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FIT) - NENUxyh.nenu.edu.cn/6.pdf · 我校举办2017-2018 学年本科生奖学金颁奖典礼...

44
2018 双月刊 总第 94 我校郑德荣教授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获表彰 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个人意见反馈会举行 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副主席戴希立一行来我校访问 我校上海校友会召开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

Transcript of 6.FIT) - NENUxyh.nenu.edu.cn/6.pdf · 我校举办2017-2018 学年本科生奖学金颁奖典礼...

2018双月刊 总第 94期

我校郑德荣教授在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大会上获表彰

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个人意见反馈会举行

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副主席戴希立一行来我校访问

我校上海校友会召开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

目录 C O N T E N T S

(内部信息交流双月刊)

主 办

东北师范大学校友会

主 编 王占仁

副 主 编 柳 轶

王雨霏

编 辑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帅 王 杰

刘秋实 严蔚刚

张 琦 洪玉林

洪敬辉 常佰城

美术编辑 彭富强

封面图片 张文杰

今日东师

我校郑德荣教授在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大会上获表彰 2

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个人意见反馈会举行 3

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副主席戴希立一行来我校访问 5

我校举办 2017-2018学年本科生奖学金颁奖典礼暨第十九届“理想与成才”报告团首场报告会 6

我校举办“全国高校 2019届毕业生教育人才招聘会” 7

“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双一流’建设”校级理论中心组(扩大)系列专题学习会召开 8

我校 6项成果获得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9

我校“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10

校友活动

我校上海校友会召开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 11

我校举行“东北师范大学宝利奖学金”捐赠签约仪式 13

我校举行“东北师范大学抱朴奖学金”捐赠签约仪式 13

我校举行“东北师范大学李俊超奖学金”捐赠签约仪式 14

我校 2003级校友王敏荣膺“2018CCTV中国创业榜样” 15

追述校史

16 鲁艺 /吕骥

17 本溪初创 /张松如

20 创办东大 /白希清

校友文苑

22 立冬 陈耀辉 /文

23 师大的一片叶子 赵培光 /文

24 回忆怀念恩师成仿吾校长 李万钟 /文

26 昨夜星辰昨夜风———怀念学友刘启林 何卓 /文

31 回忆独幕剧《十六条枪》的演出 李超 /文

32 初入大学印象 张玉夫 /文

34 回忆下连当兵 崔乃瑜 /文

36 难忘大学时光 王树祥 /文

37 曲折的人生,难忘的同学 高文清 /文

38 梦绕魂牵的和平二舍 贾力先 /文

40 两颗巨星赞 景春海 /文

40 清平乐 华熙云 /文

41 咏雪 王忠忱 /文

我校郑德荣教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获表彰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今 日 东 师

12月 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大会在

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会上,宣读了授予改革开放先

锋称号、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人员名单并进行表彰。我

国著名中共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

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我校荣誉教授郑德荣同志被授

予改革先锋称号,称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

究的推动者”。

郑德荣,男,汉族,吉林延吉人,1926年 1 月出

生,1952年 11月参加工作,1953年 11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我校原副校长、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

年 5月 3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 92岁。郑德荣

同志是我国著名中共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理想信念坚定,毕生

追求、信仰马克思主义,毕生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67年来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出版学术著作和

教材 50余部,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史稿》开创毛泽东

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以鲜明政治立场、卓越学术

成就践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他学高德馨、以

身垂范,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远大理想,把

传承红色基因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把党的创新理

论贯穿学术研究全过程。他品行高洁、虚怀若谷,从

不以资深学者自居,从不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特殊照

顾,赢得广大师生和学界普遍敬仰。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11月 12至 14日,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

组对我校思想政治教育、音乐学、美术学、教育技术

学、化学、地理科学等 6个专业进行了现场考查。14

日上午,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个人意见反馈

会举行。专家组全体成员,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

友群、教师发展处处长王薇,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潘

永兴,我校党政领导杨晓慧、刘益春、王延、马晓燕、韩

东育、郭建华、王占仁、徐海阳,党委常委高夯,校长助

理于伟、薛利锋,19个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认

证的 6个专业所在学院的院长、党委书记、教学副院

长、专业负责人,其他师范专业所在学院的院长、教学

副院长出席了会议。会议由认证专家组组长、民盟中

央专职副主席徐辉主持。

此次师范类专业认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改进”

工作基调,强调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校

考查期间,专家组对照认证标准,从师范人才培养的

适应度、达成度、支撑度、有效度、满意度五个维度,查

找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帮助专业按“学生

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标准改进教

学工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为期三天的考查过程

中,专家组共召开各类工作会议 28次;听课看课 55

节;调阅毕业论文(设计)384份;试卷 38门次,教育实

习档案袋 393份;查阅相关材料 348份;访谈学生

212人次,教师 73人次,专业负责人、学院领导和管理

人员 71人次,相关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 37人

次,访谈用人单位与校友代表 160人次,实地走访或电

话访谈教育实践基地 15家;实地考查了就业指导中

心、智慧教室和图书馆等多个教育教学设施和场所。

徐辉首先代表专家组对现场认证考察工作的整

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接受认证的 6个师范专业的

优势和特色进行了点评。他说,东北师范大学把扎根

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作为战略目标,始终

把引领我国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为自觉

使命,专家组认为,6个认证专业合理地定位了人才

培养目标;生成了具有师范特色的毕业要求;积极开

展课程与教学改革,有效支撑了毕业要求的达成;立

足机制创新,推进了协同育人工作;有效落实了“学生

中心”理念,促进了学生发展;上下联动、全员参与,重

新梳理课程体系,“产出导向”的理念深入人心。在走

访中,专家组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我校本科毕业生的满

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个人意见反馈会举行

今 日 东 师

意度较高。专家组高度评价我校毕业生不仅专业素质

过硬,而且教育素养全面;充分肯定了毕业生“信念坚

实、知识扎实、为人踏实、作风朴实”的特点。随后,按

照反馈会的要求,专家组每位成员突出问题导向,本

着促进专业进一步发展的目的,逐一进行了个人意见

反馈,在对认证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学生专业

素养高”“积极践行 U-G-S的协同育人模式”“师德

教育成效显著”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围绕培

养目标定位、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教

学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与支持条件保障、持续改进机

制建设和学生发展等内容,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会后,

专家组将在进一步认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全面

系统的评价,并以正式的书面意见的形式反馈给学

校。

刘益春代表学校进行了表态发言。他说,考察期

间,各位专家坚持问题导向,诊断把脉到位,反馈意见

既实事求是,又一针见血,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真

知灼见,为学校专业建设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

了思路、措施和依据。学校、学院和专业要对照《师范

类专业认证标准》和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对各师范专

业办学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更进一步的自查自纠,实

事求是地科学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办法、制度;加强

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教一体化的教师共同

体,保证一流的师资配置到教学中,一流的科研成果

转化为教学内容,将教学作为教师晋升评价的重要指

标;进一步深化推进 UGS教师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

展,在国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

人民满意教育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做出无愧于时代的

贡献。他强调,学校将以此次认证作为工作的新起点,

巩固和提升教师教育在学校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

足中国大地探索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切入点、新

措施,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注入新的活力和

动力,希望专家们能持续关注、支持东北师范大学的

改革、建设和发展,多提宝贵意见。

专业负责人代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郑

燕林教授,围绕“感动”“撬动”“行动”三个关键词,对

专业在参与认证过程中的工作开展、专业建设收获、

专业未来发展方向等情况进行了汇报。她表示,专业

认证是专业发展的新起点,专家意见是专业发展的点

金石。专业认证用既系统又细致的标准对专业进行了

一次全面体检,倒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专业

在改进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问题,口中

多研讨,脑中勤反思,手到真行动;不断优化专业发

展,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最后,任友群指出,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首家

进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部属师范大学、首家正式接受

专家入校认证的院校、首家入校认证的中学教育专业

的高校、拥有 6个被认证专业更是 2018年全国之

最,形成了认证工作的众多“第一”,必将会在我国教

师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重一笔。他说,习近平总书记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九个坚持”,特别是“坚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作用”充分强调了加强教师

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

提出的“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

“四个相统一”的希望和要求,真正把加强教师队伍建

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

素质能力,改革教师管理机制,提升教师地位待遇,让

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他强调,振兴教师教育的

基本保障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师范专业认证制

度,办好一批师范专业,引导高校回归常识、回归本

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聚焦师范生成长成才、建立

产出导向的质量文化,是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加强我国教师

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治本之策,

是从源头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一

项重要举措。他提出,此次东北师范大学 6个专业顺

利接受了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的全面检视,

但还远不是终点。学校要按照今天专家组诊断的问

题、提出的整改建议,逐条逐项地进行梳理分析,认真

整改落实,持续改进质量,希望学校再接再厉、奋发有

为、锐意进取,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

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出更

大贡献,为实现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奠定良

好基础。

12月 24日,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副主席戴希

立、高级干事萧开廷来我校访问。我校党委书记、教

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晓慧会见了客人。副校长、教育基

金会副理事长王占仁及教育基金会相关人员参加了

会见。

杨晓慧代表学校及教育基金会欢迎戴希立副主

席来访,感谢田家炳基金会对东北师范大学教育事

业发展的持续关注和支持。他说,学校高度重视教育

基金会工作,特别珍视与田家炳基金会长期以来建

立的良好合作关系。东北师范大学坚持“为基础教育

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与田家炳基金会“中国的希

望在教育”的理念高度一致。今年恰逢国家改革开放

40周年,希望田家炳基金会与东北师范大学能够以

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强双方联系互通,大力拓展

合作空间,共同为国家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戴希立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

庆祝国家改革开放 40周年访问团时发表了重要讲

话,其中对田家炳先生的慈善事业做出了高度评价。

田家炳基金会将铭记总书记的嘱托,积极主动助力

国家教育开放,融入国家教育发展大局,参与国家教

育发展实践,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不断发挥新作用,作

出新贡献。东北师范大学是田家炳基金会在国内合

作较早,项目运行良好,示范性突出的高校,寄予了田

家炳先生深厚的情感和期望,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助

力学校发展,助力国家教育事业进步。

最后,戴希立代表田家炳基金会热情邀请学校和

教育基金会派员赴港调研。杨晓慧感谢戴希立的邀

请并承诺尽快回访。会前,戴希立一行参观了我校田

家炳教育书院。

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副主席戴希立一行来我校访问

供稿单位:校友工作办公室

12月 22日,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组织召开

了 2017-2018学年本科生奖学金颁奖典礼暨第十九

届“理想与成才”报告团首场报告会。

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高教处处长陶树海,吉林省

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副处长隗峰,我校党委书记杨晓

慧、校长刘益春、党委副书记王延、党委副书记兼副校

长马晓燕,副校长常青、徐海阳,校长助理薛利锋以及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部)党委书记、院

长,学生工作组成员,本科生代表和获奖学生家长代

表等 400余人参加了现场活动。同时学校 3670名

2018级本科生分别在两校区 22个分会场同步收看

典礼直播,近 4000人通过手机收看直播。

马晓燕宣读表彰决定,对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

励志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宝钢奖学金的优秀本科生

以及获得标兵班集体、十佳宿舍等荣誉的优秀集体进

行了表彰,并为第十九届“理想与成才”报告团年度人

物和提名奖获得者颁奖。

典礼上,刘益春发表讲话,充分肯定了学校设立

奖学金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

意义,高度赞扬了“理想与成才”报告团多年来在全校

学生中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他结合新时代新

要求对全校学生提出三点殷切期望,一是希望广大学

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鼓励学生要在学校

“创造的教育”理念下,培养批判精神,养成反思习惯,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明确人生规划,有理想与人生目

标,打好人生底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二是希望

学生在学习中坚持追求真理,做“真学问”,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将理论融入实践,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迈

稳步子、久久为功,成为新时代教育家、科学家;三是

希望学生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心有大我、有责任担当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十九届“理想与成才”报告团年度人物数学与

统计学院王长虎、生命科学学院韩倩影、物理学院乔

国健、环境学院汤题、政法学院刘强、历史文化学院赵

玲玲、美术学院桑婉霞、教育学部李云、体育学院杨玉

杰、文学院马泽平十名同学通过访谈、演讲等不同形

式为在场学生作了精彩的首场报告。学生们纷纷表

示,定将在未来向着理想前进的路上,谨记校长嘱托,

对标看齐典范榜样,树理想,勇成才。

“理想与成才”报告团是学校多年来探索形成的

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典范教

育的重要平台,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

落小落实的重要载体。1996年至今,学校已成功组建

了十九届“理想与成才”报告团,先后选拔 199名优秀

学生典型,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影响身边

人”的方式,为“讲好东师故事、传播东师声音、弘扬东

师精神”,不断凝聚和积极传递青春正能量发挥了重

要作用。

我校举办 2017-2018学年本科生奖学金颁奖典礼暨第十九届“理想与成才”

报告团首场报告会供稿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

今 日 东 师

我校举办“全国高校 2019届毕业生教育人才招聘会”

供稿单位: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12月 1日,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全国高等学校

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吉林省教育厅指导,

我校主办的“全国高校 2019届毕业生教育人才招聘

会”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

岳强,长春市市政府副秘书长卢福建,长春市教育局

局长梁国超,我校党委书记杨晓慧、校长刘益春、副校

长常青及相关部门领导视察了招聘会现场。

本次招聘会是继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举办的全

国最大型的教育行业类招聘会,也是唯一受教育部官

方委托举办的全国性行业招聘会。本次招聘会体现出

三个特点,一是助力学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岗位需求量大,单位质量高。共有来自全国 28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 1000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岗

位 3.95万余个,保障学生充分就业;汇集重点中小学

528家、高校及科研院所 72家,占单位总数的 60%,

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二是服务国家“振兴东北”战

略,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省单位数量显著增加。本次

招聘会坚持立足东北、辐射全国、反哺吉林,为毕业生

留在东北、扎根吉林提供了更多机会,专门设置“扎根

吉林”“振兴东北”两个展厅,共有来自东北地区的用

人单位 495家,其中吉林省用人单位 287家,分别占

参会单位总数的 49.50%和 28.70%。三是鼓励学生

“多渠道就业”,开拓民办教育市场。共有 423家优质

民办教育单位参会,为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的毕业生

提供了多路径的就业选择。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

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全国 2万余

名大学生前来参会洽谈。

本次招聘会再次采用了“招聘会 +”的就业工作

模式,将“教育系统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鲜明主

题融入招聘会全过程,设置“师德师风”等主题的 4个

专题展区,悬挂标语条幅,发放宣传手册,以多种方式

积极宣传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

话精神,将招聘会现场打造成为教育宣传的新场域,

……………………………………………………………………………………………………………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

12月 21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双

一流’建设”校级理论中心组(扩大)系列专题学习会

召开,专题研讨了理科科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

抵御宗教渗透、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心组成员杨晓

慧、刘益春、王延、马晓燕、郭建华、兰恒斌、常青、王

占仁、徐海阳、高夯、于伟、薛利锋和有关部门负责人

参加了学习会。学习会由党委书记杨晓慧主持。

会上,副校长徐海阳详细阐述了理科科研工作的

形势与机遇、基本概况、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举措。党

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马晓燕系统分析阐释了学校本科

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宗教信仰情况及其对

策。党委副书记王延传达了教育部近期召开的全国师

德师风建设工作视频会议的主要精神,通报了首届全

国教师工作部部长工作研讨会的基本情况,汇报了学

校党委教师工作部目前的运行情况和未来工作思路。

校长刘益春作了讲话。他指出,做好当前学生工

作,需要重点关注学生诚信教育、入学教育、教育评价

和研究生学业压力四方面内容。学生诚信教育,是高等

学校需要关注推进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结合学校实

际进行有效落实。入学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

要一环,不仅要靠学生自身的思想自觉,还要充分发挥

学生守则等制度的管理作用。教育评价问题,要从评价

机制入手,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

机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实效、赢得师生认可。解决研究

生学业压力较大问题,需要从根源上着眼,进一步优化

生源质量,拓展研究生发展出口。

杨晓慧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做好学校各方面工

作,大家需要精准把握和认清面临的形势,深入分析

学校的基本状况,找准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结合学

校“双一流”建设工作,以促进学校发展为指引,制定

出符合学校发展战略要求的应对举措。明年是党和国

家事业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

键一年,希望大家站在学校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

提升认识、统一思想、加强协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

力,共同推动学校各方面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

绩。

“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双一流’建设”校级理论中心组(扩大)系列专题

学习会召开

充分发挥了全国教育人才市场在思想教育和价值引

领方面的外溢效应。

2019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可达 834 万

人,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持续严峻。但随着全

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国家和社会对于教育和教师的关

注和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教育领域就业呈现繁

荣景象,并体现出新特点,一是教师招聘供需两旺,教

育行业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认可度增强;二是师德

师风在教师选聘标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三是大学生

择业更为理性,就业路径的选择更为多样化。

今 日 东 师

我校 6项成果获得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供稿单位:教务处

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 2018年国家级教学

成果奖获奖名单。经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

会评审确定,报经国务院批准,我校 6项成果获得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3项,

基础教育类二等奖 3项。

由高夯、魏民、李广平、郑长龙、袁孝亭、李淑

文、徐笑梅完成的教学成果《面向造就卓越教师的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新模式的建构与实践》;教育

学部吕立杰、陈旭远、解书、马云鹏、唐丽芳、于伟

完成的教学成果《“本硕一体·全科·融通”的卓越

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历史文化学院周巩

固、朱寰、韩东育、梁茂信、张强、刘景岚、王邵励完

成的教学成果《立足世界史一流学科,促进科研成

果向教学动能转化,培育史学英才》获得高等教育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由教育学部马云鹏、陈

旭远、唐丽芳、吕立杰、邬志辉完成的教学成果《以

教育优质发展为目标的 U-A-S区域学校改进模

式探索》;我校附属中学孙立权、王玉杰、王宏伟、

王春、张继辉完成的教学成果《“语文教育民族化”

课程教学实验》;我校附属小学于伟、赵艳辉、王庭

波、王艳玲、刘艳平、脱中菲完成的教学成果《基于

“率性教育”理念的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

践》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此

外,由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牵头,我校刘益春、于

伟等参与完成的教学成果《基于全国教师网联公

共服务平台的教师教育课程共享创新与实践》获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审一次。2018

年,全国共有 1355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

奖。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国家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

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本次获奖项目,是广

大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教

书育人,经过多年努力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充分体

现了近年来广大教师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严谨

笃学、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

我校获奖成果是教师团队在多年教学实践中

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成果,是过去一段时间我

校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综合改革成果的集中体

现。接下来,学校将加大对优秀教学成果的支持力

度;各学院(部)要加强统筹规划和设计,积极培育

优秀教学成果;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借鉴和推广

应用获奖教学成果,深入推进教育教学领域各项

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世界一流师

范大学做出新的贡献。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 2018年度省部共建

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我校“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

心”获批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这是学

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振兴繁荣哲学社会

科学,不断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建设的又一重

大标志性成果。

自 2012年国家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

划”以来,各地、各高校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

设,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分层培育的基本格局,有

力提升了高校创新能力,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

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根据教育部、财政部、

国家发改委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规定,为持续推动高校协同

创新建设,教育部决定在“2011计划”基础上启动省

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作。

我校“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教育部首批

认定的 59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唯一一个教师

教育类中心,对于我国教师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意义重

大。中心是协同“高校 -地方政府 -中小学校”联合培

养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组织机构。中心是由

我校牵头,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作为

核心协同单位,东北三省教育厅作为政府协同单位,

国外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机构参与、教育部相关部门支

持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组织。

五年来,中心积极参与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

中心建设,在教师教育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

果。围绕新时代教师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中

心致力于师德教育、“本 -硕 -博”教师教育一体化培

养机制、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卓越教师与教育

家培养示范基地建设、教育博士招生及培养新机制、

教师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等重大

问题,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提升教师

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与创新能力,为我国基础教育

改革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

未来,中心将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指导

意见》,贯彻落实我校教师教育领域建设任务,积极探

索国际教师教育学科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全力服务国

家高质量教师教育发展战略需求,以建设具有新时代

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目标,努力形成

国际一流的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国家教师教育文献数

据中心、国家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及国家教师教育

改革发展核心智库,为我国教师教育改进与发展提供

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我校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供稿单位:社会科学处、科学技术处、教师教育研究院

校 友 活 动

我校上海校友会召开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

12月 1日,我校上海校友会成立二十周年

纪念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校副校长王占仁、校友

工作办公室主任柳轶代表学校专程参会并看望

在沪校友,吉林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副主任

赵金敏及上海吉林省商会、上海长春商会到会祝

贺,兄弟高校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北华大学

上海校友会代表参会,我校杭州、南京、苏州、无

锡、嘉兴等长三角地区校友会会长及在上海工作

生活的校友 100余人参加了活动。会议由上海校

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小青主持。

柳轶宣读了母校校长、校友会会长刘益春的

贺信。贺信指出,在沪校友秉持“勤奋创新,为人

师表”的校训精神,为推动上海地方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提升母校在沪声誉做出了突出贡献,

牢牢树立起了上海的东师品牌。衷心希望上海校

友会能够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更广泛地团结校

友,加强与母校的互动,承典塑新,力行致远,为

母校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

献!

上海校友会会长肖焕禹代表在沪全体校友

感谢母校的关心和支持。他说,经历了筚路蓝缕

的创立、承前启后的快速发展和继往开来的开拓

创新,上海校友会已经成为了校友连接母校信息

传递的纽带和桥梁,校友之间提升文化品质共同

发展的平台,相互帮助情感交流的家园。上海校

友会将以二十年为新起点,携全体校友凝心聚

力,努力奋斗,绽放上海东师人的风采。

王占仁代表母校向上海校友会成立二十周

年表示诚挚的祝贺,并介绍了母校近年来的发展

成就。他说,学校高度重视校友事业发展,刘益春

校长多次提出校友工作应充分发动校友力量,不

断扩大母校声誉和社会影响力。长期以来,学校

校友工作以“真诚你我,不患得失”为理念,真诚

联系校友,真情感染校友,真心服务校友。未来,

校友工作将进一步围绕校友的事业发展、家庭幸

福,及团结校友力量回报母校进行深入拓展,更

好地服务校友发展,服务学校建设。上海校友会

是东师校友在上海的“家”,希望上海校友会能够

蓬勃发展,越办越好。

会上,上海校友会执行会长王景斌作年度工

作报告,副会长王启民、林华作大会主题演讲,杭

州校友会会长徐云代表长三角地区各兄弟校友

会致贺词。

我校上海校友会成立于 1998年,是经学校

校友会正式备案、批复,成立较早的基层校友组

织之一,现有注册校友 650人。建会 20年来,上

海校友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发展成为组

织架构完善,运作体制顺畅,活动特色鲜明,校友

联系紧密的优秀校友组织。

校 友 活 动

我校举行“东北师范大学宝利奖学金”捐赠签约仪式

11月 20日,我校“东北师范大学宝利奖学金”捐

赠签约仪式举行。学校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杨晓慧,副校长、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占仁,我校化

学学院 1990届毕业生、长春市宝利科贸有限公司董

事长李宝利出席了捐赠签约仪式。校友工作办公室、

化学学院相关负责人也参加了仪式。

捐赠签约仪式上,杨晓慧代表教育基金会与李宝

利签署相关协议,并为其颁发捐赠证书。杨晓慧在致

辞中谈到,李宝利校友多年来心系母校,关心学校教

育事业发展,2010年我校教育基金会成立后的第一

笔校友捐赠款项,就来自李宝利校友。此次设立奖励

基金,不仅是对在校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更是对

他们进行精神上的鼓励。李宝利在致辞中感谢母校对

自己的培养,并表示此次捐助旨在激励在校学生勤奋

学习、健康成长,努力成为未来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

“东北师范大学宝利奖学金”由李宝利先生出资

50万元设立,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异且家庭经济条

件困难的在校学生。该奖项每年评选 5人,每人奖励

1万元,也是在我校校友设立的学生奖助学金项目中

单笔奖助额度最高的项目。

…………………………………………………………………………………………………………

11月 28日,我校“东北师范大学抱朴奖学金”捐

赠签约仪式举行。校长刘益春,民营企业家、吉林省人

大代表、吉林省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佐丹力健康产

业集团董事长韩丹出席了捐赠签约仪式。校友工作办

公室、物理学院相关负责人也参加了仪式。

捐赠签约仪式上,刘益春代表学校与韩丹签署相

关协议,并为其颁发捐赠证书。刘益春在致辞中向韩

丹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人才培养的特色。他说,

韩丹是一位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民营企业家,一直

以来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此次在我校设立“抱朴奖学

金”,支持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奖励品学兼优的东师

学子,将为物理学院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韩

丹表示,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感谢这个伟大的新

时代,作为新时代的民营企业家,要承担更多的社会

责任,积极参与到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发展事业中,

希望东北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东北师范大学抱朴奖学金”由佐丹力健康产业集

团出资 50万元在物理学院设立,用于奖励思想品德高

尚、志向高远、拥有探索的好奇心和科学热情、在科学

研究中有所创新和创造的在校学生。该奖学金将由我

校著名校友孙昌璞院士担任评审委员会主席,每年评

选本科生 10人、硕士研究生 2人、博士研究生 2人。

我校举行“东北师范大学抱朴奖学金”捐赠签约仪式

12月 14日,“东北师范大学李俊超奖学金”捐赠签

约仪式在我校举行。学校副校长、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王

占仁,经济学院 2005级硕士校友、历史文化学院 2017级

在读博士、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党委副书记李俊超出席

捐赠签约仪式。校友工作办公室、政法学院、数学与统计

学院相关负责人和获奖学生代表参加了仪式。

捐赠签约仪式上,王占仁代表教育基金会与李俊超签

署捐赠协议,为其颁发捐赠证书并致辞。他说,李俊超校

友多年来心系母校发展,热心资助在校学生,自 2008年

开始已经先后资助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政法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相关学生累计 10余万元。李俊超

校友此次捐资设立奖学金,不仅持续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

生的成长,更是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

党的宗旨,彰显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

李俊超校友感谢母校多年来的培养,表示将尽己所能

回报母校,激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实现人生理想,为

党和国家做出贡献。

“东北师范大学李俊超奖学金”由李俊超校友出资

10万元设立,用于奖励理想信念坚定、品学兼优的家庭

经济困难学生。政法学院和数学与统计学院的 8名本科

生首批获得该奖学金。

我校举行“东北师范大学李俊超奖学金”捐赠签约仪式

校 友 活 动

我校 2003级校友王敏荣膺“2018CCTV中国创业榜样”

近日,2018“CCTV中国

创业榜样”正式揭晓,我校

2003级市场营销专业校友、

北京绿能嘉业新能源有限公

司总裁王敏被评为“ CCTV

中国创业榜样”。

2018“CCTV中国创业

榜样”评选活动以“双创 2.0

(升级版),发现新榜样”为主

题,围绕“创新、升级、领导

力、使命感”四个维度,全方

位挖掘和展示创业者身上最

闪亮的特质,旨在树立行业

创业风范,把握全国经济走

向。此次评选活动历时三个

月,由商界领袖、知名投资

家、媒体总编辑等组成的专

家评审团,经过初评、复评、

终评三轮评选,最终产生了

十位 2018“CCTV 中国创业

榜样”。

王敏自大学毕业后,走

过了十年创业奋斗历程。他

不惧艰苦,积极进取,满怀激

情,投身创业,致力于石墨烯

水性碳纳米发热材料研究与

应用。2014年至今,他斩获

“创启未来”国际青年科技创

业三等奖、“2016 年北京市

民学习之星奖”、“2017年中

国石墨烯应用示范奖”等多

个省级以上奖项,并取得 3

项发明专利、3 项实用新型

专利和 1 项实用新型专

利。

王敏带领下的绿能

嘉业致力于自主研发及

多渠道推广石墨烯取暖

产品,于 2017 年荣获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

“中国石墨烯联盟石墨烯

应用示范奖”,2018年入

选“瞪羚企业”。截至

2018年 6月,绿能嘉业

石墨烯取暖产品已经完

成在“煤改电”项目中实

际应用超过 3万户,其中

北京市顺义区、延庆区完

成“吊炕改暖”11000户,

河北省沧州市“煤改电”

完成 11500 户,陕西省

宝鸡市“煤改电”8000

户。根据第三方市场调查

的反馈,用户满度达到了

99%。

王敏还将社会公益

理念融入绿能嘉业的企

业文化,让企业文化在公

益活动中得到升华。绿能

嘉业先后在甘肃庆阳市

环县、甘肃文县、西藏拉

萨经开区、西藏玉树曲麻

莱县进行过多次社会公

益捐赠,传递出满满的社

会正能量。

鲁 艺

追 述 校 史

鲁艺成立于 50年前,它的全名是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改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到东北后,

并入东北大学改名文艺学院。东北解放战争结束后,建立起东北解放区,1948年底又从东北大学

分出来建立独立的东北鲁迅艺术文学院。1953年初,中共东北局宣传部决定将戏剧系并入东北人

民艺术剧院,音乐和美术分别成立两个各自学院,文学系结束,鲁艺的历史从此结束了。

1945年 8月 15日,日本侵略者全面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鲁艺大部分师生离开延安开

赴东北,参加从大城市撤退后,发动农村群众进行清匪反霸斗争、土改斗争,直到 1948年沈阳

解放才将分散在佳木斯、牡丹江、辽宁、哈尔滨的几个文工团的人员集中,在沈阳恢复鲁迅文艺

学院。在集合前,几个文工团在各地演出了根据东北人民斗争而写出的话剧、歌剧、广场歌舞、

音乐作品,向城市和农村人民及野战军和起义部队进行了广泛宣传。据当时的统计:在进沈阳之前

的 10个多月中,5个团共创作了 30多部反映东北人民生活斗争的戏剧、音乐作品,在 24个市

县和农村部队演出近 300场,观众约 42万多人次。

吕 骥 /文

吕骥(1909—2002年)湖南湘潭人,是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乐理事会名誉会

员、中国音乐协会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他也是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前身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的创始人之

一,曾担任第一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的副院长、院长。

吕骥提出了民族性、实践性的音乐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育理念,这种

前瞻性的教育主张对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音乐教学体制的创建和发

展完善指明了方向,为音乐学院做出重大贡献。

作 者 简 介

本溪初创1945年 9月 9日,我离开延安,随舒群同

志领导的东北文艺工作团来东北。10月末旬到

达沈阳。在沈阳进行文艺活动,参加东北人民

大翻身的演出,参加中苏友好协会的工作,联系

一般文化界人士(多是些伪满作家)筹备成立文

化界协会,出席东北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文化界

代表,以后又参加保卫沈阳的街头宣传。

11月底,退出沈阳,到达本溪。被分配到本

溪市委工作,担任宜传部副部长。主要进行一

些青年及学生活动。

东北局宣传部部长何凯丰指示在东北局宣

传部工作的舒群创办东北公学,并提议聘请当

时担任木溪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我和当时任

沈阳市市长、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的著名病理学

家白希清教授,一起参加筹备工作。办东北公

学的目的是“争取东北青年”,这是东北局宣传

部长凯丰和我口头讲的。

1946年 1月 10日左右,东北局任命我为

东北公学教育长。2月间调离本溪市委,专门负

责“东北公学”筹措工作。以“依照民主政府建

设新东北之方针,广集各级学员,以造就行政

技术及师资等实际工作人才”为目标,由我执

笔起草《东北公学招生广告》,以校长白希清、副

校长舒群的名义刊登在 1946年 2月 20日的

《东北日报》上。

在筹建过程中,干部有张东川,黄耘系校长

办公室主任李 X在。这时东北局又派来干部李

先民、梁志超、许法,肖炎、石明、王辉,大约 20

几个人。以后我就往返于本溪、抚顺之间。为招

生及修建教舍奔忙。

经过考试,预科和研究室录取了学生 70

余名,行政训练班录取了 200余名学生。后来,

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公学”改名为“东北大学”

(补充: 东北公学为什么改名东北大学,1946年

2月筹办时叫东北公学。东北局书记江华说,要

办就办东北大学,东北公学名字不响,不久成立

联合政府可以一对一),任命张学良将军的胞

弟、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思兼任校长,白

希清、舒群为副校长,我为学校第一任党的书记

和教育长。校址设于本溪。

1946年 2月,学校正准备开学之际,由于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学校被迫撤退。我带领学

校师生辗转安东(现丹东市)、通化、梅河口、吉

林、长春、佳木斯等地,历时三月,行程达 3000

余里。

1946年 2月 23日一大早,做好充分准备

的部分师生,带着图书和炊事用具,坐着 4辆 4

吨重的载重汽车,离开即将开学的本溪校址,沿

着崎岖山路向安东(现名丹东)进发。到达安东

后,在曾是日本人办的中学旧址,当时的“安东

联合中学”下车,住在该校宿舍,并借该校教室

作为临时课堂宣布开学。由一位穿黑棉袄的干

“风烟滚滚,雪海茫茫,东北大学在烽火中成长。”

张松如 /文

部老师上英语课,从 26个英文字母讲起;我给上文

学课讲人民诗歌;张东川老师讲《社会发展史》。除

外还上了时事课,讲“国际形势”、“国共问题”等。

当时的形势比较紧张。学生上课下课去食堂吃

饭都是军事化的统一站行动。学校规定离校上街都

要两个人以上共同行走,以免单独活动发生意外(当

地曾发生八路军遭暗杀的事件)。

当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难,伙食情况不易改

善,有的同学因此打了炊事员,还有些同学帮腔,挨

了批评还认为“只是一桩小事,何必吹毛求疵”。这

件事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召开了全体大会,由我做

“怎样过民主生活”的报告,指出:东北大学的师生

员工,应树立起紧张、活泼、切实、朴素、团结、友爱

的校风。东北大学里的干部、教师和入学的学生所

站的立场都是共同的人民立场,教职学工必须同心

协力把学校办好,要办好就要发扬民主,民主是基

石。一切行动必须遵守纪律,同时也要开展批评与

自我批评。一个人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就不能

进步,一个团体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就不能巩固。

作为一个进步青年,遇事应该用大脑想一想,不能

冲动,更不能拿冲动来掩饰错误,不要挑剔、吹毛求

疵。还讲了立场与态度问题、自由与纪律问题、思想

与感情问题、批评与吹毛求疵问题。报告后组织学

生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

在安东(今丹东)待了三周,上了课,建立了党支

部,支部直接受东北局领导,我是支部书记:支委有

李先民、许发、张东发、黄耘,研究室主任是李先民,

预科班主任是许发,教务处长是梁志超:办公室主任

是黄耘,秘书长是张东川。

在安东还订制了第一枚东北大学校微,校徽是

长方形的,象征着学习和书籍,在显著位置上有一

个向左倾斜的红色箭头,标志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为办学指导思想,黑底代表着东北黑土地,在

正面突出位置显出两个等线体大字———东大。

国民党军队沿安沈铁路向安东进犯,我在迁校

报告中指出:国民党反动军队向东北大举进攻,不

让我们办好大学,学校决定北撤通化,打前站的同

志已先行,搬迁用的汽车已经包好,大家要有革命

精神,按照八路军的作风: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三

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要求,上好

七百里大课。

3月 15日学校全体师生坐着汽车向通化方向

迁校。当时天气虽然寒冷,但大家把这看作是革命

行动,一路革命歌声不断。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汽车

停在一个屯子里,打前站的同志已做好安排,大家

秩序井然地按分配到老乡家放下行李,吃过饭后,

给老乡家挑水扫院子,有的搬门板搭睡铺,还给老

乡唱革命歌曲。老乡们很热情,师生们的情绪也比

较好,觉得这是在学习八路军的革命作风,有一种

自豪感。一觉睡到大天亮,起床后打好行李,就是检

查纪律:打了碗的给包赔,水缸不满的挑满了水,院

子不干净的打扫干净,吃完早饭就赶路。当时的东

北大学学生张力果后来回忆说:“我们上了一堂生动

的革命实践课。”

3月 18日到达通化。这时东北局在海龙梅河口

一带,学校与领导隔绝已久,遂派人北上报告一月

来的情况,并请示今后努力方向。经东北局宣传部

指示,学校准备继续搬家,先到吉林。在 4月 22日

到达吉林。4月 17日长春解放。旋即又接到指示:开

往长春。遂又于 4月底全部到达中共东长春。学校

校址在海上大楼(现为市中心医院)。东北局北局所

在地在现吉林大学图书馆。这时东北局又派来干部

陈静波。由于海上大楼破坏严重,需要内部修理、装

新,一时不能上课。当时的中心任务就是整修校舍、

追 述 校 史

装饰教室、购置桌椅准备上课:另外的任务:一是

接受“大陆科学院”的全部图书、仪器、各种设备,

一是扩大招生。工作异常紧张,从“南满”带来的

百名老同学,全体参加了工作。

不到一个月,5月 22日,东北局开会,林总

(林彪,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主张马上撤退。遂

于 5月 22日夜奉命步行撤退:目标是哈尔滨,如

中途受阻,即奔往农安。这时学生已增加到三百

多名,连夜整队出发,学生情绪很好,大部分学生

意识到参加革命了。赶出 100来里到米沙子才

匆忙爬上火车。5月 23日到达丁家园,遭到敌机

袭击,死 5人,伤数十人。惨案中,一个学生名叫

袁士铎,死前喊“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我们

在现场为死难的同学开了追悼会。

经过许多困难,才到哈尔滨,在哈尔滨只待

了几天,东北局让马上撒退到佳木斯去。白希清

留哈接收哈医大,张东川留哈办事处,大部分到

佳木斯。

学生们一路上高唱着《松花江上》,高喊着

“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终于 1946年 6月 1日到

达佳木斯。学校由南到北的这次大踏步撤退,历

时 3个月,行程 3000余里,边行军,边学习,边

宣传,边招生,经历了千辛万苦、流血牺牲,但队

伍日益壮大,同学们的觉悟不断提高。经过这一

段艰苦的工作,为后来东北大学办学奠定了重要

的基础。

在迁校过程中,主要是搬家,并在搬家中进

行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提高青年学生的阶级觉

悟与民族觉悟,反对蒋介石国民党,反对美帝国

主义,坚决跟着共产党走。当时的东北青年普遍

存在着盲目正统观念,所以在进行教育中,思想

斗争是十分尖锐的。同时注意了招收教员及收集

教学物资,在长春、哈尔滨共吸收了理工及医学

教师 50多名,接收了哈尔滨医大全部设备及

“大陆科学院”等部分仪器。到达佳木斯后,进行

了短期政治教育,奉东北局命令,分配干部 10

名、学生 80名下乡土改,留校同学,分为四个学

院:社会科学院、文学院、自然科学院、医学院。学

制定为二年毕业,部分伪满大学毕业生收人研究

室,不定期毕业。于 8月又开往哈尔滨,参加遣送

日侨工作。

这一阶段工作是零乱的,对学生思想情况掌

握也不够,教育计划几度改变,系统性和科学性

都极差。干部思想也很乱,大部分没有做过教育

工作,对学校一套既生疏,又多不安心,有的还要

地位待遇,有的乘搬家之便倒腾小生意,对这些

现象,虽都给予及时地制止,但不曾提到原则高

度加以批判。我的工作陷于忙乱被动,事后总结,

一方面是思想性原则性不高,另一方面在党的领

导、大家的努力下,总算把学生由南满带到北满,

在人力与物力上逐渐扩大,打下了一个学校基

础,使自然科学院与医学院有了一定的设备,并

附设了实习工厂,也购好了实习医院。文学院和

社会科学院也收集了一些图书,团结了一批自然

科学与医学的师资。对东北青年思想的特点初步

摸索了一下,有了一些体会。

1946年 9月以后,张如心同志率干部百余

人来东北参加东北大学工作,张如心任第一副校

长,以后又任校长。我起初调任教育学院院长,后

调任教务处长、副教务长等。

从 1946年 2月到 1951年 9月,我在东北

大学(后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工作。

追 述 校 史

创办东大

到本溪后,我想解放军缺乏医务人员,我过

去是教书的,因此还想搞个医学校,正在这时华

东的宫迺汆同志和奥国的罗审特来东北计划办

一个医校,我就想参加他们一起,共同培养医务

人员。但张主席(张学思)仍留我在省政府工作,

所以,就留在省政府和辽宁军区工作了。在此

期间组织上计划恢复东北大学,我又参加了一

段筹办东北大学的工作……

我是 1946年 4月份到东北大学的。先是

成立东北公学,我是校长,张松如任教务长。后

来东北局的舒群对我说,要改成东北大学,理由

是:过去张学良办的东北大学,在东北还是有一

定影响的,现在也改成东北大学,还叫张学良的

弟弟张学思担任校长,好号召更多的东北青年

来报考这个学校。他和我商量,张学思任校长,

我任副校长,张松如任秘书长。我也同意,这是

白希清(1904-1997年)我国著名病理学家,1904年

生于辽宁省新民县,早年留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曾任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

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等。

1946年,中共中央东北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决定

创办东北大学。在战争的炮火硝烟中,白希清勇敢地承

担了这项任务,担任了当时的东北大学副校长,为建立

和巩固东北根据地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

白希清 /文

作 者 简 介

在本溪。

在东北公学招生简章上,写有“为了建设

和平民主的新东北”,这算是招生的宗旨吧,

那时候拟定或印刷招生简章不是我起草的,

但是我看过定的。

学校在本溪就招生,我因搞后方医院,没

有参加招生。一直到 1946年 4月下旬。长春

解放,学校转移至长春,此时辽宁抽调大批干

部随队北上至长春,我来到长春,离开了辽宁

省政府,随即转入东北大学工作,我们当时住

在海上大楼。

到了长春,有一个正规化的思想,当时想

成立四个院,一一社会科学院、工学院、农学

院、医学院。按照这个框架找教员、搞设备、招

学生,都照着这个做的。虽然这几个院都没有

成立起来,没开过课,但指导思想是这样的。

在筹建过程中,机构照旧东北大学的框

架,筹建上,当时设备什么也没有,我多次到

哈尔滨找民主联军后勤部去要工厂、要物资。

后来,我们撤退到哈尔滨,又到了佳木

斯。经哈尔滨撤退时,将哈尔滨医大搬走了,

到佳木斯后又办工厂,请教授,想办正规的大

学校包括社会科学院、文学院、工学院、农学

院、医学院。当时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教学情

况复杂,盲目正统观念非常浓厚,不知该改造

思想而要办正规学校,说明当时我个人的思

想幼稚……我的工作是十分努力的,但是效

果不大,直至 1946年 7月后(大约)张如心、刘

呈云等到校后才转变了这种情况。

1946年 10月,张如心他们率不少干部

来到东北大学,张学思仍兼校长,但一次也没

来过。张如心任第一副校长,我任副校长。舒

群不再任副校长了,当时有四个院—社会科

学院、教育学院、自然科学院、鲁迅文艺学院,

校部成立处(总务、教育、干部处等)。从教育方

针说,虽有学院,但所有的学生、教员都投入

到办训练班,一次训练班开 3个月样子(鲁迅

文学院在佳木斯南,有另外的任务除外),大规

模招生,有的来自解放区,有的从蒋管区来。

当时搞训练班,就是上大课,改造思想,当时

东北青年有所谓正统思想(即认为蒋介石是领

导抗战的),训练班就是招转这个思想。也了解

学生的历史。举办第一期训练班结束就下乡

参加土改。我认为当时办训练班改造思想,是

对的。扭转了我们以前想搞正规化的思想。

在佳木斯时期,我经常到哈尔滨,大约在

5月份,我记得庭院中花开的时候,我找到林

主席,请求他对重新入党的问题给予指示,他

给我些鼓励,并告诉我有机会即给解决。至 7、

8月里张如心到校了,他到哈尔滨聚会,见到

林主席,他给我捎来林主席书信,内容概要

为,希清同志,你以后可与张如心同志直接发

生组织关系。张如心在哈时,林主席同他谈过

了。我就这样回到慈母般的党的怀抱。至那时

起,或者说至参加工作后起,即决心愿尽一切

力量,为党工作并争取做一个好的共产党员。

1947年 5月,我离开了东北大学。

校 友 文 苑

故乡长忆井沿冰,一马平川看雾凇。

滚滚江河凝细浪,皑皑天地入初冬。

榨油磨米酬残岁,围火听书乐老农。

慈父下班还夜读,家风世代不忧穷。

早些时候的东北居民,似乎很乐于把立冬当作

节日看待,这一天家家都要包饺子。记忆中童年时代

一直是这样,当时我并不知道有什么值得庆贺的。

东北方言中,有一个相关的词语,叫做“猫冬”。

所谓猫冬,意思是冬季大雪封门,因为气候导致交通

不便利,不适合外出,况且农家室外的活计都已完

毕,正好一家人围着火盆,相聚说活,共享天伦之乐。

猫冬并非懒惰的表现。入冬之后,北方开始进入

农闲季节,大家都辛苦了将近一年,娱乐便是这个时

段的主要节目。打牌宴客,听书看戏,谈婚论嫁,这一

系列的事情,一般都会在这个时候集中操办。

印象中最有趣的,就是生产队给各家各户分豆

油。大人孩子,拿着坛坛罐罐,陆续到生产队的大屋

子里排队领油。大家说说笑笑,巨型油桶里隐隐地散

着香气,打油郎似乎是队里第一高手,一副踌躇满志

的样子。在个别人“紧打油慢打酒”的呼喝声中,油提

在油桶和漏斗之间忽起忽落,手法很是稳健。金黄色

的豆油,如绳似线,独自守着一片寂静,缓缓流淌。现

在想来,那就是流淌着的岁月啊。当年乡下的孩子,

把豆油看得很珍贵,一年的用度,也就这么几斤而

已。但是每年总会有谁家的孩子,走到水井附近的

时候,因为地面有冰,路很滑,一不下心,就会导致

油罐脱手。豆油泼洒出来一些,在洁白的雪地上,沃

出一小片金子的颜色,看着令人心疼。成年人总会

帮着孩子,把这些金色的雪泥,全部收集起来,捧回

家去。雪并不脏,在锅里熬一熬,挥发掉水分,仍然可

以储藏的。

《礼记》是中国农业时代很神圣的典籍,其中《月

令》一篇,后世有人作了《七十二候集解》,当中有句

话是这样说的:“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这就等于表

明了那个时代冬日的行为规范:可以娱乐,可以不做

事,可以猫冬。

(作者为中文系 1992级校友)

立冬 陈

耀辉/

我一直想说,东北师大

是一棵著名的大树,而我们

则是树上那些无名的叶子。

经过漫长的岁月之风,我们

虽然已不年轻,记忆却历久

弥新。

二十五年前,我们从三

省一区来,二十五年后,我

们从四面八方来。我们来

了,来了就汇成一片欢腾的

海,来了就汇成一片幸福的

海。

依稀昨天,我们还沉浸

在读书时的孜孜不倦中;依

稀昨天,我们还陶醉在演讲

时的自命不凡里。那么爱激

动爱召唤爱想象,那么爱回

忆爱呼应爱思辨。人民广场

留下了我们多少青春时的

倩影,动植物公园留下了我

们多少倾心的叙谈。一个手势,或许就是一种人生的

提醒;一个眼神,就是一份友谊的机缘;一句问候,或

许就是一段佳话的寻求;一张字条,或许就是一场爱

情的试探......

从教学楼到食堂,我们不断地完成着从精神物

质的过度;从图书馆到寝室,我们不断的构建着从今

日到明天的辉煌。从 1980年到 1984年,我们这些

意气风发的学子用所有的憧憬听一堂又一堂的传

授,用所有的知识写一篇又一篇的论文,用所有的灵

感点燃自己也点燃别人。当然,也会偶尔在夜晚跳一

两场半熟不熟的交谊舞,饮一两杯半甜不甜的葡萄

酒。

我们就像校园里的一棵小树,甚至一棵小草,

在梦想的天空下,有名也成长,无名也成长。仅仅熟

识屈原、李白、顾炎武显然不够,仅仅熟识柏拉图、

但丁、莎士比亚显然不够,我们还深深的爱恋着尼

采、弗洛依德、海明威、鲁迅、巴金、沈从文……所有

这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都

成为我们亲密无间、痴痴缠

缠的知音……如今岁月已经

老去,而我们的情怀依旧年

轻!

恰因情怀依旧年轻,阔

别的二十年里,我们才朝思

暮想回到母校。走一走曾经

亲吻过裤脚的小路,闻一闻

曾经迷醉过心扉的花香。还

有面对灼热的太阳发出的那

些誓言,是不是已被岁月蚀

毁?还有数星星的夜晚,丢失

在草丛里的私语,是不是已

经被岁月风干?

无论怎样,我们都没有

错。要怪,就怪岁月吧!

岁月在给了我们生命的

同时也给了我们年龄,在给

了我们业绩的同时也给了我

们沧桑。这就注定了我们在咀嚼中多了一份苦楚在

企盼中多了一份流连。于是,离去的二十年里,人生

的沉浮、家庭的冷暖、感情的断续、理想的明灭,犹如

一片又一片的叶子。总在我们的脑海中飘舞,幻化出

无数个与母校相关抑或不太相关的情节,所谓“落叶

归根”,一片一片的,满眼都是同学。

同学是什么?同学就是一般高矮的兄弟:同学是

什么?同学就是一般胖瘦的姐妹。不是吗?当年用过

的一张饭票、一方坐垫、一本书,都在渲染着那些情

深意长的故事。在那些故事中,每一个同学都是主

角,或者每一个同学都是配角。只要故事还活着,哪

怕你用苍老的声音慢慢的叫我一声“同学”;只要故

事还活着,哪怕你用陌生的目光细细的打量我……

转眼,东北师大已历经七十余载,我这片叶子也

忽然闪射出了光芒。因为母校,因为母校怀里曾经的

自己!

(作者为 1980级校友)

师大的一片叶子赵培光 /文

校 友 文 苑

1952年 10月 6日,政务院任命成仿吾为东北师

范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我当时是政治系二年级学

生。在学生时代,只听过成伤吾校长的几次报告,印象

并不深刻。1954年 8月毕业后留校任政治系助教,之

后兼任政治系分团委书记,直接听成老的报告和系领

导传达成老的报告和讲话的机会多了。1958年元月

校党委调我到校党委宣传部工作,直接接触到成老,

成老的言传身教终身受益。

一、成老建校的基本方针指导我从教 40年的行动

成仿吾校长是我国著名的老教育家。1953年 2

月成仿吾校长在全校党员大会上,作了《关于改进学

校工作的意见》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学校建设的三项

基本方针;一是结合中国实际,积极地学习苏联先进

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二是培养新生力量提高现有

教师和行政干部的业务水平;三是加强系统的马克思

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和时势政策教育。在这 3项方针指

导下,东北师范大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在培养

新生力量,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上,学校除送青年

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进修和读研究生外,

还选送部分教师赴苏联学习。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

学成回校后,均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活跃在教学的

第一线上。

在成老培养新生力量的思想教育下我从教 40

年,除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外,1977年任东北师

范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党总支书记期间,于 1978年

把教研室内所有青年教师(即所谓的老五届和工农兵

学员)的课停下来,办了一年半的青年教师进修班,由

教研室老教师给他们补课,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原

著。青年教师学习非常努力刻苦,学习班结束,他们专

业理论水平都有显著提高,成为马列主义教研室一批

骨干教师。日后,他们被提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有

的还成为博士生导师,为师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

育,做出了贡献。1984年 1月我调长春职业大学任党

委书记,1987年 3月调吉林工运管理干部学院任院

长,均把培养新生力量,特别是青年教师放在重要地

位,亦为两校培养一批骨干教师。

成老提出的加强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

育,是要把它看作解决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人生观、

世界观的根本措施。同时也是为开展科学研究,进行

教学改革树立正确指导思想的必要措施。

1952年 12月 16日,成仿吾校长根据教育部《关

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

指示》,决定成立了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

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4个直属教研

室。成仿吾、胡绍祖、智建中、王慎失分别兼任教研室

主任。4个教研室的成立和开设 4门政治理论课是东

北师范大学建设过程中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

策。它受到全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热烈欢迎,积极自

觉地投身到 4门理论课的建设和教学中去,也普遍地

受到全校学生的欢迎。

为了有计划地组织教职工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

义理论学习,1953年 3月学校成立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业余大学,成仿吾兼任校长。全校有八百名教师职

工参加学习,我也是其中一名学员。

在全校成立四个直属教研室,在学生中开设 4门

马列主义理论课,在教职工中成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业

余大学,目的在于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提高全校学

生和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

人生观、世界观。我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和教学工作,对我人生观、

李万钟 /文

回忆怀念恩师成仿吾校长

世界观的形成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起了决定性的作

用,可谓终身受益。

二、成老特别重视党委宣传部的工作,关心干部

的思想理论政策水平的提高

1958年 1月,党委从政治系把我借调到党委宣

传部工作,当时部长是党委常委何楠若,她不坐班,经

常坐班的只有我一人。宣传部办公室和成老办公室在

一层楼,几乎每天都能见到成老,成老特别平易近人,

关心党委宣传部工作,注重提高宣传部干部的理论政

策水平。当时省委吴德书记能看到的中央文件,成老

都有一份。成老看过的中央文件经常及时送到宣传

部,嘱咐我们认真学习中央文件,理解文件精神,在宣

传工作中,贯彻文件精神。“近水楼台先得月”,由于事

先了解了中央的文件精神,再看省市委文件和报刊文

章,就比较容易掌握党的政策,在党委宣传部的工作

中自觉地贯彻执行。

1958年 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经过同朝鲜政

府协商后,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提出主动撤出朝鲜建

议,中国人民志愿军完全同意中国政府的这一建议,

并决定在 1958年底以前,从 3月 15日到 10月 6日

分三批全部撤出朝鲜回国。中共吉林省委为迎接志愿

军归国,决定将人民大街自由广场西北侧的吉林省建

筑设计院大楼和东北师范大学一教新建的一栋教工

宿舍,拨给归国志愿军当驻地。以成仿吾为首的师大

党委,坚决执行省委的决定。为迎接志愿军归国,省委

宣传部下发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的标语口号。师

大党委宣传部组织校文体活动办公室书写大字块标

语悬挂师大校园围墙上;团委和学生会书写彩纸标语

张贴在志愿军驻地大楼和宿舍。志愿军入住的前一天

下午 2点左右,成老一人徒步检查校园围墙上的标

语,并进入志愿军驻地大楼内检查张贴的标语和卫生

情况。成老贯彻上级党委的决定是坚决的,工作是深

入细致的。是值得后人学习的。1958年 7月 8日,中

共中央决定,成仿吾任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8

月 25日,学校为成仿吾校长举行隆重欢送大会,全校

师生高度评价成仿吾校长为东北师范大学的建设和

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

三、看望和怀念老领导———成仿吾校长

成仿吾校长在东北师范大学工作期间与全校马

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家都很怀

念成老。1980年 6月校马列主义教研室黄凤久、李树

申、张向和李万钟 4人去北京等地学习粉碎“四人帮”

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拨乱反正,恢复和建设的经

验。4人一致想去看望成老,在未与成老秘书联系之

前,我们考虑成老年事已高(时年八十三岁),不知身体

情况如何,能否见我们划个问号。当我们拨通成老秘

书的电话,说明我们是东北师范大学马列主义理论课

教师,并报了姓名,想前去看望成老,秘书请示成老,

成老当即表示见我们,并约定时间前往成老宿舍。

次日,我们 4人按约定时间准时到成老的宿舍,

秘书通知成老后,成老从二楼缓步地到一楼会客厅,

我们看到成老精神饱满,身体健康,都很高兴。成老和

我们一一握手,我们分别自我介绍姓名,当我自我介

绍时,成老一眼认出了我,并叫我小李,时隔 22年,八

十三岁老领导还能认出当年的小李,我感动的几乎说

不出话来。接着成老示意坐下,并关心地寻问东北师

范大学的情况,我们简要地做了回答。之后,成老重点

讲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在理论

上要拨乱反正,要恢复 4门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

改革、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教导我们说,你

们是党培养的中年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

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青年一

代,任重道远。我们考虑到成老年事已高,与我们谈了

约有 40分钟,我们依依不舍地与成老告别。成老起身

送我们到门口,我们深深感受到老一代革命家对我

们、对下一代的重托和希望。

我们的恩师,成仿吾老校长于 1984年 5月 17

日在北京逝世,终年 86岁。

1986年 9月 10日,东北师范大学建校 40周年,

我以校友代表参加庆祝大会,并于上午 11点半钟,以

敬仰和怀念的心情参加了成仿吾塑像揭幕仪式。

1987年 8月 21日,为纪念成仿吾同志诞辰一百

周年,学校召开“百名学者话成老百年诞辰”座谈会,

向全校师生员工作了成老生平事迹报告。成老在东北

师范大学工作 6年,对师大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我有幸应约参加成仿吾同志百年诞辰座谈

会,并收藏了“纪念成仿吾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画册,

头像和首日封,成仿吾年谱一书。我以回忆、怀念、感

恩的心情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会后,在成老塑像前留

影纪念。成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校 友 文 苑

︱︱︱怀念学友刘启林

昨夜星辰昨夜风何

卓/

刘启林,1944年生于吉林省九台市,东北师大中文系

1969年毕业。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

理事、中国东方文学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著名书法家、书

法理论家,著作有《梦溪笔谈艺文部校注》、《中国古代书法

理论评注》、《古今书法要论》……

一长串头衔,一长串著作,纯属客观介绍,看不到任

何感情色彩。但是在学友眼中,刘启林却是性格鲜明的另

一个人。

才子本“狂生”

东北师大,在中国,并没有跻身一流大学。但中

文系,倒是有点特别。特别在于它曾经的辉煌,它曾

拥有过诸多名人和大师,如:张松如、吴伯箫、舒群、

穆木天、唐圭璋、杨公骥、张毕来、吴伯威、李江、蒋锡

金、孙常叙、郎峻章……

它的特别还在于,它的毕业生散落于天南地北,

很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是文化、教育、艺术界

的佼佼者。刘启林当算其中之一吧,尽管没有大师的

头衔。

启林的祖父刘化郡,九台人称“东北小圣人”,擅

长国学和书法,与山东大学著名教授高亨同窗,是著

名瘦金书书法家郝幼权的老师,也是书法家周昔非

的老师。可见启林的学问书艺非唯天资过人,亦有家

学之渊源也。

在学校,启林就很特别,是同学眼中的一道风

景,在学生堆里,一眼就可以把他认出来。他喜穿对

襟上衣,留背头,迈方步,撇嘴昂首,眯眼看人,大有

睥睨一切的样子。加之说话尖刻,嘴不饶人,常有“另

类”之举。故为当年校园有名的“四怪”之一。

“文革”期间,很多同学都投身“洪流”。在波推浪

拥之下,启林也写过一些大字报。其语言辛辣诙谐,

文采斐然,常让读者捧腹。尤其是那一手漂亮纯熟的

赵体字,更常常引来围观。

武斗结束后,并未“复课闹革命”。工宣队、军宣

队进驻校园。学生无事可做,有的学针灸,装收音机,

修自行车、配钥匙……穷极无聊者,则没日没夜地打

麻将。启林与他的好友郝国忱,躲进一间阴面寝室,

取名“报春堂”,人称“报春堂二公子”。整天在屋里又

写又画,不分日夜。屋里凌乱不堪,废纸满地,墙壁尽

是颜料墨迹。启林的床单也是色彩斑斓,如太脏,他

会翻过来用,再脏再翻,如此反复。启林身上则满是

污迹,嘴边常有墨痕,因为他写字时习惯把毛笔放在

嘴里舔舔。别人说不卫生,劝他改掉。他说不这样写

不好字。此是他的一大怪癖,时间长了大家也见怪不

怪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师从孙晓野(常叙)、丁盛

文等教授及郝幼权,学习古代汉语、文字学和书法。

他读书的方式也很特别,常常几天不洗脸,日夜不

分,寝室熄灯,他去走廊或去水房,经常彻夜不眠,弄

得面容憔悴,弱不胜衣,看起来一副怪怪的模样。

这期间,是他学习激情最旺盛的时期。给他日后

的学习、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启林虽然言行有点“另类”,但是他的情感世界

是正常的丰富的。细心的人会发现,他选择的朋友,

几十年间友情始终不渝。聚到一起谈天说地,褒贬诗

文,直抒胸臆,一如当年。

才子多情,佳人有意,时机一到,爱情自然就降

临了。启林经友人撮合,与政教系赵金兰同学结识、

相恋,他的高傲之心终于有了寄托之所。金兰娇小俊

美,感情细腻,也喜爱文学,与启林多有相近之处,成

为他举案齐眉的终身伴侣。

启林本应在 1969年毕业,但因上级有令,全年

级被派往农村参加政治运动,所以毕业推迟一年。临

行前夕,他对校园,对学友,有着深深的留恋。他坐在

假山旁,看着行色匆忙的同学,与学友低声喃喃地

说:“看吧,都走了。就这么走了,许多人也许再也见

不着了!”他对同学的留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浮云游子

1970年的初秋,启林和赵金兰一路跋涉,一路

风尘,抵达派遣地———库伦旗。

库伦旗旧属漠南,为塞北酷寒之地,也曾是蒙古

王爷的封地,历史和文化都很悠久。每到春天,风卷

黄沙,铺天盖地。谚云,“一进王爷府,先吃二两土,白

天吃不够,晚上再给补。”

下车后,体质素弱的金兰,立刻病倒,住进了医

院。还好,旗里把他们分配到较近的库伦镇奈林稿

校 友 文 苑

村,夫妻俩在这里的中学开始了教书生涯。

刮风天,飞沙敲打着门窗,透过门窗落进饭锅,

面粉里也总有挑不尽的沙粒,启林曾在信中说过那

时的“粗粝之食”。村民常半开玩笑地对瘦小的金兰

说,“小心,别让大风把你刮跑了!”

让人惊讶的是,一向狷介狂傲、书生气十足的

启林,竟很快适应了环境。背柴、挑水……这些家务

活儿,没有难倒他。教书也教得有声有色。他们的长

女在奈林稿出生了,家里增添了欢乐,也多了一份

责任。

在奈林稿,启林感受到当地村民的朴实、淳厚,

渐渐融入了当地人之中。有个隋姓村民,请他给孩

子起名,他竟会开玩笑地说,叫随大流吧,要不叫随

便,当然最后还是给起了个好名字。过年时,他会给

村民画年画,题材自然是样板戏。村里放电影,他也

会拿着画板,在一旁速写人像。金兰会针灸,常给村

民治疗一些常见病,村里人很喜欢她。启林和金兰

同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友谊,多年后,仍有联系。

在库伦,尽管环境艰苦,启林的生活并不单调。

他教书、读书,写散文,搞美术创作。与别人合作,创

作板画《电视到牧区》,参加通辽地区美展,也为库

伦旗培养了美术人才。

1973年,启林和金兰调往敦化林业局学校。敦

化是金兰的家乡,启林习惯称之敖东。富尔河流经

县城西南,群山绵延,林茂物丰,湖水清澈,环境秀

美。

启林的二女儿、三女儿,都是在敦化出生的。生

二女儿时,金兰体弱缺奶,奈林稿村民知道后,及时

寄去奶粉,真不啻是雪中送炭。金兰对家乡人亲和、

热情,也像在库伦那样,经常给他们针灸治病。启林

一家人的亲善平和,赢得了乡邻的普遍赞誉。

启林的父母有时会去敦化和他们团聚,身边还

有金兰的家人。启林的生活总算安定了。

生活安定下来后,启林的学习和创作又进入了

一个新阶段。他潜心研习古典文学、书法和绘画,积

累了很多心得,学养得以巩固和提高。工作之余,他

参与当地文化活动,特别喜欢到山里写生,敦化的

山水,常让启林流连忘返。

山居野趣,亲人陪伴,生活至简,吟诗作画,倒

真有点返璞归真的味道。但其中苦乐,惟启林自知!

北雁南飞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广东省、李

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汕头大学。它是广东省“211

工程”的综合大学。

昨夜星辰昨夜风———刘启林代表作

汕头,在美丽的桑浦山麓,于茂林修竹花团锦簇

之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几十幢银白色的西班牙式

楼宇,这就是汕头大学。黑色的校牌,镌刻着叶剑英

手书的“汕头大学”匾额,风韵遒劲古朴,与校门建筑

的恢宏气势相得益彰。

启林在 1985 年,即汕大创建的初期,经挚

友———安徽大学何琳仪教授推荐,受聘来到汕大。他

终于离开了生活了十二年,已经熟稔了的敖东山山

水水,怀着憧憬,远飞汕头,成为新的“岭南人”。

一开始,启林在历史系教授古典文献学,继而为

文学院副教授、教授。负责古典文学宋元段教学,兼

授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除了本科生教学外,也教授

来自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留学生。

启林几十年的学养积累,此时在汕大释放出能

量。他的古典文学、古文字、书法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也更上一层楼。在教学之余,潜心创作,并投入大量

精力从事著述。仿佛当年“报春堂”那个不知疲倦的

“二公子”又回来了,终日忙碌,不舍昼夜。

这期间,各种学术、艺术活动,也日渐增多。如评

介广东著名书法家梁照堂的作品,著名画家蚁美楷

的美术作品。其公允和恰如其分的评语,赢得各方赞

誉。他还在各书法论坛频频发声。他本人的书法作品

和理论著述,也开始陆续付梓或发布。主要有,《梦溪

笔谈艺文部校注》、《中国名胜典故》(合作)、《中国历

代诗分类鉴赏辞典》(合作)、《古今书法要论》、《钱南

园施芳谷寿序评介》、《书法批评与欣赏》等。

他的作品和著述,引起国内书法名家,如启功、

沈鹏、欧阳中石、王学仲、陈振濓、罗继祖等人的关

注,并与他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我们曾读到他与诸大

师间往还书札十数通。启林谦诚就教,大师们期许有

加。这些书札不仅是启林严谨治学的见证,也是弥足

珍贵的书法作品。这些名家赞赏看重启林的学识和

才华,也给予启林诸多的鼓励和支持。

请看各位书法名家的书札。

启功先生写道:“启林先生大鉴,手示奉到,拙句

竟蒙推敲,无任感荷;考出伊阙为禇氏早期作品,益

见拙句‘乍绾双环‘之有着落矣……”

沈鹏先生写道:“启林先生,大函收悉,今将近作

一幅奉上请指教。先生书札极佳,必博学而成,至为

钦佩。”

王学仲先生写道:“启林君为近世书坛论士,为

士林瞩目,且敢言诤语,寄上旧时吟弄,以博一粲。”

张海先生写道:“……这字应出北方人之手,

……先生书法胸怀博大,为时不久当于书坛风骚独

领。”

启林终于成为中国书法界的一颗新星!早在

1990年,段成桂、陈明兆合编的《简明书法词典》就

已将刘启林收入当代书法家词条。

启林的成就不限于书法。在古代文化研究方面

也成绩斐然。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他就以极

大的热情研究被视为“天书”的楚简帛书。几年内即

能识、能写近四千个先秦古字,被同道、学者视为奇

人。他用楚简文字,重新书写了《周易》、《老子》、《庄

子》、《论语》、《孙子兵法》和《楚辞》,此外,还书写了

多部佛教经典,如《金刚经》、《大悲咒》、《心经》等。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此时的启林,已不

是昔日的刘郎了!

多年后,启林给我的信中说,岭南甚安逸,漠南、

敖东的经历,不堪回首矣。生活状态、精神状态,亦非

昔日可比。言之,颇有小小自得。

我想,启林所以能在短短几年里,取得如此骄人

的成绩,除了幼承家学及个人努力之外,恐与汕大的

环境有很大关系。

启林曾赋七律《汕头大学即景》:

“钟灵桑浦净风烟,崛起玉楼绕翠峦。浮海贤豪

成伟业,连环巧构叹奇观。书声琅琅振林木,桃李灼

灼遍岭南。更喜英哲频聚首,高谈侃侃伴流泉。”

这首诗,也许正是启林这种舒畅心境的写照。

夏风也悲凉

启林是率意随性不善照料自己的人,一旦专注

校 友 文 苑

一事,即全副精力投入,心无旁骛。他不甚注重运

动,也不注重合理作息,做起学问,不分昼夜。做

学生时如此,在汕大也如此。比如读书、写作、创

作,多在晚间进行。著名古文字学家、安徽大学何

琳仪教授(于省吾先生高足),是启林的学兄,多年

至交。他们在电话中讨论古文字,总是在夜间,一

谈就是大半夜,或整夜,如此不眠不休,什么人能

受得了?启林烟瘾很重,常常一支接一支。这些习

惯严重戕害了启林的健康。晚岁启林致力研究楚

简帛书这一课题,念兹在兹,焚膏继晷,超长时间

的工作,透支了太多体力和精力,已属过劳,终酿

大患。

2007年,何琳仪因病去逝,给启林的精神打

击巨大,他一度精神恍惚,振作不起来,觉得人生

无常,兴味索然。何琳仪是他几十年的挚友,志同

道合,亦师亦友,更是他的学术引领者。可以说,

他们之间的合作,如同左手和右手,在思想、情感

和学术上互为支撑。何琳仪曾赋诗《寄潮州刘启

林》:

“蹇滞穷途老更侵,欲亲鸥鸟又难寻。感君岭

外生花笔,写我江南忆梦心。海月屋梁虚廓落,朔

风霜雪自萧森。一身羁绊何时解,欲向湖山展素

襟。”

何琳仪的离去,给启林的影响之大,可以想

见。

同年,启林经常咳嗽,也发现咳血,经查,肺

部有病变,医生确诊为肺癌。

其后,有家人的精心照拂,穷尽一切方法的

治疗,虽然时有缓解,但仍无法从根本上治愈。可

是即使这样,启林仍不肯舍弃楚简,仍然抱病研

习和创作,终于耗尽了他尚余的精力。

2010年夏,启林在北京住院治疗已有一段

时间。尽管外面的世界花木葱茏,人群熙攘,启林

已无意欣赏,因为他的生命之火就要燃尽。6月

16日,启林病逝于北京。是日,恰是农历五月初

五,屈子祭日,龙舟競发,如此巧合,岂非天意?闻

之令人扼腕!

启林去世的消息传出,学界一片震惊和惋惜

之声。著名学者、吉林大学丛文俊教授发来悼词:

“惊悉刘启林先生仙逝,十分悲痛,谨致深切

之哀悼,并诚挚之慰问。先生乃我北土学界之精

英,后南下至汕,育植桃李,耕耘学术,暇时弄翰,

辄成规模,晚岁集楚字典文,畅行于世,蜚声艺

林。本期桑榆璀璨,奄忽贤者已去。呜呼,尚饗!”

在朋友间,则是惊诧、痛惜和哀伤。启林的学

兄、好友庞金彦扶病将启林多年写给他的书信

190余封整理好,选出其中 20封装裱近 200页,

著文并赋诗缅怀:

“扶病含悲理遗篇,师友相期五十年。制谜闹

室识功底,论学静湖见博渊。八怪二王争继踵,三

车五斗让先贤。每展君书赏妙笔,几回掩卷泪潸

然。”

今年初,众多好友汇集微信群,同忆当年校

园好友和旧事,大家不约而同地回忆起启林。说

起启林在校时的谈笑举止,记忆还是那么清晰,

仿佛就是几天前的事,启林依然还在我们中间。

大家纷纷拿出从前启林写的信札、书法绘画作

品,还有一些著作,睹物思人,惟有深深的惋惜和

感慨。

“未会悠悠上天意,惜将富寿与何人”。我们

永远失去了一个特立独行而又才华横溢、真诚可

爱的朋友!

“把君诗句高声读,想得天高也合闻!”

转眼之间,启林已经走八年了。但是我们时

刻怀念他,他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活在我们

的心里!

(作者为中文系 1970届校友)

我因病休学后,从 62级“降级”到 63级,来到一

个全新的集体,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大学生活。久病初

愈重返校园,心情既兴奋又有些忐忑,特别是由于对

新年级、新集体一点都不了解,更觉有些茫然。然而出

乎我的意料,刚到新年级就被一张张质朴亲切的笑脸

和热情友好的气氛包围,陌生感和距离感顿时一扫而

光,特别是不久后的一场舞台剧演出更让我迅速融入

了这一集体,并令我对这一集体的成员们刮目相看。

这场舞台剧名叫《十六条枪》,是由冀中火线剧社

集体创作、崔嵬整理的一出独幕剧。该剧讲述的是抗

日军民利用敌伪之间的矛盾,将他们都想据为己有的

枪支机智地送给了八路军。什么时候开始排演和为什

么排演这出戏我已经不记得了,但剧中的几个主要人

物和他们的扮演者却给我留下难忘印象。特别是蔡光

瑞饰演的王富贵、王岱山饰演的曾四、贾力先饰演的

黄月亭,都令我眼前一亮———这和专业舞台剧演员几

乎没什么差别呀!事实也的确如此,前几天为了写这

篇回忆文章,我在网上调看了中国传媒大学 09级表

演本科班演出的《十六条枪》视频,我发现他们的演出

在很多方面还不如我们年级的那次演出。这不是因为

记忆的过滤作用,让我把那次演出美化了,也不是因

为我对自己同学的演出有特殊的感情,而是真的不可

同日而语。

不知什么原因,也不知谁的主意,他们让我这个

生面孔也上台亮了亮相,充任一个幕前解说者的角

色———简单介绍该剧的时代背景和戏剧情境。对我来

说这既是一份信任和荣誉,也是一份责任。尽管没有

几句台词,但我练得很认真,还好,没有辜负大家的信

任。毫不夸张地说,正是通过这次演出,我喜欢上了这

个新集体,也结交了一批好朋友,并与他们一直保持

着深挚的友谊。

从那次演出到现在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同学

们饰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对戏剧艺术的挚爱之情,依然

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为我曾在这样的集体中学习和

生活感到自豪。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考东北师大中

文系,还愿意在 63级学习,和我那些多才多艺的同学

们在校园里再聚首,在舞台上再重逢。

(作者为中文系 1963级校友)

回忆独幕剧

《 十六条枪》的演出

李 超 /文

校 友 文 苑

从通化乘火车到长春,出站口有师大新生接

待站。学校派一辆“大解放”接新生。那时的新生

没有亲人陪伴,都是带着简单的行李,只身到校

报到。坐在敞篷车上,沿路看着宽敞的斯大林大

街、高大的楼房、飞驰的自行车大军,浓郁的都市

风情,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汽车开进师大校

园,只见校部楼上悬挂者欢迎新生的标语,路边

的高音喇叭播送着优美的乐曲,我感觉走进了一

座城市。校园很大,有假山、人工湖、图书馆、医

院、多条林荫道和一时数不清的楼房,还有商店、

理发店、邮局、篮球场、排球场、运动场……一切

都感到新奇,仿佛进入了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世

界,颇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我们年级同学安排住在和平二舍,女生在三

楼,男生在四楼(后来女生统一住在和平三舍)。

寝室是十人间,除了五张双层木床和一个带书架

的鞋柜,别无其它。我们每人一被一褥,这就是我

们的全部财产。看见有的寝室的床上居然安有一

块摆书的木板,羡慕得不得了。吃饭是拿着印有

日期及早、午、晚的餐券在食堂就餐,菜和面食、

大米饭由师傅给打,高粱米饭和窝头是自己随便

盛。一碗饭,一碗菜,大家狼吞虎咽,吃得很香。在

那个物质极端缺乏的年代,我们觉得很正常,没

有挑剔和怨言。

刚入学,学校安排新生参观规模宏大的图书

馆。面对一排排分门别类摆满图书的大书架以及

在地上堆积如山的书籍,我们被深深震撼了。我

注意到墙上张贴的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用书海来形容图书馆一点也

不过分。我想,这么多书,能读其中的一个小角落

就满足了。

学校师资力量很强,如系主任孙晓野以及蒋

锡金、杨公骥、郎俊章、李景隆、李江、逯钦立等都

是全国知名的教授,令我们十分敬佩。他们的讲

课和讲座精彩绝伦,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的心

田。《文选》课上,老师讲析郁达夫的文章《沉沦》。

看到文中描写主人公先后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

澡,在野外窥视别人做爱,到妓院喝酒浇愁的情

节,我面红耳赤,心惊肉跳。听年轻的讲师刘世剑

的讲评令我恍然大悟,才明白作者的苦闷和呼吁

张玉夫 /文

救救孩子的苦心!作品所反映的是那种五四时代

民族觉醒的精神。还记得第一篇命题作文是《我

的老师》。我下了很大功夫,结果得了 80分,心里

很不舒服。因为我在高中时的作文从来都在九十

分以上。老师在评语中表扬说,人物肖像描写生

动细腻,语言流畅。可是为什么给这么低的分数

呢?后来才知道,全年级没有超过 85分的。老师

就是要煞煞我们这帮初生牛犊的傲气。

同学们来自吉林省内的四面八方,各有特点,

大家有缘结识,相互尊重,相见恨晚。有的同学古

典文学底子丰厚,能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琵

琶行》、李白的《蜀道难》等多首诗篇。有的人善于

写诗,经常为大家朗诵其诗作。有的人能写一手好

毛笔字,可以当场写好送人。有人是象棋高手,有

人会画画,有人爱唱京剧,有人经常在盥洗间唱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相比之下,我深感自愧

不如,唯有加倍努力。

夜深人静,躺在床上,不由得想起离家时的

情景:父亲吃过早饭后便拎着饭盒去上班,刚走

到门口,又返回来对我说:“到学校看看旁边有没

有河,有的话就不用买脸盆了。早起跑步到河边

洗把脸,要是没有就去买个泥盆吧。”当我背起行

李起身要走的时候,妈妈把家里唯一的一把木梳

递给我。我说:“我的头发短,用不着,留着家里用

吧。”妈妈见我坚决不拿,索性把木梳在炕沿上一

磕,断成两半,把大半拉木梳直接放进我的衣兜

里。她说:“出门在外不比在家,头发要常洗常梳,

做人做事都要干净利索,别乱蓬蓬的,让人家笑。”

想着想着,情不自禁地流泪了。我明白,父母供我

上学,不仅是去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父亲给我

起名“玉夫”,就是希望我成为品格如玉、谦恭儒

雅的正人君子啊!

就是这样带着父母的嘱托与期望,在老师的

亲切教诲与同学们的激励下,我在师大中文系努

力学习,度过了五年难忘的大学生活。

(作者为中文系 1963级校友)

1964年毛主席发出“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号召。

为落实这一号召,1965年暑假前师大党委与驻军联

系决定,安排 63级男同学到部队下连当兵锻炼。不

巧的是,当时我们中文系 63级同学正在校内劳动锻

炼,因此不在安排之列。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失望。在那崇拜毛主席、

崇尚英雄、热爱解放军的年代,谁不渴望到部队这个

大熔炉中去锻炼自己呢?经过再三考虑,我给校党委

黄彦平书记写了一封信。信中表示我们重视劳动锻

炼,但更珍视这次难得的学习解放军的机会,希望校

党委能考虑并满足我们的渴望。

信写完后,我把这事儿同张文秀同学谈了,他很

支持,并引领我一起来到位于三八俱乐部后面的黄书

记家。黄书记在客厅接待了我们。听完我们的想法后,

收下了我写的信,并没多说什么,很客气地把我们送

出大门。结果会怎样?会不会批评我们借故逃避劳动?

回来后我有些忐忑不安。

第二天忽然接到系里通知:劳动结束,准备去部

队锻炼!听到这个消息大

家都非常兴奋,连忙按要

求上街买行李绳、背包

带、腰带等物品。

大约七月下旬的一

天,我们来到位于和平大路上的 16军 46师 136团

驻地,这是一支创建于井冈山时期的部队。我们二年

一班同学更是有幸分到全军著名的“学习毛主席著作

的模范红九连”。经过几天的参观、学习、训练和动员

后,我们便随部队进行野营拉练。说心里话,我原想:

下连当兵,肯定能摸摸枪、打打靶。听说是行军拉练,

不免有些失望,不少同学也有同感。正是针对我们这

种思想,部队孙营长(我们红九连的前任连长)动员时

强调了拉练的意义。他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有灵活

机动的战略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红军二万

五千里长征、毛主席转战陕北,不都靠一双铁脚板战

胜了敌人吗?我们也要练出一双铁脚板!听了这些话,

大家都提高了认识。

我们同学分编到各个班排里,跟随部队从长春出

发,经卡伦湖、营城煤矿、大黑山,一路行军,来到吉林

市北、松花江畔的乌拉街镇驻训。途中在大黑山上进

行了军事演习;到乌拉街后,部队组织我们在松花江

支汊进行了二十多天的游泳训练;之后我们又随部队

经岔路河、万昌,沿吉长公路,步行拉练返回长春。

这次下连当兵历时四十天,往返行军 500多里。

其间遇到了许多困难,发生了许多趣事,感受到解放

军的优良作风和军民鱼水情,得到了锻炼。

当时,解放军特别强调学习毛主席语录,我们又

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模范红九连”,更是处处走在前

面。行军中,每个班都有一位战士在背包上挂着一块

小黑板,上面写着毛主席语录,大家边走边背。我也因

此背了不少条。正如当时学唱的一首军旅歌曲:“小黑

板,一尺三,它的那个作用可不简单,毛主席的话,写

在上边……天天学,天天练,练好本领准备战……”

初次长途行军,同学们脚上都打了泡。休息时,战

回忆下连当兵崔乃瑜 /文

校 友 文 苑

士就教同学们挑开水泡,并穿进一根头发,说这样就

不会再打泡了。宿营时,部队班长陈林章和老战士总

是打来热水,让大家洗脚。行军中,看到体弱的同学

走不动了,战士们就帮着背背包。由于走的全是乡间

小路,雨后路上有水有泥,白天还好,夜行军不许打

手电,总是深一脚、浅一脚,弄得鞋上、裤腿上都是泥

水,还难免滑倒。老战士就告诉我们:亮的地方是水,

黑的地方是泥,灰的地方才是路。长途行军,特别是

夜行军,又累又困,常常边走边打瞌睡。张玉夫同学

就因为瞌睡,一头撞在炊事班战士背的行军锅上,头

上撞了个大包。有一次夜行军,休息后走出很远了,

突然发现贾力先同学不见了,部队排长和班干部王

云翔同学连忙原路返回寻找,结果发现他竟躺在休

息时路边的豆子地里睡着了。

记得我们刚出发不久,炮团也出发了。分到该团

其他系的同学和战士们坐在拉炮的卡车上,得意洋

洋地冲我们笑,还说些风凉话。可是下午,就见炮车

陷在土路的泥水坑里,他们都在推车,弄得满脸满身

泥水,十分狼狈。我们都笑着说:“怎么样,车轮子不

如我们两条腿了吧?”

拉练队伍路经九台县西营城子,恰好从庞金彦

家门口经过,他母亲站在围观的老乡中,看见了他。

他只是随母亲进门和家人说了几句话,就连忙跑着

赶上队伍。每逢经过村镇时,老乡和孩子们看到解放

军队伍中,还有我们这些穿着便装的人,常投来惊奇

而疑惑的目光。有些人还猜测说:“他们是便衣,是侦

察兵。”我们都得意地笑而不语。

在乌拉街游泳训练时,解放军教练更是不厌其

烦,手把手地教。夏天江水浑浊,张荣贵等同学感染

了钩端螺旋体病,发高烧,被送回长春。但同学们并

未因此而害怕退缩,仍然努力学习训练并很快掌握

了游泳的规律,获得了水中的自由。

这次拉练行军,都是在老乡家借宿,始终受到热

情接待。我们也和战士们一起,帮老乡挑水、打扫院

子、挖污水池。记得在返程中,在双阳县东风公社(今

长春市莲花山旅游开发区劝农山乡)冷家当铺村留

宿,女主人为我们烧热水,因刚下完雨不久,柴禾潮

湿,点不着,她竟一把撕下窗户纸做引柴。那时她家

窗户上还没有玻璃,见此我深受感动。

所有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下连

当兵虽然时间不长,但我获益匪浅,甚至对我的一生

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首先,锻炼了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一年多

以后的大串联期间,我参加了“踏遍青山”长征队,与

刘明涛、毕殿祥、张鲁风、刘瑀石、王宝江、翟秀海、孙

贵方以及 64级的王传书、张振苏等同学一起,从长

春步行到济南。如果未经下连当兵锻炼,这是不敢想

象的。毕业后,我分配到农村,工作、生活了十二年,

战胜了许多困难。有一次开学,没买到车票,我就从

长春步行七八十里路,赶回学校,没耽误上课。特别

是在 1976年,我“对流”到生产队当了一年农民,不

仅在各项劳动中都基本“跟上趟”,而且被社员们一

致评选为公社“先进个人”。对于在城市里长大,身体

较为单薄的我,能做到这一点,我很自豪。

其次,我学会了游泳。这成为我几十年来钟爱并

坚持的一项运动。

第三,我和同学们学会了许多军旅歌曲。还记得

我们结束锻炼,排着整齐的队伍,高唱《打靶归来》步

入校园时,住在和平三舍、和平一舍的校友们都趴在

窗前投来羡慕的眼光。多年来,我还常哼唱起这些歌

曲,并感到精神振奋,心情爽快。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之际,我不禁

又回想起的大学时代那段难忘的经历。特作此文,谨

表对解放军的崇高敬意,对母校东北师范大学的衷

心感谢,以及对黄彦平书记的深切怀念。

(作者为中文系 1963级校友)

校 友 文 苑

难忘大学时光

王树祥 /文

一九六三年暑期,一张东北师大中文系的录取

通知书送到我家。一时间,全家人沉浸在一片喜悦

之中。

走进大学校园,对于我这个农村孩子而言,无

疑是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和追求。如今,梦想变成

了现实。每天走在校园的柏油路上,鳞次栉比的教

学楼、宿舍楼,绿树成荫的假山,碧波荡漾的人工湖

……,一切都是那样的新奇、美丽和诱人。而最让同

学们引以为荣、引以为傲的,一是东北师大的图书

馆,当年藏书一百多万册,仅次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的藏书量,在全国大学图书馆藏书量排名中高居第

二位;二是师大中文系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孙晓野、

杨公骥、蒋锡金、逯钦立、何善周、李江、李树谦、李

景隆、邱岚、韩榕、刘伶、孙中田、张芬、吴伯威、张太

绵、傅庆升、傅世仁等一大批正、副教授和讲师组成

的强大教学阵容,尤其前八位更是全国乃至中外闻

名的教授和学者。不仅如此,李树谦和李景隆两位

教授编著的《文学概论》更是被全国许多大学的中

文系选为教学用书。师大中文系编写的多套教材亦

被吉林大学中文系选作教科书。

读大学的五年里,我去得最多、印象最深刻的,

除了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外,就是图书馆和阅览

室了。每天的课余时间,我几乎都是在福利楼学生

阅览室度过的。宽敞洁净的阅览室里,几排硕大的

紫檀色阅览台依次排开,每到夜晚,这里灯火通明,

亮如白昼。遥想当年,多少莘莘学子在这里借书、读

书,整理笔记和写作,尽情地挥洒才华和享受课余

的美好时光。我们年级的大才子庞金彦就是光顾阅

览室最多的同学,他也正是在这里完成了《胡乔木

诗词注释》的全部写作。在阅览室,不仅可以读书、

复习和写作,而且在室外的阅报廊里可以看到当年

具有严格级别限制、内部发行的《参考消息》。这对

于当年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特殊待

遇。我从小养成了读报的习惯,读报是每天必不可

少的一项内容,甚至到了乐此不疲的程度。记得当

年,我可以大段大段地向同寝室同学复述《参考消

息》的重要内容。回想起来,年轻时的记忆力真的很

好,而现在的记忆力,与当年无法相比,真是天壤之

别,不可同日而语了。

我在大学期间的最大梦想,就是毕业后从事新

闻采访和编辑工作。为此,在课余时间,我大量阅读

了《新闻业务》和《新闻战线》两大期刊,并且订阅过

这两种刊物。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

无情地碾碎了我多年的美好梦想。随着全面“停课

闹革命”,曾经幻想的记者梦和编辑梦,瞬间化为泡

影,犹如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演奏中突然弦断音

绝,戛然而止,令人不胜唏嘘……

尽管如此,我仍然感谢母校,感谢中文系,在这

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在这里,我度

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大学时光。

(作者为中文系 1963级校友)

时光如梭,弹指间,我们毕业已五十载。五十年

风风雨雨,书写着我曲折苦乐的人生,记载着同学的

深情厚谊。

1963年我庆幸地考入了东师中文系。这里人才

济济,同学们出口成章,口吐莲花。我很汗颜,自愧不

如。但,老师诲人不倦的教导,同学们的熏陶,使我的

学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1968年我们毕业了!同学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

位上,干得风生水起,身居要职,成绩斐然。我佩服,

我敬慕。

我作为一名教师,身居三尺讲台,手握教鞭。既

当教师,岂能昧良心,误人子弟。靠自学,付辛苦,勤

耕不辍,终有点墨,敢称园丁中的小卒。工作顺风顺

水,生活有滋有味。我入了党,担任省幼师语文中心

教研组组长,1987年被评为省优秀教师。这一切让

我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之中。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我正享受这幸

福快乐之时,我夫婿因病离我而去,年仅四十六岁!

晴天霹雳,令我崩溃!我失去了生活支柱和精神寄

托。上有孤苦无依的七旬婆母需赡养,下有三个正在

读书的儿女等待就业结婚买房。幺儿才十一岁。沉重

的生活压力,使我苦不堪言,陷入人生的低谷。

人有逆天时,天无绝人之路。当此之际,同学们

伸出了友爱之手,雪中送炭,救我于危难之中。知情

的毕殿祥、安美子夫妇,从白山来到我身边,安慰鼓

励我。徐兴魁更是经常地给予帮助,从我长子结婚的

婚车到日常生活的关照。赵丽仁时时与我谈心,给予

慰藉。陈淑馨,孙杰,赵集中,张敬岩,崔乃瑜……都

对我有求必应,帮助我解决困难。是同学们的真挚友

谊,温暖了我的心,重新燃起了我生活的信心,才有

勇气,拼力前行!

这期间,市教育局党委郭书记找我谈话,党委决

定任命我为学校主管教学的主任。我想到孔子的话: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由于家庭困境,我已疲惫不

堪,实在无精力承担这一工作。因而婉拒了党委任

命。我不能因家庭生活而拖累工作啊!

在丈夫去世后的十年间,我送走了婆母,尽了儿

媳的义务。一儿一女已成家立业,幺儿也上了大学,

我已退休。1998年我和一位老同志走到一起,相依

为伴。日子过得平谈而安静。现在幺儿也成家生子

了。子女还都孝顺,老伴也很体贴。不经风雨,难见彩

虹!这就是我风风雨雨走过的五十年!

生活的磨砺,让我常常思念同学之情,感谢铭记

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同学。

同学之情弥足珍贵,同学之情是温暖、是力量、

是精神和物质财富。今生我将倍加珍惜这份可贵的

同学之情!

(作者为中文系 1963级校友)

曲折的人生 难忘的同学高文清 /文

校 友 文 苑

先是到人工湖畔小坐一会儿,再到原来的阅览室现在的学生餐厅

吃餐饭,和中文系的后生们交谈一会儿。

我来到校园不是为了领略春天的花香、夏日的明朗、秋天的红叶,

冬天的洁白;而是在这儿,我能寻到从前的足迹、唤起我对青春的记忆。

急景流年,往事前欢,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

和平二舍在人工湖和假山的北边,再往北,穿过自由大路的紫丁香

隔离带,便是荒芜的南岭老虎公园(现在的动植物园)。公园虽废旧,但

树木颇多,可称为一片丛林。与天然的绿色大氧吧为邻,和平二舍冬暖

夏凉,空气清新。初夏,紫丁香、白丁香,还有公园里的不知名的野花竟

相开放,特别是紫丁香,花气氤氲,随风飘进宿舍委实醉人。

到了秋天,凉风吹得乔木树叶沙沙作响,你会舍不得关上窗户,愿

意深深吮吸几口深秋雨后的泥土和绿叶的清新味道,享受那种足不出

户的“野外露营生活”。

这座“ ”形、未挂面的红砖四层大楼地基深厚,钢筋水泥浇铸,朴

实坚固,是中文系历届莘莘学子们居住的大家庭。

梦绕魂牵的和平二舍贾力先 /文

我对师大时时怀念,所

以校园也成了我的常游之

地。每到季节交替,或是大

雪纷飞,或是雨霁天晴,我

都会情不自禁来到母校的

校园里转一转、看一看、想

一想,再转一转、再看一看、

再想一想。

和平二舍前就是红砖铺就的步道,还有能长出

青草、蒲公英、车前子的土操场。一脚踏进坡下的运

动场,昔日学生时代沸腾的课余活动和欢声笑语便

嗡地一声在耳边炸响,高清晰的青春动感画面便浮

现在眼前……

篮球场上比赛正酣,往返穿梭的运动员穿着印

有中文系的背心,张玉夫、蔡光瑞、马清海、张耀义、

张文秀、李荫实、徐兴魁、韩时运、常学德、周永庆等

同学弹跳轻盈,传球默契,投篮准确,大汗淋漓。裁

判员王建民时而侧身奔跑,时而倒退疾驰,笛声和

手势动作麻利果断,肢体语言准确无误,判球如同

他的为人,淳朴忠厚、公平公正,从无争议。

身材矮小的同学,篮球抢不上槽,就喜欢踢足

球了,李春博、宫福恩是足球场上的常客,一个守

门,一个射门。我经常看见他们两个人的足球,也玩

得汗流浃背,不亦乐乎。

王焕奎乒乓球打得好,我常见他戴着一枚一级

运动员的徽章,他打球左撇子,攻球凶猛有力,一般

同学打不赢他,我常与他玩上几拍,球技确有长进。

徐兴魁排球功夫好像比篮球强,他喜欢和些女

同学一起玩,不分年级系别,只分男女生。大伙围成

一大圈,他站在圆心,指导练球,传球、击球,当然是

必练的基本功。有几分姿色的女生他会更耐心传

技,手把手教,乐此不疲。到了冬天,滑冰更是他的

强项,溜冰场上戴着滑冰帽,穿着红色运动服在圈

道上挥臂疾驰,酷似冰上健儿。听说退休之后他又

打了一手好网球。

晚饭前的黄金时段,宿舍楼里歌声不断,丝竹

之声不绝于耳。寝室里的方寸之地也能排练话剧。

说来也怪,咱们 1968届的同学艺术氛围格外浓

厚,就连 1964届电影学院转来的那一班,好像也

不如我们年级活跃。我们年级那真是人才济济,多才

多艺,春兰秋菊、高情远致。学究派的庞金彦的书法

作品,在中学时代就崭露头角,他精研笔势、博采众

长,颇有几分“书圣”王羲之的气韵。学生时代王泽义

的诗篇,不时见诸报端。那时系里经常批判成名成家

思想,王泽义只得搞“地下”创作,经常以中学时的

同学(当时已参加工作的工人)的名义发表诗作,这

一内情只有我知晓。

文艺演出方面,那是“六八届”的强项,话剧演

出敢与省话剧团同台演同一部戏,真是初生牛犊不

怕虎,演出后口碑还真不错。

赵福义的笛子独奏全校出名,堪称专业水准。

孔祥礼的三弦、刘德增的手风琴、刘树洲的板胡、孙

兴国的唢呐、王岱山的二人转等也都具有专业院团

的水平,我们年级如果要组织一支乌兰牧骑,肯定

绰绰有余。当然在诸多乐器声中,间或也会听到李

春博、孙彦祥等初学者纯业余的拉锯般的声音,现

在想起来也别有一番情趣。除了器乐,声乐部分实

力也不差,蔡光瑞、李超、张玉夫、唐文俊的男声小

合唱尤为精彩,《乌苏里船歌》、《喀秋莎》、《莫斯科

郊外的晚上》、《再见吧!妈妈》等歌曲,以情带声、声

情并茂、韵味十足。《游击队员之歌》的和声部分由

轻到重,由弱渐强的递进,富有艺术感染力,听罢令

人振奋。他们演唱的这些歌曲至今还经常在耳边回

荡……

梦绕魂牵的和平二舍啊,虽你早已不复存在,但

你将永远留在我心中。

(作者为中文系 1963级校友)

伟大领袖毛泽东

中国人民大救星

推倒三山换日月

拯救万民水火中

人民挺直背梁骨

当家作主获新生

总设计师邓小平

中华民族智多星

三中全会拨航向

特色理论合国情

百姓走上致富路

华夏崛起傲苍穹

两颗巨星耀眼明

华彩辉煌照天庭

开国兴邦创伟业

东方史诗千古颂

(作者为政治系 1963届校友)

浦江两岸,

新时代交响。

进博会乐曲悠扬,

展品齐铿锵。

以开放为琴弦,

奏国际大交响。

命运共同旋律,

互利共赢乐章。

(作者为中文系 1962届校友)

两颗巨星赞 清平乐景春海文

华熙云文

校 友 文 苑

进博会交响颂

天降白絮,

树泛梨花。

玉铺大地,

情系万家,

潇潇洒洒漫天舞,

更惹骚人笔弄华。

盛世年华,

锦绣河山。

瑞雪纷纷,

兆示丰年。

一路一带乘帆远,

己亥中华更向前。

(作者为中文系 1960届校友)

王忠忱文

校友文苑 雪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