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22
第七章 洪財隆 台灣經濟研究院 副研究員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經貿意涵 189 貿摘要 全球長期經貿失衡醞釀此波金融危機,而金融危機引發經 濟衰退,進而衍生貿易摩擦並誘發保護主義,但如果衰退過深 與摩擦過劇,卻也可能增強合作誘因。這裡的合作尤指各國經 濟政策的協調(coordination),比如貿易盈餘國家更應透過政策 增加支出,以及國際多邊組織如IMF與世界銀行功能的補強、 WTO杜哈回合的完成談判等。 貿易失衡的根源在於國際貨幣體系的「調整」(adjustment) 功能出現問題,亦即貿易盈餘國家的貨幣理應升值,而赤字國

Transcript of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Page 1: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第七章

洪財隆

台灣經濟研究院 副研究員

全球經濟失衡的國際多邊體系、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經貿意涵

189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國際多邊體系、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經貿意涵

摘要

全球長期經貿失衡醞釀此波金融危機,而金融危機引發經

濟衰退,進而衍生貿易摩擦並誘發保護主義,但如果衰退過深

與摩擦過劇,卻也可能增強合作誘因。這裡的合作尤指各國經

濟政策的協調(coordination),比如貿易盈餘國家更應透過政策

增加支出,以及國際多邊組織如IMF與世界銀行功能的補強、

WTO杜哈回合的完成談判等。

貿易失衡的根源在於國際貨幣體系的「調整」(adjustment)

功能出現問題,亦即貿易盈餘國家的貨幣理應升值,而赤字國

Page 2: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190

東亞經濟整合趨勢 The Trend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家的貨幣理應貶值,因此經貿議題中的金融整合與(區域)合作

議題,尤其是國際貨幣體系中的「調整」問題將會更受重視。事實

上,匯率升貶值不對稱的難題乃從Bretton Woods(黃金─美元本

位)體系(1944∼1973)以來就一直存在,只是在目前全球逐漸踏入

衰退的情況下,各國尤其是中國大陸藉由貨幣貶值以提升出口競爭

力的傾向將更為明顯,一旦東亞其他國家也加入貨幣競貶行列,勢

必讓此古老問題更加棘手。東亞的區域金融合作,尤其是更高層次

的匯率穩定機制之商討,基本尚可從此一全球經貿失衡的戰略高度

或責任分擔(貢獻全球公共財)來加以看待。

最後,在全球化(包括技術進步與貿易自由化)的推力下,東

亞生產網絡(供應鏈)也日漸綿密,其中中國大陸的崛起的確扮演

重要的組裝工廠角色,更與台商中國大陸的鉅額投資並提供管理技

術密切相關,亦即兩岸經貿其實也是東亞經濟整合的一個環節,

而此一環節可能會受到全球貿易失衡與平衡這兩道力量的影

響。

關鍵字

全球經濟失衡、金融危機、保護主義、區域金融整合

Page 3: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191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國際多邊體系、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經貿意涵

一、全球經濟失衡的特徵與議題

全球經濟失衡主要源於美國與中國大陸、日本等東亞國家(詳

表7-1:2007年美國與東亞重要國家經貿指標)、海灣油源國家之

間的大量貿易失衡,以及這些國家所相應增加的巨額外匯存底。

以2007年為例,美國的貿易赤字高達8154億美元,佔其GDP

將近6%,1其中中國大陸居首約2562億美元,日本居次達828億美

元,如果再加上台灣的120億美元與南韓的130億美元,2整個東亞

地區大致就佔了美國貿易赤字的半數,而逐年累積的外匯存底(準

備)也已高達四兆美元,其中中國大陸擁有兩兆美元,日本則有

一兆美元。

貿易失衡容易引發貿易摩擦與保護主義(也往往與民族主義掛

勾),近來方興未艾的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以

及在美國低利率環境下所孕育的全球金融危機,相當程度也都跟這

些國家(必須)處置外匯存底的方式密切相關,特別是在全球因金

融危機導致經濟有衰退之虞的情況下,潛在危機與可能衝突更是備

受關注。

既然稱為失衡,意味著這種狀態不可能持久或持續下去,亦

即必須恢復平衡。而失衡與平衡之間的拉鋸與交互影響,也會左右

全球經貿的趨勢與議題發展。人民幣對美元該不該升值與該升值多

少、東亞的經濟是否已跟美國脫鉤(decoupling)、美元獨特地位能

1 Sourc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see http://www.bea.gov/newsreleases/international/transactions/2008/pdf/transannual07_fax.pdf。

2 Source: U.S. Census Bureau, see 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balance/c5800.html#2007。

Page 4: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192

東亞經濟整合趨勢 The Trend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否繼續維持的國際金融體系問題、東亞的金融與匯率合作機制的倡

議、甚至此波金融危機是否會降低貿易失衡,基本上都可以放在此

一架構下來做探討。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評估,解決全球經濟失衡的三大關

鍵分別為,美國能否在降低財政赤字的同時讓美元平順貶值、歐洲

的結構改革(主要指勞動市場)會不會有所突破,以及東亞的匯率

機制(特別是人民幣)是否將更有彈性。尤其是東亞國家多以出口

導向作為經濟發展政策,對外競爭關係濃厚,如無適當的匯率合作

機制,勢必難以單獨承受對美元大幅升值後果,造成雖然東亞各國

普遍因有鉅額貿易盈餘、理應升值卻不易升值,卻容易競相貶值的

升貶值不對稱局面。

總的來說,本文主要的分析邏輯如下:

(一) 全球長期經貿失衡醞釀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

進而衍生貿易摩擦並誘發保護主義,但如果衰退過深與摩

擦過劇,卻也可能增強合作誘因。這裡的合作尤指各國經濟

政策的協調(coordination),比如貿易盈餘國家更應透過政

策增加支出,以及國際多邊組織如IMF與世界銀行功能的補

強、WTO杜哈回合的完成談判等。

(二) 經貿議題中的金融整合與(區域)合作議題,尤其是國際貨

幣體系中的「調整」(adjustment)問題將會更受重視。3詳言

之,貿易失衡的根源在於國際貨幣體系的「調整」功能出現

3 除了「調整」功能之外,國際貨幣體系另須處理「流動性」(liquidity)與「信心」(confidence)問題。

Page 5: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193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國際多邊體系、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經貿意涵

問題,亦即貿易盈餘國家的貨幣理應升值,而赤字國家的貨

幣理應貶值。事實上,上述升貶值不對稱的難題乃從Bretton

Woods(黃金─美元本位)體系(1944∼1973)以來就一直存

在,只是在目前全球逐漸踏入衰退的情況下,各國尤其是中

國大陸藉由貨幣貶值以提升出口競爭力的傾向將更為明顯,

一旦東亞其他國家也加入貨幣競貶行列,勢必讓此古老問題

更加棘手。東亞的區域金融合作,尤其是更高層次的匯率穩

定機制之商討,基本尚可從此一全球經貿失衡的戰略高度或

責任分擔(貢獻全球公共財)來加以看待。4

最後,在全球化(包括技術進步與貿易自由化)的推力下,東

亞生產網絡(供應鏈)也日漸綿密,其中中國大陸的崛起的確扮演

重要的組裝工廠角色,更與台商中國大陸的鉅額投資並提供管理技

術密切相關,亦即兩岸經貿其實也是東亞經濟整合的一個環節,而

此一環節可能會受到全球貿易失衡與平衡這兩道力量的影響,自然

值得分析與研判。

4 詳Yoshitomi(2007)。

Page 6: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194

東亞經濟整合趨勢 The Trend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二、全球經濟失衡與平衡的拉鉅

從傳統的「投資─儲蓄」貿易失衡觀點來看,某個國家整體對

外失衡源於內部超額儲蓄或超額投資,5至於兩個國家之間的失衡則

跟彼此技術水準差異、產業關聯、人口結構(demographic factors),

以及各自集體偏好等因素密切相關。

表7-1 2007年美國與東亞重要國家經貿指標

人口

(百萬)

GDP

(十億美元)

(按PPP/

購買力平價)

人均GDP主要出口市場

(%)

進口主要來自國家

(%)

美國 301.1 13,808 45,851 1.加拿大(21.4)

2.墨西哥(11.7)

3.中國大陸(5.8;+1)

4.日本(5.6;-1)

5.英國(4.3)

1.中國大陸(16.5;+1)

2.加拿大(16.4;-1)

3.墨西哥(10.8)

4.日本(7.4)

5.德國(4.8)中國

大陸

1321.3 3,242

(7,238)

2,453 1.美國(19.1)

2.香港(15.1)

3.日本(8.4)

4.南韓(4.6)

1.日本(14.0)

2.南韓(10.9)

3.台灣(10.6)

4.美國(7.3)台灣 22.7 383

(783)

16,913 1.中國大陸(25.3)

2.香港(15.4)

3.美國(13.0)

4.日本(6.5)

1.日本(20.9)

2.中國大陸(12.8)

3.美國(12.1)

4.南韓(6.9)日本 127.5 4,376

(4,283)

34,258 1.美國(20.1)

2.中國大陸(15.3)

3.南韓(7.6)

4.台灣(6.3)

1.中國大陸(20.6)

2.美國(11.4)

3.沙烏地阿拉伯(5.7)

4.阿聯(5.2)

5.澳洲(5.0;-2)南韓 49.0 970

(1,199)

19,794 1.中國大陸(22.1)

2.美國(12.3)

3.日本(7.1)

4.香港(5.0)

1.中國大陸(17.7;+1)

2.日本(15.8;-1)

3.美國(10.4)

4.德國(3.8)

資料來源:EIU (Country Report/Forecast/2008)。

Page 7: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195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國際多邊體系、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經貿意涵

美國連年的總支出成長(尤其是消費而非投資)超過其產出增

加,亦即儲蓄不足而世界其他國家總和來講,則相反,生產超過所

需,亦即過度儲蓄;配合經濟運作一體兩面的金融面來看就成為了

美國多買了商品與勞務做為消費,其他地區則多買了美國所發行、

報酬不算高的國庫券與公司債等金融資產做為外匯準備。至於造成

此一局面的責任歸屬就眾說紛紜了,比如聯準會現任主席Bernanke

早年的看法就有為美國卸責的衍生意涵,他認為全球經貿失衡的問

題根源在於全球性儲蓄過剩(global savings glut),比如說中國大陸

因社會經濟安全缺乏所導致的消費信心不足,以及金融體系功能不

彰或被政策扭曲引發過度投資等後遺症,而不在於美國的過度消費

或儲蓄不足。

換句話說,美國人主要提供了最終消費市場、出口機會與

繁榮,其他地區則貢獻了廉價的商品、勞務與低利近乎津貼的資

金作為回報(華爾街盛傳一種揶揄:美國打伊拉克,根本就是中

國大陸、日本與夥同其他東亞國家出資),可謂互惠與相互依賴

(interdependence)。以中國大陸為例,如果沒有藉由大量出口的經

濟發展策略,其薄弱的內需(尤其是消費只佔GDP的三分之一,遠

低於一般國家的五成甚至六成以上)仍然無法支撐並吸納農村約還

有兩億低度就業(under-employed)或低生產力的剩餘勞動人口。

5 GDP的定義是C+S+T,也等於C+I+G+X-Im,其中C代表私人消費、S為儲蓄、T為政府稅收,I為投資、G為政府支出,X為出口,Im則是進口。轉換之後可得(S-I)+(T-G)=X-Im,(私部門的超額儲蓄)+(公部門的超額儲蓄)=淨出口,其中出超可視為國內有剩餘的儲蓄(投資不足、消費不足),入超則是國內投資大過儲蓄(儲蓄不足)。

Page 8: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196

東亞經濟整合趨勢 The Trend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比如說中國大陸做為世界工廠提供了便宜產品給全球尤其是美

國,「中國價格」為美國聯準會(FED)提供了低通膨與低利率的政

策環境空間(短期利率),然後一如上述,持有以美國政府公債與

公司債為主的外匯存底,等於是再度融資了美國的消費與投資(長

期利率),形成所謂的「美元循環」。

事實上,就是技術進步、中印等國的融入世界生產(經貿)體

系,共同營造出過去十年(尤其是從2002年以來)的低通膨環境,

再加上資產與債務證券化等金融衍生性商品的過度擴張,共同醞釀

1990年代以來的資產市場尤其是房地產市場泡沫,以及當前的此波

全球金融危機。

至於所謂「東亞經濟奇蹟」的秘密,其實就是建立在這種「周

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默契之上。說穿了,除了戰後

美金做為一種外匯儲備的獨特地位使然之外,正是這樣的一種默契

或其背後所隱含的各國經濟發展策略(特別是出口導向),掩蓋了

這些國家「央行總裁」的經濟理性:對一種必貶無疑的貨幣愈買愈

多,也因而延緩了該種貨幣貶值的時間,可謂投鼠忌器(collateral

damage)。

因此,解決美國的貿易失衡,不可能單純靠美國自己「勒緊褲

帶」(儲蓄必須增加),另須涉外的兩項合作條件或行動配合,包

括:其他地區的經濟成長必須快過美國,以及各大經濟體的貨幣/

匯率必須更有彈性。亦即美國的貿易赤字長期而言必定無以為繼,

至少趨勢上佔其GDP的比率不可能無限制增加(除非國外資金得

以源源不絕而入,比如透過美國金融市場強大的產品創新能力;諷

刺的是,美國此一「比較優勢」也釀成此波金融危機),終須透過

Page 9: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197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國際多邊體系、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經貿意涵

「實質匯率貶值」來應付此一難題,而如果無法透過國際金融體系

來調整貨幣/資產的相對價格,讓各國貨幣對美元升值,則美國的物

價必須下跌(亦即衰退甚至蕭條),而兩者勢必都會直接對東亞地

區的出口產業造成可觀衝擊。

從失衡─平衡的角度來看,此波全球金融危機所導致的資產

(含房地產與金融工具)價格向下調整,所預示的消費減少(比如

財富效果)或儲蓄增加,相當程度也會有效降低全球貿易失衡,但

前提是美國對外需求降低的幅度要高過其他地區。

三、全球經濟失衡的多邊主義與國際貨幣體系意涵

此波金融危機的震源跟1930年代的大蕭條一樣,都源於已開發

國家,因此引發衰退的能量相當大,相異之處主要則以下幾點,一

來,就目前的經濟結構而言,服務業比重大相對比較穩定,其次,

互賴程度如全球生產供應鏈(supply chain)與跨境資本移動(capital

flows),包括FDI往返與金融資產彼此握存也都加深,所以容易牽一

髮而動全身或發生外溢效果,相當程度也制約了保護主義的輕率啟

動;最後,當代可用經濟政策較完備而且對經濟政策與經濟活動之

間的關係也遠比1930年代清楚。以貨幣政策而言,當時各國政府多

採行金本位,亦即實施固定匯率制度,在不對資本跨國移動限制的

情況下,等於是沒有自己獨立的貨幣政策,現在則多行浮動匯率,

貨幣政策因而到位;另就財政政策而言,在當時嚴格遵守政府預算

平衡的古典學派思潮影響之下,財政政策也未能施展。

然而,以更緊密的資本市場作為重要特徵的全球化,經過危機

之後在資金流動(含FDI)這一部份勢必部分退潮,而國際經貿環

Page 10: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198

東亞經濟整合趨勢 The Trend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境會不會一如大蕭條之後走向經貿保護主義,或者記取歷史教訓透

過國際金融制度如IMF的改革加以回應,也都攸關人類的和平與發

展。

一如上述,經濟衰退容易引發貿易摩擦並誘發保護主義,但如

果衰退過深與摩擦過劇,卻也可能增強合作誘因,以下研判幾個可

能影響層面與走向。

(一) 根據「霸權穩定理論」(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的推

測,全球霸權美國的政經勢力一旦(相對)衰退,其提供

全球領導的能力與意願都將被削弱,如根據美國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2008)的講法,全球將走向一個缺乏多邊

主義的多極世界(multi-polarity without multilateralism)。

(二) 霸權與權力轉移問題:即使美國相對衰退但仍算強大,且中

印也各自有其嚴重的經濟、人口結構與其他挑戰,甚至也包

括恐怖主義的威脅,至於歐洲在國際間的發言權與影響力也

將相對褪色。換句話說,如果美國與其他重要國家一起且嚴

重衰退,則可能也會強化多邊合作。

(三) 由於美國經濟步入衰退,美國的歐巴馬新政府將傾向保護主

義,但保護主義與其全球「霸權」的角色期待或長遠利益不

符,而此一矛盾也將影響東亞,尤其美中雙邊的貿易失衡是

否演變成貿易戰(尤其是人民幣與出口退稅兩大議題),

更是攸關重大。換個角度來看,2008年的全球經濟遠比

1997/1998東亞金融危機時更加互賴(interdependent);衝突

的可能與合作的誘因都可能因而加劇,或者說,潛在的摩擦

與衝突因子卻也可能是促成合作的驅力。而美國與中國大陸

Page 11: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199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國際多邊體系、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經貿意涵

也可能更需要彼此合作。

(四) 由於重要國家除了俄羅斯之外多是WTO的成員,原則上即

使要實施貿易保護主義也必須與WTO的規範相容,可能手

段與影響則包括:

1. 提高關稅(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由於近二十年來單邊降

低關稅結果,部分國家的實際關稅(“applied tariffs”)遠低

於承諾關稅(“bound tariffs”),因此即使在不違反WTO

的規範情況下,仍有提高關稅空間;比如印度、俄羅斯、

越南等國近來已提高部分產品進口關稅。也因此杜哈回合

的完成談判與APEC不增加「新的經貿障礙」宣示更具意

義。6

2.反傾銷等NTMs(尤其是已開發國家)件數增加。

3.中國大陸的出口退稅:美中貿易摩擦。

4.貨幣競貶:國際貨幣體系的「調整能力」出現危機。

(五)中國大陸的角色:政治與技術觀點

1. 一旦全球經濟衰退加劇,中國大陸能否通過景氣循環走下

坡的嚴酷挑戰,更是全球注目焦點。尤有甚者,中國大陸

必須維持「保八」的社會穩定經濟成長率,很有可能停止

甚至逆轉從2005年7月以來,對美元的緩升匯率政策(已

近20%),東亞各國貨幣也勢必面臨巨大貶值壓力,而

歐元也類似。如此一來,全球的貨幣競相貶值,國際貨幣

6 詳2008APEC領袖會議宣言,http://www.apec.org/apec/leaders__declarations/2008.html。

Page 12: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200

東亞經濟整合趨勢 The Trend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7(目前是主要工業化國家之間主採浮動匯率制度的所謂

non-system)8與金融體系(共同便捷跨國交易),輕者倒

退,重者崩潰。

2. 此波金融市場危機可能對方興未艾的東亞區域整合添加新

動力,東亞區域主義特別是金融與貨幣合作預料更加盛

行,而毫無疑問,中國大陸的區域角色將日益重要。

3. 中國大陸會在IMF等國際經貿組織的發言權將獲得提升,

但要在這些「專門性」的組織發揮影響力,除了份額與投

票權之外,更需要透過實質參與(IMF總裁卡恩,2008)9

四、全球經濟失衡的東亞金融整合意涵

(一)關於區域金融整合的基本特性與問題

1. 比起貿易與FDI的型態之較容易預測,金融則由於涵蓋範圍

廣泛更難預測也更歧異。金融的重要性不只來自於「會發

生危機」,往往也肩負起調配各大經濟體之間,甚至同一

地區跨代(現在與未來)有限資源效率使用的功能。而前

者涉及匯率機制的形成與運作,後者則比如國內的「金融

組織」(如銀行等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金融市場

包括短期資金融通的「貨幣市場」,以及長期性質的「資

本市場」(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

7 尤指國際貨幣體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8 此語為John Williamson所鑄。9 “消防隊員重歸”,中國大陸「財經」雜誌,2008年第23期,11月10日出版。

Page 13: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201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國際多邊體系、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經貿意涵

2. 全球整合(風險分散)vs.區域整合:相對於貿易與生產

在因應全球化的衝擊有所謂「區域化」(regionalization)

傾向,或認為金融本身就帶有全球化的特質(Kindleberger,

1989),所以區域金融整合反而不利於風險分散。亦即區

域金融整合的可行性與必要性(或到何種程度才是最適/

optimal問題)都有待商榷。

3. 以區域貿易整合(實質經濟)作為區域金融整合前提是否

必要。這部分乃涉及經濟整合的階段問題,主要乃師法歐

盟的整合經驗來論。實際而言,如果實質面比生產與貿易

整合程度高,金融往來需求自然也會相應提高,此外,一

旦實質面的整合程度高,也意味著景氣波動節奏比較同

步,金融整合或政策合作的成功機率也會較大。此外,銀

行體系與資本市場等金融面整合,往往也會對更高階段的

貨幣面整合與合作打下基礎。

(二)市場面東亞金融整合

1. 相對於貿易面的高程度整合(指市場面),東亞金融整

合相對落後。就貿易而言,以「區域內貿易比率」為例

10(Kawai and Wignaraja, 2008),2006年「東協加三」(日

中韓共13國)有38.38%,「東協加六」(日中韓,以及紐

澳印度共16國)則攀升到42.6%,且「東協加三」與「東

協加六」再加入台灣與香港之後,此一數值立刻則分別飆

10 定義為(區域內彼此出口總和)/【(區域內出口到全世界)+(全世界出口到該區域)】/2。

Page 14: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202

東亞經濟整合趨勢 The Trend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高到54.5%與57.6%,低於EU(27國)的65.8%,但高於

NAFTA 的44.34%。然而,以2003年為例,就跨境金融資

產(cross-border portfolio assets)的持有比率而言,東亞金

融資產的握存方式主要是以美國(單一國家)所發行的資

產為最大宗,共佔31.5%(歐洲共佔34.1%),至於置放

於東亞的比率只達4.9%(Jong-Wha Lee, 2008),亦即東亞

整體而言與全球的金融聯結遠比區域內部來得密切。

2. 殷鑑不遠的1997-1998東亞金融危機似乎也提醒著人們,

東亞各國的金融基本結構仍舊相當薄弱,其中資本市場

(特別是債券市場)落後,更是讓企業資金來源過度倚賴

容易受到人為控制與分配信用的銀行體系,也屢屢讓金融

成為經濟發展的拖累與病灶。

3. 市場面東亞金融整合之所以低落主要因為面臨三大限制,

首先是金融底層或基礎條件薄弱,比如公司治理與金融紀

律普遍不彰:包括會計、查帳(審計)、資訊揭露等法規

或管制面不夠完善;其次為資本帳仍多管制,不利金融資

金跨國移動;最後則是匯率的波動性(volatility)過大或不穩

定(Jong-Wha Lee, 2008)

(三)制度面東亞金融整合,主要包括:

1.「東協加三」架構下的金融整合

2.亞洲債券市場倡議(2003)

3.清邁倡議(2000;2008)→AMF(亞洲貨幣基金)

4.亞洲貨幣單位(ACU)→亞元

東亞金融整合目前以「東協加三」架構為主,雖然「東協加三

Page 15: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203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國際多邊體系、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經貿意涵

對話機制,1997」(日中韓一起),「東協加三」要發展成區域規

模的自由貿易區仍遙遙無期,11但在在包括金融穩定與能源安全等

功能性合作領域,卻頗具成效,著名的清邁協議/倡議(2000)即是

顯例。此一協議設置了雙邊且多重的區域貨幣互換機制,一方面作

為這些國家一旦發生貨幣危機時的區域性緊急救援,並有藉以事先

防範類似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於未然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透過

區域金融合作機制的建立,補強當前國際金融制度(主要指IMF)

的不足。清邁協議的內容更是日益完善,今年五月「東協加三」財

長會議(通常跟亞銀年會同一時地召開)所宣布,將成立規模至少

800億美元、預計明年開始生效的危機基金,更是等同將原本的雙

邊貨幣互換機制予以多邊化或集中化,如果運作良好,未來甚至有

可能逐步演變成「亞洲貨幣基金」(AMF)。

「東協加三」下的金融合作,除了上述「清邁協議」之外,更

包括規劃善用區域內超額儲蓄(東亞各國外儲備將近4兆美金),

以發展資本市場的「亞洲債券市場倡議」(2003)。如果說清邁協議

這一線主要在處理外匯「量」的問題,那麼匯率此一「價格」的合

作問題也相當重要,比如原本由亞銀所力推的貨幣面整合,效法歐

元提倡亞元特別是模仿歐元正式發行之前的虛擬「歐洲貨幣單位」

(ECU)經驗,著手編製「亞洲貨幣單位」(ACU)作為匯率政策合作

11 其中以中國大陸最為積極,希望進一步建制為「東亞自由貿易協定」(EAFTA)。最主要原因在於日本對中國大陸日益增加的區域影響力心存疑慮,此外,日本目前的首要經貿結盟對象是澳洲與印度,而韓國則外看美國與歐盟,至於中國大陸則對確保能源與原物料的關切大過區域主義本身,因此「東協加三」作為一個FTA的成局機會短期內並不大。

Page 16: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204

東亞經濟整合趨勢 The Trend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的參考指標。然而,近來由於中國大陸反對將新台幣與港幣列入計

算而難產。目前「亞洲貨幣單位」的研發與推動,基本上已由「東

協加三」加以接手,計算基礎則是東協十國與日中韓這三個國家的

貨幣與相關經貿變數。這一方面說明了亞銀在推動東亞金融整合的

角色已慢慢被「東協加三」所取代,另方面也凸顯了台灣的隱憂,

在中國大陸主導與杯葛下,被排擠的領域似乎正從貿易與投資往金

融甚至貨幣面擴展。

(四) 如上所述,全球貿易失衡─平衡之間的爭戰,事實上已經構

成判斷全球經貿情勢演變、甚至事件發生的結構性因素。而

既然兩岸經貿同屬東亞區域化生產與貿易體系的一環,瞭解

東亞作為一個整體在全球的地位也是必須的。

1. 東亞國家(日本以外)的高貿易依存度(Trade/GDP比

率),意味著與全球經濟互賴密切,更容易在全球經濟失

衡─平衡過程中受到影響。以2006為例,中國大陸如此

龐大經濟體的貿易依存度也高達66%、南韓72%、台灣

130%、新加坡更高達386%。單就出口佔各國的GDP比率

來說,2007年比起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時,平均約提高了

10%左右。12

2. 東亞區域化的主要原因在於必須因應全球化的龐大競爭

壓力,同時受到技術進步的效率催促(Munakata, 2006),

並表現在區域內大量增加的中間產品與零組件的貿易,

12 2007年時約47%,“Market tumult as signs of recession go globa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8/10/27。

Page 17: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205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國際多邊體系、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經貿意涵

以及外人直接投資(FDI)兩大方面,尤其是在電子通訊

(ICT)與汽車等產業,東亞整體則宛如一個工廠(“Factory

Asia”),「垂直整合」程度相當高(Baldwin, 2006)。然

而,東亞整體的最終產品市場仍以北美(與西歐)居大

宗,以2006年為例,高達48.2%的產品直接銷往美國與歐

洲,且如果再加上與上述出口有關的中間零組件需求,則

外部需求的比例更躍升到67.5%,可見東亞要跟歐美「脫

鉤」不易。詳圖7-1:亞洲出口的外部需求。

圖7-1 亞洲出口的外部需求

資料來源: Emerging Asian Regionalism, ADB, http://www.adb.org/Documents/Books/

Emerging-Asian-Regionalism/final-report.pdf, p.71。

Page 18: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206

東亞經濟整合趨勢 The Trend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3. 一旦在全球經濟失衡─平衡過程中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

持續下降,區域內的貿易與投資活動也將更加密切與頻

繁,加上此波金融市場危機的推波助瀾,都將對方興未艾

的東亞區域整合添加新動力。詳言之,愈演愈烈的全球金

融危機,尤其是信用緊縮(credit crunch)對金融業與其後的

引發的經濟衰退,對吸引FDI與經貿環境的影響主要則包

括:FDI流量將減少尤其是2009年應最明顯、主權財富基

金(SWF)相對於私募基金的重要性將會增加、東亞區域主

義特別是金融與貨幣合作預料更加盛行。

五、全球經濟失衡的兩岸經貿意涵

(一)全球經濟失衡─平衡下的中國大陸經濟之失衡與平衡

雖然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向來快速,但同時也面臨四大失衡,包

括(數據皆以2007年為例):

1. 內外失衡,巨額貿易順差,高達2600億美元。直接引發人民

幣升值,並間接導致國內貨幣供給(流動性)成長過快與通

貨膨脹壓力;

2.區域失衡,沿海和內陸的失衡;包括日益惡化的所得分配。

3.消費佔GDP比例偏低(37.1%)和投資過熱(44.2%)的失衡;13

4. 三級產業失衡,工業佔GDP比例高(48.6%),而服務業偏低

(40.1%)。

13 “Key Indicators for Asia and Pacific 2008”, ADB, http://www.adb.org/Documents/Books/Key_Indicators/2008/pdf/Key-Indicators-2008.pdf。

Page 19: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207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國際多邊體系、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經貿意涵

而中國大陸投資環境的變遷,所蘊藏與所消失的商機,相關政

策的擬定與限制,其實都跟上述失衡與平衡發展的交互影響密切相

關。總而言之,在全球經濟失衡─平衡過程中,中國大陸向來以出

口為成長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終將遇到瓶頸而勢必轉型。目前研

判,中國大陸就其未來經濟發展策略而言,勢必提升內部需求,包

括商品與服務。此一發展趨勢也必然會影響台商在中國大陸甚至區

域的佈局,而兩岸的貿易流量與內容也將隨之改變。

(二) 從危機的可能傳遞管道也可以看出,兩岸的經貿整合的確攸

關台灣經濟前景甚深,但並非唯一甚至是最後的決定因素

(參照表7-2與表7-3)。儘管中國大陸早在2000年就已取代

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並在2002年成為最大的貿易

夥伴,2007年雙邊貿易甚至高達1303億美元,其中台灣對

中國大陸出超706億美元,但IMF(2008)14的報告卻也顯示,

美國經濟一旦衰退對台灣(另一個是新加坡)的衝擊最大,

美國的經濟成長減少1%,台灣相應也將有0.6%到0.9%之間

的經濟成長損失。原因除了美國與台灣彼此的貿易與金融關

係密切之外,美國作為最終產品市場的間接影響,尤其是透

過對中國大陸產品需求的降低,進而波及台灣對中國大陸的

中間產品與零組件出口此一途徑最是明顯,而且相對於2001

年全球衰退主要在電子產業,預料此波影響將相當全面與嚴

峻。

14 “Can Asia Decouple? Investing Spillover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o Asia”, 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 Asia and Pacific, IMF,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reo/2008/apd/ENG/areo0408.htm。

Page 20: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208

東亞經濟整合趨勢 The Trend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三) 此外,也因為美歐市場的衰退,東亞各國包括台灣的諸多產

業如果不與中國大陸同在一生產供應鏈上,那麼與中國大陸

低價產品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包括先前的勞力密集產業如成

衣、印刷與皮革製品等,以及近來的部分電子與資訊相關產

業;而如果屬於同一生產供應鏈,則容易隨著中國大陸出口

的衰退而衰退,如以2007年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的前五大產

業(HS兩位碼)為代表,依序為電機設備及其零件(HS85)、

光學儀器(HS90)、塑膠及其製品(HS39)、機械用具及其零件

(HS84),以及有機化學品(HS29)。

表7-2 台灣出口市場的地理分佈:1980∼2007

單位:%15

中國大陸加香港 歐盟16〈25〉 日本 南韓 美國 東協(6)

1980 7.9 14.4 11 1.4 34.3 11.21985 8.3 8.9 11.3 0.8 48.4 7.7

1990 12.8 16.3 12.4 1.8 32.5 14.1

1991 16.1 16.1 11.9 1.7 28.9 13

1992 19 15.3 10.9 1.4 29 13.8

1993 21.8 13.5 10.6 1.5 27.7 14.5

1994 23.2 12.5 11 1.9 26.4 15.9

1995 23.8 12.5 11.7 2.3 23.8 171996 23.7 12.9 11.8 2.3 23.3 16.4

(待續)

15 表7-2與表7-3之資料來源:財政部統計處編印,海關進出口貿易概況暨補充說明;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2298&CtUnit=1077&BaseDSD=7;P. Drysdale and X.Xu (2004), Taiwan's Role in the Economic Architecture of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Pacific Economic Papers, No. 343. Australia-Japan research center;其中ASEAN(東協)共計10個國家,這裡只統計六國包括有: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與越南。

16 2004年以後,歐盟從15國增為25國,目前則是27個國家。

Page 21: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209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國際多邊體系、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經貿意涵

表7-3 台灣進口市場的地理分佈:1980∼2007

單位:%

中國大陸加香港 歐盟〈25〉 日本 南韓 美國 東協(6)1980 1.3 8.8 27.2 1 23.7 10.61985 1.6 10.9 27.5 0.9 23.8 10.41990 2.4 13.8 30.2 2.5 23.8 10.31991 3.6 13.4 29.9 2.8 22.6 10.81992 3.6 14.1 30.1 3.2 22 11.61993 3.6 14.1 30 3.3 21.8 12.21994 4.1 15 29.3 3.6 21.4 13.91995 4.8 14.2 29.2 4.2 20.1 13.41996 4.7 14.1 26.8 4.1 19.6 14.11997 5.2 13 25.3 4.4 20.3 14.91998 5.9 13.2 25.7 5.4 18.9 15.61999 6.1 12.6 27.5 6.5 17.9 16.92000 6.1 10.8 27.4 6.4 18 18.22001 7.4 11 24 6.2 17 18.82002 8.8 11.4 24.8 7 16.4 152003 9.9 10.3 25.6 6.9 13.2 13.42004 11.2 9.9 26.1 7 12.9 12.22005 12 12 25.3 7.3 11.6 11.62006 13.6 11.6 21.6 7.5 11.9 10.92007 13.6 9.1 20.9 6.9 12.1 10.8

表7-2 台灣出口市場的地理分佈:1980∼2007(續)

單位:%15

中國大陸加香港 歐盟16〈25〉 日本 南韓 美國 東協(6)

1997 24.1 13.3 9.5 1.9 24.5 16.11998 23.4 15.8 8.4 1.3 26.7 12.3

1999 23.8 14.8 9.7 2.1 25.4 13.4

2000 24.4 14.2 11.1 2.6 23.5 14.0

2001 26.6 14.2 10.3 2.7 22.3 13.4

2002 30.9 13.0 9.1 2.9 20.3 11.8

2003 34.5 12.5 8.3 3.2 18.0 10.0

2004 36.8 12.7 7.6 3.1 16.1 13.1

2005 37.8 12.1 7.6 2.9 15.1 13.7

2006 38.9 11.6 7.6 3.4 13.5 14.02007 40.7 10.8 6.5 3.2 13.0 14.5

Page 22: 第七章 全球經濟失衡的 國際多邊體系、 東亞金融整合與兩岸 ...191 第 七 章 全 球 經 濟 失 衡 的 國 際 多 邊 體 系 、 東 亞 金 融 整 合

210

東亞經濟整合趨勢 The Trend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參考文獻

1. Baldwin, Richard (2006),“Multilateralising Regionalism:

Spaghetti bowls as building blocs on the path to global free

trade”, The World Economy, vol. 29(11), pp. 1451-1518

2. Drysdale, P. and X.Xu (2004),“Taiwan's Role in the Economic

Architecture of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Pacific Economic

Papers, No. 343. Australia-Japan research center

3. Kawai, Masahiro and Ganesham Wignaraja(2008)“Regionalism

as an Engine of Multilateralism: A Case for a Single East Asian

FTA”, Working Paper Series o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No. 14, ADB, see http://www.adb.org/Documents/Papers/

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WP14-East-Asian-FTA.pdf

4. Kim, Soyoung H. and Wang, Yunjong(2004)“Regional Versus

Global Risk Sharing in East Asia”, Asian Economic Papers, 3:

182-201.

5. Kindleberger, Charles P.(1989) Economic Laws and Economic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Lee, Jong-Wha(2008)“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Cross-

border Financial Asset Holdings in East Asia” , Asian

Development Bank.

7. Munakata, Naoko(2006)Transforming East Asia: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8. Yoshitomi, Masaru(2007)“Global Imbalances and East Asian

Monetary Cooperation”in Duck-Koo Chung and Barry

Eichengreen (eds) Toward an East Asian Exchange Rate Regim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