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颤监护仪的使用

27
除除除除除除除除 义义义义义义义 义义义

description

除颤监护仪的使用. 义乌市急救中心 贾燕倩. 电复律的概念(一). 心脏电复律指在严重快速型心律失常时,用外加的高能量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造成心脏短暂的电活动停止,然后由最高自律性的起搏点(通常为窦房结)重新主导心脏节律的治疗过程。而针对室颤的体外放电则称为电除颤。 除颤属于复律的范畴,不过是复律中的特殊类型, 且有特定的使用指征而已。. 电复律的概念 ( 二 ). ① 电复律 依靠 R 波 触发脉冲电流发放 ------ 室上性、 室性心动过 速、 房颤及房扑→ 同步。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除颤监护仪的使用

除颤监护仪的使用

义乌市急救中心 贾燕倩

电复律的概念(一)

心脏电复律指在严重快速型心律失常时,用外加的高能量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造成心脏短暂的电活动停止,然后由最高自律性的起搏点(通常为窦房结)重新主导心脏节律的治疗过程。而针对室颤的体外放电则称为电除颤。

除颤属于复律的范畴,不过是复律中的特殊类型,

且有特定的使用指征而已。

电复律的概念 ( 二 )

① 电复律依靠 R 波触发脉冲电流发放 ------ 室上性、

室性心动过 速、 房颤及房扑→同步。

② 除颤(室颤 / 室扑)时→心室肌各部位的激动

位相不一致,从而无明确的 QRS 波,是指除颤器在心动周期的任何时间都可放电 ------ 不依靠 R 波来触发脉冲电流发放→不同步。

电复律的概念(三)

. 电复律大多可以择期、也可紧急进行。

. 除颤绝对需立刻执行,且每延迟 1 分钟,成功率

降低 7%~10% ; 30 秒内 100% 、 1 分钟内 90% 成功、

5 分钟时陡降 50% 、 7 分钟时 10% 成功; 12 分钟时

几乎无存活— 时间就是生命!

. 电复律是心肺复苏( CPR )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电复律的一般原则 凡快速型心律失常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或诱发和加 重心绞痛而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者均宜考虑电复 律。若为威胁生命的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应 立即电击除颤,称为紧急电复律。而慢性快速型心 律失常则应在作好术前准备的基础上择期进行电复 律,称为选择性电复律。

同步电除颤的适应症

房颤、房扑、室上速、室速等快速心律失常,经电除颤后可恢复窦性心律。

因患者虽有心律失常,但尚有自身节律,电击时,复律脉冲的发放,必须与患者的心搏同步,使电刺激信号落入心室绝对不应期中( R 波起始后 30ms 处),以免刺激落入 T 波顶峰附近的心室易损期而引起室颤。

非同步除颤的绝对适应症

. 心室颤动( Ventricularfibrillation) 。

电刺激时无须考虑患者的自主节律,所以称非同步除颤。在心脏骤停时,为了争取时间,在不了解心脏骤停性质的情况下,立即行非同步除颤,亦称盲目除颤。

禁忌症及相对禁忌症

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低钾未纠正者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的心律失常 明显心力衰竭或心脏扩大 二尖瓣病变伴巨大左房或大量返流 活动性心肌病变或风湿活动未控制 既往有栓塞史者一般需高度小心

并发症

心律失常 低血压、急性肺水肿、栓塞 心肌损伤 其他(如皮肤灼伤等)

除颤仪的基本组成

蓄电:交流电 220V→直流电 15V →7000V

放电部分 : 电极板直径(园或方形)成人为 90mm , 儿童 70mm 。

能量显示器 心电监护仪 :注意 SYNC------- 同步按钮

评估: 1 、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 2 、评估患者意识 3 、评估患者心电图状况以及是否有室颤波

目的:

通过电除颤,纠正、治疗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

除颤器使用前的准备 患者的体位 : 平卧,并移走所有金属物品,解开衣服,露出胸壁。 电极板的准备:涂上导电胶 /包裹 4-5层粘湿(不滴水)生理盐水的纱 布。无上述准备时也可直接使用,但效果稍不佳及易 灼伤皮肤 ------尽量避免。 电极板的位置(心脏的长轴线 ): a. 前侧位 b. 前后位(不常用) C . 不要放置于胸骨上 电极的距离:﹥ 10cm 。 安装有起搏器者:电极必须离开起搏器﹥ 10cm 。 自动体外除颤器 :除颤电极牢固、完全、粘贴于胸前,位置与常规除颤 一样,同时适当保护导线。

电极板必须与体表接触良好 ,否则除颤器上的心电显示器将不显示心电图信

号,放电时容易产生电火花而严重烧伤皮肤 。

除颤器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拨动旋转钮设置所需能量;

第二步:充电,其中心尖电极上带有充电按钮 (charge) ,按下后 仪器开始充电;

第三步:充电将在 10 秒钟达到所需的能量,充电完成时仪器发出 持续性蜂鸣声,双手同时按下两个电极上的放电按钮 (discharge) ,完成除颤过程。

除颤完成后将电极板仍固定于原位,以观察病人心电图的变化 。

以上的步骤在作出决定后要尽快完成,一般要求在 20 秒内。

除颤仪的技术操作(一) -- 能量的选择

电复律所用电能用 J 表示。按需要量充电,心室颤动为 360J,非同步复律。室性心动过速为 150J~200J,心房颤动为 150J~200J,心房扑动为 80J~100J,室上性心动过速 100J,均为同步复律。婴儿、儿童首次电击 2J/kg ,后续电击 4J/kg。

除颤仪的技术操作(二) ---- 为何用直流电?

对于正常心肌,交流电电压在 65伏特以上即有危险, 50----60 赫兹的交流电,极易落于心动周期中相对不应期的积激期,诱发心室纤颤,直流电电压低于 380伏特以下时很少有损伤,所以目前多用直流电除颤。

除颤仪的技术操作(三)

按压的力量一般在 10~12kg 。 放电时要避免与金属物品相接触、避免操作 者与患者的肢体直接肢体。早期、果断、快速。

除颤仪的技术操作(四) 体外电复律时电极板安放的位置有两种:

一种称为前后位,即一块电极板放在背部肩胛下区;另一块放在胸骨左缘 3~4肋间水平。有人认为这种方式通过心脏电流较多,使所需用电能较少,潜在的并发症也可减少。选择性电复律术宜采用这种方式。

另一种是一块电极板放在胸骨右缘 2~3肋间(心底部)。另一块放在左腋前线内第 5肋间(心尖部)。这种方式迅速便利,适用于紧急电击除颤。两块电极板之间的距离不应< l0cm 。电极板应该紧贴病人皮肤并稍为加压,不能留有空隙,边缘不能翘起。

注意事项 :1 、定期检查除颤器性能,及时充电2 、电极板放的位置要准确,并应与患者皮肤密切接触,保证

导电良好3 、点击时,任何人不得接触患者及病床,以免触电4 、对于细颤型室颤者,应先进行心脏按压,氧疗及药物治疗

后,使之变为粗颤,再进行电击,以提高成功率5 、电击部位皮肤可有轻度红斑、疼痛,也可出现肌肉痛,约

3~5天后可自行缓解

6 、开胸除颤时(电击铲置于心脏前后壁):除颤能量应从 5J开始,最大不超过 50J 。

7 、同步电复律通常遵医嘱选择稍低的起始能量,选择能量前应按“同步”键

8 、触电早期( 3-10 分钟)所致的心跳骤停,宜先用利多卡因100mg静注

除颤仪的技术操作中的一些问题( 1 )

心脏骤停的三种形式:心室纤颤、心室停搏和电机械分离,其中室颤约占全部心脏骤停的三分之二,尤其在心脏骤停的前 4 分钟内,约 90%为室颤,所以早期除颤( 5 分钟内)是患者能否存活的关键。超过 5 分钟的心脏骤停,先给予 5

个周期(约 2 分钟)的基本复苏( C 、 A 、 B ),此其内做好除颤的各项准备 --- 分秒必争!

除颤仪的技术操作中的一些问题( 2 )

研究表明,电除颤对抑制性心律失常与电 ---机械分离是无效的,但也未产生有害的作用。所以在未知心脏骤停原因时(无心电监护仪及心电图资料),可以盲目除颤 ------先除颤,后找原因。盲目除颤目前已被大多数医疗机构采用。

除颤仪的技术操作中的一些问题( 3 ) 电除颤的次数: ①《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00》指出连续 3次电击为一组。 ②《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05》指出只需 1次电击。因为电除

颤 虽重要,但它仍然是 PCR 中的一个环节,只有 A 、 B 、 C 、

D 协同才能心肺复苏成功,才能挽救生命。 ③实际临床应用中可能应用多次。 能量的设置: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05》 ①单相波首次 360J 。 ②双相波,如为截断指数波形为 150~200J ,如为直线双相波 为 120J, 如不知波形形态,则选默认的 200J 。

除 颤 失 败 的 原 因 除颤失败原因很多,主要有下面几点:

a. 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 除颤能否成功决定于有功用的心肌细

胞的多少,器质性越重越不易成功;

b. 室颤时间过长或室颤转为细颤 ;

c. 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严重缺氧、低血压;

d. 电极板位置错误,如放在胸骨上,增加电阻减弱放电的能

量,进而作 用于心肌的电流减少,不能有效的使全部的心肌

同时复极、同时除极 ;

e. 除颤仪本身的原因,老化、充电不足等等;

总 结 除颤是电复律的一种特殊形式,本质上是统一的,要 求尽早、果断、快速的进行。 除颤是心肺复苏中的重要一环,但它必须服从于 CPR 。 除颤不是机械的电击,必须联系患者的病理生理。 除颤成功的关键是通过心肌的电流能使全部心肌同时复极、

同时除极,而不是电能。 除颤仪定期的保养与自检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