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度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Ecotourism Route Planning in … ·...

210
98 年度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Ecotourism Route Planning in Manjhou Area in 2009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計畫報告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

Transcript of 98年度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Ecotourism Route Planning in … ·...

  • 98 年度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Ecotourism Route Planning in Manjhou

    Area in 2009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計畫報告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

  • 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Ecotourism Route Planning in Manjhou

    Area in 2009

    受委託單位:國立臺南大學

    計畫主持人:范玉玲

    兼任研究助理:黃婕、劉紜初、羅慕音、

    吳沛娟、楊昀軒、陳育伶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計畫報告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

  • I

    目 次

    目次………………………………………………………………………………… I

    表次…………………………………………………………………………………III

    圖次………………………………………………………………………………… V

    中文摘要……………………………………………………………………………VII

    英文摘要…………………………………………………………………………… IX

    誌謝………………………………………………………………………………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計畫目標及工作項目……………………………………………… 3

    第三節 研究階段…………………………………………………………… 3

    第四節 研究執行時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生態旅遊定義與介紹……………………………………………… 5

    第二節 生態社區…………………………………………………………… 9

    第三節 原住民社區………………………………………………………… 16

    第四節 遊程規劃與設計原則……………………………………………… 19

    第五節 民宿相關文獻……………………………………………………… 22

    第六節 巡守隊……………………………………………………………… 28

    第七節 解說員……………………………………………………………… 30

    第八節 綠色生活地圖……………………………………………………… 37

    第九節 SWOT和 TOWS分析………………………………………………… 42

    第十節 層級分析法…………………………………………………………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架構………………………………………………………… 47

    第四章 實證研究………………………………………………………………… 49

    第一節 質性訪談分析……………………………………………………… 49

    第二節 滿州鄉里德社區發展生態旅遊 SWOT 分析……………………… 58

    第三節 滿州鄉里德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策略-AHP層級分析法…………… 59

    第四節 滿州鄉里德社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72

    第五節 滿州鄉里德社區綠色生活地圖製作……………………………… 88

    第六節 社區參觀……………………………………………………………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目前發展課題……………………………………………………… 98

    第三節 建議………………………………………………………………… 99

    附錄一 滿洲地區里德社區生態旅遊發展問卷調查表……………………… 101

    附錄二 滿州地區里德社區生態旅遊規劃發展第二階段層級分析問卷調查表 105

    目次

  • 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II

    附錄三 滿州鄉里德社區綠色生活地圖研習…………………………………… 111

    附錄四 2009 社區生態旅遊…………………………………………………… 113

    附錄五 綠活圖摺頁五十景點介紹……………………………………………… 115

    附錄六 滿洲鄉常見物種-動物類……………………………………………… 129

    附錄七 質性訪談結果………………………………………………………… 175

    附錄八 企劃書評審會議紀錄…………………………………………………… 183

    附錄九 期中簡報審查會議紀錄………………………………………………… 185

    附錄十 期末簡報審查會議紀錄………………………………………………… 189

    參考文獻………………………………………………………………………… 191

  • III

    表次

    表2-1 台灣生態社區示範計畫之生態社區一覽表………………………………15

    表2-2 原住民觀光市場類型………………………………………………………17

    表2-3 民宿與旅館之差異表………………………………………………………23

    表2-4 桃米生態課程訓練內容表…………………………………………………31

    表2-5 桃米社區與其他社造社區交流內容………………………………………31

    表2-6 社頂生態旅遊各項服務項目收費價目表…………………………………36

    表 2-7 AHP 理論分析評量尺度意義與說明………………………………………44

    表4-1 里德社區(村)教育程度……………………………………………………50

    表4-2 第一階段訪談對象…………………………………………………………50

    表 4-3 質性訪談結果分析(共同的問題) ……………………………………… 52

    表 4-4 質性訪談結果分析(巡守隊) …………………………………………… 55

    表 4-5 質性訪談結果分析(飛魚季) …………………………………………… 56

    表 4-6 質性訪談結果分析(風味飲食) ………………………………………… 56

    表 4-7 質性訪談結果分析(里德社區個別的問卷) …………………………… 57

    表 4-8 滿州鄉里德社區發展生態旅遊 SWOT 分析……………………………… 59

    表 4-9 滿州鄉里德社區發展生態旅遊 TOWS 矩陣分析………………………… 60

    表4-10 第一及第二階段問卷回收統計表……………………………………… 62

    表4-11 第一及第二階段訪談名單……………………………………………… 63

    表4-12 第一階段問卷受訪者背景資料……………………………………………64

    表 4-13 第一階段問卷受訪者背景資料:專長(複選題) ……………………… 64

    表4-14 生態旅遊規劃發展第一階段問卷之「發展目標」之初步分析……………65

    表 4-15 第一階段問卷之「環境影響」之初步分析………………………………66

    表4-16 第一階段問卷之發展目標的因素分析……………………………………67

    表4-17 第一階段問卷之影響因素的因素分析……………………………………67

    表 4-18 生態旅遊規劃發展策略第二階段AHP問卷受訪者背景資料……………69

    表 4-19 第二階段問卷受訪者背景資料:專長(複選題) ……………………… 70

    表4-20 里德社區生態旅遊規劃發展策略因子權重表……………………………72

    表 4-21 清朝與現行里名對照、命名溯源…………………………………………74

    表4-22 滿州鄉植物分佈地區及種類………………………………………………79

    表4-23 里德社區生態旅遊資源介紹………………………………………………81

    表4-24 滿州鄉里德社區生態旅遊建議路線與遊程規劃…………………………84

    表4-25 生態旅遊建議路線與遊程的解說內容與建議季節………………………88

    表 4-26 民國 98 年 10 月 14 滿州鄉里德社區綠色生活地圖研習課程表……… 90

    表 4-27「2009 社區生態旅遊~2009 滿州鄉民社區參觀與西拉雅生態旅遊」行程

    表…………………………………………………………………………… 94

    表次

  • 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IV

    表5-1 滿州鄉發展生態旅遊可搭配的產業季……………………………… 95

  • V

    圖次

    圖 1-1 滿州鄉里德村位置圖………………………………………………………2

    圖 1-2 研究執行時程表………………………………………………………4

    圖 2-1 馬蘭鉤溪巡守隊組織架構………………………………………………29

    圖 2-2 馬蘭鉤溪護溪行動相關因子模式………………………………………29

    圖 2-3 桃米社區發展協會組織架構圖………………………………………32

    圖 2-4 綠色生活地圖圖示………………………………………………………40

    圖 2-5 AHP 之流程圖………………………………………………………………45

    圖 3-1 研究流程圖………………………………………………………………47

    圖4-1 里德社區(村)各年齡層人口分佈圖………………………………………49

    圖4-2 里德社區(村)居民教育程度分佈圖………………………………………49

    圖 4-3 AHP 層級分析法策略架構體系圖………………………………………71

    圖4-4 生態旅遊規劃發展策略各目標及評估因子的權重分析圖………………72

    圖4-5 滿州鄉植物分布位置圖……………………………………………………80

    圖4-6 滿州國小小朋友繪製的社區綠色生活地圖………………………………91

    圖4-7 「足印滿州綠活趣~滿州鄉里德社區綠色生活地圖」………………………92

    圖4-8 嘉義頂庄社區發展協會組織架構圖………………………………………95

    圖 4-9 民國 98 年 10 月 31 日嘉義頂庄社區發展協會參觀留影………………95

    圖次

  • 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VI

  • 中文摘要

    VII

    中 文 摘 要

    關鍵詞:生態旅遊路線規劃、層級分析法、滿州鄉、里德社區、綠色生活地圖 一、計畫緣起

    滿州位於屏東縣滿州鄉,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特殊人文歷史與環境,有 70%

    以上位於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南仁山生態保護區也在滿州鄉。鄉內里德村為灰面鷲、

    赤腹鷹等猛禽過境必經之地,素有「老鷹的故鄉」之稱,為全國著名的賞鷹勝地;村內

    溪流及山區仍維持相當原始狀態,動植物資源豐富;又具有原住民部落文化史蹟,具旅

    遊發展潛力。唯當地過去獵鷹、電魚風氣盛行,對生態資源衝擊極大,尤其里德村年輕

    居民外流、農業發展受限,多以打零工為主,經濟狀況不穩定。若不能輔導就業,增加

    經濟收入,很難導正盜獵濫捕風氣。故本計畫擬以該鄉內里德村(社區)為例,對當地

    生態及人文資源進行調查與路線規劃,並擬定相關發展策略與順序,發展兼具生態保育

    的生態旅遊,做為日後滿州鄉其他社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的示範社區。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計畫研究方法及過程包括:第一為生態旅遊資源初步調查與資料蒐集回顧、第二

    為當地社區核心人物與產業代表訪談、第三為當地生態旅遊推展的 SWOT 分析,與第四

    為 AHP 層級分析與發展策略、優先順序研擬、第五為當地綠色生活地圖製作,與其他社

    區參訪、第六為當地生態旅遊路線規劃與遊程設計。

    三、重要發現

    本計畫經文獻回顧、田調、訪談與質性分析、AHP 層級分析後,彙整里德社區及滿

    州鄉生態旅遊規劃發展重要結果如下:

    (一)當地生態旅遊規劃發展策略的 4「目標層」中依序為:生態保育面>經濟發展面

    >遊程設計面>實體環境面。

    (二)在「經濟發展面」的重要性依序為:「增加就(創)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增加居民所得」>「推廣當地特色產業」等次準則。

    (三)在「生態保育面」的重要性依序為:「提升當地生態保育觀念」>「加強生態資

    源維護,例:設立巡守隊」等次準則。

    (四)在「遊程設計面」的重要性依序為:「多元化的路線規劃與遊程設計」>「提升

    遊客休閒體驗」>「提供完善培訓計畫」>「完善的推廣與行銷策略」等次準則。

    (五)在「實體環境面」的重要性依序為:「增加居民對生態旅遊的認同感與參與度」

    >「建構整體生態觀光發展計畫」>「加強當地基礎建設」等次準則。

    此外,依路線不同規劃了 5條生態旅遊建議路線;依時間規劃了 1至 2 小時、半日

    遊、ㄧ日遊、及二日遊生態旅遊路線;依遊程資源特性規劃了風景之旅、文史之旅、生

    態之旅、夜間生態之旅、綜合之旅、及綠活圖景點集章遊程等。

    四、主要建議事項

    此外,依據本計畫研究分析結果,提出主要建議事項如下:

    立即可行建議:

    建議一、以大環境重視、網路資訊發達與運用墾丁帶來的人潮,來提升滿州鄉之知名度

  • 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VIII

    與生態旅遊之發展。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屏東縣政府或其他相關社團、協會、學術團體、小墾丁渡假村

    利用網路與媒體行銷來提升滿州鄉之知名度與生態旅遊之發展。運用墾丁帶來的人

    潮,在旅遊路線與行程安排上,串連墾丁與滿州。並與小墾丁渡假村合作,安排渡假村

    內遊客參加滿州鄉生態旅遊遊程。

    立即可行建議:

    建議二、特殊主題之遊程設計;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屏東縣政府或其他相關社團、協會、學術團體

    配合政府機關支持與輔導,舉辦各季節之賞鳥活動,塑造成「賞鳥的故鄉」;規劃

    「落山風季」,推廣行銷落山風地區特殊之農作物(例如:牧草、花海、雨來菇;未來

    擴展至火龍果、咖啡)。

    立即可行建議:

    建議三、持續查緝違法獵捕過境猛禽、毒魚電魚行為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屏東縣政府、屏東縣滿州鄉公所、屏東縣野鳥學會、當地護鷹巡守隊、

    護魚巡守隊、恆春半島各級學校及社區

    藉由墾管處持續支持及輔導當地巡守隊及保育團體,從事猛禽及護溪生態保育工

    作,並加強對當地民眾的保育宣導教育,並透過學校持續推廣生態保育觀念。

    立即可行建議:

    建議四、建立當地特色民宿,業者參與培訓課程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滿州鄉公所或其他相關協會、學術團體

    先建立當地民宿招牌共同Logo(例:老鷹),再擬定鼓勵辦法以邀集業者參與培訓

    課程,並邀集學術團體研擬營造當地民宿特色與提升服務品質。

  • 英文摘要

    IX

    Abstract

    Key words:Ecotourism Route Planning、SWOT、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Manjhou Township、Green Map

    Manjhou township is located in Pingtung county and is fulled of natur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sources. The Lide community in Manjhou is famous for raptor watching in Taiwan. Besides, the stream and mountain environment in this community is very original and full of creatures and aboriginal culture. Manjhou has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ecotourism. However, Manjhou is also a famous hunting ground and is lacked of ecotourism planning. Therefore, the Lide community is chosen to develop the ecotourism route planning and strategies as an example for the other communities in Manjhou in this project.

    The reference review, field survey,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are used to collect the basic

    data. The SWOT analysis, AHP analysis and community green map drawing are adopted in this project to help the ecotourism planning and strategies studied for Lide community.

    In the main object layer of AHP result, the 4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ecotourism for

    Lide community are ecotourism conserv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tourism planning and basic development, orderly.

    In the factor layer, the importance and orders of “ecotourism conservation” are “promote

    the conception of conservation”, “enhance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protection”. The importance and orde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increase the work opportunities”, “promote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e the income of local people” and “develop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The importance and orders of “ecotourism planning” are “increase the diversified ecotourism planning”, “promote the leisure experience”, “offer the perfect training courses” and “develop the perfect promote strategies”. The importance and orders of “basic development” are “increase the percep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ecotourism of local people”, “develop the whole development plan of ecotourism” and “enhance the basic construction”.

    There are 5 ecotourism route are planned and suggested in this project. Besides, different

    travel time is considered such as half day’s journey, one day’s journey and two day’s journey, etc. There are also 6 kinds of characters of ecotourism are planned including “scenic route”, “cultural route”, “ecotourism route”, “night- ecotourism route”, “abundant route” and “green map route”.

  • 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X

  • 誌謝

    XI

    誌 謝

    本計畫得以完成,承蒙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計畫經費。以及管理處林青處

    長、林欽旭秘書接受訪談、提供意見,林文敏主任提供許多資料與協助、李昭宗提

    供電子地圖,范高誌、陳宏程協助訪談並給予研究人員多方面協助與配合,始能順

    利完成。

    此外,滿州鄉公所的熊師範鄉長、莊志昌秘書、觀農課課長鐘義輝、薛博元先

    生、吳乃憲先生及滿州鄉戶政事務所陳明昆主任夫婦、滿州鄉農會總幹事、潘股長、

    郭明裕老師、前滿州鄉文化教育與產業發展協會李一接受訪談、提供資料與協助,滿

    州國小田主任、蘇主任提供綠活圖場地與安排學生參與、接受訪談等,特此表示感謝。

    另有里德村村長古堅謀、滿州村村長潘啟元、港口村村長張常雲夫婦、里德村幹事

    王小姐、永靖社區發展協會潘萍水、滿州鄉農業花海促進協會熊金郎、老佛民宿賴柏安、

    巡守隊及生態解說員的馬仙妹、謝敏聰、曾守泰、順興茶行朱順興、朱金成及牧草業者

    潘萍水、長山鐘、古步青、古信益諸位先生及許多受訪者與曾協助我們的好朋友,在此

    一併致謝。

    另外感謝王一匡老師與郭瑞霖研究生給予水生生物調查的協助。

    最後,尤其感謝本計畫兼任研究助理群-黃婕、劉紜初、羅慕音、吳沛娟、楊昀

    軒、楊昀桓、陳育伶等人,由於你們不計較的付出,本計畫得以完成,尤其是黃婕

    同學投入計畫時間最久,亦在此一併致謝。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章 緒論

    一、前言 滿州位於屏東縣滿州鄉,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特殊人文歷史與環境,南仁山原

    始森林也在滿州鄉,民國七十三年一月一日成立墾丁國家公園,是臺灣第一座國家公園,滿州鄉即占了墾丁國家公園陸域部分一半以上的面積。其中,除滿州村及部份區域,滿州鄉有超過 70%都位在國家公園內,里德村也包含在範圍內,包括里德山與靠海地區的生態保護區,與一般管制區(表 1-1),景觀資源非常豐富。滿州鄉有八村,一村一社區,以村為社區名稱,其中,里德社區(村)在每年 10 月至隔年 3-4 月為灰面鷲、赤腹鷹等猛禽過境必經之地,一直是國內著名的賞鷹地點,琅橋鷹飛頗負盛名;附近溪流及山區仍維持相當原始狀態,魚蝦及生態資源豐富;又具有原住民部落文化歷史,旅遊資源甚具有吸引力。唯當地獵鷹、電魚風氣盛行,對當地生態資源永續衝擊極大,尤其里德居民又多以打零工為主,經濟狀況不穩,若不能輔導就業,很難導正盜獵濫捕風氣。故本計畫擬以三年為期對當地生態旅遊做規劃,第一年以里德社區為生態旅遊路線規劃的示範社區,第二、三年再推廣至滿州鄉其他社區。

    「滿州」名詞之由來,係來自三種不同語言之同音而得名,一、「滿州」係日語音,因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清國戰敗後,日本依馬關條約統治台灣,在大正九年日人將台語所稱呼之「蚊蟀」譯成為日語音「滿州」,二、又「蚊蟀」者出自同音之蕃語「ㄇㄤ ㄕㄨ」而譯得,三、按蕃語之「ㄇㄤ ㄕㄨ」其意義則指臭氣,查「ㄇㄤ ㄕㄨ」「蚊蟀」「滿州」係指滿州村,則滿州村往昔原屬林木蒼鬱之森林地帶,為飛禽走獸棲息之地,亦即最好之獵場,每出獵,獵物豐多食不完,時而無鹽,乃將獵獲物在現地宰割各選上肉帶回,餘即棄置現場,任其腐娥造成經常有臭氣云云。滿州鄉昔日係一片密林地帶,為排灣族所蟠踞,主要位在滿州山(現里德村)山腰處,傳說當時排灣族勢力強盛,酋長「琢其琢」執掌南蕃十八社總頭目,各社歷年來此朝貢,以狩獵為主,性凶悍,持有排除異族歧見,紛爭時有所聞。據日治時代所載,約距今二百七十多年前,有廣東人「王成吉」者,隻身冒險通蕃,並與蕃女聯婚定居於此,開漢人遷移之始,嗣後「福佬」「客家」各族接踵而來與蕃人雜居通婚,漢民擅農作,並大興土木,人口與日俱增,而蕃人在漢民族文化薰陶下,逐漸矯正野蠻習性,而居住環境亦隨之改善。滿州鄉於昭和十二年置滿州庄場(日治時代),二戰後改設滿州鄉,隸屬高雄縣,1950 年行政區域劃分始改為屏東縣至今(屏東縣滿州鄉公所,2009)。

    滿州鄉位處偏遠,交通不便,居民生活以農耕為主,農閒時大伙聚在一起唱唱歌,而孕育出滿州人「彈唱」的風氣,至今還保留不少恆春半島民謠曲調,傳統民謠中較重要且為人所熟知的有「思想起、平埔調、四季春、楓港小調、五孔小調、牛母伴、守牛調」。且滿州鄉有閩南、客家、原住民等族群定居,因此滿州民謠兼容各族群之文化,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其中里德社區位於滿州鄉里德村,一村一社區,為滿州鄉八個社區(村)之一,地形以

    丘陵為主,東臨太平洋南界港口村,里德社區東臨太平洋,西隔港口溪、欖仁溪與滿州村及響林村相望,南界港口村,北邊為長樂村。全省著名的佳樂水風景區即在里德社區內,屬於墾丁國家公園的一部份。由滿州鄉中山路圓環的警察局旁鄉道前行,在經過里德橋後即可抵達村落。滿州鄉境內現住人口數總計有 8,616 人,以居住於滿州村的 1,829 人最多;里德社區(村)人口數只有 478 人、179 戶,是滿州人口最少的一村。

    里德村,包含三個聚落:最北為欖仁溪聚落,中間為山頂路,當地稱做「山頂」、「里德山頂」或「上里德」,最南為里德路,又稱做「下里德」。原屬蚊蟀社之領地,最初地名為「萬殖,Wantsu,排灣音」其意為很臭。後來台東知本社卑南族老達達率族人遷移至此,便稱其為「吉嘉索瓦古社,排灣音」其意為外來族群;不久,漢人遷入租地拓墾,問其地名,回答說像猪狫束;光復後,居民認為其字不雅,改稱「里德,Riteu,河洛音」,其意為吉祥善良之語詞。里德社區的主山--猪狫束山,現稱「里德山」。里德社區約 70%在國家公園範圍內,自然景觀與人文資源豐富,包括地形景觀、動植物資源、人文史蹟與特色產業等。著名的景點特色包括里德橋賞鳥區、山頂橋賞鷹亭、佳樂水、山海

  • 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2

    瀑、高砂族教育紀念碑、蚊蟀社石板棺、18 番社總部、滿州花海、雨來菇田及牧草等,自然資源包括留鳥、候鳥、過境猛禽、魚蝦蟹、蝴蝶、蛙類及植物等都非常豐富。每年 10月至次年的賞鷹季,吸引國內外賞鳥人士前來觀賞起鷹、落鷹等景象,是國內最著名的賞鷹點,里德橋、山頂橋、秀林橋及滿州橋都可賞鳥;而落山風特殊氣候構成當地特殊的農業景象--牧草田、牧草捲、花海與雨來菇田。另外里德對外交通屏 200 號縣道「滿州—恆春」為「卑南古道」舊址,亦為史蹟。

    圖 1-1 滿州鄉里德村位置圖 (資料來源:本計畫)

    里德村

  • 第一章 緒論

    3

    第二節 計畫目標及工作項目 本計畫擬定的目標及工作項目包括:

    一、 里德社區生態旅遊資源初步調查與資料蒐集回顧(含自然、人文與產業資源) 二、 里德社區綠色生活地圖(Green Map)製作 三、 當地社區核心人物與耆老訪談 四、 里德社區生態旅遊推展的 SWOT 分析與發展策略研擬 五、 里德社區生態旅遊遊程及活動規劃 六、 其他社區參訪

    第三節 研究階段 本計劃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以文獻調查、以及研讀彙整為主。第二階段以田野調

    查(Field Survey)、問卷訪談方法,參與觀察,組織工作等行動研究方式進入。最後在地方各組織建立良性溝通平台下, 以培力(empowerment)的方式,逐步完成「以當地人治理當地事」的工作為主。

    本計劃執行期程為98 年7 月1日 起,至98 年12 月31 日止。其相關執行細節如下: 第一階段: 一、調查滿州鄉自然、人文及地景資源中已為人熟知及有發展潛力者,致力收

    集現地資料。 二、現地研析自然資源與人類生活與活動的交會區、特色產業道路。 三、收集台灣有關滿州鄉研究與恆春,墾丁旅遊等相關文獻,以及國外目前有

    關生態旅遊以及生態論述等最新研究。 第二階段: 一、初步探訪滿州鄉現有地方組織領導與地方菁英人士,並訪談地方機關、民

    間組織、當地社區核心人物、民宿與牧草產業,及手工藝老師,調查滿州地 區生態旅遊發展、潛能、願景及相關正負面可能影響。

    二、里德社區及周邊景點的綠色生活地圖(Green Map)製作。 三、以訪談的型態建立質性資料庫,做為里德社區生態旅遊推展的 SWOT 分析與

    發展策略研擬。 第三階段: 一、從滿州鄉傳統人際交往的社會體系中,建構出地方各機關、協會、業者、

    居民與政府及學者專家的良性溝通平台,凝聚地方意見,並藉此逐步發展出 滿州鄉生態旅遊的路線與願景。

    二、里德社區及周邊生態、人文、產業資源的生態旅遊路線規劃、內容安排及活 動設計。 三、其他生態社區參訪,觀摩生態社區營造、巡守隊運作及生態旅遊成果。

  • 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4

    第四節 研究執行時程

    本研究計畫各階段的執行時程表(Gunn chart)如下:

    98 年

    工作項目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文獻蒐集彙整

    生態旅遊資源田野調查

    訪談機關、協會、村里長、產業及耆老

    綠色生活地圖研習、製作

    SWOT 分析與發展策略研擬

    生態旅遊路線遊程及活動規劃

    生態社區參訪

    期末報告書製作

    圖 1-2 研究執行時程表 (資料來源:本計畫)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生態旅遊定義與介紹 自從聯合國將 2002 年定為「國際生態旅遊年」以來,全球各地無不相繼展開有關生

    態旅遊的開發與推廣等工作;藉由著審慎的規劃與評估當地資源與特色,結合全民的參

    與,讓生態旅遊成為國家能夠永續發展的重要策略與方法。在這樣的國際潮流之下,擁有

    豐富自然資源與人文風情的臺灣,發展「生態旅遊」已經成為了政府當前施政的重要政策

    (林雨青,2003)。 行政院為了國內經濟也將 2002 年定為「台灣生態旅遊年」,且以本土、文化、生態

    之特色為觀光內涵,配套建設發展多元觀光活動(卓玉嶺,2007)。 因此,國內的生態旅遊正可以配合現階段政府的觀光休閒政策及國人喜愛戶外自然旅遊的

    風氣。透過旅遊地的不同或結合異族旅遊、歷史旅遊、環境旅遊、遊憩旅遊、商業旅遊等

    概念而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形態,因此生態旅遊的本質可以說是多樣性的(楊琮泰,2004)。 ㄧ、生態旅遊源起

    以往一直認為旅遊業是無煙囪的綠色產業,然而近年來發現,「無煙囪不必然就是無

    污染」,因為人在觀光時是處於放鬆狀態,往往是為所欲為、毫無節制,對動植物、風土

    習俗和環境居民沒有尊重,以致旅遊業及其附加產業對於自然環境及旅遊地點的社會產生

    大大小小的不良衝擊與壓力(邱月娥,2007)。 大眾觀光繁榮發展的結果,雖然提升觀光地區之經濟收入、拓展大眾的見聞,促進交

    通發達,但從大眾觀光發展的過程,學者專家也注意到觀光對經濟、環境、社會及文化產

    生許多衝擊(邱月娥,2007)。使得自然環境與生態資源相對於過去,面臨更嚴重的威脅,為能兼顧自然保育與遊憩發展,生態旅遊(ecotourism)的概念應運而生(鄧福麒,2003)。生態旅遊的源起,可追溯自 1960 年代,部分美國國家公園及保護區之生態系遭受嚴重的衝擊,致使人類開始認真思考使自然生態環境與遊憩活動二者得以共存的問題,因此生態旅

    遊即為一種兼具生態保育及休閒遊憩的活動,它讓民眾親近大自然,體驗生態之美,進而

    認識生態的重要性,達到保護資源的深度旅遊(顏綺蓮,2004)。 而「生態旅遊」一詞第一次出現,係於 1965 年 Hetzer 在 Links 雜誌中批評觀光活動

    在發展中國家所造成的衝擊,他並建議「Ecological Tourism”以取代傳統的觀光模式,這個建議被認為是第一次提及生態旅遊。Ceballos-Lascurain(墨西哥保育專家)於 1983 年第一次創造使用「生態旅遊」(Ecotourism)這個名詞以遊說保護北猶加敦的濕地做為美洲紅鶴繁殖地,在與開發者談到終止碼頭建設時,他提到保育該濕地以吸引觀光客來此賞鳥,藉

    著生態保育來活絡當地的經濟活動(交通部觀光局,2002),因此「生態旅遊」(Ecotourism)這個名詞就沿用至今。 二、生態旅遊定義

    生態旅遊是講究「小眾之旅」與傳統「大眾之旅」有所差異(卓玉嶺,2007)。遊客對旅遊地的生態、經濟、文化及社會有正面的影響,在旅遊過程中不僅只為達到個人最大的

    遊憩滿意度,還必須肩負社會責任(湯谷明,2005)。但「生態旅遊」發展至今已數十年,卻仍然沒有一套標準的定義,因此各學者對生態旅遊的解釋也不盡相同,以下為近年來各

    文獻對「生態旅遊」的定義: 洪振超(2002)認為生態旅遊是一種在旅遊中以自然環境為訴求,基於人與自然共存的

    原則,追求自然永續發展的生態保育活動。其不僅具有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等優點,更能

    達到教育環境倫理的功能。鄧福麒(2003)認為生態旅遊是一種多目標的旅遊活動,其內容包含遊憩的經驗、生態保育、遊客對環境保護與當地文化的知覺、改善當地居民的福祉及

    促進自然區域的永續發展。

  • 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6

    曾彥蓉(2002)認為生態旅遊的定義可從遊客和地區兩方面來解釋;「生態旅遊遊客」必須是抱著研究學習或純欣賞等「特定」目的,以尊重環境和負責任的態度來接近大自

    然,不破壞、不浪費當地的資源,並且結合地方居民,規劃一些對環境衝擊最小的旅遊形

    態,藉由適當的經營管理,規範遊客行為,教育遊客自然保育的觀念,經由潛移默化的過

    程,改變遊客以往的旅遊方式,進而變成推動保護環境的人;旅遊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收益

    也可以改善地方居民的生活,提供保育基金,讓此自然地區的生態與文化資源可以永續下

    去。 林雨青(2003)認為「生態旅遊」基本上是一種特定形式的深度旅遊,以自然為取向,

    透過教育與解說,由在地專業小型企業組織主導,引領旅者體驗和了解旅遊地。生態旅遊

    不但是對旅遊目的地自然環境或文化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最小,並將利潤回饋當地,提供

    當地居民社會經濟方面的主動參與意願,以促進其觀光發展的機會、自然生態與人文的保

    育,是可以永續經營的。生態旅遊整個過程都懷抱著尊重,深具環境責任感及啟發性,讓

    人心沈澱,並使遊客能在旅遊中收穫良多,得到更多再出發的力量。 蕭櫻貴(2006)認為生態旅遊係一種在不損害資源前提下,既能改善保護區的生態環

    境,又能給當地居民帶來經濟利益的旅遊形式生態旅遊常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媒介,發展生

    態旅遊的觀光產業可以刺激與帶動服務業的增長、公共建設的推動以及其他的相關產業經

    濟活動。 陳雅雯(2007)認為生態旅遊乃為一種兼具生態保育及休閒遊憩的活動,它讓民眾親近

    大自然,體驗生態之美,進而認識生態的重要性,達到保護資源的深度旅遊。 翁靖儀(2007)認為生態旅遊是結合地方居民,規劃對環境衝擊最小的旅遊形態,藉由

    適當的經營管理,規範遊客行為,教育遊客自然保育的觀念。並由旅遊發展所帶來的經濟

    收益改善地方居民的生活。 陳雅雯(2007)認為生態旅遊是一種人類與環境之間和諧性的互動關係,藉由生態旅遊

    積極性推廣,不僅可以活絡國有林的周邊山村產業,促進社區人文發展,同時可充分發揮

    環境保育的功態,以達到旅遊、保育、文化及地方經濟永續發展目標,落實永續發展之真

    諦。 翁靖儀(2007)認為生態旅遊是一個以環境倫理、環境正義為出發點的旅遊模式,保護

    並尊重當地人文環境特色,為了永續性的發展,需以經濟目標為誘因,促進當地社區經濟

    成長、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安定、滿足遊客知識、體驗與心靈上的需求,進而能更保育當地

    特殊的生物物種以及保護當地具特色的社會文化,避免資源的耗竭。 王志鵬(2008)認為生態旅遊,單純就字面意思可解釋為觀賞動植物生態的一種旅遊方

    式,也可詮釋為具有生態概念、促進生態保育的遊憩過程。 林雨青(2003)認為生態旅遊定義雖繁多且分歧,但都反應了幾個要點:一種以當地自

    然及人文資源為主,對環境衝擊最小旅遊的方式、強調資源保育觀念與提供環境教育、尊

    重關懷當地社區建立回饋機制。所以生態旅遊不只是一種單純到自然生態環境享受遊憩體

    驗的環境責任旅遊,更要透過環境教育來加強保育工作的落實,同時也負有對當地居民的

    社會責任,並配合適當的機制,在不改變當地原始生態與社會結構的範圍內,從事休閒遊

    憩活動。 黃正德(2005)則認為所有生態旅遊的定義都至少包含了三個要素:

    (一)體驗與認識自然生態資源,並依此進行環境教育與增進生態保育的行動力。 (二)學習與體驗當地住民的生活文化,並促成傳統文化的保存工作。 (三)當地社區的參與:社區能參與生態旅遊產業的決策與運作,除獲得經濟上實質回饋外,並將旅遊行為可能產生之負面衝擊降至最低。

    所幸 2005 年「生態旅遊」一詞便有了明確的定義,我國生態旅遊白皮書綜合國內外學者的意見後,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一種在自然地區所進行的旅遊形式,強調生態保育的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觀念,並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符合此定義的生態旅遊,必須要透過解說引領遊客瞭

    解並欣賞當地特殊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提供環境教育以增強遊客的環境意識,引發負責任

    的環境行動,並將經濟利益回饋造訪地,除藉以協助當地保育工作的進行外,亦提升當地

    居民的生活福祉。 另外,生態旅遊白皮書也提到,如有下列任何一項答案是否定的,就不算是生態旅

    遊: (一)必須採用低環境衝擊之營宿與休閒活動方式。 (二)必須限制到此區域之遊客量(不論是團體大小或參觀團體數目)。 (三)必須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工作。 (四)必須儘量使用當地居民之服務與載具。 (五)必須提供遊客以自然體驗為旅遊重點的遊程。 (六)必須聘用了解當地自然文化之解說員。 (七)必須確保野生動植物不被干擾、環境不被破壞。 (八)必須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及生活隱私。 三、生態旅遊之特色

    生態旅遊因為具有「負責任」及「可永續發展」兩個功能,因而被視為是可取代傳統

    旅遊的一種替代式旅遊。同時生態旅遊強調維護及尊重當地社區的利益、文化和自主權,

    又得以在不破壞環境生態的前提下永續發展觀光事業,生態旅遊的興起將會改變原有旅遊

    的型態,並在旅遊的過程中教育遊客,注入新的環境價值(劉柏瑩,2005)。 洪振超(2002)認為生態旅遊具有七種共通特色:

    (一)是一種滿足於享受自然環境資源為主的旅遊。 (二)是一種強調保育自然環境資源及減少環境衝擊的旅遊。 (三)是一種尊重當地社區文化發展及促進文化復興的旅遊。 (四)是一種富有環境教育的旅遊。 (五)是一種有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己任傾向的旅遊。 (六)是一種對當地經濟發展有貢獻的旅遊。 (七)是一種以永續經營為導向的旅遊。

    王志鵬(2008)認為生態旅遊包裝的行程普遍具有下列幾項特色: (一)強調獨特的自然與文化之旅,行程往往安排到原始未開發的生態環境或與現代文明差異甚大之原住民部落。 (二)強調深度體驗自然生態與原住民部落生活。 (三)然而越是原始隔離的自然或社會環境,越不善於抵抗外來力量帶來之改變因子,而越是深度的旅遊方式對當地的影響深度越大,換句話說,觀光發展的結果很有可能對這些地

    區造成不可復原的衝擊。 四、生態旅遊規劃之重要性

    生態旅遊的概念不僅可應用於保護區的規劃與維護,任何以自然資源為立基的旅遊方

    式,都應注入生態旅遊的觀念,以確保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卓玉嶺,2007)。然而在發展生態旅遊之前,必須有完善的規劃,以確保生態旅遊的永續性,以下為各文獻對於生態旅

    遊規劃之看法。 曾彥蓉(2002)認為生態旅遊並非只是一套旅遊行程,而是隱含著保護區管理、民眾參

    與、地方文化保存等重要觀念。並且若要生態旅遊發展成功,必須透過事前的評估與規劃

    設計,作好相關部門、利益關係人的溝通協調,以及環境監測等重要工作,才能讓生態旅

    遊發揮效益,否則將會帶來更大的環境衝擊與社會衝突。

  • 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8

    鄧福麒(2003)認為如果生態旅遊要朝正向發展,必須對旅遊景點的生態環境資源做妥善的經營與管理,並教育遊客與地方居民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使環境資源得以永久留存,

    不然生態旅遊也不過是另一個大眾旅遊的代名詞而已。 謝青燕(2004)認為目前國內生態保育觀念已逐漸萌芽,卻僅止於發展、構想層次,尚

    無整體性規劃原則,惟有建立共生生態環境規劃理念,扭轉過去單純以經濟掛帥的價值觀

    與發展模式,才能真正落實臺灣未來整體環境發展。 蕭櫻貴(2006)認為生態旅遊在適當的規劃下提供遊客遊憩、促進環境生態保育,以及

    提供當地人分享社會和經濟的利益,並為地方帶來產業發展。 王志鵬(2008)認為以生態旅遊包裝之觀光產品在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可見

    許多人垂涎著這個觀光市場上的新寵,但這樣的快速發展若未予以嚴格規範,恐怕對於生

    態旅遊是另類的傷害。 綜合以上學者之觀點,發展生態旅遊之前,必須針對該地資源進行完善的調查,並且

    加以規劃,由此可見事前的生態旅遊規劃對該地的生態旅遊發展極具重要性。 另外,陳雅雯(2007)認為生態旅遊規劃不僅要重視民眾參與、地方文化保存以及自然

    資源的永續利用等方面,路線的規劃是另一個相當重要的考量,因此如何讓旅客在瞭解各

    個景點需求後,利用有限的時間內,選擇較短行經路線,使旅客對於景點的需求及串聯能

    得到最大的滿意,實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因此,若要成功的發展生態旅遊,必須針對該地

    規劃出最妥善「生態旅遊路線」。 五、生態旅遊發展原則

    在發展生態旅遊之前,除了妥善的規劃之外,為達成保育自然生態並確保地方福祉,

    生態旅遊發展應遵守下列幾項原則(交通部觀光局,2002): (一)發展生態旅遊前應事先規劃整套區域性的觀光及遊客管理計畫。 (二)發展生態旅遊前應事先調查分析當地自然與人文特色,評估旅遊發展可能帶來的正負面影響,擬定長期管理與監測計畫,將可能的負面衝擊降至最低。 (三)以小規模發展為原則,以減低遊憩活動可能造成的衝擊。除了限制遊客人數外,發展生態旅遊應以輔助地方原有產業為原則,以避免當地對觀光產業的過度依賴。 (四)在生態旅遊的規劃、執行、管理、監測與評估等四階段,應盡量邀請當地社區一同參與。而在每個階段進行的過程中必須確保與當地居民的充分溝通與共識,在發展當地觀光

    特色前應先徵求居民同意,以避免觸犯地方禁忌。 (五)提供適當的社區回饋機制,提供居民充分誘因,協助他們了解保育地方資源與獲取經濟利益之正向關聯,將有助於地方自發性的保育自然及文化資源。 (六)強調負責任的商業行為並與當地社區合作,以確保觀光發展的方向符合地方需求同時利於當地自然保育。 (七)確保一定比例的觀光收益用於保育及經營管理當地自然生態。 (八)發展生態旅遊應為當地社區及自然生態帶來長期的環境、社會及經濟利益。 (九)發展生態旅遊應促進遊客、當地居民、政府相關單位、非官方組織、旅遊業者以及專家學者間的良性互動。 (十)制定周詳規範以約束遊客活動以及各項開發行為。 (十一)提供遊客、旅遊業者及當地民眾適當的教育解說資料,除了介紹當地生態、文化特色外,更可藉此提昇大眾的環境保護及文化保存意識。

    Holden(2000)指出發展生態旅遊共有五個基本的核心原則(劉柏瑩,2005): (一)以自然為導向(nature-based):生態旅遊的發生是依存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下,並把焦點放在生態、自然及文化特色上,因此在做生態旅遊的規劃及管理時就必須要考慮的自然資

    源的保護。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二)生態資源永續利用(ecologically sustainable):所有的觀光業都應該要永續發展-在經濟上、社會上及環境上。生態旅遊就是一種在自然環境下生態資源可永續利用的觀光業。 (三)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ly educative):區別生態旅遊和其他以自然為導向的旅遊的要素為,生態旅遊具有教育的功能,環境教育和解說是創造美好的遊憩體驗中重要的工具,解

    說可幫助遊客學習,並且是生態旅遊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好的解說者對環境要有透徹的瞭

    解,並整合聽者的需求及技巧的使用。環境教育會影響遊客、當地社會和企業的行為,而

    且會促進觀光活動在自然區域的永續發展,教育也同時是一種有效的管理工具。 (四)當地受惠 (locally beneficial):當地社會參與發展生態旅遊,不只是當地及環境受益,更能提昇遊客的遊憩體驗,因為當地可以提供知識、服務、設施和相關產品,生態旅遊同

    時也可以將收入整合作為資源保護管理之用。 (五)觀光客滿意(tourist satisfaction):觀光客的滿意與否是決定生態旅遊能否長期發展的因素之一,觀光客的滿意來自於了遊憩的體驗、行銷的方式、遊客的安全維護及資訊的提

    供。

    第二節 生態社區 生態旅遊結合社區發展的意義在於透過「社區賦權」的概念以及「社區凝聚力」的展現,讓社區居民對於當地社區環境事務的關懷與認同,來共同經營生態旅遊。在妥善的規

    劃、規範以及環境承受的限度之下,讓當地居民能藉由發展生態旅遊獲得應有利益,遊客

    也透過合宜的生態旅遊遊程學習當地文化並獲得滿意的遊憩經驗(黃正德,2005)。 一、生態社區的定義

    在永續發展理論基礎下的生態社區係指「一個社區具有乾淨、安全、健康的環境,社

    區公共設施與建築物採用自然材質及生態工法興建,社區內的民眾認同永續發展理念,實

    際參與資源永續利用與生態保育行動,來改善社區經濟、保地方文化與生態。」(林信揚,2004)。 彭國棟(2006)先生認為生態社區應具有三大特色與五大理念,他說:「相對比較自然、物種的多樣性、以生態工法進行社區工程」是社區需具備的特色;對於五大理念上,

    他認為:「社區居民具有生態觀,能夠意識並瞭解問題的所在,具有物種辨認的知識,能

    夠有決心與行動力去進行生態調查、保護與復育。」這樣的社區就可以說是生態社區了。 李永展(2003)先生則以永續發展的「生活、生態、生產」三生理念來闡述生態社區,他說:「生態社區就是將永續發展三生中的「生產」去除,具有生活與生態的社區」。 美國環保署定義所謂的生態社區,是一種結合環保、經濟及社區力量,以建構永續未來的社區。其特點在於能適時地反映區域情況,就整體空氣、水、土地及生活資源做綜合

    評估管理。 「生態社區」係指社區民眾或組織(如社區發展協會)、與其利害相關者(如協會贊

    助會員顧問、環保義工、入訪者、救災者… … 等),藉由完善的資源與環境管理、合理的諮商決策流程及良好的溝通及運作等方式, 使社區工作具有下列特質: 環境衝擊與災害減至最小、社區之資源能有效利用、社區民眾親近自然生態措施、社區做文史發展整理

    及關懷弱勢, 及社區民眾積極參與環境學習與運動休閒, 邁向綠色社區之謂(陳柏言,2006)。安全、健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透過民眾參與落實社區自治、綠色消費之概念等,皆可稱之為生態社區(李永展等,1995)。以社區本身所具備的自然資源條件,來進行生態永續發展之社區(林明瑞等,2007)謂之生態社區。

    生態社區,是永續社區的概念被提出之後而發展出來的操作模式,它聚焦了社區龐雜

    營造中先期的工作方向,十分明確地將生態的設計注入社區的想像與作法當中,認為人類

    無法脫離自然生態的基礎,唯有與環境之間和諧共存才能維持自然系統的運作正常,才能

  • 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10

    達到永續,所以永續社區是一種概念的架構,而生態社區則是一種操作的方法,具有「社

    區生態化」的想像,是從生態的角度來落實永續社區的目標(倪進誠等,2004)。 二、生態社區建構方式

    李永展(1995)認為生態社區(ecological community)應具備以下之建構目標: (一)建立安全、健康、有特色的社區。 (二)透過民眾參與落實社區自治。 (三)社區資源永續利用。 (四)社區多樣性永續發展。 (五)「減量、再利用、回收」3R 政策的落實。 (六)綠色消費的實現。

    林信揚(2004)認為以生態旅遊為導向營造建構生態社區要素包含: (一)相對自然的生態環境 1.自然環境條件:自然環境是生物物種的棲地,所以生態社區必須具有完整的棲地條件,方能提供生物物種的聚具。 2.生物物種特性:生態社區之物種有了良好的棲地之後,必須具有多樣性或獨特性,如此方能吸引生態旅遊者進行社區生態旅遊。 (二)居民具有生態知能

    自古以來人類就是自然生態環境最大的殺手,如果地球上沒有人類,地球就是一個

    「地球生態社區」,所以如何教育改造社區住民使其具有生態知能,使其能夠自行對社區

    進行生態調查、維護生態環境,是生態社區建構的第二項工作。 (三)居民擁有生態意識

    社區意識是社區發展與總體營造不可或缺的項目,轉換成生態社區,則為社區生態意

    識。 (四)領導人的能力 (五)社區派系的演變 (六)外來專業團隊協助

    這個部分是亟需要的,生態社區建構初期,若沒有外來團隊對社區居民進行,生態社

    區建構知能教育、人力及資金協助,並以生態旅遊促使居民生態意識的進一步凝聚,生態

    社區將無法持續進行建構。然而這些協助需要多久才能確保生態社區的永續經營則有待後

    續研究觀察。 (七)重建工程要素

    九二一重建區受震災影響,許多社區自然生態環境都受到嚴重破壞,所以在救災的工

    程上宜採用生態規劃的概念,並以生態工法進行工程施工。在進行生態社區建構時面臨著

    相當大的就是工程工法的不當,這些工程問題都是當地居民在進行生態社區建構時所面臨

    的挑戰。 (八)生態旅遊要素

    921 震災之後各受災重建區均積極進行社區產業重建工作,近年來由於政府大力推動生態旅遊,使得進行生態社區旅遊,儼然成為社區產業重建的新契機。藉由生態旅遊的推

    動,使生態旅遊者進入生態社區進行綠色消費,居民能夠帶領生態旅遊者進行社區導覽及

    生態解說的工作,以獲取利潤改善居民的經濟條件,使擁有的生態知能的居民能夠發揮其

    所長在自然生態保育的工作上,是使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區的生態社區建構能夠落實成為

    永續發展最後要件。 倪進誠等(2004)提出生態社區的考量因素: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一)生態承載量(carrying capacity):資源與賴以生存生物數量的相關係,運用在生態社區中,可以類推為影響社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社區系統中自然資源的數量、人口的多

    寡、每一個人所消費的資源的數量(低負荷原則)。 (二)「循環原則」:能量得以流動、物質得以回收。 (三)「保育原則」(廖孟儀,1999):加強物種多樣性。

    其中,亦有人將其再細分為「配合」、「當地化」、「網絡化」、「循環及代謝」、

    「多元性」、「適當的規模與密度」等(詹世州,2003)。另外,也有人以「物物相關(Everything is Connected to Everything Else)法則」、「物有所歸 (Everything Must Go Somewhere)法則」、「自然善知(Nature Knows Best)法則」、「沒有白吃的午餐(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Free Lunch)法則」等方式來闡述生態社區的理念(李永展等,1999)。在經營一個生態社區時,最主要的考量點就應該要落在該地的自然環境基礎上,以及該地的人

    口密度,及消費資源的速度(倪進誠等,2004)。 三、生態社區規劃原則

    李永展(1995)認為生態社區規劃原則為: (一)維護與保育自然環境: 針對社區生物區域教導住民,建立自然及實質環境資料庫,保護及恢復自然生態系,確使社區具有生物多樣性及自然地景,並結合鄰近社區,採取區域行動合作保護地區性生

    態體系。 (二)形塑多樣性健康的集居環境:

    創造具地點感、地方特色、能提身文化性及社會互動關係的社區中心;興建可容納不

    同收入、生活形態、文化及年齡層的多樣性的綠建築住宅;社區各住宅簇群間應以永久綠

    離做區隔,保有各戶之私密性。 (三)以步行者為主的安全社區:

    創造以步行及腳踏車為主的鄰里單元,避免穿越性交通於社區產生,另外則需使社區

    生活環境成為無障礙化及建立社區防災救災之體系。 (四)社區住民自我約束的環境責任:

    利用合法手段減少社區污染源及避免不符和生物環境原則的地區主導系統產生,將老

    舊產業更新為永續性系統,增加住民之自我約束力。 (五)維生路網及社區公共空間預作妥善而有創意的規劃:

    研擬社區生活指標以支持「生態合宜的容受力」,運用光纖電纜做社區聯繫,利用公

    園及綠帶系統整合人行步道及公共空間。 (六)資源保育、開發可再生資源及替代性能源:

    對綠色消費者給予獎勵,設立嚴格的資源保育方案,以確保社區環境及資源的維護及

    再利用。 (七)社區制訂資源再生方案,協助資源與垃圾回收處理:

    設立社區資源回收中心,獎勵資源回收和垃圾減量,並教導及獎勵居民使用無毒、生

    物可分解之物質。 Walter(1993)從永續發展基本理念來看生態規劃原則,包含以下幾點:

    (一)保護、保存及恢復自然環境。 (二)建立實際成本價格制度,以成為經濟的基礎。 (三)支持當地的農業、商業產物及服務業。 (四)發展簇群式、混合使用、行人專用道的生態社區。 (五)使用進步的交通、通訊、及生產系統。 (六)將保育最大化,並發展可更新的資源。 (七)建立再循環計畫及再循環物質工業。

  • 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12

    (八)支持大範園的教育,以鼓勵直接參與的民主。 四、台灣生態社區概況

    東方國家或社區的案例,多來自於西方國家的啟迪,由於社會文化發展的進程不同,

    其著重的措施與取向也略有不同,都市社區仍多於屬「消極」的節約能源設計方案的推

    展,而鄉村社區更多只強調屬於保留濕地、提供生物棲地、推動生態旅遊等相關措施(倪進誠等,2004)。台灣「生態社區」的推動背景是由下列三個主要脈絡推演而來(李永展,2004): (一)社區總體營造

    1994 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期盼從文化建設的角度切入,建立台灣基層社區的共同體意識。不論城市或鄉村,生活環境、美學品味、社區秩序或是產業型態,都

    可以為台灣基層社區帶來一個全新風貌。自此開始在許多部會的政策執行上,改變了過去

    由上而下的施政方式,強調由下而上的自發性運作,而這種觀念也開啟了社區經營的多元

    想像,而生態社區的想像也在此操作中逐 漸被視為重要的實踐目標。 (二)921 震災重建

    1999 年台灣地區發生百年僅見的 921 大地震,造成台灣地區嚴重災害,除了生命財產的損失,更暴露出台灣生態環境的脆弱,以及長期以來因為成長掛帥的發展模式而漠視

    環境的問題。故在後續的重建工作中,「生態」被視為重建工作的重要元素,並且在重建

    會整合各部會架構下,和因應重建需求的資源彙整,促成許多社區在重建過程與成果中,

    更為趨近生態社區之內涵。 (三)城鄉新風貌

    在 2003 年,行政院核定「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原城鄉風貌改造計畫政策性區隔為「城鎮地貌改造」及「社區風貌營造」二項計畫。「社區風貌營造」強調落實

    社區提案,以社區總體營造過程,營造全民動員參與生活環境改造之機制與經驗,以具體

    提升生活環境品質,豐富社區族群情感交流。生態的概念也在推動過程中逐漸被重視,並

    成為重要的核心價值。 張珩、邢志航( 2004)的研究指出,生態社區之理念來自國外,且其執行上具有強烈之

    地方特性, 需要因地制宜。而目前國內學界的研究尚處於眾說紛紜的狀態, 尤其對於適合台灣本土的措施並無公認的定論。又以社區來看措施之落實,在「環境特性導向方

    面」,大部分社區並未真正發現本身的環境特性來作發展, 而僅以引進「工程導向」之硬體措施來執行。因此, 要使社區居民尊重環境特性, 透過社區參與、凝聚社區意識並採取適當之環境行動, 為未來營造生態社區之努力方向。

    目前,台灣各生態社區永續發展之推動,主要是透過政府資金的挹注,藉由社區營造

    的過程,來趨近生態社區的理想,其中以專案補助的形式為主,政策宣導及專業教育訓練

    的方式為輔,另研擬相關制度法規作為規範與獎勵之依據。生態社區之推動必須以完整明

    確的主態、認知為基礎,由於目前生態社區在概念上、定義上的模糊,造成推動與評估的

    困難。 目前台灣推動生態社區所面臨的問題,可分為推動機制與推動內涵兩大層面(李永展

    2004)。 (一)推動機制:

    目前台灣生態社區推動主要以開放主題的專案補助計畫,鼓勵社區依其所處之環境與

    條件,自行發展生態計畫與工程。雖然這樣的方式符合社區多樣性特性,並強調社區自主

    性與民眾參與的必要,但卻可能因為無明確政策引導與專業支援的情況下,致使社區必須

    各自摸索,而讓成效大打折扣。 (二)推動內涵: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3

    分析近年來政府部門推動之專業計畫所補助的社區,大都是以發展地方自明性與空間

    改造為主之社區營造,歸納其社區性質多為鄉村型、區域(包括偏遠地區原住民部落)居

    多,目前所推動項目以生物棲地復育為主,亦即是以回復受工業文明破壞與污染的生態環

    境為主要目標,但卻缺乏新的生態觀點與做法的操作。都會型社區則更受限於實質環境與

    整體都市環境(例如交通系統、資源系統等)的連動性強,以及自然環境的匱乏,而多著

    墨於小規模的資源回收體系與綠美化工作上,對趨近生態社區之理想尚有一大段距離。近

    年內政部營建署推動城鄉新風貌政策已有多年的歷史,在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特列經費執行「社區風貌營造計畫」,生態社區示範計畫於九十三年在台灣展開,內

    政部營建署透過部會推薦及公開甄選,九十三年總共選出十九個社區,九十四年總共選出

    十六個社區,未來可作為實證地點評選參考依據。 五、國外生態社區案例

    Hoff(1998)以自然資源為發展基礎之國外生態社區之主要推動作法說明如下: (一)建立環境清冊做為永續發展的基礎 (二)評估社區整體永續性貢獻程度 (三)強化落實制度化的周全與整合程度 (四)根據解釋環境特性的既有資料,分析其永續發展的潛力與限制 (五)擬定推動策略方向 (六)策略實施後與建構指標之契合度 (七)策略修正再實施

    國外生態社區之永續發展趨勢,以「科技研發產品」或「創造發展」的方法,對環境

    有利而且不會耗盡地方的資源基礎,如何以最適使用,喚起環境意識;運用調查研究,結

    合成為最佳的環境教育題材,將調查收集的資料創造多功能用途;而其中,又以「調查研

    究」為最大挑戰(Marie D. Hoff,1998)。綜合而言,國外推動生態社區之發展趨勢,是結合「發掘地方生態」、「社會歷史的創造性的調查研究」與「環境教育方法」的綜合性策

    略。而對於後續落實機制與分工執行理念,可分為:「尋找永續社區發展議題」、「以組

    織方式行動」、「與企業團體結盟共同推動」、「重視環境教育」、「建立社會網路機

    制」、「各部門分工策略」、「與公部門共同推動」。 六、台灣生態社區案例

    內政部營建署於民國 93 年規劃了 18 個全國生態示範社區,以下茲提出幾個較具特色之社區推動內容以供未來規劃生態社區之參考。 (一)台北縣淡水鎮興仁社區 自然資源以相思樹林與海邊生態為主,境內有野溪數條,頗具推動生態綠化與環境共生條件。社區曾經推動的總體營造項目,包括:各項藝文活動、老人關懷系列,綠化環

    境、美化社區、認識社區生態等;目前正進行傳統石滬景觀復建與海岸生態保育工程。 (二)台北縣貢寮鄉卯澳社區 卯澳是一個把自然與傳統融合在一起的美麗村落,其為內政部營建署規劃之全國生態示範社區,主要推動內容有: 1.社區環境保護資源管理:召開居民大會凝聚社區意識到動員居民共同維護公共設施、打掃社區環境、清除垃圾、廚餘回收處理再利用、環境綠美化、舉辦生物復育教育紮根活

    動、組織守望相助海岸、溪流保護巡守等活化社區動員機能與居民參與環境保護和資源管

    理機制,打造永續家園新風貌。 2.有機廢棄物堆肥化處理:自 91 年起開始在社區內設置廚餘收集桶並發放每戶一個小型儲放桶,家戶可將家中的廚餘、果皮、果菜及其他有機廢棄物先放在小桶再倒入收集桶,每

    週一、三、五早上以社區人力搬運到堆肥場進行處理,再將完熟的堆肥經曬乾後分發給社

    區居民進行有機栽種綠化等土壤改良使用。

  • 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14

    3.永續家園計畫:卯澳社區於 93 年度參與環保署推動之社區改造「永續家園計畫」,由居民親手打造自己家園工程,完成了社區活動中心前三角公園和萬善祠周邊環境改造工程。 4.結合香蘭、馬崗環境改造計畫:於 94 年度聯合香蘭、馬崗環境改造計畫,將社區經驗擴大至周邊社區環境景觀和休憩點之營造,帶動生活圈地區觀光產業之發展連結,如期完成

    之成果有(1)卯澳社區施設育苗室 (2)廚餘回收場雨棚用(3)學生通學道路二側施作全線綠美化 (4)開闢一處露營區,設有環保公廁(台北縣貢寮鄉公所,2009)。 (三)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無尾港生態社區) 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位於宜蘭縣蘇澳鎮內,著名的「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主要區域就在港邊社區境內 (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發展協會,2009)。 港邊社區於 1994 年成立,於 2001 年開始聘用專職人員為社區處理行政事務 (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發展協會,2009)。社區主要推動內容在實質環境面包含:1.建立生態水循環及社區綠網的環境架構。2.依據環境資源條件及空間紋裡營造不同的生態分區層級。3.無尾港濕地的永續利用。4.以主題博物館營造聚落特色,建構無尾港博物館群。5.改善社區交通動線、公共空間,推廣綠建築構想,塑造優質生活環境。 社會面包含 1.建構在地生活產業。2.創造自給自足的經濟機制,維持社區福利的提供。3.藉由社區居民主動參與,改變有害的個人、社會及環境因子,營造健康社區。 文化面包含 1.社區居民環境素養的建立與提升。2.發展學習型社區。 (四)苗栗縣後龍鎮溪州社區 溪洲社區係以後龍鎮溪洲里的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因近沿海之故,空氣中鹽氣濃密,含高濃度氯化納,故空氣中鹹濕,土地中含微量二氧化硫氣金屬易生鏽,夏季風大,

    風捲砂揚,砂落防風林成砂丘景象故夏季風砂大量,為溪洲社區一大特色 (社區通個社區網站,2009)。主要推動之生態社區計畫為 92 年之「淨溪與自然生態」環保宣導教育活動計畫 :使民眾能深刻體認環保對自然生態的重要性及正確的環保觀念,落實政府推動的

    各項環保措施,使民眾體認環保是生態之本、生態是生活之本、生活是生命之本的正確觀

    念。達到:1.淨溪、淨岸效果 2.垃圾及資源回收效果 3.環保政令宣導效果 4.生態解說教育效果。及 93 年之新故鄉社區營造-社區風貌營造計畫「復育北勢溪自然生態」計畫 :組成生態規劃團隊;研擬了「復育北勢溪自然生態」計畫案,並組成六人的培訓團隊,加強社

    區人文方面的再造力量(社區通個社區網站,2009)。 (五)屏東市新興社區 組織社區居民及向外尋求相關專業人士協助,並分組以提昇執行的成效,設有生態池工作坊小組、社區志工隊、社區專設維護人員等。生態社區推動內容包含: 1.環境教育宣導活動:為確保社區內環境的整潔,讓居民對於個人門前周遭的環境先自行清理,其餘部分再由社區志工定期打掃,做到擴及全社區民眾自動參與,以維護社區整體

    的清潔。而打掃用具均由社區提供,如果有發現大型的廢棄物則商請屏東市公所清潔隊協

    助清除,並倡導建設「花園社區」的目標,使社區民眾願意維護清潔及對住家環境進行美

    化綠化。社區發展協會也發行「新興人」社區報,做為宣導社區內各種環保資訊、藝文活

    動、健康保健等相關資訊。 2.生活環境管理:社區內最有名的特產肉粽,在生產的過程中會產出油水,造成排水溝堵塞,為解決此問題,社區主動邀集養猪戶協助,每日抽取生產肉粽所產出的油水,並混合

    飼料後餵養猪隻,成為猪隻營養的補充及減少社區的污染,部分油脂作為指導學生製作肥

    皂再利用之過程,充分做到資源整合及再利用之過程。為採用自然的方式淨化水質,在牛

    井堀採用生態工法及自然淨化的處理原則,將流入堀內的污水,經過多個池子,分段處理

    的構想,透過天然的方式淨化,避免因為採用其他處理方式而產生二次污染。目前社區也

    將廚餘作為養猪飼料,減少廚餘產出的量,並打算在經費許可時購置粉碎機,配合收集之

    枝葉等,於粉碎後添加酵素發酵,以做為有機肥料使用。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5

    3.營造社區特色:為塑造社區特色,凝聚社區民眾向心力,於 92 年期間以廢棄的電線桿木材,經由民眾的巧思及規劃,將廢棄的電線桿重新裁切,打造出牛井堀內一條長達 200 公尺的木造步棧,使社區民眾可以在湖畔散步。為有效及培養在地認同,培訓解說員,並組

    織環保尖兵,分配責任區,定期清掃環境,並有守望相助隊每晚定期巡邏,維護社區安

    全。 4.推廣觀光產業 :93 年舉辦以園遊會的方式舉辦米食文化推廣活動。94 年舉辦植樹節活動,由社區居民及附近的學校師生等共約 1,000 人餘共同參加,一同於社區的道路兩旁及空地上進行植樹的活動。 於道路兩旁設置部分照明設施,或點或面的做規劃布置,使社區夜間呈現不同的景影。 (六)台灣生態社區示範計畫之生態社區一覽表 依據翁靖儀(2007)整理台灣生態社區示範計畫之生態社區一覽表如表 2-1: (七)滿州鄉各社區

    2007 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為杜絕獵捕行為的發生,與屏東林區管理處、滿州

    鄉公所輔導滿州鄉原生植物及環境生態保育協會成立護鷹巡守隊。開辦護鷹巡守講

    習課程,結合滿州當地社區積極推動在地的保育巡守工作,讓過境候鳥獲得最佳保

      表 2-1 台灣生態社區示範計畫之生態社區一覽表

    (資料來源:翁靖儀,2007)

  • 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16

    護。此外,欖仁溪發源於海拔 526 公尺的萬里得山,全長 6 公里,匯入港口溪,終年溪水不枯,溪岸景色絕佳,擁有豐富且多樣的動植物生態,但長久以來電魚、毒魚不斷,讓

    魚類數量銳減,溪流生態嚴重失衡。少數鄉民又盜採山中的珊瑚樹等珍貴林木。部份鄉民

    結合當地生態保育工作者,在墾管處輔導下,於 2009 年 11 月 04 日,繼成立護鷹巡守隊後,再組成欖仁溪護溪巡守隊,踏出守護美好家園一大步。

    第三節 原住民社區 近年來為促進經濟繁榮,政府致推行如週休二日、國民旅遊卡、觀光客倍增計畫等政策方案來促銷國內旅遊,更多的鄉野旅遊景點因此被開發並逐漸成為旅遊市場中的主流

    由社區聯繫力探討(石珮琪,2005)。 另外,國人旅遊偏好則有走向以自然為基礎、回歸自然的傾向,在這些以自然景點為基礎的景點中,原住民部落就佔了一半以上,原住民部落的觀光旅遊發展,似乎也成為

    觀光客的新寵(黃躍雯,2002)。 謝世忠(1994)於觀光過程與傳統論述一文中簡述原住民社區觀光發展,他認為從工業化或都市區域到非工業化或鄉村部落地區遊覽,顯然成為觀光形式的主流,這一類觀光客

    挾帶豐沛的經濟資源,輔以母國強勢的政治力量,使得他們表現出一種要求被觀光者必須

    全力滿足自己所期望與需求的旅遊情景;而那些被觀光者(原住民),尤其是那些以觀光為主要甚至唯一產業的社區,必須努力表現出傳統文化或原始性來滿足觀光客,以獲取金錢

    酬勞。此外,Ryan(2002)在研究中則明確定義原住民在觀光發展中的角色,他認為原住民將傳統文化的本質視為觀光商品,而這也是近年來在觀光研究領域中引發爭議的議題。 一、原住民觀光的定義

    Ryan(2002)指出原住民觀光(indigenous or aboriginaltourism)為人們前往文化的動機,如到和原住民有關的節慶去旅行或參觀。同時原住民觀光的觀光地應包含「原住民;原住民

    精神或夢想;原住民建築技巧;原住民文化習俗;和原住民手工藝」等特色

    (Zeppel,1999)。也有許多學者將之稱為異族觀光(ethnic Tourism),意即旅行觀察「異樣風情」(exotic)人們的文化展現和生活型態(McIntosh and Goeldner, 1995);追 求原住民和其他人們的「奇特而有趣」的風俗如 Inuit(San Blas Indians of Panama and the Toraja in Indonesia)(Smith,1977、1989);和遊客可以尋找發現未受影響的、原始的和真實的異 國情調民族(Van den Berghe,1994)。

    Hinch and Butler (1996) 所定義的,「原住民觀光乃指原住民直接涉入觀光活動,經由控制或提供其當地文化作為景點吸引力的要素」。原住民觀光(indigenous tourism)是指個人受到原住民文化藝術表演、節慶、目的地、歷史遺跡和風俗的吸引,而前往原住民地區

    從事旅遊活動(Ryan, 2002)。原住民地區的藝術、服飾、建築、音樂和舞蹈等異文化情調(cultural exoticism)是觀光客主要的吸引力 (Van den Berghe and Keyes,1984;Van den Berghe,1992)。Kiwasaki(2000)指出原住民觀光是原住民表現異族文化風情的觀光形式,所呈現的服飾、音樂和舞蹈等產物是吸引觀光客的重要來源。 Smith (1989)從行銷層面探討原住民觀光之定義,認為原住民觀光是將展現原住民奇特風俗的自然及人文遊憩資源整合,並行銷給一般大眾;McIntosh and Goeldner (1995)則以遊客之角度定義,認為原住民觀光是以觀察原住民文化表現及生活型態為旅遊目的。 Graburn(1987)認為原住民觀光結合自然和文化兩種特質的資源。事實上,原住民部落觀光主要為接觸鮮活的人及傳統的文化,而非生硬的遊樂設施或無法交談的自然資源,故

    不同於一般型態的觀光活動(吳宗瓊,2003)。 Zeppel(2006)將原住民觀光加入生態觀光的概念後,提出以下看法:一、原住民觀光應建立於原住民傳統文化價值之上;二、原住民觀光以原住民的風俗習慣及生活型態為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7

    主;三、應使原住民擁有經營管理及使用土地、資源的主權;四、原住民觀光包含文化資

    產在內;五、須由原住民參與觀光活動;六、以生態觀光的方式發展原住民部落;七、管

    理原住民文化資產,包含遺跡、領土和文化資源;八、原住民觀光應結合生態資源和原住

    民。 二、原住民觀光之產品 Ryan and Huyton (2000)的研究中,將原住民觀光產品進行分類,分別為戲劇團體/演出、旅遊/坐船旅行、博物館/藝術畫廊/文化中心、住宿等四大類。

    侯錦雄和李素馨(1999)指出原住民觀光地區具有自然觀光及文化觀光,而原住民文化包含:傳統、宗教、地方歷史及產業型態等皆是觀光資源的範疇,而不同的觀光場所(情

    境)有著不同的意義,將四種原住民觀光類型根據自然資源及文化資源兩方面,分別敘述

    其不同類型的原住民觀光內涵。 目前國內原住民部落觀光以「傳統、自然、真實、熱情、原始」為形塑的焦點(謝世忠,1994),產品內容有以「自然景觀」為主要訴求,也有以傳統歌舞、祭典、手工藝品、神化與傳說、部落社會、母語、傳統競技等「異族文化」風情為賣點(張玲玲,2004)。其產品類型可概略分為部落總體營造巡禮、原住民主題展演區、節慶或大型活動及部落文化生態觀光路線等 4 大類(黃正聰、翁晏琪,2005)。 三、台灣原住民觀光發展現況 根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2004 年「原住民族群人口數統計表」指出,台灣原住民共分阿美、泰雅、卑南、布農、排灣、雅美、魯凱、鄒族、賽夏、邵族、噶瑪蘭和太魯閣族等

    12 大族群,其主要分布於 12 個縣市,55 個鄉鎮,其範圍包括全省山地地區、東海岸地區和離島的蘭嶼地區,他們長期與大自然接觸和依賴天地為生的結果,致使他們常常藉由祭

    典、儀式、歌舞、競技等方式來表達他們對天地鬼神的崇敬。又因各族群間的傳統習俗和

    生活方式不同,故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祭典風貌,例如:阿美族豐年祭、賽夏族矮靈祭、布

    農族打耳祭、卑南族年祭、雅美族飛魚祭等,極具觀光價值(詹怡泓,2003)。 國內原住民地區所呈現之觀光資源可分為自然及人文資源,人文資源方面主要有歲時祭儀、音樂、舞蹈、服飾文化、工藝藝術、狩獵文化、飲食文化、居住文化、遺址和舊部

    落等;而自然資源方面,則有豐富的景觀及生態資源(郭建池,1999)。此外,由於原住民觀光分佈於不同地區,國內學者將台灣原住民觀光市場加以分類命名(謝世忠,1994;侯錦雄、李素馨,1999)。 謝世忠(1994)將國內的原住民觀光市場分為都市情境的觀光、生活區的觀光、社區動員的觀光和集中展現的觀光,侯錦雄和李素馨(1999)認為台灣的原住民觀光市場,可分為四種類型:集中商品式、零售商品式、類博物館式和人類學式,如表 2-2:

    表 2-2 原住民觀光市場類型

    (資料來源:侯錦雄、李素馨 1999)

  • 滿州地區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18

    四、原住民觀光發展的歷程 (一)大眾觀光(1960 至 1980 年): 因經濟建設計畫而帶來道路交通設施,往往帶來了意外的觀光發展,中橫(1960)、北橫(1966)的通車為谷關及巴稜帶來開發。同時,政府於 1964 年設立烏來風景管理處,1979 年改為「烏來風景特定區管理所」,政府著重的是瀑布、溪流、溫泉及山谷等自然風光及林務局的臺車等,至於烏來泰雅原住民表現族群與文化特色都是自己或其他民間

    商人安排與規劃(陳永龍,1994)。 (二)大型原住民文化村(1980 至 1990 年): 與原住民直接有關的大型文化村模式的形成,在 1986 年的「九族文化村」及 1987 年的「台灣山地文化園區」兩處,前者是私人投資之文化觀光事業,標榜以傳統原住民族的

    家屋建築景觀佈置,再配合各原住民族生活及禮俗祭典交織而成的觀光文化活動。後者為

    省政府籌建,具有「建築一座研究、承攬、展示及規劃台灣土地土著族群社會文化的殿

    堂」的功能,這種抽離了環境生活的文化展示,是不能真正教育遊客建立起文化學習的態

    度(陳永龍,1994)。 (三)部落生態旅遊(1990 年迄今) 黃耀雯(2001)指出,1990 年迄今,原住民部落為了爭取自己的土地空間,透過傳播媒體與輿論等公共領域的擴張,向國家取得較多的權力,例如:達娜伊谷、布農文教園區採

    取封園、護溪、收取清潔費、入門費、收費擔任嚮導解說,還有新開發的原住民部落如司

    馬庫斯、阿里山鄉茶山村等,採取容納量管制,強調部落自主,排斥財團介入,要求經濟

    留在地方等作法,開始嘗詴自主發展生態旅遊。 五、原住民觀光之衝擊 一般來說,至於觀光發展對原住民部落的衝擊主要分為實質環境或生態衝擊(Physical or ecological impact)、經濟衝擊(Economic impact)及社會和文化衝擊(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這 3 大類,一般以在經濟及環境上的衝擊較為直接且明顯,但文化上的改變則不會立刻顯現(尹駿,2007)。 原住民部落發展觀光首先帶來環境之改變與衝擊。高有智(1998)指出大量人潮之湧入原住民生活地區,造成許多生活衝擊,如交通、噪音、垃圾、生活秩序之改變等,引發原

    住民不滿。原本期待隔週休二日人潮能帶來商機,事實上卻不如想像,原住民經營觀光產

    業在缺少經營人才與嘗試、缺乏資金、法令層層限制下不易發揮,更何況部落缺乏自主

    性,不僅無法主導觀光開發方向,就連影響生活之負面衝擊也無法抵擋。 林俊強(1998)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為例,探討開闢運輸道路原住民部落發展之影響,結果顯示未開闢運輸道路造成司馬庫斯人口持續外流,傳統之山田燒墾日漸荒廢,原

    住民保留地大規模休耕,部落在工作、族群、婚姻、血緣上形成緊密之共同體。西元一九

    九一年新竹縣政府撥經費開闢運輸道路後,造成司馬庫斯土地利用轉為定耕之水蜜桃、高

    冷蔬菜,土地利用效益升高,吸引外流人口回流,工作方式以家戶改為單位進行勞動,此

    外並發展觀光,提供民宿給外來遊客,在部落內部產生收入不均之現象。同時有雇主與雇

    工關係,並分成數個小型之姻親關係網絡。郭建池(1998)、薛益忠(2001)、賴如怜(2001)與宋莉瑛(2001)等人研究結果指出,原住民對於擴大發展觀光事業、發展生態觀光、發展文化觀光及發展產業觀光都有較正面態度,而在觀光衝擊認知方面,原住民對觀光發展所帶

    來之經濟及社會文化影響有較正面之認知,而對實質環境影響則有較負面之認知。 黃正聰、陳本騰(2002)針對苗栗泰安原住民社區之調查研究指出,受訪居民贊成發展觀光產業理由以「改善居民生活」、「宣揚原住民文化」、「有助農特產品行銷」及「減

    緩人口外流」為主。原住民認為觀光開發影響包括: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山地

    文化資源永續經營、展現原住民豐富之文化資產、原住民對社區之關懷、原住民新知識及

    見聞;而非原住民認為原住民地區發展觀光主要影響包括:增加原住民就業機會、促進原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9

    住民經濟發展、展現原住民豐富文化資產、山地文化資源永續經營、原住民與外界之經貿

    關係增加(鍾溫清、鄒君瑋,1998),均可視為觀光對地方發展所帶來之效益。 瓦歷斯‧尤幹(1992)認為觀光活動可能觸發一個社區社會的經濟、文化、生態的結構性改變,甚至會造成原住民的群眾意識變遷與原始信仰的瓦解,導致部落內的價值觀與行

    為模糊;所造成影響之廣度與深度,是無法控制與難以理解的。Ryan(1999)認為在原始地區的觀光發展會導致當地社區或部落的方言受到侵蝕,甚至有可能會消失。謝世忠(1994)指出許多遊客對於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文化內容根本沒有興趣,觀光客只是把原住民

    文化當作是商品,至於其文化內容並不關心。紀駿傑(1998)認為到訪之觀光客大多都是來自於優於當地的生活環境,挾帶著強大的經濟及文化優勢來到異族的生活空間,遊客的好

    奇心常常會造成當地居民的限制與負擔。

    第四節 遊程規劃設計理論 生態旅遊並不侷限於某一特定的發展方式,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存的目標下,生態旅遊產業必須藉由不同的保護措施,對其所仰賴的生態資源進行嚴格的管理與監控,以

    避免遊客對保護區造成損害(Wearing & Neil,1999)。Valentine(1993)提出生態旅遊發展的要點為,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適當的經營與管理方式,聯結旅遊地點與地方的自然

    生態保育,使地方和遊客都能獲得一定的滿足,同時須給予地方及社區適當的回饋。由此

    可知,如果生態旅遊要朝正向發展,必須對旅遊景點的生態環境資源做妥善的經營與管

    理,並教育遊客與地方居民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使環境資源得以永久留存,不然生態旅遊

    也不過是另一個大眾旅遊的代名詞而已(鄧福麒,2003)。 一、生態旅遊發展原則 鄧福麒(2003)提出生態旅遊發展的共通原則: (一)事先評估旅遊發展可能帶來的正負面影響,儘量將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降至最

    低。 (二)提供環境解說服務、舉辦環境保護活動,以傳達環境保育的觀念與加強民眾的環境

    意識。 (三)對遊客可能造成的環境衝擊進行全面監測,以確保生態環境不受干擾。 (四)給予當地居民參與生態旅遊規劃的權利,增加居民對生態旅遊的認同感。 (五)協助居民瞭解自然資源保育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承的重要性,並提供誘因使居民自發

    保育生態資源與文化資源。 (六)訓練居民經營管理能力並提供居民就業機會,所得的經濟利益回饋居民。 (七)由政府單位、保育團體及居民共同制訂生態旅遊規範與未來的發展方向。 二、生態旅遊地規劃方法 生態旅遊地規劃基本目標在於生態旅遊資源與環境保護,重要目標則是著眼於社區經濟的發展(李淑娟,2004)。賴明洲等(2003),曾依據景觀生態理論基礎,結合生態旅遊規劃的原則,將生態旅遊區規劃方法分為六大步驟: (一)確定目標及保護對象 對生態旅遊地的規劃,首先應確定規劃目標,在確定目標之後還需考慮其限制因素,即以保護自然生態之設計為原則。 (二)資訊蒐集,建立基礎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