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数据的...

100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 20202月号·50M O D E R N S C I E N C E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记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 推动国产操作系统创新 发展亟需紧抓工业互联网 发展机遇 科技创新 科学人物 宏观层面下撤销论文对 学术界的影响测度: 基于被引频次的视角 青年智库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

Transcript of 基于微博数据的...

Page 1: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

2020年2月号·第50期

M   O   D   E   R   N   S   C   I   E   N   C   E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记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

推动国产操作系统创新发展亟需紧抓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

科技创新 科学人物

宏观层面下撤销论文对学 术 界 的 影 响 测 度 :基于被引频次的视角

青年智库

基于微博数据的“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

Page 2: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技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党中

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紧急行动、全力奋战、众志成城,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

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中国科协向全国

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再次倡议:

一、砥砺学风,勇担重任。斩断疫情,科技铸剑。振兴经济,科技当先。广大科技工

作者要坚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光荣传统,坚定信心,实事求是,尽出所学,各展

所长,汇聚成共度危机、共谋发展的科技志愿服务大军,让知识服务社会,让科技支撑发

展,让科学家精神光耀时代。

二、问题导向,需求牵引。聚焦企业复产的关键领域,精准把握产业发展的痛点堵

点,破解发展瓶颈,攻克“卡脖子”问题,在协同攻关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数字化网

络化智能化重构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和模式,提升产品服务能力,在解决实际难题中彰

显科技力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成就科技价值。

三、产学融合,创新发展。协同解决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关键短板问题,推动企业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引导龙头企业以技术优势辐射中小企业,形成规模效应,推动形成

产业集群和产学跨界机制,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激发创新创业创造生机与活力,释放

产业转型发展新动能。

四、平台支撑,精准施策。充分发挥科技智库作用,为产业发展、生态优化和治理

现代化提供有效政策建议。搭建跨学科供需对接平台,实施精准服务,推动企业高质量发

展。有效开展“百城千会万企”助力行动,组建“科技服务团”,为企业成长和区域经济

振兴提供解决方案。

五、开放团结,合作共赢。科学无歧视,发展无止境。增强跨越国界的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深化国际间科技合作,秉持开放共享,凝聚发展共识,尊重知识产

权,助力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战“疫”必将胜利,发展时不我待。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就是科技界的集结号。希望广

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躬行社会责

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新的价值。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20年2月23日

让科学家精神光耀时代 让科技创造新的价值

Page 3: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顾问社长 / 主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编辑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

文字编辑英文编辑美术编辑

编务封面图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出版发行 今日科苑编辑部

邮发代号定价

发行负责人

地址 邮编 电话

电子邮箱投稿网址

18-267 国内发行20元钟红静(Zhong Hongjing)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号[email protected]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版权声明1、除非本刊特别声明,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均不

代表本刊编辑部观点,作者文图责任自负,如有侵犯他人版权或者其它权利的行为,本刊概不负连带责任。稿件一经采用,如无特殊说明,一律视为作者同意授权本刊出版及网络合作媒体进行电子版信息传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转载本刊所有文章。

2、来稿请确保不涉及保密、署名争议等,若出现法律纠纷,作者自负文责。来稿一律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根据《著作权法》,本刊可以对文稿进行修改、删减等,如不同意改动,请在来稿中注明。来稿决定刊用后,本刊有权以光盘、网络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刊用的文稿,如不同意,请在来稿中注明。

3、稿件凡经本刊使用,即视为作者同意授权本刊其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版信息网络传播权等。

4、稿件凡经本刊使用,即视作者已郑重声明所刊论文为原创作品,且同意授权本刊代理其作品电子版信息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络传播权,并且本刊有权授权第三方如中国知网等进行电子版信息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络传播。

5、凡向本书刊投稿者,如无特殊声明,稿件一经采用,一律视为本刊拥有稿件的图书版、电子版和网络版的使用权。

6、本刊已被中国知网全文收录。稿件采用后,作者如不同意将文章在知网刊发,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适当处理。

7、本刊刊发的稿件,视为作者同意本刊对该文稿、图片拥有在网络、光盘等数字传媒上进行传播宣传的使用权。如有异议,请在来稿时声明。

陈至立(Chen Zhili)任福君(Ren Fujun)张 藜(Zhang Li)赵立新(Zhao Lixin)

张 丽(Zhang Li)刘 艳(Liu Yan) 董 阳(Dong Yang)马健铨(Ma Jianquan) 方 伟(Fang Wei )胡林元(Hu Linyuan) 王传超(Wang Chuanchao)刘雅琦(Liu Yaqi) 徐 丹(Xu Dan)曹学伟(Cao Xuewei) 赵 宇(Zhao Yu)

李 琦(Li Qi)刘 峰(Liu Feng)潘 芬(Pan Fen)苏丽荣(Su Lirong)张佳宇

Page 4: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目 录

建言献策关于推进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建议⋯⋯⋯⋯⋯⋯⋯⋯⋯⋯⋯⋯苏丽荣 1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影响的预判⋯⋯⋯⋯⋯⋯⋯⋯⋯⋯⋯徐 丹 4

关于“双创”示范基地在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中的作用及建议⋯⋯⋯⋯⋯⋯⋯刘雅琦 7

发挥科协组织优势 参与公共突发事件治理⋯⋯⋯⋯⋯⋯⋯⋯⋯⋯⋯⋯⋯⋯邓元慧 9

从新冠疫情看科协如何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张艳欣 12

科技创新 推动国产操作系统创新发展亟需紧抓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马 良 15

我国主要科技创新平台分类特征及总体分布⋯⋯⋯⋯⋯⋯⋯⋯⋯⋯⋯⋯邸月宝 等 18

大数据背景下国家治理模式变革——基于大数据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分析研究⋯⋯⋯⋯⋯⋯⋯⋯李美桂 25

科学人物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记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崔云逸 30

刘咸时期《科学》杂志的传播内容和特点⋯⋯⋯⋯⋯⋯⋯⋯⋯⋯⋯⋯⋯王 伟 等 39

青年智库宏观层面下撤销论文对学术界的影响测度:基于被引频次的视角 ⋯⋯张春博 等 47

科技与社会基于微博数据的“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高 洁 等 57

义务教育学段青少年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胡祥明 等 65

数字传播技术与女性发展:以短视频类社会化媒体为例⋯⋯⋯⋯⋯⋯⋯楚亚杰 等 74

艺术与科学的研究进路分析——以篆刻艺术为例⋯⋯⋯⋯⋯⋯⋯⋯⋯⋯⋯⋯李 响 81

科协研究巡视谈话中“熟人社会”问题的量化模型构建⋯⋯⋯⋯⋯⋯⋯⋯⋯⋯⋯周文标 等 86

Page 5: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1

2020 年 2 月 FEB.2020今 日 科 苑MODERN SCIENCE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

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

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我们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应从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总结经

验、吸取教训,推进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改革,进一步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与挑战

1.1 完善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诸多矛盾叠加、风险

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保障中华民族长远发

展的战略高度,把国家应急能力建设纳入“总体

国家安全观”战略系统,对应急管理工作作出一

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

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

问题。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是当前以及今后需加强

的紧迫任务,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重要一步。

1.2 总结重大疫情防控经验,保障社会持续安全稳定发展,是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客观需求

此次疫情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且具有

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征,对我国社会生活和国民

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以对消费需求的冲击为例,

按商务部的数据,2019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在春

节黄金周的销售额就超过1万亿元的规模1,而受此

次疫情的影响,餐饮、酒店、旅游、娱乐、交通等

行业的企业收入会出现断崖式下跌2。突发重大疫

情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急需总结重大疫情防控经

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营造应急文化环境,尽可

能减少重大疫情的发生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保障我

国社会安全有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

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

突发重大疫情,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对疫情相关

发展态势的关注度普遍增强,应急管理已成为人民

群众对现实生活的客观需求。

关于推进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建议苏丽荣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作者简介:苏丽荣,女,硕士,研究实习员,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科技社团发展、科技政策、 区域发展。

1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h/diaocd/201902/20190202834121.shtml。2 http://www.edp.fudan.edu.cn/newsVim.php?278-eNews.html。

Page 6: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2

1.3 依托国际社会应急管理协同发展环境,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是我们承担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的有力保障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在

防灾减灾、风险治理等应急管理领域加强了合

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

我国可利用后发优势,借鉴美国、欧洲、日本

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应急管理建设方面成熟的

经验和模式;另一方面,我国需发挥负责任大

国的作用,为全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作出贡

献。面对突发重大疫情,我国从体制机制、立

法角度等方面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有助于

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

设,充分展现制度优势。新冠肺炎疫情属于非

传统安全挑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国积极开展新冠病毒及疫情管理相关研究,

对推动各国相关交流、科研合作以及全球疫情

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有重大意义。

2. 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疫情事前预防工作有待加强

早在2006年,我国制定并颁布《国家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然而,该应急预案注重

宏观指导,缺乏细节规范,未充分考虑交通网络

辐射性、季节/节庆高发易感性、地域人群流动特

殊性、区域公共资源平衡性等诸多复杂因素和时

代变量,疫情突然爆发时,虽有应急预案,仍不

免出现缺乏指导依据的情况。

2.2 对重大疫情的灵敏度和反应速度仍需提高

疫情发生初期,有关部门未能足够重视,并

向公众报告“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由于

疫情防控初期的“误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

公众甚至是医务工作者的警觉和防护意识,加大

了后阶段疫情防控的难度。

2.3 各部门高效衔接尚有不足

随着疫情的蔓延,各社会组织、相关企业

乃至全国人民积极行动,为抗击疫情提供各方

面援助。作为疫情防控一线指挥者,各部门应

对重大疫情经验不足,对于疫情全过程应急无

法实现一体化高效衔接。面对捐赠物资分配、

志愿者组织与管理、疫区医疗与生活保障等重

要防疫环节,各部门职能界限不清晰,协同能

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2.4 社会力量未能充分利用

疫情爆发阶段,由于时值春节,在全国各个

疫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医疗物资产能不保证、物

资运输不及时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疫情防

控被动。社会力量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没

有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组织与科学引导,发挥效

能。例如,重点医疗防控物资生产企业未能及时

得到科学指导,提高产能;物流企业作为物资运

输的重要力量,未能及时得到科学有效的组织和

调配;社会各界参与救援热情高涨,却缺乏合理

的物资捐助管理和分配方法等。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应急指挥机制

一方面,坚定有序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

建立重大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中央指挥力度

和统筹调控手段,完善统一指挥、分区分级管理

的组织指挥机制;下设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协

调、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持续完善应急预案,

加强细节规范,注重与时俱进、动态调整,关注

国内外疫情有关信息,做好风险研究预判,开展

疫情防范训练,及时升级应急预案的实操性和时

效性,提高对重大疫情的灵敏度。

3.2 推动优化协同高效,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一是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重大疫情涉及领

苏丽荣:关于推进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建议

Page 7: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3

域众多,需要各部门联合会商、协同作战,一方

面,可建立联合会商机制,汇集各部门优势资源

和专业力量,提高应急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

建立联合响应机制,科学合理界定职责,各部门

既要承担重担,又要做到有主有次,形成合力防

控疫情。二是强化各部门内部职责分工。要进一

步推进履职流程再造,强化内部职责业务整合和

流程优化,完善运行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和效率最大化。

3.3 突出专常兼备,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

一是要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疫情救援。随

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应急力量参

与救援的意愿和能力持续提升,社会力量与其

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有

助于在生命救援、秩序维护、物资筹集等方面

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出台应急救援力量征用

和补偿管理办法,规范社会力量参与疫情救援

的范围、条件,建立民众物资捐赠途径。二是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市场机制在风

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

用。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完善应对灾害的金

融支持体系,加快巨灾保险制度建设,逐步形

成财政支持下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三

是探索建立“政、商、军、警、民”联动的国

家应急救援机制。在重大疫情爆发之际,需协

全国、全民、全军之力,对疫情核心区给予关

键物资和医疗资源支援。

3.4 充分运用科学手段,完善疫情防控支撑机制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科学

始终是应对疫情的有力武器,我们要充分利用科

学手段,为战胜疫情提供强有力支撑。一是加大

科研攻关力度。积极调动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

企业投入疫情防控研究工作中,尽快查明传染

源、传播途径、传播机制等,加强有效药品和疫

苗研发,注重科研攻关与临床、防控实践相结

合。二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

手段,建立全国应急管理大数据平台。提供高

效、公开、客观的信息渠道,促进疫情信息共享

和防控策略协调,加强应急管理监督,实现远程

网上巡查和在线执法。

3.5 发挥人才作用,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组建重大疫情

防控专家组,在面对可能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

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尤其是未知传染

病疫情时,及时组织专家开展决策咨询,并合

理合情地向公众报告,赋予公众知情权,既防

止造成恐慌,也强化公众的警觉和自我防护意

识,在疫情萌芽阶段迅速作出应对措施。二是

加强专业应急人才培养。开设应急管理课程,

培养专业人才,弥补我国各类应急人才供不应

求的情况,尤其注重培养选拔高级别指挥人

才,加强指挥者专业素养,提高指挥者快速科

学作出决策的能力。

责任编辑:刘雅琦 校对:李琦 刘雅琦

建言献策 Advices and Suggestions

Page 8: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4

2019年底,湖北武汉首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随后疫情迅速

扩散到全国其余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宣布

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2020年

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成为“国际关

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

炎疫情,对中国的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会产生

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

次主持召开中央会议听取汇报并作重要讲话,

强调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

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

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

任务,完成“十三五”规划。基于目前疫情的

发展趋势,本文剖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对经

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1. 疫情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预判

1.1 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可控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本次疫情对中国经

济的冲击是短期的、可控的。2003年“非典”疫

情整体并没有影响中国经济总体趋势,据国家统

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速降低到4.3%,7月份大幅回升至9.8%。对比

2003年“非典”疫情时中国GDP总量水平为13.74

万亿元人民币,2019年中国GDP总量水平接近100

万亿元人民币,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增强1。另外,

本次疫情期间,一些行业逆势增长,网络购物、

线上课堂、远程办公、在线娱乐和智能制造等加

快成长。这些都体现出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和潜

力。基于以上判断,如果国内疫情能够不进一步

蔓延和扩大,那对经济的冲击主要局限在一季

度,对全年经济总体的负面影响总体是可控的。

1.2 第三产业受疫情冲击严重

新冠疫情的爆发恰逢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期,又逢春节长假旅游旺季,是全国旅游业与

商贸服务业的增长旺季。随着新冠疫情的扩散以

及人们对疫情传染性的认识,加之政府对流通、

出行和商贸等领域的管控措施,人员流动量急剧

减少,以人流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旅游、餐饮、酒

店、零售等行业将在一季度受到严重冲击,其

中,餐饮行业损失惨重,为避免人群聚集,大量

餐厅停业。据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除夕

至正月初六(2月4日至10日),全国零售和餐

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2,2020年疫情期

间,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100%以上,

疫情已对餐饮行业零售额造成了5000亿元左右的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影响的预判

徐 丹(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作者简介:徐 丹,女,博士(后),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科技战略与政策、科技创新评估。

1 http://data.stats.gov.cn/。2 http://data.mofcom.gov.cn/。

徐 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影响的预判

Page 9: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5

损失1;旅游业受疫情冲击,各主要景点关闭,

大型文娱活动取消,居民纷纷终止出行计划。

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

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2020年必然大幅下

滑2;电影行业春节档7天在全年票房收入中占据

重要地位,2019年春节档票房58.59亿,而受疫

情影响,2020年大年初一票房仅181万,电影行

业迎来寒冬3。

疫情催生“宅经济”,第三产业在受到冲击

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增长点,在线零售、在线

医疗、在线游戏、物流快递将呈爆发式增长。据

央视财经报道,京东七鲜超市在网上销量暴增,

蔬菜增长幅度最大,同比增长5到7倍4。

1.3 进出口贸易大幅下降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国GDP

占世界比重预计超过16%,据海关总署数据显

示,2019年中国外贸出口总值达到31.54万亿

元,进口总值31.56万亿元,进出口贸易都占据极

大份额5。

进口贸易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中间品

贸易大国,不仅是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网络的“节

点”和“枢纽”,也是全球潜力最大的市场之

一,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

献达到三分之一左右,比美国、欧洲和日本加起

来贡献的全球经济增长份额还高。尤其是与中国

贸易和生产网络十分密切的亚洲。中国是日本、

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日韩分别是中国第二和第三

大贸易伙伴国。日、韩经济严重依赖对华出口。

因此,疫情不仅短期内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影

响,也将冲击世界经济和全球供应链。

出口贸易方面,部分国家对公共卫生紧急事

件的旅行与贸易限制,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同

时,疫情导致大部分出口企业春节后停产时间延

长,企业复工难,出口贸易受生产工期、封航和

封船的影响,大幅度下降,中国作为占全球制造

业四分之一的大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枢

纽作用受疫情影响严重,如苹果公司全球220个

主要制造零部件和组装产品供应商中41个来自中

国,受疫情影响,春节假期结束后工人依旧短

缺,组装厂无法恢复满负荷生产。

1.4 中小企业受重创

为防范疫情扩散,全国春节假期延长,复工

时间推迟,企业正常的经营计划被打乱,生产和

营业停摆,可能导致订单合同违约、现金流中

断,但房租、工资、利息等刚性费用仍需支付,

部分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将面

临破产倒闭的困境,风险还可能沿着供应链和担

保链上下及横向传导,引发局部性危机,据清华

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北京

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对995家中小企业

联合调研数据显示,34%企业表示账上现金仅能

维持一个月,85.01%企业可以支撑最多三个月,

只有9.96%的企业能够维持六个月以上6。中小企

业解决了社会80%就业,对提高居民收入和维护

社会稳定贡献巨大,若中小企业大规模破产,则

可能会导致经济滞涨的严重后果5。

2. 政策建议

2.1 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抓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落实,防止

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深入实行“稳健的

1 中国烹饪协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餐饮业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调查分析报告》。2 http://www.ctaweb.org/html/lysjzx/index.html。3 http://pf.maoyan.com/dashboard?date。4 http://tv.cctv.com/live/cctv2/。5 http://data.stats.gov.cn/。6 https://finance.sina.com.cn/。

建言献策 Advices and Suggestions

Page 10: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6

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扩大国内有

效消费,激发消费活力,政府应加大对一些行业

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首先,要持续保持稳健的

货币政策。适度降准降息,给予特殊时期还本付

息延期支持;鼓励商业银行下降利率,对受疫情

冲击大的行业提供专项信贷额度;鼓励各大保险

公司畅通保险赔付流程。其次,要推行积极的

财政政策。尽快落实阶段性的、有针对性的重

点行业、中小企业的减税降费措施;扩大研发、

救治、防疫物资、一线医护人员补助的财政兜底

范围;适当减免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部门尤

其是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增值税,亏损金

额抵减盈利月份的金额以降低所得税;对参与捐

赠的企业和个人行为予以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抵

扣,不受目前企业所得税税前利润12%限额的约

束,鼓励社会捐赠。最后,要增加财政支出力

度,提前做好基建项目储备,加快对医疗基础设

施、5G物联网新型通信基础设施等重点公共服务

领域进行精准投资,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完

善基础设施、提升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2.2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总结本次疫情发展的经验教训,针对本次疫

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中央地方信息沟通不及时、

地方政府城市管理被动、信息公开透明不充分、

应急医疗薄弱等短板弱项,持续全面深化改革,

完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建立经济运行突发事

件管理体系。设立省级公共卫生与健康专职负责

人制度,并成立中央与地方信息通畅的公共卫生

与健康治理委员会机制。发挥高端智库的作用,

组织经济学、公共管理、交通等方面的专家定期

对疫情的省内及发散性影响进行专业研判,并调

整应对级别,有条件复工的行业和企业应该鼓励

在不导致疫情蔓延的前提下复工。结合人工智

能、5G、区块链等技术全面升级数据化、智能化

的大数据监测平台,提升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科

技能力,服务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2.3 加强国际合作开放

本次疫情不仅短期对中国经济带来冲击,也

势必会加速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在国内市场萎缩

的情况下,要紧盯国际市场,积极应对全球供应

链调整,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中抢占先机。通过国

际协议的方式,推动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合作,

同时,进一步加大内部的改革开放,进行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促进高端制造业成长,提升我国在

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实现中国经济转型,跨过

中等收入陷阱。

2.4 重点扶持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稳住中小

企业,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损失就能得到有效

控制。地方政府要结合疫情防控及经济发展情

况,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努力保障已复工

和准备复工企业日常防护物资需求,出台支持中

小企业渡过难关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金

融支持,确保2020年中小企业信贷余额不低于

2019年同期余额;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以及有发

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

断贷、压贷;鼓励各银行机构通过压降成本费

率,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资金困难的中小企业的支

持力度,在原有贷款利率水平上下浮10%以上;

鼓励推行租金补贴与减免,建议国有企业和国有

单位的写字楼、商铺等出租机构,对在疫情期间

为承租的中小企业减免三个月以上的租金。

责任编辑:李琦 校对:苏丽荣 李琦

徐 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影响的预判

Page 11: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7

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

效的形势下,企业复工复产也取得积极进展,多

省的规上企业复工率超过70%。在推动企业复工

复产的过程中,各“双创”示范基地发挥了良好

的示范带动作用。区域类示范基地较早、较大力

度地出台了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的相关政策;企业

类示范基地搭建平台、提供渠道、共享员工,助

力中小企业破解复工困局。总结推广“双创”示

范基地在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中的举措和效果,识

别“双创”示范基地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

提出建议,对发挥“双创”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

作用,进一步推进其他地区和企业组织开展复工

复产具有重要意义

1. “双创”示范基地在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上的作用及特征

一是时间早、覆盖全,充分聚焦企业需求。

各区域类示范基地较早着手,对当地企业、行业

协会进行调研,收集企业在疫情期间存在的突出

问题,具有针对性地推出一系列政策。从政策出

台时间上看,各基地推出相关政策的时间大多在

2月3日-2月5日之间,较早开始推动企业复工复

产,如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

中率先出台“暖企八条”。从政策涉及范围看,

各基地推出的政策基本涵盖疫情相关产业的扶

持、金融支持、延期纳税、相关减免税费、减免

房租、缓缴社保、稳定就业等方面,覆盖范围较

为全面。在此基础上,深圳福田区与深圳市贸促

委建立联动工作机制,集中收集企业开具“不可

抗力”证明的需求,协调开通绿色通道,帮助企

业减少损失,对于疫情期间在合同履行、劳资关

系方面的纠纷,设立服务专线,开展应急公共法

律服务;淄博市张店区畅通企业物流运输“绿色

通道”,对涉及跨省、跨市原材料供应的提供专

班服务,确保企业原料运得进、产品输得出;吉

林长春新区组织千名干部对区内企业一对一进行

包保服务,确保企业困难和需求得到迅速反馈、

及时解决;南京雨花台区对减免租金的众创空间

和孵化器、受疫情影响的规模型跨境电商企业、

保供农贸市场给予补贴。

二是力度大、政策实,切实解决企业困境。

各区域类示范基地在政策实施的力度上通常高于

当地的其他区域。例如,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区对于不裁员、少裁员的中小企业,在广州市返

还失业保险费50%的政策基础上,按照1:0.5进行

配套,即企业可以获得失业保险费75%的返还,

全国力度最大;天津经开区对已承租各类国有资

产类经营用房的企业,自2020年2月1日起,免收3

个月房租、之后3个月房租减半;南京雨花台区在

全市政策基础上,加大贷款贴息、减免房租等补

贴,在流动资金贷款贴息上,区财政再给予中央

和市财政贴息资金50%的贴息支持。针对企业员

工返岗难的问题,常州武进区与安康市汉滨区加

强统筹协作,详细制定专项工作方案,选派专项

关于“双创”示范基地在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中的作用及建议

刘雅琦(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作者简介:刘雅琦,女,博士(后),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企业管理、区域经济。

建言献策 Advices and Suggestions

Page 12: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8

“联络员”,采取政府包车、免费护送的方式确

保人员“点对点”输入。

三是搭平台、拓渠道,全力赋能中小企业。

各企业类示范基地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减轻经营压

力,搭建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提供疫情期间的

解决方案。国家电网落实阶段性降低用电成本政

策,减免电费总计近500亿元。招商启航作为招商

局集团旗下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天使投资平

台,为通过申请的入孵企业免除3个月租金及水电

物业,并且积极从各方面帮助入孵企业开展针对

本次疫情的生产自救。海尔COSMOPlat联合各生

态资源方共建、共享“企业复工生态链群”,赋

能山东淄博服装企业在3天实现了火线复工转产医

疗防疫物资,在此过程中COSMOPlat充分发挥其

生态供应链能力,为企业高效精准匹配防护服、

口罩等物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同时为企业提供

了生产线规划及流程工艺操作等全流程解决方

案。针对餐饮行业冻结的现状,阿里巴巴一方面

宣布全国所有线下商家均可零门槛免费入驻淘宝

直播,通过直播卖货,开辟销售增长新渠道;另

一方面,盒马鲜生与云海肴、西贝、探鱼等餐饮

品牌达成合作,让餐饮服务员“跨界”临时当起

了配送员、店面理货员。

2. “双创”示范基地在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的问题

一是防疫物资的紧缺。为尽可能保障员工安

全,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主体,需要采取较为严格

的防疫举措,比如向员工提供消毒用品、口罩等

物资,每天定点消杀办公场所,提供测温设备

等,不少地区对于复工企业的防疫物资储备量都

有具体的要求。然而,小微企业在防疫物资的获

取和储备上捉襟见肘。防疫成本的剧增直接削弱

了小微企业复工的能力和动力,成为不少企业复

工的卡脖难题。

二是上下游企业的相互制约。目前的扶持政

策对企业复工复产来说具有一定的正向激励作

用,但对于小微企业,尤其是初创期企业来说,

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不同步,协调困难,严重制

约着企业的经营。上游企业复工不及时,直接影

响了下游企业的生产,造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市场需求疲软、客户跳单、线下销售困难等问题

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了极大挑战,而另一方

面,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使得大多数企业在持续

失血。

三是人员返岗的困难。受疫情影响,大批员

工特别是一线紧缺技工无法返回,再加之对公共

交通方式安全性的担忧,“来不了、不敢来”成

为制约企业复工复产的难题。另外,大部分地区

仍然要求外地返工人员需要观察隔离,这一批人

员的安置大多由企业负责,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尤其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具有熟练技能的员工

无法返岗,不仅影响企业生产,还增加了企业在

招聘和培训方面的成本。

四是复工不等同于复产。一方面,目前虽

然大多数企业已经复工,但多数员工仍然采取

远程办公的形式,工作效率难以保障。另一方

面,当前工业企业复工率虽然持续升高,但复

工率较高的行业为互联网及其综合服务、企业

服务、文娱、传媒、教育行业,制造业企业员

工返岗率仍然偏低,设备并没有满负荷运营生

产,复产率不高。据统计,2020年2月26日,

六大电厂耗煤量为42.13万吨,大概是去年同期

(以农历计)的67%。

3. 关于“双创”示范基地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的建议

一是保障物资供应,夯实企业复工复产基

础。目前防疫物资的供需矛盾仍较突出。一方

面,各区域类示范基地应该加大力度保障供应,

加大口罩、防护服、消毒水、红外温度计等防疫

物资生产,继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转产生产防疫

物资和医疗用品。另一方面,各区域类“双创”

示范基地统筹中小微企业在防疫物资方面的需

求,加强企业人员疫情防控培训,帮助协调,尽

(下转第11页)

刘雅琦:关于双创示范基地在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中的作用及建议

Page 13: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9

纵观历史,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层出不穷,每

一次爆发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

胁,更是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

期,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在

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尽管展现了中华民族应对灾

难空前的凝聚力和制度优势,但依然暴露出政府

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中存在着短板。科协组织作

为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

民团体,由于其特殊的组织结构和性质,十分适

合作为突发事件治理的补充力量。

1. 科协组织在公共突发事件治理中具有明显优势

政府是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核心主体。近年

来,我国高度重视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

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和各类应急预案,党的十九大以后,还专门组建

成立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及全球化加剧,公共突发事

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人员越来越多,所造成

的破坏力与影响力越来越大,治理过程更加漫长

与复杂,需要的应对举措也更加多样化,使得政

府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时常常缺乏足够的、可调

动的资源,面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会出现

“政府失灵”问题。而科协组织的网络优势、群

众性优势、专业和人才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

补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治理中的不足。

首先,科协组织的网络优势是参与公共突发

事件治理的保障。科协组织涵盖了全国学会、地

方科学技术协会及基层组织,其中地方科学技术

协会由同级学会和下一级科学技术协会及基层组

织组成。截至2018年底,中国科协已建设各级科

协组织3142个、企业科协20312个、高校科协1374

个、街道科协(社区科协)12184个、乡镇科协

22012个、农技协7.8万个,全国学会210个、省级

科协所属省级学会3462个1。这个网络体系纵横交

错、覆盖面广,在横向上,涵盖了跨学科、跨行

业、跨部门的学会(协会、研究会),有分布在

企业、高校、街道乡镇的企业科协、高校科协、

街道乡镇科协;在纵向上,有依托行政区划设置

的全国科协、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地

(市)科协、县(区)科协。丰富的网络资源有

利于科协组织系统、高效地参与突发事件治理工

作,并依赖自身广泛的网络准确获取相关信息,

积极协调调动各方资源,更加精准地发挥作用。

其次,群众性优势是科协组织参与突发事件

治理的基石。中国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

织,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能够广泛调动科技工

作者的积极性,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投入到突发

事件的应对工作中,配合政府部门落实突发事件

治理的相关政策措施。科协组织作为党和政府与

科技工作者沟通的桥梁、纽带,时刻与科技工作

发挥科协组织优势 参与公共突发事件治理邓元慧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作者简介:邓元慧,女,博士,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技评估。

1 数据来源:《中国科协2018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cast.org.cn/art/2019/9/2/art_97_101036.html。

建言献策 Advices and Suggestions

Page 14: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10

者紧密相联,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与科技工作者

的直接联系,及时获取科技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

的相关信息、需求、建议,并给予相应反馈。

第三,科协组织的专业和人才优势是参与公

共突发事件治理的智力支持。各级各类学会作为

科协组织的重要组成,涵盖了各个学科和研究领

域,使得科协组织具有明显的学科专业优势,同

时作为高端人才蓄水池,汇聚了一大批学术水平

精湛且具有战略思维的专家和极具潜力的中青年

学者,形成覆盖面广、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网

络,能够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更加专业地提

供智力支持服务。

2. 发挥科协组织优势,以多种形式参与公共突发事件治理

科协组织参与公共突发事件治理可以追溯至

1962年,沈其益等66位专家教授基于当时农作物

病虫害猖獗的情况,联名提出的“关于当前农作

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紧急建议”,由中国科协呈

报至中央,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高

度重视,为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作出了重要贡

献。从当前科协组织的职能和特点看,科协组织

参与公共突发事件治理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

着手:

一是开展应急科普是科协组织参与公共突发

事件治理最重要的途径。中国科协自成立以来就

在科普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几十年来,在

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国科协始终立足于

科普一线,不断完善科普组织和机构,培养科普

队伍,健全科普体系,是我国科普战线上的主力

军。我国《科普法》明确规定,科协在科普工作

中具有组织实施、社会服务、建言献策、行业自

律管理与社会监督几个方面的职能。这是国家赋

予科协的重要职责,也是社会对科协在科普工作

中重要作用的认同。开展应急科普,是公共突发

事件治理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在科普

战线的主力军作用,及时响应,迅速调动各级各

类科协组织、各级各类学会组织科学家、一线科

技工作者、科技志愿者和科普信息员参与应急科

普,形成一体两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

科普工作体系,着力打造科普资源共享平台,通

过各类媒体开展应急科普,使科普工作直达街道

乡镇、社区。

二是以广泛的组织网络为纽带,建立良好的

信息传递通道。科协广泛的组织网络和群众基础

是连接政府与科技工作者重要纽带,能够很好地

在突发事件爆发前,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资料、

开展调查等方式,及早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在

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科协组织也能通过自身扎

根基层的组织网络,及时快速地获得信息、传递

信息,为政府部门作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提供

支撑。同时,科协组织还能通过向科技工作者倡

议、呼吁等方式鼓励科技工作者及相关组织开展

募捐,并依托科协长期以来民间科技交流主渠道

的功能,积极与相关国际组织沟通,广泛争取国

际认同和国际援助。

三是提供专业化服务,帮助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回归“正轨”。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学科专业

优势和人才优势,提前预判各种危机发生的可能

性,并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合理的建议,防

患于未然。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组织相应的

学会与科技工作者从科学的角度全面分析公共突

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和未来避免类

似的公共突发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同时,从专

业角度协助政府部门开展复工复产、设施修复等

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资源,加快促进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回归“正轨”。

3. 以应急科普为切入点,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推动科协组织参与公共突发事件治理

科协组织参与公共突发事件治理,一方面有

助于缓解政府部门在公共突发事件治理方面的压

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整个国家应对突发事

件的能力,更加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一是以应急科普为切入点、落脚点,将参与

邓元慧:发挥科协组织优势 参与公共突发事件治理

Page 15: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11

公共突发事件治理落到实处。发挥好科协组织科

普主力军的作用,完善应急科普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科普预案,构建多层次、专业

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快速反应科普队伍体系,健

全突发事件应急科普联动协作机制和应急科普保

障机制。加强应急科普热点的侦测和预警,通过

舆情分析、大数据的科学热点动态监测,及时向

政府部门发出应急科普需求的预警,以便及时做

出回应。依托“科普中国”这一核心科普品牌,

整合各类优质科普资源,针对公共突发事件,构

建多渠道在线媒介传播矩阵,开展网络直播、在

线对话等互动式应急科普,使公众科普需求的在

线表达与科普服务有效对接,提高科普精准度。

二是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打造公共突发事件

治理的有生力量。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科协

组织的群众组织力,增强群众工作本领,确保科

协组织网络扎根基层、深入人心;提升科协组织

队伍的战斗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有序、高效

地组织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同时,充分发挥科协

组织的“智力”优势,为政府、社会提供优质的

专业化服务,更深入参与公共突发事件的治理。

三是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鼓励科协组织参

与公共突发事件治理。在应急管理政策法规和预

案中明确科协组织参与公共突发事件治理的途径

和分工,使科协组织成为应急体系建设的组成部

分,充分调动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共同参与公

共突发事件的积极性。建立与政府、其他社会组

织共同参与公共突发事件治理的合作关系,并使

之常态化、制度化。

责任编辑:徐丹 校对:李琦 徐丹

量保障复工企业的防疫物资。

二是对接上下游企业,推进全产业链协调运

行。各区域类“双创”示范基地从区域层面统筹

协调,设立“企业联络员”,深入了解企业需

求,及时诊断并协调解决用工、原料、资金不

足、物流、后勤保障和零部件供应等问题,协调

上下游企业联动复工,确保产业链畅通。企业类

示范基地进一步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势,为上

下游企业对接需求提供渠道。

三是调度保障用工,破解中小企业用工难

题。区域类示范基地统计企业用工需求,建立用

工调度保障机制,协助解决企业用工难题;通过

开通专列、点对点包车等方式有序组织企业职工

返程复工,打通务工人员返城的通道,确保安全

返岗;对于低风险和中风险地区的返工人员,可

根据情况考虑缩短观察时间。企业类示范基地

可以自行组织“点对点、一站式”的直达运输

方式,使低风险地区的员工尽快返岗复工;借鉴

“共享员工”模式,借助其他行业的空闲员工弥

补用工缺口。

四是有序推进复产,发挥示范基地带动作

用。一方面,抓住机遇,积极利用当前现状发展

智慧物流、远程办公、在线AI监测等新兴产业,

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基

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区域类示范基地可通过监测

用电量等数据构建行业和企业复工指数,建立企

业复产状况监测制度;优化服务,保障复工企业

需求,引导疫情防控、生产生活必需品生产相关

的重点企业优先复工复产。企业类示范基地发挥

表率作用,充分发掘自身产能优势和资源优势,

采取扩产、转产、新建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生

产潜能,带动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

责任编辑:赵宇 校对:李琦 苏丽荣

(上接第8页)

建言献策 Advices and Suggestions

Page 16: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12

2020年1月份全面爆发的这次新冠肺炎疫情,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

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科协系统在抗击疫情过程中,要把

“三性”融入“四服务”,发挥“一体两翼”的

组织优势和科技工作者专业优势,进一步发挥科

技群团组织对政府、公众、科学家等不同主体起

到的重要作用。

1. 科协在抗击重大疫情中的责任在抗击重大疫情中,科协的责任是落实党中

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团结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

借助优势开展工作三者相统一。

1.1 强化政治引领,加强科技界党的领导

在重大疫情面前,科协作为党领导下的群团

组织,一是要在抗疫特殊战斗中锤炼听党话跟党

走的坚定信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疫

情防控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

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把打赢疫

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二是要发

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

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激发蕴藏在科技工作者中

的巨大凝聚力。

1.2 团结科技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科协是团结科技工作者参与创新社会治理

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一是要促进

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协作协调、互促互补互融。

科协系统各级党组织需显示政治功能和组织优

势,发挥基层科协、学会党组织在重大任务落

实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把政治优势、组织

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二是发挥科协对科

技工作者的行为导引、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

用。组织动员、引导、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

引导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支撑防疫、促进产学融

合、践行科学家精神等方面汇聚起抗击重大公

共卫生事件的强大正能量。

1.3 发挥科协组织和人员优势,创造性开展防疫工作

科协要坚持在抗击疫情大局下部署工作、在

全国上下一盘棋中开展行动。发挥全国学会和地

方科协“一体两翼”组织动员优势和科技工作者

的专业优势,把强政治性、群众性和先进性融入

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

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

务。开展“两防”(防疫病、防恐慌)、“三

导”(防疫辅导、心理疏导、舆论引导)、弘扬

科学家精神的工作。

2.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工作

2.1 开展应急科普

科普是科协担任的重要工作任务。在突发疫

从新冠疫情看科协如何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张艳欣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作者简介:张艳欣,女,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研究、创新评估。

张艳欣:从新冠疫情看科协如何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Page 17: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13

情面前,科协聚焦疫情动态,扎实开展应急科

普,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澄清防疫谣言,有效舒

缓社会恐慌情绪,引导公众相信科学、做好防

疫。发挥地方科协和全国学会“一体两翼”组织

优势,发挥科技工作者专业优势,发挥与卫生健

康委和国家疾控中心大联合大协作的协同优势,

发挥科协的各类媒体立体化传播优势,发挥科协

系统基层队伍的广泛传播优势,动员各层力量,

持续推进应急科普,投入疫情防控战。

2.2 组织动员科技工作者科学支撑防疫

发挥科技工作者群体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的作

用,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促进科学防控疫情的强大

力量,促进科技力量与社会医疗、教育等各方力

量形成最广泛的合力。一是号召广大科研工作者

聚力科技攻关,在病毒传播、快速检测、对症药

物、疫苗研制等方面扎实工作,为科学做好疫情

防控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充分发挥学术研究导向

作用,通过学术期刊、信息交流强化科学指导,

加强科研数据开放共享,方便研究工作和学术沟

通。三是发挥专业性和灵活性优势,并组织专家

进行基本研判,为政府决策提供前瞻性信息。四

是组织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下沉、精准对

接,助力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企业疫后发

展,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把论文写在祖国

大地上。

2.3 联系国际科技组织共同应对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卫生公共事件,是对全

人类的威胁和挑战。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

共同体,疫情面前,一是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学术

交流,与全球科技界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二是成为一些国际科技组织、世界知名科学家与

中国沟通的桥梁,让国内听到国际科学界对中国

疫情的声音。三是积极发挥海外智力专家和所联

系的海外科技社团网络优势,动员各方社会力量

和海外科技工作者投入疫情防控科普和支援物资

募捐发送工作中。

对于科协来说,这次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

一次考验。经过科协系统通力配合,目前已对疫

情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这次应对疫情的

过程中,显示出科协在应急科普体制机制、应急

宣传、协同攻关、国际科技组织合作等方面还需

要进一步加强。下一步还需补短板、堵漏洞、强

弱项,提高科协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

力和水平。要坚持把工作做在平时,加强人才队

伍建设和系统应急能力建设,下好“先手棋”,

打好“主动仗”。

3. 几点建议

3.1 统筹谋划平时和应急科普体系与机制

科协作为群团组织,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

上,通过多元化信息的收集及共享,摒除各种杂

音,引导科学家与公众的正确认知。

一是着眼长远完善科普工作体系。通过推进

科普社会化、加快实施科普信息化、强化科普

基础建设等举措,在改革中逐步形成科学、完

善、高效的科普体系。要进一步发挥学会在科

普工作中的作用、加强科普工作队伍的建设。

积极争取科普工作可持续发展条件,重点抓好

科技馆和科技活动中心建设工作。积极主动与

各相关部门搞好协调配合,发挥科协的科普主

力军的作用。要紧紧依靠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

的领导和支持,做好科普工作。二是中国科协

要以建立应急科普响应联动机制。整合应急科

普资源、建设应急科普队伍等为主要内容,做

好各项应急科普宣教工作,为我国灾害应急体

系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要提升品牌服务

高度,打造“中国辟谣平台”,实现中国数字

科技馆体系资源整合,打造有效服务新时代文

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建立完善社会

建言献策 Advices and Suggestions

Page 18: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14

动员机制方面,调动全社会资源参与科普产品

创作和推广,加强群众心理疏导和干预。

3.2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

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科技界越要弘扬

优良学风。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及时挖掘展示科

技界和科协系统抗击疫情感人事迹,加强人文关

怀,凝聚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二是提升宣传

影响深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三是规范和完

善信息发布机制,在全社会激发正能量、弘扬真

善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3 促进全球科技组织共同合作抗疫

科协具备与国际科技组织的交流基础,非政

府组织的特点使其能够摒弃政治、经济、文化等

不同差异,成为快速连接全球科学家的重要网

络,通过此网络开展国际合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面临全球性突发公共危机问题时的一个重要选

择。一是提升合作发展力度,充分发挥民间科技

交流渠道独特优势,主动向国际科技组织介绍疫

情防控进展,推动无国界、无歧视、无障碍学术

交流。二是敦促国际组织在应对疫情过程中积极

开展信息分享、技术支持、业务帮助,包括同有

关国家分享防疫经验,加强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

发国际合作,为联合抗击疫情贡献重要力量。三

是通过国际学会组织表达中国科技人员声音,敦

促外国决策者在保护国家安全和允许持续、安全

和合法的跨境合作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服务国

家外交大局。

3.4 为公共卫生危机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建立政府、科技界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

息桥梁,缓解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中“信息不对

称”造成的恐慌,让社会公众获得更有用的知识

和更理性的预期。二是通过积极调动专家学者的

研究能力,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

地发挥出科学在社会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三是强

化信息传递和网络化发展,为科学家提供充分的

研究信息和服务平台,真正发挥科协在公共危机

事件中的科技支撑能力。

3.5 提升组织覆盖广度

坚持全国一盘棋、广泛发动的原则,统筹科

协系统各方面力量支持疫情防控作为重要保障。

激活“一体两翼”,统筹“三支队伍”建设,利

用遍布城乡的组织网络和基层阵地,打造横向到

边、纵向到底的科协工作体系。联系基层一线科

技工作者“三长”(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

站站长)等“关键人物”,立足岗位职责,打造

基层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曹学伟 校对:李琦 苏丽荣

张艳欣:从新冠疫情看科协如何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Page 19: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15

2019年以来,美国政府持续对华为采取限

制打压手段,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

宣布把华为列入“实体名单”,导致华为面临

紧迫的安卓系统停供风险。在此背景下,其推

出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鸿蒙,以图减少安卓系

统停供造成的损失。鸿蒙一经问世便引发产业

界高度关注,充分反映出大家对优秀国产操作

系统的期盼。可以说,虽然我国在互联网行业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带动整体的技术环

境和市场支持能力大幅改观,但总的看,软件

产业整体水平还不高,产业链短板尚未补齐;

作为“七寸”的操作系统行业仍然存在“卡脖

子”的风险进一步凸显,市场占有率低与行业

配套弱形成恶性循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亟待

进一步优化等问题,亟需抓住工业互联网发展

带来的新机遇,推动国产操作系统在工业领域

的应用和普及,以开源为抓手提升国产操作系

统技术水平,打造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软硬件

生态体系。

1. 国产操作系统面临的发展机遇

1.1 技术环境和市场支持能力整体改善

近年来,我国软件产业规模和效益同步提

升,企业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和信息

化部数据显示,2018年行业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强

度接近11%,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小。软件著

作权登记量突破110万件,比上年增长48%,呈现

快速增长态势[1]。目前,在云计算、语音识别、

人工智能等领域我国企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阿里巴巴、科大讯飞、百度等一批科技龙头企业

凭借技术优势快速发展,并带动新兴领域加速成

长,如制造、商务、金融、交通和医疗等领域大

数据平台快速发展,工业APP培育和应用全面展

开。产业规模实现稳步扩大,2012-2019年,我

国软件业务收入呈稳步增长态势,增速整体呈现

先下降后稳定趋势,2012年最高增速达31.5%,

2019年,软件业务收入已达71768亿元,同比增长

15.4%[2],软件业的发展为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提

摘 要: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愈加显著地表现出数字化、网

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正成为全球发达

国家重点布局的领域。与此同时,国产操作系统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依旧不够成熟,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卡脖子”风险凸显。本文探讨了我国操作系统产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发展,实现“换道超车”的重大历

史机遇,分析了当前产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生态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国产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开源

推动国产操作系统创新发展亟需紧抓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

马 良 (中国电子学会,北京 100036)

作者简介:马 良,男,硕士,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研究咨询中心两化融合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工业互联网、 智能制造、机器人、工业软件等。

科技创新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age 20: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16

供了基础性的技术支持。

1.2 新领域和新业态开拓新赛道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

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

据、软件定义、数字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

展,工业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布局的领域,计算和

数据资源作为生产的关键要素,是各国的重点关切

点,如何高效利用计算资源并有效挖掘数据的潜在

价值成为重要课题。当前,无论网络、终端还是操

作系统都处于快速迭代演进的进程中,各国基本处

在同一起跑线,我国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

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工业领域发

展操作系统具有独特优势,大量正处在工业2.0、

3.0和4.0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通过“企业上云”,

加速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伴随着工业互联网基础

设施的快速迭代升级,操作系统不仅具有广阔的市

场空间,也将推动工业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

化和智能化转变,为软件产业“换道超车”提供重

大历史机遇。

2. 面临的问题

2.1“卡脖子”的风险进一步凸显

目前,无论是桌面计算机操作系统还是智能

终端操作系统,基本由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苹

果的ios操作系统及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所掌控,

三方居于市场垄断地位。与此同时,各操作系统

厂商着力发展自身的生态系统,从硬件适配、软

件开发到服务选择,均由其制定标准和规则。我

国相关企业在成为其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同时,

加入或构建新生态系统的机会成本显著提升,导

致上游芯片、下游应用均难以另起炉灶[3],整个产

业被深度锁定。在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的环

境下,操作系统的核心关键作用进一步凸显,甚

至成为竞争博弈的武器和筹码,谷歌对华为断供

就是明证。

2.2 市场占有率低与行业配套弱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操作系统长期被跨国企业产品垄断,直

接导致了自主品牌认知和用户信心不足。在生产

端,软件企业优先在视窗平台投入资源,布局产

品;在使用端,用户为拥有更丰富的功能、更快

的需求响应,更愿意选择成熟的操作系统。目前

微软视窗操作系统支持超过3500万个应用程序,

覆盖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国产操作系统则仅

支持相对高频的应用程序,并且迭代时间长,用

户体验不佳。用户的流失促使软件企业转投其他

图1 2012-2019年软件业务收入增长情况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软件业务收入 增速

(亿元)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2012

24794

30587

31.5%

23.4%

21.1%

15.7%

12.6%

14.2%

12.4%

15.4%37026

4284848232

55103

61909

71768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马 良:推动国产操作系统创新发展亟需紧抓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

Page 21: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17

科技创新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操作系统,进一步恶化产业配套支持,国产操作

系统将进一步失去市场。

2.3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亟待进一步优化

操作系统的研发是系统工程,需要对包括中

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主

板等组件进行适配,适配工作十分繁重,但由于

CPU、主板、操作系统等组件之间的接口标准化

程度不足,操作系统在适配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种

类的CPU、主板、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BIOS)乃至整机进行分别适配,

重复劳动多、复杂性高、维护投入大、获得回报

少。与此同时,我国操作系统企业规模较小,低

效竞争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形成合力。创新投

入依然不足,在开源生态中参与度与贡献度较

低,技术话语权不高。

3. 政策建议一是以工业互联网发展为动力推动国产操作

系统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普及。加强顶层设计,

制定出台优先采购、财税奖补等政策鼓励在工业

互联网平台中优先应用国产操作系统。加大支持

力度,统筹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国产操作系统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研究设立工业操作系统产业

投资基金,加强工业领域操作系统的产业布局,

带动操作系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国产操作系统

在工业领域的试点示范活动。

二是以开源为抓手提升国产操作系统技术水

平。持续加大对软件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推进软件正版化,严厉打击各类盗版软件。坚持

“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鼓励国内企业在

积极参与国外开源软件基金会和开源社区的同

时,参与建设国内专业化的开源软件基金会,大

力打造扶持国内开源社区,营造国内操作系统技

术发展的良好生态,促进技术水平提升。培养我

国企业的开源精神,激发企业开源其自身项目的

积极性,对遵守开源规则、积极与开源社区互动

的开源软件企业提供资金扶持。

三是以创新为引擎促进形成发展的内生动

力。引导国内操作系统厂商、工业企业和研究机

构通过企业并购和股权融资等方式组成创新联合

体,针对“卡脖子”问题突出的领域进行联合

开发,以企业工程应用为牵引,促进各方创新能

力、工业知识、工程经验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

补,形成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快国产操作系统基

础研发与优化迭代,实现基于创新的共赢发展。

四是打造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软硬件生态体

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联盟等中介组织

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沟通合作,

形成软硬件协同演进的良好态势。加强标准体系

建设,提高软硬匹配效率,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加强对国产操作系统推广和应用,以龙头企业为

依托,在工厂、科研、教育等领域率先布局国产

操作系统,提供更多试错和改进国产操作系统的

机会。

责任编辑:李琦 校对:胡林元 李琦

参考文献[1] 工业和信息化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

2 0 1 9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发布会

http://www.scio.gov.cn/m/xwfbh/gbwxwfbh/xwfbh/

gyhxxhb/document/1651207/1651207.htm [EB/OL].

[2019-3-29]/[2020-02-28].

[2]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9年软件和信息技

术服务业统计公报http://miit.gov.cn/n1146312/

n1146904/n1648374/c7663865/content.html[EB/

OL],[2020-2-3]/[2020-02-28].

[3] 韩乃平. 操作系统:在融入开源中走向强

壮[N]. 中国电子报,2018-11-16(007).

(下转第38页)

Page 22: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18

进入21世纪,中国在经济加速融入世界的同

时,也面临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竞争。为

了积极回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日益激烈的科技竞

争,我国于2006年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

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

“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建设”。2017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

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指出,科

技创新基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科技

基础条件保障能力建设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

要载体。可见,我国的一系列科技创新平台(以

下简称科技平台)作为推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

设的重要抓手,已成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

要力量。

当前,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

烈,我国对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提升国家

科技创新能力也愈发重视,这就对支撑服务国

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的科技平台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但同时,由于顶层设计、统筹协调、

分类资助方式不够完善等原因,现有各类科

技创新基地存在着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等

问题,多头申报项目、资源配置碎片化等问题

突出,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要

求。为此,国家正在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

优化整合工作,进一步探索完善国家科技创新

平台体系建设。

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有58个国家重大科

技基础设施、25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60个国

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和13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些科技平台分

布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领域,由不同部门管

理,具有不同的依托单位性质。我国现有研究

已分别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

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

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科技平台进

行了单独或比较分析 [1-8]。但无论是从国家战略

层面还是学术研究层面,目前仍缺乏对上述科

技平台的综合分析和考察。因此本研究着重从

更为宏观的视角来考察我国科技平台的分类特

征及总体分布。

摘 要: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推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促进我国科学源头创新,支撑社会

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无论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

学术研究层面,仍缺乏对我国主要科技创新平台总体情况的比较分析和综合考察。为此本研究针对国家重

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

主要的科技创新平台,从更为宏观的视角考察我国上述科技创新平台的分类特征及总体分布情况。

关键词: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分布特征

我国主要科技创新平台分类特征及总体分布邸月宝1, 2,赵立新1

(1.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 100190)

作者简介:邸月宝,男,博士(后),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政策研究。 赵立新,男,博士,副院长,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科技评估、科普理论研究。

邸月宝,赵立新:我国主要科技创新平台分类特征及总体分布

Page 23: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19

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1.1数据来源

从科技部、发改委、中科院官方网站以及

相关公开文献信息中收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

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

个国家科技平台自建设以来至2016年底的平台

名称和依托单位的数据。并通过网络搜索引擎

逐条查询1019个科技平台的相关信息1,共收集

建设年份、学科或技术领域、所在地区、主管

部门、单位性质等数据8152条。

1.2 分析方法

本研究目的是把上述5类科技平台放置于一

个维度上考量,其难度在于评估指标数据不足且

难以获取,这也是此类研究鲜少有报道的原因之

一。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有限的评估指标来考察

我国主要科技平台的综合情况。首先我们选取总

投资规模、经费支持力度、开放合作机制以及对

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等四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

并按照“客观指标”的权重高于“主观指标”的

赋权原则分别对各指标赋予权重比例,然后结合

多位专家经验对5类科技平台的各项指标在1到10

的评分范围内打分,最终计算得到各类科技平台

的权重得分[9]。科技平台的权重得分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该科技平台对于本行业科技创新的价值

或影响力,而一个地区的权重得分总和能一定程

度上反映该地区科技平台的总体实力和影响力。

计算方法如下:

科技平台权重得分=总投资规模评分×0.4+经

费支持力度评分×0.3+开放合作机制评分×0.2+支

撑创新作用评分×0.1 式(1)

指标评分的依据主要包括:在总投资规模

方面,投资规模的量级越高,赋予的指标得分

越高。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

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的项目总投资规模为数

亿元的量级,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投资规模整体

上比上述平台略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

投资规模为数十亿元的量级;在经费支持力度

方面,经费来源越稳定,赋予的指标得分越

高。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国家财政给予的稳

定专项经费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管

理办法中明确了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依托

设施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持,国家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

室则由国家财政按照总投资规模的一定比例给

予一次性支持。在开放合作机制方面,国家重

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中包括用于支持实验室开放

课题、组织学术交流合作的开放运行费,国家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向社会

开放、共享共用的工作机制,开放合作程度越

科技创新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1 根据2018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调整为253个。

表 1 我国主要科技平台评价指标得分

平台名称 总投资规模 经费支持力度 开放合作机制 支撑创新的作用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0 8 8 8

国家重点实验室 2 9 7 7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3 3 5

国家工程实验室 1 3 3 5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 3 3 5

Page 24: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20

高,赋予的指标得分越高。由于国家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

心三个科技平台在功能定位、任务目标、总体

投资规模、开放合作机制等方面较为一致 [8],

本研究中将三者赋予相同的评分。根据上述依

据,结合专家经验评分最终得到各科技平台的

评价指标得分(表1)。

本研究运用Excel、R语言程序进行数据分析

和绘图。本研究不涉及港澳台数据,由于西藏地

区没有上述科技平台,故未进行统计分析。

2. 我国主要科技平台的分类特征依据相关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应科技平台的管

理办法和配套政策,我们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我

国主要科技平台进行比较分类,从而更为清晰地

体现出不同科技平台的特征。从平台类型来看,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属于国家公共设施,而其

余都属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其中,国家重点实

验室属于科学与工程研究类科技创新基地,而国

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属于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

基地。

从宏观管理部门来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

施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主要负责设施的建设

管理,并会同财政部、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

等部门负责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行和退役,以

及依托设施开展的科研工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管理部

门,负责制定并发布工程中心有关政策文件,指

导、组织工程中心的审核、评估等工作。国家重

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科技部管

理,负责制定有关政策和规划、指导建设和运

行、组织评估检查等工作。

从资金来源与用途来看,国家重点实验室由

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提供建设期间的条件保障,

并配套有中央财政专项经费长期稳定支持其运

行,且经费支出项目范围较大,经费使用相对灵

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要由国家投资建

设,地方政府、主管单位、依托单位提供相应的

配套经费支持,并由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

主管单位等部门支持依托设施开展科学研究工

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经费则由国家按照一定

比例给予资助或补助。

从科学研究的目标和项目规模来看,国家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侧重基础

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另外,国家重大科技基

础设施通常建设规模巨大、参与人数众多、投

资庞大、有较高社会影响力,主要进行综合性

的科学研究,更侧重完成重大科学目标和满

足国家战略需求;国家重点实验室通常涉及

学科相对单一,参与人数相对较少,资金投入

规模相对较小,更侧重学科理论与技术前沿的

突破与创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

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则侧重应用研究

与开发研究,其科学研究的目标更贴近市场需

求,项目规模则与依托单位的综合实力和相应

的总体投入有关。

3. 我国主要科技平台的总体分布

3.1 我国主要科技平台总体权重的地区分布

我国主要科技平台总体权重得分(五类科技

平台权重得分的加总)为3626,各地区权重占比

范围在0.1%和28.5%之间(图1)。以排名前10%

和前50%的节点作为两个分界点,可将不同地区

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北京、上海和江

苏(图1紫色柱),权重得分分别为1035、382和

244,占比分别为28.5%、10.5%和6.7%,三者权

重得分合计为1661,占总体的45.8%。第二梯队

(图1蓝色柱)依次包括广东、湖北、四川、陕

西、山东、辽宁、天津、浙江、湖南、安徽、吉

邸月宝,赵立新:我国主要科技创新平台分类特征及总体分布

Page 25: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21

林和黑龙江,权重得分合计在67~191之间,权重

得分合计1516,占总体的41.8%。第三梯队(图1

黄色柱)依次包括甘肃、重庆、河南、福建、云

南、河北、贵州、江西、山西、新疆、广西、内

蒙古、宁夏、海南、青海,权重值合计450,占总

体的12.4%。

结合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东西中部和东北地

区划分,可以看到,东部10个省份中,福建、河

北、海南为第三梯队,其余省份都在第二梯队及

以上;对于中部6个省份,湖北、湖南、安徽位于

第二梯队,而河南、江西和山西位于第三梯队;

对于西部12个省份,四川和陕西位于第二梯队,

其余为第三梯队;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

江均位于第二梯队。

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来看,长江经济带

覆盖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

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地区

中,上海和江苏位于第一梯队,浙江、安徽、

湖北、湖南和四川位于第二梯队,其余地区位

于第三梯队;长江经济带下游的长三角区域,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权重得分合计814,占

总体22.5%,且均位于第二梯队及以上,科技

平台的分布较为均衡;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中的

广东,其科技平台权重得分为191,占总体的

5.3%,排在第二梯队的首位;京津冀的科技平

台权重合计1183,占总体的32.6%,但其分布均

衡性较弱,北京、天津、河北分别位于第一、

第二和第三梯队。

3.2 各地区不同类型科技平台的权重分布

图2显示了每个地区科技平台权重中不同

类型科技平台的占比情况,并标注了每个地区

中占比最高的科技平台类别的数据。对于第一

梯队,北京、上海和江苏的科技平台中国家

重点实验室权重占比最高,在42.7% 〜47.0%

之间。对于第二梯队的1 2个地区,四川和安

徽的科技平台中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权重占

比最高;山东和湖南的科技平台中,国家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权重占比最高;第二梯队中其余

9个地区的科技平台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权

重占比最高。对于第三梯队的1 5个地区,甘

肃、重庆、福建、山西等4个地区的科技平台

中,国家重点实验室权重占比最高;云南省的

科技平台中国家工程实验室占比最高;河南、

河北、贵州、江西、新疆、广西、内蒙古、宁

夏、海南和青海1 0个地区的科技平台中,国

科技创新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图1 我国主要科技平台综合权重得分地区分布图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权重得分

北京 上海 江苏 广东 湖北 四川 陕西 山东 辽宁 天津 浙江 湖南 安徽 吉林 黑龙江 甘肃 重庆 河南 福建 云南 河北 贵州 江西 山西 新疆 广西 内蒙

古 宁夏 海南 青海

1035

382

244191 180 174 157 157

117 107 105 95 84 82 67 62 59 49 46 46 41 34 23 20 20 10 7 5 224

Page 26: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22

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权重占比最高,其中宁

夏、海南和青海仅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因此其占比为100%。

3.3 我国主要科技平台的主管部门分布和依托单位类型分布

从我国主要科技平台综合权重在不同主管部

门之间的分布情况来看(图3),70.0%集中在

中央管理部门,30.0%分布在地方管理部门。其

中,由中央管理部门主管的科技平台中国家重点

实验室权重占比最高,为53.4%;而由地方管理

部门主管的科技平台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权

重占比最高,为58.5%。

从我国主要科技平台综合权重在不同依托单

位类型之间的分布情况来看(图4),75.5%集

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24.5%分布在企业中。其

中,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建设的科技平台中,国

家重点实验室权重占比最高,为51.7%,其次是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18.6%;企业承担建设

的科技平台中仅包括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

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其权重占比

分别为51.1%、26.2%和22.7%。

3000

2000

1000

0

权重得分

中央管理部门 地方管理部门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

图3 我国主要科技平台综合权重主管部门分布图

权重得分

3000

2000

1000

0高校和科研院所 企业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

图4 我国主要科技平台综合权重依托单位类型分布图

邸月宝,赵立新:我国主要科技创新平台分类特征及总体分布

图2 各省份科技平台权重分布图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国家重点实验室

01北京 02上海 03江苏 04广东 05湖北 06四川 07陕西 08山东 09辽宁 10天津

42.7% 47.0% 38.4%45.9% 32.2% 52.9% 40.6% 46.4% 55.1% 31.3%

11浙江 12湖南 13安徽 14吉林 15黑龙江 16甘肃 17重庆 18河南 19福建 20云南

21河北 22贵州 23江西 24山西 25新疆 26广西 27内蒙古 28宁夏 29海南 30青海

48.1% 35.3% 41.9%68.0%

33.3%62.8% 47.3% 49.2% 48.3%

25.9%

100%100%100%29.4% 34.9%80.0%

48.3%72.0%

36.0% 50.0%

Page 27: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23

图3和图4的结果显示,我国主要科技平台综合

权重在不同主管部门间的分布情况与在不同依托单

位类型间的分布情况十分相似。我们进一步分析科

技平台依托单位类型和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发现,

中央管理部门主管的科技平台权重中,89.7%分布

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而地方管理部门主管的科技平

台权重中,57.6%分布在企业(图5)。

4. 总结与展望本研究通过将我国五类重要的科技平台放在

同一个维度上来观察分析,具体结论可以概括为

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主要科技平台的地区分布具有明

显的梯度分化。从地区之间的分布来看,第一

梯队北京、上海和江苏三地科技平台权重占

了总体的45.8%,其中北京更是占据了总体的

28.5%。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来看,在京津

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个区域中,京津冀区域

的科技平台在总量上最高,但京津冀三地分别

位于三个不同梯队,均衡性较弱,不利于区域

创新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在总量上不及京津

冀地区,但其三省一市科技平台权重总量均位

于第二梯队及以上,较好的均衡性使其在依托

科技平台支撑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方面具有巨大

优势。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科技平台权

重总量排名第四位,且不同科技平台类型间的

分布较为均匀,一方面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带

来的科技人才和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得益于近

十年间广东省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的

大量投入。考虑到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心不断南

移的趋势,加之国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

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广东省在建设高水平

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和

潜力,其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势必迎来一个快

速发展期。

二是我国科技平台的地区分布特征与不同主

管单位和依托单位类型分布特征显示出很强的相

关性。已有研究显示,近一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的依托单位为教育部直属高校[7],因此北京、上

海、江苏、湖北和陕西等教育部直属高校较多

的省份在科技平台权重总量上显示出了优势。此

外,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安徽和山东三个省份,

其中四川和安徽两省的科技平台中,国家重大科

技基础设施的权重占比最高,约占总体的40%左

右,显示出两省份在依托大型科研设施开展基础

前沿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山东省的平台权重集

中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科技平台,国家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合计权重占比为

76.5%,侧面反映出山东省科技平台在科技创新与

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三是中央部门管理的科技平台在权重总量上

约为地方管理部门的2.3倍,近90%的科技平台权

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公共部门。高校和科

研院所更适于从事研究期相对较长、投入较大、

风险较高的基础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并通

过科技成果的溢出效应促进社会整体的经济发

展。地方管理的科技平台则侧重技术创新与成果

转化,更多地由企业承担建设和运营,从而能够

更加灵活、高效地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促

进相关行业领域的科技发展。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创

新,国家对科技创新也越来越重视。2 0 1 9年

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

研讨班上强调,要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建设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协

科技创新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高校和科研院所 企业

地方管理部门中央管理部门

10.3%

89.7%

42.4%

57.6%

图 5 不同主管部门科技平台权重分布图

Page 28: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24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maj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s

Di Yue-bao1,2, Zhao Li-xin1

(1. National Academy of Innovation Strategy, Beijing 100038, China;2.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A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promote the capacity-building of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original innovation and

suppor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to improve China'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whether from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or academic research level,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maj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s in China. Therefore, this study chooses five maj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s, including the

national large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state key laboratories, 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s,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s, and examines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the abo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from a more macro perspective.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s; national large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state key laborator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邸月宝,赵立新:我国主要科技创新平台分类特征及总体分布

同创新机制。这充分体现了科技平台在国家创

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可以预见,科技平

台作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我国自主

创新能力,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将

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

来如何形成更加开放有序,重点突出、特色高

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将成为推动我国实现创

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

责任编辑:曹学伟 校对:李琦  胡林元

参考文献[1] 乔黎黎.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领支撑创新

型国家发展[J]. 宏观经济研究,2018(11):64-68.

[2] 中国科学院.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 中国与世

界[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5):541-541.

[3] 杜澄,尚智丛. 国家大科学工程研究[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4] 庄越,叶一军. 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美

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比较研究[J]. 科学学与

科学技术管理,2003,24(12):21-24.

[5] 万劲波,赵兰香,牟乾辉 . 国家工程实

验室建设评价的基本问题探讨[J]. 科学学研究,

2013,31(6):829-836.

[6] 王健,柳春,屈明剑,等. 国家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建设布局分析和建议[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23):64-68.

[7] 邸月宝,陈锐. 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

验室简述[J]. 今日科苑,2019(7):24-33.

[8] 邸月宝,陈锐. 国家主要技术创新与成果

转化类科技创新基地对比分析研究[J]. 今日科苑,

2019(9):16-23.

[9] 王章豹, 徐枞巍.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

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 中国科技论坛,

2005,000(002):55-59.

Page 29: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25

当前,大数据已经成为解决“顽疾”和“痛

点”的关键支撑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日益重

视大数据的发展,陆续发布国家级大数据发展

计划。美国分别于2012年、2013年发布《大

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数据-知识-行

动”计划》[1],2015年,欧盟正式发布《欧盟大

数据价值战略研究和创新议程》,描述欧洲未

来5至10年推进实现大数据价值主要研究的挑战

和需求[2]。此外,日本于2012年发布《创建最尖

端IT国家宣言》,2013年英国发布《英国数据

能力发展战略规划》。

为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2015年8月我国

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的通知》(国发〔2015〕50号),各相关部委

以及地方纷纷出台大数据发展规划。在国家的大

力支持和倡导下,我国数据产业飞速发展。据相

关统计,2010年中国数据产生量占全球的10%,

2013年占比上升为13%,预计2020年占比将达到

18%,数据规模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数

据大国[1]。

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对于解决国家治

理的痛点和难点,提升国家治理效率,具有积极

的促进作用[3],如人口、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

的建立,有效促进了政府对现状的精准判断和施

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电子化”审批制

度改革和机构的改革重组,为提高政府的服务效

能创造了条件。此外,大数据的应用促进了政府

信息、数据开放和公众参与治理,提高了国家治

理的透明度。

2019年12月底至今,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快速蔓延,大数据在此次疫情防控方面发挥

了怎样的作用?本文将以大数据对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疫情防控为例,探究大数据给国家治理改革

带来的影响,提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推动国家

治理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1. 国家治理的相关内涵“治理”的概念古来有之,并不断演进。

“治理”源于拉丁语“gubernare”,意思是“指

导、指引” [4]。1992年Rosenau在给出治理的定

义,认为治理是对从家庭到国际组织的人类各层

次活动的系统规则[5]。1995年Finkelstein对Rosenau

摘 要:大数据的发展促进传统治理模式变革。本文在分析国家治理的内涵,梳理大数据对国家治理模式

影响的基础之上,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为例,论述大数据在突发性事件治理中的应用,并指出当

前大数据应用于国家治理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丰富国家治理模式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数据,国家治理模式,疫情防控

大数据背景下国家治理模式变革——基于大数据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分析研究

李美桂(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 100007)

作者简介:李美桂,女,博士(后),工程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研究方向为创新政策、战略规划。

科技创新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age 30: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26

的定义进行修正,认为治理是一种活动而不是系

统性的规则,因为从制度的视角研究治理的理论

已经存在并且相当充分 [6]。1996年Willamson对

治理的概念进一步完善,认为治理是一种在可能

破坏双方目标实现的潜在冲突关系中获得秩序的

方式[7]。之后,对治理内涵的研究不断扩展,但

仍无定论。从各学者对治理的定义可以看出,治

理的内涵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如治理视角的变

化),但其中也存在传承和不变的内容(如实现

良好秩序的目标)[8]。

“国家治理”在西方是指以合法性、透明

性、责任性、法治、有效为标准和规范,来缓和

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在我国,

国家治理通常是指运用国家权力、国家职能进行

“治国理政”,最终实现“长治久安”[9]。虽然国

家治理的概念不一,但总结起来,国家治理可以

认为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用来维系主体正常运

转的所有制度安排和组织形态的总和,以及各主

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国家治理过程就是国家(包括人民群众、执

政党、政府等)运用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进行

有效管理的过程。其中,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形成

一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正常运行的国

家整体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治理手段是一

系列制度的组合,治理主体包括政治行为主体、

个人、企业等等。

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由政府、市场与公民

社会相互耦合所形成的制度结构模式被界定为

国家治理模式,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构成国

家治理模式的三大制度系统,而政府是唯一合

法性强制主体 [ 1 0 ]。合理的治理模式是促进国

家秩序和谐治理,经济社会可持续均衡发展的

保障。

我国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十九届四中

全会又进一步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

家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一种人民科学、民

主、依法治国理政的新型治理机制。其中,国家

治理现代化核心是提高治理水平、改进治理方

式、创新治理理念,对国家、社会的良好运行进

行积极地协调、引导、激励、管理、服务和规

范,最大限度地激发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

活力,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11]。因此,国家治理能

力现代化就是要优化治理理念,提升治理能力和

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市场及社会之

间的力量对比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此过程中,政

府、市场和社会都在相互适应并调整自身的行为

模式和功能[11]。因此,国家治理模式呈现出动态

演化与形态多样性的特征。

2. 大数据对国家治理模式的影响大数据是信息革命的最新发展成果 [12]。大

数据又称为巨量数据、海量数据,是由数量巨

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

合,并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

过数据的集成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

和知识服务能力。大数据具有来源广、规模

大,更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实现对未

来的合理预测的新特点[13]。

近年来,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快

速发展,并大范围应用,改变了传统治理中信息

不对称、不透明的状态,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多

点、全方位的全球网络化,打破了集权治理模

式,使得信息变得更加透明,信息权力变得更加

平等[14]。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的治

理模式呈现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一是治理主体更为多元化。传统治理一般采

取组织管控严格、层级分明的管理方式,政府事

实上是唯一的治理主体。信息技术、大数据的发

展,促使我国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当

李美桂:大数据背景下国家治理模式变革——基于大数据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分析研究

Page 31: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27

今,虽然政府仍是社会的管理者、公共服务的提

供者,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的应用,公

众、社会组织等可通过听证会、微信等多种方式

反映诉求,因此,国家治理的结果更多地反映公

民、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的意愿,政府、社会组

织、社会公众等不同行为主体之间逐渐形成了有

机的合作共治关系。

二是治理组织更加灵活化。大数据技术的发

展和应用,便捷了管理阶层(政府部门、社会组

织、公众)之间的数据共享;组织管理模式变得

更加灵活,而不再仅仅限于某一政府部门单纯的

层级分明、自上而下逐级审批的单一化模式,不

同层级政府部门、不同地域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

织之间实现了同时、同步治理。大大提升了治理

的效能。大数据拓展了传统的组织管控严格、层

级分明的管理方式,组织内部各层级之间,以及

组织内外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灵活和开放[14]。

三是治理过程更加精准化。在传统的国家治

理过程中,无法获得所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和数

据信息,在决策时只能通过采样获得部分数据进

行分析推算。而大数据的应用,为决策者提供了

信息和技术支持,对于研究问题可以获得全景数

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预测。因此,大数据的

应用是将决策建立在总体数据、客观分析、精准

测算评估的基础之上,大大提升了政府决策的科

学性、客观性[14]。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决策

层更能精准施策。

四是治理流程更加便捷化。大数据的出现优

化了国家治理流程,增进了管理和服务的效能。

例如,杭州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

术计算出实时的交通优化方案。北京等地依托大

数据、云计算、移动通讯等新兴技术,将互联网

和工商登记融合起来,实现了企业登记从名称预

查、登记申请、受理审核、发照公示到档案管理

的全流程、全环节在线办理,此外,大数据技术

的应用,将地税与国税数据打通,为多地国地联

合办税开辟了一条纳税服务供给的全新路径,提

升了办税效能。

3. 大数据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方面的应用

2019年12月至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疫情持续蔓延。但相较于17年前的SARS,大数据

在支撑疫情信息查询、疫情精准监测以及疫情系

统防控等方面作用有明显提升。大数据技术在疫

情防控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组织管控严格、层

级分明的管理模式,形成全国各机构、各层级联

防联控、协同高效治理模式。

一是疫情信息查询。华盛顿大学研究表明

“当媒体的报道量增加10倍,疾病的感染数会

减少33.5%”[15]。大数据对于疫情信息的及时公

布和查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多个城

市和企业正在依靠大数据技术进行相关疫情信

息的发布、需求信息的查询。部分企业研发了

地图大数据,用可视化的地图形式,向公众展

示累计确诊疫情病例、累计治愈数量及当前疫

情分布等情况。此外,为了便于公共需求信息

的查询,一些企业先后开发了各种基于大数据

技术的APP工具,满足不同类型公众的需求。如

“确诊患者交通工具同乘查询系统”“疫情数

据实时更新系统”“发热门诊分布地图”“新

冠肺炎病人曾到达过的小区查询”等。

二是疫情精准监测。大数据技术通过追踪移

动轨迹、建立个体关系图谱等,在精准定位疫情

传播路径、防控疫情扩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

疫情扩散趋势研判、疫情的精准监测以及疫情防

控的决策提供了依据。目前,我国已通过跨网系

统分析能力建设,实现人员漫游至全国情况态势

分析、密切接触者分布预警等功能,并利用大

数据技术梳理感染者的生活轨迹,追踪人群接触

史,锁定感染源及密切接触人群,为进行精准的

监测以及为各级防控筛查提供精细化数据支持。

三是疫情系统防控。在此次疫情的防控过程

中,央地、政企等各部门间注重数据共享,提

科技创新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age 32: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28

升了整体防控能力。工信部组织各地通信管理

局、基础电信企业将相关大数据分析情况第一

时间报送,并主动对接当地疫情防控大数据需

求,为指导统筹全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并按照统一管理、统一调拨的要求,做好重点

医疗物资保障,切实配合做好重点医疗物资的

生产、调拨、收储、运输和科学使用等方面的

协调。此外,受疫情影响,交通部门也在会推

出一些交通管制措施。

4. 大数据在国家治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大数据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从目前大数据的应用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

题,面临一些挑战,亟待关注。

一是对大数据的预警功能有待加强。大数据

的功能十分强大,此次肺炎疫情的防治过程中,

在后期的信息发布、疫情防治、后续治疗等过程

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大数据的前期预警功能仍

待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最早在武

汉于2019年12月出现,然而因为前期缺乏及时预

警,以及采取相关举措,导致疫情快速蔓延。

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2月20日,确诊病例已达

74677例,如果前期相关部门能够足够重视,大数

据预警功能足够强大,就可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弱

化疫情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多点爆发。

二是大数据共享仍存在障碍。大数据在应用

和发展中最关键的涉及数据的开放共享问题。因

为数据开放共享涉及个人、企业、国家隐私的保

护,而目前国家法律对于信息的保护、开放等尚

存很多模糊地带。例如《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有关部门要报告疫情和监测,但是没有明确哪一

级地方政府有权收集当地运营商同疫情有关的

数据,也没有明确政府应该开放什么数据等。因

此,导致目前数据的开放共享受限,更进一步阻

碍了社会治理中大数据的应用。此外,先前不联

网也影响了数据的共享,部分地方过去没联网,

医院床位数据缺失,导致不能实时地知道什么床

位是富余的,从而影响了后续的协调。

三是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亟待加强。大数据

的应用和发展给原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带来新的挑

战。政府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治理过程中涉及更

多的个人、企业等信息,需要保障其安全。然

而,我国目前所用的信息传播介质包括电脑、手

机等大量的核心零部件依赖于进口,数据资产极

易流失,数据主权极易受到侵蚀[1]。此外,一些关

系重大的数据缺乏特殊的保护机制。如此次疫情

大数据不但涉及商业利益,还涉及社会问题,虽

然疫情大数据系统在内网传播,但内网也会遭遇

攻击,存在安全隐患。

四是相关技术水平尚待加强。大数据时代的

治理对数据处理、分析以及覆盖面等有更强的要

求。在此次疫情的防控过程中,仍暴露出大数据

治理技术上一些问题。如卫星导航+数字地图的

应用,使得手机用户下载数字地图的APP,开机

启用定位功能后,获取精准的定位信息,满足了

人们需求。但是,目前的定位信息库仅限于装有

数字地图APP的用户,某知名的数字地图公司,

目前用户数仅为7个亿(下载),占全国移动用户

43%1,覆盖面是有限的。此外,数字地图公司的

模型,仅向公众展示累计确诊疫情病例、累计治

愈数量及当前疫情分布等情况,而不能动态地显

示流入的和流出的情况。

5. 提升大数据国家治理应用的意见建议加快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深化政府大数据

治理改革,亟待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是统筹大数据治理的顶层设计。推进大

数据国家治理,要全面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梳

理央、地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机构等信息系统

建设情况,整合数据硬件与软件平台资源,构

李美桂:大数据背景下国家治理模式变革——基于大数据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分析研究

1 数据来源:http://www.cbdio.com/BigData/2020-02/24/content_6154753.htm。

Page 33: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29

建规范、标准的管理体制机制,以及相关的法

律配套制度,通过标准规范的制度建设,对数

据之间开放共享给出计划和相关的安排,保障

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合理化的同时,强化其法律

保障。

二是构建大数据共享体系。依托政务云平台

建设,吸引社会力量共建政府数字服务平台,推

进企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社会组织将积累的社

会数据资源进行平台对接,根据统一的数据共享

标准进行约束,通过数据的开放共享建立部门、

地域等高效协同的数据共享体系。同时,明确共

享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在保障国家、企业、个

人隐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释放大数据

“红利”,实现国家、各部门治理的高效协同。

三是强化大数据安全保障。尽快开展数据共

享和流动的监管立法,加大对数据安全以及相关

信息的保护力度,对数据获取、开发、利用等进

行明确规定其法律界定、规范、时限等,厘清数

据共享各主体之间的权责,建立协同配合的信息

安全防范、监测、处置机制,同时,确保国家治

理有序推进和高效运行。

四是提升大数据相关技术。加大对大数据相

关的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推进芯片等手机、电

脑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减少对国外相关核心技术

的依赖。针对大数据人才专业跨领域广、复合型

强、需求量大的特点,要创新大数据人才培养模

式,积极改变现有教育资源结构,加大在高校、

科研院所中大数据产业相关专业的设置,并与相

关的需求单位合作“订单式”培养大数据人才。

责任编辑:李琦 校对:徐丹 李琦

参考文献[1] 马建堂.大数据:大变革、大机遇[N].光明

日报,2015-09-12(07).

[2] 从欧盟大数据规划中能学到什么?[N].人

民邮电报,2017-04-19.

[3] 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的通知(国发〔2015〕50号)[S/OL]. 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

htm.[2015-09-05]/[2020-02-29].

[4] Yanacopulos H.Patterns of governanc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oalitions of NGOs[J].Global

Society, 2005,19(3):247-266.

[5] Rosenau J N,Czempiel E.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10.

[6] Finkelsteinl S. What is global governance?

[J].Global Governance,1995,1(5):367-372.

[ 7 ] Wi l l i a m s o n O E . T h e m e c h a n i s m s

governanc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1-12.

[8] 戴大双,顾强,杨卫华,等.基于文本分

析的治理内涵研究[J].技术经济,2012,31(5):115-

121.

[9]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0.

[10] 张慧君,景维民.国家治理模式构建及应

注意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2009(10):9-15+187.

[11] 周文,司婧雯.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

化:内涵、特征与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20(4):1-9.

[12] 杨昌勇,奚洁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国

家治理创新探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

21(1):33-43.

[13] 霍秀荣.浅析大数据的内涵要义及其带

来的思维变革[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2(3):77-79.

[14] 王华梅.大数据推动地方国家治理创新研

究[J].经济师,2020(1):30-32.

[ 1 5 ] 胡雪兰 .疫情之下,社交媒体们的

成绩怎么样?[J /OL]. ht tps: / / tech. ifeng.com/

c/7u70i1rO66N,[2017-02-16]/[2020-02-29].

(下转第56页)

科技创新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age 34: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30

侯云德,生于1929年,江苏常州人。他从

小就勤于好学,敏于思辨,小学就读于恺乐小

学,中学就读于常州高级中学。1948年夏,侯

云德被同济大学医学院录取,1955年毕业后,

被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工

作。1956年,他通过考试成为留苏预备生,经

过两年培训后顺利派出,于1958年赴苏联医学

科学院伊万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

学位。1962年,侯云德跨过副博士学位直接获

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和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从事病毒研

究。侯云德先是从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

的研究,后来研究兴趣转向干扰素,并采用基

因工程的方法进行研发。侯云德采取国际尖端

的基因工程技术,研制出包括α1b、α2a、α2b、

γ等亚型的基因工程干扰素等高技术药物,同时

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

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在1986年至1996年

间,他被任命为我国第一至第三届“863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

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1998年,侯云德任中国

工程院副院长,同时任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

研究中心主任。本文主要介绍他在干扰素研发

方面的工作。

1. 立志学医济世1929年,侯云德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县学街

(今常州市天宁区县学街)。他的祖父经营一家

钱庄,父亲是职员,家境本还不错。但在1937

年,日军全面侵华,常州也遭到轰炸,侯云德的

家园也变得满目疮痍。就读于恺乐小学的侯云德

被迫中断学业,随家人到祖母的故乡泰兴农村逃

难两年。战乱时的我国瘟疫横行,劳苦大众的疾

病得不到有效救助,侯云德的大哥就因肝癌去

世。治病救人的理想在年幼的侯云德心中埋下了

种子。

摘 要:侯云德1962年于苏联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先从事副流感病毒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在从事中药黄芪的抗病毒机理的研究时,他注意到了黄芪对干扰素的诱生作用,并将研究

重心转移到了干扰素上,于1982年首次克隆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α1b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制出

了我国的首个基因工程制备的药物——重组人α1b型干扰素,开学界先河,此后的十余年间,又先后研

制出一个国家I类(重组人γ干扰素)和六个国家II类新药,被称为“中国干扰素之父”。

关键词:侯云德,干扰素,基因工程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记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

崔云逸(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作者简介:崔云逸,男,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周程老师、黎润红老师、潘龙飞老师,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韩亦笑对本文 写作亦有贡献。

崔云逸: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记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

Page 35: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31

科学人物 Scientists

图1 高一时的侯云德

1939年回到常州后,侯云德家因为战争而

陷入困顿,他便一边上学,一边在课余养鸡养

鸽、摆摊补贴家用。其间一次鸡瘟爆发,使得

常州城内的鸡大量死亡,瘟疫的危害已给童年

的侯云德留下深刻的印象。1943年,侯云德进

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1就读,因成绩优异直接跳

读初二 [1]。两年后,抗战胜利,侯云德初中毕

业继续于常州高级中学就读高中。1948年,侯

云德高中毕业,报考了多家大学皆通过2,其中

有一家中纺集团下属的学院,无需学费且有补

助,还分配工作3。尽管选择这个学院看上去最

稳妥,还能接济家里,但侯云德心想:“年轻

人的理想总该高远一点吧”,秉持着治病救人

的远大理想,他毅然选择了学制七年的位于上

海的同济大学医学院[2]。

1951年,因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同济大学医

学院由上海迁往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为中

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侯云德毕业于中南同济医

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黄祯祥

开设的微生物系病毒室工作。一年后,侯云德又

通过了留苏预备考试,成为首批留苏预备生。

2. 选择副流感病毒研究在北京俄语学院学习了两年俄语后,侯云德

于1958年前往苏联莫斯科的伊万诺夫斯基病毒学

研究所留学,师从戈尔布诺娃(A. S. Gorbunova)

研究副流感病毒。在读期间,侯云德每天披星戴

月,不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就是在图书馆里查

阅文献,常待到午夜才坐末班车离开。研究所的

保卫最后都为之感动,将研究所的钥匙给了他[3]。

一天,实验室里的小鼠突然离奇死亡,侯云德

发现导致小鼠们死亡的原因是Ⅰ级副流感病毒(仙

台病毒)。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刻苦钻研,证明

了“在小鼠之间流行的副流感病毒(仙台病毒)

也会对人致病”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此外,在

血清学上仙台病毒可分为两个亚型,并且不同仙

台病毒毒株的细胞融合活性表达有所不同。侯

云德还进一步阐明了细胞融合的机理。之后,

美国学者Nell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仙台细胞的融合

技术,成为20世纪60、70年代杂交瘤细胞的重

要技术之一。1962年,因侯云德的学术成果丰

硕,学校跳过了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他医学

科学博士学位,这在苏联病毒研究所建成以来

还是第一次。

图2 在苏联留学时的侯云德

1 汪精卫伪政权时期的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是原省立常州中学,而非原省立第八中学(省立扬州中学)。2 1947年至1949年我国的大学招生方法并非统一高考制度,而是由省教育厅与各大学、专科学校组织招生委员会分别招考。3 “中纺集团”建立于1951年,侯云德指的可能是其前身中国蚕丝公司,所说的学院或为其下属的镇江蚕丝研究所。

Page 36: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32

图3 侯云德与导师戈尔布诺娃

授予博士学位当晚,导师戈尔布诺娃和同行

为侯云德举办了庆祝晚会,大家的赞扬萦绕于

耳,让侯云德热泪盈眶。回到宿舍,皓月当空,

月华如洗,回想远在异国的研究所的这几年艰苦

奋斗的心路历程,又想到即将回到一穷二白的新

中国开始进行医学科研,年轻的侯云德壮志满

怀,思绪翩迁,一夜未眠[4]。

3. 发现中药黄芪的“固本”机理回国后,侯云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

究所工作,一直从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

究。刚工作一年多,他就首次在国内分离出I、

III、IV型三种副流感病毒,研究并揭示了当时副

流感病毒在中国儿童呼吸道感染的规律。

1965年夏,针对我国医务人员缺乏且人员

分布主要位于城市地区的情况,毛泽东发表了

《六 •二六》指示,指出国家应该将医疗卫生

的重心放到乡村地区上。1965年9月21日,卫

生部跟进提出了《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

村的报告》,提出卫生工作重点在建立健全农

村基层卫生组织上,同时也要保证农村药品的

需要,加强医学科学研究。在新中国缺医少药

的条件下,利用乡村易见易得的中草药便被提

上了日程。1972年,全国防治慢性气管炎工作

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响应党中央加强感冒病

毒研究的号召,侯云德也加入了这个研究队伍

中,并担任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感

冒气管炎研究室主任,从事呼吸道病毒的基础

研究。在党中央《六•二六》指示以及“中西医

结合”“开门办科研”等指导精神影响下,侯

云德也遍阅中国传统医学典籍,对相关的中药

进行基于现代科学的药理研究。

侯云德说:“曾传言杜仲可预防感冒,板蓝

根可以抗病毒并治疗腮腺炎,而且人云亦云,

以书传书。但均无可靠的实验资料[4]。”他坚持

要以科学方法来验证传统中医的验方是否具有

疗效。经过实验,他发现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

效方》中的“玉屏风散”对于防治流感有一定效

果。玉屏风散的主药是黄芪,中医对于黄芪的运

用十分广泛,认为其是一味“扶正固本”的药,

具有益气、疗寒热的功效。而侯云德并没有止步

于黄芪是 “固本”之“里药”的层次,而试图

以现代科学手段探索黄芪“固本”的作用机制。

他猜想:黄芪可能具有抗病毒的功效,而抗病毒

的机制则来自于它对干扰素的诱生能力。1973

年,侯云德在小白鼠身上试验了包括黄芪在内的

十几种中药,但当时未证明它们具有诱生干扰素

的能力。1980年,侯云德团队发现黄芪可以轻

微抑制仙台病毒等病毒的繁殖,诱生干扰素,

增加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的

活性,促进19S抗体形成细胞的产生,提高分泌

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sIgA)水平,延长组织培养细胞在体外的存活时

间,并在临床上证实了在易感人群中联合使用黄

芪和干扰素预防,可使流感发病人数降低50%左

右 [5-6],至此,黄芪抗病毒的研究算是取得了阶

段性成果。

相比于完成“中西医结合”的政治任务,侯

云德更关心的是干扰素这种本身具有广谱抗病毒

特性的物质。侯云德牢记着《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里的一句话:“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

界”,他意识到阐明感冒病原的目的还在于要防

治感冒。所以,他将黄芪抗病毒感染的研究转到

干扰素的研究。

崔云逸: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记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

Page 37: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33

4. 干扰素血制品的研究干扰素是在特定的诱生剂作用下由细胞产生

并能调节细胞功能的一种或多种蛋白质,它具有

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活

性和具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等特点[7]。自1957年

Isaacs等人发现干扰素到20世纪60、70年代,干

扰素一直是世界医学界的热门研究课题,彼时最

尖端的方法是用人血白蛋白来制取人白细胞干扰

素,这一技术需要从健康成年人的全血中分离出

白细胞,当时的技术需要用8000mL人血才能制取

1mg干扰素,产量非常有限[8],而人血来源不是那

么充足,导致生产成本很高,因此干扰素的价格

极为昂贵。

1977年,侯云德建立了抗病毒治疗研究室并

担任该研究室主任,从事对干扰素制备的研究。

侯云德设想:能否用人的全血来直接制备干扰

素?那样操作难度以及血液浪费的情况都将大量

降低。具体思路就是使用人脐带血来制备干扰

素。1978年,侯云德团队使用新城疫病毒II系和F

系减毒株诱导,发现脐带血白细胞产生干扰素的

滴度远高于成人血白细胞[9]。1980年,团队的吴淑

华等人改进了干扰素的生产方法,使得干扰素的

提纯效率大幅上升。随后侯云德团队将干扰素的

生产和纯化技术传授给了各地的相关单位,用于

抗病毒治疗。

这种技术虽然比人血白细胞诱生制备干扰素

的效率高,但面对各地治疗的实际需求,所需

人脐带血的量仍然十分巨大,产量不足。而且

因为各单位条件和技术所限,所以产品质量参

差不齐,其干扰素含量极低,且可能含产品有

大量致病的其他病毒[10]。

此时,提高干扰素制备产量的转机在大洋彼

岸已经悄然出现。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aul

Berg将SV40病毒的DNA和λ噬菌体的DNA拼接

在一起,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重组DNA分子。次

年,他的同行Stanley Cohen将质粒pSC101和R6-3

连接成为新的重组质粒,并植入到大肠杆菌中,

发现具有亲本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的表达。他

们的研究说明,pSC101等质粒分子可以作为基因

克隆的载体,将外源DNA导入到寄主的细胞中进

行繁殖[11]。1977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板仓圭一

(Itakura Keiichi)和广濑忠明(Hirose Tadaaki)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重组质粒DNA转化到大肠

杆菌上,合成包含生长抑素基因序列的多肽[12]。

据侯云德的学生舒跃龙回忆,侯先生有一个习

惯,在阅读到国际上生物技术领域前沿进展的文

章时,会将其摘录下来翻译成中文,然后每周出

一个小册子供团队阅读。在阅读学术期刊时,侯

云德敏锐地注意到了基因工程技术在未来广阔的

应用前景[13]。因为根据遗传学的“中心法则”:

遗传信息是由DNA转录到RNA中,RNA经过编

辑,再通过mRNA在核糖体中进行转译,控制蛋

白质的合成——而干扰素就是某类蛋白质,如果

能够找到干扰素的基因序列,将其导入一种合适

的质粒中,再将经过重组的质粒转化入适合繁殖

的受体细菌中,就能大量生产干扰素。

于是在1978年10月28日至11月9日、1979年

4月19日至5月9日,侯云德分别造访了位于瑞士

和美国的干扰素研发机构,拜访了相关学者,

并参加了1979年4月22日至24日在纽约召开的第

二届国际干扰素会议。在这些地方,侯云德了

解到了国际干扰素领域最新的研究方向,但由

于我国当时还不具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实验

器材和专业人员,所以,他回国后,抗病毒研

究室主要进行的仍是用常规方法提高人干扰素

产量的工作。[14]

图4 侯云德在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门口

科学人物 Scientists

Page 38: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34

5.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人干扰素产品要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干扰素,需要解决

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测定干扰素mRNA的表达。

英国的生物学家John Gurdon在1971年,曾将家兔

的血红蛋白的mRNA注射到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的卵母细胞中,发现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

中表达出了家兔的血红蛋白。自此,非洲爪蟾的

卵母细胞表达系统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

但在当时尚未全面开放的我国境内,并没有

这种非洲爪蟾。侯云德团队结合文献与实践不

断摸索,对不同动物的卵母细胞进行检测和筛

选,发现北京昌平饲养场养殖的非洲鲫鱼的卵

母细胞因为直径较大、操作方便,同时国内养

殖量较大,可以代替非洲爪蟾。经过艰苦卓绝

的努力,1979年,侯云德等人在非洲鲫鱼的卵

母细胞内成功地构建了人纤维母细胞干扰素的

mRNA转译系统,这种新方法受到当年国际干扰

素大会的高度评价,随后被收入著名的《酶学

方法》系列丛书[15]。

1 9 8 0 年,瑞士苏黎世大学的长田重一

(Nagata Shigekazu)从人外周白细胞干扰素产

生的多聚腺嘌呤核糖核酸的12S片段中克隆出

双链cDNA,将其中一个克隆cDNA与载体质粒

pBR322重组,然后把该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

中,结果表达了具有活性的干扰素,通过提纯后

获得了可以临床使用的重组人干扰素[16]。随时关

注国际同行的尖端技术的侯云德看到这项突破性

成果后备受震动,深知在未来干扰素研发的方向

必然是基因工程。

1981年,侯云德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

(University of Calgary)医学院的生物化学与分

子生物学系短期进修分子生物学,在三周时间

内,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DNA重组技术。回

到国内后,根据当时病毒所的实际条件,他对技

术加以改进或创新,屡败屡战后,建立起了我国

独立知识产权的十多项与DNA重组有关的技术,

如干扰素mRNA转译技术、基因修饰和拼接技术

等。1982年,侯云德团队首先用新城疫病毒F株

(NDV-F)诱生得到人脐带血白细胞干扰素的

mRNA,再以经非洲爪蟾卵细胞转译证明有高度

活性的12SmRNA为原料,经反转录酶合成cDNA

和dscDNA,然后去除发夹环结构,给DNA分子

加尾(干扰素的dscDNA加C尾,pBR322质粒的

DNA加G尾),退火后再将它们转化到大肠杆菌

中。经过发酵产生大量含有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大

肠杆菌,最后将这些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和纯化,

便可得到可以临床应用的高纯度人干扰素α1b[17]。

这宣告着,属于我国的白细胞干扰素基因无性繁

殖系统得以建立。国外是在1980年首先攻克这项

技术难关,而在当时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国,侯云

德团队通过百折不挠的奋斗,只晚了一年半时间

就获得成功。而且,侯云德团队选取的人脐带血

白细胞,它的干扰素诱生能力比成年人全血的白

细胞诱生能力高,这是我国领先的技术发现。随

后的十多年里,侯云德带领团队又在干扰素的基

因工程科研上取得许多新成就。如1983年采用

TGATG序列使融合基因高效表达非融合的α1

型人干扰素,于1989年通过新药审批,这是中

国的第一个基因工程多肽药物。之后又研制出

包括α1b,α2a,α2b,γ等亚型的基因工程干扰

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

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基因工程药物 [18]。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这样评价侯云德研

究干扰素的意义:“当时国内百废待兴,既没

有任何基因的克隆,更没有任何从事基因工程

研究或开发的成功经验,可以说一切都要从零

开始。侯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攻坚克难,使我

国基因工程制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将理想

一步步化为现实,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19]。”

侯云德团队的干扰素相关成果中,“人基因工

程α型干扰素系列产品的研制、生产与应用”于

199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基

因工程γ型干扰素系列产品的研制、中试生产及

临床应用”于1996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崔云逸: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记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

Page 39: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35

6. 干扰素的产业化尽管已经将许多基因工程技术转让给了全国

多地的研究机构,但是当时基因工程药物的产学

研结合仍不紧密,市场化水平较低。当时,国内

干扰素等许多高科技药物的市场份额大多被进口

药占据,价格十分昂贵。

1985年3月,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科学

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示,各科研机构要

“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同企业、设计机构建立

各种形式的联合,有的可以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实

体”;其后还在《关于进一步推进科学技术体制

改革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明确提出“兴办科技

产业,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当时已

经涌现出如北京大学自办的北大方正、同济大学

自办的同济科技等许多科研院所参与的产学研结

合的企业。基于此,1992年,侯云德当起了“创

客”,在病毒所的地下室里,侯云德和自己的学

生程永庆建起我国第一家基因工程药物公司——

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

“在楼上的重点实验室完成小试的基因药

物,很快拿到地下室的“三元”进行中试,加速

了成果的产业化。”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

公司董事长,也是侯云德的学生的程永庆回忆

道。“我们创业的时候,我去侯老办公室。他打

开抽屉,指着里面的论文说,希望它们变成药,

让中国百姓都能用得上。”程永庆说,“现在,

干扰素90%是国产的,价格大幅度下降,30元一

支。但他又为我们提出了要求,希望价格能再降

到20元,10元,让普通百姓都能用得起!”[21]

侯云德认为:青霉素是广谱抗菌药,干扰素

是广谱抗病毒药,青霉素能为平民广泛使用,

凭什么干扰素就不行?他希望干扰素能“平民

化”,所以应该将干扰素的生产技术转化为实际

的生产力,造福普罗大众。[22]

为了让干扰素“平民化”,侯云德积极推进

着基因工程新药的产学研结合。侯云德团队研制

的8种基因工程药物已转让深圳科兴、英特龙、凯

因生物等多家国内企业,大幅降低了相关药品价

格,使上千万患者得到救治,产生了数十亿元的

经济效益,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生物医药科技

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8]

“吐尽腹中丝,愿作春蚕卒。只为他人暖,

非为自安息。”这首侯云德自作的述怀诗中,他

不改的济世救民的炽热初心跃然纸上。

7. 干扰素在病毒性传染病预防中的应用与其他的广谱抗病毒药物不同,干扰素是宿

主特异的。不同干扰素对于不同种类的病毒有着

抵抗的特异性。譬如α1b型干扰素对于引起乙肝、

丙肝、毛细胞性白血病、慢性宫颈炎、疱疹性角

膜炎的病毒就具有特异的抵抗性,因此对于这些

疾病的防治有重要作用。而α2b干扰素、ω干扰素

还发挥了除了这些常规的治疗外的作用:

2003年,不明原因的肺炎出现在广东,突

然蔓延全国,后被定名为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SARS)。由于它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在初

期对病原体的错误判断,使得许多的一线医务工

作者不幸地染上了这凶狠的病毒。

当年4月14日,来自加拿大的研究小组率先公

开了SARS病毒的DNA序列,当日,德国Bernhard

Nocht研究中心和阿图斯公司宣布已研制出首个

SARS病毒检测试剂盒。全世界都在快马加鞭地进

行对SARS病毒的研究。眼看着SARS在广州、北

京多地呈爆发的态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

毒病预防控制所也加快了研究的步伐。

图5 人基因工程α型干扰素系列产品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证书

科学人物 Scientists

Page 40: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36

其实在2002年底SARS病毒刚在广东出现时,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就敏锐地注意到了它并

开始进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侯云德担任董事

长、病毒所和双鹤药业联合控股的北京远策药业

原有的α2b型干扰素针剂,侯云德让生产线将其

改为喷雾剂,因为喷雾剂的毒副作用小,容易通

过临床前实验。两期临床试验需要大概6万只干扰

素,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过经过多年的产学

研结合发展,病毒所协办的远策药业的干扰素生

产已经非常高效,每天可以生产2万到3万只,几

天内便生产出了两期临床所需数目的干扰素。终

于,在2003年4月24日,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局通过加急的“绿色通道”,批准了第一个防

治“非典”的药物——α2b干扰素。后来ω干扰

素也通过了临床试验,被批准可以用于抗击“非

典”。这些装在小瓶子里的喷雾剂,大大降低了

奋战在传染病防治一线的医务人员的感染率。

2020年初,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该肺炎的致病病毒虽然与SARS病毒有着最接近的

演化关系,但却又显得更加“狡猾”——它的病

死率低于SARS,不过传染方式却比较隐蔽,过去

对于SARS的防治药物还不能立即投入使用,打了

全国一个措手不及。疫情迅速地蔓延,一时让许

多医务人员等密切接触者也染上了疫病。对于新

冠肺炎,在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的情况下,

α-干扰素喷雾剂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各

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均推荐

为抗病毒治疗的试用药物,在疫情爆发的初期起

到了防护作用。

8. 国内外影响侯云德因为干扰素的研发与产业化、对我国

分子病毒学体系建设、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建设等

方面的卓越贡献,获得2017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2018年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习近平

总书记接见了侯云德,并亲自为他颁发了奖项。

“重组α1b 型干扰素是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创

新药物,它的问世实现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从无

到有的突破。侯先生是中国生物技术重要开拓者

之一。”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评价道。[8]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

评价道:“侯云德能够做出方向性的判断,靠的

不是拍脑门,而是长期以来扎实的积累。”[2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样评价侯云德:

“侯云德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

一,是中国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创者,是中国现代

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引领者和奠基人,也是中国

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总设计师。”[24]

图6 侯云德在与学生们的讨论中

图7 侯云德在查阅资料

侯云德曾写过一小诗明志:

双鬓添白发,

我心情切切。

愿将此一生,

贡献四化业。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侯云德仍然关心着病

毒的最新发展,以及我国疾病防控体系的发展。

责任编辑:王传超 校对:马健铨 李琦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崔云逸: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记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

Page 41: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37

参考文献[1] 新华网. 侯云德——剑指尖峰终无悔 人

潜于世助国昌[OL] http://www.xinhuanet.com/

health/2019-12/25/c_1125387399.htm. [2019-12-25]/

[2020-02-14]

[2] 常州新闻 . 省常中又出牛人!这位常州

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OL] https://cznews.

cz001.com.cn/html/wap/detail.php?pid=17097294&f

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2018-01-08]/[2020-

02-04].

[3] 李传松,许宝发编著.与祖国风雨同舟 当

代中国留学人员创业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1:228.

[4] 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编.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43-844.

[5] 侯云德 .益气药黄芪的研究——Ⅰ、黄

芪对小白鼠Ⅰ型副流感病毒 (仙台 )感染的影响

及在人群中对感冒的防治作用 [ J ] .中医杂志,

1980,(1):71-76.

[6] 侯云德.益气药黄芪的研究 Ⅱ、益气药黄

芪若干作用原理的研究[J].中医杂志,1980,(3):

67-72.

[7] 侯云德,吴淑华编. 干扰素[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1981:5.

[8] 唐婷. 侯云德: 守在病毒火山口[N]. 科技日

报,2018.01.09(7).

[9] 吴淑华,赵锦铭,李玉英,等. 人脐血干

扰素的研究:Ⅰ.人脐血干扰素的制备条件[J].微生

物学报,1978,(3):225-231.

[10] 侯云德.应当制止生产“粗制干扰素”[J].

病毒学报,1989,(2):200.

[11] Cohen S N, Chang A C Y, Boyer H W, et

al. Construction of biologically functional bacterial

plasmids in vitro[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73, 70(11): 3240-3244.

[12] I takura K, Hirose T, Crea R, et al .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of a chemically

synthesized gene for the hormone somatostatin[J].

Science, 1977, 198(4321): 1056-1063.

[13] 孟·明清. 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研究初探

[D]. 北京:北京大学,2019.

[14] 侯云德.干扰素研究进展[J].医学分子生物

学杂志,1979(4):315-322.

[15] Yunte H, Chongtai Y. Translation of human

fibroblast interferon mRNA in African fish ova

(Tilapiamosaiabica peters oocytes)[M]Methods in

enzymology. Academic Press, 1981, 79: 72-76.

[16] Nagata S, Taira H, Hall A, et al. Synthesis

in E. coli of a polypeptide with human leukocyte

interferon activity[J]. Nature, 1980, 284(5754): 316-

320.

[17] 侯云德, 张智清, 杨新科, 等. 人白细胞干

扰素基因的克隆化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 中

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2 (6):327-335.

[18]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

传略(医学编基础医学卷2)[M].北京:中国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8:329.

[19] 张磊. 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N]. 健康

报,2018-01-09(1).

[20] 三元基因.公司简介 [OL]. http://www.

triprime.com/common/index.aspx?nodeid=138 [2020-

2-8]/[2020-2-14].

[21] 刘一霖. 此生,和病毒鏖战[N]. 中国纪检

监察报,2018-01-22(7).

[22] 邱伟.凯因生物:干扰素加速“平民化”

的商业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05.26(21).

[23] 冯华. “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科

学家要敢讲真话.人民日报 [OL]. https://weibo.

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93861692992967

[2018-01-08]/[2020-02-14].

[ 2 4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控中

心病毒病所侯云德院士获得2 0 1 7年度国家最

高科学技术奖[OL]. ht tp: / /www.chinacdc.cn/

yw_9324/201801/t20180108_158009.html [2018-

01-08]/[2020-02-14].

科学人物 Scientists

Page 42: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38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A Brief biography of Hou Yunde——the father of the interferon in China

Cui Yun-yi(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After receiving his doctorate degree in 1962 from the Ivanovsky Institute of Virology in the Soviet Union, Hou

Yunde firstly worked on parainfluenza viruses. In the 1970s, when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antiviral mechanism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tragalus, he noticed that the extract of astragalus induced the effect of interferon.

Therefore, he changed his academic direction to the interferon and cloned the first α1b interferon genes of China’s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1982, and successfully developed China's first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s named

the human recombinant α1b interferon, which made him the world’s leader in this academic research area. His team

developed a national first class new drug (recombinational γ interferon) and six national second class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s during the next decade, thus Hou i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Interferon in China”.

Key words: Hou Yunde; interferon; genetic engineering

Seizing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operating systemsMa Liang

(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Beijing 100036, China)

Abstract: A new round of glob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change is booming. Industry,

especially manufacturing, has shown a trend of digitalization, networking, and intelligence. As a result of deep integration

of new-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internet is becoming a key competition area

of global developed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domestic operating system industry is still weak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Its technical level is not high enough, and the risk of "strangulation" is promin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pportunity of China's operating system industry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ternet,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technical, market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industry,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domestic operating system; industrial internet; open source

(上接第17页)

崔云逸: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记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

Page 43: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39

中国近代学人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向何处

去”[1]。《科学》杂志创刊于1915年,以“科学

救国”为缘起,全面记载了中国近代学人运用科

学精神和方法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建议和主张,

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从1915

年创刊到1935年,杂志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

外部环境看,随着中国科学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

推进,各种专业学会相继成立并且开始出版专业

期刊;从内部需求来看,早期《科学》杂志的编

辑部负责人,主要是大学教授和社会活动家,如

杨铨、赵元任、任鸿隽、王琎等人,担任主编1

和撰稿基本都是兼职,杂志多有脱期延期现象存

在。正是在外部社会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双重

推动下,1934年,中国科学社理事会决定以美

国Science杂志和英国Nature周刊为定位,设立专

职的《科学》主编,刘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接手

《科学》杂志的。

1. 刘咸时期《科学》杂志的发刊概况

1.1 刘咸与《科学》杂志

刘咸,字重熙,江西省都昌县人,是中国近

代著名的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刘咸在追求科学

的道路上,先于“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学习获

理学学士学位,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类学获

硕士学位。在科学教育和研究中,先后在清华大

学、青岛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任教。在科学传

播实践中,担任《科学》主编,对推进中国科学

传播活动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以“刘咸”“重熙”为关键词通过“民国全

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可知,刘咸在《科学》杂志

上共发表44篇文章。按照按担任主编前后来区

分,1935年前发表16篇文章,这一时期的刘咸主

要是作为科学家的角色,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杂

志上发表。最具代表性的是刘咸参加两次国际会

议的报告,即《第十五次国际人类学及史前考古

摘 要:《科学》杂志记载中国近代学人运用科学精神和方法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建议和主张,今天看

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刘咸作为《科学》杂志的首个专职主编,在传播理念、内容编排、组稿发

刊环节,向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本文运用科学社会学视角,采用文献分析方

法,对刘咸时期《科学》的栏目设置、编排特点和发刊内容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力图展现这一时期杂

志的整体传播情况。

关键词:刘咸,《科学》杂志,科学传播,科学社会学

刘咸时期《科学》杂志的传播内容和特点王 伟,王幼军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作者简介:王 伟,男,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为科学思想史、科学传播、科学社会学等。 王幼军,女,博士,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科学思想史、科学教育、科学哲学等。

1 《科学》杂志编辑部负责人,各个时期的称谓不同,分别有编辑部长、编辑长、编辑部主任和总编辑等称呼。在此依据刘咸《我前后的几任<科学>主编》一文中所述,统称为“主编”。

科学人物 Scientists

Page 44: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40

学会议记》(15卷7期)、《国际人类学及史前考

古学巴黎会议记》(16卷4期);以及在“赫胥黎

纪念号”(10卷10期)中一次性发表的《赫胥黎

生平著作一览:科学论文》《赫胥黎纪念演讲及

奖章》《赫胥黎生平著作一览:专论》《赫胥黎

年谱:[表格]》等四篇文章。

1935年担任主编后,刘咸共发表论文27篇,

是其科学思想和观念的集中表达期。一是在“抗

战救国”的指引下,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表

达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忧虑和推进中国科学化的

建议和希望的文章,如《科学与国难》(19卷2

期)、《科学战争与战争科学》(20卷7期)、

《1937年科学界展望》(21卷2期)、《科学之厄

运》(22卷7〜8期)等。二是撰写关于科学本质

观念和思想的文章,如《公开科学图书之利益》

(20卷5期)、《科学与迷信》(21卷5期)、

《科学与大众》(22卷1〜2期)等。三是撰写有

关《科学》杂志和中国科学社自身发展的论述,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科学社第二十次

年会记 》(19卷10期)、《科学史上之最近二十

年》(20卷1期)、《中国科学社第二十一次年会

记事 》(20卷10期)、《一年挣扎》(22卷11〜

12期)等文章。四是撰写人类学的专业论文,如

《海南黎人刻木为信之研究》(19卷2期)、《海

南黎人口琴之研究》(22卷1〜2期)、《人类学

及其研习法》(22卷3〜4期)等。此外,刘咸还

积极进行国内外组稿,在科学思潮和新闻栏目组

稿143篇,实时介绍国内外科学发展的动态,确保

杂志在困难时期能够正常出版。

1.2 刘咸的办刊宗旨和理念

1935年,刘咸出任主编后,考虑到中国科学

界已有《科学画报》、《科学世界》和《科学的

中国》等面向普通读者的科普杂志,同时又有各

种国内外的专业杂志,他将办刊宗旨定位为“联

络各门科学,互通消息”的角色,内容上“即能

通俗,又存高深”[2],将读者定位为 “本志除保

有原有特色外,同时力求科学知识之普遍化,以

浅入深出流顺畅达之文字论述各种科学问题,务

使初学者读之不觉深,专门家对之不嫌浅,各得

所需,则本志之使命达矣。故吾人对象中之读

者,首为高中及大学学生,次为中等学校之理科

教员,再次为专门学者,最后为一般爱好科学之

读者 [2]。”他要求杂志内容“能使读者产生科学

兴趣、能记述科学进步、能传播科学消息”[2],并

在编辑部投稿须知中,明确指出文章以能通俗有

趣、文笔生动、篇幅不过长者为佳,并特别指出

希望“科学作家”前来投稿。

为实现上述宗旨,刘咸对编辑部进行了大的

调整。一是重新改组了编委会,设立专职的主编

和助理,另外请国内各学科的专家担任编委,并

实行每年改选。编辑的产生由从中国科学社社员

中推选,改为主编直接聘请,大大增加了主编对

杂志的话语权。随后聘请范会国、严济慈、冯泽

芳、陆志鸿、陈思义、倪尚达、张江树、李珩、

张其昀、吕炯、杨钟健、伍献文、钱崇澍、吴定

良、卢于道等18人组成编辑委员会。他们大多是

当时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或者奠基人。二是组建

通讯员网络。在国内外各学术单位聘用通讯员,

主要职责是报告该单位在科学方面的最新动态,

诸如研究成果、科学家言行等,以增加科学的时

效性。三是对栏目进行全面改版,开辟了社论、

科学专著、科学思潮、科学新闻、书报介绍或科

学书报等五大类,根据需要还开辟科学通讯、科

学拾零等栏目。在刘咸的改革之下,《科学》杂

志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编辑群体道路,基本达

到了“作为科学舆论之喉舌,广播科学知识,提

倡科学建设,自兹以往,本志以力求通俗,而同

时能除去时下言科学者粗疏浅薄之弊病”[2]的办刊

目的。

在传播理念上,刘咸在《科学与迷信》一文

中,针对科学在中国发展中伴随着迷信并行的

实际情况。他转而大声疾呼:“今日之世界,

乃科学世界,科学万能,已为时代之标语”[3],

表达其对科学价值的信念和信仰,呈现出典型

的“科学主义”特征。刘咸较早的关注到大众

王 伟,王幼军:刘咸时期《科学》杂志的传播内容和特点

Page 45: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41

参与科学传播的问题,他在《科学与大众》一

文中,指出科学研究应该具有让公众知晓科

学的价值和特色,不然科学成果就有误用之危

险。因此,刘咸主张科学应该为普通大众所知

晓,并提议在某种规限之内,研究所与大学的

图书馆等一律公开,让社会上一切爱好科学的

人士与研究专家“均可有充分利用之机会,达

到以书籍为工具之目的”[4]。这种既重视科学知

识的普及,又重视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科学传播

的思想和认识,不仅领先于那个时代,就是今

天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刘咸时期《科学》杂志栏目设置和内容编排

2.1 栏目设置

刘咸时期《科学》杂志的主要栏目有:社论

(后更名为科学论坛)、科学专著、科学思潮、

科学新闻、书报介绍或科学书报等五大类,根据

需要还开辟科学通讯、科学拾零等栏目。其中,

“社论或科学论坛”每期刊登文章1~2篇,主要

阐述科学与生活、公众事业的关系,意在强调科

学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重要性,“以期

唤起科学界之舆论,指示建设吾国科学事业之途

径,以及树立研究科学之风尚”。“科学专著”

每期刊登文章3~5 篇,以论著、学说、记述科

学发明贡献的文章为主,也包括记载国内外科学

发展的译著。这类文章力求浅显明了、通俗易

懂。“科学思潮” 每期刊登文章 1~7 篇不等,

以记述科学的进步为主要目的,涉及范围较为广

泛,包括短篇论著、科学演讲等。“科学新闻”

以加强国内外科学界的联络和互通消息为目的,

刊载内容较多,目的是全面报道科学界各机关团

体的新贡献、科学家个人的言行、科研情况和科

学团体的活动。“书报介绍与科学书报”主要由

专家介绍国内外新出版的书报,为国人了解国内

外科学研究的动态提供便利。“科学通讯”和

“科学拾零” 则不必每期都有。“科学通讯”仿

英国《自然》周刊之“通讯”一栏,为科学家提

供学术讨论的园地,主要发刊在19卷5~7期,20

卷1~7期,21卷7期,9~10期,23卷2~4期等。

“科学拾零”主要收录上述 6栏不能归入之材

料,如来件、专载、附录、通告等,主要发刊在

19卷1~12期,20卷3、9期,21卷4、11~12期,

22卷3~12期,24卷5期等。

从第 20 卷起,将原来代表中国科学社主张

和观点的“社论”更名为“科学论坛”,并特别

注明其观点和内容由作者自负。同时增设了“科

学提要”栏,刊发同时期其它学报的文章汇登摘

要。为了适应科学走向大众的需要,杂志从23卷2

期到24卷6期,开设了“民族卫生”专栏。

2.2 内容编排

从第19卷开始,刘咸对文章内容索引的类型

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名索引,即按照名字的笔画

数来查找;一种是论题索引,分为“通论、科学

史、传记、算学、天文学、物理学、无线电、航

空、化学、地学、气象学、生物学、生理学、人

类学、考古学、农林、医学、工程、机械工程、

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矿业、科学

教育、科学名词、杂俎、插图、心理学、卫生”

等。根据卷末的论题索引,19~25卷索引目录数

量统计情况如下(见表1)。

相比王琎担任编辑部长时期《科学》杂志55

项的发刊分类,刘咸时期只有29项。内容分类的

减少,以更加体现了主编的办刊思路,体现了职

业化和专业化的特点。以“物理学”为例,不仅

包括《原子中之原子》、《电学一发现》、《无

线电波撰述》等文章,同时将孙莲汀的《获得

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之费美氏》,次仲译

《伟大新型之战略轰炸机》等文章也列入“物理

学”分类范畴中,体现出物理学概念从科学到技

术知识的全方位认识。

从发刊数量上来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

生物学(566)、杂俎(539)、化学(417)、物

理学(359)、地学(304)、农林(223)、医药

(205)、航空(161)、气象学(147)、天文学

科学人物 Scientists

Page 46: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42

表1 1935-1941年《科学》杂志目录索引

论题 19卷 20卷 21卷 22卷 23卷 24卷 25卷 小结

通论 14 32 9 5 9 8 8 85

科学史 6 18 36 23 10 6 3 102

传记 8 9 14 20 6 7 4 68

算学 11 14 13 4 7 6 8 63

天文学 20 18 25 14 17 18 27 139

物理学 53 43 47 39 51 62 64 359

无线电 11 6 0 0 0 4 5 26

航空 60 15 35 14 16 12 9 161

化学 60 74 81 50 48 46 58 417

地学 70 52 63 40 28 24 27 304

气象学 38 21 32 21 17 13 5 147

生物学 69 117 134 62 59 64 61 566

生理学 12 27 8 11 12 1 2 73

人类学 10 15 21 10 3 3 2 64

考古学 40 27 24 2 6 6 0 105

农林 32 26 43 11 11 51 49 223

医药 50 15 35 15 21 37 32 205

工程 7 0 0 0 0 0 0 7

机械工程 15 4 6 3 2 3 2 35

电机工程 3 1 2 2 2 4 2 16

土木工程 30 13 9 3 7 12 7 81

化学工业 20 12 19 17 12 33 17 130

矿业 21 9 20 7 5 12 14 88

科学教育 8 0 8 7 8 3 0 34

科学名词 4 1 2 0 0 1 1 9

杂俎 142 69 91 29 58 92 58 539

插图 20 0 0 0 0 0 0 20

心理学 8 11 0 1 4 3 27

卫生 4 1 5 4 3 6 23

小结 4116

王 伟,王幼军:刘咸时期《科学》杂志的传播内容和特点

Page 47: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43

(139);紧跟其后的是化学工业、考古学、科学

史、矿业、通论等。

从发刊内容初步分析可知,可以分为四个

部分:一是科学本质思想观念的栏目编排,如

“通论”“科学史”“传记”等,反映出主编

和编辑群体对科学概念的理念更加深入。二是

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类知识的传播,如

“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仍然是《科

学》杂志的发刊重点,体现科学知识的传播和

交流仍然是杂志的主要内容。三是科学的社会

功能和建构方面,如航空、无线电、医药等内

容,随着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在科学界也引

起了足够的重视。四是科学新闻和信息类的知

识内容,如“杂俎”等。

从1935年起,南京国民政府在社会中开展

“工业建设”运动。在工业发展方面,重工业和

有色金属等产业的地位逐步加强,纺织、面粉、

水泥、橡胶等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产业也快速发

展;在公共建设方面,以公路、铁路、民航为代

表的交通运输业也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一些与

抗战需要密切相关的航空、医药、化学、生物等

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可以说,社会对科学知识的

需求程度,与杂志在这一时期的发刊数量多少基

本吻合。

3. 刘咸时期《科学》杂志的传播特点面对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社会状态,

《科学》杂志传播的“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

化”[5]的实践进程被迫中断。外部社会环境的深刻

变化,中国科学发展陷入停滞的现实,促使《科

学》杂志的传播活动开始进入为“抗战救国”服

务阶段,内容主要聚焦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的深

入探讨、科学本质思想与观念传播的深化、科学

研究向服务抗战的实践转向等三方面。

3.1 科学与战争关系的深入探讨

随着对战争与科学的关系的讨论深入,如

何更好地运用科学,发展科学便引起社会各界

的深入思考。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发

展带来的影响就已经促使人们关注到科学与社

会的关系问题,但未能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重

视。但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文明的

摧残引起了全社会的充分反思,科学与社会发

展之间矛盾统一的关系,也日益成为学术界关

注的焦点。在推进科学传播的进程中,由原来

的只关注科学知识的传播,逐渐转变为注重科

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上来。

这种传播视角的转换,在《科学》杂志的内

容中有充分的体现。1935年,面对一触即发的战

争阴云,杂志内容开始更多地关注国家民族问

题。“社论”作为传播发表主张的重要窗口,19

卷2期刊发《科学与国难》一文,提出科学救国

的六条建议,文章通过科学家巴斯德运用一个生

物学发现挽救一个国家的鲜活事例来论证,指出

推进科学发展对民族、社会的重要性。1936年,

又刊发《迎民国二十五年》(20卷1期),提出

要科学救国,共赴国难,必须做到政治科学化、

推行科学年、设立科学实用研究部门,真正建立

以科学为本位的文化主张。1938年,在《科学之

厄运》(22卷7~8期)一文中,针对科学导致战

争的引来的责难,刘咸提出了科学知识在社会运

用中,可能导致“科学被误解、科学被误用、知

识被禁锢、学者被放逐”,提醒科学界和社会大

众应该正确对待科学的社会价值。在《科学与社

会之关系》(22卷11~12期)一文中,刘咸介绍

了国外科学与社会关系委员会组织及其使命,以

及(CSSA)成立的经过和宗旨,要求大力推进

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通过对19卷到21卷8期相关

内容的初步检索,公开讨论“科学与战争”关系

的文章只有一篇,即1936年,刘咸的《科学战争

与战争科学》(20卷7期)一文,主张从科学进步

的角度,论述战争乃进化之重要动因,现代战争

全为科学战争,其传播目的是呼吁加快推进中国

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步伐。在全面抗战爆发前

夕,《科学》杂志更多聚焦推行具体的科学技术

的发展,刊发诸如萧强的《同温层与飞行》(19

科学人物 Scientists

Page 48: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44

卷5期)、黄超的《建设我国生化军队战之刍议》

(20卷2期)等与战争关系相关的科学门类内容。

1937年2月,面对日益紧张的社会局势,杂志

刊发了王普的《原质(原子)之人工转变述略》

(21卷2期)一文,重点介绍了德国国家研究院

开展原子能研究的相关情况。全面抗战爆发的

后,杂志于21卷9、10期,一连串刊发了郑万钧

的《经济树木与国防》、卢开津的《耐火材料工

业与国防》、吴珣的《胶体燃料》、次仲的《航

空母舰之现势》等四篇文章,分别从多方面论述

如何采用科学提升国力,以应对到来的战争。随

后,《科学》杂志开始更多地传播与战争相关的

技术和知识内容,如“无线电”、“航空”等

亟需发展的科学技术知识,以服务科学应用实

践的需要。1940年,在抗战最为艰难的时刻,

杂志先后刊发陈燕贻译 《科学与战争》(24卷1

期)、张孝礼的《数学与战争》(25卷3~4期)

等文章,论述科学各个具体学科在战争中的巨大

作用。1941年,“科学新闻”栏目刊发陈立夫

的《科学与战后世界建设》(25卷9~10期)一

文,指出当科学发展与人生社会进步不一致时,

就会导致产生各种恶果。因此,必须重新确定科

学的发展目标,科学的正常应用应该与人类的伦

理观念进步一致,做到并驾齐驱,才能为人类文

明作出贡献。

3.2 科学本质思想与观念传播的深化

据笔者统计,刘咸时期关于科学本质观念类

的“通论”类文章只有85篇,在数量上只占总

发刊量(4116篇)的2.06%。但科学本质观念作

为科学传播的核心,传播内容开始从“科学是什

么”转变为“科学应该是什么”,开始出现了关

于科学应该具有什么、怎么传播等问题的探索,

具体内容主要围绕科学与伦理、科学与理性等话

题展开。

正确的科学观念是传播的前提。胡先骕从科

学分类的角度撰写了《论社会宜提倡业余科学》

(20卷4期)一文,说明在社会中存在着专业科

学和业余爱好科学,社会应鼓励科学作为业余爱

好,诸如传播培育植物学中的花卉等与人们生活

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增加大众对科学的兴趣

和认知。朱亦松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关系的角

度撰写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比较(上)》

(21卷6期)一文,指出两者的区别是社会科学问

题的观点很多,但自然科学的答案则是唯一的。

他进而提出“符合科学精神既是科学”的观点,

与中国传统“格物致知”的科学观实现了统一和

融合。

在对科学应该是什么的探讨和追问中,发刊

内容开始出现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李

晓舫、罗玉君的《时间之概念的演进》(19卷

2期)中,从“时间”概念的产生入手,指出科

学观念的演变的三条定理。李晓舫的《科学方

法与治学精神》(23卷10期)一文,指出科学

方法首要的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对事

实现象经过搜集、整理、归纳、求律、寻源、

演绎、推阐、预测与验证的过程”。严谨的治

学精神,也就是科学精神,突出的表现是“诚

实、真实、合理化”。科学研究就是采用科学

精神、运用科学方法在社会中加以运用分析的

过程。将纯粹的科学精神具体细化为运用科学

方法追求真理的过程,体现出与传统“格物致

知”科学观的本质不同 ,也是对科学方法认识

的进一步深入。随后,邓宗觉的《西方科学阐

理之程序和方法》(24卷3期)一文,从希腊泰

勒斯的科学知识谈起,指出近代西方科学,开

始于哥白尼,发展于开普,继承于伽利略、笛

卡尔,最后完成于牛顿的科学史发展进路。他

又将现代科学又分为两部分:纯理科学和经验科

学;其中,数学属于纯理科学,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及社会学等采用归纳、演绎法而来的知识

则属于经验科学。通过科学方法的不同,进而区

分纯理科学和经验科学。从科学知识的产生入

手,探索科学知识产生的先验的理性假设和经验

总结的方法论的进路,从“什么是科学知识、方

法和精神”的传播进入了到“科学知识、方法和

王 伟,王幼军:刘咸时期《科学》杂志的传播内容和特点

Page 49: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45

精神应该是什么的”传播,实现了对科学本质观

念的认识更进一步。

在科学理性价值、科学与人生观的问题上,

李晓舫的《天文学研究对于哲学及人生观之影

响》(23卷5~6期)一文,指出科学研究的方法

分为实验与理论两个部分,并认为两者是互相消

长的关系,理论引导实验,实验验证理论。文章

引用雨果的名句对人的思想精神进行赞美,认为

“有更大于海之境界者,天也;有更大于天之境

界者,人之精神也。故宇宙一切,惟思想最不可

思议”,在对科学理性价值赞誉的同时,也不忘

突显人文价值的光辉。宋以方的《法国大革命时

代的数学》(25卷11〜12期)一文,指出理性与

科学,是人类最高能力之所在,在科学发展中急

需讴歌理性精神的价值。在传播中科学自身的伦

理价值也应引起传播主体的重视,刘咸译康克令

教授著的《科学与伦理》(22卷3~4期)一文指

出:“科学之宗教是谓伦理学,科学的新伦理学

与宗教的旧伦理学,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差别,不

过一则从内心上接受宗教之教义,一则由外表发

挥人类之天性。人类天性之进步不能与控制自然

之学术保持同一步骤。虽然科学与社会进步不一

致,伦理基本观念可以一致;政治和社会理想可

以不同,但学理超越事实,理想先于实践,乃千

古不刊之论”,提出了人类如何达到理想生活,

如何化私为公,以德报怨,以理制情等科学伦理

问题。

3.3 科学研究向服务抗战的实践转向

作为“科学救国”的主体,自然科学家群体

最大的“救国”责任就是推进科学研究,以服

务抗战的需要。1935年,秉志的《科学与民族

复兴》(19卷3期)一文中,以科学在中世纪的

发展情况为例,呼吁广大科学家为真理而努力。

在“科学救国”的大旗下,一时间,社会中出现

了“飞机救国”“钢铁救国”等思想。洗荣熙的

《钢铁救国与广西矿产之运用》(19卷12期)

就是这一救国理念的具体体现。随着“中国科

学化”运动的开展,推进科学研究的具体实施路

径已经由民间社团层面提倡到国家层面。1937

年1月,刊发林森的《科学研究为建设国家的始

基》(21卷1期)一文,要求科学工作者继承先

总理孙中山的遗嘱,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命运联系

起来,真正让科学研究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随

后,刘咸的《科学研究与社会福利》(21卷11〜

12期)一文,指出科学研究可以在满足人类自身

需要的基础上,还可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他认为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充分借鉴德、俄两国推

进科学发展的经验教训,并发出中国科学研究者

不做亡国奴的呼声。同时,一大批地方性的研究

成果也取得巨大的进步,刊发的主要代表性文章

有:杨钟健的《新疆孚远兽形类化石之发现》

(19卷5期)、陈朝玉的《中国数种常用食物中

维他命含量之研究》(19卷8期)、重熙的《商

务印书馆设立理化试验室》(19卷8期)、刘咸

的《西南民族与国防建设》(19卷12期)、彭

谦、刘士林的《河南碱土之化学检验与改良研

究》(21卷1期)等。

在科学研究本职角色发挥的同时,科学家自

身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逐渐引起关注。

1936年,曾昭抡的《国难时期科学界同人应负的

责任》(20卷4期)一文,认为世界上贡献最大

的科学,他的价值都不可能超过殉国。文中号召

科学界不能做特权阶层,应该担负平民应有的责

任,为救国而努力。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首先定

位为平民的责任,其次是要担负科学家本身的特

有责任,体现出科学家群体在国难时期的最基本

要求。随后,刊发20卷10期,作为“七科学团体

纪念号”专刊,是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全面

展示。刘咸在“前言”中指出,这次聚会是科学

界的大合作,选择在战争最为前沿的北平召开,

就是为了表明科学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和重

视。顾毓秀在《七科学团体联合年会的意义和使

命》(20卷10期)一文中指出,科学家要具有一

颗爱国之心,这次会议不仅是科学的热心分子,

更是科学的中坚分子的聚会,是科学界保卫华

科学人物 Scientists

Page 50: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46

北、保卫北平的宣言。1939年,在“科学新闻”

中,刊发曾任Nature主编多年的Richard Gregory的

《科学家之责任》(23卷3〜4期)的短篇消息,

指出科学家之责任在于“应协同建设国家调和的

社会秩序……科学家今后未可远离社会问题,盖

起结构之组成,彼等曾供给之材料也[6]。”将科学

家的责任,从供给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到

提供社会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原材料,一直到

推进科学成为人类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最终以造

福于人类为最终目的。在社会现实的需求下,将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逐步从科学本身向社会实践延

伸,从科学本身向科学之外延伸。

4. 小结刘咸自述道:“我任《科学》主编十年,

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改组编委会,二是革

新版面,组织编委会。我到任后,即事组织

编委会,除设主编一人、助理一人外,另选

请国内名家担任编委,每年改选一次,如物理

严济慈、数学范会国、化学曾昭抡、动物学伍

献文、古生物地质杨钟健等,极一时之选。革

新版面。在我任内,《科学》增加了社论、通

论、专论、书报评介、科学新闻、科学新潮栏

目,使之面目一新[7]。”总的来看,刘咸对《科

学》杂志的重新定位,推出的新栏目和适应中

国社会发展所刊发的内容,使杂志的传播呈现

出鲜明的时代属性和社会特征,对当代的科学

传播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王传超 校对:胡林元 李琦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参考文献[1] 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

[2] 刘咸.科学今后之动向[J].科学,1935,

19(1):1-4.

[ 3 ] 刘咸 .科学与迷信 [ J ] .科学, 1 9 3 7,

21(5):350.

[4 ] 刘咸 .公开科学图书之利益 [ J ] .科学,

1936,20(5):339.

[5] 任鸿隽.记事[J].科学,1929,14(3):446.

[6] 姚国珣.科学家之责任[J].科学,2001,

1939,23(3-4):216.

[7] 刘咸.我前后的几任《科学》主编[J].编辑

学刊.1986(4):43.

Communication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inLiu Xian's period

Wang Wei, Wang You-jun(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 The suggestions and ideas of Chinese modern scholars in Science in the use of scientific spirit and methods to

solve Chinese social problems still have some enlightenment today. As the first full-time editor, Liu Xian made a lot of

useful attempts in the aspects of communication concepts, content layout and publishment, in order to reach spe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sociology,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columns, layout and content of Science in Liu Xian's period, with an aim to reveal the overall dissemination of Science

in this period.

Key words: Liu Xian; Science; science communication; science society

王 伟,王幼军:刘咸时期《科学》杂志的传播内容和特点

Page 51: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47

近些年科学界的失范行为和不端现象层出不

穷,尤其像期刊Tumor Biology对中国医生的大规

模撤稿、心肌干细胞权威专家Piero Anversa被撤

回31篇造假论文等一系列论文撤销事件成为国内

外科学界关注的话题。撤销论文是指已发表的,

作者向编辑部提出申请,或由科学共同体成员举

报以及期刊通过自检、调查后发现存在科学不端

或科学错误等问题的,对科学发展具有不良影响

的,同时载文期刊针对该文发布正式撤销声明,

以告知公众的论文。由此可见,对科学发展具有

不良影响是论文撤销的组成要件之一。本研究就

是基于论文的被引频次,从撤销论文本身和论文

撤销行为两个方面,在宏观层面定量测度撤销论

文对学术界的影响。具体来说,尝试解决(或者

说是揭示)三个问题:撤销论文对学术界的总体

影响是什么样?撤销论文与特征相似的未撤销论

文相比,在撤销前是否更具有影响力?撤销后,

论文撤销行为是否起到净化作用?

现有研究对该问题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Neale等人[1]对官方认定的不端研究成果在PubMed

中的撤销更正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尽管这些有

问题论文得到了比较规范的处理,但仍获得大量

摘 要:基于论文的被引频次,从撤销论文本身和论文撤销行为两个方面,在宏观层面定量测度撤销论

文对学术界的影响。从论文的绝对被引频次方面,尽管不少撤销论文为零被引和低被引,但也有近一半

的论文被引频次不少于10次。不同撤销原因的论文对学术界的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伪造篡

改类论文的被引频次最高。评审不端类论文的被引频次最低。选择被引不少于10次的撤销论文,与匹配

的对照组论文做比较。除了研究存疑类论文外,撤销论文在撤销前的影响力多是高于未撤销论文的,只

不过程度有所差异。撤销行为对各类撤销原因下的论文影响均有显著的净化作用,同样是不同原因下的

净化程度有所差异。这说明,论文撤销机制总体上发挥了较好的净化效果。

关键词:撤销论文,学术影响,被引频次,科学计量,科学自我纠错

宏观层面下撤销论文对学术界的影响测度:基于被引频次的视角

张春博1,刘则渊1,丁 堃1,刘 萱2

(1.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116024;2.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12)

作者简介:张春博,男,博士,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科学计量学、负责任的科学研 究与评价、科技政策与管理。 刘则渊,男,本科,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科学学、科学计量学、 技术哲学。 丁 堃,女,博士,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专利计量与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政策与管理。 刘 萱,女,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科学文化、学术环境、创新生态。

基金项目: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博士生项目”(项目编号:CXY-ZKQN-2019-031)。

青年智库 Voice from Young Scholar

Page 52: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48

的引用。Pfeifer[2]在1990年就分析了82篇撤销论文

的撤销后被引情况,尽管被引频次较撤销前下降

了35%,但撤销后仍达到733次。付中静[3]从高被

引撤销论文视角,证实了撤销后年均被引频次明

显低于撤销前。Mott等人[4]使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

方法,对218篇论文更为精确地测量了撤销行为的

净化效果,即论文被引在撤销后有显著的下降趋

势。尽管如此,这些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和可以

更加拓深研究的地方。突出的不足之处就是样本

数据较少,而期刊撤销论文的数量已数以千计。

不同撤销论文的撤销原因也不同,既可能是科学

不端,也可能是科学错误,而科学不端中也包括

多种类别。因而,探讨不同原因类别下论文对学

术界的影响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基于此,本

研究对三个问题进行更全面的数据收集和原因分

类,进一步展开实证研究。

1. 数据收集与处理本研究对于撤销论文对学术界在宏观层面的

影响从绝对影响和相对影响两个方面来揭示。

绝对影响的分析是通过论文被引频次的直接统

计来实现,除了所有论文被引频次的总体统计

外,还对不同原因类别下的被引频次进行比

较。相对影响的分析是指撤销论文相对于未撤

销论文是否更具有影响力,包括撤销前的影响

力比较和撤销后的净化作用比较。对此,需要

为每篇撤销论文匹配特征相似的未被撤销的对

照组论文,然后进行被引频次和净化作用的比

较。基于对三个问题的研究设计基本思路,开

展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

1.1 基础数据的收集

按照检索规则,从期刊引文数据库、期刊全

文数据库和专门撤销论文数据库三类共14个数据

库获取撤销论文初始数据(表1)。然后经过Web

表1 撤销论文初始数据集

数据库类型 数据库名称 检索/爬取结果

期刊引文数据库

Web of Science 4443

PubMed 5634

Scopus 4721

期刊全文数据库

Science Direct 1928

Springer 1410

Wiley 686

Taylor & Francis 258

Sage 256

ACS 115

Wolters Kluwer 161

Emerald 23

OUP 105

Cambridge Core 45

专门撤销论文数据库 Retraction Watch 19208

of Science数据库的过滤式检索,获得最终的撤销

论文数据。截至2017年底,共收集6397篇撤销论

文。论文被引频次数据也是撤销论文截至2017年

底在Web of Science中获得的被引频次1。

需要指出的是,所有6397篇撤销论文中,中

国台湾作者陈震武和陈震远的论文存在大量的循

环自引,也就是说他们论文的被引频次大多都是

通过过度自引累积而成的,这种人为制造的被引

频次并不能作为对学术界的真实影响,应当予以

剔除,最后实际有6339篇撤销论文纳入分析中。

1.2 撤销原因分类

依据撤销论文数据,获取论文所对应的撤销

声明全文,提取撤销原因,进行归类。需要指出

的是,某篇论文可能不只涉及一类撤销原因,尽

管在论文总体中只是少数。

如前文对撤销论文的定义所述,论文撤销的

1 数据的检索时间均为2018年9月30日。

张春博,刘则渊,丁 堃,刘 萱:宏观层面下撤销论文对学术界的影响测度:基于被引频次的视角

Page 53: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49

原因既有学术不端,也有科学错误等原因。在科

学规范理论指导下,结合科学知识生产交流活

动,本文将撤销原因划分为伪造篡改、剽窃、重

复发表、部分复制、引用不当、作者署名不端、

评审不端、科学错误、其他错误、伦理失范、研

究存疑和原因不清等类别(表2)。

1.3 对照组未撤销论文的匹配

为了协同考察撤销论文在撤销前是否更具有

影响力和撤销行为是否起到净化作用,两个研究

问题选择了同样的样本数据。零被引无法进行净

化作用的测量。较低的被引频次则稳定性较差,

容易造成研究结论的失真。如一篇被引频次为2

的论文,其两次被引分别发生在撤销前后,测算

出的净化残留比例为50%。尽管数值结果是真实

的,但在撤销行为净化效果的结论分析中,显然

欠缺足够的合理性。因此,本研究以被引不少于

10次作为样本遴选的门槛值,获得3063条初始样

本数据。

然后,从同一期刊同一卷期发表的学术型文

献中,为每篇撤销论文匹配2篇未撤销的对照组论

文。选择同一期刊同一卷期的论文,旨在对发表

时间、学科领域和所在期刊等影响被引频次的因

素进行控制。由于综合性期刊同时刊载多个学科

领域的文章,很难有效控制学科因素,因而予以

剔除。本研究的数据均为学术型文献,考虑到文

献类型对被引频次的影响,对照组也只选择学术

型文献。匹配2篇对照组论文,一篇用于实证分

析,另一篇用于稳健性检验。

借鉴已有研究 [5-8],本文优先依据最近邻居

原则(nearest neighbors)来匹配对照组数据,

即选择每篇撤销论文同期前后页码的论文。如果

前后论文并非学术型文献或者也是撤销论文,则

按照页码顺序逐步扩大选择范围。如果该撤销

论文排在该期目录的首位或末位,则分别按照

页码递增和递减匹配。即优先选择研究组样本

前后的论文,如果相关的条件不符合,至少保证

对照组论文与研究组样本为同一期发表[9]。期刊

Contraception在1998年出版的一期增刊(1篇编者

按和5篇论文)由于数据错误,整体被撤销,因而

没有未撤销的同期论文。剔除该期5篇论文后,最

终有2802篇撤销论文匹配上特征相似的对照组数

据。收集这两组未撤销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和历年

被引频次,与研究组数据进行影响力和净化效果

的比较(图1)。

2. 撤销论文绝对影响分析

2.1 撤销论文被引频次总体统计

尽管不少撤销论文为零被引和低被引,但也

有近一半的论文被引频次不少于10次,这说明这

些有问题的研究对学术界确实存在较为明显的影

响。图2是6339篇撤销论文的被引频次份额统计情

况。具有较高被引频次的撤销论文不在少数,有

表2 撤销原因类别划分

原因 内涵

伪造篡改

在科学知识生产中对研究数据、图像和

结果等内容的无中生有地捏造或有意识

地进行改变和删减行为。

剽窃 某作者对他人已发表的论文的复制。

重复发表某作者对自己已发表的论文全文的再次

发表。

部分复制则是某作者对自己已发表论文部分内容

的再次应用和发表。

评审不端

发生在期刊评审阶段,主要表现为由评

审者请托或评审流程漏洞所造成的同行

评审造假,实际数据集中于后者。

科学错误

科学家对科学认知规范而非道德规范的

背离,无视或忽视了科研生产及成果发

表过程中相应的操作规则,使得研究并

非准确或完备。具体包括实验错误、计

算分析错误和撰写错误等方面。

研究存疑

对论文中的研究细节及结论存有疑议,

但并不能指明这些疑议是由不端还是错

误行为造成,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也不能

完全否认疑议点的正确性,常表述为研

究无法重复或研究不可靠。

青年智库 Voice from Young Scholar

Page 54: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50

306篇论文的被引不少于100次。

有3篇撤销论文被引超过1000次。最高的是

Atsunori Fukuhara等于2005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备

受争议的Visfatin: A Protein Secreted by Visceral Fat

That Mimics the Effects of Insulin一文。调查机构

没有进行科学不端指控,但指出了该文的诸多问

题。作者承认研究中存在的瑕疵,但坚称结论的

有效性。学术界无法重复论文提出的直接研究结

论,但得出和认可Visfatin的一些其他功能。排在

第二位的是的Andrew Wakefield的Ileal-lymphoid-

nodular hyperplasia, non-specific colitis, and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in children一文。

作者认为,儿童接种MMR(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vaccine)疫苗会引发自闭症和结肠炎。尽

管该文在发表后不久就受到包括作者同事在内的

学术界的广泛质疑和否认,但在社会公众中仍引

起轩然大波,成为反疫苗运动的重要帮凶。学术

界和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公共机构不得不花

费大量的科研资源,通过大量证据确凿的研究,

驳斥和反对该文的谬论。An enhanced transient

expression system in plants based on suppression of

0次(3.79%)

1次(9.88%)

2次(7.92%)

3次(6.70%)

4次(5.84%)

5次(4.94%)

6~9次(12.62%)

10~25次(24.04%)

26~50次(11.67%)

51~99次(7.78%)

100次及以上(4.83%)

图2 撤销论文被引频次份额统计

张春博,刘则渊,丁 堃,刘 萱:宏观层面下撤销论文对学术界的影响测度:基于被引频次的视角

样本总体6397篇

遴选门槛值:被引频次≥ 10

初始分析样本3063篇

获取每篇研究组和对照组论文相应的指标数值:总被引频次用于撤销论文影响分析;历年被引频次用于撤销行为作用分析

剔除陈氏数据:58条

匹配对照组 1:2802篇

匹配对照组 2:2802篇

剔除综合性多学科期刊数据:

256篇

剔除期刊 Conrtaception某期数据(Volume 58, Issue 6, Supplement 1)

5篇

最终分析样本2802篇

图1 研究组样本遴选和对照组论文匹配流程

Page 55: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51

gene silencing by the p19 protein of tomato bushy

stunt virus一文位列第三。作者Olivier Voinnet是

欧洲植物生物学的领军人物,但其多篇论文存在

图像的复制和伪造篡改,该文就是其中的“代表

作”。Olivier Voinnet在撤销声明中承认其图像操

控行为,但认为该研究是可以重复的。尽管部分

结论随后得到证实,但这种造假行为严重违反了

科学研究规范和破坏了科学优先权的承认机制。

2.2 不同原因类别下的撤销论文被引频次比较

不同撤销原因对学术界有着不同的影响。

早在2 0世纪8 0年代,科学社会学家朱克曼就

指出 [ 1 0 ],不同类型的不诚实行为对学术界的

危害程度是不一样的。数据造假是科学研究中

的“死罪”(capital crimes of science),性

质比剽窃恶劣得多。科学计量学家Bar-I lan和

Halevi [11]也认为,包括故意的伪造篡改和无意

的数据错误在内的科学失真所造成的麻烦要多

得多。因为这类论文扭曲和损害了科学知识本

身,误导了以此开展研究的科研人员。那么这

种不同原因下的影响是否也体现在论文被引频

次上?

作者选择撤销论文数量较多的伪造篡改、剽

窃、重复发表、部分复制、评审不端、科学错误

和研究存疑七类原因,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和

Nemenyi检验,结合相应统计量的数值,来比较

各类原因的被引频次差异(表3)。结果显示,

不同原因下论文的被引频次存在总体上的差异

(χ2=888.93,p=0.000)。具体两类原因间,除了

剽窃与重复发表(p=0.431)以及部分复制与研究

存疑(p=0.895)外,其他19次两两比较均呈极显

著差异(p<0.01)。

由表3可以看到,不同撤销原因的论文对学

术界的影响差异也确实在论文的被引频次上有所

体现。其中,伪造篡改类论文的被引频次最高。

这些论文多数经过精心的包装,既能骗过评审专

家对真伪性的判断,又能迎合期刊和学术界对热

点主题的追求,因而会获得相对更高的引用。当

论文受到质疑且没被撤销前,一系列的重复性研

究(即使结论是否定该论文)又使其获得新一波

的被引。研究存疑类论文也有较高的被引频次。

一方面,这类论文的议题常常比较重要或新颖;

另一方面,很多研究中的部分结论随后被证实是

有效的,或者启发了其他学者的新发现。质疑、

部分证实和启发新发现都提升了论文的被引。部

分复制类论文被引频次较高,则与图像复制原因

直接相关。很多造假类特别是图像伪造篡改类论

文,通常伴随着图像复制行为。评审不端类论文

的被引频次最低。这些论文绕过了评审流程中的

质量投票,但在面对学术界的引用投票时现出原

形,这也侧面体现了同行评审对论文质量控制的

重要性。

3. 撤销论文是否更具影响力论文影响力的分析与比较需要考虑历时性因

素,因为影响力的测量指标即被引频次是随着时

间变化的。因而,撤销论文与未撤销论文所比较的

“影响力”其实包括两个标准,一个是撤销论文在

撤销前与未撤销论文的影响力比较,另一个是撤销

论文在统计时间点(截至2017年底)与未撤销论文

表3 不同撤销原因被引频次差异的比较

撤销原因 伪造篡改 剽窃 重复发表 部分复制 评审不端 科学错误 研究存疑

样本量 1138 1052 776 764 408 1137 503

秩均值 3753.63 2207.55 2144.23 3365.82 1960.02 2919.19 3473.84

平均数 45.63 12.78 11.1 37.9 7.44 29.64 43.99

中位数 22 5 5 15 5 11 19

四分位值均值 31 7.5 6.5 23 5.5 17 26.5

青年智库 Voice from Young Scholar

Page 56: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52

的影响力比较。相比而言,显然前者更有研究价

值。因为撤销论文在撤销前被视作“正常”论文,

与未撤销论文公平比较,进而判断撤销论文是否更

容易得到被引用。而撤销行为实施后,所撤销的论

文被打上有问题的标签,其影响力很可能随着净化

作用而降低甚至消失。此外,撤销前比较的被引时

间窗口是固定的,撤销后或者说总体比较的时间窗

口是变化的。综上所述,本研究是对撤销前的撤销

论文与未撤销论文之间影响力的比较。

基于同一期刊同一卷期的学术型文献的精心

匹配,撤销论文和相对应的未撤销论文构成配对

样本。由于本研究的配对样本差值不符合正态分

布,但基本服从对称分布,因而采用配对样本的

非参数检验来对撤销论文与对照组论文的影响力

进行比较。具体方法选择效率更高的Wilcoxon符

号秩检验。

具体影响力的比较,需要综合正值比例和p值

两个指标进行判断,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正值比例就是被引频次大于对照组论文的撤销论

文在相应样本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正值比例越

大,说明有更多的撤销论文比对照组论文被引频

次高,可以说是二者差异在广度上的体现。p值源

于Z值,除了受正(负)值比例影响,更与撤销论

文与对照组论文差值绝对值的大小及排序有关。

因而,p值某种程度上是二者差异在深度上的体

现。但也因此需要认识到,p值可能会因为数据绝

对差值的极化分布而陷入假阳性的情况[12]。比如

撤销论文相对于对照组的正值比例略高于50%,

即并不能说明撤销论文影响力总体高于未撤销论

文。但可能因为一些正向样本的被引频次高出对

照组很多,而很多负向样本的被引频次只是略低

于对照组,反而使得p值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本

文结论以正负值比例为主,p值作为参考。

综合表4和表5,基于前述对判断指标的阐

释,可以将检验结果总体分为四类。第一类是

撤销论文的影响力明显高于对照组论文。评审不

端类论文尽管在各撤销原因中的绝对被引频次

最低,但与同期刊论文相比,相对影响力反而

最高。实际数据翻检后发现,这些论文主要来源

于中国大陆和伊朗学者,而其被引用明显存在国

别层面的“俱乐部效应”[13],即大多数被引来自

所在的国家。第二类是撤销论文的影响力高于对

照组论文。剽窃和部分复制的正值比例均在65%

以上。特别是部分剽窃论文的被引频次比起同期

表5 撤销论文与对照组2的被引频次比较

撤销原因 伪造篡改 剽窃 重复发表 部分复制 评审不端 科学错误 研究存疑

样本量 780 329 234 468 99 503 258

正值比例(%) 60.51 65.35 61.97 65.60 81.82 61.83 55.04

Z 值 -6.412 -7.09 -5.752 -6.165 -6.930 -6.022 -2.286

p value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22

张春博,刘则渊,丁 堃,刘 萱:宏观层面下撤销论文对学术界的影响测度:基于被引频次的视角

表4 撤销论文与对照组1的被引频次比较

撤销原因 伪造篡改 剽窃 重复发表 部分复制 评审不端 科学错误 研究存疑

样本量 780 329 234 468 99 503 258

正值比例(%) 62.95 69.91 61.11 66.67 86.87 58.85 57.36

Z 值 -7.67 -7.915 -5.459 -6.717 -7.12 -5.002 -1.853

p value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64

注:渐近显著性(双侧)检验,取显著性水平0.05,表5同。

Page 57: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53

的未撤销论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通过Z值

来分析,使用实际数据来验证)。剽窃者通常会

抄袭高质量期刊上的论文,再在低水平期刊上发

表。这样,会因为低水平期刊缺少足够关注而降

低被发现的风险,同时也侧面体现了论文质量与

期刊水平间的关系。第三类是撤销论文对于对照

组论文的优势,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伪造篡改、

重复发表和科学错误的正值比例均在60%左右。

伪造纂改类论文的被引频次明显高于其他撤销原

因,但与同期未撤销论文相比,优势却没有那么

突出。因为伪造纂改类论文多发表在层次较高的

期刊上,所在期刊的其他论文被引频次也不低。

但也有极少数论文主题迎合研究前沿,研究过程

经过精心包装,使其被引频次明显高于未撤销论

文。第四类是撤销论文与对照组论文没有差异。

研究存疑类论文在两个表中的正值比例均在60%

以下,差异显著性检验方面也存在不稳定性。

4. 撤销行为是否起到净化作用撤销论文在名词属性上,是一种有问题的学

术文献;而在动词属性上则是所在期刊对这类文

献的撤销行为。论文撤销是学术界进行自我净化

的重要机制。这种净化不仅是对有问题论文本身

的纠错和净化,也是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的警示

和净化。本节就是从被引用视角出发,探测撤销

行为对有问题论文的影响能否起到净化作用,以

及净化效果如何。

早期的研究对论文撤销前后的被引频次直接

进行比较[14],没有考虑论文被引随时间的自然变

化以及撤销前后的被引时间窗口差异。年均被引

频次看似平衡了论文被引窗口差异,也在近些

年一些研究中得到应用[15-16],但忽略了“净化效

果”在被引总量层面的理解。比如一篇论文发表

于2001年和撤销于2016年,期间被引13次,而截

止到数据统计的2017年底为14次。因而,从被引

总量层面,撤销前为13次,撤销后为1次;但按照

年均被引频次,撤销后反而高于撤销前。

本文以论文撤销年份后被引频次占其总被引

频次的比例(简称“撤销后被引比例”)作为净

化作用的基础计量指标。未撤销的对照组论文的

“撤销后被引比例”则是此论文该年后被引频次

占其总被引频次的比例。选择撤销后被引比例来

测度净化效果,一方面,概念理解起来更为直

观,即净化效果就是撤销后还有多大比例的残

留引用。另一方面,百分比作为一种标准化手

段,使得不同撤销论文的净化作用具有可比性。

同时,本研究将撤销论文与发表在同一期刊同一

卷期的对照组论文做比较,消除了相关因素的影

响,特别是对论文被引周期自然变化因素进行了

有效控制,可相对准确地刻画出实际净化效果。

由于本文采集的论文被引频次是截至2017年

底,所以要剔除2017年撤销的论文,剩余2561条样

本数据。相应的两个对照组中,分别有35篇和33篇

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0,无法进行撤销后被引比例

的比较,因而最终分别有2526条和2528条样本数据

纳入净化作用分析。表中的负值比例是指撤销后被

引比例小于对照组论文的撤销论文在相应样本总体

中所占的比例。与平均值和中位数相比,四分位值

均值是在表征总体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因而以其

代表各组数据总体层面的撤销后被引比例。每篇撤

销论文的实际净化效果使用该论文撤销后被引比例

与对照组未撤销论文的撤销后被引比例的差值来粗

略测量,而总体层面的实际净化效果值同样选择这

些差值的四分位值均值。

综合表6和表7,首先可以看到撤销行为对撤

销论文均有显著的净化作用。无论从样本覆盖面

(负值样本比例),还是样本统计量(四分位

值均值)比较,都明显体现这一点。不过,不

同撤销原因的净化效果存在差异。评审不端类论

文的净化作用虽然最为明显,但由于样本量较少

而存在不稳定性。研究存疑和科学错误类论文的

净化效果也较好。这两类论文多存在核心内容受

到质疑和部分结论有效的情况,总体被引频次并

不低(表3),但撤销决定显然使得施引者的引

用更加审慎。伪造篡改类论文的撤销后被引比例

最低,净化作用也看似尚可,但并没达到理想的

净化效果。因为其撤销后被引比例最低除了净化

作用发挥作用外,也与该类论文的总体被引频次

青年智库 Voice from Young Scholar

Page 58: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54

明显高于其他原因类别有关(表3),即分母较

高,但其撤销后的实际被引频次并不一定很低。

而且伪造篡改对学术界的影响最为恶劣,其影响

也最应当清除干净。重复发表类论文的净化作用

最弱,这可能与施引者的引用行为有关。同一作

者发表的两篇相同文章,在施引者眼中似乎区别

不大,除非两篇文章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存在较

大差距[17]。

5. 结论和展望尽管不少撤销论文为零被引和低被引,但也

有近一半的论文被引不少于10次,这说明这些有

问题的研究对学术界确实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响。

不同撤销原因的论文对学术界的影响存在较为明

显的差异。选择数量较多的伪造篡改、剽窃、重

复发表、部分复制、评审不端、科学错误和研究

存疑7类撤销论文,对各类论文的被引频次进行

Kruskal-Wallis检验和Nemenyi检验。结果发现,在

各类撤销原因中,伪造篡改类论文的被引频次最

高。评审不端类论文的被引频次最低。

选择被引不少于10次的撤销论文,通过与匹

配的未撤销论文比较,检验撤销论文在撤销前是

否更具有影响力以及撤销后的撤销行为是否起到

净化作用。除了研究存疑类论文外,撤销论文在

张春博,刘则渊,丁 堃,刘 萱:宏观层面下撤销论文对学术界的影响测度:基于被引频次的视角

表7 撤销论文与对照组2的撤销后被引比例比较

撤销原因 伪造篡改 剽窃 重复发表 部分复制 评审不端 科学错误 研究存疑

样本量 707 306 210 395 44 470 243

负值比例(%) 75.81 66.99 59.05 69.87 75 82.98 86.83

Z 值 -16.195 -7.923 -4.527 -9.757 -4.225 -15.146 -11.402

p value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四分位值均值(%)

(撤销论文)21.89 56.21 60.25 27.36 36.53 45.75 40.88

四分位值均值(%)

(对照组2)37.83 66.91 65.80 37.37 56.62 62.95 62.90

实际净化效果(%) 14.56 10.46 6.50 10.12 22.52 16.25 20.11

表6 撤销论文与对照组1的撤销后被引比例比较

撤销原因 伪造篡改 剽窃 重复发表 部分复制 评审不端 科学错误 研究存疑

样本量 706 311 205 399 45 467 244

负值比例(%) 76.06 72.99 64.39 68.17 82.22 83.08 88.52

Z 值 -16.78 -9.023 -5.787 -9.048 -4.617 -15.237 -11.724

p value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24 0.000

四分位值均值(%)

(撤销论文)21.94 56.18 60.38 27.89 31.36 45.59 40.61

四分位值均值(%)

(对照组1)36.89 67.17 69.80 37.78 59.80 63.75 62.96

实际净化效果(%) 13.87 10.80 8.68 9.34 31.65 16.65 20.62

Page 59: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55

撤销前的影响力显著高于未撤销论文。评审不端

类论文尽管在各撤销原因中的绝对被引频次最

低,但相对影响力却最高,这与其存在的被引俱

乐部效应有关。评审不端类论文的净化作用也最

为明显,但主要由于样本量少而存在不稳定性。

剽窃论文比起同期的未撤销论文,也具有较为明

显的被引优势。净化效果方面,研究存疑和科学

错误类论文的净化效果较好。伪造篡改类论文的

撤销后被引比例最低,净化作用也看似尚可,但

还没达到理想的净化效果。重复发表类论文的净

化作用最弱。

综合来看,撤销论文对学术界还是产生较大

的影响,无论是从绝对被引频次的统计表现,还

是与未撤销论文的相对比较。但是论文撤销机制

也发挥了较好的净化作用,体现了科学共同体内

生的自我纠错机制。同时,不同撤销原因的绝对

被引频次、相对影响力和净化作用也存在差异,

对撤销论文及其反映的不同科学失范和科学错误

行为,也应采取差异性的处理措施。本文是从宏

观层面来阐释撤销论文对学术界的影响,而要

深入了解撤销论文为什么产生影响(即获得被

引),还需深入撤销论文和施引文献内部,进行

内容层面的细致探究,特别是对被引频次极高和

净化效果较差的少数高被引撤销论文。这也是作

者接下来要做的工作。

责任编辑:马健铨 校对:曹学伟 李琦

参考文献[1] Neale A V, Northrup J, Dailey R, et al.

Correction and use of biomedical literature affected

by scientific misconduct[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007, 13(1): 5-24.

[2] Pfeifer M P, Snodgrass G L. The continued

use of retracted, invalid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ama.

1990, 263(10): 1420-1423.

[3] 付中静. 全球合作应对科研失范现象的效

果分析及启示——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高被

引撤销论文视角[J]. 出版科学. 2016,24(4): 77-82.

[4] Mott A, Fairhurst C, Torgerson D.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retraction on the citation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eports: an interrupted time-series analysis[J].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 policy. 2019, 24(1): 44-51.

[5] Tang L, Hu G, Sui Y, et al. Retraction: The

Other Face of Research Collaboration[C]. Wuhan: 2017.

[6] Walsh J P, Lee Y, Tang L. Pathogenic

organization in science: Division of labor and

retractions[J]. Research Policy. 2019, 48(2): 444-461.

[7] Furman J L, Jensen K, Murray F. Governing

knowledge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Exploring the

role of retractions in biomedicine[J]. Research Policy.

2012, 41(2): 276-290.

[8] Azoulay P, Bonatti A, Krieger J L. The career

effects of scandal: Evidence from scientific retractions[J].

Research Policy. 2017, 46(9): 1552-1569.

[9] Azoulay P, Furman J L, Krieger J L, et al.

Retraction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5, 97(5): 1118-1136.

[10] Zuckerman H. Norms and deviant behavior

in science[J].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1984, 9(1): 7-13.

[ 11 ] B a r - I l a n J , H a l e v i G . Te m p o r a l

characteristics of retracted articles[J]. Scientometrics.

2018, 116(3): 1771-1783.

[12] 贾俊平. 统计学(第五版)[M]. 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3] Tang L, Shapira P, Youtie J. Is there a clubbing

effect underlying Chinese research citation Increases?[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66(9): 1923-1932.

[14] Redman B K, Yarandi H N, Merz J F.

Empirical developments in retraction[J].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2008, 34(11): 807-809.

[15] Bolboacă S D, Buhai D, Aluaș M, et al. Post

retraction citations among manuscripts reporting a

radiology-imaging diagnostic method[J]. PloS one.

2019, 14(6): e217918.

[16] 付中静,戎华刚,张亮.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不同被引频次撤销论文的净化效果对比

青年智库 Voice from Young Scholar

Page 60: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56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retracted publications to the academia from the macro-level views based on the citation frequency

Zhang Chun-bo1, Liu Ze-yuan1, Ding Kun1, Liu Xuan2

(1.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2. National Academy of Innovation Strategy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itation frequency, the impact of retracted publications to the academia is quantitatively measured at the

macro level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publications and retracting behaviors. In terms of the absolute citation frequency, although

many retracted papers are cited with zero or low citations, nearly half of the papers are cited by no less than 10 times.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papers with different retracted reasons. Among them, fraud papers are cited the most

frequently. The lowest citation frequency is found in papers with fake peer review. We choose the retracted papers that are cited

for no less than 10 times and compare them with the matched control papers. The impact of retracted papers before retrac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unretracted papers except suspicious papers, and merely the degree is different. The retracting behavior

significantly purify the impact of the retracted publications for whatever reasons, and the degree is different with various

reasons as well. This shows that the retraction mechanism has played a good purifying role in general.

Key words: retracted publications; academic impact; citation frequency; scientometrics; self-correction in science

张春博,刘则渊,丁 堃,刘 萱:宏观层面下撤销论文对学术界的影响测度:基于被引频次的视角

分析[J]. 情报杂志. 2016,35(8): 101-106.

[17] Larivière V, Gingras Y. The impact factor's

Matthew Effect: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bibliometric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1(2): 424-427.

Reform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Analysis on the prevention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 based on big dataLi Mei-gui

(China Electronics Standardization Institute, Beijing 100007,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promotes the re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governance model.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governance,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influence of big data on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

take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It also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in national governance, in order to enric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form.

Key words: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 big data;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 prerention and control of

epidemic situation

(上接第29页)

Page 61: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57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

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确保有

效控制疫情蔓延,顺利推进全国范围内的“疫

情防控、复工复产”工作,开展正确的疫情防

控知识宣传、了解全国民众对“防疫”“复

工”的观点意见、洞察群众舆论导向至关重

要。本研究选择8家微博与“新冠肺炎”相关的

热点微博内容和用户评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抓取典型事件的微博评

论内容,并对相关热点科技事件进行分析,开

展基于微博数据的“新冠肺炎”互联网科技舆

情专题分析研究。

1. 数据来源与方法新浪微博是国内最主要的互联网社交媒体

之一,拥有2.2亿日均活跃用户1。研究选取2019

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12日 2期间与“新冠肺

炎”相关的热点微博内容和用户评论情况进行

统计分析。在综合考量媒体公信力、影响力和

专业化程度之后,从权威媒体、科技媒体和卫

生健康媒体中选取8家微博(人民日报、央视

新闻、科普中国、科学探索、知识分子、科学

网、健康中国、丁香医生)作为本研究的分析

对象。

摘 要:新浪微博作为国内互联网最主要的舆情发酵源头和热点事件聚集地之一,是监测互联网舆情

动态,洞察舆论观点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本研究聚焦新浪微博“新冠肺炎”热点事件,从科技话

题、科研机构、科技人物、热点事件等不同维度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一是政府、科研机构、科

技工作者等各级社会组织和个人迅速参与“新冠肺炎”热点事件讨论,推动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动员社

会各方资源。二是社会公众高度信任政府、科研机构和领域专家等权威主体的舆论引导,其应激情绪

也深受权威媒体言论影响。三是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应急科普”能力,创新科普宣传理念,树立科协

品牌价值,引导舆论正向发展。

关键词:新冠肺炎,微博数据,舆情,高频词

基于微博数据的“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高 洁,杨宝龙,赖思宇,武 虹,赵立新,杨逸萌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科技与社会 S&T and Society

作者简介:高 洁,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政策量化研究分析。 杨宝龙,男,硕士,工程师,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与分析、机器学习、 科技与经济融合。 赖思宇,女,硕士,实习研究员,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内外经济政策的比较研究。 武 虹,女,硕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赵立新,男,博士,副院长,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科技评估、科普理论研究。 杨逸萌,男,本科,助理工程师,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1 数据来源于新浪微博2019年Q4财报。2 2019年12月为目前为止新冠肺炎在舆情中能追溯的最早时间点;本研究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20年2月12日。

Page 62: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58

2. 数据分析围绕与“新冠肺炎”相关的高频科技热词和

热点科研机构、科技人物、科技事件,展开数据

分析。

2.1 高频科技热词分析

结合多个医疗健康领域的专业词典及对微博

信息的分词研究、经多次迭代,对出现10次以

上的高频专业词汇(138条)和出现50次以上的

非专业高频词(153条)进行统计整理,发现:

一是在医疗卫生健康专业领域,社交网络用户对

“新冠肺炎”的关注焦点在疫情预防、发病后诊

断及治疗方面。“口罩、防护服、体温”等词汇

出现频次明显高于“病源来源、宿主传播机制、

核酸检测”等专业词汇。二是在非专业领域公众

关注焦点在省份、机构和职业群体方面,民众获

取信息的主流渠道如新闻消息、报告、专业建议

和应对措施等也是关注和讨论的重点。“新冠肺

炎”高频专业术语(图1)和高频词(图2)词云

图如下。

2.2 热点科研机构分析

热点科研机构统计分析发现,本次疫情的

应对工作聚集了以中国疾控中心为首的包括中

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高校和军队科研院所

等国内顶尖医疗卫生研究机构。同时,以世界

卫生组织为首的国际科研机构也参与了研究工

作。值得关注的是,在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科研

攻关的同时,与疫情相关的科普宣传和心理干

预工作也全面开展,如以中国科协为首的国内

应急科普先锋力量和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为代

表的心理辅导力量(图3)。

图1 “新冠肺炎”高频专业术语

图2 “新冠肺炎”高频词

图3 “新冠肺炎”热点科研机构词云图

进一步对发布内容进行清洗和统计发现,

围绕着“病毒”和“疫情”这两个高频核心

词,院士、专家和医生形成重要的科研力

量,机构攻关集中在患者医治、药物研制、

疫苗研发、传播方式研究和病毒快速检测等

方向(图4)。

高 洁,杨宝龙,赖思宇,武 虹,赵立新,杨逸萌:基于微博数据的“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

Page 63: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59

2.3 热点科技人物

热点科技人物统计分析发现,本次事件热点

科技人物不仅包含诸多院士,还有大量普通科技

工作者及医务人员(图5)。

将院士和热点事件进行关联(图6),发现:

在重大疫情前,院士们率先垂范、积极发声,在

疫情攻坚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如钟南山、李

兰娟等院士;也有院士致力于药物研究、疫苗研

发,如陈薇、蒋华良、陈焕春等院士;还有院士

通过捐款等方式,为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钱七虎等院士。

通过对热点有关的科技人物、科研机构分析

发现,社会各主体对应急事件的响应迅速:科

研机构在事件中反应及时,调动科研资源,集

中力量攻关;领域专家身先士卒,为疫情防控

作出重要贡献;社会公众参与度高,积极推动

政府投入和调动社会各方资源用于控制解决应

急事件。

2.4 热点科技事件

围绕与“新冠肺炎”密切相关的科技类热议

事件及话题,结合网民的重大关切和心理健康需

求,选取3个科技类热议话题、1个民生类热议话

题和1个心理健康类热议话题1,通过对高频词的

相关性分析,结合微博表情对用户心理、情绪的

表征,开展基于微博数据的“新冠肺炎”热点科

技事件案例研究。

热议事件一:发热咳嗽非新冠肺炎唯一首发

症状(简称“非唯一症状”)

选取话题中出现频次大于200的相关词语制作

词云图(图7),可以看出,围绕报道中提及的新

冠肺炎并非以发热咳嗽为唯一首发症状,如“胸

图4 “新冠肺炎”热点科研机构热词图

图5 “新冠肺炎”热点科技人物

图6 “新冠肺炎”中院士主要关系图

1 注:分析事件/话题的微博评论数均在4万条以上,从中随机选择1万条进行筛选、过滤。

科技与社会 S&T and Society

Page 64: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60

闷”“头疼”“发烧”“咳嗽”等其他感冒症状

和“害怕”“惊吓”“恐惧”等负面描述被提及

并热议。

为更好地揭示和挖掘高频词之间的关系,

将出现60次以上的词语(338个)制作成热力图

(图8),可以明显发现“自己”“感觉”“症

状”“医院”,及一些具体症状如“发烧”“头

疼”“感冒”“心慌”等词语形成了多个热力中

心,反映出受疫情影响和对报道内容的联想,用

户恐慌情绪明显。

性别分析发现,在“非唯一症状”话题中,

女性用户相较男性用户使用表情包表达情绪的意

愿更加强烈(约为男性的10倍),也更加悲观

(图9)。

地域分析发现,在数据截取时段、即2月

中旬之前,基本以悲观情绪为主。发表评论用

户数最多的分别为广东、湖北、北京、江苏和

四川。

热议事件二:深圳确诊患者粪便中检出病毒

RNA阳性(简称“粪便检出病毒”)

选取话题中出现频次大于1 0 0的相关词语

制作词云图(图10),围绕报道中提及的粪便

中可检测出病毒RNA呈阳性,如“口罩”“感

染”“传播”等病毒的传播和防疫手段,以及

“粪便”“厕所”等可能的与病毒传染路径相关

的名词成为热词。

图8 “非唯一症状”高频词汇热力图

图7 “非唯一症状”话题词云图 图9 “非唯一症状”话题评论用户男女性别的表情包统计对比

图10 “粪便检出病毒”话题词云图

将出现50次以上的词语(334个)制作成

热力图(图11),可以看出围绕“我们”“病

毒”“粪便”等热力中心,与粪便传播和防疫相

关的词语被较多提及,针对潜在的病毒传播途径

的讨论和预防成为关注的重点。

性别分析发现,男性用户相较女性用户情绪

更加稳定和乐观(图12)。

地域分析发现,各地对表情包的使用呈现多

高 洁,杨宝龙,赖思宇,武 虹,赵立新,杨逸萌:基于微博数据的“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

Page 65: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61

样化。发表评论用户数最多的分别是广东、北

京、山东、江苏和四川。

热议事件三:特别提醒:请勿抢购自行服用

双黄连口服液(简称“双黄连”)

选取话题中出现频次大于500的相关词语制

作词云图(图13),可以看出,围绕官媒对双黄

连口服液可有效抑制病毒的报道,“抢”“抢

购”“哄抢”等不理智的购买行为和对“官

媒”“媒体”“新闻”等误导群众而带来的负面

影响的抨击成为热议的话题和主流观点。

将出现200次以上的高频词(398个)制作成

热力图(图14),可以看出围绕“双黄连”“抑

制”“预防”等报道内容,网民对“官媒”“媒

体”报道的“权威”性和“责任”意识产生信任

危机,对哄抢行为表示否定和质疑,事件的总体

情绪和用词以否定词和贬义词为主。

对评论中所使用表情包的情绪分析来看

(图 1 5 ),虽然“微笑”表情的数量排名

第一,但这一表情不具备明确的指示性含

义。值得注意的是,“怒”的表情的选择人

数明显高于其他事件,反映出用户对官媒报

道不谨慎、不负责的极大愤怒和不满,“二

图11 “粪便阳性”话题高频词汇热力图

图14 “双黄连”话题高频词汇热力图

图15 “双黄连”话题评论用户男女性别的表情包统计对比图13 “双黄连”话题词云图

图12 “粪便阳性”话题评论用户男女性别的表情包统计对比

科技与社会 S&T and Society

Page 66: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62

哈”“d o g e”和“摊手”等表情包则反映了

用户对媒体报道不严谨而引发的后期辟谣的无

奈和嘲讽态度。疫情当前,严谨、负责的态度

是媒体发声的前提。

地域分析发现,大多省份以“微笑”为主,

辽宁、天津等地则以“怒”居首位。各省评论用

户数最多的分别是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四

川,山东、上海、河南、湖北、陕西、福建、河

北等地区评论人数也均超过1000,“双黄连”话

题引发全国热议。

热议事件四:企业复工复产和延迟复工工资

的政策(简称“复工”)

整合人民日报在2020年2月7日发布的“人

社部:春节延长假期间上班先安排补休”和2月

8日发布的“延迟复工工资发放新政策”两条微

博,选取出现频次大于500的相关词语制作词云

图(图16),“上班”“工资”“老板”“公

司”等经济类相关词语成为关注焦点,“口

罩”“隔离”“疫情”等影响复工的重要因素

也被多次提及。

将出现150次以上的高频词(369个)制作

成热力图(图1 7),可以看出“工资”“上

班”“企业”“老板”等重要企业生产活动的影

响因素成为关注的焦点,企业停工造成的损失、

停工期间工资的发放问题、上班期间的个人防范

措施以及相关的调补休、加班等话题引发大家的

关注和讨论。

基于表情包的情绪分析发现(图 1 8),

在排名第一的“泪”表情包中,女性数量

远高于男性,悲观情绪较为明显,而男性使

用的表情包更多的是“允悲”“微笑”“二

哈”“d o g e”一类的反映尴尬和无奈情绪的

表情包。

为更好地分析企业的微观心态,针对“复

工”话题评论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和筛选,选

择中层以上人员(职位包括:总监、CEO、经

理、部长等)的微博进行表情分析,发现企业

中高层的情绪与大众基本保持一致,“泪”表

情占居首位,其次分别是“微笑”、“允悲”

和“摊手”。

地域分析发现,大多省份以“泪”和“允

悲”为主,各省评论用户数最多的依次是广东、

北京、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和四川,评论数

均超过1000条。

图17 “复工”话题高频词汇热力图

图16 “复工”话题词云图

图18 “复工”话题评论用户男女性别的表情包统计对比

高 洁,杨宝龙,赖思宇,武 虹,赵立新,杨逸萌:基于微博数据的“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

Page 67: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63

热议事件五:心理健康方面聚焦“总怀疑自

己得病怎么办?”(简称“心理健康”)

选取话题中出现频次大于200的相关词语制

作词云图(图19),可以看出,对可能患病的感

知如“觉得”“感觉”“怀疑”等词出现频率较

高,与“新冠肺炎”临床表现相关的症状如“咳

嗽”“发烧”“体温”“感染”等词也被多次提

及,由此而产生的如“吓”“害怕”“死”等负

面主观心理活动较强。

将出现 1 0 0 次以上的高频词制成热力图

(图2 0)可见:由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自

我怀疑,人们的负面恐慌情绪较强,心理压力

较大。

性别分析显示(图21),“女性对自身可能

患病的恐慌和担忧明显高于男性,女性的多愁善

感的心理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总体来看,男性

的抗压力远大于女性,但也可能和男性不善于用

表情包表达情绪有一定关系。

地域分布显示,各省使用最多的表情包是

“允悲”,发表评论用户数量前五的地区分别是

广东、北京、江苏、四川和山东。为进一步探究

和细化各地区人民心理健康情况,对市县级用户

的评论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图22),武汉市位列

市级第三位。湖北省作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

爆发的中心,在省级层面评论总数未能进入前

五,需要指出,受网络环境、重视程度和地域品

牌认同等因素影响,分析结果与传统认知可能会

存在一定差异。

图19 “心理健康”话题词云图

图20 “心理健康”话题高频词汇热力图

图22 “心理健康”话题评论用户的市级分布图

图21 “心理健康”话题评论用户男女性别的表情包统计对比

3. 结论与建议基于对“微博信息+评论内容+用户画像”

等综合分析,从社交媒体“新浪微博”中挖掘与

科技与社会 S&T and Society

Page 68: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64

“新冠肺炎”相关的科技类舆情信息,聚焦科技

话题、科研机构、科技人物、热点事件解读等,

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一是政府、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等社会组

织和个人对“新冠肺炎”热点事件讨论的参与

度很高。民众反应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形成舆

论推动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动员社会各方资源。

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应急预防系统仍存在一定

缺陷:首先应急物资储备不足,无法及时应对

突发事件;其次,现有应急预案体系中,更侧

重于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解决和控制,而缺乏对

事件发生前的预判和对早期发展情况的把控。

建议国家层面不断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体系,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提升我

国政府综合应急能力。

二是政府、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具有较高的声

誉和权威性,其发布内容会给社会舆论带来重大

影响。社会公众高度信任政府、科研机构和领域

专家等权威主体发布的信息,其应激情绪也深受

权威媒体言论影响。建议要充分发挥政府、科研

机构和科学家权威性引导消除社会公众的敏感和

非理性行为。要强调政府、科研机构科普责任意

识和科技工作者的担当精神,通过润物无声、接

地气的科研成果和科研解读,促进民众对科技进

展的建立正确认知,满足民众科普需求,推动科

技便捷生活服务与应用。

三是提升我国“应急科普”能力,创新科普

宣传理念,树立科协品牌价值。社交媒体是公共

事件的发酵池,也是影响舆情的双刃剑。对突发

事件及时、正确、权威的官方解读将给事态的进

一步发展和社会舆论带来更多的正向反馈。以中

国科协为例,需主动加强与主流新闻媒体和自媒

体的合作互动,开通并妥善管理利用科协及各级

学会社交媒体账号,及时更新,实时发布,以高

效、全面、可靠的权威信息发布,推动提升科协

在突发科技事件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based on Micro-blog data

Gao Jie, Yang Bao-long, Lai Si-yu, Wu Hong, Zhao Li-xin, Yang Yi-meng(National Academy of Innovation Strategy,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Sina micro-blog,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fermentat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hot topics

gathering in China, is an indispensable platform for monitoring and having an insight into the dynamics of public

opinions. This study focuses on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 related topics on Sina micro-blog, and analyzes

public opinions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 topics, institutions, researchers and ev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nd other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participating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NCP rapidly, which

encourages these governments to coordinate and organize resources all around China immediately. Second, the public

highly trusts the information issued from the authoritative subjects such as the governments and experts. Meanwhile,

the public emotion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authoritative media. The third is to further enhance China's "emergenc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apability, innovat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ncepts and guide public opinion positively, and also

to establish the brand value of CAST i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Keywords: NCP; Micro-blog data; public opinion; high frequency words

高 洁,杨宝龙,赖思宇,武 虹,赵立新,杨逸萌:基于微博数据的“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

Page 69: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65

“前沿科技”系指“在特定范围或领域,

被公认具有先导性和引领作用,但尚未达到实

质性突破的科学或高成熟度的技术[1]”。学界一

般把人工智能、区块链、信息、计算机、互联

网、新材料、量子、基因编辑等十大科学技术

群泛称为前沿科技。“前沿科技体验活动”,

一般系指目前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课中的机器

人、无人机、3D打印与数字编程及相关技术的

展示与体验活动。

加强青少年前沿科技体验活动,是一种以创

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科学教育方式,

是构建国家创新教育体系基础环节,是提升青少

年科学素质重要路径。通过义务教育学段的前沿

科技教育,培养、发现、遴选一大批具有创新素

质的科技创新型后备人才,能够为高等教育与职

业教育输送优质生源,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

源头活水。

1. 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的现状与问题为全面反映哈市义务教育学段青少年前沿科

技体验活动的状况与问题,课题组除与科教专

家、教师等深入座谈外,还向全市中小学校的科

技教师和学生发放了600份问卷,收回有效样本

571份。其中《教师前沿科技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202份,《学生前沿科技学习状况调查问卷》369

份。现将现状与问题分析如下:

截至2019年底统计,哈市共有小学和初中学

校916所。其中小学574所,初中学校342所;有

摘 要:本文对哈尔滨市义务教育学段青少年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现状及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产生

问题的认知因、价值因、体制因、政策因及规律因进行实证剖析;根据义务教育学段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的四维认知规律,提出“玩中学”“体验中学”和“做中学”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活动方式;就如何

发挥“五主一先”作用、构建“五位一体”现代科技教育体系,即发挥先进教育理念在前沿科技教育中

先导作用、政府主导作用、教师主体作用、学校主阵地作用、科技馆主渠道作用、家庭主环节作用提出

若干策略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段,青少年,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策略研究

义务教育学段青少年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胡祥明1,王凯甲2,王树龙2,杨建明3, 崔凤山2

(1. 黑龙江省科协,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2. 哈尔滨市科协,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3. 哈尔滨市教育局,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作者简介:胡祥明,男,本科,研究员,教授,黑龙江省科协,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学、人才学及科协理论政策。 王凯甲,男,本科,党组书记、副主席,哈尔滨市科协,中国科协九大代表,研究方向为科协理论与政策。 王树龙,男,本科,高级工程师,副主任,哈尔滨市科学宫,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科学教育。 杨建明,男,本科,副研究员,主任科员,哈尔滨市教育局,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科学教育。 崔凤山,男,本科,办公室副主任,哈尔滨市科协,研究方向为科协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2019 年中国科协九大代表调研课题“义务教育学段青少年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科技与社会 S&T and Society

Page 70: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66

胡祥明,王凯甲,王树龙,杨建明, 崔凤山:义务教育学段青少年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660114名初中生、小学生,其中小学生402937

人,初中生257177人;已开设科学教育课学校有

184所,占20%;开设前沿科技课学校有91所,占

9.9%;现有科技教师588人,其中前沿科技教师27

人,占4.6%;年科技教育经费计7415180元,年前

沿科技教育经费36000元,占科技教育经费0.5%;

科技实验室计有837间,校均有科技实验室0.91

间,前沿科技活动室284间,校均有前沿科技活

动室0.31间;实验室仪器(包括前沿科技活动仪

器)达标校比例12.79%。

1.1 学校领导对前沿科技体验活动重视不够

问卷数据显示 :超过半数的科技教师认为,

学校前沿科技体验活动为零(57%)、学校没

有把前沿科技教育纳入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体系

(67%)、学校没有成立学生前沿科技社团组

织(69%)、缺乏前沿科技体验活动激励机制

(55%)。此外有58%的科技教师没有组织辅导过

学生参加前沿科技竞赛活动。经费方面,有76%

的科技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前沿科技体验活动专项

经费,比例很高,可以看出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经

费投入不足,是制约哈市前沿科技课发展的瓶颈

与短板。

1.2 学校前沿科技体验活动基础建设薄弱

问卷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科技教师认为,学

校没有配备前沿科技教师(56%)、前沿科技体

验活动室(60%)、前沿科技课校本教材和系统

课程(58%)、前沿科技活动教具器材(71%)。

此外,有56%的科技教师认为学校实验器材与教

学不匹配,更新速度滞后于科技发展步伐。由此

可见,前沿科技体验课硬件建设薄弱,是制约其

发展的又一瓶颈与短板。

1.3 “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的前沿科技教师数量不足

问卷数据显示:一是专职科技教师仅占全

部科技教师的51%,而近两年参加过前沿科技

培训2周以上的仅占17%,1周左右高达71%,

没有参加占12%(图1),说明哈市科技教师

缺口很大,且教师缺乏培训和知识更新,就无

法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及必要理论与方法,很难

给予学生高质量的前沿科技体验指导;二是目

前科技教师中有74%的拥有大学本科学历,专

业背景如图2所示,理科专业背景的占27%,

科学教育专业背景的占22%,人文社会科学专

业背景的占51%,教师缺乏科学教育专业的系

统知识体系与逻辑系统,给予学生指导与训练

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前沿科技教师知识结构

不合理,学科专业知识占68%、教学实践知识

占67%、教学法知识占63%、学生心理知识占

52%,前沿科技知识仅占37% 。教师对前沿科

技知识储备不足,势必会影响前沿科技教学质

图1 近两年参加过前沿科技培训情况

没有参加12% 2周以上

17%

1周左右71%

图2 专业背景情况

科学教育专业22%

人文社会科学专业

51%

理科专业27%

Page 71: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67

量。前沿科技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学校前沿

科技教学质量,由此,强化哈市科技教师队伍

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1.4 缺乏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的校内外“双向互动”有效融合机制

问卷数据显示:有62%的学校没有组织过学

生到科技馆或高校实验室学习实践;有50%的

学校没有组织过科技进校园活动。校外前沿科

技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哈市前沿

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省内普通高校80所,科研

院所22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6个,年产出

科技成果1500多项,在全国排在第10位[2]。现有

104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大多数以静态展示为

主,传统科普内容多,跟踪前沿科技内容少。

教育模式以听看为主,体验性、探究性不够,

与中小学前沿科技课镶嵌度低,参观率低。县

乡以下学校占有前沿科技教育资源不足,社会

前沿科技教育资源存量没有得以有效盘活与开

发,说明哈市校内外“双向互动”的有效融合

机制尚未形成。

1.5 城乡学校间、学段间拥有的科技教育资源不均衡

在区域分布上,市区学校拥有前沿科技教育

资源状况远好于县乡学校,更好于农村学校,有6

项指标数据远优于后者;在学段分布上,小学状

况整体好于初中状况,有6项指标数据优于初中。

说明哈市中小学前沿科技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合

理,存在失衡现象。见表1、图3:

1.6 学生对学校前沿科技教育评价不高

学生对学校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的评价,反映

了其教学质量。见表2:

学段/问项 (2) (3) (4) (5) (6) (9) (10)

小学 46 45 39 37 38 62 55

初中 44 34 44 31 23 41 30

表1 哈市不同学段学校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状况主要数据对比 (%)

图3 哈市不同区域学校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状况主要数据对比

注:其中问项(2)学校配备前沿科技教师状况;(3)学校设置前沿科技教育体验活动室状况;(4)前沿科技教育的校本教材和系统课程状况;(5)前沿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体系状况;(6)前沿科技教学的教具器材状况;(9)组织科技进校园活动状况;(10)辅导学生参加前沿科技竞赛活动状况。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问项(2)问项(3)问项(4)问项(5)问项(6)问项(9)问项(10)

城区学校 县乡学校 农村学校

科技与社会 S&T and Society

Page 72: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68

表2 对前沿科技体验活动兴趣度评价对比表 (%)

学段 特感兴趣 一般感兴趣 不感兴趣

小学 53 46 1

初中 36 48 16

结果表明,对前沿科技体验活动兴趣度的评

价,小学生兴趣度普遍高于初中生。这与小学1

〜6年级是其创造性想象力增长最快学段,而7〜

9年级是其增长较为平缓学段的心理特点有关,

也可能与初中生面临的中考压力与学业负担过重

有关。

表3 对学校前沿科技课、科技教具与提升科学素质满意度的评价对比表 (%)

评价内容 前沿科技课 科技教具 提升科学素质

满意 58 49.8 40

不满意 42 50.2 60

总体上学生对学校前沿科技课、科技教具

和提升科学素质满意度评价不高,满意度均低

于60%。

表4 对不同类前沿科技体验活动选择对比表 (%)

选择内容 玩中学 体验中学 做中学

比例 46.5 27 26.5

对不同类前沿科技体验活动选择,总体上学

生喜欢“玩中学”活动形式。体现了青少年喜欢

玩的天性;“体验中学”和“做中学”活动相对

难度大,学生喜欢度相对低些。

1.7 哈市前沿科技体验活动存在问题的总结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一是主观重视

度不高。学校领导对前沿科技体验活动重视不

够,经费与资源投入不充分、不均衡,存在许多

短板与弱项,且城乡学校间、学段间前沿科技

体验活动水平参差不齐。二是社会优质科技教

育资源存量开发不够。利用率低,缺乏校内外

“双向互动”的有效融合机制。三是前沿科技

教师队伍需求缺口很大,整体素质不高,知识

结构不合理。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硬件

建设薄弱,缺少校本教材与系统课程,实验器

材与教学不匹配。概言之哈市前沿科技教育明

显滞后于科技发展步伐。

2. 前沿科技体验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认知因

有81%的科技教师认为问题存在与“认知有

偏差、认识有误区”有直接关系。存在“五重

五轻”偏向:即在基础教育中,重视文化课教

育,轻视科学课教育;在科学教育中,重视理

科单科的传授教育,轻视前沿科技的综合实践

探究教育;在科学教育体系中,重视校内正规

科学教育,轻视校外非正规科学教育;在科学

素质教育体系中,重视知识与能力教育,轻视

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教师知识结构

体系中,重视专业、教学法、教学实践知识,

轻视前沿科技、学生心理认知知识。认识有偏

颇,行为必有偏差。

2.2 体制因

有73%的科技教师认为“应试教育”体制影

响与“升学率”指挥棒的驱动,致使前沿科技教

育发展乏力。在当今应试教育主流教学体制下,

高考与中考成为学校一切工作重心,升学率成为

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唯一标准。教学内容基本上围

绕考什么教什么,竞赛什么,辅导什么;教师频

于出题、改题,学生疲于作题“刷题”,家长拼

于请家庭教师辅导题。学生与家长热衷于创新竞

赛活动,更多关注的是使孩子获奖、高考成绩加

分被重点大学录取。前沿科技体验课存在上述现

象,究其根因是目前应试教育体制机制及其整个

教育生态环境所致,也与我国几千年沿袭的“科

举考试”制度基因有关。针对与我国人口庞大体

量相比教育成材率偏低问题,钱学森一句“中国

教育为什么不能培养出世界大师级人物”,对国

胡祥明,王凯甲,王树龙,杨建明, 崔凤山:义务教育学段青少年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Page 73: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69

人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中国式应试教育产生了错

综复杂的利益共同体,也培植了以应试教育为起

点的多如牛毛的辅导机构,更形成了几代人挥之

不去的强烈而顽固的应试教育情结。因此必须从

幼升小到高考制度进行一系列重大教改,从根本

上革除这些顽疾,才能回归科学教育课的本色与

旨归。

2.3 价值因

有 61%的科技教师认为“由于科技教育价

值理念陈旧”致使人们重视科技知识与能力教

育,而忽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前

世界科学教育已由培养科学知识型人才、培养

科学能力型人才向培养全面科学素质型人才转

变[3],这已成为21世纪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大趋

势与价值旨归所在。然而正如清华大学钱颖一

所说“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把‘教育’

等同于‘知识’ . . . . . .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

识积累是不够的,教育必须超越知识 [4]”。尽

管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

2020)》对科学素质内涵做了界定:“一般指

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

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

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

能力”,我国《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规定了中小学知识、能力和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三维科学素质培养目标,但为数不少学校仍把

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流于形式与口号,

并没有融入于具体教学内容和渗透于日常学生

培养之中。前沿科技体验活动更多关注的是知

识与技能方法传授,对隐涵其内的科学态度和

科学精神挖掘得不够,科学教学仍以传授和灌

输为主,对教与学的质量评价以学生掌握和积

累知识量的多少为标准。学校前沿科技体验活

动或校外科技社团活动,往往成为少数学生的

专利,各种竞赛更多带有功利色彩。“重视其

工具价值,而忽视更为重要的理性精神、求真

意识、批判质疑精神、创新意识等精神价值

[5]”,已成为我国前沿科技教育的倾向问题与共

同诟病。知识技能方法教育,其成效具有直观

性、实用性与可评估性等特点,而科学态度情

感与价值观教育成效则具有隐蔽性、形成长期

性与评价困难性等特征。急功近利是造成人们

更多关注其工具价值而忽略其精神价值原因所

在。正如周光召所指出,“科学教育不应该传

授给孩子支离破碎、脱离生活的抽象理论和事

实,而是应当慎重选择一些重要科学观念[3]”。

2.4 政策因

有60%的科技教师认为“当前前沿科技教

育许多问题与政府政策空白或没到位有直接关

系”。如科技教育经费投入没有法律法规硬性规

定,致使一些区县政府对于前沿科技活动经费投

入随意性很大;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列支,致使

前沿科技设备更新与采购、科技竞赛组织与实施

缺少经费保障;科技教师培训、教师与学生配比

率、工作量计算、教绩评价都缺少相应规定,致

使学校治理无据可依;前沿科技体验活动耗材量

大,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规定不许收取学生工

本费,然而学校持续投入难以维继,陷入两难境

地。前沿科技课与一般文化课不同,其是伴随前

沿科技动态发展而持续不断投入的过程,尤其需

要政府资助性政策倾斜。

2.5 规律因

有32%的科技教师认为“由于忽略对青少年

各个年龄段的心理认知特点、模式与规律的掌

握”,影响了前沿科技教育质量。据中国科协组

织科技教育专家对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发展测试

数据显示:小学1〜6年级是创造性想象力增长最

快的学段,中学7〜9年级增长较为平缓,10〜12

年级保持在稳定状态[3]。见图4:

根据上述不同年级学生创造性想象力四个

维度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实施不同教学模式与

活动方式:一是遵循“丰富性发展趋势最为明

显的是1〜6年级,其上升幅度最大”的规律,

科技与社会 S&T and Society

Page 74: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70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实施

在“玩中学”教学模式,开展“寓教于乐”的

活动,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与情感。

二是遵循“4〜7年级灵活性一直处于缓慢上升

状态”的规律,根据其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和直

接经验积累,认知事物有一定灵活性与新颖性

的心理特点,应实施在“体验中学”的教学模

式,开展“动手动脑”活动,通过观察思考、

实验体验等,使之初步掌握解决有关问题的科

学方法与技巧。三是遵循“9年级是深刻性发展

节点,以后10〜12年级深刻性发展平缓”的规

律,根据初中生伴随知识量增加、直接经验积

累,其对事物认知更加深刻的认知特点,教师

应实施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开展“探究

式”活动,通过实验探究、科技制作、调查研

究等路径,使其发现和提出问题,用已有的知

识与经验做出对问题的判断与解答,逐步形成

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当然上述所采取的三种

不同教学模式与活动方式不是绝对同质化的。

因为创造性是人与环境变量互动的产物,家庭

与社会环境影响不同,学生心理发育程度也不

同。所以要遵循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因人精

准施教,以提高前沿科技体验活动质效。

3. 提高前沿科技体验活动质效的策略建议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五主一先”作用,构

建“五位一体”现代科技教育体系,形成全社会

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前沿科技教育治理新格局:

3.1 发挥先进教育理念在青少年前沿科技教育中的先导作用

3.1.1 全面厘清科学教育与文化教育关系

科学教育(包括前沿科技教育)主旨在于提

升学生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学素质水平,而文

化教育主旨在于提升学生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文

化素质水平。要培养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

精神,既具有科学素质又具有文化素质的全面发

展的科学文化素质人才,就必须把科学课放在与

文化课同等重要地位来对待,才能保证学生德智

体美劳全面健康均衡协调发展。

3.1.2 全面厘清科学教育与前沿科技教育关系

前沿科技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构建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科学教育是

基础性、综合性与实践性极强的教育体系,其既

包括数理化生的理科单科教育,也包括前沿科技

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教育,两者功能互补共生共存

于科学教育体系之中。

图4 不同年级学生创造性想象力四个维度(丰富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新颖性)的发展特点[3]

新颖性深刻性丰富性 灵活性

(分值)

(年级)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4 5 6 7 8 0 10 11 12

胡祥明,王凯甲,王树龙,杨建明, 崔凤山:义务教育学段青少年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Page 75: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71

3.1.3 全面厘清知识、能力教育与科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关系

如图5所示,科学素质教育由表及里的递进顺

序是:表层是器物层,其包括科技体验教具、仪

器与展品等;次层是智能层,包括科学课教材教

程及其学科知识体系与逻辑体系等;中间层是方

法层,包括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等;深

层是意识层,包括对科学的态度与情感等;核心

层是价值观层,包括科学观、科学精神等价值取

向。科学素质教育体系越往深层与核心层,其镶

嵌难度越大,但其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持久

性、基础性与广泛渗透性。前沿科技教师不能因

为科学态度情感的意识层与价值观的核心层镶嵌

难度大,而轻视或回避其教育。

图5 科学素质教育体系

器物层-表层

智能层-次层

方法层-中间层意识层-深层

价值层-核心层

3.1.4 全面厘清前沿科技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前沿科技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实践知识与学生心理认知知识关系

前沿科学教师知识结构是由前沿科技教师

的专业知识(包括前沿科技知识)、教学法知

识、教学实践知识与学生心理认知4种知识所构

成[3]。“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不同,其对科

学概念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因此要给予不同的

教学方法 [4]”,并传授不同的专业知识与实施

不同的教学实践。由此前沿科技教师只有准确

掌握与运用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与规

律知识,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教,提高前沿

科技的教学质量。知识结构体系中的4种知识之

间,是相得益彰、相互渗透、不可或缺的一体

化关系。

3.2 发挥政府在青少年前沿科技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3.2.1 创新青少年前沿科技教育组织领导体制机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在青少年前沿科技教

育中的主导作用,可以从体制机制层面出发,

建立“青少年科学素质及前沿科技教育领导小

组”。由主管市领导牵头,统筹市科协、教育

局、科技局等部门,作为指导全市青少年科学

素质与前沿科技教育组织领导协调机构,赋以

“统筹规划、协调指导、整合资源、督促检

查”职能。

3.2.2 完善前沿科技教育法律条文、行动规划

一是制定《2035年:哈尔滨市青少年科学素

质与前沿科技教育行动规划》,从前沿科技教育

定位、经费比例、教师与学生配比率、职业培训

与进修、激励机制、活动室生均面积、教具达标

率、校外科技活动、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目标等

做出规划,作为地方政府和学校考核指标。二是

出台《哈尔滨市义务教育学段青少年科学素质与

科学教育条例》。市人大与教育局、科协组成青

少年科学素质与科学教育立法前期调研组,依

据我国《科普法》与《义务教育法》上阶法律条

文,把本市成熟成型的科学教育制度上升为法规

条文,出台地方性行政法规,使前沿科技教育治

理有法可依。

3.2.3 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前沿科技教育政策

一是启动前沿科技创新工作室建设工程。借

鉴山东省、吉林省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学校建设

科技创新活动室的经验,制定统一建设标准,

为全市中小学各建1〜2间高水平科技创新工作

室或创客活动室。二是启动智慧前沿科技教育

建设工程。使前沿科技教育搭上区块链与智能

化、5G化的技术快车。由政府立项,组织多学

科专家学者集成作业,针对不同领域的前沿科

科技与社会 S&T and Society

Page 76: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72

技问题,集成资源,编写全市统一前沿科技体

验教材,由名师网上授课,以供城乡学校教师

学生共享共用。三是建立前沿科技教育专项基

金。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前沿科技教育专项

基金,用于课赛与科技创赛活动和科技社团活

动及奖励补贴。四是把理科实验操作与信息技

术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成绩。借鉴山西省政府做

法,把“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分值10分,信息技

术考试分值10分,统一计入中考成绩[6]”。

3.3 发挥科技教师在青少年前沿科技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一是把前沿科技课作为主课。借鉴英国中小

学科学课程占整个课时20%做法[7],建议小学1〜2

年级科学课由每周1课时调整为2课时,其中1课时

为前沿科技课,3〜9年级科学课由周2课时调整为

3课时,其中2课时为前沿科技课。二是建立健全

多元前沿科技师资培养体系。扩大有关师范院校

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扭转目前兼职前

沿科技教师过多、专职前沿科技教师数量短缺局

面。三是严格前沿科技教师入职资格。制定《义

务教育阶段前沿科技教师入职资格标准》,加强

对前沿科技教师的入职考核,加强对职后转岗为

前沿科技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认定。四是加大

对前沿科技教师岗位培训力度。前沿科技教师上

岗前必须保证有2个月岗位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

才能上岗;对已上岗的每年确保有2周以上的培训

时间;鼓励教师参加前沿科技体验课的教学研讨

活动或课赛活动。五是减轻前沿科技教师负担。

学习借鉴国外中小学科学课小班制度,给教师与

学生更多交流时间,体现其精准化、差异化的教

学原则,同时教师组织指导科技竞赛活动与科技

社团活动时间计算课时量。

3.4 发挥学校在青少年前沿科技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一是加强前沿科技教育基础建设。加强前

沿科技教师配置,加大对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经

费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强前沿科技教育硬件建

设。逐步实现学校前沿科技体验活动室生均面

积、实验室教具达标率、校本教材和系统课

程、实验器材与教学匹配率、教材和教具更新

速度与科技发展同步的目标。三是加强对前沿

科技课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培训进修制度,

教学观摩研讨、交流制度,课赛制度,职称评

聘制度等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学校前沿科技体

验活动治理结构(图6)。

教育局 教研员

政务处

科技教师科技辅导员

小学生

科技社团

初中生

校务处

咨询层

教研会

学校主管校长

决策层

执行层

操作层

图6 学校前沿科技体验活动治理结构

3.5 发挥科技馆在青少年校外前沿科技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是创建省市科技教师与科技辅导员协

会。发挥其横向联系广泛、行业交叉组织特

色优势,助推学校教学与科技馆展教融合发

展。二是开展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将科技馆活

动引进校园参与科学课程教学,把部分前沿科

学课程安排在科技馆进行,形成“双向互动”

融合发展的展教模式。三是开展创建科普示范

校活动。优先提供优质科普公共服务产品和前

沿科技教具展品。四是开展“科普大篷车”进

校园活动。发挥车载科普器材和设施机动灵活

优势,弥补县以下学校前沿科学课资源短缺的

劣势。五是组织开展科技教师课赛活动。建议

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联合开展前沿科技教师课赛

活动,培养一大批前沿科技教育的“金牌”名

胡祥明,王凯甲,王树龙,杨建明, 崔凤山:义务教育学段青少年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Page 77: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73

Strategic research on frontier technology experience activities for adolescent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HarbinHu Xiang-ming1, Wang Kai-jia2, Wang Shu-long2, Yang Jian-ming3, Cui Feng-shan2

(1.Heilongjiang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86, China; 2. Harbin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3. Harbin Education Bureau,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fronti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erience activities in Harbin. Firs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gnitive, value, system, policy

and law factors of the problems is made. According to the four-dimensional cognitive law of students' creative imagination

dur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different teaching modes and activity modes, namely "Learning

in Playing", "Learning in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in Working". This paper makes some strategic suggestions on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five main factors and one priority" and build a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system of "five

in one". That i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frontier educational ideas, and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teachers, schoo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and families.

Key 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adolescents; fronti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erience activities; strategic research

师。六是实施“前沿科技体验活动资源库共建

共享共治工程”。将目前省市社会优质科教资

源存量进行整合,与中小学前沿科技课内容衔

接,编辑出版《前沿科技体验活动资源应用指

南》,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教育水平同质

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3.6 发挥家庭在青少年前沿科技教育中的主环节作用

一是家长要树立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正

确价值理念。家长价值取向对学生影响极大,因

此家长首先要对前沿科技课有正确认识。二是家

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带动学生科

学文化素质提升。三是家长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前

沿科技体验活动。注意培养学生对前沿科技体验

活动的浓厚兴趣。四是班主任和科技教师要邀请

家长参与前沿科技课改,使其行为与学校课改同

频共振。

责任编辑:刘雅琦 校对:李琦 刘雅琦

参考文献[1] 百度•百科知识:前沿科技定义,https://

www.sohu.com/a/160667954--99901730[EB/0L].

[2013-10-9]/[2020-2-19].

[2] 薛澜.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促进动能转换的对

策建议[R].中国科协编,第21届中国科协年会调研

报告集,2019年.

[3] 罗晖,王康友.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4] 钱颖一.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把“教

育”等同于“知识”[EB/OL],https://www.sohu..

com/a/203980232--124768[2017-11-13]/[2020-2-17].

[5] 于新惠等.青少年科技教育价值的反思和重

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2):93-97.

[6] 山西省教育厅 .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加试理化生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的意见,http://

www.sxedu.gov.cn/BMGZ/actinfo--show,asp.

actid=4224[EB/OL].[2013-10-9]/[2020-2-17].

[7] 陈彦芬等.英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个案研究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科技与社会 S&T and Society

Page 78: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74

信息传播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给世界带来

许多期待,也会引发不少担忧。技术乐观主义者

看到的是传播效率的提升、技术向普通人的赋

权、人与人之间更紧密的连接、多元交流空间的

拓展等,悲观主义者更关注技术滥用所带来的新

的社会和伦理议题。事实上,这两种看似对立的

观点指向同一个问题,即信息传播技术如何对人

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讨论技术及其社会后果离不

开具体的时代语境和社会语境。作为嵌入在特定

社会文化语境的人造物,各类数字传播技术无法

脱离孕育和限制它们的文化土壤。本研究将从女

性发展的视角切入,考察数字传播技术特别是当

下中国社会热门的社会化媒体应用,为女性发展

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 连接的力量:社会化媒体与身份认同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过去十几年互

联网技术最重要的变动之一,它表现为一系列基

于Web2.0理念和技术基础的互联网应用。与此

前的互联网应用相比,社会化媒体最重要的特征

之一是允许用户生产内容(UGC)的创造和交

换[1]。近年来,结合高速移动网络、智能手机等

基础设施及设备的快速发展,社会化媒体展现出

越来越丰富的形貌,拓展出新型的人类交往空间

和表达空间。

从脸书(Facebook)、微博、微信这样基于

真实人际社交网络的应用,到YouTube、Instagram

以及娱乐短视频这样基于共同兴趣结成的陌生人

网络,社会化媒体复制并重构了人类多个交往范

式,塑造了一种在个人、社区以及更大的社会层

面相互影响的新型人类互动平台[2]。具体到中国

社会,在创业浪潮和资本热潮的带动下,各种基

于人际交往机制的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不断刷

摘 要: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为中国女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借

助这种低技术门槛的参与形式,女性得到更多表达空间,得以建构更为丰富多元的女性形象,拓展了女

性话语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借助社会化媒体内含的连接力量,女性群体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等方

面的凝聚更为紧密,形成一种替代性的支持社群。更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政策扶

持,一种“短视频+电商”的商业模式为女性提供更有利的就业机会,数字传播技术也从展示与交流的

工具拓展为女性实际获益的利器。在充分利用短视频社会化媒体等数字传播技术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

意识到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的必要性,兴利除弊,促进我国妇女事业朝着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短视频,社会化媒体,女性发展,自我表达,劳动参与

数字传播技术与女性发展:以短视频类社会化媒体为例

楚亚杰1,王 琳2

(1.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2. 上海市虹口区妇女联合会,上海 200086)

作者简介:楚亚杰,女,博士,讲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社会。 王 琳,女,博士,主任,上海市虹口区妇女联合会,研究方向为妇女发展理论与实践。

楚亚杰 王 琳:数字传播技术与女性发展:以短视频类社会化媒体为例

Page 79: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75

新人们的数字化日常生活图景。近几年,以“抖

音”“快手”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就是这

股短视频风潮当中最突出的代表。

短视频在中国社会的流行,依托于高性价比

国产智能手机和4G移动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的

快速普及。与博客、微博等书写类社会化媒体相

比,短视频这类低参与门槛的视听类应用快速渗

透到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庞大的用户群体、较

高的用户参与度以及平台算法的竞争性演进,多

重因素的叠加,催生出一道让人惊叹的互联网数

字景观。广受关注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

平台,由用户生产的海量内容不仅拓展了各个阶

层、各个职业群体民众进行自我表达的空间,还

通过共同的兴趣将他们连接起来。

以卡车司机群体为例,内容生产门槛较低的

短视频平台为他们跨越地理限制的交往提供了前

所未有的便利,使得这样一个流动性群体凝聚为

一个互助的行业共同体。2018年12月27日,邢台

货车司机倪万辉夫妇在送货途中意外去世,多名

司机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自愿接手倪万辉留下的

一车货,在危险的青藏线接力驾驶,将货物准时

送到拉萨。2019年1月,千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

卡车司机与网友自发来到河北邢台,为夫妻俩送

行。在短视频社区“快手”上,倪万辉曾是一名

拥有21万多名“粉丝”的网红主播。两年间,他

上传了328部短视频,最常出镜的是妻子和两个孩

子,还有他按揭购买的卡车。与倪万辉一样,有

三千万卡车司机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公路上日夜不

息,他们通过短视频平台记录和分享自己的路上

生活。媒体称中国三千万卡车司机都是倪万辉的

“家人”,这一事件展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虚

拟团结”[3]。

发布在“抖音”“快手”上的这些看似日常

的生活碎片,不仅记录了个人或团体的经历,还

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具有建构社会文化的功能。

通过这种经由数字传播技术展开的日常实践和惯

习,人们共享意义,再生产出团体归属感。长期

以来,媒介在社会凝聚方面的作用一直是传播研

究的重要话题。在大众传播时代,现代报纸在民

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建构中扮演了重要的作

用[4],电视直播所制造的“媒介事件”也是书写一

个社会共享历史脚本的重要载体[5]。针对不同的

社会群体,信息传播技术依然肩负着社会整合的

功能,特别对那些处于被排斥状态的弱势群体而

言,通过传播活动得以整合的认同和融入,使得

边缘个体不致被社会彻底甩出。

已有研究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

新世纪以来,我国妇女社会地位已有显著提高,

但城乡不平衡状况依然突出,性别歧视与贫穷、

阶层分化、家庭结构变化等因素交互作用,给妇

女问题的解决提出多重挑战[6]。提升妇女地位,促

进女性更好发展,除了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性安

排和营造公平合理的性别文化,还需要积极使用

发生在社会交往领域特别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大规

模数字交往资源。尤其对于那些身处边远乡村的

中低阶层妇女而言,作为一个长期被社会主流舆

论所忽略的边缘群体,她们长期得不到发声的机

会。这种“无声”的状况,进一步降低了她们参

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可能性。现在,数字

技术特别是短视频社交媒体,为她们的表达和参

与打开了一扇门。

2. “抖音”报告解读:女性表达和参与的凸显2019年3月6日,抖音短视频、字节跳动责任

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妇女报发布《听妳说——女性

表达方式研究报告》[7]。该报告使用“抖音”用户

数据,展示新时代女性在自我塑造和自我表达上

的主要特征。

总体而言,女性在“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内

容生产更为活跃,也更有影响力。报告显示,

“抖音”平台的女性用户占比超过一半,女性作

品的投稿数以及产生的播放、评论、点赞、分享

等是平台内容生产和消费的主要来源。从内容贡

献量来看,“抖音”平台每天产生的短视频中,

科技与社会 S&T and Society

Page 80: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76

女性用户的创作贡献了67.8%;从传播效果来看,

女性用户的作品在累计播放量、累计评论数、累

计被点赞数、累计被分享数等指标上均明显高于

男性。

除了积极的内容生产,“抖音”女性用户还

是网络话题和网络活动的重要参与者。相比男性

用户,女性在使用“抖音”短视频平台时的互动

行为更活跃。女性用户平均每天的点赞数是男性

的2.4倍,评论动作数是男性的1.8倍,关注动作

数是男性的1.8倍。“话题挑战”是“抖音”平台

一个重要的用户参与机制。通过为视频加“#”号

标签,使得用户发表内容在平台庞大的内容库中

完成主动聚合。各种碎片化的用户生产内容由此

汇流成一股参与议事和表达观点的显著议程。从

“抖音”话题挑战的参与数据来看,女性参与话

题挑战的积极性比男性更强烈。

从创作内容看,“抖音”女性用户的内容创

作门类分布更为均匀,涉及内容也更为多元。日

常分享类的内容体现了女性对待生活更加细腻的

感情和观察。女性用户在生活经验尤其是家庭教

育、母婴关系等方面的分享有助于人们解决实际

问题。职业女性用户则利用专业所长,在时间管

理、宠物饲养等方面提供针对性建议。高学历女

性在知识科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女性文化传承

人创新传播手段,吸引更多传统文化爱好者。

此外,在时尚、音乐、舞蹈等更强调专业性的领

域,女性从业者也得到更多展示的机会。从创

作风格看,“抖音”女性用户乐于出镜也敢于表

达真实的形象。她们比男性用户更愿意接受“关

掉美颜、关掉滤镜”的挑战,还更倾向于在视频

中使用自己的声音作为视频的背景音乐。报告认

为,女性在知识传播和文化建设事业中承担了重

要的作用。

在这一平台上,女性群体之间的连接也更为

密切。女性用户对同性别创作者的内容表现出更

强烈的兴趣。由女性用户生产的视频作品中,同

性观看者占59%,而这一数据在男性群体为51%。

更进一步看,女性用户在浏览同性创作者的作品

时,平均每条视频观看1.11次,高于男性的1.09

次。报告认为,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

女性感兴趣的话题更具有群体内沟通的特点。以

育儿类话题为例,女性作者比例高达79.8%。这

一方面折射出我国女性在现实家庭中所承受的巨

大压力;另一方面,显示出女性群体内部互相支

持、互相鼓励的重要性。

除了兴趣这样的“粘合剂”外,相同职业的

群体也能通过话题挑战走到一起。“抖音”热门

话题排名最靠前的职业类话题前五名中有四个话

题是由女性主导的。其中“#护士懂护士”话题的

女性参与者占比高达96%。“#幼师”话题的女性

参与更是高达98%。这几个职业在现实中也是以

女性为主,职业话题的高凝聚力显示出女性对自

己的职业群体更有归属感,群体内部联系更为紧

密。这一类话题,通常以展示职业群体的工作日

常以及生活感悟为主,既是其他用户了解她们的

一个窗口,也是群体内互相陪伴与沟通的线上平

台。同时,此类话题具有记录与沟通的性质,保

持了更长的活跃期。即使这样的话题一开始“慢

热”,但当参与人数达到了聚集效应后,参与用

户有增无减,活跃度持续上升。

3. “快手”故事启示:女性力量的另类展现2018年12月10日的《解放日报》刊登了“土

味文化成了一张互联网门票”的文章,称短视频

平台将更多的土味文化引入大众视野,让这些长

期被“边缘化”的偏远人群被更多的人看见[8]。

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依靠短视频脱贫案例就是

“快手”平台上的网红“迷藏卓玛”,这是一位

只有小学文凭、18岁前没有走出过四川甘孜藏族

自治州偏远高原县城的藏族姑娘。“迷藏卓玛”

又被“快手”用户称为“松茸西施”,真名叫格

绒卓姆,拥有超过100万“粉丝”,在记录自己

真实生活之余,还帮整个村子卖虫草和松茸,最

高月收入可达30万元。从最初的生活记录到后来

楚亚杰 王 琳:数字传播技术与女性发展:以短视频类社会化媒体为例

Page 81: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77

的网络“带货”,从内容流量到真金白银,“迷

藏卓玛”认为自己的命运被短视频改变。因为成

功的卖货成绩,夫妻俩入选了快手“幸福乡村计

划”带头人,受到各类媒体采访,还应邀到县里

和邻县给当地领导上课[9]。

得益于“快手”这类平台的知名度、移动通

讯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现代物流业的覆盖,越来

越多像“迷藏卓玛”一样的乡村女性改写了自己

和周围人的命运。在贵州务农的侗族女孩“爱笑

的雪梨吖”真名袁桂花,通过“快手”分享自己

在农村砍柴、杀鱼等日常生活,并将家乡的笋

干、小鱼干、腊肉等卖给“粉丝”补贴家用,提

高了经济收入。2019年初,她与42名“乡村网

红”一道“入学”清华,接受专业的商业创业、

产业发展和管理教育培训[10]。“快手”平台上知

名的“浪漫侗家七仙女”则是贵州“80后”扶贫

书记吴玉圣打造的文化品牌。通过七个侗族姑娘

作为形象大使,向“快手”用户介绍当地风土人

情。随着平台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不仅“浪

漫侗家七仙女”获得了实在的收益,还带领越来

越多的村民学着在“快手”上分享生活,成了远

近闻名的“快手村”[11]。

在这股“短视频+扶贫”的风潮中,女性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既是乡村故事的“主要演

员”,也是幕后的“讲述者”。在短视频呈现的

女性与乡村故事中,自然之美、女性之美和人性

之美融为一体,通过淳朴自然的讲述链接起城市

生活与乡村生活,将乡村生活的粗粝、质朴和可

爱展现在城市观众面前。这种情感连结构筑起信

任的基础,而信任正是促使娱乐观赏转化为实际

交易的重要支撑,也是短视频平台真正赋能给普

通人的关键机制。

短视频及其背后一系列的信息传播技术,给

美丽、自信又能干的乡村女性提供了“被看见”

的机会,也给那些看似平常的劳动女性提供了展

现另一面的机会。“快手”用户“海洋”是成都

的一名滴滴女司机,每天凌晨3点她通常都在机场

等着接单。她每天工作至少12个小时,每个月要

替哥哥偿还1万元的债务。在此之前,她从事建筑

业,不用熬夜;而这之后的510个夜晚,她都在接

单和等单的路上。“快手”用户“蜘蛛人小芳”

是一名内外墙油漆工,每日工作都盘旋在高空,

被称为“蜘蛛人”。面对让人双腿发软的高度,

她腰间拴一根缆绳,悬挂在高楼外侧,抹灰喷

砂,样样在行。而“快手”用户“云端开动臂的

那个她”则是湖北省在建第一高楼绿地中心上开

塔吊的29岁女司机,她每天上下班都要花上10多

分钟,攀爬钢梯到500米吊机顶部作业。这些女性

劳动者凭借过硬的技艺和踏实向上的精神,不仅

在短视频平台引发广泛的关注,还成为激发社会

正能量的重要楷模[12]。

此外,神乎其技的女化妆师“百变阿秀”、

热爱中国文化的女留学生“星悦小美女”、热爱

旅行的“牛肉夫妻”、酷爱摩托车的女骑手“哈

雷梅子”、人大代表“梁倩娟【陇上庄园】”、

“清华女博士”以及众多女性“非遗”记录者都

在“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找到了讲述和创造

的空间。

4. 线上和线下世界的相互促进“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折射出我国

妇女的多元生存状况。从劳动视角来看,平等参

与经济活动和公平享有经济资源是女性生存发展

的基本条件。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已经基本

形成了一整套保障妇女平等就业、促进妇女职业

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13]。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

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

水平[14]。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占比超过四成,

2017年全国女性就业人数3.4亿,比1978年翻了

一番[15]。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2018年我国妇

女劳动参与率为61%,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值

(45%)[16]。妇女就业领域极大拓展,专业技术

人员持续增加。

此外,妇女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参与、广泛

科技与社会 S&T and Society

Page 82: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78

受益,农村贫困妇女人数大幅度减少。《中国

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国

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等都将缓解

妇女贫困程度、减少贫困妇女数量作为优先事

项,保障贫困妇女的资源供给,帮助、支持贫

困妇女实施扶贫项目。妇联组织培养巾帼电商

带头人10万多名,辐射带动1500多万妇女增收

致富,初步形成“互联网+女性创业”的服务

体系,使妇女不出户、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便捷

高效的就业服务,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女性达

到55%[17]。

这些依托于数字技术的妇女发展战略背

后,是互联网和女性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的现

实。根据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

况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1.2%,网民

规模已达8.54亿,其中47.6%为女性;使用手机上

网的网民比例已达99.1%,“提速降费”推动移动

互联网流量大幅增长,用户月均使用移动流量达

7.2GB,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2倍;我国网络购物

用户规模达6.39亿,占网民整体的74.8%,下沉市

场、跨境电商、模式创新为网络购物市场提供了

新的增长动能,直播带货、工厂电商、社区零售

等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网络消费增长新亮点。

伴随短视频和电商的加速融合,新的商业模式正

在形成当中。

对于需要兼顾家庭和就业双重责任的女性而

言,这种灵活的经济参与模式有望实现二者的平

衡。前述“迷藏卓玛”等案例,给边远地区女性

的生存和发展展示了通向美好未来的可能性。借

助数字传播技术,她们能够突破物理空间的限

制,实现物品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借助短视频社

会化媒体形成个人品牌,获得社会关注、认同及

支持。这是线下的小小世界所无法给予的。对她

们来说,线上和线下两个世界如何更好地融合、

相互促进?“短视频+电商”的模式,在女性经济

发展方面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除了经济上的真实受益,短视频平台还给女

性群体提供破除刻板印象、建构新女性形象的机

会。在“抖音”平台上,“#遇见最美劳动者”话

题总播放量超过12.9亿,女性形象的作品热度排

在榜单前列,向社会展示了女性劳动者的奋斗风

姿。许多年轻的女性创业者在抖音平台上记录着

追寻人生梦想的每一天,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同

在奋斗路上的青年女性。例如“抖音”用户“@

乡村女教师”来自云南文山,通过短视频记录乡

村教学的生活日常,她的视频获得超14.2万的点

赞,带动更多人参与乡村助学行动。

美国南加大学者Johanna Blakley曾在2010年

发表TED演讲“社会化媒体和性别的终结”,她

介绍了一个全球性的传播现象:女性的社会化媒

体使用远比男性活跃,这种女性的“统治性”体

现在各个年龄段及使用时长等方面[18]。她由此预

测,基于兴趣的社交媒体聚合,将改变传媒产业

基于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的产品研发,女性

主导的娱乐偏好将成为未来传媒产业的重要决策

支撑。而娱乐类的内容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消遣,

它将潜在地影响人们的政治观点、文化观点。她

的预测在Netflix等基于网络数据研发影视产品的

公司决策上已经得到相当多的印证。

这场由女性推动的社会化媒体革命,其社会

后果仍待显现。正如本文开篇提到的,我们既

要看到女性在新拓展的表达空间中可能捕捉的

各种机会,也应当聚焦于最核心的问题,避免

将体现为网络文本的内容狂欢当作妇女解放本

身。正如国际劳动组织在《2018/19全球工资报

告——性别薪酬差距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提醒

我们的,目前女性收入将持续比男性低20%左

右 [19]。报告显示,在大多数国家,教育并非性

别薪酬差异的主要诱因:全球有工资的女性劳

动者的教育水平并不低于男性。然而,职业隔

离和按性别划分的行业和经济部门的两极分化

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此外,家庭分工也是重要

的影响因素,母亲身份会带来贯穿女性整个职

楚亚杰 王 琳:数字传播技术与女性发展:以短视频类社会化媒体为例

Page 83: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79

业生涯的工资损失,而父亲身份则会一直与工

资溢价联系在一起。

随着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劳

动力技能的要求也会发生相应变动。美国学者

Thomas DiPrete和Claudia Buchmann在《女性的

崛起》(The Rise of Women)一书中讨论了非

智力因素在女性成就提升方面的作用。种种非

智力因素中,沟通交流能力的作用日益突出。

学者谢宇认为,女性因为她们的语言更好,比

男性更容易和别人交流;男性对钱和权力的欲

望要超过女性,而女性对社会责任、和人打交

道、帮助别人更加在乎,因此女性更愿意做教

师、医生;非智力因素对个人的教育和事业很

重要,而女性在非智力因素上总体来讲有优于

男性的方面[20]。

正如《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白皮书所言,妇女事业发展的每一步都推动了人

类文明进步。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妇女事业

的发展与进步成就辉煌。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

代,在更高水平上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

展,既面临机遇,又任重道远。为更好促进女性

发展,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更好使用各类数字传

播技术,兴利除弊。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在政

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合力,借助传

播技术带来的机遇,建构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

社会关系。

责任编辑:方伟 校对:刘雅琦 马健铨

参考文献[1] Kaplan A M, Haenlein M. Users of the world,

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J]. Business Horizons, 2010, 53(1): 59-68.

[2] van Dijck J. The culture of connectivity: A

critical history of social media[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18-23.

[3] 胡幸阳 . 一对普通的卡车司机夫妇,逝

于青藏线后,为何收到近百万捐款?[EB/OL].

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126927,

[2019-01-12]/[2020-02-26].

[4] Anderson B. Imagined Communities:

R e f l e c t i o n s o n t h e O r i g i n a n d S p r e a d o f

Nationalism[M]. London/New York: Verso, 2006, 35-

36.

[5] Dayan D, Katz E. Media events: The live

broadcasting of history[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4-9.

[6] 许琪,戚晶晶. 工作-家庭冲突、性别角色

与工作满意度: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

查的实证研究[J]. 社会,2016(3): 192-215.

[7] 田梦迪. 中国妇女报联合抖音发布《听�

说——女性表达方式研究报告》[N]. 中国妇女

报,2019-03-07.

[8] 刘璐. 土味文化成了一张互联网门票[N].

解放日报,2018-12-10.

[9] 余敬中. 短视频算法融合与创新——以快

手为例[Z]. 2019-05-16.

[10] 佚名. 43位乡村网红“入学”清华 第

二届快手幸福乡村创业学院开幕[EB/OL]. 新华

网,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9-01/15/

c_1123992488.htm,[ 2019-01-15]/[2020-02-26].

[ 1 1 ] 冯群星 . 侗家“迪丽热巴”所在女

团成快手网红, 8 0 后扶贫书记是背后推手

[ Z ] . 南都人物,h t t p s : / / m . m p . o e e e e . c o m / a /

BAAFRD000020180925106031.html,[ 2018-09-26]/

[2020-02-26].

[12] 佚名.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快手再登

央视《焦点访谈》[EB/OL]. 中国新闻网,http://

www.chinanews.com/business/2018/12-24/8711159.

shtml, [ 2018-12-24]/[2020-02-26].

[13] 杨慧. 为女性就业权利提供坚实保障[N].

中国妇女报,2019-09-25.

[14] 国家统计局. 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

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系列报告之一[EB/OL]. 国家统计局,http://www.

科技与社会 S&T and Society

Page 84: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80

stats.g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01_1673407.

html,[ 2019-07-01]/[2020-02-26].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平

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N]. 人民日报,2019-09-20.

[16] 国际劳工组织. 劳动力参与率,女性(占

15岁以上女性人口的百分比)[EB/OL]. 世界银

行,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L.TLF.

CACT.FE.ZS, [2019-10-04]/[2020-02-26].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平

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N]. 人民日报,2019-09-20.

[18] Blakley, J. Social Media & the End of

Gender[Z]. Ted.com, https://www.ted.com/talks/

johanna_blakley_social_media_and_the_end_of_

gender, [2010-12-08]/[2020-02-27].

[19] 国际劳工组织. 2018/19全球工资报告——

性别薪酬差距背后的原因是什么[EB/OL]. 国际劳

工组织网站,https://www.ilo.org/wcmsp5/groups/

public/---asia/---ro-bangkok/---ilo-beijing/documents/

publication/wcms_679534.pdf,[ 2019-10-04]/[2020-

02-26].

[20] 谢宇 . 为什么女性的成就越来越高?

[Z]. 知乎·知识分子,https://zhuanlan.zhihu.com/

p/24716475, [2017-01-04]/[2020-02-26].

Digit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women’s development——A case of short-video social media

Chu Ya-jie1, Wang Lin2

(1.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China;2.Hongkou District Women's Federation of Shanghai,Shanghai 200086,China)

Abstract: Popular short-video sharing platforms like Kuaishou and Douyin, known outside of China as Kwai and

TikTok, have brought innovativ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Chinese women’s development. On one hand, with

its low-tech threshold form of participation, women have more space for expression, and they can build richer and

more diverse female image, which expands the social impact of women's discourse power;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connective power embedded in social media, the cohesion of their family lives and professional lives gets stronger,

forming an alternative support community. More importantly, with the help of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and related policies,

a "short video + e-commerce" business mode provides more favorabl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women, and digit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expanded from tools for display and communication to women's profitable tools. While

making full use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short-video social media, we must be soberly aware of

benefits and disadvantag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omen's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 short videos; social media; women’s development; self-expression; labor participation

楚亚杰 王 琳:数字传播技术与女性发展:以短视频类社会化媒体为例

Page 85: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81

目前,对于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研究已经取

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有来自各个学科的学者对这

一交叉领域各抒己见,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进路。

但是,这些研究进路是完备的吗?沿着它们走下

去能够更加清晰地窥视科技与艺术究竟怎样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吗?看似可行的研究方法与思

路,未必在结论上殊途同归,只因在起步时便有

所不同。同时,纷繁复杂的研究进路也需要通过

归类进行深一步分析。

就篆刻艺术而言,化学洗剂的使用使印稿上

石的技能被取代,图形软件让一遍遍描摹的设计

过程变得更加简易,网络工具则让唾手可得的名

家印稿成为拼贴作品的资料库。这几种技术对篆

刻艺术的影响,需要从不同研究进路进行分析。

1. 几种不同的研究进路

1.1 哲学传统

关于科技与艺术的探讨,要数这一传统最为

悠久,形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理论之树。艺术、

科学、技术都是大词,它们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

关,却又难以凭借简单的生活经验来产生认识,

因此,似乎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哲学探讨的内容。

对科技与艺术的探讨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不乏相似之处,最大的特征在于从本体出发,始

于“是什么”的问题。在分析关系之前,总要先

回到历史起源或是词源中去寻找更为根本的解

释。海德格尔十分详细地论证了艺术作品的诞

生,分析了艺术之为艺术的本质特点,其论述之

详尽、分析之全面使之可以被看作这一传统的代

表[1]。与之风格相近的还有卢梭[2]和戴维•玻姆[3],

从科学与艺术的概念出发进行探讨。

另一种哲学家传统虽然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但是讨论方式略有区别。约瑟夫.阿加西在《科学

与文化》一书中论述了科学与艺术[4],库恩[5]和钱

德拉塞卡[3]的论述与此类似。虽然形式上完全属

于哲学文章,并且行文中,也从概念出发立足于

“是什么”的问题,但是这些源自科学哲学家的

作品更像他们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与“科学与

X”处于平行地位,是由哲学家关于另一主题(比

如科学)的思想体系而演化出来的。

摘 要: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科学文化研究中一个被广泛探讨的话题。本文总结了这一领域部分

相关成果,并指出了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技术专家等几种不同近路研究各自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比

较分析了三种新型研究进路的特点,并总结了它们对篆刻艺术的影响。以篆刻艺术为例,描述了了不同

阶层的艺术家对化学洗剂、图形软件和网络工具等几种现代技术的使用情况,并针对现代技术对篆刻艺

术的影响提出了艺术家、社会学家、文化研究等新型研究进路。

关键词:艺术与科学,科学文化,篆刻,研究进路

艺术与科学的研究进路分析——以篆刻艺术为例

李 响(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作者简介:李 响,男,博士,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科技博物馆、科学文化。

科技与社会 S&T and Society

Page 86: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82

李 响 : 艺术与科学的研究进路分析——以篆刻艺术为例

1.2 历史学传统

纵观一切人文学科,甚至包括社会科学在

内,历史方法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研究基础。与哲

学家抽象地讨论概念与起源不同,历史学家虽然

也有对史料的阐释与解读,但是更为偏重史料的

采集与实证的分析,其重点在于证据而非逻辑。

虽然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历史往往与哲学、与基于

哲学的编史观交织在一起,但是历史与哲学仍然

是侧重点不同的研究进路。

乔治•萨顿[3]从洪堡的《宇宙》谈起,从编史

学角度提及科学与艺术各自的规律,实则在探讨

科学史中的艺术史、文化史视野;阿瑟•I•米勒用

一部平行传记分别记述了爱因斯坦与毕加索这两

位科学与艺术领域中划时代的人物,并以时间为

线索暗示了科学与艺术的共同起源;[6]戴吾三则以

一种科技史家的视角去文字源流中寻找,试图提

取、发现二者的并存与融合;[7]李公明则诉诸文

本,从史料中提取“科学”与“艺术”在历史上

的登场,从词源角度出发,用编年史的方式记录

了这两个词汇的起源,是最直接的对历史方法的

应用。[3]

1.3 技术传统

从事这一类研究的主体并非一定是专业技

术工作者,之所以称之为技术传统,是因为这

类研究具有明显的从技术出发的痕迹,与ST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科学技术与社

会)的研究方式很相近。在这里并没有加入科学

的角色,是因为从科学出发很容易进入哲学的范

畴,如李醒民[8]和杨振宁的研究。[3]鉴于与哲学抽

象地讨论“科学”这一宽泛的概念不同,我们不

妨称之为“技术专家传统”。

技术专家的传统通常是由具体的技术门类出

发,寻找与艺术的结合点进行论证,因此,不同

于哲学家的面对面,技术专家传统更倾向于点对

面或者点对点的讨论方式,也就更加容易落到实

处。刘华杰[9]和外尔[10]的研究虽然看似从科学的角

度出发,但是就其选取某一项科学或技术进行探

讨的方式而言,是属于技术专家点对面的方式;

刘晓东[11]和周明华[12]的研究选取了某一项技术并

与某一类具体艺术相对应,则属于点对点的处理

方式。

随着哲学普及读物的井喷涌现,以及现代技

术日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必将导致技术专家

传统——特别是点对点的直接方式——的思考不

断涌现出来,“X技术与X艺术”即使不是一个完

全固定的模式,也会被当成范式而不断地填入新

的“X”内容。

1.4 对几种研究进路的小结

这一部分介绍了几种科技与艺术的研究进

路,其实并不能与现实中的研究一一对应,只是

通过笔者的梳理按照研究方法将其归类。另外一

些综合性的探讨,比如黄一农、[13]赫胥黎和托尔

斯泰的等人的研究[3]站在更为宏观的文化角度,既

非完全思辨也并不使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是本可

以归作文人传统的一类综合文化探讨。但是由于

他们的论述中其实是杂糅了笔者所总结的几种进

路,因此为了简洁不再另设这一类。

即使是典型的某种研究进路,其中仍难免其

它传统的介入,只是作为辅助的研究方法出现。

无论以何种比例、何种方式融合,这三种进路的

确囊括了这一领域主要的几种研究传统。

2. 传统研究进路的局限性与新的研究方向根据上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几种研究

进路进行简单对比,并整理成表1:

这样的分析当然是难以详尽的,并且关于优

势与不足的概括也过于简单,未必足以代表完全

真实的情况。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这几种研究

进路的确存在各自的缺陷,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并

非总能够很好地相互补充,从而真正做到客观的

描述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

哲学与历史两种传统几乎可以应用到一切学科,

故而在考虑到“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

这样的题目之时,直接使用这两种方法显得再自

Page 87: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83

然不过。而从这个题目出发,作为主体之一的技

术专家也当然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因此这几种进

路的形成虽未有意为之,却也并非空穴来风。

就目前情况而言,几种新的研究进路正在逐步

形成,只是由于从事者的社会身份与几种传统进路

的从事者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二者有待更多的交

流。笔者根据经验将几种新的研究进路总结如下:

2.1 艺术传统

哲学作为一种工具,从概念出发探讨何者为艺

术的问题本来再合适不过,但是对于缺乏艺术背景

的哲学家而言,在这样的探讨中能掌握多少话语权

呢?近东某个村落特有的某种手工艺是艺术还是技

术的后代?其与南美某个城市徽章的设计是否具有

值得探讨的共性?照这样的例子举下去不难发现,

如果说近代西方科学的强势发展使得哲学有足够的

理由和自信去以“科学”之名探讨实为Science的哲

学,那么试图以一种抽象的概念去讨论总称为“艺

术”的东西显得多么徒劳无功。哲学家们以其各自

的出发点大谈抽象的概念,而现在已经到了他们思

考自身合法性的时候了。

由于对于具体门类的艺术缺乏充分的感性认

识,哲学家的理性认识为了保证其正确不得不一

退再退,使自己的理论可以涵盖尽可能多的艺

术。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艺术家来总结一

般规律,尽管未必能得出非常普适的结论,理论

也比哲学家要清晰得多。李刚田[14]和孙慰祖[15]的

专著不同于传统的篆刻教材,前者将篆刻的学科

建制与历史发展纳入了篆刻理论,把更多的社会

环境放进了理论形成过程之中,从而提高了原本

处于边缘的周边知识的地位;后者则将论述范围

扩展到更为广泛的印章领域,在讨论印章的历史

形成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环境,却又牢牢抓住

印章这一主体而没有走得太远。

当艺术家注意到保持一种外行心态来看待自

己事业时,他们自己对于所从事已久的艺术的理

解自然具有任何人难以具备的优势条件。

2.2 社会学传统

如果艺术家的见解不乏自说自话之嫌,以至于

难免像哲学一样顶天而不立地,那么自然还需要一

种立足于实证的研究进路。作为一种已经较为成熟

的研究方法,社会学传统已经在悄然登场。

邱振中主编的《书法与中国社会》中收录了

十余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书法的文章。[12]这些文

章大多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其中像《西安“书

院门”调查——西安书院门书法工作者现状、问

题及思考》和《甘谷土桥小学伏羲班的书法教

学》采用了访谈方式;《关于文港毛笔制造业的

调查报告》则使用了大量定量方法进行总结,其

中包括问卷的使用;《八大山人作品在当时社会

中的流通方式及社会地位》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

读还原了研究对象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情况,是

一部书法的社会史,与默顿的博士论文具有相似

之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冷书系和热书系——

重新审视书法传播系统》,一文通过传播学理论

研究书法体系,但是其中同样使用了不少社会学

研究方法1,并且纵观全文更像将书法作为传播学

表 1 几种研究进路的简单对比

从事者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优势 不足

哲学家 海德格尔,阿加西《艺术作品的本源》,

《科学与文化》高度总结概括

缺乏具体论证,

难顾忌个体差异

历史学家 阿瑟•米勒,戴吾三《爱因斯坦•毕加索》,

《汉字中的古代科技》依托时间轴,真实感强 通史与分科史难以协调

技术专家 刘晓东《论新媒介传播对传统

书法审美观的影响》目标明确,论证易详尽 推广为一般规律的可行性

科技与社会 S&T and Society

Page 88: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84

研究的一个案例,因此不将其单独列为一种研究

进路,只加以借鉴、参考即可。

社会学研究虽然已经是一种成熟的体系,科

学社会学也早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被打

造成目前一些艺术家倡导的“艺术社会学”是否

得当,仍然有待探讨。但是作为一种成熟的研究

方法,社会学在科技与艺术这样的交叉领域是必

不可少的工具,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也必然有赖

于这一进路的持续。

2.3 跨学科案例研究

冠以这样的名称,是由于此类研究尚难以形

成一种新的进路,但是却有其可取之处,可能会

成为未来科技与艺术研究的发展方向。白谦慎的

《与古为徒与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

思考》就形式而言仍然是一部书法的社会史,实

则就一个案例进行突破,从中引出名为“书法”

实则完全可以推广至社会的问题。[16]不同于几种

传统的研究进路,这样的跨学科案例研究不能被

简单看作传统方法的杂糅,而是真正做到了一种

多元审视方式的融合。该书在艺术界,特别是书

法艺术界引起了广泛探讨,虽然研究方法与结论

难称权威,却开辟了一个可行的研究方向。拙文

是完全微观层面的“点对点”式解读,将几种科

学的观察方式通过操作过程引入篆刻艺术。[8]与技

术专家传统的点对点不同,笔者在讨论二者相互

作用时借用了艺术家传统中的外行视角,对过程

中出现的科学、艺术、技术都不做过分解读,而

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陈述操作过程中这几个参

与者的合理位置。

所谓的跨学科案例研究,在案例的选取、分

析上会借用社会学方法,但是并不局限于社会学

的方法论限制。目前在文化研究中,这样的处理

方式得到提倡。当研究对象对使用的方法提出复

杂要求时,跨学科研究的现象应运而生,甚至对

特定的研究对象可能会产生“反学科”现象,从

而保证对研究对象的客观解读[17]。

3. 新型研究进路的可行性与上一部分相似,在表2中将几种新的进路进

行小结:

通过前两部分对研究进路的总结与分析可以

看到,几种经典的传统仍然具有生存的空间与价

值,并且在其持续独立存在的同时亦可作为理论

工具被新涌现出的研究方式所使用。对于跨学科

案例研究这种新型研究方法正如图1所示,既需要

社会学所提供的实证支撑,又需要首先坚持一种

点对点的研究模式,在掌握了足够资料的基础上

再试图论证和推广,唯此才能弥补传统研究方法

的各种不足。

综上,任何一个此领域问题的探讨都应该基

于具体的技术或者艺术门类,从点对点、点对

1 清华大学传播学课程中同样推荐《社会研究方法》作为教材,至于此类方法属于借用还是学科之间所共有,与本文主题无关,故不作评论。

表 2 几种新型研究进路的简单对比

从事者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优势 不足

艺术家 李刚田,孙慰祖《篆刻学》,

《中国印章:历史与艺术》对艺术的把握真实到位 艺术语言不易转化及推广

社会学家 吴川淮,口将一

《西安“书院门”调查》,

《日本非营利书法团体的社

会活动》

方法成熟,可以提供客

观翔实的证据支撑

定量方法尚可,定性问题

话语权极为有限

跨学科案例

研究者白谦慎

《傅山的世界》,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多元视角的融合,打破

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

尚无理论体系,要求复杂

的学科背景,难度大

李 响 : 艺术与科学的研究进路分析——以篆刻艺术为例

Page 89: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85

面的研究开始,以保证所论及的科技与艺术是

真正的技术和真正的艺术;在中层阶段由社会

学家介入,从更宏观的角度考察技术与艺术相

互作用的规律;最后才能上升到普适的层面,

换言之,科学家与哲学家只有在技术专家、艺

术家和社会学家的成果充足之后才有真正的发

言权;在这样的流程中,历史方法是一条贯穿

始终的线索,科学史、技术史、艺术史在每一

阶段都应该充分应用。

4. 结语回到本文论及的篆刻艺术。首先,三种技术

对篆刻造成的影响,无不需要艺术家视角的分

析,唯此以做到即便难言客观也尽量全面的结

论。其次,对于艺术家使用新技术的情况,需

要社会学的方法进行深度访谈,以获得确凿的依

据。最后,在哲学、历史、技术专家等传统研究

进路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对新技术对篆刻的影响

作出相对全面的说明。这样的结论不仅应该在

STS领域言之成理,而且需要获得艺术家共同体

的认同。

在图1所示的链状模型之中有两点需要特别

指出:其一,哲学家和科学家论证的有效性是建

立在另外几种进路研究的基础之上,但是并不意

味着哲学家对关于科技与艺术的现有探讨充满谬

误,因为他们时常以自身的经验或观察完成了之

前几个步骤,亦即他们自己已经充当了艺术家、

技术专家和社会学家的角色;其二,需要特别指

出的是,模型中提到的“科学”指的是西方近代

科学传统,如果换之以一种多元科学观,[18]那么

科学家在链条中的位置则需要向技术专家转移。

责任编辑:方伟 校对:马健铨 李琦

参考文献 [1] (德)马丁•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 (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7.

[3] 戴吾三,刘兵主编.艺术与科学读本[C]上

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4] (美)约瑟夫•阿伽西.科学与文化[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 (美)托马斯•库恩. 必要的张力. [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英)阿瑟•I•米勒.爱因斯坦.毕加索:空

间、时间和动人心魄之美[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

出版社,2006.

[7] 戴吾三.汉字中的古代科技[M]天津:百花

文艺出版社,2004.

[8] 金琳琅主编[C]现代科学与现代艺术新视

界.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9] 刘华杰.以科学的名义[M].福建:福建教育

出版社,2003.

[10] (德)外尔.对称[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

出版社,2005.

[11] 刘晓东.论新媒介传播对传统书法审美观

的影响[D]郑州:河南大学,2011.

[12] 邱振中.书法与中国社会[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 胡显章,曹莉.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新[R].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4] 李刚田,马士达.篆刻学[M]江苏:江苏教

育出版社,2009.

[15] 孙慰祖.中国印章:历史与艺术[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0.

[16] 白谦慎.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

经典问题的思考[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下转第94页)

图1 跨学科案例研究可视化框架

科技与社会 S&T and Society

● 社会学家

技术史

● 技术专家● 艺术家

科学史

● 哲学家● 科学家

艺术史

Page 90: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86

巡视作为“党之利剑”“国之利器” ,是全

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和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

安排。谈话,是巡视发现问题线索、处理一般性

问题的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明确规定,与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其他

干部群众进行个别谈话是巡视的主要工作方式

之一[1]。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干部谈话制度,

在强调发挥巡视遏制作用时明确指出,要通过反

馈、谈话、教育等方式处理一般性问题,咬耳扯

袖,抓早抓小[2-3]。

本文在中国科协党组巡视工作实践基础上,

从学术角度对巡视谈话中“熟人社会”问题进

行理论探讨,聚焦巡视谈话的典型情景,尝试

对“熟人社会”问题进行数学模型构建,寻找

规律性解法,以期进一步推动巡视工作高质量

发展。

1. 巡视谈话中“熟人社会”问题的概念特征和典型情景

“熟人社会”俗称“小圈子”,一般是指通

过血缘、地缘、姻缘、趣味、经济等私人关系而

建立起来的动态关系网[4]。现有研究指出,“熟人

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准则一般是差序化的,即,

跟自己关系越生疏的人,行事上越遵循公平公正

公开原则,越按规则办事;而跟自己越亲近的

人,行为上越个性化,法律法规中的责、权、利

等界限越模糊[5-6],取而代之的是“小圈子”的道

德、道义乃至信念的约束。“熟人社会”的行动

逻辑与公众社会差别很大,表面上看是二者公正

观不同,实际上是在不同境遇下不同人理性算计

的约束条件不同。这一差序化约束是分析巡视谈

话中“熟人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础,是量化模型

构建的经验依据。此外,本文还会在第四部分对

摘 要:本文尝试归纳巡视谈话中“熟人社会”问题的三种基本情景,探讨了基于因素和基于系统两种思

路的量化模型构建方法,并运用系统建模方法定量分析了纪律意识、巡视谈话频度、私交概率和徇私倾

向等因素对巡视谈话效度和效率的综合影响,仿真试验显示纪律意识与巡视效度之间可能存在正态分布

关系。

关键词:巡视,谈话,熟人社会,因果关系,系统建模

巡视谈话中“熟人社会”问题的量化模型构建周文标1,胡馨元1,王 辉1,李 政2

(1. 中国科协机关党委,北京 100038;2.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作者简介:周文标,男,硕士,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中国科协机关,研究方向为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督制度等。 胡馨元,女,硕士,副主任,中国科协机关纪委巡视协调室(纪委办公室),研究方向为巡视协调、 纪检监督制度等。 王 辉,男,本科,主任科员,中国科协机关纪委巡视协调室(纪委办公室),研究方向为巡视协调、 纪检监督制度等。 李 政,男,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创新战略、量化 工具、专利评估等。

周文标,胡馨元,王 辉,李 政:巡视谈话中“熟人社会”问题的量化模型构建

Page 91: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87

科协研究 Research on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熟人社会”进行理论讨论。

巡视工作一般涉及三个“小圈子”:巡视方

(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巡视组)、被巡

视方(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各部门单位干

部群众),以及由巡视方和被巡视方组成的整

体。巡视方因其人员抽调、相处较短等特点,通

常可视为非“熟人社会”;被巡视方属于典型的

“熟人社会”,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巡视方与

被巡视方形成的“熟人社会”也相对较少。总结

现有关于巡视谈话中“熟人社会”问题的工作经

验,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景:

(1)怕被排挤,做老好人。有些被巡视方

的干部群众在谈话中存在顾虑,反映情况后怕泄

露出去得罪领导同事,日后在工作生活中被人排

挤,所以在谈话中反映问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或者存在指望别人反映问题、自己“搭便车”的

想法,甘做老好人,只求一团和气,谈话时言不

由衷或者干脆闭口不谈[7-9]。

这种情况中的被巡视方属于典型的“熟人社

会”,也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类型。面对此种

情景,巡视方要发现问题可以从谈话方式方法上

入手,在具体谈话操作中要讲究博弈策略。一方

面,借助更上一级组织或外部纪检监督力量来打

消被谈话干部群众顾虑,对反映真实问题的给予

适当鼓励和保护,对主动坦白问题的予以从宽政

策;另一方面,在谈话中不断加强纪律教育,同

时通过适当增加谈话次数、延长谈话时间、施加

压力、造成问题已浮出水面的有利态势,引导谈

话对象和盘托出问题[10]。

(2)碍于情面,点到为止。巡视人员与被

巡视人员在巡视之前、过程中或者之后可能存在

或公开或隐秘的私人交情,巡视人员碍于熟人情

面,不愿意得罪熟人,只“找到”不痛不痒的问

题,从而使得巡视方与被巡视方都少有“各种麻

烦”。所谓的“对上监督难、同级监督软”往往

就是这种情况,一旦问题抓不准、挖不深、说

不透,最后出现巡视方“认认真真严格走完程

序”,被巡视方“配合良好、互动默契”,巡视

工作的威严便无从谈起,失去震慑作用[11-12]。

这种情况的实质在于巡视方与被巡视方产生

交集的部分遵循了“熟人社会”的行为准则。

要打破这种私交关系可以从巡视制度的顶层设

计入手,目前的党内巡视工作条例已经包含了

特定关系人回避制度,巡视巡察工作严格执行

“一次一授权”、“三个不固定”等要求 [13],

基本能够从制度机制层面较好地消除执纪惰

性,避免巡视方与被巡视方发生徇私行为,预

防“熟人社会”形成。

(3)软磨硬泡,大事化小。直接对抗巡

视工作的行为极少出现,但有些被巡视方会用

隐蔽方法组织对抗。有的提前探知巡视组长是

谁、巡视重点是什么、风险点在哪里,应对方

案准备得“完备周详”;有的对巡视人员的明

察暗访“一路跟踪”,巡视人员即便发现了问

题线索,但要想从“早已安排好的谈话对象”

中进一步了解到深层实质和利益关联,也会

被谈话人员与涉事人员的“共谋行为”暗中化

解,巡视方最后得到“充分准备好”的谈话记

录、调查案例和统计数据。倘若一些问题牵扯

多方面人员,涉事人员又“联络有亲”,则涉

事者可能会通过找关系、托人情,明里暗里对

巡视人员旁敲侧击,甚至威胁报复,百般阻碍

问题浮出水面,导致大问题变成小问题,小问

题固化成潜规则[14-15]。

这种情况的实质在于涉事人群形成的“熟人

社会”结构紧密、错综复杂,很难从外部打破,

巡视巡察力量尚未强大到能够突破“人情关”

时,“熟人社会”的攻守同盟往往会持续存在,

短时间内很难发现真实问题。对此,一般可以通

过委托第三方评估、构建独立测评机制、拉长巡

视监督时间、开展“回头看”和突击检查等方

式,用科学和更加有针对性的巡视方法削减这类

熟人关系带来的阻碍。

针对上述几种情况,专家学者和一线纪检干

部积极探索解决办法,总结出一些经验对策,但

定性分析和操作层面较多,理论探索和定量研究

Page 92: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88

较少。本文尝试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量化探讨巡视

谈话中的“熟人社会”问题。为缩小研究范围、

聚焦核心问题,本文建模中的巡视谈话专指在巡

视工作初期开展的、旨在发现问题的个别谈话,

不包括用于思想教育和纪律震慑的谈心、诫勉或

廉政谈话;同时,本研究中的“熟人社会”专指

由被巡视方人员构成的“熟人社会”。

2. 巡视谈话中“熟人社会”问题的建模思路巡视谈话中“熟人社会”的数学模型构建,

可以从两种思路入手:一个关注局部因素,另一

个关注整体系统。关注因素就要依托案例来设定

和筛选因变量,检验主要因素,进而构建线性因

果关系函数;关注系统就要宏观设定边界条件,

考察各因素协同作用,找到系统效率最优解。

2.1 基于线性因果关系的因素模型

“环境(情景)—手段(方法)—结果

(目标)”三要素构成了巡视谈话数学模型

的因果关系逻辑。环境是被巡视方(“熟人社

会”),发现问题是结果,谈话是方法也是产

生结果的原因,如此,巡视谈话与发现问题建

立起一一对应关系。实际在巡视谈话中,发现

问题是个概率事件,由多种因素决定,谈话人

和谈话对象各异,谈话频度、时长、精准度等

因素在实践中也纷繁复杂,所以因素是个复合

体,甚至还包括一些看上去关系不大的隐性因

素,例如被巡视单位人员谈话数量、谈话地点

等。上文总结的几种“熟人社会”情况已经揭

示出,谈话效果与谈话环境(“熟人社会”的

情景)是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故在建模过程中

一般可以采用工具变量法来构建和筛选显性、

隐性因素。

因素模型的优势是理论模型能与具体案例

较好地衔接起来。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构建、修

改和验证因素模型(即回归方程或方程组),

若拟合效果高,则预测效果好。由于该模型能

够同时考察多个具体因素,细致分析和遴选主

要因素,且方法本身的较为成熟(如主成分分

析、层次分析、格兰杰非因果检验等)、可操

作性较强,所以在案例充足、线性因果关系明

显的前提下,因素模型是很好的选择。不足

之处是该模型往往关注具体操作层面,可能将

宏观制度的影响也微观化为单一因素;此外,

因素模型对处理非线性因果关系问题存在系统

误差,如果样本案例数量过少或者类型差异过

大,又或者隐性因素过多且不易提炼或量化,

则可能导致回归方程系数拟合失败。

2.2 基于非线性因果关系的系统模型

如果不对巡视中纷繁交织的各种因素作逐一

考较,而尝试从宏观上理解巡视过程这一动态系

统,则不妨视被巡视方(“熟人社会”)为一个

黑箱,巡视谈话就是向这个黑箱输入信息(纪

律意识),最后再从黑箱输出信息(发现的问

题)。进一步讲,系统模型不把问题的发现视为

一个静态的结果或变量,而是认为要发现的问题

是一个由隐到显、由少到多的动态涌现过程,那

些有待发现的潜在问题,可以通过巡视谈话,在

被巡视人员之间公开讨论或私下传播,由一个人

传导到另一个人,逐渐在整个人群中涌现出来,

最后由巡视人员获得。实际上,将巡视发现问题

的过程反过来看,就是纪律意识在“熟人社会”

中的传播过程。因此,本文在系统建模时,考虑

巡视谈话的两个控制因素:一个是质量,即向被

谈话对象有效传达纪律意识的程度,另一个是数

量,即谈话频度。

系统模型的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巡视谈话操作

层面的诸多重要细节,简化了纪律意识输入过

程的复杂度;如果选择的因素只是次要因素,

或者因素初始值设置误差过大,则仿真结果会

偏离实际情况。系统模型的优势是能够从整体

上把握“熟人社会”与巡视谈话的关系,通过

构建非线性的因果关系模型,描述现实世界的

复杂情景,通过改变少数变量来获取动态系统

的仿真输出结果。

周文标,胡馨元,王 辉,李 政:巡视谈话中“熟人社会”问题的量化模型构建

Page 93: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89

综上,对比因素模型和系统模型,二者各有

优缺点。但系统模型从宏观角度对巡视谈话和

“熟人社会”进行整体抽象,用非线性关系描述

复杂的巡视工作,更加符合现实情景,也更加突

出了巡视谈话的要点。因此,本文采取系统建模

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3. 巡视谈话中“熟人社会”问题的建模实例本文运用Netlogo软件工具 [16]构建“熟人社

会”中巡视谈话模型,因为该工具在构建基于对

象的动力仿真系统时,编程简单快捷,模型库调

用方便。具体定义如下变量:

3.1 描述“熟人社会”特征的变量组U

——“熟人社会”总人数u1。该变量表示被

巡视方总人数,并假设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被谈

话人。

——相处时间u2。本文假设个体行为的一般

状态为独处和与人相处。如果相处时间过少,则

即便“一见如故”的人也很难形成私交关系;而

一个共事两三年和一个共事五到十年的人群,其

“熟人社会”特征显著不同。因此,相处时间变

量是“熟人社会”的重要基础行为变量(边界条

件)。本模型对相处时间不作上班和工作外时间

的区别,同时假设两个人相处比多个人相处(如

开会研讨、组团度假)更能促成私交关系的建

立,故在建模时采用二人相处的设定模式,但并

不完全排除二人以上相处模式。

——私交概率u3。在相处状态下,两个人由

于地缘、经济、政治等关系建立起某种程度的私

交,本文假设形成这种私交关系的可能性是个概

率,数值越大,表示二人在相处后越容易建立私

交关系。该变量不考虑个体间其他属性差异性

(如年龄、喜好等);为简化模型,排除建立私

交后二人断交的可能性。

——徇私倾向u4。如果一人发生了违规违纪

违法行为,则与之有私交关系的人可能在与之

共事中因私废公,从而导致二人共同违规违纪

违法(徇私),用概率变量表征徇私行为发生

的概率。

3.2 描述巡视谈话特征的变量组V

——纪律意识v1。该变量表示被巡视方人员

政治站位、法纪意识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即遵纪

守法意识有效传达到被巡视人群的程度,是描述

和考察巡视谈话工作的核心变量,数值越大,则

巡视谈话传达的纪律意识越有效、被谈话人越不

倾向因私废公。本文认为巡视谈话就是向“熟人

社会”注入纪律意识,从而对抗徇私倾向,让潜

在问题浮出水面。当开展巡视谈话时,平日里两

个有私交关系的人,可能因为一方或双方在谈话

中被“注入”纪律意识,进而将纪律意识放在前

面,而不发生徇私行为,从而导致“熟人社会”

的差序化行为准则失效。

——谈话频度v2。该变量的数值表示巡视谈话

单位时间发生次数,可以以“天/次”或“周/次”

为单位。

3.3 描述系统始末状态的变量组W、T

——潜在问题数w0。设该“熟人社会”中在

被巡视前已存在徇私违规违纪违法问题数量,具

有潜在问题的人数是系统初始值,可以设定为占

总人数的一个百分比。本文假设巡视前这些问题

都没有被发现,处于潜伏状态。潜在问题人在

“熟人社会”中通过私交让徇私倾向不断传递扩

大,如不遏制这种思想意识,则潜在问题人数会

随着时间增长在“熟人社会”中不断增加。本文

假设潜在问题人在没有巡视谈话的情况下不会自

行暴露,潜在问题也不会消失。

——巡视谈话效度w1。本文将潜在问题数与

潜在问题人数不作区分,并将发现问题数占全部

潜在问题数的百分比,定义为巡视谈话效度,用

以表征巡视谈话发现问题的成果,或称为巡视谈

话力度。发现问题就是潜在问题人由潜在变为显

现的过程,而一旦显现,则徇私行为便不能再通

过“熟人社会”的私交关系继续发生,亦即潜在

科协研究 Research on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ge 94: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90

问题就不能再传递。

——巡视谈话效率w2。本模型假设在“熟人

社会”中开展巡视工作的时间可以无限延长,即

巡视高压态势不断持续,“回头看”和突击检查

经常发生,若如此,则所有潜在问题最后都会变

为显现状态。建模时可以将达到这一状态的用时

定义为理想巡视时间。如果理想时间比实际巡视

时间短,则理想时间后的巡视工作就是在做无用

功(数值上表现为超过100%);如果实际巡视时

间短于理想时间,则一轮巡视结束时仍有潜在问

题没被发现。因此,本文将巡视谈话效率定义为

实际巡视时间与理想巡视时间之比。

——巡视前时间t1。开展巡视工作前,“熟人

社会”的存在时间。

——实际巡视时间t2。巡视发生的时间,其

中,巡视谈话按照一定的频率在“熟人社会”中

开展。

——理想巡视时间t3。从巡视开始到潜在问题

全部显现的时间。

至此,巡视谈话中的“熟人社会”问题就转

化成了一个包含上述12个变量的系统模型。本文

以纪律意识、谈话频度为控制变量,以巡视谈话

效度和效率、理想巡视时间等为目标变量,其他

变量为边界条件(行为变量),从而将如何破解

巡视谈话中的“熟人社会”问题,转化成通过调

整控制变量使目标变量达到预期指标的系统优化

问题。

3.4 仿真试验与系统优化

基于上述模型,假设一个案例,进行系统优

化。本文在参数设定时,从中国科协党组巡视

工作实践中汲取经验,让案例参数尽可能符合

实际情况。近年来,中国科协党组深入学习领

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各

级党组织、纪检组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

党中央关于巡视工作的部署上来,机关党委、

机关纪委对标中央有关要求,不断总结党组巡

视工作规律,努力提高巡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

范性。目前,科协党组已经开展了三轮巡视工

作,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

实践支撑。通过调用近似模型并做必要参数修

正 [ 1 7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用于探讨巡视谈话

中“熟人社会”问题的仿真案例。需要说明的

是,过往巡视经验仅是本文案例的经验参考,

案例中的变量数值都是从数学模型出发而作出

的合理假设,整个模型并未使用任何实际数

据。仿真案例具体如下。

设被巡视方由70人组成;初始的潜在违规违

纪违法人数占总人数的9%;私交可能性较高,私

交概率为8%;平均相处时间33周;徇私倾向较

高,为85%;测试第一阶段的“熟人社会”存在

时间为104周;第二阶段加入巡视谈话,巡视时间

为30周;第三阶段从巡视结束直到所有问题被发

现;仿真总时长不超过300周。系统仿真让私交与

谈话随机进行,所以结果要取多次运行后的算数

平均值。

阶段一:初始潜在问题数为7人,仿真取值

1年后(52周)潜在问题数12人;2年(104周)

后潜在问题数为15人。可见,没有巡视的情况

下,“熟人社会”的潜在徇私问题数会随着时

间推移和“熟人社会”中人与人的私交加深,

而逐渐增加。

阶段二:对已存在约两年的“熟人社会”开

展巡视,即从第105周起,设置纪律意识控制变

量由0变为8,谈话频度控制变量由0变为5,巡视

高压态势明显;考察巡视谈话发生33周之后的状

态,即总第137周时的发现问题数,发现潜在问题

数不再上升的转折点出现在第114周,即巡视进行

10周(约两个月),此时潜在问题数等于发现问

题数;随后,潜在问题数量逐步减少,发现问题

数逐步增多。让巡视继续下去直到30周满(约6个

月)巡视结束,即在总134周时,共发现问题15,

潜在问题4。

阶段三:倘若让巡视继续下去,到1 4 7周

周文标,胡馨元,王 辉,李 政:巡视谈话中“熟人社会”问题的量化模型构建

Page 95: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91

时,发现问题人数为18,潜在问题人数1。随后

这两个数保持不变约25周,直到第172周(即

假设巡视持续了一年三个月),所有问题才被

发现,发现问题数为19,潜在数为0。由此可

得,本次模拟中,巡视谈话效度为78.95%,表

示该巡视谈话发现了近八成的问题;巡视谈话

效率为44.12%。三个阶段及其变量情况如表1

和图1所示。仿真结果经多次测试后取平均值,

在本例中,经4次仿真后,巡视谈话效度均值为

表 1 变量列表

“熟人社会”总人数

(个)u1

70 徇私倾向(%)u4 85 巡视前时间(周)t1 104 潜在问题数(%)w0 9

相处时间(周)u2 33 纪律意识(%)v1 8 实际巡视时间(周)t2 30 巡视谈话效度(%)w1 78.95

私交概率(%)u3 8 谈话频度(周/次)v2 5 理想巡视时间(周)t3 67 巡视谈话效率(%)w2 44.12

图1 巡视谈话中的“熟人社会”问题典型模型的仿真结果

巡视谈话中的熟人社会问题无问题发现问题潜在问题

80

0

0 周 200

表2 变化v1得到目标变量的均值列表(令v2=5)

v1 t3 w1 w2

2 45 86.91 66.67

3 39 87.99 76.92

4 38 88.99 78.95

5 38 92.78 78.95

6 29 98.04 104.0

7 40 92.86 75.00

8 42 92.77 71.43

9 36 97.50 83.33

科协研究 Research on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2.77%,效率均值为69.77%/周,发现全部问题

均值为43周。

在上述案例中,保持“熟人社会”基本情

景不变(即u1,u2,u3,u4, t1保持不变),同

时保持v2,w0, t1, t2不变,调整巡视谈话纪律

意识v 1取值,从2到9,依次查看 t 3,w 1,w 2的

结果,在3次随机仿真后取均值,得到如表2所

示结果。

通过数据可见,系统效率在整体上呈现出一

定程度的正态分布特点。v1取值6是个分界点(图

2),意味着如果纪律意识有效传达程度逐渐增

加(从2到5),巡视谈话效度和效率也呈渐增状

态;当纪律意识有效传达程度提升到6时,巡视谈

人数

Page 96: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92

话效度和效率达到峰值;而如果继续强化纪律意

识(从7到10),则w1和w2不是一直增长,而是产

生回落和波动。

保持上例中纪律意识v1=8不变,其他变量也不

变,仅调整谈话频度v2值,从而查看t3,w1,w2变

化。三次模拟后取均值,结果如表3所示,巡视谈

话频度对系统效度和效率的影响也基本呈现出正

态分布特征,频度为4时达到峰值。

表3 变化v2得到目标变量的均值列表(令v1=6)

v2 t3 w1 w2

2 102 66.45 29.41

3 61 75.21 49.18

4 32 94.12 93.75

5 42 92.77 71.43

4. 以上仿真与优化是通过保持行为变量不

变,设定和调整纪律意识v 1和谈话频度v 2两个

控制变量来考察目标变量(巡视谈话效度和效

率)。更多的仿真试验可以从设定其他行为变量

入手,探讨不同情境下促使系统最优的控制变量

数值。

4. 讨论上述仿真案例从某种角度揭示了巡视谈话中

“熟人社会”问题的一些变量关系。研究图2发

现,正态分布的数量关系可能存在于纪律意识与

巡视效度之间、存在于巡视频度与巡视效度之

间;随着纪律意识的变化,效度变化幅度较大,

效率变化幅度较小;巡视效度和效率是否存在相

关性、需要进一步试验结果验证。

本文参考的文献多是从巡视角度阐释“熟人

社会”,往往是从外部视角对“小圈子”的行为

表现予以解析,对提高巡视工作质量和效率有

利,但要深入研究“小圈子”隐藏结构、小群体

特征等问题,就还需要从内部入手,从社会学、

网络科学等研究领域借鉴经验。如Granovetter提

出人与人之间基于更加明确、细致和长期目标任

务的相互关系属于强关系,反之则是弱关系,弱

关系比强关系更能促进社会网络中信息的流通

和资源的获取[18],巡视工作要运用好这一理论结

论,关注区分被巡视方人群中人们之间的强弱关

系。Ruef在强弱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创业

人员在社会网络中的创新行动力,并构建了量化

模型[19],为基于因素的“熟人社会”模型变量权

重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边燕杰等学者把强弱

关系结论放在中国社会环境中,提出弱关系更倾

向于提供信息资源,而强关系更倾向于提供人情

资源,并研究了不同网络结构中的社会资本测量

模型[20],这对巡视谈话内容设定、谈话对象分类

等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林南则强调将个人

图2 巡视谈话效度、效率和理想巡视时间随纪律意识(横轴)变化的分布图

周文标,胡馨元,王 辉,李 政:巡视谈话中“熟人社会”问题的量化模型构建

120

100

80

60

40

20

00 2 3 4 5 6 7 98

效率(%) 效度(%) 时间(周)

纪律意识(%)

Page 97: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93

行为与群体行为要结合起来研究,细化从微观到

宏观的过程[21],这些极具启发性的观点,为研究

被巡视方个体行为动机及“熟人社会”的形成发

展提供了思路。

未来研究建议:一是深度阐释。例如,拆解

分析巡视谈话中纪律意识的传达程度,剖析其可

能具有的位阶效应,尝试构建纪律意识传达程度

与“熟人社会”差序化徇私行为之间的量化关

系。二是改进模型。如,对私交概率、徇私倾向

等变量重新定义,更加精准划分“熟人社会”类

型;修订巡视效度和效率变量定义,增加巡视人

员和被巡视人员性格变量,增加巡视的政治性变

量,更加详细描述巡视过程。三是多次仿真。增

加仿真次数,提高均值结果信度,找到能够高效

破解“熟人社会”问题的巡视谈话变量,为巡视

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5. 结语本文总结归纳了巡视谈话中熟人社会问题的三

种情景,阐释了因素模型和系统模型两个量化建模

思路及各自优缺点,以系统模型为例构建了巡视谈

话中的熟人社会问题数学模型,最后通过案例分析

探讨了仿真试验与系统优化。本文为量化分析巡视

谈话中的“熟人社会”问题展示了多变量互动的复

杂过程,为寻找巡视谈话效度和效率最优方案提供

了一条或可参考的学术研究路径。

致谢本研究参考了中国科协党组第一、二、三轮

巡视工作案例,谨对支持和指导本研究的领导同

事和有关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责任编辑:胡林元 校对:李琦 刘雅琦

参考文献[1]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第十七条(二).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M]. 北京:中国方正出

版社,2017.

[2] 习近平2014年1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

会听取2013年下半年中央巡视组巡视情况汇报时

的讲话。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5,1.

[3] 新华网. 习近平2016年10月27日在十八

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 [ O L ] .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01/

c_1120228200.htm. [2017-07-01]/[2019-10-15].

[4]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1: 27.

[5] 罗家德. 关系与圈子——中国人工作场域

中的圈子现象[J]. 管理学报,2012(2): 166-167.

[6] 王小金. 熟人社会中医疗机构执纪监督的

困境和出路[J].廉政文化研究,2017(2): 63-67.

[7] 周少来. 基层巡察“克难”要点[J]. 党员文

摘,2018,397(8):26-27.

[8] 高明义. 勿犯“反腐急躁症”[J]. 党的生活

(黑龙江),2015(6): 1-1.

[9] 蔡一文,李科利. 新形势下高校违纪违法

案件特点、原因及对策分析[J]. 中国城市经济,

2010(10):262-263.

[10] 丁伟. 违反廉洁纪律类案件审查流程与调

查谈话技巧[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

11: 118-157.

[11] 周少来. 基层巡察,要解决好这些问题[J].

廉政瞭望,2018(7): 56-57.

[12] 田关伟,周伟. 完善基层纪委反腐败工作

体制机制[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6):62-64.

[13] 巡视工作制度化.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图

解[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7,11: 23-47.

[14] 张志成. 县级单位党内巡察工作制度研究

[D]. 济南:山东大学,2016.

[15] 朱丽军. 抗不了干扰,谈何担当[J]. 中国

纪检监察,2015(12): 38-38.

[16] NetLogo. Wilensky, U.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vanston, IL. [OL].http://ccl.northwestern.

edu/netlogo/.Center for Connected Learning and

Computer-Based Modeling. 1999-01-01/2019-10-15.

[17] NetLogo HIV model . Wilensky, U.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vanston, IL. [OL]. http://

科协研究 Research on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ge 98: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94

ccl.northwestern.edu/netlogo/models/HIV. Center for

Connected Learning and Computer-Based Modeling.

[18] 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8(6): 1360-1380.

[19] Ruef, M. Strong ties, weak ties and islands:

structural and cultural predictors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1, 3: pp. 427-449.

[20] 边燕杰,张文宏,程诚. 求职过程的社会网

络模型:检验关系效应假设[J]. 社会,2012,3: 24-37.

[21] 林南. 从个人走向社会:一个社会资本的

视角 [J]. 社会科学战线,2020,2: 213-223.

Discussion on quantitative modeling of acquaintance society under disciplinary inspection conversation

Zhou Wen-biao1, Hu Xin-yuan1, Wang Hui1, Li Zheng2

(1. Party Committee Department of CAST, Beijing 100038, China; 2. National Academy of Innovation Strategy, CAST,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summarise three basic scenarios of acquaintance society under disciplinary inspection

conversations, and discussed two ways of modeling, based on factors and the system. A system-based model was

domenstrat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se variables including awareness of discipline, frequency of inspection conversations,

personal relationship probability, and favoritism probability. The simulation result showed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variables

and validity and efficiency of inspection conversations. Simulation test revealed that there could be a normal distribution

relation between disciplinary awareness and inspection validity.

Key words: disciplinary inspection; inspection conversation; acquaintance society; causal relation; system modeling

[18] 刘兵.面对可能的世界——科学的多元文化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Analysis of study approaches of art and science: A case of seal-cutting

Li Xiang(National Academy of Innovation Strategy, CAST,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The relation betwee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rt has been discussed widely. This article conclud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and pointed out the limits of study approaches such as philosophers, historians and technical

expert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this paper described different artists’ usage of chemical lotion, graphic softwares and

internet tools, and pointed out the impact of modern technology on the traditional art of seal-cutting. As a result, some

new approaches such as artists, sociologists and cultural researchers have been presented.

Key words: art and science; culture of science; seal-cutting; study approach

[17] 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M].广西: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接第85页)

周文标,胡馨元,王 辉,李 政:巡视谈话中“熟人社会”问题的量化模型构建

Page 99: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MAIN CONTENT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Seizing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operating systems ⋯⋯⋯⋯⋯⋯⋯⋯⋯⋯⋯⋯⋯ Ma Liang 15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maj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s ⋯⋯⋯⋯⋯⋯⋯⋯⋯⋯⋯⋯⋯⋯⋯⋯⋯⋯⋯⋯⋯ Di Yue-bao et al 18

Reform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Analysis on the prevention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 based on big data ⋯⋯⋯ Li Mei-gui 25

ScientistsThe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A Brief biography of Hou Yunde——the father of the interferon in China ⋯⋯⋯⋯⋯⋯⋯⋯⋯⋯⋯⋯⋯⋯⋯⋯⋯⋯⋯⋯⋯ Cui Yun-yi 30

Communication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in Liu Xian's period⋯⋯⋯⋯⋯⋯⋯⋯⋯⋯⋯⋯⋯⋯⋯⋯⋯⋯⋯⋯⋯⋯⋯⋯⋯⋯⋯⋯⋯⋯⋯ Wang Wei et al 39

Voice from Young Scholar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retracted publications to the academia from the macro-level views based on the citation frequency ⋯⋯⋯⋯⋯⋯⋯⋯⋯⋯⋯⋯⋯⋯⋯⋯⋯⋯⋯Zhang Chun-bo et al 47

S&T and SocietyInternet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based on Micro-blog data

⋯⋯⋯⋯⋯⋯⋯⋯⋯⋯⋯⋯⋯⋯⋯⋯⋯⋯⋯⋯⋯⋯⋯⋯⋯⋯⋯⋯⋯⋯⋯⋯ Gao Jie et al 57

Strategic research on frontier technology experience activities for adolescent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Harbin ⋯⋯⋯⋯⋯⋯⋯⋯⋯⋯⋯⋯⋯Hu Xiang-ming et al 65

Digit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women’s development——A case of short-video social media ⋯⋯⋯⋯⋯⋯⋯⋯⋯⋯⋯⋯⋯⋯⋯⋯⋯⋯⋯⋯⋯⋯⋯⋯⋯Chu Ya-jie et al 74

Analysis of study approaches of art and science——A case of seal-cutting ⋯⋯⋯ Li Xiang 81

Research on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iscussion on quantitative modeling of acquaintance society under disciplinary inspection conversation ⋯⋯⋯⋯⋯⋯⋯⋯⋯⋯⋯⋯⋯⋯⋯⋯⋯⋯⋯⋯⋯⋯⋯Zhou Wen-biao et al 86

Page 100: 基于微博数据的 “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1. 我国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制发展迎来重大 机遇与挑战

96

1997年创刊  每月20日出版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4764/N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1-4342 国内发行:廊坊市邮政局

本刊发行本刊面向全国各级各类老科协、政府有关部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全国学会等单位发行

本刊赠送本刊赠送中国老科协秘书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和全国各主要新闻机构和媒体等相关单位,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高层次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