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梦想

19
sml-62 报报报报 报报报报报报报报 报报 报报报 报报报 :. 报报报报2005 报 11 报 报报报报 报 报

description

飞天梦想. 报 刊 号: sml-62 出版单位:成都市狮马路小学 出 版 人:六.二中队   刘宇佳 出版日期: 2005 年 11 月 指导教师:王  琦. 飞天梦想. 新中国开始火箭导弹的研制. 万户探险. 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齐奥尔科夫斯基创立飞天理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 加加林飞向太空. 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全面展开. 美国人登上月球. 选拔和培训我国首批航天员. 航天飞机穿梭于天地之间. 成功发射四艘神舟号无人飞船. 航天英雄杨利伟上天. 探访外星人. 人造天宫 —— 空间站. 两位英雄 -- 聂海胜 . 费俊龙.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飞天梦想

报 刊 号: sml-62

出版单位:成都市狮马路小学

出 版 人:六.二中队   刘宇佳

出版日期: 2005 年 11 月

指导教师:王  琦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曾有“ 四大发明”的辉煌历史。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曾出现过无数的英雄豪杰。中国人民又是极为聪明和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民,很早很早以前就有飞天梦想。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 飞天”,最为有名。她潇洒飘逸,婀娜多姿,衣袖一甩,飘然而上,畅游于天地之间。还有黄帝乘龙升天、唐明皇遨游月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嫦娥奔月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嫦娥和后羿原为天上神仙,受尧之请,下凡射九日,除六害。因为太阳是天帝之子,由此得罪了天帝,被永贬凡间。羿求助于西王母,得到了不死药一颗。嫦娥偷吃不死药后,抱兔升天。嫦娥从此永驻月宫,与兔为伴,成为月仙。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 

  在发明火药火箭的古代中国,曾经

出现过一位传奇式的飞天探险家万户。 万户是 14 世纪末的明朝人。他试

图利用火箭进行一次飞天探险。万户叫人将自己绑在一个座椅上,座椅装上 47 支当时最大的火箭。他手持两个大风筝,让人同时点燃火箭,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将他发射上天。随着火箭的轰鸣和烈焰的喷射,火箭将万户推离了山顶,向前冲了出去……

正当人们惊愕之际,万户乘坐的椅子翻滚着,摔到了山脚下。

万户的试验以失败的惨剧告终,他为探索升天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万户被世界公认为第一个试验用火箭作动力飞天的人。为了纪念中国这位探险家,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东方海附近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 万户山”。

万户飞天

人们的幻想可以不受束缚地到天际遨游,然而地球的引力却把人类紧紧地吸引在地球表面上。直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经过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奥伯特三位现代航天学奠基人的努力,才创立了实现飞天的科学理论。

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 1857 - 1935 年)是现代史上伟大的火箭科学家。他在担任中学数学老师时,开始研究宇宙航行理论, 26 岁发表了《外层空间》第一篇论文。他指出,火箭可以靠自带的氧气和燃料,通过燃烧喷出的工质,将火箭推到没有空气的太空中。他推导出著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第一次提出了用“ 火箭列车”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证明了只有用多级火箭才可以将卫星加速到 7.9 公里 / 秒的第一宇宙速度,使卫星围绕地球运动。

齐奥尔科夫斯基阐述了利用宇宙飞船进行星际航行的原理,并设计了几种宇宙飞船方案。齐奥尔科夫斯基是征服宇宙的先驱,他有一段精彩的名言:“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决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地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正是在齐奥尔科夫斯基理论的指引下,人类才得于离开地球,奔向太空。

   齐奥尔科夫斯基

被称之为“ 苏联航天之父”的科罗廖夫( 1906 - 1966 年)是当代最伟大的航天科学家。他从小就受齐奥尔科夫斯基理论的影响,是个火箭研究迷。 23 岁时,他拜齐奥尔科夫斯基为师。 1932 年出版了他的《火箭发动机》专著。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于 1933 年 8 月发射了第一批液体火箭。科罗廖夫曾经受到过“ 莫须有”的迫害,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其天才的智慧和忘我的精神,全身心地领导了苏联的航天研制事业,并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无数个第一。 1957 年 8 月 21日成功地进行了洲际导弹首次全程试验, 1957 年 10 月 4日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就在发射卫星后不久,又领导了苏联载人飞船的研制。

苏联载人飞船工程于 1957 年开始启动, 1959 年春完成设计, 1960 年初就将东方号载人飞船和东方号运载火箭研制出来。到 1961 年 3月,苏联进行了 9 次无人飞船发射试验,成功 5 次。特别是 1961 年 3月份连续发射成功了两艘和载人飞船状态完全一致的无人飞船后,科罗廖夫认为,已经具备了首次载人飞行的条件。 1961 年 4 月 10日晚,苏联国家航天委员会经过慎重研究后,决定正式发射东方 1号载人飞船,并任命加加林为第一位上天的正式航天员,季托夫为替补航天员。1961 年 4 月 12日 9 时 7分,东方 1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东方 1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历时 108分钟。飞船返回舱带着加加林顺利返回于苏联萨拉托夫州的斯梅洛夫卡村。

加加林上天,实现了人类的飞天梦想。到杨利伟上天前,沿着加加林踏开的上天路,已有 431 人,约 1000 人次进入了太空。

美国在比苏联晚了 10 个月后的 1962 年 2 月 20日,发射了水星 6号载人飞船,将格伦送入绕地球飞行的轨道。

加加林与总设计师会面

加加林的太空旅行

美国人在发射卫星和载人飞船上没有争到第一,十分不甘。他们了解到苏联的下一个目标是登月。为此,他们下决心挽回面子,要在登月中争第一。 1961 年 5 月 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实施阿波罗工程,要在 60 年代末将美国人送上月球。在当代另一位最伟大的航天科学家布劳恩的主持下,美国研制出了世界上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土星Ⅴ号和阿波罗飞船。土星Ⅴ号全长 85米(连同飞船高达 110米),最大直径 10米,起飞重量 3200吨,起飞推力 35000千牛(相当于 200 万辆大巴的牵引力)。阿波罗飞船重约 50吨,由指令舱、服务舱、登月舱三个舱段组成。

1969 年 7 月 16日,在美国弗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巨大的土星Ⅴ号运载火箭和阿波罗 11号飞船耸立在新建的航天港发射台上。 13 时 32分,火箭点火发射。飞船上有 3 名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他们躺在指令舱里,直奔月球而去。 7 月 20日,登月舱和指令舱分离。科林斯留在指令舱内,继续沿环月轨道飞行。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着登月舱,朝月球飞去。离月球高度还有 1000 多米时,宇航员发现预定的着陆点是一个怪石嶙峋的火山口。他们立即改为半自动驾驶,越过火山口,选择了一个较为平坦的地方降落。 1969 年 7 月 21日 2 时 56分,阿姆斯特朗的左脚踏到了月面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月的人。他激动地说:“ 这对一个人来说,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讲,却是巨大的一步。” 19分钟后,奥尔德林也踏上了月球,成为第二个登月的人。

他们拿出一块金属纪念牌,上面镌刻着地球东西两半球的画面和一段留言:“ 1969年 7 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足迹。我们代表人类来这里进行了一次和平旅行。”他们在月球上竖起了美国国旗,进行了科学探测和拍照,搜集了一些岩石和土壤。活动了 2小时 31分 40 秒后,两人驾驶登月舱飞离月球,和指令舱会合,返回了地球。 7 月 24日 16 时 50分,阿波罗飞船指令舱在夏威夷西南太平洋预定海域上溅落。

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早早就等候在预定海域上。阿波罗指令舱溅落后,直升飞机迅速将三名航天员救出 ,安置在航空母舰的一个特制的隔离舱内,然后受到尼克松总统的接见。此后,阿波罗 12号、 14号、 15号、 16号、 17号相继登月成功,对月球进行了

广泛考察。阿波罗登月是航天史上最伟大的壮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阿波罗工程的实施,使航天技术提高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同时也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首次登上月球 

“阿波罗”11号飞船

 月亮上的足迹

美国在取得载人登月成功之后,又开始了另一种载人航天运输工具——航天飞机的研制。

美国航天飞机重约 68吨,起飞重量 2000吨,可将 7 名宇航员和约 30 多吨的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它由多次可重复使用的轨道器、可重复使用的固体助推器、不可回收的外挂贮箱三部分组成。到目前为止,美国共制造了 5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阿特兰蒂斯号、挑战者号、发现号、奋进号。

1981 年 4 月 12日,美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成功地进行首次载人飞行。 1982 年 11 月 11日,哥伦比亚号进行了商业飞行,将 2颗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从此,美国把航天飞机正式投入了营运。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于 1983 年 4 月 4日首次发射。 1986 年 1 月 28日,在进行第 10 次发射时,失事炸毁。美国第三架航天飞机发现号于 1984年 8 月 30日首次发射升空。

1998 年 10 月 29日,在发现号的一次飞行中,美国第一位上天环地球飞行的航天员格伦,以 77 岁的高龄又一次上天,并在太空中参加了老年医学等 10项科学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美国第四架航天飞机阿特兰蒂斯号于 1985 年 10 月 3日首次发射升空。奋进号是美国第五架航天飞机, 1992 年 5 月 7日首次发射升空。

2003 年 1 月 16日,哥伦比亚号进行第 28 次飞行。 2 月 1日在返回地面前 16分钟,在得克萨斯州中北部上空解体坠毁,机上 7 名航天员全部遇难。

到 2003 年 2 月 1日为止,美国航天飞机上天执行了 113 次飞行任务。 22年间,航天飞机穿梭于太空和地面之间,释放和维修了不少人造卫星和空间探测器,进行地球资源勘查和环境监测,开展空间加工和科学实验,参与建造空间站,还执行了大量军事任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得到了世人的普遍好评。

苏联也制造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暴风雪号重达 100吨,可容纳 10 人。 暴风雪号于 1988 年 11 月 15日进行了首次、也是到现在为止唯一的一次无

人飞行。此后,原苏联和现俄罗斯因经费拮据,再没有进行过航天飞机的发射。

 “暴风雪”号

人类虽然飞离了地球,登上了月球,但对宇宙的认识仍微乎其微。到了 21 世纪,俄罗斯、日本、欧空局、印度等国也制定了月球探测计划。美国于 2004 年宣布要重返月球,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我国也在 2004 年对外宣布,开始实施“ 嫦娥”月球探测计划,计划于 2006 年底发射第一个环月探测卫星,尔后发射无人登月飞船,最后发射载人登月飞船。

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行星,登上火星是人类企盼已久的愿望。从上世纪开始,美国、苏联和日本先后发射了火星探测器。 2003 年,美国和欧洲空间局先后发射了 3艘火星探测器,其中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于 2004 年成功地降落于火星表面,对火星实施考察,发现了水的迹象。美国和俄罗斯还打算在本世纪的头三五十年内派人登上火星,对它进行实地探测和开发。到底银河系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有没有几个世纪以来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外星人?为探访外星人,美国于上世纪 70 年代发射了 4 个探测器:先驱者 10号、先驱者 11号、旅行者 1号、旅行者 2号。它们已经于上世纪 80 年代先后飞离太阳系,到更遥远的星球探险去了。在先驱者探测器上,除了探测仪器外,专门携带了一张画有图案的镀金铝质标志牌,作为地球人探索外星文明的信息物。旅行者探测器上携带有一张镀金铜板的唱片和一颗金刚石唱针,提供了使用指南。这些唱片即使经历 10亿年,仍能放出声像来。其上有 116幅图画(内有中国人午餐和长城的图画 2幅),有55种语言的问候语,有 27首乐曲。

问候语中,有两句中国话,一句是用标准普通话说的:“ 各位都好吧!我们很想念你们,有空请到这里来玩。”乐曲中有中国著名古筝演奏家邝平湖演奏的古典乐曲《流水》片断。

外星人头像

外星飞碟

人们上天不是目的,目的是利用太空的独特环境条件,做出在地面上做不到的事情。例如,利用太空无大气层遮掩的条件进行空间天文观测,利用太空的失重环境生产地面上难于生产的物质,利用太空高瞻远瞩的视野侦察别国的军事秘密。然而,不管是飞船还是航天飞机,毕竟不能在太空中长期逗留,因此航天科学家致力于建造空间站,以便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在空间长期生存,可以从事研究、实验和开发空间资源的航天器。 首先致力于建造空间站的是原苏联。 从 1971 年开始,苏联先后发射了第一、第二代空间站礼炮 1 - 7号。在轨运行最短的礼炮 2号只有 3 天,最长的礼炮 7号达到了 3000 多天。 1986 年 2 月 20日,苏联将第三代永久型空间站和平号送上太空。 1996 年 4 月,和平号最终建成,对接了量子 1号、量子 2号、晶体号、光谱号、自然舱等 5 个空间实验舱体,重量达 124吨,容积近 300 立方米。和平号运行 15 年间,绕地球运行了 8 万圈。它接待了联盟系列飞船 31艘,进步号货船 62艘,航天飞机 9架。共有 12 个国家 134名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工作。 2001 年 3 月 23日,和平号完成使命后陨落于太平洋新西兰以东洋面。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政府也曾设想建造一个大型的永久空间站,但因为耗资太大,一国难于建成。到了 90 年代,在欧空局、俄罗斯、日本、加拿大、意大利、巴西等 16 国共同参与下,才决定建造国际空间站。 1998 年 11 月 20日,俄罗斯用质子- K号运载火箭发射了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舱体曙光号功能舱,拉开了大型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序幕。    2000 年 10 月 31日,俄罗斯用联盟 TM - 31号飞船将 3 名航天员送上空间站,成为国际空间站的第一批常驻人员。到 2003 年底,国际空间站已经先后接待了 8批长期考察组成员,做了大量组装和科研实验,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国际空间站建成后长 110米,宽 88米,重 500吨,容积达 1200 立方米,计划耗资 950亿美元。为此,需要进行数十次发射才能将全部组件送入轨道进行组装。国际空间站计划 2007 年底建成,但因为 2003 年 2 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作为主要担负组装任务的航天飞机上天被推迟,因而最终建成的期限也可能推迟。

礼炮 6号

礼炮 7号

 礼炮1号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饱受外国侵略和蹂躏的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决心发展自己的导弹和火箭,创立自己的航天事业。

1956 年 2 月 17日,钱学森将《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上书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的火箭和导弹技术提出了极其重要的实施方案和决策意见。钱学森的意见很快被周恩来、聂荣臻等中央领导人采纳。当年 5 月 16日,中央军委正式做出了发展中国导弹和火箭的决定。从此,中国航天正式启航。

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 1935 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专攻火箭喷气技术。 1955 年 10 月,钱学森冲破重重障碍,回到祖国,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组国防部五院,并任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部门的领导,为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事业和科学技术上的巨大成就和杰出贡献,他先后获得了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香港“ 何梁何利”基金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9 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 1991 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1999 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6 年 10 月 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正式启动了导弹的研制工作。以后,五院逐步发展壮大,并演变为以后的七机部、航天部、航天工业总公司,现在分成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是研制各种导弹、运载火箭、卫星和飞船的国有大型集团公司。

1958 年初,中央军委组织勘察定点了我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并决定以刚从朝鲜撤军回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20兵团为基础组建导弹靶场试验机构。同年 10 月,中国西北导弹综合试验基地正式组建。此后,该基地发展为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担负着各种导弹、卫星和飞船的发射试验任务。

经过近 50 多年的努力,我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从几十公里到一万多公里的各种类型的地地导弹。

中国还研制了潜地战略导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导弹核潜艇的国家。

此同时,我国还独立自主地研制了各种型号的地空、空空、海防导弹,使中国的国防力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在突破了中近程导弹技术的情况下, 1965 年 1月,钱学森建议将发射人造卫星列入国家计划。中央经过慎重研究,批准了卫星工程,计划用 4 - 5 年时间,将中国的人造卫星发射上天。

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前,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做了精心的准备。 1970 年 4 月 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按程序正常飞行,准确入轨。发射后 15分钟,地面就收到了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乐曲。中国利用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自己的第一颗卫星,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是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此后,我国又建成了西昌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30 多年来,我国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各种科学探测卫星、返回式照相卫星、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我国还为国外进行商用卫星的发射服务 ,先后将亚洲 1号、澳赛特 B1 、澳赛特 B3 、亚太 1号、亚太 2号、中星 1号和美国全球移动通信系统铱星等 29颗卫星发射入轨。

截止 2003 年底,我国共进行了 74 次的卫星发射,成功地发射了国内外卫星 76颗。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

“ 东方红” 1号

卫星返回舱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20 世纪90 年代,我国著名航天科学家任新民、杨嘉墀等人慎重研究后,提出了用飞船作为天地往返运输工具的载人航天方案。

1992 年 1 月,国家正式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立项,并组织了几百名专家转入载人飞船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经过几个月的认真论证,得出了载人飞船可行性的明确结论。

1992 年 9 月 21日,在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代号为 921 工程)。从此,这项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为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国家重点项目,正式启动。成立了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丁衡高上将任总指挥,王永志为总设计师。还专门成立了 921 工程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工作。为了给载人飞船起个美丽动听的名字,工程指挥部发动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的所有单位和人员,集思广益,最后为中国造的飞船命名为“ 神舟”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

载人航天工程包括飞船、运载火箭、航天员、飞船应用、发射场、测控通信、返回着陆场等 7 大系统。工程从 1992 年底开始实施,七大系统陆续展开,直接参与七大系统研制的单位有 110 个研究院(所)及 3000 多个协作配套单位。

飞船系统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技术研究院为主联合研制的。飞船高 7.4米,最大直径 2.8米,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飞船设计先进,技术一流。飞船返回后,轨道舱继续留轨应用。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运载火箭为长征 2号 F捆绑式火箭,全长 58米,起飞质量 480吨。它是目前世界上可靠性、安全性极高的大型两级运载火箭之一,可以将 7.8吨的航天器送入地球近地轨道,也可用它来发射月球探测器。由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承担的航天员系统,是载人航天中的全新系统。它包括航天员的挑选、训练和医监医保等全套系统。在北京航天城建有航天员训练中心,配备了技术先进、设备齐全的实验训练设施。由中国科学院为主研制的飞船应用系统,执行了包括空间科学实验、空间对地遥感及示范应用等多项任务。其应用开发要为空间物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加工、太空医学提供空间研发平台。发射场系统建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后的载人飞船发射场是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发射场内有高达 94米的亚洲第一厂房,厂房有重达 700吨的 8扇大门。

运载火箭、飞船在厂房内进行垂直总装、垂直测试,然后整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同时,对飞船和火箭实施远距离的测试和发射控制。

载人航天工程的测控通信系统由设在国内国外的地面测量通信站和四艘远洋测量船队组成,设备主要由信息产业部为主研制,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管理。该系统负责对飞船从发射升空、入轨运行到返回着陆的全程轨道测量和控制,担负飞船和地面的通信和数据交换,使飞船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在北京郊区还建设了具有世界技术一流的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配备有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和超大显示屏幕等指挥、计算、控制、通信设备。从飞船起飞到返回,飞船的运行状况和航天员的一切举动,都由指控中心掌握和控制。返回着陆场系统由主着陆场和副着陆场及若干个应急救生区组成,各个区内都配备有完善的搜索、救援、开舱、医护、测量、通信设备。主着陆场选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四子王旗的阿木古郎大草原上,副着陆场选在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广漠的戈壁滩。

“长征 2号”

我国首批航天员的挑选是从 1997 年开始的。首先从 1560 多名有大学以上学历、具有 1000小时以上飞行经历的战斗机飞行员中,初选 800 名,从中挑选 600 名进行体检,然后确定 60 名到北京进行住院临床复查和特殊功能检查,挑出了符合要求的 20 名。又对这 20 名飞行员进行家族病史等追踪检查和鉴定,最终于 1997 年 4 月录取了 12 名为预备航天员。连同早先于 1996 年挑选出来,已专门送到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经过一年训练的 2 名教练员,共 14人成为了我国首批航天员。 1997 年 12 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正式组建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这些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开始了被人们称之为“ 魔鬼式的训练”。首先要学习天文学、天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航天医学、心理学、外语,以及载人航天七大系统的有关知识,共涉及 30多个学科。还要进行常人难于想象和承受的超重耐力训练、低压缺氧训练、前庭功能训练、失重飞行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特殊条件下的体能和心理素质的训练。

我国首批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经过 5 年多的严格训练,完全具备了上天的过硬素质。 2003 年 7 月 3日,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考核评定, 14 名航天员全部具备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予以结业,获得三级航天员资格。

在专家们考核后,从 14 人中挑选出最优秀的 5 人名单,进行强化训练。经过强化训练的 5 次严格考核, 2003 年 9 月底确定 3 人为首飞航天员梯队。

杨利伟

费俊龙

聂海胜

经过全国数以万计的科技工作者辛勤奋战,刻苦攻关,用了 100 多亿元人民币,七大系统相继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按照“ 争八保九”的进度,如期拿出了参加第一次飞行的产品。

为了确保飞船发射试验成功,各系统做了大量工作,开展技术攻关。在攻克航天员逃逸救生的难题中,飞船系统就设想了 108种故障模式,设计了 20 多种应急救生方案。 1999 年 11 月 20日,中国成功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 1号。飞船按程序绕地球飞行了 14圈后,于 11 月 2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着陆。 2001 年 1 月 10日,神舟 2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火箭飞行正常,飞船按程序分离,准确入轨。神舟 2号绕地球飞行 107圈后,于 1 月 16日在预定的地点着陆。 2002 年 3 月 25日晚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飞船发射场皓月当空,高达 90米的飞船发射塔旁,矗立着长征 2号 F运载火箭和神舟 3号飞船。 22 时 15分,火箭点火升空,将神舟3号准确送上了太空预定轨道。经过 7 天在轨运行,飞船返回舱于 4 月 1日返回到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预定着陆区, 15分钟内就将其成功回收。 3 月 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临发射现场,观看了飞船发射。江主席第二天会见了基地团以上干部和参加试验任务的航天科技集团、中科院的代表。他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窗口。“ 你们的功绩将载入史册,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2002 年 12 月下旬,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温度骤降到了近 30 年来的最低温度– 28℃。 2002 年 12 月 30日凌晨 0 时 40分,在零下 20 多度的严寒气温下,神舟 4号飞船在发射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准时发射,直奔太空。

  神舟 4号飞船在太空飞行了 6 天零 18小时,环绕地球 108圈。 2003 年 1

月 5日 19 时 16分,飞船准确地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主着陆场着陆。神舟 4号飞船发射、运行、返回都获得了圆满的成功。至此,说明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载人航天飞行的条件。

“神舟二号”

‘神舟二号”初期面容

2003 年 2 月 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 5 月 4日,俄罗斯联盟 TMA1返回着陆偏离 460 公里。这几件事引起了中国载人航天高层的高度关注。经总指挥、总设计师们慎重分析研究后,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于 5 月 9日郑重地向外界宣布: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将于年内如期发射。随后又在发射前向外界披露了具体的发射时段。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把首次载人飞行作为“ 天字第一号任务”。 2003 年 8 月,神舟 5号飞船运抵有“ 中国航天第一港”之称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44 年前组建、有“ 中国航天发射第一旅”之称的发射测试站,作为直接发射飞船的单位,提出了“ 组织指挥零失误,测试操作零差错,仪器设备零故障”的目标。 10 月 11日,长征 2F运载火箭装载着神舟 5号飞船,垂直转运到发射区,进行发射前的加注和最后的测试检查。

10 月 14日下午,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指挥部决定杨利伟为中华民族登天第一人。 10 月 15日 9 时整,发射测试站站长、 0号指挥郭保新下达“ 点火”口令。神舟 5号载着中

国飞天第一人,离开了中国大地,徐徐升空。此时此刻,有多少人的心在激烈跳动。 9 时 42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上将宣布:“

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胡总书记等领导人观看了神舟 5号飞船发射。发射成功后,胡锦涛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并于第

二天亲切会见了发射基地军官和参试单位代表。胡总书记指出,神舟 5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诗篇,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

飞船在太空运行了 21圈。 15日 18 时,杨利伟从飞船上发出了问候:“ 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关怀。”他还在飞船上向地面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杨利伟在飞船上进食 3 次,睡了约半小时,先后和地面指挥人员和家人进行了通话,和国防部长曹刚川进行了天地对话。他还做了一些空间实验,并对地球进行了多次拍照。 10 月 16日 6 时 23分,返回舱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准确着陆。整个飞行过程中,杨利伟感觉良好。着陆后,他自主开舱,自己走了出来。

2003 年 11 月 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的 6000 人大会,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江泽民为杨利伟颁发了“ 航天功勋奖章”和“ 航天英雄”荣誉称号。敦煌壁画描绘的飞天梦想,在离她不远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现了! 14 世纪飞天壮士万

户未竟的升天事业,在 21 世纪初由中华民族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完成了!在今后的几年内,杨利伟和他的战友们会一个一个地飞上太空!不远的将来,中华儿女还要登上月球,把嫦娥奔月的美妙神话变成美丽现实!

杨利伟出发准备登舱

踏上征程

身着太空服的杨利伟

10 月 17 日,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

中部草原成功着陆。面对热烈欢迎的祖国人民,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返回北京的飞机上激动

地写下:“感谢全国人民的关心厚爱!”请本报

向全国人民转达他们的谢意。

10 月 17日 10 时 17分,两位航天员抵达北京航天城。这是航天员站在一辆敞篷轿车上接受人们的欢迎和祝贺。

10 月 17日 4 时 3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平安返回。

2005 年 10月 19日,神六回收舱开舱仪式在北京举行。图为神六回收舱开舱仪式

但地球才是我们所有人的家园和天堂 ,我们不能

也没有理由糟蹋它 ,我们不能也没有理由离开它,

请爱惜我们现在的家园吧!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 飞向太空是我们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