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佛教徒

32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著 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Norbu 1 陳永振 09.2013

Transcript of 近乎佛教徒

Page 1: 近乎佛教徒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著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Norbu

1陳永振 09.2013

Page 2: 近乎佛教徒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 是不丹的藏

傳佛教薩迦派的喇嘛,第三世欽哲傳承的主要持有人,也是一位電

影導演。已拍攝的電影包括《高山上的世界盃》,《旅行者與魔術

師》。通常被尊稱為『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或是『三世宗薩蔣

揚欽哲仁波切』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出生於不丹,七歲(1968)時被十四世達賴

喇嘛、薩迦法王及十六世噶瑪巴認證為宗薩欽哲確吉羅卓的轉世,

後由頂果欽哲仁波切為其進行昇座禮。曾在薩迦學院研習佛教哲學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深刻地以『悉達多的追隨者及學生』自許。希

望能夠弘揚悉達多(釋迦牟尼)兩千五百年所傳授的最基礎佛教教

義與智慧

他同時主持宗薩佛學院及閉關中心,並且也在印度及不丹創立宗薩

佛學院及卻吉嘉措佛學院。在澳洲、北美洲及台灣等地區成立佛學

中心,如悉達多本願會。其目標是提供個人成就證悟必要的協助。

並以最簡單易懂的語言與方式,來說明佛教以及兩千五百年前『悉

達多王子』最核心的四法印見地。並期待在佛法的教示中,激起世

界中,不分教派,不分國界的覺醒正念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2

Page 3: 近乎佛教徒

中國是個高速成長的國家,然而,在物質進步的刺激中,

很多人迷失忘記了心靈的一面!在經濟如此蓬勃發展的當

下,人們不願意浪費時間在心靈與智慧層面的追求

因此我們在中國社會所看到的各種追逐金錢的遊戲,貪污,

販賣人口,買賣膺品,假奶粉等,都是因為這個社會只想

到眼前,短視的後果,因此努力地向用於此生的物質回報,

只是讓自己,眷屬,朋友變得有錢有勢

同時,中國的佛教界在某些層面上也走偏了方向。佛教徒

不是在關心眾生的證悟,或是傳達學習佛陀的教義。反而

是熱衷於比較貢獻建造金頂大廟或大佛像,還是想號召大

群弟子以便獲得供養。這是很令人擔憂的現象

因此最迫切的是,讓我們再次回歸到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所主張的『四法印』和『悉達多教義』。因為包含著心靈

層面成長的經濟社會發展,比起追求純粹唯物論的物質主

義,更具有長遠的利益!即使人生的目標不在乎輪迴業報,

而只是滿意和諧的此生,佛陀的就智慧還是可以幫助這個

社會的!

唯物論社會裡不可缺的心靈提升

3

Page 4: 近乎佛教徒

多年來,人們常將佛教或佛教徒與祥和,禪定,素食主義非暴力連在一起。而

悉達多太子在兩千五百年前,當下決定捨棄了宮廷生活所有的富裕與豪華,出

發去尋求證悟的時候,所追求的應該不只是消極性和灌木叢林裡的修行而已

佛教雖然在教義上很簡單,但是卻不容易單純地解說。狹義來說,它既非宗教

也非神學。它的教義幾乎是難以想像的複雜,廣大和深遠。但是又不得不利用

理論或宗教框架來向世人說明

唯物論社會裡不可缺的心靈提升

• 許多人會誤以為佛陀是『神』,很多人誤以為佛

教徒就是追隨這位外在的稱為『佛陀』的人。然

而佛陀自己本人曾說,我們不應該崇拜個人,而

是應該崇拜此人所傳授的『智慧』!

• 悉達多王子教授的重點是要我們直探問題的根源,

了解痛苦,進而從痛苦與煩惱中解脫的智慧.。

因此佛教是不受文化宗教的限制。它提供了一個

每一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修持的見地和法門,因

此具有完整的普遍性,而不侷限於某個特定社會

或國家

4

Page 5: 近乎佛教徒

佛陀不是天上的神,祂是個凡人,但是又不太平凡。因為他是

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叫做悉達多·喬達摩。從小享有優裕豪華的宮廷

生活。 儘管他的父親淨飯王決心盡全力的讓祂在宮牆內的生活一切

都能夠獲得滿足,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外面殘酷世界的真相逐漸顯露。

29歲那年是祂一生的轉捩點。祂在外出巡遊時,恰遇老人、病人、死

者和修行者,因此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然後開始了沉思和追求

真理全貌的渴望

在一個不尋常的夜晚,一個神秘的咒語席捲了整個皇宮,除了悉達多

本人以外,皇宮裡的人個個都睡的不省人事,讓悉達多有機會離開了

皇宮,決心出家找尋祂想要的答案,也因此開始了祂對宇宙萬物真理

的追求。佛教徒們相信這場集體的昏睡是所有人類累積功德的結果,

也因為這個決定性的事件,造就了一個偉人的誕生!

之後祂歷經了多年的苦行修煉,儘管忍受過飢餓與痛苦,但是還是意

識到苦行無法達到解脫。最後祂來到一棵菩提樹下,經過了長時間的

思惟,終於悟到了,一切萬有,包括我們的血肉,我們的情緒以及所

有的感受,都是由兩個以上的獨立元素組合而成,當兩種或多種元素

和合(Compound) 在一起,新的現象就會產生:釘子與木頭產生了

桌子,水和葉子產生了茶;而恐懼和虔誠就產生了神。這些最終的產

品,並沒有獨立於其個別元素的存在。而相信它是真實獨立的,其實

是最大的幻相!而兩種以上元素在和合的同時,各個元素也起了變化,

只因為接觸和合,物象的性質也隨之改變了!

5

佛陀的故事-1

Page 6: 近乎佛教徒

不僅我們人類的經驗是如此,所有事物,整個宇宙都是如此在運作

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也因此一切事物都會改變。一切萬有,

沒有一樣是以『獨立』,『恆久』『純粹』的狀態存在!

再有了這些了悟以後,悉達多找到了解除死亡痛苦的方法。祂接受

了『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只是這個循環的一部分!而且祂

更進一步地體認到沒有全能的力量可以扭轉死亡之路,因此也就不

會陷入在期待中。如果沒有盲目的期待,我們就不會有失望,有煩

惱,也不會有執著,也就能夠完完全全地活著!

一切事物皆是和合而成,解構無止境。一切和合之物與其無常的本

質是合而為一,不可分割的。如同水與冰塊一樣,將冰塊放入飲料

中的時候,我們同時兼得兩者。同樣地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走過,即

使他或許很健康,但是他也是同樣在經歷生與滅的同時的發生!

也因為悉達多可以從這個恆常的幻相中覺醒,因此我們尊稱祂為佛

陀 (Buddha 覺悟者)。祂的發現與教法是無價之寶,而且啟發了

後世無數的眾生!6

佛陀的故事-2

Page 7: 近乎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

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 (諸法無我)

涅磐超越概念 (涅磐寂靜)

四法印

• 這四句佛陀宣說的話是佛教2500年傳統的基礎,稱為『四法印』(或四真諦)

• 這四法印被認為包含了佛教的一切。這裡的四法印不是教令或聖誡。因為其中

沒有任何道德性或儀式性的內容,也沒有提到善或惡的行為。它們是根據智慧

而來的真理。佛教相信。只要具有正見,就可以獲得智慧。而『智慧』的領悟

正是佛教徒最關注的功課!如果一個人接受了這四項真理,他就可以是被認為

是佛教徒!同時如果我們可以在四法印之上再發展善行,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

佛教徒! 7

Page 8: 近乎佛教徒

當悉達多王子提到『一切和合的事物』,祂所指的不只是

DNA 或原核子的合成等具體可以被觀察或認知的現象而已,

還包括了我們的心,時間和記憶等等,也是和合而成的。而

每一個和合而成的成分,又依賴更多不同層次的和合而成

同樣地,當悉達多王子教導我們『無常』的概念時,祂也超

越了一般『結束』的想法,並不是那種認為『死亡』只發生

一次就完了的概念

8

一切合成事物

死亡從生,因與緣的展開從被創造的那一刻就沒有停過。每一個變化都是死亡的一種

形式,因此每一個生都包含了另一個事物的死亡

當無數的因緣被和合在一起,如果沒有任何干擾的話,那個結果是必然的!但是許多

人卻誤認這是命中註定或者是運氣所致。儘管我們是有能力對一些條件產生影響力,

但是還有很多無數可變的成分是我們不能所控制的,所以會讓我們的期待。這種不可

預料性其實遍布在所有物質,感受,想像,傳統,愛情,因此也產生了信任,不信任

和懷疑的現象

因此,『信仰』(包括宗教和對事物的觀念)其實具有『非邏輯本質』,同時也還是

和合與相互依存現象最具體的表徵。信仰可以單純地由一個恰好的時間,恰好的地點

和恰好的注視所引發。信仰可能只是靠著表象的和諧,讓你對某一個事物與人產生一

種概念(或稱銘印)。所以他們不是單獨成立,而是許多事物的合成

Page 9: 近乎佛教徒

本質上,和合 (Compound) 的行動是被時間所限制的:它有開始,中間和結束。昨天存在的你,

和今天存在的你已經不同。你不好的心情或許已經變好了,你也學多學了一些東西,你有了新的記

憶……… 這些看起來『似乎連續的存在』是一連串受限於時間的開始於結束

大部分的人都接受一切生者終將死亡。然而我們對『一切』與『死亡』的定義或許不大一樣。對於

開悟了的悉達多太子來說,生指的是一切萬有,不僅是花朵,蘑菇,人類,而是一切和合生成的事

物。而死亡則是指任何事物的解體或解構

一件事物的存在,亟需依賴其他事物的存在,因此沒有什麼事物可以說是真正獨立的。例如某一個

成分有一點點的改變,整體的完整性就會改變而變得不穩定。一張椅子的腳,當有一些些的改變,

椅子就變得不穩定。儘管我們似乎『可以控制』變化,但事實上大多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無法察

覺的因素太多了!也因為這種相互依存,一切事物不可避免的會從目前或原始狀態中解體,每一個

變化都蘊藏著死亡的因素。今日就是昨日之死。『無常』因此是一個簡單實在存在的事實。

9

無常 Impermanence I

• 佛陀教導我們,至少我們心中要保持著『無常』的概念,不要

故意去隱藏它。我們藉著不斷地察覺和合的現象,便會了知因

緣相依,認識因緣相依,我們就會認識無常!而當我們知道一

切事物皆無常,才不會被種種假設,僵化的信條(不論是宗教

或世俗),價值體系和盲目信仰所努力。這樣的察覺裡可以讓

我們免於受限於個人,政治,和感情的束膊。我們還可以將這

種察覺力導向大至想像之極,小至原子層次……..

Page 10: 近乎佛教徒

明暸一切合成事物的原理對我們有很多的好處。當我們學會了解每一件事物

及狀況的各個和合部分,我們就能學習培養寬容,諒解,開放和無畏

當你能夠察覺所有事物的『不確定性』,當你確信這些相關聯的成分不可能

保持恆常與不變的時候,就能生起無畏之心。你會發現,自己能準備好面對

最壞的狀況,同時又能夠容許最好的結果發生。你會變得高貴而莊嚴,這種

特質能夠增強你的能力,不論是在工作,作戰,談和,組織家庭,或是享受

愛和情感的關係,知道下個轉彎處有某件事等著你。接受從此刻起有無限可

能存在;對於無常的體認識一個關鍵!讓我們不再害怕身陷於某個情境,習

氣或模式而無法逃脫。你將學會運用遍在的覺性和預見的能力,如同英明的

將軍一般,胸有成竹,毫不驚慌

10

無常 Impermanence II

• 我們常常忘記來日一直是有限的。即使在理智

上知道有生必有死,一切和合終將分散,但是

我們的情緒還是會常常『相信恆常』的模式,

完全忘記所有合成事物是相互依存。這種習氣

會造成各種負面的情況,例如偏執,寂寞,罪

惡感等等,我們會覺得被欺騙,被威脅,被虐

待,被冷落,彷彿這個世界只對我們不公平

Page 11: 近乎佛教徒

佛陀不是一個悲觀者,也不是一個末日論者。祂

是重視看透實際的人。反而我們卻都是逃避現實者!當祂說一切和合皆是無常,祂所闡述的是一個簡單,科學的事實!

根據你的觀點,以及你對於這個事實的了解,無常是可以通往啟發與希望,光榮與成功的大門。例如全球暖化和貧窮可能是貪婪資本主義下的產物,但是我們相信這些不幸都是可以反轉的。這個信念是要感謝事物和合的現象與無常的本質!

我們不需要依靠神的旨意或超能力,只要單純地了解和合現象的本質,就能夠扭轉乾坤,當你了解現象,就能夠操縱它們,因而影響因和緣。你可能會驚訝的發現,像是減用或拒用塑膠袋這個小小的舉動,就能夠延緩多少全球暖化的問題!

11

無常 Impermanence III

假使我們能夠認清因緣的不穩定與無常,就會了解我們具有力量轉化障礙,

並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生活中各個層面都是如此!合理的希望是存在的!

而絕望,和它的反面盲信,反而是我們誤信事物恆常的結果

Page 12: 近乎佛教徒

悉達多王子同時也發現,即使最可怕的地獄

與懲罰,也是和合而成,因此是無常的!地

獄不會『永遠』存在於地底下的某處,而受

罰者『永遠』在那兒受折磨!

同樣地,如果你仇恨某人並且採取了報復或

攻擊的行動,那本身就是地獄的體驗!是仇

恨的政治操作,報復和戰爭,為這個世界上

造就了地獄!

當我們看到比AK47步槍還矮的小朋友們,因

為大人們的戰爭,忙著從軍而無暇學習,遊

戲或慶生,這個和宗教經典中所敘述的地獄

又有什麼差別?

由於因緣,我們在這個世上有了地獄。但是

我們因此也可以利用佛陀教導的愛與慈悲來

對付抵消憤怒與仇恨,來離開或摧毀這個地

獄! 12

無常與和合 I

Page 13: 近乎佛教徒

無常的概念並非預言世界末日或天啟,它也不是對人類

罪惡的懲罰。無常的概念本身並不具正面或負面,它不

過是事物和合的過程之一的部分而已!但是我們通常只

是想要無常的『一半』過程!我們往往只要生而不要死。

我們只要得到而不願意失去。學生只希望考試的結果,

而不希望它開始。

真正的解脫來自於領受接納整個事物生起滅亡的循環,

而不是緊緊抓住我們自己喜歡的部分而已!財富,健康,

和平,名望,和他們的反面都事物都是短暫而且可以被

改變的。謹記因緣的變異與無常,不論是正面或負面,

我們就能夠善用它們,創造改變命運的契機!

13

無常與和合 II

• 理解無常,你不只可以改變外在的物質世界,也能夠改變內在的情緒世界!例如,

經由放下自我的野心與執著,你就可以將焦躁失望的心轉化,讓它趨於平靜;或

者為人和藹,樂施好善,以便營造好名聲!如果我們都能訓練自己去設身處地為

他人著想,就能在家庭,鄰里以及國際間增長和平!

• 無論如何,這世上一切存在或運作的事物,一切想像與實體所構成的,一切心中

所想的,甚至心的本身,絕對不會『永遠』一成不變地存在!終究變化是無可避

免的!記住這一點,你就不會有絕望的理由,而讓你絕望的原因也將改變!

Page 14: 近乎佛教徒

離開皇宮多年,悉達多王子過著苦行僧般生活一路流浪,並且透過禪修靜坐想要

尋找痛苦的根源,以止息自己和他人的痛苦。當時在他的心目中並不是夢想著一

個政治的改革,或者是一個新宗教的創立。祂只是以開放的心靈來探索痛苦,

經過勤奮不懈的沉思,悉達多最終發現,『情緒』是導致人們痛苦的源頭。

事實上,情緒就是痛苦。不論如何,直接或間接的,一切情緒都生起於自私,也

即是說,他們與執著於自我有關。更進一步祂也發現,情緒雖然看似真實,但是

情緒並不是一個人本身具存在的一部分!它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某個人或某個

神強加或植入的詛咒!當某些特定的因緣聚合在一起的時候,情緒就會生起!

14

情緒與痛苦 I

• 例如,當你突然『認為』有一個人在批評你,忽視

你,或者對你做出傷害的時候,你相對應的情緒就

會藉著生起。在接受,陷入這些情緒的當下,我們

因此被『鼓動了』,也就失去了覺知和清明,

• 因此悉達多王子發現了祂的解決方法,那就是『覺

知』。如果你想要認真地根除痛苦,你不許培養覺

知,留心你的情緒,並且學習如何避免被鼓動起來!

Page 15: 近乎佛教徒

當我們像悉達多王子一樣地仔細地檢視情緒,試圖找

出它們的起源,你將會發現,大部分的情緒根植於誤

解,因此根本上是錯誤的。基本上,所有情緒都是一

種偏見,在每一種情緒都存有分別心的存在

15

情緒與痛苦 II

這個世間存在著無以數計的各種情緒。每一剎那,無數的情緒因為我們的誤判,

無知與偏見而差生。我們熟悉的愛與恨,罪惡與無辜,虔誠,悲觀,嫉妒,傲

慢,恐懼,羞愧,悲傷,甚至快樂喜悅……

有些情緒看起來是理性的,但是多數是非理性;有些似乎是平和的,但卻根源

於攻擊性。有些則是幾乎察覺不到。我們可能認為某個人絲毫不動感情,或漠

不關心,但這本身也是一種情緒

情緒可以是幼稚的,例如無緣無故的生氣?拼命想要獲得重視也是一種情緒。

有些情緒的展開卻是源自於傲慢與自大,想要把自己的觀點,透過各種不同的

方式強迫別人接受,以獲得自己的優越感與驕傲的情緒

所有這些不同的情緒和帶來的結果,都來自於對事物錯誤的理解,這個誤解來

自於一個源頭,也就是所有無明的根源-執著於(一個不存在)的自我!

Page 16: 近乎佛教徒

佛教認為生命是一個巨大的和合現象,因此它是無常的,隨時變化的一個集合。

雖然有各式各樣的生命存在,但是其共通點是沒有任何一個生命希望受苦。我

麼都想要快樂,無論是總統,平民,富翁或是辛勤工作的螞蟻,蜜蜂,大家都

想要快樂!

但是同樣地,這個快樂的並不是絕對的。對某些人而言,能夠生存下去便是快

樂。對某些人而言,擁有700雙鞋子可能才是快樂!?三四十年前,一台腳踏車

在中國就已經是富裕與快樂的終極願景;但是現在可能是一台賓士轎車和一套

房子還有許多新衍生出來的物質慾望。

我們人類其實是從我們所處的社會『學習』,並與其他成員共同『定義』快樂

與痛苦。社會秩序與文化決定並支配我們衡量快樂的準則與水平!

同時,人類不但透過物質的擁有,也透過宗教,文化,哲學,政治制度來取得

快樂。然而這些極端苛刻的宗教教條法律,也造成了人們不必要的內疚和自卑,

甚至傲慢與鄙視其他宗教,完全沒有一絲的包容!我們人類在追求快樂止息痛

苦上面用了無數的方法與工具,遠超過任何事情!,然而不可避免的,這些方

法與工具也製造了等量的頭痛欲問題,所以追求快樂還不是最終的解決的方案

16

追求快樂是止息痛苦的唯一方法嗎?

Page 17: 近乎佛教徒

當我們看著自己身體(色),感受 (受),想法

(想)行為 (行)和意識(識) 的時候,我們製造出了一個自我的概念。人們受制約,把這種概念視為恆常而且真實的。我們認為我們擁有這個形體,這個身體。我們經常指著自己的胸膛,認為我們住在這個形體之中

我們對於感受,覺知,行為和意識也是這麼想。但是悉達多王子悟到了!不能論是在身體裡或外都找不到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足以被稱為自我。像一個轉動的火圈,我們被火圈和自我所迷惑了。執著於缪誤的自我,是無明荒謬的行為,它同時會不斷地製造更多的無明,導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17

無明與自我

• 悉達多同時也發現,世上除了沒有『自我』以外,也沒有根本存在的

『邪惡』,而只有無明。無明創造出了這個『自我』的標籤,然後將

它附著於沒有根基的和合現象上面,加以重要性,然後拼命地去保護

它。悉達多祂發現,這個無明直接導致了痛苦和對他人的傷害!

Page 18: 近乎佛教徒

無明單純的就是不了解事實,或對事實了解

不正確,不完整。所有這些形式的無明,都導致誤解和誤判,高估或低估

假設你正在找尋一個朋友,忽然看到他在遠方的稻田中,一走進卻發現你誤把一個稻草人當作是他了。你一定會感到失望和生氣。可是這並非稻草人或你朋友試圖惡作劇來誤導你,而是你自己的無明背叛了你!

18

無明 Ignorance

任何源自於無明所做的行為都是冒險。我們在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情

況下行動,就不會有信心。我們根本的『不安全感』因此而生起,創造

出這些有名或無名,已知或未知的各種情緒

在某些情境,我們或許會因此享受著無明的喜樂,但是這不會長久。因

為無明的喜樂不過是高估對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以及低估障礙而已。當

然,因緣的和合某些事情的確會如願發生,但是我們往往把這個視為理

所當然,認為事情就該如此,認為我們的假設是有根據的。但是這樣只

是會製造更多的無明,導致其他的失望或痛苦

Page 19: 近乎佛教徒

悉達多王子悟到了『自我』並非獨立存在。自我是一個標籤,因而執著於自我

就是『無明』。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發現!,然而雖然『自我』的這個

標籤或許毫無根據,要摧毀它卻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執著與這個稱作『自我』

的標籤,是所有概念中最難被打破的!

19

習氣與自我

習慣讓我們軟弱,因而無法對抗自我,即使是

微不足道的習慣(例如抽煙)都十分頑強

從無法追憶以來,我們就沉溺於自我,它可以

是我們認同的方式,我們的最愛,我們以最大

努力試圖去證實確認它的存在的東西!

是這個自我,不但無知,且威力強大,貪得無

厭。自我害怕失敗,渴望成功;自我擔心孤獨,

期待友誼;害怕地獄,渴望天堂;自我對從別

人來的愛希望無限的佔有,但對於付出卻十分

自私不願意。我們的自我鮮少滿足,它有一種

永不止休的嘮叨,想從生活中獲得更多,而這

種不滿足就導致了痛苦

Page 20: 近乎佛教徒

有些人或許認為,並不是所有情緒都是痛苦的。愛,喜悅,創意的啟發,虔誠,

和平,團結,滿足,慰藉等,而在人類文化,詩詞,歌謠和藝術上的發展與演

進上,情緒都扮演了不可欠缺的角色!

對於悉達多王子而言,任何具有不確定和不可預測性質的事物,即是痛苦。某

些種類的痛苦,例如嗔恨,嫉妒,身體的苦痛,具有明顯的負面性質。而其他

的一些痛苦則比較的幽微

愛或許是愉悅而令人滿足的,但是它不會憑空出現,它得依賴某個人或某個事

物,因此是不可預料的。一個人愛需要至少有一個對象,因此就某種意義而言,

他就常受到束膊了

20

愛 快樂 自由

廣義而言,快樂的定義是一個人擁有完全的控

制,自由,權利,安逸,沒有障礙,沒有束膊。

這意指有選擇自由或不選擇的自由,能安然積

極活躍,或安然地從容悠閒

我們人生的一大部分,其實是在努力的讓其他

人高興,將我們周遭的世界扭轉成於己有利,

而主要的最終目的則是為了讓自己感到舒適,

自由!

Page 21: 近乎佛教徒

21

快樂不是目標• 但是悉達多王子所追求的目標並不是快樂。祂指出的

道路也並非終究領導我們到快樂的境界。相反地它是

一條直接的道路,一條直接從痛苦,妄念和迷惑解脫

的快速道路

• 涅磐既非快樂也非不快樂,它只是超越了一切一分為

二的概念。涅磐是寂靜,是完全解脫痛苦的那種寧靜

• 雖然快樂被認為只是一種情緒,一種概念。佛教典

籍依然使用諸如『大樂』等字眼來描述證悟。涅磐

的確是可以被認為一種喜樂的境界,因為不再有迷

惑,不再有無明,所以也沒有快樂或不快樂,這就

是『大樂』!

• 然而大樂與快樂不同。悉達多王子對他的追隨者反

复強調,如果在此生以追求快樂為目標的修煉,對

於想從輪迴中解脫其實是無用的。我們不但要離棄

不快樂,也要離棄快樂的概念,才能夠達到真正涅

磐的彼岸

Page 22: 近乎佛教徒

人們將世界表示或理解為真實,是來自於強烈的個體與集體的習氣。儘管悉達多已經證

悟了本具存在的空性,並且教導了我們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純

粹只是空性,而是我們將某種『真實性』附加在上面而已。但是這個空的概念又是那麼

的難以理解,因此幾乎沒有人願意去追求如同悉達多相同的了悟

絕大多數的人們像一個在沙漠中的迷失者,急切地想要找到真實的伴侶關係,安全感,

表揚,成功,或者是表象的安詳寧靜。但是事物並不如其所顯現的,它們是無常的,而

且不完全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依賴表象,只會讓我們陷入極度的失望

22

一切是空

• 悉達多所要傳遞的訊息不易學習,是千真

萬確的事實。特別是在這個由貪婪,驕傲

和物質主義所驅動的世界裡。即使教導與

貫徹愛,慈悲和利他等原則都非常困難了,

更不用說『空性』的究竟實相

• 我們被短視的想法所困。對我們而言,能

夠掌握或享受而且即刻有用的東西才值得

我們投下精力與時間。而超越這個局限,

也就是佛教徒要認清的狀況以及需要精進

的功課!

Page 23: 近乎佛教徒

悉達多完全了解,在這個相對的世界中,你可以泡杯烏龍茶來喝,祂不會

對你說這裡沒有茶,或說茶是空性。如果祂要說什麼,祂會提醒我們,這

杯茶並非其如所現。舉例來說,茶其實是熱水中加入了枯卷的茶樹葉片。

然而某些茶痴對茶葉迷的過火,配置了特殊氣味的混合或加工,創造出例

如『武夷山』,『鐵觀音』等名字,然後相信一小撮需要賣到數千元以

上………對這些人而言,它不再是水中的葉子而已!喝不到,或賣買不到

這個心中認定的價錢,他就會失望煩惱

23

是你的執著困住了你

這也是為何在悉達多教法一千五百年以

後,一位叫做帝洛巴的佛法大師繼承者,

對他的學生說:『不是顯現(外相)困

住了你,而是你對顯現外相的『執著』

困住了你!

這些和合的現象,在物質主義的社會裡,

透過商品包裝和市場研究,把我們每一

個人都變成了追求標籤的傻瓜,接受一

些完全和材料價值無關的荒唐價碼,把

我們的世界變得更不真實!

Page 24: 近乎佛教徒

業 (karma)這個字幾乎和佛教成了同義字。它通常被

理解為一種道德系統的報應,例如惡業與善業

當因緣和合而且沒有障礙的時候,結果就會出現,結果

就是業。業是由意識(心,或自我)所集合而成的。如

果這個自我因貪愛或嗔恨而行動,就會產生惡業;如果

念頭或行為的動機是基於慈愛或希望他人快樂的原因,

就會產生善業

然而,業只是一種因果的法則,不應該與道德或倫理混

為一談。包括佛陀在內,沒有人對什麼是正面,或什麼

是負面的下過定論或判斷基準。任何促使或偏離『一切

事物皆無常』這個真理的動機或行為,都可能導致負面

的後果或惡業。任何帶領我們趨近理解『一切情緒皆是

苦』真理的行為,都可能造成正面的結果或善業。

終究而言,業報不是等待佛陀來審判,而是只有你自己

明暸行為背後的動機。而超越業報,不論是善是惡,就

是涅磐

24

業 Karma

Page 25: 近乎佛教徒

長生不老也是另一個時常被拿來描述證悟或天堂的特質。一旦我們抵達到了天堂,

我們就不會死去,但是會不會有可能我們也要毫無選擇的一直活下去,而被困住

或無處可逃?

一般而言,人們眼中所想像的天堂景象,是活在與目前所處類似的系統裡,只是

天堂更精密,一切順利得多,但是這個天堂還是不等於涅磐與證悟的彼岸

對悉達多王子而言,究竟的安竭之所,不論是天堂或涅磐,它其實不是一個地方,

而是從『無明』的外衣中解脫出來的那一刻!如果你一定要指出一個實質的地點,

那可能就是我們現在坐的地方。對悉達多王子而言,或許是在祂證悟的那棵菩提

樹下或是祂圓寂的婆羅雙樹也說不定?25

天堂與涅磐• 根據佛教徒的說法,在佛陀證悟的這一世前,悉達多

曾有無數世的輪迴,作為鳥,猴子,大象,國王,王

后甚至菩薩,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無明,因而得

以利益一切眾生。而最終,在他生為印度太子悉達多

的這一世,終於在菩提樹下獲得證悟,抵達彼岸-輪迴

的對岸!

• 涅磐,證悟,解脫,自由,天堂等這些字眼,許多人

喜歡提起,但是卻鮮少有人會問,進入這種狀況之後

會是什麼樣子?甚至我們對於天堂和涅磐有著差不多

的錯誤想像,以為天堂是我們經過多年修煉,做好功

課死去所到的地方?

Page 26: 近乎佛教徒

26

希望以及本初清淨• 我們的本性就好比玻璃酒杯,而污染和蔽障我們的事物,就好比污垢和

指紋印一樣。當我們買這個杯子的時候,杯子本身並沒有本具存在的指

印。當杯子被弄髒了,我們習性的心便認定酒杯是髒的,而不是杯子表

面有污垢

• 杯子其實是不髒的,它只是被印上了污穢和指印而已。這些不淨物可以

被清除的!

• 如果是杯子本身髒了,那麼唯一的方法就是丟棄它,因為污穢和杯子就

會結合成一個東西:髒杯子。但事實並非如此,污穢,指印和其他顯現

在杯子上面的東西是緣自於某些狀況而來。它們是暫時的,我們可以用

不同的方式把污穢洗掉

• 我們可以把它放在廚房的洗碗槽,洗碗機去洗。可以自己來洗,或者是

請傭人幫忙清除。但不論我們用什麼辦法,我們的目的是去除污穢,而

不是把杯子丟掉!

• 我們自己的本性(或佛性)就如同酒杯一樣,原來是自己清淨無污染的。

只是因為從各種不利的情況當中,諸如與不善的人相處,或不了解自己

行為的後果,因而集結了這些污染物而已。只是往往這些污染和它所帶

來的情緒已經存在太久了,強大到似乎變成了我們的第二本性不是覆蓋

著我們!

Page 27: 近乎佛教徒

當悉達多證悟後,祂被稱為『佛』。佛不是個人名或稱號,

而是指心的一種狀態。『佛』這個字,是指一種功德,它具

有兩個面向 (1) 成就者,(2)覺醒者。換言之是指淨化一切

污染並證得全智者

經由在菩提樹下的了悟,佛陀從困於主客概念的二元狀態中

覺醒!他了悟了一切和合事物無法恆常地存在。它了悟了只

要是源自自我執的任何情緒,都無法導致快樂。他了悟了,

沒有真實存在的自我,也沒有真實存在的現象能夠被覺受。

他也了悟了,甚至證悟都是超越概念的,這些了悟就是我們

所稱的『佛的智慧』,也就是對全部實相的覺知!

同時,我們在大部分的時間裡,都想努力地延續好東西,或

者貪心地想在未來用更好的東西來取代它!我們也會沉溺於

過去美好的時光,諷刺的是,我們在那當下,可能並未珍惜

過那個經驗,也是這樣,我們因此會苦惱,也會難過!

當悉達多王子證悟時,祂並不是把時間停止下來,或者是抵

達到了時間的終點。祂只是單純地不再受到時間概念的束膊

與污染,也已經成功的擺脫對於時間空間的依賴27

超越時間與空間

Page 28: 近乎佛教徒

在大乘經典中,佛陀規勸弟子們不要吃肉,不僅因為這會帶給另一眾生直接

的傷害,吃肉的行為也不符合佛教四見地(four Insights) 的原則

當你吃肉時,在某個程度上你是為了生存,維持自己的生命。而這個生存的

欲求和你想要恆常的健康有關。為了獲得長久而消耗另一眾生的生命,如果

真的能夠達到這樣的成果,或許從自私的角度來看可能還有理由這樣做。然

而事實上,不論塞多少肉到你的嘴裡,你最後還是不免一死,甚至會因為多

餘的脂肪增加身體負擔而死的更早!

28

吃素與佛教徒

• 有些人吃肉可能是為了資產階級的原因。例如魚子醬,神

戶牛柳代表奢華;服用燕窩,藉以保持青春美麗,就是為

了自己的虛榮,而導致了另一個生命的結束!

• 這種攀緣於自我其實是『無明』的表徵。無明帶來痛苦,

而以吃肉的例子來看,這個痛苦延伸到了被我們吃下的生

命!也由於這個原因,在大乘經裡有一種修行,那就是把

自己設身於這些動物的境地,處於慈悲心而戒食肉類。當

佛陀禁止食肉,祂意指所有肉類,並沒有因為情感因素而

單指牛肉,也未曾說因為魚沒有靈魂所以吃魚沒有關係

Page 29: 近乎佛教徒

佛經中經常鼓勵佛教徒修煉的一種方法就是透過布施,當我們開始了解

到一切和合事物,包含自己累積的財富都是無常,短暫而無價值的時候,

我們就不會執著或永遠緊握不放,此時,布施事實上就已經實現了

如果了解了佛教第二個見地,一切自我生起的情緒皆苦,我們就可以發

覺自我這個吝嗇者是主要的罪人。因為它除了給我們窮困不足的感覺之

外,其他一無是處。如果我們可以不攀緣於自我,我們就找不到原來執

著與財富的理由,也因此不會有吝嗇的痛苦,布施也就成為了一種愉悅

的行為

29

布施

• 第三個見地,讓我們了解到攀緣只是

徒勞。因為不論我們攀緣或布施什麼,

它們都不具真實存在的本性。布施不

必要忍受犧牲來換取認同,或者期待

一個更好的來生,因此就不會執著!

• 最後,沒有價碼,沒有附帶條件的布

施,就可以讓我們一窺第四個見地,

解脫超越的真理

Page 30: 近乎佛教徒

同時,佛教的四見地(真諦)也好比茶葉。而其他用來

實踐這些真諦的方法,例如修行,儀式,傳統以及文化

的裝飾物,就好比裝著茶葉的杯子一般。技巧和方法是

能見而有形的,但真諦確不是!我們的挑戰是如何不被

精美的茶杯所迷住。如果我們忘了裡面的茶,那杯子就

反而會變成障礙。雖然杯子的目的是承載真諦,但是這

樣就造成了大家都拿著不同的杯子,可是卻忘了喝茶!

在表象的層次上,佛教可能看起來非常的儀式化和宗教

性。西藏的唐卡,日本的禪宗庭院設計都很美麗,它們

能夠啟發我們,甚至可以作為我們了解真諦的輔助工具,

但是別忘了,真諦本身既非美麗,也非不美麗!

悉達多王子曾說,最好的崇拜或修煉方式,就是單純地

憶起無常的原理,情緒的痛苦,現象無自性以及涅磐超

越的概念!

30

茶與茶杯的智慧

Page 31: 近乎佛教徒

佛陀曾說『你是你自己的主宰』。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沒有所謂完全權威的領袖制度。達

賴喇嘛或許是西藏流亡團體的政治領袖,也是全世界人的宗教導師,但是他不見得是所有佛

教徒的領袖。在西藏,中國,日本,韓國,泰國,越南和西方的各種形式與宗派當中,並沒

有一個權威性的單位有權力決定誰是或誰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你如果有具資格的上師願意花力氣把真諦教導給你,那你是非常幸運的!在某些情況下,這

些上師們應該比佛陀更受到尊重!因為千佛可能出現,但對你而言,這位上師是把真理帶到

你的門口來的人,你應該要加以感恩!

如果你想知道怎樣才能決定一條正確修煉的道路,只要記住任何與『四真諦』不相抵觸的道

路,應該都是安全之道!終究而言,並非位階高超的導師在守護佛教,而是『四真諦』才是

真正的佛法的護衛者和指引燈

只要你接受並修持這四種真諦,你就是一位『佛教修行者』!讀過這四種真諦而不修持的話,

就好像病人閱讀了藥罐上的標籤而卻不服用一樣!另一方面,如果你修行這四真諦,也沒有

必要到處標榜你是佛教徒

31

成為佛教徒的修煉

• 同時,作為佛教徒,你沒有責任或使命去讓全世界的人

都改信佛教!佛教徒和佛教是兩回事,就如民主黨人和

民主一樣。但令人很慶幸和鼓舞的是,迄今,佛教徒未

曾為了要改變他人的信仰,而以佛陀之名發動過戰爭,

摧毀其他宗教或做出其他可怕的事情!要記住,作為佛

教徒,你具有盡可能不去傷害他人,同時盡可能幫助他

人的義務!這不是大不了或艱難的任務!因為只要你真

心接受並思惟這些真諦,所有的這些行為都會自然流露!

Page 32: 近乎佛教徒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