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导游实务

34
甘甘甘甘甘甘 甘甘甘甘甘甘甘甘甘甘甘甘甘

description

甘肃导游实务.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第九讲 张掖市概况及其主要景点. 一、 张掖 市概况. 二、 主要 旅游景点. EXIT. 一、张掖市概况. (一)张掖地理位置、级别、辖区、面积、人口及民族. (二) 张掖 的历史沿革、 “ 甘州 ”、“ 张掖 ” 名称及 “ 金 张掖 ” 的来历. (三)气候概况、地貌概况. EXIT. 二、张掖市的主要旅游景点. (一) 张掖大佛寺 (二) 肃南马蹄寺石窟 (三) 裕固族风情 (四) 高台烈士陵园. EXIT. (一 )张掖大佛寺. ★ 大佛寺的位置、得名、别名、级别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甘肃导游实务

Page 1: 甘肃导游实务

甘肃导游实务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Page 2: 甘肃导游实务

第九讲 张掖市概况及其主要景点

EXIT

一、张掖市概况

二、主要旅游景点

Page 3: 甘肃导游实务

一、张掖市概况

(一)张掖地理位置、级别、辖区、面积、人口及民族(二)张掖的历史沿革、“甘州”、“张掖”名称及“金张掖”的来历 (三)气候概况、地貌概况

EXIT

Page 4: 甘肃导游实务

二、张掖市的主要旅游景点 (一)张掖大佛寺 (二)肃南马蹄寺石窟 (三)裕固族风情 (四)高台烈士陵园

EXIT

Page 5: 甘肃导游实务

★ 大佛寺的位置、得名、别名、级别★ 大佛寺的沧桑历史(始建年代、布局和规模的演化)★ 大佛寺的主要建筑(山门、砖雕、大佛殿、藏金阁和土塔寺)★ 大卧佛的基本情况

EXIT

(一)张掖大佛寺

Page 6: 甘肃导游实务

1 、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 (1098年 ) ,距今 900多年历史。2 、北宋仁宗天圣六年 ( 公元 1028年 ) ,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为加强统治河西,推行汉化政策,兴建寺院( 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 ) 、翻译佛经。3 、明初,大佛寺多次遭到兵燹、地震等天灾人祸。明代永乐、宣德、正统、成化、万历和清代雍正、乾隆等年间,屡次修葺或扩建。明朝时,这里是省一级佛教管理机构——僧纲司的所在地,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分别在重修之后给寺院赐名,永乐赐匾,宣德御制碑文。到了晚清,佛教文化走向衰落,大佛寺也渐渐萧条败落。4 、解放后,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破坏,大佛寺愈加破败。 1963年虽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已是满目疮痍。5 、改革开放后,政府出资对大佛寺进行大规模整修,才形成以大佛殿为主体,山门、藏经等殿为辅的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大佛寺古建筑群,设计精致,构思巧妙,布局严谨,造型奇特。

EXIT

Page 7: 甘肃导游实务

大佛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式的两层建筑,高33米,平面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7间,占地总面积 1770平方米。屋顶铺青铜瓦,屋脊上蹲坐吻兽,檐下额枋上雕有龙、虎、狮、象、鹿、鹤等象征威猛吉祥的飞禽走兽,形象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大殿上方,过去有许多匾额题词,琳琅满目,可惜岁月侵蚀,大多已不知下落,只有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 1759年题写的“无上正觉”四字还保留完好。这块匾额是佛教徒敬献的,长 3.6米,宽2米,边缘刻有三层图案:外层刻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桃柑佛手、博古图案;中间一层四面雕龙凤,中部上雕金翅鸟,下雕宝珠;最里层全是卷云图案。黄底红字书写的四个大字,苍劲挺拔,端庄秀丽,骨力坚凝,神韵隽永。这块匾集书法、雕刻、彩绘、装饰于一体,已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只是书法家和雕刻工匠的姓名已无法考证。

EXIT

Page 8: 甘肃导游实务

藏经殿,陈列着大佛寺历代所藏的佛经、经版、经匣、经柜等物。大佛寺所藏文物极其丰富,明代修缮大佛寺时,就曾从地下清理出四尊佛像和八尊菩萨像,还有用玛瑙盒盛储的镇塔舍利和七宝等物。明代永乐年间大佛寺重建之后,入藏了珍贵的官版佛经和少许姑苏坊刻本佛经。明英宗正统年间,在北京刻版印刷了一套《大藏经》,也就是佛教典籍丛书,当时称《大明三藏圣教北藏》,专门颁赐给各名山大寺。从正统六年起,陆续用了将近四年时间,直到正统十年,也就是公元1445年,这部庞大的经典才全部驮运到张掖。这部典籍共收佛经 1621部, 6361卷,分别贮藏在 10个大经柜中。现在,这部经典基本上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北藏经》初刻初印本经卷,是我国佛教文化的珍贵遗产。

EXIT

Page 9: 甘肃导游实务

土塔寺,原名“弥陀千佛塔”,俗称“土塔”。这是一座喇嘛教式的塔,造形别致,和北京妙应寺白塔有相似之处。塔高 33.37米,全塔由塔座、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塔基每边长 23米,共有两层须弥座,第一层须弥座四周设两层木构塔廊。两层须弥座四隅筑一个小塔,上下一共8座。基座上是覆钵形塔身,覆钵之上又是一层台座,周围开小龛,里面供有佛像。座顶有 13节相轮,上有直径4米多的华盖,四周饰有 36块铜质板瓦,悬挂着36个流苏风铃。

EXIT

Page 10: 甘肃导游实务

大卧佛的基本情况

EXIT

大卧佛,即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塑像,安睡在大殿正中高 1.2米的佛坛上,佛身长 34.5米,肩宽 7.5米,耳朵约 2 米,脚长 4 米。大佛头北脚南,面西背东,侧身而卧;金描彩绘,面部贴金;体态丰满端庄,雍容圆润,比例匀称,线条粗犷流畅。大佛右手掌托着头枕在莲花之上,左手平放在大腿一侧,面部表情恬静安详,两眼半闭,嘴唇微启,略含笑意,侧身而卧,右手掌展开放在头脸下,左手放在大腿一侧,“视之若醒,呼之则寐”。

Page 11: 甘肃导游实务

EXIT

Page 12: 甘肃导游实务

EXIT

Page 13: 甘肃导游实务

★ 马蹄寺的位置、得名、级别、周边环境

★ 马蹄寺石窟在全省的地位及发展历史

★ 马蹄寺石窟的组成部分及相关情况

EXIT

(二)肃南马蹄寺石窟

Page 14: 甘肃导游实务

马蹄寺石窟群位于肃南裕固族治县马蹄区临松山谷。这里距甘州区 65公里。因第 9 窟马王殿内有一马蹄印,相传为天马下凡时所踏的“神骥足迹”,而得马蹄寺之名。马蹄寺石窟群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EXIT

马蹄寺石窟群周围松柏苍翠、绿草如茵、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气候凉爽,藏族、裕固族和蒙古族点缀其间,别具特色,是夏季避暑游览胜地。

马蹄寺的位置、得名、级别、周边环境

Page 15: 甘肃导游实务

根据史志记载,在临松山开凿石窟始于晋代的郭瑀。《晋书•隐逸传》说:“郭瑀,字元瑜,敦煌人。”青年时期超凡脱俗,游学到张掖,拜郭荷为师,获得学业。他精通经义,儒雅善辩,尤其能写文章。郭荷死后,郭瑀守孝三年,之后便隐居到临松山薤谷,开凿石窟,养生修炼。《甘州府志》也说:马蹄寺石窟肇始于郭瑀及其弟子,后人扩大规模,塑造佛像,慢慢形成很大的佛教寺院,明代时期曾有藏族僧人五六百人。从郭瑀算起,马蹄寺石窟开凿至今历经隋、唐、西夏、元、明、清,已有 1600多年了。 20世纪 5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以及 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使马蹄区的古建筑、塑像和壁画大部分遭到破坏。尽管如此,保留下来的洞窟艺术依然闪现着惊人的异彩,值得游览。

EXIT

马蹄寺石窟的发展历史

Page 16: 甘肃导游实务

马蹄寺石窟在甘肃境内仅次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和炳灵寺石窟,最早的洞窟是北朝时期的,其历史艺术价值十分珍贵,其中北马蹄寺、金塔寺保存较为完整。

EXIT

马蹄寺石窟在全省的地位

Page 17: 甘肃导游实务

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马蹄寺、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7处,相互间的距离最远的 20公里,最近的约2公里。每处少则两窟,多则 30 余窟,共计有洞窟 70多个。

EXIT

(图 1 图 2 图3 )

马蹄寺石窟的的组成部分

Page 18: 甘肃导游实务

金塔寺距北马蹄寺 20公里,分东西两窟,开凿在刺沟山谷土红色的山岩崖壁上,距地表 60多米,相当于 20层楼房那么高。有一条 200多级的长长台阶,像“天梯”一样,顺着陡峭的崖壁直通半山腰的洞窟。从上向下看,叫人心惊肉跳。东窟规模较大,窟高 6.05米,宽 9.7米,残深 7.65米。这里的佛、菩萨、比丘、天王泥塑像,神情各异,虽经历代修整,但仍保留着北魏塑像质朴简练的特征。窟内正中顶部呈覆斗形,中心有一方柱贯通上下,柱的四面分三层开龛造像,顶端四面各有六尊或八尊彩塑飞天,大多是腰部侧面贴在壁上,前身、两腿及表示飞舞的飘带离开龛壁,其形象极为生动,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人称影塑飞天,国内其他石窟尚未发现这类艺术珍品。

EXIT

金塔寺

Page 19: 甘肃导游实务

在山脚和红色崖壁上的几座零落楼台殿阁,即千佛洞,是汉传佛教寺院,属于马蹄寺石窟群的组成部分。 这块《重修千佛洞碑》是马蹄寺院管理委员会 1995 年8月 15日立的。根据这块碑的说法,这一带原被称“薤谷晴岚”。薤谷即寺前的这道山谷。千佛洞始凿于晋代,历经沧桑,兴旺衰败无从考证。丹崖峭壁上的那些石窝石洞,大概就是当年建筑的痕迹。民国末年,住持僧融沧,募捐化缘,修成三层楼式佛殿一座,僧舍六间。公元 1959年,寺院庙宇被拆,文物古迹遭毁。 1986年,融沧弟子谛静返回寺院,住持佛事,艰苦创业,四方云游募化,相继修成大雄殿、站佛殿、观音殿、弥勒殿、药师殿、地藏菩萨殿、阿弥陀佛殿等7座佛殿,修经堂一座,僧舍二十余间。其中一些殿里的塑像,还是比较精美的。

EXIT

千佛洞

Page 20: 甘肃导游实务

山崖上的这组洞窟和建筑就是北马蹄寺,依次有三十三天洞、药王殿、藏佛殿和马蹄殿。自下而上排列成宝塔形的七层洞窟,俗称“三十三天”,一共有21个龛洞。七层洞窟重叠错落,最上三层楼阁悬在空中,现在已经没有了通道;第三、四层,还保留着梵式木质廊檐和楼梯,展现了古典楼层的风貌,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和工匠的聪明才智,在中国石窟建造史上独一无二。 (有关9号窟)

EXIT

北马蹄寺

Page 21: 甘肃导游实务

窟内地面上有一个清晰的马蹄印,因此被称作“马蹄殿”。关于这个马蹄印,当地有不少民间传说,一种说法是,神马所踏而成,就是二郎神的马蹄印。还有一种说法,是英雄的马所踏,或说格萨尔王的马,或说成吉思汗的马。再一种说法是,乾隆皇帝的马路过此地时所踏。因为有这个马蹄印,寺院便被称作马蹄寺了。 马蹄寺名称来历的另一种说法是,在修建石窟时,曾发现一枚藏文印章,印文字意是“母亲”,人们称之为“母亲的印章”,藏语读音是“玛提”,与汉语“马蹄”读音相似,当地汉民就称其为马蹄寺了。

EXIT

有关 9 号窟

Page 22: 甘肃导游实务

EXIT

Page 23: 甘肃导游实务

EXIT

Page 24: 甘肃导游实务

EXITEXITEXIT

Page 25: 甘肃导游实务

EXIT

★ 裕固族概况★ 裕固族的居住

★ 裕固族的服饰★ 裕固族的语言与民歌★ 裕固族婚俗★ 裕固族的信仰、节日与禁忌

★ 裕固族的饮食

(三 ) 裕固族风情

Page 26: 甘肃导游实务

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人口 1.7万多人,主要散居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 裕固族在历史上几经盛衰。据专家考证,裕固是甘州回鹘人的后裔,若追溯族源,战国、秦汉时期活动在今天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的游牧民族“丁零”(铁勒),是他们的先祖。 宋朝时,回鹘人被称作“黄头回鹘”,元代演变为“撒里畏吾”,他们自称“尧乎尔”,或称“西拉玉固儿”。 明代,撒里畏吾主要分布在嘉峪关外的安定、阿端、曲先三卫和敦煌东南的罕东卫,合称“远番四卫”。16世纪初,在明朝的支持下,他们又从嘉峪关外向东迁徙,之后就一直生活在肃南草原上,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新中国成立前夕,裕固族人口不满3千,牲畜不到5万。 1953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自称“尧乎尔”、“西拉玉固儿”族的群众,经过民主讨论决定,取与汉语语音相近的“裕固”二字作为自己民族的名称,是“富裕巩固”之意。 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裕固族成立了自治县。从此,裕固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EXIT

裕固族概况

Page 27: 甘肃导游实务

解放前 , 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解放后农牧并举。作为传统的牧民,他们常年居住在帐篷里,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牧场的转移,帐篷经常迁徙。每到一地,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搭盖。他们的帐篷别具一格:一般由6根或9根柱子支撑,用牛、羊毛织成的褐子围盖成四方形,现在有些是用白帆布制成的;支柱上雕画有龙、虎、狮、象等图案,四壁和篷顶缀有传统花纹。帐篷外环绕着12根红木柱,代表 12生肖,出门右手第一根是鼠,顺时针依次是牛、虎、兔等等。裕固人常常找到代表自己属相的木柱,虔诚地从上到下顶礼膜拜,求得吉祥如意。进入帐房,正上方是佛龛,右边为女客的座位,左边是男客人的座位。现在马蹄寺一带接待旅游者的大多是经营性的帐篷,面积较大,也不讲究座次。

EXIT

裕固族的居住

Page 28: 甘肃导游实务

裕固族牧民的饮食以酥油、糌粑、乳制品为主。糌粑是用酥油、奶子、青稞炒面调制而成的面食。一般每日一饭三茶,即每天喝3顿酥油炒面茶,吃一顿面片或米粥,有时也烙饼或蒸花卷等和生活在高寒、干燥地区的其他民族牧民一样,裕固族人也喜欢喝伏茶,即砖茶。喝茶不仅可以止渴提神,健胃利尿,而且去腻消食,增加体内热量和水分。尤其是老人,喝茶成瘾,如果断了茶,就会流鼻涕、淌眼泪、头痛、打瞌睡,如同生了大病,浑身无力。裕固族的茶是煮出来的,熬出来的。最简单的是黑马茶,用水熬伏茶,加入盐就可饮用了。酥油奶茶的熬制就复杂了,熬时掺入伏茶、鲜牛奶和盐,用茶勺不断搅动;然后在碗里调入酥油、炒面、曲拉、奶皮,喝起来味道鲜美,酽浓醇香,营养丰富。裕固族牧民有个说法,叫作:“宁可三日不吃饭,不可一日不喝茶。” 裕固族热情好客,每当家里来客人,先用奶茶招待;茶后以手抓羊肉、青稞酒款待。招待尊贵客人时,不仅献羊背子,还要献全羊,以示对客人的尊敬。裕固人喜欢饮酒,待人豪爽,来了客人,要按客人年龄大小依次给客人敬酒,一次敬两杯,叫“喝双不喝单”,一边敬酒,一边唱敬酒歌,十分热情。 EXIT

裕固族的饮食

Page 29: 甘肃导游实务

裕固族男人一般身穿氆氇长衫,头戴细绒毡帽或礼帽,脚穿长筒靴,佩带腰刀。妇女身穿高领长袍,外套短褂,衣领、袖口、襟边均以丝线绣有图案。头戴喇叭型红缨帽,佩戴头面。头面用珍珠、珊瑚、玛瑙、海贝以及金银等物缀成,并用丝线绣有多种花纹和图案,分前二后一佩戴。姑娘不戴头面和红缨帽,从 13、 15、 17岁开始,只戴装饰精美的头箍子,身穿鲜红的长衫,系绿腰带。这种装扮,在过去是表示姑娘已到了婚龄,小伙子可以求婚了。也许是草原绿色过于单调的缘故,裕固人的服饰比较艳丽,他们把红缨毡帽和大襟长袍看作是最漂亮的服装。 EXIT

裕固族的服饰

Page 30: 甘肃导游实务

裕固族的语言比较独特: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和古代的回鹘语接近,与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蒙古语、东乡语有着密切的关系。裕固人还使用汉语,是与广大汉族兄弟交际的工具。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最早使用的是古回鹘文。明末,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裕固族开始使用藏文。新中国成立后,汉文在裕固族地区传播,现在,裕固族群众普遍使用汉字。 裕固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声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他们又把生活融进了歌声。当裕固人还是婴儿的时候,慈母用摇篮曲引他们进入梦乡;蹒跚学步的时候,学步歌的节奏催他们成长;到了懂事的年龄,父母高亢的历史歌,教他们熟悉了本民族有趣的传说故事、懂得了历史的悲壮。歌声伴随他们割草、擀毡、接羔、放羊。谈情说爱,歌声是心灵的桥梁;送亲迎亲,歌声是婚礼的交响。裕固族人人都是歌手,四季歌声荡漾。

EXIT

裕固族的语言与民歌

Page 31: 甘肃导游实务

裕固族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度,裕固族婚俗有一定的程序,从定亲、送亲、打尖,一直到新婚出牧,都按传统习俗进行,热闹而风趣。新婚夫妇从第一天出牧开始,就在属于自己的草坡上,伴着洁白的羊群,夫唱妇随,甘苦与共。 婚礼在男方家举行,但头一天晚上,要在女方家里设宴,为待嫁新娘举行戴头面仪式。 送亲、迎亲仪式复杂,女方送亲的客人要由男方招待一天,临走时要送客人肉份子。特别要给重要的客人、女方家长送一份上等礼品:羊背子、羊胸叉。 送亲队伍出发时,新娘的脸是用头帕遮盖着的,她所骑的牲畜由专人牵着,一路上边走边唱歌。中途,要“打尖”。 裕固族婚礼中的“马踏帐房”和“箭射新娘”等习俗,都来自早期的鬼魂信仰。

EXIT

裕固族婚俗

Page 32: 甘肃导游实务

公元8世纪中叶以前,裕固族的曾经信奉过萨满教,他们崇拜精灵,崇拜祖先,害怕雷霆。 “安史之乱”后,回纥人开始信仰摩尼教。 11世纪初,信仰摩尼教的回纥人,改信了佛教。 元代,元朝统治者崇尚喇嘛教萨迦派,这样,裕固族的祖先又改信了喇嘛教。 明朝中叶开始,黄教很快就在裕固族地区传开了。 尽管宗教信仰不断地变更和改换,但原始的萨满教残余,在裕固族人民中间仍然继续存在着。比如,回鹘人认为往人身上浇水或泼水可以消灾祛病等等。人们依然崇拜精灵,祭祀祖先,并保留了祭祀“点格尔汗”的古萨满教信仰习俗。“点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点格尔汗”就是“天神”。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祭祀点格尔汗和喇嘛教的宗教节日。

EXIT

裕固族的信仰与节日

Page 33: 甘肃导游实务

户族辈份严格,晚辈不能叫长辈名字,俗人禁止叫喇嘛的名字。裕固族禁吃尖嘴圆蹄的动物,如马、驴、骡、狗和鸡、鱼等;逢初一、十五烧香拜佛之日不出卖牲畜。他们的丧葬因地区而异,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形式,其中最为普遍的还是火葬。人死后,先将死者的衣服全部脱光,用酒和棉花把尸体从头到脚擦洗干净,换上新衣,再把头发、胡须梳好,抹上酥油,以白布带或黄布带将尸体捆成胎儿形,意思是怎么来世就怎么去世,并按死者个子大小,用4~5米白布缝成布袋,装进尸体,然后用五色丝线将袋口扎住,再把袋口多余部分翻下来,由喇嘛写上经文,使整个尸体袋形成“聚宝瓶”状,然后请喇嘛念经超度,一般念一到七天,随家庭经济力量而定。出殡一般在夜深人静之时悄悄进行,沿途以不碰见别人为吉利,遇到人要避开。火化时也要有喇嘛念经。

EXIT

裕固族的禁忌

Page 34: 甘肃导游实务

1、高台烈士陵园的地理位置、落成时间、地位和级别。2、高台烈士陵园的基本概况。3、西路军和高台战役的背景资料(奉命西征、碧血黄沙、关怀营救、徐陈归队、浩气长存)

EXIT

(四)高台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