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字”课本...

1
笔者收藏的老课本中,有的使用期很 短 。 例 如 我 手 头 的 这 本《毛 泽 东 思 想 课》 1968 年《语文》课本改名《毛泽东思想课》) 是“如皋海安毛泽东思想教材编写组” 1969 1 月编写的版本。1970 7 月,“南通区 (市)教材组”编写的《政文》又取代《毛泽东 思想课》,成为新的《语文》课本。这两种版 本的教材,使用都在一年以上。只有 1978 3 月版的“二简字课本”,使用时间只有短短 一学期。 1977 12 20 日,《人民日报》《光明日 报》《解放军报》及各省级行政区一级报纸发 表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第二次汉 字简化方案(草案)》,《人民日报》第二日起 即开始试用,这就是所谓的“二简字”。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分为两 个表:第一表收录了 248 个简化字,推出后直 接实行;第二表收录了 605 个简化字。 历史上,国共两党都曾主张汉字简 化。1935 年,国民党第一次推行简化字,遭 到戴季陶等人的坚决反对,不到半年即搁 浅。1952 年,国民党在台湾再提汉字简化, 遭遇胡秋原等反对派强烈抵制,再次搁 浅。中国共产党于 1956 2 1 日在全国 开始推行第一批简化汉字。因为文字改革 是毛主席倡导的,“反对汉字改革,实际就 是反对工农兵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 东思想。”消除了异议,这次文字改革取得 了空前的成功。 1977 12 月,《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草案)》公布,当时,毛泽东已去世。社会上 尤其是知识界,异议不断。笔者的老师蔡毅 就愤慨地说:“蔡”和“菜”简化为同一个字 (“才”加“草头”),这是对“蔡”姓的极大侮 辱。而副局长简化成“付局长”后,则被误解 为姓“付”的局长。至于“量”字被写成“”、 “翻”与“番”写成“反”,结果“产量翻几番”被 写成“产反几反”,“鸡蛋”被简化成“鸡旦”, “圆”字简写成“元”、“元旦”便多了一层含义 “圆圆的鸡蛋”……由于第二次汉字简化的幅 度过大,一些识字者产生了不适应的感觉。 加上改革开放的浪潮正在掀起,过去那种靠 政治运动来实施统一意志的局面已不复存 在。于是反对声浪愈来愈高涨。遂导致 1978 4 月到 7 月,教育部、中宣部分别发出 内部通知,在中小学课本、教科书和报纸、刊 物、图书等方面停止使用第一表简化字。 1978 8 15 日,《参考消息》最后一次使用 了“二简字”。 1980 年起,有关机构开始修订《二 简》,持续到 1985 12 月。在似乎修订完善 的时候,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国家 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 6 月,国务 院转批了国家语委废除“二简字”草案的请 示。随后,国家语委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 表》,共计 2235 个简化字,只对 1964 年编印 的《简化字总表》中的 6 个字做了调整,沿用 至今。至此,“二简字”被彻底否定。 “二简字”课本曾遍及全国,但存世的不 多,笔者手头的这本《语文》是使用“二简字” 的初中《语文》第三册,近日,想配齐一套,上 网搜索,全国范围内只搜索到一家旧书店有 2 册,且价格不菲。 我与颜昌荣同志是十分熟悉的战友。上 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曾经同在著名的“襄 阳特功团”一起工作多年。后来,即使我们 各自的工作岗位多次变动,还始终保持着联 系。在我的印象中,昌荣同志不论在部队还 是转业到地方,在各个岗位上都能创造性地 开展工作,是一位信念坚定、工作积极、创新 务实的优秀干部。 昌荣同志于 2008 11 月退休后,依然 保持着多年工作养成的良好习惯,关注社会 现实,勤于学习思考,笔耕不辍,著述颇丰。 2013 8 月《岁月回眸》一书出版后,他又 耗时三年,联系自身工作、学习、生活的实 践,带着问题认真思索,结合思考潜心写 作。今年 5 月,我去海安看望老战友时,昌 荣同志与我说,他正在写作整理《人生感悟》 一书,后来又把写的文章用微信陆续发来给 我,并要我为他的这本新书作序,言辞恳切, 情真意长,我欣然答应写几句感受。 读了昌荣同志的《人生感悟》,我首先感 受到的,是他的一颗赤子之心。昌荣同志并 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也不求出名博彩。他 曾经坦言:“我写《人生感悟》,是要把自己 人生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整理出 来让大家分享,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得到 与失去、正确与错误等心得体会总结出来, 供大家借鉴参考。”我以为,在当今强调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昌荣 同志的《人生感悟》,彰显了一个党员干部 所应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 品德。 言为心声。据我所知,时下围绕“人生 感悟”做文章的人很多,心态不同,意境不 同 ,给 人 的体验、感觉也势必不同。那么,写 好“人生感悟”靠什么?其关键在于言行一 致,表里如一,说真话,说心里话。具有丰富 实践和人格魅力的人所写出的文章,才有说 服力和影响力。通读《人生感悟》,我深切地 体会到,昌荣同志做到了这些,他是用心写 “人生感悟”的,入情入理,循循善诱,不乏真 知灼见,绝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态。显 然,这样的“人生感悟”洋溢着积极向上的 精气神,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真实可信, 难能可贵,认真读来会给人以不少启发。 昌荣同志信念坚定,敢于负责,性情耿 直,待人真诚,严以律己,公道正派,凭着自 己的不懈努力,逐步走上领导岗位。他深谙 职场拼搏的艰难和不易,感恩领导和同事们 的关心帮助,尤其是长期从事政治思想工 作,对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自有独到见解。他在《人生感悟》中,回 顾个人成长经历,展示自己的心路历程,畅 谈人生理念,总结人生感悟,提炼人生箴言, 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可 以说,这本 10 多万字的《人生感悟》,既是昌 荣同志人生经验的精心总结,更是他无悔人 生的真实写照,相信一定能给人们特别是年 轻一代以有益的启迪。 好书、好文章是应当被赞赏的。尽管昌 荣同志的《人生感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一些 不足,但“瑕不掩瑜”。我由衷地为昌荣同志 的《人生感悟》点赞,期盼这本《人生感悟》能 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 益。 “二简字”课本 夏俊山 《人生感悟》序 潘瑞吉 鸡年来临前夕,在会场上遇到夏俊山老师,我和他提及“夏可风”,他先是一 愣,接着和我说,那是他父亲。我告诉他,在浴室里洗澡时,与当年“五金公司” 的王华益老先生谈及“海安往事”的一些故事,提到夏可风当年是五金公司的仓 库保管员,自行车也是他保管的物资。一番简短的交流,勾起我当年买第一辆 自行车的往事。 三年自然灾害以后,那时的海安人穷啊,谁家有辆自行车,无论是新旧,都 让人羡慕得很。在那个年代,一般工人的月薪是 20 多元,拿 27.5 元月薪的工人, 就被认为工资不低了。当时的机关工作人员,也是现在说的公务员,三四十元 的月薪就不错了,就连一些当副县长的领导,每月工资也是 45.5 元或 51.5 元。而 当时的永久牌自行车,每辆是 167 元,也就是说,普通工人买一辆自行车,不吃不 用要四五个月的工资,机关工作人员也要四个月的工资才买成。当年,不少人 都把拥有一辆上海牌子的脚踏车作为“梦想”,作为过上了好日子的体现,这个 实情,老海安们都记得。 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自行车是要凭票供应的,当年全县三四十个乡镇,每 个乡镇都有供销社,一年能分配到两三辆自行车就不错了,不要说普通老百姓 搞不到“车票儿”,就连乡镇的领导们,几年内也排不上“票儿”的班。工作上需 要的,婚嫁中需要的,生活上需要的,谁不想骑上一辆美观实用的新脚踏车。走 后门、拉关系在当年是普遍存在的,但僧多粥少是现实的,谁能搞到手算谁有 “本事”,这就是当年的现实状况。 当年,最吃香的是“永久”和“凤凰”两个上海牌子的自行车,“飞鸽”牌次 之。后来,有了“金狮”的,还有“大桥”的,但百姓是识货的,一些杂牌的自行车, 骑不了多久就故障不断,特别是镀铬部分,褪色生锈,失去光彩,让百姓很失 望。而“永久”自行车还有一种“五一”载重型的,驮上一只壮猪不在话下,霸气 得很。 有的读者会问,你苏老头儿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说来不怕您笑,当年我在 搬运公司当装卸工,定点岗位就在“五金公司”的仓库。上世纪六十年代,五金公 司在棋杆南巷巷头上,挺大的门面,对面就是县委、县政府,仓库在巷口东侧几十 米处,是以前一大户人家的院落,房子 10 多间,还有个大天井,里面住着张股长一 家人。每年仓库里都要进一批自行车,是在县委东边巷子口从船上卸下来的。 当年的仓库保管员,一个是陈爹,还有一个是夏可风。夏可风这个人挺有意 思的,整天不大说话,心事重重的。我听说过,他是一个“右派分子”,但他工作挺 认真负责的,他签的“完工证明单”上写的字,真是刮刮叫,有点书法家的派头。 时间长了混熟了,老夏和我们交流。1969 年春天,我想走后门买辆上海牌 子的脚踏车,问他能否帮忙?他说,这个忙帮不了,要想买到车子,只有公司的 经理才有这个权力。仗着人熟,我到公司去找经理,说自己在仓库里干装卸几 年,想买辆上海产的自行车。公司业务股的几位同志也帮忙说我工作不错,照 顾一下吧。经理点头了,让人开了票,在上面签了字,我一看,是供应一辆“永久 牌”自行车,心里那高兴劲甭提了。到大厅里缴钱后,我提车子回家。 新车子为我工作和生活解决了许多问题。那个年头,我们经常从海安运电 线杆子到李堡、角斜去, 9 米长重千把斤的电线杆子,用一辆小板车推到五六十 华里的地方,来回一趟上百里,这可不是一般的活计。第一天下午杆子装上车 后,第二天一大早就从海安出发,沿途有几座陡桥,还要相帮推上去。杆子到了 目的地,我把架在板车上的自行车卸下来,电线杆子落地后,用绳子把板车的两 只杠做个平结,然后套在自行车的衣包架子上,骑上拖着板车的自行车回海 安。而一些无自行车或不会骑自行车的老工人,比我们要晚两个多小时才到 家。 有了自行车,我家买粮、买东西方便多了,妻子有时也能搭个便车上班,让 邻居和同事们羡慕不已。逢到看戏、看电影,我家四口人可以同乘一辆车,从西 楹桥到大会堂或电影院去。逢年过节和妻子一起到“水上村庄”去看望 70 多岁 的丈母娘,七八里的路程,一会儿工夫就到,一点也不吃劲。 有了新车子,想向我借的人不少,但我挺“小气”的,一个都不借。我很爱护 这辆宝贝车子,装卸作业时,我都把车子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防止驳漆。正 是由于我的爱护,三年后,这辆车还和新的一样。 我是一个喜欢算账的人, 50 多年前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就是 20 多元 钱,六个月的工资,才能买到一辆自行车。而如今,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能 买到三四辆自行车,这个账一算,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一目了然。实惠,就在我 们身边。 一辆自行车会引出这么多话题,让人想不到,包括当年买自行车难、百姓生 活的真实状况、五金公司的旧址等等。尽管时过境迁,百姓的生活水平好于当 年,但从自行车的老故事中,我们能勾起许多乡愁。改革开放后给百姓生活带 来的变化,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写下这段回忆,期盼引起大家的共鸣。 那年我买“永久”自行车 苏学勤 5版 紫石苑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责编:王德智 组版:魏文

Transcript of “二简字”课本...

Page 1: “二简字”课本 那年我买“永久”自行车本的教材,使用都在一年以上。只有1978年 3月版的“二简字课本”,使用时间只有短短 一学期。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光明日

笔者收藏的老课本中,有的使用期很

短。例如我手头的这本《毛泽东思想课》

(1968 年《语文》课本改名《毛泽东思想课》)

是“如皋海安毛泽东思想教材编写组”1969年 1 月编写的版本。1970 年 7 月,“南通区

(市)教材组”编写的《政文》又取代《毛泽东

思想课》,成为新的《语文》课本。这两种版

本的教材,使用都在一年以上。只有 1978年

3 月版的“二简字课本”,使用时间只有短短

一学期。

1977年 12月 20日,《人民日报》《光明日

报》《解放军报》及各省级行政区一级报纸发

表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第二次汉

字简化方案(草案)》,《人民日报》第二日起

即开始试用,这就是所谓的“二简字”。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分为两

个表:第一表收录了248个简化字,推出后直

接实行;第二表收录了605个简化字。

历史上,国共两党都曾主张汉字简

化。1935 年,国民党第一次推行简化字,遭

到戴季陶等人的坚决反对,不到半年即搁

浅。1952 年,国民党在台湾再提汉字简化,

遭遇胡秋原等反对派强烈抵制,再次搁

浅。中国共产党于 1956 年 2 月 1 日在全国

开始推行第一批简化汉字。因为文字改革

是毛主席倡导的,“反对汉字改革,实际就

是反对工农兵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

东思想。”消除了异议,这次文字改革取得

了空前的成功。

1977 年 12 月,《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草案)》公布,当时,毛泽东已去世。社会上

尤其是知识界,异议不断。笔者的老师蔡毅

就愤慨地说:“蔡”和“菜”简化为同一个字

(“才”加“草头”),这是对“蔡”姓的极大侮

辱。而副局长简化成“付局长”后,则被误解

为姓“付”的局长。至于“量”字被写成“刄”、

“翻”与“番”写成“反”,结果“产量翻几番”被

写成“产刄反几反”,“鸡蛋”被简化成“鸡旦”,

“圆”字简写成“元”、“元旦”便多了一层含义

“圆圆的鸡蛋”……由于第二次汉字简化的幅

度过大,一些识字者产生了不适应的感觉。

加上改革开放的浪潮正在掀起,过去那种靠

政治运动来实施统一意志的局面已不复存

在。于是反对声浪愈来愈高涨。遂导致

1978年 4月到 7月,教育部、中宣部分别发出

内部通知,在中小学课本、教科书和报纸、刊

物、图书等方面停止使用第一表简化字。

1978年 8月 15日,《参考消息》最后一次使用

了“二简字”。

从 1980 年起,有关机构开始修订《二

简》,持续到 1985年 12月。在似乎修订完善

的时候,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国家

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 年 6 月,国务

院转批了国家语委废除“二简字”草案的请

示。随后,国家语委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

表》,共计 2235 个简化字,只对 1964 年编印

的《简化字总表》中的 6个字做了调整,沿用

至今。至此,“二简字”被彻底否定。

“二简字”课本曾遍及全国,但存世的不

多,笔者手头的这本《语文》是使用“二简字”

的初中《语文》第三册,近日,想配齐一套,上

网搜索,全国范围内只搜索到一家旧书店有

2册,且价格不菲。

我与颜昌荣同志是十分熟悉的战友。上

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曾经同在著名的“襄

阳特功团”一起工作多年。后来,即使我们

各自的工作岗位多次变动,还始终保持着联

系。在我的印象中,昌荣同志不论在部队还

是转业到地方,在各个岗位上都能创造性地

开展工作,是一位信念坚定、工作积极、创新

务实的优秀干部。

昌荣同志于 2008 年 11 月退休后,依然

保持着多年工作养成的良好习惯,关注社会

现实,勤于学习思考,笔耕不辍,著述颇丰。

继 2013年 8月《岁月回眸》一书出版后,他又

耗时三年,联系自身工作、学习、生活的实

践,带着问题认真思索,结合思考潜心写

作。今年 5 月,我去海安看望老战友时,昌

荣同志与我说,他正在写作整理《人生感悟》

一书,后来又把写的文章用微信陆续发来给

我,并要我为他的这本新书作序,言辞恳切,

情真意长,我欣然答应写几句感受。

读了昌荣同志的《人生感悟》,我首先感

受到的,是他的一颗赤子之心。昌荣同志并

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也不求出名博彩。他

曾经坦言:“我写《人生感悟》,是要把自己

人生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整理出

来让大家分享,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得到

与失去、正确与错误等心得体会总结出来,

供大家借鉴参考。”我以为,在当今强调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昌荣

同志的《人生感悟》,彰显了一个党员干部

所应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

品德。

言为心声。据我所知,时下围绕“人生

感悟”做文章的人很多,心态不同,意境不

同,给人的体验、感觉也势必不同。那么,写

好“人生感悟”靠什么?其关键在于言行一

致,表里如一,说真话,说心里话。具有丰富

实践和人格魅力的人所写出的文章,才有说

服力和影响力。通读《人生感悟》,我深切地

体会到,昌荣同志做到了这些,他是用心写

“人生感悟”的,入情入理,循循善诱,不乏真

知灼见,绝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态。显

然,这样的“人生感悟”洋溢着积极向上的

精气神,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真实可信,

难能可贵,认真读来会给人以不少启发。

昌荣同志信念坚定,敢于负责,性情耿

直,待人真诚,严以律己,公道正派,凭着自

己的不懈努力,逐步走上领导岗位。他深谙

职场拼搏的艰难和不易,感恩领导和同事们

的关心帮助,尤其是长期从事政治思想工

作,对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自有独到见解。他在《人生感悟》中,回

顾个人成长经历,展示自己的心路历程,畅

谈人生理念,总结人生感悟,提炼人生箴言,

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可

以说,这本 10多万字的《人生感悟》,既是昌

荣同志人生经验的精心总结,更是他无悔人

生的真实写照,相信一定能给人们特别是年

轻一代以有益的启迪。

好书、好文章是应当被赞赏的。尽管昌

荣同志的《人生感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一些

不足,但“瑕不掩瑜”。我由衷地为昌荣同志

的《人生感悟》点赞,期盼这本《人生感悟》能

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

益。

“二简字”课本■ 夏俊山

《人生感悟》序■ 潘瑞吉

鸡年来临前夕,在会场上遇到夏俊山老师,我和他提及“夏可风”,他先是一

愣,接着和我说,那是他父亲。我告诉他,在浴室里洗澡时,与当年“五金公司”

的王华益老先生谈及“海安往事”的一些故事,提到夏可风当年是五金公司的仓

库保管员,自行车也是他保管的物资。一番简短的交流,勾起我当年买第一辆

自行车的往事。

三年自然灾害以后,那时的海安人穷啊,谁家有辆自行车,无论是新旧,都

让人羡慕得很。在那个年代,一般工人的月薪是 20多元,拿 27.5元月薪的工人,

就被认为工资不低了。当时的机关工作人员,也是现在说的公务员,三四十元

的月薪就不错了,就连一些当副县长的领导,每月工资也是45.5元或51.5元。而

当时的永久牌自行车,每辆是 167元,也就是说,普通工人买一辆自行车,不吃不

用要四五个月的工资,机关工作人员也要四个月的工资才买成。当年,不少人

都把拥有一辆上海牌子的脚踏车作为“梦想”,作为过上了好日子的体现,这个

实情,老海安们都记得。

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自行车是要凭票供应的,当年全县三四十个乡镇,每

个乡镇都有供销社,一年能分配到两三辆自行车就不错了,不要说普通老百姓

搞不到“车票儿”,就连乡镇的领导们,几年内也排不上“票儿”的班。工作上需

要的,婚嫁中需要的,生活上需要的,谁不想骑上一辆美观实用的新脚踏车。走

后门、拉关系在当年是普遍存在的,但僧多粥少是现实的,谁能搞到手算谁有

“本事”,这就是当年的现实状况。

当年,最吃香的是“永久”和“凤凰”两个上海牌子的自行车,“飞鸽”牌次

之。后来,有了“金狮”的,还有“大桥”的,但百姓是识货的,一些杂牌的自行车,

骑不了多久就故障不断,特别是镀铬部分,褪色生锈,失去光彩,让百姓很失

望。而“永久”自行车还有一种“五一”载重型的,驮上一只壮猪不在话下,霸气

得很。

有的读者会问,你苏老头儿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说来不怕您笑,当年我在

搬运公司当装卸工,定点岗位就在“五金公司”的仓库。上世纪六十年代,五金公

司在棋杆南巷巷头上,挺大的门面,对面就是县委、县政府,仓库在巷口东侧几十

米处,是以前一大户人家的院落,房子10多间,还有个大天井,里面住着张股长一

家人。每年仓库里都要进一批自行车,是在县委东边巷子口从船上卸下来的。

当年的仓库保管员,一个是陈爹,还有一个是夏可风。夏可风这个人挺有意

思的,整天不大说话,心事重重的。我听说过,他是一个“右派分子”,但他工作挺

认真负责的,他签的“完工证明单”上写的字,真是刮刮叫,有点书法家的派头。

时间长了混熟了,老夏和我们交流。1969年春天,我想走后门买辆上海牌

子的脚踏车,问他能否帮忙?他说,这个忙帮不了,要想买到车子,只有公司的

经理才有这个权力。仗着人熟,我到公司去找经理,说自己在仓库里干装卸几

年,想买辆上海产的自行车。公司业务股的几位同志也帮忙说我工作不错,照

顾一下吧。经理点头了,让人开了票,在上面签了字,我一看,是供应一辆“永久

牌”自行车,心里那高兴劲甭提了。到大厅里缴钱后,我提车子回家。

新车子为我工作和生活解决了许多问题。那个年头,我们经常从海安运电

线杆子到李堡、角斜去,9米长重千把斤的电线杆子,用一辆小板车推到五六十

华里的地方,来回一趟上百里,这可不是一般的活计。第一天下午杆子装上车

后,第二天一大早就从海安出发,沿途有几座陡桥,还要相帮推上去。杆子到了

目的地,我把架在板车上的自行车卸下来,电线杆子落地后,用绳子把板车的两

只杠做个平结,然后套在自行车的衣包架子上,骑上拖着板车的自行车回海

安。而一些无自行车或不会骑自行车的老工人,比我们要晚两个多小时才到

家。

有了自行车,我家买粮、买东西方便多了,妻子有时也能搭个便车上班,让

邻居和同事们羡慕不已。逢到看戏、看电影,我家四口人可以同乘一辆车,从西

楹桥到大会堂或电影院去。逢年过节和妻子一起到“水上村庄”去看望 70多岁

的丈母娘,七八里的路程,一会儿工夫就到,一点也不吃劲。

有了新车子,想向我借的人不少,但我挺“小气”的,一个都不借。我很爱护

这辆宝贝车子,装卸作业时,我都把车子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防止驳漆。正

是由于我的爱护,三年后,这辆车还和新的一样。

我是一个喜欢算账的人,50多年前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就是 20多元

钱,六个月的工资,才能买到一辆自行车。而如今,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能

买到三四辆自行车,这个账一算,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一目了然。实惠,就在我

们身边。

一辆自行车会引出这么多话题,让人想不到,包括当年买自行车难、百姓生

活的真实状况、五金公司的旧址等等。尽管时过境迁,百姓的生活水平好于当

年,但从自行车的老故事中,我们能勾起许多乡愁。改革开放后给百姓生活带

来的变化,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写下这段回忆,期盼引起大家的共鸣。

那年我买“永久”自行车■ 苏学勤

5版 紫石苑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责编:王德智 组版:魏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