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籍收藏家走访录 鲍海春:保存家乡的文化记忆 ——...

1
鲍海春: 保存家乡的文化记忆 温籍收藏家走访录 7 2020年7月8日 星期三 主编/南航 美编/蔡晖 组版/林姬 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周刊 · 收藏 《南怀瑾纪念封》诞生记 又见《红楼十二金钗》 毛志玉推出瓯绣新作 郑鲁环 我从儿时就爱好邮票,如今已收集了 一万多枚邮票,是乐清市集邮协会常务理 事。 前年 3 5 日,我参加乐清市集邮协会 常务理事会,选举协会会长。新会长郭朝 辉当选后发言: “以后要多开展乐清特色的 集邮活动,促进集邮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名 人方面的突出贡献,可以在纪念封上进行 宣传。”坐在我旁边的邮协副会长张险峰老 师跟我说, 3 22 日是南怀瑾先生阴历生 日,协会可以发行纪念封。我想起了当年 是他百年诞辰,便在会上赞同,建议发行纪 念封,以缅怀他为国学普及和家乡经济发 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我们的提议获得大家 连声叫好。 我跟协会新吸收的理事、首席设计师 吴乐强沟通,请他设计南怀瑾先生纪念封 和邮戳,他满口答应了下来。次日吴乐强 便到南怀瑾故居采风,构思纪念封和纪念 片、邮戳的样式。 接下来的几天中,集邮协会也高度重 视,特别是张险峰多次修改南怀瑾先生的 个人介绍,尽心尽力。我心里这时忐忑不 安,因为 3 22 日是南怀瑾农历诞辰日,要 想如期在那天发行纪念封,之前还要把资 料发到省邮政局审核通过,再印刷,来回的 时间也要 10 来天,担心时间上会来不及。 设计师吴乐强及时拿出两套纪念封设 计方案,介绍他的设计理念,获得肯定。第 一套采用小写意的手法绘制南怀瑾故居的 楼阁和雕栏包围着的铜像。第二套外加了 素描的南怀瑾先生晚年标准像,南怀瑾身 穿传统长衫,满头银发,深邃的眼神中透露 出智慧和风采,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小小纪念封,浓浓几多情,我们将南怀 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封印刷了两千份,纪 念封上还盖着南怀瑾素描像的邮戳,下印 着“戊戌年二月初六,浙江乐清”。 3 22 日,经过大家的努力,纪念封首 发式如期在乐清市邮政局举行,来购买的 市民络绎不绝,排起了长队。资深集邮爱 好者胡永文说“南怀瑾纪念封的发行,是乐 清市邮协的一件大事情,填补了乐清市邮 政局首次发行本土名人纪念封的空白,意 义非常重大”。三禾读书社会员葛微拉现 场一次性购买了一百多个纪念封,发放给 每个读书社会员。葛微拉说: “三禾读书社 名称就是南怀瑾先生题字的,这个纪念封 弥足珍贵,将会激励广大书友,热爱国学, 弘扬传统,为打造书香乐清增添氛围。”据 邮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准备的纪念封当天 全部售罄,场面很火热。 我们还将它们从翁垟街道的南怀瑾故 居寄出,寄给各地集邮爱好者、三禾读书社 会员及对南怀瑾感兴趣的文化人士,收获 了很多好评。望着眼前精美的纪念封,我 感觉自己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 贾振葵 1979 年,一幅由我市画家周悦林设计,集温州市 瓯绣厂全体绣工之力的大作《红楼梦十二金钗》参加香 港举办的中国丝绸服装绣品展览会,作品精美绝伦,见 者无不啧啧赞赏,引起轰动,被外国收藏家以 14 万元 高价收藏,此为瓯绣赢得了“东方艺术”之美誉。 2001 年,瓯绣被省政府认定为首批传统工艺美术 品种,2006 年被市政府首批认定为 32 个传统工艺美术 品种之一,2008 年先后被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时隔三十多年,日前,瓯绣老艺人毛志玉独力绣成 了同名的瓯绣 《红楼梦十二金钗》,精致的绣法,多种 针法的交替穿插运用,俊美的人物形象,衣饰绚丽多彩 的色泽,让人大有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十二金钗的面 部,细腻白皙的肤色,恰到好处,表情生动传神而逼 真。这幅作品,釆用国画名家华三川(浙江镇海人,当 代工笔人物画家)《红楼梦十二金钗》 之 《琼楼清韵》 《兰闺雅集图》为底稿,将成为瓯绣史上的另一力作。 毛志玉,温州人,从十几岁就开始绣作,五十多年 的瓯绣生涯,使她对瓯绣艺术充满了感情,爱瓯绣,视 瓯绣为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一针一线,不离不弃。因 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所以钻研。几十年来, 她创作了大量的瓯绣精品,以人物仕女最为擅长。业内 的人都清楚,瓯绣人物面部表情最为难绣,五官的精致 美丽,差不得一丝一毫。眉目传情,或喜怒嗔乐,仕女 的一颦一笑之间,举手投足之中,回眸顾盼之时,无不 体现瓯绣艺人深厚的绣技功底。尤其是对人物的表现, 得兼有文学艺术的素养,既要读懂文学艺术中人物的个 性,又要品味出画家对人物形象的鲜明表达。这一点尤 其要紧,依样画葫芦是很难绣出的。历经多年创作,毛 志玉对瓯绣针法技艺精益求精,她此次新作《红楼十二金 钗》形成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构图清丽,针法多变,运用 适当,不多一针不少一针,体现了她技巧的娴熟。绣品中 有画意,画意中有诗情,人物神韵生动。仕女形象个个俊 美,柔情似水,体态灵活生动,自成一格。 毛志玉对瓯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苏绣在 作品上以精致的花鱼虫为上,如果瓯绣也学苏绣,会跳 不出苏绣的优势。毛志玉的瓯绣作品篇幅都比较大,刺 绣的难度也比较大。但作为有几十年功底的老艺人,凭 看自己对瓯绣的理解,凭借着手中的一枚绣花针,她硬 使红楼梦中的十二个女孩儿,活灵活现地又来到了这个 世界上。她的 《琼楼清韵》 和 《兰闺雅集图》 均运用了 齐、滚、游、侧、施、缠、虚实针等十几种精细针法和 一百多种色彩完成。人物众多,绣制时充分体现瓯绣的 技艺特点,准确掌握了人物的外形,五官轮廓和神态。 古典仕女的服饰、飘带线条流畅,色调和谐,丽而不 俗,绣出不同的质感。女孩儿的发型柔软和顺,青丝云 鬓,发髻各个不同。背景大片的荷叶针法运用缜密,丝 理转折自如等等,整幅瓯绣作品,富有原作的诗情画 意,又有瓯绣的丝丝相扣,是不可多得的瓯绣精品。从 栩栩如生的十二金钗的身上,让人似乎读懂了一个老艺 人不慕名利,只为喜爱的那股子创作激情,毛志玉现为 温州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及瓯绣市级非遗传承人,但她的 作品艺术水平岂止于此。 如何才能创作出精致的瓯绣作品?以毛志玉的理 解:努力理解画家要表达的艺术意境,在针法和色彩上 要作构思布局,丝线色彩的深浅搭配,要突出人物的质 感,神韵为主,运用多种针法,结合斜针、实针、侧 针、虚针、隔针、稀针、平针等娴熟的丰富针法和自己 独特的施线加色法,增强明暗艺术效果。眼神必有灵 气,造型必灵活逼真,光面清洁细致,富有立体感,要 掌握画稿的内涵、理念,才能够充分体现在瓯绣作品 上。毛志玉每次创作完成之后,会把自己创作的技巧以 及心得体会一一记录下来,形成文稿,希望传授给年轻 瓯绣艺人,对她们的创作有所启迪,对瓯绣艺术发展尽 一份绵薄之力。 本报记者 华晓露/文 陈翔/摄 收藏不是投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 着迷和执念,沉浸其中,乐趣无穷。无论是 否够专业,是否能升值,这些都与收藏无 关,其实只是沉迷于此的借口。收藏,藏的 是对文化和生活的态度。 鲍海春,乐清蒲岐人,专注收藏二十多 年,从字画到资料文书,从瓦当到拓片,从 老照片到蓝夹缬,从一些“不起眼”的小物 件起步,埋首钻研,藏品渐成规模。在收藏 的世界里,他发现历史,找寻心灵的寄托, 并发掘出藏品独有的背后故事和艺术价 值,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历史得以再现,让 文化得以传承。 废品站里淘旧书 二十年前,鲍海春是一名媒体从业人 员,采访报道中经常需要了解背景资料,所 以闲时逛逛书摊,走走妙果寺淘旧物就是 他最大的爱好。 2002 年,鲍海春逛乐清当地的桃园书 店时,遇到了许宗斌老师,他推荐《乐清县 志》和《箫台清音》这两本记载乐清人文历 史的文史书籍,鲍海春如获至宝。细细研 读,书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多数不为 人知,深深吸引了他,后来有许多资料运用 到报道上来。于是,他多日流连于桃园书 店,淘了许多有价值的旧书,开启了收藏文 史书籍之路。 开始收藏文史书籍那会儿,乐清没有 多少淘书地点,在一次聊谈中无意得知废 品收购站有别人扔掉的书籍。鲍海春就去 乐清各地废品收购站寻找,找到一本买一 本。从此,他有事没事就逛到废品站,卷起 袖管,埋着头在堆积如山的书中“捞”书,满 头大汗乐此不疲。 “那时候书一块钱一斤,很便宜,有时 候一买就是上百斤。”看着那些积压在废品 站的旧书,鲍海春常常有种“心痛”的感觉。 “很多书籍其实很有价值,有些书籍虽然年 代久远但却很新,看得出来书的主人很爱 惜。可能是因为主人去世了,后人将之丢 弃,可能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遗失了,最 后流到废品站。如果没被人发现买回去珍 藏,就变成一堆真正的废纸,消失在世界上 了。” 或许是对旧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珍惜, 于是,百姓做年糕用的年糕印,曾流行坊间 的蓝夹缬,充满人文气息的字画,独具时代 感的地契等物件,都成为鲍海春收藏对象。 “这些东西在现代生活中几乎绝迹了,它们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记录着 历史。”鲍海春说,许多人喜欢收藏名家字 画,有人喜欢收藏古董,在他眼里,并不是贵 的东西才有收藏价值,那些具有人间烟火气 息的历史旧物,也有独特魅力,值得收藏。他 认为,自己收藏的是一份“感情”。 “我收藏的很多东西,不管其价值如 何,其实都与我们和这个社会和国家的过 去有着丰富的联系,通过这些藏品,我们不 仅可以了解个体的历史,还可以读懂一个 国家和社会的历史。”鲍海春说,到他这里 来参观的朋友,可以通过不同的藏品,去了 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感情世界。 人弃我取,成就规模。如今,鲍海春收 藏了 8000 多条蓝夹缬, 3000 多个年糕印, 10000 多张地契文书, 3000 多张温州老照 片, 1000 多幅字画, 1000 多张旧奖状、毕业 证书和拓片及民国前的宗谱等。 历史信息比品相更重要 在鲍海春看来,有些收藏品如果考虑 到它的存世量,觉得价格高或品相不好等 因素就无意下手,错过了,往往是一辈子。 “这是我 2009 年在孔夫子网上拍卖得 来的朱镜宙信札,都是民国文书,拍卖 5 天,价格从几百块涨到几千块,最后一天我 正好跟团考察在甘肃六盘山,整整拍了差 不多 4 个小时才竞到手。自此之后,我再也 没有在网上看到过朱镜宙其他信札的拍卖 信息了。这批信札是朱镜宙在甘肃任职时 与商务印书馆编辑的通信,很有价值。” “这地图是非常罕见的民国仙岩山图。 五年前一个嘉兴藏友发微信说在上海花鸟 市场淘到两张温州地图,问我感不感兴趣。 我一看,是我们的民国雁荡山图和民国仙 岩山图,觉得特别珍贵,花了几千块才买 到。” “这本相册是我从妙果寺淘来,收纳了 50 1935 年拍摄的老照片,显示一群人来 温州旅游,去了石门洞、三岩寺、途经瓯江 以及坐了清水埠渡江小轮等等,通过这些 照片可以看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温州风 貌,特别珍贵。” 与其说鲍海春爱藏品,不如说他更爱 藏品背后的故事或者信息。就拿老照片来 说,与很多收藏者的标准不同,他一旦感觉 照片上的信息有些价值,不管是原版还是 扫描复制后做旧的冒牌货,他都会蹲下来 与卖主还价。在他看来,原版,翻拍,电子 版,只要画质过得去,印到书上就并没有太 大分别。他对于作为信息载体的那张纸并 不太在意,更关心照片所定格的历史信息 是否珍稀。 “严格来说,我只是过客。有些东西有 几百年历史,多少代人从它面前过去,你只 是暂时拥有它。” 鲍海春随手指了指身旁的一对糖糕 印, “像这个东西,是一个时间的通道,它过 去肯定是老百姓家里的东西,某个爷爷或 者奶奶用它做过好多糖糕给孙儿吃,孙儿 可能吃得满嘴都是,乐开了花。”这也正是 收藏所蕴含的魅力,收藏的物品价值不在 于它多么值钱,而是其背后传递的历史信 息与有温度的记忆。 回报家乡,出版《蒲岐记忆》 二十载收藏,最令鲍海春满意的是,收 藏的东西可以加以利用,让更多人了解收 藏背后的故事,传承历史。 去年初,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 —乐清蒲岐镇打造“菖蒲墩 · 漫生活 乡愁文化记忆街区”项目,对蒲岐全镇范 围里的古城门、古城场、古建筑实行“以 旧修旧”,将蒲岐打造成兼具历史与时代 气息的美丽城镇。古建筑维修需要大量旧 瓦当,作为土生土长的蒲岐人,鲍海春拿 1000 多个晚清及民国瓦当,给东门李 青先生留下来的民国古建筑当装饰,得到 了当地人的好评。鲍海春看到自己收来的 旧瓦当被利用起来,心里觉得非常有成就 感。 现在,鲍海春的藏品分散在乐清的 6 个仓库和鹿城藤桥的 1 个仓库,“十多年 收藏下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现在每天 只为生计操劳,没有时间去整理。如果哪 天能有闲余的时间,我就会开始好好整 理。要是能有个大场地,再做本关于藏品 的书籍和搞个展览馆就更好了。”一件文 书就是一个事件,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故 事。让藏品示人,让藏品背后故事呈现, 是鲍海春藏在心底的心愿。他希望通过编 书和展示,让更多人看到流淌在历史长河 中的故事。几年前,他整理出版了乐清民间 文化记忆丛书之《蒲岐记忆》,诉说这座海 滨古镇的前世今生。 鲍海春与他收藏的蓝夹缬。 各种大小的年糕印。 蒲岐古民居上的瓦当为鲍海春提供。 非常罕见的民国 仙岩山胜境全图。 《红楼梦十二金钗》之《琼楼清韵》(上图与下图)。 《红楼梦十二金钗》之《兰闺雅集图》(局部)。

Transcript of 温籍收藏家走访录 鲍海春:保存家乡的文化记忆 ——...

Page 1: 温籍收藏家走访录 鲍海春:保存家乡的文化记忆 —— …img.wzrb.com.cn/epaperfile/20200708/...9 hours ago  · 因素就无意下手,错过了,往往是一辈子。“这是我2009年在孔夫子网上拍卖得

鲍海春:保存家乡的文化记忆温籍收藏家走访录

72020年7月8日 星期三 主编/南航 美编/蔡晖 组版/林姬邮箱:[email protected]文化周刊·收藏

《南怀瑾纪念封》诞生记

又见《红楼十二金钗》——毛志玉推出瓯绣新作

郑鲁环

我从儿时就爱好邮票,如今已收集了一万多枚邮票,是乐清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

前年3月5日,我参加乐清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会,选举协会会长。新会长郭朝辉当选后发言:“以后要多开展乐清特色的集邮活动,促进集邮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名人方面的突出贡献,可以在纪念封上进行宣传。”坐在我旁边的邮协副会长张险峰老师跟我说,3月 22日是南怀瑾先生阴历生日,协会可以发行纪念封。我想起了当年是他百年诞辰,便在会上赞同,建议发行纪念封,以缅怀他为国学普及和家乡经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我们的提议获得大家连声叫好。

我跟协会新吸收的理事、首席设计师吴乐强沟通,请他设计南怀瑾先生纪念封和邮戳,他满口答应了下来。次日吴乐强便到南怀瑾故居采风,构思纪念封和纪念片、邮戳的样式。

接下来的几天中,集邮协会也高度重视,特别是张险峰多次修改南怀瑾先生的

个人介绍,尽心尽力。我心里这时忐忑不安,因为3月22日是南怀瑾农历诞辰日,要想如期在那天发行纪念封,之前还要把资料发到省邮政局审核通过,再印刷,来回的时间也要10来天,担心时间上会来不及。

设计师吴乐强及时拿出两套纪念封设计方案,介绍他的设计理念,获得肯定。第

一套采用小写意的手法绘制南怀瑾故居的楼阁和雕栏包围着的铜像。第二套外加了素描的南怀瑾先生晚年标准像,南怀瑾身穿传统长衫,满头银发,深邃的眼神中透露出智慧和风采,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小小纪念封,浓浓几多情,我们将南怀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封印刷了两千份,纪

念封上还盖着南怀瑾素描像的邮戳,下印着“戊戌年二月初六,浙江乐清”。

3月22日,经过大家的努力,纪念封首发式如期在乐清市邮政局举行,来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排起了长队。资深集邮爱好者胡永文说“南怀瑾纪念封的发行,是乐清市邮协的一件大事情,填补了乐清市邮政局首次发行本土名人纪念封的空白,意义非常重大”。三禾读书社会员葛微拉现场一次性购买了一百多个纪念封,发放给每个读书社会员。葛微拉说:“三禾读书社名称就是南怀瑾先生题字的,这个纪念封弥足珍贵,将会激励广大书友,热爱国学,弘扬传统,为打造书香乐清增添氛围。”据邮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准备的纪念封当天全部售罄,场面很火热。

我们还将它们从翁垟街道的南怀瑾故居寄出,寄给各地集邮爱好者、三禾读书社会员及对南怀瑾感兴趣的文化人士,收获了很多好评。望着眼前精美的纪念封,我感觉自己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

贾振葵

1979年,一幅由我市画家周悦林设计,集温州市瓯绣厂全体绣工之力的大作《红楼梦十二金钗》参加香港举办的中国丝绸服装绣品展览会,作品精美绝伦,见者无不啧啧赞赏,引起轰动,被外国收藏家以 14万元高价收藏,此为瓯绣赢得了“东方艺术”之美誉。

2001年,瓯绣被省政府认定为首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2006年被市政府首批认定为 32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之一,2008年先后被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隔三十多年,日前,瓯绣老艺人毛志玉独力绣成了同名的瓯绣《红楼梦十二金钗》,精致的绣法,多种针法的交替穿插运用,俊美的人物形象,衣饰绚丽多彩的色泽,让人大有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十二金钗的面部,细腻白皙的肤色,恰到好处,表情生动传神而逼真。这幅作品,釆用国画名家华三川(浙江镇海人,当代工笔人物画家)《红楼梦十二金钗》之《琼楼清韵》《兰闺雅集图》为底稿,将成为瓯绣史上的另一力作。

毛志玉,温州人,从十几岁就开始绣作,五十多年的瓯绣生涯,使她对瓯绣艺术充满了感情,爱瓯绣,视瓯绣为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一针一线,不离不弃。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所以钻研。几十年来,她创作了大量的瓯绣精品,以人物仕女最为擅长。业内的人都清楚,瓯绣人物面部表情最为难绣,五官的精致美丽,差不得一丝一毫。眉目传情,或喜怒嗔乐,仕女的一颦一笑之间,举手投足之中,回眸顾盼之时,无不体现瓯绣艺人深厚的绣技功底。尤其是对人物的表现,得兼有文学艺术的素养,既要读懂文学艺术中人物的个性,又要品味出画家对人物形象的鲜明表达。这一点尤其要紧,依样画葫芦是很难绣出的。历经多年创作,毛志玉对瓯绣针法技艺精益求精,她此次新作《红楼十二金钗》形成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构图清丽,针法多变,运用适当,不多一针不少一针,体现了她技巧的娴熟。绣品中有画意,画意中有诗情,人物神韵生动。仕女形象个个俊美,柔情似水,体态灵活生动,自成一格。

毛志玉对瓯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苏绣在作品上以精致的花鱼虫为上,如果瓯绣也学苏绣,会跳不出苏绣的优势。毛志玉的瓯绣作品篇幅都比较大,刺绣的难度也比较大。但作为有几十年功底的老艺人,凭看自己对瓯绣的理解,凭借着手中的一枚绣花针,她硬使红楼梦中的十二个女孩儿,活灵活现地又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她的《琼楼清韵》和《兰闺雅集图》均运用了齐、滚、游、侧、施、缠、虚实针等十几种精细针法和一百多种色彩完成。人物众多,绣制时充分体现瓯绣的技艺特点,准确掌握了人物的外形,五官轮廓和神态。古典仕女的服饰、飘带线条流畅,色调和谐,丽而不俗,绣出不同的质感。女孩儿的发型柔软和顺,青丝云鬓,发髻各个不同。背景大片的荷叶针法运用缜密,丝理转折自如等等,整幅瓯绣作品,富有原作的诗情画意,又有瓯绣的丝丝相扣,是不可多得的瓯绣精品。从栩栩如生的十二金钗的身上,让人似乎读懂了一个老艺人不慕名利,只为喜爱的那股子创作激情,毛志玉现为温州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及瓯绣市级非遗传承人,但她的作品艺术水平岂止于此。

如何才能创作出精致的瓯绣作品?以毛志玉的理解:努力理解画家要表达的艺术意境,在针法和色彩上要作构思布局,丝线色彩的深浅搭配,要突出人物的质感,神韵为主,运用多种针法,结合斜针、实针、侧针、虚针、隔针、稀针、平针等娴熟的丰富针法和自己独特的施线加色法,增强明暗艺术效果。眼神必有灵气,造型必灵活逼真,光面清洁细致,富有立体感,要掌握画稿的内涵、理念,才能够充分体现在瓯绣作品上。毛志玉每次创作完成之后,会把自己创作的技巧以及心得体会一一记录下来,形成文稿,希望传授给年轻瓯绣艺人,对她们的创作有所启迪,对瓯绣艺术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本报记者 华晓露/文 陈翔/摄

收藏不是投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着迷和执念,沉浸其中,乐趣无穷。无论是否够专业,是否能升值,这些都与收藏无关,其实只是沉迷于此的借口。收藏,藏的是对文化和生活的态度。

鲍海春,乐清蒲岐人,专注收藏二十多年,从字画到资料文书,从瓦当到拓片,从老照片到蓝夹缬,从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起步,埋首钻研,藏品渐成规模。在收藏的世界里,他发现历史,找寻心灵的寄托,并发掘出藏品独有的背后故事和艺术价值,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历史得以再现,让文化得以传承。

废品站里淘旧书

二十年前,鲍海春是一名媒体从业人员,采访报道中经常需要了解背景资料,所以闲时逛逛书摊,走走妙果寺淘旧物就是他最大的爱好。

2002年,鲍海春逛乐清当地的桃园书店时,遇到了许宗斌老师,他推荐《乐清县志》和《箫台清音》这两本记载乐清人文历史的文史书籍,鲍海春如获至宝。细细研读,书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多数不为人知,深深吸引了他,后来有许多资料运用到报道上来。于是,他多日流连于桃园书店,淘了许多有价值的旧书,开启了收藏文史书籍之路。

开始收藏文史书籍那会儿,乐清没有多少淘书地点,在一次聊谈中无意得知废品收购站有别人扔掉的书籍。鲍海春就去乐清各地废品收购站寻找,找到一本买一本。从此,他有事没事就逛到废品站,卷起袖管,埋着头在堆积如山的书中“捞”书,满头大汗乐此不疲。

“那时候书一块钱一斤,很便宜,有时候一买就是上百斤。”看着那些积压在废品

站的旧书,鲍海春常常有种“心痛”的感觉。“很多书籍其实很有价值,有些书籍虽然年代久远但却很新,看得出来书的主人很爱惜。可能是因为主人去世了,后人将之丢弃,可能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遗失了,最后流到废品站。如果没被人发现买回去珍藏,就变成一堆真正的废纸,消失在世界上了。”

或许是对旧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珍惜,于是,百姓做年糕用的年糕印,曾流行坊间的蓝夹缬,充满人文气息的字画,独具时代感的地契等物件,都成为鲍海春收藏对象。

“这些东西在现代生活中几乎绝迹了,它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记录着历史。”鲍海春说,许多人喜欢收藏名家字画,有人喜欢收藏古董,在他眼里,并不是贵的东西才有收藏价值,那些具有人间烟火气息的历史旧物,也有独特魅力,值得收藏。他认为,自己收藏的是一份“感情”。

“我收藏的很多东西,不管其价值如何,其实都与我们和这个社会和国家的过去有着丰富的联系,通过这些藏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个体的历史,还可以读懂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历史。”鲍海春说,到他这里来参观的朋友,可以通过不同的藏品,去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感情世界。

人弃我取,成就规模。如今,鲍海春收藏了 8000多条蓝夹缬,3000多个年糕印,10000多张地契文书,3000多张温州老照片,1000多幅字画,1000多张旧奖状、毕业证书和拓片及民国前的宗谱等。

历史信息比品相更重要

在鲍海春看来,有些收藏品如果考虑到它的存世量,觉得价格高或品相不好等因素就无意下手,错过了,往往是一辈子。

“这是我2009年在孔夫子网上拍卖得

来的朱镜宙信札,都是民国文书,拍卖 5天,价格从几百块涨到几千块,最后一天我正好跟团考察在甘肃六盘山,整整拍了差不多4个小时才竞到手。自此之后,我再也没有在网上看到过朱镜宙其他信札的拍卖信息了。这批信札是朱镜宙在甘肃任职时与商务印书馆编辑的通信,很有价值。”

“这地图是非常罕见的民国仙岩山图。五年前一个嘉兴藏友发微信说在上海花鸟市场淘到两张温州地图,问我感不感兴趣。我一看,是我们的民国雁荡山图和民国仙岩山图,觉得特别珍贵,花了几千块才买到。”

“这本相册是我从妙果寺淘来,收纳了50张1935年拍摄的老照片,显示一群人来温州旅游,去了石门洞、三岩寺、途经瓯江以及坐了清水埠渡江小轮等等,通过这些照片可以看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温州风貌,特别珍贵。”

与其说鲍海春爱藏品,不如说他更爱藏品背后的故事或者信息。就拿老照片来说,与很多收藏者的标准不同,他一旦感觉

照片上的信息有些价值,不管是原版还是扫描复制后做旧的冒牌货,他都会蹲下来与卖主还价。在他看来,原版,翻拍,电子版,只要画质过得去,印到书上就并没有太大分别。他对于作为信息载体的那张纸并不太在意,更关心照片所定格的历史信息是否珍稀。

“严格来说,我只是过客。有些东西有几百年历史,多少代人从它面前过去,你只是暂时拥有它。”

鲍海春随手指了指身旁的一对糖糕印,“像这个东西,是一个时间的通道,它过去肯定是老百姓家里的东西,某个爷爷或者奶奶用它做过好多糖糕给孙儿吃,孙儿可能吃得满嘴都是,乐开了花。”这也正是收藏所蕴含的魅力,收藏的物品价值不在于它多么值钱,而是其背后传递的历史信息与有温度的记忆。

回报家乡,出版《蒲岐记忆》

二十载收藏,最令鲍海春满意的是,收藏的东西可以加以利用,让更多人了解收藏背后的故事,传承历史。

去年初,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乐清蒲岐镇打造“菖蒲墩·漫生活乡愁文化记忆街区”项目,对蒲岐全镇范围里的古城门、古城场、古建筑实行“以旧修旧”,将蒲岐打造成兼具历史与时代气息的美丽城镇。古建筑维修需要大量旧瓦当,作为土生土长的蒲岐人,鲍海春拿出 1000多个晚清及民国瓦当,给东门李青先生留下来的民国古建筑当装饰,得到了当地人的好评。鲍海春看到自己收来的旧瓦当被利用起来,心里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现在,鲍海春的藏品分散在乐清的6个仓库和鹿城藤桥的 1个仓库,“十多年收藏下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现在每天只为生计操劳,没有时间去整理。如果哪天能有闲余的时间,我就会开始好好整理。要是能有个大场地,再做本关于藏品的书籍和搞个展览馆就更好了。”一件文书就是一个事件,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故事。让藏品示人,让藏品背后故事呈现,是鲍海春藏在心底的心愿。他希望通过编书和展示,让更多人看到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几年前,他整理出版了乐清民间文化记忆丛书之《蒲岐记忆》,诉说这座海滨古镇的前世今生。

鲍海春与他收藏的蓝夹缬。

各种大小的年糕印。

蒲岐古民居上的瓦当为鲍海春提供。

非常罕见的民国仙岩山胜境全图。

《红楼梦十二金钗》之《琼楼清韵》(上图与下图)。

《红楼梦十二金钗》之《兰闺雅集图》(局部)。

纪念封邮戳。

糕点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