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88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將從介紹研究背景與動機開始,強調研究的價值以及必要性,進而產 生研究目的與問題,建構出研究的方向。接著,解釋本研究常出現之專有名詞, 使讀者能夠清楚掌握研究之脈絡。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 強迫症的嚴重性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病症如其名,病患往往陷入了無法 控制且重複出現的思想與行為當中,而這些想法與行為往往是過度、不合時宜 的,並會造成患者極大的痛苦(Comer,1992/2004)。不斷地洗手、擠牙膏、重複 檢查門窗是否關緊、一天掃地五次以上、擔心車門沒有關好、一天花了一個小時 以上的時間在收拾衣物、害怕細菌感染等都是強迫症患者會出現的行為。若沒 有重複地做這些動作,患者會感到相當地焦慮,因為害怕會有某種可怕的事情發 生,因此完全無法控制自己不重複做一些行為。 Baer2000)和 Kaplan & Sadock1998)研究報告提出,所有人口中一生 罹患強迫症的機率為 2%3%,比率高於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恐慌症(引自 黃政昌,2003)。因為強迫症的資訊在國內並不常見,因此一般人都會低估了罹 患強迫症的機率,而造成了已罹患強迫症卻沒有覺察的現象。除此之外,患者往 往不願承認自己得了強迫症,除非到了嚴重影響到生活機能的程度(如:一天花 太多時間在打掃、重複修改報告太多次以致於每次都遲交作業、人際關係交惡、 無法正常的上班等),才會向精神科醫生求助。還有一般很常見到的情形,那 就是病人會隱瞞病情而不去尋求治療,甚至平均發病 7.5 年後,才會尋求協助, 這都會讓人低估了罹患強迫症的機率(黃政昌,2003)。 強迫症是一個相當頑固的疾病,在預後的效果相當不佳。除了少數急性發作

Transcript of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Page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將從介紹研究背景與動機開始,強調研究的價值以及必要性,進而產

生研究目的與問題,建構出研究的方向。接著,解釋本研究常出現之專有名詞,

使讀者能夠清楚掌握研究之脈絡。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 強迫症的嚴重性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病症如其名,病患往往陷入了無法

控制且重複出現的思想與行為當中,而這些想法與行為往往是過度、不合時宜

的,並會造成患者極大的痛苦(Comer,1992/2004)。不斷地洗手、擠牙膏、重複

檢查門窗是否關緊、一天掃地五次以上、擔心車門沒有關好、一天花了一個小時

以上的時間在收拾衣物、害怕細菌感染…等都是強迫症患者會出現的行為。若沒

有重複地做這些動作,患者會感到相當地焦慮,因為害怕會有某種可怕的事情發

生,因此完全無法控制自己不重複做一些行為。

Baer(2000)和 Kaplan & Sadock(1998)研究報告提出,所有人口中一生

罹患強迫症的機率為 2%到 3%,比率高於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恐慌症(引自

黃政昌,2003)。因為強迫症的資訊在國內並不常見,因此一般人都會低估了罹

患強迫症的機率,而造成了已罹患強迫症卻沒有覺察的現象。除此之外,患者往

往不願承認自己得了強迫症,除非到了嚴重影響到生活機能的程度(如:一天花

太多時間在打掃、重複修改報告太多次以致於每次都遲交作業、人際關係交惡、

無法正常的上班…等),才會向精神科醫生求助。還有一般很常見到的情形,那

就是病人會隱瞞病情而不去尋求治療,甚至平均發病 7.5 年後,才會尋求協助,

這都會讓人低估了罹患強迫症的機率(黃政昌,2003)。

強迫症是一個相當頑固的疾病,在預後的效果相當不佳。除了少數急性發作

Page 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2

後完全緩解以外,其他大多數的病患有慢性化起伏不定的病程(wax and wane)

(李浩銘、蔡欣記、林喬祥,2005)。如此漫長的長期抗戰,消耗了許多金錢和

精力,處境艱難,更顯得治療效果的研究勢在必行。

二、 增加強迫症心理治療的多元性

現在強迫症的處遇上,大部份都使用藥物治療合併認知行為治療,研究也證

實,這對強迫症的治療效果較好(Van Balkom & Van Dyck, 1998; 張信男、郭清

祿,1998;蘇聖棻、湯華盛、蔡長哲、藍先元、陳喬琪、胡維恆,1999;黃政昌,

2003)。最常使用於治療強迫症的藥物有第一種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有:

fluoxetine(如:Prozac)、fluvoxamine(如:Luvox)…等;第二類為三環抗鬱劑:

clomipramine(如:Anafranil);第三類是以上藥物都沒有作用的時候才使用的藥

物:venlafaxine(如:Effexor)、trazodone(如:Mesyrel)…等;第四種為並用

其他強化藥物,如併發精神分裂以及情感性疾患等(湯華盛、黃政昌,2006)。

認知治療主要是針對強迫症患者的非理性思想著手,讓患者瞭解到自己非理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法;行為的技術主要有放鬆訓練、暴露法…等。Ellis將主要技術分為三類:認知

技術、情緒技術、行為技術。認知技術有駁斥非理性信念、執行家庭作業…等;

情緒技術有理性-情緒的想像、角色扮演、羞愧攻擊演練…等;行為技術有自我

肯定訓練、鬆弛技術、系統減敏法…等(Corey, 2001/2002)。

藥物治療以及藥物合併認知行為治療雖被認為是治療效果最好的治療方

法,然而目前的研究卻是聚焦在個別治療。心理治療的範疇除了個別治療之外,

還有團體的心理治療,患者可以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也讓治療方法有多元性。

因此,研究者對於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是否對於門診強迫症患者有治療效果感到興

趣。

Page 3: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3

三、 團體治療效果研究的重要性

民間健保監督聯盟(督保盟)目前在台灣醫院掛號費的調查,一般地區醫院

的掛號費大約為180-380元。一般精神科醫生一天看診數大約是四、五十位患者,

平均起來一位患者只不過能看個5到10分鐘,而也不過是對於症狀的了解或是衛

教的知識宣導,對於強迫症患者來說根本不夠。因此強迫症患者往往還需要多花

費一些金錢去做個人的心理治療,再加上額外付出的醫藥費用,在還未治癒之

前,他們已經先被龐大的金錢壓力給壓得喘不過氣來了。這可能會導致患者無心

在治療上面,甚至會併發憂鬱症或其他心理疾病。而團體治療在時間上面分配較

為密集,一般來說約在11週上下,與個別心理治療比較起來,經濟方面有更大的

節省空間,因此研究者才急欲研究團體治療的研究效果,希望能夠減少患者的負

擔。

根據Yalom(1995)書中提到,他認為團體療效因子有12個:灌輸希望、普

同感、傳達資訊、利他主義、原生家庭的矯正性重現、發展社交技巧、行為模仿、

人際學習、團體凝聚力、宣洩、存在性因子、自我了解。然而國內的團體認知行

為治療研究報告均著重於認知行為治療技術,忽略了團體療效因子的觀察分析。

那個別認知行為治療與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有什麼不同之處?基於此,本研究也期

望看到團體療效因子確實能夠助長治療效果。

四、 強迫症治療效果研究的嚴重不足

研究者蒐集藥物合併心理治療治療效果的國外相關文獻目前僅只找到一

篇,國內雖有一些認知行為治療對強迫症患者之研究報告,但數量稀少,而以認

知行為治療對強迫症患者治療效果之實徵性研究,目前國內僅有一篇,以團體治

療方式的研究則是一篇也沒有。以上,確知對於治療效果的研究不足,在臨床工

作上面還有許多探索空間。研究者期望可以探討團體認知治療結合藥物治療的治

Page 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4

療程序,進一步探討治療效果是否優於單一藥物治療。

國內針對強迫症治療效果的相關研究,目前有王煇雄(2006)兒童強迫症與

認知行為治療、黃政昌(2003)強迫症門診患者的臨床特徵與聯合治療模式效果

之分析研究、對岸中國大陸有以中醫針灸穴位治療針對強迫症患者之研究(黃寅

平、姚建軍、季慶,2005;蘇占清、朱運齋,2004)。蔡美香(2004)認為輔以

家族治療,讓家人給予支持的力量,也會產生效果。本研究與黃政昌(2003)之

研究同為治療效果之研究,黃以「單一受試實驗」的「倒反設計」為主,先驗證

二種聯合治療模式(1.先採用藥物治療,再合併認知行為治療;2. 先採用認知行

為治療,再合併藥物治療)均有顯著效果,並進一步驗證不論是單一治療或是合

併治療,第2類聯合治療模式的治療效果,均優於第1類聯合治療模式的治療效

果。本研究則是以「團體治療」的方式來進行研究分析,除了探討認知行為治療

的療效,也增加了團體療效因子的觀察分析;研究方法採用「準實驗研究」的「不

相等控制組設計」,有純粹控制組(控制組在實驗階段維持原藥物治療),優點是

可以明顯比較出兩種不同治療方法的差異。

五、 對強迫症患者改變歷程的好奇

在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當中,使成員有所改變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根據

Yalom所提到的十二個療效因子之一,亦或是認知行為的技術起了重大的效用?

或者是領導的示範作用起了相當的影響力?這些問題也給予所有諮商從業人員

一個啟示,在重視治療效果之餘,到底是哪一個環節改變了患者,而使症狀有所

改善,這才是研究者想要探討的。台灣已有的一篇論文由陳文杏(2002)撰寫的

論文「強迫之心—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患者對強迫思考與行為發展歷程之生命敘

說」,是討論強迫症患者內在脈絡的先驅,強調以強迫症患者的內在敘說歷程,

來真實地了解強迫症患者的內在世界,明白其內在發展所建立的內在架構,感受

強迫症患者的經驗。

Page 5: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5

黃政昌(2003)的論文也加入了強迫症患者的生命敘說,以及分析改變歷程

的發生以及改變的機制等等,除了針對患者真實生命故事以及感受的敘說之外,

重點更是放在對於治療歷程的敘說,以分析改變的機制為何。因此,研究者產生

了探討患者改變歷程的想法,除了驗證有無治療效果,亦分析是什麼因素助長治

療效果。本研究加上以質化方式蒐集資料,觀察記錄每一次團體成員的參與情

形,以及團體結束之後舉行半結構式訪談,加以分析之後就能夠了解團體認知行

為治療有哪些療效因子催化治療效果。許多特殊的團體療效因子無法在個別治療

中獲得,例如人際學習、團體凝聚力、行為模仿…等,因此本研究也具有獨特性

和價值。

根據以上的五點:強迫症的嚴重性、增加強迫症心理治療的多元性、團體治

療效果研究的重要性、強迫症治療效果研究的嚴重不足、對強迫症患者改變歷程

的好奇,可以看出強迫症患者的處境艱難,而可以提供的資源又如此貧乏,也就

更加顯示本研究之必要性與重要性。本研究採取質與量合併的研究方法,雖然對

於受試者而言,可能會產生「霍桑效應」干擾研究效度,也就是配合觀察者努力

配合治療,然而基於研究倫理以及設備上的限制(無單面鏡),必須告知受試者

有觀察人員在場。然而,為求研究的完整性,因此只好將「霍桑效應」列為研究

限制之一。

Page 6: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章節主要是研究者根據研究動機,進而提出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研究假

設,分列如下:

一、 研究目的

(一)探討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門診強迫症患者的治療效果。

(二)分析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門診強迫症患者的改變歷程。

(三)探討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門診強迫症患者的有效相關因素。

(四)提供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強迫症患者之實徵性研究,作為心理治

療相關人員之參考依據。

二、 研究問題

(一)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門診強迫症患者治療效果,是否顯著優於單

一藥物治療效果?

(二)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門診強迫症患者的改變歷程為何?

(三)門診強迫症患者在團體認知行為治療中有效的相關因素為何?

三、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一),提出「門診強迫症患者接受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

後,其治療效果較單一藥物治療效果顯著」之研究假設,包括:

1.實驗組(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在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漢氏憂鬱量

表、漢氏焦慮量表、生活品質量表的後測分數,顯著高於前測分數。

2.實驗組(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在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漢氏憂鬱量

表、漢氏焦慮量表、生活品質量表的進步分數,顯著高於在控制組(僅單一

藥物治療)。

Page 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 強迫症門診患者

強迫症門診患者(OCD outpatient),在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診斷為患有強迫

症的患者,並持續複診接受專業的藥物治療。在本研究中,擬定為台北市某醫院

精神科診斷為患有強迫症的成人個案,但並不包括住院的患者( inpatient

treatment)。

二、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drugs treatment)指的是經過精神科醫師診斷為強迫症之後,以

服用藥物來進行的治療方式。以抗憂鬱的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為主,有

fluoxetine、fluvoxamine 等,如有併發其他精神病的症狀則以其他精神病藥物為

輔,進而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三、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group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指的是以團體的形式

來實施認知行為治療,透過領導者的教導與作業練習,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強迫症

的因應之道與學習有效自我治療技巧,進一步長期有效的治療強迫症,並預防強

迫症的復發。本研究的團體認知行為治療,乃是參考湯華盛(2002)強迫症團體

認知行為治療手冊所修改進行的 11 週結構性治療,每週一次,每次 120 分鐘。

Page 8: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8

四、 治療效果

本研究的治療效果(treatment effectiveness)指的是在接受藥物治療合併認

知行為治療效果後,強迫症患者在強迫症狀嚴重度、焦慮、憂鬱、生活品質等向

度的改善程度。亦即在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漢氏焦慮量表、漢氏憂鬱量表、

生活品質問卷等量表分數的前-後測驗分數上,差距越大,表示治療效果越明顯。

五、療效因子

療效因子(therapeutic factor)指的是在治療過程當中有助於改善患者症狀與

嚴重度的因子,包含團體動力中產生的療效因子以及認知行為治療技術的療效因

子。團體療效因子採用 Yalom 所提的 12 個療效因子,包括灌輸希望、普同感、

傳達資訊、利他主義、原生家庭的矯正性重現、發展社交技巧、行為模仿、人際

學習、團體凝聚力、宣洩、存在性因子、自我了解,並從此 12 個療效因子當中

分析出本研究團體主要的療效因子。認知行為治療技術的療效因子是指思考中斷

法、非理性信念駁斥、漸進式減敏感法、暴露/不反應法等技術所帶來的好處與

改變。

Page 9: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強迫症的病理及相關研究;第二節著探討強迫

症患者的藥物治療及相關研究;第三節探討強迫症的認知行為治療及相關研究;

第四節探討認知行為團體治療效果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強迫症的病理及相關研究

一、強迫症的症狀

強迫症是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的一種,患者常常換面臨極大的焦慮。

而強迫症患者在面對焦慮情境的時候,就會重複地出現一些動作或念頭,以減低

焦慮。雖然已有學者開始挑戰強迫症是焦慮症的一種(Clark, 2004),但本研究

還是以 DSM-Ⅳ(1999)的準則為主。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出版的精神

疾病診斷準則第四版(DSM-Ⅳ),其中準則 A 強迫性疾患的基本特質是一再發

生的強迫性意念或強迫性行為;準則 B 為在此疾患病程的某些時刻,此人理解

自己的強迫性意念或強迫性行為是過度或不合理的;準則 C 為嚴重浪費時間(每

日超過一小時)或造成顯著痛苦或重大損害;準則 D 為若存在其他第一軸向疾

病,則強迫性意念或強迫性行為的內容並非侷限於其中;準則 E 為此障礙並非

某種物質使用(如:藥物濫用、臨床用藥)或一般性醫學狀況的直接生理效應所

造成。

強迫性意念是持續的意念、思想、衝動或影象,而這些意念、思想、衝動或

影像往往是不合時宜的( inappropriate)、闖入的( intrusive)、不被接受的

(unacceptable),並會造成明顯的焦慮或痛苦。這樣意念的闖入與不合宜,在本

Page 10: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10

質上被認為屬於「自我不協調(ego-dystonic)」。在某些時程當中,這樣的意念

或想法其實與本身的意志是不容的,不受自我控制的(self-control),但是患者

能理解這樣的強迫性意念是自己內心的產物,而非外界所強加(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1996/1999; Clark, 2004)。

強迫症的類型,本研究參考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的分類法,如表 1 所示,

包含了 8 種強迫思考(攻擊、怕受污染、性、宗教、對稱或精確、其他、身體)

和 7 種強迫行為(清洗、檢查、重複儀式、計算、排序/整理、囤積其他 ):

表 1 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類別表

強迫思考(obsessions) 說明

1.攻擊(aggressive obsessions) 害怕傷害自己或別人,或做出令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

2.怕受污染(contamination obsessions) 怕髒、怕觸摸、怕清潔劑、化學藥品等各種污染物

3.性(sexual obsessions) 出現不合理的性畫面或思考,如對自己的小孩性侵犯

4.囤積/節省(hoarding / saving obsession) 認為每樣東西都很重要捨不得丟掉,因此堆積很多東西

5.宗教(religion obsession / scrupulosity) 擔心冒犯神明,或擔心道德上的對錯

6. 對 稱 或 精 確 ( obsessions with need for

symmetry)

紙張書本都要排列整齊,擔心計算和手稿是否完美正確

7.其他(miscellaneous obsessions) 害怕說出某些事情或丟掉東西、有迷信的害怕等

8.身體(somatic obsessions) 過份在乎身體微恙或疾病。

強迫行為(compulsions)

1.清洗(cleaning / washing compulsions) 過度、或儀式化的清洗行為,或使用手套等,避免接觸污染

2.檢查(checking compulsion) 重複檢查自己是否傷害到自己或別人

3.重複儀式(repeating rituals) 重複閱讀、書寫或一些日常活動(例開門、整理儀容)

4.計算(counting compulsions) 重複計算書本、地磚、天花板、字母、洗手等數目

5.排序/整理(ordering / arranging compulsions) 重複將紙張書本等西,以特定順序排列,不能弄亂

6. 囤 積 ( 或 蒐 集 )( hoarding / collecting

compulsions)

不斷蒐集或堆積一些沒有用的東西,但自己認為很重要

7 其他(miscellaneous compulsions) 重複問話、測量或觸摸,心靈的儀式行為,迷信的行為

資料來源:薛西佛斯也瘋狂:強迫症的認識與治療(P.26),湯華盛、黃政昌,2006,台北:張

老師。

根據以上的表格,以及研究者蒐集文獻整理的強迫症案例(湯華盛、黃政昌,

2006),發現有玷污的反覆想法(如與人握手時被玷污)、一再懷疑(如懷疑自己

已做了某些行動,諸如車禍中已傷及他人或離去時未鎖門)、需要事情遵照特殊

Page 1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11

順序(如東西凌亂或不對稱時會強烈不舒服)、有關攻擊或可怕的衝動(如想傷

害自己的子女或在教堂內喊叫淫穢言語)、及性的想像(一再出現春宮圖片影像)

等症狀。除此之外,還有案例為了追求完美,報告一定要檢查好幾遍,怎麼修改

都不會滿意,於是每次報告都遲交(Antony & Swinson, 1998)。還有一位女子,

每次刷牙都要花一個小時,原因是她只要擠牙膏,就會把幫男人口交的動作結合

在一起,就會陷入一種焦慮狀態,無法自拔。還有個案洗手洗到手破皮,每洗一

次 就 要換 一塊 新的 肥皂 ,一 天要花 一 個小 時以 上的 時間 在洗 手( APA,

1996/1999;Clark, 2004)。

一般而言,大多數的人在某件事情上面可能會有強迫傾向,但那不代表就是

罹患了強迫症,還要檢核病症嚴重的程度、發作的時間以及維持時間的長短,最

重要的是一定要經過精神科醫師的診斷,才能真正確定得了強迫症。而症狀嚴重

的患者幾乎無法發展人際關係,生活機能也大受影響,與重要他人的關係也會受

到很大的打擊。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意識可以覺知但行為和想法無法自己控制,所

以往往會陷入與自己的交戰當中,但是通常無法減輕症狀,只能透過服用藥物或

接受心理治療,獲得改善。

二、強迫症的盛行率

根據 DSM-Ⅳ(1999),一般人認為強迫症在人群當中相當罕見,但是社區

取樣研究估計的終身盛行率為 2.5%,而一年期盛行率為 1.5%-2.1%。在湯華盛、

黃政昌(2006)書中,指出 Rasmussen 以及 Eisen 在 1998 年的研究當中,發現

強迫症六個月內的盛行率約在 0.4%至 3.6%之間,中位數為 1.3%;而終生盛行率

約在 0.6%至 3.0%之間,中位數在 2%。書中還指出僅有一篇研究提及台灣地區

強迫症盛行率,就是 Weissman 等人在 1994 年以 DSM-Ⅲ之診斷守則為依據,使

用結構式訪談,以世界上七個不同地區的社區樣本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除了台

Page 1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12

灣之外,其他六個地區(美國、加拿大愛德蒙頓、波多黎各、德國慕尼黑、韓國、

紐西蘭)強迫症終生盛行率與一年內盛行率都相近似(範圍分別是 1.9%-2.5%;

1.1%-1.8%),此研究在台灣抽樣的病例很少,其終生盛行率為 0.7%;一年內盛

行率為 0.4%。

三、強迫症的發病年齡以及病程

強迫症通常發於青春期或成年早期,也可以在兒童期初發。典型的初發年齡

男性較女性早:男性在 6 至 15 歲,而女性 20—29 歲之間,而罹患此疾病男性與

女性的比例相同(APA, 1999)。湯華盛、黃政昌(2006)書中提到 Antony, Downie,

and Swinson 在 1997 年的研究當中,調查自己診所中 56 位強迫症患者的發病年

齡,發現:全部人平均發病年齡是 21.12 歲(N= 56);單獨男性是 19.56 歲(n =

33);女性則是 23.54 歲(n = 23)。雖然樣本中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年齡差距沒有

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t = -1.46, ns.),但 Antony 等人在 1996 年總括一些早期

出版的研究報告結果,發現大多是男性發病年齡較早。湯、黃書中引述 NeZiroglu,

Anemone, and Yaryura-Tobias 在 1992 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性平均發病年齡有兩

個高峰,一是二十二至二十四歲,二是二十九至三十一歲。

在病程的發展中,多數的個案初發狀況為逐漸產生,但是某些個案也屬急性

初發。大多數個案有慢性化起伏的病程,而症狀惡化長與生活壓力相關聯。大約

15%個案的職業及社會功能逐漸敗壞。大約 5%個案有週期發作的病程,在各發

作之間很少症狀或沒有症狀。在李浩銘等人(2005)發表在慈濟醫學的一文引述

Lensi P 等人在 1996 年的研究發現,強迫症患者男性強迫症狀中以性、要求精確

及奇特的儀式化行為表現的比例較女性高;而女性在攻擊性意念及清潔儀式較男

性高,Juang YY 及 Liu CY 於 2001 年在台灣的研究也發現,男性較女性常出現

要求精確、對稱等症狀(引自黃政昌,2003)。

Page 13: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13

四、強迫症神經、生化因素

強 迫 症 狀 被 認 為 與 在 影 響 到 皮 質 - 紋 狀 體 - 視 丘 - 皮 質 迴 路

(Cortico-striatal-thalamic-cortical circuits)的病變有極高的相關性,在許多影響

到紋狀體(Striatum)的神經科疾患可以見到強迫症的症狀,例如 tourette’s

syndrome、sydenham’s chorea、huntington’s disorder、parkinson’s disorder。另外,

在強迫症患者的神經心理測驗顯示有類似於前額葉病變患者會有的操作及視覺

記憶的認知缺損;腦部影像檢查也可發現眼眶額葉皮質(orbital region of the

frontal cortex)、尾狀核(caudate nuclei)的活性較控制組的受試者活躍;藥物治

療也曾被證實可以回復皮質-紋狀體-視丘-皮質迴路的正常活性狀態因而減少強

迫症狀。因此有學者提出關於強迫症的神經解剖模式,認為患者的尾狀核在接受

外界環境的刺激後無法過濾不需要的訊息,導致過多害怕與危險的訊息再上傳至

丘腦與眼眶額葉皮質,因而使原本負責計畫、整合、評估及調控行為的眼眶額葉

過度反應,結果變成反覆不斷地執行檢查等動作。另一方面丘腦也傳遞訊息至前

扣帶迴,再由前扣帶迴傳遞訊息至杏仁核及海馬迴的結果,使產生許多自主神經

性的情緒反應,令病人感到焦慮(Comer,1992/2004;李浩銘等人,2005)。

許多神經傳導介質的異常分泌會導致強迫症,包括血清素(serotonin)、多

巴胺、GABA 和正腎上腺素。最初發現有效果是在臨床上研究者意外發現,兩種

抗憂鬱藥物 clomipramine 和 fluoxetine,會減低強迫思想和強迫行為的症狀。由

於這兩種藥物會增加血清素的活性,因為推斷此症狀是因為血清素的低活性所引

起的。另外有研究顯示服用多巴胺促動劑會惡化無意義的重複行為(stereotypic

behavior)。但是目前仍無證據證明在這兩種神經傳導物質介質上的障礙就是造成

強迫症的主因(Comer,1992/2004;李浩銘等人,2005)。

另外在神經免疫學的研究當中,Group A beta hemolytic streptococcus 感染後

Page 1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14

有某些小孩可能產生強迫症的症狀,因此學者認為有一群強迫症患者是因為鏈球

菌感染後的自體免疫反應攻擊基底核,尤其是尾狀核及殼核,造成皮質-紋狀體-

視丘-皮質迴路的破壞,產生強迫症狀。

神經、生化因素的發現,也出現越來越多的藥物治療方式,但還是不能完全

治癒。針對藥物治療的方式,在下一節將會詳細的探討。

五、認知行為學派對強迫症病因之解釋

(一)行為學派

行為學派的基本看法是「行為來自於學習」,以古典制約、操作制約為主。行為

主義學家認為人們發生強迫症是相當隨機的過程。並認為焦慮乃源於強迫思考,

而執行強迫行為是為了暫時解除焦慮。以下圖 1「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的關係」

表示(湯華盛、黃政昌,2006):

引發情境

(摸到、看到、聽到或想到各種令人擔心的刺激)

強迫思考

(重複且不合理的思考、影像或衝動)

壓 力

(焦慮、恐懼、厭惡、丟臉)

強迫行為

(重複的行動)

焦慮解除

(壓力暫時消除)

圖 1 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的關係

(資料來源:薛西佛斯也瘋狂:強迫症的認識與治療,湯華盛、黃政昌,2006,台北:張老師。)

Page 15: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15

在一個可怕或危機的情境中,患者正好在洗手、說話或做其他的事,而當威

脅升高的時候,患者把情況的改善和那種特殊行動連結在一起。而這種特殊的行

動與偶發的事物反覆連結之後,患者們就會相信這種行動會帶給他們好運,或實

際上改變了情境,最後這種行為就會變成減輕焦慮的方法。例如說:原本中性的

刺激物(如:浴室、刀子)或想法(神明的影像、數字 13 或 4),一開始經常和

引發焦慮的刺激(細菌感染、生病、攻擊、不幸的災難)配對出現,因而也逐漸

引發「恐懼」的感覺(古典制約),於是患者透過逃避或執行特定行為(如清洗、

檢查),得以降低焦慮不安的感覺。因此,日後一旦遭遇類似情境,便不斷重複

逃 避 或 執 行 特 定 行 為 , 也 就 增 強 了 這 個 特 定 思 考 或 行 為 ( 操 作 制 約 )

(Comer,1992/2004;湯華盛、黃政昌,2006)。

行為學派的理論在於解釋強迫症患者的強迫性行為,但是忽略了內在的心理

歷程,因此較常受到質疑。針對這一點,認知的觀點可以補其內在歷程的不足,

在下一段將會提到認知理論對強迫症的觀點。縱使如此,行為學派對於強迫行為

的治療貢獻極大,結合認知行為的治療方法,治療效果也不錯。

(二)認知理論

強迫症的認知解釋,始於每個人有重複、不想要及強制思想之觀察。每個人

都可能有傷害他人、從事不被接受的性活動,或被病毒污染的思想,但是多數人

很容易將它們拋到腦後或忽視它們。然而,那些發展出強迫症患者,特別會為這

種想法責備自己,而且預期某些可怕的後果將會接踵而來。為了避免這些後果,

他們試圖中和(neutralize)這些思想—以意謂著消除這些思想或行為的方式,在

內心把事情糾正或加以補償。中和的行為,可能包括要求他人特殊的在保證、仔

細考慮一些滿意的想法、洗自己的手或檢查危險可能的來源。當某種中和的努

力,引起心理不安暫時得到減輕時,它就會被增強且可能一再重複。最後中和的

Page 16: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16

思想或行為經常被使用,就會確定的強迫思想與強迫行為(Comer,1992/2004)。

Ellis 的理論當中,提到人有時候會有一些非理性信念。在湯華盛、黃政昌

(2006)書中,提出「怕髒、怕犯錯、怕危險」的強迫症患者經常出現的 11 項

非理性信念:

1.我必須重複做每件事情,直到它完全正確無誤為止。

2.我應該重複問話,以確定聽懂別人(醫生)說過的每一句話。

3.我心中絕對不可以出現任何一點不好的念頭或欲望。

4.當心中有不好的想法,就代表它一定會發生。

5.我必須不斷地洗手,才能確定手是乾淨的。

6.我必須能確定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7.我一定要去檢查垃圾桶,才能確定我沒有丟掉重要的東西

8.假如我觸摸髒東西,一定會生病,甚至死掉。

9.我必須不斷去檢查門窗,才能確定門窗是緊閉的。

10.我必須正確無誤地清楚知道家中每件物品的擺放位置。

11.我一定要洗澡二個小時以上,才能確保身體洗乾淨了。

強迫症患者往往受限於自己非理性的想法當中,無法跳脫出原有的想法。認

知學派學者認為「個人困擾不是來自於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對事情的看法」,治療

技術也在於如何讓當事人覺察到自己非理性的想法,進而慢慢去修正對事物過度

的態度。相對於強迫症患者的強迫性思想,認知學派的治療方法,完全是針對強

迫思考做處遇,結合了行為治療,也是目前治療強迫症較常使用的心理治療方法。

Page 1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17

第二節 強迫症的藥物治療及相關研究

根據上節文獻探討,強迫症患者在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生理因素

會導致強迫症。強迫症的藥物治療就是針對生理因素的治療方式。

最常使用於治療強迫症的藥物分為四線:第一線為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

劑,第二線為三環抗鬱劑,第三線是以上藥物都沒有作用的時候才使用的藥物,

第四線為並用其他強化藥物(Canadi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CAP〕,2006;李

浩銘等人,2005;湯華盛、黃政昌,2006)。整理如下:

一、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是較常使用的強迫症藥物,研究者參考湯華盛、黃

政昌(2006)內文,整理藥名、類型、劑量、效果,說明如表 2:

表 2 血清素回收抑制劑說明表

藥名 類型 劑量 效果

1. f luoxetine

(e.g., Prozac)

膠囊、錠劑 20 毫克 有比較長的半衰期,當達到血中平衡濃度時,每服

一次藥劑大約可維持五天左右。每日使用 40-60 毫

克比 20 毫克的療效佳。副作用比傳統三環抗鬱劑

少,患者比較少中斷治療。

2. fluvoxamine

(e.g., Luvox)

錠劑。 50 毫克 實驗組病人每日使用 100-300 毫克的無鬱寧,43%

的患者顯示出有治療反應,而安慰劑組只有 12%有

治療反應。

3. sertraline

(e.g., Zoloft)

錠劑 20 毫克 50-200 毫克抗強迫症的效果比安慰劑好。

4. paroxetine

(e.g., Seroxat)

錠劑 20 毫克 40-60 毫克比 20 毫克的療效佳。

5 citaplam(e.g.,

Cipram)

錠劑 20 毫克 是最純的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並且比較少跟

其他內科藥物有交互作用。

資料來源:薛西佛斯也瘋狂:強迫症的認識與治療(P.133-136),湯華盛、黃政昌,2006,台北:張老師。

一般人較常知道的藥物品牌為 Prozac,常用在憂鬱症患者身上,但是每個人

對於不同藥物的反應不同,通常醫師會根據患者對於藥物的反應來調整劑量或更

Page 18: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18

換藥物,來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

二、三環抗鬱劑

clomipramine(如:Anafranil),是一種三環抗鬱劑,與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

制劑不同之處,是除了有抑制血清素回收的作用外,還有正腎上腺素與多巴胺的

阻斷作用,並且對心臟機能有影響。它是第一個被發現可以治療強迫症的藥物,

使用約三十多年。它是錠劑,每顆 25 毫克。

三、其他藥物

以下的藥物都是在上述六種抗憂鬱劑未出現適當療效後,才會使用的第二線

藥物,治療效果並沒有比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好。這些藥物有:1. venlafaxine

(如:Effexor)、2. trazodone(如:Mesyrel)、3.單胺氧化酶 A 抑制劑(inhibitor

of monoamine oxidase A, MAOI)、4. moclobemide(如:Aurorix)。

四、併用其他強化藥物

加拿大心理治療期刊(The Ca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6),在第四類藥

物分類為不建議使用(not recommended)的藥物,有其他共病時使用,如併發

癲癇、精神並症狀…等。整理如表 3「強迫症併用其他藥物說明表」:

表 3 強迫症併用其他藥物說明表

藥名 說明

1. lithium 合併情緒障礙可使用。

2. anticonvulsants 合併癲癇病患或腦波異常可使用。

3. antipsychotics 合併精神病症狀、抽動或非典型強迫症症狀,可使用。

4. clonazepam 強化抗鬱劑治療強迫症的效果。

資料來源: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nxiety disorder, by The Canadi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 2006,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1, 43s-49s.

在使用藥物治療時,強迫症患者使用的劑量比治療憂鬱症的劑量還要高出許

多。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在使用足夠的劑量約三個月之後若仍無明顯改善,

Page 19: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19

可考慮使用上述的輔助藥物或選用其他的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李浩銘登

人,2005)。Comer(1992/2004)書中,引述 Black 等人(1997)以及 Taylor(1995)

的研究發現,服用 clomipramine, fuoxetine 和 fluvoxamine 對 50%至 80%的患者產

生改善。症狀不會完全消失,但是治療八週之後,症狀幾乎可以減輕一半,但是

若停藥很容易復發。湯華盛、黃政昌認為需要服用藥物三個月內可以看得出療

效,並要持續服用一年的藥物,然後才能緩慢地減藥,建議接受行為治療,減藥

後比較不會復發。

藥物治療搭配認知行為治療,在停藥之後比較不會復發。但是減低藥量或停

藥需要經過精神科醫師的檢核和同意,患者不能自行停藥,否則症狀很容易復

發。也可以看見藥物治療的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時候甚至還先以藥物控制身

體狀態之後方能進行心理治療。因此藥物治療是治療生理病變的部份,而認知行

為治療對強迫症患者則有療心的功效。

Page 20: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20

第三節 強迫症的認知行為治療及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兩個部份,第一個是介紹認知行為治療的治療歷程,第二個部份是

列舉相關之研究來探討治療效果。

一、強迫症的認知行為治療的內涵

認知行為學派認為強迫症的認知思考,就是一種內在的強迫歷程,個體必須

去改變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或想法,才能改善行為的困擾程度,與帶來情緒上的適

應(黃政昌,2003)。在開始治療之前,必須先加以衡鑑,衡鑑包括了檢查一些

強迫症患者的症狀、患者症狀嚴重的強度以及有無共病性…等(Clark, 2004)。

認知行為治療對強迫症患者的治療程序,研究者將治療程序分為三個階段

(Curwen, Palmer & Ruddell, 2003; Clark,2004;陳靜芳,2000;湯華盛、黃政昌,

2006;黃嘉慧,2001;蔡明輝,2003):

(一)治療的開始階段

在治療的開始階段,治療師的工作就是設定治療目標,並藉此來聚焦。因此

對於強迫症患者的認知行為治療,在開始的階段有以下要點是需要注意的:

1.發展對於個案問題的認知概念化

在治療的過程中,可將個案在維持因素、認知、情緒、行為、生理的毛病概

念化,整理為一個獨立的模組。這樣做除了幫助治療師可以明確知道問題的所

在,必要時可以讓患者知道,增進患者自我覺察的能力。

2.發展並維持協同治療關係(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建立協同的治療關係是重要的,這對成功的治療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礎。患者

可以分享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為何,強迫症患者通常的目標就是能減少非理性的

想法,並能自我控制。

Page 2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21

3.教育個案認識強迫症

認知行為是一種心理教育,將認知模式、改變歷程以及強迫症正確的相關知

識傳達給個案。教育個案認識強迫症有兩個目的:一是正常化強迫症非理性、闖

入的想法;二是提供一個治療的固定程序。

4.正常化非理性的想法

正常化患者非理性的想法、行為、意象與衝動,可以降低患者對自己的自卑

感,並且學習接納自己。

(二)治療的中期階段

治療的中期階段的目標就是重新建構認知以及產生新的選擇。在這個階段有

許多治療的技術與方法,也就是比較屬於工作的階段,分述如下:

1.辨認不合理的自動化思考

治療師必須與患者一同討論強迫症常見的不合理思考或負向的自動化思

考,讓患者充分了解這些不合理信念的「名稱定義」與「常見類型」。治療師可

以接著討論患者是如何中和(neutraliZe)這些焦慮的感覺,找出患者此種推理

背後矛盾或不一致之處。

2.持續紀錄平時出現的強迫思考

這個技術就是讓病患學習辨認事件的內涵,因為這些想法通常是模糊、不完

整、突然發生的,病患很難去終止它們。治療者會給予患者「強迫思考自我觀察

紀錄表」,讓患者能夠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覺察自己的強迫症狀。

3.挑戰不合理思考

這個階段可使用蘇格拉底對話、向下追問法等技術。蘇格拉底對話主要是治

療師不斷詢問當事人名詞的定義「definition」、「邏輯推理過程」(inference)、「根

Page 2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22

據事實」(fact)的問答式對話,以協助當事人體會想法和情緒間的不一致關係,

進而澄清更正自己的想法。

4.行為的治療法

行為的治療方法就是透過焦慮減除程序,來中斷患者進行的儀式或行為,以

削弱原來的增強模式,其中以「暴露 / 不反應法」最為有效,其次則是包括一

般焦慮疾患常用的方法,如「系統減敏感法」、「矛盾意向法」、「洪水法」、「飽足

法」等。治療師也可指派家庭作業,讓患者觀察每日強迫行為的出現情形,之後

治療師也可以執行放鬆訓練,使患者在想像的狀態之下,慢慢放鬆。

(三)治療的後期階段

治療的末期階段,治療師需要依照患者改善的情形,決定結束的時間。而在

告知患者治療即將結束的訊息時,常會出現患者開始退化的行為,治療師可依照

下面幾點來幫助患者:

1.幫助患者為治療的結束做預備

幫助個案為治療的結束做準備在治療歷程的早期就開始了,所以要在每一次

的治療時段中鼓勵患者擔負主動積極的角色。治療師對於治療需要持續多久,也

需要給予一個初期的估計,以便患者為治療的結束做準備。

2.患者摘述學會的東西並了解適當的技術與工具

治療的末期患者應了解自己的問題,並且將一些技術與工具運用在這些問題

上。而諮商師可以透過個案的摘述,評量患者的認知概念化的發展,之後決定何

時結束治療。

3.讓個案成為自己的治療師

認知行為治療最終目標就是當事人能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因此會鼓勵患

Page 23: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23

者覺察自己是有力量自我治療的。治療師可以邀請患者家人來討論預後的處理,

而強迫症患者要克服自身的症狀。努力防止症狀退化、變嚴重。

4.減少失誤與再犯

這個階段可以發展行動計畫以處理潛在的問題。在結束治療後的三個月、六

個月、或一年後,安排一些追縱性或促進性的治療時段,檢核患者的自我治療工

作的進展如何。

二、強迫症的認知行為治療效果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依研究報告的主題,將蒐集來的文獻分為兩個部份:(一)認知行為

治療與抗憂鬱藥物的比較、(二)合併治療與單一治療之比較。

(一)CBT 和抗憂鬱藥物治療效果之比較

Van Balkom et al. (1994)提出了一份強迫症後設分析的報告,檢閱的資料有

86 份,為 1993 年以前出版的研究報告,全部包含了前測 2594 名患者,中途有

385 名患者退出,後測 2569 名患者。研究報告如表 4「各種強迫症治療效果研究

的平均數效果量(Cohen’s d)比較」:

表 4 各種強迫症治療效果研究的平均數效果量(Cohen’s d)比較

抗憂鬱劑 安慰劑 認知行為治療

患者自我評估

治療效果(d) 0.95 0.20 1.46

SD 0.70 0.27 0.75

n 21 8 45

專業人員評估

治療效果(d) 1.63 0.59 1.47

Sd 0.91 0.69 0.70

n 38 17 29

註:CBT,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資料來源: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p. 351), by R. P. Swinson, M. M. Antony, S. Rachman, & M. A. Richter

(Eds), 1998,New York: Guilford.

Page 2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24

研究結果可以看得出來在抗憂鬱劑上面專業人員的評估大於患者評估,而認

知行為治療效果患者與專業人員的評估是相近的。在患者的自我評估之中認知行

為治療效果是大於抗憂鬱劑以及安慰劑的,而專業人員的評估抗憂鬱劑的治療大

於認知行為治療。共同點是抗憂鬱劑與認知行為治療的治療效果皆大於安慰劑的

治療。由此可得知抗憂鬱劑與認知行為治療的治療效果是顯著的,對患者而言認

知行為治療的治療效果是大於抗憂鬱劑的。

(二)合併治療與單一治療之比較

1. Van Balkom et al. (1998)之研究

Van Balkom et al.(1998)選取了117名強迫症患者為研究對象,但是有31名

提前退出,共有70名完成全程研究。研究為期16 週,共比較了5 種治療形式:

1.認知治療;2. 暴露/不反應法(E/RP);3. fluvoxamine 結合認知治療(8 週之

後);4. fluvoxamine 結合暴露法(8 週之後);5. 8 週的等待控制組(waiting- list

control condition)。6 個月後進行自然式的追蹤評量。研究結果如下:

(1)4種治療方案都改善了OCD 症狀,也降低了憂鬱等級;但是它們彼此之間在

效果上並沒有差別。

(2)先給予fluvoxamine 治療並沒有增進認知療法或暴露/不反應法的治療效果。

(3)6個月後的追蹤評量,OCD 症狀及憂鬱現象都有顯著改善,4 種治療方案在

效果上並沒有差異。

Page 25: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25

2. 黃政昌(2003)之研究

黃政昌研究台灣北區的門診強迫症患者在不同聯合治療模式下的治療效果

比較。將受試者有 8 人,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每一組均有 4 人。聯合治療模式

分為 1.先藥物治療後認知行為治療,2.先認知行為治療後藥物治療。主要是探討

一、聯合治療模式 1、2 是否有顯著治療效果;二、藥物治療是否能助長認知行

為治療或認知行為治療是否能幫助藥物治療。研究結果如下

(1)研究結果發現聯合治療模式 1、2 皆有顯著治療效果。

(2)單一治療效果,認知行為的治療優於藥物治療。

(3)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助長藥物治療的效果,而藥物治療較不能助長認知行為治

療效果。

(4)藥物治療合併認知行為療的效果,顯著優於單一藥物治療。

(5)認知行為療合併藥物治療的效果,大致優於單一認知行為治療。

從以上的研究結果發現,藥物治療有一定治療效果,也就是說強迫症患者不

能隨意停藥。Balkom et al(1994)研究顯示,患者本身主觀認同認知行為治療

較藥物治療有效。Van Balkom et al(1998)與黃政昌(2003)的研究報告也顯示

認知行為治療是有效果的,因此有足夠證據證實認知行為治療是有顯著治療效果

的。然而藥物無法助長認知行為治療,但認知行為治療卻可以助長藥物治療。

Page 26: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26

第四節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效果之相關研究

蒐集國內外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強迫症治療效果之研究不易。研究者查詢了

強迫症基金會(obsessive compulsive foundation, OCF)官方網站,未發現任何一

篇認知行為團體對強迫症患者治療的研究,最後在 EBSCOHost 找到了一篇認知

行為治療對強迫症的治療效果研究,一篇偏重於團體療效因子對焦慮症患者的治

療的研究,以及一篇關於自我覺知能力是否影響治療效果的研究。查詢國內文獻

僅發現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對於恐慌症、憂鬱症、過動症、營養衛生教育…等治療

性研究,其中以憂鬱症為最多,恐慌症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的研究有兩篇,並無對

強迫症患者的研究。

本章節依序介紹團體療效因子相關研究,其次為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恐慌症

治療效果研究,最後為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強迫症患者的研究。討論恐慌症的研

究,原因為強迫症與恐慌症同屬焦慮症狀,在病理上有相同之處,如害怕某物、

焦慮感極大等,治療效果也相同為舒緩患者之焦慮感,故納入文獻探討。

一、團體療效因子與相關研究

(一)團體療效因子

Yalom(1995)依據自己的經驗發現團體共有 11 個療效因子:灌輸希望、普

同感、傳達資訊、利他主義、原生家庭的矯正性重現、發展社交技巧、行為模仿、

人際學習、團體凝聚力、宣洩、存在性因子,後又自行補充一項自我了解,總共

有 12 個療效因子。而 MacKenZie(1997b;引自 Rutan & Stone, 2001/2004)又將

這些因素分成 4 大因素:支持的、自我表露、學習、心理的運作。

強迫症患者在人際社交上面已經出現了極大的問題,大部分的患者寧可待在

家裡不願出門,而且他們了解自己的行為已經屬於異常,更感受極大的自卑感

(Clark,2004)。因此,研究者認為以普同感、傳達訊息、發展社交技巧、行為模

Page 2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27

仿、人際學習、團體凝聚力對強迫症患者來說最為關鍵。普同感可以讓患者了解,

原來除了自己還有其他跟自己有相同痛苦的人存在,有正常化(normalize)的效

果出現(Clark,2004)。也因為透過團體的緣故,患者才有機會跟別人說話,才得

以發展社交的技巧(Rutan & Stone, 2001/2004;Yalom, 1995)。基本上發展社交

技巧、行為模仿、人際學習以及團體凝聚力都是強迫症患者所缺少的,在現實生

活中沒有辦法得到的事物,在團體中就能夠實現。有了關鍵性的因素之後,患者

就能夠有自我了解,從團體中得到學習與成長。

茲將 12 個療效因子與 4 大因素整理如表 5「團體療效因子一覽表」(Rutan &

Stone, 2001/2004; Yalom, 1995):

表 5 團體療效因子一覽表

4 大因素 12 個療效因子 說明

支持的 灌輸希望 治療師盡一切努力提升患者對於團體治療效果的信心,治

療師自己一定要相信團體是有成效的。

普同感 團體成員可以看到彼此的共通性。

利他主義 成員可以透過給予而自己獲得好處。

團體凝聚力 這是對於團體的一種認同感以及歸屬感,這種感覺是覺得

在團體之中被接納的緣故。

自我表露 宣洩 患者有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宣洩不滿或悲傷的情緒,團體內

有一個機會讓他能夠宣洩自己的情緒,除了宣洩還有教導

某種認知上的學習。

學習 行為模仿 在團體中成員會模仿領導者或其他的成員,在模仿別人行

為的同時也在澄清屬於自己的特質。

傳達訊息 教導患者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等知識,並直接給予忠告與

建議。

發展社交技巧 與成員之間的交談可協助成員培養談話的技巧,了解解決

衝突的方法,可體驗與表達同理心。

人際學習 人際學習是團體治療特有的歷程。團體是一個社會的縮

影,人際學習有幫助成員回歸於現實面。

心理的處理 自我了解 這個療效因子與人際學習有很大的關聯,我們從別人那邊

得到了對自己的自我特質,自己也能夠接受與發現過去不

自知或不能接受的特質。

原生家庭的矯正性

重現

成員會帶著自己原生家庭的互動型態來團體,團體可以顯

現這個現象,讓成員醒悟。

存在性因子 存在性因子包含了責任、基本的孤獨、必然性、生命的無

常。

Page 28: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28

(二)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憂鬱症與焦慮症患者之分析研究

Oei & Brownie(2006)發表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焦慮症患者的治療性研究,

重點為分析團體療效因子。

這篇研究是針對憂鬱和焦慮症狀的患者所進行的團體因子研究,有五項因

子:團體凝聚力、領導者支持、表達性、自主性、以及自我探索。研究對象 162

人,參與 CBT 團體,並在團體開始及結束時進行前、後測。結果是表達性和獨

立性在團體治療中的助益較大,領導者支持沒有得到太多幫助,而團體凝聚力和

自我探索跟結果一點關係都沒有。

研究對象為符合 DSM-Ⅳ診斷患有情緒困擾以及焦慮症狀的患者共 162 名,

包含女性 105 名男性 57 名。65 名患者患有恐慌症(有一些伴隨著懼曠症)、22

名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9 名有社交恐懼症、55 名有重鬱症、11 名有

輕鬱症。這些患者是從澳洲昆士蘭(Queensland)的私立醫院募集,在前、後測

之間失去了約 25%的患者。

團體根據手冊進行,團體的進行一個禮拜 2 次,一次 4 小時總共進行 4 週。

一個團體包含了 8 到 14 位成員。一個課程需要有兩位臨床心理師和一位心理科

的護士,每次團體領導者為一位臨床心理師和一位護士。團體領導者們有研究所

以上的資格,對於認知行為治療相當有經驗和專業。

研究工具有 1. Beck 焦慮量表:用來檢視焦慮程度。2.Zung 自填憂慮量表:

評定憂鬱程度。3.團體環境量表(GES):檢測成員對團體的感受,以及和成員

之間的感覺。此研究採取了五個量表內的向度:團體凝聚力、領導者支持、表達

性、自主性、以及自我探索。

在 BAI 和 Zung-SDS 顯示治療有效。階層迴歸分析發現 BAI 的後測分數與

前測分數的比較達顯著。而團體因子與 BAI 的相關係數不大(R 平方=.35)。但

是把這五個因子分開來看,表達性與焦慮分數成負相關,也就是說焦慮分數越

低,在團體內的表達性越高。

Zung-SDS 後測分數達顯著表示治療有效。團體凝聚力和自我探索與

Page 29: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29

Zung-SDS 後測分數無達顯著,而領導者支持、表達性、自主性則達顯著。表達

性和自主性則都是和 Zung-SDS 後測分數呈負相關。

研究發現表達性越高的成員,則在團體結束後焦慮和憂鬱分數明顯降低。這

個結果與先前的研究結果相同。而團體成員如果在團體中獲得足夠的自主性,在

憂鬱分數上也會降低。如果團體鼓勵表達,則可以增加自主性。

另外一個結果是領導者給予的支持越少,則對成員較有幫助。Corey & Corey

(2002)也表示過多的領導者支持反而會傷害治療效果,因為治療者會給予過多

的希望。

團體凝聚力在此研究並未有顯著效果。Woody & Adessky(2002)表示那應

該是團體沒有建立好,使得成員好像是獨立的個體,沒有信任團體。自我探索在

本研究也沒有顯著效果,不過討論發現這與團體凝聚力有關,如果沒有建立好有

信任感的團體,就沒有自我探索的機會。

此研究是針對焦慮症狀以及憂鬱症狀的研究,可提供其他心理疾患研究之參

考,但不能直接推論其他的疾患也是如此。團體的時機可能值得討論,以及考慮

的團體療效因子太少,在未來的研究之中都可以補強。

此研究可提供臨床心理人員參考,像是在帶領團體的時候可以讓成員們多保

持開放的態度,多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太多的領導者支持可能會妨礙成果,

可讓領導者做為借鏡。未來的研究可以參考成員的獨特性,對結果是否有影響。

Page 30: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30

二、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恐慌症的研究

黃嘉慧(2001)恐慌症患者之認知行為治療-短期效應與長期效應之評估,

以 37 名恐慌症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實驗組 15 人,控制組原有 22 人,流

失 6 人,剩下 16 人,以實驗組進行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研究。為期 8 週,每週一

次共 8 次。研究結果發現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於恐慌症患者有「立即性」的效果,

且也有「長期性」的治療效果,此處的長期為團體治療後六個月之後的追蹤調查。

這項研究的提出顯示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於「非理性信念」的治療效果非常好,

而強迫症正好是受到了許多「非理性信念」的控制而感到痛苦不已,因此此研究

顯示團體認知行為治療也跟個人認知行為治療一樣有效果。

蔡明輝(2003)同樣也是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恐慌症患者的研究,為次級分

析之研究,研究對象 92 名,實驗組 28 人,控制組 64 人。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治

療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減少醫療的使用率。參加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的患

者,之後在門診的次數比沒有參加的人少了 7.6 次;急診的次數少了 1.47 次;健

保給付總額實驗組比控制組少了 12959.93 元,都達到顯著水準。因此可以推論,

如果強迫症患者參加了認知行為團體,也可以減少醫療的使用率,對於強迫症患

者來說也減少了許多的負擔。

以上提出的兩個研究都證實了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於恐慌症患者來說是有

效的,而同屬於焦慮性疾患的強迫症患者來說,雖然不一定有相同效果,但是仍

具有參考價值。雖然以上這兩篇研究都是針對認知行為技術作探討,但缺少了團

體本身具有的療效因子,實在是一大缺憾。團體認知行為治療雖然是以認知行為

治療技術為主,然而影響成員改變的應不只認知行為技術,應該還有團體的療效

因子,而團體治療與個人心理治療不同之處也在於此。

Page 3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31

三、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強迫症的研究

Braga, Cordioli , Niederauer, Manfro(2005)發表了一篇論文,團體認知行為

治療對強迫症患者的研究,並加上一年的追蹤。

研究對象為符合 DSM-Ⅳ診斷為強迫症患者,年齡 18-65 歲之間,Y-BOCS

得分在 16 分以上。服藥三個月以上且維持穩定狀態。先選出 65 名,後排除 18

名,原因是有憂鬱自殺症狀、恐懼症、腦傷…等重大共病者排除。後來 6 名拒絕

參加團體,44 名參加團體之後,一名失聯,另一名則拒絕接受追蹤。研究對象

總共有 42 名,26 名女性 16 名男性,平均年齡 36.8 歲。而大部份的患者(81%)

至少有一個共病,一半有兩個共病,三分之一有三個以上的心理疾病。其中又以

焦慮性疾患最多,憂鬱症次要。有 17 名(40.5%)患者有長期用藥,平均 12 年。

研究方法:由有經驗的專業人員篩選,ICD-10 用來排除嚴重人格疾患,過

度評價量表(OIS)用來嚴重與僵化的信念,Y-BOCS 和 CGI 用在團體前、後,

評估患者症狀的嚴重度。團體結束後做一次測驗,在第 3、6、12 個月時各施測

一次,結果使用 MANCOVA 分析。預測復發的干擾則使用 Kaplan-Meier curve。

使用 the log-rank test 來觀察影響復發的因素。

治療效果持續性:在團體結束後,Y-BOCS 分數從 25.6 分降到 13.2 分,31

名患者認為有進步,1 年之後增為 32 人。量表顯示在治療結束後有 48.4%的患者

症狀減少,12 個月後測量有 54.5%。但是仍有 26.2%沒有任何起色。使用 MANOVA

結果也是如此。

此研究的限制就是樣本太小、沒有控制組、藥物治療的影響力、以及在追蹤

階段患者並無參加認知行為治療。雖然文獻顯示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是一個花費成

本較少的治療方式,但是訓練需要更為完善。此研究結果顯示團體認知行為治療

除了有短程治療效果,亦有長程的效果,但是未來還是需要多評量是否復發的機

率。詳細追蹤資料在治療 3 至 12 個月,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以及完全沒有進步

的調查,如表 6 所示。

Page 3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32

表 6 患者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以及完全沒有進步逐次追蹤表(n=42)

治療結束

n(%)

3 個月

n(%)

6 個月

n(%)

12 個月

n(%)

沒有進步 11(26) 7(17) 13(31) 10(24)

完全緩解 9(21) 14(33) 13(31) 16(38)

部分緩解 22(52) 21(50) 16(38) 16(38)

資料來源: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 1-year follow-up,

by D. T. Braga, A. V. Cordioli , K. Niederauer, G. G. Manfro, 2005, Acta psychiatr Scand(112),

180-186.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結束後有 9 名患者症狀完全緩解,在追蹤期間第 12 個月

增加至 16 名,顯示長程的治療效果甚至比短程的來得明顯。3 名患者在第 3 個

月的時候復發,4 名患者在第 6 個月時復發,4 名患者在第 12 個月時復發,因此

總共有 11 人復發。值得注意的是,使用 Kaplan–Meier 殘留曲線來預測,有無共

病與復發無關。

達到完全緩解的患者,一年之後還是維持治療效果,但是只有部份緩解的患

者則是容易復發。有些患者一點治療效果都沒有,尚不知道清楚的原因是什麼,

研究推測可能與動機、治療關係等因素有關。而年齡、共病、症狀嚴重度、過度

思考皆與復發無關;而症狀的緩解程度與復發有關,也就是症狀完全緩解的不會

復發,而部份緩解的則會。

Page 33: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33

四、結論

國內的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研究除了以上所介紹的兩篇,黃嘉慧(2001)、蔡

明輝(2003)以恐慌症為主之研究,研究者尚蒐集了其他的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研

究,像是陳靜芳(2004)、陳偉任(2006)、謝玉萍(2007)對憂鬱症患者治療效

果之研究,發現皆以研究認知行為技術對患者非理性信念的改善為主,缺少對於

團體內療效因子的觀察,也看出國內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研究對團體療效因子的忽

視。

團體的療效因子對改變仍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不可忽視。可是國內針對團體

效果所做的研究,大部份都是技術為主,完全忽略了團體本身就具有的影響力,

以及與個別治療的相異性,忽視了這點,則有可能無法讓人了解為何需要團體治

療。因此本研究以逐次歷程觀察以及團體結束後以半結構式訪談之方式研究,不

但可以清楚呈現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技術,而且還能夠分析出獨特的團體療效因

子,讓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強迫症患者治療有效分析更為全面。

並且,以上論文並非針對強迫症患者的論文,而是針對恐慌症與憂鬱症,在

國內沒有任何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強迫症患者治療效果的研究。也因為強迫症的

實徵性相關研究稀少,國內更無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門診強迫症患者治療效果之

研究,對於國內臨床實務工作者而言,參考的依據相對減少。國內臨床實務工作

者如參考國外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強迫症患者之研究,亦有文化上的差異性、患

者的需求不同…等問題存在,有一種手腳施展不開的困擾,因此急切需要國內相

關研究的產生。從以上的討論看來,更增強了研究的動機,也成為了主要的研究

目的之一,研究結果將作為國內臨床實務工作者參考之依據。

Oei & Brownie(2006)認知行為治療團體對於憂鬱症與焦慮症患者的研究,

總共研究五個療效因子,分別為團體凝聚力、領導者支持、表達性、自主性、以

及自我探索。文中提到成員的表達性越好,進步越有成效,以及領導者的支持越

Page 3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34

少對治療越有幫助,鼓勵表達因此自主性就會增高。此研究結果增加研究者觀察

的視角,觀察是否較常表達看法的人較為主動,進步幅度越大。

Oei & Brownie(2006)並提出提出團體認知行為治療除了能夠改善焦慮症

狀,甚至能夠憂鬱症狀。Van Balkom et al.(1998)也認為認知行為治療能夠降

低強迫症患者的憂鬱指數,不過尚無足夠證據顯示,針對強迫症患者之團體認知

行為治療,能夠降低患者的憂鬱程度。本研究為增加研究效度,故排除憂鬱症…

等其他共病受試者,在憂鬱分數較低的情況,是否能夠推論可降低憂鬱指數,則

持保留的態度。

Braga et al.(2005)的研究,持續追蹤一年,團體認知行為治療除了有短程

的效果,而長期的效果更加顯著;研究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以及完全沒有進

步來做追蹤,詳細紀錄患者的症狀變化,相當嚴謹。本研究因為受時效的限制,

僅能夠調查出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強迫症患者是否具有短程的效果,因此無法做

追蹤性的研究以驗證此一研究結果。

總而言之,國內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強迫症實徵性的研究缺乏,並缺少團體

療效因子之分析,本研究以質量合併之方式,除了探討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

療是否優於單一藥物治療,尚呈現團體歷程以及半結構式訪談來分析團體療效因

子,探討完整之治療效果。本研究是否能夠驗證 Braga et al.(2005)團體認知行

為治療具有短程的效果、Oei & Brownie(2006)針對強迫症患者之團體認知行

為治療,是否能夠降低患者的憂鬱程度,以及成員的表達性越好,進步越有成效

等研究結果,都將進一步討論。

Page 35: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藥物合併團體認行為治療對強迫症患者的治療效

果,包括藥物治療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的治療效果,是否較單一藥物治療來

得顯著,以及分析強迫症認知行為治療團體的獨特療效因子。乃採用準實驗研

究設計進行,並實施團體歷程觀察與質性訪談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實驗由於對象以及醫院環境的因素,無法隨機分派,僅能以收案的標準來

篩選受試者,屬於「準實驗設計」,實驗設計模式如下:

實驗組 O1 X O2

控制組 O3 O4

圖 2:實驗設計圖

註:O1 表示實驗組(藥物治療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治療)的前測分數、O3 表示控制組(單獨

藥物治療)的前測分數、O2 表示實驗組(藥物治療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治療)的後測分

數、O4 表示控制組(單獨藥物治療)的後測分數。

一、自變項

自變項為治療的方法,包括「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單一藥物治

療」等二種方式。實驗組為「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的處理方式,而控制

組則是「單一藥物治療」的方式。

Page 36: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36

二、依變項

依變項為治療效果之測量,如:強迫症狀的改善效果,有強迫思考以及強

迫行為,使用的工具為「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訪評);可否降低憂鬱感,

使用工具為「漢氏憂鬱量表」(訪評);患者焦慮感是否獲得緩解,使用工具為

「漢氏焦慮量表」(訪評);整體生活品質有無比實驗操弄前來得進步,使用的

工具為「生活品質問卷」(自評)。透過專業人員訪評填寫以及受試者自評方式,

在前-後測驗分數上顯示差距越大,表示治療效果越明顯。

三、控制變項

1. 篩選受試者:本研究擬定了收案的標準來篩選受試者,希望盡量將樣本的同

質性提高,達到實驗控制的目的。

2. 研究者誤差:團體治療者與研究者分別為不同的研究人員,以避免治療者和

研究者角色混淆以及領導者期待等實驗誤差發生,。

3. 單盲設計:在分派組別時,並無告知受試者為實驗組或是控制組,使受試者

處於單盲的狀態,降低實驗組為了得到研究者的注意而努力改善,控制組也

不會感到自己不受重視而故意退步,有效提升實驗的效度。

4. 藥物治療:由強迫症特別門診的同一位主治醫師負責開藥,以避免不同醫師

用藥模式的差異。因此,包括藥物的選擇、劑量的高低、改藥的時機,是否

需增加抗精神病藥物等,盡量控制為相同模式,以提升內在效度。

5. 組間差異:由於實驗組與控制組受試者不是隨機分派而來,因此為避免不等

組的誤差存在,將考驗人口學變項。若人口學變項確立有獨立性,則間接達

到了隨機分派原理,較能確立治療效果為實驗操弄所致。

Page 3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37

四、研究參與人員專業背景

(一)團體領導者

團體領導者為資深之精神科醫師,目前擔任聯合市立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之

主任,專長為強迫症、團體心理治療與憂鬱症與自殺防治,擁有 20 餘年的專業

資歷,並撰寫以認知行為治療法對於強迫症治療的專書。開設了許多團體認知行

為治療來治療強迫症患者,專業能力紮實。

(二)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評分者

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評分者為專業資深諮商心理師,學術專長為臨床心理

測驗工具的編製、諮商中的心理評估研究、強迫症的治療研究,臨床專長有強迫

症認知行為治療、青少年心理評估與治療、精神官能症之心理治療…等。評分者

效度佳。

(三)漢氏憂鬱量表評分者

漢氏憂鬱量表由資深臨床心理護士來評分,擁有 20、30 多年臨床心理工作

的資歷,熟稔各種常見臨床的心理量表評分方式以及流程,常使用漢氏憂鬱量表

為患者評分。

(四)漢氏焦慮量表評分者

漢氏焦慮量表由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生來評量,大學主修即為心理輔導,且

在研究所階段已聯合市立醫院松德院區實習超過半年以上,因此在心理測驗上的

訓練紮實。

(五)團體觀察人員

團體觀察人員有兩人,一名為研究者另一名同為漢氏焦慮量表評分者。兩人

同為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班學生,且本人已修畢團體心理治療課程,並擁有多次

帶領團體經驗,熟知團體歷程,有助於團體觀察。

Page 38: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北部某醫院精神科強迫症門診的患者,由主治醫師以門診看病的

方式陸續邀請藥物治療穩定、強迫症狀嚴重度接近、無嚴重共病診斷的受試者參

加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研究。受試者在被告知研究程序與權利義務後,會簽署一份

「研究知後同意書」,來保障受試者的個人權益與隱私權,包括資料處理過程將

以代碼進行資料分析與撰寫、研究結果僅用以學術論文發表,以及研究結束將所

有私人檔案加以銷毀等承諾聲明。本研究通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人體試驗委員

會」的審核與監督,案件編號「TCHIRB-970810-E」(見附錄 1、2、3),以確

保本研究的合法性與受試者的權益。詳細的收案標準如下:

1.受試者經精神科醫師臨床評估後,符合 DSM-Ⅳ中強迫症之診斷準則。

2.強迫症嚴重程度為中等以上者,即「耶魯-布朗強迫症嚴重程度量表」得分為

中度以上者(16 至 25 分及 25 分以上;純思考或行為,僅需要 10 至 14 分)。

3.患者年齡為 18-65 歲之間,且教育程度在國中學歷以上。

4.患者願意配合為期 11 週,每週 120 分鐘的認知行為治療團體,且時間可配合

(每週一下午三點到五點)。

5.排除具有下列共病者:腦傷、智能障礙、酒癮、重大身體疾患、人格疾患、重

鬱症、飲食疾患、拔毛症等患者。

研究者最後收齊實驗組總共有 11 名成員。原 15 名,過程中 2 名男性、2 名

女性退出團體,最後留下 6 男、5 女。控制組共有 10 人,無人流失,共 6 男、4

女。

研究對象詳細基本資料如表 7 所示,M1-M11 為實驗組成員 M12-M21 為控

制組成員。整體平均年齡 30.43 歲,實驗組平均年齡 32.18 歲,控制組平均年齡

28.5 歲。其中已婚者 4 人(19.04%),17 人(80.95%)未婚。12 人(57.14%)

Page 39: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39

大專畢(肄)業,3(14.28%)人碩士畢(肄)業,1 人(5.76%)高中職畢(肄)

業,1 人(5.76%)國中畢(肄)業,教育水平高。失業者有 11 人(52.38),4

人(19.05%)還是學生,其餘 6 人(28.57%)分散在各行各業,有美容師、服

務業、美工、傳送員、農會經理等。8 人(38.10%)有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

和基督教,以佛教居多,13 人(61.90%)無宗教信仰。平均病齡約 9 年。強迫

思考以擔心危險、怕髒為主,強迫行為以重複檢查、清洗為主。

表 7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一覽表

教育

程度 工作 信仰

病齡

(年) 症狀說明

M1 男 30 未

婚 碩士 學生 無 17

思考:擔心犯錯、危險。

行為:重複檢查。

M2 女 27 已

婚 高中

美容

師 無 2

思考:怕髒、怕犯錯、危險。

行為:重複檢查。

M3 男 22 未

婚 大專 學生 無 8

思考:怕髒(覺得父親很髒)。

行為:重複清洗。

M4 女 29 未

婚 大專

服務

業 有 3

思考:怕危險。

行為:無(純信念)。

M5 女 30 未

婚 大專 無 無 8

思考:怕髒。

行為:重複清洗。

M6 女 39 未

婚 大專 無 無 13

思考:怕發生危險。

行為:重複檢查。

M7 男 35 未

婚 大專 美工 有 20

思考:擔心犯錯(水電),發生危險。

行為:重複檢查。

M8 男 38 已

婚 大專

傳送

員 有 18

思考:怕不整齊。

行為:重複檢查。

M9 女 24 未

婚 大專 無 有 9

思考:擔心數字不正確、怕髒。

行為:重複檢查、清洗。

M10 男 28 未

婚 碩士 無 無 15

思考:怕髒、怕不精確。

行為:清洗、整理

M11 男 52 已

婚 大專

農會

經理 有 4

思考:怕危險。

行為:重複檢查。

Page 40: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40

表 7(續)

人口學變項屬性考驗,實驗組與控制組的考驗類別變項如性別、教育程度、

婚姻狀態、宗教信仰等以卡方檢定(χ2 test)考驗其獨立性,年齡與病齡則以曼-

惠特尼 U 檢定(Mann-Whitney U test)考驗是否有顯著差異。經過考驗之後,

如同表 8「實驗組與控制組強迫症患者之人口學變項統計表」,實驗組和控制組

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人口學變項均無達顯著,表示間接達到了隨機分派

原理。

M12 女 31 未

婚 大專

無 10

思考:怕髒。

行為:重複檢查。

M13 男 16 未

婚 高中

學生

無 2

思考:怕髒。

行為:重複清洗、檢查。

M14

男 23

婚 高中

無 9

思考:怕危險。

行為:重複檢查。

M15 男 28 未

婚 大專

無 6

思考:怕髒。

行為:重複清洗。

M16 男 39 未

大專

有 4

思考:怕髒。

行為:重複檢查。

M17 女 28 未

婚 高中

無 2

思考:怕髒。

行為:重複清洗。

M18 女 33 未

婚 高中

有 18

思考:怕髒。

行為:重複清洗。

M19 男 27 未

婚 大專

學生

無 10

思考:怕髒、掉東西。

行為:重複檢查、清洗。

M20 男 33 已

婚 國中

電作

員 有 6

思考:怕髒、掉東西。

行為:重複清洗、整理

M21 女 27 未

婚 碩士

無 5

思考:怕遺失。

行為:重複檢查。

Page 4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41

表 8 實驗組與控制組強迫症患者之人口學變項統計表

實驗組(n=11) 控制組(n=10) 總和 統計值 p 值

性別

男 6(55%) 6(60%) 12(57%) χ

2=.64

P=.80

女 5(45%) 4(40%) 9(43%)

合計 11(100%) 10(100%) 21(100%)

年齡分佈

平均數 32.18 28.50 U=43.5 P=.416

標準差 8.46 6.223

病齡

平均數 10.66 7.25 U=40 P=.29

標準差 6.36 4.76

教育程度

國中畢(肄) 0(0%) 1(10%) 1(5%)

高中畢(肄) 1(9%) 4(40%) 5(24%) χ2=4.429 P=.219

大專畢(肄) 8(73%) 4(40%) 12(57%)

碩士畢(肄) 2(18%) 1(10%) 3(14%)

合計 11(100%) 10(100%) 21(100%)

婚姻狀態

已婚 3(27%) 1(10%) 4(19%) χ2=1.041 P=.314

未婚 8(73%) 9(90%) 17(81%)

合計 11(100%) 10(100%) 21(100%)

宗教信仰

有 5(45%) 3(30%) 8(38%) χ2=.531 P=.466

無 6(55%) 7(70%) 13(62%)

合計 11(100%) 10(100%) 21(100%)

工作

有 7(64%) 3(30%) 10(48%) χ2=2.376 P=.123

無 4(36%) 7(70%) 11(52%)

合計 11(100%) 10(100%) 21(100%)

*P<.05

Page 4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42

第三節 研究程序

一、收集受試者

王文科(1995,P.119)指出,實驗研究如有嚴密的實驗控制組,至少要 15

人才有效。在配合團體人數的限制,以及評估可取得的樣本人數,依據收案標準,

陸續招募 30 位受試者,其中實驗組和控制組各 15 名。但在收案過程不如預期順

利,與領導者與指導教授討論之後將控制組收案人數改為 10 人。研究程序如圖

3 所示:

圖 3 研究程序圖

收集受試者

陸續邀請藥物治療穩定、強迫症狀嚴重度接近、無嚴重共病診斷的 21 位受試者。

前測 前測

藥物治療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

單獨藥物治療

後測 後測

質性分析

歷程紀錄、療效訪談

分派組別

實驗組

優先報名且符合參加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條件的前11 位受試者。

控制組

陸續報名且符合參加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條件的後10 位受試者。

補償性團體認知行為治療

Page 43: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43

除了在門診內邀請受試者進入研究團體,並在愛心基金會強迫症患者專區張

貼招募成員訊息,以及在診療室外以及醫院看板張貼招募成員海報,有意願者可

透過電子郵件以及電話報名查詢,經過審查後可成為團體成員之一,審查人員為

專業臨床護士。

研究者於民國 97 年 8 月送研究申請書及研究計畫書至聯合醫院人體試驗委

員會審查,並於同年 12 月中通過審查,12 月底開始收集受試者,採立意取樣方

式,於民國 98 年 4 月收齊實驗組成員,開始實施認知行為團體治療,並陸續收

取控制組成員於同年 8 月後測完畢。

實驗組原收集了 15 名受試者,後來流失 4 名,正式實驗組團體成員為 11 位。

流失原因分包括:團體前測有 1 名女性強迫症嚴重度不符合收案標準、1 名女性

因為工作因素無法進入團體、1 名男性團體進行至第三次不想繳交保證金因而退

出團體,以及 1 名男性不知原因聯絡不上等。控制組則無人流失,共 10 人。

為避免樣本流失損害研究效度,參加實驗組團體者預先收取保證金 500 元

整,成員領取簽名收據,待團體結束後全數退回,缺席超過兩次則沒收保證金,

全數捐給愛心基金會作為強迫症患者福利用途。

二、分派組別

優先報名且符合參加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條件的11位受試者,為配合團療實

驗,優先納入「實驗組」(俗稱參加第一梯次團療)。陸續報名且符合參加團體

認知行為治療條件者的另10位受試者,納入「控制組」,待團療實驗結束後,再

參加補償性的團療(俗稱參加第二梯次團療)。

Page 4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44

三、實驗階段

1.在實驗組團體開始之前,實驗組、控制組均需接受相關評量工具的前測與維持

原來的藥物治療方式。

2.接下來實驗組接受為期 11 週的第一梯次團體認知行為治療與歷程觀察記錄;

控制組則是告知必須每二週固定回診,等第一梯次團療結束後,再參加第二梯

次的團療。

3.實驗階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全程以「團體歷程觀察紀錄表」進行記錄,並在每

次團體結束後與領導者以及另外一位觀察員討論。

4.實驗組團體結束後,實驗組、控制組均需接受相關工具的後測測量。實驗組受

試者進一步接受半結構式的訪談分析;控制組,則開始接受第二梯次的團體認

知行為治療。

Page 45: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量化工具包括:門診患者資料表、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漢氏焦慮量表、

漢氏憂鬱量表、生活品質問卷。質性工具包括:團體歷程觀察記錄表、團體療效

訪談大綱。分別介紹如下:

一、門診患者資料表

研究者依照研究資料分析之需要,編擬了人口學變項之問卷,主要是分析人

口學變項在量表上的分數有無差異。人口學變項如下:

1. 性別:男、女。

2. 年齡:填寫實足年齡。為了分析簡便,以平均數的方式呈現。

3. 婚姻:已婚、未婚、離婚、喪偶

4. 教育程度:填寫最高學歷,分為五個等級:國中畢(肄)業、高中或專科畢

(肄)業、大學畢(肄)業、碩士畢(肄)業、博士畢(肄)業。

5. 職業:各自填寫自己的職業。

6. 宗教信仰:分為有跟無二類。

7. 發病時間:自行填寫。

二、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

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 Y-BOCS)

是Goodman等人1989年所發展的強迫症量表(詳見附錄4)。它是一種半結構式

晤談,設計用來評估經過診斷患有強迫症的病患,其症狀嚴重度及對治療效果的

反應,分為三個部份。第一個部份主要有強迫思想與強迫行為的定義及範例,由

晤談者教授患者正確的知識,讓患者清楚明確的瞭解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意義。

第二個部份是一份「症狀檢核表」(Symptom Checklist),裡面列舉了50 種以上常

Page 46: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46

見的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晤談者詢問患者最近或過去是否有出現這些症狀,然

後請病人列出其最顯著的強迫思考、強迫行為以及跟OCD 相關的迴避行為。第

三部份包括了10 題的核心題目 (core items) 和11 題的進一步的調查題目

(investigational items)。10 題的核心題目,在實際運用中不但評量快速,而且已

有非常良好的信度、效度等心理計量指標,因此經常在研究過程中被採用;國內

湯華盛等人(2006)將此量表翻譯為中文,施測後也得到極高的信、效度,發現

評分者信度為0.99;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0.83,除此之外,效標關聯效

度以及建構效度都相當高;最後11 題的調查題目是暫時附上的,缺乏進一步的

評估的報告,因此少被採用。

本研究採用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中的「症狀檢核表」,作為評估與辨別患

者強迫症狀的工具,並可與人口學變項做進一步分析。而以耶魯—布朗強迫症量

表中的「10 題核心題目」做為評估患者強迫症狀的嚴重程度,並作為日後藥物

治療與團體心理治療等效果的評量依據之一。

三、漢氏憂鬱量表

漢氏憂鬱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 是英國學者 M.

Hamilton(1960)年發展出來的憂鬱症評量表(詳見附錄 5),並於 1967 年略作

增修。HAM-D 各題為點量表評分,其中 8 題為 0-2 分, 9 題為 0-4 分,總分 0-52

分。此量表為他評量表,評量個案最近一個禮拜以及會談所觀察到的情緒及身心

狀態。HAM-D 為早期發展出來之量表,信效度資料不多。其內在信度中等

(item-total correlation: 0.2 to 0.8),評分者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則不錯,可達

0.84 以上。因素分析為 7 個因數結構:焦慮/軀體化、體重、認識障礙、日夜變

化、遲緩、睡眠障礙、絕望感。0-4 的 5 級評分。總分超過 35 為嚴重,超過 20

為中度抑鬱,小於 8 分則沒有憂鬱。國內雖無中文化版本信、效度考驗的研究報

告,但是由於量表是依據憂鬱常見的身體、認知、情緒、飲食、作息等因素進行

Page 4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47

評量,類似國內對於憂鬱症診斷的依據--DSM 系統,因此較無文化上的差異的問

題,國內臨床心理工作者也都自行翻譯使用。

四、漢氏焦慮量表

Hamilton 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ly scale,HAM-A)是 Hamilton 於 1959

年提出的,在精神科中應用較廣泛,主要用於評定精神官能症及其他焦慮症狀嚴

重程度(詳見附錄 6),量表包括 14 項:焦慮心境、緊張、害怕、失眠、認識

功能、抑鬱心境、軀體性焦慮(肌肉系統)、軀體性焦慮(感覺系統)、心血管

系統症狀、呼吸系統症狀、胃腸道症狀、生殖泌尿系統症狀、植物神經系統症狀、

會談時行為表現。按 0-4 級評分,有具體評分指導。分為軀體性和精神性兩類因

數結構。總分超過 29 分為嚴重焦慮,21-29 分為明顯焦慮,14-21 分為中度焦慮,

7-14 分輕度焦慮,低於 7 分沒有焦慮。與漢氏憂鬱量表相同,國內尚未中文化版

本信、效度考驗的研究報告,國內臨床心理工作者大都自行翻譯使用。

五、生活品質問卷

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台灣版問卷發展小組,於1997年向世界衛生組織

生活品質問卷(WHOQOL)瑞士總部取得台灣版的發展權。透過相關專業背景的

人員翻譯、討論與修改、心理計量考驗與常模建立,共完成「台灣版世界衛生組

織生活品質問卷」100題(外加12題本土性題目)與「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

生活品質問卷」26題二個版本(外加2題本土性題目)。本研究採用的是簡明版

28題,量表內容詳見附錄7。這份量表內容共有28題,內含四個次向度:生理健

康層面(7題)、心理層面(6題)、社會關係層面(4題)、環境層面(9題)、

整體層面(2題)。計分方式,從非常不滿意至非常滿意,採5點量尺作答,分別

1、2、3、4、5計分。再將每一個層面的總分轉換為0至100的本土性常模分數。

量表各向度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係數為:生理健康層面(.76)、心理

層面(.70)、社會關係層面(.72)、環境層面(.77)、總量表(.91);2至4

Page 48: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48

週的重測信度每一題均在.60以上,各層面更在.75以上,顯示該量表的信度相當

不錯。在預測效度方面,以生理健康、心理、社會關係、環境四個層面,來迴歸

預測總生活品質,可解釋總生活品質的90%變異量。在建構效度考驗方面,以探

索性因素分析來考驗,結果的確可找到相同的四個層面,而且可解釋約73%的變

異量。可見該量表也具有不錯的效度指標(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台灣版問

卷發展小組,2001)。

六、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手冊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手冊為實施團體治療的參考依據。本研究之團體認知行為

治療手冊主要是根據湯華盛(2002)的認知行為治療手冊,進行修改使用。湯華

盛醫師目前擔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專任主治醫師兼主任,曾

任市療成人精神科副主任,社區精神科主任、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現任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事,專長為強迫症、團體心理治療與憂鬱症與自殺防治。

本手冊之理論依據參考文獻 探討 ( Curwen, Palmer & Ruddell, 2003;

Clark,2004;陳靜芳,2000;湯華盛、黃政昌,2006;黃嘉慧,2001;蔡明輝,

2003),將團體分成開始期、中期以及後期。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手冊大綱,如表

9 所示,一開始成員先自我介紹、與領導者建立關係、以及正確的衛生教育,中

期加入暴露/不反應治療以及認知治療,後期則是幫助患者為治療的結束做準

備、家屬如何協助患者進步以及預防再復發。

理論的目的在於讓患者在思考上往合理的方向漸進,並且透過暴露不反應的

作業,患者可以觀察到焦慮狀態的變化,更能夠控制自己的焦慮感,最後則是教

導患者如何在團體結束後自我治療,預防病情再復發。由於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為

期 11 週,每次 120 分鐘,屬於短期密集性治療,患者只要缺席一次就會與治療

歷程脫軌,因此建議患者不要缺席,以免妨礙治療效果。團體實際進行流程概況

將簡要紀錄,紀錄表格如附錄 8。

Page 49: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49

表 9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手冊大綱

次數 日期 團體內容 需準備之器材

1 4/6 建立治療關係

1. 「研究同意書」。 2. 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漢氏焦

慮量表、漢氏憂鬱量表、生活品質問卷。

3. 自我觀察紀錄表。 4. 錄音筆。

2 4/13 認識強迫症及相關病

1. 「薛西佛斯也瘋狂」。 2. 暴露/不反應法紀錄單。 3. 團體療效因子量表。 4. 自我觀察紀錄表。 5. 錄音筆。

3 4/20 了解強迫症的成因 1. 「薛西佛斯也瘋狂」。 2. 團體療效因子量表。 3. 錄音筆。

4 4/27 實施行為治療-排出

焦慮階層 1. 「薛西佛斯也瘋狂」。 2. 暴露階層表。

5 5/4 實施暴露/不反應法

(1)

1. 焦慮分數記錄表。 2. 「薛西佛斯也瘋狂」。 3. 錄音筆。

6 5/11 實施暴露/不反應法

(2)

1. 焦慮分數記錄表。 2. 「薛西佛斯也瘋狂」。 3. 錄音筆。

7 5/18 實施暴露/不反應法(3)+認知行為治療

(1)

1. 強迫思考記錄單(A 式) 2. 暴露/不反應記錄單 3. 強迫症自我觀察紀錄 4. 錄音筆。

8 5/25 實施暴露/不反應法(4)+認知行為治療

(1)

1. 強迫思考記錄單(B 式) 2. 暴露/不反應記錄單 3. 強迫症自我觀察紀錄 4. 思考邏輯澄清單 5. 錄音筆。

9 6/01 家屬可協助的方式

1. 認識強迫症。 2. 強迫症家屬手冊。 3. 錄音筆。

10 6/08 預防復發計畫(1)

1. 「思考邏輯澄清單」、「強迫思考記錄單(B 式)」。

2. 「暴露/不反應記錄單」、「強迫症自我觀察紀錄表」。

11 6/15 預防復發計畫(2)

1. 質性訪談大綱。 2. 預防復發的重要原則。 3. 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漢氏焦

慮量表、漢氏憂鬱量表、生活品質問卷。

4. 團體療效因子量表。 5. 錄音筆。

Page 50: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50

七、團體歷程觀察記錄表

團體歷程觀察記錄表,詳見附錄 9。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份為成員特殊行

為觀察記錄表,第二部份為成員特殊行為量化計分表,第三部份為團體療效因子

觀察記錄表,第四部份則是團體療效因子定義表。歷程觀察記錄可以顯示團體進

行時的內容,收集團體進行的概況,以便日後協助分析出強迫症團體的獨特療效

因子。

八、團體療效訪談指引

如表 10「團體療效訪談指引」所示,研究圍繞著兩大主題,第一為團體療

效因子,第二為認知行為治療效果。首先,團體療效因子的訪談指引原依據 Yalom

12 大團體療效因子,經逐次歷程觀察分析後,排除完全沒出現之療效因子,保

留 7 個較常出現的團體療效因子作為訪談題項,分別為宣洩、普同感、灌輸希望、

傳達訊息、團體凝聚力、利他主義、人際學習。題目的撰寫是將這些因子以白話

通俗的方式轉化,讓受訪者可以輕易瞭解研究者的問題,問題盡量以開放式為

主,讓受訪者可以多說一點。

認知行為治療部份,分別訪問各式行為作業(暴露/不反應法)以及認知作

業(思考邏輯澄清單、認知作業表單…等)對患者的影響為何。由於患者對於認

知行為治療相關知識充足,也明白自己正在施做的為哪類作業,因此在訪談問題

上面無修飾,直接以治療的方式詢問,如有不清楚之處再加以解釋。除了以上兩

大主題,最後加上一題「除了以上的問題,請問你覺得要進步還需要哪些因素?」

作為受試者自行補充之用。

Page 5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51

表 10 團體療效訪談指引

團體療效因子

問題一 團體治療跟個別門診治療有什麼不同?

問題二 團體進行的時候,哪位成員說的什麼話讓你印象最深刻?

問題三 你團體之中能夠輕鬆的說出心裡的話嗎?包括了平常對人難以啟

齒的話。在說出自己的心事之後,會感到舒坦的感覺嗎?(宣洩)

問題四 領導者的鼓勵能幫助你增加對抗強迫症的信心嗎?為什麼?(灌輸

希望)

問題五 看到成員們有相同的經驗(特質),以及相同的痛苦,對你來說有

什麼的影響?(普同感)

問題六 團體的成員們能給你支持、鼓勵嗎?什麼支持。(團體凝聚力)。

問題七 學習到正確的強迫症知識對你的幫助是什麼?(傳達訊息)

問題八 你有看到別人的進步,然後也促成了自己的進步嗎?(人際學習)

問題九 你是否曾鼓勵成員們如何才能進步?希望其他成員能進步嗎?(利

他主義)

認知行為治療效果

問題一 你對於哪一個的作業印象比較深刻?為什麼。

問題二 醫生在團體中說的話哪一句話比較深刻?

問題三 在團體中你覺得吸收到哪一個知識最受用無窮?

問題四 您對「暴露/不反應法」的看法是?如何面對「暴露/不反應法」的

焦慮?

問題五 暴露/不反應有什麼效果?

問題六 你對於「認知作業」的看法?

問題七 認知的作業有什麼效果?

*其他:除了以上的問題,請問你覺得要進步還需要哪些因素?

Page 5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52

第五節 資料分析

本研究分為實驗組 11 人與控制組 10 人,經過填寫之後得到的原始資料,加

以整理之後,使用 SPSS 12.0 中文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先用描述統計

的方式整理個案的基本資料,之後再使用推論統計的方式來分析實驗組與控制組

的治療效果有無差異。

一、量化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將類別變項(性別、工作、婚姻狀況、教育程度、有無宗教信仰)以卡方分

配來描述。等距以上變項(年齡)則以平均數、標準差分配描述之,因樣本數量

小故使用 Mann-Whitney U test 檢測實驗組與控制組年齡有無差異。

(二)推論性統計

統計方法有二,參考圖 4 示意:

圖 4 統計方法示意圖

1 使用曼-惠特尼 U 考驗(Mann-Whitney U test)比較「實驗組、控制組,組間的

前-後測分數之差異」,以探討兩組在前測分數上是否合乎等組的條件。

2.使用魏可遜配對組帶符號等級考驗(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比較「實驗組、

控制組組內前-後測分數之差異」。以驗證「藥物合併團體認行為治療對強迫症

Page 53: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53

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優於單一藥物治療」之研究假設。

二、質化分析

本研究質化資料為輔佐之角色。增加質化的資料分析方式,目的就是要補

充量化研究的不足之處,透過逐次團體歷程觀察記錄與一小時的個別團體療效訪

談,希望能夠分析出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的療效因子。

在團體最後一次(第 11 次),先請團體成員填寫可與訪談者配合訪談的時

間,時間集中團體結束一週內,並在預定的時間於醫院的個別診療間訪談,共

訪問 11 名成員。採半結構式個別訪談,進行約一個小時,根據事前所擬定的訪

談指引訪問團體的成員。

訪談原則參考黃政昌(2003),修改如下:

1. 依據訪談指引逐題詢問,以開放式訪問法為主,並且鼓勵受訪者多分享,如

有語意不清或發言極少,則以封閉問句探問。

2. 以受訪者的敘說為主,訪談員以極少的話語回應,如果受訪者不清楚題意則

再加以說明。訪問過程訪談員以點頭或眼神接觸鼓勵受訪者發言。

3. 對於受訪者的情緒反應或價值陳述,訪談員僅點頭傾聽,並回應已瞭解,如

陳述太多離題的內容,則予以打斷引導回主題。

4. 控制訪談時間,心存訪談指引,如前面題項受訪者發言已回答後面題項,則

輪至後面題項時可跳過不問,控制所有的問題可在時間內訪問完畢。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由研究者與一位心理輔導研究所的碩士生共同擔任觀察

員,增加了多元的角度與討論,並且少了僅有一位觀察員的過於主觀問題。歷程

觀察分析包含了成員特殊行為觀察以及團體療效因子觀察兩部份。

資料分析方式參考黃政昌(2003)、劉依玫(2008)質性資料分析方式。依

據原始逐次歷程觀察記錄,整理出出 7 個主要的團體療效因子,再加上探討認知

Page 5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54

行為治療效果的問題,製作成訪談指引。資料分析方式即以訪談指引的題項為

主,從訪談資料以及逐次歷程觀察資料中整理出共同結論,接著將受訪內容節錄

於共同結論之下。茲舉訪談指引第三題如下:

(三)你團體之中能夠輕鬆的說出心裡的話嗎?包括了平常對人難以啟齒的話。

在說出自己的心事之後,會感到舒坦的感覺嗎?(宣洩)

訪談中,成員表示可以輕易訴說症狀、輕鬆發言,並且有比較舒坦的感覺。

有些人比較膽怯於說話,但是輪到自己講話的時候也都敢講,不怕別人把話洩漏

出去,也不怕被成員們恥笑,反而會採用幽默的口吻來描述。從逐次觀察計分表

中,可以看出,「宣洩」在團體十次皆平均地出現,在第五次時最為強烈,那時

候有成員反應可以克服就不用來找醫師了,反應內心無奈的感受,但不是每次都

很強烈。

註:本表格為舉例說明使用,不列入表、圖目錄。

M7 我比較少講話,也有比較多次沒來,所以比較少發言,但是症狀都敢講,

不怕別人說出去。

M10 可以講出難以啟齒的話,但是不多。有比較舒坦的感覺,因為講出來以

後不用埋在心裡,有時候講出來以後,發現別人也說他也是這樣,就不

會覺得自己很怪。

M11 我想在團體當中該講的都講了,我都是挑嚴重的講。有時候講的話可以

讓大家笑一下,雖然覺得自己有點怪。大家互相溝通也算是一種不錯的

治療。

「宣洩」逐次觀察計分表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第九次 第十次

計分 2 1 2 3 1 1 2 2 2

說明:療效因子出現的計分方式:3-強 2-中 1-弱 0-無出現。

Page 55: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5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分成三節,第一節為「認知行為治療團體對強迫症治療效果量化分析」、

第二節為「認知行為治療團體對強迫症治療效果質化分析」、第三節為「綜合討

論」。研究結果以量化資料為主要治療效果依據,輔以質性觀察資料進一步探討

團體治療效果產生歷程。

第一節 認知行為治療團體對強迫症治療效果

量化分析

一、實驗組、控制組在前測與後測之組間比較

組間考驗目的為確認控制組與實驗組兩組前測有無差異,以及分析團體後測

的變化情形。兩組前測總量表結果見表 11,顯示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Z=-1.45,

P>.05)與漢氏憂鬱量表(Z=-1.60,P>.05)沒有達到顯著。但漢氏焦慮量表

(Z=-2.40,P<.05)與生活品質問卷(Z=-2.00,P<.05)卻達.05 顯著差異。顯

示兩組在強迫症狀與憂鬱症狀上沒有顯著差異,而實驗組在前測出現焦慮症狀與

生活品質較控制組嚴重。耶魯-布朗強迫症分量表,「強迫信念」(Z=-2.16,P<.05)

達.05 顯著差異,「強迫行為」(Z=-.36,P>.05)未達顯著差異。生活品質問卷分

量表「整體」(Z=-2.34,P<.05)、「生理健康」(Z=-2.02,P<.05)、「心理健康」

(Z=-2.41,P<.05)達.05 顯著差異,「社會關係」(Z=-.64,P>.05)與「環境」

(Z=-.95,P>.05)未達顯著差異。

Page 56: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56

表 11 實驗組、控制組,在前測之組間比較表(Mann-Whitney U test)

實驗組 控制組 平均差 Z 值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 27.27 6.54 24.20 4.39 3.07 -1.45

強迫思考分量表 14.73 2.76 11.30 3.33 3.43 -2.16*

強迫行為分量表 12.55 4.80 12.90 1.66 -.35 -.36

漢氏憂鬱量表 10.27 5.78 6.40 3.17 3.87 -1.60

漢氏焦慮量表 22.45 9.72 12.00 7.02 10.45 -2.40*

生活品質品質問卷 70.91 12.61 83.50 11.38 -12.59 -2.00*

整體分量表 3.73 1.01 5.00 1.33 -1.27 -2.34*

生理健康分量表 16.45 4.48 20.20 3.36 -3.75 -2.02*

心理健康分量表 13.36 3.67 17.20 2.35 -3.84 -2.41*

社會關係分量表 10.27 3.04 11.30 2.06 -1.03 -.64

環境分量表 27.09 4.46 29.80 5.18 -2.71 -.95

*P<.05

**P<.01

前測考驗結果,顯示兩組在漢氏焦慮量表以及生活品質問卷上有顯著差異,

甚至分量表上「強迫思考」、「整體」、「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也有顯著差異。

因此,擔心實驗組可能會產生統計迴歸現象,意即實驗組的症狀本來就呈現極度

嚴重的傾向,因此在團體治療後,容易產生分數明顯下降的效果,但此效果未必

是團體治療的效果使然。

然而,進一步分析實驗組在漢氏焦慮量表與生活品質問卷前測分數上的極端

情形,結果如圖 5、圖 6 所示,發現發現實驗組在漢氏焦慮量表平均數 21.45 分

(滿分 56 分)、生活品質問卷平均分數為 70.91 分(滿分 112 分),二個量表的

前測分數都在中間分左右,而非是極端分數區。其次,實驗組各分量表的前測分

數方面,「強迫思考」分量表平均分數為 14.73 分(滿分 20 分)、生活品質「整

Page 5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57

體」分量表 3.73 分(滿分 10 分)、「生理健康」分量表 16.45 分(滿分 35 分)與

「心理健康」分量表 13.36 分(滿分 30 分)等,也都顯示並未落在極端分數區。

綜合上數資料來看,一開始實驗組的症狀確實較控制組來得嚴重,但就各量表的

總分範圍來看,卻非屬於極端分數,因此合理推論統計迴歸的現象並不明顯,亦

即實驗組後測分數的變化,仍可以歸因為實驗效果所致。

圖 5 漢氏憂鬱量表前-後測比較

圖 6 生活品質問卷前-後測比較

Page 58: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58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後測考驗結果如表 12 所示,結果顯示僅耶魯-布朗強迫症

量表(Z=-2.58,P<.05)達.05 顯著差異,漢氏憂鬱量表(Z=-1.48,P>.05)、

漢氏焦慮量表(Z=-1.09,P>.05)、生活品質問卷(Z=-.60,P>.05)皆無達顯

著差異。耶魯-布朗強迫症分量表強迫信念未達顯著(Z=-1.84,P>.05),強迫行

為(Z=-2.83,P<.01)達.01 顯著差異。生活品質問卷分量表整體(Z=-1.00,P

>.05)、生理健康(Z=-.36,P>.05)、心理健康(Z=-1.25,P>.05)、社會關係

(Z=-.18,P>.05)、環境(Z=-.21,P>.05)皆未達顯著差異。

表 12 實驗組、控制組,在後測之組間比較表(Mann-Whitney U test)

*P<.05

**P<.01

由於漢氏焦慮分數以及生活品質問卷在前測兩組已達顯著差異,因此在後測

難以看出有治療效果之變化。值得注意的是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在前測無顯著

差異,然而到了後測,兩組卻達到了.05 的顯著差異,可見得實驗組在接受實驗

實驗組 控制組

平均差 Z 值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 15.27 6.60 23.20 6.34 -7.93 -2.58*

強迫思考分量表 8.27 3.32 11.40 3.92 -3.13 -1.84

強迫行為分量表 7.00 3.85 11.80 2.66 -4.8 -2.83

**

漢氏憂鬱量表 5.45 4.48 8.00 3.94 -2.55 -1.48

漢氏焦慮量表 9.27 7.58 14.00 9.66 -4.73 -1.09

生活品質品質問卷 86.91 12.95 84.30 10.36 2.61 -.60

整體分量表 5.64 1.12 5.20 1.135 0.44 -1.00

生理健康分量表 20.45 4.37 20.10 2.18 0.35 -.36

心理健康分量表 18.09 3.11 16.40 2.72 1.69 -1.25

社會關係分量表 12.00 3.00 12.00 1.83 0 -.18

環境分量表 30.73 5.16 30.60 5.40 0.13 -.21

Page 59: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59

處理後在強迫症的嚴重度上有明顯改善。憂鬱分數兩組在前測都很低分,實驗組

10.27 分,控制組 6.40(滿分 52 分),因此產生了在實驗前後都沒有顯著差異的

現象。由於組間考驗難以看出實驗處理的效果,因此實驗處理的效果分析,主要

依據實驗組與控制組分別前後測差異的比較。

二、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後測之組內比較

實驗組與控制組分別前-後測之組內比較,使用無母數統計學之魏克遜配對

組帶符號等級檢定(Wilcoxon signed-rank test)分別考驗兩組在耶魯—布朗強迫

症量表(Y-BOCS)、漢氏憂鬱量表(HAM-D)、漢氏焦慮量表(HAM-A)、生活

品質問卷(WHOQOL)前-後測差異。如表 13「實驗組前-後測之組內比較」,結

果顯示實驗組在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Z=-2.94,P<.01)達.01 顯著差異、漢

氏憂鬱量表(Z=-2.85,P<.05)達.05 顯著差異、漢氏焦慮量表(Z=-2.85,P<.01)

達.01 顯著差異、生活品質問卷(Z=-2.94,P<.01)達.01 顯著差異;如表 14「控

制組前-後測之組內比較」所示,而控制組則在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Z=-.60)、

漢氏憂鬱量表(Z=-1.02)、漢氏憂鬱量表(Z=-.36)、生活品質問卷(Z=-.30)均

無顯著差異。表示實驗組在「強迫症狀」、「憂鬱指數」、「焦慮指數」以及「生活

品質」均有顯著進步,且明顯的優於控制組的表現。驗證「門診強迫症患者接受

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後,其治療效果較單一藥物治療效果顯著」之研究假

設。

再看表 13 分量表統計結果,實驗組在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之強迫思考分

量表(Z=-2.94,P<.01)上達.01 顯著差異,強迫行為(Z=-2.81,P<.01)達.01

顯著差異。生活品質問卷之分量表以生理健康(Z=-2.31,P<.01)、心理健康

(Z=-2.95,P<.01)與環境(Z=-3.64,P <.01)達.01 顯著差異;整體(Z=-2.83,

P<.05)、社會關係(Z=-2.52,P<.05)達.05 顯著差異。

Page 60: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60

表 13 實驗組前-後測之組內比較(Wilcoxon signed-rank test)

前測 後測 平均差

進步百分比

Z 值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 27.27 6.54 15.27 6.60 -12 44% -2.94**

強迫思考分量表 14.73 2.76 8.27 3.32 -6.46 44% -2.94**

強迫行為分量表 12.55 4.80 7.00 3.85 -5.55 44% -2.81**

漢氏憂鬱量表 10.27 5.78 5.45 4.48 -4.82 47% -2.32*

漢氏焦慮量表 22.45 9.72 9.27 7.58 -13.18 59% -2.85**

生活品質品質問卷 70.91 12.61 86.91 12.95 16 23% -2.94**

整體分量表 3.73 1.01 5.64 1.12 1.91 51% -2.83*

生理健康分量表 16.45 4.48 20.45 4.37 4 24% -2.31**

心理健康分量表 13.36 3.67 18.09 3.11 4.73 35% -2.95**

社會關係分量表 10.27 3.04 12.00 3.00 1.73 17% -2.52*

環境分量表 27.09 4.46 30.73 5.16 3.64 13% -2.68**

*P<.05

**P<.01

表 14 控制組前-後測之組內比較(Wilcoxon signed-rank test)

*P<.05

前測 後測

平均差 進步百分比

Z 值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 24.20 4.39 23.20 6.34 -1 4% -.60

強迫思考分量表 11.30 3.33 11.40 3.92 0.1 1% .00

強迫行為分量表 12.90 1.66 11.80 2.66 -1.1 9% -1.14

漢氏憂鬱量表 6.40 3.17 8.00 3.94 1.6 25% -1.02

漢氏焦慮量表 12.00 7.02 14.00 9.66 2 17% -.36

生活品質品質問卷 83.50 11.38 84.30 10.36 0.8 1% -.30

整體分量表 5.00 1.33 5.20 1.135 0.2 4% -.38

生理健康分量表 20.20 3.36 20.10 2.18 -0.1 -1% -.18

心理健康分量表 17.20 2.35 16.40 2.72 -0.8 -1% -1.42

社會關係分量表 11.30 2.06 12.00 1.83 0.7 6% -1.10

環境分量表 29.80 5.18 30.60 5.40 0.8 3% -.78

Page 6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61

如表 14 所示,控制組在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之分量表上強迫思考

(Z=.00,P>.05)與強迫行為(Z=-1.14,P>.05)皆未達顯著差異;生活品質

問卷之分量表整體(Z=-.38,P>.05)、生理健康(Z=-.18,P>.05)、心理健康

(Z=-1.42,P>.05)、社會關係(Z=-1.10,P>.05)、環境(Z=-.78,P>.05)也

皆未達顯著。實驗組在「強迫思考」、「強迫行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環

境」、「整體」、「社會關係」任何一個分量表皆有顯著差異,控制組卻皆未有差異,

治療效果明顯優於控制組。

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漢氏憂鬱量表、漢氏焦慮量表計分原理與生活品質

問卷不同,前三者是分數越高代表症狀越嚴重,故前測平均數減後測平均數為正

號代表進步,後者是分數越高越健康,故前測平均數減後測平均數為負號代表進

步。因此,從平均差計算進步百分比耶魯布朗總量表進步 44%,分量表強迫思考

進步 44%,強迫行為進步 44%;漢氏憂鬱量表進步 47%;漢氏焦慮量表進步 59%;

生活品質問卷總量表分數進步 23%,分量表整體進步 30%,生理健康進步 24%,

心理健康進步 35%,社會關係進步 17%,環境進步 13%。控制組進步百分比不

明顯,甚至在分量表「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還有退步。

三、綜合整理

組內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在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漢氏憂鬱量表、漢氏焦

慮量表、生活品質問卷均有顯著進步,且明顯的優於控制組的表現。實驗組在強

迫思考、強迫行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與環境達.01 顯著差異,整體與社會關

係則達.05 顯著差異,均明顯進步;控制組則是任何一個分量表均無達顯著差異。

由於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反差極大,更可以排除「天花板效應」之干擾,驗證「門

診強迫症患者接受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後,其治療效果較單一藥物治療效

果顯著」之研究假設。

Page 6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62

第二節 認知行為治療團體對強迫症治療效果質

化分析

質化結果討論分為三部分:一:實驗組團體進行概況與描述、二、實驗組團

體療效因子分析、三、實驗組 CBT 治療效果分析。

一、實驗組團體進行概況與描述

(一)團體氣氛

由於第一次以及最後一次(第十一次)主要為前測與後測,團體互動較少,

因此僅附上第二次至第十次之團體歷程分析表。從表 15 逐次團體歷程分析中,

可以歸納出在團體開始前面幾次,成員的互動少,發言不踴躍,僅少數幾位成

員願意開口說話,團體氣氛低落僵硬。團體第四次開始氣氛開始比較活絡,成

員們主動互相對話,談論到「洗澡會裸體走出浴室,因為怕經過馬桶很髒,會

沾到衣服」、「小解完需要洗澡」…等私密話題,以及「看到釘子、牙籤等刺狀

物就會認為在嘴巴裡面」、「對於父親的污染會傳染到全部家具」…等特殊議題,

會引起成員們熱烈討論。在第七次之後成員們的相處越來越自然,團體結束後

還會聚在一起聊天,討論如何解決自己的困難,以及與成員們互相鼓勵打氣,

或分享心情和看法。

(二)分享內容

從分享的內容來看,從第二次成員們作自我介紹開始,介紹自己的症狀時內

容就已經很深入,像是 M3 認為父親很髒會污染環境、M1 認為只要沒檢查很多

次就會發生危險、M4 認為自己有憂鬱症的強迫思考…等。從訪談分析所得到的

結果,由於醫師專業訓練的背景以及希望得到權威的關切等因素,因此會很積極

地與領導者對話。雖然分享的內容已經這麼深入,但是沒有人會有感到突兀的感

覺,表達相當自然。在第四次的時候大家開始對話,也因為對於成員們彼此都已

Page 63: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63

經瞭解彼此的症狀,開始有對其他成員病症或感受關切的問題拋出,讓氣氛活絡

起來,與前三次團體的團體氣氛比較起來,氣氛截然不同。一直到最後,成員們

分享的內容越來越深入,相當信任團體。

表 15 逐次團體歷程分析表

歷 程 分 析

今日大家都有些放不開的感覺,氣氛有些沉悶,發言次數較多的有 M7、M10、M3、M11 等

人。團體進行過程當中大家都很專心在看書,顯現動機強烈,對於想要把病治好相當渴望。

大家都覺得看病很花錢又很花時間,甚至影響課業、工作、人際,經過損益分析表,更是加

強成員的動機。M5 和 M9 的反應較為呆滯,表達內容稍模糊,在團體之中顯得突兀。

今日團體進行很順利,除了互動少了一點,流程很順暢。

今日有三位成員未到,團體氣氛有些低落,發言明顯減少,主動性也少了很多。偏衛教的團

體內容比較屬於學習性,成員們都還蠻專心聽講的。

成員們今日有一些宣洩,就是都對於無法克制的念頭或是不明白原因都很無可奈何。有一些

成員屬於比較不會發言的以女性居多,這幾次可以感覺都比較沉默。

今日成員們全到,且發言氣氛較為活絡。

有一位後來流失的成員今日說明上週因為期中考未到,因此想說可以不算在缺席次數,觀察

員表明缺席兩次本來就是全體成員可容許範圍,而他尚未超出範圍,但今日仍未繳交保證金。

可以看得出 M3 很努力有決心,M11 是一個可以活絡團體氣氛的成員,可以製造比較多的互

動。全體成員們都很專注。

當領導者與某一成員討論時,其他人似乎感到無聊,不知道該做什麼。在最後的時間裡領導

者開放問問題,成員們似乎踴躍發言,希望領導者可以解答,或是宣洩心中的情緒,可以看

見團體凝聚力。

成員們似乎期待可以在團體中發言。成員的揭露越來越深層,表示對於團體越來越信任。

M4 主動提出自己比較會正向思考,會主動幫忙同事洗狗,也會質疑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成

員們開始發表自己如何去克服自己的強迫症狀經驗,有些成員更是覺得做作業之後有很大的

改變,可以忍受焦慮感。M3 展現出強力的決心和意志力,分享自己有多努力去做作業,如

何克服自己的焦慮,給予其他成員很大的示範作用。

成員們今天有許多位嚴重遲到,其中兩位表示是受到了強迫症的影響,重複檢查有無遺漏以

及工作上的重複檢查,但是還是努力趕來。

M6 是一位不太說話的成員,從團體開始到現在很少發言,但在分享自己的作業時表現得很

用功,很努力的樣子。成員們現在正在抗戰期,感覺大家都很努力,在進步當中。

成員們習慣遲到,但仍可以正常分享。

家長訴說自己的辛苦,與家人互相支持有感染力,也是影響成員進步很重要的因素。。

M10、M3、M11、M4 有明顯的進步。M5、M2、M10 狀況比較慢。

成員們能主動討論改進的項目。

成員對於自己的進步感到高興,願意挑戰冒更多的險。

團體即將結束,成員們更努力挑戰自己的症狀。

M2 表示自己已經將每次檢查垃圾 3 小時的習慣減為 30 分鐘,受到了團體成員的鼓掌喝采。

M11 表示自己敢開車出去不會重複檢查,M3 更表示自己好了九成,其他大部分成員都分享

自己好了 7、8 成,唯有 M5、M10 表示自己僅好了 5、6 成,成員們彼此互相鼓勵。

註:1.由於第一次與最後一次(11)安排前測與後測施測活動,團體動力不明顯,故刪除不予置

入。

Page 6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64

在第五次的時候分享更為深入,像是 M3 開始揭露比較私密的內容,包含了

洗澡洗下體會比較久,因為覺得很髒。但是因為領導者在第五次團體開始對於個

別的問話較久,因此大家的行為開始顯得不耐煩或想睡覺,有的抖腳、打瞌睡或

東張西望。直到後來剩下約一個小時,開始讓大家對話的時候,成員們彷彿像是

醒了過來,討論的聲音起此彼落,領導者此時的插話較少,讓成員們對話,建立

關係,直到需要領導者介入的時候才會介入,例如像是強迫症的知識或回家作業

該如何進行等問題需要回答時。

(三)團體成員們互動情形

M11 為主角,所以在團體之中他會和每個人對話,比較常和他對話的為 M1、

M2、M5、M7 等四人。幾乎團體結束後,在排隊領取批價單時,就會聚在一起

討論剛剛團體發生的事情,因此感覺上在團體結束後的對話,比團體進行時的還

要自然,是建立關係很重要的時間。

M3 和 M10 是除了 M11 之外發言其次踴躍的,尤其是 M3 發言的表達能力

和主動性都較其他成員高,在團體之中可以帶動其他人發言的氛圍。主要能引起

成員們發言的是因為 M3 很認真,一有問題就會問領導者,問題從看書或自己做

作業所碰到的都有。因此成員們受到影響之後,就會開始發問,從發問之後就會

開始對話。其他人的互動則是不明顯,大部份的成員傾向等到活絡的氣氛起來才

願意開口說話。

(四)團體成員出席率

從表 16「團體成員歷程分析表」,可看出缺席最多的 M7 和 M8,因為學習

到知識比較少,參與團體的時間少,感染不到團體進步與努力的氛圍,因此在受

訪時也表示進步不多。M10 除了第一次有要事缺席,其餘全勤。其他全勤的成

員顯得態度認真,出席率皆為百分百。但是到了第五次之後成員們遲到的情形普

遍,每次幾乎都會有一兩位成員遲到,與第二觀察員討論的結果可能與團體進行

的流程有關。因為團體流程一開始為個別作業的分享,在這個過程沒有分享的成

員則是枯坐在位置上聆聽,顯得無趣,因此產生了普遍遲到的情形,遲到最多的

Page 65: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65

是 M1、M2、M8 和 M11。

表 16 團體成員歷程分析表

歷 程 分 析 出 席 次 數

(共 11 次)

百分比

M1

從一開始即不常發言,症狀為重複檢查,常常檢查一份表格可以檢查兩三個小

時,或是出遠門時要重複檢查電器一個小時。在過程當中常發現他拿出其他的

書籍來閱讀,頗不專心。在第六次團體以後因為看到其他成員的努力,作業開

始寫得比較完整,發言的次數也慢慢變多。最後表示參加團體情況變好。

11 100%

M2

唯一一位沒繳保證金的成員,但是出席紀錄為全勤。症狀為重複檢查,怕有東

西會丟掉。在團體結束之時還不時檢察座位是否有遺漏物品或金錢。常常表示

沒有決心改變,因為都會忍不住,但是卻在第九次的時候表示按照領導的指示

去做有進步,最後表示自己進步六成。

11 100%

M3

從一開始就發言自己決心百分百,絕對要靠著參加團體來療癒強迫症。每一次

團體作業都認真實施,逼自己實行強迫治療,症狀是害怕父親的東西,因此會

故意去摸父親的東西,然後忍受焦慮。團體發言也很直接主動,表達得體。最

後的成果也如同團體開始所預言,表示自己進步九成。

11 100%

M4

屬於純強迫思考,發言次數和時間都很少,症狀是認為自己有憂鬱症、會死掉,

一開始做暴露/不反應法時顯得較沒有事情可做。後來做認知作業時,開始有了

成效,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法,告訴自己如果有憂鬱症早就死了。後來也認為

進步九成。

11 100%

M5

強迫症量表分數相當高,表情呆滯、發言遲緩,常常把書捧在胸前,後來才分

享是因為怕手放下會沾到尿液,於是成員們鼓勵將手放下不會沾到尿液,那是

強迫思想。後來進步很緩慢,因為還是會感到害怕。從頭到尾都很退縮,最後

表示自己進步 5、6 成。

11 100%

M6

只有第一次因為有事缺席,後來皆全勤,症狀為重複檢查,但是相較於其他重

複檢查成員沒有那麼嚴重。發言極少,靠著認真寫作業而進步,因此領導者的

回饋對於她而言相當重要。最後表示自己進步八成。

10 91%

M7

缺席最多的成員,表示因為工作因素身不由己,但是最後幾次還是完成了團

體,未參予暴露/不反應後期和認知治療前期,後來的團體努力詢問前面的作

業,並且要求作業單回家練習。表示雖然有進步但是只有六成。

7 64%

M8

態度一開始很積極,在團體中發言沒有障礙,但是後來作業常常沒寫,顯得散

漫,團體當中不停抖腳,後來幾次常常缺席。進步幅度緩慢,常有一些理由想

要早退或是遲到,因此最後也是淡淡的說明自己有些微進步。

8 73%

M9

說話語調溫和緩慢,症狀為怕髒、重複檢查等,發言次數較少,因為怕自己說

錯話。常常也顯得呆滯樣,也表示自己很難以忍受髒。表示自己進步的幅度很

有限,因此感到懊惱。很認真參與團體,作業也很認真寫,但是因為症狀太嚴

重,因而表示最後只有進步六成。

11 100%

M10

認真的成員,也很容易在團體中發言,每一次的作業都繳交別人的兩倍以上,

相當仔細。後來受到其他成員的影響表示自己很有決心,因此都能夠去忍受暴

露/不反應法的焦慮,後來表示自己進步九成。

11 100%

M11

團體中的主角,發言最為踴躍且常與其他成員互動,常常可以在團體之中開啟

新議題,讓團體氣氛活絡。雖然到了第七次還是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克服焦慮,

但是看到了其他成員都很努力做作業,因此也努力克服焦慮,最後表示自己進

步九成。不會重複檢查以及有非理性的想法。

11 100%

註:「主角」為團體之中最受矚目,較為活躍的成員,言行常有示範作用,對團體動力的影響很

Page 66: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66

大。

(五)團體成員作業完成度

M1 經常不寫作業,常在團體進行中寫。M2 在受訪時一直表示自己決心不

夠,做暴露 /不反應法時,常會放棄而去反應,在團體之中收集作業的時候,也

是常常沒交或是寫得草率。M3 和 M9 一樣做作業很用心,每一次的作業都是做

得很仔細用心,充分展現想要改變的決心。M4 和 M6 作業寫得很認真,仔細的

程度稍遜於 M3 和 M9。

(六)概況總述

團體的氣氛感覺相當良好,除了是受到了 M11、M3 等人的開放主動之外,

成員們都會互相包容與鼓勵,不會嘲笑彼此。分享的內容是有深度的,因此成員

們彼此很熟悉彼此的症狀,在建立了安全感後,這個團體成為成員們支持的後

盾。在團體進行中互動上雖然感覺有些不足,但是在團體結束之後的討論更是建

立關係的重要時刻,也是受到 M11(主角)的影響很大。從出席率和作業完成率

可以看得出來積極性、主動性以及改變的決心和毅力。改變的決心和積極程度與

進步的多寡似乎有關連當成員們最後主觀分享進步的情形時,較為積極的 M3、

M4、M6、M9、M10 與 M11 都表示進步八九成,而態度較散漫的 M1、M7、M8

則表示進步不多。

二、團體療效因子分析

團體療效因子分析綜合了歷程觀察資料與訪談資料分析,以訪談指引作為療

效因子分析之主軸,分析出結論,並將受訪內容節錄與團體歷程觀察計分呈現於

下。由於團體人數眾多,訪談內容全部呈現過於冗長,因而每個問題選擇較具代

表性的訪談內容呈現。

(一)團體治療與個別門診治療有什麼不同?

受訪者表示個別看診時間少,可以述說受病情影響之苦的機會少,個別看診

Page 6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67

只有吃藥,而團體可以發言的時間多,也受到醫生比較多的關注。不會覺得自己

是孤單的,原來還有這麼多得強迫症的人,自己也不會是異類、最特別的。在團

體中看到還有別人比自己的症狀更嚴重,感到自己成功的機會增加,因為別人都

能夠克服,自己也感到一定可以克服。自己的症狀講出來後會比較輕鬆,成員們

分享經驗和互相鼓勵都能棒幫助自己克服強迫症。總結來說,成員們均覺得團體

治療比個別門診還要有幫助。

M1: 看診比較簡單就吃藥就好了,可是團體治療還要做一些功課,要強迫自

己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如果沒有來團體治療,身邊不太可能有那

麼多有強迫症的人,團體治療可以讓我了解別人的情況是怎樣,他們怎

麼努力去改善。別人做得到我們應該也能做得到。

M3: 門診只有固定來跟醫生談話,吃藥,但是講得不多,也沒有時間做認知

行為治療,每次大概就講五分鐘就差不多了。團體的話說話的時間比較

多,也比較系統化的心理治療,更能了解認知行為治療的涵意。

M10 門診能談話比較少,然後主要也是吃藥而已,但是吃藥有它的限制在。

團體的話除了吃藥以外還有做一些其他的,可以得到的指導和建議比較

多。其他參與的人,聽他們講自己的經驗,在門診不會看到這些的。

(二)團體進行的時候,哪位成員說的什麼話讓你印象最深刻?

有 8 名受訪者對 M11 說的話印象比較深刻,因為他年紀大社會歷練豐富,

說話比較有說服力,也比較勇於分享和鼓勵成員。因此 M11 為團體之中的主角,

對於他的言行有示範和鼓勵作用。除此之外遇到跟自己症狀類似的人就會放比較

多的注意力,也會分享自己成功的經驗。

M1: M11,他可能得這種病比較久,也看過很多醫生,他比較會給大家意見

跟想法。會覺得別人的情況很容易,但是自己對自己的就不一定,就是

每個人的困難點都不一樣,有的我覺得很簡單,但是對別人來說卻很難。

M3: M11 吧!我覺得他在團體治療的時候比較敢於分享自己的經驗,他比較

敢說,我覺得他分享的東西比別人多很多。

M9: M11,因為他也會檢查自己寫過的數字,跟自己很像。還有 M5 上廁所

也會怕髒。他們兩個結合起來就等於我的症狀。

Page 68: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68

(三)你團體之中能夠輕鬆的說出心裡的話嗎?包括了平常對人難以啟齒的話。

在說出自己的心事之後,會感到舒坦的感覺嗎?(宣洩)

訪談中,成員表示可以輕易訴說症狀、輕鬆發言,並且有比較舒坦的感覺。

有些人比較膽怯於說話,但是輪到自己講話的時候也都敢講,不怕別人把話洩漏

出去,也不怕被成員們恥笑,反而會採用幽默的口吻來描述。從表 17 逐次觀察

計分中,可以看出,「宣洩」在團體十次皆平均地出現,在第五次時最為強烈,

那時候有成員反應可以克服就不用來找醫師了,反應內心無奈的感受,但不是每

次都很強烈。

表 17 「宣洩」逐次觀察計分表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第九次 第十次

計分 2 1 2 3 1 1 2 2 2

說明:療效因子出現的計分方式:3-強 2-中 1-弱 0-無出現。

M7 我比較少講話,也有比較多次沒來,所以比較少發言,但是症狀都敢講,

不怕別人說出去。

M10 可以講出難以啟齒的話,但是不多。有比較舒坦的感覺,因為講出來以

後不用埋在心裡,有時候講出來以後,發現別人也說他也是這樣,就不

會覺得自己很怪。

M11 我想在團體當中該講的都講了,我都是挑嚴重的講。有時候講的話可以

讓大家笑一下,覺得自己有點怪,但大家輕鬆就好。大家互相溝通也算

是一種不錯的治療。

(四)領導者的鼓勵能幫助你增加對抗強迫症的信心嗎?為什麼?(灌輸希望)

受訪者非常相信醫師專業訓練的背景,具有很大的權威性。醫生的鼓勵可以

增加很大的自信心,讓受訪者對抗強迫症的勇氣增加。因此只要是有做作業而被

稱讚,或有各種指導都容易使成員接受,因此患者會為了不讓醫生失望,而努力

Page 69: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69

做作業。從表 18 逐次觀察觀察計分中,可以看出「灌輸希望」為團體最強烈主

要的療效因子,從頭到尾都有出現,與訪談結果吻合。

表 18 「灌輸希望」逐次觀察計分表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第九次 第十次

計分 3 3 3 3 3 3 3 3 3

說明:療效因子出現的計分方式:3-強 2-中 1-弱 0-無出現。

M1 會阿,畢竟醫生是專業的,看這種個案看太多了,如果他肯定你有辦法

改善,對自己也是一種信心。

M4 可以。醫生很有心,都會教我用什麼方法來抵抗強迫症,如果這個方法

沒有效,他又會想到另外一個方法。感覺他有真的在為病人著想,而且

他是專門這一行的,比較懂該怎麼做。

M8 會。因為他要幫我想出一些技巧,我也為了不讓他失望,所以會努力試

著去改善,雖然說有時候改善的動力會比較小。

M9 大部份可以。因為他是醫生,所以有說服力。

(五)看到成員們有相同的經驗(特質),以及相同的痛苦,對你來說有什麼的

影響?(普同感)

受訪者有同病相憐的感受,因為自己患病也知道這種疾病的痛苦,看到別人

的症狀能夠感同身受。看到自己類似病症的人容易有比較大的關注,而且看到他

們進步了也覺得自己也能夠進步。而且在外面與一般人比起來,受訪者的行為和

信念會比較怪異,但在團體之中不會覺得自己是最特別的,自己是異類。觀察顯

示普同感在中間的時候最為明顯,在團體之中也是經常出現的療效因子。從表

19「普同感」逐次觀察計分,可以看出分享越多,則大家同病相憐的感覺越濃厚,

到了團體的中間過程最為明顯,到後來才慢慢減弱。

Page 70: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70

表 19 「普同感」逐次觀察計分表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第九次 第十次

計分 2 2 3 3 3 2 2 2 1

說明:療效因子出現的計分方式:3-強 2-中 1-弱 0-無出現。

M1 原來有這種症狀的人那麼多,以前可能覺得自己是異類,剛開始不知道

自己得病,會以為是個性問題。會認同這個團體,每次來就聽聽別人講

什麼,然後更加瞭解自己。

M4 我會覺得有找到跟我一樣的人,覺得自己不是真的那麼慘,其實還是有

人比我更嚴重。

M6 會覺得怎麼裡面當中很多人都很優秀,怎麼也會得強迫症。會一直想自

己病情很嚴重、很難過。會覺得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對抗,他們很努力

的對抗,自己也不會把病情看得那麼嚴重。

(六)團體的成員們能給你支持、鼓勵嗎?什麼支持?(團體凝聚力)

成員們彼此都會互相支持給意見,這樣可以激勵自己,增加對抗強迫症的信

心。成員們不會互相嘲笑對方的症狀,而是使用幽默的方式來面對,團體氣氛很

好。相同病症的會互相給予支持,也能夠得到支持。從團體觀察分析來看,如表

20 逐次觀察計分中,團體凝聚力起起伏伏,從一開始的 1 分到最後增加至 3 分

顯示團體的聯繫越來越緊密,甚至有團體成員還希望能夠再繼續下去,表示對團

體有歸屬感。也是經常性出現的療效因子。

表 20 「團體凝聚力」逐次觀察計分表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第九次 第十次

計分 1 1 2 3 2 1 2 3 3

說明:療效因子出現的計分方式:3-強 2-中 1-弱 0-無出現。

M2 他們都會幫我想辦法,我也會幫他們想辦法,最重要是想辦法,就是靠

自己和靠別人想辦法,因為他們一樣也是生病了,所以才幫你想辦法,

Page 7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71

假如我們問你們正常人,你們會覺得很奇怪

M4 會阿,會互相加油吧。團體的氣氛很好,就好像到了這邊互動都很好,

好像沒有生病一樣,好像到了這邊之後會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嚴重,大家

也會用幽默的方式來面對這個病,會覺得比較放鬆。

M9 相似的病症可以給我支持。M11 有,我怕墨水他說他懂,這就是強迫

症的原因和症狀,那天就一直跟醫生講我的症狀。

M10 團體成員可以給我支持,除了有一些成員會給意見,另外就是看到類似

狀況的人他們做了什麼會激勵自己。

(七)學習到正確的強迫症知識對你的幫助是什麼?(傳達訊息)

受訪者表示比較認識強迫症,而且學習到正確的方法來對抗自己的病症。接

著自己對抗強迫症的能力變強了,而且能夠更瞭解自己發病的原因,比較沒有那

麼多疑問。行為作業和認知作業能時常提醒受訪者那是病情在作祟。從表 21『「傳

達訊息」逐次觀察計分表』,可以看出正確的知識有效幫助成員們對抗強迫症,

對於強迫症不會只有許多誇大的假設,由認識到學習如何對抗都是主要核心。與

「灌輸希望」同為最常出現的療效因子。

表 21 「傳達訊息」逐次觀察計分表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第九次 第十次

計分 3 3 3 3 3 3 3 3 2

說明:療效因子出現的計分方式:3-強 2-中 1-弱 0-無出現。

M2 其實很多事情自己就已經知道了,書本裡面就會講到更多強迫症發病的

原因。會覺得自己的大腦有問題,想要找到一個開刀或吃藥立即有效的

方法。

M3 讓我比較有能力解決問題,解決我對強迫症的問題。我想知識就是力

量,因為我就是這些方法都是解決強迫症的方法。

M6 幫助就是可以輕鬆做到我的功課,以前強迫行為多的時候還會轉瓶瓶罐

罐的蓋子,轉到十幾二十下。但現在好像一兩下,反正做起來比較輕鬆。

M11 就是比較有方法去克服它,選定自己覺得可靠的辦法,讓我認為這是安

全的。這些知識可以幫助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況,瞭解自己的變化。

Page 7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72

(八)你有看到別人的進步,然後也促成了自己的進步嗎?(人際學習)

受訪者大部份都表示會受到其他人進步的影響而督促自己進步,對於表示這

方面效果比較少的則表示最後還是要靠自己的意志力。團體的進步也會帶給其他

人壓力,讓其他人做作業的時候會更積極,比較不會偷懶。可以看到在別人身上

有效果,也能間接地讓自己有信心。在觀察之中顯示這不是一個經常性出現的療

效因子,如表 22 逐次觀察計分中,人際學習比傳達訊息學習還要來得少,出現

的頻率少且強度弱,與訪談者的感受有差異。

表 22 「人際學習」逐次觀察計分表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第九次 第十次

計分 1 0 1 1 2 0 0 0 2

說明:療效因子出現的計分方式:3-強 2-中 1-弱 0-無出現。

M1 以前就聽過這要怎麼做,可是那時候就沒人逼你,或沒有人可以督促

你,所以也不會想去做,然後現在大家都在做,所以就必須試著去做做

看。

M6 其實有耶,湯醫師在治療他們的過程中,我看到她們進度很多,就會覺

得她們都進度那麼多了,覺得自己也要認真一點

M8 大部分都可以。就是他們對抗強迫症的信心。因為我發言不多,因此他

們比較少針對我,但是間接的他們會想要對抗強迫症,所以我會有受到

鼓勵。

M10 有阿,像是 M3、M5、M9,尤其是 M5 和 M9,因為我們都是怕髒的,

以前聽他們講,就會覺得他們比我辛苦很多,聽到他們有進步的時候就

會有激勵的感覺。

(九)你是否曾鼓勵成員們如何才能進步?希望其他成員能進步嗎?(利他主義)

在「利他主義」這個部份,受訪者看到其他成員受到強迫症的苦惱,將心比

心之下都會希望其他成員進步。雖然症狀不一定相同,也覺得別人的比較好克

服,但是因為自己知道其實身在其中其實非常難以克服,因此在團體之中會針對

Page 73: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73

其他成員分享之內容,給予意見。如表 23 所示,「利他主義」從第六次才觀察到,

成員們希望其他成員能從執行作業中進步,強度則是越來越強。在觀察之中「利

他主義」與「團體凝聚力」關聯性很緊密,團體凝聚力也是中期以後才逐漸轉強,

利他主義是從第六次之後才開始出現,顯示團體的氣氛很好,成員們皆為其他成

員著想。

表 23 「利他主義」逐次觀察計分表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第九次 第十次

計分 0 0 0 0 1 2 2 3 2

說明:療效因子出現的計分方式:3-強 2-中 1-弱 0-無出現。

M2 因為生這個病很可憐,其實不想去做,一點都不想,而且是極度地討厭,

但是還是要去做,我就能了解他們為什麼會幻想說東西會吞進去。開完

車還要下去看一次,同情他就會覺得他很可憐,就會希望他趕快好,所

以大家都是互相。

M3 像我看到 M2 她這樣一直檢查,我就會覺得不可思議,我的心態也是想

幫助她,妳就把重要的東西寫成一張清單,去比較哪個東西比較重要。

M10 有,像是 M5,她會問我洗手的問題,然後我會跟她說,我以前也是一

直洗,但我告訴他我怎麼去做,然後慢慢地,洗的次數越來越少。

(十)綜合整理

茲整理以上分析內容為七點:

1. 灌輸希望以及傳達訊息為最常出現的療效因子。

2. 普同感可讓成員感到自己並非孤單,而且更能同理其他成員的痛苦。

3. 團體凝聚力良好可以帶動利他主義的產生。

4. 人際學習可帶給自己進步的動力,甚至是一個壓力促使自己不偷懶。

5. 成員認為宣洩有效果是因為單一藥物治療沒有機會訴說自己的痛苦。

6. 成員 M11 為團體之中的主角,對於成員有示範與鼓勵作用,刺激團體動力。

7. 成員們主觀認為團體治療優於單一藥物治療。

Page 7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74

三、實驗組認知行為技術治療效果分析

(一)你對於哪一個的作業印象比較深刻?為什麼。

受訪者們根據作業對自己的幫助大小,選擇一個印象比較深刻的作業,有的

認為向認知,有的則認為行為作業比較有效。大部份都認為暴露/不反應法的焦

慮階層表以及自我觀察紀錄表印象比較深刻,可以比較清楚瞭解自己強迫行為的

嚴重度,以及焦慮的變化情形。認知的則是思考邏輯澄清單,可以找出合理的信

念去對抗不合理的信念。透過了作業受訪者們表示可以多增進自我瞭解,也比較

有方法對抗強迫症。

M1 要畫焦慮的三分鐘那個作業,因為可以比較明顯看出自己有沒有進步。

M6 向下追問表,做作業的時候自己一直會去想電腦有沒有關好,插頭有沒

有通通都拔掉,可是想到爸媽房間他們電視的電源沒拔都沒有發生什麼

事情。還有湯醫師有說檢查那麼多年都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幹麻一直檢

查,我覺得很有道理。湯醫師那個:「檢查那麼多年都沒有發生什麼事

情」就是在駁斥妳不合理的想法。

M8 焦慮的量表,可以觀察自己的焦慮從哪裡降到哪裡,譬如說兩小時不洗

手。那個比較可以襯托出我如果不去做強迫動作,會有多焦慮,但是後

來會慢慢地好一點。

M10 暴露/不反應畫曲線圖那個,因為必須定時注意時間隨時注意。就是讓

自己試著去碰自己不敢碰的東西,所以印象比較深刻。

(二)醫生在團體中說的話哪一句話比較深刻?

醫生說的話,有指導的作用,強調正確的知識和觀念,並且駁斥受訪者們不

合理的信念,將正確的信念深植腦中,轉變不合理為合理,同時也可以讓受訪者

們記住對抗強迫症的要訣,堅持決心。他們大部分印象深刻的話有「強迫症是詐

騙集團,在騙我們。」、「要敢冒險才會進步,只要去冒險一定會進步。」、「一定

要做作業才會進步」…等。

M1 「強迫症是詐騙集團」,醫生告訴我們這麼痛苦都是因為我們被騙了。

Page 75: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75

M2 回頭就會變石頭,強迫症就是詐騙集團。

M3 我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你不敢做什麼就是要去做,不敢碰的就是要去

碰。」

M4 醫師比較會告訴我如果我有憂鬱症就不會在這裡了阿,很多負面思考都

不是真的。

M8 置於死地而後生,要全心對抗強迫症。

M11 我覺得醫師會要求我們做作業,做作業很重要,作業要交,這樣才會有

效,不然就會像是門診一樣,都是自己看心安的。縱使你騙醫師,內心

還是會覺得自己應該要去做。

(三)在團體中你覺得吸收到哪一個知識最受用無窮?

依照自己的症狀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不一定是認知作業或行為作業的知識,

有的可能是依據自己症狀所想出來的方法,有的為醫生提供,有的則是其他成員

的分享,只要有幫助的都會採納。在作業上暴露/不反應和認知治療各有人覺得

比較有效,覺得行為作業較有效者為多。

M3 我覺得比較有用的有兩個,行為治療就是採漸進式解除行為制約的方

式,那認知治療就是要找出不合理思考上的證據,我想就是這樣子。

我認為比較有用的就是思考邏輯澄清的這個地方,讓自己找出合理的想

法來對抗不合理的想法。

M4 因為我的比較特別,醫生就會告訴我用錄音的方式,告訴自己說自己有

憂鬱症都不會好,聽久了就會習慣了就會覺得這個根本沒有什麼,醫生

會特地為我想一些什麼方式,讓自己好得比較快。

M7 填表格告知當強迫症的狀況發生是什麼情形,時間越長,焦慮分數會降

低,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只鎖一次馬上就離開,突然就覺得不焦慮了。

M5 如果變髒真的有那麼可怕,我早就已經死了,可是我現在還活得好好的。

(四)您對「暴露/不反應法」的看法是?如何面對「暴露/不反應法」的焦慮?

練習會感到很害怕、痛苦,但是受訪者們均表示就是要忍耐,忍耐過去之後

焦慮就會降低。同時也覺得暴露/不反應很暴力,讓人沒有選擇地一定要忍受痛

苦,但是稱過去焦慮的階段之後也最有效果。方法是要一步一步慢慢去做,從小

的開始做,慢慢地減輕焦慮感,之後就會有效果。但是同時也有受訪者表示因為

Page 76: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76

太痛苦,所以有時候會沒有意志力而放棄,還是選擇去反應,有的受訪者則是表

示就算去反應,時間也比以前少很多。

M3 這是一種暴力治療,因為患者本來就很害怕不敢去做,但是它就是強迫

你一定要去做,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強迫式的治療方式,但是以實際上

來看它還是有用的。只好強迫自己忍耐暴露不反應的焦慮。

M7 以前沒做過這種嘗試,不知不覺一直鑽牛角尖,沒辦法專心鎖門,覺得

有別的聲音干擾。後來幾次成功的不去反應就很開心,有感受到焦慮感

降下來了,面對焦慮時盡量轉移注意力,盡量忍耐去做別的事或離開現

場。

M9 我覺得非常痛苦,所以我很少在做。暴露的時候情緒會不好,其實很難

克服。

M10 如果我在做暴露不反應,我會摸了髒的東西之後直接去摸我的東西,感

覺把它混在一起,強迫自己把本來覺得乾淨的部份全部抹一抹,讓自己

處在那個環境下。讓自己沒有回頭路,以前就是把自己的東西保護得太

過頭了。

(五)暴露/不反應有什麼效果?

有三名成員 M1、M2、M9 表示,因為太痛苦,沒有意志力,因此都會忍不

住去檢查,要一直忍耐,需要更好的藥來幫助。其他成員則表示雖然痛苦,但是

只要忍耐過去效果顯著。M3 表示自己已經敢碰父親的東西,洗澡時間也縮短;

M5 表示自己比較可以忍受髒的程度;M6 表示現在只需要檢查一兩次就可以了,

不像以前需要檢查十幾次;M10 則可以忍受不去檢查車子底下有沒有人、或嘴

裡有沒有牙籤。

M2 我都沒有做,因為我比較沒有意志力,都會忍不住去檢查。

M3 因為我就是這樣過來的,我有很多本來不敢碰的東西,透過暴露不反應

法變得敢碰,生活品質有回來。洗澡從兩小時縮短到 30 分鐘以內,就

是慢慢地漸進式地去減。暴露久了焦慮就會變低,雖然這個方法我不喜

歡啦!不喜歡但是有用。

M5 暴露/不反應法比較有效果。這樣比較不會去怕髒。忍耐過了一下就不

會焦慮了。覺得別人只有上廁所要洗手,一整天下來摸這個摸那個也都

Page 7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77

不會死掉,就覺得我好像也正常。

M6 就先專心關開關一下或兩下,之後如果想再檢查,就看到明明就關掉,

然後就叫自己趕快離開。湯醫師說要留一些焦慮不去理它才能做到暴露

不反應。這句話蠻受用的。

M8 大致上來說它對強迫症患者,是一個比較有療效的方法。就想說忍住,

然後想說不行的話過兩天再來反應,但是兩天後熬過去就不想反應了。

M9 不容易成功,如果成功了,應該會很有效。要一直忍耐,但是很容易中

途放棄,因為太痛苦了,因為我毅力不夠。

M11 我覺得很痛苦,幾乎是不可能但是作業只要慢慢去做,依你的狀況去

做,慢慢地就會減下來,縱使沒有減全部,就是就是盡力做到,這樣還

是有進步。

像以前我不敢用牙籤,因為我覺得牙籤進入口中的機會太大了,但是現

在我敢用了。

(六)你對於「認知作業」的看法?

成員們表示把想法寫下來更能有條理的面對自己的症狀,把不合理的想法列

在合理的想法旁邊,這樣能幫助自己思考哪個對自己比較有利。找到了合理的想

法去駁斥不合理的想法,在有強迫行為之前就把原本不合理的想法擋下來,自然

就不會去做了。有人也認為認知比行為治療重要,如果認知沒有改變,行為不可

能會改變。

M1 上完課程還是會覺得自己的邏輯沒有錯,可能是自己把危險性放太大

了,或許這件事只是萬分之ㄧ的可能出現性,但我會把它放大成一萬倍

的出現,會希望得到百分之百的肯定。

M2 思考邏輯澄清單有幫助,因為第一個就是先確認腦部生病了嗎?再來就

是再歸因,它是在騙你的。

M3 一開始我還蠻相信這個不合理的想法自動化的進行,現在的話當我遇到

了焦慮的感受的時候我會停下來,思考讓我焦慮的想法,我會去以合理

的想法去駁斥不合理的想法,這樣焦慮會減輕也比較可以做行為治療。

M4 我覺得認知行為表單有幫助。會告訴自己明明我就沒有得憂鬱症,如果

得憂鬱症我就不能去上班阿,然後用這個去反駁我有憂鬱症的想法。

M11 我覺得很好,就是你還沒有做那些強迫行為的時候,自己思索一下你正

常的想法是怎樣。

Page 78: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78

(七)認知的作業有什麼效果?

認知作業可以輔助行為治療,糾正自己的想法,在做動作之前先好好想一想

合理的信念,可以幫助不做強迫行為。自己開始有不合理的想法時可以拿出作業

來協助對抗不合理的想法,找出合理的想法是什麼。也可以多瞭解自己一點,多

一些合理的想法,就不會讓自己一直處於焦慮的狀態。

M1 可以檢討自己的思考流程,有什麼錯誤或許自己想會有盲點,大家一起

討論可以糾正自己的想法。

M6 知道一些不正確的強迫思考,所以它一來的時候不要理它。通常會注意

它合理解釋這部份,相信自己的眼睛,檢查一次就好,然後別人都是這

樣,不要杞人憂天,就是這樣。檢查兩次就趕快離開。

M8 有讓我多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強迫症。

M9 也是有,要胡思亂想的時候趕快看一看,就可以找到合理的想法。

其實我沒有因為這個改變很多,只是有時候在做暴露不反應時可以幫

忙,比較像是輔助性的。

M10 幫助自己在怕髒的時候,用一些合理的想法去說服自己。會去想一些合

理的念頭,來抵抗自己不合理的想法,讓自己去接受這些合理的想法。

(八)其他特殊療效因子—你覺得除了以上的東西之外,要進步還需要什麼?

綜合所有受訪者的意見,可以歸納為五點:1.自己的決心、毅力、意志力要

堅定與堅強、2.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陪伴,作為對抗強迫症的後盾、3.按照醫生

的指示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去做、4.更多成功的經驗可以幫助增加對抗的自信、5.

按時服藥,降低焦慮提升睡眠品質。

M1 平常時候還要自己要去做暴露不反應。按時吃藥,去嘗試不敢做的事。

家人支持也很重要,如果家人朋友知道我的病況,可以不用再編理由,

可以坦然跟他們說我就是因為這個疾病才會這樣。

M3 意志力要堅強,沒有意志力什麼都做不成。然後要意識到強迫行為嚴重

破壞生活的品質。家人的支持和按時的服藥也都很重要。

M4 自己要有毅力恆心,告訴自己一定會好起來。家人的鼓勵也很重要,因

為自己已經生病了,家人又不能諒解的話病情會更加嚴重。

Page 79: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79

M7 更多成功的經驗,需要有人正面的引導,像是心理師,盡量讓自己快樂

正面的思考, 多參加活動來改善自己,還有家人的支持諒解,及自己

的決心意志力,多往正面想。

M9 自己的毅力、信心,還要給自己時間,像我們得這種病的人,越嚴重的

花的時間要越多。家人的配合,如果家人都覺得自己很奇怪都不能配

合,要我跟他們一樣我會很痛苦。這樣更難受。

M11 吃藥很重要,因為不吃藥我就會一直做夢,夢到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好像腦袋瓜沒有休息一樣,很累。一定要告訴朋友或是親近的人,這點

很重要,這樣才不會東躲西藏、壓力更大。

還有最重要的一定要去做書裡寫的作業,即使再痛苦也要強迫自己去

做。唯一的治療方式就是毅力。

(九)綜合整理

茲整理認知行為治療效果分析為以下六點:

1. 成員有一半認為認知作業較有效,其他則認為行為作業較有效,然而認知、

行為作業相輔相成,彼此為治療有效之基石。

2. 練習行為治療作業必須忍耐焦慮的痛苦,但是只要肯忍耐下來的成員皆發現

只要撐過去,焦慮會慢慢降低,無法忍耐之成員進步較為緩慢。

3. 成員們表示施作行為治療作業必須一步一步慢慢來,不要一步想要挑戰焦慮

程度最高的症狀,反而容易放棄,達到反效果。

4. 領導者的話可以鼓勵成員對抗強迫症,尤其是駁斥非理性的想法,讓成員們

有較合理的想法,而且認知的教導可讓患者時時提醒自己有能力對抗強迫症。

5. 患者可以時常拿出認知作業出來複習,特別是想要執行強迫行為狀的時候,

可以提醒自己合理的思考是什麼,來對抗自己不合理的思考。

6. 其他認為可以幫助治療的因素有毅力和意志力、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陪伴、

按照領導者指示循序漸進施作認知行為作業、更多成功的經驗累積自信、按

時服藥降低焦慮感,以及提升睡眠品質。

Page 80: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80

第三節 綜合討論

一、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的治療效果,優於單一藥物治療效果

實驗組在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漢氏憂鬱量表、漢氏焦慮量表、生活品質

問卷的前-後測分數上達.01 顯著差異,漢氏憂鬱量表則達.05 顯著差異;控制組

則是沒有任何一個變項達到顯著。加上患者主觀評比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比單一藥

物治療有效。以上的結果符合研究假設: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治療效果顯

著,以及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治療效果優於單一藥物治療。

以上研究結果與 Braga et al(2005)研究結果相同,認為團體認知行為治療

確實能夠降低憂鬱指數與焦慮症狀。也與 Van Balkom et al.(1998)之研究結果

相呼應,認知行為治療不但改善了 OCD 症狀,也降低了憂鬱指數,不同之處在

於 Van Balkom et al.研究著重在個別治療而非團體治療。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皆排

除憂鬱症共病,雖然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可降低憂鬱指數,但因本研究團體認知行

為治療並非針對強迫症共病憂鬱症患者所設計,因而此研究結果不能推論至強迫

症共病憂鬱症患者身上。與黃政昌(2003)之研究比較,藥物治療合併認知行為

治療優於單一藥物治療,此研究結果相同,不過也是注重個別治療而非團體治

療。結合以上討論,可推論認知行為治療無論在個別治療或團體治療皆有顯著的

治療效果,而且藥物合併認知行為治療的治療效果較單一藥物治療效果好。

二、實驗組常出現的團體療效因子包含宣洩、灌輸希望、普同感、團

體凝聚力、傳達訊息、人際學習以及利他主義。

在逐次歷程觀察分析,發現主要 7 個常出現的療效因子,分別為宣洩、灌輸

希望、普同感、團體凝聚力、傳達訊息、人際學習以及利他主義。

「灌輸希望」與「傳達訊息」從第一次到最後一次團體都強烈出現的療效因

子,此研究結果與 Oei & Brownie(2006)之結果以及 Corey & Corey(2002)所

Page 8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81

提出相反,二者表示團體領導者過多的支持反而會傷害治療效果,因為領導者會

給予過多的希望,當希望落空時反而會有更大的傷害。然而,可能是場域和文化

等不同因素影響,成員們相當依賴領導者者,並且觀察並無不好的效果出現。與

黃政昌(2003)研究比較受訪者因為改變決心強烈,加上治療者態度友善,因此

相當配合,治療效果也越明顯。本研究由於領導者的態度相當積極友善,不斷給

予成員們鼓勵,不厭其煩重申只要練習一定會進步,加上成員們本身的決心呼應

領導者的帶領方式,有人甚至提到為了不讓領導者失望,也會強迫自己做作業,

減少偷懶的機會。因此治療者態度積極,加上成員們主動地參與,成為改變的重

要契機。

「宣洩」、「普同感」、「團體凝聚力」與「利他主義」都是形成良好團體氣氛

的基礎。Yalom(1995)認為良好的團體氣氛能帶動成員的主動性,增進宣洩、

團體凝聚力…等正向因素。Rutan & Stone(2001/2004)在團體之中,會引起成

員們宣洩的因素,是認為團體有足夠安全,也表示成員對團體的信任感充足。受

訪者均表示,在團體之中自己好像沒有那麼奇怪,可見得患者在外面受到異樣眼

光的壓力大,看到大家的症狀類似,都受到了強迫症的影響,反而會產生同理心。

成員們在分享自己的看法時,其他成員沒有抱持著嘲笑的感覺,反而會用幽默的

態度來分享意見,讓團體氣氛變得溫暖、舒服。

從每個療效因子出現的時間點來看,本研究將治療分為開始期、中期以及後

期(Clark,2004),而 Yalom(1995)認為成員早期較重視注入希望、傳達訊息與

普同感,後期較重視自我揭露、人際學習,利他主義,此結論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Oei & Brownie(2006)提到,表達能力越好的成員進步越多。與觀察的結

果一致,在團體之中表達次數越多,而且越順暢、有結構的成員,進步的幅度較

其他不表達的大。而且表達越多越能夠帶動「人際學習」團體療效因子,成員們

可以分享自己如何找出方法去面對焦慮,或是成功之後的心得,往往可以讓其他

成員們觀摩學習。因此有幾位成員們就成為指標性人物,他們的分享可以帶動其

Page 8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82

他成員進步,引起其他成員們施做作業的動力,甚至有督促自己的效果。

本研究的結果與陳均姝(2007)的發現相同,接受團體諮商者,比沒有介入

處遇者,或沒有特殊介入處遇者有正向顯著效果,幫助成員進步改善。團體療效

因子扮演重要的角色,增加個別門診沒有的特點,像是說話的機會、有人可以分

享自己的想法、普同感、人際學習…等。這些特別的療效因子都能夠有效地幫助

患者對抗強迫症。

三、患者主觀覺得認知行為治療效果顯著,只要按照指示有決心和毅

力做作業,一定會進步;認知治療與行為治療相輔相成

本研究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基本上依據治療的開始期、中期以及後期

(Clark,2004)。開始期有教育個案正確知識、正常化非理性想法…等,中期加入

行為治療、認知治療,最後則是預防復發。

Curwen et al.(2000/2003)書中提出對認知的治療方法,指派家庭作業是不

可或缺的是一種自我指導(self directed)的反應阻止,並且需要質詢無助益的非

理性思考,尤其對於確定控制與責任。在作業的指派上面成員們表示找出合理信

念與思考邏輯澄清單很有用,可以幫助他們瞭解自己想法的謬誤之處,然後找出

合理的信念來加以對抗。成員們有人表示常在練習時想到醫生說的話,像是「要

冒險」、「回頭就變成石頭」…等,都能夠適時幫助成員們增加對抗強迫症的信心。

有人則認為認知需要配合行為治療,否則就算在認知上知道是非理性信念,感覺

上仍然會有害怕的感覺,必須強迫自己去克服這樣的焦慮感,這就有賴自己的意

志力。

受訪者們自我評估認知行為治療效果顯著,與 Van Balkom et al. (1994)研究

結果相同,患者自我評估認知行為治療的效果大於藥物治療。而黃政昌(2003)

研究中受訪者也表示單靠藥物治療不能痊癒,因而尋找團體認知行為治療,並且

瞭解到越積極參與效果越明顯。本研究受訪者們表示強迫行為產生之前可先思考

Page 83: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83

合理的信念,能有效地防止產生強迫行為,或出現不合理的想法時,再拿出作業

比較,不合理的想法就能夠被沖淡,不要自己一直處於焦慮狀態。可見認知治療

的功效除了「對抗」之外,還能夠「預防」與「舒緩焦慮」。患者只要在平時或

當強迫信念出現時拿出作業來思考,就能夠幫助他們緩解症狀,並且預防復發。

行為治療的主軸為暴露/不反應法。成員們能夠很深刻的體會暴露/不反應法

是治療的重心,也考驗著自己的意志力和決心。黃政昌(2003)研究有受試者表

示剛開始特別痛苦、想放棄,但是忍耐去做焦慮就會下降,並且可以體驗焦慮下

降的成就感。本研究受訪者直接指出這種治療方法是暴力治療法,但是不可否認

它很有用,接著表示,有了觀察紀錄表格,就能夠觀察自己的焦慮變化情形,並

且發現只要忍過高峰期,焦慮就會開始慢慢下降,哪怕時間會拉到好幾個小時,

有部份成員表示之後就會忘記這件事情了。而且隨著練習的次數越多,焦慮的高

峰期越來越短。當成員們從作業上看到了改變的發生,更能夠增加信心和希望,

確定只要有練習,一定會改變。

受訪者們也表示行為治療一定要配合認知治療,否則光是用暴力的方式是治

標不治本。正確且合理的信念來對抗不合理的信念,才能輔助行為治療克服強迫

症。除此之外,幾乎全部的成員都呼籲做行為治療一定要有決心和毅力,一定要

讓自己趕快好,如果放棄那就前功盡棄了,只要能夠忍耐最痛苦的階段,接下來

的焦慮就不會像之前那樣高了,治療效果會很明顯。

Page 8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研究結果符合研究假設 1、2:實驗組(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在耶

魯—布朗強迫症量表、漢氏憂鬱量表、漢氏焦慮量表、生活品質量表的後測

分數,顯著高於前測分數。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治療效果明顯優於

單一藥物治療;實驗組在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漢氏憂鬱量表、漢氏焦慮

量表以及生活品質問卷的進步分數,均優於控制組(僅單一藥物治療)。

二、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強迫症患者成員,常出現的團體療效因子包含宣洩、灌

輸希望、普同感、團體凝聚力、傳達訊息、人際學習以及利他主義,並可明

顯助長治療效果。

三、認知行為治療效果在於有決心和毅力執行作業,只要按照指示一定會進步;

認知治療與行為治療相輔相成,彼此為治療有效之基石。

四、除了認知行為治療以及團體療效因子,家人的支持、意志力堅強、有毅力、

服藥規律以及更多的成功經驗,皆為其他特殊療效因子。

第二節 研究限制

一、樣本代表性不足

由於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門診強迫症患者,取樣不易。牽涉到醫院行政、時

效性、地域寬廣等因素,無法至台灣每間醫院精神科隨機取樣,同時亦無法隨機

分派。在醫院行政上,在醫院做研究須先通過人體試驗委員會之審核方能開始進

行,審核時間以及程序冗長複雜,不同的醫院就有不同的規定,因此要在台灣每

Page 85: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85

間醫院精神隨機取樣幾乎不可能。

從時效性上來看,本研究為碩士論文,有畢業年限,如在全台灣北、中、南

區取樣,勢必花費許多時間,而無法在畢業年限前完成論文。地域寬廣的部份,

患者通常會選擇離家裡較近的醫院就醫,如參加團體需要通車兩小時甚至四小

時,則樣本反而容易流失。

因此,本研究採取的是準實驗設計方法,採立意取樣。得醫師同意可配合研

究之後,才開始著手撰寫研究計畫,並蒐集門診內符合條件的患者做為研究對

象,代表性有所不足。

二、同時事件的影響

無法控制同時事件(contemporary history)的發生,患者很有可能在回到了

私人的領域時,有了不一樣的經歷,也會促成或干擾了治療的效果。甚至因為個

人特質以及心智能力的不同,還有不同家庭環境所給予的支持不同,都會影響到

實驗的結果。像是有幾位患者的決心就明顯比其他成員還要高,因此自評也是進

步了八、九成,而相對害怕焦慮感而一直執行強迫行為的患者,相對地進步幅度

就比較小。

決心較高的患者有的表示希望能夠趕快回到學校去上課,有的則是覺得已經

與強迫症對抗許久,該是時候勇敢踏出這一步,有的則是只想要有特效藥,不想

要花費力氣去對抗,而進步的幅度與決心成正比。而有些成員表示自己的老婆或

是父母都很支持自己,有的則是常常和老公吵架,影響進步的動力。

三、缺乏評分者一致性

在實驗組前測時,考量到時間限制(兩小時),僅有一位評分者要施測完 11

位成員,時間內絕對無法完成,因此增加評分者,於是不同量表由不同評分者施

測,可能會產生標準不一的狀況,例如評分過於寬鬆或過於嚴格,直接影響研究

Page 86: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86

效度。

四、研究深度不足

受限於時間,團體結束時為下午五點,成員們各自需要趕回家,或是趕去上

班,無法在每次團體結束後與成員們共同討論團體互動歷程,無法瞭解當次成員

們的主觀感受,作為下次團體的觀察重點。如能夠達到此一目標,則可以逐次修

改觀察內容,使研究者更能夠增加觀察敏感度。

五、霍桑效應之干擾

由於研究倫理以及場地設備之限制(無單面鏡),因此必須告知實驗組成員

團體進行時有觀察員在場。這有可能產生「霍桑效應」,意即成員們有可能會為

了得到觀察者的注意而加倍努力,影響了內在的效度。

第三節 研究建議

一、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蒐集醫療費用資訊

本研究無針對強迫症患者醫療使用率的研究。臨床心理研究著重於醫療使用

率的僅有恐慌症之研究,例如蔡明輝(2003)藥物治療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對

恐慌症患者之研究 — —著重在醫療使用率改善之研究、吳鴻麟(2002)「恐慌

症」病患在精神科治療前後期之醫療使用率之變化、林瑤文(2007)恐慌症病患

接受精神科治療前後半年醫療使用率的變化…等。國內目前沒有針對強迫症患者

醫療使用率之變化情形,因此未來可蒐集成員們藥物使用費用,或有個別心理治

療之費用資訊,可以比較是否團體治療有比較節省患者之醫療費用。

(二)研究追蹤

本研究僅在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結束後,立即比較前-後測討論治療效果,所

Page 8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87

得到的結果為短期治療效果,對於治療是否有長期效果不得而知,嚴謹度有所不

足。若有更充裕之時間,應每三個月追蹤一次,追蹤至少三個月至六個月,以及

十二個月。可以了解患者在治療後病況的發展,有無復發狀況,復發的比率為多

少,與復發相關的因素有哪些…等等,對於心理治療相關實務工作者的參考價值

也較大。

(三)觀察成員特殊行為

本研究限於整體性與篇幅關係,未將成員特殊觀察結果列入,包含了發言次

數、表達能力、與成員互動…等向度。如以評分表的方式觀察成員們個別或整體

在這些向度上的變化情形,更深入掌握成員的進步程度,使研究質化資料分析的

效度增加。

二、心理治療實務工作上的建議

(一)藥物治療需合併認知行為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藥物合併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治療效果明顯優於單一藥物治

療。實驗組與控制組相同之處,在於受試者均穩定服藥超過三個月以上,而介入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之後,實驗組 11 週後明顯改善,控制組卻在 11 週後幾乎沒有

什麼變化產生。可見得藥物治療在治療到某階段時將處於停滯狀態,此時需介入

認知行為治療,來助長治療效果的產生。而研究討論也發現認知行為治療無論是

在個別或是在團體均能助長治療效果,因此建議精神科醫師或其他心理實務工作

者可推薦患者接受個別的或團體的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患者立即有效地解決自己

的症狀。

(二)團體認知行為治療需要大力推廣

本研究結果之一表示除了認知行為治療具有療效,團體療效因子亦能夠助長

治療效果,本研究常出現的療效因子有宣洩、普同感、灌輸希望、傳達訊息、團

體凝聚力、利他主義、人際學習。目前在治療強迫症不是藥物治療,不然就是個

Page 88: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ir.lib.pccu.edu.twir.lib.pccu.edu.tw/retrieve/62404/黃智卿05.pdf · 性的想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技術可以從做一些紀錄筆記著手,覺察自己的想

88

別認知行為治療,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極為稀少,然而這卻忽視了團體本身具有的

療效因子。同時團體治療時間集中,一般來說都在 11 週上下,團體結束後由成

員自行回家練習,也因此開銷比個別治療還要來得小,這也是患者的福利。同樣

是兩小時,心理實務工作人員個別治療只能談兩個案,但是透過帶領團體的方

式,在一個時段(兩小時)內卻可以對許多人治療。

(三)心理衛生教育的推廣

研究過程當中可以發現許多患者對於強迫症的相關知識相當陌生,因此感到

非常害怕。父母師長對於患者常常處於誤解的角度,甚至社會大眾也習慣予以貼

上標籤為「怪人」。原因為大家對於強迫症這個專有名詞感到陌生,沒有正確的

心理衛生的知識。因為強迫症並不是都是人為的因素所造成,生理的因素也會造

成強迫症的產生,而且只要有選擇的權利,誰都不願意得到強迫症。強迫症患者

需要社會大眾的包容和接納,這樣才能夠促進病情的改善。

衛生教育的推廣同時也能夠預防強迫症的產生,例如親職教育當中,可教導

父母師長教養可持彈性的態度,如過分強調一定要完美(考試考 100 分、一定要

非常乾淨整潔…等),則小孩成長過程當中將會將此一僵化的思考內化至心理深

層,長大後則有可能有高度強迫傾向,甚至會強迫症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