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9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 2014 年度) 中国全球价值链课题组 2014 9

Transcript of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Page 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

(2014 年度)

中国全球价值链课题组

2014 年 9 月

Page 2: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Page 3: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本报告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重大课题“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

易利益关系研究”2013-2014 年度相关研究成果的概览。本课题由中国

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于 2012 年 5 月份

联合启动。目前已陆续撰写完成系列研究报告: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出

口增加值中期研究报告(2012 年 9 月);全球价值链与贸易增加值核

算初步报告(2013 年 6 月);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研究

报告(2013 年度)(2013 年 9 月)。如果阁下有什么疑问和建议,或

需要相关报告,请联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杨翠红研究

员(Email: [email protected]

Page 4: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Page 5: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I

课题组组成

商务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张向晨同志整体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1、课题指导委员会

课题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整个课题的统筹、策划和协调,由商务

部政策研究室、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四个部门的有关领导组成。课题指导委员

会设在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具体成员如下:

沈丹阳(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

郑跃声(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司长)

管 涛(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

赵同录(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副司长)

王雪坤(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

2、课题专家组

课题专家组主要负责对课题进行咨询和评估。专家组成员包括:

王直博士(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郭杰民博士(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

Page 6: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II

刘遵义教授(中投国际)

郑国汉教授(香港科技大学)

孟渤博士(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

王铁栋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刘仕国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

Bradford Jensen 教授(美国乔治敦大学)

Ranil Salgado 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课题研究组

课题研究组负责整个课题的具体实施。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

学研究院作为课题负责单位,杨翠红研究员任课题研究组组长。课题

研究组主要成员如下: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锡康、杨翠红、祝坤福、

蒋雪梅、陈全润、段玉婉、杨恋令、田开兰、刘鹏、陈相因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徐清军、彭敬、朱嵩嵩

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黄颂平、金弘蔓、李芊、时鹏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齐舒畅、赵同录、刘慧平、李花菊、

陈杰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王春英、周济、李玲青、胡红

Page 7: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III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许健、胡斌、张晓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裴建锁、姚顺利

Page 8: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i

目录

内容提要 ....................................................................................................................... 3

1. 引言 .......................................................................................................................... 4

2. 中国出口增加值核算及就业拉动作用变化分析 .................................................. 6

2.1 中国出口增加值核算与分析................................................................................. 6

2.2 中国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分析....................................................................... 14

3. 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贸易的增加值核算、就业影响及变动分析 .................... 18

3.1 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加值核算与分析............................................... 18

3.2 中国从主要贸易伙伴进口的增加值核算和就业拉动分析............................... 21

4 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分主要商品贸易的增加值比较分析 ................................. 24

4.1 中美贸易分商品进/出口的增加值分析 ............................................................. 24

(1)中美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24

(2)主要商品的中美贸易增加值分析.................................................................... 26

(3)主要商品的中美贸易差额分析........................................................................ 27

4.2 中欧贸易分商品进/出口的增加值分析 ............................................................. 28

(1)中欧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28

(2)主要商品的中欧贸易增加值分析.................................................................... 32

(3)主要商品的中欧贸易差额分析........................................................................ 34

4.3 中日贸易分商品进/出口的增加值分析 ............................................................. 35

(1)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35

(2)主要商品的中日贸易增加值分析.................................................................... 38

(3)主要商品的中日贸易差额分析........................................................................ 42

4.4 中韩贸易分商品进/出口的增加值分析 ............................................................. 43

(1)中韩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43

(2)主要商品的中韩贸易增加值分析.................................................................... 45

(3)主要商品的中韩贸易差额分析........................................................................ 47

4.5 中印贸易分商品进/出口的增加值分析 ............................................................. 48

(1)中印分商品贸易结构分析................................................................................ 48

(2)主要商品的中印贸易增加值分析.................................................................... 50

(3)主要商品的中印贸易差额分析........................................................................ 50

5. 中国与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的相互拉动作用分析 ............................... 52

Page 9: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ii

5.1 中国的最终需求对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 GDP 的拉动作用分析 ................ 53

5.2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最终需求对中国 GDP 的拉动分析............................... 61

附录 A: 贸易增加值和贸易对就业拉动作用的核算方法 ...................................... 70

A.1 单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 70

A.2 中国出口增加值和就业拉动的核算方法 .......................................................... 72

A.2.1 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DPN 模型) .............................. 73

A.2.2 中国 DPN 表编制 ............................................................................................. 76

A.2.3 贸易数据处理 ................................................................................................... 76

A.3 中国进口增加值核算方法 .................................................................................. 78

A.3.1 主要贸易伙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来源 ........................................................... 78

A.3.2 进口数据处理 ................................................................................................... 79

附录 B: 投入产出部门分类和协调制度章别分类商品描述 .................................. 81

附表 B.1. 中国 2010 年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 .......................................................... 81

附表 B.2. 协调制度章别代码与商品名称描述 ........................................................ 82

Page 10: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3

内容提要

本报告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重大课题“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利益关系

研究”2013-2014 年度相关研究成果的概览。自 2012 年“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

利益关系”课题启动以来,全球价值链课题组(以下简称本课题组)针对全球价

值链与贸易增加值核算和就业拉动等重大热点问题,在对全球价值链和贸易增加

值核算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及评价的基础上,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考

虑中国加工贸易特殊性的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2012-2013 年度,利用 2010、2011

年投入产出表和相关贸易数据,本课题组对中国及其和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

盟、东盟、日本、韩国和印度)的增加值和就业进行了初步的实证研究,形成了

系列研究报告。

2013-2014 年度,借鉴已经形成的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以及中国和贸易伙

伴最新的单国投入产出表和最新贸易数据,本课题组对 2010、2011 和 2012 年中

国总出口、分贸易类型出口、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以及对就业的拉

动情况进行了重新核算,并对其年度间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

2010-2012 年中国进口给主要贸易伙伴带来的增加值和就业、贸易总值统计和贸

易增加值核算的双边贸易差额变动情况等进行了研究。本报告对其主要结论进行

了总结性的描述和分析。进一步地,为了解产品层面的贸易增加值和对贸易双方

就业的拉动情况,本报告还对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分主要商品的贸易结构、贸易

增加值、贸易差额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分析,以期了解中国和相关国家/地区的比

较优势,给未来制定贸易政策提供参考。

除了上述基于单国/单地区投入产出表对贸易增加值的核算和就业拉动作用

的研究外,本报告还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表,以 APEC 地区作为典型案例,对中

国与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的相互拉动作用进行了分析。

Page 1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4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 年,中国货物进出口

总额仅为 206 亿美元,2012 年增加到 38671.2 亿美元,比 1978 年增长 188 倍,

年平均增长 16.6%;其中出口增长尤为迅速,2012 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已达到

20487.1 亿美元,比 1978 年增长 210 倍,年平均增速高达 17.0%。自 2009 年起,

中国已连续 3 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2011 年,中

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提

高到 10.4%和 9.5%。和货物贸易相比,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但自 2001

年底加入 WTO 以后,服务贸易增速加快。2002 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

855 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 2.7%,2012 年达到 4706 亿美元,占

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 5.6%,年均增长率为 18.6%。其中,2012 年服务出

口总额为 1905 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比重的 4.4%,位居世界服务出

口国第 5 位;进口总额为 2801 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比重的 6.8%,

位居世界服务进口国第 3 位。但总体上,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在其进出口总量

中占比仍较低,2012 年为 12.2%,且服务进口远大于出口,长期处于逆差地位。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贸易不平衡现象也日益凸显。根据中国海

关统计,1978 年中国尚处于货物贸易逆差地位,逆差为 11.4 亿美元,但到了 2012

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已高达 2303 亿美元。随着国际贸易分工的不断深入和范围

的扩大,中间品贸易飞速发展,产品生产跨越多个国界的现象愈来愈普遍。以各

国贸易规模为基础的贸易总值(进出口总值)统计无法直接反映各国获得的贸易

利益,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一类贸易结构比较特殊的国家来说,贸易总值统计与所

获得的贸易利益差异可能更大。中国出口中有一半左右为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

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单位出口中获取的经济利益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根据中

国科学院课题组的核算结果,2002 年、2007 年加工贸易出口的直接增加值率分

别只有 16.6%和 17.4%,中国出口中的附加值含量较低1。因此,仅以进出口总值

1 Chen, Xikang, Leonard K. Cheng, K. C. Fung, Lawrence J. Lau, Yun-Wing Sung, Kunfu Zhu, Cuihong

Page 12: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5

作为衡量贸易利益的标准将严重夸大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夸大中国

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失衡程度。以中美贸易为例,近年来,以货物贸易总值计算的

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11 年、2012 年分别高达 2023 亿美元和 2189 亿美元,

占中国当年对美国货物出口的 62.4%、62.2%。巨额的中美贸易顺差的存在且呈

逐年上升的趋势常常使得中国在中美贸易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但实际上,中国

从对美国单位出口中获得的增加值要远低于美国对中国单位出口的增加值。如果

以出口增加值来核算贸易顺差,则中美贸易顺差将会大大减少。根据本课题组已

有的研究结果,如果以增加值来核算,则 2007 年中美贸易顺差将比按照进出口

总额核算的结果减少 60%左右。世界贸易组织(WTO)原总干事拉米(Pascal Lamy)

2011 年 6 月在日内瓦建议,应以进出口贸易中的各国国内增加值的含量作为贸

易利益衡量的标准。目前贸易增加值的研究已成为全球热点问题。

不论从中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还是从目前对世界贸易分析方法改进的程

度来看,对贸易增加值的深入研究均极其重要。系统研究中国的贸易增加值、以

及和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贸易增加值的核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核算中国和主要贸

易伙伴间的贸易增加值差额的变动情况,不仅可以认清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

的位置,也将给与中国有类似贸易特点、存在大量加工贸易的国家,如墨西哥、

巴西、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从而可更准确地评估全球价值

链中各国/地区的地位。从就业方面看,进出口贸易对相关国家/地区的就业拉动

作用也非常明显。研究进出口贸易对一国/地区及其贸易伙伴就业的影响,可对

未来贸易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等相关政策起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利于有效促

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特别是对于就业压力较大的国家/地区,更为重要。

从 1999 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锡康领导的课题组与

Lawrence J. Lau, Leonard Cheng 和 K.C. Fung 等合作进行有关贸易增加值及出口

对就业拉动作用的研究,特别是在区分加工贸易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的

研究方面,于 2001 年提出了反映加工贸易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并进

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参见附录 A 中的有关介绍)。2009 年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科

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合作编制了 2007 年中国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

入产出表。借鉴已经形成的编制方法,本课题组利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统

Yang, Jiansuo Pei, Yuwan Duan, 2012 “Domestic value added and employment generated by Chinese

exports: A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China Economic Review, 23: 850-864.

Page 13: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6

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数据,通过大量的数据加工,最终编制了 2010 年

中国 65 部门(具体的部门分类见附表 B.1)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

表2。利用该表,本课题组核算了 2010-2012 年中国总出口、分贸易类型出口、

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含有的国内增加值和对就业的拉动情况。同时,基于贸易

伙伴的投入产出表和中国的进口数据,对 2010-2012 年中国进口给主要贸易伙伴

带来的增加值和就业进行了研究和核算(贸易增加值和就业的核算方法参见附录

A)。本报告系课题组相关研究成果的概览。

本报告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 2010-2012 年中国的出口增加值、分贸易

类型出口增加值、分 6 大贸易伙伴(包括美国、欧盟 27 国、东盟 10 国、日本、

韩国和印度)出口增加值及增加值结构分析3,以及中国出口对本国就业的拉动

作用分析;第三部分是中国从主要贸易伙伴进口的增加值及拉动就业情况的简要

分析;第四部分对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分商品的贸易结构、贸易增加值、贸易差

额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五部分以 APEC 地区为重点案例,对中国与 APEC 其他

主要经济体的经济互利关系进行了研究。

2. 中国出口增加值核算及就业拉动作用变化分析

2.1 中国出口增加值核算与分析

根据初步的核算结果,中国的出口增加值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单位出口的增加值含量相对较低,2012 年中国每 1000 美元出口

(包括货物和服务)拉动的国内增加值为 640 美元。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

重要作用,但在传统的贸易总值统计体系下其经济增长贡献被一定程度高估。 2 需要说明的是,有关 2010 年反映加工贸易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有两个版本。1. 2012 年 6-8 月,借鉴

2007 年反映加工贸易的投入产出表(基准表)的消耗结构,本课题组基于 2010 年国民经济核算数

据和贸易数据,通过推算和更新方法,初步得到了 2010 年 42 个部门反映加工贸易的中国投入产出

表,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出口增加值和就业进行了核算;2. 2012 年 10 月份以来,在 2010 年中国投

入产出延长表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基于海关进口使用去向矩阵调查和贸易数据,编制完成 2010 年

65 部门反映加工贸易的中国投入产出表,目前该表已编制完成,并用于本报告的实证研究。3. 本

报告中结果与此前版本若有差异,请以此报告结果为准。 3 我们认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囊括了中国重要的传统贸易伙伴(如美国、欧盟)及周边贸易伙伴,包

括已经建成自贸区的东盟、正在商谈自贸区的韩国、日本(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已经启动)和正在

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印度,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出口总值来看,2010 年中国对美国、欧盟、东盟、

日本、韩国和印度这六个地区的货物出口和进口合计占到中国当年货物出口和进口总额的 57.5%和

49.9%。因此,本报告主要研究中国和这六大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的增加值。

Page 14: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7

2012 年中国出口总值为 22391.5 亿美元(其中货物出口占 91.5%,服务出口占

8.5%),约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27.2%。若以增加值核算,2012 年中

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为 14335.8 亿美元,仅占当年 GDP 的 17.4%左右。其中货物

出口增加值占 88.7%,份额与以总值统计相比下降了 2.8 个百分点,服务出口增

加值占 11.3%,份额与以总值统计相比增加了 2.8 个百分点(表 1)。

表 1. 2012 年中国货物和服务出口拉动国内增加值

总出口

货物出口 服务贸易

出口 货物总出口 加工贸易

出口

一般贸易

出口

每 1000 美元出口拉动

国内增加值(美元) 640 621 386 792 848

总出口(亿美元) 22391.5 20487.1 8626.7 11860.5 1904.4

占比(%) 91.5% 38.5% 53.0% 8.5%

国内增加值(亿美元) 14335.8 12720.7 3327.4 9393.3 1615.1

占比(%) 88.7% 23.2% 65.5% 11.3%

第二,分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来看,单位服务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较高,

远高于货物出口。如表 1 所示,中国 2012 年每 1000 美元服务出口拉动的国内增

加值为 848 美元,而每 1000 美元货物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为 621 美元。由此可见,

虽然目前和货物出口相比,中国的服务出口占比较低,但单位服务出口中所含的

国内增加值高于货物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视。

第三,加工贸易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较一般贸易出口为弱。2012 年,

在货物出口中,每 1000 美元一般贸易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为 792 美元4,而每

1000 美元加工贸易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为 386 美元,不足一般贸易出口的一

半(见表 1)。目前,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生产所需的大量原料、材料和零部件

都来自于国外,一些加工贸易出口品仅在中国进行简单的组装或焊接等加工程序,

产品生产所需的国内工序和原材料均较少,进而产生的国内增加值也较少。加工

4 在本课题组已发表的文章和报告中,又分为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为与贸易报告/统计数据中的提

法相一致,本报告将贸易分为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两类,其中除加工贸易之外的贸易类型统称为一

般贸易。

Page 15: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8

贸易出口在中国出口中的高比重是导致中国出口增加值含量较低的一个重要原

因。

第四,从时间上来看,2011、2012 年中国单位货物出口带来的增加值比 2010

年有所上升。2011、2012 年中国 1000 美元货物出口带来的国内增加值分别为 616

美元和 621 美元,分别比 2010 年增加 11 美元和 16 美元(见表 2)。需要指出的

是,由于本报告 2011-2012 年的结果均是基于 2010 年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

投入产出表核算的,单位出口增加值的不同主要是出口结构变化和加工贸易所占

比重下降引起的。

表 2. 2010-2012 年中国货物出口增加值

每 1000 美元中国货物出口的国内

增加值(美元)

总货物出口的国内增加值

(亿美元)

2010 2011 2012 2010 2011 2012

总出口 605 616 621 9552.6 11702.7 12720.7

加工贸易出口 387 388 386 2866.7 3243.7 3327.4

一般贸易出口 798 796 792 6685.9 8459.0 9393.3

2010-2012 年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结构变动较大,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逐年

降低,从 2010 年的 46.9%下降到 2012 年的 42.1%,两年间降低了 4.8 个百分点

(图 1)。因此随着近几年来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的下降,单位货物出口拉动

的国内增加值在逐年上升(表 2)。而由于单位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增加值较低,

尽管 2012 年加工贸易出口在中国货物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为 42.1%,其拉动的国

内增加值只占货物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的 26.2%(图 2)。

Page 16: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9

图 1. 2010-2012 年中国货物出口总值及结构 图 2. 2010-2012 年中国货物出口增加值及结构

第五,分部门来看,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出口具有相对较高的国

内增加值,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单位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较低。

表 3 给出了 2012 年中国各工业部门 1000 美元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一般

贸易出口中,农林牧渔业每 1000 美元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高达 893 美元,而

采矿业除了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外,均高于 800 美元,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855

美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867 美元。食品及酒精饮料、烟草制品业每 1000 美

元出口分别能拉动861美元和857美元的国内增加值。纺织、针织制成品制造业、

服装鞋帽制品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也较高,1000 美元

出口所带来的国内增加值在 890 美元左右。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

部门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设备、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电子元

器件制造业等,1000 美元出口所带来的国内增加值均不足 800 美元。加工贸易

出口中,以上部门 1000 美元出口所带来的国内增加值甚至不足 400 美元,如电

气设备制造业 171 美元、汽车制造业 249 美元、电子计算机制造业 308 美元等。

加工贸易出口比重是影响各部门单位出口增加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发现,单

位出口增加值含量较低的部门,一般有较高的加工贸易出口比重。按照本课题投

入产出表中的 65 部门分类,中国 39 个制造业部门中有 13 个部门加工贸易出口

占比超过其部门当年总出口量的 50%(图 3)。中国有 1/3 的制造业部门以加工

贸易为主要出口方式,这对中国总出口中的增加值含量影响较大。

46.9% 44.0% 42.1%

53.1%

56.0% 57.9%

15777.5

18983.8 20487.1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2010 2011 2012

亿美元

加工贸易出口 一般贸易出口 总出口

30.0% 27.7% 26.2%

70.0%

72.3% 73.8%

9552.6

11702.7

12720.7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2010 2011 2012

亿美元

加工贸易出口 一般贸易出口 总出口

Page 17: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10

表 3. 2012 年中国分部门 1000 美元货物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美元)

序号 部门名称 加工出口 一般出口 总出口 序号 部门名称 加工出口 一般出口 总出口

1 农林牧渔业 - 893 893 25 钢压延加工业 257 743 715

2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855 855 26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 264 589 512

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867 867 27 金属制品业 210 813 600

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788 788 28 通用设备制造业 299 739 637

5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813 813 29 专用设备制造业 333 753 635

6 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 - 810 810 30 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 285 752 458

7 食品及酒精饮料 241 861 731 31 汽车制造业 249 783 692

8 烟草制品业 590 857 856 32 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 578 819 596

9 纺织材料加工业 237 834 752 33 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94 752 661

10 纺织、针织制成品制造业 587 890 855 34 电气设备制造业 171 754 502

11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565 890 815 35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 385 678 518

12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426 876 769 36 家用电力和非电力器具制造业 507 788 643

13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592 822 792 37 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520 789 704

14 造纸,印刷 263 814 599 38 通信设备及雷达制造业 523 781 597

15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553 855 702 39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 308 600 342

16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88 636 474 40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369 673 527

17 基础化学原料 327 831 771 41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 345 817 435

18 肥料、农药 706 784 784 42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525 822 618

19 合成材料制造业 261 736 488 43 仪器仪表制造业 276 742 441

20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 248 719 610 44 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537 666 551

21 其他化学制品 249 819 704 4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含废品废料) 454 895 656

22 塑料、橡胶制品 180 687 510 46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793 846 837

2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634 856 840 47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799 799

24 黑色金属冶炼 376 739 737 48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917 917

Page 18: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11

图 3. 2012 年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类型结构

54.1%

89.1%

64.6%

68.6%

80.9%

48.0%

88.3%

71.1%

31.6%

51.8%

54.6%

43.2%

25.4%

92.4%

17.0%

63.1%

28.2%

23.2%

35.3%

23.7%

5.7%

0.5%

7.0%

34.9%

20.2%

23.1%

52.3%

0.0%

11.9%

36.2%

50.7%

39.1%

13.2%

23.7%

22.9%

11.6%

13.8%

0.3%

21.0%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含废品废料)

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

通信设备及雷达制造业

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家用电力和非电力器具制造业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

电气设备

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

钢压延加工业

黑色金属冶炼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塑料、橡胶制品

其他化学制品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

合成材料制造业

肥料、农药

基础化学原料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造纸,印刷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纺织、针织制成品制造业

纺织材料加工业

烟草制品业

食品及酒精饮料

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农林牧渔业

部门出口占总出口比重 加工贸易出口占部门出口比重

Page 19: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12

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的商品结构有很大差异。加工贸易主要

出口品为通信设备及电子产品,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为纺织品和通用、专用设备。

2010-2012 年,中国分不同贸易类型的出口中,部门出口结构变化较大。加工贸

易出口中电子计算机及元器件制造业产品比重从 2010 年的 29.9%下降到 2012 年

的 26.7%,而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品比重从 11.9%上升到 14.8%。一般贸易出口中,

纺织业产品出口比重在 2010 年至 2012 年间下降了 1.7 个百分点,而塑料、橡胶

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和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除此之外,本报告同时计算了中国按照协调制度(Harmonized System,简

称 HS)章别分类商品的出口增加值。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一般贸易出口 1000

美元拉动的国内增加值远高于加工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大的部门 1000

美元出口拉动的增加值相应较低;单位出口的增加值含量较高的商品包括农产品、

食品、木制品、纺织皮革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单位出口的增加值含量较低

的商品包括化工制品、机械制品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详细数据结果见表 4(具

体的商品描述请见附表 B.2)。

表 4. 2012 年中国按协调制度章别分类商品 1000 美元出口所含的国内增加值(美元)

HS 章 加工

出口

一般

出口

总出

口 HS 章

加工

出口

一般

出口

总出

口 HS 章

加工

出口

一般

出口

总出

1 - 893 893 33 249 819 635 65 349 859 780

2 241 861 858 34 249 815 719 66 454 895 847

3 241 866 646 35 248 720 660 67 453 895 826

4 241 884 873 36 239 722 715 68 634 856 839

5 253 871 761 37 248 719 515 69 634 856 854

6 454 893 886 38 255 748 671 70 624 858 822

7 241 880 876 39 206 694 529 71 362 813 390

8 241 889 843 40 181 693 313 72 253 746 710

9 241 876 850 41 426 876 589 73 253 781 729

10 - 877 877 42 426 876 803 74 262 619 462

11 241 861 668 43 426 876 726 75 259 594 536

12 243 889 877 44 590 826 794 76 247 683 622

13 241 862 663 45 592 822 822 78 264 589 446

14 592 893 888 46 592 822 816 79 264 590 531

15 241 864 723 47 - 815 815 80 264 589 463

16 241 861 733 48 263 815 590 81 263 623 609

17 241 861 793 49 389 847 640 82 210 813 739

18 241 861 608 50 240 835 832 83 239 824 746

19 241 861 733 51 237 834 652 84 335 725 478

Page 20: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13

20 241 862 773 52 237 834 674 85 444 741 563

21 241 861 750 53 237 834 772 86 231 778 351

22 241 861 832 54 249 832 733 87 303 776 686

23 241 862 783 55 244 833 725 88 394 752 553

24 590 876 875 56 578 885 836 89 578 819 596

25 634 821 821 57 454 895 859 90 283 743 453

26 - 828 828 58 532 870 843 91 276 742 549

27 202 702 559 59 554 884 835 92 553 855 751

28 304 814 778 60 587 890 814 93 333 756 756

29 307 828 759 61 587 890 861 94 556 820 783

30 249 819 705 62 565 890 818 95 551 862 704

31 - 784 784 63 575 882 847 96 477 886 814

32 249 819 816 64 380 754 666 97 454 895 895

第六,分服务贸易的项目来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为通信服务、保险和金

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每 1000 美元出口拉动国内增加值均在 900 美元以

上;建筑服务和特许权使用和许可费用相对较低(表 5)。通信服务、保险和金

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单位 1000 美元出口的增加值分别为 904 美元、949

美元和 908 美元。建筑服务、特许权使用和许可费单位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分

别为 646美元和 783美元,相对较低,但仍高于货物出口平均拉动的国内增加值。

高附加值的服务出口项目在中国服务出口中占比并不高。2012 年中国服务

出口中通信服务、保险和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分别占 0.9%、2.7%和 7.6%。

另外,相对低附加值的服务出口项目特许权使用和许可费用占比仅为 0.6%。这

说明中国在专利权、版权和工业设计等方面还相对薄弱。

表 5. 2012 年中国服务细项每 1000 美元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美元)

增加值 其中

从业人员报酬 生产税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盈余

总服务出口 848 382 116 122 227

运输 834 340 113 115 266

旅游 864 421 116 103 224

通信服务 904 364 103 156 280

建筑服务 646 283 108 76 178

保险&金融服务* 949 311 109 66 463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908 295 97 168 347

特许权使用和许可费 783 439 83 96 165

其他商业服务 860 420 124 144 172

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 896 464 111 118 202

*在中国 65 部门 IO 表中,保险和金融为同一部门,并未区分。

Page 2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14

第七,从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构成看,从业人员报酬占 45%左右。由于

生产模式的差异,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拉动的增加值构成有所不同。

2013 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中,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到 80%

以上5。加工贸易出口拉动的增加值中,从业人员报酬和营业盈余均比一般贸易

出口为高(图 4)。2012 年加工贸易出口拉动的增加值中,从业人员报酬和营业

盈余占比分别为 45.8%和 29.2%。中国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税率上有相应的优

惠,因此增加值中生产税净额占比较低。2012 年加工贸易出口拉动的增加值中

生产税净额占比为 13.8%,而在一般贸易出口拉动的增加值中占比为 16.5%。

图 4. 2012 年中国出口增加值及组成

2.2 中国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分析

近 30 年以来,中国出口的增长给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对拉动就业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贸易方式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又很不相同。本课

题组的核算结果显示,中国出口对本国就业的拉动有如下特点:

第一,中国单位出口对本国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小,但总出口对促进国

内就业作用显著。

2012 年,每百万美元货物出口对中国就业的拉动为 59.0 人次。其中,每百

万美元一般贸易出口能带来 82.7 人次的就业,而加工贸易为 26.5 人次,仅为一

般贸易的三分之一。总量方面,由于出口规模较大,2012 年中国货物出口一共

拉动了 12097 万人次的就业岗位,对促进国内就业作用显著。其中一般贸易出口

5 数据来源于商务部外资司,http://www.fdi.gov.cn/1800000121_10000079_8.html。

45.8%

43.4% 44.0%

45.1% 13.8%

16.5%

15.8%

13.7%

11.3%

12.4%

12.1%

14.4%

29.2%

27.7%

28.1%

26.8%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加工贸易出口 一般贸易出口 货物总出口 服务出口

美元

营业盈余

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净额

从业人员报酬

Page 22: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15

拉动的就业为 9807 万人次,约占货物出口带来的就业数量的 81%。由此可以看

出,一般贸易出口仍然是出口拉动就业的主要力量。另外,出口拉动的就业中有

很大一部分为农业就业。2012 年,总出口拉动的就业中有 34.9%为农业就业,一

般贸易拉动的就业中农业就业甚至高达 38.2%。加工贸易生产过程中较多地使用

进口的原材料,因此对国内基础性产品的消耗相对较少,从而间接拉动的农业就

业量所占比中较低,为 20.7%。就非农就业而言,2012 年货物出口一共拉动了

7872 万人次就业,其中一般贸易拉动了 6057 万人次(表 6)。

第二,分贸易类型看,单位服务贸易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高于货物贸易

出口(表 6)。2012 年中国每百万美元服务贸易出口拉动国内就业 104.8 人次,

其中 81.5 人次为非农就业。服务出口拉动的总就业和非农就业人数分别为 1997

万人次和 1552 万人次,约占出口拉动总就业和非农就业的 14.2%和 16.5%。由

此可以看出,出口对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服务贸易单位

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高于货物贸易出口。

表 6. 2012 年中国出口带来的就业

每百万美元出口拉动的就业

(人次)

总出口拉动的就业

(万人次) 农业就业

占比(%) 全部就业 非农业就业 全部就业 非农业就业

总出口 62.9 42.1 14094 9424 33.1

货物出口 59.0 38.4 12097 7872 34.9

加工贸易 26.5 21.0 2290 1815 20.7

一般贸易 82.7 51.1 9807 6057 38.2

服务出口 104.8 81.5 1997 1552 22.3

第三,分部门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业、食品饮料制造业、纺织皮革

制品生产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每百万美元出口拉动的就业均在 100

人次以上;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产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

业等,每百万美元出口拉动的就业数在 60 人次以下。其中电子计算机制造业拉

动的就业为 22.6 人次,是拉动就业较少的部门。另外,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石

油加工业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较小。

分贸易方式来看,分部门的单位加工贸易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均小于一般

Page 23: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16

贸易出口,多数部门加工贸易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甚至不足同部门一般贸易出

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的一半。详细结果见表 7。

表 7. 2012 年中国分部门货物每百万美元出口带来的就业(人次)

序号 部门名称 加工贸易 一般贸易 总出口

1 农林牧渔业 - 215.7 215.7

2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67.2 67.2

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32.5 32.5

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71.2 71.2

5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50.0 50.0

6 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 - 55.2 55.2

7 食品及酒精饮料 33.1 178.6 148.0

8 烟草制品业 77.9 78.6 78.6

9 纺织材料加工业 21.0 143.9 127.0

10 纺织、针织制成品制造业 67.0 122.6 116.1

11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70.1 129.6 116.0

12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62.5 155.5 133.4

13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69.3 110.5 105.0

14 造纸,印刷 18.7 89.1 61.6

15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49.2 89.1 68.9

16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3.3 30.2 20.5

17 基础化学原料 16.2 55.0 50.4

18 肥料、农药 40.9 55.5 55.5

19 合成材料制造业 12.1 44.6 27.6

20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 14.0 59.5 49.0

21 其他化学制品 13.0 89.7 74.2

22 塑料、橡胶制品 8.8 57.0 40.2

2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5.7 71.4 68.9

24 黑色金属冶炼 17.8 45.8 45.6

25 钢压延加工业 11.5 46.1 44.1

26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 11.1 34.1 28.7

27 金属制品业 14.3 63.3 46.0

28 通用设备制造业 17.2 55.7 46.8

29 专用设备制造业 19.3 57.7 46.9

30 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 13.3 53.2 28.0

31 汽车制造业 10.8 56.7 48.9

32 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 29.0 55.3 31.0

33 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0.5 52.5 44.4

34 电气设备 8.6 54.1 34.5

35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 23.8 53.0 37.1

36 家用电力和非电力器具制造业 34.1 62.0 47.6

37 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3.2 60.1 51.6

Page 24: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17

38 通信设备及雷达制造业 38.9 59.8 45.0

39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 19.7 44.3 22.6

40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25.3 59.9 43.3

41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 24.0 65.0 31.8

42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6.7 73.9 48.4

43 仪器仪表制造业 14.2 60.6 30.6

44 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37.9 52.8 39.5

4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含废品废料) 9.5 81.6 42.6

第四,分服务项目来看,单位出口对国内就业拉动较大的服务行业为特许

权使用和许可费、保险和金融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和个人文化娱乐服务;运输、

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单位出口对就业的拉动力相对较低,但仍高于货物单

位出口对就业拉动水平。

2012 年,中国服务行业中单位出口对国内就业拉动最大的为特许权使用和

许可费项目,每百万美元出口拉动的国内就业为 198.2 人次,其次为保险和金融

服务,为 160.7 人次。这两项服务均依托于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国内生产中就业

人数所占比重较小。在服务出口中,这两项也非主要出口项目,因此拉动的就业

总量有限。

商业服务单位出口拉动的国内就业也较高。2012 年每百万美元商业服务出

口对就业的拉动达到 125.9 人次,当年该项目出口在中国服务出口中的比重占到

35%,因此商业服务出口拉动的总就业人数最多,为 839 万人次。传统的服务项

目旅游单位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也高于服务业出口对就业拉动的平均水平,2012

年旅游服务出口一共为中国创造就业岗位 587 万人次。运输服务出口对就业的拉

动相对较小,单位出口拉动 78.2 人次就业,但仍高于货物出口的平均水平。2012

年,运输服务出口拉动国内就业人数为 304 万人次。详细数据见表 8。

表 8 2012 年中国服务出口细项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每百万美元出口拉动国内就业

(人次)

服务出口拉动国内就业

(万人次)

全部就业 非农就业 全部就业 非农就业

总服务出口 104.8 81.5 1997 1552

运输 78.2 63.6 304 247

旅游 117.3 71.1 587 356

通信服务 55.1 47.1 10 8

建筑服务 73.7 64.9 90 79

Page 25: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18

保险和金融服务* 160.7 152.6 84 80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41.8 34.1 60 49

特许权使用和许可费 198.2 174.7 21 18

其他商业服务 125.9 106.9 839 712

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 123.9 100.1 2 1

*在中国 65 部门 IO 表中,保险和金融为同一部门,并未区分。

3. 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贸易的增加值核算、就业影响及变动分析

本课题组选取了美国、欧盟、东盟6、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六大主要贸易伙

伴进行贸易增加值核算和就业影响分析7。从出口总值来看,2012 年中国对这些

地区和国家的货物出口分别占中国货物总出口的 17.2%、16.3%、10.0%、7.4%、

4.3%和 2.3%,合计占到中国当年货物出口总额的 57.5%。从进口总值来看,2012

年中国从这些地区的货物进口分别占中国货物总进口的 7.3%、11.7%、10.8%、

9.8%、9.3%和 1.0%,合计占到中国货物进口总额的 49.9%。因此,本阶段主要

研究中国和这六大主要贸易伙伴的货物贸易增加值和就业影响。

3.1 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加值核算与分析

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结构各异。2012 年,中国对美国货物出口值为

3518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和一般贸易出口产品分别占 52.5%和 47.5%。

中国对日本、韩国的出口中也是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占比稍高,分别为 51.8%和

52.6%。而中国出口到欧盟、东盟、印度的货物中,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较大,分

别占中国对这些国家总出口的 57.9%、69.6%和 79.3%(图 5)。

6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报告中的欧盟是指欧盟 27 国。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包括印度尼

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十个国家。 7 该六大贸易伙伴囊括了传统进出口市场(欧盟和美国);周边贸易伙伴:包括已经建成自贸区的东

盟、正在商谈自贸区的韩国(中韩自贸区已于 2014 年 11 月 10 日结束实质性谈判)、日本(中-日-

韩自贸区谈判已经启动)和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印度,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Page 26: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19

图 5. 2012 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及结构(亿美元)

中国对这几个贸易伙伴出口对中国国内增加值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总结来看,

有如下特点:

第一,中国对印度单位货物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最高,对美国和韩国单

位货物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最低。2012 年中国对印度单位货物出口拉动的国

内增加值为 695 美元,对欧盟、东盟的每 1000 美元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均在

600 美元以上。而对美国、日本、韩国单位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均低于 600 美元(表

9),这与中国对这三个贸易伙伴出口中加工贸易比重较大有直接关系。如果利用

出口增加值进行核算,中国在双边贸易中真正获得的利益与以总值统计的体系下

相比是被高估的,与一些贸易伙伴(如美国)之间的顺差也将随之大幅降低。

表 9. 2012 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 1000 美元出口增加值(美元)

美国 欧盟 东盟 日本 韩国 印度

总出口 585 631 661 599 587 695

加工贸易 387 392 363 395 413 377

一般贸易 804 805 791 818 779 778

第二,在双边贸易中,单位加工贸易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仍然远比一般

贸易出口为低。2012 年,中国对韩国每 1000 美元加工贸易出口带来的国内增加

值仅相当于一般贸易带来的国内增加值的 53.0%,中国对美国、欧盟、东盟、日

本和印度单位加工贸易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分别相当于单位一般贸易出口的

52.5% 42.1%

30.4% 51.8% 52.6%

20.7%

47.5%

57.9%

69.6% 48.2%

47.4%

79.3%

3518 3340

2043

1516

877

477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美国 欧盟 东盟 日本 韩国 印度

加工贸易出口 一般贸易出口 总出口

Page 27: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20

48.2%、48.8%、45.9%、48.4%和 48.5%。

第三,和以出口总值统计相比,以出口增加值核算时,中国的六大贸易伙

伴所占份额的位次发生了变化。以出口总值统计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所占份额

在六大贸易伙伴中最高(17.2%),欧盟次之(16.3%),而在以增加值核算时,

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增加值在中国出口的增加值中所占份额最大,占 16.6%,美国

占 16.2%。主要原因是中国对欧盟出口中加工贸易比重相对较低,从而中国对欧

盟 1000 美元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为 631 美元,高于对美国出口的 585 美元。

以增加值核算的中国对欧盟出口为 2107 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贡献了

73.8%,以增加值核算的中国对美国出口为 2059 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贡献

了 65.3%。和其他贸易伙伴相比,中国对东盟和印度出口的增加值中,一般贸易

出口增加值占据主导地位,其贡献分别达到了 83.3%和 88.8%(图 6)。

图 6. 2012 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增加值及结构(亿美元)

第四,分商品类别来看,中国对上述贸易伙伴的单位出口中,仍是纺织服

装、家具制造等传统工业和农业类产品单位出口的增加值含量较高,而化工产

品、机械制造类产品单位出口增加值含量较低。

本课题组也分别核算了中国对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韩国和印度按照

协调制度章别商品分类出口的增加值及其从业人员报酬和资本毛收益;以及中

34.7% 26.2%

16.7% 34.2% 37.0%

11.2%

65.3% 73.8%

83.3%

65.8%

63.0%

88.8%

2059 2107

1349

908

515

332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美国 欧盟 东盟 日本 韩国 印度

加工贸易出口 一般贸易出口 总出口

Page 28: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21

国不同类型出口、对六大贸易伙伴出口、分部门出口、分协调制度章别商品的

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因篇幅所限,如有需要,请和本课题组联系。

3.2 中国从主要贸易伙伴进口的增加值核算和就业拉动分析8

中国从主要贸易伙伴进口的增加值(即贸易伙伴对中国出口带来的国内增加

值)主要和两大因素密切相关:一是进口来源地(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水平、管

理水平和各种出口产品的增加值率(即单位产值的增加值);二是进口来源地对

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如果以向中国出口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则其向中

国单位出口的增加值就会较高;反之,则其向中国单位出口的增加值会相对较低。

中国从上述贸易伙伴进口的增加值和就业影响的主要结果简述如下:

(1)从中国单位进口给贸易伙伴带来的增加值来看,给美国带来的增加值

最高,其次是印度、日本、欧盟和韩国(表 10)9。

表 10. 中国 1000 美元进口为贸易伙伴带来的增加值(美元)

美国 欧盟 日本 韩国 印度

2010 871 725 795 491 815

2011 853 726 794 540 798

2012 860 740 790 571 779

随时间来看,2010-2012 年,美国、日本和印度向中国每 1000 美元出口给本

国带来的增加值有所下降,分别从 2010 年的 871 美元、795 美元和 815 美元下

降至 2012 年的 860 美元、790 美元和 779 美元;而欧盟和韩国则有所上升,分

8 囿于相对应年度的东盟国家/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和就业数据的限制,在本节(3.2)中未对

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增加值及就业拉动进行分析,特此说明。

9 表 10 的结果系根据新的数据库计算,部分结果会与之前本课题组相关报告中的结果有所不同,因

为当时的估算是基于 2008 年(欧盟)或 2009 年(日本、印度、韩国)相关国家/经济体的投入产出

表进行的。本报告中,其中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增加值是基于 2014 年 2 月底 BEA 网站公布的美国最

新投入产出核算数据核算(http://www.bea.gov/industry/io_annual.htm);中国从欧盟进口的增加值

是基于欧盟统计局(EUROSTAT)公布的 2009 年欧盟 27 国的非竞争型产品类型投入产出表(Product

by product type symmetric IO table)核算得到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portal/page/portal/esa95_supply_use_ input_tables/data/workbooks);

日本、韩国、印度则是基于 WIOD 新近公布的 2010 年和 2011 年相关国家的投入产出表计算

(http://www.wiod.org/new_site/database/niots.htm),其中日本 2010 年结果是基于 WIOD 中日本的

2010 年投入产出表核算得到,2011 和 2012 年基于 WIOD 中日本的 2011 年投入产出表核算得到,

韩国和印度是根据其 2011 年投入产出表计算。

Page 29: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22

别从 2010 年的 725 美元、491 美元上升至 2012 年的 740 美元和 571 美元。中国

从不同贸易伙伴单位进口增加值的差异及贸易伙伴年度间进口增加值变化趋势

的不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和其技术水平和增加值率密切相关,另一方面

也受到他们向中国出口结构的直接影响。

就中国从日本和欧盟进口产品的结构来看,超过 60%是机电类产品(如计算

机及其他电子、电气机械、交通运输设备、通用专用机械),其中 2010 年中国从

日本和欧盟机电产品进口分别占从这两个国家/经济体总进口的 66%和 64%,从

美国进口机电产品的比重低于日本和欧盟,在 45%左右。但比较这三大经济体的

增加值率可以发现,美国机电类产品平均的增加值率(0.40)远高于日本(2011

年为 0.29)和欧盟(0.27),其中计算机及其它电子产品部门(Computer and

electronic products)美国的增加值率约为 0.69,而欧盟约为 0.29。中国从印度单位

进口的增加值较高值得关注。从进口结构来看,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产品以资源类

产品为主,其中 2010 年非金属矿产品的进口所占比重为 55.9%,而这些产品在

印度的增加值率较高。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国从韩国单位进口的增加值

较低。观察中国从韩国进口产品结构可知,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所占份额为总量

的 47%和 17%左右,但韩国这两个部门的直接增加值系数和完全增加值系数均

偏低。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显示,2009 年这两个部门的直接增加值系数分别为 0.24

和 0.18 左右,2011 年有所上升,分别提高到 0.25 和 0.22 左右,这也是 2011-2012

年中国从韩国单位进口的增加值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和 2010 年相比,2012 年中国从美国单位进口的增加值有所下降,1000 美元

进口增加值从 2010 年的 871 美元降至 2012 年的 860 美元,其原因主要是

2010-2011 年美国投入产出表中有 39 个部门的增加值率出现了下降。2011-2012

年中国从印度单位进口的增加值降低则主要是因为进口结构的变化所致,其中金

属矿产品的进口所占比重降为 43.9%和 25%左右,而化学品和基础金属制品所占

比重则分别提高了 2.1 个和 4.1 个百分点。

(2)由于中国从不同贸易伙伴进口单位产品增加值的差异,以增加值核算

的进口和以总值统计的进口比较时,上述主要贸易伙伴的位次有所变化。以 2012

年为例,从进口总值看,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表 11),但从进口的

增加值看,韩国降为中国的第四大进口来源地。分析韩国经济的特点可发现,韩

Page 30: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23

国进出口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较高,出口产品生产中对进口品消耗也很高,因而其

单位出口对韩国本国的增加值拉动较低。

表 11. 2010 年和 2011 年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进口的增加值(亿美元)

美国 欧盟 日本 韩国 印度

2010 进口总值 1021 1684 1767 1383 208

进口增加值 811 1220 1354 679 170

2011 进口总值 1221 2112 1946 1627 234

进口增加值 950 1532 1490 879 187

2012 进口总值 1329 2121 1778 1687 188

进口增加值 1043 1569 1355 963 146

(3)在中国单位进口拉动的不同贸易伙伴的增加值中,从业人员报酬和资

本毛收益所占比重有比较大的差别10。本课题主要以 2012 年的贸易数据为基础

进行了核算,结果见表 12。2012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拉动美国的增加值中,44.2%

左右为从业人员报酬。相比之下,欧盟和日本从业人员报酬所占增加值比重较高,

为 58.8%和 55.4%,而印度为 45.6%,韩国偏低,在 38.4%左右。中国出口的增

加值中,平均的从业人员报酬占比在 45%左右。

表 12. 2012 年中国从主要贸易伙伴 1000 美元进口的增加值及其结构

美国 欧盟 日本 韩国 印度

增加值 860 740 790 571 779

其中:从业人员报酬 380 435 438 219 355

资本毛收益和其他 480 305 352 352 424

(4)从中国单位产品进口拉动的进口来源地的就业来看,中国单位进口品

对印度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大,其他依次是韩国、欧盟和日本,美国最低。从所拉

动的进口来源地的就业总量来看,2012 年中国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印

度进口分别对这些贸易伙伴拉动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数量分别达到 66.5 万人

次、241.2 万人次、114.4 万人次、163.7 万人次和 497 万人次(表 13)。

10

从业人员报酬指投入产出表中的劳动者报酬,资本毛收益是指投入产出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

盈余两项之和,粗略地认为是资本的毛收益,其他是指生产税净额。

Page 3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24

表 13. 2011 年和 2012 年中国进口对贸易伙伴就业拉动作用

美国 欧盟 日本 韩国 印度

2011 百万美元进口拉动就业(人次) 5.6 9.4 6.8 13.2 217

拉动的总就业人数(万人次) 62.3 197.8 127.6 214.4 506

2012 百万美元进口拉动就业(人次) 5.5 11.4 6.7 10.0 265

拉动的总就业人数(万人次) 66.5 241.2 114.4 163.7 497

2012 年,除印度外,中国从欧盟单位进口拉动的就业最高。2012 年欧盟每

百万美元产值所拉动的就业是 8 人次,而中国从欧盟进口每百万美元所拉动的欧

盟内部就业约为 11.4 人次,这表示中国从欧盟进口对欧盟内部的就业拉动作用

较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从欧盟的进口为欧盟新增了大量就业岗位。

2011-2012 年欧盟的总就业减少了 34 万人次(从 21635 万人次减至 21601 万人次)

11,而本课题的计算结果显示,中国从欧盟进口所拉动的欧盟就业反而增长了 43

万人次(从 198 万人次增至 241 万人次)。

4 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分主要商品贸易的增加值比较分析

由于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进口的商品结构有很大不同,且这些产品

的劳动或技术密集程度、生产过程中投入结构等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贸易双

方增加值的贡献也有所不同。本章按照协调制度(Harmonized System,简称 HS)

章别分类,对中国和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与印度间主要商品的贸易增加值进

行了比较分析12。

4.1 中美贸易分商品进/出口的增加值分析

(1)中美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电脑和电子产品、化学产品和机械产品。农产

品主要为黄大豆、棉花和玉米等,其中黄大豆进口量占从其进口农产品的 70%

以上。中国是世界上电子产品的主要加工组装地之一,从美国进口的主要电子类

商品为第 84、85 章商品(主要为处理器及控制器、存储器、其他集成电路等),

11

http://appsso.eurostat.ec.europa.eu/nui/show.do?dataset=lfsi_emp_a&lang=en 12

受东盟投入产出表、就业及相关数据基础的限制,暂未包括中国和东盟间贸易增加值核算和就业拉动的

部分。

Page 32: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25

这些进口品被大量地用于加工贸易生产。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纺织品、电子产品

和机械产品,其中电子产品比重最大,但与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电子产品有明显差

异。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主要为电子元器件等配件(如集成电路、存储器等),

而出口至美国的电子产品则大多数为制成品(如电脑整机等)。中国向美国出口

中,加工贸易占比超过 50%,个别商品比重非常高,例如 2012 年第 84、85 章商

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分别占 78.2%和 75.0%。

中国从美国进口额及向美国出口额排前 10 位的商品分别见表 14。

表 14. 中国从美国进口额和对美国出口额最大的前 10 章商品

中国从美国进口 中国对美国出口

HS

章 商品描述

HS

章 商品描述

12

含油子仁及果实;杂项子仁及

果实;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

草.秸秆及饲料

39 塑料及其制品

29 有机化学品 61 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

38 杂项化学产品 62 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

39 塑料及其制品 64 鞋靴.护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

47 木浆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浆;

纸及纸板的废碎品 73 钢铁制品

84 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

具及其零件 84

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

85

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

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

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

附件

85

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

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

零件.附件

87 车辆及其零件、附件,但铁道

及电车道车辆除外 87

车辆及其零件、附件,但铁道及电车道车

辆除外

88 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 94

家具;寝具、褥垫、弹簧床垫、软坐垫及

类似的填充制品;未列名灯具及照明装

置;发光标志.、发光名牌及类似品;活

动房屋

90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

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

精密仪器及设备;上述物品的

零件.附件

95 玩具、游戏品.运动用品及其零件.附件

Page 33: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26

(2)主要商品的中美贸易增加值分析

2012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中,协调制度第 12 章商品(主要为含油子

仁及果实等农产品)占进口总额的 11.8%。分商品贸易增加值核算结果显示,中

国从美国进口 1000 美元该章商品增加值为 904 美元(拉动的美国增加值),高于

单位进口拉动的增加值平均水平(860 美元)。以增加值核算,中国从美国进口

第 12章商品为美国拉动了 129.5亿美元的国内增加值,占总进口增加值的 12.4%,

在所有章商品中占比最大。其次,中国进口第 84 和 85 章商品(主要为机械电子

类产品)分别拉动美国国内增加值 116.0 亿美元和 112.4 亿美元,分别占总进口

增加值的 11.1%和 10.8%;第 90 章商品(主要为仪器仪表)的单位进口增加值高

达 897 美元,中国从美国进口该商品拉动美国增加值为 82.4 亿美元,占总进口

增加值的 8%左右。相应地,中国从美国进口额前 10 章商品同时也是进口增加值

最高的 10 章商品(见图 7)。

2012 年,中国向美国出口额最大的前两章商品为第 84 和 85 章(主要为机

械电子类产品),分别占中国向美国出口总额的 24.4%和 22.0%。但由于电子类

产品中加工出口比重较大,均占 50%左右,因此单位出口的增加值相对较低,中

国向美国每出口 1000美元的第 84章和第 85章商品分别拉动中国国内增加值 415

美元和 528 美元。以增加值核算,2012 年中国向美国分别出口这两章商品 408.4

亿美元和 356.8 亿美元,占总出口增加值的比重为 19.8%和 17.3%,低于以出口

总值统计的占比。纺织类产品单位出口增加值相对较高,2012 年第 61、62 和 64

章(主要为纺织品、服装和鞋类产品)出口以增加值核算合计占比为 14.2%,高

于以总值统计 11.1%的比重。和进口类似,中国向美国出口量最大的 10 章商品

也是出口增加值最高的 10 章商品。2010-2012 年中国向美国分商品出口的国内增

加值见图 7。

Page 34: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27

图 7. 2010-2012 年中美贸易额前 10 章商品的增加值(亿美元)

(3)主要商品的中美贸易差额分析

由于中国对美货物出口中存在大量的加工贸易出口,虽然中国出口总量占优,

但实际上获得的国内增加值却相对较低。2012 年中美货物贸易顺差以总值统计

为 2189 亿美元,而以增加值核算为 1017 亿美元,与以总值统计相比减少了 53.6%。

分商品来看,中国向美国出口额最多的第 84 和 85 章商品,以贸易总值统计中方

顺差分别为 712.2 亿美元和 631.2 亿美元,而由于中国在这两章商品生产中绝大

部分为加工贸易,所获得的增加值仅为 244.3 亿美元和 292.4 亿美元。中美贸易

顺差主要来源于纺织品和电子产品加工贸易出口,这也说明目前中国仍以劳动密

集型产业出口为导向。

图 8 是在贸易总值和贸易增加值这两种口径下中美分主要商品的贸易差额

比较情况。在贸易增加值口径下,中国获得顺差较大的商品类仍为第 85 和 84 章

商品。虽然其单位出口增加值较低,但总量较大,因此出口增加值仍然较高。中

国处于较大逆差地位的为第 12 章(主要为农产品)。2012 年以增加值核算的第

12章商品中方逆差值为127.7亿美元。由于中国对美国单位货物出口增加值较低,

因此和平均水平相似,分商品贸易以增加值核算时,中国在中美贸易中获得的顺

差也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2 85 84 90 88 87 39 29 47 38

中国从美国进口

2010 2011 2012

0

100

200

300

400

500

85 84 94 61 62 95 64 87 73 39

中国向美国出口

2010 2011 2012

Page 35: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28

图 8. 2012 年中美贸易分主要商品贸易总值和增加值差额(亿美元)

4.2 中欧贸易分商品进/出口的增加值分析

(1)中欧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从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无论是加工贸易出口,还是一般贸易出口,

机械及电机电气类产品及其零部件产品占比均较高。

图 9 给出了 2012 年中国对欧盟加工贸易出口中主要商品占比,并将其与当

年中国总的加工贸易出口中相应商品的比重进行了对比。受篇幅限制,仅列出出

口额在前 15 位的商品。这些商品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占中国对欧盟加工贸易总

出口的 85%左右。图 9 显示,中国对欧盟的加工贸易出口集中在第 84、85 章商

品(主要为机械及电机电气类产品及其零部件)上,这两章商品占中国对欧盟总

加工贸易出口的 65%以上。这与中国的加工贸易总出口结构也基本一致(这两章

商品占中国加工贸易总出口的 60%左右),但仍有少数商品存在差异。其中,差

异最大的是第 84 章商品(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核反应堆),该章商

品在中国加工贸易总出口中比重为 28%,而在中国对欧盟加工贸易出口中所占比

例为 37%,差异近 10 个百分点。

图 10 则展示了 2012 年中国对欧盟一般贸易出口中前 15 位商品所占的比重。

一般贸易出口的集中度要远低于加工贸易出口的集中度,前 15 章商品占总非加

工贸易出口的比例大致在 70%。第 84、85 章商品(主要为机械及电机电气类产

品及其零部件)仍是中国一般贸易出口中占比最高的两章商品,但两者加和在中

国对欧盟一般贸易总出口中的比重在 30%以下。对欧盟的一般贸易出口仍与中国

的一般贸易出口结构基本一致。存在差异的主要集中在第 61 章(针织或钩编的

-200

0

200

400

600

800

12 88 90 47 38 39 87 29 73 64 95 62 61 94 84 85

总值 增加值

Page 36: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29

服装及衣着附件)、第 62 章(非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第 64 章(鞋靴、

护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在这些商品上中国对欧盟的出口比重要略高于这些商

品在中国总出口中比重。在第 84-85 章(机械和电机电气及其零部件)这两章商

品上,中国对欧盟的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则略小于这两章商品在中国的一般贸易总

出口比重。这说明中国对欧盟形成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初

级制造品上,如纺织服装类、家具等。

图 9. 2012 年中国对欧盟加工贸易出口结构与加工贸易总出口结构对比

Page 37: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30

图 10. 2012 年中国对欧盟一般贸易出口结构与一般贸易总出口结构对比

与中国对欧盟出口不同的是,中国从欧盟进口与中国总进口结构存在较大差

异(图 11)。有两章商品中国从欧盟的进口比重远低于其在中国总进口中所占比

重,这两章商品分别是第 85 章(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

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和第 27 章(矿物燃料、矿

物油及其蒸馏产品;沥青物质;矿物蜡),比重差异达到了 10 个百分点。前者主

要是由于其在中国加工贸易中占比相应较低(如图 11 所示),后者则主要集中于

资源类产品。中国从欧盟进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比重的商品则主要是第 87 章(车

辆及其零件、附件),第 84 章(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核反应堆)以

及第 88 章(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欧洲的汽车制造企业如大众、奔驰、奥

迪、宝马、标志雪铁龙、菲亚特占据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半壁江山以上13,这也

是在车辆及其零部件上中国对欧盟进口的依赖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原因。类似地,

欧盟的机械制造特别是德国的机械制造,以及空客等企业的发展则是中国在机械

和航空及其零部件上高度依赖欧盟进口的原因。

13

详见国家信息中心《2013 年汽车行业分析》,http://www.sic.gov.cn/News/82/2408.htm。

Page 38: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31

图 11. 2012 年中国从欧盟进口结构与总进口结构对比

2010-2012 年中国从欧盟主要商品进口的比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比重

增幅最大的前 5 章商品分别是:第 87 章(车辆及其零件、附件),比重从 14.15%

增至 18.57%,增幅达 4.4 个百分点;第 30 章(药品),比重从 2.54%增至 3.93%,

增幅为 1.4 个百分点;第 90 章(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

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比重从 5.73%增至

6.48%,增幅为 0.8 个百分点;第 27 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沥青

物质;矿物蜡),比重从 0.68%增至 1.39%,增幅为 0.7 个百分点;以及第 88 章

(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比重从 3.54%增至 4.04%,增幅为 0.5 个百分点。

这些商品均是欧盟的传统出口优势商品,在欧盟总出口中也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比重降幅最大的前 5 章商品分别是:第 84 章(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

具及其零件),比重从 26.26%下降至 21.98%,降幅为 4.3 个百分点;第 85 章(电

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

其零件、附件),从 13.09%下降至 10.93%,降幅为 2.2 个百分点;第 76 章(铝

Page 39: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32

及其制品),从 1.25%下降至 0.64%,降幅为 0.6 个百分点;第 39 章(塑料及其

制品),从 4.23%下降至 3.65%,降幅为 0.6 个百分点;以及第 74 章(铜及其制

品),从 4.62%下降至 4.27%,降幅为 0.4 个百分点。

中国从欧盟的进口长期以来集中在计算机、电气、机械类商品及其零部件上,

这些商品并非欧盟的传统优势出口商品,而属于中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技术密集

型产品。以机械制造业为例,中国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零部件参与至国内的加工

生产过程中,而通过加工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有很大部分最终会被提供零部件的

国家获取。这说明欧盟不仅从对中国的出口中获取了大量的直接增加值,同时还

通过转移产业布局参与中国的加工贸易等生产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的间接增加值。

但从 2010-2012 年的结构变化来看,这些因产业转移和加工贸易产生的产业间贸

易,如机械、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部件等商品的出口比重均出现了一定程度下

降,这说明欧盟的经济低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从欧盟的进口;而之前中国从

欧盟进口较少但相应属于欧盟出口的传统优势商品,如医药制品、化工产品、食

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部门的进口比重均出现了一定程度上涨。这说明中国从欧盟

进口(即欧盟向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正在逐渐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主要商品的中欧贸易增加值分析

图 12 和图 13 对中欧贸易排在前 15 位的主要商品每进/出口 1000 美元拉动

的欧盟/中国增加值进行了对比,其中图 12 给出了中国从欧盟进口占比最高的前

15 章商品,图 13 给出了中国向欧盟出口占比最高的前 15 章商品。可以看出,

中国从欧盟进口比重较高的商品通常其单位进口带来欧盟内部增加值含量相应

也较高。如进口比重最高的第 84 章商品(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核

反应堆),其单位进口对欧盟增加值的拉动既高于其他商品单位进口对欧盟增加

值的拉动,也高于单位出口对中国增加值的拉动。中国对欧盟出口比重较高商品

的增加值含量则出现了分化。其中,出口比重最高的第 84 章(锅炉、机器、机

械器具及其零件、核反应堆)和第 85 章(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

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由于加工贸易出

口比重较高,其单位出口对中国增加值的拉动不仅远低于单位进口对欧盟增加值

的拉动,也远低于其他商品单位出口时对中国增加值的拉动。但对服装皮革鞋帽

和家具等中国对欧盟也具有较高的出口比较优势的商品类别而言,由于这些商品

Page 40: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33

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单位出口对中国增加值的拉动作用较大,甚至高于其

单位进口对欧盟增加值的拉动。

图 12. 2012 年中国从欧盟进口占比前 15 章商品单位贸易的增加值对比

Page 4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34

图 13. 2012 年中国向欧盟出口占比前 15 章商品单位贸易的增加值对比

(3)主要商品的中欧贸易差额分析

表 15 是 2012 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的总额及增加值情况,主要给出了中国

与欧盟双边贸易顺差/逆差数值最高的前 5 种商品。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的前 5

章商品分别是第 85 章(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

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 62 章(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

着附件);第 61 章(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第 64 章(鞋靴、护腿和类

似品及其零件);第 94 章(家具;寝具、褥垫、弹簧床垫、软坐垫及类似的填充

制品;未列名灯具及照明装置;发光标志、发光名牌及类似品;活动房屋)。这

五章商品的贸易顺差额在总值和增加值计算方法下分别达到 1059 亿美元与 718

亿美元,说明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另外,在这 5 章商品中,除

第 85 章商品而外,其它 4 章商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占比均较低,属于中国传统的

劳动密集型优势出口商品。

Page 42: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35

中国对欧盟贸易逆差前 5 章商品分别是第 87 章(车辆及其零件、附件);第

74 章(铜及其制品);第 88 章(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第 30 章(药品);

第 90 章(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

器及设备;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这五章商品的贸易逆差额在总值和增加值

计算方法下分别达到 602 亿美元和 472 亿美元。除铜及其制品而外,其他商品均

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对比中国对欧盟主要贸易顺差产品和主要贸易逆差产品即

可发现,与欧盟相比,中国的出口优势商品仍集中在加工贸易类产品和劳动密集

型产品上,因此以总值计的贸易顺差要远高于以增加值计的贸易顺差。这说明中

国的出口结构调整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表 15. 中国-欧盟分主要商品双边贸易差额变动情况(前 5 位商品)

HS 章

中国向欧盟出口

(百万美元)

中国从欧盟进口

(百万美元)

中欧双边贸易差额:

出口-进口

(百万美元)

出口总值 出口增加值 进口总值 进口增加值 贸易总值 贸易增加值

贸易逆差商品

87 6410 4155 39382 29345 -32972 -25190

74 665 360 9063 6387 -8398 -6026

88 404 222 8576 6046 -8172 -5825

30 1437 951 8334 6289 -6896 -5338

90 9970 4693 13751 9557 -3781 -4864

贸易顺差商品

64 9056 6206 609 429 8447 5778

94 17803 14032 1307 983 16495 13048

62 16423 13792 868 603 15555 13189

61 17661 15371 341 237 17320 15135

85 71267 41232 23185 16542 48083 24689

4.3 中日贸易分商品进/出口的增加值分析

(1)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表 16 分别列出了 2010-2012 年中国对日本出口额排名前 10 章的商品以及中

国从日本进口额排名前 10 章的商品。图 14 和图 15 分别展示了贸易额最大的前

10 章商品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

Page 43: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36

表 16. 2010-2012 年中国对日本出口额和进口额最大的前 10 章商品14

中国对日本出口 中国从日本进口

HS 章 商品 HS 章 商品

16 肉.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

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 29 有机化学品

39 塑料及其制品 38 杂项化学产品

61 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 39 塑料及其制品

62 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

附件 72 钢铁

73 钢铁制品 73 钢铁制品

84 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

其零件 74 铜及其制品

85

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

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

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84 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

零件

87 车辆及其零件.附件,但铁道及电

车道车辆除外 85

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

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

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90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

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

及设备;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

87 车辆及其零件.附件,但铁道及电车

道车辆除外

94

家具;寝具.褥垫.弹簧床垫.软坐

垫及类似的填充制品;未列名灯

具及照明装置;发光标志.发光名

牌及类似品;活动房屋

90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

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

备;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

14

2010-2012 年中国对日本出口额最大的前 10 章商品略有变化,主要是由于第 28 章商品(无机化学

品;贵金属.稀土金属.放射性元素及其同位素的有机及无机化合物)的出口比重出现少许下滑导致。

本报告列出的前 10 章商品是以 2012 年的出口额排序为准。

Page 44: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37

图 14. 2010-2012 年中国对日本出口额最大的前 10 章商品在出口中比重(%)

图 15. 2010-2012 年中国从日本进口最大的前 10 章商品在进口中比重(%)

可以看出,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第 84 章(核反应堆、锅炉、机器、

机械器具及其零件)、第 85 章(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

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 61 和 62 章(主要为服装及衣着附

件)等商品中。2012 年出口额最大的前 10 章商品的出口额占中国对日本出口总

额的 69.49%,其中仅第 84 和 85 两章商品的出口比重就高达 38.66%。整体看,

2010-2012 年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结构较为稳定。但具体来说,第 61 和 62 章(主

要为服装及衣着附件)、第 85 章(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

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的出口比重有所下滑,而第 90 章(主

要为仪器仪表)、第 94 章(家具等)、第 39 章(塑料及其制品)商品的出口比重

0

5

10

15

20

25

16 39 61 62 73 84 85 87 90 94

2010 2011 2012

0

5

10

15

20

25

30

29 38 39 72 73 74 84 85 87 90

2010 2011 2012

Page 45: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38

略有上升。

中国从日本的货物进口主要集中在第 84 章(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

器具及其零件)、第 85 章(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

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 87 章(车辆及其零件、附件)、第 90

章(仪器仪表)、第 39 章(塑料及其制品)、第 72 章(钢铁)和第 29 章(有机

化学品)。2012年,在中国从日本的总货物进口中,上述7章商品占比高达79.82%。

特别地,中国从日本的进口以机械设备等高科技商品为主。2012 年,仅第 84 章

(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和第 85 章(电机.电气设备及其

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商品在中

国从日本的总货物进口中的比重就高达 45.97%;而第 87 章(车辆及其零件、附

件)和第 90 章(主要为仪器仪表)的进口比重也合计高达 18.09%。随时间来看,

中国从日本的进口结构也相对稳定,但各商品在进口中的比重仍有一些变化。具

体来说,2010-2012 年,在中国从日本的进口中,第 84 章(核反应堆、锅炉、机

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商品的进口比重下降较为明显,下降 2.32 个百分点。

其次第 72 章(钢铁)的进口比重也出现下降。而第 29 章(有机化学品)、第 38

和 39 章(主要为塑料制品和橡胶制品)、第 85 章(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

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和第 90 章(主要

为仪器仪表)商品的进口比重略有上升。

(2)主要商品的中日贸易增加值分析

为分析中日不同商品贸易对双方经济的贡献,表 17 分别列出中国从日本单

位主要商品进口为日本带来的增加值,以及中国对日本单位主要商品出口为中国

带来的增加值。

整体来看,中国从日本单位进口为日本带来的增加值远高于中国对日本单位

出口为中国带来的增加值。2012 年前者约为后者的 1.32 倍。事实上,日本大多

数商品单位出口均能带来较高的增加值,在商品间的分布较为平均,除第 5 章(其

他动物产品)和第 26 章(矿砂,矿渣及矿灰)等个别商品外,每 1000 美元商品

出口带来的增加值均在 700 美元以上。2012 年日本对中国商品出口中,每 1000

美元出口中的增加值大于 800美元的商品共有 62章。而在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中,

每 1000 美元出口中的增加值大于 800 美元的商品仅有 35 章。

Page 46: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39

表 17. 2012 年中国和日本主要贸易商品 1000 美元为双方带来的增加值15(美元)

HS 章 中国对日本 1000 美元出口为中

国带来的增加值

中国从日本 1000 美元进口为日本

带来的增加值

16 636 886

29 753 785

38 641 784

39 408 752

61 819 873

62 751 873

72 720 590

73 619 748

74 390 618

84 460 829

85 483 828

87 566 835

90 391 828

94 743 834

平均 599 790

在商品层面,均有中国从日本单位进口带来的增加值远高于中国对日本单位

出口增加值的结论。特别地,2012 年日本对中国 1000 美元第 90 章(仪器仪表)

商品出口为日本带来 828 美元增加值,是中国对日本同种商品 1000 美元出口带

来增加值的 2.12 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对日本该商品出口中加工出口所

占比重较高,2012 年高达 77.4%;由于加工贸易出口带来的增加值较低,最终使

得中国对日本该商品单位总出口带来的增加值较低。表 18 列出了 2011 年和 2012

年中国对日本主要商品的总出口为中国带来的增加值。结果显示,中国对日本出

口增加值最高的商品往往也同时是出口额较大的商品。具体来说,中国对日本的

出口增加值最高的前 5 章商品依次为:第 85 章(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

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 84 章(核

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第 61 和 62 章(主要为服装及衣着

附件)、第 94 章(家具等)。2012 年这 5 章商品出口为中国带来的增加值占中国

15

由于 2011 年和 2012 年的结果均是基于同一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测算,因此单位商品出口的增加

值变化并不大,此处仅列出 2012 年结果。

Page 47: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40

对日本总出口带来增加值的 53.2%。与此同时,中国对日本出口增加值最高的前

10 章商品与中国对日本出口额最大的前 10 章商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第 29 章

(有机化学品)和第 63 章(其他纺织品)虽然出口增加值相对较大,但出口比

重却相对较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对日本单位不同商品出口带来的增加

值差异较大引起的。对比中国对日本主要出口商品的比重及其出口增加值在中国

对日本总出口增加值中的比重发现,二者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中国对日本的最

大出口商品第 85 章商品(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

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2012 年的出口比重为 21.69%,但

出口增加值比重为 17.51%。这进一步表明了在商品层面分析出口增加值的重要

性:它能够真实反映出各商品出口对国民经济的真正影响。

表 18. 中国对日本主要商品出口的增加值16(亿美元)

HS 章 2011 2012

16 21.4 22.2

29 22.0 21.8

39 15.0 16.3

61 89.2 91.3

62 76.5 77.0

63 23.9 23.6

73 19.4 20.4

84 108.2 118.3

85 138.9 159.0

87 18.6 21.2

90 19.7 22.5

94 32.3 37.7

随时间看,2011-2012 年间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增加值有一定程度增加,增幅

3.4%。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对日本单位出口的增加值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

中国对日本出口总量增加。从商品层面来看,第 85 章商品(电机、电气设备及

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是促使中国对日本总出口增加值增加的主要来源。2011-2012 年该商品出口增加

16

表 18 同时列出了中国对日本出口量最大的前 10 章商品和出口增加值最大的前 10 章商品。

Page 48: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41

值增加 20.06 亿美元,占中国对日本总出口增加值增加的 67.65%(基于表 18 计

算)。

表 19 列出了 2011 和 2012 年中国从日本主要商品进口为中国带来的增加值。

如前文所述,日本单位商品出口所带来的增加值普遍较高,因此中国从日本总进

口对日本经济的拉动效应主要是受商品进口比重的影响。2012 年中国从日本进

口增加值最大的前 10 章商品同时也是进口比重最大的前 10 章商品。具体来说,

第 29 章(有机化学品)、第 39 章(塑料及其制品)、第 72 章(钢铁)、第 84 章

(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第 85 章(电机.电气设备及其

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 87

章(车辆及其零件)和第 90 章(主要为仪器仪表)商品是中国从日本的主要进

口品,同时也是中国从日本进口增加值的主要来源。

表 19. 分商品中国从日本主要商品总进口的增加值17(百万美元)

代码 2011 2012

29 60.5 61.2

38 24.8 23.6

39 83.6 78.3

72 66.2 52.0

73 20.5 19.7

74 24.3 25.0

84 366.2 287.4

85 383.7 366.0

87 135.1 124.2

90 129.5 133.7

随时间看,2011-2012 年间中国从日本总进口额约减少 8.6%,因此其拉动的

日本增加值有一定程度下降,降幅 9.1%。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日本经济发展

对中国商品的依赖性下降。分商品来看,中国从日本的大多数商品进口给日本带

来的增加值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第 84 章(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

具及其零件)和第 85 章(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

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是中国从日本的总进口增加值和就业下滑

17

表 19 同时列出了中国对日本出口量最大的前 10 类商品和出口增加值最大的前 10 类商品。

Page 49: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42

的主要推手,二者对进口增加值下降的贡献率为 72%(从表 19 计算得到)。

(3)主要商品的中日贸易差额分析

进一步,本课题组对比了 2012 年中国与日本 HS 2 位码分类商品分别按照贸

易总额和增加值核算的贸易差额。图 16 分别列出了 2012 年中日贸易中贸易顺差

和贸易逆差位居前 6 的商品的贸易差额。以贸易总值计算时,2012 年中国对日

本的贸易逆差为 262亿美元,但以增加值计时,这一贸易逆差扩大至 447亿美元,

约增加了 70%。这说明按照贸易总值统计的贸易差额严重低估了中日贸易逆差。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对日本单位出口对中国增加值的拉动,远低于单位进

口对日本增加值的拉动。分商品来看,第 84 章(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

器具及其零件)、第 85 章(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

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 90 章(主要为仪器仪表)、第 87 章

(车辆及零件、附件)、第 39 章(塑料及其制品)和第 72 章(钢铁)是中日贸

易逆差的主要来源。2012 年,如果以贸易总值计,这 6 大章商品带来的贸易逆

差是中日贸易总逆差的 2.29 倍,但如果按照增加值核算,它们带来的的贸易逆

差为中日贸易总逆差的 1.55 倍。这 6 章商品大部分属于高科技型商品,因此表

明了与日本相比,中国在高科技行业上的发展仍具有较大不足,对国外的依赖性

较强。这也警示中国应该不断加强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促进高科技行业的发展。

图 16. 中日间主要商品贸易的贸易差额(亿美元)

第 61、62 和 63 章(主要为服装及衣着附件及其他纺织品)、第 94 章(家具

-250

-200

-150

-100

-50

0

50

100

150

16 61 62 63 94 95 39 72 84 85 87 90

贸易总值差额 增加值差额

Page 50: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43

等)、第 16 章(主要为肉及水生动物制品)、第 95 章(玩具运动用品等)是中日

贸易中顺差差额最大的 6 章商品。2012 年,如果按照贸易总额计,这 6 章商品

带来的中日贸易顺差约为 353 亿美元,是中日贸易总逆差的 1.35 倍;如果按照

增加值核算,它们带来的中日贸易顺差约为 265 亿美元,为中日贸易总逆差的

59%。这 6 章商品大多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这进一步说明,

目前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仍停留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仍需不

断优化出口结构,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发展,努力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

国际竞争力。

4.4 中韩贸易分商品进/出口的增加值分析

(1)中韩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目前,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根据韩国海关统计,韩国对中国出

口的商品总值从 2001 年的 183 亿美元升至 2012 年的 1343 亿美元,占韩国商品

总出口的比重从 12.1%上升至 24.5%。韩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值从 134 亿美元

升至 808 亿美元,占韩国商品总进口的比重从 9.7%上升至 15.6%。至 2012 年,

中国与韩国的贸易总额占韩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已达到了 20.1%,中国是韩国第一

大贸易伙伴。

中韩贸易的一大特点是产业内贸易占主导,表 20 列出了中韩贸易位列前 10

位的商品。具体而言,中国对韩国出口主要集中在第 85 章(电气设备和影像设

备等)、第 84 章(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第 72 和 73 章

(钢铁及钢铁制品)、第 90 章(仪器仪表)、第 29 章(有机化学品)、第 89 章(船

舶及浮动结构体)、第 27 章(矿物燃料等)、第 62 章(服装及附件)和第 74 章(铜

及其制品)等。2012 年出口额最大的 10 章商品其出口额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

的 72%(事实上,前三章商品所占份额达到 51.8%)。整体来看,中国对韩国的

出口结构较为稳定。

中国从韩国的货物进口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章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第 85、84、

90、29、27、72 和 74 章;仅第 39 章(塑料及其制品)、第 87 章(车辆及其零

件、附件,但铁道及电车道车辆除外)等商品未同时出现在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前

十章商品。2012 年中国从韩国的总货物进口中,该前 10 章商品所占的比重高达

Page 5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44

91.6%。特别地,中国从韩国的进口以机械设备等高科技产品为主,2012 年仅第

85 章(电气设备和影像设备)和第 90 章(仪器仪表产品)商品在中国从韩国的

总货物进口中的比重合计高达 53.5%;而第 84 章(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

械器具及其零件)和第 29 章(有机化学品)的进口比重也合计达到 16.5%。

表 20. 2012 年中国对韩国出口额和进口额最大的前 10 章商品

中国对韩国出口 中国从韩国进口

HS

章 商品描述

HS

章 商品描述

85

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

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

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85

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

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

其零件.附件

84 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

其零件 90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

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上述物

品的零件.附件

72 钢铁 84 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

90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

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

及设备;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

29 有机化学品

73 钢铁制品 27 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沥青物

质;矿物蜡

29 有机化学品 39 塑料及其制品

89 船舶及浮动结构体 87 车辆及其零件.附件,但铁道及电车道车

辆除外

27 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

沥青物质;矿物蜡 72 钢铁

62 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

附件 74 铜及其制品

74 铜及其制品

中国从韩国的进口商品长期以来集中在电机、电气、机械类商品及其零部件

和化学品上,这些商品属于中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技术密集型行业。以电机、电

气设备为例,中国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零部件参与至国内的加工生产过程中,而

通过加工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有很大部分最终会被提供零部件的国家获取。这说

明韩国不仅从对中国出口中获取了大量的直接增加值,同时还通过转移产业布局

Page 52: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45

参与中国的加工贸易等生产格局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的间接增加值。特别地,从

2011-2012 年的结构变化来看,这些因产业转移和加工贸易产生的产业间贸易,

如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部件等商品的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这说明中国从韩国

进口(即韩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正在逐渐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

也符合韩国经济发展的利益。

(2)主要商品的中韩贸易增加值分析

表 21a给出了 2012年中国对韩国协调制度章别分类主要商品每单位出口(一

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加权平均值)的增加值率,仅列出增加值率高的及增加值率

低的部分代表性商品。由表 21a 可知,中国对韩国 1000 美元出口差异同样显著:

2012 年,农牧产品、纺织品等初级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对韩国 1000 美元出口的增

加值率较高,大多在 870 美元左右,如活动物 893 美元、针织物及钩编织物 871

美元;而机电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单位出口的增加值反而较低,不高于

500 美元。

表 21a. 2012 年分商品中国对韩国 1000 美元出口为中国带来的增加值

HS 章 1000 美元出口增加值

(美元) HS 章

1000 美元出口增加值

(美元)

1 893 18 397

4 859 40 386

5 834 48 489

6 892 79 400

7 875 80 323

9 862 84 495

10 864 85 499

12 875 86 474

14 893 90 361

2011-2012 年间,中国从韩国每进口 1000 美元给韩国带来的增加值从 540

美元上升至 571 美元,这与韩国对中国的出口结构变化有关,也与韩国的增加值

系数上升有关18。

18

需要说明的是,各部门单位出口的完全增加值含量只与列昂惕夫逆和直接增加值系数有关,所以这

实际上也是韩国各部门单位出口的完全增加值,以 2011 年投入产出表为基准。另外,因为投入产

出表结构的变化,之前报告中 2011 年结果和 2012 年数据并不完全可比。

Page 53: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46

表 21b 展示了 2012 年中国从韩国协调制度章别分类主要商品每 1000 美元进

口的增加值率,限于篇幅仅列出部分商品。从表 21b 中可以看出,中国从韩国单

位进口各章商品中所拉动的韩国增加值具有一定差异:2012 年,农牧业、食品

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韩国单位进口的增加值相应较高,大多在 750 美元左右,

如活动物 785 美元、活树及其他活植物 785 美元;而机电产品等技术密集型产品

单位进口的增加值反而较低,在 600-650 之间。对比中国从韩国单位进口所拉动

的韩国国内增加值可以发现,整体说来,中国对韩国单位出口各章商品所拉动的

增加值率差异更显著。

表 21b. 2012 年分商品中国从韩国 1000 美元进口为韩国带来的增加值

HS 章 1000 美元进口增加值

(美元) HS 章

1000 美元进口增加值

(美元)

01 785 41 692

15 540 48 714

16 688 50 675

25 786 54 634

26 756 55 597

27 168 71 604

29 496 74 515

36 638 84 621

40 525 89 653

表 22a 列出了 2012 年中国对韩国前 10 位主要商品的出口增加值总额。从总

值统计看,由于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多集中于电气、机械类商品及其零部件上,虽

然该类商品出口的单位增加值较低(加工出口份额高达 86%),但出口总量较大

(占总出口的 34%),是中国对韩国出口的最主要商品。

表 22a. 中国对韩国主要商品出口拉动的中国增加值

HS 章 增加值(亿美元) HS 章 增加值(亿美元)

85 148.8 90 15.9

72 50.7 27 14.2

84 42.2 89 13.4

29 17.3 62 13.2

73 16.3 28 12.2

Page 54: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47

表 22b 列出了 2012 年中国从韩国主要商品的进口增加值。从总值统计看,

2011-2012 年间中国从韩国总进口在从 1627 亿美元增至 1630 亿美元,增幅仅为

0.18%;但由于单位 1000 美元进口增加值的上升,中国从韩国总进口所拉动的韩

国增加值从 879 亿美元增至 930 亿美元,增幅达到了 5.8%。增加值细项数据显

示,从业人员报酬占增加值的 39%。这是由于中国从韩国的进口多集中于电气、

机械类商品及其零部件上,而 2011-2012 年这些商品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是中国从韩国进口的最主要商品。

表 22b. 中国从韩国主要商品进口拉动的韩国增加值

HS 章 增加值(亿美元) HS 章 增加值(亿美元)

85 383.6 87 28.0

90 144.7 72 20.3

84 84.9 27 18.7

29 65.8 74 13.3

39 58.8 40 7.2

(3)主要商品的中韩贸易差额分析

2012 年,以贸易总值统计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为 753 亿美元,但当以增加

值核算时,这一贸易逆差降至 399 亿美元,减少了 47%。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对韩

国单位出口拉动的中国增加值要略高于中国从韩国单位进口拉动的韩国增加值。

表 23 进一步对比了 2012 年中国与韩国分主要商品双边贸易总额及增加值情况,

主要列出了中韩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位列前 5 位的商品。

表 23. 2012 年以总值与增加值计的中韩双边贸易差额对比(亿美元)

HS 章 中国向韩国出口 中国从韩国进口 中韩双边贸易差额:出口-进口

出口总值 出口增加值 进口总值 进口增加值 贸易总值 贸易增加值

贸易逆差排前 5 位的商品

27 21.7 13.2 111.5 18.7 -89.8 -5.5

29 23.6 17.3 132.8 65.8 -109.2 -48.6

39 14.4 7.6 111.4 58.8 -97.0 -51.2

85 298.4 144.7 633.2 383.6 -334.8 -238.8

90 43.9 15.9 239.0 144.7 -195.1 -128.8

贸易逆差排前 5 位的商品

61 13.8 11.7 0.6 0.4 13.3 11.3

Page 55: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48

62 17.3 13.3 1.1 0.7 16.2 12.5

72 70.5 50.9 39.5 20.3 31.0 30.6

73 30.6 16.9 10.7 5.5 19.9 11.4

89 23.0 13.4 1.8 1.2 21.2 12.2

从主要商品细项看,中国对韩国产生贸易逆差的前 3 章商品分别是第 85 章

(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

备及其零件、附件)、第 90 章(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

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和第 29 章(有机化学

品)。这三章商品的贸易逆差额在总值计算方法下达到了 639 亿美元,然而,以

增加值计降为为 417 亿元,降低 35%左右,说明传统的全值统计数据的对真实的

贸易获益情况反映不足。另外,这 3 章商品属于中国对韩国主要的加工贸易出口

商品。

中国对韩国产生贸易顺差的前 3 章商品分别是第 72 章(钢铁)、第 73 章(钢

铁制品)和第 89 章(船舶及浮动结构体)。这 3 章商品的贸易顺差额在总值统计

和增加值核算方法下分别达到了 72 亿美元和 54 亿美元。这些商品均属于资本密

集型产品。对比中国对韩国的主要贸易逆差商品和中国对韩国的主要贸易顺差商

品即可发现,与韩国相比,中国的出口优势仍集中在传统商品上,但在全球价值

链中仍然有所获益,因此以总值统计的中韩贸易逆差要远高于以增加值核算的贸

易逆差。

由上述分析可知,韩国经济相对专业化程度较高,比较充分地享用了全球化

的效益,通过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成功嵌入全球价值链;反观中国,积极参与

全球价值链是提升本国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途径,但最终目的是通过嵌入价值链拉

动相关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融合,以达到更高程度的国内经济一体化,

毕竟外贸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促进因素。

4.5 中印贸易分商品进/出口的增加值分析

(1)中印分商品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从印度进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第 26 章(矿砂.矿渣及矿灰)、第 52 章(棉

花)、第 74 章(铜及其制品)、第 71 章(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或半宝石.贵金属.

包贵金属及其制品;仿首饰;硬币)、第 29 章(有机化学品)、第 39 章(塑料及其

Page 56: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49

制品)和第 25 章(非金属制品)。图 17 列出了 2010-2012 年间中国从印度主要

商品进口的结构变化情况。其中 2012 年进口中主要以资源性产品为主,而矿产

品进口额占 22.53%,为中国从印度进口第一大商品,其中主要进口的是铁矿石。

第二章是棉制品进口占比 21.77%,主要以棉纱为主。另外,铜及其制品、珠宝、

有机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和非金属制品等占比也较高。这些商品进口额占中国

从印度进口总额的 80%以上。

图 17. 2010-2012 年中国从印度的主要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随时间看,2010 年中国从印度的矿产品进口金额高达 117 亿美元,占中国

从印度总进口额(208 亿美元)的 56.31%,其中主要是铁矿石进口。2011 年中

国从印度的矿产品进口有所下降,为 104 亿美元,但在总进口(233.7 亿美元)中

占比仍然高达 44.56%。到 2012 年,这一比例急速下降到 22.53%,矿产品进口

金额也较 2010 年减少了近三分之二。与矿产品进口额急速下滑相反,中国从印

度的进口中,其他主要进口商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棉制品进口金额从 2010

年的 22 亿美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41 亿美元,在总进口额中占比也相应扩大了一

倍。铜及其制品进口金额从 2010 年的 9 亿美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22 亿美元,在

总进口中占比也从 4.18%上升到 11.57%。其他主要商品,如珠宝、有机化学品、

塑料及其制品和非金属制品等在总进口中占比也有一定幅度的提升。总体来看,

中国从印度进口主要以资源性产品为主。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2010

2011

2012

Page 57: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50

(2)主要商品的中印贸易增加值分析

2012 年,中国向印度 1000 美元出口的增加值为 695 美元,高于中国 1000

美元出口的平均增加值,也高于中国向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 1000 美

元出口的增加值。印度向中国 1000 美元出口的增加值为 779 美元,比中国向印

度出口增加值高 84 美元。从主要商品来看,农产品19贸易中,除了少量商品外,

中国向印度单位出口的增加值基本低于印度对中国相应商品出口增加值;中国单

位矿产品(第 25-27 章)出口的增加值低于印度向中国出口;化工产品和纺织服

装制品贸易中,中国向印度 1000 美元出口的增加值要略高于印度向中国相应商

品出口增加值;钢铁及其制品贸易中,中国向印度 1000 美元出口的增加值要略

高于印度向中国出口,但有色金属及其制品正好相反。中国向印度机械设备出口

中,除汽车外,中国向印度 1000 美元出口的增加值要低于印度向中国出口相应

商品的增加值,而中国向印度单位汽车及其零配件出口的增加值要高于印度向中

国出口。其他商品如玩具、乐器、家具和杂项商品贸易中,中国向印度单位出口

的增加值要远高于印度向中国出口。概括起来,中印贸易中,印度在资源性产品、

有色金属及其制品和机械设备(除汽车外)等商品单位出口的增加值比中国出口

高;而中国在化工品、纺织服装制品、钢铁及其制品、汽车及其零配件和其他产

品单位出口的增加值比印度出口高。2012 年印度向中国出口总额为 188 亿美元,

其中第 26 章(主要为矿产品)、第 51 章(主要为棉制品)、第 74 章(铜及其制

品)、第 71 章(主要为珠宝)和第 29 章(有机化学品)等 5 章商品出口占印度

向中国总出口的 69.14%。从增加值来看,这 5 章商品出口的增加值占印度向中

国总出口增加值的 69.17%,其中矿产品、棉制品的出口增加值分别占总出口增

加值的 24.44%和 21.90%,铜及其制品、珠宝和有机化学品出口的增加值分别占

印度向中国总出口增加值的 10.21%、6.80%和 5.82%。

(3)主要商品的中印贸易差额分析

利用本课题组计算的中国和印度双边贸易总值和增加值,可以得出以贸易总

值统计与增加值核算的中印双边贸易差额(表 24)。2012 年以贸易总值统计的中

印双边贸易顺差为 289 亿美元,其中以第 84 章(主要为机械设备及其零件)和

19 此处农产品所指的商品范围为协调制度第 1-24 章,与海关统计主要进出口商品中的农产品略有不

同。

Page 58: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51

第 85 章(主要为电气设备与家用电器)贸易顺差最高,分别为 106 亿美元和 97

亿美元;其他依次是第 29 章(有机化学品)和第 31 章(肥料),分别为 36 亿美

元和 30 亿美元。第 26 章(主要为矿产品)和第 52 章(主要为棉制品)的贸易

逆差最高,分别为 42 亿美元和 39 亿美元。其他依次为第 74 章(铜及其制品)

和第 71 章(主要为珠宝),分别为 20 亿美元和 13 亿美元。

从增加值角度看,2012 年中印双边贸易增加值顺差为 186 亿美元,其中也

是第 84 章(机械设备及其零件)和第 85 章(电气设备与家用电器)贸易顺差最

高,分别为 65 亿美元和 62 亿美元;贸易逆差最高的产品也为第 26 章(矿产品)

和第 52 章(棉制品),分别为 35 亿美元和 31 亿美元。

表 24. 2012 年以贸易总值统计与增加值核算的中印双边贸易差额对比(百万美元)

HS

中国对印度出口 中国从印度进口 贸易差额(出口-进口)

出口总值 出口增加值 进口总值 进口增加值 贸易总值 贸易增加值 15 4 4 415 401 -411 -397

25 95 77 589 502 -495 -424

26 36 29 4235 3560 -4199 -3531

29 4758 3785 1185 848 3573 2937

31 2964 2324 1 1 2963 2323

52 206 139 4093 3191 -3887 -3052

71 45 36 1309 990 -1264 -954

72 1436 1038 258 177 1179 860

73 1808 1388 52 36 1756 1352

74 181 68 2174 1487 -1993 -1419

84 11094 6802 468 320 10626 6481

85 10044 6469 369 257 9675 6212

本课题组也分别核算了中国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印度按照协调制

度章别分类所有商品进口的增加值及其从业人员报酬和资本毛收益情况,以及

分部门进口和分商品进口对贸易伙伴就业的拉动作用。因篇幅所限,未能一一

列出,如有需要,请和本课题组联系。

Page 59: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52

5. 中国与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的相互拉动作用分析20

加入 WTO 以来,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

长。进出口总额从 2001 年的 5096.5 亿美元增长到 2012 年的 38671.2 亿美元,规

模扩大了7.6倍,年均增长20.2%,其中进口和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20.1%和20.4%,

远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进口和出口两方面来看,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离

不开外需的扩大,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拉动了世界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特别

是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为三分之一21。当前,

世界经济的复苏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也迫切需要一

个稳定复苏的世界经济环境。如何准确核算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通过贸易往来对

各自国内经济拉动,对衡量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和贸易利益格局具有重

要意义。

特别地,中国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中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

APEC 区内贸易发展迅速,已经占 APEC 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的很大比例。2010

年,APEC 区内贸易比重达到 67%左右。近年来中国与 APEC 其他经济体的贸易

比重始终维持在 70%以上。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从 APEC 其他经济体的进

口额年增幅保持在 11%左右,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稳定亚太地区经济发挥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从这些成员进口大量商品,有效地拉动 APEC 其他经济体

的经济增长以及就业的增加。当然,贸易是双赢的,中国对这些经济体的出口也

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创造就业、扩大中国商品国际市场的重要力量。恰逢 2014

年 APEC 领导人峰会在北京召开,因此 APEC 经济体间的经济依赖关系成为 2014

年的重要议题之一。本章基于国际投入产出模型,提出了一国最终需求22对国内

20 APEC(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现有 21 个成员经济体,分别是澳大利亚、文莱、加拿

大、智利、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

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越南。如无特别指出,

本章中“中国”均指代中国大陆地区。

21 中国需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林建海,

http://news.163.com/14/1011/05/A88KVU9B00014Q4P.html,2014 年 10 月 11 日

22 一国的国内总需求既包括最终需求(消费、资本形成),也包括中间需求(包括国内中间品需求、

进口品中间需求)。本报告基于国际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最终需求法来计算中国与 APEC 其他主要

经济体间的经济联系。受数据库覆盖范围的限制,本报告主要分析中国和 APEC 中几个主要经济体

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双边贸易量或者比重较大的成员。

Page 60: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53

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拉动的核算方法,研究中国的最终需求增长对 APEC 其他主

要经济体 GDP 的拉动作用,以及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最终需求对中国 GDP

的拉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 WIOD(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数据库23,

核算了 1995-2011 年中国与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间的 GDP 相互拉动作用24,分

析了 APEC 各主要经济体经济的紧密关联程度,并指出中国与 APEC 其他主要经

济体贸易的快速增长是共同利益之所在,也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基石。

5.1 中国的最终需求对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 GDP 的拉动作用分析

(1)中国的最终需求对国外经济的影响变动

1995-2011 年,中国的最终需求所拉动的国外增加值总量(国外 GDP)逐年

递增25。如图 18 所示,1995 年中国最终需求拉动的国外增加值为 1104.9 亿美元,

2011 年为 12305 亿美元,年均增速为 15.3%。加入 WTO 前(1995-2001 年期间),

中国的最终需求所拉动的国外增加值年均增长 11.0%,加入 WTO 后(2002-2011

年期间)年均增长 18.4%,中国的最终需求对国外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加。受

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 年中国的进口增速同比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比

2008 年下降了 11.2%,对国外增加值的拉动也出现了小幅的下降。

国内单位最终需求对国外增加值的拉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1995-1998 年,

拉动的总的国外增加值占中国最终需求比例在逐渐减少,从 15.8%降低至 12.4%;

1998 年之后,这一比例逐渐增加,一直到 2004 年的峰值 20.4%;2004-2009 年

间逐渐减少,2009 年达到低点 15.6%;2009 年之后又开始增加,提高至 2011 年

23

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简称 WIOD,是欧盟委员会第七框架计划资助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The 7th

Framework Programme, European Commission)“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s”的成果,编制了 1995-2011 年间世界投入产出表及相关系列数据,涵盖 27 个欧盟国

家和 13 个其他经济体(www.wiod.org)。但遗憾的是,WIOD 数据库只包含了 10 个 APEC 经济体,

即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中国台北、美国,因此

本报告重点研究中国和 9 个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互利关系。本报告中,如无特别说明,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专指上述 9 个经济体。

24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 WIOD 数据库中,各国家/地区的投入产出表只是一般的非竞争型表,没有

考虑加工贸易生产结构的特殊性,因此在计算国外需求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的时候,计算结果将在

一定程度上是高估的。但如果从时间序列上去考察,报告中的一些计算结果却能够反映中国与主要

贸易伙伴间的经济联系和变迁,有一定的分析价值。

25 本报告中提到的国外增加值(国外 GDP)是指除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地区的增加值,为表述简便,

统一为“国外增加值”。

Page 6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54

的 17.6%。这表明,1995-1998 和 2004-2009 年间,中国单位最终需求所拉动的

国外增加值在下降,而 1998-2004 和 2009-2011 年间则在上升。另外,可以得出:

1995-1998 和 2004-2009 年间,中国最终需求增长的幅度要大于中国所拉动的国

外增加值总量的增长幅度,而 1998-2004 和 2009-2011 年间则相反,中国所拉动

的国外增加值总量的增长幅度要大于中国最终需求的增长幅度26。

图 18. 1995-2011 年中国最终需求对国外 GDP 的拉动

(2)中国最终需求对国外经济拉动的国别结构分析27

中国最终需求所拉动的国外增加值中,各主要经济体增加值比例如图 19 所

示。1995-2011 年间,中国最终需求拉动的美国增加值占其拉动的国外增加值总

额的比例始终维持在 12%左右。2011 年,美国超过日本,成为中国最终需求所

拉动增加值最多的经济体,当年中国最终需求对美国增加值的拉动达到 1483 亿

美元,而中国最终需求拉动日本增加值的比例在逐渐下降,从 1995 年的 22.70%

逐渐降至 2011 年的 10.65%,比重减少了一半多。澳大利亚是中国最终需求所拉

26 直接来看,国内单位最终需求对国外增加值的拉动额的变化,由以下两个影响因素决定:一是最终

需求结构的变化,比如可贸易服务(旅游、运输)占最终需求比例上升;二是个最终品生产中所使

用国外要素比例的上升。如果要验证是哪个因素起决定作用,需要进一步的数量经济学方法,在本

报告中并未展开。

27 本节主要探讨份不同主要经济体的情况,为简便起见,简称‘国别’。

110 114 117 119 138 176 194

229 298

376 421

489

587

739 732

974

1231

15.8

13.8 13.0

12.4 13.3

15.3 15.2 16.4

19.0 20.4 20.2 19.9

18.8 18.0

15.6

17.4 17.6

0

5

10

15

20

25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中国最终需求对国外GDP的拉动及其占比

拉动总值(10亿美元) 占中国最终需求的比例(%)

Page 62: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55

动的国外增加值中占比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特别是 2002 年之后,中国最终需求

拉动的澳大利亚的增加值所占比例从 2002 年的 2.85%增长到 2011 年的 6.13%。;

中国最终需求拉动的韩国增加值所占的比例比较稳定,保持在 6%左右;而中国

最终需求拉动台湾地区增加值所占的比例自 2002 年之后下降明显,由 2002 年的

6.94%降至 2011 年的 3.44%。印度尼西亚、加拿大、墨西哥、欧盟等经济体的变

化不明显。这表明,1995-2011 年期间中国的最终需求对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

GDP 拉动的变化中,美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加拿大、墨西哥、欧盟等经济

体占比稳定;中国的最终需求对澳大利亚增加值占比的拉动所占比重呈现增长态

势;而对日本和台湾地区增加值拉动的占比却在不断下降。这说明中国价值链的

布局已经全球化,对东亚地区价值链的依赖在逐渐减少。

图 19. 中国最终需求拉动的国外增加值中各经济体所占比重

如表 25 所示,从绝对数量上来看,中国最终需求拉动的 APEC 其他主要经

济体增加值总额从 1995 年的 642.2 亿美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5680.9 亿美元,扩大

了 7.85 倍,年均增速为 13.7%。中国最终需求拉动的非 APEC 经济体增加值总

Page 63: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56

额从 1995 年的 462.8 亿美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6624.2 亿美元,扩大了 14.31 倍,

年均增速为 16.9%。中国最终需求对非 APEC 经济体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快于对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拉动。从在中国最终需求总额中占比来看,所拉动国外

总增加值的比例从 1995 年的 15.8%增加到 2011 年的 17.6%,其中对 APEC 其他

主要经济体拉动的增加值占比在整体上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略有下降;而对非

APEC 经济体拉动的增加值所占比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从 1995 年的 6.6%增加

到 2011 年的 9.5%。

2002-2007 年间,中国最终需求对非 APEC 经济体增加值的拉动总额超过了

对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增加值的拉动总额。加入 WTO 以后,中国最终需求对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的依赖性在逐步下降,因此对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 GDP

的拉动所占的比例也在减少。这直接表现为中国进口地区分布结构的改变,特别

是从新兴市场国家的进口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对非 APEC 经济体经济的拉动作用

不断增加。例如,中国和其他“金砖”四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贸易

额增长较快,2002-2011 年,中国从上述四国货物进口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

由 14.74%上升到 17.83%,其中从巴西、南非进口比重分别从 1.02%和 0.43%增

加到 3.01%和 1.84%,分别提高 1.99 个和 1.41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从传统贸

易伙伴进口所占比重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比如从美国和日本进口分别从

2002 年的 9.23%、18.11%下降至 2011 年的 7%和 11.16%。

表 25. 中国对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和非 APEC 经济体增加值的拉动(亿美元)

年份

APEC 非 APEC 总数

绝对数 比例 绝对数 比例 绝对数 比例

1995 642.2 9.2% 462.8 6.6% 1104.9 15.8%

2002 1196.5 8.6% 1091.3 7.8% 2287.8 16.4%

2007 2774.3 8.9% 3098.3 9.9% 5872.6 18.8%

2011 5680.9 8.1% 6624.2 9.5% 12305.0 17.6%

(3)中国最终需求拉动的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增加值占其 GDP 中比重

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 APEC 经济体中,中国最终需求拉动台湾地区的

增加值占台湾当年 GDP 的比例是最高的,2011 年为 9.6%;其次是韩国,2011

Page 64: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57

年有 6.5%的韩国 GDP 是由来自中国的最终需求拉动的;第三是澳大利亚,2011

年有 5.4%的 GDP 是由中国最终需求所拉动。作为中国在 APEC 经济体中最大的

两个贸易伙伴,美国和日本的增加值中由中国最终需求拉动的绝对值很高,2011

年分别为 1483 亿美元和 1311 亿美元,但在其 GDP 中占比并不高,分别只有 1.0%

和 2.2%。中国最终需求变动对美国和日本整体经济影响不像对台湾、韩国和澳

大利亚影响那么大,但是在当前美国、日本经济增长缓慢的时候,中国需求的变

动将对它们的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影响(图 20)。

图 20. 2011 年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 GDP 中由中国最终需求拉动的比重

(4)中国最终需求增长对主要经济体 GDP 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变化

如表 26 所示,从中国最终需求增长对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 GDP 增长的贡

献率来看,对东亚地区经济体的 GDP 增长贡献率最高。第一是台湾地区,

1995-2011 年间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 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19.21%,说明台湾

地区经济增长对中国大陆的需求依赖程度非常深;其次是日本,1995-2011 年间

中国最终需求增长对日本 GDP 增长的贡献率为 16.92%;第三为韩国,中国最终

需求增长的贡献率为 11.15%。另外,随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对进

口铁矿石等的需求明显增加,对澳大利亚拉动作用逐年上升。2002 年,中国从

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 4279 万吨,占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的 38.5%,2011 年上升

5.4%

1.7%

3.1% 2.2%

6.5%

0.7%

2.7%

9.6%

1.0% 1.2%

0%

2%

4%

6%

8%

10%

12%

中国最终需求拉动APEC其他主要经济体增加值占其自身GDP比例

Page 65: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58

到 2.97 亿吨,比重升至 43.3%。中国从澳大利亚铁矿石和其他商品进口的快速增

长对澳大利亚 GDP 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1995-2011 年间中国最终需求增长对澳

大利亚 GDP 增长的贡献率为 6.95%,仅次于东亚地区经济体。从拉动国外增加

值的绝对量来看,中国最终需求拉动美国增加值增长显然是最多的,1995-2011

年增加了 1340.3 亿美元;其次是日本,中国最终需求拉动日本增加值增加了

1060.2 亿美元;再次是澳大利亚和韩国,分别为 723.3 亿美元和 585.5 亿美元。

表 26.中国最终需求增长对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 GDP 增长的贡献率(10 亿美元)

APEC其他

主要经济

1995-2001 2001-2008 2008-2011 1995-2011

拉动

GDP

增加额

对 GDP

增长的

贡献率

拉动

GDP 增

加额

对 GDP

增长的

贡献率

拉动

GDP 增

加额

对 GDP

增长的

贡献率

拉动

GDP 增

加额

对 GDP

增长的

贡献率

澳大利亚 16.0 -36.45% 280.7 4.51% 426.6 10.06% 723.3 6.95%

加拿大 16.9 1.42% 125.6 1.70% 99.5 4.92% 242.0 2.28%

印度尼西亚 5.9 -0.82% 76.8 2.23% 158.8 4.75% 241.5 3.98%

日本 88.0 -0.74% 599.1 8.13% 373.1 3.45% 1060.2 16.92%

韩国 49.1 -13.85% 268.4 6.63% 268.0 17.19% 585.5 11.15%

墨西哥 5.2 0.15% 34.4 0.81% 40.3 9.01% 79.9 0.99%

台湾 59.7 27.55% 136.7 14.10% 149.8 24.34% 346.2 19.21%

美国 110.4 0.39% 613.7 1.50% 616.2 8.56% 1340.3 1.75%

为了更好地分析不同阶段中国最终需求对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 GDP 增长

贡献作用,本课题组选取了中国加入 WTO 前(1995-2001 年)、加入 WTO 后至

国际金融危机前(2001-2008 年)和国际金融危机后(2008-2011 年)三个时间段

进行对比分析。

1995-2001 年间,虽然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年均 GDP

增长率为负数,但中国最终需求则是拉动其增加值总额上升的力量,对帮助这些

经济体走出经济低迷发挥了作用。这一阶段,中国最终需求对台湾地区 GDP 增

长贡献率最高,为 27.55%。2001-2008 年,中国最终需求拉动美国和日本增加值

总额分别上升了 613.7 亿美元和 599.1 亿美元,对日本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8.13%。

Page 66: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59

可以说,中国最终需求的增长对日本经济走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停滞期发挥了

非常积极的作用。但 2008 年以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及随后中日关系的

恶化,中日贸易受到了影响,中国最终需求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急剧下降(由

8.13%下降到 3.45%),不到之前的一半水平。相反,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中国

最终需求对澳大利亚、韩国、墨西哥、台湾和美国等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

要贡献。其中,对美国 2008-2011 年 GDP 增长贡献率为 8.56%,对澳大利亚和韩

国 GDP 增长贡献率分别为 10.06%和 17.19%,对台湾 GDP 增长贡献率更是高达

24.34%。中国需求的增长对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促进其经济尽快复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5)中国各部门的最终需求对国外增加值的拉动作用分析

从分部门最终需求拉动的增加值来看(表 27),1995 年中国各部门最终需求

拉动的国外增加值中,电子与光学设备拉动的国外增加值最高,在其拉动的增加

值总额中,超过一半是国外的增加值(50.55%),其中对日本增加值的拉动最高,

达到 46.97 亿美元,占总拉动额的 37.32%。从单位最终需求对增加值的拉动看,

每 100 美元中国电子与光学设备的最终需求对拉动的日本 GDP 为 18.9 美元。中

国单位最终需求拉动国外增加值较高的其他部门还包括金属制品、机械设备和批

发业等,其中拉动的增加值最高的经济体仍是日本,分别为 36 亿美元、24.2 亿

美元和 17.7 亿美元。在加入 WTO 之前,中国最终需求拉动的国外增加值中,日

本最高,其次是东亚其他经济体,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主要是参与了东亚价值链的

分工。2011 年中国各部门最终需求拉动的国外增加值中,采掘业中的矿产品与

原油进口拉动的国外增加值最多,在其拉动的增加值总量中,合计有超过一半

(54.36%)是国外的增加值,其中受益最多的是澳大利亚,拉动的澳大利亚增加

值为 435.1 亿美元。其次是商业服务,受益最高的经济体是美国,共拉动了 272.09

亿美元的美国增加值。再次是电子与光学设备和金属制品业,拉动日本增加值最

多,分别为 238.6 亿美元和 162.5 亿美元。这些结果表明,在加入 WTO 后,中

国逐渐参与了更广泛的全球化分工,与欧美经济体的联系愈加紧密。

值得注意的是,1995-2011 年间,中国对矿产品的最终需求拉动的国外增加

值增长迅速。100 美元中国矿产品最终需求拉动的国外增加值从 25 美元上升到

54 美元,增长了一倍多,其中拉动澳大利亚增加值最高,其次是俄罗斯、加拿

Page 67: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60

大和印度尼西亚。农产品、成品油、非金属制品和其他制造业产品等的最终需求

拉动的国外增加增在这期间也有所增加。而其他部门产品拉动的国外增加值均有

一定幅度的下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纺织和皮革、木材家具,纸和印刷品

等部门产品单位最终需求拉动的国外增加值在 1995-2011 年间下降了一半左右。

表 27. 中国各部门最终需求拉动增加值比例及拉动最大的经济体(亿美元、%)

部门 最终需求

结构(%)

拉动国外增加

值比例

拉动最多

的经济体

拉动增加

值数额

占总拉动

比例

1995 年拉动国外增加值最大的 10 个部门和国别

电子与光学设备 3.56 50.55 日本 46.97 37.32

金属与金属制品 5.17 28.45 日本 35.97 34.95

机械设备 3.97 28.51 日本 24.24 30.61

批发业 6.62 14.56 日本 17.66 26.19

商业服务 2.89 36.91 美国 17.46 23.37

化学制品 3.70 30.95 日本 16.48 20.57

金融服务 4.61 15.65 日本 11.14 22.07

农业 18.83 4.17 美国 8.66 15.77

交通运输设备 2.02 20.03 日本 8.36 29.54

纺织品 2.30 21.13 日本 8.00 23.52

2011 年拉动国外增加值最大的 10 个部门和国别

采掘业 7.36 54.36 澳大利亚 435.10 15.58

商业服务 4.38 38.94 美国 272.09 22.86

电子与光学设备 4.12 44.41 日本 238.59 18.68

金属与金属制品 4.92 22.71 日本 162.51 20.84

机械设备 3.21 25.56 日本 109.14 19.05

批发业 6.74 13.64 日本 92.90 14.46

金融服务 4.92 12.57 美国 91.82 21.23

化学制品 3.18 28.69 日本 89.26 14.00

交通运输设备 2.21 20.73 日本 80.28 25.10

社会公共服务 3.95 4.67 美国 75.27 58.49

(6)中国最终需求拉动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增加值的部门结构

如图 21 所示,从中国最终需求拉动的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增加值的部门

结构看,农业增加值占比普遍较低。分国别来看,中国最终需求拉动澳大利亚增

加值的部门结构中,占比最高的为采掘业,比重为 58%,其次是服务业,占比

Page 68: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61

30%;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加拿大基本也是采掘业占比高,分别为 58%、38%

和 33%;中国最终需求拉动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等东亚经济体增加值的部门结

构中,主要是日用品和原材料行业、机械设备和服务业增加值,基本没有农业和

采掘业增加值;而在中国最终需求拉动美国增加值的部门结构中,有一半的增加

值来自于服务业增加值,其他部门比例都不是很高。

图 21. 2011 年中国最终需求拉动的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增加值的部门结构

5.2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最终需求对中国 GDP 的拉动分析28

中国的最终需求拉动国外增加值的同时,国外的最终需求增长也会拉动中国

的国内增加值增加。这一部分增加值也可被视为中国用于生产满足国外需求产品

时,创造的国内增加值,即 Johnson 等(2012)提出的增加值出口(Value Added

Exports, VAX)。本部分主要分析国外最终需求对中国 GDP 的拉动,特别是中国

国内增加值被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吸收的部分,即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需求

对中国 GDP 的拉动作用分析。

28 由于 WIOD 数据库的中国部分并没有区分加工贸易,而是将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与国内贸易品在

生产和使用上作为同质的。因此,此处计算的国外最终需求对中国增加值拉动是不准确的,会极大

高估隐含于国外最终需求品中的中国增加值,特别是中国加工出口至美国和欧盟的产品。为准确核

算国外最终需求对中国增加值的拉动,需要将中国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嵌入

WIOD,构建扩展的国际投入产出模型来进行核算。2007 年反映加工贸易的国际投入产出表已初步

编制完成,还将在新的模型下对系列指标进行再核算。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中国最终需求拉动APEC其他主要经济体增加值的部门结构

服务及其他

机械设备

日用品和原

材料

采掘业

农业

Page 69: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62

从对中国 GDP 总的拉动效果来看,中国的 GDP 中由国外需求拉动的部分总

体上是逐年增加的(图 22)。1995-2001 年间,波动幅度较小;在 2002-2011 年增

长较快,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 年出现了下降。这表明中国 2001 年

加入 WTO 之后,国外需求对中国 GDP 的拉动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 2008 年,

由美国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国际性的金融危机,使得欧美国家的国内需求水平下

降,从而致使对中国 GDP 拉动效应在 2009 年出现下降。国外最终需求拉动的中

国国内增加值占中国 GDP 比例在 1995-2006 年期间基本是上升的,但是 2007 年

以后则基本呈下降趋势,特别是 2008 年和 2009 年。1995-2011 年间,国外需求

拉动的中国国内增加值占中国 GDP 的比例波动较大。在 1995-2001 年间,国外

需求拉动的增加值占 GDP 的比例基本在 17-19%之间窄幅波动;2002-2006 年间

逐渐增加,从 20%增长到 27.7%;2006 年之后则又逐渐下降,从 2007 年的 27.5%

下降到 2011 年的 21.2%。

图 22. 国外最终需求对中国 GDP 的拉动及份额变动情况

如表 28 所示,国外最终需求拉动的中国国内增加值从 1995 年的 1387 亿美

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15474 亿美元,扩大了 10.16 倍。其中 APEC 其他主要经济

体的最终需求合计拉动的中国增加值从 807 亿美元增加到 7505 亿美元,扩大了

8.3 倍,年均增速为 14.0%。非 APEC 经济体最终需求拉动中国国内增加值从 580

139 144 174 177 183 225 243

291 368

467

591

752

960

1165

1030

1301

1547

19.1

16.9

18.3 17.4

16.9

18.8

18.4

20.0

22.4

24.2

26.2

27.7 27.5

25.8

20.7

21.9

21.2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100

300

500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国外最终需求对中国GDP的拉动

增加值出口(10亿美元) 增加值出口占我国GDP比例(%)

Page 70: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63

亿美元增加到 7970 亿美元,扩大了 12.7 倍,年均增速为 16.7%。非 APEC 经济

体的最终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拉动快于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从在中国 GDP

中占比来看,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最终需求拉动的中国增加值占中国 GDP 比

例在 1995 年为 11.1%,2011 年有所下降,为 10.3%;非 APEC 经济体最终需求

拉动的中国增加值占中国 GDP 比例有较大幅度上升,1995 年为 8.0%,2011 年

为 10.9%,已经超过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拉动的增加值所占比重。

分不同时间段来看,国外最终需求所拉动的中国增加值占中国 GDP 的比例

先增加后减少,从 1995 年的 19.1%增加到 2007 年的 27.5%,再减少到 2011 年的

21.2%。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和非 APEC 经济体最终需求拉动的增加值占比基

本也是同样趋势,这些结果说明,从 2008 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

国更加重视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对外需求的依赖呈现不断下降的

态势。从国外最终需求的来源看,2007 年之前,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需求是

拉动中国增加值的主要动力,其最终需求拉动的中国增加值占所有国外最终需求

拉动中国增加值的比重一直在一半以上。近几年来,非 APEC 经济体最终需求对

中国 GDP 的拉动效应则在不断增强,自 2007 年开始,该地区最终需求对中国

GDP 的拉动已经超过了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

表 28.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和非 APEC 经济体最终需求对中国增加值拉动(亿美元、%)

年份

APEC 非 APEC 总数

绝对数 比例 绝对数 比例 绝对数 比例

1995 806.7 11.1 580.2 8.0 1342.1 19.1

2002 1648.4 11.3 1262.6 7.9 2434.1 20.0

2007 4627.7 13.3 4969.7 14.2 9597.4 27.5

2011 7504.7 10.3 7969.8 10.9 15474.4 21.2

图 23 显示了国外需求拉动的中国增加值中各经济体的结构分布。中国 GDP

中国外拉动较高的经济体主要是美国、欧盟和日本。2011 年中国 GDP 中有

15474.4亿美元的增加值为国外最终需求拉动,其中美国最终需求拉动占 21.94%,

欧盟最终需求拉动占 21.55%,日本最终需求拉动占 8.64%,其他经济体都相对

比较低。从时间趋势来看,美国最终需求拉动的中国增加值占国外总的最终需求

Page 7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64

拉动的比例由 1995 年的 26.21%增加到 2002 年的 29.73%,然后再减少到 2007

年的 24.99%,2011 年进一步下降至 21.94%。日本需求拉动中国增加值的比重则

从 1995 年的 18.58%减少到 2007 年的 8.3%,2011 年基本稳定,为 8.64%。欧盟

则基本稳定在 21-23%之间。

从分国别的国外最终需求拉动的中国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来看,1995-2011

年间,日本的重要性不断下降:日本最终需求拉动的中国增加值在中国 GDP 中

的占比从 1995 年的 3.56%减少到 2011 年的 1.87%。而美国最终需求拉动的中国

增加值占 GDP 比重由 1995 年的 5.02%增加到 2007 年的 7.00%,之后受到国际

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一比重大幅减少,2011 年降低至 4.76%。国际金融危机后,

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消费者信心不足,美国的最终需求拉动中国 GDP 的地

位也在下降。

图 23. 主要经济体拉动中国 GDP 的结构情况(单位:%)

Page 72: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65

国外最终需求拉动的中国各部门增加值比例结果如表 29 所示。1995 年,国

外需求拉动最多的是中国农业部门的增加值,占当年中国 GDP 的 2.6%,其中日

本最终需求拉动的中国农业增加值最多,为 51.3 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农业增加

值的 3.5%。其次是纺织业,有 54.8%的中国增加值是被国外最终需求拉动的,

其中来自于美国的最终需求对该行业拉动最高(43.1 亿美元),占当年中国纺织

业增加值的 15.3%。其他拉动增加值较高的行业依次为电子与光学设备、金属与

金属制品、批发业和化学制品业,和纺织业类似,来自于美国的最终需求对这些

行业增加值拉动均最高。2011 年国外需求拉动最高的是中国电子与光学设备业

增加值,其中仍是美国的最终需求拉动最高,为 504.6 亿美元,占中国该行业增

加值的 14.7%。其他增加值较高的部门依次是金属与金属制品、商业服务、农业

和纺织品业,这些行业增加值由美国最终需求拉动最多,分别为 269.3 亿美元、

265.4 亿美元、223.8 亿美元和 195.2 亿美元。显然,不管是拉动的总的增加值,

还是主要部门的增加值,来自于美国的最终需求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表 29. 1995 和 2011 年国外需求拉动的中国各部门增加值(亿美元、%)

部门 部门增加

值结构

国外拉动增加

值的比例

拉动最多

的经济体

拉动增加

值数额

占总拉动

比例

1995 年拉动中国增加值最大的 10 个部门和国别分布

农业 20.0 13.1 日本 51.3 3.5

纺织品 3.9 54.8 美国 43.1 15.3

电子与光学设备 3.2 47.7 美国 37.9 16.1

金属与金属制品 5.0 28.2 美国 27.9 7.7

批发业 6.5 16.6 美国 22.8 4.8

化学制品 3.3 25.6 美国 17.5 7.3

采掘业 4.1 25.5 美国 17.0 5.8

金融服务 4.6 18.8 美国 16.6 5.0

食品、饮料和烟草 4.5 14.0 日本 16.1 4.9

服装、皮革与鞋帽 0.8 50.3 美国 14.6 26.0

2011 年拉动中国增加值最大的 10 个部门和国别分布

电子与光学设备 4.7 53.5 美国 504.6 14.7

金属与金属制品 5.3 30.8 美国 269.3 7.0

商业服务 3.6 28.1 美国 265.4 10.2

农业 10.1 15.7 美国 223.8 3.0

纺织品 2.7 53.2 美国 195.2 9.9

批发业 7.2 22.7 美国 194.8 3.7

化学制品 3.4 35.3 美国 189.3 7.7

采掘业 4.4 26.5 美国 181.9 5.7

Page 73: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66

金融服务 5.1 19.2 美国 162.1 4.4

机械设备 3.2 27.8 美国 147.0 6.4

如表 30 所示,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以总值统计的双边贸易额都在增加,特

别是 2002-2007年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都在 20%以上,

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速更是达到了 42%的高点。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增速额增速开始趋稳。以中美贸易为例,

1995-2002 年、2002-2007 年和 2007-2011 年这三个时期,美国向中国出口额分别

扩大了 1.7 倍、3.5 倍和 2.1 倍,年均增速分别为 8.0%、28.3%和 20.3%。中国向

美国出口额分别扩大了 2.3 倍、3.1 倍和 1.4 倍,年均增速分别为 12.6%、25.8%

和 8.2%。显然,加入 WTO 后,中美双边贸易得到了快速增长。从贸易差额来看,

在 1995、2002、2007 和 2011 年,中美贸易顺差分别为 276 亿美元、714 亿美元、

2171 亿美元和 2375 亿美元。可以看出,中美贸易差额在 2002-2007 年间快速扩

大。

表 30.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以总值统计的双边贸易额(亿美元)

年份 美国 日本 韩国 台湾 澳大利亚 俄罗斯 印尼

1995

进口 141.0 288.4 137.3 160.5 40.0 18.9 33.0

出口 416.6 304.7 76.1 32.1 43.6 16.3 24.1

差额 275.7 16.3 -61.1 -128.4 3.6 -2.7 -8.9

2002

进口 240.9 494.3 305.5 375.7 60.0 44.4 44.9

出口 955.3 453.0 205.5 75.8 74.4 39.6 42.5

差额 714.4 -41.3 -100.0 -300.0 14.3 -4.8 -2.4

2007

进口 836.5 1215.5 909.6 902.7 320.7 175.0 109.5

出口 3007.9 1119.1 666.1 244.2 296.8 282.8 112.5

差额 2171.4 -96.5 -243.6 -658.5 -23.9 107.8 3.0

2011

进口 1753.4 1800.2 1575.1 1272.4 1078.7 476.9 301.3

出口 4128.4 1835.2 1118.8 391.8 687.0 576.7 380.0

差额 2375.0 35.0 -456.3 -880.6 -391.7 99.8 78.7

最终需求拉动贸易伙伴的增加值核算结果如表 31 所示。与总值统计相比,

以增加值核算的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差额有所减少。以中美贸易为例,1995、

Page 74: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67

2002、2007 和 2011 年,中国最终需求拉动的美国增加值分别为 142 亿美元、275

亿美元、705 亿美元和 1483 亿美元,1995-2002 年、2002-2007 年和 2007-2011

年这三个时期分别扩大了 1.9 倍、2.7 倍和 2.1 倍;另一方面,美国最终需求拉动

的中国增加值分别为 364 亿美元、866 亿美元、2398 亿美元和 3395 亿美元,

1995-2002 年、2002-2007 年和 2007-2011 年三个时期分别扩大了 2.4 倍、2.9 倍

和 1.4 倍;相应地,以增加值核算的中美贸易差额分别为 222 亿美元、591 亿美

元、1693 亿美元和 1912 亿美元。与贸易总额统计相比,分别减少 19.6%、17.2%、

22.0%、19.5%。

表 31. 以增加值核算的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及差额(亿美元)

年份 美国 日本 韩国 台湾 澳大利亚 俄罗斯 印尼

1995

出口 142.4 250.8 72.4 76.7 31.5 16.7 25.2

进口 363.5 257.7 47.5 19.5 35.7 16.3 19.9

差额 221.1 7.0 -24.9 -57.2 4.3 -0.4 -5.3

2002

出口 274.7 414.2 155.5 172.5 51.3 41.4 36.1

进口 865.5 366.2 133.1 40.6 62.1 36.0 30.9

差额 590.8 -48.0 -22.4 -132.0 10.9 -5.4 -5.2

2007

出口 705.4 818.5 373.6 263.4 209.2 152.6 88.9

进口 2398.1 796.8 354.5 89.6 233.6 247.8 86.2

差额 1692.7 -21.7 -19.1 -173.8 24.4 95.2 -2.7

2011

出口 1482.8 1310.9 657.8 423.0 754.8 436.5 266.7

进口 3394.5 1337.1 555.2 144.8 531.5 527.2 288.1

差额 1911.7 26.2 -102.6 -278.2 -223.3 90.7 21.4

通过对中国和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之间经济的相互拉动效应分析,可以看

出中国对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影响很大,特别是东亚经济体和资源型经

济体,典型的如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俄罗斯和澳大利亚。与此同时,中国最

终需求增长对APEC其他主要经济体以及世界其他经济体GDP增长的贡献显著。

Page 75: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68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不仅保持了本国经济的平稳增长,

而且来自中国的最终需求增长为遭受经济危机重创的国家和地区抵御危机、实现

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需

求增长反过来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需求占中

国外需的三分之二以上,拉动中国的国内增加值占当年 GDP 的 10%左右。中国

与 APEC 其他主要经济体贸易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各自国内增加值的提高。

显而易见,APEC 区内贸易对成员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大

力削减贸易成本,减少贸易争端,将有利于 APEC 区内贸易的进一步增长,促进

APEC 地区各成员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值得提到的是,本章计算中使用的世界投入产出表没有考虑中国加工贸易生

产结构的特殊性,因此在计算国外需求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的时候,计算结果会

有一定的偏差。但是从时间序列上去考察,计算结果能够反映中国与主要贸易伙

伴间的经济联系和变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本课题组已经初步编制完成

2007 年区分中国加工贸易的世界投入产出表,拟对上述指标进行再分析,在区

分加工贸易和不区分加工贸易的两种模型框架下,对贸易增加值及以贸易增加值

核算的双边贸易差额等相关指标的偏差进行比较研究。

Page 76: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69

中国全球价值链课题组系列报告

1.2012 年 9 月,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出口增加值中期研究报告(中、

英文);

2.2013 年 6 月,全球价值链与贸易增加值核算初步报告(中、英文);

3.2013 年 9 月,2013 年度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研究报

告(中、英文)。

Page 77: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70

附录 A: 贸易增加值和贸易对就业拉动作用的核算方法

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分工愈来愈广,

生产工序不断细化,生产链条逐渐拉长,产品生产跨越多个国界的现象愈来愈普

遍,很多产品的价值实际上被很多国家分享,而不是仅由最终出口该产品的国家

占有。然而现行的国际贸易统计无法准确描述整个生产过程,只能统计跨越边境

的进出口总值,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重复计算问题,歪曲了双边贸易不平衡状况,

并有可能导致贸易决策的误判和宏观经济政策抉择的失误。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一

类贸易结构比较特殊的国家来说,这种重复计算问题更加严重。以零部件在其他

国家生产,然后由中国组装出口的苹果公司产品 iPod 为例,在出口价值 144 美

元的产品时,只有 4 美元是中国在该出口中真正获得的利益,绝大部分利益被苹

果(美国)、三星(韩国)、东芝(日本)等提供关键设计和零部件的公司获取

29。贸易增加值,即一个国家/经济体在对外贸易中所得到的增加值或实际利益所

得,与传统的进出口总值相比,能更为准确地衡量国家/经济体间的贸易利益。

投入产出模型以棋盘式平衡表的格局研究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

量关系,能够详细反映出各个国家/经济体的各个产业间错综复杂的生产消耗关

系,为分析全球价值链、核算贸易中的增加值含量提供了有力工具。目前,投入

产出模型已成为学术界和相关国际机构核算贸易中的增加值含量的主要工具,如

OECD 和 WTO 在 OECD 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单国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结合

OECD 双边贸易数据库30、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和 STAN 产业数据库,联合发起并

构建了 OCED-WTO TiVA(Trade in Value Added)数据库31。鉴于本课题组现阶

段的主要目标是在考虑中国加工贸易在投入结构、贸易结构等异质性的基础上,

对中国的贸易增加值及就业进行核算和分析,因此主要以单国投入产出模型为基

本的研究工具来展开。

A.1 单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核算贸易增加值时,多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本课题组所使用的单国 29Dedrick, Jason, Kenneth L. Kraemer, and Greg Linden. 2008. “Who Profits from Innov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 Study of the iPod and notebook PC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loan Industry Studies

Annual Conference, Boston, MA, May. 30

http://www.oecd.org/trade/bilateraltradeingoodsbyindustryandend-usecategory.htm 31

http://www.oecd.org/industry/ind/measuringtradeinvalue-addedanoecd-wtojointinitiative.htm

Page 78: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71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基本表式如表A.1所示。该表将中间投入部分剖分为国内品

中间投入和进口品中间投入,体现了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对本国产品和进口品消

耗的不完全替代性。基于该表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能将各部门生产中的进口

品进行区分,从而能更为准确地计算出产品中真正所含的国内增加值。

表 A.1.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表式

产出

投入

中间需求 最终需求 总产出/

总进口 生产部门 最终

消费

资本

形成 出口 合计

部门 1 部门 2…部门 n

国内品

中间投入

部门 1

部门 2

部门 n

DZ F DC DIF

DEF DF DX

进口品

中间投入

部门 1

部门 2

部门 n

MZ MCF

MIF 0 MF

MX

最初投入 V

总投入 DX

表A.1中,Z 表示中间消耗矩阵,V 表示增加值行向量, X 表示总产出列向

量,F 表示最终需求列向量。其中,上标C表示最终消费,I表示资本形成,E表

示出口,D表示国内品,M表示进口品,上标’表示矩阵的转置。

水平方向,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行向平衡方程为:

D D DZ F X (1)

定义国内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 AD = ADij

éë

ùû= Z D

ij/ X D

jéë

ùû,则: D D D DA X F X ,

即 1( )D D DX I A F , I 为单位矩阵。

定义直接增加值系数行向量为 / D

v vj j jA A V X 。

若 DEF 为各部门出口列向量,则出口拉动的国内增加值为:

1( )E D DE

vV A I A F (2)

若 定 义 L 为 各 部 门 就 业 行 向 量 , 则 直 接 就 业 系 数 行 向 量 为

Page 79: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72

/ D

l lj j jA A L X ,进一步,可以计算出口拉动的就业,公式如下:

1( )E D DE

lL A I A F (3)

若计算单位出口拉动的增加值和就业,只需将 DEF 进行标准化(即出口结构),

同样利用公式(2)和(3)计算即可。

A.2 中国出口增加值和就业拉动的核算方法

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高。2012 年中国货物

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约占 42.1%。加工贸易出口品生产过程中与其他类型产品的

生产在投入结构等方面具有重大差异,它生产所需的大部分原材料及零部件均来

自国外,对进口品投入的依赖程度远大于其他类型产品的生产。如果笼统地将加

工贸易出口、一般贸易出口和满足国内需求的产品生产混为一谈,将会严重夸大

中国出口对增加值的贡献32。因此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中国

贸易结构的特殊性。

为进一步准确衡量并核算中国的出口增加值,陈锡康等在 2001 年将加工贸

易从国内生产中分离出来,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中国等加工贸易比重较高国家/地

区的投入产出模型: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DP 模型)33,该模型

将中国国内生产分为两大类型,即加工贸易出口生产(P)、其他类型生产(D),

简称 DP 模型;实际上,不仅加工贸易出口品的生产投入结构和用于国内需求产

品的生产结构不同,一般贸易出口品和用于国内需求产品的投入结构也不相同,

前者对进口品中间投入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后者,鉴于此,2006 年陈锡康等将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进一步细分,提出了改进的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

出模型,即 DPN 模型。DPN 模型将国内生产分为三个部分:内资企业满足国

内需求的生产、加工贸易出口生产、一般贸易出口生产及外资企业为满足国内需

求的生产34。陈锡康等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核算中国出口增加值的模

32

后续 Dean 等和 Koopman 等也证明了研究中国贸易时,将加工贸易与其他产品区分考虑是非常必要

的。 33

Xikang Chen, Leonard K. Cheng, K. C. Fung, Lawrence J. Lau, 2001, The Estimation of Domestic

Value-Added and Employment Induced by Exports: An Application to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http://www.stanford.edu/~ljlau/Presentations/Presentations/010618.pdf 34

Lawrence J. Lau, Xikang Chen, Leonard K. Cheng, K. C. Fung, Jiansuo Pei, Yun-Wing Sung, Zhipeng

Tang, Yanyan Xiong, Cuihong Yang and Kunfu Zhu (2006), Estimates of U. S.-China Trade Balances in

Terms of Domestic Value-Added, Stanfor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 No. 295.

Page 80: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73

型体系35。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是国际上最早且最全面地反映

了中国加工贸易的投入产出模型,也是现阶段研究中国出口增加值最合适的模型。

国际上其他学者随后也开展了反映加工贸易的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Dean, et. al,

2011; Koopman, et. al, 2008; Koopman, et. al, 2012)36。

A.2.1 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DPN 模型)

本课题组在研究中国出口增加值问题时,即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

入产出模型(DPN 模型)(表式详见表 A.2)。该模型将中国的整个国内生产活

动分为三个部分:用于满足国内需求的生产(D);加工贸易出口生产(P);

一般贸易出口生产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其他生产(N),简称为一般贸易出口生产

及其他。DPN 表的基本表式如表 A.2 所示。在该表中,上标 D、P、N 和 M 分别

表示国内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一般贸易(非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 DX 、 PX

和 NX 分别表示 D、P 和 N 总产出的列向量; DDZ 、 DPZ 和 DNZ 分别表示国内产

品作为 D、P 和 N 的中间投入矩阵; NDZ 、 NPZ 和 NNZ 分别表示非加工出口及其

他部门产品作为 D、P 和 N 的中间投入矩阵。 DCF 和 DIF 表示作为消费和资本形

成总额的国内产品的列向量; DF 表示作为最终需求的国内产品的列向量,并且

D DC DIF F F 。 PF 表示加工出口产品作为最终需求的列向量; PEF 表示加工出

口产品用作为出口的列向量,并且 P PEF F 。加工出口生产全部用于出口,故

中间需求及其他最终需求均为零。 NCF 、 NIF 和 NEF 分别表示非加工出口及其它

作为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出口的列向量; NF 表示非加工出口产品及其他作为

最终需求的列向量,并且 N NC NI NEF F F F 。 MDZ 、 MPZ 和 MNZ 分别表示

进口产品作为 D、P 和 N 的中间投入的矩阵; MCF 和 MIF 表示进口产品作为消费

和资本形成总额的列向量; MF 表示进口产品作为最终需求的列向量; MX 表示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siepr.stanford.edu/publicationsprofile/1059

35 Lawrence J. Lau, 陈锡康, 杨翠红, Leonard K. Cheng, K.C. Fung, Yun-Wing Sung, 祝坤福, 裴建锁,

唐志鹏,反映加工贸易特点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 中国社会

科学, 2007 年第 5 期,第 91-103 页 36

Dean, J.M., Fung, K.C. and Wang, Z. (2011) Measuring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The case of Chin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 609-625; Koopman, R., Wang, Z. and Wei, S.-J. (2008) 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s really made in China? Assessing domestic value-added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 NBER Working Paper 14109, http://www.nber.org/papers/w14109; Koopman, R., Wang, Z.

and Wei, S.-J. (2012), Estimating domestic content in exports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99, 178-189

Page 8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74

进口产品的列向量。

表 A.2. 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表式(DPN 表)

产出

投入

中间使用 最终使用

总产出/ 进口

用于国

内需求

的生产

加工出 口生产

一般贸

易出口

生产及

其他

中间 使用 合计

资本

形成

总额

其 他

最终

使用

合计 1,2,…, n 1,2,…, n 1,2,…, n

用于国

内需求

生产

1

n

0

加工贸

易出口

生产

1

n

0 0 0 0 0

一般贸

易出口

生产及

其他

1

n

进口产品

中间投入

1

n

中间投入合计

增加值

总投入

资金

其中: 外资

劳动力

自然资源等

其中:耕地、水

表 A.2 中,水平方向,,有如下平衡方程:

DDZ DPZ DNZ DCF DIF DF DX

PEF PF PX

NDZ NPZ NNZ CNF NIF NEF NF NX

MDZ MPZ MNZ CMF MIF MF MX

DV PV NV

DX PX NX

DK PK NK

DL PL NL

Page 82: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75

DD DP DN D D

P P

ND NP NN N N

Z Z Z F X

F X

Z Z Z F X

(4)

D

P

N

X

X X

X

, 0 0 0

DD DP DN

ND NP NN

Z Z Z

Z

Z Z Z

,定义扩展的直接消耗系矩阵为:

/ : 0 0 0

DD DP DN

ij ij j

ND NP NN

A A A

A A Z X

A A A

由方程(4)可推导出:

( )

0 0

( )

D DDD DP DN

P P

ND NP NN N N

X FI A A A

I X F

A A I A X F

,即

( )I A X F , I 为单位矩阵。

进一步地,可以写成: X BF ,其中 1( )B I A 是扩展的列昂惕夫逆。

定义增加值行向量为: ' ' ' 'D P NV V V V ,其中 DV 、 PV 、 NV 分别表示

用于国内需求生产、加工贸易出口生产和一般贸易出口及其他生产的增加值列向

量, '表示向量的转置。定义增加值率行向量为 ' ' 1ˆ( )vA V X ,则出口产生的国内

增加值,即出口增加值为

' ' 1( )E

v vV = A BE A I A E (5)

其中 PE

NE

0

E = F

F

为出口列向量。

令 P PE

0

E = F

0

、N

NE

0

E = 0

F

,则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产生的国内

增加值 PEV 和 NEV 可分别由 'PE P

vV = A BE , 'NE N

vV = A BE 计算。

定义就业行向量为 ' ' ' 'D P NL L L L ,其中 DL 、 PL 、 NL 分别表示用于国

内需求生产、加工贸易出口生产和一般贸易出口及其他生产的就业列向量, '表

Page 83: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76

示向量的转置。定义就业系数行向量为 ' ' 1ˆ( )lA L X ,则出口拉动的就业为:

' ' 1( )E

l lL = A BE A I A E (6)

若分别计算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拉动的就业,则将公式(6)中出

口向量 E 分别替换成 PE 和 NE 即可。

若计算单位出口增加值和就业,只需将 E 进行标准化(即出口结构),分别

利用公式(5)和(6)计算即可。

A.2.2 中国 DPN 表编制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在 2007 年投入产出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利用

2010 年的部分统计数据以及 2010 年国民经济核算的总量数据,2010 年海关货物

进出口数据和外汇管理局服务贸易数据,编制得到 2010 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考虑到不同贸易类型进口品使用去向有较大差异,本课题组在海关协调制度

章(HS-8)编码货物进口数据基础上,结合联合国 BEC 分类,对进口品使用去

向分别进行了判断和估算,并结合海关总署进口品使用去向调查数据进行校正,

分别编制了一般贸易进口使用去向矩阵、进料加工进口使用去向矩阵、来料加工

的进口使用去向矩阵。此外,利用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数据及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信息,编制了服务贸易的进口使用去向矩阵。

进一步地,本课题组在 2010 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用海关货

物贸易数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工业统计年报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确定加工贸易

出口生产、一般贸易出口生产和国内需求生产的总产出、增加值、中间进口消耗

等一系列相关指标值。结合已经编制完成的区分不同贸易方式的进口使用去向矩

阵,以及 2007 年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相关系数,利用改进的

RAS 方法等进行表平衡,编制得到中国 2010 年 65 部门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

型投入产出表。

A.2.3 贸易数据处理

为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核算,需要先将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数据和国家外

汇管理局统计的服务贸易数据进行预处理,使之与投入产出部门分类标准和核算

价格一致。

Page 84: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77

(1)货物贸易数据

货物出口增加值核算流程如图 A.1 所示。海关总署统计处提供了 2010、2011

和 2012 年中国按照协调制度章(HS-8)代码分类的商品总的进出口数据、来料

加工贸易进出口数据、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数据、外资企业总出口数据、外资企

业来料加工贸易出口数据、外资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出口数据,以及中国对 6 大贸

易伙伴(美国、欧盟 27 国、东盟、日本、韩国、印度)的总出口、来料加工贸

易出口和进料加工贸易出口数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编制了投入产出

135 部门与 65 部门对应表、2010 年中国协调制度章(HS-8)代码商品与投入产

出 135 部门的对应表以及商品流通费用表。

图 A. 1. 货物出口增加值(就业)核算流程图

利用这些资料,本课题组分别编制了 2010、2011、2012 年中国 HS 8 位代码

商品与投入产出 65 部门的对应表,将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数据转化为按照投入

产出 65 部门的贸易数据。利用商品流通费用表,编制从海关货物出口的 FOB 离

岸价格转换为生产者价格的转换矩阵,将贸易数据由 FOB 价格转化为生产者价

格,最终得到了以生产者价格统计的按照投入产出部门分类的货物贸易数据,用

于计算中国出口增加值。

为核算按协调制度章(HS-2)商品分类的出口增加值,本课题组利用上述数

据资料计算了各章商品出口中各投入产出部门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编制了2010、

2011 和 2012 年中国按照协调制度章商品分类的总出口、加工贸易出口以及中国

对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韩国、印度的总出口、加工贸易出口与 65 投入产

出部门分类的对应矩阵。利用相应的对应矩阵,可得到按协调制度章商品分类下

投入产出部门分类

出口增加值(就业)

投入产出部门

分类出口数据

(生产者价格)

转换矩阵 海关协调制度章

别分类出口数据

(离岸价格)

投入产出部门

分类出口数据

(离岸价格)

对应表

DPN 模型

计算

对应矩阵 海关协调制度章别分类

出口增加值(就业)

Page 85: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78

中国向不同贸易伙伴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和就业。

(2)服务贸易数据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提供了 2010、2011 和 2012 年中国国际收支口径

和跨境收支口径的分细项服务贸易数据。本课题组以国际收支口径的服务贸易数

据为主,并以跨境收支口径的服务贸易数据为重要依据,将服务贸易数据进行相

应的拆分和归并,最终分别编制了 2010、2011 和 2012 年中国按照投入产出 65

部门分类的总服务贸易数据和对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韩国、印度的服务出

口数据。

A.3 中国进口增加值核算方法

出口增加值的核算主要是基于中国的投入产出表和中国的出口数据,但进口

增加值的核算方法和出口增加值有所不同。中国的进口产品主要拉动的是进口来

源地的增加值,以中美贸易为例,中国从美国的进口实际上表现为美国对中国的

出口,因此计算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增加值归根结底体现为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增加

值,需要利用美国的投入产出表。

中国的 6 大贸易伙伴(美国、欧盟 27 国、东盟、日本、韩国、印度)中,

并未有国家/经济体的对外贸易中存在与中国类似的加工贸易比重高的特点,因

此直接利用或者编制这些经济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即可。

A.3.1 主要贸易伙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来源

对于 6 大贸易伙伴的投入产出表,鉴于现有数据库涵盖内容的局限性,数据

来源和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本课题组根据美国商务部

经济分析局(BEA)公布的 Make Table\Use Table 和进口矩阵37,分别编制了 2010、

2011 和 2012 年美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就业向量。其他贸易伙伴的投入产出

表主要是利用目前公布的数据库中最近年度的投入产出表,其中欧盟 27 国投入

产出表来源于欧盟统计局公布的 2008 年投入产出表;日本、印度和韩国投入产

出表来源于WIOD数据库,均使用2009年表38;东盟国家投入产出表来源于GTAP

37

http://www.bea.gov/bea/dn2/i-o_annual.htm 38

http://www.wiod.org

Page 86: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79

8 数据库39。东盟国家相对来说比较特殊,在东盟 10 国中,有 8 个国家有独立的

投入产出表,来源于 GTAP 8 数据库。另外两个国家(文莱和缅甸)有一个合并

的投入产出表,称为“其他东南亚国家”。

A.3.2 进口数据处理

中国的进口拉动的是进口来源地的增加值,为了保证进出口数据统计口径的

可比性,本报告运用中国海关的进口数据而非贸易伙伴统计的出口数据为核算基

础。

在进行计算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包括几大步骤:

(1)编制中国海关的协调制度章和贸易伙伴投入产出部门的对照表。各国/

地区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不尽相同,需分别编制中国协调制度(HS-8)地区代

码和贸易伙伴投入产出部门的对应表。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的进口产品分类对应到

贸易伙伴的投入产出部门;

(2)关于中国从贸易伙伴进口数据的处理。中国的进口数据是以到岸价格

(CIF)计,因此需要扣除国际运费和保险费,得到贸易伙伴以离岸价(FOB)

计的出口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了中国和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

美洲、澳洲相关国家贸易的平均国际运费和保险费率,在计算各国对应的出口数

据时,分别据此对国际运费和保险费给予了扣除;

(3)出口商品 FOB 价格到投入产出表中生产者价格(基本价格)的转换。

根据贸易伙伴的流通费率矩阵,将出口商品 FOB 价格转换为投入产出表中所要

求的生产者价格或者基本价格。

由于使用的各个贸易伙伴国家投入产出表不同,部门划分也不一致,因此核

算所得的分部门进口增加值并没有部门间的可比性。为了比较中国从 6 大贸易伙

伴进口增加值,本课题组利用海关数据计算了各章商品出口中相应投入产出部门

出口所占的比例(区分国家),分别编制了 2010、2011 和 2012 年按照协调制度

章商品分类的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韩国、印度对中国的出口与各自所核算

使用的投入产出部门分类的对应矩阵。利用相应的对应矩阵,可得到在按协调制

度章别分类下中国从不同贸易伙伴进口的增加值和就业,进行进一步国家间的分

39

https://www.gtap.agecon.purdue.edu/databases/default.asp

Page 87: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80

析和比较。

Page 88: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81

附录 B: 投入产出部门分类和协调制度章别分类商品描述

附表 B.1. 中国 2010 年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

序号 部门名称 序号 部门名称

01 农林牧渔业 34 电气设备

02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5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

0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6 家用电力和非电力器具制造业

0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7 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5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38 通信设备及雷达制造业

06 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 39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

07 食品及酒精饮料 40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08 烟草制品业 41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

09 纺织材料加工业 42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0 纺织、针织制成品制造业 43 仪器仪表制造业

11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44 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2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4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含废品废料)

13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46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4 造纸,印刷 47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5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48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6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49 建筑业

17 基础化学原料 50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18 肥料、农药 51 邮政业

19 合成材料制造业 5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0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 53 批发和零售业

21 其他化学制品 54 住宿和餐饮业

22 塑料、橡胶制品 55 金融业

2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6 房地产业

24 黑色金属冶炼 5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5 钢压延加工业 58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26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 59 综合技术服务业

27 金属制品业 6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8 通用设备制造业 61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9 专用设备制造业 62 教育

30 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 63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31 汽车制造业 6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2 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 65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33 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Page 89: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82

附表 B.2. 协调制度章别代码与商品名称描述

HS 章 商品描述

01 活动物

02 肉及食用杂碎

03 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

04 乳品;蛋品;天然蜂蜜;其他食用动物产品

05 其他动物产品

06 活树及其他活植物;鳞茎.根及类似品;插花及装饰用簇叶

07 食用蔬菜.根及块茎

08 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桔属水果的果皮

09 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

10 谷物

11 制粉工业产品;麦芽;淀粉;菊粉;面筋

12 含油子仁及果实;杂项子仁及果实;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

13 虫胶;树胶.树脂及其他植物液.汁

14 编结用植物材料;其他植物产品

15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

16 肉.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

17 糖及糖食

18 可可及可可制品

19 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糕饼点心

20 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

21 杂项食品

22 饮料.酒及醋

23 食品工业的残渣及废料;配制的动物饲料

24 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25 盐.硫磺;泥土及石料;石膏料.石灰及水泥

26 矿砂.矿渣及矿灰

27 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沥青物质;矿物蜡

28 无机化学品;贵金属.稀土金属.放射性元素及其同位素的有机及无机化合物

29 有机化学品

30 药品

31 肥料

32 鞣料浸膏及染料浸膏;鞣酸及其衍生物;染料.颜料及其他着色料;油漆及清漆;油灰

及其他类似胶粘剂;墨水.油墨

33 精油及香膏;芳香料制品及化妆盥洗品

34 肥皂.有机表面活性剂.洗涤剂.润滑剂.人造蜡.调制蜡.光洁剂.蜡烛及类似品.塑型

用膏."牙科用蜡"及牙科用熟石膏制剂

35 蛋白类物质;改性淀粉;胶;酶

36 炸药;烟火制品;火柴;引火合金;易燃材料制品

37 照相及电影用品

38 杂项化学产品

Page 90: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83

39 塑料及其制品

40 橡胶及其制品

41 生皮(毛皮除外)及皮革

42 皮革制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容器;动物肠线(蚕胶丝除外)制品

43 毛皮.人造毛皮及其制品

44 木及木制品;木炭

45 软木及软木制品

46 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

47 木浆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浆;纸及纸板的废碎品

48 纸及纸板;纸浆.纸或纸板制品

49 书籍.报纸.印刷图画及其他印制品;手稿.打字稿及设计图纸

50 蚕丝

51 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

52 棉花

53 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

54 化学纤维长丝

55 化学纤维短纤

56 絮胎.毡呢及无纺织物;特种纱线;线.绳.索.缆及其制品

57 地毯及纺织材料的其他铺地制品

58 特种机织物;簇绒织物;花边;装饰毯;装饰带;刺绣品

59 浸渍.涂布.包覆或层压的纺织物;工业用纺织制品

60 针织物及钩编织物

61 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

62 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

63 其他纺织制成品;成套物品;旧衣着及旧纺织品;碎织物

64 鞋靴.护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

65 帽类及其零件

66 雨伞.阳伞.手杖.鞭子.马鞭及其零件

67 已加工羽毛.羽绒及其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

68 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

69 陶瓷产品

70 玻璃及其制品

71 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或半宝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其制品;仿首饰;硬币

72 钢铁

73 钢铁制品

74 铜及其制品

75 镍及其制品

76 铝及其制品

78 铅及其制品

79 锌及其制品

80 锡及其制品

81 其他贱金属.金属陶瓷及其制品

82 贱金属工具.器具.利口器.餐匙.餐叉及其零件

Page 9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 研究报告images.mofcom.gov.cn/www/201412/20141226182657100.pdf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多数来自国外,且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

84

83 贱金属杂项制品

84 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

85 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

零件.附件

86 铁道及电车道机车.车辆及其零件;铁道及电车轨道固定装置及其零件.附件;各种

机械(包括电动机械)交通信号设备

87 车辆及其零件.附件,但铁道及电车道车辆除外

88 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

89 船舶及浮动结构体

90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上述物品的

零件.附件

91 钟表及其零件

92 乐器及其零件.附件

93 武器.弹药及其零件.附件

94 家具;寝具.褥垫.弹簧床垫.软坐垫及类似的填充制品;未列名灯具及照明装置;发光

标志.发光名牌及类似品;活动房屋

95 玩具.游戏品.运动用品及其零件.附件

96 杂项制品

97 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