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咬一口(上)

4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Transcript of 蘋果咬一口(上)

Page 1: 蘋果咬一口(上)

大蘋果咬一口 紐約亂遊記(上) 東邪阿流1

聲明:

本文採取斜眼看人生的角度評論,有絕對程度的誤解,我無法回答「Andy

Warhol 畫的為什麼是香蕉而不是蘋果」或者「為什麼蝙蝠俠的公仔賣得比超人好」

之類的問題,感謝我曾讀過 Jane Jacbos 所寫的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以及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所賜予我兩副觀看的

眼鏡,如今我終於要自己開開眼界啦!

 

 這是紐約的第一特產,關於「恐懼」。    

          選乘國泰航空2,在香港轉機後,要飛行十五個小時,才能抵達紐約。在漫長的航行

中,我透過機上娛樂系統,惡補幾部美國電影(勞勃狄泥洛大叔主演的喜劇),練習英

文與美式幽默(哦,對比與語境落差),我不只要橫越太平洋,還要跨越一些出發前形

成的心理障礙,例如:到了美國即將成為「聽障」,要有自信去比手畫腳,還有擔憂著

會不會實境參與 CSI 犯罪現場的不安,以及,停留美國期間是否見證恐怖攻擊行動等等。

沿途心裡的小視窗不時重播著旅遊書裡的嚴正告誡:「地鐵開關門期間慎防搶案,以及

遠離等候線,避免無故被人推落軌道」。  

            從入境起的按壓十指指紋,搭黑色租約車到市區,沿途的重要風景便是警察站崗,

至後來住宿的小旅館透過三星電視,我恍然大悟了惶恐不安的意識型態背後的來源,幾

乎來自這個播放 HD 畫質的高級面版裡,轉了三十多臺頻道,一半以上正出現「槍戰」

「殺人」等「犯罪」畫面,正猶豫不決要不要繼續看下去的當下,窗外警鳴大作,傳來

消防車緊急出動的急促與匆匆(在紐約真的是幾乎每天都有火警發生)。  

            又偏偏旅行期間,遇著馬航遭烏克蘭反叛軍擊落事件,歐巴馬的臉也立刻出現在

電視上發表言論。原來,美國英雄的卡通電影世界並不虛幻,蝙蝠俠,蜘蛛人,超人,

金剛狼等是在打造美國理想原型,這是美國政治領袖的真實 COSPLAY,頓時,我體會到

United  States,是靠什麼「聯合」起來,要是沒有「恐懼」,是無法成就英雄,要是沒有

「恐懼」,美國人無法打破歧見而團結,「恐懼」恐怕才是電視劇裡,新聞裡,必須不斷

                                                                                                               1   漫長飛航途中想到的筆名!  2   這是註腳,不是廣告噢!國泰航空令我滿意的原因在於它各項的平均,機上娛樂舊式螢幕故障率似乎滿

高,但觸碰式螢幕新機種改善很多,空服服務相當普通,希望她們在緊急狀況時能表現出積極的應變能力

(幸好目前還沒遭遇過,不過梅花航空已經因此被我淘汰出局)餐飲還不錯(正餐,小點,泡麵,蘋果吃

來都很真實),還有香港機場是購物天堂,班機誤點時還能逛不停以排解煩悶。最重要的是國泰機師起降

的技術很平穩,沒有「大起大落」的刺激感!令我激賞!而且飛安評比一直是名列前茅的模範生!  

Page 2: 蘋果咬一口(上)

反覆重複出現的文本核心概念;因為恐懼,才積極追求「免於恐懼」的偉大。是故我的

恐美情節,早就深植腦裡。媒體的力量,打造世界級的另類的美國(噩)夢!Oh,My  God,

過去從來沒有一趟旅程是從「恐懼」開始的,New  York 除外,完全符合「又期待又怕受

傷害」的心情來到世界第一大都!(早知道什麼訊息都不要看,無知是戰勝恐懼的某種

方式)  

 

 那些臉在說什麼 Looking  in  NY               在紐約期間,遇到的美國人,表現得很「政治正確」的友善,當然,也有適度的  「冷漠」包裝,沒有人會主動熱心報路,這是全球大都會的共同語言,google  map 帶來

更有保障的諮詢,地鐵裡的「撲克臉」總是安全的。所謂「政治正確」友善就是來自他

們的憲法傳統,美國歷史,以及「大熔爐」的想像,不管白的,黑的,黃的都應享有平

等的人權,這類很理想的主張,實踐在-­‐-­‐-­‐-­‐-­‐-­‐-­‐與陌生臉孔的第一接觸的眼神與語言上,是

不是可以夠「若無其事」,夠「自然」的回應,人類很奇妙的通性在於一些超越國族的

「直覺」互動上,像是可以感到彼此間的「尷尬」「敵意」「歧視」等細微氛圍上。  

                光顧紐約的商店,85%的店員會先拉哈幾句,問候一番,「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 today?」,語氣都算熱情,因此得知某 K 牌保養品店員,曾跟團到台北玩過,去了

101 大樓參觀,至今難忘牛肉麵的美味,他愛臺灣!3就連在 MOMA 排隊領回寄物時,排

在我們後方的美國大嬸,也滿會隨意閒聊個幾句,先是碎念都要大排長龍,人很多,然

後,真性情地說起她不喜歡當代藝術家,只是因為 member card 可以進來享用空間(吹冷

氣之類的),她鄰居也來自台灣,問我們喜不喜歡紐約,住在紐約很貴,提到她個人旅

行經驗,她熱愛義大利,喜歡優美的景緻,但不喜歡德國,法國等等,覺得歐洲人很驕

傲,不過她同時罵了美國人也不學其他的語言,問起我們的工作,就順帶講起她女兒的

職業……。當輪到我們領物時,我對她說了「After You」,她帶著滿臉笑意,樂得用中文

回說「謝謝」。根據這次的交談結果,判定「大嬸」是非常全球性的生物,我的意思是

最少國界差別性的物種之一,臺灣的大嬸跟美國的大嬸即使語言不通,光聊子女,抱怨

生活瑣事,應該就會相談甚歡吧!(第二種無差別物種,本人研判應該是青少年與兒童,

一群聚首都很好動而吵雜)

            在路上無意間的碰撞,他們會說「sorry」;在 24H的藥妝店躊躇不決是否遵守

IN/OUT 的門口進入規定時,後方的美國阿桑快速把「OUT」的門推開,示意我「Go  

ahead!」,而全球平價連鎖服飾店 H&M,ZARA 的店員臭臉則是全球一致的(採樣自東京,

                                                                                                               3   這是一個經典語法,來自 I  Love  NewYork!很多商品都這麼說!  

Page 3: 蘋果咬一口(上)

臺北,柏林,紐約)。至於餐廳的外場服務生有小費制度,所以,在餐間都算是滿親切

的往返瞭解顧客需求,J是能夠看見的佐餐表情4。  

            紐約街頭的重要風光,絕對是「型男」(慾望城市凱莉之類的輕熟女都去度假了

嗎?),以及繁星點點的 gay,不過他們的風格偏向 GQ 的紳士樣貌,「健身」才是最要

緊的行頭(紐約沒有什麼寬人耶)。坐在中央車站咖啡店觀看腳步匆匆的上班族,他們

衣著色樣簡單但有風格,鮮有花俏的模樣,太陽眼鏡是絕對必要的配件。上班族行走的

身體直挺,少有彎腰駝背,這裡果然是美國,普遍來說,他們走路的樣子比起臺北人有

自信許多,或許是形象管理亦是重要的專業素養之一。  

                        在資本主義的商業運作下,美國人給我的印象,是坦率直接並帶有低調的熱情,  

「Yes,money  can  talk!」但仍有一些東西,顧客與店家的眼神,對話的互動是不那麼勢利

眼的(比較的常模是臺北各大百貨公司櫃姐),例如:在布魯克林文青區的滿座咖啡店

裡,被我問到「掛耳包」弄得一頭霧水的店員,我本想沒有就算了,但她十分耐心還請

同事來幫助了解我的需求究竟為何;西村裡 Marc   Jacobs 經營的書店,我問起店姐有無

CD(indie 那種),她帶我到媒體櫃前,告訴我大部分架上商品是 DVD,然後隨即推薦了

她認為架上最好聽的 CD,適合跳舞的風格,同時也是她們店經理的樂團,我們簡單交流

了彼此的音樂喜好,頓時覺得音樂無國界呀(rock 手勢);另外,某一天搭公車,被吸

引在第五大道好宅區上 Alain  Mikli 精品眼鏡專賣店下車,有位很高佻很美麗(有如名模

黑珍珠)的黑人小姐,非常細心且溫柔的,為我介紹框型,即使,最後只是看看沒買,

向她說聲謝謝,她依然帶著迷人的微笑,很風度回了「Pleasure!」  

              在時代廣場可以遇見全世界的遊客,在紐約各區各種膚色也是顯而易見的,餐廳

裡的拉丁裔較為普及,公園及路邊的清潔工膚色普遍偏黑,而各種面容底下,到底在說

什麼語言呢?亞裔裡出名市儈的華人,在美出生的青年間似乎不說華語,偏好英語,日

裔與韓裔及越南裔的青年私下交談時,仍會使用日語,韓語,越南話。這是有趣的研究

主題,移民之都的母文化與其國家認同,當然需要更多樣本與時間來觀察。不過,不妨

藉機思考一下,當一個人,刻意只說某種語言而避說另一種語言時,會是代表什麼意思?  

            回過頭想,來自地狹人稠的島國是不是特別多的憤青?特別多的好發議論?所謂

的公民論述是必要的嗎?動不動的客訴,動不動的媒體力量,究竟是政治主體匱乏的集

體焦躁?還是個人成名的工具?思想言論民主自由的表徵?有多少是來自真正對公領

                                                                                                               4   可分為比較僵硬跟比較自然等不同等級的微笑,通常在越高級餐廳裡的侍者會笑得越自然。  

Page 4: 蘋果咬一口(上)

域的道德感?當然,「語言言說」5的課題是如此龐雜難解,不過,在陸國與島國的對照

裡,我發現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滿愛講話的(意即在社交場的「small talk」),很可能在

「不壓抑」與「鼓勵發表」的習慣下,幫助他們紓解了很多無形壓力6,而習於「沈默隱

忍」不喜社交的台灣人,似乎需要很多抱怨的出口吧!  

            此外,在紐約,我驗證了自己滿不怕丟臉的特質,亂說不停,所以有了上述的閒

扯經驗,但亦產生另外一種關於語言的體悟,其實「語言」不是表達主體的唯一方式,

金錢也並非絕對的流通工具,牆上的塗鴉,皮膚上的刺青,寫意符號充斥自我主張,在

自由捐獻門票費用的大都會博物館裡,我是否成了「歷史盲」?在懂得賣書的巨大連鎖

書店 BARNES&NOBLE 裡,狂買 CD 的我是否成為「文化盲」?在MOMA拼命跟名畫

拍照的我是否變成為「藝術盲」?在無法念對設計師全名的服飾店裡,是否淪為「時尚

盲」?在整個都市裡,於地鐵線亂鑽的我是不是「地理盲」?在各種 APP 面前,我是不

是個「科技盲」?7  

            其中一日下午,在蘇活區閒晃時,意外遇到街頭攝影師的街拍,他喜歡我當天的

衣著打扮,我當時穿的褲裙8可是 made  in  Taiwan 呢!原來,素人也能這樣行銷臺灣。  

            卡繆說得對,我們都是異鄉人,特別是在紐約。若能夠不論時地,充分融入各種

場所精神,都感到非常「自在」9,極可能就是身為地球人最美的語彙了吧。  

 

                                                                                                               5   例如,美國紐約時報也都一直在扒別人家的糞,對自己的痔瘡好像視而不見。  6   心理諮商來自西方,他們習慣透過「說」來恢復心理健康,所以,感謝閱讀本文的您,也正參與着我個

人碎念的心理治療過程。  7   喔,抱歉,我實在太愛馬庫色所主張「單面向的人」的批判觀點,附帶一提,成為更完整的人,是我的

夢想!  8   From  MONOspace 黃蕙玲設計師之作。  9   毫無冒犯「觀自在菩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