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佛教因缘

30
梦梦梦梦梦梦 解解 解解解解解解解解解解 解解 解解解解解解解解解解

description

成语的佛教因缘

Transcript of 成语的佛教因缘

Page 1: 成语的佛教因缘

梦幻般的美景

解读一些出自佛教的有趣成语解读一些出自佛教的有趣成语

Page 2: 成语的佛教因缘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道是本土文化,佛是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在融合的过程中,自然要对中国的语言和语汇产生深远的影响。

Page 3: 成语的佛教因缘

无事不登三宝殿。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宝殿就是指代表佛法僧三宝的寺院殿堂,原意是说,人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才想起到寺院去寻求帮助。后来比喻成登门求人办事。

Page 4: 成语的佛教因缘

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僧面看佛面。 僧、佛都在“三宝”之列,都是世人敬重的对象。意思是务请高 抬贵手,给予帮助或宽恕。

Page 5: 成语的佛教因缘

生老病死。生老病死。 最早由佛教提出,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为 (果报)四相。在《法华经》中这样说:“生老病死,四苦也。”当释迦牟尼佛还是王子的时候,有一天他在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送葬的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继承王位,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达彼岸。在今天,生老病死被人们用来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大事。

Page 6: 成语的佛教因缘

痴心妄想。痴心妄想。 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是指贪嗔痴。痴是用来指人的痴心: 心思沉迷于某人或物。因为痴迷,所以有妄念、妄想产生。这个妄就是指:荒唐,胡乱,不切实际。指一心想着根本无法实现的事。因为有痴心和妄念,所以众生有痛苦产生。

Page 7: 成语的佛教因缘

醍醐灌顶。醍醐灌顶。 “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比喻最高的佛法。“灌顶”是佛教密宗的一种仪式。多比喻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Page 8: 成语的佛教因缘

不即不离。不即不离。 出自《圆觉经》:“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真相与妄相有区别,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显现,即不离。后泛指若合若分,即不接近也不疏远,引文即是此意。

Page 9: 成语的佛教因缘

一尘不染。一尘不染。 指佛教徒在修行时能摈除一切杂念。后来多用来形容环境环境非常清洁。现在也比喻人品纯洁,丝毫没有沾染坏习气。

Page 10: 成语的佛教因缘

五体投地。五体投地。 是佛教敬拜的姿势,指双膝、双肘和头颅都着地。

Page 11: 成语的佛教因缘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都是劝人改邪归正的佛语。

Page 12: 成语的佛教因缘

天花乱坠。天花乱坠。 佛教神话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花纷纷撒了下 来。现在用来比喻说话指过分夸张或不切实际。

Page 13: 成语的佛教因缘

善男信女。善男信女。 指在家修行的男女佛教信徒。从广义说,泛指一切信奉佛教的人们。如今也用来形容信仰某种宗教或崇信某个人物、某种思想的男男女女。

Page 14: 成语的佛教因缘

现身说法。现身说法。 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盘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后来,人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做“现身说法”。

Page 15: 成语的佛教因缘

大彻大悟。大彻大悟。 “悟”指“觉悟”,是佛教名词,表示领悟了真理。“悟”,是佛教的思想核心。佛经里面说:“佛者名觉。”“佛”,是梵文 Buddha的音译“佛陀”之略,意译为“觉悟者”,意思就是“彻底觉悟了人生真谛的人”。

Page 16: 成语的佛教因缘

一动不如一静。一动不如一静。 意为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Page 17: 成语的佛教因缘

半路出家半路出家。 “出家”,是梵文的意译,又译作“林居者”,是当时“沙门系统”的一种传统──离开家庭,剃去须发,到人迹罕至的山林里面修行,这种传统被释迦牟尼沿袭,后来成为佛教徒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佛教认为,世俗家庭只能给人带来烦恼,只有离开家庭净心修行才能摆脱世俗的垢染和拖累。

佛教说的“出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幼年就离开家庭,削发受“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着花□、不歌舞观听、不蓄金银、不非时食),先在寺庵里面做“沙弥”或“沙弥尼”,成年以后再受“具足戒”(内容全面的戒条),成为比丘、比丘尼,叫做“自幼出家”;一种是成年以后才离开家庭,削发即受“具足戒”,叫做“半路出家”。释迦牟尼的儿子罗 _罗, 15 岁时追随父亲出家,是第一个“自幼出家”的佛教沙弥。

Page 18: 成语的佛教因缘

平时不烧香,急来平时不烧香,急来 (( 临时临时 )) 抱佛脚。抱佛脚。 烧香礼佛是佛门的早晚常课,是平时积德修行的具体表现之一。如果平时恣意妄为,一旦到生死关头或大难临头,匆忙求佛,自然难以解脱了。

Page 19: 成语的佛教因缘

当头棒喝。当头棒喝。 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用心即乖。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或用棒,或用喝,或者“棒喝交驰”,作为一种特有的施教方式,以促人领悟佛理。

Page 20: 成语的佛教因缘

头头是道。头头是道。 本为佛家语,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Page 21: 成语的佛教因缘

打成一片。打成一片。 禅林用语。指融合一体。即去除一切之情量、计较,而将千差万别之事物融通一片,不再有你我、彼此、主客等之差别情想。

Page 22: 成语的佛教因缘

一知半解。一知半解。 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直接的体认,谓之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直接的体认,谓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反对执着于琐碎的“知解”,斥为“一知二解”。后人反对执着于琐碎的“知解”,斥为“一知二解”。后人用“一知半解”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用“一知半解”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

Page 23: 成语的佛教因缘

单刀直入。单刀直入。 禅林用语。提单刀而直入敌阵之意。指禅林师家指导学人,不用智谋策略,舍除一切缓冲之言语,而直接论及问题之核心,以开其心眼。

Page 24: 成语的佛教因缘

心心相印。心心相印。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谓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以此佛的心直印于众生之心,谓之以心传心,以心印心。意在开示迷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后多用以指彼此思想感情完全投合。

Page 25: 成语的佛教因缘

冷暖自知。冷暖自知。 又作冷热自知。水之冷与暖,唯有饮者自知,而无法说明。以此而比喻悟之境界亦唯有悟者自身领受而无法告知他人。

Page 26: 成语的佛教因缘

泥菩萨过江泥菩萨过江 -- 自身难保自身难保。 佛教认为菩萨能解救苦难 ,可是泥塑的泥菩萨在水中会被浸坏。喻指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更顾不上救别人了。又作“泥菩萨落水” 。

Page 27: 成语的佛教因缘

佛要金装,人靠衣装佛要金装,人靠衣装. 是一种比兴手法.佛有致高无上的地位,人人尊敬他,但佛若不装金,香火就要差得多,人没有佛那样的地位,若穿得破烂,自然被人看不起,所以要注重穿着打扮。

Page 28: 成语的佛教因缘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是佛教基本思想之一“因果报应”的体现。

Page 29: 成语的佛教因缘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经语重心长地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 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Page 30: 成语的佛教因缘

曾有学者统计,汉语中常用的来自佛教的成语有 500 - 600个之多,这是多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