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殺問

295
戒戒戒 戒戒 戒戒戒戒戒 () ( 戒戒戒 ) 戒 戒戒戒戒戒 1

description

戒殺問. (清)崑山周思仁 ( 周安士 ) 述 凡夫白話譯. BT-20121221---p.110. ( 原文 ). 嗚呼。殺劫之來。亦慘矣哉。其在人道。或數十年。或百餘年。方一見。在畜生道。則無日不見。一遇雞鳴。即有無限狠心屠戶。執利刃。伺群畜奮然捆縛。群畜自知不免。大聲躑跳。動地驚天。救援不至。各各被人面羅剎。抽腸拔肺。哀聲未斷又投沸湯。受大苦惱。片刻間。億萬生靈。身首異處。. ( 白話譯文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戒殺問

Page 1: 戒殺問

1

戒殺問

 (清)崑山周思仁 (周安士 )述

凡夫白話譯

Page 2: 戒殺問

2

• BT-20121221---p.110

Page 3: 戒殺問

3

(原文 )

• 嗚呼。殺劫之來。亦慘矣哉。其在人道。或數十年。或百餘年。方一見。在畜生道。則無日不見。一遇雞鳴。即有無限狠心屠戶。執利刃。伺群畜奮然捆縛。群畜自知不免。大聲躑跳。動地驚天。救援不至。各各被人面羅剎。抽腸拔肺。哀聲未斷又投沸湯。受大苦惱。片刻間。億萬生靈。身首異處。

Page 4: 戒殺問

4

(白話譯文 )

• 殺劫來臨之時,實在是夠悽慘的。對人類而言,或許幾十年,或許百多年,才可能遇上一次。而在畜生道,則每天都發生。從凌晨雞鳴開始,就有很多的狠心屠夫,手持利刃,奮力綑縛群畜。畜生知道不能倖免,大聲哀叫,奔跑逃跳,真是驚天動地。然而最終還是沒有人來救援,於是各各被這些人面羅剎,活生生的抽腸拔肺。在哀號聲未斷之際,又被丟到沸湯中煮,受到極大的痛苦。片刻之間,就有億萬的生靈,頭和身體就分家了。

Page 5: 戒殺問

5

殺業之報《華嚴經》云:

「殺業之報,能令眾生墮於三途。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

Page 6: 戒殺問

6

• 《優婆塞戒經》:『一切衆生因殺生故,現在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橫罹其殃。舍此身已,當墮地獄。』

Page 7: 戒殺問

7

殺劫之來。亦慘矣哉《關聖帝君警世文》

科學理論將對證 不信你們察分明日後世界將更新 盡留素食持齋人一切五葷之食物 齊齊掃盡根不生非是為兄哄騙你 科學長篇有證明殺生害命空妄想 不信請看一日現任你身鐵口能辯 身若污穢齊掃完若無應驗吾失信 願受皇母降職權天地變遷吾明然 關某雖是武身漢

也曾為眾淚不乾

Page 8: 戒殺問

8

殺劫之來 -----刀兵償報• 宋徽宗時,寇兵入內,所至焚戮,惟安陽鎮被禍尤慘。

• 後有一僧,能於定中勘冥事。眾叩之,僧為入定,具知其詳,乃曰:「此鄉所造殺業,慘於他處,故受報亦慘於他處。然業報未盡,怨懟方來,眾等未能安息也。」後連年兵火,人民屢遭屠戮,果無遺類。

•  • 〔按〕人見漁翁灑網,忽得大魚,必鼓掌稱快,不知此又增一怨

對也。悲憐救解,猶恐不及,奈何反稱羨之耶?稱之,是讚歎殺;羨之,是隨喜殺。慧眼一觀,皆是刀兵種子矣!

Page 9: 戒殺問

9

(原文 )

• 嗚呼。彼獨不畏殺乎。受制於人。憤憤而死。冤無可伸。鬱而為戾氣。戾氣一聚。而諸天魔王。遂出世而了此案矣。

Page 10: 戒殺問

10

(白話譯文 )

• 唉!難道牠們不怕被殺嗎?牠們因為被人控制,只得憤憤而死。牠們的冤屈無可伸訴,於是就鬱積而成為一股戾氣。當戾氣聚集濃厚之後,諸天的魔王就會到人間來了此殺生的案件了。

Page 11: 戒殺問

11

物各愛其命• 明末,蜀士劉道貞,客至,將割一雞,忽不見。

客坐良久。欲殺一鴨,忽又不見。索之,見同匿暗處。鴨以首推雞出,雞亦如之,相持甚力而無聲。劉悟,作《戒殺文》勸世。

• 辛酉七月,其友夢至文昌殿,帝君揭一紙示之,曰:「此劉生《戒殺文》也,今科中矣。」寤而語劉,劉不信。榜發,果符其言。

•  • 〔按〕禽獸與人,形體雖異,知覺實同。觀彼被執之時,驚走哀鳴,逾垣登屋,

與人類當王難被擒之時,父母傍徨莫措,妻孥攀援無從,異乎不異?觀彼臨刑之際,割一雞,則眾雞驚啼,屠一豕,則群豕不食,與人類當劫掠屠城之際,見父母血肉淋漓,妻孥節節支解,異乎不異?觀彼宰割之候,或五臟已刳,而口猶吐氣,或咽喉既斷,而眼未朦朧,與人類當臨欲命終之候,痛苦欠伸,點頭熟視,異乎不異?即雞鴨之私相推諉,世人當痛心而鏤骨矣!

Page 12: 戒殺問

12

• 壽光禪師護生詩 

放生贖命事雖庸,無限陰功在此中,一歲積成千種福,十年培養萬重功。已赴羅網遭困厄,將投湯火近驚沖,臨刑遇赦恩無量,彼壽隆兮汝壽隆。

Page 13: 戒殺問

13

猴護狗逃命 ---無私的愛• 2011年,日本 311地震,驚嚇過度的猴子,抱著無辜的小狗,拼命逃生。

Page 14: 戒殺問

14

(原文 )

• 慈受禪師偈云:

世上多殺生。遂有刀兵劫。負命殺汝身。欠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報應各相當。洗耳聽佛說。

Page 15: 戒殺問

15

(白話譯文 )

• 慈受禪師的偈說:「世間上殺生殺得太多了,於是就引發了戰爭。於是曾經殺生的,在戰爭中就會被殺。曾經欠人錢財而賴悵不還的,在戰爭中房子就被燒掉。曾經搗毀鳥獸巢穴的,在戰爭中就會妻離子散。各各的報應,都相等於所造之業。所以大家要洗耳恭聽佛陀所說,因果報應的道理呀。」

Page 16: 戒殺問

16

• 《楞嚴經》云:

「羊死為人,人死為羊,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互相食噉不已。」

Page 17: 戒殺問

17

(負命殺汝身 ) 方孝孺被誅十族(1/2)

• 方孝孺的父親,準備埋葬孝儒的祖父。一天夜裏,方孝儒的父親忽然夢見一個穿紅衣服的人跪在他面前乞求道:“你父親要埋葬的地方,我們九族已居住了幾百年了,子孫繁多,請求你給三天時間,待我們全家都搬去後您再掘地葬父。”方孝孺的父親睡醒後,對夢中發生的事不相信,第二天就去挖那塊墓地,發現了一個大洞,寬六尺多,洞中有赤色的蛇一千多條,長約好幾尺。於是方孝孺的父親就堆起乾柴,點燃火燒了蛇洞,升起的煙霧直沖他們家中。幾天以後,方孝孺出生了。長相奇特,舌頭又長又細,可以舔入鼻孔中。他幼年時很聰明,長大後官做到建文帝的侍學講士,對建文非常忠心。最後整個家族都被永樂帝殺害。

Page 18: 戒殺問

方孝孺被誅十族 (2/2)     燕王登基稱帝,即明成祖。成祖知道方孝孺名重天下,很想用他來收攬人心,屢次派人致意,要放他出去做官,都被嚴詞拒絕。有一天,成祖派人從獄中把方孝孺召來,請他撰寫新皇帝即位的詔書。命人拿來紙筆,厚著臉皮說:『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接過筆來,寫上『燕賊篡位』四個大字後,投筆於地,邊哭邊罵:『死即死,詔不可得!』成祖怒不可遏,吼道:『汝不顧九族矣!』方孝孺厲聲說道:『便十族奈我何!』成祖命令武士用刀撬開他的嘴,一直割到耳根。方孝孺仍然怒罵不絕,口中鮮血噴到御座上。成祖下令將他打入死牢,並且派人將他的親屬全部抓來,最後將方孝孺處死於南京聚寶門外。成祖將方孝孺九族共八百七十三人誅盡,還無法洩怒,又將其師生友人算為一族,都予以處死,死者不計其數。

18

Page 19: 戒殺問

19

燕王朱棣• 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燕王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之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自稱清君側,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他侄兒的天子寶座。次年改元永樂(1403年)。

• 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

Page 21: 戒殺問

21

九族、十族• 漢代儒家則有二說,一曰,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即異姓親族。其中父族四就包括被處以者一族,即犯罪者之父母兄弟姐妹兒女,另及姑母和其兒、外甥、外孫。母族三,即其外祖父母、姨母與她兒。而妻族二即是岳父和岳母。

• 另一個說法就是由被處以者上推四代至高祖,下推四代至玄孫;橫推三從兄弟。即上至高祖、曾祖、祖及父,下至玄孫、曾孫、孫及兒,旁則由兄弟、堂兄弟、再從兄弟、表兄弟、乃至從族兄弟為止,通被誅連。

• 朱棣便把其門生朋友歸入第十族,連同原來九族一併誅殺。

• 最終共誅殺八百七十三人,因此事下獄及被流放充軍者亦數以千計 .

 

Page 22: 戒殺問

(負命殺汝身 )的故事• 以前有個叫桓謙的,一天他坐在屋裏,忽然看見幾千個一寸長的小人,都披甲持矛,駕車乘馬,從一個洞中出來,金光閃閃、如太陽般耀目。小人走進房中,以幾百人一群,由將領指揮互相廝殺。小人和馬的動作都極敏捷,還能攀著桌子登上灶台去找食物,找到後就聚在一起吃。一會兒,又都回到了洞中。桓謙懷疑這些小人都是妖怪。一天正好遇到蔣山上的道士,就把這件事講給他聽了,道士叫他用石灰把洞穴堵上,桓謙照做了。後來又掘開洞穴,發現裏面有成千的大蟻都悶死了。

• 不久,桓謙和道士在同一天生病,全身腐爛成灰泥而死。

22

Page 23: 戒殺問

(負命殺汝身 )的故事• 徽州府衙門裏,在一棵古樹上有個鷹巢。一個

皂隸用木棍把它捅壞了。• 這時太守王夢龍正伏案辦公。一隻鷹忽然沖下來銜起一個皂隸的頭巾飛走了。

• 一會兒鷹發現報復的物件不對,又把頭巾銜回來,抓起毀巢皂隸的頭巾,並啄傷了他的頭。

• 太守急忙問外面發生了什麼事,知道情況後就命令用木棍把鷹趕走。

• 不久,那個皂隸頭部的傷口成了瘡,十多天以後,瘡潰爛而死。 23

Page 24: 戒殺問

(負命殺汝身 )的故事• 京城裏有個專門宰羊的屠夫,經常刳出羊胎,

取出小羊羔。一天他得了重病,昏沈之中看見一群羊帶著很多小羊羔來綁他,兩隻羊捉住他的手,幾隻羊一起按住他的腳,還有一隻羊用刀直刺他的喉嚨、血流了幾斗之後昏過去。

• 過一會又蘇醒過來,家裏人看他脖子上全是血,大家非常驚奇地去觀看,果然有刺傷的地方。刀孔一邊大,一邊小,和殺羊的方法一樣。幾年後刀口都沒有癒合。

24

Page 25: 戒殺問

慈心的故事• 在江蘇太倉劉家河,有個天妃宮,建于明朝永樂初年。有個老和尚掌

管寺中香火。一天老和尚從外面回來,發現鍋裏煮著兩個蛋快要熟了。急忙問侍者從哪弄來的?侍童回答說:“我從鸛巢裏掏來的。”老和尚很慈悲,命令侍者把蛋放回鸛巢。侍童說:“蛋都快熟了,放回去還有什麼用?”老和尚哀憫地說:“我並不希望蛋還能有生命,只是希望母鸛不悲傷而已。”幾天後,鸛巢忽然出現兩隻小鸛,老和尚感到很驚訝,連忙讓侍童把鸛巢取下來一看,果然是兩個蛋孵化的。巢中還有一根一尺多長的小木棒,上面交錯著五色花紋,香氣四溢。侍童把這根香木供於佛前。後來有個日本人來中國朝貢,遇到太風,停泊在劉家河,進廟燒香,拈香時發現了這根香木,感到很驚訝,連忙問值多少錢。老和尚搪塞道:“這是三寶太監鄭和捐獻的,怎麼敢賣錢呢?如果誰能幫助建後殿的觀音閣,就送給他。”日本人急切地說:“我等不了那麼久,就出錢吧。”於是放下五百兩銀子,把香木拿走了。幾年後,這位日本人又來到天妃宮,想拜見那位老和尚,可是老人已圓寂了。老和尚的徒弟問:“那根香木為什麼是寶物?”日本人說:“那是根仙木呀!”燒了它可以使靈魂還體,有起死回生之效,就是聚窟州出產的那種“還魂香。”(按:只要真發心惻隱,不計成果,上天自有妙用。)25

Page 26: 戒殺問

26

破巢之報 ---骨節寸斷• 昆山東關外三里,有玉柱塔,壁立江滸,上多鳥雀,有童子慣取其卵。一日登其最上層,正欲毀巢,忽失足墜。時有太倉船過,親見此童從簷際墜下,凡三四顛倒,而後及地,寂然無聲。視之,骨節寸斷矣(此康熙二十五六年事)(昆人目擊) 。

Page 27: 戒殺問

27

(原文 )

由此觀之,殺劫之來,皆人人殺業之所召也。

則夫臨殺劫,而思所以逃之者,惟以戒殺轉之,其機最捷,其感最神,他善敵不過也。

Page 28: 戒殺問

28

(白話譯文 )

• 由此可知,殺劫的發生,都是由於大家的殺生之業而感召來的。

• 那麼面臨殺劫,想要逃避的話,該如何呢?只有以戒殺來轉變,才是最快速,最感應的,做其他的善事都比不上它的效果。

Page 29: 戒殺問

29

(原文 )

• 余故作戒殺問答一卷,釋人之疑,而堅人之信。

• 所願大地眾生,於過去殺業,念佛超薦。未來殺業,當下斷除。發大慈悲、發大堅忍,誓不故殺一微細生命。

• 如此而猶慮殺劫之不能逃也?八部金剛,截我頭去!

Page 30: 戒殺問

30

八部• 八部: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 摩睺羅伽

Page 31: 戒殺問

31

天龍八部 (1/6)• 一、「天」,是「提婆」的音譯,有欲界的六天,及色界無色界等諸天。在《法華論》中說:「清淨光潔,最尊最勝,故名為天。」這是對於帝釋、自在天、毗沙門天以外諸天部樂界的總稱。

• 二、「龍」,梵語「那伽」,是禽類的水屬之王。龍身到處隱顯自在,在《法華經》中列有八大龍王之名。

Page 32: 戒殺問

32

天龍八部 (2/6)

• 三、「夜叉」,這是勇健鬼,暴惡鬼,能飛行空中的鬼類。

• 四、「乾闥婆」,梵語是「彥闥縛」,譯有「尋香」、「食香」、「嗅香」、「香神」的多種不同,以香為食,侍奉帝釋而司奏伎樂,常在須彌山之南,金剛窟中,能飛行虛空。

Page 33: 戒殺問

33

天龍八部 (3/6)• 五、「阿修羅」,正音應讀為「阿素洛」,譯為「非天」,其果報似天而非天之義。是鬼神的一類,也譯為「無端正」,男醜女端正之義,又譯為「無酒」,因為宿世好酒,而不能隨順己意,故持不飲酒戒。阿修羅,很多地方都略稱修羅。

• 修羅在前世雖然也修五戒十善,可是他有我慢勝他之心,猜忌之念甚盛,死了以後即是阿修羅,與忉利天互相憎嫉,故恆有戰鬥,常受三時銅鑊、劍戟等苦。世俗容易發怒的人,稱為燃燒著修羅的瞋火,就是從這裏而來,修羅不一定要說住在天上,人間到處都有修羅。

Page 34: 戒殺問

34

天龍八部 (4/6)

• 六、「迦樓羅」,是印度神話中的怪鳥,梵音叫「揭路荼」,譯為「金翅鳥」或「妙翅鳥」;又稱為「迦樓羅王」,即是一切鳥類之王。

• 住在須彌山北方大鐵樹間,翅翼金色,兩翼之端相距,三百三十六萬里。日日巡視須彌四天下,捕龍而食。

• 頭上掛有如意珠,常從口中吐大火焰,所以又有名字叫做「迦樓羅炎」。

Page 35: 戒殺問

35

天龍八部 (5/6)

• 七、「緊那羅」,梵音的正音是 Kililmara,譯為「疑人」,或「疑神」,因人形而頭上有一角,人見之常疑為似人或非人,故得此名。

• 乃帝釋的樂神,能以歌舞侍奉帝釋,其形象稍似馬首人身,人首鳥身。

• 八、「摩睺羅伽」,譯為「大腹行」或「蟒神」,是人形蛇首。 

Page 36: 戒殺問

36

天龍八部 (6/6)• 天龍八部,已如上述。這些本來都是出於印度的神話,因為印度人在釋尊未誕生前,均以這些為信仰的對象,所以,釋尊成道後,觀機說法,隨緣攝化,一切惡魔、神、鬼、天將,佛教之中無不包容,因而給他們一個進入真正大道的機會。  

• 「人非人等」這句,是總稱這個八眾。八部眾中,有似人而又不是人的如緊那羅、摩羅伽,有完全不是人的如龍等,所以說人非人等。

Page 37: 戒殺問

37

金剛• 「執金剛神」,梵語是「跋闍羅波膩」。「跋闍羅」譯為「金剛」,「波膩」譯為「手」。

• 因為手執金剛杵,所以叫「執金剛神」;或者稱「金剛密逕天」、「金剛手」、「金剛力士」等;因為統領五百夜叉,所以又叫「金剛夜叉」。

Page 38: 戒殺問

38

(白話譯文 )

• 因此之故,我特別寫此問答一卷,以解釋一般人對戒殺的疑惑,加強已戒殺者的信心。希望大家對過去所造的殺業,能夠念佛超度牠們。當下要斷除未來的殺業,發大慈悲心,發大堅強忍耐之心,發誓不再故意去殺害任何一個微細的生命。如果能夠這麼做的話,還會逃不掉殺劫。那麼我願意讓天龍八部及金剛神,把我的頭截去。

Page 39: 戒殺問

39

    客曰:書云:『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天生異類,本為養人。禁之不殺,何為?

答曰:既知天地為萬物之父母,當知萬物為天地之赤子。赤子中有強凌弱,貴欺賤者,父母亦大不樂矣。

倘因食其肉,遂謂天之所以養我;則虎豹蚊虻亦食人類血肉,將天之生人,又為蚊虻虎豹耶?

(虻,音盟,會咬人的飛蟲,狀似蠅而稍大,牛虻。 )

Page 40: 戒殺問

40

(白話譯文 )

• 問:書經上說,天地是萬物的父母,人類是萬物之靈。所以我認為上天生長了這麼多的畜生類,就是為了要養育人的。為什麼要禁止不殺生呢?

•  答:既然你知道天地是萬物的父母,那就應當知道萬物是天地的赤子。赤子之中,如果有強壯的欺負弱小的。有高貴的凌辱低賤的,做父母的一定是大大不樂的。如果你吃畜生的肉,就認為是上天以此來養育你的話。那麼虎豹吃人肉,蚊虻吸人血,是不是說上天生人類,是為了養育蚊虻虎豹的呢。

Page 41: 戒殺問

41

不離不棄的狗 ---動物亦有靈

Page 42: 戒殺問

42

青蛙救蝌蚪 ---動物亦有靈

Page 43: 戒殺問

43

愛吃青蛙肉 感染寄生蟲• 大陸重慶有一名女子, 3年前忽然昏倒,經過送醫後發現,大腦左側額葉寄生蟲感染,雖然手術後將長達 10公分的蟲取出,但是她卻得了癲癇後遺症。

• 對此,醫生表示,此寄生蟲「裂頭蚴」一般生在青蛙、蛇的體內;患者也表示,曾經有一段期間,經常吃青蛙火鍋,有可能藉此感染。 

• 《新華網》報導

Page 44: 戒殺問

44

慧道人戒殺歌 世人生兒如掌珍,心心常恐兒難育,不幸少時疾病亡,聲聲哭出親兒肉。畜牲亦有母子情,犬多護兒牛舐犢,雞為守雛身不離,鱔因愛子身常鞠。物殺我子恨如何,我害他兒不怨毒。世人夫婦願齊眉,綢繆無限情交篤,有時恩愛不到頭,最苦形單與影獨。鳥有雌雄迭相呼,獸分牝牡群相逐,雙魚比目必同游,孤雁離群苦獨宿。人貪滋味美喉嚨,何苦折開他眷屬。畜生苦痛盡如人,只差有淚不能哭,試把他身比自身,何待閻君判直曲。

Page 45: 戒殺問

45

唐、白居易戒殺詩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Page 46: 戒殺問

46

客曰:然則天何以不顯示其報,而禁人之殺?

答曰:天固禁之,故累示殺報,特愚人不知而蹈之;智者知之而故蹈,天 無如何也!

Page 47: 戒殺問

47

(白話譯文 )

• 問:既然如此,那為何上天不顯示報應,以禁止人類殺生呀?

 • 答:上天當然禁止殺生,所以經常顯示殺生的果報。只是愚蠢的人不知其間的道理,所以仍照樣殺生。而有智慧的人雖然知道,卻仍然故意去犯,老天爺也莫可奈何呀。

Page 48: 戒殺問

48

天累示殺報,特愚人不知不信而已

• 咸豐某年,全椒縣居民某,夜臥,夢神戒曰:兵旦夕至,不戒殺,斷難逃死。

• 某驚醒,率合家大小,焚香發誓:『永斷殺業。』人皆從之。

• 惟一婦曰:「此夢耳,何足信?」不數日兵至,一家逃出,此婦以戀家,故出稍遲,遂被殺。余親見之。

Page 49: 戒殺問

49

(白話譯文 )

• 在咸豐年間,全椒縣有位居民晚上睡覺時,夢見天神告誡他說,有軍隊馬上就要來了,不戒殺的話,絕對難逃一死。他驚醒過來,率領全家大小,焚香發誓要永遠斷除殺業,大家都遵從。其中只有一位婦女不同意。她說:「這只不過是夢而已,不值得相信的。」幾天之後,軍隊果然來了,他們全家都逃出去。只有這位婦女,由於戀家的緣故,比別人走得遲些,結果就被殺了。這件事是我親自見聞的。

Page 50: 戒殺問

50

蓮公淨語

 果報相尋事可哀,誰從因地識輪迴,漫天劫火炎炎裏,都自殺生一念來。

Page 51: 戒殺問

51

• 客曰:天下物類甚多,人人戒殺,則生生不已,將成禽獸世界,奈何?

• 答曰:蚯蚓蟲蛇,人所不食者也,豈見充滿天下乎?

• 況世間禽獸之多,正因殺禽獸者之多也。冤冤相報,互為畜生,則成禽獸世界。

• 若人人戒殺,則物類業報漸消,必且人天增盛矣。

• 楚不捕蛙,而蛙反少。蜀不食蟹,而蟹自稀。非明驗乎?

• (且子殺猶未戒,遂虞物類之多,與耕田未下種,先憂天下之脹滿者何異? )

Page 52: 戒殺問

52

(白話譯文 )

• 問:天下的畜生種類那麼多,如果人人戒殺的話,那些畜生不停的生長,人間豈不就成了禽獸世界?

•  答:蚯蚓、昆蟲及蛇,一般人是不吃的,牠們可有充滿天地之間呢。世間的禽獸之所以多,正是因為殺生的人多之故。這叫做冤冤相報,彼此互成畜生,那就會成為禽獸世界了。若是人人戒殺的話,那麼畜生果報的業就會慢慢消減,而人類和諸天的數量就會增多。楚人不捕蛙類,而蛙類反而減少。蜀人不食螃蟹,而螃蟹卻日漸稀少,這些不都是證明嗎。

Page 53: 戒殺問

53

楚不捕蛙,而蛙反少。蜀不食蟹,而蟹自稀。

• 回教國家不吃豬,豬亦未見氾濫。• 佛教國家不吃牛,牛亦未見氾濫。

Page 54: 戒殺問

54

• 客曰:天既惡殺,當使血肉之味臭惡難堪,則普天之下,自然戒殺,不亦善乎?

• 答曰:禽獸血肉,自天視之,原係臭惡難堪,世人食之見為美者,亦猶廁蟲貪糞,習而不覺也。

• 譬如有人,前世為貓,念念捕鼠;前世為鶴,念念吞蛇。今世為人,不復思此二物。

• 可見一種形骸,一種嗜好,嗜好不同,從業緣起,業緣不同,又從心起,人能與天同其心,自覺血肉之味,臭惡難堪也。

Page 55: 戒殺問

55

(白話譯文 )

• 問:上天既然厭惡人類殺生,那就應當使畜生血肉的味道,變得很臭惡噁心才對呀。如此一來,普天之下,自然人人都戒殺而不敢吃畜生血肉了,這樣不是挺好的嗎?

• 答:禽獸血肉的味道,上天是認為很臭惡噁心的。世間的人吃了覺得是美味,就好比廁所的蛆,貪吃糞便一樣,這是習性而自己無法覺察出來。譬如前世做貓的人,當時心心念念就想著要捉老鼠來吃。前世做鶴的人,當時一心只想吞蛇。現在今世為人,就不會想吃老鼠或蛇了。可見是那一種軀體,就具備那種軀體的嗜好。嗜好的不同,是由於業力與因緣之故。而業力與因緣的各不相同,又是因心而起的。人的心如果和天的心一樣,自然會覺得血肉的味道,實在是很臭惡噁心的。

Page 56: 戒殺問

56

• 客曰:殺生為業者,仰事俯畜,咸賴乎此。勸之改業,絕其生路矣。愛物不愛人,吾不取也。

• (仰事:上養父母。俯畜:下畜子女。 )

• 答曰:殺生為業,譬之漏脯救飢。雖暫得衣食,而累劫受苦,未有了期也。

• 正為愛之故,勸之改業,反謂絕其生路。• 世之不殺生為業者,竟死乎?弗思而已!

Page 57: 戒殺問

57

(白話譯文 )

• 問:殺生為業的人,養家活口,全賴這份工作。如果勸他改行的話,豈不是絕了他生路?愛畜生而不愛人,我實在不敢苟同。

• 答:以殺生為業,好比是吃有毒的肉乾以療飢餓。雖然從事殺生之業暫時得到衣食,但卻必須累劫受果報之苦,沒有停止之期。正是為了愛他的緣故,才勸他改業,怎麼反而說絕了他的生路呢。世間不以殺生為業的人,難道就會死了嗎,你實在是沒有仔細思量呀。

Page 58: 戒殺問

殺生事母 ---愚孝害母• 在嘉興浙江,有一個人每天去找螃蟹,到市場去賣,賣了之後買一點米去供養母親。結果,母親在晚年的時候生病,這是果報現前了。

• 因為兒子常常捉螃蟹,捉螃蟹要用繩子綁螃蟹,所以她把綁螃蟹的繩吞到自己肚子裡去,自己還說造業的錢不這樣吞,就覺得很難過,吞下去覺得比較舒服一點,過了幾天就死了。因此,孝子養親不能殺生,從事殺生行業來孝順母親,母親也沒有辦法得到善報,

58

Page 59: 戒殺問

59

這頭水牛改變了這些屠宰工的一生(1/7)----(許靈 )

• 【人民報消息】不管人相信不相信,這件事發生了,就在香港。

Page 60: 戒殺問

60

這頭水牛改變了這些屠宰工的一生(2/7)----(許靈 )

• 據《世界新聞週刊》報導,一群工人牽著一頭水牛走進一家包裝廠內,準備將它宰殺做成牛排和燉牛肉。當他們接近屠宰房門口時,那頭悲傷的水牛突然停步不前,兩隻前腳往前跪下,眼淚也跟著撲簌簌地流了下來。

Page 61: 戒殺問

61

這頭水牛改變了這些屠宰工的一生(3/7)----(許靈 )

• 那頭水牛還沒有進屠宰房,它是怎麼知道自己將要被宰殺的?這一點比人還靈。 

• 「當我看到這種被人們認為是愚笨的動物,竟然在哭泣,以及看到它那充滿恐懼和悲哀的雙眼時,我忍不住地發起抖來。」一位受到極度震撼的屠夫  Shiu Tat-Nin回憶說。 「我趕緊叫其他人過來看,他們也和我一樣地訝異!我們不住地推拉著那頭水牛,可是它卻一動也不動,只是坐在那邊不斷地哭泣。」 

Page 62: 戒殺問

62

這頭水牛改變了這些屠宰工的一生(4/7)----(許靈 )

• 一位香港的包裝廠老闆 Billy Fong說,「人類一直以為動物是不會像人一樣哭泣,可是那頭水牛真的像個嬰孩一樣地啜泣著!」當時至少有十幾個強壯魁梧的男士在場,他們的心被哭軟了,負責宰殺的那些男孩內心更受到觸動,眼淚也不禁奪眶而出。 

Page 63: 戒殺問

63

這頭水牛改變了這些屠宰工的一生(5/7)----(許靈 )

• 其他的屠宰工人聞訊也都跑過來圍觀這頭哭泣下跪的水牛,現場擠得水洩不通,都被眼前的景象給震住了,其中有三個人更是當場就呆了。他們說,以後宰殺其它動物時,將永遠不會忘掉這頭淚流滿面的水牛。 

Page 64: 戒殺問

64

這頭水牛改變了這些屠宰工的一生(6/7)----(許靈 )

• 到了牛也哭、人也哭的份兒上,大家心裏都很清楚,沒有一個人忍心下得了手殺它。接下來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善後。 最後他們決定大家一起出錢買下這哭泣的水牛,並且送到一間佛寺,交給那些會愛護它的出家人,好讓它可以安心的度過這一輩子。 

Page 65: 戒殺問

65

這頭水牛改變了這些屠宰工的一生(7/7)----(許靈 )

• 決定做出後,神奇的事又發生了:「當我們向這只水牛保證不會殺它時,它才肯移動,然後起身緊緊跟隨著我們。」 

• 牛是如何聽懂人的話的? • Shiu說:「不管你們相信不相信,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雖然聽起來確實是不可思議。」 

• 毫無疑義,這頭水牛改變了這些屠宰工的一生。

Page 66: 戒殺問

66

蓮池大師戒殺文---第七營生不宜殺生

• 「七曰營生不宜殺生。世人為衣食故,或畋獵,或漁捕,或屠宰牛羊豬犬等,以資生計。而我觀不作此業者,亦衣亦食,未必其凍餒而死也。殺生營生,神明所殛,以殺昌裕,百無一人。種地獄之深因,受來生之惡報,莫斯為甚矣,何苦而不別求生計乎?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七也。」

Page 67: 戒殺問

67

• 客曰:牛可耕田,犬可守夜,固當憐之。豬羊一無所能,不食何用?

• 答曰:戒殺放生,不過自全其惻隱耳,豈因物之有用無用哉?

• 因有用而不食,仍然自私之念矣。• 甚矣!性蔽於習,愛起於貪也。

Page 68: 戒殺問

68

(白話譯文 )

• 問:牛可以耕田,狗可以看門守夜,固然應當憐念不殺牠們,不過豬羊一無所能,除了食牠們之外,沒別的用途。

•  • 答:戒殺放生,是要成全我們的惻隱之心,豈是從此物之有用或無用上來論。如果因為此物有用而不食牠,這仍然是自私的念頭。實在是我們的自性被習氣給蒙蔽住了,所謂愛人愛物,不過是個貪心而已。

Page 69: 戒殺問

69

• 客曰:雞犬牛羊,皆哀鳴畏死,殺之固所不忍。微細水族,殺之無聲淚者,安用戒為?

• 答曰:形有大小,性無大小。• 譬如殺人,殺老者與嬰兒,其罪同也。• 若謂無聲淚者,殺之不痛,試於啞子就戮時察之。

Page 70: 戒殺問

70

(白話譯文 )

• 問:雞犬牛羊被殺的時候,都會哀鳴做怕死之狀,殺牠們確實不忍心。不過微細的水族類,殺牠們之時,既不出聲也不流淚,何必戒殺牠們呢?

•  答:禽獸與水族,形狀雖然有大小,但是本性是沒有大小不同的。譬如殺老人與殺嬰兒,罪是相同的。若認為牠們被殺時沒有哀鳴聲也不流淚,就以為牠們被殺時不會痛的話,請你仔細觀察一下啞巴被殺時的情形就知道了。

Page 71: 戒殺問

71

嗜鱉速斃• 明末,杭州有潘德齋者,老而乏嗣。偶見一書云:「食鱉者有子。」乃買而畜之,且飼以小鱔,烹割無虛日。

• 如是年餘,遍體皆生腫毒。毒有數口,宛如甲魚之嘴,其痛入骨。未幾死,竟無後。

Page 72: 戒殺問

72

鱔救回祿

• 蘭溪童際飛,開藥肆於崇明。康熙癸丑,買鱔魚若干放之(放生)。

• 數日,夢鱔噴水救火,旁一神曰:“此酬德也!”寤而不解其故。

• 未幾,其鄰家失火,延燒將及,忽風轉得免。方知爲救鱔之報。

(崇川徐善陳述)

Page 73: 戒殺問

73

勸勿烹蟹• 人聞地獄之苦,皆謂渺茫,不知世人烹蟹,即是沸湯大獄景象,人特習而不覺耳。當其薪焰一揚,鍋中發熱,此時群蟹恐怖驚惶,周身煩悶。俄而更熱,則繞釜循行,各各欲出。俄而大熱,則互為妨礙,神識昏迷。爾時浮在水上,大痛難忍;沈在水下,大痛難忍;相軋不動,大痛難忍。未幾,鍋中沸水,繞身湧注。注目,則如熱釘烙眼;注背,則如沸鐵澆身。如是受苦無量,而後含冤就盡,周身發赤。噫!眾生不過為瞬息甘旨,造此無邊業障。假令諸佛菩薩,以天眼觀之,則此人與蟹,自無量劫來,曾為父母、兄弟、六親,特以改頭換面,不復相識。以故更相造業,更相殺害,乃至更相報怨,靡有底止也。普勸欲發慈悲,先行強恕,彼此借觀,貪化為慈 (貪饕化為慈悲 )矣。

Page 74: 戒殺問

74

蟹山受報• 湖州醫沙助教,母嗜蟹,所殺無算。紹興十七年,媼以惡疾死。

• 後有數歲孫,見其立門外,遍體流血。語孫曰:「吾因生平殺蟹,今在蟹山受報。急告汝父,作福薦吾。」言訖不見。

(出《南陽廣記》)

【註】媼,音襖,年長婦女也。

Page 75: 戒殺問

75

抓魚失足!老翁遭漁網纏卡河底溺斃 (1/3)

• 更新日期 :2011/05/19 11:51 謝古菁 

• 苗栗傳出漁民抓魚溺斃的意外!老漁民說要捕魚加菜,卻被湍急的溪水沖走,警消搜索3小時後,在河底下發現老先生遺體,原來老漁民被溪水沖走時,當時還被自己手中的漁網纏住,沒辦法掙脫才會溺水。

• 目擊者:「他就走到這邊,就被水拉過去了。」• 目擊者說,19日下午2點多,和朋友趁著沒下雨,到苗栗後龍溪拿著漁網要捕魚加菜,沒想到朋友才一走下水,居然一腳踩空,整個人就湍流的溪水沖走。目擊者:「我還脫鞋子下去,下去拉他,我還有拉他的繩子 (網子 )。」

Page 76: 戒殺問

76

抓魚失足!老翁遭漁網纏卡河底溺斃 (2/3)

• 警消人員接獲報案,出動近 50名潛水人員下水搜救,原來山區下大雨,溪水暴漲,就連救難隊員下水,也都得緊抓繩索,以防被溪水沖走,救援困難,搜救人員找了 3小時,才總算找到遺體。救難隊員:「那邊那邊,拉到了拉到了,潛水人員發現,溪底發現溺水者蹤跡,那已經沒有生命跡象。」

• 原來 64歲的老先生,因為最近搬新家,要捕魚加菜,拿著漁網說要走到對岸去曬網子,沒想到遭到大水沖走,雙手還被自己的漁網勾住,難以脫逃,被救起時已經沒有生命跡象。

Page 77: 戒殺問

77

抓魚失足!老翁遭漁網纏卡河底溺斃 (3/3)

Page 78: 戒殺問

78

蝦   +  維他命 c   =  死亡• 蝦等軟殼類食物含有大量濃度較高的-五鉀砷化合物。 這種物質食入體內,本身對人體並無毒害作用 !但是,在服 用“維生素C”之後,由於化學作用,使原來無毒的-五鉀砷 (即砷酸酐,亦稱 五氧化砷,其化學式為 As205) ,轉變為有毒的三鉀砷 (即亞砷酸酐,亦稱為三氧化二砷,其化學式為 As203) ,這就是人們俗稱的砒霜! 砒霜有原漿毒作用,能麻痺毛細血管,抑制巰 基 梅的活性, 並使肝臟脂變肝小葉中心壞死, 心、肝、腎、腸充血,上皮細胞壞死,毛細血管擴張。故中其毒而死者,常是七竅出血。 所以為慎重起見,在服用“維生素C”期間, 應當忌食蝦類。

• 工研院環安中心處理組資源化室 ~  林莉玲

Page 79: 戒殺問

79

縣長夫人的夢魘 (1/7)• 在清朝嘉慶年間,有一位蒲城縣的縣長,這位縣長很久以來就已戒絕殺生,而他的太太不只生性殘暴,又貪口腹之慾,每日都宰殺動物來製作精美的飲食。

• 有一天,適逢她生日,就命令廚房的僕人備了許多豬羊雞鴨,準備宰殺。只見那些豬羊雞鴨好像知道自己的死期就快到了,各各伸長了脖子在那裡哀鳴,

Page 80: 戒殺問

80

縣長夫人的夢魘 (2/7)• 縣長見了,不禁憐憫,就告訴她的太太說:「今天適逢妳生日,卻變成這些羊雞鴨的死日,未免太可憐了,妳應當發發慈悲,把牠們放了,也可積些德!」

• 那知她太太卻不屑的回答說:「如果完全依照佛教戒殺的說法,那麼幾十年來,豈不是天下都是禽獸了,你不要再說這些不切實際的話了,我不會受你的騙的!」這位縣長見太太不聽他的勸告,只好嘆息而出。

Page 81: 戒殺問

81

縣長夫人的夢魘 (3/7)

• 第二天清晨,當這位縣長夫人還在熟睡時,不知不覺中,發覺自己已走入廚房中,看見僕人正在霍霍磨著刀,而許多婢女環立在旁觀看,這時,突然感覺自己的魂魄投入豬的身體裏,僕人上前,一把就抓起豬的四條腿,把豬提放在椅凳上,抓著豬頭,拿起利刀,一切就直利入豬的咽喉裏,當其時,她感覺痛徹肺腑,等殺完了豬,僕人又把豬投入滾沸的湯中刺毛刮骨,然後拿起刀,自頸部直剖至腹部,此時,縣長夫人感覺痛極難忍,整個肝腸就好像被撕裂般的痛苦。

Page 82: 戒殺問

82

縣長夫人的夢魘 (4/7)

• 後來等魂魄離開豬體後,似覺飄泊無依,但不久後,又投入羊的身體裏,這時,她因有了前次痛苦的體驗,因而懼怕得狂哭狂叫,但只見那些僕婢癡癡的憨笑著,絲毫沒有聽見她的叫喊,而殺羊時所受的痛苦之狀。又比殺豬時更甚,接下來,殺雞宰鴨的慘狀痛苦,她都一一親自承受。

Page 83: 戒殺問

83

縣長夫人的夢魘 (5/7)

• 等屠宰完畢,驚魂甫定之際,忽然見到一個老僕人捉來一尾金色的鯉魚,她的魂魄又突然投到鯉魚身上,那時只聽見一位婢女笑著說:「我們夫人啊,最喜歡吃鯉魚了,現在夫人正在睡覺,趕快下廚去剁作魚丸,以準備早飯!」

Page 84: 戒殺問

84

縣長夫人的夢魘 (6/7)

• 僕人聽了,就將鯉魚的鱗片以刀細細剃除,將膽割去,並斬頭去尾,當在除鱗和割膽時,就有如一刀刀的把她碎割,尤其當把魚放在砧上剁碎時,那時的痛苦,就好像自己化成了無數的身軀,同時在受一刀刀的碎身凌遲一般,她感覺實在無法忍受了,因此極力的狂亂掙扎,才大喊大叫的從夢中驚醒過來。

Page 85: 戒殺問

85

縣長夫人的夢魘 (7/7)

• 這時,剛好婢女進來稟告說:「夫人!魚丸已經做好了,可以起來用早餐了!」縣長夫人聽了,急忙命婢女將魚丸倒棄,而當回想起夢中情景時,仍不禁驚嚇得滿身大汗,因此就下令停止了生日宴會。

• 當縣長詢原因,她就將夢中的情形說出,從此後,這位縣長夫人就長期茹素,不再殺生了。

Page 86: 戒殺問

86

• 客曰:摻刀自割,固害慈心。若自人殺之,而我食之,有何不可? (摻,音閃,握持也 ) 

• 答曰:此掩耳盜鈴也。• 若謂自人殺之,即可嫁禍於人,則屈受官刑

者,但當怨隸人,不當怨官長矣。• 噫!物類可欺,自心可欺耶?

Page 87: 戒殺問

87

(白話譯文 )

• 問:親自拿刀殺生,確實有損慈悲之心。不過若是別人殺了,而我才吃,又有何不可呢?

•  • 答:你這叫做掩耳盜鈴呀,若是認為別人殺的,就可以嫁禍於人。那麼委屈受到用刑之人,是否應當埋怨執刑之人,而不應當埋怨下令用刑之官長呢。唉,畜生可以欺騙,然而可以欺騙得了自己的良心嗎?

Page 88: 戒殺問

88

食肉與殺同罪《楞伽經》中,佛對大慧說:

 『凡殺生者,多為人食,

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

Page 89: 戒殺問

89

龍子救難• 巢江水暴漲,尋復故道 (暴漲之水,尋舊水路而

流 ) 。有巨魚重萬斤,三日死,合郡食之,一老嫗獨不食。忽有老叟告曰:「此吾子也,不幸罹禍,吾厚報汝。若東門石龜目赤,汝急出城,城將陷矣。」嫗因日往視龜。有稚子訝之,嫗以實告。稚子偽以朱傅龜目,嫗見,急出城。遇一青衣童曰:「吾龍子也。」引嫗登山。而城果陷為湖。

• 【按】拒食眾生肉,終獲免劫。

Page 90: 戒殺問

90

• 客曰:放生固屬善舉,但所放之物,被人捕取,奈何?

• 答曰:捕者自捕,放者自放耳。• 譬如良醫療病,不能保將來之不死。• 譬如凶年設粥,不能保後曰之不飢。• 世間萬事皆然,何獨於放生而疑之?• 且子又安知,所放之物,盡為人捕,而無一生乎?

Page 91: 戒殺問

91

(白話譯文 )

• 問:放生固然是善舉,但是所放生之物,又會被人捕捉,這可怎麼辦?

• 答:捕捉的人隨他捕捉,放生的人還是照放。譬如良醫治病,並不能保證被治者將來不會死。又譬如飢荒時免費煮粥供飢民食,並不能保證飢民日後不會挨餓。世間萬事皆是如此,何以獨獨對放生有疑問。而且你又如何知道,所放生之物,都會再度被人捕捉,而沒有一個可以逃生的呢?

Page 92: 戒殺問

92

懺雲和尚放生癒痼疾• 懺雲和尚:『丙申春雲臥病岡山,經

久不愈。醫藥治療,營養滋補,靜攝調護,悉皆罔效,身心苦悶,不知所措,嗣承淨業道侶慈悲勸諭,謂若提倡放生,與衆行之當得早占勿藥云云,雲遂依勸言,先自放生,並向諸方提倡,經時不久,頑強痼疾霍然痊愈。』

Page 93: 戒殺問

93

懺雲老和尚• 釋懺雲( 1915年-

2009年),俗姓曹,法名成空,東北人。精持戒律,宣揚淨宗,創建蓮因寺 (埔里 )。

• 是台灣佛教界享譽盛名的法師,信眾皆尊稱他為「懺公」。

Page 94: 戒殺問

94

• 客曰:行善以立心為主,心苟善矣,何須戒殺?

• 答曰:何哉?• 爾所謂善心者,為口腹之娛,使物類受彌天之苦,天下凶毒心,莫此為甚矣!試問善心,更在何處?

• 孟子曰:人也者,仁也。仁則不殺,殺則不仁,天下斷無好殺之仁人也!

Page 95: 戒殺問

95

(白話譯文 )

• 問:行善重要在心地上論,只要心善就好,何必戒殺呢?

• 答:作這是說的什麼話呀,你所謂的善心,是為了自己的口腹之娛,而使畜生受到彌天之苦。天下凶毒之心,沒有能超過這種心的了。請問,你的善心何在?孟子說:「所謂人類,就是仁慈之意。」有仁慈之心,則不會殺生,殺生則非仁慈。天下斷無好殺生的仁人君子。

Page 96: 戒殺問

96

真善

• 道家云:『千善萬善,不戒殺生,不為真善。』

• 又云:『食榖者慧。』

Page 97: 戒殺問

97

《金剛心總持論‧第四十二章》

何謂好心

Page 98: 戒殺問

98

或云:心好就好何必求道?

• 一般人常說:心好就好何必求道?心好就好何必修道?

• 其實,他真的好心嗎?

Page 99: 戒殺問

99

文殊菩薩問佛:

「如何是好心 ? 」

Page 100: 戒殺問

100

佛言:好心二字,無人行得。• 佛說:好心二字,沒有人做得到。• 若真正能做到「好心」,則為佛、菩薩,已非凡人境界。

Page 101: 戒殺問

101

好心二字,無人行得。

• 《聖經‧路加福音》:『除了 神一位外,再沒有良善的。』( 18-19 )

• 『 No one is good but One, that is, God.』

Page 102: 戒殺問

102

若是好心,給事他人,不求果報。供養他人,不求福報。利益他人,不求恩報。乃至下心,滿人心願。

Page 103: 戒殺問

103

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救能救。不擇冤親,平等濟度,真實能行,非但口說。

Page 104: 戒殺問

104

愚人口說好心,心無慈善。賢人常行好心,口不自言,

但念利濟他人,不求自己名望,是名好心。

若是捨寸而求尺,種少而望多者,

是不好心也。

Page 105: 戒殺問

105

• 客曰:吾則無可無不可,非戒殺,非不戒殺,置之無心而已。

• 答曰:無心戒之,未必有功。• 無心殺之,何能無罪?• 譬如寇盜劫掠他家,飛矢誤中於汝,汝能諒其無心乎?

Page 106: 戒殺問

106

(白話譯文 )

• 問:我是無可無不可,不一定非要戒殺,也不一定非不戒殺。反正我以無心來看待戒殺。

• 答:以無心之心來戒殺,不一定有功德。而雖然無心,卻殺了生,豈能無罪呢?譬如流寇盜賊,去搶劫別人的家,他的箭誤中了你,你能原諒他的無心嗎?

Page 107: 戒殺問

107

薄拘羅戒殺得五不死

Page 108: 戒殺問

108

薄拘羅─五不死• 薄拘羅過去生中曾持不殺生戒,故有五種福報。• 他剛出世,就會哈哈笑,母見之,極為驚怕,疑為妖怪,竟將他放進一鍋滾油內,想以熱油將他燒死,但不成功。接著又將他放人熱水,想將他煮熟,但又失敗。她依然不死心,將嬰兒丟入深海中,但他依然未被淹死。忽然,有隻鱷魚游近,一口吞下嬰兒,此為活吞,故亦謂之魚咬不死。此鱷魚被一漁夫網起,並剖開其腹。漁夫驚見小孩安然於魚腹內,漁夫暗自慶幸,手刃鱷魚時,未有累及嬰孩,故謂之刀割不死。薄拘羅的五不死即(一)火燒不死、(二)水煮不死、(三)海淹不死、(四)魚咬下死、(五)刀割不死,亦即持不殺生戒之五種福報。

Page 109: 戒殺問

109

• 客曰:物類烹割,彼罪難逃。我縱不殺,必有殺之者,殺之何害?

• 答曰:物罪固不可逃矣!己罪獨不可逃乎?• 因物罪不可逃而殺之,與彼同受不可逃之罪矣!

• 相噉相殺,理有必然。• 人奈何處可逃之地,不思早自逃乎?

Page 110: 戒殺問

110

(白話譯文 )

• 問:畜生被殺被烹煮,是牠們自己罪業難逃。縱然我不殺牠,也還是會有人殺牠呀,所以殺牠們有何損害?

• 答:畜生自己的罪業固然不可能逃脫,而我們自己的罪業,難道不能逃嗎。如果你以為畜生罪業該死不可逃,你因此而殺牠,那麼你就和牠一樣,同樣受不可逃之罪業了。彼此相食相殺,有它必然的因果道理。而人處於可以逃脫的處境,為何不想早早逃脫呢。

Page 111: 戒殺問

111

• 客曰:世間物命,類多欠債,殺之何罪?

• 答曰:物命償債豈不誠然,但有對受殺果,不對受殺果之分耳。

• 對受殺果者,前世彼曾殺我,今冤對相逢,理當償我也。

• 不對受殺果者,前世他人,曾被其殺,今業報雖至,不當酬我也。

• 世人一宴之頃,牲肴數品。一臠之肉,細命百千。安得盡取對受者而殺之?

• 竊恐取償于前世者,手中希得一二,而借債於來生者,比比然也。

Page 112: 戒殺問

112

(白話譯文 )

• 問:世間畜生的被殺,大多是前世欠債的緣故,殺牠們有什麼罪過?

• 答:畜生被殺以償宿世債業是沒錯,不過其中有該被我殺,有不該被我殺的分別。該被我殺的是,前世他曾殺我,現在彼此相逢,照理他該償命於我。不該被我殺是說,前世他殺了別人,現在雖然業報到了,但卻不該償命於我。世人一頓宴飲,所殺的畜生品類和數量無數。一塊肉就不曉得有多少的微細生命,難道牠們全都應該償命於吃的人嗎。我想牠們之中,大概只有一、二個是該償前世之債的。吃牠們的人,等於是先欠債於來世。

Page 113: 戒殺問

113

• 客曰:不對受者,殺之固當有報。若對受者,一往一來,殺報已盡,庸何傷乎?

• 答曰:子不見世人相毆乎?此以杖來,彼以杖往,兩拳迭下如雨。曾見一往一來之後,各各斂手平心乎?

• 菩薩于未來因緣,洞若觀火,所以遇冤仇而不報也。

Page 114: 戒殺問

114

(白話譯文 )

• 問:與自己沒有冤對的,殺了牠固然應當會有報應。但是和自己有冤對的,彼此一往一來,相殺之報就互不再欠。這麼說來,殺有冤對的畜生,又有什麼關係呢?

• 答:你見過世人互相毆打的情形嗎?這邊用棍子打過去,那邊用棍子打過來。或者是彼此兩拳如下雨般不停的打下去。何曾見過兩人一來一往之後,各各都平心靜氣停手不打的呢。菩薩觀看未來的因緣,清楚得如同觀火般,所以即使遇到冤仇,也不回報。

Page 115: 戒殺問

115

• 客曰:佛言有生之屬,或多宿世父母六親,有何證據而作此說?

• 答曰:六道眾生無量劫來輪迴不已,即以一劫論,其數無量,安見目前有生之屬,與己無關耶?

Page 116: 戒殺問

116

(白話譯文 )

• 問:佛說凡是有生命的,大多是宿世的父母及親人,有什麼證據這麼說呢?

• 答:六道眾生無量劫來一直輪迴不已,就以一劫來講,和我們有關的眾生數量就多得數不清。因此,就以你目前所見到的眾生,怎知就與你無關連呢。

Page 117: 戒殺問

117

《金剛心總持論‧第四十三愚智迷悟》云:

愚人心暗,不識高低,不知有天堂地獄,不信有罪福輪迴。一向貪花戀酒,殺生害命而供口腹,

一生之中,殺害百千萬億眾生身,借下百千萬億性命債,

輪迴相遇,遞相食噉,無有了期。何以故?

Page 118: 戒殺問

118

一切牛,馬、豬、羊,畜生之類,皆是累世冤親,善惡眷屬,

墮入輪迴,改頭換面,來作畜生。愚人殺食,

即殺自己眷屬身,即食自己眷屬肉。

此遭彼殺,彼遭此殺,輪迴路上,親疏不知,相殺相食,無有休息,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Page 119: 戒殺問

119

• 《梵網經》:『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

Page 120: 戒殺問

120

• 《楞伽經》:『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於中取之而食。』

Page 121: 戒殺問

121

(原文 )

• 余曾見劉道源為蓬溪令。解官歸。宿秦氏家。夢一婦泣曰。吾乃秦之妻也。因捶殺一婢。冥官處我以死。乃罰為羊。今現在欄中。明日將殺以享君矣。劉急白之。亡不及救。舉家大慟。嗚呼。世之類此者亦多矣。肉眼人見不到耳。悲夫。

Page 122: 戒殺問

122

(白話譯文 )

• 我親自見聞下面這件事。蓬溪令劉道源退休回老家,歸途中借住一位秦姓人家裡。晚上他夢見一位婦女哭著向他說,她本是這家主人的妻子,因為生前打死過一名婢女,因此地府的官吏判她死罪,罰她投胎為羊,現在正在羊欄裡,明天就要被殺來招待客人您了。劉道源趕緊告訴主人這件事,但已經來不及了,秦家人傷心不已。唉,世界上這類事情多得很,只是肉眼凡夫看不到而已,可悲呀。

Page 123: 戒殺問

123

輪迴故事 ---夫殺羊妻• 劉道原,為蓬溪令,解官,宿秦氏家。• 夢一婦泣訴曰:「吾乃秦之妻也,曾捶殺一妾,冥官處我以死,乃罰為羊。今現在欄中,明日將殺以享君。死固不惜,但腹中有羔。若因吾而死,則吾罪愈重耳。」 (羔,音高,小羊也。 )

• 劉待旦言之,則已宰矣。舉家大慟,納羔於腹而葬之。(見《廣仁錄》)

Page 124: 戒殺問

124

現世變豬• 咸豐三年。浙江紹興府有黎氏子。無惡不作。現生 (活生生的 )變為豬。其家送至雲棲下院放生。許蔭庭司馬親見之。

Page 125: 戒殺問

125

(白話譯文 )

• 咸豐三年,浙江紹興府有個姓黎的,無惡不作,結果活生生從人就變成了一頭豬,他的家人就把他送到雲棲寺的下院去放生,這是許蔭庭司馬親自見到的事。

Page 126: 戒殺問

126

打罵母親變狗的現世報應• 此婦人是住在緬甸國士杆省蒙亞縣某村,是住在緬甸的印度僑民,原因為:其母親正在家佛堂禮佛時,該婦和其母談話,其母因靜心禮佛,未及時回答,該婦便發怒打她媽幾嘴吧,她媽也不理,仍然繼續拜佛,該婦更怒上加怒,再用腳踢她媽,她媽仍不理,還是專心拜佛,霎時該婦便忽然自然將衣服脫光,口吐白沫,亂吼亂叫,一下便爬在地上,等她母親拜完佛轉身看見時,頃刻變成狗樣,後家人不敢再留她,就把她送到仰光市動物園。 注:此事發生在二 OO 五年九月前後。該婦已是生育三個孩子的母親。

Page 127: 戒殺問

127

鞭馬鞭親• 唐並州文水縣李信,為隆政府衛士。顯慶某年冬,乘赤驥馬,並帶驥駒一匹,隨例往朔州赴蕃。時風雪嚴凝,行十余里,馬不能進。信鞭之數十,馬遂作人語,謂信曰:「我是汝母,為生前背汝父,將石餘米付幼女,故今獲報。此駒即汝妹也,亦為償債耳!」

• 信聞之,不勝悲泣,乃躬負鞍轡,告之曰:「信是我母,當自行歸家!」馬遂前行至家。信兄弟乃別作廠室養飼,有同事母。常為其齋僧禮懺,合門精進修持。

• 時工部侍郎溫無隱,岐州司法張金停,俱以丁艱在家,聞而駭異,就家詢之,見馬猶在云。(《冥報拾遺》)

Page 128: 戒殺問

128

賣豬賣子 (1/3)• 隋大業八年,宜州皇甫遷,曾竊母錢六十文,母索錢不得,舉家盡遭鞭撻。明年遷亡,託胎其家豬腹中,豬稍長,賣於遠村社主家,得錢六百文。

• 是夜,其妻方睡,即夢豬云:「吾是汝夫,為取母錢六十,累合家拷打,罰為豬,不意被汝賣去,幸速贖我,稍遲則被宰矣!」

• 妻覺,猶不甚信,少頃睡去,復夢如初,其情轉迫。乃披衣叩姑門,而姑坐起已久,各述所夢而同。

Page 129: 戒殺問

129

賣豬賣子 (2/3)• 時已半夜,而社主尚遠三十里。• 其母恐不肯贖,乃以錢一千二百文,命長男並遷之子同往。

• 社主因社期已迫,堅拒不允。乘夜仰有勢力者強贖之,社主乃放豬歸。

• 道經曠野,兄語豬云:「審是吾弟,可先行。」豬即先行到家。

Page 130: 戒殺問

130

賣豬賣子 (3/3)

• 其後鄰里共為嘲笑,子女恥之,乃私告曰:「吾父如此,累兒女何以見人!父向與徐某甚厚,盍往其家,吾等送食可也。」

• 豬聞之,涕淚交流,搖尾竟往徐家,相去四十里。大業十一年,豬遂死於其處。

(《冥報記》)

• 〔按〕改頭換面,一家不識矣,所以六親畢竟是空。

Page 131: 戒殺問

131

放豚放兒• 晉杜永平,梓潼涪 (音福 )人也,家巨富,有子十歲,名天保,甚愛念之。

• 太元三年,暴亡。未幾,家中母豬生五子,一最肥,將殺以饋官禮。

• 有一比丘,忽謂杜曰:「此豚是君兒也,何相去百餘日,而遂忘耶?」言訖,但聞香氣累日,遂放此豚,憐而養之。(《法苑珠林》)

Page 132: 戒殺問

132

輪迴生死的故事---殺父、娶母、供養怨家

Page 133: 戒殺問

133

輪迴生死的故事---殺父、娶母、供養怨家 (1/3)

• 《法句喻經》中說:當年,舍衛國有一婆羅門很富裕,但性格慳貪,每次吃飯時,都要關緊大門。

• 有一天,他家煮雞吃,夫妻倆關著門一起享受美味。小孩坐在二人中間,他們不時地夾雞肉給小孩吃。

Page 134: 戒殺問

134

輪迴生死的故事---殺父、娶母、供養怨家 (2/3)

• 佛陀知道此人以宿世的福德,到了應該度脫的時候。於是,佛化現成一個沙門,直接出現在他們面前。

• 婆羅門看見後,生氣地說:「你這個道人真是無恥,為什麼跑到我們家裏?」

• 沙門說:「是你自己愚癡,你殺父、娶母、供養怨家,怎麼反而說道人無恥呢?」

• 婆羅門不明白這句話的含意,便詢問原因。

Page 135: 戒殺問

135

輪迴生死的故事---殺父、娶母、供養怨家 (3/3)

• 沙門說:「餐桌上的雞,是你前世的父親。因為他性格慳貪,所以常常墮為雞身受苦。這小孩前世是羅剎鬼,你前世常被他損害。你們之間的宿業未了,所以他又來投胎當你的小孩,讓你償還宿債。你現在的妻子是你前世的母親,她對你感情深厚,所以今世又轉為你的妻子。這種輪轉的戲劇,愚人不知,只有道人看得清楚。」

• 佛陀顯現威神,讓婆羅門看見自己的宿命之後,婆羅門便懺悔受戒。

• 佛為他說法後,他就證了初果。

Page 136: 戒殺問

136

眾生之父母• 佛言有生之屬,或多宿世父母六親。• 夫人一世,即有一世之父母六親。• 無始以來至今日,託生之數,滿一恒河沙,則有一恒河沙之父母六親,

• 滿百千恒河沙,則有百千恒河沙之父母六親。

• 豈可妄殺?

Page 137: 戒殺問

六道輪迴投胎的實證◎Subject: 2007 年 8月烏克蘭一隻母狗生出人型嬰兒  ( 附照片 )有點驚悚 ...請勿在用餐時間觀看這是真的嗎 ?◎烏克蘭一隻母狗生出人型嬰兒◎近日烏克蘭日托米爾州政府向新聞媒體公佈了該州發生於 2007年 8月的一件怪事並尋求生物學家和動物學家的幫助該事件已經在當地引起了震動 ...六道輪迴投胎的實證狗媽媽怎麼好像很無奈 ...做錯了甚麼事一樣

137

Page 138: 戒殺問

138

Page 139: 戒殺問

139

Page 140: 戒殺問

140

Page 141: 戒殺問

141

Page 142: 戒殺問

142

疑律師轉世 以國法庭判狗死更新日期 :2011/06/18 14:50 陳 蓉 

• (法新社耶路撒冷 17日電) 以色列新聞網站 Ynet今天報導, 1隻狗由於被懷疑是 20年前侮辱猶太教法庭的律師投胎轉世,被這個法庭處以亂石砸死的極刑。

• 根據 Ynet,在耶路撒冷米許林(Meas Shearim)附近極端正統猶太教地區, 1隻大狗闖入金融事務法院,嚇壞法官及原告。

• 雖然想把牠趕出法院,但這隻獵犬就是不動。• 其中 1名法官猛然想起, 20年前 1名律師曾在此侮辱法官,受到法庭詛咒。

• 當時律師被詛咒靈魂附身在狗身上;狗在傳統猶太教被視為不潔淨的動物。

• 1名法官覺得被冒犯,判處這隻狗由當地孩童以亂石砸死。• 不過這隻狗僥倖逃脫。• 動物福利組織為此向警方投訴,法院負責人極力否認,不過 1名法院高層向媒體證實確有此事。(譯者:中央社陳蓉)

Page 143: 戒殺問

143

因果輪迴之事,歷歷在前,

無知者不識、不信爾。

Page 144: 戒殺問

144

• 客曰:見人殺生及捕魚鳥者,雖發救度之願,而力不從心,奈何?

• 答曰:見殺生者,默持一切神咒,或稱阿彌陀佛名號,代物發懺悔心,則被殺之物,自然受益。

• 見捕魚鳥者,專注其人,不起別念,默念『南無多寶如來』數十聲,魚鳥皆可逃網矣,此法屢試屢驗,萬勿輕忽。

• 【註】南無多寶如來 (持此佛名能令眾生脫離困厄 .若網 .若釣 .若補抓 . )• 聞多寶如來名號,能令眾生具足財寶,稱意所須,受用無盡。• 稱念多寶如來名號,能破一切諸鬼悋惡業,能使眾生具足一切世間、出世間財富。

• 此如來為《法華經》增益法的本尊,尤其是若有宣說《法華經》時,多寶如來必定從地湧出。

Page 145: 戒殺問

145

(白話譯文 )

• 問:見到有人殺生,或是有人捕魚捉鳥,雖然有心願救牠們,奈何力不從心呀。

• 答:見到有人殺生的時候,心裡要默念一切會的神咒,或是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並代替被殺之物發懺悔心,那麼被殺之物,自然會得到利益。見到捕魚捉鳥的人,你就把心念專注在此人身上,心無雜念的默念南無多寶如來幾十聲,那麼那些魚鳥都可以逃脫被網捕的命運。此法非常靈驗,千萬不要輕忽。

Page 146: 戒殺問

146

南無多寶如來• 南無多寶如來 , 雙羽虛合掌胸前蓮華狀

• 若聞多寶如來名號,能令眾生具足財寶,稱意所須,受用無盡。

• 持此佛名能令眾生脫離困厄,若網、若釣,若補抓。

• 由稱念多寶如來名號加持故,能破一切諸鬼多生已來慳悋惡業,即得福德圓滿。

Page 147: 戒殺問

147

七如來名號功德 • 南無多寶如來 (持此佛名能令眾生脫離困厄 .若網 .若釣 .若補抓 . )

• 南無寶勝如來 (又稱 . 寶髻如來 ) (持此佛名能令聞者往生三十三天 .不落惡道 . )

• 南無妙色身如來(持此佛名所生之處色相端嚴眾生喜見 . )

• 南無廣博身如來 . (持此佛名所生之處勇猛大力 .身相高廣 . )

• 南無離佈畏如來 .(持此佛名 .現生 .來生 .離諸恐畏 .障難 .)

• 南無甘露王如來 .(持此佛名能得如來清涼法水滌諸塵垢 .令諸眾生得法甘露 .)(若餓鬼眾生聞此佛名猛火消滅 .得清涼甘露之水 .)

•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至心專持此佛名絕不墮惡道 .直至菩提不退轉 .現生安穩吉祥 .命終得生東方淨琉璃世

界 .)

Page 148: 戒殺問

148

• 客曰:禱神者,或求生子延壽,或求功名財貨,舍牲畜無以明敬,奈何?

• 答曰:天地神明,好生惡殺。• 使物類無子而求子,減壽以求壽,喪命而求名利,無論天理不容,自心亦大不忍矣。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Page 149: 戒殺問

149

(白話譯文 )

• 問:求神的人,有為求生兒子,求延壽命,有為求功名或求發財。如果不殺牲口祭祀的話,如何能表明敬意而獲得所求呢?

• 答:天地間的神明,都是好生惡殺的。殺畜生讓畜生無兒子以求自己得兒子,減畜生的壽命來求延長自己的壽命,殺取畜生的生命而求取自己的功名利祿。這種行為不要說天理所不容,而自己又如何忍心這麼做呢。這麼做,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Page 150: 戒殺問

150

祈禳不宜殺生• 世人有疾,殺生祀神以祈福佑。不思己之祀神,欲免死而求生也,殺他命而延我命,逆天悖理莫甚於此矣!夫正直者為神,神其有私乎?命不可延而殺業俱在,種種淫祀亦復類是。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嘆息者六也。 ( 《蓮池大師戒殺文‧第六》 )

Page 151: 戒殺問

造作淫祠• 世有無知之輩,遇三寶福田不肯佈施,而於鬼神廟宇 ,輒欣然創造者,良由正眼未開耳。一祠既成,書其上棟曰某年某月某建,彼且洋洋自得,以為我財施作福。

• 嗚呼!豈知自此之後,大則豬羊鹿兔,小則雞鴨魚蝦,哀鳴於白刃之下,跳躑於鑊湯中者不知幾千萬萬乎!所謂天堂未就地獄先成也。

• 孔子曰:「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大哉聖訓,不異金口親宣矣。

151

Page 152: 戒殺問

152

放生得子• 元朝一富商求子,聞太岳真人召仙判事有

驗,因往叩之。判云:「汝前生殺業多,使物類不能保有子孫,故得斯報。今放滿八百萬生靈,方可贖罪。若誤傷一蟲,須放百靈以準之。挽回造化,是為第一。」商即立誓戒殺,捐資放生。未幾,得一子,以孝廉出仕焉。(見《廣仁錄》)

• 〔按〕《華嚴經》云:「殺業之報,能令眾生墮於三途。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

Page 153: 戒殺問

祀天遇佛 ---佛說因果 (1/2)• 佛世有一國王,名曰和墨。奉事外道,舉國信邪,殺生祭祀。王母寢病,經久不瘥,召婆羅門問故。

• 答言:「星宿倒錯,陰陽不調,故使然耳。」• 王言:「作何方便,使得除愈?」• 答言:「當備牛馬豬羊百頭,殺以祀天,然後乃瘥。」

• 王即如數牽就祭壇。佛懷大慈,愍王愚迷,往詣王所。王遙見佛,為佛作禮,白佛言:「母病經久,今欲祀天,為母請命。」

153

Page 154: 戒殺問

祀天遇佛 ---佛說因果 (2/2)

• 佛言:「欲得穀食,當行種田;欲得大富,當行布施;欲得長壽,當行大慈;欲得智慧,當行學問。行此四事,隨其所種,得其果實。祠祀淫亂,以邪為正,殺生求生,去生道遠。 ( 已經遠離長生之道矣 )  」

• 佛即放大光明,遍照天地。王聞法睹光,慚愧悔過,遂不祀天。母聞情悅,所患消除。王於是後,信敬三寶,愛民如子,常行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五穀豐登。(載《法句經》)

154

Page 155: 戒殺問

155

殺生求福• 《法句經‧述千品第十七》云:

殺生求福,去福遠矣。正使百劫,懃苦盡殺,普天豬羊,持用禱祀,罪如須彌,福無芥子,徒自費喪,豈不惑哉。

Page 156: 戒殺問

156

禱樹變羊• 佛世有一老人,其家頗富。忽思食肉,指田頭樹告其子曰:「吾家薄有產業,由此樹神恩福所致,可於群羊中殺一以祭。」諸子從之。尋即殺羊,禱於此樹,復於樹下,立一神祠。

• 其後父死,即生己家群羊之中,時值諸子欲祀樹神,執而將殺,羊忽自言:「此樹無神,我於往日思食肉故,妄使汝祀,與汝同食,不謂償債我獨先之。 」

• 時有羅漢乞食,以神通力令諸子皆見其父,遂毀此樹,悔過修福,不復殺生。

• (載《雜寶藏經》第七卷)

Page 157: 戒殺問

157

救物同登• 會稽陶石梁,與張芝亭過大善寺,放鱔魚數萬。其秋,陶夢神云:「汝未該中,緣放生,得早一科。」榜發而驗。因曰:「事賴芝亭贊成,奈何功獨歸吾?」數日,南京錄至,張亦中試。 (見《廣慈編》)

• 〔按〕邇來惡俗,有應鄉會試者,親友必合貲祈禱,所殺無算。名為保福,實為造罪,高明者其痛絕之。

• LCC:求功名不可殺生,反當戒殺放生。

Page 158: 戒殺問

158

客曰:凡持齋者,祭可用素。若出自食肉之家,慢神甚矣?

• 答曰:《易》有云:『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 《傳》有云:『澗溪沼沚之毛,蘋繁蘊藻之菜,可薦于鬼神。』

• 豈在天之靈,而與人爭肉食耶?

• 【註】澗:山間小水流。溪:山谷或平原之水流。同谿,山谷大水渠也。沼:形狀灣曲的水池。沚:水中小洲。蘋:水草,古祭品,亦指田字草。繁:同蘩,即白蒿,古祭品。蘩縷,鵝腸菜。蘊:同蕰,聚生水草。藻:水草總稱。

Page 159: 戒殺問

159

田字草

• 蘋:水草,古祭品,亦指田字草。• (上圖為曹志安所攝 )

Page 160: 戒殺問

160

(白話譯文 )

• 問:平常持齋的人,祭祀當然可以用素的。如果平常吃肉的人,用素祭神,豈不是慢瀆神明了?

• 答:易經上說:「東邊的人家特別殺牛來祭祀,不如西邊的人家,平時的日常祭拜來得有實際的福報。」左傳上說:「山澗溪邊沼澤沚岸的植物,及蘋繁蘊藻的菜,都是可以供養鬼神的。」難道在天之靈的神明,會和人爭肉吃不成?

Page 161: 戒殺問

161

(既濟 )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 牛,祭之盛者也。禴,音岳,殷春之祭也,祭之薄者也。

• 居既濟之時,而處尊位,物皆盛矣,將何為焉?其所務者,祭祀而已。

• 祭祀之盛,莫盛脩德,故『沼沚之毛,蘋蘩之菜,可羞於鬼神。』

• 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假有東鄰不能脩德,雖復殺牛至盛,不為鬼神歆饗;不如我西鄰禴祭雖薄,能脩其德,故神明降福,故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也。

Page 162: 戒殺問

162

《傳》有云:『澗溪沼沚之毛,蘋繁蘊藻之菜,可薦于鬼神。』

• 《左傳》說,“澗谿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 《禮運》鄭玄注:“物雖質略,有齊敬之心,則可以薦羞於鬼神,鬼神饗德不饗味也。”

• 朱子在《家禮》中說,“凡祭,主于盡愛敬之誠而已。”

Page 163: 戒殺問

163

殺生祠祀,不得其福,天神不食,殺者得罪。

• 佛在中本起經裏說:「殺生祠祀,不得其福,天神不食,殺者得罪。」

• 為何天神不食?因為天神在天上住的是七寶飾成的宮殿,吃的是天廚妙味,自然而有。怎麼會放棄天上甘露般的美食不吃,反而來吃你準備的又腥臊、又骯髒、又粗陋的畜生之肉。

• 天神既不來食,自然也求不到所要的福,反而須承擔殺生的重罪,真是何苦來哉!

Page 164: 戒殺問

164

殺生祭神拜天之惡報• 一鬼問目犍連尊者道:「尊者!我常常被一些兇猛的大狗,噉食我的身體,肉吃盡時,風吹骨頭,又再復生。不知是何因緣,使我受如此苦報?」

• 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定力觀察三世因果,即刻告訴此鬼說道:

「因為你先世殺害雞鴨豬羊,祭神拜天,所以受此報應。」

Page 165: 戒殺問

165

火狗地獄• 火狗地獄,正法念處經云:「若人說法,依惡見論,以因譬喻,一切不實。不顧一切,投崖自殺,無正善戒。彼人以是惡業因緣,身壞命終,墮在黑繩大地獄中,生等喚處,受大苦惱。彼等極苦,舉在險崖,無量由旬,熱炎黑繩,束縛繫已,然後推之,墮利鐵刀熱地之上,鐵炎牙狗,之所噉食。一切身分,分分分離。唱聲吼喚,無有救者,無有護者,無所歸訴,無有安慰,令離苦者。」起世經云:「灰河兩岸之上,所有諸狗,其身煙黑,垢污可畏。睚□嗥吠,出大惡聲。噉彼地獄,眾生身分。舉體支節,所有肌肉,段段齧食,不令遺餘。彼人在中,受嚴切苦,乃至受於最極重苦,未得命終,乃至未盡惡不善業;往昔人身及非人身,有所作者,一切具受。」修行道地經亦云:「於是鐵葉大地獄中,便自然生眾狗,正黑或白者,走來喚吼,欲喫罪人。罪人悲哭,避之而藏,或有四散,或怖不動。狗走及之,便捉罪人,斷頭飲血,次噉肉髓。由於往昔,多殺生故。」

Page 166: 戒殺問

166

• 客曰:血食之神,復墮地獄,信有之乎?

• 答曰:宿世正直,故為神明。• 就正直中,慈心勝者,不受血食。• 正直中,嗔心勝者,必受血食。• 慈心勝者,慧勝於福,報滿不至沈淪。• 瞋心勝者,福勝於慧,報滿難免墮落。• 可知上天好生不獨人,宜體之也。

Page 167: 戒殺問

167

(白話譯文 )

• 問:接受血食祭祀的神明,會墮落地獄,有這種事嗎?

• 答:能作神明,是由於宿世正直的緣故。在這些正直的神明之中,比較有慈悲心的,是不會接受血食祀祭的。嗔心比較重的神明,則必定接受血食祭祀。有慈悲心的神明,智慧勝過福報,所以神明業報期滿之後,不會墮落惡道。嗔心重的神明,福報勝過智慧,神明業報期滿之後,難免會墮落惡道。所以要知道,上天希望眾生皆能生存,不獨只希望人類不被殺而已,要仔細體會這點。

Page 168: 戒殺問

168

《金剛心總持論‧ 第三十破齋犯戒》

文殊菩薩問佛:

「或有善男子、善女人,一生齋戒,種諸善根,老來顛倒,破齋犯戒,

得何福報 ? 」

Page 169: 戒殺問

169

世尊曰:

此等眾生,雖有善根,無大願力,無正知見,遠離明師,漏失前功,六賊返轉,劫自功德,心生顛倒,不成佛道。

Page 170: 戒殺問

170

其中或有單犯食肉,必落神道,

上品鬼王,中品夜叉,下品羅剎,受人祭拜,福盡氣消,隨業輪迴,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註】夜叉:華譯捷疾鬼,這種鬼能夠在空中飛行。

Page 171: 戒殺問

171

羅剎• 羅剎:惡鬼的總名。• 男的叫羅剎娑,女的叫羅剎私;• 或飛空,或地行,喜歡食人的血肉。

Page 172: 戒殺問

172

佛弟子不食肉《涅槃經》中說:

『迦葉!我從今日,制諸弟子,

不得復食一切肉也。』

Page 173: 戒殺問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

下品當為地行羅剎。 (楞嚴經 )

• 縱然有多少智慧,指世間智慧,即世智辯聰。修禪定有功夫,得到境界現前,但如不斷殺業,必定墮落神道。

• 上品之人就成為大力鬼,即是天行夜叉,• 中品為飛行夜叉,諸鬼神,如山林城鬼魅,• 下品就為地行羅剎,即噉人精氣的羅剎鬼。

(宣化上人 ) 173

Page 174: 戒殺問

174

• 客曰:為祀神殺生,固知不可矣。為養親殺生,不知亦有罪否?

• 答曰:殆有甚焉。• 《禮》有云:善則歸親,過則歸己,人子之道也。

• 己則不殺,獨為養親而殺,是歸過于親矣,於心忍乎?

• 或不得已,用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己殺)及自死肉奉之,是或兩全之道也。

• 《家範‧卷五》:『孝子善則稱親,過則歸己。』

Page 175: 戒殺問

175

(白話譯文 )

• 問:現在知道為了祭祀神明而殺生是不可以的,那麼為了奉養雙親而殺生,不知道是否有罪過?

• 答:罪過更大。禮記上說:「好的都要給雙親,壞的都要給自己,這是為人子女的規矩。」我們自己不殺生,卻單為了奉養雙親而殺生,這是把罪過都給雙親了,於心何忍呢。如果不得已的話,就用三淨肉(不親見畜生被殺,不聽聞畜生被殺時之哀號,不特別為自己殺)或畜生自然死亡之肉,來奉養雙親,或者是兩全之法。

Page 176: 戒殺問

176

五淨肉• 五種的淨肉,即不見殺、不聞殺聲、不是我殺、自己死的、鳥獸吃剩的。

• 一、不見殺:沒當場見到被宰殺的慘狀• 二、不聞殺聲:沒當場聽到被宰殺時淒慘的叫聲• 三、不是自己殺的• 四、自己死的• 五、鳥獸吃剩的• 總而言之,不是被宰殺的可以方便食用,雖然不是自己殺的,也沒見到被宰殺或聽到被宰殺的慘叫聲,但是你不殺伯仁,伯仁是因你而死,怎麼能說吃被宰殺的肉是沒有惡業的呢 ?

Page 177: 戒殺問

177

五淨肉• 佛云:「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楞嚴經》

Page 178: 戒殺問

178

殺生食肉是大羅剎 • 《楞嚴經》云:『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 皆大羅剎,報終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 【註】羅剎:食人之鬼。

Page 179: 戒殺問

179

啖肉者受全身潰爛報• 《餓鬼報應經》說:『尊者目鞬連,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洞見六道報應,善惡不爽。當時恆河水邊有一鬼問尊者:『我舉身潰爛,苦不堪忍,何罪所致?』

• 尊者答言:『汝為人時,喜啖諸肉,殺害眾生。今受華報,果報在地獄。』

• 這是為人時喜歡殺害食啖眾生,死墮餓鬼,受全身潰爛(人類烹煮的目的,就是使肉潰爛方便飲食)的華報,後再墮入地獄受種種刑苦。

Page 180: 戒殺問

180

比丘食肉• 佛預記說:『我涅槃後,無量百歲,當有比丘,貌像持律,貪嗜飲食,實非沙門,現沙門像,邪見熾盛,而作是言,如來聽我等食肉!』

Page 181: 戒殺問

181

謗言如來聽人食肉佛云:

『若有癡人,謗言如來聽人食肉,

當知是人,惡業所纏,必當永墮不饒益處。』

Page 182: 戒殺問

182

回教• 《可蘭經》第五章瑪懿代 (筵席 )云:『禁止你們的是,自死的、血、豬,以及絞死的、打死的、摔死的、碰死的、野獸吃過的、石上宰殺的、用籤子分割的,這是犯罪,不可以吃。』

• 穆罕默德之後,第一個先知說:「不要使你們的胃成為動物的墳墓。」

Page 183: 戒殺問

183

三淨肉在《大般槃經‧卷四》中,迦葉問佛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淨肉?」

佛陀的回答是︰

「是三種淨肉,隨事漸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

「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

Page 184: 戒殺問

184

佛戒食肉《入楞伽經》卷六,佛陀對大慧菩薩云︰

「我於諸處說遮十種,許三種者,是漸禁斷,令其修學。今此經中,自死他殺,凡是肉者一切悉斷。大慧,我不曾許弟子食肉,亦不現許,亦不當許。」

Page 185: 戒殺問

185

無方便食

《入楞伽經》云︰

「凡所有肉於一切沙門釋子皆不淨食,污清淨命,障聖道分,無有方便而可得食。...一切時一切肉,亦無方便而可得食。」

Page 186: 戒殺問

186

眾生皆親屬《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第八》:『大慧。菩薩摩訶薩。在在生處觀諸眾生皆是親屬。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應食一切肉。……大慧。食肉之人眾生見之悉皆驚怖。修慈心者云何食肉。……以食肉故一切障礙不得成就。是故菩薩欲利自他

不應食肉。』

Page 187: 戒殺問

187

黃庭堅戒殺詩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 元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 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須; 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

Page 188: 戒殺問

188

佛陀是不允許吃肉的

佛云︰「我不自食,不聽他食,是故我勸修菩薩行,歎不食肉,勸觀眾生應如一子,云何唱言,我聽食肉,我為弟子修三乘行者速得果故遮一切肉悉不聽食。」

Page 189: 戒殺問

殺生事母 ---愚孝害母• 在嘉興浙江,有一個人每天去找螃蟹,到市場去賣,賣了之後買一點米去供養母親。結果,母親在晚年的時候生病,這是果報現前了。

• 因為兒子常常捉螃蟹,捉螃蟹要用繩子綁螃蟹,所以她把綁螃蟹的繩吞到自己肚子裡去,自己還說造業的錢不這樣吞,就覺得很難過,吞下去覺得比較舒服一點,過了幾天就死了。

• 因此,孝子養親不能殺生,從事殺生行業來孝順母親,母親也沒有辦法得到善報。

189

Page 190: 戒殺問

190

《金剛心總持論》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孝順 ? 」

世尊曰:「

Page 191: 戒殺問

191

孝者,慈也。順者,不逆正理也。

有孝慈,不傷生而自活,不敢私而背公。尊重三寶,敬順二親,不醉不亂,無愛無憎,勸令合家,同修福慧。

內和外睦,上恭下敬,現在父母,心安體樂,過去父母,離苦昇天。是名:世間孝順男女。

Page 192: 戒殺問

192

若是日殺三牲,奉親祀祖, 皆與父母,加增罪業,

是大不孝。生前同造,死後同墮,父母冤親,相牽相連,成群作隊,同入輪迴,一失人身, 萬劫不復。

【註】牛、羊、豬,謂之三牲。

Page 193: 戒殺問

193

• 客曰:人子之報本,莫重於祭。父母生不持齋,沒而用素,不順乎親矣。

• 答曰:倘謂祖先藉祭而飽,則一歲設祭,不過數次,不其餒。

• 而若謂餒不餒不係乎此,則祭亦不過人子之心耳。豈宰割造業,而可謂盡心乎?

• 且孝子養親,猶需仁人之粟,殺物命而登鼎俎,累父母多生業障,何不仁如是?

Page 194: 戒殺問

194

(白話譯文 )

• 問:為人子女要報養育之恩,沒有比父母死後的祭祀更重要的了。要是父母生前不持齋,死後用素的祭祀,是否違逆了雙親之意呢?

• 答:如果說祖先要靠祭祀才能飽的話,那麼一年之中,不過才有幾次的祭祀,祖先豈不是要餓壞了。如果說祖先是否會餓壞,不在乎祭祀,那麼祭祀也只不過是為人子女的一點心意而已。宰割畜生這種造業之事,怎可說是盡心呢。而且孝子奉養雙親,尚需要你這位仁人君子的粟米才行。殺畜生性命而烹煮以享父母,是連累父母造多生的業障,怎能如此沒有仁愛之心呢。

Page 195: 戒殺問

195

•客曰:子孫設祭,祖宗來享乎?抑不來享乎?

• 答曰:據《中阿含經》說:祖宗若生鬼道,子孫能以精誠致之,則來享。

• 若在天道,以受樂故,不肯來享。• 若在三途,以受苦故,不能來享。• 若生人道,別有六親,不復來享。• 為子孫者,但當誠其意,敬其事,勿恣殺以

重亡者之過,勿忘齋以亂臨祭之心,斯可矣,不必問祖宗之來享否也。

Page 196: 戒殺問

196

(白話譯文 )

• 問:子孫的祭祀,祖先是真的來享用,抑或不來享用?

• 答:中阿含經裡說:「祖宗若是生在鬼道,子孫如果能以精誠之心啟請的話,就會來享用。若是生到天道,由於天道太快樂了,所以不肯來享用。若是生到三惡道裡,由於太苦之故,無法來享用。若是生在人道裡,他另外有親人,不可能來享用。」為人子孫的,只要祭祀時能誠心誠意,恭恭敬敬從事這樁事,不要任意殺生加重已故祖先的罪過。祭前持齋,祭時專心不亂,也就可以了,不必追問祖宗是否真的來享用。

Page 197: 戒殺問

197

• 客曰:梁武帝以麵為犧牲,作史者論為不血食之兆 (不以血食祭祀,為亡國之兆。國亡則祖先無血

食 )。故知祀先用素,非禮也。• 答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則仁可知。• 梁武帝殺六貴,灌壽陽城,是其不仁也。• 若以麵牲而論,則在神免血食之愆,在物獲全生之幸,

正其仁也。• 至於天下之失,乃國運使然耳。• 如以麵牲之故,則陳隋諸君,豈不用太牢?何亡之速耶?!

• 【註】犧牲:祭祀用之牛羊豕。• (公元 517年,梁武帝廢止宗廟牲牢,改素饌祭祀。 )• 陳:五代共 32年。隋:三代共 29年。梁:四代共 55年 (梁武帝 49年 )。

Page 198: 戒殺問

198

(白話譯文 )

• 問:梁武帝以麵來作犧牲,史家評論他不血食祭祀,是失國之徵兆。所以可見用素來祭祀,不合乎禮制。

•  • 答:人之所以會有過失,全在於各有偏袒。如能觀見自己的這種過失,那麼就能夠知道何謂仁了。梁武帝殺六貴,灌壽陽城,是他不仁慈之處。若以麵作犧牲而論,則神明可以免受血食之罪過,畜生可以獲得安樂不被殺的幸運,這正是梁武帝的仁慈之處。至於說丟失天下,那是國運使然。如果怪罪是以麵做犧牲之故,那麼陳朝隋朝的國君,都用牛羊豬三牲的太牢來祭祀,何以亡國如此之快速。

Page 199: 戒殺問

199

六貴• 揚州刺史始安王遙光、尚書令徐孝嗣、右僕射江祐、右將軍蕭坦之,侍中江祀、衛尉劉暄輪流值內省,分日帖敕,號稱“六貴”。

Page 200: 戒殺問

200

(原文 )

• 蓮大師曰。作俑者。象人以葬。孔子斥為無後。則象牲以祭。仁人猶不能滿焉。必欲舍似用真。何其忍哉。

• 按梁武帝即位後。斷酒禁肉。休民息兵。頻書大有 (常有記載為大有之年 )。自晉至隋。稱小康者。莫如梁武 (王夫之於《讀通鑑論》亦云:「梁氏享國

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 )。享國四十九年。壽八十有六。

• 厥後子孫仕唐。八葉宰相。史臣以其奉佛。沒其所長。任意詆毀。豈善善從長之意乎。

Page 201: 戒殺問

201

作俑者。象人以葬。孔子斥為無後。

•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孔子認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實與用真人陪葬無異,所以指責最初發明俑的 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

• 後世用以比喻首創惡例的人。

Page 202: 戒殺問

202

象牲以祭。仁人猶不能滿焉。• 以麵做牲畜之形以作為祭拜之物,仁慈之人 (孔子 )仍然認為不能滿意。

• (更何況用真實之物祭祀呢! )

Page 203: 戒殺問

203

(白話譯文 )

• 蓮池大師說:「始作俑者,以像人之形狀來陪葬,孔子還斥責為無後代之做法。」那麼以像畜生之麵牲來祭祀,你還不滿意,一定要捨棄而改用真的,真是何其忍心呀。

•  • 梁武帝即位之後,就斷食肉飲酒,休養生民止息兵事,連年豐收。從晉朝至隋朝,能稱為小康局面的,沒有人比得上梁武帝。他治國四十九年,活到八十六歲,後代子孫在唐朝做官的,有八人官至宰相。寫史之臣由於他敬信佛法,而故意隱沒他的長處,任意加以毀謗,這那裡是以善心來善學人之長處呢。

Page 204: 戒殺問

204

• 客曰:親朋在座,蔬食不可成歡。勝友相招,嘉餚方足明禮。為愛物而廢燕享,非通論也。

• 答曰:其人而為善士,則必喜我戒殺,而不嫉我之慢。其人而嫉我之慢,必養口體之小人,慢之亦無不可。冒重罪以奉他人之口,吾弗為之矣。

Page 205: 戒殺問

205

(白話譯文 )

• 問:宴請親戚朋友,如果請吃素的話大家會不高興。宴請知交同好的話,如果沒有嘉餚實在不成禮數。因此為了愛護畜生而廢棄以嘉餚燕享賓客,這種道理是說不通的。

•  • 答:如果是善心人士的話,一定會喜歡我戒殺而請他吃素,也不會認為我怠慢了他而生氣。如果因此而氣我怠慢了他,這種一定是貪圖口腹之欲的小人,怠慢他也無妨。甘冒殺生的重罪以討好別人的口腹,我是絕不會做的。

Page 206: 戒殺問

206

東坡宴客• 昔蘇東坡燕 (通宴 )客岐亭。以詩賦陳季常曰。我哀籃中蛤。開口護殘汁。又哀籃中魚。開口吐微濕。刳腸彼交 (通絞 )痛。過分我何得。相逢未寒溫。相勸此最急。不見盧懷慎。烝 (通蒸 )壺似烝鴨。坐客皆忍笑。髡 (音坤 )然發其冪 (遮蓋食物或餐具之布巾 )。不見王武子,每食刀几赤。琉璃載烝豚。中有人乳白。 (小豬身上還留

著人奶的乳汁。 )盧公信寒陋。衰鬢得滿幘。武子雖豪舉。未死神先泣。先生萬金璧。護此一蟻缺。一年成一夢。百歲真過客。君無廢此篇。嚴詩編杜集。

• 夫以東坡讌 (通宴 )集。尚殷殷戒殺如此。子又何疑於燕賓違俗耶。

• 陳季常:龍丘居士,妻柳月娥,懼內甚。蘇軾:『龍丘居士也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Page 207: 戒殺問

207

• 以前蘇東坡在岐亭燕客,寫了一首詩給陳季常說:「我哀憐菜籃中的蛤蜊,牠們開口透氣以護住身中殘汁。我又哀憐菜籃中的魚,牠開口吸氣以獲取些微的濕潤。魚被剖腸絞痛不已,做此過分之事,我何所得呢。因此一見面不先與你噓寒問暖,而先急著勸你要戒殺。宰相盧懷慎宴客時,蒸茶壺說是在蒸鴨,坐上客人皆忍住笑,而突然把蓋壺之巾揭起。相對的王武子平常之飲食,每餐必使砧板滿是鮮血,用琉璃器盛著蒸熟的小豬,小豬身上還留著人奶的乳汁。 。盧公確實貧寒簡陋,露於幘外之鬢髮已白。武子雖然日食山珍海味豪富無比,然而未死之前神明已先替他流淚哭泣。先生您的德行如萬金璧般珍貴,何不去掉此小小的缺點呢。歲歲年年如做夢般過去,這輩子豈不就像人間的過客嗎,請您不要刪除我這首詩,請把它編入詩集中。」

• 蘇東坡宴賓客,尚如此殷殷戒殺,你又何必疑惑以素食款待客人會違背習俗。

Page 208: 戒殺問

208

宋、蘇軾戒殺詩

 

口腹貪饕豈有窮,咽喉一過總成空,何如惜福留餘地,養得清虛樂在中。

Page 209: 戒殺問

209

多殺變豬• 正德中,南京孝廉某,家巨富。多殺生,常以三、四豬宴客。一夕,夢城隍神謂曰:「汝殺生無算,當先變為豬。」卒不戒。越半載,暴死。既殮,棺中有聲。啟視之,已化為豬矣。

•  • 〔按〕世間殺生,大約為宴客居多。獨不思密友良朋,當其飲我食我,

未嘗不稱為莫逆。至他日途遇,不過一謝而已。患難相恤者,千中希得一二。而三途之苦,已冥冥註定。安見閻羅殿上,可引某客以寬其罪耶?即如孝廉宴客,非不自謂豪俠多情。及屍化為豬,醜聲外播,斯時成何意興耶?

Page 210: 戒殺問

210

黑氣示災• 玉峰許某,富而好客。食務精美,所殺無數。順治乙酉,廚下忽有黑氣如車輪,繞庭一轉而滅。未幾,北兵陷城,家中四十口盡斃。(其友面述)

• 〔按〕富家中饋,乃大怨業藪也。地雖尋丈,然哀號望救者,恒於斯;母離子散者,恒於斯;剖腹刳腸,臠心拔肺者,恒於斯。積之久久,將見怨氣充塞,怒鬼悲啼,愁聲徹夜。或有現形為無頭者,或有現形為血身者,或有現形為閉目突目者,或有現形為搖頭鼓翅者;或作咯咯噴血之聲,或作啾啾忍痛之聲,或作唧唧受苦之聲。莫不切齒椎心,磨牙掉尾,各欲得怨對而甘心焉。是以天地靈祇,往來神鬼,錄名惡簿,生遭九橫,死墮三途,莫能救之。則中饋豈非大冤業藪乎?好客之士,甚無蹈此覆轍也。【註】中饋:廚房飲食之事。

Page 211: 戒殺問

211

膳減齡增 -----慈心増壽• 寺丞 (官名 )蕭震,夢人告以壽止十八。從父帥

蜀,蜀官以主帥履任,大設宴。震 (蕭震 )偶至庖,見繫牛,叩之,曰:「酒三行,例進玉箸羹。法取牸牛,烙鐵鑽乳,乳凝箸上以為饌。」震亟 (緊急 )白父,索食牌,判永免此味。是年十七歲。復夢神曰:「汝有陰德,不但免夭,可望期頤(百歲)。」後享年九十餘歲。(見《感應篇圖說》)

•  • 【註】牸,音字,雌性畜牲也。牸牛,牝牛也。• 〔按〕一臠既可以延壽,一臠即可以削壽矣。

Page 212: 戒殺問

212

宴客不宜殺生

• 良辰美景,賢主佳賓,蔬食菜羹,不妨清緻,何須廣殺生命,窮極肥甘,笙歌饜飫於林盤,宰割怨號於砧几。嗟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嘆息者五也。

( 《蓮池大師戒殺文‧第五》 )

【註】饜飫 ( 音燕玉,飽食也 )

Page 213: 戒殺問

213

蓮池大師戒殺文

Page 214: 戒殺問

214

世人食肉,咸謂理所應然,乃恣意殺生,廣積怨業,相習成俗,不自覺知。昔人有言,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是也。計其迷執,略有七條,

開列如左,餘可例推云。• 凡有知者必同體。人之食肉,大是怪事。然不以為怪者,良由家世襲而為常,鄰里比而成俗。習行既久,不覺其非,反以為是,又奚怪乎?今有殺人而食者,人必大駭而亟誅之,何也?不習行故也。使殺人無禁,行之數年,以人肉而供庖廚者遍於天下矣。故曰: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是也。

Page 215: 戒殺問

215

一曰生日不宜殺生。•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己身始誕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也。是日也,正宜戒殺持齋,廣行善事。庶使先亡考妣,早獲超升,現在椿萱,增延福壽。何得頓忘母難,殺害生靈,上貽累於親,下不利於己?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一也。

Page 216: 戒殺問

216

生日戒殺• 唐太宗萬乘之主,生日尚不為樂。• 田舍翁多收十斛粟,乃賀客盈門,歡宴累日,不知其可也。

• 今世有生日飯僧、誦經,修諸善事者,其賢乎哉!

Page 217: 戒殺問

217

二曰生子不宜殺生。• 凡人無子則悲,有子則喜。不思一切禽畜,亦各愛其子。慶我子生,令他子死,於心安乎?夫嬰孩始生,不為積福,而反殺生造業,亦太愚矣。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二也。

Page 218: 戒殺問

218

人畜雖殊,愛子之心一也• 一獵人暮夜大醉,視其幼子為獐,礪刃將殺之。妻泣諫不聽。竟剖其腹,出其腸,已而安寢。天明呼其子與入市鬻獐肉,妻哭曰:昨汝所殺者子也。其人舉身自擲,五內崩裂。噫!人畜雖殊,愛子之心一也,安可殺歟?

• 鬻,音玉,賣出也。

Page 219: 戒殺問

219

物各愛其命• 明末,蜀士劉道貞,客至,將割一雞,忽不見。

客坐良久。欲殺一鴨,忽又不見。索之,見同匿暗處。鴨以首推雞出,雞亦如之,相持甚力而無聲。劉悟,作《戒殺文》勸世。

• 辛酉七月,其友夢至文昌殿,帝君揭一紙示之,曰:「此劉生《戒殺文》也,今科中矣。」寤而語劉,劉不信。榜發,果符其言。

•  • 〔按〕禽獸與人,形體雖異,知覺實同。觀彼被執之時,驚走哀鳴,逾垣登屋,

與人類當王難被擒之時,父母傍徨莫措,妻孥攀援無從,異乎不異?觀彼臨刑之際,割一雞,則眾雞驚啼,屠一豕,則群豕不食,與人類當劫掠屠城之際,見父母血肉淋漓,妻孥節節支解,異乎不異?觀彼宰割之候,或五臟已刳,而口猶吐氣,或咽喉既斷,而眼未朦朧,與人類當臨欲命終之候,痛苦欠伸,點頭熟視,異乎不異?即雞鴨之私相推諉,世人當痛心而鏤骨矣!

Page 220: 戒殺問

220

三曰祭先不宜殺生。• 亡者忌辰,及春秋祭掃,俱當戒殺,以資冥福。殺生以祭,徒增業耳。夫八珍羅於前,安能起九泉之遺骨,而使之食乎?無益而有害,智者不為矣。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三也。

Page 221: 戒殺問

221

• 或曰梁武帝以麵為犧牲,世譏其使祖宗不血食。噫!血食未必珍,蔬食未必惡。為人子者,貴乎慎修其身,而不覆先宗祀,斯善矣,奚取於祀之必用血也?禴祭勝於殺牛,《易》垂明訓;牲養猶為不孝,聖有嘉謨;奚取於祀之必用血也?

• 謨,音磨,大計畫也。

Page 222: 戒殺問

222

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孝經》

【註】醜 , 眾也。——《爾雅》在醜夷不爭。——《禮記 ·曲禮》。

Page 223: 戒殺問

223

四曰婚禮不宜殺生。• 世間婚禮,自問名納采以至成婚,殺生不知其幾。夫婚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殺,理既逆矣。又婚禮吉禮也,吉日而用凶事,不亦慘乎?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四也。

Page 224: 戒殺問

224

婚不宜殺• 凡人結婚,必祝願夫妻偕老。爾願偕老,禽獸願先亡乎?

• 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 (未能眠也 ),思相離也。爾以相離為苦,禽獸以相離為樂乎?信乎婚之不宜殺矣!

Page 225: 戒殺問

225

五曰宴客不宜殺生。• 良辰美景,賢主佳賓,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須廣殺生命,窮極肥甘,笙歌饜飫於杯盤,宰割怨號於砧几。嗟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五也。

• 饜,音燕,飽足也。• 飫,音玉,家宴也,飽食也。

Page 226: 戒殺問

226

宴不宜殺• 若知盤中之物,從砧几怨號中來,則以彼極苦為我極歡,雖食亦不下咽矣。可不悲乎?

Page 227: 戒殺問

227

六曰祈禳不宜殺生。• 世人有疾,殺生祀神以祈福佑,不思己之祀神,欲免死而求生也。殺他命而延我命,逆天悖理,莫甚於此矣!夫正直者為神,神其有私乎?命不可延,而殺業具在。種種淫祀,亦復類是。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六也。

Page 228: 戒殺問

228

祈禳不宜殺• 《藥師經》云: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佑,欲冀延年,終不可得。所謂命不可延,殺業具在也。

• 種種淫祀,如殺生求子,殺生求財,殺生求官等,及其得子得財得官,皆本人分定,非鬼神所為也。偶爾滿願,遽謂有靈,信之彌堅,行之愈篤,邪見熾然,莫可救療。悲夫!

• 遽,音聚,遂、就也,急促也。

Page 229: 戒殺問

229

七曰營生不宜殺生。• 世人為衣食故,或畋獵,或漁捕,或屠宰牛羊豬犬等,以資生計。而我觀不作此業者,亦衣亦食,未必其凍餒而死也。殺生營生,神明所殛,以殺昌裕,百無一人。種地獄之深因,受來生之惡報,莫斯為甚矣,何苦而不別求生計乎?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七也。

• 餒,音ㄋㄟˇ,飢餓也,頹喪、腐爛、困乏也。

Page 230: 戒殺問

230

• 親見屠羊者垂死而口作羊鳴,賣鱔者將亡而頭如鱔齧。此二事近在鄰居,即非傳說。我勸世人,若無生計,寧丐食耳。造殺而生,不如忍饑而死也。籲,可不戒哉!

• 籲,音玉,為達某種要求而呼喊。如呼籲。例:「以哀籲天」。

Page 231: 戒殺問

231

• 客曰:伏羲制網罟,以佃以漁,然則伏羲非與?

• 答曰:洪荒之世,鳥獸繁殖,不為之防,人受其害。伏羲或教民禦之,而未明言食之也。

• 若謂教民殺生,吾恐漁舟無賴,皆為伏羲功臣。而解網縱禽,饋魚使畜諸聖賢,反開罪不淺矣。

• 【註】網罟:捕魚鳥之網。佃:打獵。漁:捕魚。

• 〔註〕捕魚網鳥,村夫童子皆能之,何待伏羲教詔?蓋洪荒之世,鳥獸繁殖,不為之防,人將大困,伏羲教民禦之,或未可知;否則或佃漁之事,興於伏羲之世,亦未可知。若謂其教人殺生,吾恐漁舟無賴,皆為伏羲功臣,而解網縱禽,饋魚使畜,反開罪不淺矣。

• 尸子曰:「伏羲之世,天下多獸,故教人以獵。」

Page 232: 戒殺問

232

(白話譯文 )

• 問:伏羲教人民製作網罟,教人民耕種捕漁,那麼伏羲是否不對了呢?

• 答:洪荒時代鳥獸繁殖得很快,如果不加以防範的話,人民會受到傷害。所以伏羲教人民要防禦,並未說要人民去捕食。若是認為伏羲教人民殺生的話,那麼漁夫之流豈非都成了功臣,而教人民解網放禽獸活命,買魚放生的聖賢,全都成罪人了嗎?那就得罪聖賢不淺了。

Page 233: 戒殺問

233

結繩網罟• 《周易‧繫辭下》:『(伏羲)作結繩而

為網罟,以佃以漁。』• 《屍子》云:『伏羲之世,天下多獸,教人以獵。』

Page 234: 戒殺問

234

伏羲氏

Page 235: 戒殺問

235

網開一面• 當成湯還只是夏朝的一個諸侯,有一天他出遊時,看見有人四面張網,並向天禱告說:「從天而下的,從地上出現的,或從四方來的禽獸,都投入我的羅網。」

• 湯見此情景,感嘆地說:「這樣網羅捕捉,其殘酷的手段是暴君夏桀所為。」

• 因此命他除掉三面獵網,留一面,並改祝詞為:「願向左的,往左逃,願向右的,往右逃,願上飛的,速往上飛,願往下逃的,速向下逃。只有命該絕的,才入我的網中。」

• 漢南的各諸侯聽說此事後,都讚道:「成湯之德連禽獸都能被恩澤,何況於人呢!」一時歸順者有三十六國。

Page 236: 戒殺問

236

饋魚使畜• 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熟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 ( 《孟子 · 萬章上》 )

• 【註】①鄭子產,春秋時期鄭國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時鄭國大夫公孫橋的字。②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畜:飼養。③圉圉焉(圉,音羽,困迫不舒暢也):疲乏無力,局促不舒展的樣子。 ⑤反命:覆命。⑥少:一會兒。 洋洋焉:形容魚在水中舒身擺尾的樣子。 ⑦悠然:行進迅速的樣子。 逝:往。指魚遊到池塘深處去了。⑧舍:放下。⑨以其方:指用合乎道理的事情。⑩罔(音網 )欺騙,矇騙。

Page 237: 戒殺問

237

• 以前有個人送活魚給鄭國的子產,子產就讓主管池塘的人把魚養在池塘裡。那個人卻把活魚烹煮來吃,而回報說:「(魚已經放進池塘裡了)它剛放進池塘裡時, 還一副病奄奄的樣子;沒一下子就慢慢搖著尾巴活動了起來;瞬間就在池裡游得不知去向。」子產說:「它去了它該去的地方了!它去了它該去的地方了!」

• 那個人從子產那裡出來後,說:「誰說子產聰明呢?我已經把魚煮來吃了,可是他還認為『它去了它該去的地方!它去了它該去的地方!」

• 因此,君子是可能被合乎情理的方法所欺騙的,但難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騙。 

Page 238: 戒殺問

238

• 客曰:孔子戒殺,不過不網不射宿耳,未嘗廢釣弋也。若並戒之,則仲尼不足法與?

• 答曰:此蓋極言聖人愛物之仁耳。• 以記事之書法而論,釣者所以引其不網;弋者

所以引其不射宿,非謂聖人真釣弋也。• 若謂因養與祭而釣弋,豈孔子蔬食飲水之風,

並非真樂?蔬食菜羹之祭,盡屬虛言乎?甚矣!測聖人者亦淺矣!

• 【註】弋:射出羽部繫有繩子的箭;打獵。例:弋不射宿。• 《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綱,繫網總繩也,引申為網。孔子不綱不射宿,惻隱之心及於禽獸矣。

Page 239: 戒殺問

239

(白話譯文 )• 問:孔子的戒殺,也只不過是不用網捕,不射正在睡眠之鳥獸而已。並未說不准釣魚、不准射鳥獸。若是你認為都不准的話,難道仲尼的法不足取嗎?

• 答:這是講聖人愛惜畜生類的最高仁德呀,就字面上來論,所謂釣魚是引申不用網來捕魚,射獵是引申不射夜宿之鳥獸。並不是說聖人真的釣魚射鳥獸。若是因為飲食與祭祀而去釣魚射獵,那麼孔子的吃蔬菜,飲涼水的風格,就不是他所謂真正的快樂了。而且孔子以蔬食菜羹來祭祀,難道都是假的嗎?唉,如此來測度聖人,未免太淺識了。

Page 240: 戒殺問

240

孔子蔬食飲水之風• 《論語‧述而》:『子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 孔子說:吃簡陋的食物,飲著沒煮過的涼水,彎曲著手肘當做枕頭,也樂在其中啊,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貴,這對我如同浮雲一般。

Page 241: 戒殺問

241

蔬食菜羹之祭• 《論語‧鄉黨第十》:『雖蔬食菜羹必 (“必

”,古作“瓜” )祭,必齊如也。』

• 孔子以蔬食、菜羹、瓜果祭祀,三者皆不貴重,但以此為祭品,必如齋戒,旨在恭敬,不論物品。

• 【註】齊,齋也。齊如,齋如也,如齋戒般的恭敬也。

Page 242: 戒殺問

242

• 客曰:君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施之有序。戒殺放生,務其末矣?

• 答曰:孟子所言,是親疏次第,不是先後次第。

• 若必盡此,而後及彼,則幼失父母,而有志仁民,未及事君,而慈心愛物,反得罪於君父矣?孟子豈作此執滯之論乎?

Page 243: 戒殺問

243

(白話譯文 )

• 問:君子要先親愛他的親人,接著才對人民仁愛,仁民之後才愛及畜生。這種仁愛的布施,是有先後秩序的。戒殺放生,是最後才要顧及的呀。

• 答:孟子所謂的次序,指的是關係的親疏,並非指先後的次第。若是一定要先顧到這個,然後再顧到那個的話。那麼從小喪失父母的人,想要仁愛人民。或是還未替國君服務,而想慈心愛物的人,是否都得罪了父母及國君呢?孟子豈會作這種執著呆滯的論調?

Page 244: 戒殺問

244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 子‧盡心篇上》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 【譯文】孟子說:『君子對於萬物,愛惜它,但談不上仁愛;對於百姓, 仁愛,但談不上親愛。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而愛惜萬 物。』

Page 245: 戒殺問

245

• 客曰:信斯言也,必持齋而後可。吾不知孔子亦持齋否?

• 答曰:• 《書》云:『齋必變食。』• 又曰:『子之所慎,齋。』• 《禮》言:『致齋於內,散齋於外。』 (致齋時內心清明,散齋時戒外在行止。 )

• 班班可考。• 今人事事不能如孔子,而獨藉口於食肉法孔子,豈孔子尚為肉食者鄙耶?

Page 246: 戒殺問

246

• 問:你說的話很對,看來必須要持齋才可以。我不知道孔子是否也持齋?

• 答:書經上說:「齋時的食物是不同的。」又說:「齋時要謹慎。」禮記上說:「致齋時內心清明,散齋時戒外在行止。」這些古書上均班班可考。現在的人事事都不能如孔子般,卻偏偏藉口說食肉是學孔子。難道孔子會是一位遭人鄙視的食肉者嗎?

Page 247: 戒殺問

247

《書》云:『齋必變食。』• 《論語‧鄉黨》謂:「齊 (古齋字 )必變食,居必遷坐。」

• 蓋古人將祭之際,必先變食 ( 斷食酒肉 )遷坐 (移

動坐位 ) ,以自齊 (齋 )潔。

• 《周禮‧太牢》: 齋必變食,至不多食。

Page 248: 戒殺問

248

《書》又曰:『子之所慎,齋。』

• 《論語.述而》:「子之所慎:齋、戰、疾」。

• 意思是「孔子以慎重態度對待的三件事是:齋戒、戰爭、疾病」。

• 齋戒位居第一,足以証明孔子對鬼神 (在古代包括祖先與神明 )的重視。

Page 249: 戒殺問

249

《禮》言:『致齋於內,散齋於外。』• 《禮記‧祭義》謂:『致齋於內,散齋於外。

齋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三日乃見其所為齋者。 J

• 《注疏》說:『致齋,思此五者。散齋七日,不御不樂,不弔。』

• 這是祭祀祖宗先人時的齋,齋和誠,結合一起。齋日,排除外面的事務,清除心內的思想,一心一意專注在所祭祀的先人。

Page 250: 戒殺問

250

戒殺• 《禮記》云︰

天子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

士庶無故不殺犬豕。

Page 251: 戒殺問

251

孔子主張不殺生以食• 有人講孔子不吃素 ,當時孔子為向道 ,不公開吃素 ,孔子吃素最嚴 ,論語第七篇述而所言 ,子之所慎齋為首 ,又第十篇鄉黨 ,衛生之嚴 ,以割不正不食 ,又以魚餒肉敗不食推之 ,又以惡臭不食推之 ,不得其醬不食推之 ,又以失飪不食,不時不食推之 ,最後無可奈何 ,仍以肉雖多 ,不使勝食氣推之;

• 孟子曰 :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皆可為證儒教是提倡素食的。

Page 252: 戒殺問

252

儒家亦主戒殺放生• 戒殺一端,文人每視為緩圖,以為此特佛氏之教耳。噫!豈佛氏好生,吾儒獨好殺乎?

• 昔程明道 (程灝 ) ,主上元縣簿,見鄉多膠竿以取鳥者,命盡折其竿,然後下令禁止。

(出《宋史》)

Page 253: 戒殺問

253

客曰:持齋固善矣,其如形容枯槁,奈何?

• 答曰:真身為重,假身為輕。• 且神明賞罰,論人之形容乎?抑論人之心術乎?弗思而已。

• 孟樵按:今之茹素者,亦營養豐足,無形容枯槁之疑慮,更有神采奕奕,身輕體健,紅光滿面者焉。

Page 254: 戒殺問

254

(白話譯文 )

• 問:持齋固然很好,但豈不是會形容枯槁嗎?

• 答:我們的真身是比較重要,臭皮囊的虛假肉身是沒那麼重要的。而且神明的賞罰標準,是以人的外表或是內心來評定的呢,你仔細想想。

Page 255: 戒殺問

255

三國時,洛陽大歉,民有饑色,惟一人光潤如常,

曹問其故,其人曰:吾持戒三十年矣,

所以誠心修道者,可將蔥蒜酒肉戒淨,則所生之氣血潔淨,

而疾病自少矣。

( 《道義疑問解答‧第十九》 )

Page 256: 戒殺問

256

• 客曰:世間五種辛,本地中所生,佛經何為一並戒之?

• 答曰:經言:為其辛臭故,能障菩提故,諸天厭棄故,熟食助婬,生食發瞋故。邪魔餓鬼,嘗嗅其唇故。

• 【註】五辛,五葷也。即蔥、蒜、韭、薤、興渠。

Page 257: 戒殺問

257

(白話譯文 )

• 問:世間的五種辛菜,本地都有生長,佛經上為何通通都規定要戒食呢?

• 答:經典上說,有五種原因,所以要戒食。• 一、因為此五辛菜(蔥類、蒜類、蒜頭類、洋蔥類、韭菜類及興渠類)味道辛辣臭濁。

• 二、五辛能障礙修行人證得菩提。• 三、諸天討厭聞五辛的味道。• 四、五辛熟食會助發婬念,生食會增加嗔恚之心。

• 五、邪魔及餓鬼會嗅舔食五辛者之唇。

Page 258: 戒殺問

258

• 《楞嚴經》云:『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食。此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

• 又云:『如是世間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

Page 259: 戒殺問

259

• 客曰:有人謂吾雖不持齋,猶勝于持齋而破。有人謂吾雖持齋而破,猶勝于不持,何如?

• 答曰:譬如仕宦,其不持齋者,未曾出仕者也。

• 持之而破者,既仕而被黜者也。何優何劣?

Page 260: 戒殺問

260

(白話譯文 )

• 問:有人說,我雖然不持齋,但還比那些持齋之後又破齋的人尚勝一籌。有人說,我雖然持齋之後又破齋,也比不持好。這兩種說法,你的看法如何?

• 答:我以做官來比喻,不持齋的人,好比從未做過官的人。持齋而破的人,好比做官而遭罷黜。此兩種,有何優劣可言。

Page 261: 戒殺問

261

賣齋立攝• 麻城王某,長齋三載,忽染惡瘡,心生退悔。友人慰曰:「公持齋人,佛天當默佑。」

• 王曰:「持齋三載,招此惡報,有何益乎?」• 友曰:「汝不欲此齋,可賣與吾否?」• 王問如何賣,友曰:「一分一日,三年當銀十兩八錢。」王喜,遂書券得價。

• 明日將破齋,夜夢二鬼罵曰:「十個月前,汝祿已盡。以持齋故,延至今日。今命算反透矣。」立欲攝去。王請緩一夕,當退銀,誓復長齋。

• 明日,呼其友索券,友曰:「昨持歸,即於佛前焚化矣。」王悔恨,立死。

Page 262: 戒殺問

262

• 客曰:吾亦欲持齋,無如美味當前,便不能自主,奈何?

• 答曰:上根人發無量慈心,自不忍食,否則作五不淨想,則決定能持齋矣。

• 一者,彼種子不淨。• 二者,彼所食不淨。• 三者,彼住處不淨。• 四者,彼腹不淨。• 五者,彼死後不淨。• 常作此想。何不能持齋之有。

Page 263: 戒殺問

263

(白話譯文 )

• 問:我是很想持齋,不過一遇美味當前,我就不由自主了,怎麼辦呢?

• 答:上等根器的人,只要發了無量的慈悲之心,自然就會不忍心食眾生的肉。否則的話,你就作五不淨想,就一定能持齋了。五不淨想是:一、要想此畜生身體很不乾淨。二、要想此畜生吃的東西不乾淨。三、要想此畜生的住處不乾淨。四、要想此畜生肚內的髒東西。五、要想此畜生死後屍身的不乾淨。經常如此想的話,怎麼還會不能持齋呢。

Page 264: 戒殺問

264

貪饕喪命• 松郡郭止一,三十六歲,頂何姓卷遊庠。康熙十四年,館某氏。主人以郭嗜犬,時進其味。一日,指主家黃犬曰:「此犬腿甚肥,未識可烹而遺我否?」主人從之。越數日,郭忽昏憒,攝至郡城隍廟。時黃犬先在,神曰:「何某,汝何唆主殺犬?」郭辯曰:「我姓郭,不姓何,不過庠姓耳。」神怒鬼卒誤拘,郭遂甦。甦而甚誇其辯。

• 未幾,何姓隨卒。明日忽甦曰:「被郭某誣我殺犬,吾力辯不食牛犬,犬亦言音聲非若。放我暫還,候郭到同審。但吾壽將盡,不能再生。」處分家事而絕。

• 是晚,郭鄰途見鬼卒,嚴鎖郭入城。歸探其家,已聞哭聲矣。(雲間人共述)

Page 265: 戒殺問

265

宋、陸游戒殺詩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Page 266: 戒殺問

266

• 客曰:諸佛菩薩救苦尋聲。梁武帝奉佛,其後餓死臺城,何故?

• 答曰:餓死臺城,此迂儒之說也。• 《通鑑》載:侯景攻陷臺城,見梁武帝神色不變,不敢仰視,退告王僧貴,有天威難犯,不敢再見之語。後王綸上雞子數百枚,武帝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殂。

Page 267: 戒殺問

267

(白話譯文 )

• 問:諸佛菩薩聽到眾生求救之聲,就會來解救眾生之苦。梁武帝信奉佛法,為何後來卻餓死臺城呢?

• 答:說梁武帝餓死臺城,那是迂儒的說法。資治通鑑裡面記載,侯景攻陷臺城之後,見到梁武帝的神態氣色一點都沒有改變,因此不敢仰視梁武帝。侯景退下來之後,告訴王僧貴說,梁武帝有天子的威儀,很難進犯,因此不敢再去見梁武帝。後來王綸上了幾百粒雞子,梁武帝覺得嘴巴苦,想要吃蜂蜜而得不到,於是怨怒數聲而亡。

Page 268: 戒殺問

268

(原文 )

• 夫曰口苦。則非枵腹可知。求蜜。則非療飢可知。且雞子至數百枚。則他物必稱是矣。焉有餓死之理。

• 噫天下讀史者。每稱獨具隻眼。獨此一段史文不覺。以耳代目。甚矣。習染之深也。

• 【註】枵,音蕭,空虛也。枵腹,腹空飢餓也。

Page 269: 戒殺問

269

(白話譯文 )

• 從梁武帝嘴巴苦來看,就知道他並非空腹。從他要吃蜂蜜來看,就知道他並非肚子餓。而且上的雞子有數百粒之多,就知道其他吃的東西一定都齊備,那裡會有餓死的道理。

• 唉,天下讀歷史的人,每每自稱獨具隻眼,卻單單看了這段文字而毫無所覺,卻反而以耳代眼,聽道途之說,可見習氣薰染之深呀。

Page 270: 戒殺問

270

梁武定數• 志公禪師將示寂,詣內殿別帝,帝大驚,因問國祚修短。師不答,但指喉及頸示之,蓋指侯景也。帝不悟,又問。師曰:「老僧塔壞,則陛下社稷亦壞。」

• 師滅,帝為建塔於鍾山,工既畢,帝忽思曰:「木塔其能久乎?」命易之以石,冀其久遠。拆塔甫完,而侯景兵已入矣(見《護法論》、《金湯

編》及《舊通鑒》)。數之前定如此。

Page 271: 戒殺問

271

梁武帝• 姓名 蕭衍• 廟號 高祖 • 諡號 武皇帝 • 陵墓 修陵 • 政權 南梁 • 在世    464年-549年,86歲• 在位    502年-549年 ,48年

• 年號        天監:   502年四月-519年普通:    520年-527年三月大通:    527年三月-529年九月中大通:529年十月-534年大同:     535年-546年四月中大同:546年四月-547年四月

       太清:     547年四月—549年

Page 272: 戒殺問

272

梁武帝 -----蕭衍• 蕭衍是漢代相國蕭何的後代,在位 48年,壽85歲,是秦始皇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二長壽皇帝,僅次於清朝的乾隆。

• 蕭衍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武都精專的帝王。• 《資治通鑑》說梁武帝「博學能文,陰陽、卜筮、騎射、聲律、草隸、圍棋無不精妙。」

• 而其天生就具備的文采和軍事才能,在他7、 8歲時就給他帶來了顯赫的聲譽。

Page 273: 戒殺問

273

梁武帝之三世因果

Page 274: 戒殺問

274

• 昔日有一座寺院,主持僧二人,遂分為東西兩房,東房主持僧法堂前,有一蚯蚓,早晚聽經天性最靈,每至五更時分,蚯蚓便鳴,主持僧就叫諸徒弟起來,參佛誦經文,時刻極定無失。

• 西房主持僧見東房師兄,每日五更早起來,參佛課誦經文,遂叫諸徒弟嚴責罵曰:「爾眾人何不看東房師兄弟,修行甚謹慎,五更早就起來參佛誦經,爾等如此懶惰貪眠,非是修行之人。」

• 忽一日,西房有一徒弟,就去問東房徒弟曰:「師兄,爾眾人如此精神,每五更早,因何知醒起來,此是何也?我等貪眠睡到天明,尚不知醒。 

Page 275: 戒殺問

275

• 東房徒弟答曰:「我個個亦是貪眠好睡,因是我師傅法堂前,有一蚯蚓,每至五更時分便鳴,我師傅若聽到蚯蚓鳴,就叫起眾人參佛誦經,因此時刻極準無有失誤。」西房徒弟聞此言,暗恨蚯蚓而回。

• 有一日,西房師傅出去,其徒就燒一鍋熱湯捧出來,看見東房師徒不在寺,遂將熱湯灌落蚯蚓穴中,蚯蚓即被燙死。

• 次日天明,東房住持僧,無聽蚯蚓鳴,就叫徒弟起來覓尋,徒弟看見蚯蚓即死,就稟知師傅,師傅出來看見,就與他超度。 

Page 276: 戒殺問

276

•  蚯蚓蒙受師傅超度,後得轉人身,出世為樵子,每日賣柴生活。

• 西房徒弟犯殺生戒,福氣消盡,墜落出世為猴,其靈性最精,好供佛,

• 其樵子亦是行善好供佛,樵子每日登山砍柴,一日來到山中,看見有一座破廟,樵子就入廟內,見此廟半壞,有三尊佛像,頭頂厝瓦破壞露天,樵子恐三尊佛像,受雨露濕壞,即時回家買三頂大笠,來遮蓋佛像。

• 一日,正欲登山砍柴,來到溪邊,看見有七位秀才,欲過溪不能得過,樵子看見,連忙手抱七塊大石頭,舖於溪中,於是眾人得到過去。 

Page 277: 戒殺問

277

• 是時山神土地,奏上天庭:

『凡間有樵子善心,起蓋三寶殿,造下七星橋。』 

Page 278: 戒殺問

278

• 樵子每日登山砍柴,便手持鮮花,到山邊廟中供佛。

• 其猴每日亦手持花來奉佛,看著花瓶有花,遂將瓶中花拔落去,就將自己花插在瓶中。

• 其猴去後,樵子砍柴回來,經過廟口歇下,遂到廟內觀看,自己的花擲在地上,瓶中所插不是自己之花,就想此處乃是荒山僻地,無人來往,此花從何而來,自己花為何擲在地上?

• 遂將柴挑回家中,明早又持花供佛,將花插在瓶中,就躲在廟門邊偷看。

Page 279: 戒殺問

279

• 不一時,有一猴手持鮮花,來到佛祖殿上,將瓶中花抽下,將自己花插在瓶中。

• 樵子看著大喝一聲,其猴回頭就走,樵子隨後趕去,猴就走入洞空,樵子看見趕到洞口,就將洞門用大石頭塞住。

• 其猴不能得出,遂在洞內餓死。 • 此二人乃前世因果報。

Page 280: 戒殺問

280

• 後來樵子壽數已盡,天地見他有大功德,將樵子撥去梁國出世,姓蕭名衍,後來為梁武帝。

• 其猴撥去魏國出世,姓侯名景,後官拜將軍,領兵圍困臺城。此是後語。 

Page 281: 戒殺問

281

• 再言梁武帝,性善信佛持齋,拜誌公和尚為師,郗 (音痴 )氏皇后亦拜雲公和尚為師。

• 有一日,雲公和尚開堂說法講經,郗后請梁武帝來聞經,武帝請誌公同來聽法。 

• 雲公和尚開堂講經說法,即時飲酒食肉。誌公進前問曰:「雲公爾現今為國后之師,今日登堂說法,因何飲酒食肉?」

• 雲公答曰:「我飲食之猶如無食。」• 誌公曰:「恐爾後來遂作之猶如無作之。」

Page 282: 戒殺問

282

• 其後雲公福盡氣消,死後墜落牛胎,誌公就對梁武帝說此事情,梁武帝不信,誌公一日遂同武帝,野外同遊觀山玩水,信步而來,行到野田,看見有一隻花色牛,在此耕田,禪師對梁武帝說:「這就是雲公。」

• 帝曰:「師傅怎麼知之?」• 誌公曰:「帝若不信,可叫三聲便知端的。」 

Page 283: 戒殺問

283

• 帝連叫三聲,這雲公花牛四腳跪落,兩眼流淚。• 誌公曰:「爾前日登堂說法,爾自言過,食之猶如無食,今日墜落作花牛。」

•  聞此言後遂自觸犁而死。梁武帝大驚。

• 帝隨即作詩曰: 堅持修行度眾生,冒犯口業罪不輕,酒肉不除登臺座,雲公說法墜牛身。

Page 284: 戒殺問

284

• 帝看見果有此惡報,心中知悟,堅受信心,還有奢華習慣性未改,常請誌公師傅來作會,就命歌女演戲。 

• 誌公心中不悅,帝候戲做大鬧之時,就問師傅曰:『這戲好看嗎?』 

• 誌公回答:『我不知。』• 武帝曰:『戲在爾面前做,為何不知?』 • 誌公曰:『我主不信,可將獄中重犯 ,放出三人交我,我自有道理。』 

• 帝將獄中重犯三人放出來 ,跪在誌公面前。

Page 285: 戒殺問

285

• 誌公即對罪人曰: 『爾三人皆是死罪,我今日每人將水一盆,安在爾等頭上,跪在戲臺前,待戲做完之時,水無一滴出來,我就奏上萬歲,赦你無罪,水若有一滴溢出,此罪不赦。 』

•  重犯依法而去,跪在戲臺前。戲做大鬧之時,誌公就對帝言曰:「我等爾問重犯,戲做好看麼。」

• 帝叫犯問曰:「戲作的好麼?」• 重犯答曰:「吾等不知。」

Page 286: 戒殺問

286

• 帝聞言罵曰:「戲在你面前,為何不知?」

• 重犯奏曰:「罪人只顧生命,不知戲做的好看。」

• 誌公師傅就對帝言曰:「修行之人亦是如此。」

• 即赦犯人無罪,犯人得生,歡喜而去。 

Page 287: 戒殺問

287

• 誌公作詩曰: 一盆清水綠悠悠,把來安在罪人首,君王演戲無心看,只為性命不舉頭。

• 帝聽此詩心中知悟,隨棄奢華之心。

Page 288: 戒殺問

288

• 有一天帝向誌公曰:『寡人自持齋怖施齋僧供佛,意欲五里造一庵,十里造一寺,功德可大乎?』 

• 誌公曰:『毫無功德。』• 帝曰:『師傅汝說寡人前生為樵子,起蓋三寶殿, 造下七星橋,此功德甚大,今得國王之位,造許多庵寺,供眾僧居住,無功何也?』

• 誌公答曰:『吾主前生為樵子,乃是自己善心起蓋三寶殿,造七星橋,乃是自己之力,方有功德。今日吾主為帝,欲起庵院,必宣召民夫,乃勞力人眾,實無功德。』 

Page 289: 戒殺問

289

• 帝見師傅言之有理,心中轉悟,每日懇求師傅講道理,江山不要。

• 郗氏觀君王江山不顧,心中不悅,即使毀謗佛法,要使誌公破戒,就殺狗做為饅頭,假意請誌公到內宮有做會,破了他佛戒,殺他性命。

• 誌公早先知覺,即使對帝曰:『郗后明日欲請吾入內宮,破吾佛戒,害我性命,我在內宮,若有難吾將藍拔鼓打響,吾主作急來救吾。』

• 帝曰:『不妨。』• 皇后次日,果來請入內宮,將饅頭賜與喫。誌公言受罪不敢喫。郗后大怒,欲害性命。誌公即命徒弟將藍拔鼓打起,將饅頭擲向御花園,便做四樣葷菜,蔥韭蒜薤,此四樣乃是五辛之物。

Page 290: 戒殺問

290

• 帝聞得藍拔鼓聲,連忙來到內宮。梁武帝聖駕已到。遂救誌公師無事。

• 武帝大罵郗后,在內宮害人,後來看爾如何報應。

• 郗后因破誌公佛戒,被天地福消減壽,身染重病,受苦報而死。無常鬼卒,拿去見閻君。

• 閻君判斷大怒,將郗后押入地獄中受苦。後將郗后謫貶為蟒蛇。

• 郗后受苦至極,咽喉如針之細,腹肚似海之大,盡日肌餓,不能飲食。身中鱗甲被虫亂咬,苦痛難當,無處安身。 

Page 291: 戒殺問

291

• 梁武帝自皇后死後,未曾入內宮,有一日來到內宮,帝舉頭忽見上面有一條蟒蛇,正在鳳樓上。就叫君王曰:『爾來救妾。』

• 武帝曰:『爾是誰?』• 蟒蛇曰:『妾就是郗后,因前生要破誌公師傅戒,殺生害命,今日變作蟒蛇之報,求君王慈悲,帶念夫婦之情,就請誌公師大發慈悲,代妾懺悔。』 

• 梁武帝聞郗后哀求聲,念夫婦之情, 就請誌公師大發慈悲,代郗后懺悔罪愆,武帝就備辦香齋菜品供宴,誌公課誦大藏經。 

Page 292: 戒殺問

292

• 誌公師作詩曰:       勸人無事休謗佛,謗佛罪重苦無邊, 迎風點火燒自己,含血噴天污口唇。

• 梁武帝聞得此詩,心中哀切,誌公看見梁武帝甚哀切,心中不忍,即誦大藏經,金剛經,造梁皇懺,請佛祖懺罪超昇。

• 武帝忽見空中有一人飛騰在雲端裡曰:『吾乃皇后變蟒蛇,多蒙君王大恩,師傅法力超昇天上。』

• 梁武帝聞言加進修行,日夜猛進,精盡勤修苦功。 

Page 293: 戒殺問

293

• 有一日問誌公曰︰『弟子何時成道?』• 誌公用手對咽喉直指 (示意侯景之亂 )。• 武帝不解其意。• 誌公對武帝言曰︰『爾在此榮華富貴難離,可移居山林方纔成道做佛。』

• 武帝依此言語,即遷去臺城修行參道。• 誌公知梁帝該受這果報。遂即拜別君王而去。 

Page 294: 戒殺問

294

• 梁武帝自師傅別後以來,忽一日,魏國侯景反叛,帶領兵馬殺到臺城而來,將臺城團團圍住。 

• 梁武帝此時飲食全無,臨危急難之時。遂有退道之心。誌公駕雲在空中,高聲言曰:『此正是教爾還他三世因果,不可退道之心。』

• 武帝聞此言,欣然餓死在臺城。• 梁武帝此時身坐蓮台,登空而去。

Page 295: 戒殺問

295

• 梁武帝作詩曰:  是我當初不知因,本是同根一派人,

爾因圍城取我命,我今臺城還爾因。

• 侯景乃答詩曰: 我是紅塵不知因,不識同根一派人, 武帝坐蓮飛昇去,立即收兵盡除根。

• 其後梁武帝身坐蓮臺,登空而去,修成得羅漢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