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一年六月

31
二二二 一一 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二二

description

体制创新 开放办学. 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紧缺人才. 司徒渝.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院长. 二〇一一年六月. 体制创新、开放办学 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紧缺人才. 一、 开放创新,实现学院跨越发展 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三、落实纲要,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一、开放创新,实现学院跨越发展. 在开放创新中加快发展. 第一阶段, 2001 年 -2006 年: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 成立之初,百业待举,事业发展举步维艰 当时学院只有 160 亩,在校学生 3000 人;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二〇一一年六月

Page 1: 二〇一一年六月

二〇一一年六月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院长

Page 2: 二〇一一年六月
Page 3: 二〇一一年六月

体制创新、开放办学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紧缺人才

一、开放创新,实现学院跨越发展开放创新,实现学院跨越发展

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三、落实纲要,探索特色发展之路三、落实纲要,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Page 4: 二〇一一年六月

第一阶段, 2001年 -2006年: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 成立之初,百业待举,事业发展举步维艰

当时学院只有 160亩,在校学生 3000人; 专任教师、实验仪器设备、生均拨款、图书藏量等指标都挣扎在“红黄

牌”之间; 招生就业面临巨大困难。

一、开放创新,实现学院跨越发展

当时的学生宿舍、教学楼和学术礼堂

在开放创新中加快发展

Page 5: 二〇一一年六月

一、开放创新,实现学院跨越发展

【思考】高职到底该怎么办?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

【思路】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成绩】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 学院完成新增面积 540余亩,

是 2001年的 3.4倍; 仪器设备总值达 1048万元,

是 2001年的 2倍; 从企业聘请了 48名兼任教

师,校企合作初见成效;

在开放创新中加快发展

Page 6: 二〇一一年六月

四川高职发展很快,但普遍面临着缺人、缺钱、缺经验的困难 ; 2005 年还要接受办学水平的评估,但学院的实训条件、师资水平、

图书藏量等都不达标 ; 这是学院建设发展最艰难的阶段之一 。

一、开放创新,实现学院跨越发展 在开放创新中加快发展

学院领导与二重总工陈晓慈研究人才培养

2005 年学院基础数据

其中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和藏书都亮了黄牌

Page 7: 二〇一一年六月

天时:国家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四川工业强省战略和德阳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开始实施;

地利:德阳是中国重装基地、西部职教基地,学院与重装企业几十年来“唇齿相依”;

人和:各级政府对学院高度重视;行业企业对学院大力支持;班子团结、干部得力、群众齐心。

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一、开放创新,实现学院跨越发展 天时 -地利 -人和

Page 8: 二〇一一年六月

【办学思路】体制创新,开放办学,努力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紧缺人才

省经委和德阳市签订《省市共建协议书》;

德阳将教育学院整体并入工程学院;

德阳市与学院共建 1.8 万平米图书馆;

共建德阳国家机电职教实训基地;

行业在学院组建四川装备制造业创新服务中心等;

省市政府直接或间接地为学院筹集发展建设资金共计 2.3 亿元。

校市共建的大型公共图书馆

省经委和德阳市政府签订省市共建协议

一、开放创新,实现学院跨越发展 体制创新,开放办学

Page 9: 二〇一一年六月

一、开放创新,实现学院跨越发展 体制创新,开放办学

2006

2005

20062005

2006

2005

校园面积增加 34%

在校生增加 35%

校舍增加 93%

20062005

教学仪器增加 64%

2006

2005

教职工增加 108%

%

2006

2005

兼职教师增加 198%

创新了“省市共建、资源整合、多方投入、社会共享”的办学格局

办学水平评估中全省名列第一

被国家教育部确立为首批 28 所国家示范高职

Page 10: 二〇一一年六月

我们是如何破解这一阶段的发展难题的?依靠的是创新,破解的关键是体制。体制创新,打破“两张皮”的障碍,是中国高职改革发展、提高质量的关键。体制创新之所以能够为学校发展增强活力,主要在于在新的体制中与学校相关联的各方都会受益:学校服务政府,政府就扶持学校;学校服务企业,企业就支持学校;政府和企业都信任学校了,学校的良性发展就顺理成章了。

一、开放创新,实现学院跨越发展 体制创新,开放办学

Page 11: 二〇一一年六月

第二阶段, 2007年 -2010年:在示范建设中形成特色 建设资金:学院获得了中央专项财政支持 4000万,

省市配套和学校自筹资金 1亿元,整个建设总投入达 1.4个亿。

主要任务:通过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三项工作,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在示范建设中形成特色

Page 12: 二〇一一年六月

在示范建设中形成特色

学院承担着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

为更好的发挥我院设在的“德阳市机械制造业技术研究中心”和“ 1+8”工程产业链成员单位的作用,在我院设立了“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创新中心” 。

形成了省市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建国家示范的新格局,保证的示范建设的方向。

四川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东汽工具研究所揭牌

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Page 13: 二〇一一年六月

示范建设与重装发展融为一体、构成系统,必须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平台,体现人才培养的先进性、系统性和持续性,实现学院科学发展。

学院坚持“行业主导,专家指导,校企合作,共建示范”原则,学校主动“走出去”,深入 300余家大中型企业调查研究,搜集第一手信息资料 。

司徒渝在中国二重集团调研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

在示范建设中形成特色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Page 14: 二〇一一年六月

一条路子:坚持“体制创新、开放办学,努力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紧缺人才”思路,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职发展之路。

突破了行业、地方和企业“条块分割”等体制障碍,形成“省市共建、校企合作、多方投入、社会共享”办学格局;与重装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三年来,通过各种途径,共获得省市各项支持 3.7 亿元;引入企业设备价值 5500万元。

示范建设成效:一条路子

中国二重与学院签订大型模锻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协议

新希望集团总裁,校友刘永好捐赠一号教学楼

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Page 15: 二〇一一年六月

成果 1 :构建了一个资源整合的开放平台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通过与行业、企业和地方,共建技术

创新中心、图书馆和“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建立共建共享的管理机制,确保平台协调运行和巩固拓展,破解了设备投入、双师教师建设等教学难题。

示范建设成效:两大成果

数控实训基地又是东汽生产车间 国家机电职教实训基地 德阳市机械技术研究中心

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Page 16: 二〇一一年六月

成果 2 :形成了“制造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221 模式)”

与中国二重、东汽联合对全国 328家制造企业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以数控、焊接、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为载体,探索并逐步形成 了 制 造类高 职 人 才 培 养模式(“ 1221”模式)。即把学校建成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实施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系统培养;全面推行“双证制”和建立一个毕业生延伸培训机制。该模式获得国家、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示范建设成效:两大成果

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Page 17: 二〇一一年六月

示范建设成果:三个突破

突破 1 :通过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两条主线”课程体系,并相互融通,破解了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实践技能不强、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难题。

系统设计基础课和实践技能课,两个方面都要加强,都要成系统,并相互融通,对学生实施全面培养。同时,建立评价与调控体系,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过程进行持续改进。 7个专业制定了《岗位职业标准》,其中数控、焊接和电气化三个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行业专家论证。建成优质核心课程 18门、 4门国家级、 5门省级精品课程。还形成了一批特色教材和教学资源库。

东汽员工在进行实训教学 新时代英语教学平台 苦练技能

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Page 18: 二〇一一年六月

突破 2:通过“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解决了学校设备、兼职教师不足等难题

通过与东汽、绵阳丰田汽车“ 4S

店”等企业合作,建立了“校中厂”实训基地。将系统的技能训练与产品加工相结合,按从简单的零件到复杂叶片加工将车间分成相应工段,专兼教师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完成实训和生产。

与二重等建“厂中校”实训基地,利用企业大型模锻设备,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在现场进行主要专业课和实训教学。

示范建设成效:三个突破

学生在中国二重大型模锻车间实训

学生为东汽加工产品

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Page 19: 二〇一一年六月

突破 3 :通过组建“三支团队”、实施兼职教师“三步走战略”,突破了师资队伍建设、兼职教师聘请和管理的重大突破

各专业先后组建并实施了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领军团队”、“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科研技术服务团队”。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三步走战略”:组建 “兼职教师人才库”;实施了“双教师授课法” ;与德阳三大重装企业建立了“兼职教师校企联合保障机制” 。

焊接特级技师高凤林指导学生焊接实训 东汽员工指导生产实训省级教学名师

示范建设成效:三个突破 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Page 20: 二〇一一年六月

在 “ 5.12” 特大地震后,学院紧急组建师生“技术服务突击队”,冒着余震为东汽抢修出 52台大中型设备,充分展现了学生过硬的技能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08 年 7月 16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

联播报道学院帮助东汽恢复生产的情况

学院“抗震救灾技术服务突击队”,帮助东汽抢修设备、培训员工

在大震中体现社会担当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Page 21: 二〇一一年六月

示范建设成效:多方受益

示范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三年中,通过各项改革,学生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涌现了以“十大感动中国赈灾志愿者”王朋同学、“四川省高校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刘政永同学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生,近 200 名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大多数毕业生实现了高质量的就业,在企业关键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东汽叶片分厂大型设备 80

%的主操手是学院近几年的毕业生 我院学生志愿者王朋获“十大感动

中国” 赈灾志愿者称号

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Page 22: 二〇一一年六月

示范建设使学院在改革、发展、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还把对口支援作为重要内容,针对实际,以多种形式,将办学理念、开放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等向绵阳职院、眉山职院、德阳职业技术学校等 19所职业院校的推广、辐射和应用,对外经验性报告 19批次。我们把示范办副主任派到德阳职业技术学校主持工作,先后 7名骨干教师在该校完成了示范性的教学任务达 700余学时。三年中先后接待351批次院校考察团来校考察、交流、学习。

杨跃副院长应邀到成都农科职院讲学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一行到我院参观

示范建设成效:多方受益 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Page 23: 二〇一一年六月

11382

1200

4.612

815

558

24.18

8050

60.8

5050

3921

5.7

525 153 0.489 301 127 7.36 14.41179 609960 1.7

在校生( 人 )

占地面积 (亩 )

固定资产(亿元 )

教职工( 人 )

专任教师( 人 )

建筑面积(万平米 )

仪器设备(万元 )

图书藏量(万册 )

学费收入(万元 )

正常经费(万元 )

人均收入(万元 )

跨越发展 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Page 24: 二〇一一年六月

创新的办学理念和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教育部还以简报的形式,上报中央政治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 , 在全国主流媒体宣传推广。先后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等。

荣 誉 二、示范建设,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Page 25: 二〇一一年六月

第三阶段, 2010年至今: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推进“高职试验区”建设,创新共建共享办学体制

2010年 7月,国务院批准启动“德阳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探索“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整体推进”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共同分担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成本的新体制,促进职业教育、产业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党和国家对我们充满期待,希望我们能够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提供经典案例和成功经验,这也是我们创先争优的主题。

三、落实纲要,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高职综合改革实验区

Page 26: 二〇一一年六月

创新产业对接机制,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府主导,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行业引领,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职业对接;企业参与,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进步对接;通过“三个对接”,建立起“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服务新兴产业校产业对接长效机制。

数控实训基地 焊接生产实训

三、落实纲要,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创新产业对接机制

东汽焊接班

Page 27: 二〇一一年六月

强化内涵建设,落实 20字方针 学院党委形成决议,提出要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着力点,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本路径,认真落实“一个方案、两个标准、三个规范” ;

教学管理与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项目驱动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国际化相结合

三、落实纲要,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强化内涵建设

教学国际化探索

Page 28: 二〇一一年六月

建设“重装产学研示范园”,构建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新体系

整合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建“德阳重装产学研示范园”,搭建共建共享、多方共赢的育人和技术服务平台。 四川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德阳机械制造业技术研究中心 德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通过“校中厂”,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通过“厂中校”,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通过“三引、三进”和顶岗实习,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实现高技能人才标准、方法和手段的国际化 。

三、落实纲要,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重装产学研示范园

Page 29: 二〇一一年六月

探索中高职衔接体系,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

通过政府统筹,整体规划职业教育发展,满足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需要;

搭建资源共享的育人平台,对中、高职的招生就业、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系统设计;

校企合作实施中高职分段培养、校企延伸培训,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中高职有效衔接,从而实现德阳职业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

三、落实纲要,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探索中高职衔接

Page 30: 二〇一一年六月

实施“校村合作”计划,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新途径

实施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校村合作”计划;

实施“村官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

目前,学院与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中江县永太镇清福村等地签订了《校村合作协议》,启动了一批具体合作、帮扶项目。

三、落实纲要,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服务新农村建设

绵远镇村官培训 学生到农村搞旅游线路设计学院与清福村签订校村合作协议

Page 31: 二〇一一年六月

学院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不仅是全院教职员工辛勤耕耘的结果,更是各级领导和专家们的指导以及兄弟院校帮助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借此机会,表示我们由衷地感谢!

学院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不仅是全院教职员工辛勤耕耘的结果,更是各级领导和专家们的指导以及兄弟院校帮助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借此机会,表示我们由衷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