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新观察 - xnwbw.com file新观察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新闻热线 8244111 广告热线...

1
新观察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新闻热线 8244111 广告热线 8248965 06 B 专刊部主办 责编 / 马可唐 文/刘英团 今日评论 今日评论 画说★画说★画说★画说 画说★画说★画说★画说 画说★画说★画说★画说 聚焦★聚焦★聚焦★聚焦 必须对档案造假“零容忍” 文/张传发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无影灯下 无影灯下 文/第三只眼 第三只眼 “罐装空气” 近日国内多地受雾霾困扰,来自国外的罐装“清 新空气”热销中国,售价最高499元。广州呼吸疾病研 究所副所长郑劲平教授称:从生理上说,这种罐装空气 对人的健康并没有太大作用。有些人吸了这种空气 感觉好,纯属是心理作用。 雾霾肆虐,各路段子手大显身手,段子都可以编 个笑话集了。一则不是段子的新闻也充满了幽默的 味道:天津市气象局透露,本周天津将迎来两次雾霾, 一次持续两天半,一次持续四天。一周也就七天,结果 六天半有雾霾,而且分为两段,同志们就抓紧那半天呼 吸吧!有土豪说,无妨,可以买进口空气抽空吸个几 口。是,你有钱,你可以买空气,但专家说“然并卵”。 其实, “空气罐头”的热销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一 罐子聊胜于无却还要花费不菲的加拿大空气,背后潜 藏的是公众对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的忧虑。文/大 汗 “偏见地图” 近日,一幅“中国偏见地图”在网络热传。据称这 幅颇具娱乐色彩的地图基于“大数据”绘制,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各省份在网友心目中的印象。北方视南 方“好赚钱”,南方看北方“很暴力”……事实上,这些标 签化的看法背后,不难看出地域偏见的影子。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快,外地人如何 看待当地人、当地人怎么认识外来人,成了一个重要问 题。如果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难免会形成以偏 概全的刻板印象。一些人把个人的遭遇延伸为整体 状况,从而给一个省市“差评”,容易造成偏见流传。说 到底,小视角容易误读大整体,个人体验不能拼成一地 一省全貌。 小到城乡风貌,大到历史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其 独特的气质,这也是文化多元、世界多彩的魅力所在。 就个体而言,与其总结“地域偏见”,不如升级文明观 念、打开认知视野,多一些包容和深入了解。如能将 “偏见地图”绘成“好感地图”,相信更能促进不同地域 人群之间的交融互鉴。 文/李亚鸽 学生购买一套百元左右的校服,竟被教育 主管部门、学校、班主任联合吃掉十多元的“回 扣”。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曝光校服腐 败案件引发社会各界关注。2015年7月以来, 新华社记者先后四次赴当地调研发现,小小校 服腐败利益链条“不简单”,上有红头文件“开 道”、校服企业垄断经营牟利,下有教育主管部 门和中小学校“揩油”。而这腐败利益链条在 当地存在十数年。 过去,从小学到中学,很多人学生时代没 穿过校服。那时候,学校还是学校,学生还是 学生,天并没有塌下来;而当下里很多“栋梁之 才”,一个个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当年 他们在小学、中学期间也并没有穿过校服,也 不影响其“茁壮成长”;反观之,大学生不穿校 服,照样还是“大学生”,大学照样还是“大学”。 通常,人的本性是逐利的。既然中小学生 必须购买学校指定的校服,市场经济环境下,竞 争激烈,企业要想获得生意,往往会挖空心思去 行贿,而有人“行贿”就有人“受贿”,小小校服竟 成“唐僧肉”,而后勤办、学校、班主任层层吃“回 扣”,校服衍生出诸多“是是非非”,甚至也让有些 人去坐牢。所以说,要讲“深化改革”,要讲“壮士 断腕”,要讲“釜底抽薪”,那就应该痛下决心“取 消校服”,从而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或许有人会说,军队有统一的服装,学校为 什么不能有统一的校服?当然,军队要讲“步调 一致才能得胜利”,官兵们穿军服那是便于打胜 仗;学子们“打胜仗”就是要“学习好”, “勤于学而 敏于思”,这与穿什么服装没有多大关系。至于 说“便于区分”,让学子们胸前别个校徽就是了。 退一万步说,教育行政部门能说出一千条 理由来证明“中小学生必须穿校服”,这样的“下 下策”也不妨可以“换个玩法” —教育行政部 门推出若干个不同式样、规格、颜色的“校服标 准”,让企业去生产,让企业拿到市场与学生及 其家长“自由买卖”,校长与教育局长,包括班主 任老师,谁也别想染指“校服生意”,如此这般, 又何来“校服腐败”? 反贪,不该永远“纪检很忙,检察院很忙”, 应有釜底抽薪的“制度创新”,从而让人“无法 贪”,这才是遏制腐败的“上上策”。 “裁缝转行” 牛肉和猪肉价格悬殊,受暴利驱使,少数肉贩动起 了歪心思,通过添加硝、牛肉精、胭脂红等将猪肉制成 “牛肉”,还有更离奇的:华某某妻子原是裁缝,她用针线 将猪腿“嫁接”在牛腿上,外面蒙上牛皮,缝合后伪造成 牛腿出售。1月6日,安徽明光警方破获该案件,涉案9 万余元,犯罪嫌疑人华某某夫妇已被刑事拘留。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听说过“挂羊头卖狗肉”,如 今又闻“挂牛腿卖猪肉”,性质都是卖假货,坑害消费者, 捞取不义之财。在对问题食品打假的背景下,不良商 贩如此变着法地制假售假,折射的不仅仅是一些卖家 缺乏诚信意识,更是在践踏法律法规底线。这类没良 知的商贩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成本低、违 法风险低。因而,要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去沉疴须下猛 药。不如此,不足以产生令其刻骨铭心的威慑力。 对如此变着法地制假售假,监管部门难辞其咎,撇 不清责任。让消费者凭着肉眼去识别假货,恐怕难为 了消费者。而监管部门在识别假货方面,具有消费者 难以企及的优势。问题在于:若监管部门不作为或慢 作为,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识别假货的技术设备再 好,也是摆设。因而,须对失职渎职的地方监管部门实 行最严厉的问责,严格责任追究制,问责要动真格,绝不 能走过场。 文/于文军 本版漫画/春 鸣 广西兴安县实验小学食堂通过虚增成本 开支,虚造账目,套取学生伙食费288.58万元, 其中以各种理由发放教师福利 248.45 万元。 2015 年 12 月 29 日,桂林市纪委在全市下文通 报了唐某、马某的违纪问题。兴安县纪委已将 2 人涉嫌违法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检察机关, 目前案件尚在处理中。 平心而论,学生交的伙食费,假如非要“一 分钱都不少”地统统吃进肚子里,才算没有浪 费,没遭滥用,当然有些太过绝对。事实上,正 如下馆子点菜,不可能要求按照菜场的菜价埋 单。学生伙食费的范畴,当然也应涵盖餐厨之 类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食堂的运营 成本出在学生伙食费上,的确也无可厚非,毕 竟,学校如将食堂外包,伙食费其实仍要承担 商家利润。 令人称奇的是,学生伙食居然成了学校的 一门隐秘生意。学校食堂的实际支出仅占学生 所交伙食费的26.17%,每个学期更是产生巨额 利润,其中248.45万元以各种名目成为教师福 利。学生的伙食费,承担的显然早已不是必要 的餐厨成本,究竟下了谁的肚,当然更需追问。 好在,套取学生伙食费的校长,已然犯案 落马,学生伙食费发福利事件,看来已追责到 底。不过,学生伙食费成福利,恐怕还不能止 于个案追责,是否只是冰山一角,其实更需彻 查。事实上,学生的伙食费究竟有无善用,不 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基 本营养与健康成长。那么,当下中小学食堂运 营的普遍状况如何,学生们的餐食质量怎样, 学生的伙食费有没有被花在刀刃上,并真正保 证学生的营养与健康,更应成为终极追问。 而当下中小学食堂的餐饮质量,恐怕要比 校车更糟糕。在很多地方,除了当地个别名校 食堂之外,绝大多数中小学食堂的餐饮质量, 基本都乏善可陈,口味不佳,不合中小学生胃 口也就罢了,在食材新鲜程度、营养搭配方面, 更是缺乏呵护下一代人体质的基本责任。而 其成因并非学生伙食费交得少,食堂难为无米 之炊。以小学生的食量, 8 元午餐费是不是真 的做不出营养均衡的可口午餐,问题显然并不 全出在钱上。而撇开央企公务部门那些高大 上的食堂不论,即便与社会各级各类食堂相 比,中小学食堂餐饮质量垫底,这无疑要比校 车问题更令人尴尬脸红。 笔者曾旅居英国,和英国朋友聊到学校餐 饮质量,发现英国父母学生普遍满意度很高。 之所以如此,要归功于一位媒体人拍摄纪录了 英国中小学午餐如何出炉,其中不乏质量很 差甚至不健康的垃圾食品,节目播出后轰动英 伦,成为校园丑闻,并触发了英国对中小学餐 饮的洗心革面。假如咱们也拍一部《舌尖上的 校园》,相信同样震撼,若能推动中小学食堂的 改观,则更是功德无量。 学生伙食费成了教师福利,背后的中小学 餐饮质量乱象,其实更应关注。而除了财务层 面避免学生伙食费的跑冒滴漏之外,对于中小 学餐饮质量的保障,更应建立相应的标准、监 管与问责机制。惟其如此, “学生伙食费”才有 望出品合格版《舌尖上的校园》。 记者从中组部获悉,全国干部人事档案专 项审核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第一批即省管干 部档案专项审核工作目前基本完成, 420名省 管干部因档案造假受到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 186人因档案问题被记录在案,未查清前不得 提拔或重用。 干部档案是记载干部基本信息、政治思 想、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内容的文 件材料,是历史、全面地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但是,在档案中修改年龄、增删履历,将背景材 料整体“洗白”,却是一些地方干部人事管理中 的“潜规则”。比如,轰动一时的“骗官书记”王 亚丽,档案中除性别是真的外,姓名、年龄、履历 均是假的,其档案中 90 多枚公章中,有三分之 一以上是假的。 “洗白”档案,造假骗官,个别人 在权欲的诱惑之下偶尔做出蠢事不奇怪,但如 果形成一种现象,形成一种人所共知的“秘密” 或“规则”,就有必要问个为什么了。从公开的 案例看,造假人员背后不但有“高人”协助,还存 在钱权交易并使档案造假变得一帆风顺。 档案造假、注水,是最大、最不能容忍的腐 败。档案的使用、调取有着严格的流程及制度, 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档案袋里装的什 么、写的什么,更别说根据“需要”在档案中修改 年龄、增删履历以及将背景材料整体“洗白”了。 对档案造假必须“零容忍”。这是因为,几 乎所有参与档案造假的都是领导干部,普通老 百姓一没有接触到档案的机会,二没必要“美 化”档案。若没有一定“能量”和背景,普通的公 务员想“美化”档案几乎是不可能的。 应依法向档案造假“亮剑”。法律规定,涂 改、伪造档案的,轻则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重则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 工作中, “涂改干部档案,或者在干部身份、年龄、 工龄、党龄、学历、经历等方面弄虚作假”是“十不 准”的行为之一。从党纪国法上看,档案造假不 是小事,不仅是道德的瑕疵,更是在践踏法治。 遏制档案造假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 次运动式的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也不足以 从根本上解决人事档案造假的积弊。所以,仅 被查出来的人因为档案造假受到了一定的影 响或惩处,这是不够的。这些人因为档案造假 者被查出来或者付出了法律的代价,是因为党 和政府掀起了反腐风暴,要“老虎”、 “苍蝇”一起 打。如果档案造假的“根须”没被斩断, “风暴” 过后,档案造假是否还会死灰复燃?个别的 “倒霉蛋”被查出来,非但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反 而会引发“同情”。 治本之策,一是要动态化、常态化地对公 职人员人事档案分级、分批展开系统专项审 核,各级别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档案均应纳 入审核范围。同时,清理和查处档案造假的 人,以及参与档案造假的人和在档案管理中涉 嫌渎职失职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警醒更多的 人;二是要完善制度,让档案管理规范化、专业 化。其中,既要通过堵塞漏洞不给权力插手的 机会,也要让档案不至于轻易即可被修改。比 如,改变档案的“黑箱”化管理模式,建立档案数 据库并全国联网,为社会监督创造条件,使想造 假的人“不能”或“没有机会”造假。 近日,正值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季,记者走 访多场招聘会后发现,博士生“比不过”本科生、 “海归”不敌国内“土著”、单身的拼不过“有娃 的”,一些传统就业观念中的优势条件正面临挑 战。专家认为,学生求职中出现的所谓“奇葩现 象”,也表明我国就业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和理 性,这也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根据实际 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能盲目跟风。 高学历比不过低学历, “海归”比不过“土 著”,未结婚的拼不过结婚,如此状况难免让人 产生“风水轮流转”的反差感。之前,可以说是 高学历、 “海归”和单身者的天下,而如今却是反 向而行,让传统的观念受到了冲击,甚至发生了 彻底的颠覆。对此专家认为,这种“奇葩现象” 是就业市场成熟与理性的表现,然而事实上却 并非如此。相反,如此恰是非成熟和非理性的 延续性体现,所谓的忠告其实也属于一种矫情。 其实,一个真正理性而成熟的社会里,不 可能出现厚此薄彼的极致化,而是“各取所需” 的合理化存在,并杜绝一切非理性因素的产 生。如果说,之前的唯文凭、学历、身份和婚育 属于一种非理性的话,那么现在反向而行同样 也属于非理性,只是从一种极端而走向了另一 个极端。因为真正成熟而理性的用人市场,是 重能力而非重学历,更不会在雇用人之时,额 外设立过多的非常态性的条件,比如为了让女 性职工不因生育而请假,便在招聘时设立“婚 育优先”的先决条件,堂而皇之形成歧视。 之前的优势成为劣势,这让人难免会产生 某种不适感。其实,不管你是名校也好,还是普 通学校也罢,抑或海归也罢,只要你能胜任某项 工作,那么就符合“人尽其才”的最低标准。然 而事实上却是,传统的就业观念之下,形成了极 坏的供给性误导,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奇葩现 象”,比如有的地方规定只招女生,有的进行了 地域限制,有的则设立其他限制竞争性的条款, 还有的则是赤裸裸的歧视性政策。自然,不能 说之前的歧视性政策出现了逆转,就意味着理 性的回归,更不是成熟市场的到来。 如果对照国外用人市场,不难发现其间的 明显差异。国外对于用人歧视性政策,采取了 极为高压的打压,用人单位一旦有歧视性门槛 的设立,就会遭到道德、行政和民事的多重惩 戒,其在市场上也难以真正站住脚。反之,国内 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到“零容忍”态度,出于“护商 和为商”的目的,对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并没有进 行限制,反倒是给予了保护式纵容。比如大量 的歧视性招聘,堂而皇之见诸于众而没有受到 限制,足以说明外部的约束机制未能发挥作用。 如此情况下,寄望于用人单位的自觉与自 为,而让歧视性政策得到消除并回归理性,并让 市场更加成熟,显然并不现实,其所呈现的也只 是一种假象。市场的理性与成熟,不可能是非 此即彼的风头变化,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 而是对权利、人格与自由的尊重,对于个性张扬 的重视,让每个人都免于被歧视的伤害。此时 的理性才是真理性,此时的成熟也才是真成熟。 惩治“校服腐败”须釜底抽薪 不宜对求职“奇葩现象”贴标签 “舌尖上的校园”何以乱象丛生?

Transcript of B 新观察 - xnwbw.com file新观察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新闻热线 8244111 广告热线...

新观察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新闻热线8244111

广告热线8248965

06B 专刊部主办责编 / 马可唐

☞ 文/刘英团今日评论今日评论 画说★画说★画说★画说画说★画说★画说★画说画说★画说★画说★画说

聚焦★聚焦★聚焦★聚焦

必须对档案造假“零容忍”

☞☞ 文/张传发特别关注特别关注

☞☞ 文/唐 伟无影灯下无影灯下

☞☞ 文/吴 江第三只眼第三只眼

“罐装空气”近日国内多地受雾霾困扰,来自国外的罐装“清

新空气”热销中国,售价最高499元。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郑劲平教授称:从生理上说,这种罐装空气对人的健康并没有太大作用。有些人吸了这种空气感觉好,纯属是心理作用。

雾霾肆虐,各路段子手大显身手,段子都可以编个笑话集了。一则不是段子的新闻也充满了幽默的味道:天津市气象局透露,本周天津将迎来两次雾霾,一次持续两天半,一次持续四天。一周也就七天,结果六天半有雾霾,而且分为两段,同志们就抓紧那半天呼吸吧!有土豪说,无妨,可以买进口空气抽空吸个几口。是,你有钱,你可以买空气,但专家说“然并卵”。

其实,“空气罐头”的热销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一罐子聊胜于无却还要花费不菲的加拿大空气,背后潜藏的是公众对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的忧虑。文/大 汗

“偏见地图”近日,一幅“中国偏见地图”在网络热传。据称这

幅颇具娱乐色彩的地图基于“大数据”绘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省份在网友心目中的印象。北方视南方“好赚钱”,南方看北方“很暴力”……事实上,这些标签化的看法背后,不难看出地域偏见的影子。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快,外地人如何看待当地人、当地人怎么认识外来人,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难免会形成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一些人把个人的遭遇延伸为整体状况,从而给一个省市“差评”,容易造成偏见流传。说到底,小视角容易误读大整体,个人体验不能拼成一地一省全貌。

小到城乡风貌,大到历史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气质,这也是文化多元、世界多彩的魅力所在。就个体而言,与其总结“地域偏见”,不如升级文明观念、打开认知视野,多一些包容和深入了解。如能将

“偏见地图”绘成“好感地图”,相信更能促进不同地域人群之间的交融互鉴。 文/李亚鸽

学生购买一套百元左右的校服,竟被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班主任联合吃掉十多元的“回扣”。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曝光校服腐败案件引发社会各界关注。2015年7月以来,新华社记者先后四次赴当地调研发现,小小校服腐败利益链条“不简单”,上有红头文件“开道”、校服企业垄断经营牟利,下有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揩油”。而这腐败利益链条在当地存在十数年。

过去,从小学到中学,很多人学生时代没穿过校服。那时候,学校还是学校,学生还是学生,天并没有塌下来;而当下里很多“栋梁之才”,一个个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当年他们在小学、中学期间也并没有穿过校服,也

不影响其“茁壮成长”;反观之,大学生不穿校服,照样还是“大学生”,大学照样还是“大学”。

通常,人的本性是逐利的。既然中小学生必须购买学校指定的校服,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激烈,企业要想获得生意,往往会挖空心思去行贿,而有人“行贿”就有人“受贿”,小小校服竟成“唐僧肉”,而后勤办、学校、班主任层层吃“回扣”,校服衍生出诸多“是是非非”,甚至也让有些人去坐牢。所以说,要讲“深化改革”,要讲“壮士断腕”,要讲“釜底抽薪”,那就应该痛下决心“取消校服”,从而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或许有人会说,军队有统一的服装,学校为什么不能有统一的校服?当然,军队要讲“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官兵们穿军服那是便于打胜

仗;学子们“打胜仗”就是要“学习好”,“勤于学而敏于思”,这与穿什么服装没有多大关系。至于说“便于区分”,让学子们胸前别个校徽就是了。

退一万步说,教育行政部门能说出一千条理由来证明“中小学生必须穿校服”,这样的“下下策”也不妨可以“换个玩法”——教育行政部门推出若干个不同式样、规格、颜色的“校服标准”,让企业去生产,让企业拿到市场与学生及其家长“自由买卖”,校长与教育局长,包括班主任老师,谁也别想染指“校服生意”,如此这般,又何来“校服腐败”?

反贪,不该永远“纪检很忙,检察院很忙”,应有釜底抽薪的“制度创新”,从而让人“无法贪”,这才是遏制腐败的“上上策”。

“裁缝转行”牛肉和猪肉价格悬殊,受暴利驱使,少数肉贩动起

了歪心思,通过添加硝、牛肉精、胭脂红等将猪肉制成“牛肉”,还有更离奇的:华某某妻子原是裁缝,她用针线将猪腿“嫁接”在牛腿上,外面蒙上牛皮,缝合后伪造成牛腿出售。1月6日,安徽明光警方破获该案件,涉案9万余元,犯罪嫌疑人华某某夫妇已被刑事拘留。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听说过“挂羊头卖狗肉”,如今又闻“挂牛腿卖猪肉”,性质都是卖假货,坑害消费者,捞取不义之财。在对问题食品打假的背景下,不良商贩如此变着法地制假售假,折射的不仅仅是一些卖家缺乏诚信意识,更是在践踏法律法规底线。这类没良知的商贩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成本低、违法风险低。因而,要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去沉疴须下猛药。不如此,不足以产生令其刻骨铭心的威慑力。

对如此变着法地制假售假,监管部门难辞其咎,撇不清责任。让消费者凭着肉眼去识别假货,恐怕难为了消费者。而监管部门在识别假货方面,具有消费者难以企及的优势。问题在于:若监管部门不作为或慢作为,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识别假货的技术设备再好,也是摆设。因而,须对失职渎职的地方监管部门实行最严厉的问责,严格责任追究制,问责要动真格,绝不能走过场。 文/于文军 本版漫画/春 鸣

广西兴安县实验小学食堂通过虚增成本开支,虚造账目,套取学生伙食费288.58万元,其中以各种理由发放教师福利248.45万元。2015年12月29日,桂林市纪委在全市下文通报了唐某、马某的违纪问题。兴安县纪委已将2人涉嫌违法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检察机关,目前案件尚在处理中。

平心而论,学生交的伙食费,假如非要“一分钱都不少”地统统吃进肚子里,才算没有浪费,没遭滥用,当然有些太过绝对。事实上,正如下馆子点菜,不可能要求按照菜场的菜价埋单。学生伙食费的范畴,当然也应涵盖餐厨之类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食堂的运营成本出在学生伙食费上,的确也无可厚非,毕竟,学校如将食堂外包,伙食费其实仍要承担商家利润。

令人称奇的是,学生伙食居然成了学校的一门隐秘生意。学校食堂的实际支出仅占学生所交伙食费的26.17%,每个学期更是产生巨额利润,其中248.45万元以各种名目成为教师福

利。学生的伙食费,承担的显然早已不是必要的餐厨成本,究竟下了谁的肚,当然更需追问。

好在,套取学生伙食费的校长,已然犯案落马,学生伙食费发福利事件,看来已追责到底。不过,学生伙食费成福利,恐怕还不能止于个案追责,是否只是冰山一角,其实更需彻查。事实上,学生的伙食费究竟有无善用,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基本营养与健康成长。那么,当下中小学食堂运营的普遍状况如何,学生们的餐食质量怎样,学生的伙食费有没有被花在刀刃上,并真正保证学生的营养与健康,更应成为终极追问。

而当下中小学食堂的餐饮质量,恐怕要比校车更糟糕。在很多地方,除了当地个别名校食堂之外,绝大多数中小学食堂的餐饮质量,基本都乏善可陈,口味不佳,不合中小学生胃口也就罢了,在食材新鲜程度、营养搭配方面,更是缺乏呵护下一代人体质的基本责任。而其成因并非学生伙食费交得少,食堂难为无米之炊。以小学生的食量,8元午餐费是不是真

的做不出营养均衡的可口午餐,问题显然并不全出在钱上。而撇开央企公务部门那些高大上的食堂不论,即便与社会各级各类食堂相比,中小学食堂餐饮质量垫底,这无疑要比校车问题更令人尴尬脸红。

笔者曾旅居英国,和英国朋友聊到学校餐饮质量,发现英国父母学生普遍满意度很高。之所以如此,要归功于一位媒体人拍摄纪录了英国中小学午餐如何出炉,其中不乏质量很差甚至不健康的垃圾食品,节目播出后轰动英伦,成为校园丑闻,并触发了英国对中小学餐饮的洗心革面。假如咱们也拍一部《舌尖上的校园》,相信同样震撼,若能推动中小学食堂的改观,则更是功德无量。

学生伙食费成了教师福利,背后的中小学餐饮质量乱象,其实更应关注。而除了财务层面避免学生伙食费的跑冒滴漏之外,对于中小学餐饮质量的保障,更应建立相应的标准、监管与问责机制。惟其如此,“学生伙食费”才有望出品合格版《舌尖上的校园》。

记者从中组部获悉,全国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第一批即省管干部档案专项审核工作目前基本完成,420名省管干部因档案造假受到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186人因档案问题被记录在案,未查清前不得提拔或重用。

干部档案是记载干部基本信息、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内容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全面地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但是,在档案中修改年龄、增删履历,将背景材料整体“洗白”,却是一些地方干部人事管理中的“潜规则”。比如,轰动一时的“骗官书记”王亚丽,档案中除性别是真的外,姓名、年龄、履历均是假的,其档案中90多枚公章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假的。“洗白”档案,造假骗官,个别人在权欲的诱惑之下偶尔做出蠢事不奇怪,但如果形成一种现象,形成一种人所共知的“秘密”或“规则”,就有必要问个为什么了。从公开的案例看,造假人员背后不但有“高人”协助,还存在钱权交易并使档案造假变得一帆风顺。

档案造假、注水,是最大、最不能容忍的腐败。档案的使用、调取有着严格的流程及制度,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档案袋里装的什么、写的什么,更别说根据“需要”在档案中修改年龄、增删履历以及将背景材料整体“洗白”了。

对档案造假必须“零容忍”。这是因为,几乎所有参与档案造假的都是领导干部,普通老百姓一没有接触到档案的机会,二没必要“美化”档案。若没有一定“能量”和背景,普通的公务员想“美化”档案几乎是不可能的。

应依法向档案造假“亮剑”。法律规定,涂改、伪造档案的,轻则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重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涂改干部档案,或者在干部身份、年龄、工龄、党龄、学历、经历等方面弄虚作假”是“十不准”的行为之一。从党纪国法上看,档案造假不是小事,不仅是道德的瑕疵,更是在践踏法治。

遏制档案造假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次运动式的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也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人事档案造假的积弊。所以,仅

被查出来的人因为档案造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或惩处,这是不够的。这些人因为档案造假者被查出来或者付出了法律的代价,是因为党和政府掀起了反腐风暴,要“老虎”、“苍蝇”一起打。如果档案造假的“根须”没被斩断,“风暴”过后,档案造假是否还会死灰复燃?个别的

“倒霉蛋”被查出来,非但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反而会引发“同情”。

治本之策,一是要动态化、常态化地对公职人员人事档案分级、分批展开系统专项审核,各级别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档案均应纳入审核范围。同时,清理和查处档案造假的人,以及参与档案造假的人和在档案管理中涉嫌渎职失职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警醒更多的人;二是要完善制度,让档案管理规范化、专业化。其中,既要通过堵塞漏洞不给权力插手的机会,也要让档案不至于轻易即可被修改。比如,改变档案的“黑箱”化管理模式,建立档案数据库并全国联网,为社会监督创造条件,使想造假的人“不能”或“没有机会”造假。

近日,正值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季,记者走访多场招聘会后发现,博士生“比不过”本科生、

“海归”不敌国内“土著”、单身的拼不过“有娃的”,一些传统就业观念中的优势条件正面临挑战。专家认为,学生求职中出现的所谓“奇葩现象”,也表明我国就业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这也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能盲目跟风。

高学历比不过低学历,“海归”比不过“土著”,未结婚的拼不过结婚,如此状况难免让人产生“风水轮流转”的反差感。之前,可以说是高学历、“海归”和单身者的天下,而如今却是反向而行,让传统的观念受到了冲击,甚至发生了彻底的颠覆。对此专家认为,这种“奇葩现象”是就业市场成熟与理性的表现,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相反,如此恰是非成熟和非理性的延续性体现,所谓的忠告其实也属于一种矫情。

其实,一个真正理性而成熟的社会里,不可能出现厚此薄彼的极致化,而是“各取所需”

的合理化存在,并杜绝一切非理性因素的产生。如果说,之前的唯文凭、学历、身份和婚育属于一种非理性的话,那么现在反向而行同样也属于非理性,只是从一种极端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为真正成熟而理性的用人市场,是重能力而非重学历,更不会在雇用人之时,额外设立过多的非常态性的条件,比如为了让女性职工不因生育而请假,便在招聘时设立“婚育优先”的先决条件,堂而皇之形成歧视。

之前的优势成为劣势,这让人难免会产生某种不适感。其实,不管你是名校也好,还是普通学校也罢,抑或海归也罢,只要你能胜任某项工作,那么就符合“人尽其才”的最低标准。然而事实上却是,传统的就业观念之下,形成了极坏的供给性误导,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奇葩现象”,比如有的地方规定只招女生,有的进行了地域限制,有的则设立其他限制竞争性的条款,还有的则是赤裸裸的歧视性政策。自然,不能说之前的歧视性政策出现了逆转,就意味着理

性的回归,更不是成熟市场的到来。如果对照国外用人市场,不难发现其间的

明显差异。国外对于用人歧视性政策,采取了极为高压的打压,用人单位一旦有歧视性门槛的设立,就会遭到道德、行政和民事的多重惩戒,其在市场上也难以真正站住脚。反之,国内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到“零容忍”态度,出于“护商和为商”的目的,对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并没有进行限制,反倒是给予了保护式纵容。比如大量的歧视性招聘,堂而皇之见诸于众而没有受到限制,足以说明外部的约束机制未能发挥作用。

如此情况下,寄望于用人单位的自觉与自为,而让歧视性政策得到消除并回归理性,并让市场更加成熟,显然并不现实,其所呈现的也只是一种假象。市场的理性与成熟,不可能是非此即彼的风头变化,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而是对权利、人格与自由的尊重,对于个性张扬的重视,让每个人都免于被歧视的伤害。此时的理性才是真理性,此时的成熟也才是真成熟。

惩治“校服腐败”须釜底抽薪

不宜对求职“奇葩现象”贴标签

“舌尖上的校园”何以乱象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