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26
1 法句經(dhammapada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capalacittadūrakkhaṃ dunnivārayaṃ ujukaroti medhāvīusukārova tejanaṃ. 輕動變易心,難護難制服, 智者調直之,如匠搦箭直。 〔搦〔ㄋㄨㄛˋ〕:1.按壓〕 【敬法譯】: 心是飄浮不定的,難以控制,難以防護。智者訓練其 心,使它正直,如矢師矯正箭一般。 [輕動變易心] phandana動搖=對於如色等(六境)所緣 ārammaṇa猶豫capala不穩定=因為心不能保持在一個所緣,就像 一個鄉下小孩不能保持任何單一姿勢一 樣,所以稱變異【參補充 p.1

Transcript of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Page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capalaṃ cittaṃ,dūrakkhaṃ dunnivārayaṃ

ujuṃ karoti medhāvī,usukārova tejanaṃ.

輕動變易心,難護難制服,

智者調直之,如匠搦箭直。〔搦〔ㄋㄨㄛˋ〕:1.按壓〕

【敬法譯】:

心是飄浮不定的,難以控制,難以防護。智者訓練其

心,使它正直,如矢師矯正箭一般。

[輕動變易心]

phandanaṃ 動搖=對於如色等(六境)所緣

(ārammaṇa)猶豫。

capalaṃ 不穩定=因為心不能保持在一個所緣,就像

一個鄉下小孩不能保持任何單一姿勢一

樣,所以稱心為變異。【參補充 p.1】

Page 2: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2

cittaṃ =就是識(viññāna),為什麼稱為心(citta)?

因為他(心)隨著階層、根基、對象、相關行

為等而改變。(如貪心:南傳說欲界有八種)

【參補充 p.7】

[難護、難制服]

dūrakkhaṃ =因為心是難以固定於單一善所緣,就像

一隻漫遊的小牛,吃稠密林中的玉米一

樣。

dunnivārayaṃ =當心移動到不同的所緣時,難以阻止。

[智者調直之,如匠搦箭直]

usukāro 'va tejanaṃ =

弓箭師從森林中取枝幹,去其外皮,以米漿浸泡,以

火炭烤熱,壓成木製的尖端,然後令其不彎且直,適

合於射箭。如此作之後,弓箭師在國王與臣民前展現

其技術,獲得許多的讚賞與榮譽。

智者以同樣的方法,處理變動不安的心,

Page 3: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3

➀去其外皮,就是以林中住的頭陀行(dhutaṅga),去

除粗煩惱;

➁以信心油浸泡;

➂以身心勤勉加熱;〔身精進、心精進〕

➃以止、觀壓製。

ujuṃ karoti medhāvī =

不彎、正直,如此做之後,他專注諸行,打破無明殼,

成就三明、六通、九出世間法〔四向、四果、涅槃〕,

成為應供(阿羅漢)。

034.

vārijo 'va thale khitto,okamokata ubbhato

pariphandat’ idaṃ cittaṃ,māradheyyaṃ pahātave.

如魚離水棲,投於陸地上,以此戰慄心,擺脫魔境界。

【敬法譯】:

Page 4: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4

如把水中魚取出投擲於地時,牠會跳躍不安;當把心

帶離欲界以脫離魔界時,它亦跳躍不安。(註:魔界

是指煩惱輪轉。)

[如魚離水棲,投於陸地上]

vārijo 'va thale khitto =就像用手、或網、或任何方法,

將魚拋在地上。

oka=的意思有:水、家。此處兩種皆可,所以意思為:

從水中的家,將他拉出來。

[以此戰慄心,擺脫魔境界]

pariphandat’ idaṃ cittaṃ māradheyyaṃ pahātave=

為了捨離魔(māra)的領域,將染著五欲家的心,抽

離五欲家,而拋到止、觀的身心活動時,心如此震動

不安。

就是說,心不能讓自己保持穩定於那種(止、觀)的

狀況。

縱使如此,智者不停止修習,讓心正直,讓心有能力

Page 5: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5

從事止、觀。〔正直:對三寶、因果、聖道等正直不

諂曲。〕

另外的解說是:1-在魔(māra)領域下的心,

2-或不能令煩惱輪停止的心,會震動不安,如那離水

的魚。因為在魔的領域中,就是在應捨棄的煩惱輪

中,他震動不安。

※此中有二解:

➀因為離其所愛故,心震動不安。(eg.handphone)

➁因為煩惱未斷故,心震動不安。(eg.uncontrolled)

035.

dunniggahassa lahuno,yatthakāmanipātino

cittassa damatho sādhu,cittaṃ dantaṃ sukhāvahaṃ.

此心隨欲轉,輕躁難捉摸。善哉心調伏,心調得安樂。

Page 6: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6

【敬法譯】:

心難以受到控制,它非常迅捷輕浮,隨著喜好飄蕩與

停留。能訓練心是很好的,因為已受到訓練的心能帶

來快樂。

[此心隨欲轉,輕躁難捉摸]

dunniggahassa =心難以停下來,即是難以控制。

lahuno =快速的,即是快速的生與滅。

yatthakāmanipātino =

只要心歡喜,就停留在任何地方。因為他(心)不知

道:

(1)這是能得到的事,這是不能得到的事。

(2)這是適當的事,這是不適當的事。

(3)且也沒有想到階級、出身、年齡,而只要他想

要,他就停留。

[善哉心調伏,心調得安樂]

cittassa damatho sādhu cittaṃ dantaṃ sukhāvahaṃ=

Page 7: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7

以四聖道(四沙門果道?)調伏後的心是好的,將心

變成穩定是好的。為何?已調伏、已穩定的心,可以

帶來道、果、涅槃的樂。

036.

sududdasaṃ sunipuṇaṃ,yatthakāmanipātinaṃ

cittaṃ rakkhetha medhāvī,cittaṃ guttaṃ sukhāvahaṃ.

此心隨欲轉,微妙極難見。智者防護心,心護得安樂。

【敬法譯】:

心是非常難以察見的,它極度的微細,隨著喜好飄蕩

與停留。且讓智者防護其心,因為受到防護的心能帶

來快樂。

[此心隨欲轉,微妙極難見]

sududdasaṃ 極難見。

sunipuṇaṃ 極微細。

Page 8: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8

[智者防護心,心護得安樂]

cittaṃ rakkhetha medhāvī =

愚者不能守護他的心。已成為心的奴隸的人〔由煩惱

習氣主導的心在做事〕,會犯錯、痛苦。

換言之,僅有智者能夠守護他的心,因此,你也應該

守護這個心。

cittaṃ guttaṃ sukhāvahaṃ=因為守護你的心會帶來

道、果、涅槃的樂。

037.

dūraṅgamaṃ ekacaraṃ,asarīraṃ guhāsayaṃ

ye cittaṃ saññamessanti,mokkhanti mārabandhanā.

遠行與獨行,無形隱深窟。誰能調伏心,解脫魔羅縛。

【敬法譯】:

心獨自四處飄蕩遠遊,它是無色的,住於心室。能制

伏己心的人,得以解脫魔王的束縛。(註:心獨自飄

Page 9: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9

蕩是指在同一個心識剎那裡,只能有一個心識生起。

只有在前一個心識滅後,下一個心識才會生起。心是

依靠位於心室裡的心所依處而生起的。)

[遠行與獨行]

dūraṅgamaṃ =

心沒有移動到東方等,甚至連蜘蛛絲的寬度也沒有。

然而,他卻可以接收遠方的對象。因此,心是遠行的。

〔思念:1、不現見境:過去、未來。

2、現見境:現在。~瑜伽 k29〕

ekacaraṃ =

在同一剎那,只有一個心生起,不是一堆心同時生

起。當生起時,心單獨生起,滅時,另一心生起。因

此,心是獨行的。

[無形隱深窟]

asarīraṃ =心沒有身體的構造,也沒有色等區別。

(非色法的意思)

Page 10: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10

guhāsayaṃ =心是藉著心所依處色(hadaya-rūpa)生

起(心臟或心臟的血)。guha 是指由四大

組成的這個窟。

[誰能調伏心]

ye =男人、女人、居士或其他已成為宗教的修行者。

cittaṃ saññamessanti =

不讓未生的煩惱生起,且去除已生起的煩惱,即是調

伏心。

瑜伽卷 29:

(四正勤:一、惡法:已生、未生。

二、善法:未生、已生。)

※如何令生?如何令斷?

Page 1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11

一、惡法:自性、因緣、過患、對治。

二、善法:自性、因緣、功德、出離。

《瑜伽師地論》卷 29 韓清淨注釋:

一、惡法:

1、染品所有煩惱,是名惡不善法自性。

2、若未生、若已生,名彼因緣。

3、(1)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

(2)生現法罪、生後法罪、生現法後法罪,

(3)受彼所生身心憂苦;

(4)又若煩惱起時,先惱亂其心,次於所緣發起顛

倒,令諸隨眠皆得堅固,令等流行相續而轉;

如是一切,名彼過患。

4、所有煩惱對治,是名對治。

〔如「貪心」,要掌握「調伏貪心」的方法。〕

Page 12: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12

二、善法:

1、淨品所有善法,是名善法自性。

2、未生、已生,名彼因緣。

3、能治過失,是名功德。

4、能令離欲,是名出離。

[解脫魔羅縛]

mokkhanti mārabandhanā =

因為沒有煩惱的繫縛,這些人將遠離三有(三界)之

輪,即是魔羅的繫縛。

038.

anavaṭṭhitacittassa,saddhammaṃ avijānato

pariplavapasādassa,paññā na paripūrati.

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信心不堅者,智慧不成就。

【敬法譯】:

Page 13: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13

若某人的心不安定,對正法無知,信心動搖不定,其

智慧決不會獲得圓滿。

[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

anavaṭṭhitacittassa =

對於心不安定的人而言,此人的心絕不會是安定的或

恆常的。

心不能保持在相同地方的人,

(1)如同放在馬背上的葫蘆,

(2)如同立在草堆上的柱子,

(3)如同放在禿頭上的花,都是不安定心的情況。

不管是佛弟子或裸體外道等。

saddhammaṃ avijānato =

對於不知正法的人而言。(正法=細分就是三十七菩提

分法)

[信心不堅者,智慧不成就]

pariplavapasādassa =因為

Page 14: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14

(1)微弱的信心,(2)或飄動的信心,(3)或信心退失。

paññā na paripūrati =

各種智慧,譬如欲界、色界的智慧。此說明一點,即

當欲界的智慧(聞思二慧)未圓滿,色界、無色界、

出世間的智慧如何能成就?

039.

Anavassutacittassa,ananvāhatacetaso

Puññapāpapahīnassa,natthi jāgarato bhayaṃ.

若得無漏心,亦無諸惑亂,已捨善與惡,覺者無恐怖。

【敬法譯】:

若某人的心已無貪無瞋,若他已捨棄善惡兩者,如此

警覺之人是沒有怖畏的。(註:已捨棄善惡即已成為

阿羅漢。阿羅漢已根除了貪瞋痴,是不會再造業的,

包括善惡兩者。他的一切身語意行為都只是唯作而

已。)

Page 15: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15

[若得無漏心,亦無諸惑亂]

anavassutacittassa =對於心不被煩惱污染的人而言。

ananvāhatacetaso =

心被重擊的人,就是心中已生起煩惱的人,事實上,

如同心被惡念所攻擊。

所以此中的意思是:對於心不被惡念所攻擊的人而

言。

[已捨善與惡,覺者無恐怖]

puññapāpapahīnassa =對於以第四道捨棄罪與福的阿

羅漢而言。

natthi jāgarato bhayaṃ =

煩惱已熄滅的阿羅漢沒有怖畏,如同警醒的人沒有怖

畏一樣。

稱阿羅漢為警醒,是由於具足五種醒的特性:即信、

勤、念、定、慧。(五根)

因此他不怕煩惱,不管是睡或醒的時候,因為煩惱不

Page 16: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16

會再回來。煩惱不會追逐他,因為以四道所斷除的煩

惱不會回來。(斷有分「鎮伏斷」「彼分斷」「正斷斷」

等。)

對此真正的理由是:初果向(見道)所斷的煩惱,他

不會再退到這些煩惱,不會再現起這些煩惱;

同樣的,為其他三道所斷的煩惱,也不會再現起。

040.

kumbhūpamaṃ kāyam imaṃ viditvā,nagarūpamaṃ

cittam idaṃ ṭhapetvā

yodhetha māraṃ paññāyudhena,jitañca rakkhe

anivesano siyā.

知身如陶器,住心似城廓,慧劍擊魔羅,守勝莫染著。

【敬法譯】:

明了此身脆弱如瓶,他培育己心至固若城堡,再以智

為武器向魔王奮戰。過後他繼續保護己心,毫不執著

於勝利。(註:不執著於勝利是指不執著於所獲得的

Page 17: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17

禪那,而繼續修觀直至證悟阿羅漢道智。)

[知身如陶器,住心似城廓]

kumbhūpamaṃ =

此身如陶工所作的甕一樣,是無力且脆弱的,所以不

會持續太久,且是短暫的。

kāyam imaṃ viditvā =

知道這個身體僅是髮、毛等三十六不淨物的聚合。

nagarūpamaṃ =

從外面看,有壕溝、城牆、大門、觀察塔的城鎮,是

堅固的。在內部有分配適當的街道、區域、十字路口、

市集。

從外來的小偷不會說:讓我們搶劫這個城鎮!他們根

本進不去,如同面對大石頭一般,如同站在城內的人

攻擊一大群帶有各種武器的強盜。

cittam idaṃ ṭhapetvā =

讓此內觀的心堅固如城堡。

Page 18: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18

[慧劍擊魔羅,守勝莫染著]

yodhetha māraṃ =攻擊、避開每個煩惱魔。

paññāyudhena =以慧劍,包括觀與聖道。

jitañ ca rakkhe

➀憑藉著適當的住處、氣候、食物、同伴、聽法等,

➁進入無間等至。(定)

➂從無間等至出來之後,以清淨心思惟諸行。

智者應該如此守護已得到的初始的觀。(「生滅隨觀

智」的初步的觀智?)

《清淨道論》底本 630 頁:

「生滅隨觀智」:

他這樣的了解,「這名色的(1)生起之前,沒有未生起

的(名色的)聚或集,(2)其生起時不從任何的聚或

集而來,(3)滅時沒有到任何方維而去,(4)已滅的沒

有於一處聚、集、或貯藏。

譬如奏琵琶時生起的音聲,(1)生起之前未尚積集,(2)

Page 19: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19

生起之時亦非從任何積集而來,(3)滅時不到任何方維

而去,(4)已滅的不在任何處積集。只是由琵琶、弦及

人的適當的努力之緣,其未有(之音)而生,既有而

滅。

如是一切色與非色之法,〔只是由於眾緣,〕未有者

而生,既有者而滅」。〔如阿含經:有業報而無作者〕

anivesano siyā =

對於所達到的應該不執著。

如同武士在戰場的起端出發,攻打敵人,然後,盔甲

鬆了或武器失落的時候,飢餓或口渴的他進入城堡。

在休息、飲食、綁緊盔甲之後,拿起武器,回到戰場。

摧毀敵人的陣營,獲得新的勝利,佔據已得到的土

地。如果他只待在城堡內,休息,享用食物與飲料,

他將讓已得到的國土落入敵人的控制下。

同樣的方式,比丘反反覆覆地進入無間等至,從無間

等至出來之後,以清淨心思惟諸行。如此,能守護他

Page 20: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20

所得到的初始觀。得到更高的道與果之後,可戰勝煩

惱魔。

反過來,如果他樂於等至,但不以清淨心重覆地思惟

諸行,他不可能通達道與果。

因此,守護應該守護的,且是不取著。不應該以等至

為住處,而住於彼,應該於彼不取著。

041.

aciraṃ vat’ ayaṃ kāyo,paṭhaviṃ adhisessati

chuddho apetaviññāṇo,niratthaṃ 'va kaliṅgaraṃ.

此身實不久,當睡於地下,被棄無意識,無用如木屑。

【敬法譯】:

噢,不久之後,這失去心識的身體將躺在大地,就像

無用的木頭般被丟棄。

[此身實不久,當睡於地下]

Page 2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21

aciraṃ vat’ ayaṃ kāyo paṭhaviṃ adhisessati

不久,此身躺在地上,將以睡著的姿勢躺在地上。

[被棄無意識,無用如木屑]

chuddho apetaviññāṇo

被捨棄,表示身體由於沒有心,將是空空的躺著。

niratthaṃ 'va kaliṅgaraṃ

就像對任何人都沒有用的小木片。需要一堆木料的人

進入森林,砍下樹枝,匯集在一起,直的與彎的各放

一堆。剩下空心、腐壞、有結的,他們留在原地。其

他需要木料的人來到這裡,但沒有人會拿走這些,他

們看一看,僅拿走對他們有用的,其餘的就留在當

地。或許還有可能將這些以不同的方式,轉變成床腳

等用品。

但我們身體的三十二部分,沒有任何一部分可以作其

他用途。幾天之後,他完全沒有意識地躺在地上,猶

如沒用的木屑。

Page 22: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22

042.

diso disaṃ yan taṃ kayirā,verī vā pana verinaṃ

micchāpaṇihitaṃ cittaṃ,pāpiyo naṃ tato kare.

仇敵害仇敵,怨家對怨家,若心向邪行,惡業最為大。

【敬法譯】:

敵人可能傷害敵人,怨家可能傷害怨家;然而導向邪

惡的心,卻會帶給自己更大的危害。

[仇敵害仇敵,怨家對怨家]

diso disaṃ yan taṃ kayirā

強盜會傷害另一個強盜。某些對朋友不忠,以家庭、

土地、生活等事,冤枉別人的強盜,認為別人也會以

相同的方式冤枉他。

verī vā pana verinaṃ

因某些理由,與他人變成怨敵。當看到此人時,由於

心的堅硬與粗暴,會將痛苦與傷害加在此人身上。他

可能欺壓其家人,破壞其土地,甚至剝奪其生命。

Page 23: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23

[若心向邪行,惡業最為大]

micchāpaṇihitaṃ cittaṃ pāpiyo naṃ tato kare

因為立於十不善業道,而生起不善心。此不善心能給

那個人帶有更大的傷害。為什麼?

敵人或怨敵會製造災難、或帶來死亡,給另一敵人或

怨敵,僅於此世。〔限今世〕

但立於十不善業道的不善心,不僅給這一世帶來災難

與傷害,且將人投入四惡趣,甚至於千百次的輪迴中

未能得善趣。〔今世和來生的百千世〕

043.

na taṃ mātā pitā kayirā,aññe vā pi ca ñātakā

sammāpaṇihitaṃ cittaṃ,seyyaso naṃ tato kare.

(善)非父母作,亦非他眷屬,

若心向正行,善業最為大。

Page 24: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24

【敬法譯】:

不是母親,不是父親,也不是任何親戚,能比得上導

向於善的心,可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幸福。

[(善)非父母作,亦非他眷屬]

na taṃ mātā pitā kayirā aññe vā pi ca ñātakā

縱使父母、親屬,也不能作讓子女得到最高利益的

事。〔因為物質、財產等是不長久的!享受完就沒了〕

[若心向正行,善業最為大]

sammāpaṇihitaṃ cittaṃ seyyaso naṃ tato kare

安立於十善業道的心,將讓他成為更好的人。

父母將財富給子女,能讓他們維持生活舒適,甚至不

用工作,僅僅此一生。〔限今世〕

沒有父母可以將:

(1)超過四大洲的名譽給子女〔道德善業〕,

(2)天上或初禪的好處給子女〔善的天業或定業〕。

Page 25: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25

(3)更不用說出世間法了〔修道的解脫善業〕。

但十善業所建立的善心卻可以帶來這一切。

〔要教孩子修十善業,才是根本之道。〕

【十善.三善根】

《雜阿含.791 經》卷 28(T02, no. 99, p. 205, a11-17):

世尊告諸比丘:「有邪、有邪道,有正、有正道。諦

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邪?謂地獄、畜生、餓鬼。

何等為邪道?謂殺、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

綺語、貪、恚、邪見。

何等為正?謂人、天、涅槃。

何等為正道?謂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

舌、不惡口、不綺語、無貪、無恚、正

見。」

《雜阿含.1049 經》卷 37(T02, no. 99, p. 274, b24-28):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Page 26: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 Cittavagga 33-43 偈〉220.130.244.41:8080/prajna/2019PDF/A07_10811.pdf · 1 法句經(dhammapada) 〈3.心品Cittavagga 33-43 偈〉 033. phandanaṃ

26

殺生有三種,謂從貪生故、從恚生故、從癡生。

乃至邪見亦三種,從貪生、從恚生、從癡生。

離殺生亦有三種,不貪生、不恚生、不癡生。

乃至離邪見亦三種,不貪生、不恚生、不癡生。」

《雜阿含.344 經》卷 14(T02, no. 99, p. 94, b12-21):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摩訶拘絺羅:「……

云何善法如實知?善身業、口業、意業,是名善法,

如是善法如實知。

云何善根如實知?謂三善根——無貪、無恚、無

癡——是名三善根,如是善根如

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