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15
高高高高高高 高高高 高高高 高高高 ( 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 ) http:// blog.yam.com /EHMK

Transcript of 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Page 1: 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高雄史蹟探源第七講

主講人:謝貴文(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

http://blog.yam.com/EHMK

Page 2: 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玫瑰聖母堂西元 1859 年(咸豐 9年)郭德剛與洪保祿兩位神父抵達打狗,象徵天主教正式在台開教,同年郭神父以茅草建蓋房舍作為臨時傳教所,之後又陸續改建,而於 1862年(同治元年)改建聖堂後,於翌年更名為「玫瑰聖母堂」。

Page 3: 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玫瑰聖母堂

1928 年(昭和 3 年),李安斯神父又籌備改建,翌年正式施工,而完工於 1931 年(昭和 6 年),為台灣最大主教座堂。建築造型仿造歐洲哥德式教堂風格,並混合部分羅馬風格,整體呈現厚重、向上垂直發展的線條。

Page 4: 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玫瑰聖母堂內部以七對柱子分成中殿及兩側通廊,通廊之上還有夾層,而兩側夾層及天花板以交叉拱筋構成,聖壇則以八角環形處理。

Page 5: 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玫瑰聖母堂

正門上方有清代奉旨碑,左右兩側有教宗、樞機主教的牧徽,其亦名列亞洲三大聖堂(教宗祝聖之聖殿)之一。西元 1995 年再度重修,惟仍保留外觀,樣式乃仿西元1931 年原始造型,內部木構造則改以鋼材。

Page 6: 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馬雅各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差派宣教師馬雅各醫生,來台灣宣教,於主曆 1865 年 5 月 28 日登陸打狗港旗後(高雄市旗津區,正式受派宣教師登陸的第一站), 19

日後一行人轉往台灣府城看西街(台南市)租厝行醫傳道。

Page 7: 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旗後教會後因被暴徒包圍投石逼害,於同年 7 月 12 日返回打狗,於通山街(高雄第一街)朝日鐵工廠處租一間店面傳道醫病,隔年 6 月於旗後山腰(高雄燈塔下的台灣機械廠修船塢處)買地蓋醫館,建築聖殿,這就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間的禮拜堂,名叫打狗禮拜堂。

Page 8: 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萬巴德萬巴德,熱帶醫學之父,蘇格蘭人。 1866 年到打狗任海關醫官,居留旗後時,適逢馬雅各設於臺灣府城之醫館與禮拜堂遭到搗毀,於是將醫館遷至有英國領事館的旗後,並設打狗禮拜堂。 1869年馬雅各回住臺南,旗後醫館便託萬巴德掌理。萬醫生在台灣期間開始接觸象皮病、痲瘋病、瘧疾等病人。離台灣後他繼續對瘧疾、血絲蟲病、肺吸蟲病等的研究。 1887 年他在香港設立香港醫學院。孫中山先生為該院第一屆學生。

Page 9: 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慕德醫院1871 年後萬巴德轉往廈門,醫館業務由其弟萬大衛接任。續繼萬大衛醫生者為梅醫生( W. W. Myers )。為紀念在福州被大水沉死的萬大衛醫生,曾募建慕德醫院。該院曾附設醫學課程,為台灣第一座醫學院,林晟(朗如)就得了文憑。跟梅醫生學醫者有林磯璋(打狗人)。

Page 10: 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馬偕馬偕博士是蘇格蘭裔的加拿大人, 1872 年 3 月 7 日從廈門來到台灣的打狗港, 3 月 9日乘船至淡水。與同行的李庥牧師約定,雙方以大甲溪為界,馬偕留在台灣北部傳教。馬偕娶台北五股地區的張聰明為妻,他的兩個女兒也都嫁給台灣教徒,馬偕一生可以說都獻給了台灣,居台三十年,死後也葬於淡水。馬偕在台共創設六十間教堂,及北台第一所西醫醫院,被稱為「鬍鬚番仔」。

Page 11: 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馬偕我衷心所摯愛的台灣啊!我把一生全奉獻給你。

我衷心所摯愛的台灣啊!我一生的歡喜全在此。 我望穿雲霧看見群山,從雲中隙口俯視大地,

遠眺波濤大海遠眺彼方,我喜愛在此不停遠眺。

我衷心難割捨的台灣啊!我把有生之年獻給你。

我衷心難割捨的台灣啊!我一生的快樂全在此。 誠願在生涯終了之時,在大浪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曳的蔭影底下,找到我一生最後歸宿。

Page 12: 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蘭大衛

英國蘇格蘭蘭大衛醫師於 1896 年創辦彰化基督教醫院之後,他的醫術逐漸享譽台灣中部地區,且因夫婦二人逾半世紀的奉獻,甚至還與彰化市南瑤宮的媽祖齊名,而有「西門媽祖婆、南門蘭醫師」的美譽。蘭醫生夫婦一生有數不盡的義舉和感人事跡,其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切膚之愛」。

Page 13: 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切膚之愛

1928 年,一位彰化縣伸港鄉的貧農子弟周金耀,在他十三歲那年不小心被石頭絆倒於前庭,跌傷右膝蓋關節處,傷勢原本不嚴重,後來傷口被細菌感染,嚴重惡化。蘭大衛為了救治周金耀,毅然決然要切取妻子連瑪玉右大腿上的四塊皮膚,移植到周金耀的膝蓋傷口上。後來蘭醫師還栽培周金耀唸書求學,之後返回醫院擔任牧師,並曾獲選為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的議長。

Page 14: 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必麒麟一八六三年,英國人必麒麟( W.A.Pickering C.M.G )來到了打狗,擔任海關檢查員,由於住在麒麟山 (柴山 )中,因此取個中文名字叫必麒麟,後來他寫了一本「老台灣」(在福爾摩沙的探險),對當時的台灣有深刻的觀察,並對高山的原住民給予高度的評價,是研究打狗地方史及台灣史的重要文獻。

Page 15: 高雄史蹟探源7(上網)

  約翰‧湯姆生英國人 約翰‧湯姆生( John Thomson ),於 1871年四月由廈門搭乘小汽船渡海,兩天後抵達打狗(高雄),再順海岸至台灣府(台南),然後徒步向六龜山區採集攝影。當時台灣南部的海岸、河溪、山麓和平埔族人的素顏作息景觀,已在一百多年前被有計畫地留證下來。湯姆森對當時的南台灣一帶山水、河川的風景及民間作息與平埔族人素顏等景觀,有計畫的拍攝下來,作品數量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