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29
成成成成成成成 成成成 《》 成成 / 2014.1.19

description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圓融 / 2014.1.19. 《成佛之道》序 (p.A3-A4). 壹、本書的意趣 (p.A3). 貳、不能統貫條理佛法,會落入雜亂與偏向 (p.A3) 一、佛法的多樣性 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僅是信仰的。所以義理 、 修持 → 通過 理性 → 隨機適應,自由抉擇,所以弘傳中的佛法,可說是多彩多姿的。 二、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會有兩種過失. 這種雜多而又差不多的觀感,會引起相反的同一傾向 : 有了這,就有了一切;或以為有了這,就不需要別的。 凡不能統攝總貫,不能始終條理,都會犯上偏取部分而棄全體的過失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Page 1: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圓融 / 2014.1.19

Page 2: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成佛之道》序 (p.A3-A4)

壹、本書的意趣 (p.A3)

《成佛之道》

作者 印順法師.浙江省海寧縣人.( 1906 ~ 2005)出版 1954年於善導寺初編~ 1960年於善光寺脫稿出版,歷經六

年依據 虛大師的開示參考 宗喀巴的《菩提道次》自已 綜合在法藏中的管窺一斑意趣 綜貫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

Page 3: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貳、不能統貫條理佛法,會落入雜亂與偏向 (p.A3)一、佛法的多樣性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僅是信仰的。所以義理、修持→通過理性→隨機適應,自由抉擇,所以弘傳中的佛法,可說是多彩多姿的。二、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會有兩種過失

雜亂不知道

適應不同的時間地區,不同的根性好樂,而給以適宜的教導方便多門,有些是不相同的,有些還似乎是矛盾的。

雜多 不能統攝條貫,每有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

偏向不知道

眾多的教說,有內在的關聯性,常從一端而說到其他。一一法門的應機特性、淺深次第、相互關聯。

差不多 忽略而籠統的覺得都是差不多的。

Page 4: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這種雜多而又差不多的觀感,會引起相反的同一傾向:有了這,就有了一切;或以為有了這,就不需要別的。凡不能統攝總貫,不能始終條理,都會犯上偏取部分而棄全體的過失。

參、以全體佛法綜貫三階與二道 (p.A3)

1、直入的正常道: 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

2、迴入的方便道:由於某些眾生的根性偏狹怯弱,旁開由天乘行而入佛乘, 由二乘行而入佛乘的方便道。

3、從虛大師抉擇開示的全體佛教來說,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 這不但綜貫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階, 而且還綜貫了正常道與方便道的一切。

Page 5: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1、導師對於判教的抉擇

2、分析二大師的觀點

  判教 著重點天臺四教 藏、通、別、圓 重心在圓教賢首五教 小、始、終、頓、圓宗喀巴大師 「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 全體佛教太虛大師 「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

  宗喀巴大師 太虛大師

入門 共下士法,把「念死」作為入道的要門

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

契機性

不念死,未嘗不能熏修人天善業。雖順於厭離的二乘,但不一定順於悲濟的大乘道。

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攝得五乘,三乘功德而趣入佛道

Page 6: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第一章、皈敬三寶 (p.A4-A8)壹、三界無依怙,三寶最吉祥 (p.A4)

不可依怙 理由

世樂

財富積聚 銷解散失、五家所共

 非常非樂

崇高權位 必然墮落親愛眷屬 生離死別生存 無有不死國家繁榮 平而還亂社會進步 成而復毀

宗教鬼神 瞋恚成性,嗜好凶殺傷害 不離煩惱

不出生死苦惱眾生

欲天 迷戀躭著諸般欲事上大梵王 狂慢的邪說,奴視一切

Page 7: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貳、三寶真實德,化世真亦俗一、三寶內涵 (p.A5-8)

智慧門名為「種」。有人以一智慧門觀,有以二、三、十、百、千、萬乃至恒河沙等阿僧祇智慧門觀諸法。今以一切智慧門入一切種,觀一切法,是名「一切種」。《大智度論》卷 11 〈 1 序品〉 (大正 25 , 137c29-138a3)

(一)佛寶 (p.A6)法身慧命最清淨法界

所證:正法,是有永久性,普遍性的絕對真理。能證:無漏的清淨智慧。

三德圓滿

智德 佛的智慧,究竟圓滿,名一切種智。不但自己解脫,也能解脫眾生。

恩德 大悲心遍為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一切苦難而發心。斷德 ──斷盡一切煩惱 理障,事障,甚至無有絲毫餘習。

餘習:就是無始以來,久習煩惱的慣習性。

Page 8: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二)法寶 (p.A7)

涅槃就是正法

涅槃 → 通過無常、無我而實現的 ── 是佛法的三大真理。善:這是勝義的絕對完善。淨:正法不是煩惱等雜染所能污的,也不是煩惱雜染等所能緣起的。常:正法是超越時間性的,不生不滅,本來如此。樂:這是沒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是離繫的絕對樂。

Page 9: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三)僧寶 (p.A7)

語義 僧,有組織有紀律的集團,所以古人義譯為『和合眾』。

特質

和合事和:見和、戒和、利和、身和、語和、意和。

理和:證到的法、涅槃 ,內容是完全一致。通在家出家

安樂 在這和合的集團中,身心安樂精進修行。

清淨 在這和樂的集團中,互相勉勵警策、除罪。

作用從自利:使我們得安樂得清淨的殊勝因緣。

從利他:是推動佛法的集體力量。

Page 10: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二、理事三寶 (p.A8)

住持三寶 佛滅後 佛像、三藏教典、出家眾。

化相三寶 佛住世 佛、正法涅槃 、賢聖僧。

真實三寶

無漏 不與煩惱雜染相應的,也不為煩惱雜染緣起的。

性清淨無漏的有為功德,稱為清淨。無為功德,是離垢清淨,還是本性清淨的。

由俗契真 住持三寶(事)→真實三寶(理)

Page 11: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參、盡形壽皈依,自力自依止 (p.A9)

歸依

意義 含有救濟意義。態度 求歸依的誠懇,應該如落海者的求生一樣。以信為體

從能歸依者:立定信願,懇求三寶的攝受救濟。從所歸依的三寶:引攝眾生,邁向至善的境地。

深義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從表面看:是信賴他力的攝受加持。從深處看:是激發自己身心,願其實現。

Page 12: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第二章、聞法趣入 (p.A9-A13)壹、聞法的功德與態度 (p.A9-A10)

)

聞法

處所 從佛聞法、從佛弟子聞法、從經典聞法。

功德知法:聽了佛法,就知種種善法,可以依著去修學。(生善)遮眾惡:能將惡心息下來,遮止惡心的現起。(斷惡)斷無義:苦行,佛名之為無義,毫無意義,自找苦吃的愚癡事。得涅槃 :如法修行,能得涅槃 解脫。

離過 不注意領受、與雜染心相雜、內心散亂遺忘。(諦聽思惟憶念)

態度

病想:自身有重病(老病死、貪瞋癡),所以有憂苦。醫想:親近善知識,恭敬供養。藥想:開示教導修行方法,要依著法藥去服用。殷重療治想:幸遇良醫良藥,也要久服法藥。

Page 13: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貳、趣入正法的方法與條件 (p.A10-A11)

善知識

條件

證德:指三學修證成就。教德:深入經藏,導引學眾,進修大乘正道。達實性:實性是正法的別名,由現證慧、聞思教理得通達。悲愍:有慈悲心,能清淨(為利益眾生)說法。巧為說:成就辯才,能善巧方便的為眾說法。

態度 要觀察他的功德,莫觀察他的過失。功德 親近善知識,可說圓滿清淨梵 行,可說已經完成。

佛法難聞 八難,譯為『八無暇』,就是八種沒有修學佛法的時機。

人身殊勝憶念勝:憶念過去,保存經驗,思考力,推理力,特別發達。梵行勝:不計功利,克制自己,修習梵行,利於人群。勤勇勝:為達目的,能忍苦忍難,精勤勇猛。

Page 14: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參、隨機差別,歸極一乘 (p.A12)

1 、佛法,雖有下、中、上法的分別,但從究竟的意義 ── 一切無非成佛之道的立場來說,這不是獨立的,不相關的,而有著相依相攝的內在關係。

發心

意義 並不是偶然的起心動念,要發起信願,達到堅定。

種類增上生心:來生比起今生,要增勝上進 生人(現樂)生天(後樂)出離心:發起出離三界生死的志願 聲聞、緣覺(解脫樂)菩提心:上成佛道的大志願。自利利他,同登彼岸(究竟樂)

相依─

先後次第

下士法→中士法→上士法龍樹得增上生→得決定勝(中上的究竟解脫法)

提婆遮非福,是離惡行善的下士法→破我,是無我解脫的中士法→斷一切見,是盡一切戲論的上士法。

Page 15: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2、不解佛法的始終次第,而毀謗正法有兩類人

相攝──含容統攝

上士法→中下法;中士法→下士法隨機,有五乘的不同 歸於究極:一切(上中下)佛法都

是成佛的一乘 ── 大乘法。著重出世,有三乘的別異

毀謗正法

否認 以為某經某法,不是佛法。

認同

我是大根機,不需要中下法。因果善惡等法門,為下愚人說,與我無關。大乘法中,只要某部經,某佛,某咒就好了,不用其他了。只要真實修行,不要聞思經教。異途同歸,都是捨棄了無邊經典、行門。取一滴水而棄大海,卻自以為大海盡在於此。『無慧之信,增長愚癡』

Page 16: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第三章、五乘共法 (p.A13-A24)壹、正信歸依者,修正見正命 (p.A13)

五乘共法

意義 發增上生心,修生人、生天的法門,也是出世聖法的根基。

入門

理解:修正見。(世間正見)行為:修正命。

正見

意義 是正確的見解,見與知識不同,見是從推論而來的堅定主張。勢力 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正命

意義 衣食住行等一切經濟生活,合法的得來受用。如法的經濟來源,不奢侈不吝嗇的消費態度。

差別 在家眾,不但要是國法所許可的,而且還要不違於佛法的。出家眾,凡依信眾布施而生存。

Page 17: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貳、人生之正觀,有四種正見 (p.A14-A19)

一、總述正確的人生觀:觀察人生的意義,人生應遵循的正道, 從正確觀察而成為確信不移的定見,便是正見。

二、四種正見( 一 ) 有善有惡 (p.A14)

善與不善

從自已內心 善:無貪、無瞋、無癡,慚、愧,信心,精進不善:貪、瞋、癡、無慚、無愧、不信、放逸

從對他影響 善:如有利於他(損己利他)不善:如所作為而有害於他(損他利己)

由內而外 身口意行皆有善與不善(審慮、決定、發動)確信、分別→善與不善→堅定不移→作為起心作事的準繩

Page 18: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 二 ) 有業有報 (p.A14-A15)

業報

意義業是事業,是動作。內心,身體與語言的動作,凡由於思力──意志力所推動的,都是業。報:嚴密的意義是異熟─異類而熟。

種類

小大不斷的造作,(小善)就會積集而成重大。不斷隨喜,(小善)力用會廣大起來。

引滿引業:凡由強業而感得一趣的總報體。滿業:對於這一報身的種種方面,得到圓滿的決定。

時報定不定

時不定報定:感什麼報是決定;在現、來生受報,不決定的。時定報不定:受報時間決定了;而感的什麼報,還沒有決定。時報俱定:這如造作五無間業,來生一定要墮落地獄。時報皆未定:也有時與報都不決定的,這大致是輕業。

三時現報業:現生感果。生報業:來生感報的。後報業:要隔一生,二生,或經千百生才受報的。

Page 19: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 三 ) 有前生、後世 (p.A15-A16)

如今生死了,那到底那一種業招受後報呢?

今生至後世

隨重:造作重大的業,業力異常強大,一到臨命終時, 『業相現前』, 而決定招感未來的果報。隨習:這一生中,所作的業,在不斷的造作下,養成一種習慣性。到臨命終時,慣習的業力,決定招感來生的果報。隨憶念:到臨命終時,忽而憶念善行或惡行,就引發善、惡業而感得上升或墮落的果報。臨終時→說法念佛、說他善行→善果。

依何而信

親自證實:依法修學→得清淨智,發天眼通。仰信→如來的教說。從推理→信解。

Page 20: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 四 ) 有凡夫、聖人 (p.A16)

凡夫、聖人

意義 凡能現起無漏淨智,體證法性 ──一切法的真如,就是聖人

差別 凡夫愚癡 ── 以無明為主 聖人因修持而得淨智 ── 以般若為主

作用知有聖者,有解脫→漸漸養成出世法種

Page 21: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參、五趣多苦迫,修善宜積極 (p.A16-19)

一、五趣 (p.A16-17)

三惡道

地獄:苦處的意思。受著猛火、熱銅鐵的迫害。旁生:動物、蟲類。互相殘殺吞噉。被人繫縛、鞭策、驅使。餓鬼:常患饑渴苦迫的眾生。

參雜 人

環境 苦樂參半,修學佛法的好環境。

樞紐 上升下墮:由業力而升沈→人類造善惡業力所招感。修行成佛:出家持戒→成佛,也唯有人類才有可能。

樂 天

身勝 身體非常高大(無色界沒有身體僅有心識)壽勝 最短壽長五百歲,最高壽長八萬大劫。樂勝 欲天有欲樂。初禪到三禪有微妙禪樂。四禪以上心境平和安定。定勝 從他的壽命悠久,可知報得定果是殊勝。

Page 22: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二、苦樂由業集,修善應及時 (p.A19) 依於深信業果的正見,但知「修善宜積極」。能確立這不問現況如何, 但知努力行善的人生觀,才是得到了佛法的正見。

肆、依人乘正行,趣入於佛道 (p.A19-23)

一、得人不生天,願生佛陀前 (p.A19)

抉擇

人乘天乘 人三事勝諸天、佛出人間、天以人間為學佛樂土。

人天生因 勤修三福業行,才能得人天樂報。

不拘不墮 發見佛聞法願,修人乘的正行,不失人身,進入佛道。

Page 23: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二、三種福業 (p.A19-A20)

(一)施福業

意義 甘心樂意犧牲自己的福樂來成就別人的福樂。損己利人。

條件 ──「以捨」:自己對於該項物資,要有捨心 犧牲心。「以利」:布施給人(或畜生等),要使人得到利益。

心田悲田:孤獨,疾病,天災、兵燹、臨死乞命等。悲心:以同情的悲憫心而布施。敬田:父母、師長、三寶。敬心:以尊敬心來布施,也含有報德的意味。

勝劣

心:悲敬深重、淡薄、沒有。心不同,布施同,功德有別。田:敬:施佛>父母>師長。悲:以可悲憫的程度來分別。事:心田一樣就依布施事物的多寡,而分勝劣了。

Page 24: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 二 ) 戒福業 (p.A20-A22)1 、意義與種類

意義克己以利他。是「以己度他情」,因而自願克制自己情欲的德行。『自通之法』本於慈悲而自願持戒的。

種類

五戒:是在家的善男善女所應持的戒律,稱為『近事』戒。四種持守:有一分,少分,多分,滿分。盡形壽受持。八戒:八支齋戒,也叫近住戒。隨順出離,學習出家生活,近於僧伽或阿羅漢而住,所以叫近住戒。一日一夜持戒。十善:十善業也稱十善戒。是善業的根本。是菩薩戒;也是聲聞,緣覺,天,人一切善行的根本。十善業是徹始徹終的德行。

Page 25: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2 、戒相異同

八戒:前五支,與五戒相同。後三戒,與出家人相同。不非時食名為齋。十善:重視語業,正說明了這是人類和樂共處的根本德行。 意業雖是內心的,但發展出來,就會成為身語的行為。

  同 不同十善 不殺 不盜 不邪婬 不妄 不惡口 不兩舌 不綺語 不貪 不瞋 不癡

五戒 ν ν ν ν   酒

八戒 ν ν 不婬 ν 嚴身,觀聽 高廣大床 不非時食 酒

Page 26: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 三 ) 定福業 (p.A22-A23)

意義 梵語三摩地,意思是等持。等是平正,持是攝持一心,不使散亂。

對治欲樂:物質、男女的欲樂,都是貪戀不捨。散亂:由於散亂,情意容易衝動,引起顛倒煩惱的有力因素。

前提慈心:有慈心,心地柔和,容易成定。成就了也不會嬈亂眾生。淨戒:受持淨戒。如行業不端成就定力,也是邪定,自害害人。

方法調 調伏柔:使心伏貼溫柔隨意而轉。調和身息、心念,勿使動亂攝 收攝,使心念集中勿散亂。對象→身安,息心相依,達定境。

階段 由淺入深:漸離於分別;苦樂次第盡。得定 達心一境性就名為定。心繫一境→妄念漸息→平等持心→身心輕安

種類四禪四空處,總稱八定。四禪:定慧均等。四空處:定深慧劣。慈悲喜捨四無量定:與樂、拔苦、同喜、怨親平等。緣無量眾生。

Page 27: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三、抉擇──由人向佛之宗要 (p.A23)

想依人身而漸向佛道,應多修什麼呢?

抉擇施戒定

布施 多雜染,不論施福怎樣廣大,如不修戒行,那連人身都不可得。禪定 專重自己的定樂,走向獨善,對於菩薩行,是不大相應的。持戒 依人身而入佛道,應以戒行為主,重視人間的道德,健全人格。在這戒行的基礎上,應隨分隨力來布施。如想修定法,應修四無量定。

Page 28: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伍、心性怯畏者,應多修六念 (p.A23-24)

六念

對治 心性怯弱,多有怖畏:怕病怕死怕墮落。

意義念是繫念,憶念,使心在所念的境上轉。念是習定的方便,所以深的能得一心不亂,淺的也能念念相續。

無論是繫念三寶功德,憶念施、戒、天功德,都是由念而引發堅定的信解──三寶的攝護,善因善果的必然,而怯畏憂悔。

Page 29: 《成佛之道》序~第三章

陸、生彌勒淨土,見佛能聞法 (p.A24)

總之,學佛的不論何種根性,只要能以歸敬三寶,如法布施,清淨持戒功德,發願迴向彌勒淨土,在見佛而時時聞法的修行過程中,保證向上勝進。何必憂慮退墮呢!

彌勒淨土

對治 對三寶功德、因果定律,缺乏深徹信解,憂於墮落。

殊勝臨近 空間:同一世界,同一欲界。時間:生生兜率內院,不太長久,就回到人間來。容易 三歸、持戒、布施、發願往生、稱念佛號→生彌勒淨土普及 但發增上生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隨願往生。

彌勒淨土,才是名符其實的三根普被,廣度五姓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