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管理與研究之關係 ·...

38
1 研究方法重點摘要 1050303 一、企業管理與研究之關係 答: 1.由於市場變遷及競爭的激烈,以往靠常識(common sense)判斷和直覺反應的 經營,已無法應付當前企業經營上所遭遇到的難題;企業為因應環境以圖生存與 發展,使得科學的研究方法於企業經營上之應用乃日形重要。 2.科學研究知識於企業管理上之應用,常被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從事企業 經營實務的人,應先對其充分了解,才能正確和有效的應用。 3.而所謂的「企業研究」是屬於一種應用性的社會科學研究,即是為了解決企業 經營上的問題,而採用科學方法與途徑。 二、研究之目的又為何? 答:研究目的分成三個組別:探索新的主題、描述社會現象、或是解釋某事發生 的原因。 (一)探索 當要研究的主題非常新穎、對其所知甚少或者是一無所知、以及尚未有任何人探 索過這個主題時,必須使用「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此種研究 的主要目的,在於檢視一個人們不甚了解的議題或是現象,發展初步概念,以及 更為精確聚焦的研究問題。 (二)描述 關於某個社會現象,擁有一個完整而成熟的想法,並且想要把此種想法描述出 來。「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呈現出一個情境、社會環境,或是 關係的具體圖像細節。是利用文字或數字來「描繪圖像」,且呈現出輪廓,以回 答一些問題,像是「誰」、「何時」、「何處」、與「如何」等等,研究所得到的結 果,將是對於某項議題的清晰圖像,或是對於研究問題的答案。 (三)解釋 面對一項眾人熟知且有適當描述議題時,或許會想要知道事物為什麼(why)會 以現在的方式存在或發展。處理此種「為什麼」的問題,正是「解釋性研究」 (explanatory research)的目的。以解釋事件發生的原因,並且去建立、詳細 闡述、延伸、或是考驗理論。 三、為何研究要遵守 norms of scientific community(科學社群的規範)? 答:科學社群並非在一個與「真實世界」完全隔絕的真空裡運作,會受到社會力 量、政治力量、以及經濟力量的影響。但是,科學社群的規範及價值觀,能夠讓 我們瞭解科學社群以及涵蓋範圍更大的研究活動運作方式並能夠提供指引,讓我

Transcript of 一、企業管理與研究之關係 ·...

1

研究方法重點摘要 1050303

一、企業管理與研究之關係

答:

1.由於市場變遷及競爭的激烈,以往靠常識(common sense)判斷和直覺反應的

經營,已無法應付當前企業經營上所遭遇到的難題;企業為因應環境以圖生存與

發展,使得科學的研究方法於企業經營上之應用乃日形重要。

2.科學研究知識於企業管理上之應用,常被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從事企業

經營實務的人,應先對其充分了解,才能正確和有效的應用。

3.而所謂的「企業研究」是屬於一種應用性的社會科學研究,即是為了解決企業

經營上的問題,而採用科學方法與途徑。

二、研究之目的又為何?

答:研究目的分成三個組別:探索新的主題、描述社會現象、或是解釋某事發生

的原因。

(一)探索

當要研究的主題非常新穎、對其所知甚少或者是一無所知、以及尚未有任何人探

索過這個主題時,必須使用「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此種研究

的主要目的,在於檢視一個人們不甚了解的議題或是現象,發展初步概念,以及

更為精確聚焦的研究問題。

(二)描述

關於某個社會現象,擁有一個完整而成熟的想法,並且想要把此種想法描述出

來。「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呈現出一個情境、社會環境,或是

關係的具體圖像細節。是利用文字或數字來「描繪圖像」,且呈現出輪廓,以回

答一些問題,像是「誰」、「何時」、「何處」、與「如何」等等,研究所得到的結

果,將是對於某項議題的清晰圖像,或是對於研究問題的答案。

(三)解釋

面對一項眾人熟知且有適當描述議題時,或許會想要知道事物為什麼(why)會

以現在的方式存在或發展。處理此種「為什麼」的問題,正是「解釋性研究」

(explanatory research)的目的。以解釋事件發生的原因,並且去建立、詳細

闡述、延伸、或是考驗理論。

三、為何研究要遵守 norms of scientific community(科學社群的規範)?

答:科學社群並非在一個與「真實世界」完全隔絕的真空裡運作,會受到社會力

量、政治力量、以及經濟力量的影響。但是,科學社群的規範及價值觀,能夠讓

我們瞭解科學社群以及涵蓋範圍更大的研究活動運作方式並能夠提供指引,讓我

2

們知道該如何以適當的方式進行研究,並且也能夠提供良好研究的原則。

科學社群的規範,係指影響科學家從事研究時的一些非正式的規則、原則、以及

價值觀。包含如下:

(ㄧ)普遍性(universalism)

不論是誰進行研究,以及不論研究是在何處所進行,都只能以科學價值為基礎來

對該研究進行評判。

(二)系統性質疑(organized skepticism)

科學家不應該以一種毫無考慮、未加批判的方式來接受任何新的想法或是證據。

(三)公正無私(disinterestedness)

對於意外的觀察結果以及新的想法,科學家必須保持中立、公正、接納、以及開

放的態度。不應該死板地堅守某個特定想法或是觀點。應該要接受、尋找一些與

其立場相左的證據,接受所有來自於高品質的研究所得到的發現。

(四)研究成果共有主義(communalism)

科學知識必須與他人一起分享,因為科學知識是屬於所有人的。創造科學知識是

一項公共的活動,而且研究發現是公共資產,可供大眾取得並使用。

(五)誠實(honesty)

是一種普遍的文化規範,在科學研究裡卻特別地強調此項規範,而不誠實或是欺

騙的作法,在科學研究中是極大的禁忌。

四、何謂 theory?

答:(一)理論的意涵:

1.社會理論(Social theory)就是一個由互相關聯的概念所形成的系統。社會

理論濃縮、並且組織了關於社會世界的知識。我們也可以把社會理論當作是以系

統性的方式來「說故事」,以解釋或是說明社會世界某些面向的運作方式,及其

背後的原因。

2.理論是一種有關的構念、定義、命題的組合,以設定變數之間的關係,來表示

現象的一種有系統的看法,而它的目的在解釋或預測現象。

3.理論的主要功能之ㄧ,就是藉由概念的輔助,將各種經驗排序定位。而社會現

象研究者所面對的數量龐大的各種「事實」中,理論也能挑選出相關的面向及資

料。

(二)理論特性

1.理論並不是處於靜止不動的狀態。我們經常會修正舊理論,並發展出新的理論。

2.理論也會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其中有些理論是範圍廣泛的思想系統,而

有些則只是針對特定議題所提出,較為狹隘且具體的解釋。

3.由於理論能夠幫助我們組織知識,因此理論也變成一種方法,能幫助我們以更

有效的方式,彼此進行溝通。

3

(三)簡要原則

社會科學理論通常比一般外行者所提出的理論更為複雜且抽象。然而,良好理論

的原則之ㄧ乃是「簡要」(parsimony)。所謂的簡要原則,就是指理論應該越簡

單越好,而且一項良好的理論,應該具有最低限度的複雜性,良好的理論沒有多

餘或是額外的要素。在兩個具有相同說服力的理論中,較為簡單的那個理論,就

是比較好的理論(the simple, the better)。真正好的 theory是沒有 boundary

的。

(四)好的理論條件

研究者發展出理論之後,必須評估它是否為「好」的理論。一個好的理論應具備

下列條件:

1.能提供研究問題的解答。

2.能說明、解釋及預測所觀察之現象。

3.提供簡潔的(parsimonious)說明與解釋。

4.能一般化,而被廣泛使用。

5.具創意,展延現有理論或發展新理論。

(五)社會理論的組成部分

1.假定(前提,assumption)

所有的理論都有其內在的假定(前提,assumption),也就是關於事務本質的陳

述,而且這些事物本質是無法直接觀察、或無法以實徵方式加以評估的。假定是

必要的起始點,是在一個理論中尚未經過驗證的起始點或是信念,而在建立一個

理論性的解釋時,假定是不可或缺的。而假定的類型之ㄧ,(1)背景假定

(background assumption),進行探討或研究,一定要有背景假定的存在;此外,

也許會有(2)「引導」(tractable)假定,此種假定具有引導的力量,並且允許

我們更進一步去發展某個論點。

2.概念

概念是構築理論的基石,而所謂的「理論概念」(theoretical concept)就是一

個可以用符號或文字表達的想法,在自然科學及數學裡,經常會用符號的形式來

表達理論的概念,像是希臘字母(如,π或是Σ)或者是公式(如,s=d/t,其

中 s=speed 速度,d =distance距離, t=time 時間)等,對比之下,大多數的

社會科學家都是用文字來表達他們的概念,概念存在於社會科學理論之外,在日

常生活中無所不在。

3.關係

社會理論不只是假定與概念的集合體,社會理論也會詳細說明概念之間的關係。

社會理論告訴我們這些概念彼此間是否相互關聯,而且,如果真的有關聯性,又

是以何種方式產生。由於社會理論能夠描繪出假定、概念、及關係所形成的複雜

集合體,因此,能夠提供一幅完整圖像,以說明某些特定的關係究竟存在或不存

4

在。

4.分析單位

分析單位係研究者所研究探討的單位、個案、或是社會生活的部分。研究者會適

度地修改理論性概念,以應用於一個或多個分析單位(units of analysis)。當

進行一項研究時,必須使某個概念契合於想要進行分析的單位,就像手套必須契

合於手的形狀一樣。在設計研究與測量概念及使用資料分析時,我們必須使概念

和分析單位之間彼此契合,分析單位具有關鍵性的地位。

Ps:補充

(一)理論的 elements(元素、成分)

1.parts組成部分是固定的,如假定、概念、關係、分析單位

2.Aspects觀點、方向,則是動的,比如研究限制,是 Aspects 的問題,從什麼

角度來看,都會有偏頗,所以會有研究限制,論文發表及寫作,要寫研究的限制。

(二)substantive theory vs formal theory

我們會去建構、詳細闡明、測試或是驗證兩種類型的理論:實質理論(substantive

theory)以及形式理論(formal theory)。

1. 實質理論(substantive theory)

係一種特別針對某個主題領域,量身打造的理論類型。實質理論的焦點在於

社會事實中的特定內容或主題領域,像是家庭關係、偏差行為、種族與族群關係

等。與形式理論相較之下,實質理論中概念抽象層次較低,而且範圍也比較狹窄。

2. 形式理論(formal theory)

係一種具有普遍性,能夠應用於許多特定主題領域的理論類型。 形式理論的

焦點則是在於一般的過程或結構,而這些過程或是結構,能夠在多種不同的主題

領域中運作,形成社會認同、參與衝突鬥爭、行使權利等等。由於形式理論比較

抽象,因此也使得形式理論較為複雜,且必須以一種純粹邏輯性的、分析性的形

式,才能較為容易地表達這一類的理論。

五、theory 與 research 之關係為何?

答:研究若缺乏理論將無所依據,且研究結果貢獻也很有限;理論若未使用於研

究,將是無法驗證與修正進步的理論,因此,研究與理論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

探討研究與理論之關係可從下列兩方面來說明:

(一)理論為研究的基礎

1.研究的目的,為尋求企業活動及社會問題的答案,以期能對學術或實務有所貢

5

獻。研究結果,未能透過解釋系統(即理論)去解釋現象,則顯得毫無意義。

2.解決尚未發生的的研究問題中,需透過有系統的預測,以擴展到更大的領域去

應用。

3.研究如果沒有和任何理論相關,則研究成果成為孤立個案,既無法解釋它的意

義,也無法預測它的變化,更無法納入任何理論體系,修正及驗證理論,亦無法

對學術及實務有所貢獻。

4.理論對研究提供了有意義的研究方向,增加研究成果的貢獻度;將個別不連續

的發現,經過系統處理方法,將其連貫,並提供彼此關係的解釋,提供預測,引

出進一步的假設。

(二)研究對理論的貢獻

1.理論和研究乃相輔相成,互有貢獻,理論引起研究,並加強研究發現的意義與

貢獻;在另一方面,研究亦是測試現有理論和發展新理論的基礎。

2.研究對理論發展的貢獻,可能是有計劃的,也可能是偶然的。抽象的理論須經

驗證才得以更進一步修正改善,實務界所發生的問題經常就是極佳驗證、修正或

建立理論的機會。

3.研究為了要驗證理論,必須將理論中的觀念清楚界定,完全明白理論中觀念的

意思,以便於觀察驗證,以使得研究者對理論觀念更清晰。

4.研究中,發現了意外的結果,而這些結果又與現存的理論或其他事實不相符,

為了解釋該研究,必須再設定一連串新的假設,因此變成後續研究的基礎,亦可

能擴展了原有理論的領域。

5.由於研究方法技術的發展,使得許多理論觀念可以被驗證、修改、發展,間接

促成理論的成長。

理論與研究之間的貢獻,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理論刺激研究,強化研

究發現的意義;而實證研究檢測現存理論,提供新理論發展的基礎。

六、Theory 跟 research 的關係及目的、作用

社會科學的兩大要素即是理論與實證研究,理論與研究經常是相互影響,相互為

用的,也才能使概念上的理論(conceptual-theoretical)及觀察上的實證

(observational-empirical)的結果相輔相成。

(一) Theory跟 research的關係

1. 理論是研究的基礎:

研究若缺乏理論將無所依據,且研究結果貢獻也很有限。理論若未使用於研

究將是無法驗證與修正進步的理論,因此研究與理論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理論

對研究提供了有意義的研究方向,增加研究成果的貢獻度。越有系統的理論導出

之系統的研究,其發現的成果,對知識的發展,貢獻也越大。

2. 研究對理論的貢獻:

6

理論與研究乃相輔相成,互有貢獻,理論引起了研究、刺激研究並加強研

究發現的意義與貢獻;研究亦是測試現有理論和發展新理論的基礎。理論與研究

之間的貢獻,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

(二)Theory 跟 research的目的:

1.理論的目的是預測,即從某現象的行為預測另一現象的行為。另一目的是解釋

各種社會活動的關係,所有的理論性敘述不只是預測,也是解釋,一個理論的解

釋力係指理論描述各種社會活動的能力。

2.研究的目的,為尋求企業活動及社會問題的答案,以期能對學術或實務有所貢

獻。

(三)Theory 跟 research的作用:

1.理論同時具有邏輯和實證的兩種成份,理論既重實際亦合邏輯。現代科學認為

理論只是暫時性的,經由陸續不斷地實證研究,理論的各層假設乃受到直接或間

接的驗證,然後再根據驗證的結果,保留或修改理論中的假定(assumption,關

於事物本質的陳述),以使其更為精確。

2.理論指引研究方向,並推出假設。研究與理論的結合,可以更有效的提供預測,

引出更進一步研究的假設。由於研究方法技術的發展,使得許多理論觀念可以被

驗證、修改、發展,研究者也樂意從事知識理論的發展,間接促成理論的成長。

七、研究設計之目的為何?

答:決定好研究問題後,就必須開始設計研究。研究者必須作出許多決定,像是

個案的種類或是要挑選出來的樣本、如何測量相關的因素,以及要使用何種研究

技巧等等。同樣地,研究者也必須依據理論來作出決定。

(一)研究設計意義

研究設計(research design)不僅是一項策略(strategy),它指引著研究者明

確地、順利地且經濟地完成其研究任務,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

色。廣義言之,研究設計為一研究的計劃及付諸實行的全部過程;狹義言之,研

究設計為資料蒐集與分析的程序。

(二)研究設計之目的

研究設計之基本目的有二,即 1.回答研究問題與 2.控制變異。每個研究之進行

都是為求得研究問題之答案,研究設計主要在幫助研究者以正確、客觀和經濟的

立場達到研究的目的;而控制變異旨在使(1)實驗變數(即獨立變數)的變異

達到最大的可能、(2)控制外來而會影響實驗之不需要變數的變異、(3)使誤差

變異為最小。分述如下:

1.回答研究問題:

每個研究之進行都是為求得研究問題之答案,而研究設計主要在幫助研究者以

正確、客觀和經濟的立場達到研究的目的。

2. 控制變異

7

(1)使實驗變異為最大:

實驗變異是指由已知原因造成的結果差異,使實驗變異為最大目的是使研究者所

選擇的獨立變數對依變數有最大的解釋能力。

(2)控制外來而會影響實驗之不需要變數之變異:

影響一研究的獨立變數或許相當多,但全部納入研究中做一次處理,確實不易。

研究設計就須將外來變數加以控制,以免影響研究結果。

(3)使誤差變異為最小

誤差變異是出於隨機變動所引出的測量變異,減低誤差變異的理由是讓系統性變

異的顯著性顯現出來,假如誤差變異太大,研究者就無法作出判斷。

(三)研究設計主要內容

研究設計的組成要素有,標題、目的、問題分析、研究策略、研究技術、報告結

果的格式、預算與時間表,分述如下:

1.標題(topic)

一個研究計劃的標題常被認為是對問題的陳述而已,研究的標題其實不過是一個

起點。

2.目的(purpose)

在研究者分析問題之前,它必須先考慮研究的目的,因為它們能提供問題陳述與

整個研究設計的方向。

3.問題分析(problem analysis)

隨著問題本質的不同,它們的研究目的不同,問題分析的重點也不同。

4.研究策略(research strategy)

問題陳述後,在研究者考慮所用的工具與技術之前,它應先仔細想想研究進行的

策略;而策略有實證性與非實證性,在評估理論與研究比較兩理論之結果時,非

實證性方式較為恰當;若是假設檢定或評估預測方法,則實證性研究較適合。

5.研究技術(research techniques)

技術的選擇視策略而定,研究者不僅需對研究對象有所了解,對許多技術構成理

論,也應有相當的認識。

6.發現的格式(format of Finding)

通常報告格式都是很一致而明顯,但是在研究設計時還是應考慮要用的方式。

7.預算與時間表(budget and time schedule)

在申請經費補助時特別有需要,也有助於資源適當安排。

此外,在研究設計的標準大綱格式中,最後尚有(8)研究設計準備時所用之資

料附錄(bibliography of materials used in preparing research design)】

(四)為什麼要有研究設計?

1. 了解 topic存不存在

2. 主題是否有價值,是否合乎倫理

8

3. 因果有沒有邏輯上的錯誤

4. 如何蒐集資料才不會有偏差

5. 用何分析方法最適合

(五)研究設計之階段與其特性:

研究設計既然是一個研究的計劃,在從事設計時必然需要有明確的步驟或

階段:

1.樣本設計:

一個研究設計首先面臨之問題即是樣本之決定,沒有樣本,就無從研究,樣

本之選取應考慮下列事項:

(1)定義母群體

(2)樣本數大小

(3)樣本之代表性

2.工具設計:

在蒐集資料的工具設計上,以求能獲取正確、可靠之資料為原則,係屬信度及

效度的問題。

(1)要選用何種研究工具:問卷、觀察、紀錄或次級資料。

(2)在蒐集資料的工具設計上,以求能獲取正確、可靠之資料為原則。

3.分析設計

分析設計應於蒐集資料前擬好,分析設計應基於研究目的與假設,決定採用何

種方法來分析所蒐集到的資料。

4.執行設計

將所要從事研究過程的工作作一計劃,此即為操作設計。研究設計者與實地工

作者,應保持聯繫,並維持良好關係。

就整體研究設計而言,樣本設計、工具設計、分析設計與執行設計、是一體

的,從頭至尾成一整體系統,階段與階段之間是有連續性的。

(六)好的研究設計本質

1.它是一項計劃,詳細敘述與研究問題有關之情報來源與型態。

2.它是一項策略或藍圖,指明何種處理方式將被用來蒐集與分析資料。

3.由於企業性研究常受時間與經濟條件的限制,所以它亦包含時間與成本的預

算。

9

補充:解釋名詞

1.Research design?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乃是一項研究策略與促使此策略付諸執行的計畫,它明示出資料蒐集、

測量及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廣義的研究設計為一研究的計畫及付諸實行的全部過

程,狹義的研究設計為資料蒐集與分析的程序。因此,研究設計(research

design)不僅是一套計畫(over-all plan),更是一項系統途徑的策略(strategy

as system approach)它指引著研究者明確地、順利地且經濟地完成其研究任務,

因此它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研究設計可分為四個階段:樣

本設計(sample design)、工具設計(instrument design)、分析設計(analysis

design)、執行設計(administrative design)。

2.研究提案?

研究提案(research questions)是指當研究問題及研究目的被確認後,研究者必

須開始將研究問題轉化成數個可被探討的研究提案(Research Questions ),使

得研究能依循研究提案的探討方向進行。

研究問題:呈現研究主題,解釋此研究的重要性,結合與主題相關的理論與事實,

說明問題待解決的重要性。

研究提案:將研究問題依研究性質轉化為研究提案,列出研究變項及被測量

群體以便資料收集及統計分析。

研究提案是一組有組織的問句,將研究問題鑲入研究提案中以供研討。研究

提案是引導研究進行的指引,藉由研究提案,研究者可以詳細呈現研究問題的探

討方向,使研究目的能具體呈現,而研究設計在提案中也隱約可見。因此,研究

提案必須包含研究所探討的變項及群體,使研討方向及對象更明確。

八、為何 research 要有 measurement?

1. 測量本身並不是目的,只有從一種工具論的觀點來看,才能夠真正了解到測

量的科學價值。

2. 我們需要各種測量的方式來考驗假設、評估解釋,為理論提供實徵支持,或

者研究應用的議題等等。

3. 不論是量化研究或是質化研究,都會用到測量。

(1) 量化研究中,測量本身就是研究過程中的一個明確獨立的步驟,而且其發

生時間早於蒐集資料的階段。

(2) 質化研究中,會用數字以外的其他替代事物來進行測量,由於質化研究的

過程比較偏向歸納式的,因此會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同時進行測量並且創造出

新的理論。

10

4.依據我們的資料以及研究取向是量化或質化,其測量過程也會因此不同。有三

種特徵可以區別量化、質化取向之間的不同測量方式:

(1)時間的安排:

○1 量化:在規劃階段裡去思考變項,並把變項轉化為特定的行動。規劃早於並

且獨立於資料的蒐集及分析階段。

○2 質化:在資料蒐集階段同時進行測量的工作。

(2)與資料本身有關:

○1 量化研究中:所使用的技術能夠產生數字形式的資料,以實徵的方式來呈現

抽象的概念,把資訊轉化成標準的濃縮的格式。

○2 質化研究中:資料是畫面的或是口說的文字、行動、聲音、符號、實體物質或

視覺影像,讓資料維持各式各樣非標準化的形式。

(3)把概念與資料連結在一起的方法:

○1 量化研究中,其資料的呈現,是以一種標準化的、統一的格式呈現,如:數

字。

○2 質化研究中,呈現形式是相當多元的。

5.信度與效度兩者都能夠把測量方式和構念連結在一起,是所有測量中最重要的

中心議題。信度與效度這兩個重要的概念,能夠幫助我們建立研究發現的真實

性、可靠性、或者是可信度。

(1)信度(Reliability):是指可靠性或一致性,指在完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

條件下,同樣的事情或重複或再次發生。

(2)效度(Validity):指的就是真實性,也就是某個觀念與實際狀況「契合」

(fit)程度有多高。

九、 量化研究的內容與範圍

(一)量化研究最主要在說明因果關係,屬於線性研究,是 step by step 的

研究方法,偏向調查法與實驗法。

(二)量化研究可分為二大類:

1.單一時間的研究(cross-sectional research;橫斷法);研究某一特定時間

內的事物。

2.複合時間的研究(longitudinal research;縱貫研究法),又分三種方法:

(1)時間序列研究(Time-series research)

對一群人或其他被研究的對象,在不同時間點上蒐集相同型態的資料。

(2)同樣本多次研究(The panel study)

研究者對完全相同的一群受訪者、團體、或組織在不同的時間進行觀察,是一

個非常有解釋力的縱貫性研究。

(3)世代研究(A cohort study)

與同樣本多次研究非常類似,但不需觀察相同特定的一些人,而是觀察在某個

特定時期共同分享相似生命經驗的同一類型的人。

11

十、一篇研究從開始到結束的主要步驟:

在進行一項研究時,我們必須遵循一連串的步驟,根據我們所依循的是量化取

向或是質化取向、以及正在進行的社會研究型態的不同,確切的順序以及具體的

步驟會有些變化。

(一)量化取向的社會研究

1.選擇主題(Select a topic)

主題可能是一個籠統的研究領域、或者是由專業或個人興趣所衍生出來的議

題。研究主題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例如像是離婚所造成的影響、造成犯罪

行為的原因、或是菁英分子如何使用媒體等等。

2.聚焦研究問題(Focus the question)

光是選擇出一項主題的話,會太過於空泛而無法實際地進行研究。因此,我

們必須把主題的範圍縮小,並聚焦在一個特定的研究問題上面,以便進行研

究來加以處理。研究者必須去回顧、檢閱相關的研究文獻,並且發展出假設,

假設通常是來自於社會理論。

例如,一項廣泛的主題-造成犯罪行為的原因,經過聚焦之後的研究問題:就

來自於「東亞地區的男性青少年移民」而言,那些與家鄉文化有著強烈連結、

並且尚未與新社會「同化」的移民,是否比那些與家鄉文化連結較弱、並且已

經同化的移民更有可能從事犯罪的行為?。

3.設計研究(Design the study)

一旦我們決定好研究問題之後,就必須開始設計研究。研究者必須作出許多

決定,像是個案的種類或是要挑選出來的樣本、如何測量相關的因素、以及

要使用何種研究技巧(例如,使用問卷或是進行實驗)等。同樣地,在這個階

段裡,研究者也必須要依據理論來作出決定。

4.蒐集資料(Collect data)

在我們設計好一項研究之後,就必須仔細地記錄並且確認資訊,而這些資訊

都是以數字的形式呈現的。如果這些數值資料尚未轉換時,就必須把這些數

值資料先進行轉換。

5.分析資料(Analyze the data)

研究者通常必須使用電腦軟體來處理數值資料,以產生許多的圖形、表格、

以及統計結果。

6.解釋資料(Interpret the data)

在產生圖形、表格、以及統計結果之後,接著必須決定這些結果所代表的意

義,我們必須檢視這些經過分析的資料、利用我們對於研究主題的瞭解、並

且引用理論來回答研究問題。

7.發表研究結果(Inform others)

以一種特殊的格式撰寫一份關於這項研究的報告,並且在報告中呈現該項研

究,以及研究結果的描述。

12

量化研究過程的步驟

(二)質化取向的社會研究

質化取向的特色就是比較不固定,而且也比較不是線性的(所謂線性的,

是指必須依照順序一個步驟接著一個步驟進行)

1.確認自我以及情境脈絡(Acknowledge self and context)

在進行質化研究時,社會科學家也是從一項主題開始,與此同時,研究者也

必須先進行自我評估(self-assessment),並確定該項主題在社會一歷史脈絡中

的位置。

2.採取一個觀點(adopt a perspective)

質化研究者可能會去仔細思考理論-哲學典範(Paradigm),或是一邊進行研究

、一邊和其他研究者持續地進行討論。這樣的作法意味著研究者其實是選擇

了一個特定的研究方向,而且包含了許多潛在的問題。

3-6.設計研究,以及蒐集、分析、解釋資料

質化研究者也必須設計研究、蒐集資料、分析資料、以及解釋資料。與量化

1.選擇主題

2.聚焦研究問題

3.設計研究

4.蒐集資料 5.分析資料

7.報告研究結果

6.解釋資料

理論

13

研究者較為不同的是,質化研究者比較有可能會同時進行蒐集、分析、以及

解釋資料的工作。這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必須在

各個步驟之間來來回回好幾遍。而且,研究者不僅使用或是考驗過去的理論

還有可能會建立新的理論。在解釋資料的階段,質化研究者會創造出新的概

念以及理論方面的解釋。

7.發表研究結果

量化和質化取向,這個步驟都是很類似的。不過,根據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

不同,研究報告的格式與寫法也會有所差異。

質化研究過程步驟

十一、質化和量化研究的設計和進行策略不同,請就這兩種不同研究方法和四種

差異來源加以比較說明。(中文 p. 226-228)

答:不同研究取向間的差異,會造成溝通和理解方面的錯誤。其實質化與量化這

兩種取向間可以互相啟發瞭解,掌握這兩種研究取向、可看出彼此之間如何互

補。茲就造成差異的來源說明如下:

1.資料的本質

軟性資料(soft data)(也就是文字、句子、照片、符號等等)主導了質化研

1.確認社會自我

2.採取一個觀點

3.設計研究

4.蒐集資料 5.分析資料

7.發表研究結果

6.解釋資料

理論

14

究的策略以及蒐集資料的技術,而這些策略與技術都與量化取向所使用的硬性資

料(hard data)(也就是以數字形式呈現的資料)大相逕庭。

2.研究過程有關的原則、以及關於社會生活的假定

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各自的原則,造成了不同的「研究語言」,而且各自強調

的重點也完全不同。在量化研究裡,比較依賴實證主義原則,使用一種充滿各種

變項與假設的語言,強調的重點在於精確地測量各種變項及驗證假設。而在質化

的研究裡,則比較依賴來自於詮釋取向或是批判取向社會科學的原則,所使用的

是一種充滿了「個案與脈絡」、以及文化意義的語言。強調重點在於對特定具體

個案進行詳盡檢視,而這些個案都在社會生活的自然流動之中發生。

3.研究中所試圖要完成的事物

「良好研究的核心」-不論是量化研究或是質化研究-「就是一道謎題和一個想

法」。根據所使用的研究取向,會以不同的方式來解決謎題或回答問題。在量化

研究裡通常要證明某項關係或假設為真或是為假。因此會把焦點放在從許多個案

所發現的結果或者是效果上面。而許多質化研究中,通常會產生新的假設,並且

會描述在少數個案裡的因果機制或過程的相關細節。

4.涇渭分明的「邏輯」以及進行研究的路徑

在量化研究中,所採用的是具有系統性的邏輯,並依循一種線性的研究路徑。

而在質化研究中,邏輯則是形成於持續進行的實務之中,所依循的是一種非線性

的研究路徑。

十二、信度和效度的種類與內容

信度以及效度,是所有測量中最重要的中心議題。信度與效度都能夠把測量方式

和構念連結在一起。信度與效度,都能夠幫助我們建立研究發現的真實性、可靠

性、或者是可信度。此外,這兩個詞彙都具有多重的意義,茲說明如下:

一、信度【可以相信的測量方法】

信度的意思是指可靠性(dependabity)或者是一致性(consistency),信度是

指在完全相同或者是非常相似的條件之下,同樣的事情會重覆或者再次發生。與

信度相反的狀況,就是由於測量本身的問題而造成不規律的、不穩定的、或是不

一致的結果。測量信度(measurement reliability )所指的是,一個指標所產生

的數字結果不會因為測量結果或者是測量工具本身的特性而有所變化。信度為可

以相信的測量方法。例如:受測者做視力檢查需要測 3、4次,看受測者反應是

否一致。信度的三種類型:

(一)穩定信度(stability reliability)-【長期利用測試與再測試來加以驗證】

(二)代表性信度(representative reliability)-【橫跨各個次群體(利用次

母群分析來加以驗證)】

(三)等值信度(equivaIence reliability)-【橫跨不同的指標(利用折半法來

加以驗證)】

15

二、效度-【真實的測量方法】

效度所指的就是真實性(truthfulness),也就是某個觀念與實際狀況「契

合」(fit)的程度,效度為真實的測量方法。係指一個測量尺度能確實地測

出研究者所要測量東西的程度。如果某一測量方法能測出研究者所要測量的變

數,則此測量方法就可說是合乎有效性。例如:用一把尺量 100 公分長的線,量

得結果皆為 100公分,而不會出現 98公分或 103公分,表示這尺具有效度。測

量效度的四種類

型:

(一)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他人在判斷之後,認為有意義】

(二)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捕捉到完整的意義】

(三)效標效度(criterion validity)-【與外面的來源意見一致】

是利用某些標準或者是準則來正確地指明某個構念。效標效度的兩種

次類型分別為同時效度以及預測效度。

1.同時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同意已經存在的測量方法】

我們必須把一個指標連結到一個既存的、而且我們也已經判定為有效

(也就是具有表面效度)的指標。

例如,我們想瞭解工廠員工之手藝靈巧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從工作現場獲得

手藝靈巧的資料時,可同時提供給每位員工的生產記錄;從同時效度的觀點來

看,只要將這兩項資料加以比較,即可知道測量是否有效。

2.預測效度 (Predictive validity):【同意未來的行為】

是一種測量效度,此種效度是以發生於未來的、在邏輯上連貫的某個

事件或者某種行為來驗證某個構念的指標。)

例如智力測驗,係用以預測某人現在或未來學習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構念效度 (construct validity):【擁有一致的多重指標】

構念效度是一種測量效度,此種效度使用多重指標,並且有兩種次類

型:相同構面的各種指標彼此趨同的程度有多高、或是不同構念的指

標間,其差異程度有多大。

1.輻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相同構念的指標之間彼此相似】

2.區別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不同構念的指標之間彼此會有差異】

十三、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都重視信度與效度,有何不同,內容為何?

信度與效度這兩種重要的概念能幫助我們建立研究發現的真實性、可靠性與

可信度。信度指的是可靠性或一致性,即在相同或相似的條件下,同樣的事情會

重複或再次發生。效度指的是真實性,即某個觀念與實際狀況契合的程度有多

高。茲就其內容說明如下:

16

(一)量性研究

1.信度【可以相信的測量方法】

(1)穩定信度:長期的測量信度,假設在被量測的事物本身並未改變的情況下,

某個量測方法在不同的時段都能得到一致的結果。【長期(利用測試與再測試法

來加以驗證)】

(2)代表性信度:指某個量測方法對不同的群體產生一致的結果。【橫跨各個次

群體(利用次母群分析來加以驗證)】

(3)等值信度:橫跨不同指標的測量信度。【橫跨不同的指標(利用折半法來加

以驗證)】

2.效度【真實的測量方法】

(1)表面效度:由科學社群來判斷某個指標是否真的能夠測量到某個構念。【他

人在判斷之後認為有意義】

(2)內容效度:此種效度要求某種測量方法必須能夠代表某個構念的概念性定

義裡的所有面向。【捕捉到完整的意義】

(3)效標效度:利用某些標準或準則來正確地指明某個構念。效標效度的二種

次類型為同時效度及預測效度。【與外部的來源意見一致】

A. 同時效度:依賴一個既存的而且已經被接受的測量方法,以驗證某個構念的

指標。【同意已經存在的測量方法】

B. 預測效度:以發生於未來的、在邏輯上連貫的某個事件或某個行為來驗證某

個構念的指標。【同意未來的行為】

(4)構念效度:用於具有多重指標的測量方法上,其兩種類型分別為輻合效度

及區別效度。【擁有一致的多重指標】

A. 輻合效度:同一個構念的多重量測方法彼此連結在一起,或是以相似的方法

運作,或者是趨向同樣的結果(相同構念的指標之間彼此相似)。

B. 區別效度:同一個構念的不同指標會彼此互相關聯或趨於同樣的結果,但是

這些指標也會與對立的構念具有負面的相關(不同構念的指標之間會與彼此有所

差異)。

(二)質性研究

1.信度:運用各種技術(訪談、參與、照片、文件研究等),並且以前後一致的方

式來記錄觀察結果。質性研究會考慮多種資料來源,會採用多重的測量方法,不

會死守複製、等值、次母群信度等屬於量化-實證主義的觀念。

2.效度:重視本真性(authenticity),而不是實現單一版本的「真理」(Truth)。

本真性是指從每天生活在社會世界中的人們的觀點,以公平的、誠實的、以及平

衡的會生活。質性研究者在效度上,不太關心把一個抽象構念與實證資料連結在

一起,而比較在乎以一種坦率的方式去描繪社會生活,而且此種描繪的內容必須

忠於被研究者的真實生活經驗。

17

十四、六種文獻回顧的類型(文獻參考的種類)

當研究者決定研究主題開始蒐集文獻時,須先決定採取何種文獻探討,茲分述如

下:

(一)內容(脈絡)回顧(context review)

是一般的文獻回顧方法,研究者將特定研究與較大的知識體系連接一起,此

方法發生於研究初期,運用較完整架構或思想的發展過程介紹整個研究。

(二)歷史回顧(historical review)

是一種特殊的回顧方式,研究者會考查某爭議主題之發展歷史,以理論或方

法論之方式(theoretical or methodological review)表示觀念、理論與研究之

發展過程。

(三)整合回顧(integrative review)

是一般的文獻回顧方法,研究者會以一個主題整合知識的發展現況,強調學

者的正反意見,通常會結合內容回顧,或是以獨立文章發表。

(四)方法論回顧(methodological review)

是整合回顧之特殊型,學者會比較與評估不同方法論研究之優點,並比較其

差異(例如研究設計、測量與樣本等)以說明不同之研究結果。

(五)自我研究回顧(self-study review)

學者為證明自己熟悉特定主題之回顧方法,此方式常常是教育方案與課程程

要求(course requirement)之一部份。

(六)理論回顧(theoretical review)

是特殊的文獻回顧方法,研究者會在相同主題上描述幾種理論或幾種概念,

以假設、邏輯一致性(logical consistency)與解釋範圍為基礎比較理論或概

念之差異。

十五、文獻回顧與研究之關係為何?

在進行研究時,一個早期而且不可或缺的步驟,就是回顧與研究問題有關的累積

知識,文獻回顧,對於所有的研究問題與所有類型的研究都是必要的步驟。如同

生活中的其他領域般,在開始處理某項議題之前,先觀察別人對這個議題已經累

積的知識,會是相當明智的作法。文獻回顧的目標如下:

1.展現出對於某一知識體系的熟悉度,並建立可信度

文獻回顧可以讓讀者知道,研究者不但熟知這個領域內的相關研究,也知道重

大議題為何。可以增加讀者對於研究者的專業素養、能力、以及背景信心。

2.顯示出先前研究的途徑,以及目前的計畫與這些計畫之間的關聯性

文獻回顧可以概略描繪出某項問題的研究方向,同時顯示出知識的發展。

並且能夠把研究計畫置於一個脈絡之中,利用與知識體系之間的連結,展現研究

計畫的相關性。

18

3.整合並且摘要某個領域內已知的知識

文獻回顧把不同的研究結果放在一起,將這些結果整合起來,並能蒐集到某個

時間點為止所有已知的事物,及指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4.從他人的努力學習並刺激新的想法

文獻回顧能夠讓我們得知他人已經發現的事物,可以讓研究者從他人的努力當

中獲益。好的文獻回顧會指出盲點,建議我們進行複製的假設。如此一來,研

究者就能更加專注於假設上,並獲得新的洞見。

十六、量化研究的最終目的在發現宇宙間因果關係法則,試論因果關係要素?調

查法要如何滿足因果關係?

因果關係是指某一概念的改變,例如:「A增加,導致 B增加」。相關的變數不

一定有因果關係,反之有因果關係必定相關。亦即「因果關係」是「相關」的充

分條件;而「相關」是「因果」關係的必要條件。例如,我們只能說「工作績效」

與「工作滿意度」相關而不一定有因果關係,因為滿足自己工作的人,不一定工

作績效就會高。

我們需要有三個要素才能建立因果關係:時間的順序、實徵方面的關聯性、以及

排除其他看似可能的因素。第四個內含的條件,則是任何的因果關係都必須要合

理或有意義,符合假定理論或架構。除了上述的三個必要條件之外,一個完整的

解釋也必須詳細說明,造成該因果關係的機制,並概略描繪出因果鏈(a causal

chain)

1.時間的順序(temporal order)

是指在時間上,原因必須發生在結果之前。此種屬於常識上的假定,建立了

因果關係中的方向性:也就是從原因到結果。在推論因果關係時,時間順序只是

個必要條件、但卻非充分條件。時間順序這個條件只是讓我們在考慮因果關係

時,可以把一些在時間上較晚發生的潛在原因排除在外而已。

2. 實徵方面的關聯性

所謂的關聯性 (association)指的是兩個現象以某一種模式一起發生、或是

一同發揮作用。人們經常把關係(correlation)這個詞與關聯性混為一談。關

係這個詞其有特定的技術性意義,必須符合一些特定的統計條件。而關聯性則是

一個較為一般性的觀念。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是一個統計方面

的測量指標,主要是用來指出關聯性的強度,但是其實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去

測量關聯性的強度。有時候研究者會把關聯性稱為共同變異(concomitant

variation),因為兩個變項會同時發生。關聯性是因果關係的必要條件、卻不是

充分條件。找到關聯性來建立因果關係,但僅僅只有關聯性卻是不足的。

19

3.排除其他可能影響因素(eliminating alternative)

意思是,某項結果確實是由原因變項、而非是由其他事物所導致的。此種情況

也被稱為非虛假關係(no spuriousness),這是因為一個表面上成立的因果關

係,若實際上是由其他尚未被辨識出來的因素所導致,就會被稱為是一種虛假關

係(a spurious relationship)。在實驗當中,我們可以加入控制組,以排除掉

其他的替代原因,而且,除了主要的因果變項外,也會把實驗情境隔絕於所有其

他變項的影響之外。

4. 詳細說明在因果關係中的運作機制

「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要求我們也應該要詳細說明社會中的『齒輪與輪

子』」。我們不能夠只有簡單地說某個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和依變項

(dependent variable)之間具有關聯性。一個完整的因果解釋除了要確認因果關

聯性的存在之外,也要詳加說明造成此種關係的因果機制(causal mechanism)

(因果機制:因果解釋中的一個部分,用以詳細說明主要自變項如何影響主要依

變項的過程。

5. 概略描述因果鍊(outlining the causal chain)

是一種過程,其目的是用來評估組成因果鍊的每個部分。研究策略之ㄧ,是把

因果鏈依照不同的部分加以區分,然後再以資料評估因果鏈中的每個部分。

十七、因果關係的特徵為何?

因果假設(causal hypothesis)是一種有待檢驗的命題(命題:一項理論性的陳

述),或是關於兩個變項間之關係暫時性、試驗性陳述。假設是關於社會世界運

作方式所作出的猜測,而且是以一種價值中立的形式來陳述的。一個因果假設具

有五項特徵分述如下:

1.因果假設至少有兩個變項。

2.因果假設表達了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

3.因果假設可以被描述為一項預測、或是預測出現的結果。

4.因果假設在邏輯上連結到一個研究問題以及理論。

5.因果假設具有可否證性,即因果假設能夠用實徵證據加以考驗,並顯示其真假。

20

Ps:另有關範例 6.4 陳述因果關係的方式請留意。參考:中文版:頁 246

1.參與宗教活動導致(causes)離婚的可能性降低。

2.參與宗教活動促使(lead to)離婚的可能性降低。

3.參與宗教活動與離婚可能性降低有關(is related to)。

4.參與宗教活動影響了(influences)離婚可能性降低的情況。

5..參與宗教活動與離婚可能性的降低有所關聯(is associated with)。

6.參與宗教活動產生了(produces)降低離婚可能性的效果。

7.參與宗教活動造成(result in)離婚的可能性降低。

8.如果(if)人們參與宗教活動,那麼(then)離婚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9.宗教活動的參與程度越高(the higher),離婚的可能性就越低(the lower)。

10.參與宗教活動減少了(reduces)離婚的可能性。

【1.導致(causes)、2. 促使(lead to)、3.有關(is related to)、4.影響了

(influence) 5.有所關聯(is associated with)、6. 產生了(produces)、7. 造

成(result in)、8. 如果(if)... 那麼(then)、9. 越高(the higher)... 越

低(the lower)、10. 減少了(reduces)】

十八、Survey study 都要使用 questionnaire , questionnaire desin 時應避

免的事項為何?good questionnaire應具備 character為何?

questionnaire desin 時應避免的事項:

(一)應避免的問題:有一些問題應避免在問卷中出現,如:

1.引導問題。

2.錯誤引導問題。

3.混淆問題。

4.重複問題。

5.不明確問題。

(二)導致困難的問題:有些導致困擾的問題應該除去,如:

1. 作答者不願或不能回答者

2. 不需要或重複的問題

(二)good questionnaire 應具備 character 為何?

一份設計良好的問卷應包含下列特性:

1.針對研究問題發問。

2.每一個問題都應該很適切。

3.問卷內所問的問題比經由其他資料蒐集法(如觀察法、人員訪問法)來得更經

濟且有效。

4.必須有足夠的類別與信效度問題。

21

5.最好不要問到需要使用記憶的問題。

6.除非必要,否則不使用開放式問卷。

7.避免不明確、重複、錯誤引導及無意義的問題。

8.問題要越容易回答越好,倘若能使用選擇題、是非題,則最好使用之。

9.對於答案的限制不可太嚴格,以免導致回答者有所偏差。

10.提供選擇的答案應包含所有可能的答案。

11.對於容易導致困窘及涉及尊嚴的問題,應儘量避免。

12.問題的設計應使作答者能正確的表達自己。

13.若需要的話,可放入一些過濾性的問題。

14.提供足夠的作答空間。

15.問題的順序應按照心理順序來安排,以便引出正確的答案。

16.可經由預試來排除問題之位置偏差。

17.問卷的大小尺寸應以方便處理為宜。

18.問卷設計應使答案易於列表解釋或做電腦運算。

19.郵寄問卷應附上一封簡明而有效的介紹信,並對研究意義做一說明。

20.整個問卷最後要經過預試及修正。

十九、名詞解釋

1. Abstract?

摘要,某篇學術期刊文章的簡短總結,通常出現於該篇文章的開頭部分,摘要也

是一種找到期刊文章的參考工具。

摘要是引導讀者瞭解整篇研究的議題,須包括:研究問題與目的、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方法、樣本描述、研究發現、結論及對學術上與實務上之建議等重點,且不

應多於 200字,通常在 100~150字之間,只提及報告中的主要部分,包括的部分

要少於 Summary,關鍵字最多可有 6個,以幫助讀者找到相關的文章(p.547)

2. Summary?摘要、總結

是研究報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有很多經理人員對於研究報告往往只看這一部

份,撰寫時可自成一節,使讀者只看摘要便可對本研究有所了解。應包括背景資

料、重要的結果及結論,以及論點中主要支持的要點。(p.552)

3.Research method?

研究方法,主要在說明研究進行中所採用的研究設計及其過程,也就是將整個研

究的進行過程陳述出來,亦即將如何取得正確可靠的資料,如何處理這些資料等

項目加以闡述,目的在於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以便讀者認為這個研究的結果

是可相信的,並可供其他研究者重覆相同的研究。(p.551-2)

22

二十、請說明從 introduction 到 conclusion,各段要如何書寫?

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於創造知識來解決問題以增進人類福祉,因此,研究結果的「呈

現與傳播」和「創造知識」一樣,是科學研究重要工作項目之ㄧ。因此,研究者

對研究報告的寫作,實不能掉以輕心,而研究報告為學術發表的一種方式,必須

遵照一定格式來撰寫,以達與讀者有效溝通的目的。茲以其中論文之本文(the

text of the thesis)主要內容說明如下:

(一)引言(introduction)

引言之目的在於介紹主題給讀者,以利讀者對本文的研讀,換句話說,是將

研究的背景介紹給讀者,以使對本文的討論有所幫助。

大部份的引言包括三個基本項目:研究目的、範圍和背景。研究目的在說明

研究的重心所在、整個研究所要達到的要項,對研究問題的回答到何種程度。研

究目的的設立,則應基於研究問題的答案而定。研究範圍係在界定研究問題的範

圍,由此讀者可明瞭到究竟有那些問題應包括在本研究內。而研究背景則包括理

論及其他相關研究的介紹及研究問題的背景與由來。相關的文獻參考亦可列在本

節說明亦可包括研究限制(Iimitations of the study)、與操作性定義

(operational definitions)。

(二)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主要在說明研究進行中所採用的研究設計及其過程(procedure),也就是將

整個研究的進行過程陳述出來,簡言之,即將如何取得正確、可靠之資料、如何

處理這些資料等項目加以闡述。這一節的目的往於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以便

讀者認為這個研究的結果是可相信的,並可供其他的研究者重複相同的研究。

(三)研究結果(result of the study)

學者 Lin稱之為「分析和解釋」(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亦有學

者稱之為 report body。本節之主旨在陳述研究的發現,包括資料的分析與解釋。

在陳述結果時,應把不需要的資料去除掉,圖與表則有助於讀者對研究結果

之瞭解。

(四)摘要(summary)

摘要是研究報告中最為重要的部份,因為有很多經理人員對於研究報告往往

只看這一部份,因此,在撰寫摘要時可自成一節,使讀者只看摘要便可對本研究

有所瞭解。摘要應包括背景資料、重要的結果及結論。很多人把 summary與

abstract混為一談,這是不對的,摘要(summary)應包括論點中主要支持事實

的要點(a list of the major supporting facts);abstract 包括的項目要少

於摘要,只提及報告中的主要部份,其目的在濃縮報告的篇幅,而能以簡短之將

報告的內容陳述出來。

(五)結論(conclusions)

結論應基於研究的事實、發現或討論,以歸納法或演繹法推論而得,其主

旨在簡述研究問題、假設以及研究目的。因而在撰寫結論時,應對撰寫部份加以

呼應,尤其不可忽略的是應對研究目的作些交代,故在撰寫結論時應注意:

23

1.由於結論是研究者個人的意見(opinions),為免其有不正確的結論產生,結論

應以事實為基礎,由邏輯的方法導出。

2.在做結論時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二種:一是把最重要者列在最前面;另一則為

根據研究報告中的順序一一加以陳述。若此報告是供企業界的主管們閱讀時,

則以第一種方式較佳。撰寫論文時,以後者來作結論較適宜

(六)建議(recommendations)

這一部份完全是研究者個人的意見,建議應基於本研究的發現及結論而為

之。一般而言可分二方面來寫:其一是研究的結果在企業上的應用,另一則為提

供其他研究者研究的題目(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可供其他研究之

用。

二十一、請說明研究的變數有哪些?

一個變數(variable)就是一個會變化的概念,在量化研究中,所使用的是一種

變數以及變數間關係的語言。變數是測量在數量、強度、或是總量等各方面產生

變化,並且是測量此種概念的指標。一個變數必須有兩個以上的數值,而一個變

數的數值或是類別就是它的屬性(attributes)。由於研究的焦點在於變數間的

因果關係,因此通常會先從一個結果開始,然後回頭尋找造成此種結果的原因。

依據變數在因果關係或因果鍊中的位置,把變數分成不同的類別:

1.自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一種變數的類別,此種變數會在一個因果

假設中對一個依變數產生作用或結果。

2.依變數(dependent variable):在一個因果假設中,由一個自變數所引起的

效果或是結果的變數。

3.中介變數(intervening variable):一種在邏輯上或時間上出現於自變數之

後、依變數之前的變數,而且自變數和

依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是透過此種變

數來運作的。

在一個簡單的因果關係裡,僅僅需要一個自變數和一個依變數,而第三種變

數的類型,也就是中介變數,則會出現在比較複雜的因果關中。

此外,在變數與變數的變動當中,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而扭曲了變數

之間的關係,使得其關係變得不明顯,或者不正確,對於這些影響因素,稱之為

「干擾變數」。

有時候對於依變數會產生影響的因素不只一個,而研究者只想找尋其中一項

因素對依變數的影響,為了不使其他因素再對依變數產生影響,而干擾了所要研

究的獨立變數對依變數的影響,此時研究者可以將其他因素控制住,使它們固定

不動,此時就能找到獨立變數與依變數之間真正的關係。(稱為「控制變數」)

從變數在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來看,變數可簡單的分成獨立變數、依變數、

中介變數、干擾變數、控制變數等。要找尋真正的變數關係,就應該要能辨認出

24

以上各種變數,而加以處理、控制才可。

ps:

補充:解釋名詞

1.中介變數(Mediator):P181

中介變數是在理論上影響觀察現象的因素,但其無法看到、不能預測或控制;它

的影響必須經由獨立變數和干擾變數對觀察現象的影響中推論出來。例如:「薪

資制度」與「銷售業績」關係中間有一種看不見的「工作動機」為橋樑-即為「中

介變數」,連接這兩個變數,亦即「薪資制度」會影響「工作動機」,而「工作

動機」又會影響「銷售業績」。因此中介變數其功用是連接獨立變數與依變數。

2..干擾變數(Moderator):P176

干擾變數是一種獨立變數的特殊型態,其被用來決定是否影響主要獨立變數與依

變數間關係的次要獨立變數。干擾變數的定義是:研究者為了發現「修飾獨立變

數與觀察現象間的關係」所測量、操縱或選擇出的因素。而「干擾」這名詞就是

用來確認這個次要獨立變數之所以被選出來研究的原因。如果研究者的興趣在於

研究 X對 Y的影響,但懷疑 X與 Y間的關係將被第三個變數 Z之標準不同而改變

(is altered by the level of a third factor Z),則 Z在分析上就可以被認

為是干擾變數。

二十二、四種測量尺度(中文版頁 294-295)

答:測量尺度是建立在「連續變項」以及「間斷變項」之間的差異之上的,較高

的測量尺度是連續的,而較低的測量尺度則是間斷的,而這四種不同的測量

尺度則會把測量的精確度加以區別成各種不同的類別。這四種測量尺度的精

確程度由最低到最高分別是名目的、順序的、區間的、以及比率的。每一種

尺度所提供的是不同類型的資訊。

(一)名目尺度測量 (nominal-level measurement)

所指明的,是在不同類別之間存在著差異之處(例如,宗教:新教、天主教、

猶太教、回教;種族遺傳:非裔、亞裔、白種人、西班牙裔、其他)。

(二)順序尺度測量(ordinal-level measurement)

不但指明了差異,而且允許我們把這些類別加以排序或者是排出等級(例

如,以字母來代表分數:A、B、C、D、E;測量意見的方法:非常同意、

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三)區間尺度測量(interval-level measurement)

25

不但可以提供上述兩種尺度所能提供的資訊,而且允許我們詳細說明在類

別之間距離的量(例如,華氏或是攝氏的溫度:5、45、90;智商分數:95、

110、125)。

(四)比率尺度測量(ratio-level measurement)

則是能夠做到其他所有測量尺度能做到的事,而且其還有一個真實的零,

這個特質使我們能夠以比例或是比率的方式來說明關係(例如,金錢收

入:10美金、100美金、500美金;接受正式學校教育的年數:1、10、13)。

在大多數實際的情境中,區間尺度測量以及比率尺度測量之間幾乎沒有什

麼大大的差異。造成混淆的來源之一,是我們有時候會在區間測量尺度中

使用任意指定的零,但是這些任意指定的零只是為了要幫助我們記分數而

已,並不是真實的零。

二十三、解釋名詞

1. Ontology?

本體論(Ontology)關心的議題是存在的事物,或是實在(reality)的基本本

質,當我們在進行一項研究時,我們會作出一些假定(假定:關於事務本質的陳

述),而這些假定是關於我們所要研究的事物為何、以及該事物在世界中的位置。

本體論中的兩個基本立場分別是實在論者(realist),與唯名論者

(nominalist)。實在論者認為這個世界「就在那兒」(”out there”),換句話

說,這個世界是依照原本就存在的類別組織而成的,只是等著我們去發現而已;

唯名論者則認為人類從未真正地體驗過一個「就在那兒」的實在,我們與所謂的

「真正的世界」的接觸經驗,總是必須透過一組詮釋的透視鏡或策略、以及內在

主觀性才得以發生。

【本體論:哲學的一個領域,該領域主要是在討論存在的本質,或者是真正存在

的事物。換句話說,本體論所關心的問題就是真正存在的事物為何,以及實在的

基本類別是什麼。】

2. Epistemology?

知識論(認識論)所討論的議題是關於我們如何認識身邊的世界,或是什麼事物

能使得一個關於這世界宣稱為真。我們了解或認識這世界的方式,其實根源於我

們在本體論方面的假定。認識論的內容包括我們需要做些什麼事以產生知識,以

及一旦我們產生科學知識,此種知識看起來會像什麼樣子。

【知識論(認識論):哲學的領域之ㄧ,該領域所關心的議題是知識的創造,而

且其焦點在於我們如何認識我們所認識的事物、或什麼才是達到真理的最有效方

法。】

26

2-2 方法論的內涵

方法論(Methodology)是涉及我們用何種方法去認識世界。而研究方

法論(Reserch Methodology)則主要在探討研究的基本假設、邏輯、

原則、規則、程序等問題,它是指導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學。

3.命題?

社會理論包含了關於概念間的命題關係。所謂命題(proposition)就是指一

項理論性的陳述,以說明兩個或多個因素,或是概念彼此相關,並說明此種關係

的類型為何。命題是一種看法或是信念,而且可能已經過驗證、也可能尚未經過

驗證。進行研究的重要目的之ㄧ,就是找出某個理論的命題是否能夠符合實徵的

證據或資料。【命題:關於兩個或多個概念間,關係的理論性陳述。】

4-1假設(Hypothesis):一個能夠用實徵證據或是資料加以驗證的理論性命題,

該命題尚未以實徵證據來加以測試或驗證。假設最常被使用於演繹式的理論推理

過程中,也可以被重新陳述為預測。

4-2假定(assumption,前提):所有理論都有其內在的假定(assumption,前

提),也就是關於事物本質是我們無法直接觀察、或無法以實徵方式加以評估的。

假定是必要的起始點(ps:社會理論的組成部分:假定、概念、關係、分析單位)。

【假定(assumption):在一個理論中尚未經過驗證的起始點或是信念,而在建

立一個理論性解釋時,假定是不可或缺的。】

4-3.假說?

假說(postulate)即指按照預先設定,對某種現象進行的解釋,即根據已知的科

學事實和科學原理,對所研究的自然現象及其規律性提出的推測和說明,而且數

據經過詳細的分類、歸納與分析,得到一個可以被接受的解釋、規範、公理。此

種解釋快接近真理,任何一種科學理論在未得到實驗確證之前表現為假設學說或

假說。

5. Academic ethics

學術倫理(Academic ethics)指的是學術活動的基本道德規範,可說是學術界的

專業行規,學術倫理的類型:

(1)形式性規範:指以言語、文字表達的成文規範

(2)實質性規範:內在的特徵,也是學術人之學術活動中固有、客觀的聯繫方

式,是一種不可言說的道德規範與價值體系。

兩種規範類型缺一不可,實質性規範必先確立,才能合理化形式性規範,無明文

規定不代表可以踰越道德原則。

27

6.academic freedom

學術自由:研究者對研究的題目與方法有絕對的自由權。

具專業資格的人士在他們勝任的範圍內探索、發現、發表及講授他所見的真理、

除了鑒定真理的理性方法的管束之外,不受任何權力約束的自由。學術自由是思

想自由的另一個表現模式,一個普遍的定義是大學教職員及研究者以其專業和學

識貢獻所長,在教學和研究時不受學院內外制度與勢力的箝制或干預,藉以保障

學者可以探索各種領域的知識,及研究成果的中立性及可信性。而大學教師有發

表、討論學術意見而免於被除職或降職恐懼的自由。

二十四、社會研究中信守研究倫理的理由(中文 p.196-197、212)

答:大多數社會研究者皆真誠地關懷別人,撇開少數心懷不軌的人,多數不合倫

理的行為,都是導因於研究者缺乏警覺性、以及承受壓力而不得不抄捷徑,因而

踰越倫理道德的規範。違反倫理的研究者如果被查獲,就必須面對來自公眾的羞

辱、事業可能因而告終、還可能面臨訴訟,但是遵守倫理的研究者卻不會得到任

何讚美。

科學社群的誠實與公開的規範,也強化了倫理行為。那些真心想成為專業研

究的人、認同科學精神的人、經常與認真的研究者互動的人,最有可能在行動時

恪遵倫理規範並將倫理行為內化。而倫理規範(code of ethics)是指由專業組

織所發展出來的原則及指引方針,其目的在於指引研究的進行方式,並澄清在合

乎倫理以及不合倫理的行為之間的界線。

研究社群反對科學的不當行為,其中包括研究造假與抄襲。當一名研究者偽

造、扭曲資料或蒐集資料的方法,抑或抄襲他人著作時就犯了所謂科學的不當行

為(scientific misconduct)。研究機構及大學都訂立了相關的政策與程序,以

偵測不當行為、向科學社群和贊助機構舉發不當行為、並處罰那些從事不當行為

的研究者(例如減薪或解聘等等)。

1.研究造假(research fraud)

所指的是研究者憑空捏造一些並非真正蒐集而來的資料、或是刻意以錯誤的

方式說明研究的進行方式。

2.抄襲(plagiarism)

也是一種造假。當某位研究者剽竊他人的想法或著作、或是在引用時未註明出

處時,都算是抄襲。有一種特殊形式的抄襲,是剽竊另一位研究者、助理、或是

學生的著作,並將之當作自己的著作發表。

28

二十五、何謂三角檢證法(triangulation)?常用的四種類型為何?(中文

p.224-226)

答: 三角檢證法是一種認為從多重角度觀察事物可以增加正確性的概念。社會研

究者會使用數種不同類型的三角檢驗法。常見的類型有:

1.測量的三角檢驗法(triangulation of measure)

意為我們會使用多種不同的方式,來測量相同的現象。當使用多種不同的測量

方式,尤其若是每種測量方式都得到相當類似的結果時,對於測量結果的正確性

就會更有信心。

2.觀察者的三角檢驗法(triangulation of observers)

研究中,獨自進行訪談,或擔任各種事件及行為的單一觀察者。如此一來,任

何單一觀察者所可能造成的限制(例如,缺乏某種領域內的技術、對某個議題抱

持偏見、對某些細節視而不見等等),就會變成整個研究的限制。多個不同的觀

察者可以帶來各種不同的觀點、背景、以及社會特徵,也因此減少上述的限制。

3. 理論的三角檢驗法(triangulation of theory)

要求我們使用多種不同理論觀點,以規劃一項研究或是詮釋資料。每一種理

論觀點都有其假定與概念,因此每一個理論觀點就像一面透鏡,讓我們可以透過

這面透鏡來觀察社會世界。

4. 方法的三角檢驗法(triangulation of method)

是融合了質化、量化的研究取向及資料。大多數的研究者只專精於其中一種

取向,但是這兩種取向之間,有著彼此不同、但可互補的優點。一項融合了兩種

取向的研究,通常會比較豐富、也比較全面。

二十六、Phd與 DBA 論文之研究目的有何區別?試說明之。

商學博士有兩種:

(1) 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B.A) –實務

(2)Doctor of Philosophy(Ph.D)- Philosophy 哲學-學術

1.專業企管博士學位(DBA)不同於傳統的企管博士學位(Ph.D),雖然他們都需要

良好的學術及研究方面的表現,但

(1)D.B.A 主要著重在管理理論的實務應用上,並希望發展管理人員研究實踐

能力;適合已具多年的管理經驗,並想獲取更高的學位,然後繼續在業界服務的

專業人士。

(2)傳統的企業管理博士學位,著重於學科教學和研究,並希望發展學者的教

學與研究潛力。

2. Ph.D. 和 D.B.A 解決問題不同與研究方法有所差異

29

(1)Ph.D.往學術發展,是全視性的,包含人類所有共有的知識,適合任何公司

及社會組織;Ph.D.要解決知識性的問題(problem in knowledge),因係現有知

識無法解釋它,可能是現有知識沒有或是現實有,但理論、文獻沒有,現有知識

不足、不夠,也是個問題。

(2)D.B.A 往實務方面發展,是聚焦於某一公司、或學校的個案,研究某一家

公司或組織的行為;而 D.B.A則為解決實務上之問題,但僅發生在某公司或組織

而已。

是以,Ph.D.要找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尋其根;D.B.A則解決企業的問題。

二十七、科學哲學的研究的三種取向

取向代表著在關於我們進行社會研究方面的不同觀點及假定,這些取向都是一直

發展、成長的立場,提供我們各種觀察、測量、及暸解社會實在不同方法,這三

種取向分別是實證主義社會科學〈positivist social science,PSS〉、詮釋取向

社會科學〈interpretative social science,ISS〉、及批判取向社會科學

〈critical social science,CSS〉,大多數正在進行中的社會研究都是以前兩者

為基礎,而實證主義〈positivism〉則是最早且最被廣泛使用的取向。這些不同

的取向其實類似於一種研究方案、研究傳統、或是科學典範。典範〈paradigm〉

一詞是由孔恩〈Thomas Kuhn〉所提出並加以推廣的,所指的是一種基本的理論

和研究方向。一個科學典範就是一個與思考有關的完整體系,其中包括了基本的

假定、尚待回答的重要問題或尚待解決的謎題、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技術、以及

良好的科學研究範例。茲就科學哲學研究的三種取向:1.實證主義社會科學、2.

詮釋取向社會科學、3.批判取向社會科學說明如下:

1.實證主義社會科學(positivist social science,PSS):

此種取向強調的是(1)去發現因果法則、(2)仔細進行實徵觀察、以及(3)進

行價值中立的研究。實證主義的社會科學研究偏好「量化資料」,且通常會使用

實驗、調查、統計之類的研究技術。這些研究者所尋求的是嚴謹的測量結果,以

及「客觀的」研究。因此,他們會仔細地分析由測量結果所得到的數據,以考驗

因果關係的假設。

實證主義的社會科學是一種有組織的方法,用以結合演繹的邏輯與針對個體行為

所進行的精確實徵的觀察結果,其目的在於發現並確認一套能夠用來預測人類行

為模式的可能因果法則。

2.詮釋取向社會科學(interpretative social science,ISS):

該取向強調(1)有意義的社會行動、(2)社會建構的意義、以及(3)價值相對

30

主義。人們通常會把詮釋取向的社會學直接稱作「質化研究」,因為大多數採用

詮釋取向的研究者,都會使用參與觀察與田野研究這兩項研究技術,而這兩種技

術都需要研究者投入許多時間,去與他們的研究對象進行直接個人接觸。

詮釋取向的社會科學所關心的是,人們如何與彼此進行互動和相處。其所研究的

是有意義的社會行動,而不僅僅是人們可見的、外在行為。

3. 批判取向社會科學〈critical social science,CSS〉

此取向強調的是(1)對抗表層的扭曲現象,(2)多重層次的社會實在、以及(3)

為人們賦權,並以(4)價值為基礎的行動主義。批判取向社會科學的各種版本

被稱作「辯證唯物論」、「階級分析」、及「批判結構主義」等等。批判取向的社

會科學,它認同詮釋取向對實證主義社會科學的許多批判,但也加入了一些的批

評,而且在某些觀點上與詮釋取向的社會科學並不一致。

批判取向社會科學研究者主張社會研究必須具有反身性的〈換句話說,除了研究

的主題之外,也需要研究並批判研究本身〉,也必定是帶有政治色彩,並認為研

究的目標之ㄧ,就是去揭露和除去日常事件中神秘部分。

二十八、社會理論與意識形態

理論對於科學研究極為重要,在澄清思緒、擴展並深化我們對於事物的了解程

度、以及逐漸建立知識體系方面,良好的理論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科學社群認為

意識型態完全不同於理論,是一種非科學的世界觀。

意識型態是一種非科學的準理論(quasi-theory),通常植基於政治價值觀,或

是對於各種假定、概念、以及不同概念與解釋間關係所具有的信念。意識形態是

一個封閉的系統,該系統抗拒改變、無法以實徵資料直接加以駁斥、且會提出規

範性的 宣稱。是以,做為一種「近似於」(almost)理論的準理論,意識型態

(ideology)欠缺了真正的科學理論所應該具備的批判性特徵。我們可以用以下

的七種方式來區別意識型態與理論:

1.答案的確定性(certainty of answers)

(1)意識型態:絕對、確定的答案

(2)理論:暫時性的、有條件的答案

2.知識的類型不同(type of knowledge system differs)

(1)意識型態:封閉的、固定的信念系統

(2)理論:開放的、不斷擴展的信念系統

3.假定的類型不同(type of assumptions differs)

(1)意識型態:晦澀不明的假定,以信仰、道德信念為基礎

(2)理論:清楚明白的、不斷變化的假定,有資訊根據及理性討論為基礎。

4.使用規範性陳述的方式不同(use of normative statements differs)

(1)意識型態:混合了描述性宣稱、解釋、以及規範性的陳述

(2)理論:將描述性宣稱、解釋、及規範性陳述區隔開來

31

5.使用實徵證據的方式不同(use of empirical evidence differs)

(1)意識型態:選擇性地使用證據,避免對其宣稱進行直接驗證,對於

對立的證據採取抗拒或是忽略的態度。

(2)理論:將所有證據皆列入考慮範圍,尋求對旗宣稱的重覆驗證,根據新的

證據作出改變。

6.對於邏輯連慣性的要求不同(demand for logical consistency

differs)

(1)意識型態:充滿矛盾及邏輯上的謬誤

(2)理論:最高層次的連貫性及一致性,避免邏輯上的謬誤

7.透明程度不同(transparency differs)

(1)意識型態:避免透明性

(2)理論:鼓勵透明性

二十九、解釋名詞

1.Interpretation?(詮釋、頁 242):

進行詮釋意味著為事物賦予重要性或一致性的意義。在量化研究中,意義來自於

使用數字(例如,百分比例、或是統計係數),而我們會去解釋這些數值資料與假

設之間的關係。質化研究很少使用到數字表格,而在呈現資料時,唯一可能會用

到的視覺呈現方式,或許只有地圖、照片、或顯示出各種概念問的關係圖示而已。

質化研究賦予資料意義、把資料加以轉譯、或使資料變得明白易懂。為了要

進行質化的詮釋,我們首先必須瞭解各種事物對於研究對象所產生的意義。

人們在創造出社會活動與行為時,背後都有進行這些活動及行為的個人理由

或動機,而這就是第一級詮釋(first-order Interpretation)【由被研究的人

們的觀點所得到的詮釋】。當我們發現並重新建構第一級詮釋時,就會演變成第

二級詮釋(second-order Interpretation)【由進行研究者的觀點所得到的詮

釋】,針對第二級詮釋進行更進一步的推論,或把第二級詮釋與一個理論或是更

廣泛的知識連結在一起,如此一來,就邁向了一個更廣闊的詮釋層次:第三級詮

釋,換句話說,研究者會為資料賦予一般理論【由研究報告的讀者所提出的詮

釋】。

2.Explanation?(解釋、頁 100):

解釋是以合乎邏輯的方式,將在一個特定情境中所發生的事情,與一項關於「事

物如何運作」的較抽象或是基本的原則聯結起來,以回答「為什麼」的問題。預

測比解釋更為容易,而解釋則比預測擁有更為強大的邏輯力量,因為好的解釋也

能達成預測。

32

3. Thurstone & Likert scale?

(1)Thurstone量表,係「一致性量表」又稱為「差別量表」(different scale),

由 Thurstone 學者所提出,故也稱為 Thurstone 量表。其要旨在選擇具有代表性

的樣本語句;也就是說,每一項目或語句要在它所要測量的範圍之中,而且全部

有關項目都要包括在內,並且這些項目的選擇一定要有實證基礎。其基本假設

為:「對各種受測對象的態度,皆可以由最少到最大程度的連續帶(continuum)

上之某一點來表達之」。基於此假設,Thurstone 提出了三種方法,即成對比較

法、等值差距法、連續差距法來確保量表位置的判斷。

例:

同意 不同意 分數

spss老師是個好人 □ □ 0.5

spss對我是重要的 □ □ 1

我上 spss 課很認真 □ □ 1.5

spss課程對我是有幫助的 □ □ 2.0

我滿意自己在 spss 課程上的表現 □ □ 2.5

(2)Likert scale,係利用項目分析法所建立的量表稱之「總合量表」,一般

人以提出人 Likert 之名稱之,而稱為 Likert 量表。此一量表比 Thurstone量表

來得簡單,又不需求諸判定者的判斷,因而在一般研究上廣泛被使用。該量表的

一大特色在於語句或項目有不同強度之分,改進了 Thurstone量表未曾考慮態度

強度的缺點。

不用評定者判斷乃意味並不需將項目平均分配於有利-不利的量表中,而只是

使用對受測態度非正即負的兩個項目,並對正負二態度項目的強烈程度予以反

應,且每一反應都指派數字表示之。總合這些應答者的總得分數字,即代表其對

受測態度的有利或不利反應;而其理論基礎在於對每一受測對象之正向(有利)

態度項目的贊成機率或對負向(不利)態度項目的反對機率,應隨個人態度的有

利程度之不同而不同。

應用項目分析法分為六步驟:(1)蒐集可能的量表項目(2)執行所有的這些可

能項目(3)計算一總分(4)決定項目的「區別能力」(5)選擇量表項目(6).

檢查信度

33

舉例:

(0) (1) (2) (3)

不曾如此 偶爾如此 常常如此 一直如此

我睡前會胡思亂想 ■ □ □ □

我睡到一半會突然驚醒 □ ■ □ □

我會思索自己為何睡不著 ■ □ □ □

--------------------------------------------------------------------

總得分 0+1+0=1

(3) Guttman scales

又稱「累積量表」,主要特點在於量測單一層次與累積性。用於測量同一層次之

不同強烈程度。

舉例:

完成量表與計分 是 否 計分

題目 A 我每天都有吃蔬菜 □ □ 1

題目 D 我每餐都有吃蔬菜 □ □ 2

題目 E 我每餐都有吃深綠色蔬菜 □ □ 3

題目 C 我每餐都有吃深綠色蔬菜至少 1份 □ □ 4

題目 B 我每餐都有吃深綠色蔬菜至少 2份 □ □ 5

4.Internal validity (中文版頁 292)

內在效度( internal validity):是指在一個研究計畫的設計內部沒有一些可能

會造成錯誤結論的失誤。內在效度的意義指的是研究中獨立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s)與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s)之間的關係,也就是獨立變項的變

異性與依變項變異性的關聯程度,其因果關係越高,則內在效度越高,反之則內

在效度越低。任何研究設計都必須考量研究的內在效度,如果內在效度不高,則

研究結果將毫無意義,因此影響內在效度的因素,必須深入討論。

5. External validity? (中文版頁 292)

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主要也是用於實驗研究裡,而外在效度所指的

是,我們是否可以把在一個特定背景中的一小群特定人們身上所發現的結果,向

外推論到範圍更廣的其他背景以及許多不同的人們身上。外在效度所處理的是:

如果某件事物發生於實驗室裡或者是一群特定的研究參與者(例如,大學生)身上

的話,同樣的事物是否也會發生於「真實的」世界(也就是非實驗室的世界)、或

34

者是一般大眾(非大學生)身上?在評估理論時,外在效度其有相當重要的涵意。

如果某個一般性的理論為真的話,這就暗示著我們可以把該理論的一個測試中所

得到的發現,推論到許多其他的情境以及群體上面。

外在效度指的是研究中各個變項所存在的因果關係,被推論到其他的母群、情境

和時間的適切程度。為了增進研究結果的外在效度,最直接的作法就是採取隨機

取樣的方法,但限於在實際研究情境中,很難進行完全的隨機取樣的抽樣方法,

因此,於進行研究結果的推論時,難免會產生一些的缺失。

6.統計效度(statistical validity)?(中文版頁 292)

所指的是我們針對一個特定的目的使用了適當的統計程序,並且也達到了該程序

的數學條件。之所以會有統計效度,是因為正如同在統計程序的教科書上所討論

的一樣,不同的統計考驗或是程序都有各自適合的不同情境。所有的統計程序的

基礎,都是來自於所使用數字的數學特性的假定。如果統計程序用在不適合的情

境中、或者違反了該程序的假定。最後所產生的也只是無意義的結果而已。

7.research vs dualism

1. research

Re + Search---再度 + 尋找 建構在真理的基礎上

研究在解決問題,促進人類的進步

要注意如何解決才合乎科學的方法(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研究永遠做不完,不會停止,只要有人類,但越找越正確。

研究(research)在創造知識(creating knowledge)解釋社會現象。

研究為再尋找,如現有文獻,讓理論更切合實際;比原來的理論更精進;可超越

或否認原來的理論。且要合乎學術倫理的知識,其知識來源要符合正義(當)性

2.二元論實證科學 dualism

科學研究的二元論,同時具備

(1)一元:

logical、concepts---Rationale概念--合理化,合乎邏輯的推理 –大膽 假

設,此為研究者的 ideas,理論/觀念 邏輯

(2)二元:

observation、empirical process 觀察、實證的資料,而 data,係以經驗為依

據的)--小心求證,科學講究大量的證據(要透過研究設計)

35

第二元支持第一元(要整合得很緊密)

第二元得觀察(observation)支持(非證明)第一元的觀念,研究人員採用二

元論的實證主義、經驗的資料來支持理論,且要合理化。

所以,科學哲學係從第一元(Rationale-theory--Logical--概念合理化)邁入

到第二元(observation(觀察)--empirical(實證))

(一元)

Problem→question→Hypothesis→

topic

(二元)

Research Design→Data collection→Data analysis→Results→Reporting

三十、建構理論的方向

(一)演繹取向(deductive direction)

一種用來發展或證實某個理論的方法,此種方法從抽象概念及理論關係開始,然

後朝向更為具體的實徵證據移動(量化研究)

(二)歸納取向(inductive direction)

一種用來發展或證實某個理論的方法,此種方法從具體的實徵證據開始,然後朝

向更為抽象概念及理論關係移動(質化研究)

三十一、因果解釋中的可能錯誤

在為任何理論發展一個良好解釋過程中,必須避免犯下一些常見的邏輯錯誤。從

表面看起來,這些錯誤似乎是正確合理的,但只要更為深入地調查,就可以看出

隱藏在表面之下嚴重問題,茲說明如下:

(一)套套理論

所謂的套套理論(tautology)是指一種循環推理的形式,我們表面上好像再說

一件新的事情,使得某個陳述在定義上看似為真(true by definition),我們

無法用實徵資料來驗證套套邏輯。

【套套邏輯:一種解釋上的錯誤,在此種錯誤中,原因(自變項)及結果(依變

項)實際上是完全相同的,或是彼此的重新陳述而已,因此使得某種明顯的因果

關係定義為真】。

範例:造成貧窮的原因是因為沒有錢。

(二)目的論

目的論(teleology)意指某些是事由一個的最終目的或目標引導的。目的論違

反了因果關係中的時間順序條件,而且在目的論中,沒有真正的自變項,因為當

中的「原因因素」是極為模糊不清、遙遠、而且不可見的,許多人會把目標動機

與目的論混為一談。

36

【目的論:一種解釋上的錯誤,在此種錯誤中,因果關係無法用實徵的方式加以

檢驗,因為就時間順序而言,原因並未出現在結果之前,或原因是一種模糊不輕

的、或過於籠統的力量,無法以實徵的方式來進行測量。】

範例:人們在宗教儀式中結婚,是因為社會希望他們這麼做。

(三)生態謬論

生態謬論(ecological fallacy)是來自於分析單位之間錯誤搭配情況。此種錯

誤意指,在我們擁有實徵證據的單位、以及我們想作出一般陳述的單位之間,出

現了無法相配合的狀況。發生此種錯誤的原因,乃是來自於不精確的推理方式,

和對於證據作出過度的推論。當我們以較高的或是集合的分析單位來蒐集資料,

但卻想以這些資料解釋較低的或是分散的單位時,便犯了生態謬誤。

【生態謬誤:一種解釋上的謬誤,在此種錯誤中,關於大尺度的分析單位間的關

聯性實徵資料被過度推論,並被當作是說明較小單位間的關係的證據。】

範例:紐約的犯罪率很高,瓊安住在紐約,因此,它很可能偷了我的手錶。

(四)化約論

化約論(reductionism)也是由分析單位之間的錯誤搭配,以及對於證據作出不

正確推理所造成的問題,亦稱為未等化的謬誤。當研究者使用來自於特定個人的

證據來解釋鉅觀層次的事件時,就會發生此種錯誤。亦即當某個人所觀察的是較

低的或分散的分析單位、但卻以此觀察資料來對較高的或是集合的分析單位之運

作方式作出陳述,就會發生此種錯誤。

【化約論:一種解釋上的錯誤,在此種錯誤中,關於小型尺度分析單位之間關係

的實徵資料,被過度地推論,並當做說明大型單位之間關係的證據。】

範例:因為史蒂芬剛丟了工作,而且沒有買新車,因此這個國家必然已進入了長

期的經濟衰退。

(五)虛假關係

當兩個變項之間的關係是虛假的(spurious),意思是指此種關係是錯誤的、是

一種幻象。亦即當兩個變項之間有所關聯,但是卻不具有因果關係時,就是所謂

的虛假關係( spuriousness)。這是由於某個尚未被發現的第三個因素,才是真

正的原因。

【虛假關係:一種表面上很明顯、但其實卻是虛假的因果關係,因為某一個尚未

被發現的、或是一開始隱而未顯的因素,才是真正產生影響的變數。這個尚未被

發現的因素對於自變項及依變項都具有因果影響,而且產生了後兩者之間存在著

關係的錯誤印象。】

範例:頭髮的長度和喜歡的電視節目類型有關。短髮的人偏好觀看美式足球,而

長髮的人則偏好愛情故事。(尚未被發現的變項:性別)

三十二、調查法 vs 實驗法(參考中文書 p.68)

(一)調查研究,是一種量化研究,在此種研究中,研究者會有計畫地向大量的

受試者詢問相同的問題,並且記錄下他們的回答。

37

調查研究(survey research)係利用書面的問卷或是正式的訪談,以蒐集

大量民眾的背景、行為、信念、或是態度等資訊。一般而言,我們會在一定的時

間長度裡,向大量的受訪者詢問數十道問題。與實驗研究不同的是,在進行調查

研究時,我們不會去操縱一個情境或條件以便觀察人們如何反應,我們所做的

是,以相同的問題去詢問許多受訪者,並仔細地記錄他們的答案。通常,我們在

選擇調查對象時,會使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夠把我們從少數

人所得到的資訊,合理推論到較大的群體。通常會使用各種圖形或是表格來呈現

調查資料,並且利用統計方法來分析這些資料。一般而言,描述性統計是最常使

用到調查技術的研究,解釋性研究偶爾會用到調查技術,至於探索性則很少用到

調查技術。

(二)實驗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在實驗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會把研

究參與者分成兩組,並去操縱其中一組的某些條件,然後再比較兩組的反應,以

確定操縱這些條件是否會造成差異。

實驗研究使用的是在自然科學研究中所發現的邏輯與原則。實驗可以在實驗

室裡或是在真實生活中進行。實驗研究通常涉及數目相對較少的人,而且是在處

理那些聚焦非常明確的問題,對於解釋性研究而言,實驗非常具有效力。在大多

數的實驗裡,研究者會把實驗對象分成兩組或是更多組別,接著,研究者會以完

全相同的方式來對待這兩組實驗對象,但是研究者會對其中一組施加特定的研究

條件,也就是所謂的實驗「處遇」(treatment),接著,研究者詳細地測量兩組

的反應,藉由控制實驗處境、並且只對其一組給予實驗處境的方式,研究者就能

因此而得到結論,認定不同組別之間反應的差異是單獨來自於實驗處遇所致。

三十三、分析單位 vs分析層級(參考中文書 p.98)

(一)微觀層次理論(micro-level theory):一種社會理論,其焦點在於社會

生活的微觀層次,而且通常是發生在相當短的時間之內(例如,個人或小型團體

間的面對面互動與相遇)。

(二)中觀層次理論(meso-level theory):一種社會理論,其焦點在於社會生

活中階層次裡(例如,組織、運動、以及社群)的關係、過程、結構,與中等的

時間長度內(數個月、好幾年、或者大約十年)所發生的事件。

(三)鉅觀層次理論(macro-level theory):一種社會理論,其焦點在於社會

生活的鉅觀層次(例如,社會機構與制度、社會的主要部分、整個社會、或者是

世界上的不同區域),以及發生於長時間內的過程(數年、數十年、一個世紀或

更久)。

社會事實存在於不同的層次之上,其範圍則從微觀層次到鉅觀層次。社會生

活的微觀層次包括了少數個人之間短期的面對面互動,通常是在一個小型規模的

38

背景中。而在社會事實的微觀層次上,人們會從事直接的個人接觸,並且通常是

在一個封閉的實體背景環境中進行互動。社會科學家發展出微觀層次理論

(micro-level theory)與概念,這些理論及概念都已經被適度修正過,以用來

分析圍觀層次的社會事實。

至於與微觀層次處於兩個對立端點的鉅觀層次,則包括了大規模的社會事件

(例如,像是十八世紀時,西方歐洲帝國主義強權與中國文明之間的相遇模式)

以及整體社會機構與制度(例如,某個國家裡的整體犯罪司法系統)。鉅觀層次

理論(macro-level theory)解釋了在大規模的社會單位裡運作的事件、過程、

模式、與結構,通常涵蓋了數十年或是更長的時間,而且經常包含了相當廣大的

地理空間。

介於微觀層次及鉅觀層次之間的,是中觀層次,也就是中間的層次。中觀層次理

論(meso-level theory)的焦點集中於組織、社會運動、或是社群的層次之上。

當我們檢視社會世界的不同層次時,我們會發展出與分析層次相對應的理論

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