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 2018年将是怎样的姿势 -...

1
质疑声起 在银行工作同时也是豆瓣阅读 作者的鹿仙贝尝试了很多市面上主 流的知识付费产品,比如得到、知乎 live、豆瓣时间、利用微信群进行的课 程等。 她愿意称自己为一个“友好的知 识付费者”。她原本就喜欢读书。两 年前当她生病住院无法阅读时,这些 能“听”到的知识帮她度过了那段时 光。她买了李笑来的财富课,也买了 武志红的心理课。鹿仙贝介绍,她被 启发而进行的投资,其收益早已超过 198 元的课程费用本身。 对于鹿仙贝来说,她不是在单纯 地购买知识碎片来装饰自己的头 脑。“我觉得这些产品给我带来了操 作系统的升级,让我变成了一个更好 更强大的人。”她几乎每天都在使用、 消化这些产品,同时还在这些产品的 启发下,购买了更多可供她深入学习 的书籍。目前,她在狭义的“知识付 费”产品上的花费已经过万。 但是,这些坚持用支付“投票”、 目的五花八门的用户,其对知识付费 产品的支持被淹没在知识付费平台 自身的圈子里。更引人注意的是对 知识付费产品的质疑。比如,一篇名 为《罗振宇的骗局》在 2017 年 10 月下 旬引发热议。文章认为,大部分的知 识付费都是“大忽悠”,传授的知识是 “未经你思考的”,罗振宇就是在高明 地贩卖“焦虑感”。还有观点认为,知 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 取知识”的虚荣。据报道,对此,罗振 宇表示:“那篇文章说错了吗?真的 没说错。有人就那样,他订了知识产 品,订完觉得没用。没用又花了钱, 他是得吐槽。” 罗振宇在朋友圈里写道,他对这 篇文章的看法与刘润所写的《10万+ 的付费专栏是如何炼成的?》一致。 刘润是得到 App 上付费专栏《刘润·5 分钟商学院》的主讲人。在他看来, 我们说的“知识付费”,并不是在为 “知识”而付费,而是为“获得知识的 过程”,也就是“教育”而付费,我们是 把钱付给了帮助我们转化知识的人。 目前市场上的知识付费产品,包 含音频、图文、视频直播及录播、一对 一咨询或在线问答等产品形态。有 人觉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听完 这些课程。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 之后,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 度,为知识一次性付费就像在赌博。 针对后一种现象,知乎等知识付 费平台陆续推出试听、“收听 15 条以 内,7 天内无理由退换”等售后服务。 但是用户在花上几百元购买一项无 形的知识服务时,心中还是会有疑 问:这些把经典名著拆了之后讲给我 听的人能传递出原书的精髓吗?这 门课程能真的让我读懂“××学”吗?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知识 付费产品的内容编辑表示,知识付费 产品之所以能够风生水起,“从根本 上说是由通识教育的缺失、学术发展 的封闭化和白领们的知识焦虑造成 的”。而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各大平 台的产品已出现“高度的同质化”。 这些“质疑”也反映在 2017 年知 识付费平台的“成绩单”上。公开报 道显示,知乎 live 除在 2017 年 3 月和 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单月参 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出现了下滑趋 势。一度爆火的分答,其活跃用户的 增长也遭遇瓶颈。同时,分答更是遭 遇了明星“答主”罗永浩和 PAPI 酱的 接连退出。 2018年,下行压力和质疑声可能 依旧会伴随在知识付费平台的左右, 它的未来会怎样?在“风口”和“瓶 颈”的缠绕中,平台中的“领头羊”和 “搅局者”正在厘清概念,探索各自的 生存之道。 从知识付费到“知识服务” 被视为知识付费代表人物之一 的罗振宇,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接受 媒体采访时提到:“知识付费表达特 别不精确,没有说出行业的本质。” “我们要做的是知识服务,这是 全新的行业,将原来非常昂贵、门槛 极高的产品以极低的价格服务公众, 本质上符合经济发展趋势,成本越来 越低,效率越来越高。”罗振宇说。 曾策划了“丢书大作战”等多个 项目的新世相,也于 2017 年 10 月开 启了“新世相读书会”项目。新世相 首席品牌官邵世伟同样用“知识服 务”来定义自己的项目:“新世相读书 会不去解决知识焦虑的问题,我们解 决的是用户对于读书的焦虑,对于读 书这件事的需求……我们只是制造 一个工具,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而知乎 live 也用“知识服务”来定 义这个市场。得到和新世相等基于 优质 PGC(专业生产内容)内容构建 平台,与之不同的是,知乎则在向 UGC(用户生产内容)过渡。 “知乎从创立以来一直在做的, 就是围绕有知识、有影响力的用户, 持续为他们提供机会。知乎Live提 供的是交流空间和进一步展现才华 的舞台。”知乎方面表示。 无论这些平台如何定义自己的 服务,对内容的品控已成为他们的核 心。得到 App 内提供了 238 页的《得 到品控手册》,内容细致到如何处理 文本中括号里的文字,开头要如何介 绍这本书和作者,订阅产品上线前策 划流程的每一个步骤。 “在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合理 匹配的前提下,人们是愿意为‘有价 值信息’付费的。”知乎方面表示。内 容的优质隐藏着一种含义,即将生产 者和消费者完成对接,让知识的传递 更加高效。 对知识付费市场,保持乐观 2017 年的知识付费市场,有下 滑,但也有亮眼表现。 喜马拉雅 FM 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7 年 12 月 1 日到 3 日的第二届“123 知识狂欢节”,内容消费总额达 1.96 亿元,实现了对首届知识狂欢节消费 总额近 4 倍的超越。 作为知乎的投资者,创新工场执 行董事高晓虎对于当前针对知识付 费的讨论有自己的观点:“它本质是 支付场景的多元化。当快速发展的 移动支付与线上内容大爆发阶段交 汇,就产生了类似‘知识付费’这样的 概念。”高晓虎说,“整个行业现在应 该是处在第一阶段的群雄逐鹿到第 二阶段转变的过程中间。一般来说, 非常多的行业到这个阶段都会受到 一些质疑。但是核心是要看这个需 求是不是长久的、持续的。” 高晓虎从三个维度判断知识付 费市场。他认为,其一,支付的场景 化线上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其二, 中国的职业技能教育或者说生产资 料教育的市场,会越来越好。同时, 面向新的情感或各个层面的冲动型 收费也为市场助力,“如果面向更多 的有这种需求的人群去扩张,如果这 个人群的扩张没有停止,这个市场就 没有问题”;其三,真正的为用户自身 的修养付费,这个领域其实就是读书 市场。 在他看来,目前的问题是,“无数 人挤进来,分到每个人身上的蛋糕也 就少了,但整个市场是往前走的。” “分蛋糕”的人都在表达他们对 市场的乐观期待,以及对自身产品的 “核心竞争力”的认识。邵世伟说: “大众对于读书的需求不是在消减, 而是在不断递增。需要解决的是如 何让他们体验更好,更便捷地读懂一 本书。”知乎方面则表示:“知识服务 市场是个很有潜力的市场,但目前处 于市场早期阶段。这不是 A 跟 B 的竞 争,而是到底有没有满足用户的真正 需求。” 知乎私家课首个产品“国民必修 魅力好声音”主讲人张皓翔对知 识付费市场保持着“绝对乐观”:“现 在人们对知识付费怀疑的原因是因 为人们的信用被透支和滥用了。整 个知识在消解、降围,确有一些更俗、 更恶的东西出现。但不得不承认,这 个东西变便宜了,获取知识的门槛变 低了,这是社会的进步。知识付费产 品的生产者们在努力地做一件事,就 是把知识拉下神坛,让更多的人接触 到,不光在质量上,也在费用上。” 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 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 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 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 里去的根本性问题。现代景观社会,各种 “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 易扁平化。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 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 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 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 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这 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在古人看来,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 化、文明。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 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只有真 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 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 共”。 (人民日报) 2018年1月17日 责任编辑/ 范金刚 美术编辑/赵燕杰 观点 13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实体书店的强势 复苏,已成为全国各地的一大文化现象。去 实体书店淘书和在线上购书并不矛盾,它们 不应被视为此消彼长的竞争对手,而应成为 同行的伙伴。重要的不是购书、阅读的方 式,而是如何营造出更多元、更亲切的阅读 氛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 求。实体书店的回暖让我们感受到,阅读的 春天已不远。 (光明日报) 实体书店回暖,阅读春天可期 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说到底还是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真正的动物保护人 士,对这些问题一定有着深入的思考:比如, 怎样看待宠物给他人带来的影响?是否能 理清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公共利益的边 界?遇到问题,能否理性地进行公共讨论, 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凭着一腔怒 火,做出极端的伤人行为?毕竟,只爱动物 不爱人,这种极端的动物保护行为,非但谈 不上爱心,还真的很自私。 (中国青年报) 爱狗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中国青年报 这是从前难以 想象的画面:跨年 夜时,3 个卫视频道 上没有流量明星的 劲歌热舞,只有一 个个知识精英。 能让3家卫视 频道如此“破例”的 重要原因,是 2016 年以来知识付费的 火热。罗振宇在 2016年的跨年演讲 曾获实时收视第 一,同年12月,喜马 拉雅举办的“123 知 识狂欢节”销量超 5000万元。据企智 网数据,知乎 live 在 2016 年 10 月单月收 入超过1800万元, 达到峰值。 但是,2017 年 12 月 31 日 的 这 道 跨年知识大餐没有 创造收视奇迹。这 符合知识付费领域 在2017年的表现: 竞争者增加,不乏 好成绩,但是奇迹 的出现不再容易。 短短一年内,“知识 付费”这个风口上 的概念也被蒙上了 一层迷雾。这一 年,比起“商业奇 迹”的此起彼伏,质 疑声比从前更加强 烈。知识付费平台 发展遭遇瓶颈了 吗?这个领域还有 多少空间?在2018 年伊始,让我们听 听业内人士怎么 说。 知识付费, 2018 年将是怎样的姿势

Transcript of 知识付费, 2018年将是怎样的姿势 -...

质疑声起

在银行工作同时也是豆瓣阅读

作者的鹿仙贝尝试了很多市面上主

流的知识付费产品,比如得到、知乎

live、豆瓣时间、利用微信群进行的课

程等。

她愿意称自己为一个“友好的知

识付费者”。她原本就喜欢读书。两

年前当她生病住院无法阅读时,这些

能“听”到的知识帮她度过了那段时

光。她买了李笑来的财富课,也买了

武志红的心理课。鹿仙贝介绍,她被

启发而进行的投资,其收益早已超过

198元的课程费用本身。

对于鹿仙贝来说,她不是在单纯

地购买知识碎片来装饰自己的头

脑。“我觉得这些产品给我带来了操

作系统的升级,让我变成了一个更好

更强大的人。”她几乎每天都在使用、

消化这些产品,同时还在这些产品的

启发下,购买了更多可供她深入学习

的书籍。目前,她在狭义的“知识付

费”产品上的花费已经过万。

但是,这些坚持用支付“投票”、

目的五花八门的用户,其对知识付费

产品的支持被淹没在知识付费平台

自身的圈子里。更引人注意的是对

知识付费产品的质疑。比如,一篇名

为《罗振宇的骗局》在2017年10月下

旬引发热议。文章认为,大部分的知

识付费都是“大忽悠”,传授的知识是

“未经你思考的”,罗振宇就是在高明

地贩卖“焦虑感”。还有观点认为,知

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

取知识”的虚荣。据报道,对此,罗振

宇表示:“那篇文章说错了吗?真的

没说错。有人就那样,他订了知识产

品,订完觉得没用。没用又花了钱,

他是得吐槽。”

罗振宇在朋友圈里写道,他对这

篇文章的看法与刘润所写的《10万+

的付费专栏是如何炼成的?》一致。

刘润是得到App上付费专栏《刘润·5

分钟商学院》的主讲人。在他看来,

我们说的“知识付费”,并不是在为

“知识”而付费,而是为“获得知识的

过程”,也就是“教育”而付费,我们是

把钱付给了帮助我们转化知识的人。

目前市场上的知识付费产品,包

含音频、图文、视频直播及录播、一对

一咨询或在线问答等产品形态。有

人觉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听完

这些课程。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

之后,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

度,为知识一次性付费就像在赌博。

针对后一种现象,知乎等知识付

费平台陆续推出试听、“收听15条以

内,7天内无理由退换”等售后服务。

但是用户在花上几百元购买一项无

形的知识服务时,心中还是会有疑

问:这些把经典名著拆了之后讲给我

听的人能传递出原书的精髓吗?这

门课程能真的让我读懂“××学”吗?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知识

付费产品的内容编辑表示,知识付费

产品之所以能够风生水起,“从根本

上说是由通识教育的缺失、学术发展

的封闭化和白领们的知识焦虑造成

的”。而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各大平

台的产品已出现“高度的同质化”。

这些“质疑”也反映在 2017 年知

识付费平台的“成绩单”上。公开报

道显示,知乎 live 除在 2017 年 3 月和

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单月参

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出现了下滑趋

势。一度爆火的分答,其活跃用户的

增长也遭遇瓶颈。同时,分答更是遭

遇了明星“答主”罗永浩和PAPI酱的

接连退出。

2018年,下行压力和质疑声可能

依旧会伴随在知识付费平台的左右,

它的未来会怎样?在“风口”和“瓶

颈”的缠绕中,平台中的“领头羊”和

“搅局者”正在厘清概念,探索各自的

生存之道。

从知识付费到“知识服务”

被视为知识付费代表人物之一

的罗振宇,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接受

媒体采访时提到:“知识付费表达特

别不精确,没有说出行业的本质。”

“我们要做的是知识服务,这是

全新的行业,将原来非常昂贵、门槛

极高的产品以极低的价格服务公众,

本质上符合经济发展趋势,成本越来

越低,效率越来越高。”罗振宇说。

曾策划了“丢书大作战”等多个

项目的新世相,也于 2017 年 10 月开

启了“新世相读书会”项目。新世相

首席品牌官邵世伟同样用“知识服

务”来定义自己的项目:“新世相读书

会不去解决知识焦虑的问题,我们解

决的是用户对于读书的焦虑,对于读

书这件事的需求……我们只是制造

一个工具,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而知乎live也用“知识服务”来定

义这个市场。得到和新世相等基于

优质 PGC(专业生产内容)内容构建

平台,与之不同的是,知乎则在向

UGC(用户生产内容)过渡。

“知乎从创立以来一直在做的,

就是围绕有知识、有影响力的用户,

持续为他们提供机会。知乎 Live 提

供的是交流空间和进一步展现才华

的舞台。”知乎方面表示。

无论这些平台如何定义自己的

服务,对内容的品控已成为他们的核

心。得到 App 内提供了 238 页的《得

到品控手册》,内容细致到如何处理

文本中括号里的文字,开头要如何介

绍这本书和作者,订阅产品上线前策

划流程的每一个步骤。

“在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合理

匹配的前提下,人们是愿意为‘有价

值信息’付费的。”知乎方面表示。内

容的优质隐藏着一种含义,即将生产

者和消费者完成对接,让知识的传递

更加高效。

对知识付费市场,保持乐观

2017 年的知识付费市场,有下

滑,但也有亮眼表现。

喜马拉雅 FM 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7年12月1日到3日的第二届“123

知识狂欢节”,内容消费总额达 1.96

亿元,实现了对首届知识狂欢节消费

总额近4倍的超越。

作为知乎的投资者,创新工场执

行董事高晓虎对于当前针对知识付

费的讨论有自己的观点:“它本质是

支付场景的多元化。当快速发展的

移动支付与线上内容大爆发阶段交

汇,就产生了类似‘知识付费’这样的

概念。”高晓虎说,“整个行业现在应

该是处在第一阶段的群雄逐鹿到第

二阶段转变的过程中间。一般来说,

非常多的行业到这个阶段都会受到

一些质疑。但是核心是要看这个需

求是不是长久的、持续的。”

高晓虎从三个维度判断知识付

费市场。他认为,其一,支付的场景

化线上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其二,

中国的职业技能教育或者说生产资

料教育的市场,会越来越好。同时,

面向新的情感或各个层面的冲动型

收费也为市场助力,“如果面向更多

的有这种需求的人群去扩张,如果这

个人群的扩张没有停止,这个市场就

没有问题”;其三,真正的为用户自身

的修养付费,这个领域其实就是读书

市场。

在他看来,目前的问题是,“无数

人挤进来,分到每个人身上的蛋糕也

就少了,但整个市场是往前走的。”

“分蛋糕”的人都在表达他们对

市场的乐观期待,以及对自身产品的

“核心竞争力”的认识。邵世伟说:

“大众对于读书的需求不是在消减,

而是在不断递增。需要解决的是如

何让他们体验更好,更便捷地读懂一

本书。”知乎方面则表示:“知识服务

市场是个很有潜力的市场,但目前处

于市场早期阶段。这不是A跟B的竞

争,而是到底有没有满足用户的真正

需求。”

知乎私家课首个产品“国民必修

课 魅力好声音”主讲人张皓翔对知

识付费市场保持着“绝对乐观”:“现

在人们对知识付费怀疑的原因是因

为人们的信用被透支和滥用了。整

个知识在消解、降围,确有一些更俗、

更恶的东西出现。但不得不承认,这

个东西变便宜了,获取知识的门槛变

低了,这是社会的进步。知识付费产

品的生产者们在努力地做一件事,就

是把知识拉下神坛,让更多的人接触

到,不光在质量上,也在费用上。”

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

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

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

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

里去的根本性问题。现代景观社会,各种

“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

易扁平化。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

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

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

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

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这

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在古人看来,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

化、文明。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

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只有真

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

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

共”。 (人民日报)

2018年1月17日 责任编辑/ 范金刚 美术编辑/赵燕杰观点13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实体书店的强势

复苏,已成为全国各地的一大文化现象。去

实体书店淘书和在线上购书并不矛盾,它们

不应被视为此消彼长的竞争对手,而应成为

同行的伙伴。重要的不是购书、阅读的方

式,而是如何营造出更多元、更亲切的阅读

氛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

求。实体书店的回暖让我们感受到,阅读的

春天已不远。

(光明日报)

实体书店回暖,阅读春天可期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说到底还是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真正的动物保护人

士,对这些问题一定有着深入的思考:比如,

怎样看待宠物给他人带来的影响?是否能

理清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公共利益的边

界?遇到问题,能否理性地进行公共讨论,

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凭着一腔怒

火,做出极端的伤人行为?毕竟,只爱动物

不爱人,这种极端的动物保护行为,非但谈

不上爱心,还真的很自私。 (中国青年报)

爱狗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中国青年报

这是从前难以

想象的画面:跨年

夜时,3个卫视频道

上没有流量明星的

劲歌热舞,只有一

个个知识精英。

能让 3 家卫视

频道如此“破例”的

重要原因,是 2016

年以来知识付费的

火 热 。 罗 振 宇 在

2016年的跨年演讲

曾 获 实 时 收 视 第

一,同年12月,喜马

拉雅举办的“123知

识狂欢节”销量超

5000万元。据企智

网数据,知乎live在

2016年10月单月收

入超过 1800 万元,

达到峰值。

但是,2017 年

12 月 31 日的这道

跨年知识大餐没有

创造收视奇迹。这

符合知识付费领域

在 2017 年的表现:

竞争者增加,不乏

好成绩,但是奇迹

的出现不再容易。

短短一年内,“知识

付费”这个风口上

的概念也被蒙上了

一 层 迷 雾 。 这 一

年 ,比 起“ 商 业 奇

迹”的此起彼伏,质

疑声比从前更加强

烈。知识付费平台

发 展 遭 遇 瓶 颈 了

吗?这个领域还有

多少空间?在2018

年伊始,让我们听

听 业 内 人 士 怎 么

说。

知识付费,2018年将是怎样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