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

16
靜坐 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 林為宇

Transcript of 靜坐

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

林為宇

目錄

一.基礎靜坐與技巧

二.靜坐的共通要領

三.靜坐對身心的影響

四.理解實相

一.基礎靜坐與技巧

1. 為何要靜坐?1. 快樂 => 回歸到心靈的家

1. 慈悲2. 智慧

2. 完整(圓滿)

2. 對靜坐的期待1. 注意力集中, 消化變好, 釋放焦慮,

更快樂2. 方法

1. 瓶子瑜珈(守息)→慢吸, 守住, 快吐2. 逆舌身印

一.基礎靜坐與技巧

3. 靜坐──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1. 身體試驗

2. 非特定為佛教/宗教的. 例子: 17世紀蓋恩夫人, 牟敦神父

4. 適當的靜坐姿勢

1. 任何姿勢皆可靜坐

2. 是為了健康的理由

1. 坐直, 頸椎脊椎骨盆坐落在自然的弧度 →五臟六腑歸位

一.基礎靜坐與技巧

4. 適當的靜坐姿勢(續)3. 靜坐分成三方面

1. 技巧→心理鍛鍊

2. 過程

3. 成果1. 專心於某物

2. 心靈的空

4. 姿勢1. 頭頸→試著用被貼牆壁, 感到微微後仰

2. 背腿→腳盤起, 作墊子避免尾椎受傷

3. 手→自然擺著, 或結手印

一.基礎靜坐與技巧

5. 靜坐技巧介紹──呼吸1. 數息2. 觀息(梵文 anapana, 安那般那)→無

息可觀3. 止息→和觀息合稱 “止觀法門”

6. 為何要強調呼吸的方法?1. 是因為健康的原因2. 另一方面是因為呼吸可以控制也可

以不控制3. 橫膈膜呼吸4. 鼻孔交替呼吸法

1. 吸氣:閉氣:呼氣=4:16:8

一.基礎靜坐與技巧

7. 呼吸,不只是呼吸──靜坐的基本要領

1. 靜坐可以運用任何一種感官疏導/收攝注意力, 不一定為呼吸

2. 業力與心結

8. 放下──沒有方法的方法

1. 只管打坐(shikantaza)

1. 由頭頂掃描身體的每一個部位, 順著將它放下. 可能要重複一兩次.

2. 閉上眼睛, 意識回到內心, 看著念頭來來去去.

一.基礎靜坐與技巧

9. 白骨觀

10.持咒──運用神聖聲音的靜坐法門

1. 真言與咒語, 例如: “嗡嘛呢叭咪吽”

2. 自然之聲, 包含“嗡”

其他重視安靜的觀想在觀想不動中入“空”, 考驗較大, 持咒是在動中生“有”, 比較溫和.

也可配合手印.

一.基礎靜坐與技巧

11.感恩靜坐

1. 早晨躺在床上, 對身體每部位觀想並說謝謝, 對周遭人物觀想並說謝謝, 擴大到全世界.

2. 日常生活中對每人每事感恩, 並隨時說謝謝.

3. 受祝福的水結晶

二.靜坐的共通要領

12.靜坐想達成什麼目的1. 將心靈的注意力聚焦到一個“奇點”或“特異點”,

原有的意識世界塌陷, 全新境地重新展開. 此即為超覺境界, 梵文“三摩地”.

2. 我們以感官感知世界, 然而這種認知是有限的, 要打開限制, 放下執著, 才能真正看到這世界.

13.靜坐的共通要領1. 運用感官, 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凝聚, 達到意識

的奇點, 再完全展開.

2. 另有奢摩他(止息)與毘缽舍那(內觀冥想)

二.靜坐的共通要領

14.注意力聚焦於一點

1. 重複神經迴路去除雜念

15.止觀之別 P.129, P.133

1. 止: 將注意力停留在一個點上

2. 觀: 心靈當被動的觀察者

三.靜坐對身心的影響

16. 靜坐對健康的益處1. 夏眠: 清醒但是新陳代謝降低, 腦波落在α,

θ之間(8~12Hz)2. 8天深度靜坐實驗 P.144

17. 完全放鬆狀態的神經生理和功能變化1. 腦波由β波轉成較放鬆的α波, 還可以到θ

波(睡眠時的腦波), 及更深層休息狀態的δ波(類似昏迷).

2. 腦波同步合一3. 另一種現象時腦波到達ϒ波(30~100Hz), 進

入超覺經驗, “零能量損耗理論”4. 拙火修習 P1595. 靜坐中呼吸中止現象 P162

三.靜坐對身心的影響

18.靜坐能改善壓力反應

1. 靜坐後壓力賀爾蒙下降

2. 靜坐可以運用更多腦部資源 P172

3. 靜坐可以改善自我形象 P175

19.靜坐放鬆狀態的心血管反應

20.副交感神經系統對消化功能的影響

21.姿勢矯正與健康

22.認知與社會層面

三.靜坐對身心的影響

23.情緒腦對身心平衡的影響

24.創意心靈

25.生命力及意識場引動身體變化

三.靜坐對身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