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24

description

 

Transcript of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Page 1: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Page 2: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新手易出事營造業木工作業危害防護

職業安全研究組 劉國青 沈志陽

營造業木工作業職災統計

您知道營造業中,有超過三成的切割夾捲職

業災害,是發生在木工作業。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

全衛生研究所的研究發現,木工作業人員的安全意

識不足,是導致意外災害頻傳的最大因素。

營造業的木工作業包含模板及室內裝修,全

台從事木工作業人員約有十萬人左右。根據 101

年勞保給付的統計資料顯示,十大營造業相關職業

工會申報的職災件數共 1,860 件,其中與木工相關

的職業共計 622 件,約佔 33%。其中,又以使用

動力機械、木工機械、手工具造成感電、切割和刀

傷機率最大。此外,木工作業環境大多暴露在木屑

粉塵當中,容易引起支氣管炎、慢性咳嗽、職業性

氣喘、呼吸短促及皮膚與眼睛刺激。

木工作業的安全危害

建物裝修裝潢的木工,與一般木工作業相比,

由於工作場地比工廠小,現場使用的機械,是以小

型木工機械及手工具為主。這種小型工程,常由只

有一、二位員工的小型承包商承攬。因為工程規模

小,現場難有專職的現場主管,在員工少,工作繁

複情況下,為了節省時間或成本,許多施工前應做

的安全確認及安全措施經常忽略,在管理上往往只

是口頭提醒,導致員工處於不安全環境而不自知,

使用的機械工具是否通過安全驗證也沒人檢查,有

的是使用自製或不安全的工具,以不安全的方式進

行施工,工人在現場抽菸、姿勢不良、未配戴安全

護具等等不安全的行為,也無安衛人員導正,最終

導致直接的意外事故發生。依勞安所 104 年營造

木工作業安全指引研究發現,過去一年內,有四成

1

Page 3: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的木工,曾在工作中發生需要擦藥的傷害,以切、

割、擦傷最為常見,最常受傷的部位是手指。因此

提升施工人員確實認識施工現場可能產生的危害,

才能有效降低木工作業職災的問題。

職災原因分析

如何提升木工作業安全認知

為了讓營造業木工作業人員,能了解木工作

業的潛在危險性,並有效避免災害的發生,以下建

議希望能讓勞工能有所遵從,進而避免工安事故的

發生。

1. 根據勞安所 98 年營造業勞工職災不安全行為

研究顯示,最常發生事故的往往是新手,原因

多是不安全行為導致,因此,透過安全教育教

導機械安全的使用,可降低相關職災的發生。

2. 最容易發生職災的媒介物工具是氣動釘槍、圓

盤鋸及工作梯。國內至今仍缺乏氣動釘槍的相

關安全標準,建議補足及宣導相關機器操作的

安全性。

3. 落實安全教育。可以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強

基本原因 間接原因 直接原因

管理不當不安全環境

被刺割擦傷

被夾被捲

物體飛落

工作安全指引

職災

不安全行為

不安全機械

管理缺陷

工作安全認證

新手易出事

營造業木工安全防護

2

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簡訊 No.5

Page 4: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化安全教育的內容,製作出適合營造業木工作

業使用之安全指引,後續可將其導入到教育訓

練考試中,包含 6 小時的安全衛生教育、技術

士技能檢定及建築物室內裝修專業技術人員考

試等。並應採取定期回訓方式,確保現場施工

人員的安全意識,減少職災的發生,除了安全

危害之外,暴露危害也需注意。

木工作業的暴露危害

在木工作業暴露的健康危害方面,勞安所在

「建物裝修及裝潢業勞工作業暴露之健康危害評

估」研究中發現,近年來,矽酸鈣板因具有防火、

防潮、耐久、不變形、隔熱等特性,被大量使用在

室內隔間牆板和天花板,且使用量有逐年增加趨

勢,但木工使用圓盤鋸切割矽酸鈣板時,所產生的

二氧化矽粉塵濃度,較一般合板高出 10 倍左右,

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這些危害包括了肺部纖

維化、呼吸道損傷及各種呼吸道症狀。其他還有因

施作時產生的噪音會損傷聽力,進一步造成內分泌

異常、頭痛、高血壓和煩躁等症狀。

勞安所 99 年裝潢木工職業危害分析評估研究

發現,超過半數的木工自覺有呼吸系統、疲勞及聽

力問題。

如何做好暴露防範

為維護裝潢木工人員健康,研究建議如下:

1. 以往木工經醫師診斷聽力損失的比例低,但自

覺有聽力受損症狀的比例高,建議木工應定期

進行健康檢查。

2. 裝潢木工個人防護具使用率偏低,缺少個人防

護概念,且研究發現部分木工作業現場所發生

的噪音及粉塵暴露量超過法規標準,故應實施

個人防護具的教育訓練,以落實個人防護具使

用。

3. 在區域噪音檢測部分發現,木工工作中操作圓

盤鋸或釘槍時,噪音常高於 90 分貝,已超過

法規標準,故應注意裝潢木工工作環境噪音引

起的聽力損傷,並加強個人防護。

4. 工作現場可呼吸性粉塵的環境採樣及個人採

樣,有部份樣本檢出結晶型游離二氧化矽存

在,故應關注結晶型游離二氧化矽暴露可能的

健康效應。

3

Page 5: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資源回收再利用建材製造及使用時勞工暴露狀況 職業衛生研究組 楊崒苑

著眼全球整體環境資源與降低成本的雙重考量,使

用回收材料或替代材料為政策推動的重要方向,也受到相

關單位的鼓勵。一般事業廢棄物中的飛灰等可作為建材之

替代材料,然而飛灰內含物質複雜,可能含有重金屬等有

害物,為避免二次汙染問題,廢棄物必須通過溶出測試

(「事業廢棄物毒性特性溶出程序(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 ; TCLP)」) 方能作為資源回收再利用建

材之原料。雖然通過 TCPL 已考慮到環保問題,然而製造

或使用含有飛灰之建材時仍可能使得飛灰逸散,而使得勞

工吸入含有重金屬等有害物之飛灰,增加暴露風險,勞工

應該更謹慎採取通風措施或正確選用呼吸防護具,來避免

過度暴露。

4

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簡訊 No.5

資源回收再利用建材

製造及使用時勞工暴露狀況

Page 6: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圖 1. 資源回收再利用矽酸鈣板製程圖

資源回收再利用建材與一般建材的不同主要

在於是否添加在回收再利用之物質,製程大致上相

似,圖 1 為資源回收再利用矽酸鈣板製程,主要

原料為矽砂、水泥、熟石灰,次要原料為蛭石、矽

藻土、天然矽酸鈣與紙漿纖維等,並可添加部分回

收材料如飛灰、廢陶土、廢沸石等。

為瞭解勞工製造及使用資源回收再利用建材

時是否增加重金屬之暴露,研究於建材製造工廠實

際測定空氣中重金屬含量,也透過模擬切割方式評

估裝潢時勞工暴露狀況。研究所測定之矽酸鈣板

廠,原料之廢觸媒鎳含量 375 mg/kg、砷含量 87.2

mg/kg;廢陶土銅含量 145 mg/kg、鎳含量 80 mg/

kg,砷含量 75.0 mg/kg。而作業環境粉塵濃度,裁

切作業區、砂光作業區、抄造作業區、及飛灰原料

堆置區內部勞工作業處,粉塵濃度較高較高。但分

析空氣中粉塵內重金屬濃度均低於偵測極限,可能

原因為再生原料使用比例低。就此工廠來看,雖然

原料中有重金屬,但空氣中粉塵金屬量都非常低,

顯示作業現場勞工重金屬暴露程度尚屬妥適,建議

持續採取從源頭管理,減少粉塵飛揚的可能性,並

採取適當的改善措施。而於實驗室模擬方面,試驗

9 種矽酸鈣板以及 8 種建築用磚切割時所發散之粉

塵,未採取通風措施下,粉塵濃度非常的高,但重

金屬含量分析均低於偵測範圍,顯示板磚建材切割

作業現場勞工重金屬危害暴露程度尚可,但應該採

取措施降低粉塵暴露。

矽砂 水泥 石灰 矽藻土 紙漿 水

混合反應 抄造

成型

乾燥

砂光

成品

高溫高壓養生

5

Page 7: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電磁超音波石化管線檢測新技術

職業安全研究組 蘇世強

石化管線檢測新技術石化管線檢測新技術

煉油、石化業是化工業的龍頭產業,它們特

色是都有密密麻麻的管線,這些管線終年暴露在日

曬雨淋的環境下,一旦發生腐蝕洩漏的工安意外,

小則火苗竄燒,大則發生爆炸,嚴重影響附近居

民生活,因此石化管線的檢測技術就成為確保管

線安全的關鍵因素。

管線腐蝕洩漏釀災 檢測技術待突破

在煉油或石化工廠中,大部份的管線,是由

金屬管材焊接接合成一套管路系統,裡面多運送著

易燃易爆有毒的流體,部分流體因為有保溫或保

冷需求,必須在金屬管材表面包覆一層隔絕材料;

由於管線表面包覆的隔絕材料不易拆解,有的管

線又位於地表下,經年累月長期使用後,會劣化、

6

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簡訊 No.5

電磁超音波

石化管線檢測新技術

Page 8: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腐蝕而降低金屬管線的強度,由於肉眼無法立即察

覺,很容易造成破裂洩漏,導致非計畫性停爐或工

安事故。根據台灣中油公司 100 年 8 月 16 日的統

計資料顯示,以往每年都發生數起管線事故 ( 參閱

圖 1),其中,管線發生腐蝕洩漏有 45 件,佔工安

事故的 25.71%。

電 磁 超 音 波 ( Electro Magnetic Acoustic

Transducer, EMAT) 的原理

電磁超音波是借助電磁場在金屬介質上產生

勞倫茲力(Lorentz Force,用於非鐵磁性材料)或

磁致伸縮(Magnetostrictive,用於鐵磁性材料)直

接作為發送與接收超音波,因此不像傳統超音波需

要油、水作為耦合劑。它是透過改變磁鐵的結構

和線圈形狀,改變信號發射和接收線圈的排列方

式,藉此分別產生縱波、橫波和表面波等不同模式

的波,來檢測腐蝕或缺陷樣貌。此外,它還可以對

750℃高溫物體表面,以及表面有鏽垢、油漆的物

體直接檢測,這是一般超音波無法做到的。由於探

傷時不需要耦合劑,不存在接觸壓力變化問題,探

傷靈敏度穩定。電磁超音波

電磁超音波的優點

電磁超音波因不需接觸、不需耦合條件就可

操作,適合在高溫或表面粗糙的管線做檢測,但國

內工業界很少有人針對電磁超音波檢測技術進行探

討,勞安所透過一系列實驗來探討電磁超音波訊號

大小與缺陷長度、缺陷深度、缺陷擴展角度之間的

關係,作為日後檢測實務訊號判斷的參考依據。

傳統超音波與電磁超音波 檢測技術大 PK

傳統超音波與電磁超音波 檢測技術大 PK

傳統超音波 電磁超音波

優點

1. 可使用於多數材料 1. 借助電磁場作為發送與接收超音波的介質,所以不需要油、水作為耦合劑。

2. 可作深入內部探傷 2. 透過改變磁鐵的結構與和形狀,改變信號發射和接收線圈的排列方式,就可以分別產生縱波、橫波和表面波等不同模式的波。

3. 測厚及測定物性 3. 可以對高溫物體表面和表面有鏽垢及油漆的物體直接檢測,因而減輕工作量,節約能源。EMAT 甚至能檢測 750℃的高溫物體,一般的超音波無法做到如此高溫。

4. 檢測速度較快並準確 4. 由於探傷時不需要耦合劑,不存在接觸壓力變化問題,探傷靈敏度穩定。

5. 輕便且可保有永久紀錄

限制

1. 操作、判讀較難,需要經驗豐富人員

1. 檢測靈敏度和一般的超音波檢測相比是相對較低,因此使其推廣應用受到了限制。

2. 易受料件形態、結構、表面粗糙度之限制

2. 不能使用於非金屬檢測。檢測對象必須是導電介質 ( 以建立渦流場 ),需要有參考標準作為評定依據,而且其方法的實施還受到試件幾何形狀與尺寸等的限制。

3. 需用耦合劑及參考標準 3. 對於管線焊道、彎管、法蘭與夾持式支撐架等管線特徵,會阻礙 EMAT 掃描機拖曳,唯獨當焊冠很小時才不會損壞線圈。

4. 小而薄之料件檢測較難

7

Page 9: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傳統超音波檢測的限制

目前國內煉油及石化業管線定期檢查,大多

採非破壞性的傳統超音波檢測,傳統超音波可使用

於多數不同材質的管線,可深入內部探傷,也能測

量管線厚度及物性,儀器輕便、檢測速度較快、準

確且可保永久紀錄,但儀器操作、判讀較難,需要

經驗豐富人員,而且容易受到管線形態、結構、表

面粗糙度的限制,並且需用耦合劑及參考標準,對

小而薄的料件檢測較難。

電磁超音波的限制

但電磁超音波在使用上也有它的限制條件:

一、電磁超音波需要有參考標準作為評定依據,

而且檢測時還受到試件幾何形狀與尺寸的

限制。

二、檢測對象的工件材質必須具有導電性或鐵

磁性,或兼具導電性和鐵磁性,且檢測對

象必須是導電介質(以建立渦流場)。

三、電磁超音波檢測僅可以做管線缺陷的定性、

半定量檢測,依據示波器波形形狀,判斷

管線缺陷是屬於層狀缺陷或是氣孔。

四、電磁超音波對於管線焊道、彎管、法蘭、

插管與夾持式支撐架等管線特徵,會阻礙

電磁超音波掃描機拖曳,唯獨當焊冠很小

時才不會損壞線圈。

五、電磁超音波的檢測靈敏度和一般的超音波

檢測相比是相對較低,因此使其推廣應用

受到了限制。

圖 1. 台灣中油公司民國 82-99 年發生的管線事故件數圖

超音波設備

8

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簡訊 No.5

電磁超音波

石化管線檢測新技術

Page 10: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漁民海上作業安全勞安所尬你站逗陣職業危害評估研究組 陳志章

漁民風險舉世皆然

根 據 國 際 勞 工 組 織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1999 年的報告,海上捕魚是目前

最危險的行業,每年有 24,000 人因此而死亡。另

根據歐盟統計(EUROSTAT),漁業的意外發生風

險大約是全行業平均的 2.4 倍,美國阿拉斯加漁民

的職災死亡率大約是全產業死亡率的 6 倍。

根據勞安所的分析,國內 93 年勞保現金給付

資料檔,遠洋、近海、沿岸漁民職業災害死亡千人

率,分別為全產業平均的 21 倍,4.3 倍及 2.6 倍。

可見我國如同多數海洋國家一般,漁業作業同樣具

有一樣的高危險性,因此勞安所整合所內資源,結

合跨部會的努力,採取預防介入計劃,來保障漁民

的工作安全。

勞安所為漁民做了什麼

勞安所自民國 85 年開始,關注各式漁業作業

型態可能造成的危害。從異常氣壓作業環境下潛水

夫病相關研究開始,發現長期在異常氣壓環境下作

業的潛水漁民,因為安全教育的不足,且未確實定

期實施健康體檢,有 23.9% 罹患潛水夫病。

87 年時,為了解漁業的職業危害成因,並降

低漁民及漁船職業災害的發生率,勞安所探討台灣

地區漁業職業危害成因分析發現,遠洋漁業因職業

9

Page 11: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災害而請領死亡給付的人數最多,幾乎占所有漁業

職災的五成以上,約佔 54%。此外,漁民健康最

容易出現的問題是肌肉骨骼酸痛、腸胃疾病,以及

被魚鉤或其他外物所刺傷或割傷,可能導致遭受海

洋弧菌等細病感染。

因此為預防漁民死傷事故發生,勞安所隨即

召集跨部會工作小組,啟動下列計畫:

(1) 開辦漁業職業安全衛生教室,宣導並現

場展示防護器具。

(2) 利用無線射頻定位技術,發展漁民落海

警示系統。

(3) 辦理 30 場漁民海難預防宣導,以及基本

安全衛生教育訓練。

計畫啟動後發現對降低漁民的職災死亡率,

具有相當成效。

勞安所亦曾進行兩年「減低漁業勞工職業災

害死亡率計畫」,並根據農委會漁業署的漁業年報

統計,發現造成漁民死傷的主要原因,漁民總人

數、前三大死亡人數 52% 為落海、24% 為急性病

症、10% 為他殺。因此勞安所於 96–98 年開始推

對減低漁業勞工職業災害死亡率三年計畫從 96 年

開始,透過對作業漁民職業危害現場調查,釐清

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簡訊 No.5

10

漁民海上作業安全

勞安所尬你站逗陣

Page 12: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沿、近海漁業職災事故原因,並成立工作小組研擬

出有效的預防策略並加以推動。

97 年除持續辦理近海漁民減災推動計畫,開

始針對沿岸與養殖漁業,辦理職業危害現場調查,

整合漁政單位及地方漁會資源,推動各項職災減災

方案,提昇漁民正確安全衛生觀念。

98 年根據不同遠洋漁業作業特性及國內外文

獻,研擬遠洋漁業職災減災計畫;配合國際海事公

約及整合漁政、港務、外交等行政資源,透過漁會

及國內、外漁船基地辦理,製作教育宣導教材,推

動各項遠洋漁業的減災計畫。計畫的總目標為結合

漁業捕撈、漁政管理及勞工安全衛生專業,調查不

同漁業的職災成因,並製作教育宣導教材,提出減

低漁民職業災害死亡及殘廢發生率預防對策,進而

實際推動各項減災策略;最後再研擬漁民勞動保護

的政策參考建議。

此外,勞安所在 98 年進行 500 位漁民健康調

查研究意外發現,有 15% 的漁民反映有聽力損失

的現象,並且有 8 成認為與工作環境有關。由於

噪音太大在生理上會造成血壓增高、心跳加速、聽

覺靈敏度降低、耳鳴、頭痛、失眠;心理上則會造

成神經緊張、暴躁、精神不集中。

漁民安全衛生推廣活動

為進一步關心漁民及勞工朋友的作業安全,

勞安所自民國 96 年起,與漁業署漁業廣播電台合

作製播「勞安交流道」節目,節目內容除了安全衛

生相關課題外,每年更辦理「漁民海上作業安全座

談會」及「漁友歡喜來逗陣」的卡拉 OK 聯歡會暨

勞安有獎徵答活動。期望透過多樣化方式,讓漁民

勞工朋友參與,除喚起漁民對自身權益的重視外,

也讓各界重視漁民的工作安全。

98-99 年為深化漁民的作業安全,進行「漁業

勞工職業災害預防及健康保護計畫」及「各國漁業

職業安全衛生法令比較探討與我國漁業減災策略展

望」,透過安全衛生教育宣導、落海警示系統、調

查職業健康危害因子等方式,找出影響漁民健康的

危險因子,進而據以更新教材,期望有助於減低漁

業職災發生率,並探討未來修訂法令的方向。尤其

是未來研擬漁船安全衛生法或漁業安全衛生相關指

引時,建議由目前漁政、勞政、航政及海巡相關單

位共同評估可行性。

103 年,勞安所於雲林、東港、花蓮、興達

港、淡水及通苑區漁會等地舉辦「漁民海上作業安

全座談會」,約有 200 多位漁友及眷屬參與。104

11

Page 13: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102 年於瑞芳區漁會推廣宣導

102 年於新竹區漁會推廣宣導

澎湖區漁會「漁友歡喜來逗陣卡拉 OK 聯歡會暨勞安有獎徵答活動」

漁民海上作業安全

勞安所尬你站逗陣

各區漁會座談實況

年座談會特別與漁業署、航港局、海軍司令部等單

位合作,針對漁民海上勞動安全,進行船舶設備安

全講習、漁業政策宣導及漁船動員徵用配合事宜,

讓漁民朋友更加了解自身權利及義務,會後並有綜

合座談時間,與漁民朋友直接進行面對面溝通,深

受漁民肯定、互動熱烈。

未來勞安所也將持續與漁業署合作辦理製播

「勞安交流道」節目,並擴大舉辦「漁民海上作業

安全座談會」及「漁友歡喜來逗陣卡拉 OK 聯歡會

暨勞安有獎徵答活動」,希望透過相關宣導活動,

讓漁民朋友能夠了解海上作業安全衛生與危害預防

方法,並進一步了解安全衛生資訊及勞工相關權

益。

勞安所歷年相關研究報告,歡迎至勞安所網

站 (http://www.ilosh.gov.tw/) 研究成果 > 出版中心

下載參閱。

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簡訊 No.5

12

Page 14: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你真的

認識嗡嗡嗡嗎 ?

―虎頭蜂別來職業衛生研究組 陳逸滄

誰該防範虎頭蜂

虎頭蜂是具強烈護巢行為的社會性昆蟲,一

旦有昆蟲、鳥禽或哺乳動物侵入其警戒範圍,守

衛蜂立即通知巢中蜂群一起攻擊入侵者,警戒的

範圍與追擊的距離隨著巢體愈大 ( 蜂群個體數量增

加 ) 也隨之擴大。台灣每年於 6、7 月開始出現虎

頭蜂螫人事件,除郊外踏青的民眾,許多從事戶

外作業的人員亦常遭遇虎頭蜂螫叮,如割草工人、

拆除作業人員、消防人員、農業人員等。

圖 1. 台灣常見虎頭蜂種類

黑腹虎頭蜂成蜂

黃腰虎頭蜂

中華大虎頭蜂

黃腳虎頭蜂

威氏虎頭蜂

姬虎頭蜂擬大虎頭蜂

13

Page 15: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殺手的養成與消長

圖 2 為虎頭蜂的生活週期,4-5 月間蜂后逐漸

成長後,獨自尋找合適的築巢地點,在 5-6 月建立

蜂巢並開始培育幼蜂,蜂群數量在 6-9 月逐漸增加

(7-8 月為主要增殖期 ),直到 10 月巢中蜂群的數

量達到最高峰,11 月天氣變冷且食物來源漸少,

蜂群數量銳減,雌雄蜂交尾後,雌蜂就準備過冬,

等待下一年 3-4 月天氣回暖後,新的蜂后復甦開始

新的生活週期。

圖 2. 虎頭蜂生命週期示意圖

一眼就看穿虎頭蜂

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全世界有 23 種虎頭蜂,

臺灣目前已知有 7 種虎頭蜂(胡蜂屬 Vespa),分

別是黑腹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黃腰虎頭蜂、黃

腳虎頭蜂、姬虎頭蜂、擬大虎頭蜂、威氏虎頭蜂。

其中前 6 種較為常見,其外型與特徵如圖 1。

根據圖 3 民國 98-102 年全台消防局接獲民眾

報案進行除蜂的件數統計資料顯示,各月份除蜂件

數的趨勢與虎頭蜂每年的生活週期大致相吻合,

每年的 6-9 月份為除蜂件數較多的月份;而每年的

12 月份至隔年的 4 月,協助除蜂的件數相對較少,

因此夏季時需要特別防範虎頭蜂。雖然 10-11 月

除蜂的件數減少 ( 很可能只是人類戶外活動減少而

降低除蜂需求 ),但依照虎頭蜂生命週期示意圖,

10-11 月為虎頭蜂的交尾期,關係著下一代新蜂后

與族群的繁衍與擴張,警戒及攻擊性最強,所以夏

末秋初仍須防範虎頭蜂攻擊。

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簡訊 No.5

14

你真的認識嗡嗡嗡嗎

?

虎頭蜂別來

Page 16: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圖 4 為全台各縣市近 ( 民國 98-102) 年來消防

局每年協助除蜂巢的件數資料,呈現逐年增加之勢

(5 年內約增加 2 倍需求 ),顯示虎頭蜂築巢地點與

活動範圍可能與國人活動及日常生活環境愈來愈接

近,宜持續觀察不容小覷。

該如何保護自己 ?

虎頭蜂是飛行迅速,具有警戒性的防禦能力

的社會性昆蟲,太接近或驚動蜂巢,就會遭蜂群猛

烈攻擊。當於工作場所不幸遭遇虎頭蜂等蜂類時,

首應先冷靜面對,緩緩低下身軀(減低蜂類之敵

意),繼而轉大步離開才是上策!切記勿使用揮打

或驅趕的行為,因為巡邏或覓食蜂會視為敵意、威

脅,因而釋出費洛蒙通知其他虎頭蜂同伴,引發更

多虎頭蜂前來攻擊,以至於造成嚴重的傷亡,以下

的原則可供遭遇蜂群時應變參考:

一、 作業開始前,先行觀察作業場所周遭環境

是否有虎頭蜂個體在活動,或是有類似蜂

巢結構的物體,確定安全時再開始作業。

二、 避免進入沒人走的草徑、草叢,這些區域

可能是蜂類選擇築巢之所在。山岩及樹枝

上亦應隨時留心觀察,仔細查看是無否有

擔任警戒、巡邏任務的虎頭蜂,不要強行

通過。此外垃圾堆、花圃區也是蜂類經常

出沒的地方,應特別小心。

三、 進入山區作業的人員最好穿戴表面光滑及

淺色衣帽,避免深色、毛織品或表面粗糙

的衣帽,褲子最好紮入工作靴中,以減少

虎頭蜂誤入或是攻擊的機會。

四、 當有任何單一蜂類於身旁盤旋或從身邊飛

過時,最好方式是站立不動,冷靜觀察辨

圖 4. 近年來全台消防單位每年除蜂巢的件數圖 3. 全台灣消防單位民國 98-102 年各月份除蜂之件數總和

15

Page 17: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圖 5. 市售防蚊液,與含敵避 (DEET) 防蟲液之成分標示

別是採集蜂或是巡邏蜂。千萬不可以手拍

打或揮動衣物驅趕,讓牠自行飛離是最好

方法。以手拍打,蜂類可能僅是短暫被趕

走,其釋放之費洛蒙卻可能引來更多蜂群,

招致不知情的人成為可憐的犧牲者。

五、 如果發現二、三隻巡邏蜂於身旁打轉並盤

旋不去,表示蜂類已懷疑你是敵害,此時

首要工作是保持鎮靜,緩慢安靜的離開現

場,當蜂類查覺你不具敵意時即可能自然

離開。請謹記!人類猛力揮趕閃避,動手

驅蜂、拍蜂等肢體的大動作及因緊張而吼

叫是非常具危險性的,必遭蜂螫!

六、 若虎頭蜂已經螫人,並發動全面攻擊,應

儘速朝反蜂群方向逃離現場。

七、 戶外作業人員可攜帶含有敵避 (DEET) 成分

之市售防蟲產品 ( 圖 5),DEET 具有驅離昆

蟲的效果,可於作業前噴灑在衣服或身體

表面上,如長時間在戶外工作,作業中可

再加以補噴,延長防護虎頭蜂及蚊蟲的效

果。

多一分留意 多一分安全

來自消防單位通報之除蜂案件發現有部分案

例發生於都會區,意味著並不是郊區才有遭虎頭蜂

螫叮的風險,且不僅是夏季,秋季也可能因疏忽未

做預防而遭受虎頭蜂螫叮,戶外作業人員工作期間

若能對工作環境多一份留意,並透過衣著與忌避劑

的保護,相信能減少虎頭蜂螫叮之相關職業災害發

生。避免遭虎頭蜂襲擊,多一分準備與防護,就能

有多一分保障!!

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簡訊 No.5

16

你真的認識嗡嗡嗡嗎

?

虎頭蜂別來

Page 18: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增進職安衛新知能―菁英原住民安衛扎根與培訓計畫職業危害評估研究組 謝曼麗 陳志章

前言

降低原住民勞工職業災害是本部減災政策重

要工作之一,有鑑於原住民勞工多從事於高危險性

之營造業等行業,且多為零工或無固定雇主,及零

散於各小型企業工作型態,流動率高,接受安全衛

生教育訓練比率偏低,考量原住民特殊歷史文化、

族群語言、生活習慣,特規劃培訓原住民職災預防

宣導菁英,以原住民服務自己族人,降低文化隔

閡,提升政府與原住民間對話平台,有效擴大宣導

成效,提高原住民勞工對職災預防重視與認知。

本所自 99 年起培訓 20 位原住民職災預防宣

導菁英,完訓後由其召募原住民勞工辦理 20 場次

巡迴宣導活動,正式頒發結業證書,成為本所原住

民職災預防宣導菁英,成員包括牧師、電台主持

人、在地組織幹部、頭目、原住民就服員等,多數

成員在推動過程中,除深刻體會到原住民族人的需

要、職災預防宣導工作的重要,更加體認到自身的

使命感及專業工安知能的不足,主動提出培訓時數

太短,希望能有再進修的機會。鑑此,為提升宣導

菁英專業知能,本所賡續辦理進階培訓課程,培訓

36位原住民宣導菁英(含99年宣導菁英)取得「丙

種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主管」證書,且協助完成 20

多場次巡迴宣導活動,成效斐然。

課程辦理實況

為加強「在地扎根、深耕教育」服務,101

年結合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就業服務員等資源擴

大辦理北區、南區及東區三場次培訓課程,103 年

透過菁英再訓練以期增強相關知能,能持續為族人

工作安全及健康把關。

本次課程規劃四大主題:〈一〉工安體感訓

練─中鋼公司參觀、〈二〉職業安全衛生法概要(及

其修法介紹 )、〈三〉勞動權益與職災補償資源、

〈四〉職業傷病預防與健康促進,以下就上述主題

進行描述。

一、工安體感訓練―中鋼公司參觀

工安體感訓練中心係由中鋼公司與鋼堡科技

規劃建置,讓學員能實際親身體驗潛在危害情境與

操作各項作業正確安全技能,落實作業中危害防護

措施,強化工安觀念,以避免職業事故災害發生。

訓練中心主要設置高架作業危害、機械作業危害、

電氣作業危害、局限空間作業危害、吊掛作業危害

等五項體感訓練課程。

17

Page 19: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1. 高架作業體感:

墜落衝擊體感

背負式安全帶墜落吊掛受力體感

2. 機械作業體感:

假手捲入軋輪機械拉力體感

3. 電氣作業體感:

人體通過電流體感

18

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簡訊 No.5

增進職安衛新知能─

菁英原住民安衛扎根與培訓計畫

Page 20: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電流過載引發電線走火體感

4. 局限空間作業體感:

空氣呼吸器穿戴練習

局限空間作業體適能測試─拉力

5. 吊掛作業體感:

手指被夾危險體感

二、職業安全衛生法概要 ( 及其修法介紹 )

由於產業結構改變,勞動者面臨許多新興疾

病的危害,其中包含過勞、精神壓力與肌肉骨骼等

問題,且新材料、新物質與新科技的發展,勞動亦

可能暴露於新風險中,然過去的勞工安全衛生法難

以滿足時空變遷所需,因此勞動部於組織改造前即

積極展開修法,民國 103 年 7 月 3 日新修正之職

業安全衛生法正式上路施行。

課程內容針對學員進行職業安全衛生法規進

行介紹,同時說明修法理由,修法後適用範圍,並

針對大幅調整或新增之項目,逐一進行說明,讓原

住民菁英能夠重點式快速明白相關法令,進而提供

宣導諮詢或依循法令執行相關業務。

三、勞動權益與職災補償資源

原住民族人職業安全一直是本部所關注的議

題,且勞動權益相關法令多有修正調整,旨在替勞

工朋友爭取更為合理的保障,因此從如何預防職業

災害、勞動權益維護及職災後如何獲得合理補償與

相關資源,透過課程傳遞新增或修正之規定或是了

解可獲得協助管道,為本課程設計之目的。

課程包括職業災害介紹 ( 類型與定義 )、職業

災害勞動權益、職業災害勞工補償機制及資源,透

19

Page 21: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過具有相當經驗之相關單位長官及職災個案管理員

介紹與分享,讓學員能夠了解自身及族人應有的權

利保障。

四、職業傷病預防與健康促進

原住民菁英過去所受之訓練與「丙種職業安

全衛生業務主管」課程中,針對職業傷病及健康促

進比重部分較為不足,尤其在健康管理與健康促進

部分,21 小時訓練中更只占其中 1 小時而已,因

此本次在職教育訓練,特別邀請南區職業傷病防治

中心職業醫學專科醫師與職能治療師針對職業傷病

的預防與認定及職場健康促進進行介紹。

講師在課程內容,利用圖片與案例來進行各

類型傷病的簡易說明,更現場與學員互動,直接教

授學員如何自我檢測肌肉骨骼傷病,並用生活中故

事讓學員直接能了解職業傷病怎麼發生,此外,講

師現場帶動學員進行運動帶動,讓學員在簡單的姿

勢調整與伸展下,能夠避免常見肌肉骨骼傷病發

生。

結語

本次共計 121 位學員參與訓練,滿意度調查

問卷回收計 109 位 (90%),其中 105 位學員 (96%)

學員表示對於課程內容整體而言是滿意的,108 位

(99%) 認為此課程能有效強化個人知能、104 位

(95%) 學員認為對於輔導族人的工作上有其助益;

參與學員建議能增加工安體感訓練的實際操作時

間,也表示應定期舉辦類似的課程,更新相關政策

資訊與新增相關知能,俾使輔導族人與職業災害宣

導工作上能更加即時。

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簡訊 No.5

20

增進職安衛新知能─

菁英原住民安衛扎根與培訓計畫

Page 22: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十八銅人」工安功夫特展開展了

來一趟「玩轉工安」體驗工安與藝術結合的饗宴

展期:104 年 7 月 3 日起至 104 年 12 月 6 日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立體劇場前廳 (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主辦單位: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展期:104 年 7 月 30 日起至 104 年 11 月 29 日

時間:09:30-17:30(每周一休館)

地點:松山奉天宮天公藝廊(110 臺北市信義區福德街 221 巷 12 號)

主辦單位: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松山奉天宮

21

Page 23: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

刊 名: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簡訊

刊 期:雙月刊

中華郵政基隆誌字第 017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發行所: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地 址:新北市汐止區 22143 橫科路 407 巷 99 號

電 話:02-2660-7600

出 版 機 關 網 址 :http://www.ilosh.gov.tw/

電子出版品網址:http://www.ilosh.gov.tw/spaper

發 行 人:林三貴

總 編 輯:汪禧年

編輯委員:汪禧年、吳鴻鈞、陳旺儀、陳春萬、

張智奇、楊啟賢 (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

創 刊: 中華民國 104 年 2 月

需長期訂閱者,請逕洽政府出版展售處-五南文化廣場

展售處:五南文化廣場

臺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339 號 4 樓 電話:02-2705-5066

臺中市中區中山路 6 號 電話:04-2437-8010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 104 松江路 209 號 1 樓 電話:02-2518-0207

設 計:聚像傳播有限公司

地 址:新北市新店區中正路700巷62號9樓

電 話:02-8218-1148 傳 真:02-8218-1475

一、本簡訊由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

究所出版發行,提供讀者勞動健康、職

場安全衛生新知的科普新知雜誌。

二、投稿專欄字數以 3000-5000 字為原則,

其餘專欄之字數以 1500-2000 字為原

則,照片與圖文並俱者尤佳。

三、投稿人請於來稿文末註明真實姓名、公

司、職稱、聯絡電話、地址、電子郵件

地址。非本所撰稿人稿件如經刊登,依

據「各機關學校出席費及稿費支給要點」

給予稿費及圖片使用費,歡迎投稿。

四、投稿如經同意刊登,本所有刪修編輯及

授權第三方轉載權利,不同意者請勿投

稿。

五、凡經編輯部審查未通過之稿件,恕不刊

登亦不退件。

六、投稿人須對文章真實性負責且不得有違

反公序良俗、謾罵攻訐或侵害他人權利

情事,如有違反,概由投稿人自負一切

法律責任。

七、來稿請 A4 紙打印,由左至右橫寫,寄

至新北市汐止區 221 橫科路 407 巷 99

號,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勞工安

全衛生展示館,請電話聯繫確認收件。

電 話:(02)2660-7600 分 機 7684 傳 真

(02)2660-7732。

簡 訊 投 稿 須 知

新手易出事

營造業木工安全防護

Page 24: 勞動及職業安全簡訊_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