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的眼 陪你“看”世界 -...

1
“击剑馆里,张果果接听电话,表情凝重 ……”台上,山西省图书馆视障阅览室工作人 员任向姝在电影《无问西东》放映过程中穿插 配音解说,把时空转换、人物穿着打扮、神情 动作等一一讲解;台下, 30 名视障读者隔位而 坐,“看”得津津有味。 8 1 日,山西省图书 馆举办“晋图聆影 声阅人生”无障碍口述电 影活动,这是山西省图书馆今年为视障读者 举办的首场线下活动。 “图书馆 2005 年设立盲人阅读区, 2013 年搬迁新馆后,成立了视障阅览室,硬件设施 和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山西省图书馆馆 长王建军介绍,视障阅览室建成后,除了提供 盲文书籍借阅,还组织多种形式的线下活动, 为视障读者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 一间阅览室 照亮黑暗的视野 走进山西省图书馆视障阅览室,黄色的 盲道从门口延伸到里面,柱子采用软体包装 材料,桌椅没有棱角; 5 排书架上,文学、医学、 历史等各种类别的盲文书籍整齐排列;盲用 电脑、盲文点显器和盲文刻录机等设备一应 俱全。 “我从 2009 年开始在图书馆借书,图书馆 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离不开了。” 64 的赵同进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仅剩右眼残余 部分视力,他是山西省图书馆的常客。 “我最近在读《诗经》,每天坚持抄写一 首,现在读到第 223 首了。”说着,赵同进从裹 得严严实实的两层塑料袋里拿出了他的阅读 装备:一本包着书皮的大字版《诗经》,一本用 来摘抄的田字格本,一支掉漆的黑色钢笔,还 有一个放大镜。 赵同进说,他早些年一直有个心愿:读 《中国通史》,“挺贵的,一直没舍得买。”后来, 山西省图书馆视障阅览室采购了一套《中国 大百科全书 · 名家文库:中国历史》,这让赵同 进开心不已,“用了两年时间陆陆续续读完 了,了却一桩心事。” 视障读者外出多有不便,山西省图书馆 2005 年起开展送书上门服务。打一个电 话,馆员就会把盲文图书和有声读物送到读 者手中。“虽然现在可以快递送书,但我们还 是坚持让馆员上门服务,因为视障读者除了 想借书,还希望与图书馆员近距离交流。”任 向姝说。 53 岁的武东兵也是图书馆的老读者。他 以前从事金融工作, 40 岁以后突发眼底疾病, 慢慢失去了视力。“我特别喜欢读书,不能看 书以后心里缺了一大块。”后来,武东兵开始 自学盲文。“熟悉了盲文,认识了很多盲人朋 友,心里缺失的那一块找回来了,图书馆就像 是我的精神家园。”武东兵说。 目前,山西省图书馆馆藏盲文图书期刊 5000 册,大字本书籍 200 余册,有声读物 600 多种,无障碍电影 800 余部,智能听书机 700 台。山西省图书馆还开设“我是你的眼” 和“小光芒 —为你诵读”栏目,由馆员和志 愿者定期诵读。“我们想通过读书活动照亮视 障读者的世界,激励他们健康快乐生活。”山 西省图书馆副馆长赵谞炯说。 一场场线下活动 满足无障碍交流的需求 “视障人群出门不便,户外活动机会少, 图书馆就创造条件为视障读者多举办线下活 动。”赵谞炯介绍,除了提供盲文书籍借阅,图 书馆还为视障读者组织过健步行、无障碍口 述电影、技能培训等活动。 57 岁的郭宏计是山西特殊教育中等专业 学校的老师,先天青光眼导致双目失明。提 到去年的盲人读者健步行活动,郭宏计记忆 犹新,“大家一起在公园里唱歌,体验公园的 娱乐项目,这对我们视障群体来说真的很难 得。”采访中,郭宏计多次感慨,“图书馆的服 务太贴心”。 赵同进也参加了这次健步行活动。“那天 下雨,志愿者一对一服务,带着我们上下台 阶,周边有什么景色都一一介绍。”说到这里, 赵同进的眼圈微微泛红,“为了我们这些读 者,他们可是下了功夫,图书馆就是我们盲人 的家。” 赵谞炯介绍,最近几年,视障阅览室开展 了数字阅读推广、计算机培训等活动,帮助视 障读者认识新生事物,融入数字时代。武东 兵便是其中的受益者。 2017 年,武东兵参加了图书馆举办的计 算机培训活动。培训结束后,武东兵买了第 一部智能手机,现在已经可以熟练地用手机 发信息、听新闻、上网课,“我的微信号也是馆 员帮我注册的,学会用智能手机后,真正融入 了正常人的生活。” “服务视障读者,光有热心还不够,必须 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任向姝说:“视障读者 也渴望被看见、被倾听。”为此,山西省图书馆 连续开展了两届“逆光起舞 时代新人”盲人 读者综艺秀节目,为视障读者提供了一个展 示自我的平台。 “疫情期间,我们跟读者的交流没有中 断,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办讲座、讲电影。”任 向姝介绍,目前山西省图书馆的线下活动正 在有序恢复, 8 月一共准备了 5 场无障碍口述 电影放映活动。 一个分享平台 传递向上的力量 48 岁的苏博 8 年前突发疾病,双目失 明,“一开始很绝望,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 走。”后来,靠着写作和音乐,经过多年的学习 和摸索,苏博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4 年前,苏博牵着导盲犬在汾河公园散步 时,与山西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偶遇。“我们 图书馆有视障阅览室,你要是有兴趣可以来 看电影、看书”,工作人员的一个邀请开启了 苏博与山西省图书馆的缘分。从那以后,苏 博基本每周六都会去“看”无障碍口述电影。 苏博告诉记者,他在图书馆认识了一位 盲人朋友,每周六上午坐两个小时公交车来 图书馆看电影,下午还要去学习声乐,“她对 生活的热爱让我很感动,我还跟她学习过一 段时间盲文。”在图书馆,苏博与视障读者相 互鼓励、相互学习,在彼此的人生轨迹中汲取 向上的力量。 失明后,苏博对于“看不见”造成的知识 闭塞更有感触,“很多视障读者不会下载电子 资源,能从事的工作也很有限。”受图书馆邀 请,苏博经常跟视障读者分享数码科技、阅读 写作等方面的经验心得,“我在这里受益,也 想尽自己所能帮助大家。” 图书馆为视障读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 台,跟苏博一样,很多读者也在用他们自己的 方式回馈着图书馆。赵同进经常在微信群里 给盲人朋友们读书,分享他的读书心得;郭宏 计把针灸按摩课堂“搬到”图书馆,并且经常 带着学生到图书馆演出……许多以前并无关 联的生活,因为这一间阅览室的存在,有了现 实中的交集。 “图书馆的视障服务渐成规模,虽然资 金、人力仍然有限,但是我们在各方面尽力给 予视障服务足够保障。”王建军说:“我们会尽 最大努力满足视障读者的文化需求,让公共 文化服务更加深入地走进他们的生活。” 上图为 8 6 日,视障人士武东兵在山西 省图书馆视障阅览室读书。 定期诵读、送书到家、口述电影,山西省图书馆视障阅览室 我是你的眼陪你“看”世界 本报记者 付明丽 读书、看电影、公园健 步走,对一般人来说再普 通不过的需求,对视障人 群来说却都显得有些“遥 远”。山西省图书馆通过 完善视障阅览室软硬件设 施,提供定期诵读、送书到 家、无障碍口述电影等服 务,尽最大努力满足这一 群体的文化需求。 核心阅读 ■解码 · 文化权益 R 为了不让辛苦赶来的老人失 望,图书馆在周一闭馆日破例开 放;为了满足许多人非周末看展 的需求,博物馆加时开放夜场;为 了让视障读者也能享受电影,图 书馆举办无障碍口述放映专场 ……近来,发生在多地的暖心“破 例”引发热议,公共文化场馆以更 有人情味的形象诠释“服务 + ”, 赢得点赞。 这些例外看似意外,但其实 又在情理之中。有人说,想知道 一座城市的文明,就去看看她的 公共文化空间。零门槛、普惠制 的公共文化为无数人推开了亲近 文化的大门,“夜场加时”等折射 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向着更广覆盖、更加精准、更多创 新的方向加速升级。 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合 乎情理的例外,更期待着这些例外变得没那么意外。公 共文化服务升级的方向,本就是将触角延伸至更多人群, 满足更精细的需求。从公共场所日益普及的引导服务, 到针对老年人开放的绿色通道,再到文博场馆推出专为 儿童设计、有趣实用的观展手册……精细化、个性化、品 质化的服务,能承载不同个体细致微妙的情感,触及不同 人群深层的渴求。 当然, “破例”不代表要满足所有需求,更不意味着背 离规矩、毫无章法。因时制宜的变通应对,体现的是服务 提供者对措施尺度和分寸的精准把握,而如何形成科学 合理的常态化运营模式,进一步考验服务水平。以博物 馆夜场为例,延时开放带来了人员调度、项目策划、运营 成本等方面不小的压力,有地方就曾推出政策,对延时或 夜场开放需增加的软硬件设施等保障性需求予以补贴。 一次次“破例”,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涵养城市人文 气质的一个个注脚。多些细节考虑,多些人文关怀,这既 是公共文化普惠属性的要求,也能更好地体现文化传递 的温度。如此,例外便不再意外。 从提升公共文 化服务的角度,我们 希望看到更多合乎 情理的例外,更期待 着例外变得没那么 意外 ■新语 R 今年 70 岁的福建省龙岩市长汀 县新桥镇新桥村村民李石水,年轻时 是一名木匠,走南闯北做木工 50 年。两年前,李石水回到家乡,和老伴 一起照顾孙子。他利用废旧木料,做 出“螳螂车”、能在斜面上“行走”的机 器人、小鸟等木制玩具。今年初,李石 水在外打工的儿子和儿媳也回到家 乡,一边做电商,一边拍视频,通过互 联网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木匠技艺。 图为 12 日,李石水的孙子看着爷 爷加工木制玩具。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11 11 文化 文化 2020 8 14 日 星期五 本报北京 8 13 日电 (记 者 魏薇、周飞 13 日,记者从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 下简称北影节)新闻发布会获悉:本届北影节 将于 8 22 日至 29 日举办,以“梦圆 · 奋进”为 主题,突出“云上北影节”特色,采取线上线下 联动形式。 据了解,本届北影节“北京展映”板块将放 300 多部中外优秀影片。其中,线上展映将 与网络平台合作上线约 250 部影片,首次一次 性上线约 50 部国内外新片;电视展映将在北 京卫视、影视和青年 3 个频道循环播放 20 部中 外优秀影片;露天放映将推出《庐山恋》等 24 部中外经典老片、优质新片;公益放映将覆盖 怀柔区 16 个乡镇街道。 “云上北影节”是本届北影节的一大亮 点。北影节官网搭建 3D 全景展示系统,推出 各公司项目和影片的“云展位”,举办线上“北 京市场”展会,为展商、嘉宾提供数字化、智能 化、高效率的交流合作体验。北影节“启动式” 以及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特别节目“梦 · 奋进”“再相聚”,将通过网台联播方式与观 众见面。 北京电影节将首次线上展映约 50 部新片 本报北京 8 13 日电 (记 者吴月辉)日 前,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发现一 种蝗虫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虫聚群成 灾的奥秘。这一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 《自然》上发表。 康乐团队通过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 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在 35 种化合物中鉴定 到由群居型蝗虫特异性挥发的气味 4—乙烯基苯甲醚(4VA )。 康乐说:“我们通过一系列行为实验确定 该化合物对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不同发育 阶段和性别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响应蝗 虫种群密度的变化,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 加。”通过实验,研究人员证明 4VA 对实验室 种群在户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大范围区块 实验也证明,该化合物不仅能吸引野外种群, 而且不受自然环境中蝗虫背景密度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蝗灾的防治主要依 赖大规模喷施化学杀虫剂。”康乐表示:“这项 研究不仅揭示了蝗虫群居的奥秘,也将从多 个方面改变人们对抗蝗灾的理念和方法,使 蝗虫的绿色和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 我国科学家揭示蝗虫聚群成灾原因 本版责编: 曹雪盟 张子晗 在按下“暂停键” 6 个多月后,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国 家艺术院团于 8 月份陆续恢复了在京线下演出、全国巡 演以及赴贫困地区的小分队慰问演出。 8 5 日至 6 日,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北京天桥艺术中 心演出原创歌剧《盼你归来》,拉开了国家艺术院团复演 的序幕; 8 6 日至 7 日,中央芭蕾舞团在国家大剧院演 出《芭蕾精品晚会》,特别推出了抗疫题材交响芭蕾作品 《逆 风 飞 翔》; 8 8 日,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演出 “雨后彩虹”合唱音乐会。接下来, 8 月中下旬,中国国家 话剧院将携话剧《豆汁儿》《比萨斜塔》回归剧场。另外, 中央歌剧院、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东方 演艺集团等将组织多支文艺小分队赴内蒙古、甘肃、宁 夏、江西等地开展“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慰问 演出活动;国家京剧院经典剧目《龙凤呈祥》将赴江苏、安 徽、福建、广东、重庆、河南、山东开展巡演……线下演出 逐渐恢复,广大观众期待已久的艺术舞台又热闹起来。 在严格遵守剧场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不少观众怀着 激动的心情走入剧场,很多演出票都在短时间内售罄;各 院团也摩拳擦掌,期待在舞台上释放艺术激情,接受观众 检验;剧场也在落实防控主体责任等方面下足了功夫,确 保万无一失。 《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第 三版)于近日发布,要求坚持常态防控、坚持有序开放、坚 持预约限流。指南强调,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不得 超过剧院座位数的 50%,应当间隔就座,确保安全距离。 疫情防控期间,众多文艺单位从“云创作”“云排练” 到“云课堂”“云演出”,进行了多层次、多业态的新探索, 也为线下演出重启后的新发展积蓄了力量、积累了经验、 集聚了人气。文旅部艺术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常态化 防控的要求下,演艺行业应积极主动谋求新发展,要从内 容、形式、管理等各方面提质量、增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群 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此前文艺“云”上实践,提升了演艺行业对互联网和 新媒体的认知水平,促进了演艺机构和互联网的深度融 合。当前,文旅部直属国家艺术院团都在积极探索线上 线下融合的演出模式和形态,例如国家京剧院携全国 18 家京剧院团联合举办的“京剧的夏天—全国京剧院团 线上抗疫展演月”正在上演,全方位服务观众,满足观众 需求。 没有更高质量的作品,就难以吸引观众回到剧场。 经过一段“暂停期”,观众们渴望重回剧场,也对演出的思 想内容、制作质量、策划水平等都有了更高期待。文旅部 艺术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文艺院团和演艺单位正在强化 质量把控、艺术创新和现场体验等工作,在保持艺术特色 和高水准的同时适时应变。这位负责人表示,文旅部启 动实施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舞台艺术精品 创作工程”,这是当前舞台艺术行业的首要任务,希望全 体文艺院团、包括民营院团,都积极参与进来,努力为“第 一个百年”奉献更多精品力作。 线下演出重启,对内容、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艺术舞台 热闹起来 本报记者 郑海鸥

Transcript of 我是你的眼 陪你“看”世界 -...

Page 1: 我是你的眼 陪你“看”世界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images/2020-08/14/11/rmrb2020081411.pdf · 电脑、盲文点显器和盲文刻录机等设备一应 俱全。

“击剑馆里,张果果接听电话,表情凝重

……”台上,山西省图书馆视障阅览室工作人

员任向姝在电影《无问西东》放映过程中穿插

配音解说,把时空转换、人物穿着打扮、神情

动作等一一讲解;台下,30 名视障读者隔位而

坐,“看”得津津有味。8 月 1 日,山西省图书

馆举办“晋图聆影 声阅人生”无障碍口述电

影活动,这是山西省图书馆今年为视障读者

举办的首场线下活动。

“图书馆 2005 年设立盲人阅读区,2013年搬迁新馆后,成立了视障阅览室,硬件设施

和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山西省图书馆馆

长王建军介绍,视障阅览室建成后,除了提供

盲文书籍借阅,还组织多种形式的线下活动,

为视障读者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

一间阅览室照亮黑暗的视野

走进山西省图书馆视障阅览室,黄色的

盲道从门口延伸到里面,柱子采用软体包装

材料,桌椅没有棱角;5 排书架上,文学、医学、

历史等各种类别的盲文书籍整齐排列;盲用

电脑、盲文点显器和盲文刻录机等设备一应

俱全。

“我从 2009 年开始在图书馆借书,图书馆

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离不开了。”64 岁

的赵同进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仅剩右眼残余

部分视力,他是山西省图书馆的常客。

“我最近在读《诗经》,每天坚持抄写一

首,现在读到第 223 首了。”说着,赵同进从裹

得严严实实的两层塑料袋里拿出了他的阅读

装备:一本包着书皮的大字版《诗经》,一本用

来摘抄的田字格本,一支掉漆的黑色钢笔,还

有一个放大镜。

赵同进说,他早些年一直有个心愿:读

《中国通史》,“挺贵的,一直没舍得买。”后来,

山西省图书馆视障阅览室采购了一套《中国

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中国历史》,这让赵同

进开心不已,“用了两年时间陆陆续续读完

了,了却一桩心事。”

视障读者外出多有不便,山西省图书馆

自 2005 年起开展送书上门服务。打一个电

话,馆员就会把盲文图书和有声读物送到读

者手中。“虽然现在可以快递送书,但我们还

是坚持让馆员上门服务,因为视障读者除了

想借书,还希望与图书馆员近距离交流。”任

向姝说。

53 岁的武东兵也是图书馆的老读者。他

以前从事金融工作,40 岁以后突发眼底疾病,

慢慢失去了视力。“我特别喜欢读书,不能看

书以后心里缺了一大块。”后来,武东兵开始

自学盲文。“熟悉了盲文,认识了很多盲人朋

友,心里缺失的那一块找回来了,图书馆就像

是我的精神家园。”武东兵说。

目前,山西省图书馆馆藏盲文图书期刊

近 5000 册 ,大 字 本 书 籍 200 余 册 ,有 声 读 物

600 多种,无障碍电影 800 余部,智能听书机

700 台。山西省图书馆还开设“我是你的眼”

和“小光芒——为你诵读”栏目,由馆员和志

愿者定期诵读。“我们想通过读书活动照亮视

障读者的世界,激励他们健康快乐生活。”山

西省图书馆副馆长赵谞炯说。

一场场线下活动满足无障碍交流的需求

“视障人群出门不便,户外活动机会少,

图书馆就创造条件为视障读者多举办线下活

动。”赵谞炯介绍,除了提供盲文书籍借阅,图

书馆还为视障读者组织过健步行、无障碍口

述电影、技能培训等活动。

57 岁的郭宏计是山西特殊教育中等专业

学校的老师,先天青光眼导致双目失明。提

到去年的盲人读者健步行活动,郭宏计记忆

犹新,“大家一起在公园里唱歌,体验公园的

娱乐项目,这对我们视障群体来说真的很难

得。”采访中,郭宏计多次感慨,“图书馆的服

务太贴心”。

赵同进也参加了这次健步行活动。“那天

下雨,志愿者一对一服务,带着我们上下台

阶,周边有什么景色都一一介绍。”说到这里,

赵同进的眼圈微微泛红,“为了我们这些读

者,他们可是下了功夫,图书馆就是我们盲人

的家。”

赵谞炯介绍,最近几年,视障阅览室开展

了数字阅读推广、计算机培训等活动,帮助视

障读者认识新生事物,融入数字时代。武东

兵便是其中的受益者。

2017 年,武东兵参加了图书馆举办的计

算机培训活动。培训结束后,武东兵买了第

一部智能手机,现在已经可以熟练地用手机

发信息、听新闻、上网课,“我的微信号也是馆

员帮我注册的,学会用智能手机后,真正融入

了正常人的生活。”

“服务视障读者,光有热心还不够,必须

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任向姝说:“视障读者

也渴望被看见、被倾听。”为此,山西省图书馆

连续开展了两届“逆光起舞 时代新人”盲人

读者综艺秀节目,为视障读者提供了一个展

示自我的平台。

“疫情期间,我们跟读者的交流没有中

断,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办讲座、讲电影。”任

向姝介绍,目前山西省图书馆的线下活动正

在有序恢复,8 月一共准备了 5 场无障碍口述

电影放映活动。

一个分享平台传递向上的力量

48 岁 的 苏 博 8 年 前 突 发 疾 病 ,双 目 失

明,“一开始很绝望,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

走。”后来,靠着写作和音乐,经过多年的学习

和摸索,苏博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4 年前,苏博牵着导盲犬在汾河公园散步

时,与山西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偶遇。“我们

图书馆有视障阅览室,你要是有兴趣可以来

看电影、看书”,工作人员的一个邀请开启了

苏博与山西省图书馆的缘分。从那以后,苏

博基本每周六都会去“看”无障碍口述电影。

苏博告诉记者,他在图书馆认识了一位

盲人朋友,每周六上午坐两个小时公交车来

图书馆看电影,下午还要去学习声乐,“她对

生活的热爱让我很感动,我还跟她学习过一

段时间盲文。”在图书馆,苏博与视障读者相

互鼓励、相互学习,在彼此的人生轨迹中汲取

向上的力量。

失明后,苏博对于“看不见”造成的知识

闭塞更有感触,“很多视障读者不会下载电子

资源,能从事的工作也很有限。”受图书馆邀

请,苏博经常跟视障读者分享数码科技、阅读

写作等方面的经验心得,“我在这里受益,也

想尽自己所能帮助大家。”

图 书 馆 为 视 障 读 者 提 供 了 一 个 交 流 平

台,跟苏博一样,很多读者也在用他们自己的

方式回馈着图书馆。赵同进经常在微信群里

给盲人朋友们读书,分享他的读书心得;郭宏

计把针灸按摩课堂“搬到”图书馆,并且经常

带着学生到图书馆演出……许多以前并无关

联的生活,因为这一间阅览室的存在,有了现

实中的交集。

“图书馆的视障服务渐成规模,虽然资

金、人力仍然有限,但是我们在各方面尽力给

予视障服务足够保障。”王建军说:“我们会尽

最大努力满足视障读者的文化需求,让公共

文化服务更加深入地走进他们的生活。”

上图为 8 月 6 日,视障人士武东兵在山西

省图书馆视障阅览室读书。 寇 宁摄

定期诵读、送书到家、口述电影,山西省图书馆视障阅览室——

我是你的眼 陪你“看”世界本报记者 付明丽

读书、看电影、公园健步走,对一般人来说再普通不过的需求,对视障人群来说却都显得有些“遥远”。山西省图书馆通过完善视障阅览室软硬件设施,提供定期诵读、送书到家、无障碍口述电影等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

核心阅读■解码·文化权益R 为了不让辛苦赶来的老人失

望,图书馆在周一闭馆日破例开

放;为了满足许多人非周末看展

的需求,博物馆加时开放夜场;为

了让视障读者也能享受电影,图

书 馆 举 办 无 障 碍 口 述 放 映 专 场

……近来,发生在多地的暖心“破

例”引发热议,公共文化场馆以更

有人情味的形象诠释“服务+”,

赢得点赞。

这些例外看似意外,但其实

又在情理之中。有人说,想知道

一座城市的文明,就去看看她的

公共文化空间。零门槛、普惠制

的公共文化为无数人推开了亲近

文化的大门,“夜场加时”等折射

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向着更广覆盖、更加精准、更多创

新的方向加速升级。

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合

乎情理的例外,更期待着这些例外变得没那么意外。公

共文化服务升级的方向,本就是将触角延伸至更多人群,

满足更精细的需求。从公共场所日益普及的引导服务,

到针对老年人开放的绿色通道,再到文博场馆推出专为

儿童设计、有趣实用的观展手册……精细化、个性化、品

质化的服务,能承载不同个体细致微妙的情感,触及不同

人群深层的渴求。

当然,“破例”不代表要满足所有需求,更不意味着背

离规矩、毫无章法。因时制宜的变通应对,体现的是服务

提供者对措施尺度和分寸的精准把握,而如何形成科学

合理的常态化运营模式,进一步考验服务水平。以博物

馆夜场为例,延时开放带来了人员调度、项目策划、运营

成本等方面不小的压力,有地方就曾推出政策,对延时或

夜场开放需增加的软硬件设施等保障性需求予以补贴。

一次次“破例”,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涵养城市人文

气质的一个个注脚。多些细节考虑,多些人文关怀,这既

是公共文化普惠属性的要求,也能更好地体现文化传递

的温度。如此,例外便不再意外。

让例外不再意外

陈圆圆

从 提 升 公 共 文化服务的角度,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合乎情理的例外,更期待着例外变得没那么意外

■新语R

今年 70 岁的福建省龙岩市长汀

县新桥镇新桥村村民李石水,年轻时

是 一 名 木 匠 ,走 南 闯 北 做 木 工 50 多

年。两年前,李石水回到家乡,和老伴

一起照顾孙子。他利用废旧木料,做

出“螳螂车”、能在斜面上“行走”的机

器人、小鸟等木制玩具。今年初,李石

水在外打工的儿子和儿媳也回到家

乡,一边做电商,一边拍视频,通过互

联网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木匠技艺。

图为 12 日,李石水的孙子看着爷

爷加工木制玩具。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摄

闲不住的老木匠

1111 文化文化2020年 8月 14日 星期五

本报北京 8 月 13 日电 (记者魏薇、周飞

亚)13 日,记者从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

下简称北影节)新闻发布会获悉:本届北影节

将于 8 月 22 日至 29 日举办,以“梦圆·奋进”为

主题,突出“云上北影节”特色,采取线上线下

联动形式。

据了解,本届北影节“北京展映”板块将放

映 300 多部中外优秀影片。其中,线上展映将

与网络平台合作上线约 250 部影片,首次一次

性上线约 50 部国内外新片;电视展映将在北

京卫视、影视和青年 3 个频道循环播放 20 部中

外优秀影片;露天放映将推出《庐山恋》等 24部中外经典老片、优质新片;公益放映将覆盖

怀柔区 16 个乡镇街道。

“ 云 上 北 影 节 ”是 本 届 北 影 节 的 一 大 亮

点。北影节官网搭建 3D 全景展示系统,推出

各公司项目和影片的“云展位”,举办线上“北

京市场”展会,为展商、嘉宾提供数字化、智能

化、高效率的交流合作体验。北影节“启动式”

以及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特别节目“梦

圆·奋进”“再相聚”,将通过网台联播方式与观

众见面。

北京电影节将首次线上展映约 50部新片本报北京 8月 13日电 (记者吴月辉)日

前,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发现一

种蝗虫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虫聚群成

灾的奥秘。这一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

《自然》上发表。

康乐团队通过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

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在 35 种化合物中鉴定

到 由 群 居 型 蝗 虫 特 异 性 挥 发 的 气 味 ——

4—乙烯基苯甲醚(4VA)。

康乐说:“我们通过一系列行为实验确定

该化合物对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不同发育

阶段和性别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响应蝗

虫种群密度的变化,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

加。”通过实验,研究人员证明 4VA 对实验室

种群在户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大范围区块

实验也证明,该化合物不仅能吸引野外种群,

而且不受自然环境中蝗虫背景密度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蝗灾的防治主要依

赖大规模喷施化学杀虫剂。”康乐表示:“这项

研究不仅揭示了蝗虫群居的奥秘,也将从多

个方面改变人们对抗蝗灾的理念和方法,使

蝗虫的绿色和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

我国科学家揭示蝗虫聚群成灾原因

本版责编:杨 暄 曹雪盟 张子晗

在按下“暂停键”6 个多月后,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国

家艺术院团于 8 月份陆续恢复了在京线下演出、全国巡

演以及赴贫困地区的小分队慰问演出。

8 月 5 日至 6 日,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北京天桥艺术中

心演出原创歌剧《盼你归来》,拉开了国家艺术院团复演

的序幕;8 月 6 日至 7 日,中央芭蕾舞团在国家大剧院演

出《芭蕾精品晚会》,特别推出了抗疫题材交响芭蕾作品

《逆风飞翔》;8 月 8 日,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演出

“雨后彩虹”合唱音乐会。接下来,8 月中下旬,中国国家

话剧院将携话剧《豆汁儿》《比萨斜塔》回归剧场。另外,

中央歌剧院、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东方

演艺集团等将组织多支文艺小分队赴内蒙古、甘肃、宁

夏、江西等地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慰问

演出活动;国家京剧院经典剧目《龙凤呈祥》将赴江苏、安

徽、福建、广东、重庆、河南、山东开展巡演……线下演出

逐渐恢复,广大观众期待已久的艺术舞台又热闹起来。

在严格遵守剧场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不少观众怀着

激动的心情走入剧场,很多演出票都在短时间内售罄;各

院团也摩拳擦掌,期待在舞台上释放艺术激情,接受观众

检验;剧场也在落实防控主体责任等方面下足了功夫,确

保万无一失。

《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第

三版)于近日发布,要求坚持常态防控、坚持有序开放、坚

持预约限流。指南强调,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不得

超过剧院座位数的 50%,应当间隔就座,确保安全距离。

疫情防控期间,众多文艺单位从“云创作”“云排练”

到“云课堂”“云演出”,进行了多层次、多业态的新探索,

也为线下演出重启后的新发展积蓄了力量、积累了经验、

集聚了人气。文旅部艺术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常态化

防控的要求下,演艺行业应积极主动谋求新发展,要从内

容、形式、管理等各方面提质量、增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群

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此前文艺“云”上实践,提升了演艺行业对互联网和

新媒体的认知水平,促进了演艺机构和互联网的深度融

合。当前,文旅部直属国家艺术院团都在积极探索线上

线下融合的演出模式和形态,例如国家京剧院携全国 18家京剧院团联合举办的“京剧的夏天——全国京剧院团

线上抗疫展演月”正在上演,全方位服务观众,满足观众

需求。

没有更高质量的作品,就难以吸引观众回到剧场。

经过一段“暂停期”,观众们渴望重回剧场,也对演出的思

想内容、制作质量、策划水平等都有了更高期待。文旅部

艺术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文艺院团和演艺单位正在强化

质量把控、艺术创新和现场体验等工作,在保持艺术特色

和高水准的同时适时应变。这位负责人表示,文旅部启

动实施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舞台艺术精品

创作工程”,这是当前舞台艺术行业的首要任务,希望全

体文艺院团、包括民营院团,都积极参与进来,努力为“第

一个百年”奉献更多精品力作。

线下演出重启,对内容、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艺术舞台 热闹起来本报记者 郑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