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 責任編輯:王鉅科 美術編輯:田惠君 金士傑卜學亮...

1
一二年十月三十一日 星期三 B20 文化 責任編輯:王鉅科 美術編輯:田惠君 金士傑是台灣劇場中流砥柱之 一,數十年來集編、導、演於一身 ,參與過五十多部劇本創作,現時 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他憑《最後 14 堂星期二的課》獲得二○一二年 上海壹戲劇大賞最佳男演員及白玉 蘭戲劇表演藝術獎。 卜學亮是台灣知名節目主持人 ,他於一九八五年參加 TV 新秀 爭霸站一鳴驚人,之後參與了 好彩頭雞蛋碰石頭等節 目,另外他也參與舞台劇、唱片的 演出,包括參演去年表演工作坊的 《又一夜,他們說相聲》。 《星期二的課》觸動人心 劇壇老將 金牌主持 《最後 14 堂星期二的課》原著 《Tuesdays with Morrie》 ▼金士傑(左起) 、楊世彭與卜學亮 合作愉快 整齣戲只有 兩位演員 話劇《最後 14 堂星期二的課》是 根據美國著名作家米奇.阿爾博姆 (Mick Jackson)的暢銷書《相約星 期二》(Tuesdays with Morrie)改 編。該劇深刻探討了人生的意義,也 讓戲劇不僅具有休閒娛樂的功能,而 且體現它的教育理念。 這次 台灣月在香港的演出, 由楊世彭擔任導演,二○一一年八月 於台灣第四次巡迴演出,引起巨大反 響,場場爆滿。今年三月台灣第五度 上演,此外還移師北京、上海等地巡 演。 該劇描寫著名體育專欄作家米奇 ,畢業十六年後,在自己的許多理想 中迷失了自我。米奇偶爾知悉莫利罹 患了 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簡稱 ALS,俗稱 漸凍人,無藥可醫。 莫利決定用所剩下的時間,把自 己的生命經驗與感動教授給這位世故 冷漠、追求物質的學生米奇。在十四 個星期二的時間裡,他們展開一連串 生命的對話,談到愛情、工作、家庭 、社區、寬恕、老年……還有死亡。 教授與學生星期二的相約,展開 一場又一場 既幽默又觸動人心生命對談。 一個是劇壇老將,一個是綜藝笑匠,金士 傑與卜學亮走在一塊,要演喜劇?還是悲劇? 連他們也不肯定。說這是一齣悲劇,演出時笑 聲不絕,說這是一齣喜劇,內容探討生死沉重 。既然如此,觀眾不妨自行來判斷《最後 14 堂 星期二的課》,是哪一種戲。 台灣月記者會上,金士傑與卜學亮 介紹《最後 14 堂星期二的課》,一唱一和,一 拋一接,合拍程度如講相聲,當知道他們已合 演該劇七十八場,最終還會演至一百場,彼此 間默契的建立,可想而知。 卜學亮為角色加分 正如有些人對卜學亮演舞台劇,兼且還是 談生論死的舞台劇感到懷疑,卜學亮最初也是 怕吃不下,不敢演,推了。擅長逗笑,愛開玩笑,以前的卜學亮,很 怕花太長時間演舞台劇: 我喜歡享受愉快過 程,若是巡演舞台 劇,有一段時間不 可丟掉台辭,實在 會影響生活。由頭 到尾只有兩人在台 上,金士傑的地位 崇高,我又常演些 皮肉戲,這齣戲又 有點沉重。反而是導演楊 世彭、金士傑都沒 有放棄卜學亮,也 許他們都洞察出卜 學亮內層的本質。 與卜學亮私底下相 識的金士傑,甚至 覺得卜學亮能為劇 中米奇這個角色加 分: 他的演出為 觀眾帶來意外驚喜 ,這齣戲是有不可 避免的悲傷,但阿 亮好笑的部分為故 事加分。米奇本質 是憨厚老實,後來變得世故圓滑、自以為是, 與阿亮有相近之處,我也相信阿亮有憨厚、文 藝一面。以往最怕記台辭的卜學亮,一旦投入排戲 ,竟發掘出樂趣,享受到過程,而這些樂趣享 受則來自金士傑的挑剔。當他背熟了台辭,自 以為無懈可擊之時,卻達不到金士傑的要求: 他叫我由第一句台辭重新開始,說我不會走 ,已想飛。要我每句說話都要弄清楚,當時我 反感,為何要求那麼多。可是當我的演出得到 肯定、讚美,甚至演了七、八十場,竟邊演邊 享受,不僅是台辭與生活相通,能與觀眾交流 ,觀眾一下子笑,一下子哭,在街上遇到跑來 稱賞的觀眾,加上平日裡想到戲中的 台辭、畫面以及那些發人深省的句子 ,感覺就是不一樣,每一句都有樂趣 ,真是舒服曼妙。以往對舞台總覺得累,這次卻 開心迎接一百場,不僅如此,卜學 亮更收穫了對人生的深切領悟。 以前不想變老,老了沒活力玩樂與享受,劇 中教授對米奇說: 別跟年老過不去,樹葉最 漂亮是落葉前。我已活過你的年紀,還多活了 讓自己沒那麼抗拒老。曾年輕過,有不同 經驗,也許對劇中不同部分,不同話語,有不 同感觸。我很慶幸在這個時候演這齣戲,讓我 的思想更有內涵。金士傑為對白動容 金士傑飾演劇中的教授,可說是毋庸置疑 ,他對人物的理解與分析,精準透徹, 懦弱 。表面瀟灑的教授,有懦弱的一面,有他害怕 又無法避免的悲傷,對年少輕狂的事感到愧疚 。我不想把他演繹得如聖人般,太無趣,他不 古老,有孩子氣、純真的一面。令金士傑印象最深的一場,由第一句台辭 開始,教授: 大學畢業典禮時,你在哪裡? 再見也不說。米奇答: 要告別四年的大學 生涯,不敢說再 見。 教授: 死亡是最大再 見。 米奇: 我自己不懂得 說再見。金士 傑: 教授一把 抱住米奇,這就 是說再見。為了親身領 略劇中教授同樣 的病患,金士傑 曾接觸過 肌肉 萎縮性脊髓側索 硬化症病人, 每個病人有不同 反應,每個人對 病者又有不同反 應: 人們永遠 不敢看,醜、老 、殘障,故意看 美麗的事物。大 家沒搞清楚,永 遠不去面對,根 本沒勇氣。這齣戲猶如心靈雞湯,讓觀眾在笑 聲中接受自然的苦果。問金士傑有沒有找到自身與教授的共通處 ,他覺得是反社會、反體制的部分。 很認同 他反社會,反物質,反金錢。我們在台灣早期 搞劇場,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都很窮,有車有房 都不要,投入藝術上的追求,教授的理念與這 不謀而合,所以演起來非常稱心。只是,至今金士傑尚未能確定的,到底這 齣是悲/正劇,還是喜/鬧劇,他笑言是: 悲喜劇,內裡很多喜劇元素,誰能定義是哪 一種劇?喜/鬧劇也好,悲/正劇也好,觀眾看一 齣戲有十四堂課的收穫,就是好戲。 劇目:《最後 14 堂星期二的課》 場地: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十一月二十三日 時間:晚上七時半至十時十分 本報記者 名家樂友演奏紀念德布西 名家樂友演奏紀念德布西 【本報訊】記者楊楠 上海報道:首位獲諾貝爾 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莫言 最新作品系列,日前由上 海文藝出版社、上海書城 聯袂首發。從二○○五年 的《與大師約會》,到二 ○○八年的《檀香刑》、《生死疲勞》 ,從二○○九年的《蛙》到今年的 言作品系列,上海文藝出版社與莫言 一直保持合作關係,擁有莫言十六部作 品的出版權利。 莫言自一九八○年代中以一系列鄉 土作品崛起, 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 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其中許多作品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作 品豐富的想像力,天馬行空的敘述力, 魔幻現實的故事背景,深受國內外讀者 的歡迎。去年,莫言長篇小說《蛙》榮 膺第八屆 茅盾文學獎此次出版的 莫言作品系列包括 了作者全部十一部長篇小說、五部中短 篇小說選集。其中包括《蛙》(長篇小 說)、《檀香刑》(長篇小說)、《豐 乳肥臀》(長篇小說)、《生死疲勞》 (長篇小說)、《酒國》(長篇小說) 、《紅高粱家族》(長篇小說)、《四 十一炮》(長篇小說)、《紅樹林》 (長篇小說)、《十三步》(長篇小說 )、《食草家族》(長篇小說)、《天 堂蒜薹之歌》(長篇小說)、《師傅越 來越幽默》(中篇小說集)、《歡樂》 (中篇小說集)、《懷抱鮮花的女人》 (中篇小說集)、《與大師約會》(短 篇小說集)、《白狗秋千架》(短篇小 說集),全套售價人民幣六百二十元, 可單本購買。 在莫言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第 一時間,上海文藝出版社就緊急調運紙 張,重新製作封面,安排各地印刷廠加 印。首批圖書已於近日全部投放市場。 目前,各地印刷廠正在加班加點印刷莫 言作品,同時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圖書 市場。短短幾天,上海文藝出版社已經 下達印製任務二十萬套,並根據全國書 店的訂單和銷售情況,隨時準備加印。 莫言作品系列中的《紅高粱家族》(左)和《蛙》 本報攝 【本報訊】香港名家樂友將聯同內地青年指揮家楊洋及本地女高音 鄺勵齡舉行一場音樂會,以慶祝法國作曲家德布西誕生一百五十周年。 指揮家楊洋助陣 指揮家楊洋助陣 音樂會於十一月十七日(星期六)晚上八時在荃灣大會堂演奏廳舉 行。樂團將派出逾三十名樂手,聯同鄺勵齡演出本地作曲家林丰改編德 布西的《五首歌曲》(包括《黃昏的和諧》、《在花園裡》、《美麗的 黃昏》、《消沉》及《致簡》),亦會演奏德布西的《牧神的午後前奏 曲,L 八十六》室樂版(荀伯格改編)、史博的《F 大調大九重奏,作 品三十一》及理察.史特勞斯的《中產階級的紳士,樂團組曲,作品六 十》。 香港名家樂友由一群本地音樂家組成,樂團致力把高質素的音樂表 演帶給樂迷,並經常在不同形式的音樂會中獻藝,積極向市民推廣古典 音樂。樂團曾與多個海外樂團合作,包括芝加哥交響樂團、莫斯科演奏 家室樂團及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等。 即將首度在港獻技的楊洋曾於二○○六年在希臘舉行的米特羅普洛 斯國際指揮大賽中奪得第一名,成為該項國際大賽中首位獲此殊榮的中 國指揮。他生於音樂世家,自幼學習鋼琴,後學習指揮,並以優異成績 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 女高音鄺勵齡獻技 女高音鄺勵齡獻技 一九九八年楊洋在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開始了他的職業指揮生 涯,並連續八屆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執棒歌劇與音樂會。作為中國最活 躍的指揮家之一,楊洋與內地主流樂團及歌劇院合作密切,現為中國愛 樂樂團常任指揮及杭州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 鄺勵齡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其後到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深造, 以優異成績考獲研究生文憑。二○一二年她於荷蘭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 取得音樂碩士學位,現就讀於荷蘭國家歌劇學院。 本年四月,鄺勵齡於奧地利舉行的泰利亞雲尼國際歌劇大賽中分別 奪得亞軍、觀眾獎及最佳女高音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香港音樂家 。她其後更獲邀在格拉茨歌劇院完成優勝者演出及到巴德拉德克爾斯堡 與格拉茨愛樂樂團作音樂會演出。 香港名家樂友音樂會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 德布西年節目之 一,門票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節目查詢可致電二二六八七三 二一。 西▲訪問現場有座鋼琴,卜學亮邊彈邊說,劇中 也有一幕彈琴戲。聽琴的是金士傑 本報攝

Transcript of B20 責任編輯:王鉅科 美術編輯:田惠君 金士傑卜學亮...

Page 1: B20 責任編輯:王鉅科 美術編輯:田惠君 金士傑卜學亮 談演戲苦樂paper.takungpao.com/resfile/2012-10-31/B20/B20.pdf · 文藝動靜 b20文化 二〇一二年十月三十一日

文藝動靜

二〇一二年十月三十一日 星期三B20文化1051673責任編輯王鉅科美術編輯田惠君

金士傑是台灣劇場中流砥柱之一數十年來集編導演於一身參與過五十多部劇本創作現時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他憑《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獲得二一二年上海壹戲劇大賞最佳男演員及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

卜學亮是台灣知名節目主持人他於一九八五年參加 「TV 新秀爭霸站」一鳴驚人之後參與了「好彩頭」 「雞蛋碰石頭」等節

目另外他也參與舞台劇唱片的演出包括參演去年表演工作坊的《又一夜他們說相聲》

《星期二的課》觸動人心 劇壇老將 金牌主持

談演戲苦樂

談演戲苦樂

金士傑卜學亮

金士傑卜學亮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原著《Tuesdays with Morrie》

演了近百場兩位演員已建立很深

默契

金士傑(左起)楊世彭與卜學亮合作愉快

整齣戲只有兩位演員

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根據美國著名作家米奇阿爾博姆(Mick Jackson)的暢銷書《相約星期二》(Tuesdays with Morrie)改編該劇深刻探討了人生的意義也讓戲劇不僅具有休閒娛樂的功能而且體現它的教育理念

這次 「台灣月」在香港的演出由楊世彭擔任導演二一一年八月於台灣第四次巡迴演出引起巨大反響場場爆滿今年三月台灣第五度上演此外還移師北京上海等地巡演

該劇描寫著名體育專欄作家米奇

畢業十六年後在自己的許多理想中迷失了自我米奇偶爾知悉莫利罹患了 「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簡稱 「ALS」俗稱 「漸凍人」)無藥可醫

莫利決定用所剩下的時間把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感動教授給這位世故冷漠追求物質的學生米奇在十四個星期二的時間裡他們展開一連串生命的對話談到愛情工作家庭社區寬恕老年helliphellip還有死亡

教授與學生星期二的相約展開一場又一場 「既幽默又觸動人心」的生命對談

一個是劇壇老將一個是綜藝笑匠金士傑與卜學亮走在一塊要演喜劇還是悲劇連他們也不肯定說這是一齣悲劇演出時笑聲不絕說這是一齣喜劇內容探討生死沉重既然如此觀眾不妨自行來判斷《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哪一種戲

在 「台灣月」記者會上金士傑與卜學亮介紹《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一唱一和一拋一接合拍程度如講相聲當知道他們已合演該劇七十八場最終還會演至一百場彼此間默契的建立可想而知

卜學亮為角色加分正如有些人對卜學亮演舞台劇兼且還是

談生論死的舞台劇感到懷疑卜學亮最初也是「怕吃不下不敢演推了」

擅長逗笑愛開玩笑以前的卜學亮很怕花太長時間演舞台劇 「我喜歡享受愉快過程若是巡演舞台劇有一段時間不可丟掉台辭實在會影響生活由頭到尾只有兩人在台上金士傑的地位崇高我又常演些皮肉戲這齣戲又有點沉重」

反而是導演楊世彭金士傑都沒有放棄卜學亮也許他們都洞察出卜學亮內層的本質與卜學亮私底下相識的金士傑甚至覺得卜學亮能為劇中米奇這個角色加分 「他的演出為觀眾帶來意外驚喜這齣戲是有不可避免的悲傷但阿亮好笑的部分為故事加分米奇本質是憨厚老實後來變得世故圓滑自以為是與阿亮有相近之處我也相信阿亮有憨厚文藝一面」

以往最怕記台辭的卜學亮一旦投入排戲竟發掘出樂趣享受到過程而這些樂趣享受則來自金士傑的挑剔當他背熟了台辭自以為無懈可擊之時卻達不到金士傑的要求「他叫我由第一句台辭重新開始說我不會走

已想飛要我每句說話都要弄清楚當時我反感為何要求那麼多可是當我的演出得到肯定讚美甚至演了七八十場竟邊演邊享受不僅是台辭與生活相通能與觀眾交流觀眾一下子笑一下子哭在街上遇到跑來

稱賞的觀眾加上平日裡想到戲中的台辭畫面以及那些發人深省的句子感覺就是不一樣每一句都有樂趣

真是舒服曼妙」以往對舞台總覺得累這次卻

開心迎接一百場不僅如此卜學亮更收穫了對人生的深切領悟

「以前不想變老老了沒活力玩樂與享受劇中教授對米奇說 『別跟年老過不去樹葉最漂亮是落葉前我已活過你的年紀還多活了』讓自己沒那麼抗拒老曾年輕過有不同經驗也許對劇中不同部分不同話語有不同感觸我很慶幸在這個時候演這齣戲讓我的思想更有內涵」

金士傑為對白動容金士傑飾演劇中的教授可說是毋庸置疑

他對人物的理解與分析精準透徹 「懦弱表面瀟灑的教授有懦弱的一面有他害怕又無法避免的悲傷對年少輕狂的事感到愧疚我不想把他演繹得如聖人般太無趣他不古老有孩子氣純真的一面」

令金士傑印象最深的一場由第一句台辭開始教授 「大學畢業典禮時你在哪裡再見也不說」米奇答 「要告別四年的大學

生涯不敢說再見 」 教 授 「死亡是最大再

見 」 米 奇 「我自己不懂得

說再見」金士傑 「教授一把抱住米奇這就是說再見」

為了親身領略劇中教授同樣的病患金士傑曾接觸過 「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病人每個病人有不同反應每個人對病者又有不同反應 「人們永遠不敢看醜老殘障故意看美麗的事物大家沒搞清楚永遠不去面對根

本沒勇氣這齣戲猶如心靈雞湯讓觀眾在笑聲中接受自然的苦果」

問金士傑有沒有找到自身與教授的共通處他覺得是反社會反體制的部分 「很認同他反社會反物質反金錢我們在台灣早期搞劇場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都很窮有車有房都不要投入藝術上的追求教授的理念與這不謀而合所以演起來非常稱心」

只是至今金士傑尚未能確定的到底這齣是悲正劇還是喜鬧劇他笑言是「悲喜劇內裡很多喜劇元素誰能定義是哪

一種劇」喜鬧劇也好悲正劇也好觀眾看一

齣戲有十四堂課的收穫就是好戲

劇目《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場地葵青劇院演藝廳日期十一月二十三日時間晚上七時半至十時十分

本報記者 洪 捷

名家樂友演奏紀念德布西名家樂友演奏紀念德布西

【本報訊】記者楊楠上海報道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莫言最新作品系列日前由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書城聯袂首發從二五年的《與大師約會》到二

八年的《檀香刑》《生死疲勞》從二九年的《蛙》到今年的 「莫言作品系列」上海文藝出版社與莫言一直保持合作關係擁有莫言十六部作品的出版權利

莫言自一九八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 「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其中許多作品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作品豐富的想像力天馬行空的敘述力魔幻現實的故事背景深受國內外讀者的歡迎去年莫言長篇小說《蛙》榮膺第八屆 「茅盾文學獎」

此次出版的 「莫言作品系列」包括了作者全部十一部長篇小說五部中短篇小說選集其中包括《蛙》(長篇小

說)《檀香刑》(長篇小說)《豐乳肥臀》(長篇小說)《生死疲勞》(長篇小說)《酒國》(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長篇小說)《四十一炮》(長篇小說)《紅樹林》(長篇小說)《十三步》(長篇小說)《食草家族》(長篇小說)《天堂蒜薹之歌》(長篇小說)《師傅越來越幽默》(中篇小說集)《歡樂》(中篇小說集)《懷抱鮮花的女人》(中篇小說集)《與大師約會》(短篇小說集)《白狗秋千架》(短篇小說集)全套售價人民幣六百二十元可單本購買

在莫言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時間上海文藝出版社就緊急調運紙張重新製作封面安排各地印刷廠加印首批圖書已於近日全部投放市場目前各地印刷廠正在加班加點印刷莫言作品同時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圖書市場短短幾天上海文藝出版社已經下達印製任務二十萬套並根據全國書店的訂單和銷售情況隨時準備加印

莫言作品系列在滬首發

「莫言作品系列」 中的《紅高粱家族》(左)和《蛙》 本報攝

【本報訊】香港名家樂友將聯同內地青年指揮家楊洋及本地女高音鄺勵齡舉行一場音樂會以慶祝法國作曲家德布西誕生一百五十周年

指揮家楊洋助陣指揮家楊洋助陣音樂會於十一月十七日(星期六)晚上八時在荃灣大會堂演奏廳舉

行樂團將派出逾三十名樂手聯同鄺勵齡演出本地作曲家林丰改編德布西的《五首歌曲》(包括《黃昏的和諧》《在花園裡》《美麗的黃昏》《消沉》及《致簡》)亦會演奏德布西的《牧神的午後前奏曲L八十六》室樂版(荀伯格改編)史博的《F大調大九重奏作品三十一》及理察史特勞斯的《中產階級的紳士樂團組曲作品六十》

香港名家樂友由一群本地音樂家組成樂團致力把高質素的音樂表演帶給樂迷並經常在不同形式的音樂會中獻藝積極向市民推廣古典音樂樂團曾與多個海外樂團合作包括芝加哥交響樂團莫斯科演奏家室樂團及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等

即將首度在港獻技的楊洋曾於二六年在希臘舉行的米特羅普洛斯國際指揮大賽中奪得第一名成為該項國際大賽中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指揮他生於音樂世家自幼學習鋼琴後學習指揮並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

女高音鄺勵齡獻技女高音鄺勵齡獻技一九九八年楊洋在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開始了他的職業指揮生

涯並連續八屆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執棒歌劇與音樂會作為中國最活躍的指揮家之一楊洋與內地主流樂團及歌劇院合作密切現為中國愛樂樂團常任指揮及杭州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

鄺勵齡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其後到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深造以優異成績考獲研究生文憑二一二年她於荷蘭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取得音樂碩士學位現就讀於荷蘭國家歌劇學院

本年四月鄺勵齡於奧地利舉行的泰利亞雲尼國際歌劇大賽中分別奪得亞軍觀眾獎及最佳女高音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香港音樂家她其後更獲邀在格拉茨歌劇院完成優勝者演出及到巴德拉德克爾斯堡與格拉茨愛樂樂團作音樂會演出

香港名家樂友音樂會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 「德布西年」節目之一門票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節目查詢可致電二二六八七三二一

香港名家樂友將舉行音樂會慶祝法國作曲家德布西誕

生一百五十周年

內地青年指揮家楊洋

本港女高音鄺勵齡將在音樂會上獻技

訪問現場有座鋼琴卜學亮邊彈邊說劇中也有一幕彈琴戲聽琴的是金士傑 本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