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文化内功”,提升城市内涵和形象 文昌:壮文化实力...

1
博鳌亚洲论坛 2018 年年会特刊 T23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4 月 1 日,以“共叙故乡情·同圆中国梦”为主题的 2018 年第七届海南文昌南洋文化节在文昌开幕,来自 18 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昌籍侨胞、36 家海外社 团的侨界代表、 14名国内社团领袖代表、30多家国内的企业和商会代表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文昌人的盛大节日。专题文艺演出、侨乡华人嘉 年华、 “球跃侨乡”排球嘉年华……丰富的活动,不仅让人感受到文昌人的热情,更展现出文昌文化之乡的魅力。 一座城市的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彰显出一地风土人情。近年来,文昌市在文化建设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大大提升了这座城市的内涵和形象, 在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文昌市用不断加强的文化产品生产供给和服务,以及大力推进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不断修炼“文化内功”, 在提升影响力的同时,也给科技航天城“金字招牌”烙上了独特的文化烙印。 文昌历史悠久,汉武帝元封元年 (公元前 110 年)设县,至今已有二千 一百多年的历史。因当地多产紫贝, 境内有一处山岭命名为紫贝岭,县衙 又设址于紫贝岭上,因而得名紫贝县。 文昌人尊师重教,历史上人才辈 出。明代先后涌现了与海瑞、邱浚并称 于朝“一鼎三足”的邢宥。近代宋耀如 及他的女儿宋氏三姐妹,共和国十大将 军之一的张云逸大将等名人。 现存的文昌学宫(文昌孔庙)、溪 北书院以及文昌中学的前身蔚文书 院,是文昌人才的摇篮,见证了“一里 三进士,七里八举人”的光荣。 在文昌市孔子学会会长林尤潮 看来,通过儒学讲座有的放矢地向青 少年和成年人传授传统文化精髓,不 仅在于传播,更在于继承。“文昌既是 海南三大古邑之一,也是知名的文化 之乡,上千年的文化积累,造就了文 昌独有的文化气息。”林尤潮说,正是 这样的氛围,让文昌成为文人辈出、 能人涌现的热土。 作为省内首创的孔子学堂,文昌 孔子学堂自创办以来就一直秉承孔 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努力弘扬 儒家传统文化,推广国学文化教育。 政府先后投入 2600 万元用于修 缮孔庙并加以保护,不仅使得孔庙及 其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也让其文 化内涵得以提升、影响力明显扩大。 如果说,孔庙是文昌文化的精 神核心,那散布在文昌各处的文物 遗址,就是见证文昌文化发展的物 质载体。据了解,文昌市通过开展 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遗存的各 类不可移动文物单位共354处,其中 铺前镇和十八行村被列为国家级历 史文化名镇(村),而文昌学宫、斗柄 塔、韩家宅等3处则被列为国家级文 物保护单位。同时还有侵华日军营 房、欧村林家宅、东路约亭等 14 处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37处市级文 物保护单位。 文化之乡底蕴深厚 修炼“文化内功”,提升城市内涵和形象 文昌:壮文化实力扬文化美名 本报记者 李佳飞 特约记者 黄良策 行走在美丽的文昌中学校园里, 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布 合理有序,校园宽广平坦,道路笔直 通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有老师勤 教的身影,有学生朗朗的书声。 文昌中学从办学之初至今,据不 完全统计,社会各界、海外乡亲、港澳 台胞捐赠款额达 8000 多万元。校园 里的许多建筑物或以捐助者本人或 以其先辈命名。 据悉,作为著名的侨乡,文昌市 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约 120多万人,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 地区,主要聚居在泰国、马来西亚、新 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海外文 昌人素来爱国爱乡,无论身居何邦, 总是心系桑梓,积极参与和支持家乡 的各项事业建设。 教育方面,有人说,文昌能成为文 化先进市,人才辈出,与海外乡亲鼎力 捐资兴教助学分不开。1938年,当时 的文昌县716所中小学,得到华侨资 助的占80%。1584名乡侨捐助银圆 244557 元,建校面积达 13615 平方 米。据统计,1987 年~2017 年,全市 海外乡亲、港澳台同胞捐资办学近4 亿元。新建扩建的教学楼、图书馆、科 学馆、师生宿舍楼500多幢。同时还 捐建校门、围墙、校道、凉亭、花坛、草 坪等,添置各种教学仪器设备。 医疗卫生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 来,海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慷慨解 囊,资助办医。据统计,有 1800 多人 次捐资 4700 万元,相继在 28 所医院 (卫生院)建起门诊、妇产、留医、宿舍 等楼房31幢,大大改善了文昌的医疗 环境,方便群众防病治病。同时,还 给部分医院赠送了一批救护车、先进 医疗仪器设备;给4所医院捐款81万 元设立医疗基金会,用以增添设备和 减免贫困病人医疗费用等。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 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捐 物折合人民币近 5 亿元,在教育、卫 生、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铸起了一座座丰碑,他们热 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在侨乡传为 佳话。 侨乡侨民心系桑梓 多点发力练就软实力 溪流潺潺,古树林立,在乡愁味 道浓郁的葫芦村里,摇曳的椰子树林 间墨香四溢。葫芦村是文昌市东路 镇老牌的美丽乡村旅游景点之一。 “村庄环境好,特色鲜明,如今又 增添了文化元素,很吸引内地的游 客,客人们来了之后,纷纷感叹海南 的乡村真不错。”文昌市书法协会主 席陈其吉说,文化为美丽乡村注入灵 魂,发展后劲更足。 近年来,文昌大力发展文化事 业,持续开展文艺下乡、送戏下乡、电 影下乡、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服务活 动,免费举办音乐、舞蹈、美术、书法、 太极拳等艺术培训,举办各类展览, 并在此基础上,扶持了现有的6家琼 剧团(队)发展壮大。 值得一提的是,文昌市琼剧团这 几年重新组建了起来,这个从上世纪 60年代就开始排练以现代琼剧“时装 戏”为主的团体,再一次肩负起了繁 荣地方文化的责任,并用琼剧这种群 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宣传党的方 针政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非遗保护方面,文昌按照“保护 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的保护方针,普查了有价值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其中“木偶戏(文昌公仔戏)” “南海航道更路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昌盅盘舞、文 昌椰雕、文昌鸡养殖与烹调技艺等入选 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昌市还针对本地极具特色的歌 谣、曲目、戏剧展开了抢救性采录,整理 出《三江考才》《书楼投情》《三孝贤》《兄 弟情》《仙姬赐福》《五代拜寿》《乞丐状》 等11部经典原始剧本,使之得以继续 活跃在文昌市大大小小的舞台上。 此外,作为排球之乡,文昌每年 还会开展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各 类型体育赛事,举办中国大学生排球 联赛总决赛,引进国内劲旅八一男排 将主场设在文昌,极大推动了文昌市 的体育产业发展。 近年来,文昌市通过不断加大 在文化发展方面的投入,推动着文 化之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发展,用 深厚文化底蕴炼就的软实力,正让 这座新兴航天城的文化根基越来 越牢固。 (本报文城 4 月 9 日电) 亮点 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美丽经济” 文昌: 景美民富幸福来 本报记者 李佳飞 特约记者 黄良策 行走在文昌乡村整洁宽敞 的村路上,放眼望去,和谐、整 洁、美丽的新农村如画卷般呈现 在眼前。 在好圣村,总能遇见前来休 闲度假的游客,他们或是坐在区 块链餐厅里品尝美食,或是在生 态园里采摘认种的航天瓜菜,怡 然自得; 在白土村,古树参天,屋舍 俨然,村民在田间耕作,游客在 村口咖啡广场上惬意品尝着扫 码支付的美味咖啡; 在大庙村,树茂林丰,鸟语 花香,村中小桥流水人家的别致 景色让人流连忘返,村里的民 宿、农家乐里游客络绎不绝…… 一个个具有活力又独具魅 力的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处 处展现新的景象,乡亲们在建设 美丽乡村时,腰包渐渐鼓起来。 据悉,去年以来,文昌市共 投入6110万元建设6个特色产 业小镇和37个美丽乡村,会文镇 入选全国特色小镇,龙楼镇红海 村被评为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 村,好圣航天科技小康村成为当 地就业和生态宜居的典范;文城 镇堂福村、潭牛镇潭牛村、文教 镇加美村、昌洒镇东群村等10个 村庄被评为省三星级美丽乡村, 公坡镇水北村、冯坡镇凤尾村、 东阁镇凤头村等 3 个整村推进贫 困村被评为省一星级美丽乡村。 文昌建好美丽乡村,发展 “美丽经济”。龙楼镇好圣村村 民利用好航天元素,在家门口创 业,发展旅游产业,吸引到八方 来客;东路镇葫芦村村民加入生 态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当起了 股东;文教镇加美村村民在撂荒 的田地里建起现代化蔬菜大棚, 村民们既有地租收入,又能在基 地打工挣到工资,增收渠道更多 元…… 美丽乡村建设,使得美丽之 花开遍文昌大地,真是处处皆 景,洋溢在村民脸上的笑容很有 感染力。(本报文城 4 月 9 日电) 2018年3月31日,文昌中学内一场激烈的排球赛引来十里八乡球迷观看。排球赛是第七届海南文昌南洋文化节的活动之一。本报记者 袁琛 摄 文昌潭牛镇大庙村。 本报记者 袁琛 摄 2017 年 205.38 亿元 增长 7.3% 文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城镇常住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30371 增长 8.1% 农村常住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13650 增长 8.5% 全市 116 个重点项目 完成投资 186.4 亿元 文昌获评 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 中国文昌鸡美食之乡 海南省信息化发展先进市县 成功创建全省文明城市 并被推荐为我省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市县 航天发射场落地文昌后 文昌将在航天上下游产业上 同时发力,重点打造 六大航天产业链 数读 等称号 3 月 31 日晚,南洋文化节上,文昌 琼剧《状元桥》吸引众多海内外乡亲观 看。 本报记者 袁琛 摄

Transcript of 修炼“文化内功”,提升城市内涵和形象 文昌:壮文化实力...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特刊

T23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4月1日,以“共叙故乡情·同圆中国梦”为主题的2018年第七届海南文昌南洋文化节在文昌开幕,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昌籍侨胞、36家海外社团的侨界代表、14名国内社团领袖代表、30多家国内的企业和商会代表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文昌人的盛大节日。专题文艺演出、侨乡华人嘉年华、“球跃侨乡”排球嘉年华……丰富的活动,不仅让人感受到文昌人的热情,更展现出文昌文化之乡的魅力。

一座城市的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彰显出一地风土人情。近年来,文昌市在文化建设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大大提升了这座城市的内涵和形象,在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文昌市用不断加强的文化产品生产供给和服务,以及大力推进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不断修炼“文化内功”,在提升影响力的同时,也给科技航天城“金字招牌”烙上了独特的文化烙印。

文昌历史悠久,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县,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因当地多产紫贝,境内有一处山岭命名为紫贝岭,县衙又设址于紫贝岭上,因而得名紫贝县。

文昌人尊师重教,历史上人才辈出。明代先后涌现了与海瑞、邱浚并称于朝“一鼎三足”的邢宥。近代宋耀如及他的女儿宋氏三姐妹,共和国十大将军之一的张云逸大将等名人。

现存的文昌学宫(文昌孔庙)、溪

北书院以及文昌中学的前身蔚文书院,是文昌人才的摇篮,见证了“一里三进士,七里八举人”的光荣。

在文昌市孔子学会会长林尤潮看来,通过儒学讲座有的放矢地向青少年和成年人传授传统文化精髓,不仅在于传播,更在于继承。“文昌既是海南三大古邑之一,也是知名的文化之乡,上千年的文化积累,造就了文昌独有的文化气息。”林尤潮说,正是这样的氛围,让文昌成为文人辈出、

能人涌现的热土。作为省内首创的孔子学堂,文昌

孔子学堂自创办以来就一直秉承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努力弘扬儒家传统文化,推广国学文化教育。

政府先后投入2600万元用于修缮孔庙并加以保护,不仅使得孔庙及其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也让其文化内涵得以提升、影响力明显扩大。

如果说,孔庙是文昌文化的精神核心,那散布在文昌各处的文物

遗址,就是见证文昌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据了解,文昌市通过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遗存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单位共354处,其中铺前镇和十八行村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而文昌学宫、斗柄塔、韩家宅等3处则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有侵华日军营房、欧村林家宅、东路约亭等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3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之乡底蕴深厚

修炼“文化内功”,提升城市内涵和形象

文昌:壮文化实力 扬文化美名■ 本报记者 李佳飞 特约记者 黄良策

行走在美丽的文昌中学校园里,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布合理有序,校园宽广平坦,道路笔直通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有老师勤教的身影,有学生朗朗的书声。

文昌中学从办学之初至今,据不完全统计,社会各界、海外乡亲、港澳台胞捐赠款额达8000多万元。校园里的许多建筑物或以捐助者本人或以其先辈命名。

据悉,作为著名的侨乡,文昌市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约

120多万人,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海外文昌人素来爱国爱乡,无论身居何邦,总是心系桑梓,积极参与和支持家乡的各项事业建设。

教育方面,有人说,文昌能成为文化先进市,人才辈出,与海外乡亲鼎力捐资兴教助学分不开。1938年,当时的文昌县716所中小学,得到华侨资助的占80%。1584名乡侨捐助银圆244557元,建校面积达13615平方

米。据统计,1987年~2017年,全市海外乡亲、港澳台同胞捐资办学近4亿元。新建扩建的教学楼、图书馆、科学馆、师生宿舍楼500多幢。同时还捐建校门、围墙、校道、凉亭、花坛、草坪等,添置各种教学仪器设备。

医疗卫生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慷慨解囊,资助办医。据统计,有1800多人次捐资4700万元,相继在28所医院(卫生院)建起门诊、妇产、留医、宿舍等楼房31幢,大大改善了文昌的医疗

环境,方便群众防病治病。同时,还给部分医院赠送了一批救护车、先进医疗仪器设备;给4所医院捐款81万元设立医疗基金会,用以增添设备和减免贫困病人医疗费用等。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近5亿元,在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铸起了一座座丰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在侨乡传为佳话。

侨乡侨民心系桑梓

多点发力练就软实力

溪流潺潺,古树林立,在乡愁味道浓郁的葫芦村里,摇曳的椰子树林间墨香四溢。葫芦村是文昌市东路镇老牌的美丽乡村旅游景点之一。

“村庄环境好,特色鲜明,如今又增添了文化元素,很吸引内地的游客,客人们来了之后,纷纷感叹海南的乡村真不错。”文昌市书法协会主席陈其吉说,文化为美丽乡村注入灵魂,发展后劲更足。

近年来,文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持续开展文艺下乡、送戏下乡、电影下乡、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服务活动,免费举办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太极拳等艺术培训,举办各类展览,并在此基础上,扶持了现有的6家琼剧团(队)发展壮大。

值得一提的是,文昌市琼剧团这几年重新组建了起来,这个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排练以现代琼剧“时装戏”为主的团体,再一次肩负起了繁荣地方文化的责任,并用琼剧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非遗保护方面,文昌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普查了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木偶戏(文昌公仔戏)”

“南海航道更路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昌盅盘舞、文昌椰雕、文昌鸡养殖与烹调技艺等入选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昌市还针对本地极具特色的歌谣、曲目、戏剧展开了抢救性采录,整理

出《三江考才》《书楼投情》《三孝贤》《兄弟情》《仙姬赐福》《五代拜寿》《乞丐状》等11部经典原始剧本,使之得以继续活跃在文昌市大大小小的舞台上。

此外,作为排球之乡,文昌每年还会开展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各类型体育赛事,举办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总决赛,引进国内劲旅八一男排将主场设在文昌,极大推动了文昌市的体育产业发展。

近年来,文昌市通过不断加大在文化发展方面的投入,推动着文化之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发展,用深厚文化底蕴炼就的软实力,正让这座新兴航天城的文化根基越来越牢固。

(本报文城4月9日电)

亮点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文昌:景美民富幸福来

■ 本报记者 李佳飞特约记者 黄良策

行走在文昌乡村整洁宽敞的村路上,放眼望去,和谐、整洁、美丽的新农村如画卷般呈现在眼前。

在好圣村,总能遇见前来休闲度假的游客,他们或是坐在区块链餐厅里品尝美食,或是在生态园里采摘认种的航天瓜菜,怡然自得;

在白土村,古树参天,屋舍俨然,村民在田间耕作,游客在村口咖啡广场上惬意品尝着扫码支付的美味咖啡;

在大庙村,树茂林丰,鸟语花香,村中小桥流水人家的别致景色让人流连忘返,村里的民宿、农家乐里游客络绎不绝……

一个个具有活力又独具魅力的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处处展现新的景象,乡亲们在建设美丽乡村时,腰包渐渐鼓起来。

据悉,去年以来,文昌市共投入6110万元建设6个特色产业小镇和37个美丽乡村,会文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龙楼镇红海村被评为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好圣航天科技小康村成为当地就业和生态宜居的典范;文城镇堂福村、潭牛镇潭牛村、文教镇加美村、昌洒镇东群村等10个村庄被评为省三星级美丽乡村,公坡镇水北村、冯坡镇凤尾村、东阁镇凤头村等3个整村推进贫困村被评为省一星级美丽乡村。

文昌建好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龙楼镇好圣村村民利用好航天元素,在家门口创业,发展旅游产业,吸引到八方来客;东路镇葫芦村村民加入生态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当起了股东;文教镇加美村村民在撂荒的田地里建起现代化蔬菜大棚,村民们既有地租收入,又能在基地打工挣到工资,增收渠道更多元……

美丽乡村建设,使得美丽之花开遍文昌大地,真是处处皆景,洋溢在村民脸上的笑容很有感染力。(本报文城4月9日电)

2018年3月31日,文昌中学内一场激烈的排球赛引来十里八乡球迷观看。排球赛是第七届海南文昌南洋文化节的活动之一。本报记者 袁琛 摄

文昌潭牛镇大庙村。本报记者 袁琛 摄

海南故事

■■■■■ ■■■■■ ■■■■■

2017年

205.38亿元增长7.3%

文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71元

增长8.1%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650元

增长8.5%

全市11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186.4亿元

文昌获评

■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

■中国文昌鸡美食之乡

■海南省信息化发展先进市县

成功创建全省文明城市

并被推荐为我省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市县

■航天科研及信息产业

■航天重装及商业航天产业

■航天技术展示交易及服务贸易产业

■航天金融产业

■航天生命工程产业

■航天科普文化教育旅游创意产业等

航天发射场落地文昌后文昌将在航天上下游产业上同时发力,重点打造

六大航天产业链

数读

等称号

3月31日晚,南洋文化节上,文昌琼剧《状元桥》吸引众多海内外乡亲观看。 本报记者 袁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