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悠游里洞桥...

1
贵驷桥东南面,是有着109年历史的贵驷小学。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时任镇海县教育会 长的刘崇照筹资数万银元建了一所“两等小学”。清 末民国初的“两等小学”包含初小和高小,是完整 的小学。刘家原有“宝善堂”,小学因此取名为“宝 善学堂”。现存“宝善堂”匾额为清代镇海籍书法家 盛本所书。盛本也书写过“团桥”二字,至今仍镌 刻在桥石栏上。 宝善堂名字的出处为 《礼记·大学·楚书》 一文: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这一层意思由刘崇 照照搬到教育事业中来,为的让乡里子弟继承善良 美德。宝善堂第一任校长是曾留学日本的医学专家 余岩,以后由刘安舲、刘安川等主持学校,吸引当 时贵驷集镇及附近众多农村子弟入学。当代中国生 物物理学奠基人、细胞重建学说创立者贝时璋院士 是该校早期校友。 1910年 (清宣统二年),里洞桥人刘奂在贵驷桥 北兴建初等小学一所,取名“驷桥学堂”。 1920年,刘崇照病故。之后,两校因经费困难, 难以为继,特别是宝善学堂遭火灾,学生只好搬到 刘氏祠堂上课。 1934年,贵驷镇镇长刘占坤为解决两校经费和 校舍问题,发动在上海经商的贵驷籍人士,为家乡 筹募办学资金,得到刘聘三等十余人响应和资助, 共募得银元六万元。之后,刘占坤仿摹奉化武岭学 校模式,在贵驷中大河东建西式新学校一座,取名 驷桥小学,宝善学堂并入该校。如今,驷桥小学这 四个字依然题在校园的西门楣上。 之后该校几经易名,2002年1月,由于行政区域 调整,学校更名为镇海区贵驷小学。 学校门卫金师傅气喘吁吁跑去请示校长,可否 允许记者入内拍摄。得到许可,我们尽量放慢脚步, 进入校园。正对着学校大门的礼堂,青砖地面,铁 艺窗户,回廊相通,是当年的老建筑。校园绿荫遍 地,花香扑鼻,像是一座花园。只有琅琅书声,从 扇扇窗户中飞出,提醒我们身处校园。 广告许可证甬广固!""#"$ 广告部!"#$%&!% 记者部!"#$&'((!"#)!)#* 编辑部!"#$*)$& 投递投诉%&!&!%&$%&!'("((!&!'($%! 地址宁波市镇海区南大街 '" 编辑部邮箱)*++,++-!&./01 !"#$%&'%&( 星期二 编辑 成桂平)电话*+!,$-," 组版 王梨 校对 周秉 镇海视界 4 53 ■记者陈饰 见习记者樊中泳 文/摄 “村里有点意思的地名有两个:王家团和里洞 桥。”史大姐一直居住于此,对里洞桥村的老地名很 熟悉。她说,王家团的团是指古代盐场管辖地段, 后有王姓居住,故称“王家团”。据明嘉靖《定海县 志》 载,盐场应起于宋、元之间,属清泉盐场管辖。 资料记载,王家团盐场地处东海边滩涂,倭寇几次 由此入侵,流窜袭击团桥等地。 至于里洞桥,其实是当地好几座桥的混称。中 大河从里洞桥村穿村而过,沿河而建的民居实际上 由数个地块组成。地块之间彼此架桥通行,最核心 的一座桥,架在三个地块之间,上面刻着“贵驷桥” 三个字。当地老百姓称贵驷桥为“一桥连三路”,即 指通向三个方向。 在史大姐带领下,我们穿过窄巷,走到河岸边 一处极为宽敞的三角地带,这便是依托贵驷桥建立 的老街了。街面最宽处约有10米,一眼望过去,河 两岸多为单层或两层的江南民居,屋面不高,斜坡 顶,黑瓦面。 桥东有两家老店,一家挂着“宁波盛滋记酿造 厂贵驷营业部”的牌子,实际上出售小杂货。店铺 经营者是50多岁的刘大哥,他说店前这块牌子至少 挂了有30多年的时间了,依旧是当初的模样。“上 次有人说是文物,印证盛滋记的历史。我不敢不好 好保存。”刘师傅说,盛滋记是一家百年老店,酿造 厂只是其中的一间厂。当年,店中出售的老酒、酱 油、米醋、豆瓣酱、酱豆腐等,在整个甬城都算有 名的。 另一家是贵驷老面店。一老一少两名手工艺人 正在太阳下晾着手工长面。老太太拿着剪子“咔嚓 咔嚓”把晾干的面剪好,小伙子拿着两根长筷子将 面挑开,捋直。银丝般的长面挂满架子,顺顺溜溜 垂下来,又细又直。“要吗?正宗的手工长面,8块 一斤。”小伙子招呼我们。 据说,贵驷本地有一位叫刘益生的商人,他在 老街上开过“生大米行”和“生大酒行”。不过,我 们转了两圈也没见到这两块招牌。估计时日太久, 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了。 来来去去的老街居民,没有城市里那种匆匆忙 忙的脚步。他们挎着菜篮,领着孩子,骑着三轮车, 不紧不慢地做事。 访 走出校园,离开宽阔的老街,我们又绕回弯弯曲 曲的小弄堂里。 小弄堂的风情,从每一个角度看过去都不一样。 葫芦秧子,小花圃,还有小手工作坊,在一片充斥着 生活气息的老房中,掩藏着一些名人故居,比如太史 第和太史弄。 太史弄得名于太史第,太史第便是刘崇照的故 居。刘崇照,名颐翘,字楚芗。他是光绪庚寅进士, 做过翰林院庶吉士。后到江苏任盐城知县,在当地有 “刘青天”之誉。刘崇照告老回乡后,热心办水利、 建北闸、办学校、办清丈局 (相当于现在的土地局)。 农民感念他的恩德,在北闸旁为他建立祠堂。刘崇照 先后担任过乡约局长、县教育会长、县知事、山西检 察厅长等职位。因为操劳过度,58岁去世。 我们眼前的太史第建成于清代,据说当时占地 1599平方米。这座老宅现在被分割为好几套小房子, 供几家人居住。第一次我们匆匆路过,见到几家门户 虚掩着。到了第二次正式前来拜访时,那些房门居然 不约而同关上,怎么也叩不开了。 太史弄最东面的一间小屋,被改建成三开间门 面,三名年纪相仿的阿姨坐着聊天。在她们口中,太 史第是那样的宽阔、神秘、美丽,诸如前后两正房、 左右两厢房,诸如四合院重檐两层楼,诸如硬山顶砖 木结构等。然而现在住在那里的人,不再熟悉。 由于不得其门而入,太史第的廊檐宽阔,明堂宽 敞,四廊环绕,我们只能凭着想象去领会一番了。探 出墙面的葫芦藤,似乎在笑说:“错过便是告别,往 事散入云烟。”再也追寻不得了。 西 太史第拒绝了我们,刘聘三故居 却敞开着大门。 从太史第西面弄堂走四五十步, 来到刘聘三故居。 这处故居中西合璧,全宅完整。 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1500 多平方米,为刘聘三发迹后于1933年 建造的。刘聘三为宁波帮实业家,曾 任中华劝工银行总经理、宁波旅沪同 乡会常务理事、镇海旅沪同乡会副会 长等职。 故居中包括二进楼屋和东西厢房, 廊檐布置罗马式圆形水泥柱,铺马赛 克地砖,历多年而色泽鲜艳,保存完 好。此外,故居还存有水泥结构凉台。 带路的史大姐得意地拿脚蹭着地 面说:“看,老底子的马赛克漂亮吧? 颜色一直不掉。”史大姐的说话声,惊 动了故居管理员小刘先生。得知我们 要寻找老宅资料,小刘先生在故居墙 面搜寻一遍,又在各类文件中搜寻一 遍,不好意思地说:“对不住,老宅 的文史资料实在没有。” 故居院子正中,是一株多年生金 桂。季节正好,金桂悠悠吐香。枝繁 叶茂,一棵树便占据了院子一角。 故居的左右两面各有一个小院子。 通往小院子的门,狭长的门面被漆成 了深海蓝的颜色,顶上有一个半弧的玻璃面。东面的铁 艺窗是老样式,门廊下摆着的铁艺长椅也是老样式,让 我们见到了民国洋化家具精致的一面。 这里现已成为里洞桥村老年活动室。三三两两的老 人进进出出,打麻将、晒太阳、看报纸、闻桂花、聊聊 天,日子再是惬意不过。 步出刘聘三故居大门,门口有一个郑家水塘。这里 有一个典故。据说,郑氏十七房的郑家将女儿嫁到刘家 时,样样嫁妆齐备。新媳妇的公公说:“你们家什么都 准备了,可是总得用我们家的水吧。”郑氏新娘子的父 亲得知后,请人在刘家大门口东向凿了一口大水漕。安 好石栏杆护板,石柱上立着一只只精雕细刻的石狮子。 这口水漕成为轰动一时的“嫁妆”,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里洞桥村,位于贵驷街道东 侧,距离骆驼街道约2.6公里。村子因桥而得名, 当地村民习惯称之为“洞桥村”。 村子下辖小贝家、高家、王家团、仁房、里洞桥、田央6个自 然村。1950年6月属贵驷镇,1961年10月属贵驷公社,称里洞桥大队。 1983年改置贵驷乡,称里洞桥村。2001年9月,并入骆驼街道。2015年7 月起隶属新成立的贵驷街道。 沿着镇骆路行驶,很容易找到这个村子。呼啸来去的货车在马路 上掀起阵阵尘土,路边小店面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镇海城区沿街店 面的模样,一下子把时间拉回过去。中秋刚过,桂花沁人心脾 的馨香飘散在村中各处。我们请了里洞桥村的工作人 员史大姐带路,展开探寻之旅。 刘聘三故居的铁艺长椅的局部。 贵驷桥边。 盛滋记老牌子。 贵驷桥。 旧校名依然题在校园门楣上。 太史第房顶瓦片。 太史弄。 里洞桥村的老建筑。 老面店。 贵驷小学校舍。

Transcript of !#$%&’%&( *+!,$-, 悠游里洞桥...

Page 1: !#$%&’%&( *+!,$-, 悠游里洞桥 别致旧时光epaper.zhxww.net/resfile/2015-10-13/04/04.pdf2015/10/13  · 有一个典故。据说,郑氏十七房的郑家将女儿嫁到刘家

书声琅琅的百年小学贵驷桥东南面,是有着109年历史的贵驷小学。

1906年 (清光绪三十二年),时任镇海县教育会长的刘崇照筹资数万银元建了一所“两等小学”。清末民国初的“两等小学”包含初小和高小,是完整的小学。刘家原有“宝善堂”,小学因此取名为“宝善学堂”。现存“宝善堂”匾额为清代镇海籍书法家

盛本所书。盛本也书写过“团桥”二字,至今仍镌刻在桥石栏上。

宝善堂名字的出处为 《礼记·大学·楚书》 一文:“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这一层意思由刘崇照照搬到教育事业中来,为的让乡里子弟继承善良

美德。宝善堂第一任校长是曾留学日本的医学专家余岩,以后由刘安舲、刘安川等主持学校,吸引当时贵驷集镇及附近众多农村子弟入学。当代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细胞重建学说创立者贝时璋院士是该校早期校友。

1910年(清宣统二年),里洞桥人刘奂在贵驷桥北兴建初等小学一所,取名“驷桥学堂”。

1920年,刘崇照病故。之后,两校因经费困难,

难以为继,特别是宝善学堂遭火灾,学生只好搬到刘氏祠堂上课。

1934年,贵驷镇镇长刘占坤为解决两校经费和校舍问题,发动在上海经商的贵驷籍人士,为家乡筹募办学资金,得到刘聘三等十余人响应和资助,

共募得银元六万元。之后,刘占坤仿摹奉化武岭学校模式,在贵驷中大河东建西式新学校一座,取名驷桥小学,宝善学堂并入该校。如今,驷桥小学这四个字依然题在校园的西门楣上。

之后该校几经易名,2002年1月,由于行政区域

调整,学校更名为镇海区贵驷小学。学校门卫金师傅气喘吁吁跑去请示校长,可否

允许记者入内拍摄。得到许可,我们尽量放慢脚步,进入校园。正对着学校大门的礼堂,青砖地面,铁艺窗户,回廊相通,是当年的老建筑。校园绿荫遍

地,花香扑鼻,像是一座花园。只有琅琅书声,从扇扇窗户中飞出,提醒我们身处校园。

广告许可证!甬广固"

!""#

#

"$

号 广告部!

!"#$%&!%

记者部!

!"#$&'((

$

!"#)!)#*

编辑部!

!"#$*)$&

投递投诉!

%&!&!%&$

$

%&!'("((

$

!&!'($%!

地址!宁波市镇海区南大街'"

号 编辑部邮箱!

)*++,++-!&./01

!"#$%&'%&(

星期二

编辑! 成桂平)

电话*+!,$-,"

组版! 王梨 校对! 周秉镇海视界4

悠悠悠游游游里里里洞洞洞桥桥桥别别别致致致旧旧旧时时时光光光

53

■记者陈饰 见习记者樊中泳 文/摄

慢悠悠的老街时光“村里有点意思的地名有两个:王家团和里洞

桥。”史大姐一直居住于此,对里洞桥村的老地名很熟悉。她说,王家团的团是指古代盐场管辖地段,后有王姓居住,故称“王家团”。据明嘉靖 《定海县志》 载,盐场应起于宋、元之间,属清泉盐场管辖。资料记载,王家团盐场地处东海边滩涂,倭寇几次

由此入侵,流窜袭击团桥等地。至于里洞桥,其实是当地好几座桥的混称。中

大河从里洞桥村穿村而过,沿河而建的民居实际上由数个地块组成。地块之间彼此架桥通行,最核心的一座桥,架在三个地块之间,上面刻着“贵驷桥”

三个字。当地老百姓称贵驷桥为“一桥连三路”,即指通向三个方向。

在史大姐带领下,我们穿过窄巷,走到河岸边一处极为宽敞的三角地带,这便是依托贵驷桥建立的老街了。街面最宽处约有10米,一眼望过去,河

两岸多为单层或两层的江南民居,屋面不高,斜坡顶,黑瓦面。

桥东有两家老店,一家挂着“宁波盛滋记酿造厂贵驷营业部”的牌子,实际上出售小杂货。店铺

经营者是50多岁的刘大哥,他说店前这块牌子至少

挂了有30多年的时间了,依旧是当初的模样。“上次有人说是文物,印证盛滋记的历史。我不敢不好好保存。”刘师傅说,盛滋记是一家百年老店,酿造厂只是其中的一间厂。当年,店中出售的老酒、酱油、米醋、豆瓣酱、酱豆腐等,在整个甬城都算有

名的。另一家是贵驷老面店。一老一少两名手工艺人

正在太阳下晾着手工长面。老太太拿着剪子“咔嚓咔嚓”把晾干的面剪好,小伙子拿着两根长筷子将面挑开,捋直。银丝般的长面挂满架子,顺顺溜溜

垂下来,又细又直。“要吗?正宗的手工长面,8块一斤。”小伙子招呼我们。

据说,贵驷本地有一位叫刘益生的商人,他在老街上开过“生大米行”和“生大酒行”。不过,我们转了两圈也没见到这两块招牌。估计时日太久,

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了。来来去去的老街居民,没有城市里那种匆匆忙

忙的脚步。他们挎着菜篮,领着孩子,骑着三轮车,不紧不慢地做事。

无缘拜访的太史第走出校园,离开宽阔的老街,我们又绕回弯弯曲

曲的小弄堂里。小弄堂的风情,从每一个角度看过去都不一样。

葫芦秧子,小花圃,还有小手工作坊,在一片充斥着生活气息的老房中,掩藏着一些名人故居,比如太史第和太史弄。

太史弄得名于太史第,太史第便是刘崇照的故居。刘崇照,名颐翘,字楚芗。他是光绪庚寅进士,做过翰林院庶吉士。后到江苏任盐城知县,在当地有“刘青天”之誉。刘崇照告老回乡后,热心办水利、建北闸、办学校、办清丈局(相当于现在的土地局)。

农民感念他的恩德,在北闸旁为他建立祠堂。刘崇照先后担任过乡约局长、县教育会长、县知事、山西检察厅长等职位。因为操劳过度,58岁去世。

我们眼前的太史第建成于清代,据说当时占地

1599平方米。这座老宅现在被分割为好几套小房子,供几家人居住。第一次我们匆匆路过,见到几家门户虚掩着。到了第二次正式前来拜访时,那些房门居然不约而同关上,怎么也叩不开了。

太史弄最东面的一间小屋,被改建成三开间门

面,三名年纪相仿的阿姨坐着聊天。在她们口中,太史第是那样的宽阔、神秘、美丽,诸如前后两正房、左右两厢房,诸如四合院重檐两层楼,诸如硬山顶砖木结构等。然而现在住在那里的人,不再熟悉。

由于不得其门而入,太史第的廊檐宽阔,明堂宽

敞,四廊环绕,我们只能凭着想象去领会一番了。探出墙面的葫芦藤,似乎在笑说:“错过便是告别,往事散入云烟。”再也追寻不得了。

中西合璧的刘聘三故居

太史第拒绝了我们,刘聘三故居却敞开着大门。

从太史第西面弄堂走四五十步,来到刘聘三故居。

这处故居中西合璧,全宅完整。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为刘聘三发迹后于1933年

建造的。刘聘三为宁波帮实业家,曾任中华劝工银行总经理、宁波旅沪同乡会常务理事、镇海旅沪同乡会副会长等职。

故居中包括二进楼屋和东西厢房,

廊檐布置罗马式圆形水泥柱,铺马赛克地砖,历多年而色泽鲜艳,保存完好。此外,故居还存有水泥结构凉台。

带路的史大姐得意地拿脚蹭着地面说:“看,老底子的马赛克漂亮吧?

颜色一直不掉。”史大姐的说话声,惊动了故居管理员小刘先生。得知我们要寻找老宅资料,小刘先生在故居墙面搜寻一遍,又在各类文件中搜寻一遍,不好意思地说:“对不住,老宅

的文史资料实在没有。”故居院子正中,是一株多年生金

桂。季节正好,金桂悠悠吐香。枝繁叶茂,一棵树便占据了院子一角。

故居的左右两面各有一个小院子。

通往小院子的门,狭长的门面被漆成了深海蓝的颜色,顶上有一个半弧的玻璃面。东面的铁艺窗是老样式,门廊下摆着的铁艺长椅也是老样式,让我们见到了民国洋化家具精致的一面。

这里现已成为里洞桥村老年活动室。三三两两的老

人进进出出,打麻将、晒太阳、看报纸、闻桂花、聊聊天,日子再是惬意不过。

步出刘聘三故居大门,门口有一个郑家水塘。这里有一个典故。据说,郑氏十七房的郑家将女儿嫁到刘家时,样样嫁妆齐备。新媳妇的公公说:“你们家什么都

准备了,可是总得用我们家的水吧。”郑氏新娘子的父亲得知后,请人在刘家大门口东向凿了一口大水漕。安好石栏杆护板,石柱上立着一只只精雕细刻的石狮子。这口水漕成为轰动一时的“嫁妆”,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里洞桥村,位于贵驷街道东

侧,距离骆驼街道约2.6公里。村子因桥而得名,

当地村民习惯称之为“洞桥村”。

村子下辖小贝家、高家、王家团、仁房、里洞桥、田央6个自

然村。1950年6月属贵驷镇,1961年10月属贵驷公社,称里洞桥大队。

1983年改置贵驷乡,称里洞桥村。2001年9月,并入骆驼街道。2015年7

月起隶属新成立的贵驷街道。

沿着镇骆路行驶,很容易找到这个村子。呼啸来去的货车在马路

上掀起阵阵尘土,路边小店面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镇海城区沿街店

面的模样,一下子把时间拉回过去。中秋刚过,桂花沁人心脾

的馨香飘散在村中各处。我们请了里洞桥村的工作人

员史大姐带路,展开探寻之旅。

刘聘三故居的铁艺长椅的局部。

贵驷桥边。

盛滋记老牌子。

贵驷桥。

旧校名依然题在校园门楣上。

太史第房顶瓦片。

太史弄。 里洞桥村的老建筑。

老面店。 贵驷小学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