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其中—— ——革命作家张...

1
2019年11月1日 星期五 编辑/耿嘉 郭笑笙 美编/赵行伟 制作/王玉敏 12 文史哲 之美 张天虚故居位于昆明市呈贡区 龙街正街 7 号。张天虚于 1941 8 10 日病逝后,张冲将军为之筑墓 于昆明西山聂耳墓侧。郭沫若亲撰 500 余字的“墓志铭”,将他与聂耳 并列,赞云:“西南二土,聂耳天虚; 金碧生辉,滇海不孤。义军有曲,铁 轮有书,弦歌百代,永示壮图。” 长篇小说《铁轮》 张天虚( 19111941 ),云南呈 贡人。 1924 年考入省立一中,参加 “云南青年努力会”。 1928 年考入东 陆大学预科八班,与聂耳等一同参 加地下党的外围组织“互济会”。 1929 年,昆明北门街火药库发生 “七一一”爆炸事件,在中共地下组 织和“互济会”的领导下,他与聂耳 等人积极进行赈灾、募捐等活动。后 又以“青年服务团”名义组织灾民召 开大会,强烈要求查明事件真相、惩 办祸首,揭露云南当局企图嫁祸于 共产党的阴谋。会后,张天虚被国民 党特务跟踪,党组织通知他迅速撤 离,遂辍学回家。 1930 年秋,张天虚离开昆明到达 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撰写 并发表了大量短文外,致力于长篇小 说《铁轮》的创作,两年之中三易其 稿,终于完成了47 万余字的《铁轮》, 并由郭沫若作序后连载于《东流》丛 刊。这部小说揭露了军阀统治下旧中 国农村社会的黑暗,茅盾将其称为是 作者“痛心于十年‘内战’的抗议”。 与聂耳在东京 由于在上海的活动受到特务的 盯梢, 1935 3 月,张天虚奉上级指 示离开上海到日本。张天虚和聂耳 虽远隔重洋,但始终保持着密切的 信件往来。 1935 4 月,聂耳也抵达 东京,老友异国相见,激动无比,他 们住在一起,畅叙别情。在东京,张 天虚和聂耳分别加入了“左联”东京 支盟所属的“小说之家”和“戏剧之 家”,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张天虚担 任由“左联”流亡日本同志所创办的 大型进步刊物《东流》的撰稿人和编 辑。他还写过一些歌词,如《统一战 线》《救国后备军》等,请聂耳谱曲, 并在“左联”活动中演奏。 不久,聂耳应日本友人邀请参 加“新协剧团”赴京都、大阪、横滨等 地演出。张天虚给聂耳送行,约定演 出结束后再聚,不料竟成永诀。 1935 7 17 日,聂耳游泳时不幸遇难 于藤泽市鹄沼海滨,张天虚闻讯后, 悲痛万分,立即奔赴藤泽市,与日本 当局交涉,收领并火化了聂耳的遗 体。张天虚带着聂耳的骨灰回到东 京,东京“左联”支盟召开追悼会,在 东京的中国文艺界人士纷纷撰写挽 联、诗歌、悼词。会上,由张天虚报告 了聂耳的生平、革命业绩和作出的 贡献,后又主编第一部《聂耳纪念 集》,收录了《聂耳传》、聂耳日记、聂 耳著名乐曲和其他相关文章。 1936 年初,张天虚把聂耳的骨灰盒、提 琴、日记、衣服等护送回国,交给专 程赶到上海的聂耳的哥哥聂叙伦带 回昆明,安葬在昆明西山。 驰骋抗日战场的“战地记者” 1936 年西安事变后,党组织派 张天虚赴延安参加抗战。 1937 8 月, “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延安成立, 丁玲为主任,张天虚任通讯股长,随 八路军进入山西进行抗战活动,他 创作了独幕话剧《王老爷》,宣传全 民抗战。毛泽东观剧后,赠送给张天 虚一支钢笔,以示奖励。 这一时期,张天虚写了不少报 告文学和战地通讯,出版《两个俘 虏》《雪山道中》《我们的小鬼邓超》 等文集,受到茅盾等人的高度评价, 为抗战史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1938 年春,党中央和长江局派张天 虚等人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到滇军 60 184 师参加抗日活动。临行前, 朱德亲自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工作, 同他们合影留念,朱德还送给张天 虚一部留声机,方便他更好地开展 工作。张天虚等人在 184 师成立了 地下党支部,张天虚负责宣传组织 工作,他负责编辑《抗日军人》油印 期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战 地情况,很受官兵欢迎。期间,他一 手拿枪,一手拿笔,奔波于前线,采 访、编报、刻印、写标语、画宣传画 等,还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将书报送 到前沿阵地,鼓舞士气。晚上则参与 值勤巡逻,防敌特的潜入破坏。至武 汉保卫战爆发的这半年时间里,他 撰写了《运河的血流》《血肉筑成的 长城》等多篇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 发表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和老 舍主编的《抗战文艺》上,后汇集为 报告文学集《运河的血流》,极大地 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病逝于昆明及故居现状 1939 年武汉沦陷后,张天虚因 共产党员身份暴露,被迫离军回昆, 参加了“昆明文艺界抗战援后会”。 他任《云南日报》编辑时,积极为副 刊“南风”等写稿,发表《忆蒲风》《恋 战场》等散文、诗歌作品。同年,党组 织派他到南洋及缅甸,在仰光任华 侨报《中国新报》编辑,他不顾肺疾 严重,一年内发表社论、随笔百余 篇,并完成了 10 余万字的中篇小说 《五月的麦浪》的初稿。 1940 年,张 天虚因肺疾严重,不得不回乡疗养, 次年病逝。张天虚在不足 30 年的生 命旅程中,创作了 300 多万字的作 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现代中国文学作出卓越贡献。 张天虚故居建于 1890 年,是一 座四合院二层楼,前三间临街为铺 面,为土木结构前三后三中四耳传 统民居,坐东向西,占地面积 193 方米。 1986 5 13 日,张天虚故 居被呈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 年重新维 修后对外开放,陈列有“革命作家张 天虚生平展览”, 2009 年列为市级 挂牌博物馆。 2011 1 17 日,张 天虚故居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 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张 天虚故居已被挂牌为昆明市文物保 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 育基地,呈贡区革命遗址、学雷锋志 愿服务工作站等。为了让其充分发 挥作用,应该在故居内增加现场扫 二维码了解展览内容,运用互联 +、微信、手机 AppH5 页面、抖音 等新媒体传播张天虚英烈事迹,运 用“一部手机游云南”宣传张天虚故 居。同时,加大书籍、连环画、影像制 品、装饰品、工艺品等文化产品的开 发,让张天虚英烈事迹及精神更加 普及大众和广泛传播。通过提升改 造,吸引周边大中小学、机关事业等 单位或部门前来举办主题党日活 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 教育等现场教学。 (作者单位:中共昆明市委党史 研究室) 会泽院作为近现代重要史 迹及代表性建筑,其文物构成 为:会泽院、《会泽唐公创办东陆 大学记》铜碑、九十五级台阶及 喷水池等。 会泽院主楼长 77.58 米,宽 22.63 米,高 17 米,为地上 2 层,局 3 层,地下局部 1 层,建筑面积 3953.49 平方米。《会泽唐公创办东 陆大学记》铜碑镶于会泽院大厅 内墙上。九十五级台阶位于会泽 院大门外南向,台阶皆由青石铺 成。在九十五级台阶的中段平台, 装点了西式喷水池。 今天,进入云南大学正门, 映入眼帘的就是著名的“九五 台 阶 ”,其 寓 意《易 经·乾 卦》: “九五飞龙在天”。九十五级台 阶不仅是进入校园的主要通 道,也是升堂入室、接受高等教 育的肇始象征,更是毕业生由 此走向社会的历史见证。从东 陆大学首届毕业生开始,近百 年来历届毕业生都在此合影。 沿着九十五级台阶拾级而上, 台阶尽头,正是雄伟的会泽院。 会泽院和九五台阶,已成为云 大人的精神地标。 义军有曲 铁轮有书 —革命作家张天虚及其故居 董杨 云岭革命遗址保护利用 与红色文化传承 主题征文 张天虚故居 张天虚故居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云南大学会泽院作为近 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其中云南大学 会泽院 马志宇 李怀宇 采中西法式 兼存古尚新 云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脉深远、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 中国著名大学,是中国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922 年,在 明清云南贡院原址始建云南大学前身东陆大学,至今已届百年 之期。近百年来,在云南大学东陆园内,建成并保存了一批具有 各个时期鲜明特色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纵贯中国西南边疆高 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于研究和展示教育、科技、文化发展 历程和早期建筑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在云南大学的建筑群中,会泽院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2018年11月,云南大学会泽院作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入 选第三批“中国二十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9 年 10 月 7 日, 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 属机构发布《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通知》,云南大学会泽院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正 式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拱辰门之右,背负城 墙,南临翠海,居高瞰下,势若踞 虎。”重修贡院碑记所书,正是会 泽院所处位置,突显了利用地形 “依山就势”的选址理念。 建造会泽院所需石料、河沙、 砖瓦、石灰等建材多取自昆明当 地,地板所用柚木则由滇越铁路 从越南运抵昆明,红毛泥(水泥) 从外商洋行购进,选材用料均属 上乘。工艺集传统建造与现代建 造为一体。大楼正面 4 根巨型罗马 圆柱矗立,柱顶为叶型浮雕。铁门 装饰纹样华丽,尽显西式风情。进 入会泽院大楼内部,中部设门厅 楼梯,建筑内巧妙运用物理学之 力、热、声、光诸原理,使室内空气 对流,形成自然调节。楼之上下、 室之内外,采光充溢,音响阔达, 无需扩声吸音设备。 近百年来,云南大学精心保 护、管理和使用会泽院,历经百年 风雨,仍然巍然屹立。会泽院不仅 是云南大学的重要历史建筑,也 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代表 性建筑。会泽院与其周围的云南 明清贡院、风节亭、云南第一天文 点、老校长故居、钟楼、映秋院、泽 清堂、怀周楼、理科三馆等,共同 构成了云南大学独具风格的建筑 群。它们是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 史的重要见证,也是云大人的精 神家园。 云南大学将倍加珍惜、爱护和 利用好以会泽院为代表的这些中 国建筑的精良之作,秉承“会泽百 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拥怀近 百年办学积淀的渊深学蕴,在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磅礴前行!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1922 7 月,经时任云南省督 军兼省长唐继尧首倡创办的私立东 陆大学,最终选址于明清云南贡院。 随后在筹建校舍时,确定了在贡院 明远楼原址上兴建东陆大学本部会 泽院。设计师为留法归来的建筑大 师张邦翰。他提议“其建筑采中西法 式,存古而不泥于古,尚新而不专于 新”,既借鉴西洋建筑样式,仿照巴 黎大学建筑特点,又传承中式建筑 风格,保留中国传统元素。东陆大学 筹备处采纳张邦翰的设计构思,于 1923 4 20 日举行东陆大学开 学典礼和会泽院奠基典礼。历时一 年零八个月的精心建设, 1924 12 18 日会泽院落成,并以唐继尧的 别名“会泽唐公”之“会泽”命名。镶 于会泽院大厅的《会泽唐公创办东 陆大学记》铜碑,记述了东陆大学建 校始末和办学宗旨。 明弘治十二年( 1499 年),因景 泰四年( 1453 年)在昆明城内长春 观旁所建的云南贡院规模过小,迁 至现在南大学所在地。 1922 12 8 日,私立东陆大学在云南贡院 原址宣告成立,贡院原来于乡试时 用以瞭望稽查、整肃场规的中心建 筑明远楼,将改建为东陆大学本部 建筑会泽院,因而正如袁嘉谷在 《滇绎》中所言“东陆大学就省会旧 贡院而设。大学之始即贡院之终 也”,标志着中国西南边疆的文化 进程发生了重要变迁,以贡院为代 表的科举应试教育彻底终结,中国 西南边疆现代高等教育由此开端, 并蓬勃发展。 在云南大学的办学历史中, 会泽院曾是国内外学术名家、大 师云集之地。冯友兰、顾颉刚、姜 亮夫、刘文典、费孝通、严济慈等 先后在会泽院执教,他们深厚的 学术造诣极大提升了云南大学在 国内外的影响力。据统计,有 32 院士曾在会泽院授课,云南大学 近百年来为国家培养了 10 余万高 层次人才。董泽、熊庆来、李广田 等历任校长都长期在此办公,开 创了云南大学基业初肇期、砥砺 奋进期和辉煌发展期。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 先后来校视察,多次在会泽院召 开座谈会,听取汇报,作出指示, 为中国边疆的社会主义大学指明 了发展方向。 云南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 统,会泽院见证了在全国有重要 影响的历史事件。 1925 年上海爆 发“五卅”运动, 1926 年北京发生 “三一八”惨案,东陆大学学生从 会泽院出发,上街声援上海工人 和北京市民的斗争;抗战期间,云 南大学三次被日军飞机轰炸,会 泽院两次中弹,但仍巍然屹立; 1948 年昆明学生掀起声势浩大的 “七一五”“反美扶日”爱国民主运 动,学生据守会泽院与反动军警 进行激烈斗争,将爱国民主运动 推向了高潮。 会泽院坐北朝南,位于云南 大学的中轴线上,在布局上充分 体现了中国传统对称式规划。正 大 门、九 十 五 级 台 阶、会 泽 院、 革命烈士纪念碑、至公堂、怀周 楼共同构成云南大学建筑群的 中轴线,会泽院则是核心和主 体,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 特点。 会泽院建筑立面为横五段、 竖三段构图,底层为基座层,块石 勒脚,以青石腰线与上部分隔,二 层为拱形砖,外墙转角及门窗四 周,均以细凿青石宽窄交替纹镶 砌,建筑整体给人均衡感和庄重 感。立面细节处的白色方形横纵 交错的石砌装饰,在红色砖墙的 底色映衬下,使立面更加灵活却 不失凝重威严,彰显了大型西式 建筑的设计风格。 会泽院的文物构成 会泽院的兴建 会泽院见证了中国西南边疆文化变迁和现代高等教育缘起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会泽院是近现代中西方建筑艺术在中国西南边疆融合发展的文物见证 会泽院体现了现代建筑科学规范和建筑技术 20 20 世纪 世纪 20 20 年代的会泽院 年代的会泽院 正在施工的会泽院 正在施工的会泽院 会泽院今貌 会泽院今貌 李哲 李哲

Transcript of 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其中—— ——革命作家张...

Page 1: 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其中—— ——革命作家张 ...yndaily.yunnan.cn/images/2019-11/01/12/2019110112_pdf.pdf2012/11/01  · 虚一支钢笔,以示奖励。这一时期,张天虚写了不少报

2019年11月1日 星期五编辑/耿嘉 郭笑笙 美编/赵行伟 制作/王玉敏12 文史哲之美

张天虚故居位于昆明市呈贡区龙街正街 7号。张天虚于 1941年 8月10日病逝后,张冲将军为之筑墓于昆明西山聂耳墓侧。郭沫若亲撰500余字的“墓志铭”,将他与聂耳并列,赞云:“西南二土,聂耳天虚;金碧生辉,滇海不孤。义军有曲,铁轮有书,弦歌百代,永示壮图。”

长篇小说《铁轮》

张天虚(1911—1941),云南呈贡人。1924年考入省立一中,参加

“云南青年努力会”。1928年考入东陆大学预科八班,与聂耳等一同参加地下党的外围组织“互济会”。1929 年,昆明北门街火药库发生

“七一一”爆炸事件,在中共地下组织和“互济会”的领导下,他与聂耳等人积极进行赈灾、募捐等活动。后又以“青年服务团”名义组织灾民召开大会,强烈要求查明事件真相、惩办祸首,揭露云南当局企图嫁祸于共产党的阴谋。会后,张天虚被国民党特务跟踪,党组织通知他迅速撤离,遂辍学回家。

1930年秋,张天虚离开昆明到达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撰写并发表了大量短文外,致力于长篇小说《铁轮》的创作,两年之中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47万余字的《铁轮》,并由郭沫若作序后连载于《东流》丛刊。这部小说揭露了军阀统治下旧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茅盾将其称为是作者“痛心于十年‘内战’的抗议”。

与聂耳在东京

由于在上海的活动受到特务的盯梢,1935年3月,张天虚奉上级指示离开上海到日本。张天虚和聂耳虽远隔重洋,但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信件往来。1935年4月,聂耳也抵达东京,老友异国相见,激动无比,他们住在一起,畅叙别情。在东京,张天虚和聂耳分别加入了“左联”东京支盟所属的“小说之家”和“戏剧之家”,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张天虚担任由“左联”流亡日本同志所创办的大型进步刊物《东流》的撰稿人和编辑。他还写过一些歌词,如《统一战线》《救国后备军》等,请聂耳谱曲,并在“左联”活动中演奏。

不久,聂耳应日本友人邀请参加“新协剧团”赴京都、大阪、横滨等地演出。张天虚给聂耳送行,约定演出结束后再聚,不料竟成永诀。1935年 7月 17日,聂耳游泳时不幸遇难于藤泽市鹄沼海滨,张天虚闻讯后,悲痛万分,立即奔赴藤泽市,与日本当局交涉,收领并火化了聂耳的遗体。张天虚带着聂耳的骨灰回到东京,东京“左联”支盟召开追悼会,在东京的中国文艺界人士纷纷撰写挽联、诗歌、悼词。会上,由张天虚报告了聂耳的生平、革命业绩和作出的贡献,后又主编第一部《聂耳纪念集》,收录了《聂耳传》、聂耳日记、聂耳著名乐曲和其他相关文章。1936年初,张天虚把聂耳的骨灰盒、提琴、日记、衣服等护送回国,交给专程赶到上海的聂耳的哥哥聂叙伦带回昆明,安葬在昆明西山。

驰骋抗日战场的“战地记者”

1936年西安事变后,党组织派张天虚赴延安参加抗战。1937年 8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延安成立,丁玲为主任,张天虚任通讯股长,随八路军进入山西进行抗战活动,他创作了独幕话剧《王老爷》,宣传全民抗战。毛泽东观剧后,赠送给张天虚一支钢笔,以示奖励。

这一时期,张天虚写了不少报告文学和战地通讯,出版《两个俘虏》《雪山道中》《我们的小鬼邓超》等文集,受到茅盾等人的高度评价,为抗战史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1938年春,党中央和长江局派张天虚等人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到滇军60军184师参加抗日活动。临行前,朱德亲自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同他们合影留念,朱德还送给张天虚一部留声机,方便他更好地开展工作。张天虚等人在 184师成立了地下党支部,张天虚负责宣传组织工作,他负责编辑《抗日军人》油印期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战

地情况,很受官兵欢迎。期间,他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奔波于前线,采访、编报、刻印、写标语、画宣传画等,还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将书报送到前沿阵地,鼓舞士气。晚上则参与值勤巡逻,防敌特的潜入破坏。至武汉保卫战爆发的这半年时间里,他撰写了《运河的血流》《血肉筑成的长城》等多篇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发表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和老舍主编的《抗战文艺》上,后汇集为报告文学集《运河的血流》,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病逝于昆明及故居现状

1939年武汉沦陷后,张天虚因共产党员身份暴露,被迫离军回昆,参加了“昆明文艺界抗战援后会”。他任《云南日报》编辑时,积极为副刊“南风”等写稿,发表《忆蒲风》《恋战场》等散文、诗歌作品。同年,党组织派他到南洋及缅甸,在仰光任华侨报《中国新报》编辑,他不顾肺疾严重,一年内发表社论、随笔百余篇,并完成了10余万字的中篇小说《五月的麦浪》的初稿。1940年,张天虚因肺疾严重,不得不回乡疗养,次年病逝。张天虚在不足30年的生命旅程中,创作了 300多万字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现代中国文学作出卓越贡献。

张天虚故居建于1890年,是一座四合院二层楼,前三间临街为铺面,为土木结构前三后三中四耳传统民居,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93平方米。1986年 5月 13日,张天虚故居被呈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重新维修后对外开放,陈列有“革命作家张天虚生平展览”,2009年列为市级挂牌博物馆。2011年 1月 17日,张天虚故居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张天虚故居已被挂牌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呈贡区革命遗址、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等。为了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应该在故居内增加现场扫二维码了解展览内容,运用互联网+、微信、手机App、H5页面、抖音等新媒体传播张天虚英烈事迹,运用“一部手机游云南”宣传张天虚故居。同时,加大书籍、连环画、影像制品、装饰品、工艺品等文化产品的开发,让张天虚英烈事迹及精神更加普及大众和广泛传播。通过提升改造,吸引周边大中小学、机关事业等单位或部门前来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现场教学。

(作者单位: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会泽院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文物构成为:会泽院、《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九十五级台阶及喷水池等。

会泽院主楼长 77.58 米,宽22.63米,高 17米,为地上 2层,局

部 3层,地下局部 1层,建筑面积3953.49平方米。《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镶于会泽院大厅内墙上。九十五级台阶位于会泽院大门外南向,台阶皆由青石铺成。在九十五级台阶的中段平台,装点了西式喷水池。

今天,进入云南大学正门,映入眼帘的就是著名的“九五台阶”,其寓意《易经·乾卦》:

“九五飞龙在天”。九十五级台阶不仅是进入校园的主要通道,也是升堂入室、接受高等教育的肇始象征,更是毕业生由

此走向社会的历史见证。从东陆大学首届毕业生开始,近百年来历届毕业生都在此合影。沿着九十五级台阶拾级而上,台阶尽头,正是雄伟的会泽院。会泽院和九五台阶,已成为云大人的精神地标。

义军有曲 铁轮有书——革命作家张天虚及其故居

□ 董杨

云岭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与红色文化传承

主题征文

张天虚

张天虚故居张天虚故居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云南大学会泽院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其中——

云南大学会泽院

□ 马志宇李怀宇

采中西法式 兼存古尚新云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脉深远、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

中国著名大学,是中国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922年,在

明清云南贡院原址始建云南大学前身东陆大学,至今已届百年

之期。近百年来,在云南大学东陆园内,建成并保存了一批具有

各个时期鲜明特色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纵贯中国西南边疆高

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于研究和展示教育、科技、文化发展

历程和早期建筑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在云南大学的建筑群中,会泽院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2018年11月,云南大学会泽院作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入

选第三批“中国二十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9年10月7日,

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

属机构发布《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通知》,云南大学会泽院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正

式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拱辰门之右,背负城墙,南临翠海,居高瞰下,势若踞虎。”重修贡院碑记所书,正是会泽院所处位置,突显了利用地形

“依山就势”的选址理念。建造会泽院所需石料、河沙、

砖瓦、石灰等建材多取自昆明当地,地板所用柚木则由滇越铁路从越南运抵昆明,红毛泥(水泥)从外商洋行购进,选材用料均属

上乘。工艺集传统建造与现代建造为一体。大楼正面4根巨型罗马圆柱矗立,柱顶为叶型浮雕。铁门装饰纹样华丽,尽显西式风情。进入会泽院大楼内部,中部设门厅楼梯,建筑内巧妙运用物理学之力、热、声、光诸原理,使室内空气对流,形成自然调节。楼之上下、室之内外,采光充溢,音响阔达,无需扩声吸音设备。

近百年来,云南大学精心保护、管理和使用会泽院,历经百年风雨,仍然巍然屹立。会泽院不仅是云南大学的重要历史建筑,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代表性建筑。会泽院与其周围的云南明清贡院、风节亭、云南第一天文点、老校长故居、钟楼、映秋院、泽清堂、怀周楼、理科三馆等,共同构成了云南大学独具风格的建筑

群。它们是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史的重要见证,也是云大人的精神家园。

云南大学将倍加珍惜、爱护和利用好以会泽院为代表的这些中国建筑的精良之作,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拥怀近百年办学积淀的渊深学蕴,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磅礴前行!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1922年7月,经时任云南省督军兼省长唐继尧首倡创办的私立东陆大学,最终选址于明清云南贡院。随后在筹建校舍时,确定了在贡院明远楼原址上兴建东陆大学本部会

泽院。设计师为留法归来的建筑大师张邦翰。他提议“其建筑采中西法式,存古而不泥于古,尚新而不专于新”,既借鉴西洋建筑样式,仿照巴黎大学建筑特点,又传承中式建筑

风格,保留中国传统元素。东陆大学筹备处采纳张邦翰的设计构思,于1923年 4月 20日举行东陆大学开学典礼和会泽院奠基典礼。历时一年零八个月的精心建设,1924年12

月18日会泽院落成,并以唐继尧的别名“会泽唐公”之“会泽”命名。镶于会泽院大厅的《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记述了东陆大学建校始末和办学宗旨。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因景泰四年(1453年)在昆明城内长春观旁所建的云南贡院规模过小,迁至现在南大学所在地。1922年 12月8日,私立东陆大学在云南贡院原址宣告成立,贡院原来于乡试时用以瞭望稽查、整肃场规的中心建筑明远楼,将改建为东陆大学本部建筑会泽院,因而正如袁嘉谷在《滇绎》中所言“东陆大学就省会旧贡院而设。大学之始即贡院之终也”,标志着中国西南边疆的文化

进程发生了重要变迁,以贡院为代表的科举应试教育彻底终结,中国西南边疆现代高等教育由此开端,并蓬勃发展。

在云南大学的办学历史中,会泽院曾是国内外学术名家、大师云集之地。冯友兰、顾颉刚、姜亮夫、刘文典、费孝通、严济慈等先后在会泽院执教,他们深厚的学术造诣极大提升了云南大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据统计,有32位院士曾在会泽院授课,云南大学

近百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0余万高层次人才。董泽、熊庆来、李广田等历任校长都长期在此办公,开创了云南大学基业初肇期、砥砺奋进期和辉煌发展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多次在会泽院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作出指示,为中国边疆的社会主义大学指明了发展方向。

云南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会泽院见证了在全国有重要

影响的历史事件。1925年上海爆发“五卅”运动,1926年北京发生

“三一八”惨案,东陆大学学生从会泽院出发,上街声援上海工人和北京市民的斗争;抗战期间,云南大学三次被日军飞机轰炸,会泽院两次中弹,但仍巍然屹立;1948年昆明学生掀起声势浩大的

“七一五”“反美扶日”爱国民主运动,学生据守会泽院与反动军警进行激烈斗争,将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高潮。

会泽院坐北朝南,位于云南大学的中轴线上,在布局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对称式规划。正大门、九十五级台阶、会泽院、革命烈士纪念碑、至公堂、怀周

楼共同构成云南大学建筑群的中轴线,会泽院则是核心和主体,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特点。

会泽院建筑立面为横五段、

竖三段构图,底层为基座层,块石勒脚,以青石腰线与上部分隔,二层为拱形砖,外墙转角及门窗四周,均以细凿青石宽窄交替纹镶砌,建筑整体给人均衡感和庄重

感。立面细节处的白色方形横纵交错的石砌装饰,在红色砖墙的底色映衬下,使立面更加灵活却不失凝重威严,彰显了大型西式建筑的设计风格。

会泽院的文物构成

会泽院的兴建

会泽院见证了中国西南边疆文化变迁和现代高等教育缘起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会泽院是近现代中西方建筑艺术在中国西南边疆融合发展的文物见证

会泽院体现了现代建筑科学规范和建筑技术

2020世纪世纪2020年代的会泽院年代的会泽院正在施工的会泽院正在施工的会泽院

会泽院今貌会泽院今貌 李哲李哲 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