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余音中落幕 60岁“高龄”的上海之春永葆活力 新人新作超4...

1
12 文体 2019 年 4 月 29 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 陆天逸 美术编辑 林婕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文化动态 走过 60 年《梁祝》仍蹁跹 在昨晚音乐会开始前的闭幕仪 式上,著名作曲家何占豪、陈钢,著名 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代表六十年前 《梁祝》首演创作及演出团队上台,领 取了由“上海之春”组委会特别颁发 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 60 周 年特别荣誉奖”。这部作品是用音乐 语言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在“上海之春”舞台上首演,并在 60 年间在世界各个角落不断被奏响,已 经成为国际音乐之林中经久不衰的 中国符号。 1957 年,原本是浙江越剧团一 名小提琴兼扬琴的乐队演奏员的何 占豪,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小 提琴专业进修班,他的同学包括本科 学生俞丽拿、丁芷诺这些后来的小提 琴名家。 1958 年,在系党支部书记刘品 老师的建议下,何占豪与丁芷诺、俞 丽拿、沈西蒂、张欣、朱英等六位同 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开始写一些民族音乐的小提琴曲。 不久之后,上音开始筹备国庆十周年 的献礼曲目,从越剧团出来的何占 豪,提出用越剧素材写一首《梁祝》小 提琴协奏曲。几个提案送到院里讨 论,最终《梁祝》被选中。1959 年 2 月,何占豪代表实验小组,去邀请作 曲系大四高材生、作曲大家丁善德先 生的学生陈钢加盟。 60年后看来,两人的配合至关重 要。何占豪有民间音乐的底子,对旋 律也有天生的敏感性,而陈钢作曲科 班出生,在整体结构、大乐队配器等 方面,功力独到。两人的互补式合 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1959 年 5 月 27 日,这首曲子登 上了上海兰心大戏院的舞台,在“上 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前身上海 市音乐舞蹈会演中正式对外首演。 好的音乐,是能震撼人心的。这首曲 子演完之后,兰心大戏院内,竟然鸦 雀无声,所有观众都沉醉在《梁祝》的 旋律里,无法醒来。随后,他们热烈 的掌声就没停过,一直鼓掌鼓到指挥 重新请乐队又加演了乐曲的后半部 分,大家才意犹未尽地“放过”了乐 队。 《梁祝》的诞生完美体现了“上海 之春”和上海音乐学院推新人新作的 宗旨。事实上,本届音乐节推出的 37部作品中,新人新作占比超过 40%,有 6 台青年艺术家专场演出、9 台高质量的原创新作音乐会,尤其值 得欣喜的是一大批“80 后”“90 后”成 为创作和表演的中坚力量,挑起了新 生代音乐舞蹈事业的大梁。 创新和再造成音乐会关键词 当年创作《梁祝》的几位音乐家, 在一个甲子过去后都已成了耄耋老 人,他们在多个场合都表达了同样的 观点:除了《梁祝》,自己还能为大家 带来什么?除了向经典致敬,自己还 应该如何创新和再造? 老人们没有忘记问这个问题, “上海之春”也没有忘。 今年亦是“上海之春”举办的第 60 个年头。60 年来,“上海之春”已 推出近千部原创作品,一首首作品由 新作沉淀为经典,一位位音乐人从新 人成长为名家。在走过了60年后, “上海之春”仍葆有旺盛的活力,“码 头”能级进一步提升,“源头”作用进 一步凸显,有着近60年历史的老品 牌,面向新时代转型升级,重新擦亮、 焕发活力。 本届音乐节围绕“新中国成立70 周年”“长三角区域合作”“‘一带一 路’倡议”以及“力推新人新作”“弘扬 传统文化”“鼓励艺术交流”“推动跨 界融合”“促进艺术惠民”等主题推出 37台主体演出项目;此外还举办了 精彩纷呈的创作、展演、惠民、研讨等 系列活动,包括长宁手风琴艺术周、 黄浦(春季)草坪音乐节、杨浦管乐艺 术节、第二届上海二胡艺术周、音乐 剧发展论坛、艺术院校开放周等。 本届音乐节不仅汇聚了多国杰 出艺术家及艺术团体来沪交流汇演, 推出了7台国际交流演出,尤其值得 一提的是,打开了长三角音乐、舞蹈 发展的崭新格局。 首次集结了长三角地区音乐、舞 蹈的最强阵容,沪苏浙皖四地艺术家 联合策划、联合采风、联合创作、联合 展示、联合推广,既显现了融合交流 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又充分体现了每 个地域所特有的艺术特色:“海上新 梦”委约作品《“大江入海流”原创管 弦乐作品音乐会》三地6位艺术家描 绘上海海派文化特有风貌,“锦绣中 华”系列演出《魅力江南民族管 弦作品音乐会》四地音乐人呈现各地 江南文化不同风情,《长三角专业舞 蹈展演》《长三角优秀舞剧片段集萃》 《长三角地区手风琴巡演》《长三角合 唱音乐会》等长三角联合创作和表演 的作品,让江南文化的魅力在海派文 化的平台上绽放得更加精彩。 打造更好的作品,都是为了服务 社会,服务市民。21天的音乐节期 间,数万名中外观众走进各大艺术 场馆、近百万市民通过线上、线下艺 术活动参与联动,近距离参观、体 验、交流、互动,感受“上海之春”的 艺术魅力。 《梁祝》余音中落幕60岁“高龄”的上海之春永葆活力 新人新作超 4 成 90 后挑起大梁 当中国最著名的旋律之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在东方艺术中心奏 响时,很多观众都湿了眼眶。昨晚,为期21天的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东方艺术中心正式落 下帷幕,闭幕演出是“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团·纪念《梁祝》60 周年音乐会”。众所周知,正是 60 年前“上 海之春”的舞台首演成就《梁祝》如今的辉煌。“上海之春”力推新人新作的宗旨,在这场音乐会上,得到 了很好的体现。 青年报记者 陈宏 长三角文艺评论 发展联盟成立 本报讯 记者 郦亮 长三角地区 的文艺评论人有了共同的家。前天, 沪苏浙皖四家文艺评论家协会在上 海文艺会堂签订“长三角文艺评论发 展联盟”协议,标志着长三角文艺评 论发展联盟正式成立。 这个“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 盟”是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 略的大背景下成立的。去年6月,长 三角三省一市的文联成立了“长三角 文艺发展联盟”,沪苏浙皖四地实现 文艺资源共享,携手打造长三角地区 文化大源头、大码头。此后,长三角 戏剧、曲艺、音乐、摄影、舞蹈、电影等 文艺领域先后成立发展联盟,如今, 文艺评论发展联盟的成立,意味着长 三角文艺界建立起采风创作、展示展 演、理论研究三大平台的联动发展机 制。 作为联盟品牌活动,“艺·江南” 文化论坛在成立仪式后举办首次活 动。上海文艺家评论协会副主席兼 秘书长胡晓军坦言,其实长三角地区 的文艺评论家协会早有建立联盟,开 展交流和沟通的意愿,只是评协和其 它协会有所不同,不能将长三角地区 交流的成果转化为演出票房,缺少经 费,要组成联盟是缺少基础的。但是 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后,有关 方面对此空前重视,也对为长三角文 艺评论发展联盟的成立创造了良机。 胡晓军指出,长三角文艺与评论 本就同气连枝,长三角地区拥有相同 的江南文化底蕴,相似的文艺形态, 剧目互相借鉴,声腔体系略同,评论 话语资源也具有相容性和互补性,这 是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的基 础。而现在纵观整个评论界,最大的 问题还是名家难出、力作难现。与文 艺创作一样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 高原缺高峰”的状况。这就让长三角 文艺评论发展联盟的成立显得十分 必要,只是加强长三角地区的文艺评 论人的交流和沟通,大家拧成一股 绳,才有可能出现文艺评论的佳作。 随着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 的成立,该联盟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也陆续披露。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 专职副主席尤存就表示,上海将这个 联盟定位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平台, 更是一个上海文艺评论家进行学习 的平台。上海希望这个联盟能够进一 步汇聚三省一市理论评论力量,共同 推动文艺评论的一体化建设和高质量 发展。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 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 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指出,长三 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的成立,将进一 步团结凝聚长三角文艺评论的力量, 探索文艺评论新理念、新创意、新方 法、新格局,为推动文化融合和跨界合 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具体而言,胡晓军表示,未来,长 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将以江南文 化传承为共同底蕴,四地文艺评论工 作者有条件在跨地域作品观摩、跨门 类文化交流、跨地区扩大影响上形成 突破,推动长三角文艺评论在整体上 服务全国的能级、走向世界的水平。 而此次同时举办的“艺·江南”文化论 坛可以看成是“跨地域、跨门类、跨地 区”交流的一个重要的成果。 何占豪、陈钢、俞丽拿上台领奖。 受访者供图

Transcript of 《梁祝》余音中落幕 60岁“高龄”的上海之春永葆活力 新人新作超4...

12 文体 2019年4月29日星期一责任编辑陆天逸 美术编辑林婕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文化动态

走过60年《梁祝》仍蹁跹在昨晚音乐会开始前的闭幕仪

式上,著名作曲家何占豪、陈钢,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代表六十年前《梁祝》首演创作及演出团队上台,领取了由“上海之春”组委会特别颁发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60周年特别荣誉奖”。这部作品是用音乐语言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在“上海之春”舞台上首演,并在60年间在世界各个角落不断被奏响,已经成为国际音乐之林中经久不衰的中国符号。

1957年,原本是浙江越剧团一名小提琴兼扬琴的乐队演奏员的何占豪,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小提琴专业进修班,他的同学包括本科学生俞丽拿、丁芷诺这些后来的小提琴名家。

1958年,在系党支部书记刘品老师的建议下,何占豪与丁芷诺、俞丽拿、沈西蒂、张欣、朱英等六位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开始写一些民族音乐的小提琴曲。不久之后,上音开始筹备国庆十周年的献礼曲目,从越剧团出来的何占豪,提出用越剧素材写一首《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几个提案送到院里讨论,最终《梁祝》被选中。1959 年 2月,何占豪代表实验小组,去邀请作曲系大四高材生、作曲大家丁善德先生的学生陈钢加盟。

60年后看来,两人的配合至关重要。何占豪有民间音乐的底子,对旋律也有天生的敏感性,而陈钢作曲科班出生,在整体结构、大乐队配器等方面,功力独到。两人的互补式合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1959年 5月 27日,这首曲子登

上了上海兰心大戏院的舞台,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前身——上海市音乐舞蹈会演中正式对外首演。好的音乐,是能震撼人心的。这首曲子演完之后,兰心大戏院内,竟然鸦雀无声,所有观众都沉醉在《梁祝》的旋律里,无法醒来。随后,他们热烈的掌声就没停过,一直鼓掌鼓到指挥重新请乐队又加演了乐曲的后半部分,大家才意犹未尽地“放过”了乐队。

《梁祝》的诞生完美体现了“上海之春”和上海音乐学院推新人新作的宗旨。事实上,本届音乐节推出的37 部作品中,新人新作占比超过40%,有6台青年艺术家专场演出、9台高质量的原创新作音乐会,尤其值得欣喜的是一大批“80后”“90后”成为创作和表演的中坚力量,挑起了新生代音乐舞蹈事业的大梁。

创新和再造成音乐会关键词当年创作《梁祝》的几位音乐家,

在一个甲子过去后都已成了耄耋老人,他们在多个场合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除了《梁祝》,自己还能为大家带来什么?除了向经典致敬,自己还应该如何创新和再造?

老人们没有忘记问这个问题,“上海之春”也没有忘。

今年亦是“上海之春”举办的第60个年头。60年来,“上海之春”已推出近千部原创作品,一首首作品由新作沉淀为经典,一位位音乐人从新人成长为名家。在走过了60年后,

“上海之春”仍葆有旺盛的活力,“码头”能级进一步提升,“源头”作用进一步凸显,有着近60年历史的老品牌,面向新时代转型升级,重新擦亮、焕发活力。

本届音乐节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长三角区域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力推新人新作”“弘扬传统文化”“鼓励艺术交流”“推动跨界融合”“促进艺术惠民”等主题推出37台主体演出项目;此外还举办了精彩纷呈的创作、展演、惠民、研讨等系列活动,包括长宁手风琴艺术周、黄浦(春季)草坪音乐节、杨浦管乐艺术节、第二届上海二胡艺术周、音乐剧发展论坛、艺术院校开放周等。

本届音乐节不仅汇聚了多国杰出艺术家及艺术团体来沪交流汇演,推出了7台国际交流演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打开了长三角音乐、舞蹈发展的崭新格局。

首次集结了长三角地区音乐、舞蹈的最强阵容,沪苏浙皖四地艺术家联合策划、联合采风、联合创作、联合展示、联合推广,既显现了融合交流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又充分体现了每个地域所特有的艺术特色:“海上新梦”委约作品《“大江入海流”原创管弦乐作品音乐会》三地6位艺术家描绘上海海派文化特有风貌,“锦绣中华”系列演出《魅力江南——民族管弦作品音乐会》四地音乐人呈现各地江南文化不同风情,《长三角专业舞蹈展演》《长三角优秀舞剧片段集萃》《长三角地区手风琴巡演》《长三角合唱音乐会》等长三角联合创作和表演的作品,让江南文化的魅力在海派文化的平台上绽放得更加精彩。

打造更好的作品,都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市民。21天的音乐节期间,数万名中外观众走进各大艺术场馆、近百万市民通过线上、线下艺术活动参与联动,近距离参观、体验、交流、互动,感受“上海之春”的艺术魅力。

《梁祝》余音中落幕 60岁“高龄”的上海之春永葆活力

新人新作超4成 90后挑起大梁当中国最著名的旋律之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在东方艺术中心奏

响时,很多观众都湿了眼眶。昨晚,为期21天的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东方艺术中心正式落下帷幕,闭幕演出是“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团·纪念《梁祝》60周年音乐会”。众所周知,正是60年前“上海之春”的舞台首演成就《梁祝》如今的辉煌。“上海之春”力推新人新作的宗旨,在这场音乐会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青年报记者 陈宏

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成立

本报讯 记者 郦亮 长三角地区的文艺评论人有了共同的家。前天,沪苏浙皖四家文艺评论家协会在上海文艺会堂签订“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协议,标志着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正式成立。

这个“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是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成立的。去年6月,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文联成立了“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沪苏浙皖四地实现文艺资源共享,携手打造长三角地区文化大源头、大码头。此后,长三角戏剧、曲艺、音乐、摄影、舞蹈、电影等文艺领域先后成立发展联盟,如今,文艺评论发展联盟的成立,意味着长三角文艺界建立起采风创作、展示展演、理论研究三大平台的联动发展机制。

作为联盟品牌活动,“艺·江南”文化论坛在成立仪式后举办首次活动。上海文艺家评论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胡晓军坦言,其实长三角地区的文艺评论家协会早有建立联盟,开展交流和沟通的意愿,只是评协和其它协会有所不同,不能将长三角地区交流的成果转化为演出票房,缺少经费,要组成联盟是缺少基础的。但是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后,有关方面对此空前重视,也对为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的成立创造了良机。

胡晓军指出,长三角文艺与评论本就同气连枝,长三角地区拥有相同的江南文化底蕴,相似的文艺形态,剧目互相借鉴,声腔体系略同,评论话语资源也具有相容性和互补性,这是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的基础。而现在纵观整个评论界,最大的问题还是名家难出、力作难现。与文艺创作一样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状况。这就让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的成立显得十分必要,只是加强长三角地区的文艺评论人的交流和沟通,大家拧成一股绳,才有可能出现文艺评论的佳作。

随着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的成立,该联盟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也陆续披露。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就表示,上海将这个联盟定位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上海文艺评论家进行学习的平台。上海希望这个联盟能够进一步汇聚三省一市理论评论力量,共同推动文艺评论的一体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指出,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团结凝聚长三角文艺评论的力量,探索文艺评论新理念、新创意、新方法、新格局,为推动文化融合和跨界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具体而言,胡晓军表示,未来,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将以江南文化传承为共同底蕴,四地文艺评论工作者有条件在跨地域作品观摩、跨门类文化交流、跨地区扩大影响上形成突破,推动长三角文艺评论在整体上服务全国的能级、走向世界的水平。而此次同时举办的“艺·江南”文化论坛可以看成是“跨地域、跨门类、跨地区”交流的一个重要的成果。

何占豪、陈钢、俞丽拿上台领奖。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