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價值鏈發展對我國經貿關係之意涵 執行成果報告...

347
委託單位: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外交部 研究單位: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 及 RTA 中心) 中華民國 103 年 12 月 103 年度國際經貿政策研究中心計畫 (WTO 暨 RTA 中心計畫) 子計畫一:專題研究(6) 全球價值鏈發展對我國經貿關係之意涵 執行成果報告書

Transcript of 全球價值鏈發展對我國經貿關係之意涵 執行成果報告...

  • 委託單位: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外交部

    研究單位:中華經濟研究院(WTO 及 RTA 中心)

    中華民國 103 年 12 月

    103 年度國際經貿政策研究中心計畫

    (WTO 暨 RTA 中心計畫)

    子計畫一:專題研究(6)

    全球價值鏈發展對我國經貿關係之意涵

    執行成果報告書

  • 委託單位: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外交部

    研究單位:中華經濟研究院(WTO 及 RTA 中心)

    中華民國 103 年 12 月

    103 年度國際經貿政策研究中心計畫

    (WTO 暨 RTA 中心計畫)

    子計畫一:專題研究(6)

    全球價值鏈發展對我國經貿關係之意涵

    計畫主持人:杜巧霞

    研 究 顧 問:陳信宏

    研 究 人 員:杜巧霞、陳信宏、

    吳玉瑩、李宜靜、

    劉亮君

  • i

    目次

    目次 ........................................................................................................... i 

    表次 ........................................................................................................ iii 

    圖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計畫緣起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 4 

    第二章 價值鏈與全球化發展趨勢 ............................................................. 13 

    第一節 國際生產網絡與全球價值鏈 ................................................. 13 

    第二節 全球價值鏈、附加價值貿易與對經貿政策的影響 ................ 43 

    第三章 服務業與全球價值鏈 .................................................................... 57 

    第一節 服務貿易與全球價值鏈 ......................................................... 58 

    第二節 物流服務與全球價值鏈 ......................................................... 71 

    第四章 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之角色 ......................................................... 77 

    第一節 以附加價值鏈衡量的貿易統計 .............................................. 77 

    第二節 主要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之參與及發展趨勢 ........................... 92 

    第三節 以附加價值貿易檢視我國對外貿易關係 ............................. 104 

    第四節 從附加價值貿易檢視我國與上、下游國家連鎖關係 .......... 113 

    第五章 產業別分析與廠商意見訪查 ....................................................... 127 

    第一節 化學業案例 ......................................................................... 129 

  • ii

    第二節 紡織業案例 ......................................................................... 151 

    第三節 工具機業案例 ...................................................................... 174 

    第六章 對我國的政策意涵與因應 ........................................................... 197 

    第一節 對我國的政策意涵 .............................................................. 197 

    第二節 我國之因應 ......................................................................... 203 

    參考文獻 .................................................................................................... 211 

    附 錄 ..................................................................................................... 221 

    附錄一 專有名詞詞彙表 .................................................................. 223 

    附錄二 第四章附表 ......................................................................... 229 

    附錄三 廠商訪談紀錄 ...................................................................... 241 

    一、石化業 ......................................................................................... 241 

    二、工具機業 ..................................................................................... 294 

    附錄四 期初會議審查意見與回覆 ........................................................... 319 

    附錄五 期中會議審查意見與回覆 ........................................................... 323 

    附錄六 期末會議審查意見與回覆 ........................................................... 331 

  • iii

    表次

    表 2-1 各區域產品別貿易流量,2006 .......................................................15 

    表 2-2 2010 年每一智慧型手機價值創造之國別比較 ................................30 

    表 2-3 IT 產業之「貿易、投資、服務、智財之緊密連結」

    :我國觀點 .....................................................................................36 

    表 4-1 2007 年供應鏈之主要貿易國組成的向後連鎖矩陣 .........................85 

    表 4-2 TPP 及 RCEP 國家出口內含國外附加價值之比率

    (向後參與指數)1995-2009 年 .....................................................89 

    表 4-3 TPP 及 RCEP 國家國內附加價值出口至下游國家又再出口之比

    率 (向前參與指數)1995-2009 年 ...............................................90 

    表 4-4 我國及 G 20 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之參與指數 ...................................98 

    表 4-5 我國及 TPP、RCEP 國家的價值鏈參與指數 ................................ 100 

    表 4-6 TPP 及 RCEP 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之向前連鎖率及向後連鎖率

    2009 年 .......................................................................................... 101 

    表 4-7 全球附加價值鏈貿易中主要國家來自上游國家之附加價值 ......... 103 

    表 4-8 我國在兩種統計方式下之進出口金額 .......................................... 105 

    表 4-9 我國與主要夥伴進出口(2009) .................................................. 107 

    表 4-10 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貿易關係,2009..................................... 109 

    表 4-11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佔國內生產比重) ................................... 110 

    表 4-12 2009 年利用新統計方法計算之我國各重要製造業貿易金額與

    顯示性比較利益指標 .................................................................... 112 

    表 4-13 我國重要製造業在新舊統計方式下之貿易餘額 ......................... 113 

  • iv

    表 4-14 TPP 與 RCEP 主要國家出口之向後連鎖程度(總出口) ........... 115 

    表 4-15 中華民國產業別出口之向後連鎖程度 ........................................ 124 

    表 4-16 TPP 與 RCEP 主要國家出口之向前連鎖程度(總出口) ........... 125 

    表 4-17 中華民國產業別出口之向前連鎖程度 ........................................ 126 

    表 5-1 2005 年~2013 年我國化學工業產值變化 ...................................... 129 

    表 5-2 2005 年~2013 年我國化學材料製造業產值變化 ........................... 130 

    表 5-3 2012 年-2013 年我國石化產品進出口前 5 大貿易對象 ................. 132 

    表 5-4 化學與非金屬礦物產業鏈指數(TPP、RCEP 及 G 20 國家) ..... 144 

    表 5-5 我國化學品名列全球前茅之品項 .................................................. 147 

    表 5-6 2014 年我國主要石化產品,在中國大陸與東協、韓國

    之關稅比較 ................................................................................... 148 

    表 5-7 2013 年我國紡織產業發展指標 .................................................... 154 

    表 5-8 2011 年全球紡織品前十大地區出口金額變化情形 ....................... 155 

    表 5-9 紡織品出口結構變化 .................................................................... 157 

    表 5-10 紡織業產業鏈指數(TPP、RCEP 及 G 20 國家) ...................... 161 

    表 5-11 紡織成衣業對外投資情形 ........................................................... 166 

    表 5-12 2011 年 Nike、Adidas 運動衣布料下單中華民國金額推估 ........ 167 

    表 5-13 紡織業之「貿易、投資、服務、智財之緊密連結」:

    中華民國觀點 ............................................................................. 170 

    表 5-14 我國工具機產品前五大出口國統計(2014.1~2) ...................... 178 

    表 5-15 2013 年 1~12 月中華民國工具機進口主要國家統計分析表 ....... 179 

    表 5-16 我國工具機出口在全球排名與市佔率,2009~2013.................... 183 

    表 5-17 機械業產業鏈指數(TPP、RCEP 及 G 20 國家) ...................... 185 

  • v

    附表 4-1 各國出口附加價值及來源國(向後連鎖),2009.................... 229 

    附表 4-2 各國出口附加價值佔出口毛額百分比,2009 ........................... 230 

    附表 4-3 各國出口附加價值及出口去處(向前連鎖),2009 ................ 231 

    附表 4-15-1 TPP 與 RCEP 主要國家出口之向後連鎖程度

    (電子及光學設備),2009 .................................................. 232 

    附表 4-15-2 TPP 與 RCEP 主要國家出口之向後連鎖程度

    (化學 ,非金屬礦產),2009 ................................................. 233 

    附表 4-15-3 TPP 與 RCEP 主要國家出口之向後連鎖程度

    (基本金屬及金屬製品),2009........................................... 234 

    附表 4-15-4 TPP 與 RCEP 主要國家出口之向後連鎖程度

    (躉售 ,零售及餐飲),2009 ................................................. 235 

    附表 4-15-5 TPP 與 RCEP 主要國家出口之向後連鎖程度

    (倉儲運輸 ,資通訊),2009 ................................................. 236 

    附表 4-17-1 TPP 與 RCEP 主要國家出口之向前連鎖程度

    (電子及光學設備),2009 .................................................. 237 

    附表 4-17-2 TPP 與 RCEP 主要國家出口之向前連鎖程度

    (躉售 ,零售及餐飲),2009 ................................................. 238 

    附表 4-17-3 TPP 與 RCEP 主要國家出口之向前連鎖程度

    (化學 ,非金屬礦產),2009 ................................................ 239 

    附表 4-17-4 TPP 與 RCEP 主要國家出口之向前連鎖程度

    (紡織品 ,皮革及鞋靴),2009 ............................................ 240 

  • vii

    圖次

    圖 2-1 日本跨國企業之東亞分工方式 ....................................................... 18 

    圖 2-2 全球 IT 生產與創新網絡的演進 ..................................................... 23 

    圖 2-3 1989~2003 年間美籍 IT 廠商在軟、硬體方面的全球營收與就業 .. 24 

    圖 2-4 iPhone 的價值擷取(value capture)之國際分配 ........................... 27 

    圖 2-5 iPad 的價值擷取(value capture)之國際分配 ............................... 27 

    圖 2-6 以附加價值計算之美國進口 iPhone 所產生之貿易逆差:2009 年

    ....................................................................................................... 28 

    圖 2-7 Lenovo 筆記型電腦的價值擷取(value capture)之國際分配 ....... 28 

    圖 2-8 智慧型手機產業的生產價值鏈關係圖 ............................................ 29 

    圖 2-9 智慧型手機全球創新網絡產生之就業的國際分佈 ......................... 31 

    圖 2-10 不同生產階段對應之附加價值形成微笑曲線 .............................. 38 

    圖 2-11 典型的供應鏈 ............................................................................... 39 

    圖 2-12 東亞地區供應鏈之演進 ................................................................ 41 

    圖 2-13 2009 年主要國家附加價值出口佔 GDP 及總出口比例分布圖 ..... 48 

    圖 2-14 ITA 會員及其在 IT 全球價值鏈的參與度 ..................................... 53 

    圖 3-1 美國服務出口之組成項目比例 ....................................................... 61 

    圖 3-2 出口中服務之附加價值組成份額 ................................................... 63 

    圖 3-3 製造業貿易之附加價值中服務所佔份額(2009) ......................... 64 

    圖 3-4 製造業與服務業進行境外生產之比例分配 .................................... 65 

    圖 3-5 外包與境外生產之商業模式 ........................................................... 66 

  • viii

    圖 3-6 境外生產服務(水平活動)之教育程度與附加價值 ..................... 68 

    圖 3-7 全球價值鏈之境外服務活動 ........................................................... 69 

    圖 3-8 2005 至 2010 年間全球市場對境外服務之需求(按服務活動) ... 70 

    圖 3-9 國際供應鏈之連接 ......................................................................... 72 

    圖 3-10 分銷服務之政策與服務業品質與能力之關係走勢圖 ................... 74 

    圖 4-1 附加價值貿易概念與架構 .............................................................. 80 

    圖 4-2 TPP 及 RCEP 國家之出口結構—依附加價值區分,2009 年 ......... 91 

    圖 4-3 全球出口之產業別進口附加價值含量,2010 ................................ 95 

    圖 4-4 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出口之進口附加價值含量,2010 ................. 96 

    圖 4-5 APEC 國家在傳統及附加價值計算方式下服務佔出口比重差異

    (2009) ........................................................................................ 97 

    圖 4-6 1995 及 2009 年我國及 G20 國家之全球價值鏈的參與指數 .......... 98 

    圖 4-7 1995 及 2009 年我國及 TPP、RCEP 國家之全球價值鏈的參與

    指數 ................................................................................................ 99 

    圖 4-8 我國與中、美、日、韓雙邊貿易,進出口毛額與附加價值額

    之比較 .......................................................................................... 108 

    圖 4-9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趨勢 ............................................................ 110 

    圖 4-10 我國出口與主要國家向後連鎖趨勢圖 ........................................ 117 

    圖 4-11 美國出口中與主要貿易夥伴向後連鎖關係趨勢圖 ..................... 118 

    圖 4-12 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向前連鎖趨勢 ........................................... 122 

    圖 5-1 2013 年中華民國化學產業地圖 .................................................... 142 

    圖 5-2 化學業價值鏈簡圖 ....................................................................... 143 

  • ix

    圖 5-3 主要國家化學產業價值鏈生產階段 ............................................. 145 

    圖 5-4 主要國家化學產業價值鏈距離最終需求長度與參與指數 ............ 145 

    圖 5-5 紡織業範疇 ................................................................................... 152 

    圖 5-6 我國紡織業上中下游產業地圖 ..................................................... 153 

    圖 5-7 1988~2013 年間紡織產業產值變化 .............................................. 156 

    圖 5-8 紡織產業貿易變化情形 ................................................................ 157 

    圖 5-9 全球紡織服飾的價值鏈 ................................................................ 158 

    圖 5-10 紡織業全球價值鏈治理型態的轉變 ........................................... 159 

    圖 5-11 1990 年代以來紡織產業的全球分工 ........................................... 159 

    圖 5-12 主要國家紡織產業價值鏈生產階段 ........................................... 162 

    圖 5-13 主要國家紡織產業價值鏈距離最終需求長度與參與指數 .......... 162 

    圖 5-14 我國紡織產業與全球價值鏈關係之基本樣態 ............................ 163 

    圖 5-15 紡織業國際品牌採購趨勢 .......................................................... 164 

    圖 5-16 案例:TPP 驅動聚陽入股南紡在越南的織染廠-南方紡織 ........... 165 

    圖 5-17 主要國家工具機在全球市場之定位 ........................................... 176 

    圖 5-18 2013 年與 2012 年中華民國工具機出口主要國家比重分析 ....... 179 

    圖 5-19 主要國家機械產業價值鏈生產階段 ........................................... 186 

    圖 5-20 主要國家機械產業價值鏈距離最終需求長度與參與指數 .......... 187 

    圖 5-21 我國工具機產業鏈 ...................................................................... 188 

    圖 6-1 供貨 Tesla Roadster & Model S 的供應鏈與我國供應商 .............. 206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計畫緣起與目的

    一、計畫緣起 由於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進步,當前的國際投資與跨國企業常將生產活

    動部分外包,以致國際分工呈現愈來愈分散的現象。一件產品的完成常常由

    多個國家分別供應不同的零組件與半成品,最終再於工資較低廉的地區完成

    組裝,然後銷售到主要的消費市場;其中從事零組件生產的供應商,其零組

    件的製作過程可能亦需要自其他國家進口原材料與技術,因此目前的國際貿

    易已經形成涵蓋很多國家的產業供應鏈體系。

    在這供應鏈體系建構的過程中,美、歐、日-中華民國、韓國-東南亞、

    中國大陸分別代表有三種不同型態的經濟活動,其中美、歐、日的跨國企業

    是技術與資本的主要提供者;中華民國、韓國代表著已經和美、歐、日等跨

    國企業合作後,在技術水準方面獲得初步成就,但亟待進一步升級的中間角

    色;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則為吸引跨國企業積極進入的新興地區,當地政

    府必須提供充沛的人力、完善的基礎建設與公共設施,以吸引跨國企業進入

    投資生產。

    由於投資為促進經濟成長、產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為了吸引外人直接

    投資,降低生產成本,各國均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強彼此聯結。在東亞地

    區為了促進區域發展,更出現積極的制度性整合,各國積極地和大國以及彼

    此相互簽署 FTA,發展至今,首先於 2003 年完成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

    隨後繼續推動五個東協+1 FTA,並於 2010 年完成,此外東協+3、東協+6 也

    醞釀多時,到 2012 年底則演變為向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發展,

    並預計將在 2015 年底完成的巨型經濟整合。另外跨太平洋的整合-TPP 也

  • 2

    由美國主導,目前已有十二國參與。由於 TPP 與 RCEP 均為對外開放的區域

    經貿組織,未來還可能擴大以吸引更多 APEC 會員國加入,於是跨太平洋地

    區的產業分工未來可能還將更加分散與細緻。

    由於國際供應鏈體系的建構,亞太國家間彼此的投資及貿易往來已益加

    綿密,處於中間地位的台、韓,必須要不斷地提升技術,才能和後進國家競

    爭,因此可提高製造業競爭力的服務業日趨重要,供應鏈體系也轉向全球的

    價值鏈發展,跨太平洋地區國家間相互貿易的內涵因而大幅度改變。

    若 考 慮 由 投 資 帶 動 貿 易 、 提 升 服 務 業 競 爭 力 , 以 致 加 速 創 新 與 研 發

    (trade-investment-service- IP nexus)的概念,中華民國在全球生產網絡或價

    值鏈的地位亦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因為我國在(價值鏈上的)服務與 IP

    端與其他國家已有緊密的連結(Chen and Wen, 2013)。但是在與他國簽署

    FTA 方面,由於國際因素,尚未積極與區域內主要國家進行制度面的整合。

    惟自 2010 年起兩岸 ECFA 已經生效,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與台紐經濟合作協

    議則於 2013 年中簽署,預計在未來應有更多機會參與區域的制度性整合。

    而鑑於 TPP 在近期內可望成型,我國亦已宣布將儘快加入,因此我國與 TPP

    成員間的價值供應鏈關係,頗值得深入研究,以利我未來參與策略之規畫。

    二、計畫目的 2013 年 8 月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ECD)與世貿組織(WTO)聯合向 20 國集團(G20)領袖會議提交了一

    份標題為《全球價值鏈對貿易、投資、發展與就業的意涵》的報告,指出對

    全球價值鏈的重要觀察:「經濟體在全球價值鏈參與的程度與其經濟成長率

    有高度關聯,全球價值鏈參與率高的開發中國家,其每人國內生產毛額的成

    長率比平均值高出 2%。過去 20 年全球在貿易與投資經歷系統性的自由化,

    與產品有關的生產活動被分割成更細項的工作,同時被分散在更多不同的國

    家執行,建構成無邊界的生產體系,約 60%的全球貿易是中間貨品與服務的

    交易,此種全球價值鏈已是世界貿易和投資一項重要的特徵。」

  • 3

    基於生產效益的提升乃所有經濟活動追求的目標,全球價值鏈的發展不

    但在東亞地區日受重視,在全球化與全球性的供應鏈體系中也成為國際上愈

    來愈重視的議題,因此改變了當前區域性經貿整合的內涵,所謂「新世代的

    FTA」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受重視,以致對未來全球產業技術之創新亦將造

    成影響。所謂新世代的 FTA,是指在經濟整合議題中,不僅對於邊境上的關

    稅措施進行規範,也更強調締約國彼此間的義務,最重要的是,新世代 FTA

    已更關注各種非關稅措施。具體而言,相關規範已經進一步延伸至 FTA 締

    約方國境之內(behind- the-border),包括制度法規以及產業技術規格的調

    和。在此新世代 FTA 之整合模式下,將對締約國境內所實施的制度性法規

    和產業技術規格,造成直接影響。故新世代 FTA 影響所及,不再僅是單純

    的貿易議題,更包括國家的整體產業發展以及更延伸至技術、創新、研發等

    各個層面。換言之,跨區的巨型經濟整合體已將如何緊密連結區域供應鏈與

    價值鏈作為目標,故 TPP 所推動的區域整合,不但要求高度的自由化,涵蓋

    境內措施、非關稅障礙以及法規制度的調和,也希望跨太平洋地區的供應鏈

    及價值鏈因為高度自由化與無縫整合,而成為一個巨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 Pacific, FTAAP)。

    因此,區域經濟整合內涵的深化,也擴及至對產品標準及檢驗檢疫規定

    之 調 和 。 針 對 於 此 , WTO 秘 書 處 曾 於 1998 年 依 區 域 貿 易 協 定 委 員 會

    (Committee on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簡稱 CRTA)之請求,就 FTA 非

    關稅條文進行彙整報告,將 FTA 中制訂 TBT 與 SPS 措施之相關條款加以說

    明,認為 TBT 及 SPS 包括相互承認、調和工作、國際標準之引用等事項。

    易言之,與產業技術研發關係密切的 TBT 與 SPS 措施已屬當前 FTA 整合的

    範圍。由於 TBT 與 SPS 措施涉及產業及進出口貿易標準之訂定,包括兩國

    間標準之相互承認、調和、以及適用的國際標準或訂定等,均與產業技術息

    息相關,更可能對於各國研發創新選擇,帶來深刻的影響和改變。以我主要

    競爭對手-韓國來看,韓國在韓-歐盟 FTA、韓-美 FTA 中,即充分展現出典

    型之新世代 FTA 的樣貌,未來的美歐 TTIP 亦將如此。

  • 4

    鑑於當前的區域經濟整合,所涵蓋的層面已經愈來愈廣,廠商所面對的

    市場競爭壓力,以及可能帶來的市場商機亦進一步提高。WTO(2011)及

    Baldwin(2012; 2013)提出「trade-investment-service-intellectual property(IP)

    nexus」的概念,將區域整合的概念由過去一般以貿易和投資為主的討論,

    提升至服務與智慧財產的元素,強調這些不同元素之間更複雜的交織關係。

    我國於面對此區域經濟整合潮流時,亦當從更深入與長遠的角度來思考,何

    者是對我國貿易及產業發展最有利的區域參與策略。

    TPP 為當前跨太平洋地區發展最快、整合程度最深,且強調將形成跨太

    平洋地區無縫整合的巨型經濟整合體。我國為跨太平洋地區重要的經濟體,

    過去二十年來透過對外投資,以及本身生產結構之轉變,在跨太平洋供應鏈

    體系中已經扮演相當角色。但是如何顯示此種供應鏈體系中與各國的相關

    性 , 過 去 由 於 十 分 缺 乏 具 體 的 貿 易 統 計 而 難 以 進 行 相 關 分 析 , 如 今

    OECD/WTO 於 2013 年公布了以附加價值衡量(OECD, Trade in Value Added,

    TiVA)的國際貿易統計,利用此種附加價值貿易應可檢視我國在當前全球價

    值鏈中所處之地位、其主要發展態勢、我國與 TPP 國家價值鏈上相互影響的

    關係,以凸顯我國應為正在為強化跨太平洋地區價值鏈而加強整合之 TPP

    的成員。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 價值鏈的概念起始於 1970 年代末期,根據 OECD 的研究報告1指出,早

    期是為了釐清一項產品由原始投入,經過中間的生產,到最後提供消費者消

    費的過程,故早期稱為商品鏈(commodity chain)。然而由於國際化的專業

    1 OECD (2013) , Mapping global value chains.

  • 5

    分工,這些分工過程常常涵蓋很多國家,故自然演變成全球商品鏈(global

    commodity chain)。到千禧年之後,研究商品鏈者開始重視在形成商品鏈過

    程中各階段所產生的附加價值,故價值鏈的探討受到更多重視。由於探討價

    值鏈的相關議題勢必涵蓋多個國家,故全球價值鏈( Global Value Chain,

    GVC)更常被人使用或討論。

    從實務面來看,價值鏈與供應鏈的發展主要是受到全球化、新興市場國

    家興起以及跨國企業積極進行投資布局所引起;其中已開發國家為了降低生

    產成本,將組裝、加工的階段轉移至開發中國家生產,導致開發中國家通常

    只得到微薄的加工利益,至於由於技術所創造的價值與因為靠近消費者所提

    供的服務,其產生的價值多數仍然掌握在已開發國家手中。然而傳統的貿易

    統計係以交易價值毛額來計算,無法將這些價值的差異表現在各國貿易中;

    反倒是負責組裝及出口最終產品的國家,由於已經彙集了所有零組件,出口

    金額最高,成為主要的出口國,因此呈現貿易統計與實際的生產活動有相當

    的落差。另外,主要由已開發國家掌握的技術及服務消費者之經濟活動,一

    方面需要較多的研發與技術,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品牌、策劃行銷與運籌管理

    等,其創造的附加價值更高,也很難在傳統的貿易統計中顯示出來。以附加

    價值衡量的貿易關係是計算出口品中只屬於出口國所創造的附加價值,若其

    在出口貿易中含有進口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則該出口應該歸屬於原來的進口

    國,依此衡量的貿易關係可以較真實地顯示各國因生產活動所發生的貿易關

    係。

    附加價值貿易除了使出口能真實反映國內的生產活動外,更由於當前的

    國際分工與外包活動日益增加,在國際貿易中需要經過多次跨越國境的零組

    件及半成品已愈來愈多,研究人員極需對附加價值貿易的演進與發展有更多

    了解,以利提出對決策者更具有政策意涵的分析意見,故在千禧年之後,從

    事附加價值貿易衡量與分析的研究大量增加,而由於此種分析提供了很多實

    務面的資訊,其研究成果已經受到很多國際機構的重視。2011 年 6 月 WTO

    秘書長帕斯卡拉米指出:「與傳統的國際貿易統計相比,以附加價值衡量的

  • 6

    全球貿易可以更準確的反映當前全球貿易的新特徵,此種貿易統計是衡量世

    界貿易運行的一種更好的統計方法」。然而如何衡量此種附加價值貿易?其

    與傳統的貿易統計有何關係與差異?在國際間不斷有前瞻議題研究機構投

    入資源進行相關統計資料之建構時,自然引起更多學者及決策者的重視。本

    研究主要將利用 OECD/WTO 於 2013 年 5 月公布的附加價值貿易(TiVA)

    資料進行相關分析,在進分析之前,以下先針對附加價值貿易資料與傳統貿

    易統計之關係,以及其重要性作一簡單說明。

    基本上,由於區分一國的出口中屬於自己本身所創造的附加價值,可以

    利用國際的投入產出係數,經由總出口與該投入產出係數相乘而得;即可以

    利用投入產出表導出出口中所含有的進口成份。在國際的投入產出表中,可

    以因此得知出口國與進口國向後連鎖的關係,同樣地,出口國與下游國家向

    前連鎖關係亦可據此推論與估算得到。而從全球貿易的角度來看,又可以因

    此得到很多有關全球價值鏈的相關資訊。對我國而言,通常我國與亞太地區

    國家及 TPP 成員國均維持有密切的上、下游分工合作關係,我國的進出口係

    以零組件、半成品為主,以附加價值衡量的貿易統計應可更加凸顯我國與主

    要貿易夥伴間的相互合作關係;而透過對價值鏈之分析,亦可更了解我國在

    此供應鏈體係中的地位。此外,經由價值鏈的分析,亦可確認與我國具有密

    切的上、下游關係的貿易夥伴為何,從而成為未來我國在加入 TPP 時,可以

    尋求支持的主要對象。

    價值鏈的概念之所以受到國際重視,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此種全球分工

    體系的形成與供應鏈架構乃是經由國際市場的競爭自然形成的結果。以當前

    全球化發展趨勢仍然持續,市場經濟仍為國際經貿活動的主要規範下,開發

    中國家如能更積極地參與到供應鏈體系中,勢必對其經濟發展更加有利;已

    開發國家則期望對供應鏈或價值鏈有更佳管理,以及在價值鏈中擁有更佳位

    階,因此在國際經貿與發展層面也有大量需求,價值鏈的研究在國際上所受

    到的重視因而不斷地擴大。

  • 7

    由於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了解我國與 TPP 國家貿易關係的相互連結

    性,藉由對價值鏈的了解與分析當可確認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之地位,而且

    由於使用的資料主要為 OECD/WTO 於 2013 年 5 月發布的最新資料,所得結

    果應具有公信力。為了達成以上目的,本研究將於第二章中首先探討全球價

    值鏈的發展趨勢,以及在此趨勢下國際間所重視的主要議題。由於價值鏈的

    研究在國際上已經相當普遍,所涉及的議題亦擴及經貿、產業及發展等各領

    域,本研究基於針對委託單位之業務範圍,將以全球價值鏈對一國經貿政策

    所具有的政策意涵為主。

    利用國際的投入產出表所推算的附加價值貿易,與傳統的貿易統計另一

    個顯著的不同是,它可以較正確的顯示服務業的貢獻,此外在全球價值鏈

    中,通常服務業也創造了更高的價值,因此在第三章中將探討服務業與全球

    價值鏈之關係,以及服務業對提升一國價值鏈位階的重要性,第四章再探討

    以附加價值衡量的貿易統計之理論基礎與實務,並依附加價值貿易統計推算

    我國與主要國家向前連鎖與向後連鎖的關係;最後再依不同產業別來看我國

    主要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及演變趨勢。第五章則依據我國出口附加價

    值與向後或向前參與度之高低,選擇我國重要產業進行產業別價值鏈/供應

    鏈之探討,其形成的過程,以及未來在加入 TPP、加速自由化政策時我國應

    當重視的發展策略。由於加速自由化的政策應該要得到產業界的充分配合與

    支持,本章將從實務面的角度切入,一方面深入了解我國特定產業在全球價

    值鏈的參與,另方面也探尋產業面對我國加入 TPP 之看法,以利政策主管單

    位參考。惟因限於時間與資源,本研究主要針對化學業、紡織業及工具機業

    作個案探討。

    第六章綜合彙整本研究分析成果,並從全球價值鏈之角度提出對我國之

    政策意涵與因應;由於 TPP 係以強化亞太供應鏈及價值鏈體系為目標,本研

    究將從我國之加入將有利於此價值鏈之發展及效率之提升,提出未來如何強

    化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之參與、如何強化產業因應調整能力,以及提出爭取

    TPP 會員國支持我國加入 TPP 之相關論述。

  • 8

    二、研究方法 為了進行以上的研究課題,本研究的分析方法主要分成三部分,首先是

    文獻回顧與整理,其次是利用既有的統計數據進行具有經濟意涵的運算與分

    析,第三則進行質性分析。

    (一)文獻回顧

    價值鏈的概念,其出現可以追溯到 1970 年代末期,2000 年以後,由於

    全球化風潮及國際生產網絡的專業化分工,引起各界對供應鏈與價值鏈進一

    步關注,不管是在文獻的探討、資料庫的建立或對國際經貿活動的影響等方

    面均已愈來愈見普遍,因此本研究在進行上述各項研究內容時,首先均從既

    有的文獻檢閱開始,說明該項主題為何在國際上受到重視,以及在國際間已

    經形成的主要論點。

    (二)利用既有的統計進行具有經濟意涵之計算與分析

    本研究主要利用 OECD/WTO 於 2013 年 5 月發表的 TiVA 資料庫進行針

    對研究目的的相關運算、整理與分析,其優點在於:

    1. 該資料庫具有相當的可信度,而且是當前國際上少數提供外界可自

    由運用的附加價值貿易資料庫;

    2. 利用此種貿易統計可了解在全球價值鏈中,各國出口結構參與全球

    價值鏈分工的程度,了解彼此間因生產所形成的上、下游分工關係,

    並可與傳統貿易統計對照,了解其間之差異;

    3. 該資料庫含有產業別與國家別的附加價值貿易資料,可以針對重要

    產業進行產業別的價值鏈分析,亦可了解我國特定產業在全球價值

    鏈中與 TPP 國家相互影響的關係。

    惟由於附加價值貿易必須經由主要國家以及國際的投入產出表、國家統

    計、服務貿易統計、企業間貿易特質等資料而產生,在此過程中需要很多國

  • 9

    家配合,因此資料的及時性及產業分類的細緻程度比較欠缺2。

    (三)質性分析

    從附加價值貿易觀點,可以針對全球價值鏈進行我國出口及其與國內生

    產相關的政策分析,這是傳統貿易統計無法提供的資訊,對於如何加強我國

    在全球價值鏈之參與可能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為了導出這些重要論述,必

    須再加入質性分析。例如:以附加價值衡量貿易關係時,可以反映出我國在

    全球價值鏈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其與先進國家及開發中國家在價值鏈上連結

    的程度。由於我國出口很明顯地係以出口中國大陸,及以零組件與半成品為

    主,這些出口品本身已經含有很多進口成份,但其在進口地經過加工之後,

    多數還要再出口到第三地或最終消費市場,因此在以附加價值計算我國進出

    口貿易後,我國對中國大陸的順差可能大幅度減少,而我國對美國的順差可

    能會進一步增加,於是我國與主要貿夥伴的雙邊貿易關係以及其對我國之重

    要性可能因此改變。此外由於我國自日本的進口,也有很多是屬於零組件、

    半成品或機器設備,而這些進口品很可能在我國加工後,會向更下游的組裝

    或加工國家出口,因此在計算我國出口的附加價值含量時,要將此部分去

    除;也因此在以附加價值衡量雙邊貿易值時,我國對日本、新加坡、馬來西

    亞等的雙邊貿易額也會有大幅度變化。而我國與某些國家密切的上、下游連

    結的關係,要發展成籲請其支持我國加入 TPP 的論述,亦需要加入很多質性

    分析。

    具體而言,本研究方法首先將從文獻檢視開始,然後利用國際間既有的

    附加價值貿易資料,進行一般的數理經濟與統計分析,其次再針對研究目的

    進行從經濟意涵的質性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為了讓閱者了解附加價值貿

    易的深刻意涵,以利日後可以利用國際機構未來仍將繼續發布的附加價值貿

    易資料,進行相關分析,本研究亦將對該資料庫建構之理論架構與實務面應

    2 進一步說明請見本節研究限制及第四章。

  • 10

    用加以說明。此外,為了了解我國重要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之地位與未來發

    展前景,亦將進行產業面的分析,必要時再配合國內重要企業進行訪查,以

    了解主要業者對我國將加入 TPP 之態度,以及其產品在全球價值鏈中具有之

    地位,俾強化研究課題與實務面之契合。

    三、研究架構 針對以上的研究內容,本研究的架構流程具體如下:

    服務業與全球價值鏈關係

    跨國企業全球化之 投資與布局

    價值鏈之形成 全球化發展趨勢

    區域經濟整合與發展

    全球價值鏈與經貿政策

    以附加價值衡量之貿

    易關係 進口中來自前一出口

    國之價值 (向後連鎖)

    以交易價值衡量之貿

    易額

    附加價值之向前連鎖

    (出口)

    產業 /產品別與實務面分析 (含廠商對我國加入 TPP 之意見訪查)

    對我國加入區域經濟整合

    (TPP)之政策意涵

    結論與政策建議

    化學業 紡織業 工具機業

  • 11

    四、研究限制 附加價值貿易固然可以區隔出口中由本國所創造的附加價值,以及經進

    口由上游國家所提供的原料、半成品或零組件,因此可以提供很多關於價值

    鏈上的相關資訊,但是經由此過程計算與分析而得的統計數據與分析成果也

    有一定的限制。首先,附加價值貿易仍是經由傳統的貿易統計推算而來,而

    且為了要進行這種推算,必須結合國際的投入產出表、各主要國家的生產與

    所得帳,因此在時效性上大受限制。到 2014 年為止,OECE/WTO 所發布的

    最新資料只到 2009 年,故有相當的時間落後。

    其次,由於附加價值必須經過推算的過程,在產業分類上,受限於相關

    資訊的產業別分類,無法像傳統貿易統計那樣進行非常細項的分類,故通常

    只有粗分類資料。以 OECD/WTO TiVA 資料庫而言,只有 18 個產業。就目

    前國際貿易分工的細緻程度而言,這 18 個產業分類只能就產業別的價值鏈

    進行粗略與大致情況之分析。此外就所涵蓋的國家別而言,亦只能就重要的

    參與國加以分析。以 OECD/WTO 之 TiVA 資料庫而言,目前僅含有 58 國資

    料。惟因該 58 國是在全球價值鏈中主要的參與者,且其貿易量已涵蓋全球

    貿易的 95%,故已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第三,就時間序列資料而言,OECD/WTO 的 TiVA 只有 1995、2000、

    2005、2008 及 2009 年 5 個年度之相關資料,因此在本研究中所分析的演變

    趨勢,只能就此 5 個年度資料進行相關分析。故時間序列資料的不足亦是分

    析上的一大限制。

    綜合而言,附加價值貿易統計之建置仍在初期,資料的完整性、即時性

    及細緻程度均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據了解由於附加價值貿易統計的重要

    性,OECD 不但已有將此資料持續發布的打算,而且亦將設法積極改善現有

    的缺失。由於附加價值貿易與傳統貿易統計各有其價值所在,在兩者分別提

    供不同資訊下,分析者及決策者可以分別利用其特性進行不同問題的研究與

    分析,從而得到更多資訊,以利決策品質之提升,形成最佳判斷。

  • 13

    第二章 價值鏈與全球化發展趨勢

    當前在全球貿易及投資活動中最值得重視的現象之一是全球價值鏈的

    興起,而且多數亞洲國家已經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的概念可以追溯到 1970

    年代的商品鏈,2000 年以後,由於創造商品價值最重要的部分在於服務業,

    研究者將研究重心由商品貿易轉向服務貿易,對商品鏈的分析遂擴大至對價

    值鏈或者對全球價值鏈的分析。全球價值鏈的發展與全球化趨勢有密切關

    係,其中 1980 年代日本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展開向東亞國家的投資布

    局,是促成東亞國家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的重要原因;當東亞國家成為全球

    價值鏈的重要參與者,形成了國際生產網絡後,掌握全球價值鏈的已開發國

    家,為了提升全球價值鏈的有效性,又企圖降低鏈接成本,以致開始重視跨

    區域的經濟整合。本章主要在說明這種國際生產網絡、供應鏈與價值鏈之關

    係,以及在此情勢下,國際經貿組織專家、學者對其影響與政策意涵所持有

    的主要看法。

    第一節 國際生產網絡與全球價值鏈

    東亞國家在 1980 年代以前,除了東協以外,並未重視經濟整合,區域

    內的生產以出口歐美為主,區域內相互貿易相當有限。但是隨著中國大陸改

    革開放,以及其在國際市場上帶來的競爭壓力,日本的跨國企業在 1990 年

    代前後開始擴大對外投資,因此帶動了東亞地區內的產業分工,區域內貿易

    開始加速成長。而 2000 年後中國大陸的持續改革開放,尤其在中國大陸加

    入 WTO 後,吸引到更多國際投資進入,進一步強化東亞國家在國際市場的

    競爭。為了吸引國際投資,東協(ASEAN)國家在此期間加速國內基礎建

    設與自由化政策,於是生產上的專業化分工又進一步深化,最終形成彼此利

    益交錯,既競爭又合作的國際生產網絡與供應鏈體系。

  • 14

    一、文獻回顧 日本為東亞地區少數的已開發國家,早期受惠於全球貿易自由化,日本

    產品在國際市場快速成長,貿易順差持續擴大,自 1960 年代起即與主要的

    消費市場-美國有嚴重的貿易摩擦。1960 年代前後,亞洲四小龍興起,台、

    韓、港、星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受到歡迎,在生產技術方面主要是受到日商

    的海外直接投資(FDI)帶領四小龍展開首波的工業化影響。隨後東協國家

    的馬、泰、菲、印,由於擁有豐富的資源,在 1980 年代繼續受到來自日本

    FDI 的青睞,展開在東亞地區第二波的工業化。日本則由於 1985 年廣場協

    議迫使日圓大幅升值,在嚴格控管成本的考量下,展開更積極地對外直接投

    資。配合著日商的 FDI,為著盡量降低生產成本,日本廠商也在國際上尋找

    可能的代工業者,將非核心生產的部分委外代工,各國籍的廠商只要生產技

    術符合其要求標準便將其納入生產網絡。由於日本大型的組裝廠及中小企業

    積極地向東亞地區發展,根據 Kimura 及 Ando 的研究顯示3,到 2000 年,日

    本已有 80%的公司在國外設立子公司,而 54%是在東亞地區。

    以東亞國家而言,為了吸引 FDI,在此時期多數也採行雙軌的發展策

    略,同時發展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產業,其中包括成立加工出口區,鼓勵出

    口,以及以出口退稅盡量吸引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大量外資,以強化其國內

    產業發展,同時開拓出口市場。此外,為了吸引外國投資者,東亞國家也加

    強基礎建設,如道路、港口、水電設施及通訊設備等,以吸引外商形成大型

    產業聚落,使國內業者得以卡進全球的供應鏈體系,營造有利其經濟與產業

    發展的環境,並進而提升產業技術水準。

    Fujita, Kuroiwa & Kumagai(2011)認為自 1990 年代以來,東亞地區貿

    易與經濟的快速成長,與外資的進入、區域內加強自由化等有密切關係,由

    於跨國企業從事的專業化分工伴隨有大量外包、採購的分散化現象,因此其

    3 Ando 及 Kimura (2005) ,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in East Asia, in T. Ito and A. Rose, eds., International Trade.

  • 15

    中 成 長 最 快 且 量 最 大 的 是 零 組 件 及 半 成 品 的 區 域 內 貿 易 。 Kuroiwa &

    Kumagai(2011)更顯示到 2006 年東亞地區內零組件與半成品貿易已經是區

    域內貿易最重要的項目(約佔 35%),此與傳統上東亞地區多以相互進行初

    級產品貿易完全不同。而東亞的區域內貿易總額至此已達將近北美區域內貿

    易總額的 2 倍,但由於消費財的出口則仍以北美市場為最重要,顯示東亞國

    家相互貿易所建構的生產分工體系,其所完成的最終產品仍以出口到美國為

    主。4

    表 2-1 各區域產品別貿易流量,2006

    單位:Bil. USD

    1.初級產品貿易 東亞 北美 EU25 其他地區

    區域內貿易 69.1 118.0 141.8 190.5 區域間貿易

    出口 - 8.2 9.8 18.8 東亞地區

    進口 - 35.8 10.0 380.3 出口 - 190.9 367.5 -

    其他地區 進口 - 14.0 22.7 -

    2.加工產品貿易 東亞 北美 EU25 其他地區

    區域內貿易 494.3 240.2 898.8 233.2 區域間貿易

    出口 - 110.5 91.2 101.1 東亞地區

    進口 - 72.1 77.7 182.2 出口 - 140.4 276.0 -

    其他地區 進口 - 59.0 212.3 -

    3.零組件及半成品貿易 東亞 北美 EU25 其他地區

    區域內貿易 578.4 157.9 432.9 25.9 區域間貿易

    出口 - 169.2 128.2 53.8 東亞地區

    進口 - 98.5 73.8 15.0

    出口 - 19.6 51.3 - 其他地區

    進口 - 34.3 89.9 -

    4如果與 1985 年相比,到 2006 年,東亞地區內的相互貿易在 20 年間成長了 13 倍。詳見 Kuriowa I. & Kumagai S. A history of de facto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2011) .

  • 16

    4.資本財貿易 東亞 北美 EU25 其他地區

    區域內貿易 296.3 129.6 37.3 44.3 區域間貿易

    出口 - 206.2 159.6 94.2 東亞地區

    進口 - 63.2 69.6 11.0 出口 - 17.2 45.0 -

    其他地區 進口 - 51.5 143.8 -

    5.消費財貿易 東亞 北美 EU25 其他地區

    區域內貿易 201.4 182.1 739.4 90.2 區域間貿易

    出口 - 288.4 188.3 101.3 東亞地區

    進口 - 32.4 54.7 35.0 出口 - 83.2 188.6 -

    其他地區 進口 - 34.8 150.8 -

    總計 東亞地區區域內貿易 1,639.5 827.8 2,591.2 584.1 東亞地區區域間貿易 - 986.1 1,440.0 922.7

    出口 - 705.9 577.1 369.2 進口 - 280.2 862.9 623.5

    資料來源:Kuroiwa, I. & Kumagai, S. (2011) 5.

    日本廠商之所以把生產過程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並交由不同技術層次的

    廠商進行生產,可以用分解理論(fragmentation theory)來解釋。因為一個

    商品的製造過程可能包含高技術層面以及純粹勞力密集的工作,如果將生產

    過程拆解成兩個步驟分別由符合其成本效益的廠商來生產,便可增加產量及

    大幅降低成本。由於東亞國家的勞動成本仍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此可搭配

    日本廠商不同的需求。然而分解理論的運作效率,須配合服務連結(service

    link, SL)成本的降低,如運輸成本、通訊成本及不同生產地點之間存在的

    許多聯絡成本,若不同產業形成聚落而降低服務連結成本,即可發揮群聚

    (agglomeration)與外部規模經濟的效益。群聚效應是吸引跨國企業投資的

    重要原因,因此東亞國家的政府也透過政策的推動促使產業形成聚落。此

    外,在生產網絡形成的過程中亦會考慮哪些製程或哪些步驟由自己生產,以

    5 同註 2。

  • 17

    及每個製程在哪個地點生產,此為內部化決策的一部分。若以產業別來看,

    機械業是相當具代表性的產業,因為機械模具開發的技術與之後複雜的生產

    分工,必須考慮當地國的技術水準、生產環境以及配合條件。

    東亞市場與其他區域不同的地方在於其涵蓋許多國家,而且這些國家因

    在不同地點而分別具有不同的區位優勢,因此所形成的生產網絡不像美國與

    墨西哥及哥斯大黎加,或者英國、德國與東歐及中歐市場的分工。在這些歐

    美地區所形成的產業分工,通常僅包含少數國家,且多是由本國母公司將零

    組件送到勞動成本較低的地方組裝,再將成品銷回本國;相反地,東亞區域

    內之貿易比例極高,顯示區域內各國進出口的互動並非傳統的貿易型態。

    Ando 及 Kimura(2010)認為由於東亞國家經濟發展程度不一,日本企

    業 對 東 亞 國 家 的 投 資 與 產 業 分 工 係 依 據 各 國 所 呈 現 的 比 較 優 勢 與 區 位 而

    定。如果以具體的案例來看,機械業的產業內分工最能說明這種國際生產網

    絡形成的原因與結果,因為機械業需要多層次的垂直分工,而東亞各國具備

    的條件與技術水準不同,在進行分工時需要經常的探索與調整,最後建構成

    一個垂直的價值供應鏈。基於東亞國家彼此有相當的差異,而且他們彼此距

    離不遠,公司間與公司內部可以進行細緻的分工與貿易,因此形成複雜的跨

    境貿易。圖 2-1 是一個典型的日本電子業在東亞進行產業的分工情況,即日

    本的母公司可能在東亞各國,甚至美國設立子公司或分公司,但考量各國的

    生產與技術條件,會分別由不同國家的企業,也包括日本其他公司的海外企

    業供應不同的零組件,然後在海外組裝,最後銷售給本國或歐美的消費者;

    故其生產過程是分裂在幾個地區,最後形成一個複雜的國際生產網絡。

  • 18

    資料來源:Ando & Kimura (2010) .

    圖 2-1 日本跨國企業之東亞分工方式

    由於國際生產網絡的形成,日本廠商的生產活動逐漸由日本移往東亞,

    根據研究,到 2000 年日本企業在東亞生產之附加價值已提高至與從日本出

    口的附加價值相當。此外國際生產分配網絡不僅包含日本的廠商,也涵蓋許

    多國家的廠商。

    至於跨國企業何時會選擇運用分裂的生產(fragmented production)方

    式?首先分裂的生產可能是因為各國的工資、技術水準、基礎設施、及發展

    政策不同,跨國企業在考量充分利用當地國的比較優勢與優惠條件後,如果

    在當地設廠生產或外包或向外採購,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就會採用分裂的生

    產方式。但是另一方面跨國企業也必須確保連結各點的鏈接成本(service

    link cost)不能太高。從廠商的角度而言,廠商將生產活動分配到不同生產

    地點,主要的考量是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或藉由外包使生產活動單純化而提升

    效率,但分散到越多地點生產,或分配給不同廠商生產雖可降低生產成本,

    連接各地點或各廠商的成本也會同時上升,因此進行生產網絡的分工,對生

    產成本同時有正負兩面影響。而如果生產區塊可以集中即可降低連接成本,

    若連接成本得以降低,又會吸引更多生產區塊在附近成型。此外,為了吸引

    日本

    韓國

    越南

    馬來西亞

    聚落 聚落

    菲律賓

    中華民國

    美國

    消費者

    消費者

    母公司或子公司 同國籍的不同公司 不同國籍的公司

    網路拍賣

  • 19

    FDI,東亞各國又利用政策吸引產業形成聚落,降低各地點及廠商間的鏈接

    成本,因此造就東亞區域複雜的生產分配網絡。

    以實證資料分析東亞區域內的貿易型態,可以發現東亞區域內貿易的比

    重從 1990 年 38.5%,到 2006 年大幅度成長為 47.9%,其中尤其是機械業中

    間財的區域內貿易由 39.6%成長為 52.6%,顯示機械業的垂直分工特別明

    顯。因此東亞以外的市場對東亞出口的重要性已經下降。如果用引力模型

    (gravity model estimation)來分析,更證實此期間東亞區域內,其地理距離

    對於零組件貿易的影響比成品貿易明顯,且東亞區域內的國家因鏈接成本降

    低而強化彼此的貿易關係,而所得差距在貿易中雖然仍有影響,但其重要性

    已漸漸下降。

    二、我國 IT 產業與全球生產網絡 以產業別來看,電子業、汽車業、紡織業、機械業等都在此種分散化的

    分工活動中積極展開。其中我國電子業由早期以生產電器產品為主,到如今

    以資訊科技的 IT 產品為主,更可以說最能展現此種國際分工的快速轉變。

    IT 產業的國際生產網絡是一種經過精細切割的跨國產業價值鏈之生產

    模式,不同階段的研發、製造、組裝、配銷,乃至於售後服務,因地制宜地

    在不同的地方(國家)進行,以便追求最大的成本效益。在此生產網絡形成

    的過程中,是由美國的品牌大廠藉對外投資首先發動,接著與各地的子公司

    和代工業者不斷地調整彼此的核心能耐和跨組織分工,因而產生多個層級、

    多個廠商、多個國家地點之間的跨國生產網絡。甚至於,隨著代工廠能耐的

    提升,由 OEM 轉向 ODM,由生產組裝轉向關鍵零組件製造;而品牌大廠將

    部分研發設計的工作下放給代工廠,一方面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也形成

    更有效率的全球創新網絡,其中東亞諸國是主要成員。例如,蘋果電腦的

    iPod,就是結合眾多相關廠商合作所促成的新興產品,在其供應鏈體系開發

    的過程中,蘋果電腦結合了眾多廠商的力量完成 iPod 的研發,僅在其技術

    授權與合作的結盟對象中,就包括了:晶片組、軟體研發、液晶面板、HDD

  • 20

    等,涉及多個國家的不同廠商,至於 iPod 的組裝代工,則委託我國的業者

    負責,在海外生產。

    IT 產業的全球生產網絡,乃至於全球創新網絡的形成,深刻地改變了我

    國與美國,以及美國和東亞各國之間的貿易關係。過去我國產製的 IT 產品

    直接供應美國,使我國成為美國 IT 產品的重要貿易對手國,彼此之間也有

    緊密的產業內貿易關係。但是,因為全球生產網絡及我國 IT 產業的對外投

    資,原本以東南亞為主,近十年已轉向中國大陸,使得台美之間的 IT 產品

    雙邊貿易轉變成為美國、中華民國、與東亞各國之間的多角貿易型態。

    在由已開發國家跨國企業所帶動的國際生產網路形成過程當中,我國亦

    扮演積極的角色,在過去二十年間不管是台商的對外投資或區域內貿易比重

    均明顯提高。此外我國傳統上與美國、歐盟亦維持有密切的貿易關係,當台

    商展開對外投資與布局時,這些在海外的生產,很多需要自我國進口原材

    料、零組件或半成品,於海外加工完成後會再向歐、美或其他國家出口,因

    此形成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扮演的角色。然而由於中華民國的生產技術事實

    上是介於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市場化國家的中間,隨著新興市場化國家在國際

    貿易中愈來愈強的競爭力,迫使我國的相關業者必須不斷地提高其技術層次

    與產品附加價值,因此研發活動以及服務貿易的內涵也愈來愈重要。如果以

    個別產業來看,我國 IT 產業的發展過程及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

    可以說是此種全球價值鏈最具體的例證之一。

    雖然我國曾經是全球 IT 產品的第三大生產國,但是在全球化的產業分

    工之下,目前中國大陸不僅已經成為全球 IT 產品最大的生產地與出口國,

    長期以來我國 IT 廠商也大量赴陸投資,反映我國在 IT 產業全球生產網絡角

    色的轉變;即由最終產品與一般零組件生產國,轉為關鍵零組件(特別是半

    導體與 TFT LCD 面板等)生產國,於是研發、設計與專利等高端的服務活

    動愈來愈重要,以致雖然是代工的形式,但是卻日漸成為品牌大廠研發設計

    的重要合作夥伴。於是我國在 IT 產業價值鏈體系中不斷地向附加價值較高

  • 21

    的上游發展,Chen and Wen(2013)更從「貿易、投資、服務、智財之緊密

    連結」(Trade-investment-service-IP Nexus)概念,強調我國在全球生產網

    絡或價值鏈的地位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詳見下面的分析)。

    甚至於,隨著代工廠能耐的提升,由 OEM 轉向 ODM,由生產組裝轉向

    關鍵零組件製造,品牌大廠將部分研發設計的工作下放給代工廠,產生了全

    球創新網絡,並以東亞諸國為重要的成員(Ernst, 2006)。此外,像源自北

    美的專業代工廠,如 Celestica、Flextronics、Jabil Circuit、Sanmina/SCI、和

    Solectron 也在全球生產網絡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Sturgeon and Lester,

    2004)。

    這個發展象徵著產業競爭的新風貌。經濟學上的寡佔模型著重於少數廠

    商之間的相互對壘與互動式競爭,但是從 IT 產業品牌與品牌業者之間的對

    壘(如 Dell vs. HP)來看,科技產品產業競爭的現實可能是跨組織(多地點)

    供應鏈對跨組織供應鏈的競爭,而品牌業者只是個別供應鏈的「領頭羊」而

    已,甚至形成「跨組織平台式發展模式」(inter-organizational platform-based

    development;Chen, Wen and Chen, 2013)。因此,品牌業者要確保他們所

    提出的價值承諾在產品開發、生產、銷售、廣告行銷過程中,都能忠實地兌

    現。這意味著品牌業者的價值承諾要能充分地傳達到他們所依存的相關供應

    鏈相關廠商,並在彼此互動的過程中充分實踐與貫徹,形成彼此之間的緊密

    相互依賴關係。

    整體而言,資訊產業的整個國際產業版圖,在最近幾年有相當大的轉

    變,其特色可歸納如下:

    第一、價值鏈外包及國際移動導致部分核心企業成為中空型企業。以

    PC 為主的資訊業在發展初期是由垂直整合的企業所主導的,早期的 IBM、

    蘋果電腦、HP 等等均是如此。但是,在 1990 年代中期,隨著產品低價化的

    趨勢,這些品牌大廠開始放棄部分製造的工作,委外給台、韓、新加坡等地

    的業者,造就了這些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資訊產業的崛起。而委外活動越演

  • 22

    越烈,使得品牌大廠幾乎都已成為專注於品牌和市場經營及從事產品定義的

    中空型企業;微笑曲線中間的製造、乃至於運籌服務都採取委外給代工廠的

    形式。另一方面,台灣的資訊電子業者,受惠於品牌大廠的委外活動,順勢

    崛起。不過,我國資訊產業在二十餘年的發展基礎上,目前主力產品仍多為

    技術成熟之產品及應用延伸,技術驅動力較低;在此趨勢下,我國雖居全球

    產業供應之冠,但多項產品仍難抵擋價格快速滑落之勢。而且,在這個過程

    中,我國的代工廠在品牌大廠的驅動之下,也逐步地將產能外移到東南亞,

    進而逐漸集中到中國大陸,使得我國資訊業者在我國本土的製造價值活動日

    益縮小,甚至於逐漸形成向試 /量產的兩岸分工型態。就此而言,這些台商

    在我國本土的價值鏈也開始趨向於中空型。

    第二、核心企業成為中空型企業,以致於協同(設計)研發成為產業創

    新的重要型態。隨著全球化及微利時代的來臨,國際資訊大廠在生產、製造、

    物流、研發、庫存等方面之外包需求大幅增加,全球整體 IT 產業的運作架

    構逐漸朝向垂直分工體系發展。2000 年以前運作的架構,主要是國際大廠

    負責品牌與產品設計,我國負責生產與製造,這也是我國早期 OEM/ODM 的

    模式。2000 年以後,在產品生命週期縮短,連帶造成產品交期及研發時程

    縮短的情況下,為了降低成本以提升產品競爭力,廠商致力於簡化供應鏈流

    程,縮短交貨期、強化全球生產體系,運籌機制就成了運作的成功關鍵。在

    這個階段,我國除了 OEM/ODM 外,對於物流、技術流的運作效率更為積

    極。而且,我國廠商由於擁有快速彈性的運籌應變架構,滿足了現有資訊產

    業緊繃的交期要求,而透過成本競爭優勢,以及 BTO/CTO、Direct shipment

    模式,更確切符合了國際大廠的彈性交貨及成本需求。另外在技術流的分工

    運作下,我國廠商也開始與特定的業者形成較緊密的策略聯盟關係,進而有

    機會參與國際大廠之產品設計過程(詳見圖 2-2)。

  • 23

    R&D level Mass production level

    Design(D) Design method / CAD / IP Layout, Prototype, Theoretic test etc

    Manufacturing(M)

    Development of new process, new equipment, new materials

    Front-end: Fab, motherboard etc

    Assembly(A) Application of new packaging, modular, materials etc

    Back-end: Packaging, Assembly etc

    資料來源:Nikkei Micro Device, quoted in MIC ITIS Project,Aug. 2002。

    圖 2-2 全球 IT 生產與創新網絡的演進

    由於上述趨勢,在資訊業的全球運籌模式中,為確保後續模組化生產、

    運籌等效率,上、下游廠商間的合作已逐漸擴及共同設計、研發。甚至於,

    在 B2B 電子交易市集的協同商務模式中,跨廠協同合作已超越供應鏈管理

    的範圍,而包括從事接單 /定義產品、設計、工程樣品試產、量產到產品化

    等階段。例如,以封閉式電子交易市集而言,過去由康柏主導,神達為中介

    所形成的全球運籌產銷網路便有一個 CPC(Collaborative Project Commerce)

    機制,讓代工客戶、神達與供應商透過 intralink 連線,以共用的設計工具,

    從產品規劃與管理、產品研發、模組化生產等切面,合作開發新產品。這不

    僅可有助於參與廠商縮短產品設計時間,而且也是後續供應鏈管理暢順執行

    的基礎。這些趨勢意味著協同研發與設計已經逐漸成為資訊業創新網路的常

    態(Ernst, 2006)。

    (M)(M)(M)

    (M)(M)(M)

    (D)

    (D)

    (D)

    (D)

    (D)

    (D)

    (A)(A)(A)

    (A)(A)(A)

    1980s 1990s 2000sR&Dlevel

    MassProduction

    level(M)(M)(M)

    (M)(M)(M)

    (D)

    (D)

    (D)

    (D)

    (D)

    (D)

    (A)(A)(A)

    (A)(A)(A)

    1980s 1990s 2000sR&Dlevel

    MassProduction

    level

  • 24

    這些發展對於美國 IT 產業已經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不僅是美國佔全球

    IT 產品生產與出口的比重、排名相對降低,而且也反映在美籍 IT 廠商在軟、

    硬體方面的全球營收與就業。根據圖 2-3,美籍 IT 廠商的全球營收與就業,

    在 1989-2003 年間,都已明顯地由硬體轉向為以軟體為主的型態。尤其是從

    就業的角度來看,美籍 IT 廠商在 2003 年全球所雇用的軟體領域員工人數已

    經超越硬體領域員工人數。這反映出在全球生產網絡的形成過程中,美籍 IT

    廠商營運重心與型態的轉變,主要由硬體轉向為軟體,以生產轉向為行銷、

    研發等。這種轉變也同時驅使我國 IT 業者進行國際化和改變我國企業在母

    國與投資地主國之間的營運分工型態。

    Sourc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financial and operating data for US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引

    自 Mann (2006) .

    圖 2-3 1989~2003 年間美籍 IT 廠商在軟、硬體方面的全球營收與就業

    就我國而言,IT 產業的全球生產網絡形成更產生「中華民國接單、海外

    (中國大陸)生產」的運作模式,使得我國 IT 產業的國際訂單,並未完全

    反映在我國的實際出口值。根據資策會 MIC 的資料,我國資訊硬體產業生

    產地已明顯偏重於中國大陸,甚至於 IT 業台商在相當多產品,於兩岸的分

    工型態已明顯地走向試/量產的分工形式,即便是新興產品如 iPhone 也不例

    外。而這種試/量產的分工形式將會使得我國 IT 產品的出口訂單與實際出口

  • 25

    值間的差距擴大,形成出口背離的情形。因此,即便 1997 年簽署的 ITA 協

    定之降稅措施,原本可預期反映在台灣對最終消費市場(如美國)的出口增

    加,最終也可能會因出口背離的情形,而無法反映在我國 IT 產品的實際出

    口值。

    另一方面,兩岸間生產網絡的形成,也促進了兩岸之間的產業內貿易,

    而且兩岸貿易數據反映出幾個特色:第一、我方在 IT 產業全球生產網絡角

    色的轉變;由最終產品與一般零組件生產國,轉為關鍵零組件(特別是半導

    體與 TFT LCD 面板等)生產及出口國。第二、兩岸之間在這些關鍵零組件

    的分工型態,如半導體設計、製造、組裝間的分工。第三、兩岸之間在 ITA

    協定重要相關產品的蓬勃產業內貿易。

    這些發展有其正面意義,但在國內也引發全球化與本土經濟發展之間的

    潛在衝突之關切。例如,我國資訊電子產品出口背離率逐年擴大,反映我國

    企業的接單與實際出口金額之間的差距快速拉大;對 GNP 與 GDP 的貢獻,

    相對而言,一強一弱。甚且,跨國投資所衍生的貿易關係也可能變成多邊的

    型態。例如,鴻海應 Nokia 的要求,前往印度投資,但是鴻海卻是由中國大

    陸將生產線移往印度,且未來的投資帶動貿易效果,可能會以中、印之間為

    主,台、印之間為輔。這使我國在看待台、印之間的 IT 產業雙邊關係時,

    必須超越單純的貿易與投資面向。

    有關 IT 產業全球價值鏈形成對相關各國附加價值影響最具代表性的文

    章是 Linden, Dedrick, and Kraemer(2009)在"Innovation and Job Creation in a

    Global Economy: The Case of Apple's iPod"中所討論的 iPod 案例。他們的研

    究指出,2006 年在 iPod 的 299 美元零售價格中,台灣僅佔有 5 美元的 margin;

    Apple 則享有 80 美元,因為 Apple 以市場的洞察力、Software Intelligence、

    整合能力等核心能耐,界定一個新的產品主架構,解決一些音樂下載版權的

    問題,並提供軟體設計工具,促成新服務的衍生,收取上架費。因此,在 iPod

    相關的工作與薪資總額跨國分配上,台灣僅佔有一小部分;即便部分歸屬於

  • 26

    中國大陸者也跟一些台商密切相關。

    Dedrick 並在最近分別探討 iPhone(詳見圖 2-4)、 iPad(詳見圖 2-5)

    的價值擷取(value capture)之國際分配。就 iPhone 而言,Apple 所獲取的

    利潤高達 58.4%,中國大陸雖然為 iPhone 主要生產組裝基地,但是根據

    Dedrick 的估算,其勞動成本投入(薪資)所佔的比重僅有 1.8%;而我國業

    界作為 iPhone 的供應鏈樞紐,也只使得我國獲得 0.5%的利潤(不過,我們

    認為圖 2-4 中"Cost of inputs: Non-China labor"和"Unidentifed profits"部分也

    有可歸屬於我國者)。圖 2-5 所呈現的 iPad 的價值擷取(value capture)之

    國際分配也大體呼應 iPhone 的案例。採取類似的觀點,Xing(2013)也以

    iPhone 為例,主張中國大陸相對於美國在 iPhone 出口的貿易順差被誇大了。

    Xing(2013)估算顯示,表面上以 2009 年貿易金額計算,中國大陸出口 iPhone

    創造約 19 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但若以附加價值計算,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

    只有約 7,300 萬美元(2009 年)。

    有趣的是,Dedrick 也分析了聯想(Lenovo)筆記型電腦的價值擷取(value

    capture)之國際分配,如圖 2-7 所示。他的分析指出聯想的筆記型電腦價值

    1,479 美元,其中 212 美元為聯想的利潤,我國投入則只佔 22 美元(約

    1.49%)。然而美國投入的部分則有 214 美元的價值,約佔 14.47%。上述分

    析也反映出智慧型手機產業的生產價值鏈的跨國複雜面貌,呈現「跨層次組

    織價值鏈關係治理」(參見圖 2-8;張建利、林玉娟與陳世哲,2014 年)或

    「跨組織平台式發展模式」(Chen, Wen and Chen, 2013)。

  • 27

    資料來源:Dedrick, J., “Who Profits from Innov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iPhones and Windmills ”

    圖 2-4 iPhone 的價值擷取(value capture)之國際分配

    資料來源:Dedrick, J., “Who Profits from Innov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iPhones and Windmills ”

    圖 2-5 iPad 的價值擷取(value capture)之國際分配

  • 28

    資料來源:Xing, Yuqing. 2013, The Supply Chain of the iPhone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英文簡報。

    圖 2-6 以附加價值計算之美國進口 iPhone 所產生之貿易逆差:2009 年

    資料來源:Dedrick, J., “Who Profits from Innov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iPhones and Windmills ”

    圖 2-7 Lenovo 筆記型電腦的價值擷取(value capture)之國際分配

  • 29

    註:底線部分為我國廠商。 資料來源:張建利、林玉娟與陳世哲(2014 年),「跨層次組織價值鏈關係治理」,《產業與管

    理論壇》,第 16 卷,第二期(2014/6),頁 44~65。

    圖 2-8 智慧型手機產業的生產價值鏈關係圖

    Tsan, Chang, Lin, Han, Chu (2012;詹文男等人)因此進一步從我國的

    角度,針對 Apple iPhone 4 和 HTC Desire 分析每一智慧型手機價值創造之國

    別比較(以 2010 年數據為計算基礎),並特別區分在國內製造(Made in

    Country)和國外製造(Made by Country)(詳見表 2-2)。他們更進一步算出

    智慧型手機全球創新網絡產生之就業的國際分佈,如圖 2-9 所示。在 Apple

    的 iPhone 案例中,我國的研發人員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其所代表的研

    發人員就業數量甚至高於美國本土的研發人員數;持平而論:我國對 Apple

    及一些國際大廠(如 HP、Garmin 等)而言是 king maker。另一方面,HTC

    的 Desire 雖然是由我國的宏達電研發和製造(當時並在我國組裝),但是也

    運用到更多的美國研發人員;另也動員日、韓等國研發和非研發人員。進一

    步而言,目前 IT 產業的「我國接單和研發、海外生產和出貨」的模式,意

    味著「研發與製造(產業化)在地點上的脫勾」。在這種情況下,以生產為

    導向的研發創新對於我國本身的經濟活動與創新應用和擴散的效果越來越

    銅箔基板南亞

    晶圓代工台積電、聯電

    封裝測試矽品、日月光

    玻璃基材康寧

    IC戴板景碩

    面板驅動元件瑞薩

    印刷電路板鴻海、新興、健鼎

    石英元件晶技

    通訊 IC高通、博通 其他 IC元件

    (如IT、Fairchild等品牌)Arrow、Avnet、大聯大

    集團等代理

    PI薄膜原料杜邦、Kaneka

    軟性連接板台郡、旗勝

    液晶顯示屏三星、夏普、樂金

    觸摸屏勝華、宸鴻

    照相模組大立光、鴻海

    被動零件TDK, Murata, Yageo,

    Panasonic, Tayio, Yuden

    記憶體美光、三星

    A5 CPU三星

    連接器、線材鴻海、正崴

    外殼鴻海、鴻准、可成

    包裝材料正隆、永豐餘

    宏達電 三星 華寶 和碩 鴻海

    RIM Nokia 宏達電 三星 蘋果電腦

    上游組件商(層級二)

    上游組件商(層級一)

    組裝製造商

    下游品牌商

  • 30

    有限。這種情況也間接產生我國高科技產業偏重於聘用研究所學位的研發人

    員,一般大專畢業生在製造工廠或生產階段的就業機會逐漸減少;助長了大

    學畢業生的「高學歷、高失業」現象。

    表 2-2 2010 年每一智慧型手機價值創造之國別比較

    Note: The concept of "Made by" refers to the nationality of the firm that receives the customer order, while "Made in" refers to the country where the factory is located ( regardless of whether it is owned by the contract manufacturer or the work is outsourced from the contract manufacturer)

    資料來源:Tsan, Chang, Lin, Han, Chu (2012) .

    Apple iPhone 4 HTC Desire

    Made in Country USD Made by USD

    Made in Country USD Made by USD

    Korea 79.92 Korea 73.81 Taiwan 60.87 Taiwan 58.68

    China 44.87 Taiwan 37.33 China 57.85 US 51.61

    Taiwan 33.91 US 29.47 Korea 24.67 Japan 31.59

    Japan 9.02 Japan 17.80 Japan 19.48 South Korea 25.72

    US 7.89 China 2.96 US 3.13 China 2.18

    Other 8.06 Other 22.31 Other 4.40 Other 0.62

  • 31

    圖 2-9 智慧型手機全球創新網絡產生之就業的國際分佈

    (A) The Case of Apple iPhone

    (B) The Case of HTC Desire

    Note: Based on the number of jobs created in 2010 when Apple shipped a total of 47 million smartphones.

    Note: Based on the number of jobs created in 2010 when HTC shipped a total of 25 million smartphones.

  • 32

    這些全球價值鏈特色也對照出一些我國高科技 IT 產業的結構性問題。

    就美國專利來看,我國存在著「創新矛盾」(innovation paradox):即我國在

    獲得國際專利的表現相當突出,連續多年在美國專利獲准數名列世界第四

    (近年為第五),但卻也面對著持續擴大的技術貿易逆差。再者,相對於「高

    科技、高附加價值」的傳統印象,我國的高科技產業,特別是主力 IT 產業,

    正面臨著附加價值萎縮、附加價值率下滑、生產力萎縮等趨勢。

    這些相對不利的發展,其實是多種因素所造成的,包括市場因素(如中

    間投入價格上漲,而產出物價卻走跌)、產業國際化(如台商受品牌大廠驅

    動的「防禦型」對外投資,形成以「中華民國接單、海外生產、出口國外」

    的「三角貿易」經營模式)等,但也有我國科技創新的一些結構性因素。

    我國在國際專利與技術貿易的兩極化表現有多重的產業與科技發展根

    源,第一、我國的產業結構向來以垂直分化為特色,個別廠商專注於特定領

    域,長於在特定的技術軌跡上進行漸進式的技術創新,故有助於專利的大量

    產出。第二、我國的出口導向高科技產業是以國際代工業務為主要的發展基

    礎,故研發與產品開發是在品牌大廠及國際旗艦級廠商所設定的主技術架構

    或標準下加以延伸,使我國產業科技研發以快速追隨型為特色,但是隨著廠

    商(國內外)產量的擴張,權利金總額也隨之水漲船高。第三、我國的美國

    發明型專利以國際水準而言向來較缺乏科學關聯程度,一方面意味著研發成

    果的科學內涵偏低,另一方面,也顯示我國的產學創新互動關係不足。

    整體而言,雖然國人擁有美國專利數高居世界前茅,但是長期重硬,輕

    軟;重代工業務,輕國際市場的直接經營;重量產技術與成本控制等能耐,

    輕原創性產品的開發。尤其,就研發活動的本質而言,我國的主力高科技產

    業,IT 業是以 OEM/ODM 的業務為主,無法掌握最終市場,因此,其研發

    活動大多是在品牌大廠所設定的技術軌跡下,主要從事製程與降低成本的漸

    進式研發。而隨著我國資訊電子業者降低成本的能耐趨於極致,終將使研發

    的著力點與動能日益受到限制。

  • 33

    此外,陳信宏、劉孟俊與劉柏定(2010 年)的分析也顯示幾個我國 IT

    高科技產業國際生產網絡/創新網絡在兩岸間發展的趨勢。第一、台商的「中

    華民國接單、海外生產」程度也延伸出台商採購當地化的進展,呈現零組件

    與半成品、設備的採購當地化程度升高趨勢。以原料、零組件與半成品來看,

    當地台商子公司可以就地採購,替代自我國之進口,可能逐漸影響我國出口

    部門未來的「投資帶動貿易效果」;特別是一般中間財可能會隨著台商中國

    大陸投資的連鎖反應效果而逐步地在中國大陸落地生產,而使其在貿易結構

    中的比重逐步降低。尤其,台商在高科技產業的生產網絡以垂直分工為特

    色,容易形成對外投資的「連鎖效果」,並具有兩大特色:1.市場(代工訂

    單)帶動生產地點,乃至於研發地點的區位轉移;2.下游(整機)廠商帶動

    上游(零組件)廠商生產地點的區位轉移,並形成整個價值鏈(中心、衛星

    體系)集體區位移動的現象。

    第二、中國大陸在海外台商研發功能 /任務的提升。就台商海外事業研

    發部門的平均員工數而言,中國大陸遠高於其他海外地區,且主要都是集中

    在資訊電子業,反映中國大陸投資事業體質 /功能正在轉變。過去台商在中

    國大陸所僱用的員工,多為從事生產的低階勞動力,技術研發則高度依賴我

    國母公司,在當地幾乎不設研發部門。然而,隨著近年來中國大陸積極培養

    科技實力,加上當地市場因經濟起飛而擴張,研發當地化情形已愈趨普遍,

    並引發一連串的效應。其一,設立研發部門後,表示中國大陸子公司的地位

    提升,增加營運的獨立性,尤其是部分技術已可由當地供給,毋需完全仰仗

    我國母公司,與母公司的連結相對減弱;其二,當台商轉而運用中國大陸的

    研發資源,甚至將高階研發活動轉移至中國大陸,產生各種兩岸研發分工型

    態。

    甚至於,Chen(2004)的分析顯示,兩岸的 IT 產業分工或產業競合已

    不再侷限於製造生產層次,已非單純地垂直或水平分工,而是試產與量產的

    分工,並已逐漸擴及產業科技層面。尤其,現在有一些廠商在產品開發完成

    後,在我國進行試產,試產穩定後即將量產工作快速移往中國大陸,而且,

  • 34

    這種情況在一些新興產品也存在,如 iPhone、iPad 生產地目前都是以中國大

    陸或東南亞各國為主。兩岸產業分工原則除了傳統所強調的產品高低階和功

    能分工之外,還出現了就技術,區分前段與後段;就產品,區分終端設備和

    系統產品,及區分國際與中國大陸市場等形式。而且,隨著台商當地化程度

    提升,配合創新網絡的形成,部分台商在中國大陸已逐漸涉及到後段製程的

    驗證、工程支援、和軟體開發等活動。甚且,一些台商也從事基礎研究的投

    資,並與中國大陸的學研機構合作。

    進一步就製造相關服務來看,我國的 IT 產業早已是製造服務化:由

    OEM、 ODM 到 物 流 維 修 , 在 在 為 國 際 品 牌 提 供 各 種 「 價 值 鏈 上 的 服 務 」

    (service in value chain/supply chain;典型的代表為 IT 業的全球運籌模式)

    這與上下游互動 /價值鏈功能外包密切相關。這種製造服務化基本上是由代

    工業者所執行,故不必然以服務業的產值呈現,其對我國的價值反而可能反

    映在「三角貿易收入」。另一方面,IT 產業的軟體領域也早已存在國際外包

    的情形,典型的代表案例為印度的軟體外包出口。但是拉長時間軸來看,印

    度的軟體外包出口模式經歷過演進的路徑:跨國企業在當地設軟體 /研發據

    點(模式三進口)→印度軟體工程師受聘到海外提供服務(模式四出口)→

    透過資通訊平台提供跨境服務(模式一出口)→對外投資(含中國大陸)發

    展跨境分工和新的海外市場(模式三出口)。而且服務業發展最終要能產生

    出口的成果,需要政府在發展過程中,透過政策同時並用多種進出口的服務

    貿易模式組合。

    表 2-3 以我國觀點,將上述的內容加以歸納為 IT 產業之「貿易、投資、

    服務、智財之緊密連結」(Trade-investment-service-IP Nexus)(Chen and Wen,

    2013)。「貿易-投資-服務-智財之緊密連結」議題是 WTO 近年來相當重視的

    議題,強調區域經濟整合過程中的貿易、投資、服務、智財這些面向間複雜

    的環環相扣關係。在經濟整合過程中,兩個經濟體的互動關係不只是貿易與

    投資,也牽涉到服務、智財的關連性。例如,我國目前在推動的製造服務化

    和 IT 產業的製造服務化中就有一種型態屬於價值鏈上的服務,如電子業的

  • 35

    全球運籌模式,與跨境的貿易與投資密切相關。另外,我國長期以來與美國

    在智財上有很強的連結關係,進而促成雙方在貿易與投資的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若從貿易與投資的觀點來看,中國大陸是 WTO 複邊協

    定 ITA 的主要受惠國,問題是為何中國大陸之前一直不願意簽署 ITA II?從

    「貿易、投資、服務、智財之緊密連結」,我們可以某種程度解答這個問題,

    因為中國大陸目前政策思考的重心是從「智財和研發」端出發,往下延伸到

    貿易與投資層面,而 ITA II 所包含的產品範疇有中國大陸自主創新所特別關

    注的項目;而且他們越來越關注其本身在貿易和投資層面所創造出來的附加

    價值。今(2014)年北京 APEC 年會中,中國大陸與美國終於達成簽署 ITA

    II 的共識,但是從中國大陸爭取的保留項目(如面板)來看,IT 產業的自主

    創新仍將是中國大陸關切的重點。

    由於國際大廠主導 IT 產業的全球價值鏈,在許多最終財的生產上仍將

    是以低成本的開發中國家或追趕中國家為主,我國很難逆轉這個情勢;典型

    的代表之一為廣達為 Apple 代工生產 iWatch,仍將以中國大陸為生產基地。

    但是若往前看,我國在 IT 產業的既有基礎,對跨國企業仍有不容忽視的價

    值。例如,Google 我國董事經理簡立峰曾經提到:發展雲端、物聯網領域,

    要「發揮優勢、啟動典範」,而我國因在 IT 產業的既有基礎,將是跨國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