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同體與差異化教學

80
學學學學 學學學學學學 • 學學 學學學 • 學學學學學學學學學• 學學學學學學學學學學學學學學學學學學

description

學習共同體與差異化教學. 主講:林文生 新北市秀山國小校長、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合作學習的問題. 合作學習在 90 年代引進台灣,並在板橋研習會實驗,為何很少學校推廣?. 合作學習有效嗎?. 效果在哪裡? 誰真正做過? 教授? 老師? Johnson & Johnson ?. Johnson & Johnson 的問題. 缺乏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缺乏實徵的成功證據 。 指定分工的策略不適用於小學 。. 4-6 人的合作學習. 適合比較高的年級 ( 國高中生 ) 操作難度較高 。 容易形成一人獨秀 ( 大樹和小草的關係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學習共同體與差異化教學

學習共同體與差異化教學

• 主講:林文生• 新北市秀山國小校長、•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合作學習的問題• 合作學習在 90年代引進台灣,並在板橋研習會實驗,為何很少學校推廣?

合作學習有效嗎?

• 效果在哪裡?• 誰真正做過?• 教授?• 老師?• Johnson & Johnson ?

Johnson & Johnson 的問題• 缺乏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缺乏實徵的成功證據。• 指定分工的策略不適用於小學。

4-6 人的合作學習• 適合比較高的年級 ( 國高中生 )• 操作難度較高。• 容易形成一人獨秀 ( 大樹和小草的關係 )• 需要較高及較長的引導技巧。• 分工必須更明確有效,需要較長的技巧訓

練。

改變學習空間

這樣的空間有什麼問題?

改變合作模式

這樣的空間有什麼問題?

如何改變?• 如何改變才有效?

調整後

2人

2人

2人 2人

2人

2人

2人

2人

2人

2人

2人

2人

2人

教師

為什麼要這樣改?• 改了以後有效嗎?

合作學習的核心技術?

合作學習的核心技術?• 對話• 師生對話• 同儕對話 ( 學生與學生 )

為什麼從兩兩開始?

編號

1 號 2 號

兩個人是深度對話的基本單位• 實驗發現• 3 人一組, 2 人對話一個旁聽。• 4 人一組,兩兩對話。

1 22 1

為什麼是ㄇ字型?

ㄇ字型教室的功能• 1. 讓學生有機會看到學生 ( 學生最想看到

的是同學而不是老師 )• 2. 方便教師傾聽• 3. 可以降低小組討論的音量• 4. 深度的對話需要一個寧靜的空間• 5. 方便老師環視全班。

調整上課順序• 學生為什麼會鬧?• 1. 指令不清楚• 2. 無聊• 3. 缺乏挑戰• 4. 容易隱藏• 5. 缺乏協助者

從文本脈絡出發• 想辦法讓學生喜歡閱讀課文。• 教師帶讀一頁 (指令:全部將課本蓋起來 )• 請將剛剛念過的單字寫出來• (大部分學生寫不出來,創造合作學習機會 )

• 兩兩可以討論 (共同完成一件工作 )• 寫出來的同學請將寫好的字舉起來

創造學生閱讀的驚奇• 從頭到尾念完• 給第二個問題• 「請將課本蓋起來,寫出課本的句子,想

不起來,兩兩可以討論。」• 學生如果還答不出來,讓學生 1 、 2 對話,• 一人唸,另一人聽。

為什麼要熟讀課文?• 掌握整體才能掌握脈絡。• 作為意義化的基礎。• 作為討論的基礎。• 作為提問的基礎。

提問• 從課文的資料提問• 讓學生窮盡課本的資訊• 提升問題的難度• 造成合作學習的需求• 鼓勵學生發問• 鼓勵學生發表• 造成班級對話的氣氛。

學習共同體的學習脈絡

掌握學習情境

從課文當中提出問題

提高問題難度

鼓勵合作學習

形成合作學習文化

數學科的學習模式• 壹、以數學科為例• 一、鋪陳情境• 二、引導學生了解題意• 三、學生合作解題• 四、發表解題結果• 五、說明解題歷程• 六、學生提問 ( 質疑辯證 )• 七、呈現解題類型• 八、討論解題結果• http://192.192.169.105/mod1/index.aspx

如何開始?• 貳 . 以國語科為例• 1. 學生備課 ( 熟讀課文 )• 2. 教師提問:先蓋上課本,請問這一

課的內容在講什麼呢? • 3. 讓學生應用自己的速度朗讀課文 ( 深化

文章的意義 ) 。

二、教師提問• 1. 這課的課文總共分成幾段?• 2. 作者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請將文章的

順序寫出來 ( 合作學習,兩兩討論 ) 。• 教師候答、學生發表。• 教師提問的方法: Q-A-Q• 你發現作者是依照這樣的順序寫這篇文章,

為什麼?

三、段落閱讀• 1. 學生閱讀段落文章• 2. 請問這段的文章,最精彩的地方在哪裡• ( 合作學習 ) ?• 3. 請應用這一段的新詞造句 ( 合作學習 ) 。• 4. 請用 1-3 句話說出這一段課文的意思。• ( 從第一段到最後一段進行課文深究 )

四、課文形式探究• 1. 這一課是屬於什麼文體,從文章的那些

內容可以證明他是屬於 ( ) 文體 ( 合作學習 ) ?

五、學生提問• 1. 閱讀文本之後,可以讓學生發動提問。• 2. 課文形式深究之後,可以讓學生提問。• 3. 別人發表之後,可以讓學生提問。

學習共同體提供的實踐工具

另外兩本著作

佐藤學簡介•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 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外籍院士。• 同第一線教師合作,做一個付諸行動的研

究者, 30 年內觀察 10000 間以上的教室。• 花 10 年的時間,嘗試失敗 1000 間以上的

學校,最後在濱之鄉小學實驗成功學習共同體。

佐藤學做了什麼• 走進教室 30 年• 他讓教育理論看到實踐的畫面• 尋找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 快樂的學習:走向對話• 教師的挑戰:走向反思性實踐• 學校的挑戰:走向學習共同體

公共性、民主、卓越• 公共性:教師要將教室的門打開• 民主性:每個學生都是參與的主體• 卓越性:兼顧教育的品質與平等

教育焦點的轉移• 從老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 在俄語當中教和學是同一個字• 教學是為了學生的學習做準備。

台灣的教室

美國教室

合作學習發展的歷史:

• 1980 :開始於加拿大• 1990 :普及於美國及歐陸• 2000 :引進日本• 2000 :傳統排排座的課堂在歐美已經進入博物館。• 2010 :中國大陸、韓國、印尼 (600多所試辦學

校 ) 。• 2012 :台灣

學習是如何發生的?• Vygotsky 的最佳發展區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 Proximal 在俄語是齒輪與齒輪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學習要在能夠啟動學生

• 學習的接點上才能夠起作用。

學習是對話辯證與串聯• 佐藤學:• 學習是:• 1. 學生與教材 ( 知識 ) 的相遇• 2. 學生與他人 ( 夥伴與教師 ) 的相遇• 3. 學生與自己的相遇 ( 外在經驗內化為內

在 經驗的歷程 ) 。

課堂學習

教師在課堂學習的角色• 傾聽• 串聯• 回歸

傾聽• 完整地聽完學生說的每一段話。• 1. 這段話是由教材的哪一段所觸發的?• 2. 是接續哪一位同學的發言的?• 3. 是連結學生自己的哪一部分經驗?

串聯

• 是教學的核心:– 教材與教材 ( 課程地圖 )

• 教學與學生 ( 教學準備、課堂學習 )• 學生與學生 ( 合作學習 )• 教材與社會 ( 統整課程 )• 學生與社會 ( 統整活動 )• …………………………..

回歸 當學生學習發生困難,讓他們回到前一次討論的內容,精熟前一段的經驗重新再出發。

反思性實踐的學習共同體• 教師是專業學習的共同體。• 共同以單元為核心的共同備課。• 輪流擔任教學觀摩者,將焦點放在學生學

習的結果,相互觀摩相互學習。• Lesson study 重點事後面的研究(study) 的精神。教學之後一定進行深刻的討論及反思。沒有最好的教學,只有不斷追求進步的課堂研究。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要讓學生有機會挑戰更難的題目。• 挑戰性的題目:三分之一同學可能學會的

題目。• 低年級最好是兩兩配對,中高年級以上最好是四個人配對。因為學習共同體,是要讓學生有機會幫助學生。如果是三個配對,兩個人進行深度對話,一個人就容易被冷落。

以國語領域為例

熟讀全文

提出核心問題

1

學生備課 熟讀

段落大意 提出

核心問題

2

連結新詞造句

課文形式深究

延伸閱讀

寫作討論

教師備課

國 ( 文 ) 語領域教師備課 1• 精熟文本的歷史背景,提供學生作為學習

的背景知識 (鷹架 )• 精熟全文大意,並設計引導學生掌握全文

大意的方法。• 精熟段落大意,並設計引導學生掌握段落

大意的方法。• 精熟文本的形式,並設計引導學生掌握段

落大意的方法。

國 ( 文 ) 語領域教師備課 2• 試擬全文大意的問題,並試答問題可能出

現的答案以及學生無法回答的鷹架策略。• 試擬段落大意的問題,並試答問題可能出

現的答案以及學生無法回答的鷹架策略。• 將新詞教學融入段落大意討論當中,直接

讓學生造句。並強調生字難詞的學習。• 設計學生詮釋、推論語言的高層次能力。

以數學領域為例

教師備課

學生先備經驗

佈題1

學生合作解題

發表討論

質疑辯證

佈題2

教師整理歸納

發表討論

質疑辯證

學生合作解題

教師整理歸納

數學老師的備課:以對角線和展開圖(1)

• 教師備課• 壹、平面圖形• 一、數學結構:• ( 一 ) 、多邊形、凸多邊形、凹多邊形。• ( 二 ) 、對角線的概念:直線、直線段、 • 對角線。• 二、認知結構:多邊形概念的建立、多邊

形對角線的認識。

數學老師的備課:以對角線和展開圖(2)

• 貳、面積• 一、數學結構• ( 一 ) 、圖形與面積• ( 二 ) 、單位量與單位數• ( 三 ) 、長與寬的命名• ( 四 ) 、等積異形的幾何意義。• ( 五 ) 、等積異形測量概念。• (六 ) 、單位量的掌握• (七 ) 、單位為單位名稱

數學老師的備課:以對角線和展開圖(3)

• 參、立體圖形• 一、數學結構• 1. 長方體 (或正方體 ) 表面的展開圖• 2. 長方體 (或長方體 )邊與邊的垂直及平行關係• 二、認知結構• 1. 長方體結構之認知發展程序• 2. 展開圖和立體關係的察覺• 3.由長方形邊的垂直、平行到長方體邊的垂直、平行關係之辨識。

數學老師的備課:以對角線和展開圖(4)

• 教學注意事項 (1)• 1.當學童問到三角形為什麼不稱為三邊形時,應同意其亦可稱為三邊形,但一班人習慣稱為三角形。

• 2.若學生在排多邊形時,未出現凹多邊形,教師不必特意強調。

• 3.畫多邊形的對角線,此時皆以凸多邊形為對象,若學童提出凹多邊形的情況,則說明其中有些對角線並不能將原圖形恰好分割成兩部分,所以目前不考慮這種圖形的對角線,將其淡化處理。

• 4. 一班人常將直線段簡稱為直線,教學時,只要能溝通清楚所描述的情境,不必特別強調這兩者的區別及用法。

數學老師的備課:以對角線和展開圖 (5)

• 教學注意事項 (2)

• 兒童將一個長方體紙盒的表面剪成展開圖時,要注意其構成要素是否完整,如相連的面要有一整條邊連載一起,而且六個面可以展成一個平面圖形,並可以沿著邊摺回程原來的立體。

• 學童將長方體的表面展開城展開圖的方式,只要符合條件即可,雖然可以有許多種展開方式,但不要窮盡所有方式。

• 本單元不宜以抽象的紙筆測驗評量,若要採紙筆測驗評量時,應畫出一個試圖。並宣告其為一個長方體試圖,在這個長方體上來考量其特徵。

教師如何成為學習共同體• 共同備課時間• 共同討論一個單元的學習活動• 將焦點放在學生學習• 每個教師輪流教學• 記錄學生的學習狀態• 深刻地反思及對話• 修正再設計

觀摩者的角色與任務• 記錄學生的成功及失敗之處,並討論造成

的原因。• 觀摩者在這堂課學到了什麼?• 觀摩這應該積極參與觀摩之後的討論。

教學轉型

教師原型

轉型討論

學習新型

造成課堂學習共同體的關鍵• 對每一個學習者的尊重 (70%) 。• 而非教師的專業 (30%) 。

學生與學生的串聯• 側耳傾聽• 敞開心扉、彼此接納• 以不懂的學生為中心,以邊緣化的學生作為溝通的中心。

• 培養低成就的學生提問的能力,向高成就的學生請教。讓學生跟學生學習。

Q And A• 學習共同體的學生學習成就有比較好嗎?• 佐藤學:• 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學習成就測驗都比其他

學校好。但學習共同體不以提升成績為目標。

學習共同體的學生進入大學表現如何?

• 佐藤學:• 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學生非常受到大學的青

睞,很多大學都希望招到學習共同體學校的畢業生。

一個學校要如何開始?• 先要有一個願景,一起討論如何提升學生

學習的品質。• 慢慢地,像品茶一樣,慢慢地感受茶香及回甘。

• 實踐,一下子不用做太多,但是要實踐之後才會發現真正的問題。

創造共同學習的幸福感• 真實實踐• 紮根發芽• 分享經驗• 突破困境• 專業成長

真實 (authentic) 實踐 (1)

• 寧可粗糙的真實,不要修飾過度的美好。• 實踐之後,課程的語言 (discourse)就

會變得真實。• 困難、反彈及壓力是教育現場的真實現象,

具有專業素養才能穿透這些固著的文化,台灣的教育才有未來。

真實實踐 (2)• 學習共同體的成員正式老師一定要過半,

不能只有代課老師或實習老師。• 課程的專業必須建築在真實的基礎上,才

有說服力,也才能真實發展。

紮根發芽 (1)

• 我們常聽說:• 課程的發展要放慢速度。• 請問如何放慢速度?• 放慢速度是方向也是方法。• 我們經常只知道方向,但不知道方法,所

以教育的改革就無法真實落地生根。

紮根慢活 (2)

• 教育的改變是紮根與發芽的歷程。• 放慢課程發展的速度,才能紮根,就像剛種下的樹苗,紮根階段,雖然看不到成長的速度,但是根紮得越深,成長速度就越快。

實踐與理論:根與芽的關係實踐與反思創造理論導入的需求

理論提供實踐所需要的實踐工具

原初的理論

實踐性的理論

紮根慢活 (3)

• 如何紮根?• 紮根其實就是通透理論與方法的階段。• 以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為例。• 學習共同體的核心理論是 Vygotsky 的社會建構論。

• 為什麼不瞭解社會建構論,就無法真正實踐學習共同體的方法?

理念、方法、解決問題策略

教師的學習共同體 學生的學習共同體

Vygotsky 的社會建構論 (最佳發展區、鷹架理論、外部語言與內部語言、科學概念與自發概念 )

對話學習的三位一體論:重建世界、重建自身與重建夥伴

杜威的民主主義 語言學的基礎 蘇格拉底 柏拉圖的美諾篇 弗萊雷的教育學 存在性學習

建構意義的活動

溝通對話 互惠學習能動性學習

紮根的工作

• 閱讀 (讀到可以應用的現場實作才算完成 )• 對話• 發展實踐案例• 理解困境• 提供發展的鷹架• 創造成功案例• 分享反思

經驗分享

• 每月一次分享平台,讓所有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

時段 主題 備註0900-1000 實踐經驗

案例分享 每次 3-4所學校 每校 10 分鐘

1000-1100 專書導讀 每次 3-4所學校1100-1200 實踐困境

及討論

學習共同體行事曆

11月 4所學校經驗分享

12月 5所學校經驗分享

01月 5所學校經驗分享 區級教學觀摩

03月 5所學校經驗分享 區級教學觀摩

04月 5所學校經驗分享 區級教學觀摩

05月 5所學校經驗分享 區級教學觀摩

06月 期末發表會 分小學組、國中、高中三組發表

突破困境

• 每個月都有一個小時讓各校將實踐的困境提出來,透過三種管道解決。

• 1. 現場有經驗的學校提供解決問題的經驗與策略。

• 2. 邀請相關的專家進入學校輔導與協助。• 3. 參觀已經實踐成熟的學校。

專業成長• 以實踐導入理論:鎖定一個單元作為實踐的目標。• 共同閱讀:教師的挑戰、學校的挑戰。• 真實設計一個單元,教師團隊共同備課。• 共同討論反思現在的教學問題。• 如何設計問題?• 如何引導學生對話?• 如何串聯課堂學習活動?• 挑戰下一個單元,閱讀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

任務• 明年五月前辦理已場以上區級以上教學觀

摩,已場以上校及教學觀摩。• 教學觀摩現場請攝影存檔以作為各校觀摩

參考。

成立台灣學習共同體研究會• 以新北市學習共同體學校為班底。• 串聯全台真正進行學習共同體實驗的學校或班級。

• 每年辦理年會或經驗分享。• 發起人:歐用生教授

行動吧!讓我們從實踐當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