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大秦岭 阅读大中华 -...

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秦岭北 麓保护的终极目标。秦岭北麓 西安段应秉承“保护就是发展, 绿色就是财富”理念,将绿色转 型、绿色增长作为发展的首要任 务,继续打造秦岭北麓西安段生 态保护的“绿色名片”。 培育“人与自然和谐 统一”的生态文明观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 态文明观要求人们具备科学的 生态文明理念,肯定自然生态系 统的价值所在,在遵循自然规律 的基础上享受自然生态系统提 供的生态服务,构建符合绿色发 展要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新型关系。 第一,通过媒体、学校、网络 等各种途径宣传和教育,使秦岭 北麓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 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 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 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 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 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 使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成为市民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 觉行动。 第二,营造保护秦岭北麓生 态环境的浓厚氛围。利用西安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力 量与秦岭特色资源,在沿山一 线建造一批科普馆和科研教学 基地。结合利用“世界环境 日”、“中国水周”、“爱鸟周”、 “世界生物多样性日”等各种纪 念日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 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 而使全民参与到秦岭北麓生态 环境保护中。 将制度建设贯穿秦岭 北麓生态保护全过程 —创新秦岭北麓生态 环境保护体制 一是建立秦岭北麓国家公园体制。建议抓紧研究 国家公园的体制机制问题,全力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二 是创新体制,突破生态保护工作机制的瓶颈。建议成立 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区,赋予“秦岭办”相应的职能权限, 成立相应的内设机构,责权利相统一,真正把统筹区域 资源、统一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落到实处。 —加快秦岭北麓法治化进程 在地方立法上,建议完善对各个峪口具体水文、环 境等基础资料,尽快出台详细规划和执行条例。建议相 关部门积极准备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交有关秦岭 生态保护立法方面的议案,通过提高立法层次,提升秦 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在执法上,建议落 实相关法规,进一步加大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 度,对各类违法主体,都要严格依据法规制度处理,使之 不敢再违。 加强秦岭北麓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上,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 是加快生态补偿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西安市生态环 境补偿条例》,从法律上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 体的义务。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中 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分层次落实责任,加大财政对补 偿资金的投入。三是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的同时,盘活社 会资本,通过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使秦岭北麓生态补偿机 制能落到实处。 严格秦岭北麓环保认证机制 在秦岭北麓实行严格的环保认证制度,凡是没有 取得环保认证的企业一律强制查封,令其搬出或就地 关闭;明确今后不再新批工业企业落户;对已经取得环 保认证的企业实施严格监控,一旦发现有乱排“三废” 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立即重罚并责令停产整改,直 到合格方可许其复业。 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在秦岭北麓的保护与开发上,坚持保护优先、适度 开发的原则,项目开发、产业发展以保护为前提和底线, 切忌忽视生态环境而一味地开发。 打造秦岭北麓生态农业、林业 一是打造秦岭北麓生态农业,帮扶山区居民。山区 生态系统复杂,可以套种农作物,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大 力发展高效农业;在沿山地带可以建立生态农业示范 区;同时大力发展秦岭北麓的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与休 闲农业,打造秦岭农产品的地域标识和秦岭有机农产 品,形成品牌,制定原产地商标,把秦岭的农产品推向全 国。二是打造秦岭北麓生态林业,帮扶林场职工。西安 13 个国有林场职工肩负着秦岭北麓森林保护和造林 绿化的双重任务,但全面停采后,职工将没有收入,再加 上还要分流一部分职工,资源保护和造林绿化的任务显 得更加艰巨。因此,需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任务的需 要,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整合秦岭北麓旅游资源,规范旅游产业 第一,借鉴黄山、九寨沟、武当山等风景名胜区管理 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按照“区划不变、治权独立、事权 下放”的原则,以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自然 保护区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联合经 营,整体推介,加快区域旅游带的整体开发建设。第二, 规范与旅游配套的住宿和农家乐。严格准入制度,切实 改变目前自发、无序的发展状况,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跟进基础设施建设。第三,规范无序“自助游”问题。设 计“自助游”线路,满足人们登山、旅游等需求,重罚游客 及车辆随意进山行为。 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治污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首先,投入资金加大对秦岭污水、垃圾的处置力度, 有效治理现有的污染。其次,投入资金建立秦岭北麓污 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系统,从源头上治理污染。 —加大对秦岭北麓水土保护的投入 秦岭北麓由于森林植被遭受人为破坏,加之河流 密布,落差大,暴雨频发,滑坡、山崩、泥石流等地质灾 害常有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要加大水土保护林 营造、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河流治理工程等方面的 投入。 —加强对秦岭保护研究工作和科研人才培养储 备的投入 在保护研究工作方面,西安市已经成立了“西安秦 岭保护研究中心”。下一步,除继续加强对秦岭资源保 护研究工作投入外,还需充分利用西安高校林立、具有 众多实验室的优势,加大对秦岭生态保护人才的培养, 让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为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服务。 —提升监管手段,建设“智慧秦岭” 依托先进技术能实现对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的 现状、动态变化进行有效监管;也能实现对秦岭北麓生 态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准确分析评价;还能提升 监管手段,加快“智慧秦岭”建设。即运用生态物联网、 动态智能安防系统实现动态监管;借助大数据系统、云 计算技术实现信息化监管;依靠高清视频、高速网络系 统和“3S ”技术(即 GPS 全球定位系统、 GIS 地理信息 系统、 RS 卫星遥感系统)实现精准监管。因此,需加大 对秦岭先进管理技术的投入,为科学保护秦岭北麓生 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绿打开大秦岭,阅读大中华。这座山,成 为解读中国、解读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 一把钥匙。非常有幸,这把钥匙在秦地,系 在三秦的腰际,那钥匙孔也许就是长安。 秦岭可谓中华文明之“六源” 秦岭对中华文明发生、发展、流变的影 响是独一无二的。我将这种影响概括为 “六源”: 一、水之源。秦岭是汉江、渭河、嘉陵 江乃至淮河的一级水源(源头),是黄河的 二级水源(源头之外最大支流渭河),是长 江的三级水源(最长支流汉江以及嘉陵江, 位处金沙江、岷江、沱江等二级水源下 游)。江、河、淮、汉所以成为中华文明的重 要发源地,秦岭是幕后重要的推手。 二、物之源。秦岭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空气和水)、生物资源(动物和植物)和矿 物资源(钼、锌、黄金等各类有色金属)。 三、力之源。秦岭是军事屏障,秦岭以 及四关的屏障、护佑着关中平原。除了具 体的战略战术意义,更是民族精神力量的 象征。柳宗元说得好,“南山(指秦岭终南 山)居天之中,在都之南,国都在名山之下, 名山随国威远播”。秦岭是长安的屏风,更 是秦人的心理支撑。 四、心之源。秦岭、关中是铸造中华文 化核心价值观的地方,是“萌易、生道、立 儒、融佛”之圣地。萌易,周易、周礼在西秦 萌发而流布天下。生道,老子在函谷关写 《道德经》,来楼观台讲经而扬播天下;楼 观、华山、汉中,即秦岭南北,是道文化和道 教的中心,可以说这里是道文化的发生和 弘扬之地。立儒,儒的创始者虽是东鲁的 孔子,但孔子反复声明“郁郁乎文哉,吾从 周”,他信奉的是周礼,梦见的是周公。后 来是汉代的董仲舒在长安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才提升成为中华文化,尤其 是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佛,魏晋以来, 印度佛教在我国广为传播、发展。一种宗 教离开本土发源地,竟能在异国土地上生 根开花、不断创新,而且发展成为异国最大 的宗教,这在世界宗教史上极为罕见。正 是道儒释这样一个三足鼎立的坐标,构成 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构成了千百年 来中国人相对稳固的精神世界。 这里特别要说几句道文化的重要意 义。历史常常青睐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青睐强盛者、成功者和盛世,却很少关注造 就强者和盛世的时代环境、历史积累和幕 后力量。在古代,其实每个盛世之前流行 的常常是道家精神,比如汉武帝之前,实行 文景之治的文帝、景帝都奉行黄老之学。 秦末战乱遍地、民不聊生,文、景二帝用几 十年时间收缩调整,铸剑为犁,轻徭薄赋, 兴修水利,这才给汉武盛世打下了基础、积 累了力量。儒道互补,缺一不可。今天我 们所以不能盲目搞 GDP 主义,不能一味追 求政绩和速度,而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 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常态上的平衡、和谐, 历史早给了启示。一种好的文化,一个好 的理念,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会十分深远。 五、智之源。秦岭还给人们提供了许多 生存智慧和文化启悟,比如区隔和衔接的辩 证思维,仁山智水的人生哲理,道法自然的 人文理念,感恩敬畏的彼岸坐标等等。秦岭 既把中国的南方、北方区隔开来,又将它们 衔接起来。隔离和交流一样,是事物发展的 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机制、一种潜力。有了 秦岭的区隔机制,才有南、北经济在相异中 的互通,才有江、河文化在对比中的互补。 秦岭又用嘉陵江和渭河(所谓一山两水)将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拉起手来、衔接起来。 远古的地球,南、北两大漂移板块相撞击,挤 压出青藏高原、挤压出昆仑、秦岭,中国才形 成了今天的版图。某种意义是秦岭、昆仑焊 接了中国大陆,为统一的多民族大国提供了 地质地貌条件。既区隔又融汇,秦岭给了我 们以辩证思维的启示。 六、美之源。在中国,古往今来的文学 艺术都崇尚自然山川之美,这一点在世界 各国可以说位列前茅。而众山之中,中国 诗、文、书、画、乐,表现得最多、涉及的最多 的一座山岳就是我们的秦岭。 中国山水文化的本质特点源于它的天 人合一观念。中国的山水文化从来是把自 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艺术之美融冶于一炉, 秦岭在这点上做到了第一流。 从审美角度看秦岭 从审美角度看秦岭,我们感受到的是 什么呢? 是刚与柔的相济。秦岭是山之刚与水 之柔的组合。秦岭的品牌形象之一是华山, 华山是由一座花岗岩浑然巨山,但是它又有 一个非常柔性的比喻,古代“华”、 “花”通用, 《水经注》说它状若莲花,故名华山。一个非 常刚硬的形体给了一个非常柔性的比喻。 华山是一座父性的山,却流传着一个非常母 性化的故事,沉香“劈山救母”,拯救自己被 压在山中的慈爱的母亲。终南山在秦岭之 北,属于分水岭的北方,是秦岭的阴面,“终 南阴岭秀”,灵山秀水,也有柔性的一面。 是点与脉的相映。秦岭好似天宇的翔 龙,在这道龙脉上,有许多亮点。太白山是 自然景观的亮点,终南山是宗教景观的亮 点,楼观台是道教景观的亮点,华山则集自 然景观、宗教景观、文化景观的亮点为一 体,可以称作秦岭的画龙点睛之处。华山、 终南山堪称中国山岳的华表,中国文化的 华表。秦岭之脉和这些脉点,组成了一种 美学关系。 是景与文的相惠。秦岭的风景和文化 互恵互济。如果说秦岭的一山两水是中国 的四库全书,这部书的目录就在华山和终南 山。秦岭是中国文化主流之一的河洛文化 的上游,洛河就发源于秦岭深处。道文化实 质是水文化,用绕指之柔的灵水去战胜百炼 之钢的智山。道文化提升了秦岭景观,秦岭 景观又为道文化做了最好的印证,秦岭的道 文化跟秦岭的灵山秀水合二而一。 是形与寓的相生。秦岭千姿百态的自 然形质和龙之寓象、道之寓象、释之寓象、 易之寓象、父亲之寓象、奉献之寓象,等等, 千象百寓互为表里,相与辉映。许多画家 画秦岭、画华山,都喜欢将其拟态化、寓态 化,或拟人,或拟龙,或拟八卦。石鲁有一 幅画,用枯墨勾勒出一个孤立的华山,好似 一个伟岸的中国男子汉、中国父亲。 构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 对秦岭的奉献我们应该时存感觉、时 存感念、时存感恩、时图回报。最好的回 报,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循环 经济和大文化理念引领这座伟岸的山和这 座伟大的城的可持续发展。 这也就要从万古永存的人与自然关系 的这个问题出发,以万古长青的中国古典 绿色的文化观念、万古延续的中国古典绿 色的生存实践、万代浸润的中国古典绿色 的艺术精神,从方方面面去理清自然生态、 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层面的诸多问题, 构建它们之间的新型关系。更要不断的探 索、实践,处理好现代背景下,人与天地、人 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关系。 否则,我们将会家无记忆,族无记忆, 史无记忆,国无记忆。我们将悔之无及。 城市在现代的发展中,开始是楼群 之城,现在是园区之城,今后还要建成田 园之城,城市与山水真正融为一体。这 正是在接续“中央水库”秦岭的历史荣 耀。一座亘古永存的山脉、一座现代古 老而新兴的城市,肩并肩立于八百里秦 川之上,执手言欢,谈笑风生,同样的生 气勃勃,若绿般鲜活、若水般灵动,你说, 那是怎样的风景! —此文摘选自肖云儒为最近出版的 《大秦岭四库全书》所写的总序 (作者系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特聘专家、 著名文化学者) 打开大秦岭 阅读大中华 肖云儒 理论与实践 7 7 2016 年 3 月 30 日 星期三 责编 李晓莉 视觉编辑 张淼 组版 诚安 校对 马珊 西安市作为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最 重要最直接的主体,近年来,经过市县乡各 级政府的大力宣传、政策引导并采取了一 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得一些威胁秦岭 北麓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得到纠正,重点 违法违规行为和突出问题受到查处,生态 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扭转,取得了阶段性 成果。 —成立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专 门机构 2012 年,市委市政府将秦岭北麓生态 保护工作列为全市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把 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上升到一个新的高 度。2014 9 月,成立了市规划局秦岭分 局、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秦岭分 局,有效地加强了秦岭北麓的管理和执法 监督力量。 —出台地方性保护条例 根据《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 例》规定,结合西安市实际, 2013 10 1 日西安市施行《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条例》,有效补充、完善和细化了省上颁布 的条例。同时,也启动了《西安市秦岭生 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工作,这也是 国内首次为了一座大山而制定的地方性 法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这座“父亲 山”的保护。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依照市《条例》,相继编制完善了《秦岭 西安段浅山区分区规划》、《秦岭西安段浅 山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秦岭北麓西安 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结合秦岭北麓 实际人文、自然资源情况,编制了《西安秦 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目前,市秦岭办 积极与相关部门衔接,收集汇总保护区内 勘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等基础 资料,修订完善太平峪、沣峪口、翠华- 台、汤峪 4 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逐步 建立、完善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体系,使对秦岭的保护更加全面。 —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生态工程建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秦岭北麓 生态建设工程力度。 第一,对秦岭地区自然资源、文化及历 史遗存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整理了西安市秦 岭植被、水资源、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旅游、矿产资源、文物、古树名木、 历史名镇名村等保护及利用现状,并将建立 峪口档案,健全秦岭西安段43 峪档案。 第二,为保护秦岭北麓的自然、人文 资源,西安市区级行政执法单位联合出台 了《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执法联席会议制 度》,建立多个执法主体共同参与的联动 工作机制。坚持“日常巡查、联合执法、行 政问责”原则,连续数年开展“铁锤治理”、 “治乱清水”、“绿网工程”等行动,大力开 展综合治理。 第三,完成了沿山路照明、绿化、景观改 造美化等 9 项重点工程,对于直观坡面绿化 面积达到 4.9 万亩,建成 3 座综合服务区、 4 个农贸市场、 5 个美丽乡村、 21 个停车场和1 个世界地质博物馆,区域交通实施“12511交通工程: 12”即12 条中心区与秦岭的快速 通道,新建西安南横线、长安大道、提升西汤 路,长鸣路等级,使中心区与秦岭的快速通 道达到12 条,改善交通条件。 5”即五条观光 绿廊,提升区域旅游品质。 1”即直达秦岭北 麓的高架快速干道, 1”即观光旅游专线,结 合主城区地铁线路修编等。秦岭北麓生态 服务工程持续提升。 —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进行 整治 严厉打击了违法占地、排污、侵占河 道水库水域、破坏林地等各类违法行为, 对于沿山的农家乐进行整顿,农家乐的垃 圾和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加大力度打击非 法采矿。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秦岭北麓违法建 筑的工作, 2014 3 月,成立了由市级领导 任组长,包括秦岭办在内的 10 多个部门组 成的“秦岭北麓违建整治调查小组”,对沿 山的区县进行排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 专题会,依法对违规建筑进行拆除,恢复周 边生态环境。 秦岭北麓生态保护 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列 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确定加快推进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渭北工业区建设、汉长安城遗址保护、 八水润西安、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公路交通枢纽建设等五项重点工作。这五项重点工作涉及生态、文化、民生 改善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等多个重要领域。这是西安基于对自身长远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对竞争环境的清醒 认识,是事关西安永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三年多来,五项重点工作已深刻地改变了西安的城市面 貌和民生福祉,引领西安跨步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为全方位总结五项重点工作 的重要意义、发展成就和下一步深入推进的对策性建议,本版推出系列理论文章进行解读。 秦岭是西安的生态安全屏障,是西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依托,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山水城市、人文城市的重 要凭借。本期我们将走进秦岭、感悟秦岭、展望秦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 的基础,维护和促进生态环境安全是绿色 发展题中应有之义。秦岭北麓西安段东西 全长 166 公里,共 48 个峪口,涉及临潼、蓝 田、长安、灞桥、周至、户县 6 个区县,总面积 5852 平方公里,占西安市域面积的 57.9%。全市 54 条河流中有 51 条发源于 此,是西安的天然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水 源涵养地。保护好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事 关西安长远发展,对于实施“绿色”发展理 念,建设美丽西安意义重大。 “绿色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它“是建立在资源承载 力与生态环境容量的约束条件下,通过‘绿 色化’、‘生态化’的实践,达到人与自然日 趋和谐、绿色资产不断增值、人的绿色福利 不断提升,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的过程。”从“绿色发展”看来,经济社会发 展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只有在保证生 态环境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实现的经济社会 发展才是绿色的、健康的、可持续的。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 统一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实现人类社会经济 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 2015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体现了 现代化建设的“绿色化”取向,针对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 高排放、不循环等突出问题,在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显然,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 内在逻辑高度统一。绿色发展是实现生态 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 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 要求 秦岭具有复杂的生态环境,是中国生 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巨大 的天然生物“基因库”。大熊猫、朱鹮、太 白红杉、独叶草等中国甚至秦岭独有的珍 稀物种均在此生存繁衍。据统计,秦岭分 布着鸟兽等动物几百种,分别占全国同类 总数的 29%34%。正是由于这些生物 物种的共存与相互作用才维护了秦岭的 生态平衡,保证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稳定与 安全。可见,保护秦岭的生态环境,就等 于保护了生活于秦岭之中的一切生物,也 就等于保护了生活于秦岭周围的人们。 秦岭北麓西安段是秦岭北麓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一定意义上,保护秦岭北麓西安 段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西安人的生存环 境,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共融共生。 (二)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 是建设美丽西安的重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 阵地,也是建设美丽西安的重要内容。 对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环境保护,一 是有利于促进生长于秦岭北麓西安段的 森林植被的复苏及生态多样性的恢复。 如此,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西安市的森 林覆盖率,保障西安市的生态安全;另一 方面可以显著降低西安市的温室气体排 放量,改善气候逐渐变暖的趋势。相关 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出 1 立方米的蓄积 量,平均要吸收 1.83 吨二氧化碳,释放出 1.62 吨氧气。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二 氧化碳的能力达到每公顷 150.47 吨。二 是有利于西安可持续发展。把秦岭北麓 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西安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内容,使环境在物质、能源、水、大气 良性循环的条件下保持生态平衡,为市 民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 境。为西安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 境基础。 (三)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 是公众享受高品质绿色产品的安 全保障 绿色产品是生态产品的别称,意指 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 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 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秦 岭北麓生态资源丰富,相关数据显示,秦 岭北麓有水资源约 40 亿立方米,占关中 地表水资源总量的 61% ,是渭河的主要 补给源,直接关系着西安等大中城市的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及八百里秦川的工农 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其森林每年吸 收二氧化碳 360 万吨,释放氧气 260 吨,吸收灰尘 600 万吨……同时,秦岭北 麓西安段很多峪口都是西安市民休闲旅 游、修身养性、追求与自然“天人合一”的 好去处,只有加强对其生态环境保护,减 少甚至避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对自然资 源的污染和耗竭,才能确保向西安公众 提供安全的、高质量的绿色产品,使公众 获得绿色福利。 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李娜 www.xiancn.com 春到秦岭 王旭东 摄

Transcript of 打开大秦岭 阅读大中华 -...

Page 1: 打开大秦岭 阅读大中华 - epaper.xiancn.comepaper.xiancn.com/xarb/page/22/2016-03/30/07/2016033007_pdf.pdf · 四、心之源。秦岭、关中是铸造中华文 化核心价值观的地方,是“萌易、生道、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秦岭北麓保护的终极目标。秦岭北麓西安段应秉承“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理念,将绿色转型、绿色增长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继续打造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保护的“绿色名片”。

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观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观要求人们具备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肯定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所在,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享受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构建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

第一,通过媒体、学校、网络等各种途径宣传和教育,使秦岭北麓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成为市民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第二,营造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利用西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与秦岭特色资源,在沿山一线建造一批科普馆和科研教学基地。结合利用“世界环境日”、“中国水周”、“爱鸟周”、

“世界生物多样性日”等各种纪念日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全民参与到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中。

将制度建设贯穿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全过程

——创新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体制

一是建立秦岭北麓国家公园体制。建议抓紧研究国家公园的体制机制问题,全力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二是创新体制,突破生态保护工作机制的瓶颈。建议成立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区,赋予“秦岭办”相应的职能权限,成立相应的内设机构,责权利相统一,真正把统筹区域资源、统一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落到实处。

——加快秦岭北麓法治化进程在地方立法上,建议完善对各个峪口具体水文、环

境等基础资料,尽快出台详细规划和执行条例。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准备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交有关秦岭生态保护立法方面的议案,通过提高立法层次,提升秦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在执法上,建议落实相关法规,进一步加大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对各类违法主体,都要严格依据法规制度处理,使之不敢再违。

——加强秦岭北麓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上,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

是加快生态补偿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西安市生态环境补偿条例》,从法律上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义务。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分层次落实责任,加大财政对补偿资金的投入。三是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的同时,盘活社会资本,通过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使秦岭北麓生态补偿机制能落到实处。

——严格秦岭北麓环保认证机制在秦岭北麓实行严格的环保认证制度,凡是没有

取得环保认证的企业一律强制查封,令其搬出或就地关闭;明确今后不再新批工业企业落户;对已经取得环保认证的企业实施严格监控,一旦发现有乱排“三废”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立即重罚并责令停产整改,直到合格方可许其复业。

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在秦岭北麓的保护与开发上,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项目开发、产业发展以保护为前提和底线,切忌忽视生态环境而一味地开发。

——打造秦岭北麓生态农业、林业一是打造秦岭北麓生态农业,帮扶山区居民。山区

生态系统复杂,可以套种农作物,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在沿山地带可以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同时大力发展秦岭北麓的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打造秦岭农产品的地域标识和秦岭有机农产品,形成品牌,制定原产地商标,把秦岭的农产品推向全国。二是打造秦岭北麓生态林业,帮扶林场职工。西安市13个国有林场职工肩负着秦岭北麓森林保护和造林绿化的双重任务,但全面停采后,职工将没有收入,再加上还要分流一部分职工,资源保护和造林绿化的任务显得更加艰巨。因此,需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任务的需要,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整合秦岭北麓旅游资源,规范旅游产业第一,借鉴黄山、九寨沟、武当山等风景名胜区管理

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按照“区划不变、治权独立、事权下放”的原则,以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联合经营,整体推介,加快区域旅游带的整体开发建设。第二,规范与旅游配套的住宿和农家乐。严格准入制度,切实改变目前自发、无序的发展状况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跟进基础设施建设。第三,规范无序“自助游”问题。设计“自助游”线路,满足人们登山、旅游等需求,重罚游客及车辆随意进山行为。

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治污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首先,投入资金加大对秦岭污水、垃圾的处置力度,

有效治理现有的污染。其次,投入资金建立秦岭北麓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系统,从源头上治理污染。

——加大对秦岭北麓水土保护的投入秦岭北麓由于森林植被遭受人为破坏,加之河流

密布,落差大,暴雨频发,滑坡、山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常有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要加大水土保护林营造、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河流治理工程等方面的投入。

——加强对秦岭保护研究工作和科研人才培养储备的投入

在保护研究工作方面,西安市已经成立了“西安秦岭保护研究中心”。下一步,除继续加强对秦岭资源保护研究工作投入外,还需充分利用西安高校林立、具有众多实验室的优势,加大对秦岭生态保护人才的培养,让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为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服务。

——提升监管手段,建设“智慧秦岭”依托先进技术能实现对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的

现状、动态变化进行有效监管;也能实现对秦岭北麓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准确分析评价;还能提升监管手段,加快“智慧秦岭”建设。即运用生态物联网、动态智能安防系统实现动态监管;借助大数据系统、云计算技术实现信息化监管;依靠高清视频、高速网络系统和“3S ”技术(即 GPS 全球定位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RS 卫星遥感系统)实现精准监管。因此,需加大对秦岭先进管理技术的投入,为科学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将绿色增长作为首要任务

张雪梅

打开大秦岭,阅读大中华。这座山,成为解读中国、解读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非常有幸,这把钥匙在秦地,系在三秦的腰际,那钥匙孔也许就是长安。

秦岭可谓中华文明之“六源”

秦岭对中华文明发生、发展、流变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我将这种影响概括为

“六源”:一、水之源。秦岭是汉江、渭河、嘉陵

江乃至淮河的一级水源(源头),是黄河的二级水源(源头之外最大支流渭河),是长江的三级水源(最长支流汉江以及嘉陵江,位处金沙江、岷江、沱江等二级水源下游)。江、河、淮、汉所以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秦岭是幕后重要的推手。

二、物之源。秦岭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空气和水)、生物资源(动物和植物)和矿物资源(钼、锌、黄金等各类有色金属)。

三、力之源。秦岭是军事屏障,秦岭以及四关的屏障、护佑着关中平原。除了具体的战略战术意义,更是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柳宗元说得好,“南山(指秦岭终南山)居天之中,在都之南,国都在名山之下,名山随国威远播”。秦岭是长安的屏风,更是秦人的心理支撑。

四、心之源。秦岭、关中是铸造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地方,是“萌易、生道、立儒、融佛”之圣地。萌易,周易、周礼在西秦萌发而流布天下。生道,老子在函谷关写《道德经》,来楼观台讲经而扬播天下;楼观、华山、汉中,即秦岭南北,是道文化和道教的中心,可以说这里是道文化的发生和弘扬之地。立儒,儒的创始者虽是东鲁的孔子,但孔子反复声明“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信奉的是周礼,梦见的是周公。后来是汉代的董仲舒在长安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才提升成为中华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佛,魏晋以来,印度佛教在我国广为传播、发展。一种宗教离开本土发源地,竟能在异国土地上生根开花、不断创新,而且发展成为异国最大的宗教,这在世界宗教史上极为罕见。正是道儒释这样一个三足鼎立的坐标,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构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相对稳固的精神世界。

这里特别要说几句道文化的重要意义。历史常常青睐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青睐强盛者、成功者和盛世,却很少关注造就强者和盛世的时代环境、历史积累和幕后力量。在古代,其实每个盛世之前流行的常常是道家精神,比如汉武帝之前,实行

文景之治的文帝、景帝都奉行黄老之学。秦末战乱遍地、民不聊生,文、景二帝用几十年时间收缩调整,铸剑为犁,轻徭薄赋,兴修水利,这才给汉武盛世打下了基础、积累了力量。儒道互补,缺一不可。今天我们所以不能盲目搞GDP主义,不能一味追求政绩和速度,而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常态上的平衡、和谐,历史早给了启示。一种好的文化,一个好的理念,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会十分深远。

五、智之源。秦岭还给人们提供了许多生存智慧和文化启悟,比如区隔和衔接的辩证思维,仁山智水的人生哲理,道法自然的人文理念,感恩敬畏的彼岸坐标等等。秦岭既把中国的南方、北方区隔开来,又将它们衔接起来。隔离和交流一样,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机制、一种潜力。有了秦岭的区隔机制,才有南、北经济在相异中的互通,才有江、河文化在对比中的互补。秦岭又用嘉陵江和渭河(所谓一山两水)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拉起手来、衔接起来。远古的地球,南、北两大漂移板块相撞击,挤压出青藏高原、挤压出昆仑、秦岭,中国才形成了今天的版图。某种意义是秦岭、昆仑焊接了中国大陆,为统一的多民族大国提供了地质地貌条件。既区隔又融汇,秦岭给了我们以辩证思维的启示。

六、美之源。在中国,古往今来的文学艺术都崇尚自然山川之美,这一点在世界各国可以说位列前茅。而众山之中,中国诗、文、书、画、乐,表现得最多、涉及的最多的一座山岳就是我们的秦岭。

中国山水文化的本质特点源于它的天人合一观念。中国的山水文化从来是把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艺术之美融冶于一炉,秦岭在这点上做到了第一流。

从审美角度看秦岭从审美角度看秦岭,我们感受到的是

什么呢?是刚与柔的相济。秦岭是山之刚与水

之柔的组合。秦岭的品牌形象之一是华山,华山是由一座花岗岩浑然巨山,但是它又有一个非常柔性的比喻,古代“华”、“花”通用,《水经注》说它状若莲花,故名华山。一个非常刚硬的形体给了一个非常柔性的比喻。华山是一座父性的山,却流传着一个非常母性化的故事,沉香“劈山救母”,拯救自己被压在山中的慈爱的母亲。终南山在秦岭之北,属于分水岭的北方,是秦岭的阴面,“终南阴岭秀”,灵山秀水,也有柔性的一面。

是点与脉的相映。秦岭好似天宇的翔

龙,在这道龙脉上,有许多亮点。太白山是自然景观的亮点,终南山是宗教景观的亮点,楼观台是道教景观的亮点,华山则集自然景观、宗教景观、文化景观的亮点为一体,可以称作秦岭的画龙点睛之处。华山、终南山堪称中国山岳的华表,中国文化的华表。秦岭之脉和这些脉点,组成了一种美学关系。

是景与文的相惠。秦岭的风景和文化互恵互济。如果说秦岭的一山两水是中国的四库全书,这部书的目录就在华山和终南山。秦岭是中国文化主流之一的河洛文化的上游,洛河就发源于秦岭深处。道文化实质是水文化,用绕指之柔的灵水去战胜百炼之钢的智山。道文化提升了秦岭景观,秦岭景观又为道文化做了最好的印证,秦岭的道文化跟秦岭的灵山秀水合二而一。

是形与寓的相生。秦岭千姿百态的自然形质和龙之寓象、道之寓象、释之寓象、易之寓象、父亲之寓象、奉献之寓象,等等,千象百寓互为表里,相与辉映。许多画家画秦岭、画华山,都喜欢将其拟态化、寓态化,或拟人,或拟龙,或拟八卦。石鲁有一幅画,用枯墨勾勒出一个孤立的华山,好似一个伟岸的中国男子汉、中国父亲。

构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

对秦岭的奉献我们应该时存感觉、时

存感念、时存感恩、时图回报。最好的回报,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循环经济和大文化理念引领这座伟岸的山和这座伟大的城的可持续发展。

这也就要从万古永存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这个问题出发,以万古长青的中国古典绿色的文化观念、万古延续的中国古典绿色的生存实践、万代浸润的中国古典绿色的艺术精神,从方方面面去理清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层面的诸多问题,构建它们之间的新型关系。更要不断的探索、实践,处理好现代背景下,人与天地、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关系。

否则,我们将会家无记忆,族无记忆,史无记忆,国无记忆。我们将悔之无及。

城市在现代的发展中,开始是楼群之城,现在是园区之城,今后还要建成田园之城,城市与山水真正融为一体。这正是在接续“中央水库”秦岭的历史荣耀。一座亘古永存的山脉、一座现代古老而新兴的城市,肩并肩立于八百里秦川之上,执手言欢,谈笑风生,同样的生气勃勃,若绿般鲜活、若水般灵动,你说,那是怎样的风景!

——此文摘选自肖云儒为最近出版的《大秦岭四库全书》所写的总序

(作者系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特聘专家、著名文化学者)

打开大秦岭 阅读大中华肖云儒

理论与实践 77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责编 李晓莉 视觉编辑 张淼组版 诚安 校对 马珊

西安市作为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最重要最直接的主体,近年来,经过市县乡各级政府的大力宣传、政策引导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得一些威胁秦岭北麓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得到纠正,重点违法违规行为和突出问题受到查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扭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成立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专门机构

2012年,市委市政府将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工作列为全市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把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14年 9月,成立了市规划局秦岭分局、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秦岭分局,有效地加强了秦岭北麓的管理和执法监督力量。

——出台地方性保护条例根据《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

例》规定,结合西安市实际,2013年 10月 1日西安市施行《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有效补充、完善和细化了省上颁布的条例。同时,也启动了《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工作,这也是国内首次为了一座大山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这座“父亲山”的保护。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依照市《条例》,相继编制完善了《秦岭

西安段浅山区分区规划》、《秦岭西安段浅山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秦岭北麓西安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结合秦岭北麓实际人文、自然资源情况,编制了《西安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目前,市秦岭办积极与相关部门衔接,收集汇总保护区内勘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修订完善太平峪、沣峪口、翠华-五台、汤峪4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逐步建立、完善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使对秦岭的保护更加全面。

——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生态工程建设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秦岭北麓

生态建设工程力度。第一,对秦岭地区自然资源、文化及历

史遗存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整理了西安市秦岭植被、水资源、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矿产资源、文物、古树名木、历史名镇名村等保护及利用现状,并将建立峪口档案,健全秦岭西安段43峪档案。

第二,为保护秦岭北麓的自然、人文资源,西安市区级行政执法单位联合出台了《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多个执法主体共同参与的联动工作机制。坚持“日常巡查、联合执法、行政问责”原则,连续数年开展“铁锤治理”、

“治乱清水”、“绿网工程”等行动,大力开展综合治理。

第三,完成了沿山路照明、绿化、景观改造美化等9项重点工程,对于直观坡面绿化面积达到 4.9万亩,建成 3座综合服务区、4个农贸市场、5个美丽乡村、21个停车场和1个世界地质博物馆,区域交通实施“12511”交通工程:“12”即12条中心区与秦岭的快速通道,新建西安南横线、长安大道、提升西汤路,长鸣路等级,使中心区与秦岭的快速通道达到12条,改善交通条件。“5”即五条观光绿廊,提升区域旅游品质。“1”即直达秦岭北麓的高架快速干道,“1”即观光旅游专线,结合主城区地铁线路修编等。秦岭北麓生态服务工程持续提升。

——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整治

严厉打击了违法占地、排污、侵占河道水库水域、破坏林地等各类违法行为,对于沿山的农家乐进行整顿,农家乐的垃圾和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采矿。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秦岭北麓违法建筑的工作,2014年3月,成立了由市级领导任组长,包括秦岭办在内的 10多个部门组成的“秦岭北麓违建整治调查小组”,对沿山的区县进行排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依法对违规建筑进行拆除,恢复周边生态环境。

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列

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确定加快推进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渭北工业区建设、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八水润西安、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公路交通枢纽建设等五项重点工作。这五项重点工作涉及生态、文化、民生改善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等多个重要领域。这是西安基于对自身长远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对竞争环境的清醒认识,是事关西安永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三年多来,五项重点工作已深刻地改变了西安的城市面貌和民生福祉,引领西安跨步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为全方位总结五项重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发展成就和下一步深入推进的对策性建议,本版推出系列理论文章进行解读。

秦岭是西安的生态安全屏障,是西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依托,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山水城市、人文城市的重要凭借。本期我们将走进秦岭、感悟秦岭、展望秦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维护和促进生态环境安全是绿色发展题中应有之义。秦岭北麓西安段东西全长 166公里,共 48个峪口,涉及临潼、蓝田、长安、灞桥、周至、户县6个区县,总面积5852 平 方 公 里 ,占 西 安 市 域 面 积 的57.9%。全市 54条河流中有 51条发源于此,是西安的天然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保护好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事关西安长远发展,对于实施“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西安意义重大。

“绿色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它“是建立在资源承载力与生态环境容量的约束条件下,通过‘绿色化’、‘生态化’的实践,达到人与自然日趋和谐、绿色资产不断增值、人的绿色福利不断提升,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从“绿色发展”看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只有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实现的经济社会发展才是绿色的、健康的、可持续的。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

2015年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绿色化”取向,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等突出问题,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显然,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内在逻辑高度统一。绿色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秦岭具有复杂的生态环境,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巨大的天然生物“基因库”。大熊猫、朱鹮、太白红杉、独叶草等中国甚至秦岭独有的珍稀物种均在此生存繁衍。据统计,秦岭分布着鸟兽等动物几百种,分别占全国同类总数的 29%和 34%。正是由于这些生物物种的共存与相互作用才维护了秦岭的生态平衡,保证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稳定与安全。可见,保护秦岭的生态环境,就等于保护了生活于秦岭之中的一切生物,也就等于保护了生活于秦岭周围的人们。

秦岭北麓西安段是秦岭北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保护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西安人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共融共生。

(二)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西安的重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也是建设美丽西安的重要内容。对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环境保护,一是有利于促进生长于秦岭北麓西安段的森林植被的复苏及生态多样性的恢复。如此,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西安市的森林覆盖率,保障西安市的生态安全;另一方面可以显著降低西安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改善气候逐渐变暖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出 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要吸收 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 吨氧气。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达到每公顷 150.47吨。二是有利于西安可持续发展。把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西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使环境在物质、能源、水、大气良性循环的条件下保持生态平衡,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

境。为西安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三)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是公众享受高品质绿色产品的安全保障

绿色产品是生态产品的别称,意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秦岭北麓生态资源丰富,相关数据显示,秦岭北麓有水资源约 40 亿立方米,占关中地表水资源总量的 61%,是渭河的主要补给源,直接关系着西安等大中城市的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及八百里秦川的工农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其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 360 万吨,释放氧气 260 万吨,吸收灰尘 600 万吨……同时,秦岭北麓西安段很多峪口都是西安市民休闲旅游、修身养性、追求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好去处,只有加强对其生态环境保护,减少甚至避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污染和耗竭,才能确保向西安公众提供安全的、高质量的绿色产品,使公众获得绿色福利。

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李娜

www.xiancn.com

春到秦岭 王旭东 摄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