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小戏台”上的越剧名家paper.tlnews.com.cn/resfile/2019-05-16/03/03.pdf ·...

1
刚刚过去的“五一”劳动节,杭州西子湖畔黄 龙洞圆缘民俗园内的禧园大戏台前人头攒动,人气 爆棚,由黄龙(杭越)剧团名角王杭娟主演的《梁 祝》《血手印》《王老虎抢亲》 等戚派经曲折子戏, 让游客看得如醉如痴。更有趣的是,观众席上除了 来自天南地北的外地游客外,还有不少是本地专门 赶来看戏的老戏迷,她们笑称自己都是花旦王杭娟 的“铁杆老粉”。 黄龙(杭越)剧团是一个民营越剧团,每天面 对的是南来北往的游客,也没有流光溢彩的大舞 台,但王杭娟却痴迷这方“小戏台”三十多年了, 她说:“我 18 岁就来到这里,我是在这里成长起来 的,黄龙剧团就是我的家!” 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王杭娟在越剧 舞台上曾演绎过无数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而她与 越剧结下的不解之缘,却也恰似一出“好戏”。 出生于 1968 年的王杭娟,从小爱说爱笑爱唱。 她父母年轻时都在农村文宣队演过样板戏,家里有 着浓郁的文艺气息。受父母影响,王杭娟不知不觉 迷上了戏曲。记得小时候农村放映 《红楼梦》、《碧 玉簪》等越剧电影时,她和一批小女孩跟着电影队 跑,曾创下过一个晚上“追”四个村的纪录。“那时 候《红楼梦》等越剧电影中每个人物的唱腔、台词 我都会。”说起小时候看电影“追星”的疯狂经历, 王杭娟满脸是笑:“那时候我对越剧就喜欢得不得 了。” 她说,那时村里的广播每天都要播放越剧 《红 楼 梦》 和 戚 雅 仙 的 《婚 姻 曲》, 这 些 优 美 动 听 的旋律,常让她和村里的小女孩听得如痴如醉, 尤其是戚雅仙那朴实无华、韵味醇厚的唱腔如 “红太阳,照四方……”更是好听,她不知不觉地 喜欢上了戚派唱腔,常常上放学路上唱,回家做 家务时也唱。 1980,窄溪公社越剧团招聘演员。13 岁的她听 说后打定注意要去应聘并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她顺 利通过了文化馆考试,成为该公社越剧团中年纪最 小,个子也最小的一位学员。她练功很认真,每天 5 点钟起床,在老师的指导下压腿、练嗓苦练功, 从不叫苦喊累,是所有学员中最努力的一个。 剧团开始排戏了,由于王杭娟个子太矮小,演 花旦和小生都轮不上,剧团于是分配她去跑龙套。 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 不过,即便是“跑龙套”,王杭娟也拿出了当主 角的劲头。 那年剧团排了《巡按斩父》一出戏,她在剧中 饰演的是一个小兵。虽然在这出戏中她只有一句台 词,可她天天苦练不止。该戏正式上演时,她精气 神十足的一个亮相一开腔,便让人眼前一亮。评奖 时,评委们不约而同提起剧中演“小兵”的演员, 最终为她“量身定制”颁发了一个“龙套奖”。 在当“龙套演员”的过程中,王杭娟苦心学 习。她在剧团见什么学什么,学什么会什么,学花 旦,学小生,学唱念做打…… 三年下来,她功底 扎实了,个儿也长高了,剧团开始试着让她演主 角,她扮相光彩照人,水袖翩然如蝶,第一次演花 旦便获得了“满堂彩”,慢慢地,她成了剧团主要演 员。 1985 年,王杭娟进入新成立的桐庐青年越剧 团。凭着出色的演技,一年后她又考入杭州越剧 团。对她这样一个农村女孩,能完成从公社越剧 团、县青年越剧团、杭州越剧团的“三级跳”,实在 太不容易,这标志着她今后拥有更大的平台,更多 的专业学习机会,更多的演出机会,王杭娟别提有 多高兴了! 可慢慢地,王杭娟的心失去了平静。省城的专 业越剧团,虽然有流光溢彩的大舞台,有美轮美奂 的舞美,可这里名星云集,“大牌”众多,属于她的 演出机会越来越少。这让深爱舞台的她,内心感觉 越来越茫然,越来越苦恼。 终于,她下定决心离开,为自己寻找一方舞台! 1988 年,经越剧老前辈的介绍,18 岁的王杭娟 告别杭州越剧团,来到了位于杭州黄龙风景区的黄 龙(杭越)剧团。这是一个与旅游牵手的民营艺术 团体,舞台就搭建在西湖风景名胜黄龙洞的山林 间,是一个仅有 24 人的小剧团。 听说王杭娟“跳槽”,许多人感到不解。有亲友 直截了当地问她:“都说人往高处走,考入专业剧团 多不容易啊!为何要从‘米箩’跳‘糠箩’?你图什 么呢?”王杭娟回答很干脆:“我什么也不图!我图 的就是可以天天上台演戏!”她还说:“人们都说演 员吃的是青春饭,我不能辜负自己的青春!王杭娟说的是真心话。与杭州越剧团相比,黄 龙越剧团舞台虽小,却有一项最令王杭娟心动的优 越条件,那就是—这里每天都有上台演出的机 会,这对热爱舞台艺术的王杭娟来说,吸引力实在 是太大了。 就这样,王杭娟在景色秀美的黄龙景区落了 脚,每天粉墨登场“穿行”在各式各样的角色中。 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她很快成为剧团的“台柱子”。 “铁打的剧团,流水的观众”是黄龙越剧团的特 色,演员更吃苦。 常言道“热死的武生,冻死的花旦”。即便是盛 夏,武生在台上演戏也要身穿靠,头戴盔,穿厚底 靴,手拿各种长短兵器,矫健敏捷地表演,忍受的 是常人不能忍受之热;花旦演员正好相反,即便是 寒冬,她们也要穿着薄如蝉翼的衣服在舞台上表 演,那种寒冷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黄龙越剧团的 舞台,就在林间风景区,这里的剧场是开放式的, 夏天、冬天没有空调,每到寒冬季节,作为“当家 花旦”的王杭娟,每天在冷风中演唱,就显得更加 美丽“冻人”,可王杭娟从不叫苦,下雪的时候,雪 花飘在脸上,她依然声情并茂地演唱。 在景区唱戏,王杭娟还经受住了另一种考验 —流动的观众。 这里的观众是游客。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台上 演员演出正入佳境,只听不远处拿着小旗子的导游 一声喊:“各位出发了,快跟上!”刚才还兴致勃勃 的游客“忽拉拉”地站起身全走了,接着又涌来一 拨游客驻足观看,不一会又走了…… 起先,王杭娟很不习惯,甚至会在舞台上走 神,可慢慢地她习惯了。不管场子里挤满了观众, 或者只有寥寥数人,她一样在剧中嬉笑怒骂,真情 演绎。记得有一年大雪天,台下只有一个观众,她 照样把戏一丝不苟演完。 几十年来,无论是严寒酷暑或刮风下雪,王杭 娟只要一踏上舞台,就会进入角色,完全到达忘我 的境界。她不仅能演多个流派的越剧大戏和经典折 子戏,而且会唱歌、跳舞,实现一专多能。就这 样,她在这方小舞台上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演 技日益精湛,成为深受戏迷喜爱的优秀青年演员。 她一年的演出达到 1000 多场,即便 2003 SRES 虐的时候,演出也一场不少。 就这样,王杭娟在黄龙越剧团迅速地成长起来! 与“偶像”结缘,是王杭娟从艺生涯中的经典时 刻。 1994 9 28 日,由省文化厅沈祖安、黄龙越剧 团朱燕燕团长牵线,她和另外一名演员拜戚雅仙和毕 春芳为师,这实在令她感到大喜过望。 戚 雅 仙 老 师 手 把 手 地 教 她 《庵 堂 认 母》《血 手 印》 两出戏。 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王杭娟原本从小就 喜欢戚派唱腔,如今得到恩师真传,她对戚派艺术的 认知很快就有了质的飞跃。她不但在唱腔音色上很像 戚雅仙,就连说白也像。她扮相端庄大方,唱腔韵味 醇厚,表演真切细腻,娴熟自如,很快就成为著名越 剧表演艺术家戚雅仙老师的得意门生。 就这样,王杭娟与戚派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天 才、勤奋和机遇的结合对越剧艺术酷爱、执著、精益 求精,使她在越剧表演艺术上进步神速。多年来她曾 在 《玉蜻蜓》《血手印》《王老虎抢亲》《雷峰宝塔》 《蔡锷与小凤仙》《杜十娘》《白蛇传》《玉堂春》《梁 祝》等大戏中饰演主角。在师傅的引领下,她真正走 进了剧中那些善良真诚、美丽可爱的古代奇女子心灵 世界,把她们不同凡响的爱情故事,在舞台上用戚派 艺术表现得栩栩如生、楚楚动人。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杭娟学习戚派艺术并不仅仅 满足于“像”,而是着意于在传承中升华。她的演唱 秉持了戚派韵味淳厚、缠绵委婉的艺术风格,同时又 融入了自己的特色,如她在《玉蜻蜓·庵堂认母》中 饰王志贞的唱腔,充分地发挥自己嗓音比较亮的优 点,唱得舒展流畅,富有激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 公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使台下的观众过足了戏瘾。 作为“越剧悲旦”的高徒,王杭娟在舞台上成功塑 造了众多的悲剧人物,如为了爱情“化蝶”的祝英台, 如为捍卫爱情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的白娘子,又如为惩 罚负心郎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等等, 她把那些感天动地 爱情故事演绎地淋漓尽致,越剧编剧傅骏先生在一篇 “漫谈戚派花旦王杭娟”的文章中,曾称赞王杭娟“有 才力、有魅力、也有潜力”。他写诗赞美王杭娟的表演 艺术道: “戚调雅歌满江南,喜闻杭州有杭娟; 莫道黄龙洞水浅,异军崛起见真传。” 就这样,守着景区内的一方小戏台,王杭娟不断成 长,如今她不但是杭州黄龙越剧团当家花旦,而且已成 为浙江地区戚派艺术的代表人物。 继承经典、发展经典、创造经典。 怀着一份对观众的真诚、对事业的执着和对艺术永 无止境的追求。王杭娟在黄龙洞景区那方小戏台上,找 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广阔天地。40 年在舞台上的跌打滚 爬,辛苦耕耘,使她在越剧表演艺术上硕果累累。 1996 年,她在《玉晴蜓·庵堂认母》中饰演王 志贞,参加中国第四届“映山红”戏剧节比赛,获演员 二等奖。 1998 年,她在《龙凤花烛·四季衣》中饰演梅 红参加浙江省越剧新十姐妹比赛,获“越剧新十姐妹” 称号。 1999 年,在《庵堂认母》中饰演王志贞,参加 首届国际越剧节比赛获金奖。 1999 年,在《血手印》中饰演王千金,参加中 国第五届“映山红”戏剧节比赛获演员二等奖。 2002 年参加中国第九届映山红戏剧节大赛《雷 锋宝塔》饰演皇妃获表演奖。 2003 年,她在《玉晴蜓》中饰演王志贞,参加 中国第七届“映山红”戏剧节比赛获优秀演员一等奖。 最令人振奋的是:2003 年,她凭借一台大戏《玉蜻 蜒》,还有一台折子戏专场的演出,最终一举摘下中国 戏曲最高奖—第 21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8 年,王杭娟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2018 4 月,王杭娟参演越剧电影《钗头凤》,与影视“链接” 的她,有了一方更大的展示才华的平台。 小戏台上走出了越剧名星!随着黄龙(杭越)剧团 声名日响,王杭娟脚步越走越远:2004 年她随团赴美国 旧金山演出;2005 年、2006 年、2007 年连续三次赴新 加坡演出,且曾有多部音像制品出版发行。这些年,她 还赴韩国及香港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她行云流水般 的人物展现,还有潇洒飘逸,委婉动人的唱腔,深受中 外观众喜爱,获得掌声与喝彩无数! “曲终人散落幕后,锣鼓敲响又开头”,这是属于王 杭娟的生活常态,春来冬去,日出日落,一晃就是几十 年。如今的她,依然认认真真守护着那方挚爱的小戏 台,每天认真演绎着古代那些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 俗大雅的爱情故事,依然在全力冲剌越剧艺术的巅峰! (记者 方赛群) 农家女孩迷上越剧 TODAY TONGLU 编辑/叶凌 版式/傅勇强 3 传媒热线 有事你拨 一拨就灵 64281890 春江儿女 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记者感言 采访第 21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杭娟,看着 她浅浅的笑意,听着她几十年来在一方小小的舞台 上辛勤“耕种”,最终获得“大丰收”的故事,记者 不由感慨万千,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出现八个字沉下心来,静待花开。 对一位心怀梦想的演员来说,谁不渴盼流光溢 彩的大舞台?可王杭娟为了获得更多在舞台上磨练 的机会,偏偏选择来到黄龙风景区民营越剧团落 脚。这方舞台很小,但演出机会很多,她每年的演 出量为1000多场。即便是寒冬雪花扑面之时,即便 台下只有一个观众在看戏,她也认认真真地把戏演 完。凭着这种对事业无比热爱的精神,她最终让自 己成为誉满浙江的越剧名家。 对事业的热爱,成就了如今的王杭娟。记者还 了解到,除王杭娟之外,黄龙(杭越)剧团的孟科 娟,也是一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个民营越 剧团能“双梅并开”,在全国可说是绝无仅有。王杭 娟与孟科娟两位从“小戏台”上走出的名角,告诉 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小岗位也能成就大梦想。 常言道“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者看来,王杭娟 的成功奥妙,是因为她看准方向,沉得下心,受得 起苦累,守得住初心。试想一下,如果她当年满足 于在专业剧团稳稳当当地领工资;如果她吃不了 “小戏台”的苦累转行干别的;如果她有了名气后又 去投奔其它大剧团,那么还有现在的王杭娟吗? 人生在世,谁不希望自己能有个“大戏台” 呢?可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默默无闻地从事 普普通通的工作,不同的是,有的人心怀沮丧,怨 天尤人,工作得过且过,最终的结果是“戏台”越 来越小;有的人则是兢兢业业,致力于在平地上掘 一口“深井”,在平凡的工作中出彩,最终为自己搭 了个“大戏台”。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 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要把简单的事做好,需要沉得下心。我们不仅仅要 在本职岗位沉下去,更要在沉下去的时间里不断充 实和完善自己。王杭娟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沉下 心来做事,一定会有“花开”的一天! 王杭娟 王杭娟1968 1968 年出生 年出生江南镇横山埠村人 江南镇横山埠村人黄龙 黄龙 杭越 杭越 剧团演员 剧团演员她从艺 她从艺 40 40 是越剧戚派花旦 是越剧戚派花旦国家一级演员 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杭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在浙江越剧界 在浙江越剧界她算得上是一位 她算得上是一位大咖 大咖级人物 级人物她师承越剧大师 她师承越剧大师戚派创始人戚雅仙 戚派创始人戚雅仙在秉承戚派韵味淳 在秉承戚派韵味淳 缠绵委婉的艺术形式的同时 缠绵委婉的艺术形式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深受观众喜爱她虽然来自基层的民营剧团 她虽然来自基层的民营剧团却凭借 却凭借 自己出神入化的演技 自己出神入化的演技在越剧舞台上大放异彩 在越剧舞台上大放异彩多年来 多年来她先后荣获中国 她先后荣获中国映山红 映山红戏剧节第四届 戏剧节第四届第五届表演二等 第五届表演二等 第七届优秀表演一等奖 第七届优秀表演一等奖省青少年戏曲 省青少年戏曲明星奖 明星奖第一届中国越剧节 第一届中国越剧节金奖 金奖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表演奖 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表演奖杭州 杭州 市新剧目汇演优秀演员奖 市新剧目汇演优秀演员奖通过评选 通过评选她被选入 她被选入浙江省越剧新十姐妹 浙江省越剧新十姐妹站在“小戏台”上的越剧名家 王杭娟 王杭娟 沉下心来,静待花开 方赛群 “牵手”黄龙越剧团 与戚派艺术“结缘” 丰硕的艺术成果

Transcript of 站在“小戏台”上的越剧名家paper.tlnews.com.cn/resfile/2019-05-16/03/03.pdf ·...

Page 1: 站在“小戏台”上的越剧名家paper.tlnews.com.cn/resfile/2019-05-16/03/03.pdf · 舞台上曾演绎过无数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而她与 越剧结下的不解之缘,却也恰似一出“好戏”。

刚刚过去的“五一”劳动节,杭州西子湖畔黄龙洞圆缘民俗园内的禧园大戏台前人头攒动,人气爆棚,由黄龙 (杭越) 剧团名角王杭娟主演的《梁祝》《血手印》《王老虎抢亲》 等戚派经曲折子戏,让游客看得如醉如痴。更有趣的是,观众席上除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外地游客外,还有不少是本地专门赶来看戏的老戏迷,她们笑称自己都是花旦王杭娟的“铁杆老粉”。

黄龙 (杭越) 剧团是一个民营越剧团,每天面对的是南来北往的游客,也没有流光溢彩的大舞台,但王杭娟却痴迷这方“小戏台”三十多年了,她说:“我 18岁就来到这里,我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黄龙剧团就是我的家!”

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王杭娟在越剧舞台上曾演绎过无数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而她与越剧结下的不解之缘,却也恰似一出“好戏”。

出生于 1968 年的王杭娟,从小爱说爱笑爱唱。她父母年轻时都在农村文宣队演过样板戏,家里有着浓郁的文艺气息。受父母影响,王杭娟不知不觉迷上了戏曲。记得小时候农村放映《红楼梦》、《碧玉簪》等越剧电影时,她和一批小女孩跟着电影队跑,曾创下过一个晚上“追”四个村的纪录。“那时候《红楼梦》等越剧电影中每个人物的唱腔、台词我都会。”说起小时候看电影“追星”的疯狂经历,王杭娟满脸是笑:“那时候我对越剧就喜欢得不得了。”

她说,那时村里的广播每天都要播放越剧《红楼梦》 和戚雅仙的 《婚姻曲》,这些优美动听的旋律,常让她和村里的小女孩听得如痴如醉,尤其是戚雅仙那朴实无华、韵味醇厚的唱腔如

“红太阳,照四方……”更是好听,她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戚派唱腔,常常上放学路上唱,回家做家务时也唱。

1980,窄溪公社越剧团招聘演员。13岁的她听说后打定注意要去应聘并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她顺利通过了文化馆考试,成为该公社越剧团中年纪最小,个子也最小的一位学员。她练功很认真,每天5 点钟起床,在老师的指导下压腿、练嗓苦练功,从不叫苦喊累,是所有学员中最努力的一个。

剧团开始排戏了,由于王杭娟个子太矮小,演花旦和小生都轮不上,剧团于是分配她去跑龙套。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

不过,即便是“跑龙套”,王杭娟也拿出了当主角的劲头。

那年剧团排了《巡按斩父》一出戏,她在剧中饰演的是一个小兵。虽然在这出戏中她只有一句台词,可她天天苦练不止。该戏正式上演时,她精气神十足的一个亮相一开腔,便让人眼前一亮。评奖时,评委们不约而同提起剧中演“小兵”的演员,最终为她“量身定制”颁发了一个“龙套奖”。

在当“龙套演员”的过程中,王杭娟苦心学习。她在剧团见什么学什么,学什么会什么,学花旦,学小生,学唱念做打…… 三年下来,她功底扎实了,个儿也长高了,剧团开始试着让她演主角,她扮相光彩照人,水袖翩然如蝶,第一次演花旦便获得了“满堂彩”,慢慢地,她成了剧团主要演员。

1985 年,王杭娟进入新成立的桐庐青年越剧团。凭着出色的演技,一年后她又考入杭州越剧团。对她这样一个农村女孩,能完成从公社越剧团、县青年越剧团、杭州越剧团的“三级跳”,实在

太不容易,这标志着她今后拥有更大的平台,更多的专业学习机会,更多的演出机会,王杭娟别提有多高兴了!

可慢慢地,王杭娟的心失去了平静。省城的专业越剧团,虽然有流光溢彩的大舞台,有美轮美奂的舞美,可这里名星云集,“大牌”众多,属于她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少。这让深爱舞台的她,内心感觉越来越茫然,越来越苦恼。

终于,她下定决心离开,为自己寻找一方舞台!

1988年,经越剧老前辈的介绍,18岁的王杭娟告别杭州越剧团,来到了位于杭州黄龙风景区的黄龙 (杭越) 剧团。这是一个与旅游牵手的民营艺术团体,舞台就搭建在西湖风景名胜黄龙洞的山林间,是一个仅有24人的小剧团。

听说王杭娟“跳槽”,许多人感到不解。有亲友直截了当地问她:“都说人往高处走,考入专业剧团多不容易啊!为何要从‘米箩’跳‘糠箩’?你图什么呢?”王杭娟回答很干脆:“我什么也不图!我图的就是可以天天上台演戏!”她还说:“人们都说演员吃的是青春饭,我不能辜负自己的青春!”

王杭娟说的是真心话。与杭州越剧团相比,黄龙越剧团舞台虽小,却有一项最令王杭娟心动的优越条件,那就是——这里每天都有上台演出的机会,这对热爱舞台艺术的王杭娟来说,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就这样,王杭娟在景色秀美的黄龙景区落了脚,每天粉墨登场“穿行”在各式各样的角色中。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她很快成为剧团的“台柱子”。

“铁打的剧团,流水的观众”是黄龙越剧团的特色,演员更吃苦。

常言道“热死的武生,冻死的花旦”。即便是盛夏,武生在台上演戏也要身穿靠,头戴盔,穿厚底靴,手拿各种长短兵器,矫健敏捷地表演,忍受的是常人不能忍受之热;花旦演员正好相反,即便是寒冬,她们也要穿着薄如蝉翼的衣服在舞台上表演,那种寒冷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黄龙越剧团的舞台,就在林间风景区,这里的剧场是开放式的,夏天、冬天没有空调,每到寒冬季节,作为“当家花旦”的王杭娟,每天在冷风中演唱,就显得更加美丽“冻人”,可王杭娟从不叫苦,下雪的时候,雪花飘在脸上,她依然声情并茂地演唱。

在景区唱戏,王杭娟还经受住了另一种考验——流动的观众。

这里的观众是游客。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台上演员演出正入佳境,只听不远处拿着小旗子的导游一声喊:“各位出发了,快跟上!”刚才还兴致勃勃的游客“忽拉拉”地站起身全走了,接着又涌来一拨游客驻足观看,不一会又走了……

起先,王杭娟很不习惯,甚至会在舞台上走神,可慢慢地她习惯了。不管场子里挤满了观众,或者只有寥寥数人,她一样在剧中嬉笑怒骂,真情演绎。记得有一年大雪天,台下只有一个观众,她照样把戏一丝不苟演完。

几十年来,无论是严寒酷暑或刮风下雪,王杭娟只要一踏上舞台,就会进入角色,完全到达忘我的境界。她不仅能演多个流派的越剧大戏和经典折子戏,而且会唱歌、跳舞,实现一专多能。就这样,她在这方小舞台上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演技日益精湛,成为深受戏迷喜爱的优秀青年演员。她一年的演出达到 1000多场,即便 2003年 SRES肆虐的时候,演出也一场不少。

就这样,王杭娟在黄龙越剧团迅速地成长起来!

与“偶像”结缘,是王杭娟从艺生涯中的经典时刻。

1994年 9月 28日,由省文化厅沈祖安、黄龙越剧团朱燕燕团长牵线,她和另外一名演员拜戚雅仙和毕春芳为师,这实在令她感到大喜过望。

戚雅仙老师手把手地教她 《庵堂认母》《血手印》两出戏。

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王杭娟原本从小就喜欢戚派唱腔,如今得到恩师真传,她对戚派艺术的认知很快就有了质的飞跃。她不但在唱腔音色上很像戚雅仙,就连说白也像。她扮相端庄大方,唱腔韵味醇厚,表演真切细腻,娴熟自如,很快就成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戚雅仙老师的得意门生。

就这样,王杭娟与戚派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天才、勤奋和机遇的结合对越剧艺术酷爱、执著、精益求精,使她在越剧表演艺术上进步神速。多年来她曾在 《玉蜻蜓》《血手印》《王老虎抢亲》《雷峰宝塔》

《蔡锷与小凤仙》《杜十娘》《白蛇传》《玉堂春》《梁祝》等大戏中饰演主角。在师傅的引领下,她真正走进了剧中那些善良真诚、美丽可爱的古代奇女子心灵世界,把她们不同凡响的爱情故事,在舞台上用戚派艺术表现得栩栩如生、楚楚动人。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杭娟学习戚派艺术并不仅仅满足于“像”,而是着意于在传承中升华。她的演唱秉持了戚派韵味淳厚、缠绵委婉的艺术风格,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特色,如她在《玉蜻蜓·庵堂认母》中饰王志贞的唱腔,充分地发挥自己嗓音比较亮的优

点,唱得舒展流畅,富有激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公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使台下的观众过足了戏瘾。

作为“越剧悲旦”的高徒,王杭娟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众多的悲剧人物,如为了爱情“化蝶”的祝英台,如为捍卫爱情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的白娘子,又如为惩罚负心郎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等等, 她把那些感天动地爱情故事演绎地淋漓尽致,越剧编剧傅骏先生在一篇

“漫谈戚派花旦王杭娟”的文章中,曾称赞王杭娟“有才力、有魅力、也有潜力”。他写诗赞美王杭娟的表演艺术道:

“戚调雅歌满江南,喜闻杭州有杭娟;莫道黄龙洞水浅,异军崛起见真传。”就这样,守着景区内的一方小戏台,王杭娟不断成

长,如今她不但是杭州黄龙越剧团当家花旦,而且已成为浙江地区戚派艺术的代表人物。

继承经典、发展经典、创造经典。怀着一份对观众的真诚、对事业的执着和对艺术永

无止境的追求。王杭娟在黄龙洞景区那方小戏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广阔天地。40年在舞台上的跌打滚爬,辛苦耕耘,使她在越剧表演艺术上硕果累累。

——1996年,她在《玉晴蜓·庵堂认母》中饰演王志贞,参加中国第四届“映山红”戏剧节比赛,获演员二等奖。

——1998年,她在《龙凤花烛·四季衣》中饰演梅红参加浙江省越剧新十姐妹比赛,获“越剧新十姐妹”称号。

——1999年,在《庵堂认母》中饰演王志贞,参加首届国际越剧节比赛获金奖。

——1999年,在《血手印》中饰演王千金,参加中国第五届“映山红”戏剧节比赛获演员二等奖。

——2002年参加中国第九届映山红戏剧节大赛《雷锋宝塔》饰演皇妃获表演奖。

——2003年,她在《玉晴蜓》中饰演王志贞,参加中国第七届“映山红”戏剧节比赛获优秀演员一等奖。

最令人振奋的是:2003年,她凭借一台大戏《玉蜻蜒》,还有一台折子戏专场的演出,最终一举摘下中国戏曲最高奖——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8 年,王杭娟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2018 年 4月,王杭娟参演越剧电影 《钗头凤》,与影视“链接”的她,有了一方更大的展示才华的平台。

小戏台上走出了越剧名星!随着黄龙(杭越)剧团声名日响,王杭娟脚步越走越远:2004年她随团赴美国旧金山演出;2005 年、2006 年、2007 年连续三次赴新加坡演出,且曾有多部音像制品出版发行。这些年,她还赴韩国及香港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她行云流水般的人物展现,还有潇洒飘逸,委婉动人的唱腔,深受中外观众喜爱,获得掌声与喝彩无数!

“曲终人散落幕后,锣鼓敲响又开头”,这是属于王杭娟的生活常态,春来冬去,日出日落,一晃就是几十年。如今的她,依然认认真真守护着那方挚爱的小戏台,每天认真演绎着古代那些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俗大雅的爱情故事,依然在全力冲剌越剧艺术的巅峰!

(记者 方赛群)

农家女孩迷上越剧

TODAY TONGLU编辑/叶凌 版式/傅勇强3传媒热线 有事你拨 一拨就灵

64281890春江儿女 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记者感言

采访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杭娟,看着她浅浅的笑意,听着她几十年来在一方小小的舞台上辛勤“耕种”,最终获得“大丰收”的故事,记者不由感慨万千,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出现八个字——沉下心来,静待花开。

对一位心怀梦想的演员来说,谁不渴盼流光溢彩的大舞台?可王杭娟为了获得更多在舞台上磨练的机会,偏偏选择来到黄龙风景区民营越剧团落脚。这方舞台很小,但演出机会很多,她每年的演出量为1000多场。即便是寒冬雪花扑面之时,即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在看戏,她也认认真真地把戏演完。凭着这种对事业无比热爱的精神,她最终让自己成为誉满浙江的越剧名家。

对事业的热爱,成就了如今的王杭娟。记者还了解到,除王杭娟之外,黄龙 (杭越) 剧团的孟科娟,也是一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个民营越剧团能“双梅并开”,在全国可说是绝无仅有。王杭娟与孟科娟两位从“小戏台”上走出的名角,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小岗位也能成就大梦想。

常言道“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者看来,王杭娟的成功奥妙,是因为她看准方向,沉得下心,受得起苦累,守得住初心。试想一下,如果她当年满足于在专业剧团稳稳当当地领工资;如果她吃不了

“小戏台”的苦累转行干别的;如果她有了名气后又去投奔其它大剧团,那么还有现在的王杭娟吗?

人生在世,谁不希望自己能有个“大戏台”呢?可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默默无闻地从事普普通通的工作,不同的是,有的人心怀沮丧,怨天尤人,工作得过且过,最终的结果是“戏台”越来越小;有的人则是兢兢业业,致力于在平地上掘一口“深井”,在平凡的工作中出彩,最终为自己搭了个“大戏台”。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要把简单的事做好,需要沉得下心。我们不仅仅要在本职岗位沉下去,更要在沉下去的时间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王杭娟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沉下心来做事,一定会有“花开”的一天!

王杭娟王杭娟,,19681968年出生年出生,,江南镇横山埠村人江南镇横山埠村人,,黄龙黄龙((杭越杭越))剧团演员剧团演员。。她从艺她从艺4040年年,,是越剧戚派花旦是越剧戚派花旦,,

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在浙江越剧界在浙江越剧界,,她算得上是一位她算得上是一位““大咖大咖””级人物级人物。。她师承越剧大师她师承越剧大师、、戚派创始人戚雅仙戚派创始人戚雅仙,,在秉承戚派韵味淳在秉承戚派韵味淳

厚厚、、缠绵委婉的艺术形式的同时缠绵委婉的艺术形式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深受观众喜爱深受观众喜爱。。她虽然来自基层的民营剧团她虽然来自基层的民营剧团,,却凭借却凭借

自己出神入化的演技自己出神入化的演技,,在越剧舞台上大放异彩在越剧舞台上大放异彩::多年来多年来,,她先后荣获中国她先后荣获中国““映山红映山红””戏剧节第四届戏剧节第四届、、第五届表演二等第五届表演二等

奖奖,,第七届优秀表演一等奖第七届优秀表演一等奖,,省青少年戏曲省青少年戏曲““明星奖明星奖””,,第一届中国越剧节第一届中国越剧节““金奖金奖””,,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表演奖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表演奖,,杭州杭州

市新剧目汇演优秀演员奖市新剧目汇演优秀演员奖。。通过评选通过评选,,她被选入她被选入““浙江省越剧新十姐妹浙江省越剧新十姐妹””。。

站在“小戏台”上的越剧名家

王杭娟王杭娟

沉下心来,静待花开■ 方赛群

“牵手”黄龙越剧团

与戚派艺术“结缘”

丰硕的艺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