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chool in The House and Its Projective City Surroundings · 2016. 11. 14. · 2. Yu-Hsiang Hung,...

4
A School in The House and Its Projective City Surroundings 洪于翔 Yu-Hsiang Hung 淡江大學建築系 》英國建築聯盟學院 在住宅裡的學校與它投射的城市 筆者在2013 ~ 2015 年到AA Master School ( RIBA 系統,無法直接取得英國建築師) 就讀 Projective Cities:一個以建築類型學理論為取向的 都市設計(Typological Urbanism),完成12,500字的 論文,與同時以高雄為主的臺灣南部,跨區域、 都市、建築尺度的設計提案。完成後取得Master of Philosophy (簡寫為MPhil,英國教育系統裡以研究 為導向的碩士學位,同時也是博士候選人,鼓勵 之後繼續往學術知識領域發展)緣起:往返兩個奇怪的建築學校─田中 央與建築聯盟 當我在田中央工讀一年,正職四年之後決 定去建築聯盟唸書,回頭想想這段旅程與其像是 工作後的求學,不如說是在兩個建築學校受訓練 吧! 1 說起學校,大家都會直接聯想到大片的 樹林所構成的完整校舍環境,但是當大家拜訪田 中央與建築聯盟的時候,第一時間都會找不到在 哪。當看到本尊的時候都不禁說出:「這應該是 個民宅吧!」。 是的,這兩個非典型的學校一個位在宜蘭的 farm house,一個則是在倫敦的terrace house。兩者 雖然都在住宅裡,內部都擁有一系列屬於在學校 才會出現的非正式集體空間,例如酒吧、餐廳、 廚房、不被特定定義的學習角,但是這些都扮演 著比傳統學校空間裡的圖書館與工作室等正式空 間更重要的角色──透過滿足人性基本口腹之慾 的氣氛下,放下彼此的位階與成見不知不覺的建 立起彼此信任的社交關係 2 ,強化每個成員的集 體認同感,這些無形的空間力量將原本的住宅類 十五個台灣建築留學生小.故.事 向西走 雲門A-田中央時期作品 45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Transcript of A School in The House and Its Projective City Surroundings · 2016. 11. 14. · 2. Yu-Hsiang Hung,...

Page 1: A School in The House and Its Projective City Surroundings · 2016. 11. 14. · 2. Yu-Hsiang Hung, 'A Contradictory Road Towards Architecture', Urban Flux, 6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A School in The House and Its Projective City Surroundings

洪于翔 Yu-Hsiang Hung

淡江大學建築系 》英國建築聯盟學院

在住宅裡的學校與它投射的城市

筆者在2013~2015年到AA的Master School

(非RIBA系統,無法直接取得英國建築師)就讀

Projective Cities:一個以建築類型學理論為取向的

都市設計(Typological Urbanism),完成12,500字的

論文,與同時以高雄為主的臺灣南部,跨區域、

都市、建築尺度的設計提案。完成後取得Master of

Philosophy (簡寫為MPhil,英國教育系統裡以研究

為導向的碩士學位,同時也是博士候選人,鼓勵

之後繼續往學術知識領域發展)。

緣起:往返兩個奇怪的建築學校─田中

央與建築聯盟

當我在田中央工讀一年,正職四年之後決

定去建築聯盟唸書,回頭想想這段旅程與其像是

工作後的求學,不如說是在兩個建築學校受訓練

吧!註1 說起學校,大家都會直接聯想到大片的

樹林所構成的完整校舍環境,但是當大家拜訪田

中央與建築聯盟的時候,第一時間都會找不到在

哪。當看到本尊的時候都不禁說出:「這應該是

個民宅吧!」。

是的,這兩個非典型的學校一個位在宜蘭的

farm house,一個則是在倫敦的terrace house。兩者

雖然都在住宅裡,內部都擁有一系列屬於在學校

才會出現的非正式集體空間,例如酒吧、餐廳、

廚房、不被特定定義的學習角,但是這些都扮演

著比傳統學校空間裡的圖書館與工作室等正式空

間更重要的角色──透過滿足人性基本口腹之慾

的氣氛下,放下彼此的位階與成見不知不覺的建

立起彼此信任的社交關係註2,強化每個成員的集

體認同感,這些無形的空間力量將原本的住宅類

十五個台灣建築留學生的 小.故.事 向西走

雲門A案-田中央時期作品

45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P002-069-16TA179.indd 45 2016/10/31 下午2:01

Page 2: A School in The House and Its Projective City Surroundings · 2016. 11. 14. · 2. Yu-Hsiang Hung, 'A Contradictory Road Towards Architecture', Urban Flux, 6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Edu-belt, AAPC時期作品-2

Edu-belt, AAPC時期作品-1

46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1610

P002-069-16TA179.indd 46 2016/10/31 下午2:01

Page 3: A School in The House and Its Projective City Surroundings · 2016. 11. 14. · 2. Yu-Hsiang Hung, 'A Contradictory Road Towards Architecture', Urban Flux, 6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型逐漸催化成向心力極佳的教育機構空間。

雖然兩個建築學校的區位與對於建築訓練的

不同:一個位於台灣二線都市旁的鄉村城市註3,

直觀地在巷弄打轉與體驗的同時,也試著用空拍

機的角度從新檢視城市與建築的關係;一個位於

倫敦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強調工具與方法準確達

成建築的實驗,同時也透過史料建立作品的架構

和論述。然而,生長在住宅裡要和空間永遠不斷

奮戰的本性,與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一直是

這兩個學校都具「共享跨文化」的普通性。這個

普通性的觀念,也影響著AA Projective Cities這個課

程:強調基於在一個城市裡,經歷時間脈絡演化

而存在的建築類型下,不斷繼承而且普遍存在的

建築與城市的特定關係。

反璞歸真?從Diploma Unit 6到Projective

CitiesProjective Cities的兩位創辦人 : Christopher Lee

與Sam Jacoby,曾經帶領當年的Diploma Unit 6走

過computational urbanism這段充滿實驗性的時光,

當他們後來要在Master School開課時,我原本以

為會延續之前的教學架構註4。但課程其實選擇回

到更根本的建築,在不同的文化與歷史中已經發

展成形的先例(precedents),更回溯到法國啟蒙運

動時,Quatremère de Quincy和Jean-Nicolas-Louis

Durand受到生物分類學的影響,先後定義出type和

typology的觀念,於是整個課程就圍繞在建築類型

學(typology)上,建立研究建築本身的空間關係也反

映出它所處的城市關係。

整個課程為五個學期,前三個學期主要由

Unit Master和各種不同的顧問授課,第三個學期寫

proposal;後兩個學期要完成融合跨尺度的設計案

和15,000以內的論文,做為取得博士候選人的基本

資格。為了完成論文,課程結構分成三大部分:

studio, workshop, seminar。studio針對每個人所選擇

的typology(term 1)和urban plan(term 2)之間的空間關

係做出批判性的研究;workshop分成兩個部分,一

個是圖面表達與軟體的教學,一個是大大小小的

論文討論;seminar則是根據每學期針對typology、

urban plan等知識領域授課,每堂課將會先由一位

學生導讀相關內容做為開始。

雖然到最後還是有工坊的雷切和3D print噴模

型,不過以工具操作為導向倒不是這個課程的著

重的地方,重點反而是如何運用你所取得的知識

做為設計工具,看到這裡是不是跟想像中的AA不

一樣了呢?

想像中的AA?Projective Cities後的實際

樣貌

「參數化」、「非線性」或是製造與型式工

場,好像是大家對AA無論是RIBA的教學系統註5或

是Master School的既定印象。在AA多元的unit教學

系統下,背後需要的是扎實的理論與研究方法,

還有「你」站在歷史哪個角度來投射你的設計,

更有趣的是,AA的RIBA系統每年除了選出作品的

honour之外,也會舉辦大小論文的選拔比賽。

這個深刻且銘心的理解,是我痛苦地陸陸續

續寫了兩年大大小小的論文、在倫敦與AA圖書

館裡反覆地找臺灣的史料、用CAD描了無數與分

析的在臺灣非常一般的建築和他所存在的城市裡

出現的特定關係,再聯結回與同時代的歐洲城市

London、Paris、Barcelona關於urban design發生的諸

多觀念,例如: Regularisation,在日據時期的的臺灣

就是市區改正,在biopolitics的觀念下,以公共衛

生與基礎設施為主的城市改造,產生建築與都市

之間的現代化的inter-space:「亭仔腳」。筆者發

現當時的都市設計,似乎繼承了Garden City的基本

空間觀念:從neighbourhood unit裡的小學與市場街

出發,透過parkway向外延伸都市空間,提供人口

良好的生活環境的同時是為了達成統治的目的,

47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P002-069-16TA179.indd 47 2016/10/31 下午2:01

Page 4: A School in The House and Its Projective City Surroundings · 2016. 11. 14. · 2. Yu-Hsiang Hung, 'A Contradictory Road Towards Architecture', Urban Flux, 6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成為戰時南海戰線裡重要的勞力與補給城市。然

而,這樣的發展也影響了當代高雄的市中心一直

處於郊區化、人口分散難以集中,以至於當它要

邁向以知識生產為導向的城市產生了很大的問

題。

「等等,你在講什麼?」寫到這裡,大家好

像會出現這個疑問,其實這也是這兩年來不斷出

現的問題:第一個部份是,在 Urban Design用的

語言好像跟做Architecture的時候不太一樣,原本

的柱、牆、樓板的建築元素,在這裡變成slab、

podium、interspaces等都市設計元素;第二個部分

是,對於理論與歷史的理解都很抽象,就像是之

前提到的Regularisation這個字,不單只能從「英

文」的意思去理解,更要透過很多不同時代與文

化的「案例」去定義,所以我們花很多時間寫

glossary,透過寫的這個過程,了解相對應的空間

及建築類型知識做為立論基礎。

理解建築類形演化的脈絡對整個城市演進

的過程是重要的,藉由梳理過去的線索來理解當

前的問題,推演出哪些變因在引導城市演化的方

向?再來是建築間的群組關係,沒有任何單元可

以單獨運作,只有在連動的狀態下這些單元才能

充分顯現,例如:學校、住宅、市場這些簡單的

城市建築之間的social diagram,成為我們理解的學

區。

慢慢的理解這個課程的意圖:建築其實是

城市發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為了知道城市

的問題,其實可以透過再定義它所一直存在的建

築(dominant type),將會了解某個區域運作的共

性(commonality)與聚焦到它特定的問題,它的結

果來自於種種政策、社會政治、歷史、經濟的發

展中,如生物一般不斷的演化、消失或突變,於

是設計問題就在這些演化的分歧上提出見解和看

法。

後記

結束課程之後,覺得日本對於臺灣的城市

空間與建築的影響很大,有段時間找到了幾個在

日本的工作機會。然而靜下心來想想,與其不

斷往外跑,不如好好地了解自己!再度地又回到

了田中央建築學校,繼續累積實踐也不斷的創作

與論述,同時與大學同學,林泓宇成立Infopolis

Studio,持續地研究從市區改正到當代的臺灣城市

中,建築和都市之間互相如何影響的系譜關係。

註釋:

1. 對將來會在英國工作的人來說,唸RIBA (英國皇家

建築師協會)授予的課程就是建築師訓練的一部分。

2. Yu-Hsiang Hung, 'A Contradictory Road Towards

Architecture', Urban Flux, 6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2014), pp. 22-27.

3.S heng-Yuan Huang and Yu-Hsiang Hung, 'Fieldoffice

Architects in Situ: Re�ecting on the Rural-Urban Mix in

Yilan, Taiwan',in Architectural Design, Vol. 86, Designing

the Rural: A Global Countryside in Flux, ed. by Joshua

Bolchover, John Lin and Christiane Lange (London:

WILEY, 2016), pp. 58-65.

4. Christopher Lee and Sam Jacoby eds, Typological

Formations: Renewable Building Types and the City

(London: AA Publication, 2007) p. 7.

5. 等同於臺灣大學部的1~5年級,不過有以下的不

同:1~3年級(大學部)取得RIBA part 1資格,4~5年級

(dipolma)取得RIBA part 2資格。

48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1610

P002-069-16TA179.indd 48 2016/10/31 下午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