯曼男爵,創造了

    11 http://www.societedugrandparis.fr/projet/le-grand-paris/nouvelle-offre-logement

  • 15

    邁向 20 世紀的巴黎;1853 年(第二帝國時期),喬治-歐仁.奧斯曼男爵(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被授命為賽納省省長,當時他所管轄的是現在巴黎的範圍(1860 年確立,即當時城牆所圍),但當時的「巴黎市」更小(內環,圖 2-1-5 上深色部分),因為當時的街道狹小、居住環境不佳,傳染病嚴重,他奉拿破崙三世之命著手重建巴黎的工作,其中將近有 60%的都市被重新改造,奠下文化巴黎的都市風貌。

    圖2-1-5 奧斯曼時期之巴黎市區改造

    來源:http://www.ufrgs.br/propur/teses_dissertacoes/Daniel_Tochetto_2013.pdf

    1.打通巴黎市區的交通 19 世紀土地取得困難,當時的火車站都在「巴黎市」的邊緣,計有 6 處

    :北站(Gare de Nord)、東站(Gare de I'est)、里昂站(Gare de Lyon)、奧斯特利茲站(Gare de Austerlitz)、聖拉薩站(Gare St.-Lazare)、蒙帕那斯站(Gare Montparnasse);所有車站的通行都是火車進入市區車站再轉出去,但因為無法連結到市中心,所以另外一項重要工作是打開市區的道路,在西、東

    邊各設一個大的圓環,包括凱旋門上的戴高樂廣場(Place Charles-de-Gaulle)與國家廣場(Place de la Nation),放射狀地開闢許多林蔭大道連結到車站,並用東西南北的主幹道,圍繞塞納河把巴黎劃分成 20 個不同的區域。

  • 16

    2.改善衛生 奧斯曼將下水道和供水設施進行大幅改建,並創建巴黎中央市場(Les

    Halles),拆除不利健康的環境,使得巴黎市區變得潔淨。 3.市容美化

    奧斯曼重塑巴黎的建築,其採用「對齊」(alignement)的概念,沿著林蔭大道兩側,預先確定街道寬度、外牆位置,然後修建同樣高度的建築物,

    建築樓層 5-7 層樓,地面 1-2 樓為商業使用(或 2 樓就是店家的住家),面街的 3 樓及 6 樓通常會有比較大及延續的陽台,多是社會階層較高的人居住,尤其 3 樓是最有錢人居住,因為樓梯不用爬太高,且高度夠不怕路上吵鬧,天花板也是最高,這層樓公寓面街的空間多用來作為沙龍、客廳使用,頂樓

    為斜屋頂並有老虎窗,提供日照,而此層多是單人房,衛浴是共用的,主要

    是給服務人員(servant staff)居住,另外,每層樓的房型設計會考量給不同社會階層的家庭居住,外觀是石材,建築型態與都市紋理均被嚴格的規範12。

    此外還修建了紀念性建築如巴黎歌劇院、名人紀念碑、火車站和政府大樓

    。他責成阿爾(Jean-Charles Alphand) 負責巴黎散步道、公園與行道樹的植栽計畫,如連結杜勒麗花園及羅浮宮,並仿效倫敦,在市郊設置森林公園如布

    隆納(Boulogne) 與文森斯(Vincennes)公園,並興建很多市區小公園。 這是當時的大巴黎城市規劃思考,奧斯曼的城市改造讓巴黎從一個中世紀

    小城變成工業時代的現代都市,而且迄今巴黎市區仍然嚴格地維持奧斯曼所塑

    造獨特的巴黎都市意象,在本次課程安排登上「凱旋門」,即一覽無遺奧斯曼

    所建設的巴黎市。凱旋門於 1806 年拿破崙一世為慶祝奧斯特里茲戰役勝利而興建,直到 1836 年正式落成,作為紀念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時其法國在軍事上傲人戰績;此後,凱旋門是法國重大歷史事件表徵,1840 年拿破崙一世的骨灰經凱旋門回歸巴黎,1944 年巴黎解放時的盛大遊行,以及每年的國慶閱兵或者環法自行車賽必經之地。在攀登 284 台階之後13,可以看到,以凱旋門為中心環繞的圓形廣場及道路,連結 12 條放射狀的林蔭大道,此「圓環」結構,迄今仍供汽車、觀光巴士、巴士、腳踏車、觀光人力車等交通饒行,且以香榭

    麗舍大道軸線之交通量最高,可見,此條大道不僅是重要的景觀軸線、歷史軸

    線更是交通要道;其人行步道很寬,足以容納行人及露天咖啡座,並舉行豐富

    多彩的活動;由於沿街之建築立面被嚴格地被控制,使得奧斯曼伯爵建立的城

    市結構 2 百多年來仍屹立不搖,城市的風貌識別性高,絕對可以明確地說「這就是巴黎」。

    12 http://urbanplanet.info/urbanism/the-haussmann-style-2/

    13 現場索取凱旋門導覽簡介

  • 17

    圖2-1-6 登上凱旋門遠眺羅浮宮(面前為香榭麗舍大道)以及圓環與各街廓所圍,

    透過建築退縮之廣場(總稱戴高樂廣場)(自攝)

    圖2-1-7 登上凱旋門遠眺新凱旋門(位於新開發區拉德芳斯)以及奧斯曼所規劃建設的放射狀

    林蔭大道與建築景觀(自攝)

    20 世紀末,密特朗總統(François Mitterrand, 1981-1995)在 1981 年 9 月24 日宣布為紀念法國大革命兩百週年,要推動巴黎大建設計畫(Grand Projects),這是一項文化建設計畫,試圖將巴黎建立為世界建築與藝術發展上領導地

    位,也就是世界之文化中心地位。

  • 18

    10 餘項建設在密特朗總統 14 年任內完成14,展現法國的行政效率,而除了拉米雷特公園位於巴黎東北角近郊之外,其餘全部在巴黎市區(包含巴士底

    國家歌劇院、羅浮宮、奧賽美術館、阿拉伯文化中心、財政部大樓、國家圖書

    館、國際會議中心、新凱旋門),並且位在巴黎市區具有象徵意涵的歷史軸線

    上;巴黎是重要的歷史性地點,從爆發法國大革命的巴士底廣場、經巴黎市政

    廳、羅浮宮、卡羅賽爾凱旋門、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道至凱旋門止,剛好排

    成一直線,法蘭西大部份的歷史就在這條被歷史學者稱之為「勝利大道」上,

    而密特朗最具代表與創意的大建設,即是在這條歷史中軸上延伸,在新開發區

    拉德芳斯(La Dèfense)以新凱旋門作為「勝利大道」新的終點。

    圖2-1-8 巴黎重要歷史軸線示意圖

    來源: http://flipermag.com/2013/12/12/paris-shopping/

    新凱旋門於 1989 年完成,為紀念法國大革命 200 週年的巴黎新地標,高110 公尺、寬 106 公尺,中空的大拱門剛好可以容納整座巴黎聖母院,新凱旋門是透過設計競圖,由丹麥建築師施普雷克(Johann Otto von Spreckelsen)獲得優勝,其建築設計理念為設計一座 20 世紀的凱旋門,不同於原本凱旋門含有軍事紀念意義,而是體現人道主義理想的紀念碑。本次也特別利用參訪

    14 巴黎大建設計畫整個構想始於70年代,經過四屆法國總統之手。戴高樂提出將紀念性建築集中於巴黎的想法;龐畢度任內通過

    第一個案子,以他為名的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 ,1977,Renzo Piano及Richard Rogers設計);季斯卡在下台前起草了

    奧賽美術館與拉維雷特公園科學工業城,但因中央與地方失和,這些建設拖到密特朗總統任內才完成。其中,國家圖書館在其

    任內為主持竣工儀式。

    都市發展局,1999年,巴黎-臺北都市發展研討會參考資料【巴黎都市發展報告】以及遠見2011年11月號【 法國總統薩科齊的

    13年大夢數位新花都, 巴黎變了】

  • 19

    EPADESA 課程之餘,前往新凱旋門一覽巴黎的歷史中軸線,其中值得一提是,在整個拉德芳斯區創造一條中軸線,專供人行的人工平台,可以遠眺凱旋門

    ,真實地體悟到這條象徵巴黎重要歷史軸線的「勝利大道」。

    圖2-1-9 從拉德芳斯開發區之中軸線遠眺凱旋門(自攝)

    圖2-1-10 從拉德芳斯開發區之中軸線遠眺新凱旋門(自攝)

    有學者稱密特朗總統以「建築寫歷史」,巴黎大建設計畫有不少設計經由

  • 20

    國際競圖產生,使得包括法國、義大利、英國、美國、加拿大、丹麥在內的各

    國建築師都有機會展露頭角,如阿拉伯文化中心(Institute du Monde Arabe,1987,Jean Nouvel 設計)、新凱旋門(La Grande Arche de la Defence,1989,Johann-Otto von Sprekelsen 設計)、巴士底歌劇院(L'Opera de la Bastille,1989,Carlos Ott設計)、財政部新大樓(Ministere de l'Economic et des Finances,1990,Paul Chemetov 及 Borja Huidobro 設計)、大羅浮宮計畫(Grand Louvre,1993,貝聿銘設計)、音樂城(Cite des la Musique,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設計)、國家圖書館(Bibliotheque de France,1995,Dominique Berrault 設計),透過這些計畫,密特朗總統提供當今幾位重要的中生代法國建築師如 Jean Nouvel、Christian de Portzamparc、Dominique Berrault 躍上國際舞台的機會。此外,在建築材質上大量使用玻璃,讓法國營建技術在玻璃、懸吊繫統方面作了相當多

    的研發與突破15。 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原是法國的王宮,1793 年成為羅浮宮博物館

    ,分為三個館:德農館(Denon)、敘利館(Sully)及黎賽留館(Richelieu),擁有的藝術收藏達 40 萬件,展示從中世紀到 1848 年間西方藝術作品、古代文化及伊斯蘭文化16。1981 年,法國政府決定將羅浮宮建築群的全部建築改為博物館,把財政部遷離羅浮宮,並對羅浮宮實施了大規模的整修。羅浮宮擴建工

    程,是唯一未經公開競圖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

    設計,在羅浮宮中央廣場「拿破崙庭院」上的透明玻璃金字塔建築,以及金字

    塔底下的大型地下街廓,成為羅浮宮的入口處。羅浮宮大計畫在 1989 年重新開放,而財政部遷移至塞納河畔貝西(Bercy)區內新建之財政部大樓。此項計畫成功地吸納每日眾多的參觀者,並把自然天光引入古老空間裡,成為巴黎

    的新地標。2015 年 4 月初,英國媒體《藝術報》(The Art Newspaper)發表 2014 年博物館訪客人數(2014 Visitors Figures)報告,統計 2014 年度全球最多人造訪的博物館及全球前 10 大最受訪客歡迎的展覽,法國羅浮宮(Louvre)以 926 萬人次拿下第 1 名,已連續 7 年奪冠17,羅浮宮不僅是世界最大最具象徵地位的博物館之一,同時亦是古代與現代建築史的最佳融合。

    15 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f=24&t=7426

    16 現場索取羅浮宮導覽簡介

    17 http://theartnewspaper.com/news/museums/17584/

  • 21

    圖2-1-11 貝聿銘建築師設計之玻璃金字塔(自攝)

    圖2-1-12 金字塔地面層之入口樓梯及電梯(精

    簡的空間運用),引入自然光讓地下空間明亮

    圖2-1-13 羅浮宮利用中庭玻璃採光罩

    引入自然光(自攝)

  • 22

    圖2-1-14 財政部大樓一隅(自攝)

    圖2-1-15 巴士底歌劇院一隅(自攝)

     

  • 23

    總結而言,巴黎以奧斯曼所建立的都市風貌成為世界上遊客量最多的城市

    之一,但整個環城大道(由過去的圍牆改建)圍繞的巴黎,在嚴格建築型態發

    展控制之下,只能容納 200 多萬居民,遠遠少於大倫敦的 750 多萬居民。此外,巴黎市區房地產價格,使得巴黎市區與鄰近郊區合併起來的壓力越來越大;

    薩科齊向過去的前輩看齊提出建設「大巴黎計畫」,欲傾全國之力打造 21 世紀現代法國的夢想,此乃不難想像。

    另外,因為大巴黎的交通系統仍是以巴黎市為中心,也就是郊區間的移動

    必須先進巴黎市,再轉往其他郊區,郊區間的移動性是不便利的,不是有效的

    綠色運輸,因此,大巴黎快鐵計畫的提出即是在連接郊區間的交通,以減緩巴

    黎市區的交通流量。 (四)當代都市規劃理念

    8 月 21 日上午借用 RATP 的會議室,透過 INTA 秘書長米契爾(Michel)的安排,邀請法國著名的都市規劃師查普伊斯(Jean-Yves Chapuis)與本團分享他參與當代都市規劃的理念,他曾任位於法國西南部濱海夏朗德省的一個

    市鎮,是舉世聞名的海濱度假勝地-盧瓦揚(Royan)的都市規劃師,現任大學講師。 1.網路時代(世代)的城市系統

    查普伊斯首先提到他去中國的武漢參訪,發現中國的城市跟歐陸城市一

    樣面臨相同的挑戰,一個全球化的城市,如何去面對個體,也就是如何去建

    構一種機制,尊重每個人,因為每個人在都市生活問題都不同,而他們的需

    求或問題都想要被滿足,但是我們沒有辦法逐一回答每個人的問題,沒有時

    間跟每一個人對話,尤其是法國有 6,000 多萬人,而中國人口數是法國的 20 倍,因此,透過傳統的政府治理與法律來反映個體的需(要)求,有一本書

    叫做精英的溝通(the communication of elites),即在探討這個現象,在網路時代(ICT 的發展)如何連結社會,例如有大學的教授認為所有的課程應該在網路上,每件事情都可以透過手機與之溝通與對話,學生不用去學校,所

    有課程都在網路上,甚至於註冊也可以透過網路,學生與教授的關係不再是

    課堂上的授課與學習的關係,教授是比較喜歡這樣的,他們只要花時間跟學

    生討論學生自己的研究或論文,這會是另一種形式的教學與學習(teaching and learning),或許再也不需要大學校園,但是老師與學生產生一種更積極的互動,更為個人化(personal)或者可說是客製化。

    過去在進行城市規劃時,有一個迷思,就是常關注在城市的發展型態,

    因為城市的發展型態取決於其經濟系統與成長,而可能無法預測未來的發展

    是什麼?經濟會改變人們想要的生活方式,經濟運作的力量會促使我們更加

    移動,因為政策造成人們關注在經濟系統,但是經濟系統是市場導向的,人

    們變得不討論影響生活的方式或生活品質,有一個社會學家研究發現,人一

    生中約有 70 萬小時,20 萬小時是工作,其餘的 15 萬小時是用來做其他的事如上課學習等,而我們的社會卻只關注在工作的時間,也就是人有一半的時

  • 24

    間是自己的,人們自己卻不知道要做什麼?甚至於退休的人,這些時間是可

    以更積極一點用來貢獻於社會(城市),因此,我們開始用另一種方式來看

    待都市的經濟系統,並尋求不同的公共基盤服務及個人生活的價值。 舉例而言,盧瓦揚(Royan)這個 8 萬人的城鎮,是法國有名的濱海度

    假勝地,依照法國的法律,不同層級都有訂定其不同的主要計畫(master plan),城市的品質、工作、土地使用等都是依循主要計畫,這些規劃的文件,

    卻無法符合真實的市民生活,因為所有的計畫是為了滿足觀光客,觀光客帶

    來經濟,只關注在觀光客來這個城市的品質,有美麗海灘、紅酒及海鮮(鮮

    牡蠣)等的,但是有 8 萬的居民住在這裡,卻沒有考慮到他們。很多其他城市的人退休之後,都會搬到盧瓦揚居住,這些退休的人都有專才,受過教育

    ,但他們每天不是喝茶、去海灘,就是到處閑晃,不知道可以對這個城市做

    什麼?所以查普依斯提出,為何不把這些退休的人,形成一個新的服務、新

    的機會,新的經濟,是屬於住民的經濟,所以試著有一些行動(events),更實際一點,與這些退休人士發展更深入的關係,更好的互動,也就是每個人

    或每個社會部門都必須對所在地區促進好的生活條件。 又或在城市裡,不論在飯店或者餐廳服務,這群為觀光客工作的人, 沒

    有很好的生活條件住在城市,因為住在城市比較貴,所以對這個城市是沒有

    關聯的。當查普伊斯跟巴黎市長討論到社會住宅時,問了巴黎市長一個問題

    ,社會住宅是為了誰?他給市長的建議是,社會住宅不是只為了一般低收入

    戶,而是那些為了巴黎發展,被需要的那些人例如公車司機、清潔工、飯店

    服務人員、家庭服務者,這群人是維持城市運作,很重要的人,而且建議要

    有彈性,例如提供 6 個月的容量讓有能力的人可以晉升到一般租賃市場。 查普伊斯再次強調,善用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了解都市的運作,

    尤其是運用網路科技,加強個體的互動性,都市規劃才能真實反映市民的生

    活。 2.混合城市(mixed city)概念

    查普伊斯提及人們每天早上 6 或 8 點搭火車或巴士去工作,住家與工作地點相隔 10 到 20 公里,在網路時代,使用 ICT 科技,可以不用去辦公室,現在有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又稱第三空間(the third space)即提供交換的空間,可直接連結不同的工作,如此可減少每日的通勤,減少成

    本與時間,甚至於能源足跡,這將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型態,而且

    人們也不用遷就於工作(經濟),只要有好的生活環境,年輕人就不想移動

    ,因為使用網路科技,就可以工作,這種浮動空間的概念,也是讓城市(city)跟鄉村(rural)界限越來越模糊,查普伊斯更進一步的說明,城市的定義已不是傳統的,是包含城市的周圍自然環境,「城市就是鄉村」,維持保留週

    邊的農業,在城市的周圍有永續的環境,不是保存土地,而是將農業與產業

    連結,讓農業更靠近產業地區(production area),他舉例說,他第一次跟農民討論時,跟農民說你們也是城市的一部份,農夫們卻回答說,「你瘋了,

  • 25

    我們是農夫不是城市人。」從農夫的反應可以看出,一般人的腦袋認為「urban is city; rural is country」,但在現今網路時代,已經是不存在了,接著他提倡在自己的城市渡假,城市可以提供休閒與創造,所以要找到城市的能力(

    ability)與品質(quality),更緊密的方向連結地方居民。由於農業的品質很好,農民決定要保留下來,不只是在地圖上的保留農業土地,而是跟這些農

    夫一起定義出什麼樣的農業是大家需要發展與提供的,而且是發生在農業活

    動上。朝這個方向,城市與鄉村可結盟為都會區(Metropolitan area),讓農夫保留自己的身分(identity),並認同自己為城市的一部分。

    這樣看來,只要可以提供多元的服務,人們可以在都市或者鄉村工作,

    這會提供人們更多的選擇,不論是混合城市(urban mixed)或者混合社會(social mix),查普依斯最後強調,重要的原則是如何讓人們生活在可以提供不同地方生活的方式,提供更多設施與機會,而且是超越地域(territory),再結構城市可以更緊密(compact city or closed city),提升鄉村地區成為城市的一部分,這不是一個願景,而是提供人民選擇多元的機會,例如一個大學

    教授,不用每天來城市中心,可以在家工作,而在旅館的工作人員,因為在

    城市工作,可以不用住得太遠,這是有可能發生的。INTA 秘書長米契爾補充說明,以 RATP 的巴士車站開發案例(Lagny Project),因為巴士司機每天需要很早上班,但是對他們而言,這麼早上班是無法搭乘大眾運具,所以都

    是開車,因此在車站的設計上面有特別規劃給司機的停車位,以及提供他們

    的社會住宅。

    圖2-1-16 團員與Chapuis先生進行研習課程(自攝)

  • 26

    第二節 倫敦建築中心(The Building Centre)

    一、背景說明 為了促進城市規劃與建築環境的推廣,全球許多大都市多普遍設置有城市願

    景館或類似的場館;創立於 1931 年的倫敦建築中心(The Building Centre)是一個由建築及營建領域業者自發性組成的非營利性交流平台,目前共有新倫敦建築

    協會(New London Architecture, NLA)等 24 個建築相關領域團體與該中心合作推廣建築及都市規劃相關資訊,該中心藉由提供建築相關領域及一般大眾建築教

    育、資訊及靈感以達到推廣建築環境創新思維之目的。

    圖2-2-1 倫敦建築中心外觀(自攝)

    英國的首都倫敦,為歐洲地區第一大城市,也是全球重要的商業及金融中心

    。在行政區域上的大倫敦市,是由倫敦市(the City)及其他 32 個倫敦自治區(London Boroughs)結合而成的行政組織,各區均有各自的管理單位;圍繞倫敦市中心及西敏寺的 13 個區的範圍稱為內倫敦(Inner London),外圍的 20 區則稱為外倫敦(Outer London)。

    大倫敦市是英格蘭各一級行政區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擁有直接民選首

    長的行政區,自 2008 年 5 月 4 日就任迄今的倫敦市長波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是大倫敦市第二位民選首長,在倫敦於 2005 年時取得 2012 年奧運主辦權後,因應奧運場館及東倫敦的改造,因勢力導顯現強烈的企圖心,2012 年取得連任後,為因應大倫敦持續人口成長、商業發展、就業問題及交通運輸需求,推動倫

    敦 2050 願景計畫,對大倫敦市都市發展密度及空間改造,將持續對於倫敦市天際線、基礎建設、交通運輸環境、節能、居住環境改變有長期深遠的影響。

  • 27

    圖 2-2-2 大倫敦市行政區域圖

    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London-boroughs.svg

    二、研習內容 本次主要參觀的展覽為由新倫敦建築協會(NLA)所策展之「新倫敦模型(

    New London Model)展」,主要是回顧倫敦自規劃申辦奧運以來 10 年間改造的歷程,現場設置比例尺 1/2000,長約 12.5 公尺的模型,涵蓋倫敦北自國王十字(King’s Cross)、南至佩卡姆(Peckham),東起皇家碼頭(Royal Dock)西至老橡樹(Old Oak Common),包含倫敦 19 個主要區域,85 平方公里範圍內計有 17 萬棟建築物及橫跨泰晤士河上 21 座橋梁的模型,模型體主要是由 NLA 的管理業者Piper Project Ltd. 以 3D 列印及手工修改方式製作,配合 New London Model 展覽,每小時定點播放倫敦開發歷史短片,包括倫敦都市規劃的發展史、基礎建設的

    過去與未來、倫敦不動產業的發展等主題,搭配 3D 投影,展示倫敦各階段開發歷程,另外在展場周圍牆面上,則有倫敦市近期公告的 38 個主題發展計畫示意圖。

    歷史短片內容說明倫敦名稱的由來肇始於 2000 年前,羅馬人入侵不列顛後,在泰晤士河岸定居發展的歷程;之所以選擇在倫敦的原因,主要是考量該處河

    寬較窄,足以建構一座橋,戰略上能與南側陸地及歐陸連通;歷經五世紀人口聚

    集及貿易發展,倫敦市已初具雛形,接下來的 1000 年間,倫敦逐漸發展成為英國的商業、政治及教育中心。

    影片中亦提到影響倫敦都市規劃的二個重要階段,中世紀時期,倫敦市區多

  • 28

    為密集狹窄的巷道及互相毗鄰的木造房屋,1666 年的大火災燒毀城內近八成的建築,英王查理士二世雖然打算重建倫敦市,然因商人希望商業活動可以儘早回到

    常軌,遂使得當時提出的重建構想終究沒能落實,倫敦仍沿著舊市區的脈絡重建

    ,大部分並延續至今。然而記取大火的教訓,倫敦於 1666 年制定了重建法案,規定重建後的建築物須以防火的磚石材重建,建築樣式及街道寬度也有一定的標

    準,該法案成為後來 200 年間倫敦市都市規劃的準則。 到了喬治王時代,貴族群聚的城市西翼開始出現平直的馬路,以及聖詹姆士

    (St. James)及梅菲爾(Mayfair)等廣場;倫敦人口在 19 世紀達到 400 萬人,已是世界上最大城市。持續成長的倫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混合著公共建

    築、豪宅、平民窟等群落,中產階級逐漸往郊區擴散,倫敦及周邊郊區逐漸形成

    大都會區。1939 年,倫敦的人口已達到 860 萬人,亞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在戰後推動的倫敦重建計畫,企圖平衡區域空間利用及舒緩倫敦人口過度集中

    問題,生活圈逐漸向郊區發展的計畫一直延續到 1988 年。 倫敦目前人口大約已回復到 1939 年的 860 萬人,預估在 2036 年將達到 1100

    萬人。後續的發展,主要是 2012 年奧運場館週邊再生、史特拉特福區(Stratford)、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開發案,以及橫貫與縱貫倫敦市區鐵路沿線(Crossrail & Crossrial 2)整建開發議題,本次至倫敦,也安排了上開主要開發案的參訪。

    本次參觀的新倫敦模型展示規模雖然不大,短片也只有短短的數分鐘,但 3D互動操作或影片撥放時,模型則伴隨著事件發展投射事件發生的熱區,成為的最

    佳的互動教材。

    圖 2-2-3 New London Model(自攝)

  • 29

    圖 2-2-4 倫敦近期優秀的專案計畫(自攝)

    圖 2-2-5 倫敦的地區發展計畫(自攝)

    此外,倫敦建築中心除了上開展覽外,並有其他協力業者配合展示與建築產

    業相關的建材、建築技術、空間規劃等等活動,現場並有設展廠商服務人員隨時

    提供諮詢,藉由新建築及節能材料的介紹與運用,並引入具代表性廠商提供現場

    諮詢,不但能夠即時提供運用者第一手資訊,並可協助具研發能力者實際探索市

    場需求,透過交流平台全面提升産業及市場新技術,各項參觀活動完全免費,是

    一個相當值得參觀的場館。國內如能有類似的交流平台,亦可具體提供本府在推

    動公共住宅智慧建築之參考。

  • 30

    圖 2-2-6 展覽主題:Digital realities for

    construction & property

    圖 2-2-7 展覽主題:The Capital Futures

    圖 2-2-8 建材及建築技術展示

    三、研習心得 目前不論企業或技術研發平臺均已主動進行未來城市願景的探索,其方式多

    大量運用視覺模擬並以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讓各年齡層深刻體會。本市亦已啟動

    「臺北 2050 願景計畫」,並計畫於市議會舊址地上權開發案取得一部分樓地板面積規劃作為城市願景館,後續亦可朝此方向推動。

    (一)透過有計畫的策展達成城市規劃及建築教育推廣之目的 各國的都市規劃或建築博物館等場館,多以保存城市發展規劃紋理及建築

    資料典藏、建築環境及技術創新推廣等為場館設立的主要宗旨,臺北是臺灣各

    項都市規劃方案及建築技術推動最初的實驗場,許多重要都市計畫方案的推動

    ,往往都由本市率先發展,如果本市能利用公益空間推動設置類似建築中心的

    公益場館,就可有系統的蒐集本市各項重要都市發展政策基本資料,並透過專

    業策展的表達方式,同時達成對外說明本府之長期策略及各項計畫之重要內容

    ,讓這些完整的計畫發能夠達到長期完整宣導的目的,附帶功能則是作為本市

    論述 2050 年願景計畫的基本資料。 具體建議策展內容初步建議以現階段本府積極推動的各區戶外開講內容

    為核心,因為這些內容皆有完整的空間概念,且可以讓想要在臺北市創業、就

    業、居住、生兒育女的各種面向人士都可以在其中想像勾勒出屬於自己的一塊

    拼圖,專案主題方面則建議以逐步成型的公共住宅為主題,透過詳細勾勒出之

    論述基礎及逐步邁向均質發展之分佈藍圖,展現出未來臺北市在居住正義上所

    展現的強烈決心;另外透過前述教育及資源的推廣,對於本市甚至我國都市規

  • 31

    劃、建築發展紋理的保存及建築教育啟發及推廣,亦能有所助益。 (二)技術性運用活潑動態的城市願景溝通平台

    本次參訪的場館除了當次的策展主題外,亦致力於未來願景的相關介紹上

    ,倫敦建築中心以 3D 動態視覺雲霄飛車讓體驗者感受未來城市的景觀,這些機具及策展的藝術,其作用在於引導參訪者在落入實質討論前先一步思考議題

    的核心,於形成具體思維後再互相討論溝通。所以我們要學習的是溝通平台的

    技術性運用,建議未來在各類大型活動或是公民咖啡館,本府可建構數台可跟

    著活動場地移動運用的 2050 臺北願景巡迴車,內部有模型及 3D 體驗,因為內部體驗頗為新奇,透過好奇心的驅使,民眾實境體驗的同時,亦可進行政策行

    銷,並作為後續溝通平台的討論基礎;至於平日則可供區里申請,巡迴於各區

    里活動中。另外針對城市願景,也有相關的研討會活動,不只對建築從業人員

    ,也鼓勵一般民眾主動參與城市願景的勾勒,而透過溝通平台的建立,將使民

    眾有充分的機會參與都市規劃,讓市政推動不再只是由政府單方面決定的高權

    行政。 (三)多功能有效運用公益空間避免策展空檔的閒置浪費

    倫敦建築中心除了一樓大廳以展覽為主外,二樓及地下部份空間並有其他

    協力業者配合展示與建築產業相關的建材、建築技術、空間規劃等活動,現場

    並有設展廠商服務人員隨時提供諮詢,這與中心起源是由建築及營建領域業者

    自發性組成的非營利性交流平台有關;但這給我們的啟發是,台灣很多教育型

    場館經常面臨空檔或部份展覽來客率不佳,而容易成為蚊子館的窘境;如以倫

    敦建築中心為例,同時搭配有常態性的服務機制,並由該服務機關來參與展覽

    以減少磨合界面,同時藉由固定的專業人士造訪以增加人潮。建議未來本市相

    關公益展館可考量甄選性質相近的非營利性公益組織長期進駐,平時可增加人

    潮,亦可同步型塑本府公益形象,並可吸收相關資源達到技術交流之目的。

  • 32

  • 33

    第三章 智慧城市

    第一節 西門子永續城市發展中心(The Crystal)

    一、背景說明 於 2012 年 9 月 20 日正式啟用的

    The Crystal,佔地共計逾 6,300 平方公尺,由西門子公司投資 350 億歐元興建,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永續城市展

    示場館,結合了會議中心、城市對話

    平台與技術及創新中心等多種用途

    ,至今已超過 24 萬人次參訪。城市永續發展議題涉及交通、建築、能源

    、水電與醫療等多項專業領域,The Crystal 目標即為這些專業領域創造一個溝通及研究平台,並在 2,000 平方公尺的互動式主題區,展出城市發展的挑戰、機會與未來城市樣貌,是西門子基礎設施與城市業務領域的展示窗口、聯絡中心和智

    庫。參觀中心的民眾,可經由對話、學習與體驗不同領域區塊的展覽方式,探求

    找尋發展永續城市的可能解決方案,以為參考指引。

    二、研習內容 The Crystal 建築本體使用再生能源產

    生冷暖空調,以太陽能系統產生環保電力

    ,同時還回收雨水使用,比起同樣大小的

    辦公大樓,可節電 50%,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65%,更獲得英國 BREEAM 與美國 LEED 國際綠建築的認證,為全球最環保的設施之一,是城市發展中心高效率能源示範指標,而水晶形狀的外觀設計也呼應了城市永續發展的多面向領域與城市

    生活的複雜度。 西門子認為當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的人口、占有 80%全球經濟總產值、也是

    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區時(詳見表 3-1-1),環境(Environment)、經濟(Economics)與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將是城市永續發展的主要課題,以確保城市運作正常、高生活品質、經濟發展、交通順暢,更有效率地使用資源。

    表 3-1-1 全球城市面臨的環境變化與挑戰

    1. 全球城市人口成長:每秒2人。 2. 全球超過一半以上的人住在城市裡。到了2030年將上升至60%,2050年上升至70%。 3. 約有10億人口住在貧民區。 4. 城市消耗約75%全球能源,排放約80%溫室氣體。 5. 城市建築消耗約40%全球能源,並排放約21%二氧化碳。 6. 城市取用全球60%飲用水。 7. 城市居民90%時間都在建築物內活動。 8. 150個大都會區GDP總和,是全球GDP的一半。

    圖 3-1-1 西門子永續城市發展中心外觀

    圖 3-1-2 LEED 與 BREEAM 認證

  • 34

    (一)城市永續發展議題與解決方案(科技與智慧城市) 針對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都市化(Urbanisation)、人口結構變遷

    ( Demographic Change )、 全 球 化 ( Globalization )、 數 位 化 轉 型 ( 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五項重大挑戰,西門子公司以電子化、自動化與數位化整合為定位,永續為指導原則,來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其策略組合高達 330 億歐元商機。所以,科技正是城市商業的重要關鍵,又可分為「能源」、「水與廢棄物

    」、「健康」、「運輸」、「建築、採光&安全」共五大發展領域,各領域又細分多個不同議題,城市可依需求選擇以因應各自的發展策略。

    圖 3-1-3 五大科技關鍵領域

    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為例,在 2025 年之內,可藉由 15 項不同領域的科技應用,共同減少每年 25%的總排放量。這 15 項科技分成 2 類,一為城市與設施,另為家居與商業,兩大類中又分別以風力發電(wind power)與電動車(electric cars)科技對減少排放的貢獻度最高,這也解釋了現今歐美大量投入資金於此兩科技的原因;若從每個科技創造的工作數目比較,風力發電與太陽

    能板發電(PV power)科技為最高。當一個城市在能源領域,思考環境、生活品質、經濟各面向,並以城市永續性為原則,將各因素彙良莠整合考量,並配

    合城市本身的需求條件與迫切性,就可以形成初步的解決方案了。

    圖 3-1-4 15 項科技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貢獻度排名

    科技在智慧城市發展上,也扮演了舉無輕重的角色。首先,必須思考城市

    所有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的需求,能夠提供他們各式智慧型與加值型的服務,如保證居民高品質生活(舒適、安全、綠能),給城市遊客一個具啟發

  • 35

    又安全的旅行經驗,或者創造一個具備成長與競爭力的商業環境。西門子認為

    可藉由智慧(intelligent)與創意設計(designed)的城市基礎架構解決方案,來達成各層面的需要。方案包含下列三點內涵。在 2020 年之內,西門子預估智慧城市有 1.5 兆歐元商機,也將創造出龐大的就業機會與各種新興產業。 1. 明確了解自動化與數位化的優點。(如智能建築) 2. 關聯並整合的方案。(如配備智慧電網的建物) 3. 集中指令與控制中心,以及整合型城市管理概念。

    就倫敦來說,其需求與智慧城市的可能發展方向,可由各種倫敦政府提供

    的各項儲存數據(data store)來了解分析,提供符合居民的服務,並藉此展現城市所關注的議題與本身的特性,進而以(大)數據來作為分析與優化政府服

    務及管理的分式之一。

    圖 3-1-5 倫敦的各項儲存數據

    (總勞動力供給/交通運輸顧客中斷服務小時(即一種衡量顧客感受指標)/家庭廢棄物/犯罪率/

    房屋周轉性/倫敦人口數/戒菸率/國際觀光客總人數/倫敦志工籌組招募)

    (二)The Crystal 互動式展場 The Crystal 的互動式展場入口處,

    矗立具設計感的文字裝置,分別為「

    ENVIRONMENT」、「ECONOMICS」與「QUALITY OF LIFE」,呼應了 2006年「歐盟綠皮書」三個核心戰略目標:

    永 續 ( Sustainability )、 競 爭 力 (Competitiveness)與提供安全(Security of Supply)。

    展場共分為「Water is Life」、「Healthy Life」等主題區(Zone),各個主題展區皆以互動式的裝置與展示來讓參觀者體驗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與各種可能性,包含城市發展課題及永續城市

    願景的影像化、世界人口環境概況的視覺化、城市管理互動遊戲、腳踏車發電

    與風力發電的體驗與雨水回收利用展示等。

    圖 3-1-6 展場入口處的三大城市發展課題

  • 36

    Zone 1~3:城市未來、挑戰與威脅與互動 Zone 4:城市建立

    Zone 5~6:智慧建築 Zone 7:安全與防護

    Zone 8:持續前進 Zone 9:啟動電子化

  • 37

    Zone 10:水是生活泉源 Zone 11:健康生活

    Zone 12:淨能與綠能 Zone 14:未來生活

    三、研習心得 (一)以永續發展作為智慧城市規劃方向

    臺北市面臨的挑戰(人口密集、防災、水資源利用等)與永續發展課題,

    可透過西門子 The Crystal 的評估準則,收集各種數據,來建立與評估可能的解決方案,再納入城市各種需求,產生因地制宜的可行方案。若以科技角度來看

    臺北市智慧城市的策略,採用數位化、電子化與自動化的開發方式下,先以五

    大環境挑戰來權衡對臺北市的威脅程度順序為何,並列出那些科技影響最大,

    據此優先開發。西門子在 The Crystal 列出 4 個城市永續發展議題與解決方案,也可參考應用。

    表 3-1-2 The Crystal 列出 4 個城市永續發展議題與解決方案

    城市 主要議題 西門子解決方案規劃 借鏡之處

    倫敦 經濟發展與環境平衡

    :保持交通運輸順暢

    與減少汽車空汙與二

    規劃低排放區、課徵交通擁塞

    費方式,解決交通壅塞與降低

    排放。

    可參考採用課徵費用方式降低

    汽車空汙排放與控管交通流量

    ,但資料擷取方式不須由攝影

  • 38

    城市 主要議題 西門子解決方案規劃 借鏡之處

    氧化碳排放。 在 300 個點設置超過 1,300 個可

    自動識別車牌號碼攝影機。 每

    天攝錄超過 1 百萬筆的車牌號

    碼,並將影像與汽車詳細資料

    紀錄在系統中,供分析管理。

    機獲取資訊,而是在每輛車裝

    設感測器(物連網),主動發送

    訊息給系統接收端,彙整分析

    資料,事先預估出壅塞時間與

    地點,提前管控交通流量與監

    控器汽二氧化碳排放。

    柏林 交通流量與空氣品質

    控管

    附掛感測器在城市的街燈,掃

    描停車空間狀態、將所有感測

    器資訊統整後,提供一個城市

    所有停車空間使用資訊,這些

    資訊可公開存取,讓民眾不需

    浪費時間尋找車位。結合自動

    繳費系統,簡化繳費流程。

    停車資訊可結合交通流量資料

    ,用路人與開車者,可透過智

    慧型手機回報與查詢路況與停

    車資訊,避開交通擁塞,增加

    空間使用效率。

    上海 長距離與大量的貨物

    運輸,大量廢氣排放

    在高速公路架設智能電網,電

    動貨車以外部充電裝置,自動

    快速充電,節省人工加油時間

    ,並以電動能取代石化能源,

    大幅降低空汙率。

    可與業者聯盟,透過架設有效

    率的電網供應,大力推廣電動

    汽車產業,並達節能省碳效益

    紐約 高樓建物的火災預警

    與生命安全防護

    結合自動化預警建築、火災與

    安全設備與保全系統,可自動

    感測煙霧,立即警示。在時間

    內啟動緊急控管作業。

    臺北市的高樓層建物的智能規

    劃,尤其在火警逃生系統,可

    結合內部空間無線網路熱點,

    收集資訊以提前預警。

    (二)打造願景館或市政展示館 The Crystal 的整體設計與科技的應用,結合了西門子公司的專長與理念,

    並以互動式裝置呈現,透過新潮的科技應用讓民眾體驗,提升對於議題的興趣

    ,同時也將研究和想法直接展示,形成城市中關於永續發展的交流對話平台。 資通訊(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產業在臺北市

    是優勢產業,擁有進步的科技技術以及豐沛的創新能量,具備充份的基礎條件

    能夠建置一座智慧應用的願景館,未來臺北市在規劃願景館時,可以參考 The Crystal 的科技應用與強化互動功能的概念。惟興建這樣的願景館需耗用的經費相當可觀,若由市府一手包辦,將可能形成過重的財政負擔,因此建議思考如

    何建立一套合作機制與模式,由市府搭建溝通平台,借重民間的資金與力量,

    建造一個屬於所有臺北市市民與企業的願景館,讓企業能藉由展示提高知名度

    ,更重要的是,讓整體的市政規劃有一個良好的對話平台。

  • 39

    第二節 英國智慧城市跨黨派小組

    一、背景說明 在英國,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與上議院 (House of Lords)的國會

    議員組成跨黨派小組(APPG, All Party Parliamentary Groups)是常見的現象,這些跨黨派小組通常以關注和推動某項議題為核心宗旨,「智慧城市跨黨派小組(

    All Party Parliamentary Group on Smart City)」即是由一群對於智慧城市具有熱情與理念的議員所主導,它建立一個平台,分享並交流落實智慧城市的點子與具體

    方案,串連議員、地方政府、學者、非營利組織、企業與民眾,喚起國人對智慧

    城市的重視並加以推動,同時冀望引領全球的智慧城市革命。

    圖 3-2-1 英國智慧城市跨黨派小組平台網站標誌(摘錄自 APPG 網站)

    圖 3-2-2 智慧城市示意圖(摘錄自 Bussiness Insider 網站)

    Dan Byles 先生在 2010 年至 2015 年擔任國會議員(MP, Member of Parliament),隸屬於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在 Dan Byles 先生任國會議員 4 年間,擔任了三個跨黨派小組的總召,關注的議題分別為「非傳統石油與天然氣(

    Unconventional Oil & Gas)」、「職能與就業(Skills & Employment)」及「智慧城市(Smart Cities)」。Dan Byles 先生於 2015 年離開國會,他的豐富經歷使他同時獲得非常多的工作機會,其中包含了 Living PlanIT,也就是 Dan Byles 先生目前任職的科技公司。

    Living PlanIT 致力於提供平台以推動智慧城市,與 Dan Byles 先生的志趣相投,他曾經在 2015 年 3 月的平面媒體(Business Insider)訪問中提及:「從 2010

  • 40

    年開始,我對於智慧城市及社會整體運作的複雜系統越來越感興趣,隨著時代的

    演進,它們不再是獨立的議題,應該要設法應用科技來讓整個社會的運作更有效

    率。」同時他也強調,他發現在實踐智慧城市這個理想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民

    間部門與非營利組織之間有缺口(gap),需要一個共享的平台來搭建彼此間的橋樑。

    圖 3-2-3 Living PlanIT 的願景(摘錄自 Dan Byles 先生簡報)

    Dan Byles 先生在平面媒體的訪談中表示,智慧城市這個議題最吸引他的,在於科技的發展帶動能源、基礎設施、醫療保健、交通及許多層面的進步,使整

    個社會的運作更有效率。現在在許多國家都有推動智慧城市的具體案例,例如在

    日本,機器人的使用已相當普及,以及美國的 Amazon 公司在 10 處的訂單處理中心使用 15,000 個 Kiva 機器人來協助。Dan Byles 先生認為發展智慧城市沒有一體適用的模式或工具,但核心概念卻是一致的——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Dan Byles 先生深信英國在智慧城市的推動上,具有成為世界領導者的潛能,他主張整個社會應該要積極地開放資料(open data sources)、簡化供應鏈(streamlining supply chains)並使城市更加數位化(digitally savvy cities)。

    二、研習內容 在本次的座談中,Dan Byles 先生分享他過去在英國國會及目前任職於 Living

    PlanIT 的經歷與推廣經驗。Dan Byles 先生說明建立智慧城市的困境在於改變垂直獨立的部門運作、整合水平各部門及媒合跨域合作;必須整合跨域合作,才能

    建立一個開放、統一標準的智慧城市物聯網(IoT, Internet of Things),使資料可以自由流通於各專業領域間,匯集成一個大數據資料庫,唯有如此,方可建立一

    個資料開放平台,讓所有民眾免費自由使用。另外亦可透過分析統計及應用加值

    (App)等方式,讓城市環境、生活、健康醫療、交通運輸及商業發展等,能在高度都市化、人口過度集中、資源大量消耗的壓力下,透過城市的感測器,即時

    收集各種資訊、彙整分析後,立即反應給民眾正確或需要的資訊。

  • 41

    圖 3-2-4 Dan Byles 先生向本團進行簡報

    圖 3-2-5 Living PlanIT 的生態系統(摘錄自 Dan Byles 先生簡報)

    此外,Dan Byles 先生以機場為例,透過建立低功率設備、以不同頻率長波收集廣建在機場各點的感測器資訊,感測器可以是每個人的手機、手環、APP 軟體、或透過機場免費 WiFi 來定位每個人位置與收集每個人狀況,據此資料可主動搜尋遺失物品、指引迷路的旅客、疏散擁塞場所等;各家公司也可藉由收集資

    料,追蹤消費者的喜好與各種行為,主動行銷創造新商機。 大數據資料除了可以開放給每個人自由存取外,有價值資料也可匯集形成一

    個交易市場,有需求者向資料擁有者付費使用資料,開發另類新商機,促進資料

    加值應用,提升資料附加價值,讓具備豐富資訊的原始資料被充分使用,最終改

    善都市居民生活。但每種資料有不同資訊與應用,該如何定價,則可能須經由市

    場機制決定。

  • 42

    圖 3-2-6 Living PlanIT 的 UOS 平台(摘錄自 Dan Byles 先生簡報)

    簡報結束後,本團向 Dan Byles 先生請益推動智慧城市政策的相關問題: (一)當前許多企業都發展自己的 IOT 架構與界面,例如思科(Cisco)、IBM,這些

    不同的架構該如何整合? Dan Byles 先生認為應透過國際會議或論壇共同決定統一的標準,讓資料能順暢流通;另外,Dan Byles 先生在簡報中提到應建立水平整合平台,並建立資料市場(Data Market),讓資料能自由交易。

    (二)當政府是資訊持有者時,可以收費嗎? Dan Byles 先生認為若只是政府藉由公權力或管道搜集而來的初級資料,為保護個資,應去識別性後免費提供;若是經過分析過具價值的資訊,則可以收取

    費用或讓企業以藉資訊獲利的某個比例回饋。 (三)企業或政府在推動智慧城市過程中,公部門、私部門及顧客間的財務操作模式

    為何,例如是否可採 PPP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方式進行? Dan Byles 先生認為在政府提供服務的模式下,若配合政策的企業無法從民眾方獲利,則利潤應來自政府的補貼;若企業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可以獲取,則

    利潤可來自消費者。

    圖 3-2-7 團長代表本府致贈禮品予

    Dan Byles 先生

    圖 3-2-8 本團與 Dan Byles 先生於

    駐英國臺北代表處合影

  • 43

    三、研習心得 (一)本府推動智慧城市之借鏡

    由於每個國家發展智慧城市的模式及定義不盡相同,但 Dan Byles 先生強調他所認知的智慧城市應至少必須是使事物操作更容易,並可使城市感測器所

    蒐集的資料能有效被利用。反觀本市目前正處於智慧城市初始規劃階段,對於

    整體內涵及架構尚未明確定義前,建議可先參考推行有成國家之發展模式,有

    效整合規劃後俾利相關政策推動。 (二)跨部門小組的運作模式

    英國的各個跨黨派小組強調某項特定議題的重視與推動,並且以建立平台

    的方式和各界交流。跨黨派小組雖然以國會議員為核心成員,然而在各議題研

    究、交流、探討與實踐的過程中,卻是藉由開放性的團體與平台,讓學者、官

    員、企業與民眾都有參與的管道,使得該項願景在社會各個群體充分交流的基

    礎上,提高了達成的可能性。 這樣的模式和本府目前推動各項專案所組成的「工作群」或「工作小組」

    概念十分類似,然而相較之下,當前的部分工作群在某些層面可能有效率的損

    失。或許可以參考英國跨黨派小組的運作模式,針對某些專案建立即時的溝通

    平台,這樣的平台以開放各界參與、資訊交流無障礙為目標,在平台上吸納各

    種創新思維並逐漸形成政策方向,將能使政策更符合社會的需求。

  • 44

  • 45

    第四章 都市再生

    第一節 巴黎左岸(Paris Rive Gauche)

    一、背景說明 巴黎的發展原多以西區為主,東區則多為舊工業區、倉儲區、交通運輸用地

    等,較不具發展性,由於都市擴張發展,工業區大量遷移郊外,造成原有土地效

    用降低,因此需要重新規劃開發再生。巴黎左岸開發案(Paris Rive Gauche)為巴黎東區的重大開發案,位於巴黎第13區,面積達130公頃,開發的構想肇始於80年代,至1991年巴黎市議會批准塞納河左岸開發計畫,開發案正式啟動,執行單位為SEMAPA公司,1996年開發案更名為「巴黎左岸」。

    圖4-1-1 巴黎左岸開發區位置圖(來源:http://www.estate-consultant.com/)

    巴黎左岸開發區內之土地所有權人主要為兩大鐵路公司,分別為SNCF及the Rèseau Ferrè de France,在土地用地取得上,係向兩大鐵路公司價購取得,產權單純,用地取得順利。

    圖4-1-2 巴黎左岸開發區都市計畫圖(來源http://www.parisrivegauche.com/)

    開發區依其範圍主要分為四大區,每一區亦分別由不同之建築師來領導規劃

    區內的發展,由西至東依序為:奧斯特里茨(Austerlitz)、托比亞克區(Tolbiac)、馬賽納區(Massena)及布魯奈索區(Bruneseau),雖由不同部門執行不同

  • 46

    區域,惟在規劃上仍遵循著六大原則: 1.多元土地使用 2.透過各區合宜的規劃,規範生活與工作機能 3.營造優美的大學校園環境 4.促進舊工業設施再生 5.大眾運輸多元運具之發展 6.強化與塞納河之關聯

    巴黎左岸自開發以來,即投入許多重大公共建設以帶動區域的發展,並強調

    與水共生的概念,而開發區中的文資保存爭議則在不斷的溝通協調中,取得新舊

    建物共生共存。

    二、研習內容 巴黎左岸開發案為19世紀奧斯曼公爵改造大巴黎以來,在巴黎市內最大資本

    投入的土地開發案,透過實地觀摩巴黎左岸開發案,從而了解開發區的規劃方針

    與發展策略,進而得以比較作為本市各項土地開發案之參考。本次實地觀摩地點

    包含奧斯特利茨車站、法蘭西大道、貨運站、「家」住宅、巴黎第七大學、冷凍

    庫、法國國家圖書館、西蒙波娃橋等。

    圖4-1-3 巴黎左岸開發區參訪動線圖

    (一)奧斯特利茨車站(Gare de Paris-Austerlitz) 奧斯特利茨車站是巴黎六大主要火車站之一,係巴黎左岸開發區的西區門

    戶,也是開發區內最主要的交通樞紐,除了火車以外,該站地面有多路公車停

    靠,高架有地鐵5號線,地下有地鐵10號線,另有快線C(RER C),而站外塞納河畔,公共汽船亦配合巴黎左岸開發區將原有停靠站植物園改停靠至奧斯特

    利茨車站旁之塞納河畔處。透過各項大眾交通運具,巴黎左岸開發區可以輕易

    地與巴黎市其他地區甚至巴黎近郊相連結,為開發區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奧斯特利茨車站建造於西元1862年,1997年車站主體建築被法國文化部指

    定為歷史建築,雖主體車站被指定為歷史建築,卻不影響車站的開發,針對非

    屬歷史建物之部分建築將被拆除,連同車站南側之空間統一規劃開發為商業、

    辦公及旅館空間,預計2022年將完成車站地區的開發,屆時將是新建物與歷史

  • 47

    建物並存的新風貌,而該站也將會成為巴黎通往法國東南部的重要TGV車站。

    圖4-1-4 Austerlitz火車站歷史建物保存與站體開發現況

    圖4-1-5 Austerlitz火車站未來願景圖(來源http://projets-architecte-urbanisme.fr/)

    (二)法蘭西大道(Avenue de France) 鐵路往往阻隔了地區的發展與都市空間的聯繫,為減少鐵路截斷空間的衝

    擊,巴黎左岸採取的是雙層空間概念,將新的道路覆蓋在原有的鐵路上,開發

    區內的法蘭西大道(Avenue de France)即是一例,該道路的下方即是原有的鐵軌,而開發區中鐵路被覆蓋的面積總計達26公頃,目前仍持續進行鐵軌覆蓋的工程,而覆蓋鐵軌除了道路外,最主要採用建築物來覆蓋,以減少都市空間的

    切割。法蘭西大道貫穿巴黎左岸開發區中心,為本開發區中最重要之聯絡道路

    ,從奧斯特利茨車站出發走上法蘭西大道時就是一個向上的斜坡,向右望去,

    仍可見到持續辦理中的鐵軌覆蓋工程。

  • 48

    圖4-1-6 巴黎左岸雙層空間概念

    (三)Halle Freyssinet 貨運站 這座20年代的建物原來主要用途為貨運站,於2006年停止使用,目前巴黎

    市政府正將此處規劃轉型為大型的企業育成中心,建物裡面將隔成許多辦公小

    空間,預計於2016年初的時候讓剛起步的新創公司進駐,未來該中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企業育成中心之一,使新一代企業能在國際上蓬勃發展。

    圖4-1-7 Halle Freyssinet 現況及未來願景圖(來源http://www.usine-digitale.fr/)

    (四)「家」住宅(Home) 「家」(Home)住宅大樓坐落於法蘭西大道旁,是巴黎左岸開發區中第

    一棟樓高50公尺的住宅大樓,原設計高度為巴黎市原建築物限高37公尺,2010年巴黎市放寬部分地區之建築物限高至50公尺,本大樓所在區域即為放寬限高之地區。2015年6月5日,巴黎市長安妮伊達爾戈親臨主持大樓啟用典禮。本大樓共188戶,其中92戶為由巴黎市為大股東之社會住宅管理公司RIVP (Régie Immobilière de la Ville de Paris)所管理的社會住宅,96戶為一般住宅,社會住

    原始地面高度

    Avenue de France

  • 49

    宅與一般住宅混居。早期巴黎市為安置

    大量北非移民,曾於巴黎市北區興建社

    會住宅社區,然而因移民社會經濟地位

    較低,後續衍生居住此區之居民被社會標籤

    化,尋找工作不易,致該社區生活品質低落

    。為改變此一現象,後續巴黎市政府調整社

    會住宅政策,多採用社會住宅與一般住宅混

    居的方式,且亦確保社會住宅的品質能與一

    般住宅相同。

    在左岸的許多建築中,可以發現其設計

    往往具獨特性(Unique),本建築亦是如此,建築師Hamonic & Masson 及 Vollenweider採用的是一個非對稱式的建築,各戶均有大

    陽台或露台的空間,且至少雙面採光,使室

    內有充足的日照,整體傳遞給人的是注重宜

    居生活的空間,同時,亦兼具有部分節能減碳的住宅概念。

    (五)巴黎第七大學(Université Paris Diderot - Paris VII) 巴黎第七大學又稱狄德羅大學創建於1971年,是法國也是歐洲的頂尖研究

    大學之一,2007年除了位於巴黎北部的七所附屬醫院,該校大部分行政管理部門及院系已逐漸從朱西厄(Jussieu)校區遷至毗鄰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巴黎左岸新校區。其中在新校舍中,代表了這個地區工業歷史的巴黎大磨粉廠將被保留

    ,改建為新大學的圖書館和行政中心,大磨粉廠的麵粉倉庫將被改建為新大學

    的階梯教室,展現工業遺跡保存的思維。 透過巴黎第七大學進駐巴黎左岸開發區,帶動了大學附近周遭的居住、圖

    書、餐飲等校園生活機能需求,進而加速帶動周邊新興開發區的發展,而營造

    優質的校園環境,也為左岸居民創造出幽靜閒謐的綠地空間,大學優質社區的

    概念猶然在此印證。

    圖4-1-9 塞納河畔的巴黎第七大學校園

    圖4-1-8 「家」住宅(Home)

  • 50

    (六)冷凍庫(Les Frigos) 冷凍庫係鐵路公司為提供新鮮農產品於1921年所興建之鐵路貨運冷凍庫

    ,1971年搬遷不再使用,而留下的建物首先成為遊民的避居所,因大樓牆壁厚實,保溫與隔音效果極佳,後續亦吸引藝術家和工匠等至此創作。原計畫將其

    拆除另案規劃開發,經文創工作者多方奔走抗議,並與當地居民的溝通協調下

    ,最終巴黎市議會於2003年通過該建築物不再拆除,轉化為藝術家工作室及音樂工作室等。目前共有100多個工作室,主要從事的活動有小型行業的出版、工藝品、藝術繪畫、微型企業和協會提供服務的排練室、戲劇人或音樂家等。

    圖4-1-10 冷凍庫(Les Frigos) 圖4-1-11 冷凍庫進駐之工作室

    (七)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在80年代末期,法國舊有的國家圖書館逐漸不勝使用,經評估後,擇定新

    的國家圖書館坐落在巴黎左岸開發區中鄰塞納河畔的一塊方整基地,佔地

    250,000平方公尺。建築師Perrault在競圖中脫穎而出,Perrault認為建築物應該被設計為一個巨大的、且具有整合地形的、清楚明顯的建築物,因此將圖書館

    設計成象徵四本站立的書籍,利用此對稱性且高80公尺的建築量體,而在四個建築物所圍成的中庭面積約10,700平方公尺,其中中庭花園有250棵樹木,國家圖書館正式落成於1996年,而落成後的新國家圖書館也成為巴黎市中心的建築新地標。

    圖4-1-12 象徵四本站立書籍的法國國家圖書館

  • 51

    (八)西蒙波娃橋(Passerelle Simone-de-Beauvoir) 以法國著名存在主義女作家西蒙波娃命名,完工於2006年,是巴黎塞納河

    上的第37座橋,連接巴黎市第12區的貝西公園與第13區的國家圖書館,橋總長304公尺,供行人及自行車通行。西蒙波娃橋成功地將巴黎左岸居民的生活圈擴大到第12區的貝西公園等地,使14公頃的貝西公園亦成為巴黎左岸居民享受綠地的愜意空間,創造巴黎東區優質的生活圈。

    圖4-1-13 連結法國國家圖書館與貝西公園的西蒙波娃橋

    三、研習心得 (一)便利的交通是開發區成功的重要關鍵因素

    在巴黎左岸開發區中,我們看到便捷的大眾交通運輸穿梭全區,短程的運

    輸有地鐵5號線、6號線、10號線及於1998年最晚營運的地鐵14號線,輕軌3號線,市區公車,水上公共汽船等,中程的運輸有快線C(RER C),長程的運輸有開發區內最主要的交通樞紐奧斯特利茨火車站,公路部分有貫穿全區的法

    蘭西大道,東側還有環狀巴黎公路,透過各式的交通工具,使居民或是來此工

    作的民眾可以透過各種不同的運具均能輕鬆進出本地區,使開發區能夠迅速的

    蓬勃發展。開發區如缺乏便捷的大眾交通運具,新興開發區的發展較容易受到

    遲滯,如臺北新莊副都心開發區,發展迄今區內主要通過之機場捷運尚未營運

    ,區內大眾交通運輸主要仍依靠公車為主,較無法快速吸引眾多之人潮進入該

    生活圈中。 未來,臺北市尚有社子島300公頃的大型開發案,規劃方案也刻正如火如

    荼地辦理中,為加速推動社子島未來的開發與進展,完善的交通規劃與便捷的

    大眾運輸應在現階段即詳加評估最佳方案,於社子島開發工程進行時,建議就

    評估所需設置之大眾運輸並同投入一起建設,俾利開發工程完成且原居民進住

    安置住宅時,能並同有便捷的交通運輸可使用,亦可加速帶動區域的發展與開

    發,為居民創造美麗的家園,為臺北開創新的都市風貌。

  • 52

    圖4-1-14 RATP營運路網圖(紅框為巴黎左岸開發區)

    (二)開發區的新舊共存 新興的開發區往往給人的印象就是推倒式的破壞性開發,然而在巴黎左岸

    開發區中,我們可以看到部分新舊建物的共存,使新興開發區不再只是全部的

    破壞,而透過舊建物的保存,更可以讓市民留下回憶。被法國文化部指定為歷

    史建築的奧斯特利茨車站,為服務更多的進出人次並擴大使用空間,未來車站

    的整體改造將是新舊建物並行的風貌。而冷凍庫與大磨粉廠的保留,豎立於新

    穎建物之間,見證著地區工業化時代蛻變的都市演變,而今賦予新的靈魂,也

    將繼續傳承新時代的使命。

    圖4-1-15 巴黎左岸開發區新舊建物並存

    冷凍庫

    開發區新建物

    巴黎左岸開發區

  • 53

    新開發區具特殊意義舊建物的處理本即是具爭議性的工作,本府近期的南

    港區第三期市地重劃案中的瓶蓋工廠即是一例。過往本府推動的區段徵收或市

    地重劃案中,對於地上物多採取全面式的拆除,以非常之破壞而後非常之建設

    ,惟南港區第三期市地重劃案開始辦理時,即遭遇文資團體陳情要求保留具歷

    史建物的瓶蓋工廠,案經本府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8度審議結果,僅部分建物指定為歷史建築,非全區建物具歷史建築,本府依據審議結果執行重劃工程及

    非歷史建物之拆除,仍遭遇文資團體的強力抗議。未來的開發案,在遇有舊建

    物或具特殊意義之建物時,開發單位應該借鏡能更敏銳的優先處理,就法制面

    而言,歷史建物的審議仍應依規定辦理,惟相關作業程序與對外界的說明上,

    似可朝更公開透明的方式辦理,並主動發布相關訊息,提高公民參與,以杜絕

    外界的疑慮。

  • 54

    第二節 瑟甘島開發計畫(Île Seguin Rives de Seine)

    一、背景說明 創建於 1898 年之雷諾汽車(Renault)在巴黎西南側近郊的 Boulongne

    Billancourt 迅速發展汽車製造業,成為法國主要汽車供應商,不僅汽車產品齊全,其製造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當首批廠房不能再滿足訂單需求時,雷諾汽車

    於 1919 年開始向 Boulongne Billancourt 南側的 Île Seguin 小島發展,為建立島上的「櫥窗式工廠」加固河岸並增高島嶼地面高度,先後建造了兩座橋樑連接,Île Seguin 島內基礎設施完善可自給自足,現代化生產線設備提高產量,且提供碼頭設施供提貨大宗物資和貨物運輸使用,配合現代化生產設備採生產線方式作業,

    過去曾為法國最大工廠,1954 年僱員高達四萬多人.伴隨工業轉型,工資調整及法國稅賦改制,勞力密集之汽車產業逐漸沒落,雷諾自 1980 年代因日系汽車崛起而逐漸沒落,最終雷諾汽車於 1992 年關廠並停止自動化生產線。

    圖 4-2-1 雷諾汽車工廠舊照-汽車工業最盛時期,廠房密度高且新穎整齊

    雷諾汽車自 1992 年關廠後開始逐步改善整治受汙染之工業土地,2002 年提出之土地規劃方案經 Boulongne Billancourt 市議會同意,至少安置 5000 位雷諾汽車舊員工。受傳統製造工業沒落影響,1995 至 2005 年間勞工人數銳減 37%,考量雷諾汽車工廠腹地(面積 74 公頃)佔 Boulongne Billancourt 之 1/10,且鄰近巴黎市中心地理區位優勢,為有效增加巴黎西南郊區土地利用價值及活化利用工

    業遺址,Boulongne Billancourt 政府及相關單位於 2003 年組成整合型的跨公私部門任務組織 SAEM,在任務組織 SAEM 指導下發展成為混合辦公、商業、混居等多元都市型態。

  • 55

    圖 4-2-2 瑟甘島地理位置示意圖:本區與巴黎重大地標及開發案之相對位置圖

    圖 4-2-3 瑟甘島開發計畫全區鳥瞰圖:包含島區及北側梯形新開發區塊及西側舊開發區

    二、研習內容 Boulongne Billancourt 政府及相關單位組成整合型的跨公私部門任務組織

    SAEM 成員包含 Boulongne Billancourt 市政府及銀行等不同成員,唯獨 Boulongne Billancourt 市府持分高達 64%,其餘 Hauts-de-Seine 委員會、銀行機構等持分比例至多 15%。故由 Boulongne Billancourt 市長擔任 SAEM 主席,主導整體開發計畫發展方向,並對整體開發計畫訂定主要發展計畫及都市設計準則。

  • 56

    2003 年訂定之 ZAC Seguin-Rives de seine 確立多元混合使用模式,SAEM 執行項目包含訂定計畫發展策略和都市整體規劃、土地混合使用與其容許使用項目

    、計畫財務和會計收支平衡、監督房地產交易與建築環境質量等,市政府負責開

    發計畫之營運並決定公共設施的品質,並建立基地內房地產交易的建築和環境質

    量的原則。自 2004 年起 SAEM、Renault 雷諾汽車、開發及財產管理公司 DBS三方協議合作關係,由 SAEM 與開發及財產管理公司 DBS 協商成立夥伴關係,並督導其計畫執行成效,亦即決策及財務可行性評估由政府主導,土地所有權人

    經由協商同意開發規範,並由財產管理公司 DBS 協商執行相關開發細節。

    Île Seguin Rives de Seine 瑟甘島開發計畫面積計 74 公頃,依環境特性區分回

    三大區塊,並透過分期分區方式開發逐步開發。 • Le Trapeze(37.5 公頃)包含私人住宅,社會住宅,公共設施,商業空間,公

    園綠地等 • Le Quartier du Pont de Seves(25 公頃)發展為優質生活空間,包含商業空間,

    辦公空間,私人住宅,社會住宅,醫療,旅館,社區協助,幼兒園等 • Le Île Seguin(11.5 公頃)包含,現代藝術中心,戲劇院購物中心,商業空間

    ,體育設施及公共露台花園等 目前 Île Seguin Rives de Seine 開發計畫基地具有相當優良的公眾運輸系統連

    結,包含捷運、鐵路及 16 路公車,可以直通巴黎市中心、La Defense 及機場,截止 2014 年底已規劃提供 3,472 格停車空間,截止 2015 年已開發 417,000 平方公尺,基地內將近 6,000 位居民及 6,000 位員工,6 個公共開放設施及部分公園。

    允諾銷售及 公共開放空間

    三方協議實施

    協商夥伴關係

    銷售協議

  • 57

    圖 4-2-4 分區開發圖:全區分為三大區塊 圖 4-2-5 交通規劃圖:區內及區外連結便利

    表 4-2-1 瑟甘島開發計畫三大區塊基地面積與新增樓地板面積

    基地面積

    (公頃)

    新增樓地板面積(平方公尺)

    住宅 辦公空間 商業空間 公共設施 小計

    Le Trapeze 37.5 352,300 223,100 86,600 33,400 662,000

    Le Quartier du

    Pont de Seves 25.0 8,000 5,000 13,000

    Le Île Seguin 11.5 42,000 112,000 101,000 22,500

    小計 74.0 382,300 343,100 192,600 33,400 930,000

    圖 4-2-6 明確各階廓的開發內容:社會住宅及出售住宅依計畫分佈開放空間集中留設於中間

    (一)Le Trapeze Trapeze 梯形區域大約共有 37.5 公頃,樓地板部份其中住宅佔有 35.23 公

    頃、辦公空間佔 22.31 公頃,商業空間佔 8.6 公頃,公共設施佔 3.41 公頃。基地內 50%作為公共開放空間,興建 5,000 戶住宅,其中三分之一為社會住宅。區域預計提供了 12,000 個工作機會,辦公大樓內將有 70 間以上店舖,14 處公共設施。

    公共設施 私人物業 私人住宅 社會住宅 辦公空間 公共活動場所

    餐廳及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