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學生溝通策略運用現象 -...

7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外籍學生溝通策略運用現象 ---以日籍學生為例 豐川 佳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壹. 引言 Selinker(1972)第一次提出“中介語"(Interlanguage)這個術語時,同時談到中介語的來源:(1)語言轉 移、(2)對第二語言規則的過度概括化、(3)語言訓練的轉移、(4)學習策略、(5)溝通策略。很多學者都重視(1) 及(2)對學習者的影響,(3)也是在教學上從外界影響到學生的。但筆者認為(4)、(5)亦會給學習者很大的影響。 (4)學習者的策略不是很容易看出,因為那是學習者認知處理的內容。但(5)溝通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 較易於觀察,因此本研究之範圍界定為溝通策略。以往的溝通策略研究大多是一群學生的問卷訪談等量化研 究為主,此次本文利用一位日籍學習者的口語中介語語料庫試著進行個案研究。受試者同時也是本文的作者, 因此以回顧法(retrospection)進行分析,從學習者使用溝通策略的角度分析語料,找出學習者的使用策略及其 對學習者說話能力的影響。我們主要根據 Tarone(1980)的交際策略,按照其中的每種項目把在語料中看到的策 略現象加以分類,舉出具體例子解釋,看使用策略對輸出的影響,分析受試者使用該策略的理由。 貳. 文獻探討 溝通策略是“學習者在對第二語言或外語掌握有限的情況下,為達到溝通目的彌補其語法或詞彙知識的貧乏 而採用的方法"(高海虹 2000)。本文此次採用的分類框架基本上採用Tarone(1980)的分類 1 。她根據策略使用的 目的提出了學習者所使用的以下四種溝通策略,加上高海虹(2000)提出的重要的“拖延策略"亦列入在內,因此 這次的研究中,交際策略之種類為以下五種: a.轉述策略(L2-based Strategy):遇到問題時用其他說法表達。 b.借用策略 2 (Switching Strategy):遇到問題時借用第二語言以外的語言表達。 c.求助策略(Cooperative Strategy):直接或間接向對話者詢問某一正確表達方法,得到溝通對象之協助並 解決問題。 d.迴避策略(Avoidance Strategy):學習者用第二語無法表達的概念或事物時,避免使用語言結構或項目。 e.拖延策略(Stalling Strategy):為了爭取思考時間或提取信息的時間而使用的策略。 參. 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就是筆者本人。為了避免混淆,筆者把受試者當作第三者描述。此次分析的研究對象是一位日籍中 文學習者。她學習中文的年數大約八年,程度為高級。她的學習背景為,在日本的高中及大學第二外語課共選修 六年的中文課程,之後到台灣的語言中心學習半年,然後就讀研究所,目前是研二的學生。 1 Tarone(1980)本來提出的策略分類共有六種,但其中兩種是非語言的策略,如:手勢語、模仿。此次的語料分析 過程看不到非語言形式,因此本研究不包含這兩種策略。 2 Tarone(1980)的本文中只寫“母語借用",但筆者認為這應該不限於母語,可以說“外語借用"。由於為了讓 對方知道自己所說的意思,有可能學習者使用對方也聽得懂的外語(如英語)。 - 445 -

Transcript of 外籍學生溝通策略運用現象 -...

  •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外籍學生溝通策略運用現象

    ---以日籍學生為例

    豐川 佳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壹. 引言

    Selinker(1972)第一次提出“中介語"(Interlanguage)這個術語時,同時談到中介語的來源:(1)語言轉

    移、(2)對第二語言規則的過度概括化、(3)語言訓練的轉移、(4)學習策略、(5)溝通策略。很多學者都重視(1)

    及(2)對學習者的影響,(3)也是在教學上從外界影響到學生的。但筆者認為(4)、(5)亦會給學習者很大的影響。

    (4)學習者的策略不是很容易看出,因為那是學習者認知處理的內容。但(5)溝通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

    較易於觀察,因此本研究之範圍界定為溝通策略。以往的溝通策略研究大多是一群學生的問卷、訪談等量化研

    究為主,此次本文利用一位日籍學習者的口語中介語語料庫試著進行個案研究。受試者同時也是本文的作者,

    因此以回顧法(retrospection)進行分析,從學習者使用溝通策略的角度分析語料,找出學習者的使用策略及其

    對學習者說話能力的影響。我們主要根據 Tarone(1980)的交際策略,按照其中的每種項目把在語料中看到的策

    略現象加以分類,舉出具體例子解釋,看使用策略對輸出的影響,分析受試者使用該策略的理由。

    貳. 文獻探討

    溝通策略是“學習者在對第二語言或外語掌握有限的情況下,為達到溝通目的彌補其語法或詞彙知識的貧乏

    而採用的方法"(高海虹 2000)。本文此次採用的分類框架基本上採用Tarone(1980)的分類1。她根據策略使用的

    目的提出了學習者所使用的以下四種溝通策略,加上高海虹(2000)提出的重要的“拖延策略"亦列入在內,因此

    這次的研究中,交際策略之種類為以下五種:

    a.轉述策略(L2-based Strategy):遇到問題時用其他說法表達。

    b.借用策略2(Switching Strategy):遇到問題時借用第二語言以外的語言表達。

    c.求助策略(Cooperative Strategy):直接或間接向對話者詢問某一正確表達方法,得到溝通對象之協助並

    解決問題。

    d.迴避策略(Avoidance Strategy):學習者用第二語無法表達的概念或事物時,避免使用語言結構或項目。

    e.拖延策略(Stalling Strategy):為了爭取思考時間或提取信息的時間而使用的策略。

    參. 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就是筆者本人。為了避免混淆,筆者把受試者當作第三者描述。此次分析的研究對象是一位日籍中

    文學習者。她學習中文的年數大約八年,程度為高級。她的學習背景為,在日本的高中及大學第二外語課共選修

    六年的中文課程,之後到台灣的語言中心學習半年,然後就讀研究所,目前是研二的學生。

    1Tarone(1980)本來提出的策略分類共有六種,但其中兩種是非語言的策略,如:手勢語、模仿。此次的語料分析

    過程看不到非語言形式,因此本研究不包含這兩種策略。

    2 Tarone(1980)的本文中只寫“母語借用",但筆者認為這應該不限於母語,可以說“外語借用"。由於為了讓對方知道自己所說的意思,有可能學習者使用對方也聽得懂的外語(如英語)。

    - 445 -

  •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二.研究工具

    此次的研究工具為中文的“中介語語料庫"。此次我們做了受試者的中介語口語語料庫,每次基本上有一位

    施試者(母語者)跟受試者以訪談的方式進行錄音,訪談的主題都隨機決定。進行的時間平均約 10~15 分鐘。每

    次訪談結束之後,將訪談內容抄寫為逐字稿,每份語料都切語段,按照語段單位分析受試者的偏誤。首先讓施試

    者做正誤句的判斷及基本的偏誤分析,再讓受試者本人分析該偏誤。受試者分析使用的語料是從 2004 年 10 月 6

    日到 12 月 29 日之間的語料,總共有 10 次。語段數總共 2103 段(包括對話者的語料),其中受試者的言談總共

    有 1174 段。

    三.研究步驟

    我們分析如上中介語語料庫,按照每種策略項目把在語料中觀察到的策略現象分類,以“回顧法"讓受試者

    從主觀的觀點說明該語料的狀況,再討論受試者為何使用該策略。(每個句子裡所使用的策略方法可能不只一種。)

    此研究最大的目的不是看受試者的偏誤,而是從各種策略的角度來分析每筆語料,驗證她使用策略的情況,以及

    策略使用如何影響輸出。

    肆. 結果分析

    請看下面的五種溝通策略之使用狀況。各策略項目按照在語料中看到的現象加以分類,再討論受試者為何使

    用該策略。以下舉例說明受試者所使用的策略。

    (a)轉述替代策略:36 筆

    主要因為不懂怎麼說或想不起來某一詞語,所以利用轉述策略進行溝通。每個轉述現象可分成以下三種:

    A. 近義詞(14 筆)

    以近義詞來代替轉述。如:受試者本來想表達攤子的“老闆",但找不到恰當的說法而因此說三種近義詞“推

    銷的(推銷員)"、“店員"、“賣東西的人",讓聽話者知道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但要注意的是,在這裡提到

    的“近義詞”不是一般的近義詞,而是對受試者而言的近義詞。其中比較離譜的例子,她想要說的是“益智節目"

    時,但因為她不知道這個詞,因而以相似的類型“相聲"替代,這跟她要表達的意思相差甚遠。因為這兩個詞在

    受試者的心理詞彙庫(lexicon)裡歸在同一區,因此算是近義詞。

    B. 描述說明(15 筆)

    不知如何表達某一詞語而用描述方法來代替。如:『赤崁樓…還有鄭成功的墳墓……還有吃豆花,o-a-(即

    閩南語的"蚵仔")的…』受試者本來要說“安平",但因為想不起來該詞而開始描述安平的特徵:『吃豆花』、

    『o-a-(蚵仔)』,因為安平的名產是豆花與蚵仔煎(此時只是因為想不起來而描述的,同時有拖延的功能)。還

    有,受試者因為不懂“一日票"這個詞,因此用“一天可以坐"、“一天的票"等說法來描述它。

    C. 造詞(7筆)

    有時自己創造中文沒有的新詞轉述表達。如:『因為那個票是那一種一天可以坐…怎麼說…坐到完?!,不是…

    就是一天的票,月票,日票嗎?天票…』因為受試者不懂“一日票"這個詞,因此自己造詞說 “坐到完"(聯

    想自“吃到飽")。再來想到“月票",因此試著說:“日票"、“天票" (聯想自“月票")。受試者應該

    要說“住宿費"時,因為受試者不懂該詞,所以想到“住"的“費用",自己造出來“住費"這個錯誤語詞。如

    此學生有時會冒險造詞,即使沒有把握也會說出來。造詞不一定是錯的,有一些情形說得對。但造對時若沒有回

    饋或自己求助的話,就不知道自己說得對不對;萬一造不對,也沒求助也沒回饋的話,她便以為有這樣的說法。

    (b)母語(/外語)借用策略:30 筆

    受試者的語料中看到的借用策略總共有 30 筆。學習者主要不知道怎麼說或怎麼念的時候,每個學習者都容

    易依賴母語,這是很難擺脫的。每個借用現象,除了一筆原因不明的借用語料之外,可以分成以下三種:

    - 446 -

  •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A. 直接以中文的發音念母語的漢字(1筆)

    這表面上跟直接翻譯沒有太大的不同。不同之處只是,受試者先想到的是母語裡的漢字,再直接以中文的音

    念出來。這跟直接翻譯稍微不同之處在於:翻譯過來的只有音。筆者認為這是有漢字背景的學習者獨特的策略。

    如:『但是我國中的時候同時屬於吹樂..樂部…吹奏樂部』,受試者要說的是“吹奏樂隊",但因為不知道以中

    文怎麼說,所以直接把日語“吹奏楽部"(suisougakubu)的漢字以中文發音念成“吹奏樂部chu9z$uyu8b*"。受試

    者本身碰到不懂怎麼說的詞多用這種策略,直接以中文音念母語漢字。有很多情形是說對的,但如上面的例子,

    說錯的機率亦很高。此時若沒有對方回饋,學習者會相信中文有這樣的說法。

    B. 直接以母語(/外語)的音念母語的字或音(8筆)

    這種策略使用有 8筆,但使用的理由也有不同。如:『梅子、鮭魚,還有konbu…就是那個海ta..海帶,還

    有海苔』這借用的例子也含帶一點拖延功能,因為想不起來“海帶"這個詞,所以受試者先用母語(konbu:昆布)

    說了之後再說中文3。另一個情形是:她不知道怎麼念“新潟",這本來是日語(日本地名),因此她直接用母語

    的音念出“Niigata"來。

    C. 直接翻譯(20 筆)

    直接翻譯的定義是“跟想表達的母語形式(語法/詞彙)對應的成分使用一對一對應地直接翻譯成中文"。這

    個策略是學習者普遍使用的。若因此策略而產生錯誤,即是母語影響的。請看例句:『提早攝影之後呢,當天播

    放這樣子』這裡應該說“事先",但因為日文的“提早"和“事先"有時都可以翻譯成“早めに"同一個詞。她

    兩個詞分不太清楚,因為共有“早"字,說中文時受影響而說“提早"。還有一些是詞彙搭配的策略使用。“貫

    徹意志",這是直接把“意志を貫く"(意志-助詞-貫徹)翻譯成中文的結果。此外,語料裡看到的有趣現象是,

    母語裡的省略習慣也直接翻譯成中文。如:『有我最討厭的鋼琴』,這裡她本來要表達的意思是“有鋼琴課"。

    遺漏“課"的原因是,她說日語時,若語境上明顯的話,平常可省略“課"便表示“鋼琴課"(不一定每個日本

    人都這麼說)。這是個人的母語使用之影響,直接翻譯的結果所造成的偏誤。

    (c)求助策略:19 筆

    在這次的語料裡沒有因不懂對方的話而求助的,主要都是因為自己表達的意思沒有把握,不知道正確與否或

    不知道怎麼說而求助的。請看下面的例子,每個求知策略現象大概可以分成直接求知與間接求知這兩種:

    A. 直接求知:9筆

    直接求知就是以直接提問來求知的方法。例如:把說不出來的部分以“什麼"代替求知(2 筆),如:受試者

    問學生是否住“寄宿家庭",而問:『他們是寄宿什麼?』,以“什麼"代替直接問聽話者。除此之外,還發現

    在會話中直接問(7 筆)。如:『如果這樣,學生就會憂鬱不決…嗎?這個情形憂鬱不決嗎?』她的直接提問的特

    點是,像這樣在會話當中突然加問號,把句子變成疑問句。這因為受試者不想影響會話的流暢度,也是因為她主

    動地想了解自己的話說得是否正確。受試者將來希望從事華語教學,因此她特別注意自己輸出的正確性。但每個

    母語者不一定幫她改錯。在有些情形裡,對方覺得只要能了解外籍學生說的意思就好,不會特地計較她形式上的

    錯誤。但受試者會害怕自己會說錯,因此她總是期望母語者幫她改錯誤,若對方願意便主動問問題,好好地把握

    改正自己語言的機會。

    B. 間接求助:10 筆

    間接求助跟直接求助不同,間接求助是表面上有另外一個形式,但實際卻有求助目的。例如:利用轉述、迴

    避等其他策略給聽話者暗示,讓聽話者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而替自己回答正確的說法。間接求助策略可以

    分成以下四種:

    B1.描述(4筆):

    3但是這不是明顯的拖延策略。有可能因為先想到的是母語,還沒轉換成中文就開口說的。因此這種例句沒有列入在拖延策略的語料。

    - 447 -

  •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利用轉述策略中的描述方式,給對方暗示自己要表達的意思,例如:她用“小小的、放東西的"等描述要讓

    對方說正確的說法“盒子"。還有,受試者想要說“猶豫不決"時,而受試者知道這個詞,但不知道在該語境中

    是否能使用,因此開始描述“猶豫不決"的情形:『搖擺不定,就是,那個學生不知道 A還是 B,然後就很困擾。』

    B2.近義詞(2筆):

    利用近義詞給對方暗示。例如:她的腦子裡想到:“辦活動時掛在舞台上面,上面有字母的紙條(布條)",

    但不知該叫什麼名字,所以說了兩個近義詞:“標示"、“標題",讓對方知道自己不清楚恰當的說法,想知道

    正確的說法。最後從母語者的回饋獲得正確的說法:“海報"。

    B3.…〈沉默〉(2筆):

    不知道怎麼說某一事物時,故意不說。這在表面上看起來是迴避策略,但有求助目的時稍有不同,受試者的

    態度、語氣都與平常消極的迴避策略時不同,明顯的引起聽話者的注意,讓他回答正確的答案。如:『那個女兒

    跟我的…』這段言談的後面應該要說“年紀",但因為說不出來,所以為了求知而加強語氣,速度放慢一點。平

    常一般的迴避都是很消極,語氣愈來愈小,暗示想要讓對方跳到下一個句子或話題。求知策略還是與迴避不同的

    現象。

    B4.重複說(2筆):

    利用重複詞語引起對方的注意達到求助的功效。例如:受試者說“烏龜島"這個地名。但她不知道是對的,

    沒有把握,所以重複該詞。果然對方注意到而回答正確的說法“龜山島"。另外一個例子:雖然她說“冬山河"

    沒有什麼錯,但當時受試者沒有把握地說出該詞,因此試著用重複強調該詞。但後來聽話者也沒有反應,因此她

    才知道自己說得對,而再繼續說話。

    由於受試者害怕一直提問而得罪對方或破壞聊天的氣氛,因此通過這些間接的方法確認自己的說法對不對。

    但受試者用這些方式來驗證自己說的對不對,若萬一聽話者不特別注意該錯誤而沒有特別的回饋,也許有可能讓

    學習者誤會是正確的說法。

    (d)迴避策略:27 筆(有意識的迴避)

    迴避策略的結果一般都顯現為遺漏偏誤之形式,因此除了說話者以外都不懂為何沒說出來。除非受試者有記

    憶,很難判斷沒有形式的迴避現象,所以我們此次分析範圍限於語料中看得到形式的迴避現象,即:有意識的迴

    避=中途放棄的情形。表面上完全看不到的策略,如:無意識的迴避或迴避話題等策略不含括在裡面。這裡的有

    意識迴避是消極的理由而選擇不說的。按照所迴避的內容可以分成兩種:

    A.迴避詞彙(10 筆):

    例如:『你會編…攝影的…?』受試者本來想要問對方會不會編輯影片,但她不會想到“編輯"+“影片"

    的搭配。她說到『攝影的…』之後才發現無法與後面的名詞連結,根本想不到恰當的詞,所以放棄不說。使用此

    策略迴避詞彙,主要原因是:為了溝通順暢而沒有用充分的思考時間便脫口而出,後來不懂怎麼說某一詞語或找

    不到恰當的詞,受試者又不想妨礙言談進行的順暢,因此到了不知道怎麼說的部分假裝還要繼續說而敷衍帶過。

    有時,雖然有能力說,也知道某一特定詞語,但當時來不及從心理詞庫中提取該詞,對方意識到受試者說的意思

    或打岔,所以受試者選擇不說。因為她的頭腦裡信息的提取速度稍微慢一些,溝通的節奏較快時不能等到該詞提

    取出來為止。受試者總是希望溝通保持順暢,少有停頓、沉默,也不想讓聽話者等自己說話,所以她此時有選擇

    不發言的傾向。雖然她求知慾很強,也願意被糾正,但若對溝通順暢有影響,她會將溝通置於首位,有時願意迴

    避。

    - 448 -

  •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B.迴避言談內容(17 筆):

    迴避言談內容是,說到一半的時候選擇不進行後面言談的內容。例如:言談對象現在在高中教外國人中文。

    那邊的高中生討厭說初級課本上的內容、生活上不常用的說法。此時受試者想要表達:“最重要的是打好教科書

    的基礎。基礎不好,會影響到以後的中文能力",所以說:『我覺得打好基礎之後才可以…』,受試者還沒想到

    後面的內容而開始說這句話。幸好這時對方一直注意自己的話而沒注意到受試者的反應,因此她就把語句後半部

    予以模糊,放棄說後面的內容。這些受試者不只是不說某些詞語,甚至進而中途放棄言談內容的情形,除了如上

    提及的理由以外,還有大部分跟她的情感有關。受試者對自己的言談特別敏感,若脫口而出講到不合語法的東西

    或說得不流利,就對自己感到不耐煩,表現得越不好,越沒有信心,最後會放棄說內容。這可以說受試者比較容

    易受到情感焦慮的影響。因為她對自己的流暢度要求過高,但結果反而說得結結巴巴的,自尊心受到打擊,最後

    她使用迴避策略放棄繼續說。然而因為她特別害怕沉默,因此採用把語尾模糊掉等方法,盡量保持溝通的順暢,

    很少明顯地打斷話語。有時不想打擾對方的插話,而且剛好自己想不到後面的內容時也會放棄。

    ※關於話題迴避

    此次的語料內容為與受試者的同學談話,因為與談話對象熟識,因此除了一些錄音的緊張焦慮以外,受試者

    表現得比較自然。所以在語料中會看得到中途迴避、求知等依賴對方的策略現象。但若談話對象是陌生人或者長

    輩時,受試者常會用迴避話題或者調整輸出的信息,自己不太會說的內容或要表達較複雜內容的言談,她都會簡

    化說話內容(不說很多)或迴避,以免讓對方發現自己說得不流利。有一種自尊心使得她的輸出盡量在別人面前自

    然流利,盡量選自己保證已經會的,比較簡單的詞,以便談話的流利。

    (e)拖延策略:162 筆

    拖延策略,就是說不出來時或者等信息從心理詞庫裡提取或組織語法......等的時候,說話者利用某一些手

    段獲得思考時間的策略。受試者的語料中總共有 162 筆的拖延策略使用。受試者的拖延形式可以分成以下三種:

    A. 重複:14 筆

    受試者有時重複句子中的某一種成分獲得思考時間,例如:『但是大家都公開(呵呵),公開地打工』這例句

    當中受試者重複“公開"此詞。而且剛好這時談有趣的內容,因此她還利用笑聲“呵呵"獲得時間想後面的動詞

    (“打工")。此時的笑聲雖然發自內心,但也是有意識地笑,以便拖延。從此亦可知,受試者以重複詞,還利用

    笑聲,在自然的溝通當中尋找拖延的方法。

    B. 利用套語4:7 筆

    受試者利用一些套語拖延,如:“怎麼說"(6筆)、“還有什麼"(1筆)。明顯地拖延,讓談話對象知

    道自己在想後續的句子,有時這些拖延套語引起求助功能而能夠獲得對方的協助及自己要的信息。

    C. 利用句法成分:141 筆

    一些句法成分,除了具有本來的語義以外,還可運用於拖延。雖然這些成分不一定沒有本來的語義功能,但

    有時過度利用以致於言談中變成多餘的、偏誤的,或者本來沒打算加,只是為了拖延才加的。大概可以分成 6種:

    1.“那個"(共 105 筆中 50 筆為用於拖延功能)

    如:『而且他想要考那個日文…日文檢定考試的四級』因為受試者從心理詞庫提取“日文檢定考試"這詞語,

    因此把“那個"夾在前面,爭取思考時間。(其實有很多母語者也常常利用“那個"來拖延。)

    2.“那種/這種"(共 29 筆中 16 筆為拖延功能)

    如:『他的放假是…那一種…排班式』前面的言談當中沒有出現“排班式"這個詞,但為了拖延而附加的。

    3.“好像"(共 22 筆中 11 筆為拖延功能)

    4 套語這個說法是參考高海林(2000)的。她說的套語(她舉的例子是英文的)是,如:“Well"、 “You know",比較複雜的,如:“How shall I put it"、“To be quite honest"。

    - 449 -

  •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如:『好像,有一天跟,就是,朋友跟我說「吃飽了嗎」。』從談話中知道,她交代的是自己當下的事實,

    也就是已經確定的事,但還用了“好像"。這談話中有些矛盾。這裡的“好像"沒有字面上的語義,而是為

    了拖延而附加的。有時候為了拖延而在要拖延的地方隨時放了“好像",反而違反語序,造成偏誤。如:『嗯,

    因為那個時候好像我媽媽很想學』

    4.語尾助詞(11 筆):“嘛"(7筆)、“呢"(2筆)、“啊"(2筆)

    如:『難怪我們去大陸嘛,我們那個時候他拿來的東西都是,通通都是新光三越送的。』這句話,其實不用

    “嘛"來隔開兩段句子,則可以用一句話來說:『難怪我們去大陸的時候他拿來的東西通通都是新光三越送

    的』只是因為要拖延,因此故意用了“嘛"。

    5.連詞(47 筆):a.就是(21 筆)、b.然後(5筆)、c.但是(3筆)、d.因為(4筆)、e.所以(10 筆)、f.

    那(4筆)

    為何利用連詞拖延呢?筆者認為,因為連詞在主屬句的句首,所以說話時能夠最自然地連接到下一段話語,

    不像“那個"、“那種"等夾在句子中間打斷話語的流暢。而且利用連詞具有爭取說話機會的功能5 。有時還

    沒說完而沉默拖延時,對方以為對話已結束而插嘴打斷話語,因此話語無法持續。為了避免這些狀況,很多

    情形可使用連詞。使用連詞就表示有後面,不像“…"或“怎麼說"等有可能引起對方的打岔。

    6.其他(6筆)

    “的"(1 筆),如:把“69 元書局(專用名詞)"叫做“69 元的書局",利用多餘“的"的拖延。或者加一些

    無意義的“…的部分"(1筆)、“…的方式"(1筆),也看到“聽說"(2筆),內容其實根本不是聽別

    人說的,但這因為要拖延而在句首隨便加“聽說"(所以這裡的“聽說"完全沒有字面的意思)。“或者是…"

    (1 筆):她在交談中根本沒打算舉例,但為了拖延而說“或者是…",假裝繼續說而獲得時間,而後來不說。

    如此,受試者隨時在交談自然流利當中獲得拖延時間,但過度的拖延策略將導致如上的偏誤。

    伍. 總結

    策略項目 轉述 借用 求知 迴避 拖延

    語料總數 36 30 19 27 141

    上面我們討論的各個交際策略,總數在上面做成表格。每個策略當中有不同的方法及原因,而且此次一些語

    料裡看不到的策略方法不分析,因此看如上的數字,不能全面地比較彼此的數字多寡而說哪一個策略使用得多或

    少。但至少可一窺中文學習者與別人溝通時的使用策略以及現象。但每個策略無法分得整整齊齊,一定有重疊的

    部分。各策略之間的界線很模糊,由上面的分析亦可得知,因為彼此之間的關係很深,有時語料重疊有多種策略,

    如:轉述與求知、迴避與求知、拖延與迴避等,這是策略使用的本來面貌。本文的重點為受試者使用策略的理由,

    想不起來、不知道該詞等等有很多使用策略的理由。但筆者認為研究結果,除了這些表面上的理由以外,還反映

    出主要兩種更深層的原因,就是受試者在溝通時追求的兩個目標“正確度"以及“流利度"。溝通交際時受試者

    非常重視這兩點,想要正確地、流利地跟母語者溝通,因此使用交際策略應付溝通。

    拖延策略總數較多是因為她期望自己說得盡量流利,不要停頓而沒有沉默。從這麼多的拖延策略可推測,受

    試者的談話不那麼流暢,因此多利用拖延策略彌補。轉述及借用的目的也是,遇到不知道如何表達的東西時,為

    5方梅(2000)亦提到,母語者在交談中的連詞功能,除了本來的功能(真值語義表達功能)以外,還會有原先功能弱

    化的連詞(非真值語義表達功能)。弱化連詞有“在言談中構架話語單位的重要的連貫",是一種話語標記。這裡

    面也談到有一些弱化連詞有爭取說話時間的功能。

    - 450 -

  •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了避免停頓而依賴這些方式。利用求知策略從母語者提取正確的語言知識,利用迴避策略保持言談的正確度,以

    免錯誤的輸出。如此,策略使用的理由最後可以歸類在受試者此兩大目標:『既正確又流利的言談』。

    但由研究結果指出,有時因為同時追求正確度或流利度而使用交際策略反而有時造成偏誤。這表示交際策略

    也會產生正遷移與負遷移,會影響到學習者的輸出。如:受試者為了達到自然流利的溝通而隨便措辭或忽略語法,

    為了達到正確的言談而迴避,甚至導致辭不達意的言談。這些過度的使用導致跟目標剛好相反的結果。此外,受

    試者使用策略的背後有情感焦慮的控制問題。若對自己的要求太高,容易緊張,焦慮。雖然此次沒有把情感策略

    列在策略項目裡,但筆者認為好好利用情感策略控制說話時的恐懼焦慮,情感策略的使用一定會消除這些情感問

    題,一定有利於既流利又正確的溝通。這才能夠面對自己的語言能力,也能發揮自己的能力,達到自然流利的溝

    通。筆者還認為,從別的角度來看,這些策略的使用,除了要達到兩大目標以外,在潛意識中還有“消除情感問

    題"的目的,如:多利用拖延等策略避免停頓,盡量讓言談流暢,這能夠不讓受試者本身感到焦慮,因為她的溝

    通達不到流利及正確,她會感到焦慮。受試者的兩大目標和消除焦慮有很深的關係。

    本文介紹的只是一個學生的交際策略使用的狀況,每個學習者在交際溝通時的策略使用是個別有差異的。有

    些學生敢說而說得流利但不正確,有些學生說得正確但不敢說或說得結結巴巴,每個學生都有他說話的傾向。從

    事華語教學的教師應該要了解學生的策略使用,掌握每個學生的狀況,要考慮怎麼辦才可以彌補學生不足的部分、

    怎麼辦才可以接近與母語者一樣既正確又流利的言談。所以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說話習慣

    以及策略使用,這一定有利於教學。

    參考書目:

    方 梅 2000《自然口語中弱化連詞的話語標記功能》,《中國語文》第五期。

    王立菲 2000《國外第二語言習得交際策略研究述評》,《外語教學與研究》第二期。

    王立菲 2001《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問題與對策》,《國外外語教學》第四期。

    王健勤 主編 1998《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江 新 2000《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一期。

    迫田久美子 2002《日本語教育に生かす第二言語習得研究》,アルク。

    高海虹 2000《交際策略能力研究報告---觀念與運用》,《外語教學與研究》第一期。

    張文鵬 1998《外語學習動力與策略運用之關係》,《外語與外語教學》第三期。

    張瑞鴻 2002《外籍生華語文「說」的學習策略與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 治 2000《國外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介入性研究》,《國外外語教學》第四期。

    Tarone,E. 1980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foreigner talk and repair in interlanguage〉,《Language

    Learning 30》

    - 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