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鲜活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 -...

1
副刊 副刊 2019 8 9 日 星期五 20 20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 号 电子信箱: 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 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 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 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 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 零售每份 1.80 元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 一个既引人关注又让人振奋的重要成果,就 是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成长成熟以及它所 贡献的丰硕佳作。一种新文体的成长往往 意味着文学新天地的开启,如唐诗、宋词、元 曲、明清小说等都是文体更迭带动文学发展 的很好证明。过去 70 年,报告文学作为中国 文学醒目且活跃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众多代 表性作家作品,在社会读者中产生很大影 响,不仅为中国社会发展留下生动的文学记 录,也对不同时期现实生活产生推动作用, 书写中国文化创造的辉煌篇章。报告文学 跨越 70 年的文体崛起,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在回应时代需要中实现 文体成熟 文学是人类社会的心声,是情感和理性 的重要表达形式。从这一角度理解,文学体 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现实变化发展有很大 关系。一种文学体裁的诞生、发展或者衰 退、没落,与它表现社会的能力和作用紧密 相联。报告文学可以领时代风气,根本原因 正在于时代需要。 读者为什么关注报告文学?原因很复 杂,首要一点是,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是人 们的强烈阅读需求。报告文学有效吸收新 闻客观敏锐、事实真实的特性,又巧妙融合 文学生动形象的表达手段,在新闻因为急 速、简洁、短小不能过多顾及社会人生内容, 小说等文体写作又因为虚构不会直接面对 很多事实对象之处,成功开辟出自己的一方 天地,满足人们阅读需求。可以说,报告文 学的繁荣发展是时代需要的必然结果,具有 历史必然性。 一种新事物开始出现时,总要经历曲折 和风雨。报告文学这种文体也是这样,在新 闻性和文学性、时效意义和长效价值之间不 断磨合探索,寻找自己的文体辨识度和价值 定位。在民族救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中,报告文学“轻装上阵”,成为人们了解时 局、凝聚众志成城精神的重要渠道;在新中 国成立之初的国家建设中,报告文学又激情 满怀,热情描绘国家日新月异的生长风景。 先后问世的刘白羽《踏破辽河千里雪》,王 石、房树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以及穆 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 禄》等一批优秀作品,让读者初步感受报告 文学魅力。 1978 年徐迟发表《哥德巴赫猜想》,再 加上理由《扬眉剑出鞘》、黄宗英《大雁情》、柯 岩《奇异的书简》《船长》、程树榛《励精图治》 等大量作品涌现,报告文学影响日益广泛,作 为一种重要力量积极深入参与思想解放、改 革开放的社会现实,行动力和表现力都非常 突出。许多作品发表时引发的社会关注度和 对读者的震撼程度,至今回想起来仍令人感 慨激动。1982 年,中国作家协会将全国优秀 报告文学评奖与诗歌、小说奖并列单独评选; 1983 年,时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张光年 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 “由于我国报告文学作 家的共同努力,近几年来,报告文学这一生动 活泼的文学品种,已经蔚为大观。”这是报告 文学走进文学殿堂的历史性节点,标志着报 告文学文体特点的日益明晰和创作实践的不 断成熟。 优秀作品凸显报告文学 核心优势 梳理报告文学从幼苗到茁壮生长、由势 单力薄到成熟繁荣的发展过程,尤其醒目的 是近 20 年里出现的精品力作,李士非《热血 男儿》、杨守松《昆山之路》、李春雷《木棉花 开》等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报告,徐剑《东方 哈达》、何建明《国家》、肖亦农《毛乌素的绿 色传奇》、纪红建《乡村国是》、丰收《西长 城》、陈启文《袁隆平的世界》、许晨《第四 极》、王宏甲《中国天眼 —南仁东传》等真 实描述重大社会事件和特色人物事迹命运 的作品,都是报告文学发展成熟结出的累累 硕果。这些优秀作品集中呈现的一些共性 恰恰反映出报告文学的核心优势,是其发挥 文学鼓与呼力量的重要凭借。 其一是题材内容的社会性。优秀报告 文学是贴着现实地皮生长的根苗,是扎根社 会土壤的大树。和散文、诗歌、小说这些文 学体裁相比,报告文学有很强的社会生活依 赖性和参与性。散文、诗歌、小说虽然与社 会生活有密切联系,但作者可以依据自身感 受做更多主观表达,报告文学则与正在演进 的社会生活须臾不可分开。许多代表性报 告文学正是因为切中社会生活的现实焦点 和关注热点而更加被人看重。报告文学往 往通过对时代需求的主动发现和积极引领, 助推社会潮流的发展,社会潮流反过来也给 作品带来巨大传播力。 其二是作家的理性精神和能力。对于 客观事实的尊重,是报告文学表达的基础, 但报告文学毕竟不是新闻,也不是机械照相 术,在尊重事实基础上,需要发挥报告文学 作家对事实整理、辨识和表达的才能。这就 需要一种理性精神和能力。优秀报告文学 在事实基础上洞悉更多深刻广泛的社会内 容,在事实启发下关联出更多有价值的思想 文化内容,从而有力表达作者的社会关切和 态度立场。如果说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 命,那么理性精神就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文 学艺术性是报告文学的翅膀。理性思维和 眼光如同电光石火,能够穿透纷纭的事实表 象深入就里,让事实包含的深层社会历史和 思想文化价值得以显现。这种富有智慧与 理性的事实表达,才是真正吸引和启发读者 的地方。 其三是史志品质。史志书写是中国文 艺优秀传统,报告文学继承这一传统,通过 创作及时真实地保存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 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感受及行动。像钱 钢《唐山大地震》、徐剑《大国长剑》、陈启文 《共和国粮食报告》等作品,出于现实感触和 需要而走向历史追踪和发掘,也在历史追踪 发掘中对一个行业、一个重大事件、一个地 方历史现实予以辩证认识和记录,有很好的 史志保存价值。这些年,不少主题重大、内 容厚重、写作扎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已被视为 重要的历史书写材料。这是对报告文学作 用的肯定,也是报告文学见证和影响社会发 展的一个有力证明。 坚定方向、锤炼价值以迎 接时代挑战 时代变化给报告文学以新的机遇和挑 战。一方面,如今报告文学已不仅仅是文学 “轻骑兵”,许多着眼于全局全景观察、综合 分析型报告文学应运而生,在题材内容和表 现方式等方面不断探索更新,承担更多重大 题材书写使命。另一方面,全媒体环境下人 们在信息获取渠道和文化生活方面有了更 多选择,文学在大众文艺生活中的优势不再 明显,“文学式微”“报告文学过时”的质疑之 声时有耳闻。 时代挑战锤炼价值追求。曾有过一段 时期,有些文体创作以“向内转”为名,和社 会生活脱节,和读者关注焦点错位,其教训 需要我们记取。面对社会生活和媒介生态 的变化,报告文学更应坚定自己的特性、方 向不动摇,坚持投身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 态度和行动不动摇。信息传递全面快捷的 时代,广大读者对报告文学这样可以向着广 阔现实敞开、真实观察发现和独立生动表达 的文学要求依然迫切。报告文学创作需要 迎着挑战苦练内功,拿出真正有时代性、有 感染力、有思想穿透力的作品。 报告文学立身之本就在于始终坚定地 和时代现实相互呼应、同频共振,始终将关 注目光集中到社会生活的大事和焦点上;始 终在传达和传递人民情感愿望、诉求的过程 中,发挥可贵的引领作用;始终讲述中国故 事,给世界读者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 设成就,展现中国人砥砺奋进的命运变迁和 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传承发展,展现中国大 地上鲜活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报告文学 创作态势一再说明,它是在风云变幻的社会 生活中发挥和展现作家身手的锐利武器,是 可以熔现实、思想、艺术于一炉进行深刻表 达的绝佳方式。 回顾中国报告文学 70 年历程,最令人欣 慰和感受深刻的,就是报告文学与时代社会 之间的这种互动同频。由此才有报告文学 的扎根生活大地、沟通万千读者,才有报告 文学文体一次次探寻突围,从不同方面印证 自身力量和价值。新时代大舞台正为报告 文学提供更多展现身手的空间,其活力和潜 能有待广大报告文学作家进一步开发创造、 发挥作为。 (作者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制图: 张芳曼 展现鲜活生动 展现鲜活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 的社会历史画卷 中国 中国 报告 报告 70 70 年经验 年经验 与启示 与启示 李炳 李炳前不久,刘慈欣科幻小说 《三体》(第一部)日文版由日本 最大科幻图书出版社早川书房 在日本全国公开发行。上市第 一天,首印 1 万册全部告罄,并 在一周内连续加印 10 次。 这并不是《三体》在海外市 场的第一次“火爆”。截至目 前,《三体》三部曲在全球范围 内出版 19 种语言版本,销量突 2100 万册,其中海外销量超 150 万册,仅英文版就超过 100 万册。对于一部翻译文学 作品,尤其是偏小众的科幻作 品,这种“火爆”在全球出版市 场都是现象级的。 传播“火爆”自然建基在 《三体》作品分量之上,甚至有 评论者称,刘慈欣单枪匹马将 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级水平, 《三体》跻身当代科幻经典当之 无愧。与此同时,应该看到,一 系列自觉开展的海内外交流合 作 为《三 体》走 红 海 外 打 通 道 路。“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 星云奖”、《科幻世界》杂志、中 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等奖项 和国内机构组织与刘宇昆、立 原透耶等一批优秀的海外译 者、学者、出版人同心协力,克 服语言文化和市场机制上的种 种障碍,组织一系列“走出去” 与“请进来”的交流活动与合 作。这些交流合作充分发动世 界范围内关注、支持、热爱中国 科幻的力量,为中国科幻走向 世界打下坚实根基。科幻文学 这种有计划、成规模的海内外 交流合作可资借鉴和推广。 这些交流合作之所以较快取得显著成效,更深层的原因则 是海外读者、出版界、学术界对当代中国的浓厚兴趣。他们关 注、喜爱中国科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科幻可以帮助他们 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与中国人。如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 据不容忽视的位置,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如何想象未 来、中国人如何看待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深受世界读者关注。以 《三体》三部曲为例,其与中国历史、中国精神深刻结合,展现中 国人对于人类未来的忧患意识与历史担当,体现人类命运共同 体理念,作品鲜明的中国元素是其吸引海外读者的重要原因。 科幻虽属幻想性文学,却是颇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类型 之一,它探索并深刻揭示当前人类与科技共生并进的复杂图景, 先天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全球性视野。这是科幻文学能够顺利 “出海”的天然优势。在《三体》带动下,韩松、夏笳等一批中国科 幻作家也相继受到海外关注。一部作品热销带动一种文学类型 的传播,类型传播的规模效益反过来又进一步助推热门作品的 火爆输出。以一部或几部标杆作品作为“突破口”,或可作为类 型文艺走出去的一种可行路径。 应该看到的是,科幻要想形成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必须突破 “小圈子”心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来自影视、科技、艺术、教 育等诸多领域的资源力量进行跨界碰撞,拓展类型边界。比如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就再次提升中国科幻影响力。我们 可以借助不同的媒介形态,让更多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受众能 够接触、认可并喜爱中国科幻,进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与价值。 任何一种文艺类型要想成功走向海外,必须自身具备足够 实力。只有一部《三体》还不够,我们期待中国科幻文学创作水 平的整体提高。尤其是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深刻改 变社会生活的时代,科幻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对于激发全民 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以科幻向世界讲述 中国故事还有很多探索的可能。期待更多有生力量加入创作、 开发、推广中国科幻的朝阳事业,为振兴中国科幻添砖加瓦,为 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当下,现实主义逐渐成为影视创作主 流。我理解,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手法,更 是一种创作理念。创作者坚持艺术创作“源 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真实生活中寻找故事 背景、剧情脉络、人物形象,构建与大众与时 代对话的通道,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最 大程度释放魅力、传递价值,才能真正吸引 人、感染人、影响人。 2000 年,我与他人共同担任电影《我真 棒》的编剧,正式进入影视创作领域。后来, 我开始做摄影指导、当导演,创作的大多是 现实题材影视剧。如电影《失恋 33 天》通 过 讲述主人公从遭遇失恋到走出阴霾的过程, 以贴近年轻人生活的故事,鼓励他们勇敢面 对情感挫折、积极追求心之所向。电视剧 《裸婚时代》聚焦都市青年在婚姻中面临的 压力,把年轻人和父母的苦恼真实表现出 来,在两代人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电 视剧《小儿难养》以育儿为切入点,深入解析 “都市的大小孩们”在身份升级之后的欢喜 忧愁。这些作品聚焦人生某一个侧面,折射 具有代表性、颇受关注的现实问题,予以解 剖和探讨,回应观众期待。近 20 年的从业经 历让我越来越意识到,那些藏在生活一隅的 普通人物和平凡故事,往往能更大程度地触 动观众情绪。 近一段时间,我的兴趣点转移到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并执导了网络剧《长安十二时 辰》。看上去,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生活有 一定距离,但对我来说,不论何种题材,所有 创作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就是要有现实生 活做根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长安十 二时辰》播出后,引发诸多有益讨论,我也收 到不少评价,认为这部剧比较真实地再现了 唐朝文化。若是问我的创作理念是什么,那 还是现实主义。我希望通过《长安十二时 辰》架起沟通古今的桥梁,尽可能地还原大 唐的一天,让当下观众通过这部剧感受到千 年之前大唐生活的烟火气、人情味,以及充 盈其间的文化意蕴,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 传统文化而自豪。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影视作品简单将 “文化”框定在布景、道具、服装上,却疏于价 值内核的表达和与现实生活的互动。精美 的视听表达的确是影视作品重要一环,但不 应该止步于此。《长安十二时辰》在制作方面 下了很大功夫。剧组从汗牛充栋的史料着 手,大到城市中每一座坊市的结构布局、建 筑的风格风貌,小到普通人的吃穿用度、礼 仪举止,无不细心考究、反复琢磨推敲,力求 做到有典可依、有据可循。此外,这部剧还 将古法造纸和打铁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 入剧情,在很多部分对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 文化的课题进行直接回应。下这些功夫并 非为了事无巨细地“复刻”唐朝的一切,而是 想不断以契合当时实际生活形态、面貌和逻 辑的方式,让剧中角色和故事情节有足够的 可信度、共情力、感染力。归根结底,“长安” 才是《长安十二时辰》唯一主角,只有把长安 这座城市写实、把剧中人的“家”写实,张小 敬和李必携手化解危机、保护家园的故事才 拥有牢固立足点,这部剧才能以“家园”之象 征唤起观众共鸣,从而传递现实价值和积极 力量。 经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拍摄和制作,我 更加意识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让历史题材 作品走近时代生活。只有创作者真正熟稔 当时当地的普通人生活,才能把记录于古书 典籍之中的人文历史转译为现代化的影视 话语,生长于中华民族璀璨历史之中的文化 自信才会自然流露于荧屏之上,让大众为之 动容。 如今,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传递中国精 神、彰显中国价值、表达中国魅力的重要力 量。现实主义创作在其中愈发显出重要性, 创作者对此应感到使命在肩。只有进一步 深入观照现实生活、回应时代期盼,才能真 正赢得观众,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 品力作。 (作者为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导演) 让历史题材作品走近时代生活 海外读者关注、喜爱中国科幻,深层原 因在于他们对当代中国的浓厚兴趣,对中国 人如何想象未来、如何看待科技与人类关系 的浓厚兴趣 核心阅读 报告文学可以领时代风 气,根本原因在于时代需要; 读者关注报告文学,因为认 识和理解社会现实是强烈的 阅读需求 题材内容社会性、作家 理性精神和能力、史志品质 是报告文学核心优势,也是 其发挥文学鼓与呼力量的重 要凭借 始终坚定地和时代现实 相互呼应、同频共振,将关注 目光集中到社会大事和焦点 上,报告文学才能扎根生活 大地、沟通万千读者

Transcript of 展现鲜活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 -...

副刊副刊 2019年 8月 9日 星期五2020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号 电子信箱: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元 零售每份 1.80元 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号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

一个既引人关注又让人振奋的重要成果,就

是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成长成熟以及它所

贡献的丰硕佳作。一种新文体的成长往往

意味着文学新天地的开启,如唐诗、宋词、元

曲、明清小说等都是文体更迭带动文学发展

的很好证明。过去 70 年,报告文学作为中国

文学醒目且活跃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众多代

表性作家作品,在社会读者中产生很大影

响,不仅为中国社会发展留下生动的文学记

录,也对不同时期现实生活产生推动作用,

书写中国文化创造的辉煌篇章。报告文学

跨越 70 年的文体崛起,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在回应时代需要中实现文体成熟

文学是人类社会的心声,是情感和理性

的重要表达形式。从这一角度理解,文学体

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现实变化发展有很大

关系。一种文学体裁的诞生、发展或者衰

退、没落,与它表现社会的能力和作用紧密

相联。报告文学可以领时代风气,根本原因

正在于时代需要。

读者为什么关注报告文学?原因很复

杂,首要一点是,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是人

们的强烈阅读需求。报告文学有效吸收新

闻客观敏锐、事实真实的特性,又巧妙融合

文学生动形象的表达手段,在新闻因为急

速、简洁、短小不能过多顾及社会人生内容,

小说等文体写作又因为虚构不会直接面对

很多事实对象之处,成功开辟出自己的一方

天地,满足人们阅读需求。可以说,报告文

学的繁荣发展是时代需要的必然结果,具有

历史必然性。

一种新事物开始出现时,总要经历曲折

和风雨。报告文学这种文体也是这样,在新

闻性和文学性、时效意义和长效价值之间不

断磨合探索,寻找自己的文体辨识度和价值

定位。在民族救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中,报告文学“轻装上阵”,成为人们了解时

局、凝聚众志成城精神的重要渠道;在新中

国成立之初的国家建设中,报告文学又激情

满怀,热情描绘国家日新月异的生长风景。

先后问世的刘白羽《踏破辽河千里雪》,王

石、房树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以及穆

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

禄》等一批优秀作品,让读者初步感受报告

文学魅力。

自 1978 年徐迟发表《哥德巴赫猜想》,再

加上理由《扬眉剑出鞘》、黄宗英《大雁情》、柯

岩《奇异的书简》《船长》、程树榛《励精图治》

等大量作品涌现,报告文学影响日益广泛,作

为一种重要力量积极深入参与思想解放、改

革开放的社会现实,行动力和表现力都非常

突出。许多作品发表时引发的社会关注度和

对读者的震撼程度,至今回想起来仍令人感

慨激动。1982 年,中国作家协会将全国优秀

报告文学评奖与诗歌、小说奖并列单独评选;

1983 年,时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张光年

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由于我国报告文学作

家的共同努力,近几年来,报告文学这一生动

活泼的文学品种,已经蔚为大观。”这是报告

文学走进文学殿堂的历史性节点,标志着报

告文学文体特点的日益明晰和创作实践的不

断成熟。

优秀作品凸显报告文学核心优势

梳理报告文学从幼苗到茁壮生长、由势

单力薄到成熟繁荣的发展过程,尤其醒目的

是近 20 年里出现的精品力作,李士非《热血

男儿》、杨守松《昆山之路》、李春雷《木棉花

开》等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报告,徐剑《东方

哈达》、何建明《国家》、肖亦农《毛乌素的绿

色 传 奇》、纪 红 建《乡 村 国 是》、丰 收《西 长

城》、陈 启 文《袁 隆 平 的 世 界》、许 晨《第 四

极》、王宏甲《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等真

实描述重大社会事件和特色人物事迹命运

的作品,都是报告文学发展成熟结出的累累

硕果。这些优秀作品集中呈现的一些共性

恰恰反映出报告文学的核心优势,是其发挥

文学鼓与呼力量的重要凭借。

其一是题材内容的社会性。优秀报告

文学是贴着现实地皮生长的根苗,是扎根社

会土壤的大树。和散文、诗歌、小说这些文

学体裁相比,报告文学有很强的社会生活依

赖性和参与性。散文、诗歌、小说虽然与社

会生活有密切联系,但作者可以依据自身感

受做更多主观表达,报告文学则与正在演进

的社会生活须臾不可分开。许多代表性报

告文学正是因为切中社会生活的现实焦点

和关注热点而更加被人看重。报告文学往

往通过对时代需求的主动发现和积极引领,

助推社会潮流的发展,社会潮流反过来也给

作品带来巨大传播力。

其二是作家的理性精神和能力。对于

客观事实的尊重,是报告文学表达的基础,

但报告文学毕竟不是新闻,也不是机械照相

术,在尊重事实基础上,需要发挥报告文学

作家对事实整理、辨识和表达的才能。这就

需要一种理性精神和能力。优秀报告文学

在事实基础上洞悉更多深刻广泛的社会内

容,在事实启发下关联出更多有价值的思想

文化内容,从而有力表达作者的社会关切和

态度立场。如果说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

命,那么理性精神就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文

学艺术性是报告文学的翅膀。理性思维和

眼光如同电光石火,能够穿透纷纭的事实表

象深入就里,让事实包含的深层社会历史和

思想文化价值得以显现。这种富有智慧与

理性的事实表达,才是真正吸引和启发读者

的地方。

其三是史志品质。史志书写是中国文

艺优秀传统,报告文学继承这一传统,通过

创作及时真实地保存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

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感受及行动。像钱

钢《唐山大地震》、徐剑《大国长剑》、陈启文

《共和国粮食报告》等作品,出于现实感触和

需要而走向历史追踪和发掘,也在历史追踪

发掘中对一个行业、一个重大事件、一个地

方历史现实予以辩证认识和记录,有很好的

史志保存价值。这些年,不少主题重大、内

容厚重、写作扎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已被视为

重要的历史书写材料。这是对报告文学作

用的肯定,也是报告文学见证和影响社会发

展的一个有力证明。

坚定方向、锤炼价值以迎接时代挑战

时代变化给报告文学以新的机遇和挑

战。一方面,如今报告文学已不仅仅是文学

“轻骑兵”,许多着眼于全局全景观察、综合

分析型报告文学应运而生,在题材内容和表

现方式等方面不断探索更新,承担更多重大

题材书写使命。另一方面,全媒体环境下人

们在信息获取渠道和文化生活方面有了更

多选择,文学在大众文艺生活中的优势不再

明显,“文学式微”“报告文学过时”的质疑之

声时有耳闻。

时代挑战锤炼价值追求。曾有过一段

时期,有些文体创作以“向内转”为名,和社

会生活脱节,和读者关注焦点错位,其教训

需要我们记取。面对社会生活和媒介生态

的变化,报告文学更应坚定自己的特性、方

向不动摇,坚持投身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

态度和行动不动摇。信息传递全面快捷的

时代,广大读者对报告文学这样可以向着广

阔现实敞开、真实观察发现和独立生动表达

的文学要求依然迫切。报告文学创作需要

迎着挑战苦练内功,拿出真正有时代性、有

感染力、有思想穿透力的作品。

报告文学立身之本就在于始终坚定地

和时代现实相互呼应、同频共振,始终将关

注目光集中到社会生活的大事和焦点上;始

终在传达和传递人民情感愿望、诉求的过程

中,发挥可贵的引领作用;始终讲述中国故

事,给世界读者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

设成就,展现中国人砥砺奋进的命运变迁和

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传承发展,展现中国大

地上鲜活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报告文学

创作态势一再说明,它是在风云变幻的社会

生活中发挥和展现作家身手的锐利武器,是

可以熔现实、思想、艺术于一炉进行深刻表

达的绝佳方式。

回顾中国报告文学 70 年历程,最令人欣

慰和感受深刻的,就是报告文学与时代社会

之间的这种互动同频。由此才有报告文学

的扎根生活大地、沟通万千读者,才有报告

文学文体一次次探寻突围,从不同方面印证

自身力量和价值。新时代大舞台正为报告

文学提供更多展现身手的空间,其活力和潜

能有待广大报告文学作家进一步开发创造、

发挥作为。

(作者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制图:张芳曼

展现鲜活生动展现鲜活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的社会历史画卷——中国中国报告报告文文学学 7070 年经验年经验与启示与启示

李炳李炳银银

前不久,刘慈欣科幻小说

《三体》(第一部)日文版由日本

最大科幻图书出版社早川书房

在日本全国公开发行。上市第

一天,首印 1 万册全部告罄,并

在一周内连续加印 10 次。

这并不是《三体》在海外市

场 的 第 一 次“ 火 爆 ”。 截 至 目

前,《三体》三部曲在全球范围

内出版 19 种语言版本,销量突

破 2100 万册,其中海外销量超

过 150 万册,仅英文版就超过

100 万册。对于一部翻译文学

作品,尤其是偏小众的科幻作

品,这种“火爆”在全球出版市

场都是现象级的。

传 播“ 火 爆 ”自 然 建 基 在

《三体》作品分量之上,甚至有

评论者称,刘慈欣单枪匹马将

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级水平,

《三体》跻身当代科幻经典当之

无愧。与此同时,应该看到,一

系列自觉开展的海内外交流合

作 为《三 体》走 红 海 外 打 通 道

路。“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

星云奖”、《科幻世界》杂志、中

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等奖项

和国内机构组织与刘宇昆、立

原 透 耶 等 一 批 优 秀 的 海 外 译

者、学者、出版人同心协力,克

服语言文化和市场机制上的种

种障碍,组织一系列“走出去”

与“ 请 进 来 ”的 交 流 活 动 与 合

作。这些交流合作充分发动世

界范围内关注、支持、热爱中国

科幻的力量,为中国科幻走向

世界打下坚实根基。科幻文学

这种有计划、成规模的海内外

交流合作可资借鉴和推广。

这些交流合作之所以较快取得显著成效,更深层的原因则

是海外读者、出版界、学术界对当代中国的浓厚兴趣。他们关

注、喜爱中国科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科幻可以帮助他们

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与中国人。如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

据不容忽视的位置,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如何想象未

来、中国人如何看待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深受世界读者关注。以

《三体》三部曲为例,其与中国历史、中国精神深刻结合,展现中

国人对于人类未来的忧患意识与历史担当,体现人类命运共同

体理念,作品鲜明的中国元素是其吸引海外读者的重要原因。

科幻虽属幻想性文学,却是颇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类型

之一,它探索并深刻揭示当前人类与科技共生并进的复杂图景,

先天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全球性视野。这是科幻文学能够顺利

“出海”的天然优势。在《三体》带动下,韩松、夏笳等一批中国科

幻作家也相继受到海外关注。一部作品热销带动一种文学类型

的传播,类型传播的规模效益反过来又进一步助推热门作品的

火爆输出。以一部或几部标杆作品作为“突破口”,或可作为类

型文艺走出去的一种可行路径。

应该看到的是,科幻要想形成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必须突破

“小圈子”心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来自影视、科技、艺术、教

育等诸多领域的资源力量进行跨界碰撞,拓展类型边界。比如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就再次提升中国科幻影响力。我们

可以借助不同的媒介形态,让更多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受众能

够接触、认可并喜爱中国科幻,进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与价值。

任何一种文艺类型要想成功走向海外,必须自身具备足够

实力。只有一部《三体》还不够,我们期待中国科幻文学创作水

平的整体提高。尤其是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深刻改

变社会生活的时代,科幻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对于激发全民

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以科幻向世界讲述

中国故事还有很多探索的可能。期待更多有生力量加入创作、

开发、推广中国科幻的朝阳事业,为振兴中国科幻添砖加瓦,为

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三体》走红海外怎么看——

中国科幻赢得世界目光

陈楸帆

当 下 ,现 实 主 义 逐 渐 成 为 影 视 创 作 主

流。我理解,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手法,更

是一种创作理念。创作者坚持艺术创作“源

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真实生活中寻找故事

背景、剧情脉络、人物形象,构建与大众与时

代对话的通道,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最

大程度释放魅力、传递价值,才能真正吸引

人、感染人、影响人。

2000 年,我与他人共同担任电影《我真

棒》的编剧,正式进入影视创作领域。后来,

我开始做摄影指导、当导演,创作的大多是

现实题材影视剧。如电影《失恋 33 天》通过

讲述主人公从遭遇失恋到走出阴霾的过程,

以贴近年轻人生活的故事,鼓励他们勇敢面

对情感挫折、积极追求心之所向。电视剧

《裸婚时代》聚焦都市青年在婚姻中面临的

压力,把年轻人和父母的苦恼真实表现出

来,在两代人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电

视剧《小儿难养》以育儿为切入点,深入解析

“都市的大小孩们”在身份升级之后的欢喜

忧愁。这些作品聚焦人生某一个侧面,折射

具有代表性、颇受关注的现实问题,予以解

剖和探讨,回应观众期待。近 20 年的从业经

历让我越来越意识到,那些藏在生活一隅的

普通人物和平凡故事,往往能更大程度地触

动观众情绪。

近一段时间,我的兴趣点转移到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并执导了网络剧《长安十二时

辰》。看上去,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生活有

一定距离,但对我来说,不论何种题材,所有

创作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就是要有现实生

活做根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长安十

二时辰》播出后,引发诸多有益讨论,我也收

到不少评价,认为这部剧比较真实地再现了

唐朝文化。若是问我的创作理念是什么,那

还是现实主义。我希望通过《长安十二时

辰》架起沟通古今的桥梁,尽可能地还原大

唐的一天,让当下观众通过这部剧感受到千

年之前大唐生活的烟火气、人情味,以及充

盈其间的文化意蕴,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

传统文化而自豪。

一 段 时 间 以 来 ,有 些 影 视 作 品 简 单 将

“文化”框定在布景、道具、服装上,却疏于价

值内核的表达和与现实生活的互动。精美

的视听表达的确是影视作品重要一环,但不

应该止步于此。《长安十二时辰》在制作方面

下了很大功夫。剧组从汗牛充栋的史料着

手,大到城市中每一座坊市的结构布局、建

筑的风格风貌,小到普通人的吃穿用度、礼

仪举止,无不细心考究、反复琢磨推敲,力求

做到有典可依、有据可循。此外,这部剧还

将古法造纸和打铁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

入剧情,在很多部分对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

文化的课题进行直接回应。下这些功夫并

非为了事无巨细地“复刻”唐朝的一切,而是

想不断以契合当时实际生活形态、面貌和逻

辑的方式,让剧中角色和故事情节有足够的

可信度、共情力、感染力。归根结底,“长安”

才是《长安十二时辰》唯一主角,只有把长安

这座城市写实、把剧中人的“家”写实,张小

敬和李必携手化解危机、保护家园的故事才

拥有牢固立足点,这部剧才能以“家园”之象

征唤起观众共鸣,从而传递现实价值和积极

力量。

经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拍摄和制作,我

更加意识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让历史题材

作品走近时代生活。只有创作者真正熟稔

当时当地的普通人生活,才能把记录于古书

典籍之中的人文历史转译为现代化的影视

话语,生长于中华民族璀璨历史之中的文化

自信才会自然流露于荧屏之上,让大众为之

动容。

如 今 ,影 视 艺 术 已 经 成 为 传 递 中 国 精

神、彰显中国价值、表达中国魅力的重要力

量。现实主义创作在其中愈发显出重要性,

创作者对此应感到使命在肩。只有进一步

深入观照现实生活、回应时代期盼,才能真

正赢得观众,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

品力作。

(作者为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导演)

让历史题材作品走近时代生活曹 盾

海外读者关注、喜爱中国科幻,深层原因在于他们对当代中国的浓厚兴趣,对中国人如何想象未来、如何看待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浓厚兴趣

核心阅读

报告文学可以领时代风气,根本原因在于时代需要;读者关注报告文学,因为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是强烈的阅读需求

题材内容社会性、作家理性精神和能力、史志品质是报告文学核心优势,也是其发挥文学鼓与呼力量的重要凭借

始终坚定地和时代现实相互呼应、同频共振,将关注目光集中到社会大事和焦点上,报告文学才能扎根生活大地、沟通万千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