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实验室安全手册 -...

103
I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实验室安全手册 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编印

Transcript of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实验室安全手册 -...

  • I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实验室安全手册

    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编印

  • II

  • III

    前 言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安全是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关系到高校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关系到师生员

    工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对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安全和稳

    定都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实验室建设投入的增加和办学规

    模的扩大,实验室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新问题,导致实验室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和环保工作面临

    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实验室安全手册》旨在帮助所

    有在我校实验室内工作、学习、参观、访问的人员树立“安

    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丰富安全知识,养成良好实

    验习惯,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

    实验室安全是关乎每个人生命安全和自身健康的大

    事,也是关系到国家财产安全的大事,每位同学都要提高

    自身安全意识,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行为上规范。

    本手册将实验室常见的安全隐患、规避方法、应急救

    援等内容进行了整理。请在进入实验室前仔细阅读,自觉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如需了解更详细、更专业的安

    全知识,可查阅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标准、书籍

    以及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等。限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水

    平有限,手册中有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 9月

  • IV

    目 录

    第一部分 实验室安全知识 .............................. 1

    第一章 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 ............................ 1

    第一节 实验室安全的基本要求 ...................... 1

    第二节 实验室安全个人须知 ........................ 2

    第三节 消防安全 .................................. 3

    第四节 用电安全 ................................. 10

    第五节 用水安全 ................................. 15

    第六节 实验室事故的应急处理常识 ................. 15

    第二章 化学品安全 ................................... 18

    第一节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 18

    第二节 危险化学品的易燃易爆特性及其防护 ......... 18

    第三节 危险化学品的毒性、腐蚀性及其防护 ......... 23

    第四节 化学实验安全常识 ......................... 28

    第五节 气体钢瓶的安全使用与管理 ................. 32

    第三章 实验设备安全 ................................. 35

    第一节 常用仪器设备安全 ......................... 35

    第二节 压力容器的安全使用与管理 ................. 40

    第三节 起重设备的安全使用与管理 ................. 41

    第四节 电梯安全 ................................. 41

    第四章 辐射安全 ..................................... 43

    第一节 放射性危害与防护 ......................... 43

  • V

    第二节 放射性实验室注意事项 ..................... 46

    第五章 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 ........................... 50

    第一节 化学废液 ................................. 50

    第二节 化学固体废弃物 ........................... 51

    第三节 放射性废弃物 ............................. 51

    第六章 实验室信息安全 ............................... 52

    第一节 实验室信息安全的教育与管理体系 ........... 52

    第二节 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手段 ........... 53

    第二部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选编 . 5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 5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及档案管理制度 . 5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 6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实验守则 ..................... 6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 ....... 6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 ............... 6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 ........... 6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验室化学性废弃物管理实施细则 ... 7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验室气瓶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 7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7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方案 ............. 7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管理办法 8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 ............. 9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特种设备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95

  • VI

  • 1

    第一部分 实验室安全知识

    第一章 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

    第一节 实验室安全的基本要求

    1.凡是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均要参加安全培训,新进实验室人员必须参加安全考试,合格后方可从事实验室工作。

    2.要指定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安全工作。严格遵守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并根据实验工作特点制订具体的安全管理制度, 张贴或悬挂在醒目处,严格执行。有危险性的场所、设备、设施、

    物品及技术操作要有警示标识。实验室要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用

    品和用具。 3.不得乱拉电线及私自使用电热器,禁止超负荷用电,确保

    安全用电。严禁在实验室内用煤气、电炉等设备烹调食物、热饭菜、

    取暖。下班离室前,应切断或关闭水、电、煤气及其它可燃气体阀

    门,并关好门窗。 4.要有仪器设备使用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等,仪器设备操作人员要先经过培训,并按要求进行操作和使用仪器

    设备。对于特殊岗位和特种设备操作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持证

    上岗。 5.剧毒、易制毒、易制爆等危险化学品和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管理,在领取、保管、

    使用以及废弃物处理等环节要有完整的记录,并定期核对,做到账

    物相符。 6.消防器材要放在明显且便于取用的位置,不准随意移动或损坏室内消防器材。实验室周围的过道、应急出口等处不准堆放物

  • 2

    品,必须保持畅通。 7.发现安全隐患或发生安全事故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并报

    告实验室负责人。

    第二节 实验室安全个人须知 1.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2.了解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的使用方法及布局,即熟悉在紧

    急情况下的紧急疏散方法和逃离路线,清楚灭火器、应急冲淋及洗

    眼装置的使用方法和位置。铭记急救电话。 3.进行实验操作时,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要根据需要选

    择合适的防护用品。使用前应确认其使用范围、有效期及完好性等,

    熟悉其使用、维护和保养方法。 4.实验工作时必须穿符合要求的服装,并着工作服。从事化

    学实验时不能穿拖鞋、短裤,女士不能穿裙子,并应把长发束好。 5.实验过程中保持桌面和地板的清洁和整齐,与正在进行的

    实验无关的药品、仪器和杂物等不要放在实验台上。实验室内的一

    切物品须分类整齐摆放。 6.保持实验室地面干燥,按相关规定及时处置实验室废弃物,

    保持消防通道畅通,便于开、关电源及防护用品、消防器材等的取

    用。 7.不在实验室内吸烟和饮食,不使用燃烧型蚊香,不允许使

    用电炉烧水、做饭等,不应在实验室内摆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不

    在实验室从事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8.尽量避免独自一个人做实验。实验人员不得脱岗,进行危

    险实验时须有 2人同时在场。 9.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实验物品。离开实验室时,应确认

    实验室水、电、物品等的安全处置,并做好身体的清洁。 10.严禁个人出借实验室、实验仪器和药品。

  • 3

    第三节 消防安全

    一、防火安全须知 1.实验室必须存放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放置在便于取用的

    醒目位置,指定专人管理。全体人员要爱护消防器材,熟知其位置

    和使用方法,并且按照要求定期检查、更新。 2.实验室内存放的一切易燃、易爆物品(如氢气、乙醚和氧

    气等)必须与火源、电源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得随意堆放、使用和

    储存。 3.操作、倾倒易燃液体时,应远离火源。加热易燃液体必须

    在水浴上或密封电热板上进行,严禁使用火焰或火炉直接加热。 4.使用酒精灯时,酒精切勿装满,应不超过其容量的三分之

    二。灯内酒精不足四分之一容量时,应灭火后添加酒精。燃着的酒

    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以防引燃灯内酒精。 5.易燃液体的废液,应设置专门容器收集,以免引起爆炸事

    故。 6.可燃性气体(例如氢气)钢瓶与助燃气体(例如氧气)钢

    瓶不得混合放置,各种钢瓶不得靠近热源、明火,禁止碰撞与敲击。 7.实验室未经批准、备案,不得使用大功率用电设备,以免

    超出用电负荷。 二、防爆常识 1.严禁在开口容器或密闭体系中用明火加热有机溶剂。注意:

    若用明火加热易燃有机溶剂时,须有蒸气冷凝装置或合适的尾气

    排放装置。 2.严禁将锂、钠、钾等活泼金属与水接触,废钠通常用乙醇

    销毁。 3.可燃易燃气体钢瓶应配置报警装置,以防气体大量溢入室

    内。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严禁使用明火。

  • 4

    4.开启贮有易挥发液体的瓶盖时,须先充分冷却,然后开启。开启时瓶口应指向无人处。

    5.存放药品,应将有机药品和强氧化剂(如氯酸钾、浓硝酸、过氧化物等)分开存放。 三、火灾的种类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火灾分类》(GB/T

    4968-2008)的规定,按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将火灾类型分为A、B、C、D、E、F六个不同类型。

    表 1-1 火灾类型及灭火器选用

    火灾类型 燃烧物 可选灭火器类型 注意事项

    A 类火灾 固体物质火

    灾,如纸张、

    木材、棉麻等

    水型、泡沫、磷酸铵盐

    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

    B 类火灾

    液体或可熔

    化的固体物

    质火灾,如汽

    油、煤油等

    干粉、泡沫、卤代烷、

    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化学泡沫灭火器不能灭

    B类醇、醛、酮、醚、酯等属于极性溶剂火灾

    C 类火灾 气体火灾,如

    天然气、甲

    烷、氢气等

    干粉、卤代烷、二氧化

    碳型灭火器

    应先关闭气体输送阀门

    或管道,切断电源,再冷

    却灭火

    D 类火灾 带电火灾 卤代烷、二氧化碳、磷

    酸胺盐干粉灭火器 禁止用水,先断电,保持

    安全距离

    E 类火灾 金属火灾,如

    钠、镁等 可用干沙、铸铁沫灭火

    国外采用粉装石墨灭火

    器和金属火灾专用干粉

    灭火器。忌用水、二氧化

    碳及干粉灭火器

    F 类火灾 烹饪器具内

    的动植物油

    脂火灾

    锅盖、大量蔬菜、湿布、

    干沙盖灭

  • 5

    四、灭火器的种类及特点 (一)干粉灭火器(见图 1-1) 灭火原理:干粉灭火器是利用二氧

    化碳气体或氮气气体作动力,将筒内的

    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或磷酸氢二铵)

    喷出灭火的。干粉的灭火作用主要表现

    在它参与燃烧反应,借助粉粒的作用消

    耗燃烧反应中的活性基团,从而抑制燃

    烧反应的进行;干粉颗粒受高温分解增

    加了粉末的表面积,提高了灭火的效力,

    同时,干粉还可以降低燃烧区上方的含

    氧量,使火焰熄灭。 适用范围:可扑灭一般火灾,还可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

    火。主要用于扑救石油、有机溶剂等易燃液体、可燃气体和电气设

    备的初起火灾。 使用方法:使用外装式手提灭火器时,拔出保险销,一只手握住

    喷嘴,另一只手向上提起提环,干粉即可喷出。如扑救油类火灾时,

    不要使干粉气流直接冲击油渍,以免溅起油面使火势蔓延。 (二)二氧化碳灭火器(见图 1-2) 灭火原理: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

    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

    通过降温和隔绝空气达到灭火作用。 适用范围: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

    重设备、精密仪器、600V以下电气设备及油类的初起火灾。

    图 1-1 干粉灭火器

    图 1-2 二氧化碳灭火器

  • 6

    使用方法:使用时,应首先将灭火器提到起火地点,放下灭火

    器,拔出保险销,一只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只手紧握启

    闭阀的压把。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接管,

    以防止手被冻伤。在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在室外使用的,应选

    择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

    的,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

    息。 (三)泡沫灭火器(见图 1-3) 灭火原理:此类灭火器是通过筒体

    内硫酸铝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发生

    化学反应,将生成的泡沫压出喷嘴,喷射

    出去进行灭火的。灭火时,能喷射出大量

    二氧化碳及泡沫,它们能粘附在可燃物

    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

    的。 适用范围:可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它除了

    用于扑救一般固体物质火灾外,还能扑救油类等可燃液体火灾,但

    不能扑救带电设备和醇、酮、酯、醚等有机溶剂的火灾。 使用方法:MP 型手提式泡沫灭火器使用时,应一手握提环,

    一手抓底部,把灭火器颠倒过来,轻轻抖动几下,喷出泡沫,进行

    灭火。泡沫灭火器喷出的泡沫中含有大量水分,它不如二氧化碳液

    体灭火器,后者灭火后不污染物质,不留痕迹。

    图 1-3 泡沫灭火器

  • 7

    (四)卤代烷灭火器(见图 1-4) 卤代烷灭火剂是以卤素原子取代一

    些低级烷烃类化合物分子中的部分或全

    部氢原子后所生成的具有一定灭火能力

    的化合物的总称。卤代烷灭火剂分子中

    的卤素原子通常为氟、氯及溴原子。该类

    灭火剂品种较多,而我国只发展两种,一

    种是二氟一氯一溴甲烷,简称“1211灭火器”,另一种是 1301灭火器。 灭火原理:卤代烷 1211灭火主要不

    是依靠冷却、稀释氧或隔绝空气等物理

    作用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抑制燃烧的化学反映过程,中断燃烧的链

    反应而迅速灭火的,属于化学灭火。 试验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卤代烷 1211是一种性能良好、应

    用范围广泛的灭火剂。它具有灭火效率高,灭火速度快,灭火后不

    留痕迹等优点;但因环保原因,一般不推荐使用。

    图 1-5 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图

    图 1-4 卤代烷灭火器

  • 8

    五、消防栓的使用方法

    图 1-6 消防栓的使用方法

    六、逃生自救 实验室全体人员要熟悉实验室的逃生路径、消防设施及自救

    逃生的方法,平时积极参与应急逃生预演。 1.保持冷静,如果火势不大,可尽快采取措施扑救;如果火

    势凶猛,要在第一时间报警,并迅速撤离。 2.尽量往低楼层跑,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背向烟火方

  • 9

    向离开,通过阳台、气窗、天台等往室外逃生。 3.为防止火场浓烟呛入,可采用湿毛巾或口罩蒙鼻,扶墙或

    扶手匍匐撤离。 4.如果是电器或者线路着火,首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或气

    体灭火器灭火;不可直接泼水灭火,以防触电或电器爆炸。 5.禁止通过普通电梯逃生。如果楼梯已被烧断、通道被堵死

    时,可通过屋顶天台、阳台、落水管等逃生,或在能承重的固定物

    体上(如窗框、水管等)拴绳子,然后手拉绳子缓缓而下。 生命第一,切忌轻易跳楼;不可贪恋财物,切勿重返火场。

    6.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应退居室内,关闭所有通向火区的门窗,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窗缝,并泼水降温,以防止外

    部火焰及烟气侵入,等待求援。 7.身上着火时千万不可奔跑或拍打,应迅速撕脱衣物,或就

    地打滚或用厚重的衣服压灭火苗。

    图 1-7 逃生自救

  • 10

    第四节 用电安全

    一、触电事故的危害 1.被电击会导致人身伤害,甚至死亡。 2.短路有可能导致爆炸或火灾。 3.电弧或火花会点燃易燃物品或者引燃具有爆炸性的物料。 4.冒失地开启或操作仪器设备可能导致仪器设备的损坏,使

    身体受伤。 5.电器过载会令其损坏、短路或燃烧。 二、触电事故的预防 1.实验室用电设备线路建议加装漏电保护器。经常检查电线、

    插座和插头,一旦发现损坏要立即更换。

    2.非电器施工专业人员,切勿擅自拆、改电气线路,修理电气设备;不得乱拉、乱接电线;不要在一个电源插座上通过转换头

    连接过多的电器。

    3.不得擅用大功率电器,如有特殊需要必须与学校主管部门联系,使用专门电气线路。

    4.仪器设备开机前要先熟悉该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确认状态完好后方可接通电源。

    5.电器用具要保持在清洁、干燥和状态良好的情况下使用,清理电器用具前要将电源切断,切勿带电插或连接电气线路。

    6.电炉、高压灭菌锅等高温、高压设备在运行时,一定要有人在现场照看。实验室突然停电后,停止所有的反应,切断实验室

    的总开关,以免突然来电时发生危险。

    7.配电室要“五防一通”:防火、防水、防漏、防雨雪、防小动物和通风良好;蓄电池充电时有氢气产生,要注意通风防爆;存

    在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场所,应避免产生电火花或静电。

    8.当手、脚或身体沾湿或站在潮湿的地上时,切勿启动电源

  • 11

    开关或接触电器用具。

    三、实验室用电注意事项 1.实验室电路容量、插座等应满足仪器设备的功率需求;大

    功率的用电设备需单独拉线。 2.连接仪器时,需首先确认仪器设备状态完好,方可接通电源。 3.电器设施应有良好的散热环境,远离热源和可燃物品,确

    保电器设备接地、接零良好。 4.不得擅自拆、改电气线路、修理电器设备;不得乱拉、乱

    接电线,不准使用闸刀开关、木质配电板和花线等。 5.使用电器设备时,应保持手部干燥。当手、脚或身体沾湿或

    站在潮湿的地板上时,切勿启动电源开关、触摸通电的电器设施。 6.对于长时间不间断使用的电器设施,需采取必要的预防措

    施。 7.对于高电压、大电流的危险区域,应设立警示标识,不得

    擅自进入。 8.存在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场所,应避免产生电火花或静电。 9.发生电器火灾时,首先要切断电源,尽快拉闸断电后再用

    水或灭火器灭火。在无法断电的情况下应使用干粉、二氧化碳等不

    导电灭火剂来扑灭火焰。 10.实验室内的导电粉尘(如金属粉末)浓度不能过高。 四、触电现场急救(见图 1-8) 1.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应立即切断电源,可以采用关闭电源

    开关,用干燥木棍挑开电线或拉下电闸。救护人员注意穿上胶底鞋

    或站在干燥木板上,想方设法使伤员脱离电源。高压线需移开 10米方能接近伤员。

    2.检查伤员: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迅速将其移到通风干燥的地方仰卧,并立即检查伤员情况。

    3.急救并求医:根据受伤情况确定处理方法,对心跳、呼吸停止的,立即就地采用人工心肺复苏方法抢救,并及时拨打 120急

  • 12

    救电话。应坚持不懈地做心肺复苏,直到医生到达。

    图 1-8 触电现场急救

    五、几种常见电器的防火、防爆 (一)常用灯具防火、防爆措施 1.白炽灯、高压汞灯、卤钨灯与可燃物之间的距离应大于50cm。 2.严禁用纸、布等可燃材料遮挡灯具,正下方不宜堆放可燃

    物品。 3.超过 60W的白炽灯不应直接安装在可燃性材料的顶棚处。 4.灯泡距地面的高度一般不低于 2米,低于 2米则应采取防

    护措施。

  • 13

    5.安装日光灯镇流器时应注意通风散热,不准将镇流器直接固定在可燃天花板或板壁上。

    6.镇流器与灯管的电压和容量必须相同,并应配套使用。 7.有大量可燃粉尘的地方,要采用防尘灯具。 8.易爆炸场所应安装防爆照明灯具。 (二)空调器的防火、防爆措施 1.勿使可燃窗帘靠近窗式空调器,以免窗帘受热起火。 2.电热型空调器关机时,牢记切断电热部分的电源。需冷却

    时,应坚持冷却 2分钟。 3.勿在短时间内连续停、开空调器,停电时勿忘关闭空调。 4.空气过滤器应定期清洗,以免积灰太多,影响空气对流。 5.空调器电源线路的安装和连接应符合额定电流不小于 5~

    15A的要求,并应设单独的过载保护装置。 (三)电冰箱的防火、防爆措施 1.电冰箱内不要存入化学危险物品。如果确需存放,则必须

    注意容器绝对密封,严防气体泄漏。 2.保证电冰箱后部干燥通风,冷凝器应与墙壁等保持一定距

    离。切勿在电冰箱后面塞放可燃物。电冰箱的电源线不要与压缩机

    冷凝器接触。 3.电冰箱电气控制装置失灵时,应立即停机检查修理。要防

    止温控电气开关进水受潮。 4.电冰箱断电后,至少要间隔 3~5分钟才可以重新启动。 (四)微波炉的防火、防爆措施 1.用毕及时关机,拔掉电源插头。 2.定期清洗。 3.电路或导线定期检查。 4.加热时,不要过多地加水或加油,以免碰洒。 5.不要用物品遮挡住排风机。

  • 14

    (五)电热取暖器的防火、防爆措施 1.避免电热器与周围物品靠得太近,以免热能积聚升温而导

    致火灾。 2.注意配线型号与电器功率相匹配。 3.防止过高电压或过低电压长期运行。 4.防止导线长期受热老化而引起短路。 5.设置短路、漏电保护装置。 六、电磁防护 为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除注意相应设施、设备的

    安全使用距离和时间外,还应采取以下几种防护措施: (一)屏蔽 利用磁性材料或者低阻材料(如铝、铜)等制成容器,将需要

    隔离的设备、装置、电路、元器件等全部包起来的防护措施称为屏

    蔽。屏蔽是抑制通过空间传播的电磁干扰的有力措施之一,屏蔽主

    要有静电屏蔽、磁场屏蔽和电磁屏蔽三种形式。 另外,较强的电磁辐射还可能影响有些精密仪器的正常工作。

    例如,我校处于电视塔附近,对于某些高灵敏度、微弱信号测量仪

    器就有较大影响。出现这种情况时,在必要的时候可建立专门的屏

    蔽室,以便顺利进行科学实验,同时对这样的贵重的仪器能够起到

    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接地 所谓接地,就是在两点间建立传导通路,以便将电子设备或元

    件连接到某些通常叫做“地”的参考点上。理想接地面是指一个零电位阻抗导体,平面上任意两点间的电位差为零;它可以用作所有

    信号的参考点。接地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电磁脉冲干扰,也是为了保

    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将接地和屏蔽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解决大

    部分电磁干扰问题。 对于有些强电实验室,应该在实验台面和地面铺设防电橡胶

    地板。

  • 15

    第五节 用水安全

    1.建议使用节水型龙头代替老式铸铁龙头。水龙头、阀门要

    做到不滴、不漏、不冒、不放任自流,下水道堵塞及时疏通、发现

    问题及时修理。 2.停水后,要检查水龙头是否都拧紧。开龙头发现停水,要

    随即关上开关。 3.有水溢出要及时处理,以防渗漏。 4.用水设备的防冻保暖:室外水管、龙头的防冻可用棉、麻

    织物或稻草绳子进行包扎。对已冰冻的龙头、水表、水管,宜先用

    热毛巾包裹水龙头,然后浇温水,使龙头解冻,再拧开龙头,用温

    水沿自来水龙头慢慢向管子浇洒,使水管解冻。切忌用火烘烤。 5.严禁往水斗中倾倒干冰和液氮。 6.实验室用自来水的水患多半来自冷凝装置中胶管的老化、

    滑脱引起。因此这些胶管一般采用厚壁橡胶管,1~2月更换一次。 7.冷凝装置用水的流量要适合,防止压力过高导致胶管脱落,

    节约用水。原则上晚上离开时关闭冷凝水。因晚间水压较白天大,

    如果夜间开冷凝水,则要将流量减小。 8.在离开实验室时要断水,确保用水仪器的安全。 9.实验室废液要按规定分类处置,不可随意倾倒入下水道,

    污染水资源。

    第六节 实验室事故的应急处理常识 实验室应配备医疗箱,医疗箱内应至少放有灭菌棉签、75%酒

    精、碘酒 、灭菌纱布和橡皮膏 、创可贴 、手术剪、烫伤膏等 。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应立即报告主管老师,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

    应急处置,然后将伤者送医院治疗。

  • 16

    一、误食性化学中毒 1.饮食牛奶、打溶的蛋、面粉、淀粉、土豆泥的悬浮液以及

    水等降低胃中药品的浓度,延缓毒物被人体吸收的速度并保护胃

    粘膜。 2.也可于 500 毫升蒸馏水中加入约 50 克活性炭,用前再添

    加 400毫升蒸馏水,并充分摇动润湿,然后给患者分次少量吞服,一般 10~15克活性炭大约可吸收 1克毒物。

    3.用手指或匙子按喉头或舌根催吐。 4.二份活性炭、一份氧化镁和一份丹宁酸混合均匀而成的药

    剂称为万能解毒剂,用时可将 2~3茶匙此药剂加入 1酒杯水做成糊状,即可服用。 二、吸入性化学中毒 1.采取果断措施切断毒源,如关闭管道阀门、堵塞泄漏的设

    备等,并通过开启门、窗等措施降低毒物浓度。 2.立刻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解开衣服,放松身体。

    呼吸能力减弱时要马上进行人工呼吸。 三、化学品沾着皮肤 用自来水或用合适的溶剂不断淋湿皮肤,并迅速的脱去被污

    染的衣服;不要使用化学解毒剂。 四、化学品进入眼睛 1.撑开眼睑,用水洗涤 5 分钟;冲洗时不要溅及未受伤的

    眼睛;不要用手揉眼睛;可以把整个面部泡在水里,连续做睁眼和

    闭眼的动作;不要使用化学解毒剂。 2.冲洗后用清洁敷料覆盖保护双眼,迅速前往医院。 五、化学烧伤 1.立即脱去衣服,迅速用大量冷水(温度在 10℃~15℃)长

    时间冲洗,以免扩大烧伤面积。 2.烧伤面积较小时,可先用冷水连续冲洗 30 分钟,再涂膏

    药。大面积烧伤时,应尽快送医。

  • 17

    3.处理时,应尽可能保持水疱皮的完整性,不可在伤口涂东西,容易被细菌感染。 六、冻伤 1.应迅速脱离低温环境和冰冻物体,把冻伤部位放入 40℃(不

    要超过此温度)的热水中浸 20~30分钟。 2.冻伤时,不可做运动或用雪、冰水等进行摩擦取暖。 3.冻伤情况严重者,在对冻伤部位做复温的同时,尽快就医。 七、外伤 1.原则上可直接压迫损伤部位进行止血。 2.由玻璃碎片造成的外伤必须先除去碎片;损伤四肢的血管

    时,可用手巾等东西将其捆扎止血;有玻璃碎片时使用止血带;尽

    快就医。 八、被放射线照射事故 1.全身被放射线照射时要避免再被照射,让受照射者保持安

    静并增加营养。 2.皮肤上沾有放射性物质时要立刻洗去。 3.若吞食时,要设法尽可能把它排出体外。

  • 18

    第二章 化学品安全

    第一节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344 号)对危险化

    学品的定义为: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

    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根据 2010 年 5 月 1 日实施的《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

    则》(GB 13690-2009),将化学品分为 16类(见表 2-1)。 表 2-1 危险化学品分类

    序号 危险化学品分类 序号 危险化学品分类

    1 爆炸物 9 自燃液体

    2 易燃气体 10 自燃固体

    3 易燃气溶胶 11 自燃物质和混合物

    4 氧化性气体 12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或混合物

    5 压力下气体 13 氧化性液体

    6 易燃液体 14 氧化性固体

    7 易燃固体 15 有机过氧化物

    8 自反应物质或混合物 16 金属腐蚀物

    第二节 危险化学品的易燃易爆特性及其防护

    一、危险化学品的易燃易爆特性 (一)爆炸化合物 乙炔化合物、叠氮化合物、雷酸盐化合物、亚硝基化合物、臭

    氧和过氧化物、氯酸或过氯酸化合物、氮的卤化物、硝基化合物、

    硝酸酯类化合物等由于含有不稳定的基团,很容易被活化,在外界

    能量的作用下,化学键很容易断裂,从而激发爆炸反应。

  • 19

    (二)混合接触的危险性 有不少危险化学品不仅本身具有易燃易爆的危险,还存在原

    来单独存放无危险,而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或相互接触时

    发生反应,产生高热而着火、爆炸的现象。很多化学品火灾就是因

    此而发生的,具有混合危险性的物质如表 2-2所示。 表 2-2 具有混合危险的物质对

    物质 A 物质 B 危险现象

    氧化剂 可燃物 生成爆炸性混合物

    氯酸盐 酸 混触起火

    亚氯酸盐 酸 混触起火

    次氯酸盐 酸 混触起火

    三氧化铬(铬酸酐) 可燃物 混触起火

    高锰酸钾 可燃物 混触起火

    高锰酸钾 浓硫酸 爆炸

    四氯化碳 碱金属 爆炸

    硝基化合物 碱 生成高度不稳定物质

    亚硝基化合物 碱 生成高度不稳定物质

    亚硝胺 酸 混触起火

    过氧化氢溶液 胺类 爆炸

    醚 空气 生成爆炸性的有机过氧化物

    烯烃 空气 生成爆炸性的有机过氧化物

    氯酸盐 铵盐 生成爆炸性的铵盐

    亚硝酸盐 铵盐 生成不稳定的铵盐

    氯酸钾 红磷 生成对冲击、摩擦敏感的爆炸物

    乙炔 铜 生成对冲击、摩擦敏感的铜盐

    苦味酸 铅 生成对冲击、摩擦敏感的盐

    浓硝酸 胺类 混触起火

    过氧化钠 可燃物 混触起火

  • 20

    二、化学反应的危险性 要慎重处理有危险性的化学药品和化学反应,不要马虎和蛮

    干,因为很多事故是由于考虑不周而引起的。可能引起事故而又难

    以预测的化学反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烃类及其他有机化合物在空气中被氧化时可生成过氧化物

    中间体或副产物,由于条件的不同,特别是有不安定混合物生成时,

    有可能喷料或爆炸。 2.单体聚合时产生聚合热。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使单体聚

    合,可以得到有用的聚合物。聚合反应一旦开始,温度就会上升,

    如果事先没有预料而又没有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控制温度,容

    器则可能由于温度过高而遭到破坏,物料也会喷出来,造成爆炸

    与火灾。 3.氧化的副反应引起的事故。例如:在冷却到室温以下的硫

    酸-硝酸的混酸中,一边充分地搅拌一边滴加醇液,则生成相应的硝酸酯。此时所产生的热,主要是硝化反应热以及由反应中生成水

    所引起的混酸稀释热,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热量并不太大。但是,通

    过隔离操作,若将醇液一下子加到同样的硫硝混酸中,根据所用醇

    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往往会产生爆发性地喷料或爆沸,其程度也

    与有无搅拌有关。 4.热交换用的热介质可以用水、植物油、硅油、高沸点有机

    溶剂、熔融金属等。如果所用的热介质管道上有孔隙,反应混合物

    与热介质即可混合而发生事故。一般来说,这种事故的几率不大,

    因而人们对此往往不怎么注意。然而,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事

    故则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5.所用装置、管道的材料与化学药品反应可能生成危险物。

    如乙炔与铜易生成乙炔铜。其受热或受机械的刺激就成为一种

    敏感的爆炸物,为此不能用铜管容器来输送、处理、存放乙炔。 6.用错了化学药品而引起的事故。例如:混入有机物的药品,

    在加热过程中就会引起放热反应,倘若有问题,就会发生爆炸。一

  • 21

    般来说,若在使用的物质中包含有氧化剂等危险物时,就应格外仔

    细地检查所用各种物质是否正确。 7.泄漏的活性物质与绝热材料接触也可能发生反应而导致

    事故。 8.存放在容器中的物料有可能产生气体,积累到一定浓度,

    超过一定压力就会引起爆炸。 三、危险化学品的防火防爆 1.气态危险化学品的防火防爆措施 (1)控制热源(着火源)。易燃气体能直接参与燃烧,所以控

    制热源(着火源)是预防易燃气体着火爆炸的最基本措施。在生

    产、使用、储存可燃气体的场所,除生产必须用火外,要严禁火

    种。 (2)泄漏检查。在生产、使用、储存易燃气体的大、中型场所,

    应配置可燃气体监控式检漏报警装置。当易燃气体在空气中的浓

    度超过该气体爆炸下限浓度的 25%时,就能自动报警。同时,还应配备便携式检漏报警器,以便用于巡视监测。 许多易燃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为了增加检查泄漏的机会,通

    常对一些使用较广泛的燃料气体进行“加臭”。例如,在一般燃料气体、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中添加微量的有机硫化物,稍有泄漏就能

    闻到刺鼻的气味。 2.液态危险化学品的防火防爆措施 (1)使用、储存易燃液体的仓库应该是一、二级耐火建筑,要

    求通风良好,周围严禁烟火,远离火种、热源、氧化剂及酸类等。

    夏季应采取隔热降温措施,对于低沸点的乙醚、二硫化碳、石油醚

    采取降温冷藏措施。 (2)使用、储存易燃液体的场所,应根据有关规程标准来选用

    防爆电器。在装卸和搬运中要轻拿轻放,严禁滚动、摩擦、拖拉等

    危及安全的操作。作业时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铁制工具及脚穿

    带铁钉的鞋。

  • 22

    (3)易燃液体在灌装时,容器内应留有 5%以上的空隙,不可灌满,以防止易燃液体受热膨胀而发生燃烧或爆炸事故。 (4)不得与其他危险化学品混放。实验室内可设危险品柜,将

    实验室应用的少量瓶装易燃液体按性质分格储存,固体应放在上

    格,液体放在下格;同一格内不得混放氧化剂、还原剂等性质相抵

    触的物品(混合危险)。 (5)绝大多数易燃液体的蒸气具有一定的毒性,会从呼吸道侵

    入人体而造成危害。应特别注意易燃液体的包装是否完好。 3.固态危险化学品的防火防爆措施 除了与液态危险化学品的防火防爆措施相同以外,还需特别

    注意不同类别固态危险化学品要分类存放,并根据其特性准备相

    应的灭火器材和设施,而且不可误用。 (1)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发生火灾爆炸时,一般都可以用水和

    泡沫扑救。少数易燃固体和自燃物品不能用水和泡沫扑救,如三硫

    化二磷、铝粉、烷基铝、保险粉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干砂或不

    用压力喷射的干粉扑救。 (2)遇湿易燃物品如金属钾、钠以及三乙基铝(液态)等,由

    于其发生火灾时的灭火措施特殊,在储存时要求分库或隔离分堆

    单独储存。这类物品中有一定数量是绝对禁止用水、泡沫、酸碱灭

    火器等湿性灭火剂来扑救的。 (3)从灭火角度来看,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是一个杂类,既

    有固体、液体,又有气体;既不像遇湿易燃物品那样一概不能用水

    或泡沫扑救,也不像易燃固体那样几乎都可以用水和泡沫扑救。有

    些氧化剂本身不燃,但遇可燃物品或酸碱却能着火或爆炸。有的可

    用水(最好雾状水)和泡沫扑救,有的则不能;有的不能用二氧化

    碳扑救;而酸碱灭火剂则几乎都不适用。 (4)鉴于以上三类危险固体的特殊性,应尽量少储存,即领即

    用。

  • 23

    第三节 危险化学品的毒性、腐蚀性及其防护 一、危险化学品的毒性 (一)常见化学品的毒性分级 根据化学品的急性毒性试验、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

    病情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车间最高容许浓度等依据,我国

    对 56种常见职业性接触毒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分级。 表 2-3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依据

    指 标 分 级

    I(极度危害)

    II(高度危害)

    III(中度危害)

    IV(轻度危害)

    危害 中毒

    吸入 LC50(mg·cm-3) <200 200~2 000 200~20 000 >20 000

    经皮 LD50(mg·kg-1) <100 100~500 500~2 500 >2 500

    经口 LD50(mg·kg-1) <25 25~500 500~5 000 >5 000

    急性中毒 发病状况

    易发生中

    毒,后果 严重

    可发生中毒 偶可发生中毒 尚无急性中

    毒,但有急

    性影响

    慢性中毒 患病状况

    患病率高

    (≥5%)

    患病率较高

    <5%或症状发生率高

    (≥20%)

    偶有中毒病例

    发生或症状发

    生率较高

    (≥10%)

    无慢性中毒

    而有慢性 影响

    慢性中毒后果 脱离后继续

    进展或不能

    治愈

    脱离接触

    后,可基本

    治愈

    脱离后可恢

    复,不致严重

    后果

    脱离后可自

    行恢复,无

    不良后果

    致癌性 人体致癌物 可疑人体致

    癌物 实验动物致癌

    物 无致癌性

    最高容许浓度

    (mg·m-3) <0.1 0.1~1.0 1.0~10 >10

  • 24

    表 2-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级别 毒物名称

    I级 (极度危害)

    汞及其化合物

    砷及其无机化合物

    氯乙烯

    铬酸盐、重铬酸盐

    黄磷 铍及其化合物 对硫磷 羧基镍 八氟异丁烯 氯甲醚 锰及其无机化合物 氰化物

    II级 (高度危害)

    三硝基甲苯 铅及其化合物 二硫化碳 氯 丙烯腈 四氯化碳 硫化氢 甲醛 苯胺 氟化氢 五氯酚及其钠盐 铬及其化合物 敌百虫 氯丙烯 钒及其化合物 溴甲烷

  • 25

    级别 毒物名称 硫酸二甲酯 金属镍 甲苯二异氰酸酯 环氧氯丙烷 砷化氢 光气 氯丁二烯 一氧化碳 硝基苯

    III级 (中度危害)

    苯乙烯

    甲醇

    硝酸

    硫酸

    盐酸

    甲苯

    二甲苯

    三氯乙烯

    二甲基甲酰胺

    六氟丙烯

    苯酚

    氮氧化物

    IV级 (轻度危害)

    丙酮

    氢氧化钠

    四氟乙烯

    (二)实验室空气的安全性 化学品的毒性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消化道吸收及呼吸道吸收

    等三种方式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误接

    触及误食等能使前两种方式的中毒几率降到最低。而对于通过呼

    吸道吸收的毒物(最广),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而往往容易对身体

  • 26

    造成伤害。因此,一方面应从改进生产、实验等方式(规程)来降

    低有害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另一方面,个人对此也应引起重视,

    该戴防护罩的地方必须戴,不必戴防护罩的地方也应保持空气新

    鲜,我国于 1979年发布了车间空气卫生标准(车间空气中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规定了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由此可以了解些常

    见化学品的毒性大小,以便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危险化学品的腐蚀性 凡能腐蚀人体、金属和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腐蚀性物质。按

    腐蚀性的强弱,腐蚀性物质可分为两级;按其酸碱性及有机物、无

    机物则可分为八类。 1.一级无机酸性腐蚀物质。这类物质具有强腐蚀性和酸性。

    主要是一些具有氧化性的强酸,如氢氟酸、硝酸、硫酸、氯磺酸等。

    还有遇水能生成强酸的物质,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五氧化二磷等。 2.一级有机酸性腐蚀物质。具有强腐蚀性及酸性的有机物,

    如甲酸、氯乙酸、磺酸酰氯、乙酰氯、苯甲酰氯等。 3.二级无机酸性腐蚀物质。这类物质主要是氧化性较差的强

    酸,如盐酸、亚硫酸,亚硫酸氢铵,磷酸等,以及与水接触能部分

    生成酸的物质,如四氧化碲。 4.二级有机酸性腐蚀物质。主要是一些较弱的有机酸,如乙

    酸、乙酸酐、丙酸酐等。 5.无机碱性腐蚀物质。具有强碱性无机腐蚀物质,如氢氧化

    钠、氢氧化钾,以及与水作用能生成碱性的腐蚀物质,如氧化钙、

    硫化钠等。 6.有机碱性腐蚀物质。具有碱性的有机腐蚀物质,主要是有

    机碱金属化合物和胺类,如二乙醇胺、甲胺、甲醇钠。 7.其它无机腐蚀物质。如漂白粉、三氯化碘、溴化硼等。 8.其它有机腐蚀物质。如甲醛、苯酚、氯乙醛、苯酚钠等。

  • 27

    三、危险化学品毒性、腐蚀性的防护 毒害性、腐蚀性是危险化学品的又一重要危险特性。绝大部分

    危险化学品均具有毒害性。例如,氯酸钾既是氧化剂,又是剧毒物

    品;一氧化碳在 GB13690 中被列为易燃气体,同时又具有毒性;甲酸、氢氟酸既是腐蚀品,同时又有毒,也属于毒害品。因此,许

    多危险化学品既具有易燃、易爆等特性,同时还具有毒害性和腐蚀

    性。危险化学品的毒害性和腐蚀性对操作人员的危害分别体现在

    中毒和化学灼伤两个方面,而危险化学品对物体的危害则主要是

    对设备、建筑等的腐蚀。 (一)加强防护教育与管理 1.全面了解毒物的性质,如种类、物质、来源、泄漏及散发

    的条件,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手段。 2.健全组织,加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违章操作、设备缺陷、不重视防护是发生化学中毒的重要原因。 3.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防毒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二)防毒措施 1.改革工艺或实验路线,消除或改造毒源。在选择工艺路线

    时,尽量以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高毒物质进行实验、生产。

    自动化、密闭化、管道化、连续化的实验、生产过程可以减少人与

    毒物的接触机会和毒物泄漏现象。 2.保持空气新鲜。通风排毒措施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通风

    和机械通风。一般要求是保证实验、生产场所有足够的换气量。环

    境中的有害物质浓度不得超过最高容许浓度。 3.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在其他技术措施不能从根本上防毒时,

    必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其作用是隔离和屏敝(如防护服、口罩、

    鞋帽、防护面罩、防护手套、防音器等)及吸收过滤(如防护眼镜、

    呼吸防护器等)有毒物质。选用合适的防护用品,可以减轻受毒物

    影响的程度,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消除和降低化学品毒害的自救方法。

  • 28

    保持个人卫生,就可以防止有毒化学品附着在皮肤上,防止有害物

    质通过皮肤、口腔、消化道侵入人体。例如,禁止在有毒作业场所

    吃饭、饮水、吸烟,饭前洗手漱口,勤洗澡,定期清洗工作服等。 (三)防腐蚀措施 1.存放腐蚀性物品时应避开易被腐蚀的物品,注意其容器的

    密封性,并保持实验室内部的通风。 2.产生腐蚀性挥发气体的实验室,应有良好的局部通风或全

    室通风,且远离有精密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应将使用腐蚀性物品的

    实验室设在高层,以使腐蚀性挥发气体向上扩散。 3.装有腐蚀性物品的容器必须采用耐腐蚀的材料制作。例如,

    不能用铁质容器存放酸液,不能用玻璃器皿存放浓碱液等。使用腐蚀

    性物品时,要仔细小心,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在通风柜内操作。 4.酸、碱废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应经过处理达到安全

    标准后才能排放。应经常检查,定期维修更换腐蚀性气体、液体流

    经的管道、阀门。 5.搬运、使用腐蚀性物品要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若不慎将

    酸或碱溅到皮肤或衣服上,可用大量水冲洗并及时就医。 6.对散布有酸、碱气体的房间内的易被腐蚀器材,要设置专

    门防腐罩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以保证器材不被侵蚀。

    第四节 化学实验安全常识 一、化学实验基本安全常识 良好的安全意识是杜绝安全隐患,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关

    键。进入实验室之前,应牢记以下实验室的安全注意事项: 1.熟悉实验室内安全设施及水、电、气开关的位置。 2.熟悉防护眼镜、紧急喷淋器和洗眼器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3.熟悉待做实验的注意事项,了解所用化学品的性质。 4.熟悉着火、爆炸、触电、烧伤、危险化学品中毒等事故应

  • 29

    急处理方法和自救知识。 5.爱护实验设施和公共物品,保持环境卫生。 二、化学品安全 (一)化学品保存 实验室须建立化学品台账,及时更新库存并清理废旧试剂。 化学试剂储存场所宜阴凉、通风、干燥,远离火源和热源。化

    学试剂可少量储存备用,禁止大量堆放。危险化学品不应放在高处,

    避免取用时坠落发生意外。 所有化学品和配制试剂都应贴有明显标签,杜绝标签缺失、新

    旧标签共存、标签信息不全或不清等混乱现象。配制的试剂、反应

    产物等应有名称、浓度或纯度、责任人、日期等信息。 1.危险化学品的存放要求 (1)易挥发药品:远离热源火源,于避光阴凉处保存,通风良

    好,不能装满。这类药品多属一级易燃物、有毒液体。对这类药品

    贮存要特别注意,最好保存在防爆冰箱内。 (2)腐蚀性液体:腐蚀品应放在防腐蚀试剂柜的下层;或下垫

    防腐蚀托盘,置于普通试剂柜的下层。 (3)发生有毒气体或烟雾的药品:存放在通风橱中。 (4)剧毒化学品:只能存放在学校的剧毒化学品库中,实行“双

    人保管、双人领取、双人使用、双人双锁保管,双本账”的五双制度。 (5)致癌药品:有致癌药品的明显标志,上锁,并做好相关使

    用记录。 (6)特别保存的物品:金属钠、钾等碱金属,贮於煤油中。黄

    磷,贮於水中。上述两种药物,很易混淆,要隔离贮存。苦味酸,

    湿保存,要时常检查是否放干了。镁、铝(粉末或条片),避潮保

    存,以免积聚易燃易炸氢气。吸潮物、易水解物,贮於干燥处,封

    口应严密。易氧化易分解物,存於阴凉暗处,用棕色瓶或瓶外包黑

    纸盛装。但双氧水不要用棕色瓶(有铁质促使分解)装,最好用塑

  • 30

    胶瓶装外包黑纸。 2.互相起化学反应的药品要隔离存放 凡能互相起化学作用的药品都要隔离,对那些互相反应产生

    危险物、有害气体、火焰或爆炸等危险的药品,尤其要特别注意。

    以下药品必须隔离存放: (1)氧化剂与还原剂及有机物等不能混放。 (2)强酸尤其是硫酸忌与强氧化剂的盐类(如高猛酸钾、氯酸

    钾等)混放;与酸类反应发生有害气体的盐类(如氰化钾、硫化钠、

    亚硝酸钠、氯化钠、亚硫酸钠等等),不能与酸混放。 (3)易水解的药品(如醋酸酐、乙酰氯、二氯亚砜等等)忌水、

    酸及碱。 (4)卤素(氟、氯、溴、碘)忌氨、酸及有机物。氨忌与卤素、

    次氯酸、酸类及汞等接触。许多有机物忌氧化剂、硫酸、硝酸及卤

    素,引发剂忌与单体混放、忌潮湿保存。 (5)易发生反应的易燃易爆品、氧化剂宜于 20℃以下隔离存

    放,最好保存在防爆试剂柜、防爆冰箱或经过防爆改造的冰箱内。 (二)剧毒品使用安全 1.购买剧毒品必须向院系(所)、校保卫处、资产与实验室管

    理处申请并批准备案,经公安部门审批后,由学校统一采购。 2.剧毒品管理严格实行“五双”制度,即:双人保管、双锁

    锁门、双人发放、双人领用、双人记账。严防发生被盗、丢失、误

    用及中毒事故。 3.剧毒品保管实行责任制,“谁主管,谁负责”,责任到人。

    管理人员调动,须经部门主管批准,做好交接工作,并将管理人员

    的名单报校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备案。 4.凡使用剧毒品,必须按要求在防护设施或专用实验条件下

    操作。实验产生的剧毒品废液、废弃物等要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丢

    弃、掩埋或倒入水糟,污染环境;废液、废弃物应集中保存,联系

    校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统一处置。

  • 31

    5.剧毒品使用完毕,其容器依然由双人管理,联系校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统一处置。

    6.剧毒品不得私自转让、赠送、买卖。如各单位间需要相互调剂,必须经过校公安(保卫)处和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审批,

    在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办理调剂手续并在台账中登记调整情

    况。 三、化学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之前应先阅读使用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了

    解化学品特性,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严格按实验规程进行操作,在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

    下,尽量少用,或用危险性低的物质替代危险性高的物质。 3.使用化学品时,不能直接接触药品、品尝药品味道、把鼻

    子凑到容器口嗅闻药品的气味。 4.严禁在开口容器或密闭体系中用明火加热有机溶剂,不得

    在烘箱内存放干燥易燃有机物。 5.实验人员应配带防护眼镜、穿着合身的棉质白色工作服及

    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并保持工作环境通风良好。 6.萃取、蒸馏、过滤或结晶的操作会使危险物质的浓度急剧

    升高,增大了危险性,要特别注意,做好防护。 7.处理具有刺激性的化学品时,应在通风橱内操作,并带好

    防护手套。 8.回流操作实验中,可能因突沸或过热喷出可燃性液体,附

    近应严禁明火。 9.实验过程中应精力集中,不可赶工,亦不可三心二意,以

    免发生安全事故。 10.严禁疲劳工作,中午、晚间试验不可无人看管。

  • 32

    图 2-1 化学实验安全

    第五节 气体钢瓶的安全使用与管理

    实验室的气体钢瓶,主要是指各种压缩气体钢瓶,如氧气瓶、

    氢气瓶、氮气瓶、液化气瓶等。气体钢瓶的危险主要是气体泄漏造

    成人员中毒或爆炸、火灾等造成实验室房屋、仪器设备损坏或人员

    伤亡。 钢瓶肩部钢印含有以下信息:制造厂、制造日期、气瓶型号、

    工作压力、气压试验压力、气压、试验日期及下次送验日期、气体

    容积、气瓶重量。 储存各种常用气体的气瓶有特定的颜色标记,例如:氢气瓶用

    深绿色。氧气瓶用天蓝色,氮气瓶用黑色,氨气瓶用黄色等。 表 2-5 各种气体钢瓶标志

    气体类别 瓶身颜色 字样 标字颜色 腰带颜色

    氮气 黑 氮 黄 棕

    氧气 天蓝 氧 黑 /

    氢气 深绿 氢 红 红

    压缩空气 黑 压缩空气 白 /

    氨 黄 氨 黑 /

    二氧化碳 铝白 二氧化碳 黑 /

    氦气 银灰 氦 绿 /

    氯气 草绿 氯 白 /

    石油气体 银灰 石油气体 红 /

  • 33

    气体钢瓶使用原则: 1.在搬动、存放气瓶时,应装上防震垫圈,旋紧安全帽,以

    保护开关阀,防止其意外转动和减少碰撞。 2.搬运、充装有气体的气瓶时,最好用特制的担架或小推车,

    也可以用手平抬或垂直转动。但绝不允许用手执着开关阀移动。 3.储存气体钢瓶的仓库必须有良好的通风、散热和防潮的条

    件,电气设备(电灯、电路)都必须有防爆设施。 4.不同种类的气瓶不能混合储存,尤其是会产生爆炸的气瓶。

    (如,氧气和氢气不能放置在同一房间内);一般实验室内存放的气

    瓶量不得超过 2瓶。 5.气体钢瓶上选用的减压器要分类专用。安装时螺扣要旋紧

    防止泄漏;开、关减压器和开关阀时,动作必须缓慢;使用时应先

    旋动开关阀,后开减压器;使用完毕后,先关闭开关阀放尽余气后,

    再关减压器。切不可只关减压器,不关开关阀。 6.气瓶直立放置时要固定稳妥。使用气体钢瓶时,操作人员

    应站在与气瓶接口处垂直的位置上。 7.气瓶要远离热源,避免曝晒和强烈振动。操作时严禁敲打

    撞击气体钢瓶。 8.应经常检查有无漏气现象注意压力表读数。 9.氧气瓶或氢气瓶等,应配备专用工具,并严禁与油类接触。

    操作人员不能穿戴沾有各种油脂或易感应产生静电的服装、手套

    进行操作,以免引起燃烧或爆炸。 10.用后的气瓶,应按规定留 0.05MPa 以上的残余压力,可

    燃性气体应剩余 0.2~0.3MPa。其中氢气应保留 2MPa,以防止重新充气时发生危险,不可将气体用完用尽。

    11.做好气体钢瓶和气体管路标识,有多种气体或多条管路时需制定详细的供气管路图。供气管路需选用合适的管材。易燃、易

    爆、有毒的危险气体(乙炔除外)连接管路必须使用金属管;乙炔

    的连接管路不得使用铜管。

  • 34

    12.使用前后应检查气体管道、接头、开关及器具是否有泄漏,确认盛装气体类型并做好各种可能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若发现

    气体泄漏,应立即采取关闭气源、开窗通风、疏散人员等应急措施。

    切忌在易燃易爆气体泄漏时开关电源。 13.各种气瓶必须由质量检验单位定期进行技术检查,严禁使

    用安全阀超期的气瓶。充装一般气体的气瓶一年检验一次,如在使

    用中发现有严重腐蚀或严重损伤的,应提前进行检验。 14.学生使用气体钢瓶必须经过严格的上岗培训,且必须有

    指导教师在场指导,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指导教

    师有责任把可能发生的危险和应急措施清楚地告诉学生。由于不

    听劝阻,不遵守操作规程,未经上岗培训,擅自接通气源而发生

    危险的,由学生自己负全责。

  • 35

    第三章 实验设备安全

    第一节 常用仪器设备安全 一、仪器设备使用安全须知 1.在使用前应仔细阅读相关的使用说明书,了解仪器设备的

    使用条件(例如电源电压、额定输出功率等)、调节方法和参数范

    围、连接方法等。 2.要经过培训和考核,经管理人员允许,才可使用仪器设备

    做指定的实验。 3.仪器放置应避免其它物体遮挡仪器散热口,保证其通风;

    应避免仪器叠放在一起,以免划伤仪器表面;应避免仪器放置在桌

    子或周转车的边缘,以免仪器摔坏。 4.首次使用时,仪器连接好后,开机前最好请使用过该仪器

    的人员确认连接正确后再开机运行,避免由于连接问题对仪器造

    成损坏。 5.仪器连接线应无破损,并避免相互搭接在一起或与被测物

    体搭接造成短路的风险;线路连接应尽量避免连线跨越实验室内

    的通道。 6.仪器运行过程中参数的调节范围应按照相关说明书进行;

    仪器运行中发生报警或异常等情况时应及时切断仪器电源;仪器

    运行中应避免水或其他液体泼溅到仪器上。 7.未经主管人员批准不得擅自拆卸和改装仪器设备。 8.在实验完成后或需离开实验室时,应及时关断仪器电源,

    以免造成仪器设备损坏。如确需仪器设备在无人状态下运行时,应

    征得管理人员同意,并在运行设备的周围放置明显的标识,如 “设备运行中,勿动”等字样。

    9.仪器设备损坏,实验人员应及时通知管理人员处理,管理

  • 36

    人员应在损坏设备上贴明显标识,如 “设备已损坏,勿动”或 “设备维修中,勿动”等字样。实验人员不得使用带有该类标识的

    仪器。 二、玻璃仪器 1.使用前要检查玻璃仪器是否有破损。不要使用有缺口或裂

    缝的玻璃器皿。 2.在进行减压蒸馏时,要采用适当保护措施(如有机玻璃挡

    板),可以防止玻璃器皿发生爆炸或破裂而造成人员伤亡。 3.不要将加热的玻璃器皿放在过冷的台面上,以防止温度的

    急剧变化而造成玻璃破裂。 4.对粘结在一起的玻璃仪器不要试图用力拉,以防伤手。 5.连接玻璃管或将玻璃管插在橡胶塞中时,要戴厚手套,不

    要用蛮力。操作者可用管一端蘸取少量的水或润滑剂,二者反方向

    边轻轻旋转边用力连接。 6.破碎的玻璃器皿要戴上厚手套小心地彻底清除,丢在专用

    利器盒中,统一回收处理。 三、加热设备 实验室常用加热设备包括:烘箱、电阻炉、高温管式炉、培养

    箱、明火电炉、电磁炉、微波炉、电吹风、 热风枪、电烙铁及油浴、盐浴、金属浴、水浴等浴锅。

    1.加热、产热仪器设备必须放置在阻燃的、稳固的实验台上或地面上,不得在其周围堆放易燃易爆化学品、气体钢瓶和纸板、

    泡沫、塑料等易燃杂物,加热设备旁应张贴醒目的警示标识。 2.使用加热设备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操作规

    程正确使用,使用时人员不得离岗。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开机过夜,

    须先向管理人员报告,并做好必要的安全防范与应急处置措施。 3.使用完毕应立即切断电源,拔出电源插头,并确认其冷却

    至安全温度才能离开。不得将刚使用完毕的电吹风、热风枪、电烙

    铁等收纳起来,需进行自然冷却,不得阻塞或覆盖其通风口。

  • 37

    4.使用浴锅加热时要加入适量的导热介质,不可加得太满,以免液体外溢损坏仪器,造成事故。同时注意观察,避免干烧损坏。

    不要触摸加热仪器的灶面,防止烫伤。 5.应在断电的情况下,采取安全方式取放被加热的物品。 四、通风橱 1.使用通风橱之前,先开启排风后才能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 2.使用通风橱时,必须拉下通风橱玻璃活动挡板至手肘处,

    使胸部以上受玻璃视窗所屏护,人员的头部以及上半身绝不可伸

    进通风橱内;严禁在通风橱内进行爆炸性实验,注意保护自身安全。 3.操作实验时,切勿用头、手等身体其他部位、或其它硬物

    碰撞玻璃活动挡板。 4.进行危险及有毒害试验必须在通风橱内操作台进行,切勿

    在通风橱外进行,以免有毒气体散发到实验室其它工作区域,造成

    工作人员的健康伤害。 5.在通风橱内使用加热设备时,建议在设备下方垫上隔热板。 6.实验操作完毕后不要立即关闭排风,应继续排风 1~2 分

    钟,确保通风橱内有害气体和残留废气全部排出。 7.实验工作完毕后,关闭所有电源,再对通风橱进行清洁。

    清除在通风橱内的杂物和残留的溶液时,切勿在带电或电机运转

    时作清理。 8.通风橱内不得摆放易燃易爆物品。 9.通风橱在使用时,每 2 小时进行 10 分钟的补风(即开窗

    通风);如使用时间超过 5小时,要敞开窗户,避免室内出现负压。 10.通风橱台面不可存放过多实验器材或化学品,禁止长期堆

    放。 11.定期对通风橱进行维护保养:检查控制面板上开关所对应

    功能是否正常;通风橱内水槽、排气槽是否堵塞;玻璃活动挡板是

    否能正常滑动;对整个通风橱设备进行清洁;冲洗水槽管道,避免

    有残留溶剂腐蚀管道。

  • 38

    五、机械加工设备 1.必须在熟练操作者的指导下学习正确操作方法,严格遵守

    操作规程,以防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造成切割、被夹、被卷等意外事

    故。 2.操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入内,严禁在开动的机床旁穿、脱

    换衣服,或围布于身上,以防止机器绞伤。必须戴好安全帽,辫子

    应放入帽内,不得穿裙子、拖鞋等进行操作。 3.对于机械的传动部分(如旋转轴、齿轮、皮带轮等)要安

    装保护装置,以防用手触摸;切断电源后,要等其完全停止转动后

    才能接触。 4.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给油或者清扫等,此时要

    把启动装置锁上或挂上醒目的标识牌。 5.停电时,一定要切断电源开关和拉开离合器等装置,以防

    再送电时发生事故。 六、高速离心机 1.高速离心机必须安放在平稳、坚固的台面上。 2.离心机在运行前要确保盖子扣紧。 3.离心管内的液体要体积适当,要质量配平,确定离心管对

    称放置,确保平衡。 4.启动离心机后不要马上离开,要仔细听离心机的声音是否

    正常,有异常声响要立即按下停止按钮。当转速为零时方可打开盖

    子。 七、激光设备 (一)激光设备分级 Ⅰ类激光如激光打印机,连续波功率很小,正常运行条件下不

    会产生危害,一般不必采取防范措施。 Ⅱ类激光如条码扫描器,虽不是绝对安全的,但眼睛对这类激

    光源会自动生厌(眨眼)而自我保护。 ⅢA 类激光如直线校准仪器,利用光学仪器直视这类激光源

  • 39

    会对眼睛带来危害,也应加强防护。 ⅢB 类激光如激光治疗仪,直接靠近这类激光源会对身体有

    危害;此类激光源应设警告标记。 Ⅳ类激光如大功率激光表演机、激光工业加工机,即使通过漫

    反射也有可能引起危害,会灼伤皮肤,引燃可燃物。这类激光源应

    配备明显的警告标记。 (二)激光设备的安全常识 1.从事激光操作的人员须经过专业培

    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学生操作前须接受安

    全教育和操作培训,熟悉激光系统工作过

    程;了解激光对眼和皮肤的危害;做好个人

    防护后,方可操作。 2.在有强激光器的工作区内外明显的

    位置上及激光实验室的房门上张贴出危险

    标记。 3.在存放使用的激光器房间内不准把激光束对准人体,尤其

    是眼睛。激光对眼睛的损伤要恢复极其困难,均为永久性损害。 4.在开动激光器之前,必须根据激光器的波长,选用光密度合适

    的防护眼镜加强保护眼睛;即使佩带防护镜也不能直视激光束。 5.激光对皮肤的损伤程度主要与激光的照射剂量、激光波长、

    肤色深浅有关。实验前必须做好皮肤防护,穿长袖的由防燃材料制

    成的工作服。 6.勿将激光器放置在非专业人士能触及的地方。禁止将激光

    直射向面前的玻璃(常规玻璃会有约 4%的反射率,这样可能会导致反射回的激光入眼造成伤害)或具有光滑表面的物体;在使用激

    光工作时,摘掉手表等可以反光的配饰,以避免反射的光入眼造成

    伤害。 7.实验期间,尽量避免无关人员进入,造成伤害。在实验环

    境末端放置黑色金属板,以防止激光泄露到工作区以外的空间,对

    图 3-1 激光警示标识

  • 40

    他人造成伤害。 8.对于接触激光辐射较多的工作人员,多吃油菜、卷心菜、

    萝卜等具有抗辐射作用的食品。

    第二节 压力容器的安全使用与管理 高压容器是指容器内承受的压力大于 100kgf·cm-2及以上的设

    备,例如:化工合成塔、氨塔、甲醇裂解产气机、熔样器、化工反

    应器、反应釜等。高压容器的潜在危险主要是容器发生爆炸,其发

    生爆炸的原因有:器皿内的压力和大气压力差逐渐加大,反应时反

    应区内压力急剧升高或降低等。 高压容器的安全使用与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这类高压容器都应该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在醒目的位

    置张贴“高压爆炸危险”等警示语。 2.在工作地点使用预防爆炸或减少其危害后果的仪器设备或

    装备。包括使用坚固器罐的仪器,增添必要的压力调节器或安全阀。

    用金属或其他坚固的材料(例如有机玻璃或塑料)所制的安全罩、

    防护板、金属网等。 3.要清楚地知道工作中所使用的每一种仪器和物质的物理和

    化学性质、反应混合物的成分、所使用物质的纯度、仪器结构、器

    皿材料的特性、进行工作时温度和压力等条件以及能够激发爆炸

    的刺激物(例如,火花、热体等)远离工作地点。 4.要掌握改变气相反应速度的最普通的影响因素,比如,光、

    压力、器皿中活性物质材料及杂质等。 5.在由几个部分组成的仪器之中,连接时可能形成爆炸的混

    合物,所以要求在连接导管内装上保险器或安全阀。在任何情况下

    对于危险物质都必须采用能保证实验结果的精确性或可靠性的最

    小量来进行,并且绝对不可用火直接加热。 6.学生使用高压容器,必须经过严格的上岗操作培训,并且

  • 41

    必须有指导老师在场指导,指导老师有责任在培训时把可能发生

    的危险和应急措施清楚地告诉学生。

    第三节 起重设备的安全使用与管理 一、起重设备简介 实验室起重设备可以分为简易型(千斤顶、手拉葫芦、手摇卷

    扬机、单梁、吊架等),电动型(电动葫芦、电动桥式起重机、门

    式起重机、旋臂式起重机等),还有升降机型(电梯、液压升降台

    等)。 二、起重设备安全使用与管理 起重设备的安全使用与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要经常保持良好状况,要有专人负责使用、管理和检

    修。 2.使用起重设备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考核。取得“上岗证”后

    方可上机操作。 3.要严格遵照操作规程使用起重设备,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

    得擅自操作。 4.起重设备上要有醒目的警示语,告诫使用时的危险性和发

    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 5.学生在实验室最好不要接触此类设备,要使用此类设备时,

    最好请实验室人员操作。

    第四节 电梯安全 1.应乘坐安全可靠的电梯,可以通过观察电梯的轿厢内张贴

    的“安全检验合格”标识情况来判断所乘坐的电梯是否安全。“安

    全检验合格”标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统一印制,标识上

    印有“设备代码”、“维保单位”、“维保电话”、“检验单位”、“检验

  • 42

    人员”及“下次检验日期”等内容。电梯检验周期为 1年,使用单位必须在“安全检验合格标识”有效期满前 1个月申请定期检验。

    2.乘客在电梯厅候梯时,应根据自己要去的楼层,按上行或下行呼梯按钮,呼梯灯亮后表明电梯已收到指令,不要拍打或反复

    按,更不能用力猛砸。 3.候梯时不要靠门而立,不要将手扶搭在门扉上,不要用手

    推或脚踢厅门。 4.电梯发生故障时,厅门可能开着,但轿厢可能不在此层站,

    这时不要伸头探视电梯,以免发生危险。电梯厅门打开后,首先应

    看清楚轿厢是否平层或停在该站,不要慌慌张张举步迈进,以免发

    生坠落危险。 5.不要长时间维持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状态,或把头伸进轿

    厢内身体留在轿厢外,以免发生剪切危险。 6.不要用身体去阻止电梯关门,或背靠安全触板。如果在电

    梯关门的过程中想要出入,应按下轿厢里面的开门按钮,不宜用手

    或脚去阻挡轿门。 7.在乘坐电梯过程中,如遇停电或发生故障而被困在轿厢里

    面,乘客应按动轿厢操纵板上的警铃按钮或对讲电话按钮,通过轿

    厢里面的对讲电话通知外界人员等待救援,不要通过强行扒开电

    梯门的方式来逃生。 8.电梯轿厢里禁止吸烟,装载液氮或其它高压钢瓶时乘客不

    能同乘。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梯。 9.在梯内勿大声喧哗、打闹、跳跃、吐痰、乱扔脏物。

  • 43

    第四章 辐射安全

    第一节 放射性危害与防护 一、放射性的危害 (一)放射性的污染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

    质表面或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射线,包括直接

    污染和射线能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水平。 (二)放射性的危害 放射源发射出来的射线具有一定的能量,它可以破坏细胞组

    织,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当人体受到大量射线照射时,可能会产

    生诸如头晕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机

    体损伤甚至死亡;当人体只受到少量射线照射并处于安全水平时,

    一般不会产生不适症状,身体也不会受到伤害。 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将

    放射源分为五类: I类:属极危险源,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这类放射源几

    分钟到 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ll类:属高危险源,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这类放射源几

    小时至几天就可以致人死亡。 Ⅲ类:属中危险源,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这类放射源

    几小时就可对人体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

    死亡。 Ⅳ类:属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体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

    时间、近距离接触这种放射源的人,可能会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

    伤。 V类:属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体造成永久性损伤。

  • 44

    放射性物质广泛存在于地质层、大气和水源之中。人体对放射

    性的承受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了限度则有可能引起不适和病变。

    目前,许多建筑、住宅装修中使用天然石块等建筑材料,因某些材

    料含有氡等放射性元素而容易产生放射性污染,导致对人体的伤

    害。 二、放射性的防护 (一)放射性安全管理 放射源按其密封状况可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密封源是

    指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工农业生产中应

    用的料位计、探伤机等使用的都是密封源,如钴-60、铯-137、铱-192 等。非密封源是指没有包壳的放射性物质,医院和生命科学研究所使用的放射性示踪剂属于非密封源,如碘 -131、 碘-125、锝-99等。 (二)放射性防护措施 1.在实验中尽量减少放射性物质的用量。选择放射性同位素

    时,应在满足实验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危险性小的。 2.实验时,力求迅速、熟练,尽量减少被辐射的时间,并应

    尽可能利用各种夹具、机械手来操作,以便远离辐射源,减少被辐

    射剂量,同时应设置隔离屏障。 3.实验时必须戴好专用的防护手套、口罩,穿工作服。实

    验完毕,立即洗手或洗澡。禁止在实验室内吃东西、喝水或抽

    烟。 4.实验室应保持高度清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实验过程中

    煮沸、烘干、蒸发等均应在通风柜中进行,粉末物质应在手套箱中

    进行处理。 5.佩戴个人辐射剂量计,可以知道当天的接受剂量和累积剂

    量,以便将其控制在安全水平以下。 (三)射线的防护 放射源并不可怕,对放射源无端的恐惧是没有必要的,特别是

  • 45

    那些已经采取了安全保护措施、正常使用的放射源,对人体是基本

    没有危害的。 放射源发射的射线有:阿尔法射线(α射线)、贝塔射线(β射

    线)、伽马射线(γ射线)、中子射线(η射线)等,它们必须使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探测。 不同的射线在物体中的穿透能力也各有不同。一张厚纸可以

    挡住阿尔法射线,有机玻璃、铝等可以有效地阻挡贝塔射线;伽马

    射线穿透力较强,可以用混凝土、铅等阻挡(见图 4-1);中子射线需要石蜡等轻质材料来阻挡。 防止或减少放射源发出的射线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以下防

    护手段: 1.距离防护:距离放射源越远,接触的射线就越少,受到的

    伤害也越小。

    图 4-1 β射线的防护示意图

    2.屏蔽防护:选取适当的屏蔽材料(如混凝土、铁或铅等)做成屏蔽体遮挡放射源发出的射线。

    3.时间防护:尽可能减少与放射源的接触时间。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将以上三种防护手段组合应用。

    4.器材防护:为防止放射性物质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开放性

  • 46

    液源应在通风柜内操作;粉末态源应在手套箱内操作。操作者应佩

    戴口罩、手套、目镜、穿防护服等保护用品。

    第二节 放射性实验室注意事项

    目前高等学校物理实验中开设核的具

    有代表性的四个实验:盖革-密勒计数器及核衰变的统计规律;闪烁计数及 γ能谱测量;符合测量;相对论电子的动能与动量关系的

    测量。 以上四个实验要配备放射源 60Co(鈷60,强度约为2微居里)、

    137Cs(铯 137,强度约为 2微居里)、90Sr-90Y(锶 90-钇 90,强度约为 1毫居里)。 特别要指出的是,因为这些都是教学实验,它们所需用的放射

    源均为第 V 类放射源,属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体造成永久性损伤。在此强调这一点,一是对任课教师和学生解除对核放射恐惧的

    心理障碍;二是要提醒:尽管如此,在实验过程中,当接触放射源

    时,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按照放射源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实

    验,以防万一。 1.全体人员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

    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有关辐射防护法律、法

    规,接受、配合各级环保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2.在从事辐射工作前,工作场所须请有资质的单位开展环境

    影响评价,并报环保部门获批 。涉辐人员须通过环保局组织的培训,领取《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合格证书》后方可从事辐射工作,

    超过《合格证书》有效期的需要复训。 3.涉辐场所需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射线装置的使用场所

    设置放射性标识和防护警戒线,报警装置或者工作指示灯。 I类、II类放射源应有联锁装置。

    图4-2 放射性警示标识

  • 47

    4.从事辐射工作人员上岗前需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无禁忌症方可上岗,上岗后每年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体检结果由专人存档。

    辐射工作期间,辐射工作人员应佩带个人剂量计,每季度接受剂量

    监测,尽可能做到“防护和安全的最优化”原则,监测结果由专人

    负责记录,并存档。 5.涉辐场所每三个月自行监测一次,并做好记录,以备环保

    部门核查。每年须请有资质的单位(CMA)进行涉辐场所监测,监测报告需交环保部门备案。从事辐射工作人员在辐射实验时必

    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规范操作。 6.建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台账管理和日常领用登记

    制度,定期对放射源、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进行全面的核对和

    盘查,做到账物相符。射线装置必须做好维修记录。 7.放射性物品按学校规定的程序购买,办理相关手续;放射

    性废弃物应按照国家的有关标准做好分类和记录,收集到一定量

    后,须交城市废物库收贮。 8.发生放射性事故(放射源被盗、丢失、严重污染、超剂量

    照射或射线伤害事故等),必须立即启动本单位相应等级的事故应

    急处理,保护现场,同时向校保卫处及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报告,

    由学校向环保、公安、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注:射线装置是指工作电压≥5kV。

  • 48

    图 4-3 生活辐射的分类及防护

  • 49

    图 4-4 辐射强度及危害

  • 50

    第五章 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 实验室废弃物是指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液、固体

    废物)物质、实验用剧毒物品、麻醉品、化学药品残留物、放射性

    废弃物、实验动物尸体及器官、病原微生物标本以及对环境有污染

    的废弃物。科学严格的分类回收处理是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管

    理,创造安全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的重中之重。实验室成员必须

    按照规定执行,否则不但会污染环境,还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实验室各种废弃物应按不同方式进行处理,不得随意丢弃和

    排放,不得混放性质互相抵触的废弃物。

    第一节 化学废液 1.实验室产生的一般化学废液应自行分类,存放在专用废液

    桶中并加贴标签,桶口、瓶口要能良好密封,不要使用敞口或者有

    破损的容器。 2.收集一般化学废液时,应详细记录倒入收集桶内化学废液

    的主要成份。倒入废液前应仔细查看该收集桶的记录,确认倒入后

    不会与桶内已有化学物质发生异常反应。如有可能发生异常反应,

    则应单独暂存于其它容器中,并贴上详细的标签,做好记录。 3.装废液的容器应存放于实验室较阴凉处,远离火源和热源。 4.收集桶中的废液应不超过容器最大容量的 80%,收集的废

    液送到学校实验室废弃物回收点,办理移交手续,由学校联系有资

    质的单位统一处理。 5.不同种类的剧毒废液,应分别暂存在单独的容器中并做详

    细记录,不能将几种剧毒废液混装在一个容器中。剧毒化学品废液

    的处理应报告学校,由学校负责与主管部门联系处理,不可擅自处

    理。

  • 51

    第二节 化学固体废弃物

    化学固体废弃物是指实验室所产生的各类危险化学固态废物,

    包括:固态、半固态的化学品和化学废物;原瓶存放的液态化学品;

    化学品的包装材料;废弃玻璃器皿等。 1.实验室应自行准备大小合适、中等强度的包装材料(如纸

    箱、编织袋等),包装材料要求完好、结实、牢固,纸箱要求底部

    加固。 2.将废弃物收集于纸箱或编织袋中,贴上标签,定期集中送

    到学校实验室废弃物回收点,办理移交手续,由学校联系有资质的

    单位统一处理。 3.放置玻璃瓶、玻璃器皿等易碎废弃物的纸箱,要注意采取

    有效防护措施避免运输过程中物品的破碎;瓶装化学品和空瓶不

    能叠放;每袋或每箱重量不能超过规定的承重力。 4.废弃剧毒化学品,应报告校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由学校

    负责与主管部门联系处理,不可擅自处理。

    第三节 放射性废弃物 1.应存放在专用容器内,并防止泄露或沾污,存放地点应有

    效屏蔽防止外照射。 2.放射性废物的存放应与其它废物分开,不可将任何放射性

    废物投入非放射性垃圾桶或下水道。 3.存储时要防止丢失,包装完整易于存取,包装上一定标明

    放射性废物的核素名称、活度、其它有害成分以及使用者和日期。

    应经常对存放点进行检查和检测,防止泄漏事故的发生。 4.在实验室临时存放的时间不要过长,应按照主管部门的要

    求及时联系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

  • 52

    第六章 实验室信息安全 从狭义上讲,信息安全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对“计算机安

    全”的定义: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用的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

    破坏、更改和泄露。从广义上讲,信息安全可定义为:信息的保密

    性、完整性、可用性、抗否认性和可控性的保持和维护。 第一节 实验室信息安全的教育与管理体系

    一、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实验室采集、保存、传输、使用的信息是教师、学生和科研人

    员劳动的结晶,内容涉及实验技术参数、观测数据、实验分析结果

    等,往往记录着新的知识或新的科学发现,具有很高的知识价值。

    做好实验室信息安全,对于保护师生的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是非

    常重要的。 二、明确信息安全责任 由于故意或工作失误造成信息安全事故,如信息丢失、信

    息泄露、信息破坏等,要承担损失赔偿、行政处罚乃至法律责

    任。 三、掌握信息安全要点 信息安全主要是通过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阻止非法用户接

    触信息载体(纸质档案、个人电脑、服务器、数据库、备份文件与

    介质、网络等)、访问信息系统、获取敏感信息,以减少信息遭受

    破坏的可能性、快速检测非法行为、迅速测定入侵位置、审计跟踪,

    能有效记录破坏者的行为、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并促进系统恢复。

  • 53

    第二节 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手段 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对接入计算机网络的实验仪器设

    备、信息设备采取保护措施,以便安全地访问网络资源,使用网络

    服务,免受病毒、黑客等的攻击。主要技术手段有防病毒技术、防

    火墙技术、加密解密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监听技术等。 一、防病毒技术 (一)病毒及其特征 计算机病毒不是天然存在的,是某些人利用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