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原理

82
数数数数数数 吉吉吉吉吉吉吉吉吉吉 数数 [email protected]

description

数据通信原理. 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赵蓉 [email protected]. 第 5 章 通信协议. 本章主要内容. 1. 3. 5. 6. 4. 物理层协议. 2.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数据链路传输控制规程. CCITT X.25 建议. 分组装 / 拆 (PAD) 相关协议. X.75/X.32/X.121 建议. 5.1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5.1.1 通信协议及分层结构. 1. 通信协议. 事先制定的通信双方共同遵守的规则、约定叫做通信协议。. 2. 协议的分层.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数据通信原理

Page 1: 数据通信原理

数据通信原理

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赵蓉

[email protected]

Page 2: 数据通信原理

第 5 章 通信协议

Page 3: 数据通信原理

本章主要内容

1

物理层协议 2

4

3

5

数据链路传输控制规程

CCITT X.25 建议

分组装 / 拆 (PAD) 相关协议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6 X.75/X.32/X.121 建议

Page 4: 数据通信原理

5.1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5.1.1 通信协议及分层结构

1. 通信协议

2. 协议的分层

事先制定的通信双方共同遵守的规则、约定叫做通信协议。

协议比较复杂,为了描述上方便和双方共同遵守上方便,通常将协议分层,每一层对应着相应的协议,各层协议的集合就是全部协议。

Page 5: 数据通信原理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或终端能互连,以便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 。

OSI 参考模型是将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全过程的所有功能逻辑上分成若干层,每一层对应有一些功能,完成每一层功能时应遵照相应的协议,所以 OSI 参考模型是功能模型,也是协议模型。

5.1.2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1. 问题的提出

2.OSI 参考模型的基本概念

开放系统 开放系统是指能遵循 OSI 参考模型实现互连通信的计算机系统。

Page 6: 数据通信原理

3.OSI-RM 的分层结构

计算机的功能和协议逻辑上分为 7 层。 分组交换机仅起通信中继和交换的作用,功能和协议只有 3 层。 通信过程:发送端信息从上到下依次完成各层功能, 接收机从下到上依次完成各层功能。

Page 7: 数据通信原理

4. 各层功能概述

(1)物理层 物理层并不是物理媒体本身,它是开放系统利用物理媒体实现

物理连接的功能描述和执行连接的规程 。 物理层提供用于建立、保持和断开物理连接的机械的、电气的、功

能的和规程的手段。简而言之,物理层提供有关同步和全双工比特流在物理媒体上的传输手段。

物理层传送数据的基本单位是比特。 物理层典型的协议: RS232C , RS449/422/423;

V.24 , V.28;

X.20 和 X.21 等。

Page 8: 数据通信原理

(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传送数据的基本单位一般是帧。 将上一层(网络层)传送下来的信息组织成“数据帧”进行传送。

每一数据帧中包括一定数量的数据信息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

主要功能: 负责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拆除。 差错控制 流量控制 常用协议 : 基本型传输控制规程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HDLC) 。

Page 9: 数据通信原理

(3)网络层 网络层传送数据的基本单位是分组。 主要功能: 网络连接的建立、拆除 路由选择 差错控制 流量控制 网络层的协议是 X.25分组级协议。(4)运输层 运输层传送数据的基本单位是报文。 主要功能:端到端的顺序控制、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及监督

服务质量。

Page 10: 数据通信原理

(5)会话层 会话层提供诸如会话建立时会话双方资格的核实和验证,由哪一方支

付通信费用,及对话方向的交替管理、故障点定位和恢复等各种服务。 会话层及以上各层中,数据的传送单位一般都称为报文,但与运输层

的报文有本质的不同。

(6)表示层 表示层提供数据的表示方法,其主要功能有:代码转换、数据格式转

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等。

(7)应用层 应用层的功能是确定应用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同时应用层还要负责用户信息的语义表示,并在两个通信用户之间进行语义匹配。

Page 11: 数据通信原理

5. 信息在各层的传递过程

Page 12: 数据通信原理

5.2 物理层协议5.2.1 物理层接口的位置和物理接口标准

1. 物理层接口的位置

DTE-DCE 之间的接口;DCE-DCE 之间的接口。

Page 13: 数据通信原理

2. 物理接口标准的概念

为使不同厂家的产品能够互换和互连, DTE 与 DCE

在插接方式、引线分配、电气特征和应答关系上均应符合统一的标准,称为 DCE/DTE 接口标准,即物理接口标准(或规程和协议 ) 。此标准就是物理层协议。3. 物理接口标准的分类( 1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制定的物理接口标准

( 2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 CCITT )制定的物理接口标准

( 3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EIA )制定的物理接口标准

物理层接口就是 DTE与 DCE 的界面。

ISO1177 、 ISO2110 、 ISO 4902

CCITT V.24, V.28, X.20, X.21, I.430, I.431 等。

RS-232 , RS-449 等。

Page 14: 数据通信原理

5.2.2 物理接口标准的基本特性物理层接口标准描述了接口的 4 种基本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规程特性。

描述连接器即接口插件的插头、插座的规格、尺寸、针的数量与排列情况等。

1. 机械特性

Page 15: 数据通信原理

2. 电气特性

接口的电气特性标准描述接口的电气连接方式和电气参数。

电气连接方式:不平衡型; 半平衡型; 平衡型。

电气参数:信号源测和负载侧的电压(或电流)值; 阻抗值和等效电路; 分布电容值; 信号上升时间等。

相关建议: CCITT V.28 、 V.35 、 V.10/X.26 、 V.11/X.27 。

Page 16: 数据通信原理

3. 功能特性

4. 规程特性

接口的功能特性描述了接口电路的名称和功能定义,相关建议: V.24和 X.24 建议。

接口的规程特性描述了接口电路间的相互关系、动作条件及在接口传输数据需要执行的事件顺序。 相关建议: V.24, V.55, V.54 建议。

Page 17: 数据通信原理

5.2.3 几种常见的物理层接口协议1.CCITT V.24/RS-232C 建议( 1 )功能特性

CCITT V.24 建议定义了 V 系列接口电路的名称和功能。接口功能特性定义了 100 系列接口和 200 系列接口。

100 系列接口电路适用于 DTE 与调制解调器( DCE )之间的接口电路;200 系列接口电路适用于 DTE 与并行自动呼叫器( ACE )之间的接口电路。

Page 18: 数据通信原理

100系列接口的构成:信号地线与公共回线; 数据电路; 控制电路; 定时电路。

主要功能: 数据收发; 定时供给; 各类状态控制信号所需的接口线。

Page 19: 数据通信原理

200 系列接口电路只用于完成自动呼叫器功能,不需要自动 呼叫时,可以不使用。

图 5-7 V.24 200 系列接口电路

Page 20: 数据通信原理

RS-232C 本质上与 V.24 相同,只是信号引线的命名有差别。 (定义了 20 条接口线)

Page 21: 数据通信原理
Page 22: 数据通信原理

( 2 )电气特性

同一种功能的接口电路可以根据数据信号速率和电缆长度采取不同的电气特性。

如 V.24 建议中定义的数据线可以用V.28 、 V.35 、 V.10 、 V.11 中的任何一种电气特性来实现 ;

RS-232 的电气特性采用 V.28 建议。

电气特性是功能特性的基础。

Page 23: 数据通信原理

( 3 )机械特性

V.24没有对机械特性作规定, 使用 ISO2110 标准。 连接器使用 25芯的 D 型插座和插头

称 DB-25 连接器。

插头与 DTE 相连插座与 DCE 相连

RS-232C 与 V.24采用相同的连接器。

Page 24: 数据通信原理

2. V.35 建议 适用于速率为 64kbit/s的 DCE和 DTE 的接口。 接口电路和电气特性如表 5-2 所示。

表 5-2 V.35 接口电路

表中标有※的接口线应符合 V.11 规定;未标记的应符合 V.28 规定。

编号 功 能102 信号地线或公共回线

103※ 发送数据

104※ 接收数据

105 请求发送

106 准备发送

107 数传机做好准备

109 信号检测器

114※ 发送器信号码元定时

115※ 接收器信号码元定时

Page 25: 数据通信原理

3. X 系列建议

X 系列建议是专为数据通信而制定的,符合开放系统互连的 7 层协议。 X 系列建议的物理层协议规定了 DTE-DCE 接口电路的电气特性、功

能特性、规程特性等。( 1 )电气特性

电气特性由 X.26和 X.27 规定。 X.26 规定了用于集成电路设备的不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气特性; (与 V.10等效)

X.27 规定了用于集成电路设备的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气特性。 (与 V.11等效)

Page 26: 数据通信原理

( 2 )功能特性

X.24 建议规定了 DTE-DCE 接口电路的功能特性。

特点:采用一线多功能。(接口线只有 11条)

Page 27: 数据通信原理

( 3 )规程特性

① X.20 建议

使用的接口电路是 X.24 的子集。

X.20 建议描述了接口的通信控制过程。

X.20 建议定义了在公用数据网上提供起止式传输服务的 DTE-

DCE 之间的接口。

Page 28: 数据通信原理

X.21 建议定义了公用数据网上提供同步工作的 DTE-DCE 之间的接口。

② X.21 建议

X.21 接口的工作可分 3 个阶段:

★ 空闲或静止阶段 ★ 建立呼叫和清除阶段 ★ 数据传输阶段

使用的接口电路是 X.24 的子集。

Page 29: 数据通信原理

X.20bis 接口电路的功能特性和 V.24 兼容,电气特性符合 V.28 建议。

③ X.20 bis

X.20bis 定义了公用数据网上与异步全双工 V 系列调制解调器接口的 DTE 设备的操作规程。

使用的接口电路是 X.24 的子集。

Page 30: 数据通信原理

④ X.21 bis

X.21bis 定义了在公用数据网上与同步 V 系列调制解调器接口的DTE 设备的操作规程。

使用的接口电路也是 X.24 的子集。

Page 31: 数据通信原理

G.703 建议定义了分级数字接口的物理 / 电气特性。我国数据用户使用的数字数据电路常用接口速率为 64kbit/s和 2.048Mbit/s 。

同相接口:通过这个接口的信息和与它相关的定时信号以同一方向传输。

反相接口:通过这个接口的与两个传输方向相关的定时信号都是由数字 传输设备提供给终端设备的。

4. 数字网络接口 G.703 建议

64kbit/s 接口类型:同相接口、反向接口和中央时钟接口。

Page 32: 数据通信原理

中央时钟接口:通过这个接口的与两个传输方向相关的定时信号都是

由一个中央时钟供给的。

2.048Mbit/s 接口:同相方式。 采用 HDB3 码传输。

Page 33: 数据通信原理

5.3 数据链路传输控制规程5.3.1 基本概念

1. 数据链路传输控制规程的概念

为了在 DTE与网络之间或 DTE 与 DTE之间有效、可靠地传输数据信息,必须在数据链路这一层次上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对数据信息的传输进行控制,即传输控制。传输控制是遵照数据链路层协议来完成的,习惯上把数据链路层协议称为数据链路传输控制规程。

Page 34: 数据通信原理

2. 数据链路传输规程的功能

(1) 数据通信的过程

一次完整的数据通信过程包括 5 个阶段:

① 建立物理连接 ② 建立数据链路 ③ 数据传送 ④ 传送结束,拆除数据链路 ⑤ 拆除物理连接

Page 35: 数据通信原理

(2) 数据链路传输规程的功能

① 帧控制 在数据链路中数据以“帧”为单位进行传送。 ② 透明传送 在所传的信息中若出现与帧开始结束标志字符和控制字符相同的字符序列,

应采取措施打乱,以区别标志和控制字符。 ③ 差错控制 控制规程应能采用纠错编码技术。 ④ 流量控制 避免链路阻塞,控制规程应能对数据链路上的信息流量进行调节。 ⑤ 链路管理 控制信息传输方向,建立和结束链路的逻辑连接,显示站的工作状态。 ⑥ 异常状态的恢复 当链路发生异常情况是能够自动重新启动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Page 36: 数据通信原理

3. 数据链路传输控制规程的种类

传输控制规程基本上分为两大类:面向字符型和面向比特型。

——面向字符控制规程又称基本型传输控制规程,是最早提出的同步数据传输协议。使用字符编码集中的一个子集来控制链路的操作,监视链路的工作状态,主要适用于中低速异步或同步传输,半双工交替方式的操作,适合通过电话网的数据通信。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HDLC)规程是面向比特的链路控制规程的典型代表,广泛应用于各类数据传输系统中。

Page 37: 数据通信原理

5.3.2 基本型传输控制规程1. 基本型控制规程的特征

(1)以字符作为传输信息的基本单位,并规定了 10个控制字符用于 传输控制。 (2)差错控制方式采用检错重发( ARQ ),具体为停止等待发送。 (3)多半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 (4)可以采用异步 ( 起止式 ) 和同步传输方式。 (5)传输代码采用国际 5 号码。 (6)一般采用二维奇偶监督码(水平垂直奇偶监督码)检错。

基本型控制规程是面向字符的传输控制规程。

Page 38: 数据通信原理

2. 数据链路结构 站:不同类型的 DTE 统称为“站”。 主站:发送信息或命令的站; 从站:接收信息或命令而发出认可信息或响应的站。 (主站和从站可以倒换) 组合站:同时能发送信息、命令、认可信息或响应的站。

负责组织链路上的数据流,并处理链路上出现的不可恢复差错的站称为“控制站” 。

数据链路结构

① 点对点结构

② 点对多点结构

Page 39: 数据通信原理

3. 传输控制字符

类别 名 称 英文名称

功 能

格 式 字 符

标题开始正文开始正文结束码组结束

SOH

STX

ETX

ETB

表示信息电文标题的开始表示信息电文正文的开始表示信息电文正文的结束表示码组的结束

基 本 控 制 字 符

询问确认否定回答传输结束同步

数据链转义

ENQ

ACK

NAK

EOT

SYN

DLE

询问对方要求回答对询问的肯定回答对询问的否定回答表示数据传输结束用于建立同步与后继字符一起组成控制功能

表 5-7 基本型传输控制规程的控制字符

Page 40: 数据通信原理

4.文电格式

( 1 )信息电文格式

文电可分成信息电文和监控序列两种。

信息电文包括正文和标题 ( 报头 ) 。 正文:要传输的信息。 标题:与正文传输有关的辅助信息, 包括发信地址、收信地址、优先权、保密措施、 信息电文名称、电文级别、编号、传送路径等。

信息电文有 4 种格式:① 信息电文的基本格式

Page 41: 数据通信原理

② 无标题信息电文格式

③ 正文很长时,将信息电文划分 n 组

④ 标题很长时,将标题划分 m 组

Page 42: 数据通信原理

( 2 )监控序列格式监控序列:正向监控序列 反向监控序列

正向监控序列:主站向从站发送的控制序列 , 与信息电文的传输方向一致 .

主要用于通信双方的呼叫应答,以确保信息电文的可靠传输。

Page 43: 数据通信原理

反向监控序列 :从站向主站发送的控制序列,方向与信息电文的传送方向相反。 主要用于对询问的应答和数据链路的控制。

Page 44: 数据通信原理

5.3.3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1.HDLC 的特征

2. 链路结构

HDLC 是面向比特的传输控制规程,以帧为单位传输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其发送方式为连续发送(一边发一边等对方的回答),传输效率比较高。

HDLC 规定链路结构可以分为不平衡型、对称型和平衡型 3 种。

① 不平衡型链路结构

Page 45: 数据通信原理

② 对称型链路结构

③ 平衡型链路结构

链路两端均由组合站构成,它们处于同等地位,共同负责链路控制。 每个组合站均能以半双工或全双工的方式向对方发送命令、响应和数据。

命令和响应都是通过同一条物理链路传输。

可看成两个独立的点对点不平衡链路结构的符合

Page 46: 数据通信原理

(1) 操作方式 操作方式有 3 种:正常响应方式 (NRM)

异步响应方式 (ARM)

异步平衡方式 (ABM)

(2) 非操作方式 非操作方式也有 3 种:正常断开方式 (NDM)

异步断开方式 (ADM)

初始化方式 (IM)

3. 操作方式与非操作方式

HDLC 为通信操作定义了两种类型,即操作方式和非操作方式。

Page 47: 数据通信原理

在 HDLC 中,在链路上以帧作为作为传输信息的基本单位。

4. HDLC 的帧结构

(1) 标志字段 (F)

固定为 01111110 ,称为 F 标志。 用于帧同步,表示一帧的开始和结束。透明传输:两个 F 字段之间不允许出现 01111110图形。

01111110 1011011111111111100101 011111110

01111110 1011011111 0 111110 1100101 011111110

插入的0

01111110 101101111111111110010 1 011111110

原始数据

线上数据

收端恢复出的数据

Page 48: 数据通信原理

(2)地址字段 (A)

地址字段表示数据链路上发送站和接收站的地址。

(3) 控制字段 (C)

控制字段为 8bit ,用于表示帧类型、帧编号以及命令、响应等。根据 C 字段的构成不同,可以把 HDLC 分成 3 种类型:信息帧 (简称 I帧 ) 、监控帧 (简称 S帧 ) 和无编号帧 (简称 U帧 ) 。

Page 49: 数据通信原理

(4) 信息字段 (I)

信息字段包含了用户的数据信息和来自上层的控制信息,具体说其长度没有具体规定,但必须是是 8bit 的整倍数,而且最大长度受限。

(5) 帧校验字段 (FCS)

用于对帧进行循环冗余校验,校验的范围包括除标志字段之外的所有字段。一般为 16bit ;对于要求较高的场合, FCS 可以用 32bit 。 生成多项式为:

16 12 5 1g x x x x

32 26 23 22 16 12 11 10

8 7 5 4 2 1

g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Page 50: 数据通信原理

5.HDLC 控制字段的格式与 3 种类型的帧

HDLC 帧划分为信息帧、监控帧和无编号帧, 简称: I 帧、 S 帧和 U 帧

HDLC 控制字段结构 ( 基本结构 )

1 2 3 4 5 6 7 8

0 N(S)

1

1

0

1

S

P/F

M

N(R)

N(R)

M

信息帧I

比特序号

监督帧S

无编号帧U

P/F

P/F

——N(S): 发送端发送帧的编号;

——N(R): 准备接收的对方发送帧的编号。

Page 51: 数据通信原理

HDLC 控制字段结构 ( 扩充格式 )

Page 52: 数据通信原理

(1)信息帧 (I 帧 )

控制字段的第 1 比特为 0 表示信息帧。 信息帧用来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

(2)监控帧 (S 帧 )

控制字段的第 1 、 2 比特为 10表示监控帧。 监控帧用来实现对数据链路的监控。

(3)无编号帧 (U 帧 )

控制字段的第 1 、 2 比特为 11表示无编号帧。 监控帧用来提供链路的建立和拆除等多种附加的数据链路控制功能,因而不包括任何确认信息。由于帧中无顺序号,所以称为无编号帧。用 5 个 M 比特定义了 32种附加控制功能。

Page 53: 数据通信原理

6. 命令和响应

Page 54: 数据通信原理

5.3.4 HDLC 与基本型控制规程的比较

(1)透明传输。 (2)可靠性高。 (3)传输效率高。 (4)应用广泛,适应力强。 (5)结构灵活。

与面向字符的基本型控制规程比较, HDLC具有以下特点:

Page 55: 数据通信原理

5.4 CCITT X.25 建议

X.25建议是公用数据网上以分组方式工作的数据终端设备

(DTE)与数据电路终接设备 (DCE)之间的接口规程。

X.25建议如图

5.4.1 X.25 建议概述

1. X.25 建议的概念

主计算机 个人计算

机 智能终端

Page 56: 数据通信原理

X.25 建议的分层结构如图, 包含:物理层 链路层 分组层。

2. X.25 建议的分层结构

X.25 建议的物理层标准: X.2l、 X.21bis和 V 系列建议, 后两者实际上是兼容的, 因此认为 X.25 物理层有两种物理接口标

准。

X.25 建议的链路层协议采用 LAPB (平衡型链路访问规程 ) , 它是 HDLC 规程的一个子集。 X.25 建议的分组层协议采用 X.25 建议分组级协议。

Page 57: 数据通信原理

3. 通过 X.25 建议各层的信息

Page 58: 数据通信原理

5.4.2 X.25 数据链路层 X.25 建议的链路层协议采用的 LAPB是 HDLC 规程的一个子集。

1. LAPB 帧结构

表 5-11 X.25 数据链路层地址字段

与 HDLC 相同。(地址字段如下)

DTE→DCE DCE→DTE

命令帧 B10000000

A11000000

响应帧 A11000000

B10000000

Page 59: 数据通信原理

2. X.25 的命令和响应

帧类别 命令 响应 编 码 1 2 3 4 5 6 7 8

I 帧 I 0 N(S) P N(R)

S 帧 RR

RNR

REJ

RR

RNR

REJ

1 0 0 0 P/F N(R)

1 0 1 0 P/F N(R)

1 0 0 1 P/F N(R)

U 帧 SABM

DISC

DM

UA

FRMR

1 1 1 1 P 1 0 0

1 1 0 0 P 0 1 0

1 1 1 1 P 0 0 0

1 1 0 0 P 1 1 0

1 1 1 0 P 0 0 1

表 5-12 LAPB 的命令和响应

是 HDLC 命令和响应的一个子集。

Page 60: 数据通信原理

3. 多链路规程( MLP )

多链路指多条链路平行工作,一般用多条物理线路,一条链路出现故障只影响局部工作。

MLP 的基本原理是吧要传送的分组分散,通过多个 LAPB 的单链路规程,为了能在接收端正确排序,需要在 LAPB 的单链路上加上 2 字节的多链路控制字段 MLC ,如图所示

F A C MLC 信息 FCS F

MNH(S)

V S R C MNL(S)

Page 61: 数据通信原理

5.4.3 X.25 分组层1. 分组层的功能

(1)在 X.25 接口为每个用户呼叫提供一个逻辑信道 (LC),

( 所谓“呼叫”是指一次通信过程 );

(2) 通过逻辑信道号 (LCN)区分与每个用户呼叫有关的分组 ;

(3) 为每个用户的呼叫连接提供有效的分组传输,包括顺序编号、

分组的确认和流量控制过程 ;

(4) 提供交换虚电路 (SVC) 和永久虚电路( PVC) 连接 ;

(5) 提供建立和清除交换虚电路的方法 ;

(6)检测和恢复分组层的差错。

主要功能:建立与拆除虚电路。

Page 62: 数据通信原理

2. 分组类型及一般格式

(1) 分组类型 ① 呼叫建立分组 ② 数据传输分组 ③恢复分组 ④ 呼叫释放分组

(2) 分组的一般格式 分组包括分组头和用户数据两部分。 (其长度随分组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 )

所有分组都有一个共同的部分:分组头 一般由 3 个字节构成,包括 4 个部分: 一般格式识别符、逻辑信道组号、 逻辑信道号和分组类型识别符。

Page 63: 数据通信原理

一般格式识别符 (GFI):

Q比特用来区分是用户数据还是控制信息; D 是确认比特,用于数据和呼叫建立分组的传送证实; SS 表示分组的顺序编号方式。 逻辑信道组号( LCGN ):分组所分配的逻辑信道号; 逻辑信道号( LCN) :

分组类型识别符:用于区分各种不同的分组。

分组头的格式

Page 64: 数据通信原理

3.虚电路的建立和释放

图 5-26 虚电路的建立过程

( 1 )虚电路的建立过程X.25 建议分组层的功能:建立与释放虚电路。

Page 65: 数据通信原理
Page 66: 数据通信原理

( 2 )虚电路的释放过程

Page 67: 数据通信原理

4.数据传输(1)数据传输阶段的基本操作

虚电路一经建立,双方 DTE就进入数据传输阶段, DTE和交

换机对应的逻辑信道都处于数据传输状态。此时,在两个 DTE之间交换的分组包括数据分组、流量控制分组和中断分组。

数据分组的格式

P(S)分组发送顺序号 P(R)分组接收顺序号

Page 68: 数据通信原理

(2)数据传输过程中几个特殊比特的应用

①D 比特:用来表示 DTE 是否希望用分组接收序列号P(R) 来对它正在发送的分组给予端到端的确认。

D=1 是端到端的确认; D=0 是本地确认。

Page 69: 数据通信原理
Page 70: 数据通信原理

② M 比特:待续比特,表示是否有待续分组。 M=1 表示后面还有数据分组; M=0 表示报文结束。(后面分组已不属于同一报文)

Page 71: 数据通信原理

(3)中断

X.25 建议提供了中断规程,允许 DTE 采用不受流量控制限制的中断分组来向远端发送数据。

中断分组中包含了一个字节的用户数据,并且没有顺序编号,因此它不通过分组层的顺序号检查,在分组交换网的各个交换机中直接进入数据分组队列的最前面,从而能够快速通过网络,到达被叫 DTE 。被叫 DTE必须通过发送中断证实分组到主叫 DTE 。对接收的中断分组做出响应。

主叫 DTE 在接收到中断证实之前不能再发送中断分组。

Page 72: 数据通信原理

(4)复位和再启动 复位是对一条特定的虚电路进行重新启动,这条虚电路可以

是一个虚呼叫,也可以是一条永久虚电路。

再启动是把 DTE和 DCE 之间的全部虚电路进行复位,结果是同时消除 DTE/DCE 接口上的全部虚呼叫并复位所有的永久虚电路。

Page 73: 数据通信原理

5.5 分组装 / 拆相关协议5.5.1 PAD 功能及相关协议

1.PAD 相关协议概述

与 PAD 有关的协议

Page 74: 数据通信原理

与 PAD 有关的协议:X.3 建议——规定了 PAD 的工作特性和向终端提供的基本功能;X.28 建议——非分组型终端与 PAD 之间的接口规程;X.29 建议——分组型终端与 PAD 之间的接口规程。

Page 75: 数据通信原理

2.PAD 基本功能

(1)将来自非分组型终端的字符流装配成适当的分组,以便发往分组交换网。

(2)将来自分组交换网的数据分组拆卸成字符流,送往非分组终端。 ( 3 )虚电路的建立与释放。 (4)对来自非分组型终端的 PAD命令信号及来自分组型终端的 PAD

电文进行相应的应答。 (5)对来自终端的中断信号进行处理。

PAD 的可选功能: (1)PAD参数的选择; (2)管理异步终端(即非分组型终端)与 PAD之间的通信过程。

Page 76: 数据通信原理

5.5.2 X.3 建议

作用:规定了 PAD 的工作特性和向终端提供的基本功能。

Page 77: 数据通信原理

5.5.3 X.28 建议

X.28 建议定义了非分组终端和 PAD 之间的接口规程。

具体规定 4 个过程:

1 )起止式 DTE 和 PAD 之间通路的建立过程;

2 )起止式 DTE 和 PAD 之间进行字符交换和业务起始的的过程;3 )起止式 DTE 和 PAD 之间控制信息的交换过程;

4 )起止式 DTE 和 PAD 之间用户数据的交换过程。

Page 78: 数据通信原理

5.5.4 X.29 建议作用: X.29 建议描述了 PAD 和分组型终端之间或 PAD 之

间的 接口规程。

(1) ( 1 )适用于 DTE 和 X.25 之间的 X.25 接口和与 X.25 规程的配合;( 2 )用于 PAD 之间互通;

(2) ( 3 )规定交换 PAD 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的规程;(3) ( 4 )规定传送用户数据的方式;(4) ( 5 )规定在一次虚呼叫中传送数据字段的格式。

功能:

Page 79: 数据通信原理

5.6 X.75/X.32/X.121 建议5.6.1 X.75 建议

X.75 建议定义了不同分组交换网之间的互连。

X.75 建议的主要特点:(1) ( 1 )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分组层;(2) ( 2 )是一个网络的 STE 和另一个网络的信号终端设备的接口规程;(3) ( 3 )要求采用 64kbit/s 的接口速率;(4) ( 4 )在虚电路建立和释放的过程中的建立分组和释放分组透明地传送到下(5) 一信号终端设备;(6) ( 5 ) X.75 建议比 X.25 建议多一个网间业务字段,传送计费及路由信息;(7) ( 6 ) DTE 与 DCE 之间的接口是对称的。

Page 80: 数据通信原理

5.6.2 X.32 建议

X.32 建议是经公用电话交换网、综合业务数字网或公用电路交换网接入分组交换网的分组型终端 DTE 和 DCE (本地分组交换机)之间的接口标准。

(1) ( 1 )有拨入、拨出功能;(2) ( 2 )增加了 DTE 和 DCE 之间的身份识别功能。

功能:

Page 81: 数据通信原理

5.6.3 X.121 建议

X.121 是关于公用分组交换网的编号方案。

Page 82: 数据通信原理

通信理论教研室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