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56
海海海海“海海海海李李李 2010/11/2 李李 [email protected] 李李李李

Transcript of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1: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

李常生 2010/11/2 台北 [email protected]

手動翻頁

Page 2: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請您靜靜欣

Page 3: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 我念大學的時候,英文老師 (1968-1972) 是一位從衛斯理女子學院畢業 ( 與蔣宋美齡同一個時代 ) 的老太太,當時的年齡大約七十多歲,她上英文課大多是在用英文講述文學名著。有學問、有深度,但是上課很嚴厲。

• 我剛畢業那一年,她得了重病住院,我去醫院看她,她當時問我有沒有看過海明威寫的“老人與海”,我說:我看過。她再問我:你看的懂麼?我委婉的說:大約看的懂。她就直接了當的說:你怎麼會看得懂?我讀了 28 遍才真正了解其中的意義。之後,沒過多久,英文老師就過逝了。我活到今天 61 歲,大概才真正體會出海明威想表達的意思,也隱約了解英文老師想說的話。

• 一個老人帶著一個小孩,划著小船到大海中去捕魚,當遇到了一條大魚時,老人用魚鉤將大魚鉤住,經過好幾天得跟隨與奮鬥,終於制服了大魚。再經過好幾天才回航到陸地,回頭看去,大魚已經被海中群魚啃光了肉,只剩下大魚骨頭了。魚骨頭放在海濱引起大家的好奇,也引起年輕觀光客的訕笑。

• 人生奮鬥幾十年,你努力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理想與夢,但是到了老年,你回頭看去,你所有的功名、錢財、事業、物質等,也不過是令新一代年輕人嘲笑的大魚骨頭吧,除了在海邊逐漸碎裂以外,沒有一點意義。這道理看似簡單,我也是這幾年才能深入理解到其中的意境。希望您也能漸漸明白其中的意義。

• 為了生存,你只有不斷的奮鬥,也許所獲得的只是一堆魚骨頭,但是過後,你還得為生存或無意義的出海去補魚。海明威最後舉槍自殺,大約已經無法更高度的參透人生。我們敢說,我們已完全知道生命的真正意義麼?

李常生 2010/11/2 台北

常生小語

Page 4: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laza del Castillo, Jul 1959. Hemingway’s last visit to Pamplona

Page 5: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The typewriter of Hemingway

Ernest Hadley and Bumby Hemingway

Page 6: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 歐尼斯特·米勒·海明威(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記者和作家,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派克,晚年在愛達荷州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失的一代」( Lost Generation )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 1939年至1960年間,海明威在古巴定居,並稱自己為「普通的古巴人」。在這段期間海明威寫下了聞名於世的代表作《老人與海》。古巴革命成功以後,海明威曾與古巴革命的領導人菲德爾‧卡斯楚會面。2002年11月11日,卡斯楚更親自出席了海明威故居博物館的落成儀式。

•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勳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立茲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 20世紀中的 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 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他的很多作品至今仍極具權威。

海明威傳記

Page 7: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8: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The house of Ernest Hemingway (Key West)

Page 9: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 1954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小說家海明威。 • 在當今的評論人士看來,《喪鐘為誰而鳴》並不是海明威的最佳作品,但在二戰之後的四、五十年代,這部小說卻廣受讚賞。 而最終為海明威贏得諾貝爾獎的小說《老人與海》,實際上也只是一部短篇小說。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個貧窮的古巴老人靠捕魚為生,有一天他單獨一人乘小船出海,捉到了一條大青槍魚。

• 老人把魚叉舉得盡可能高,又鼓了鼓勁,然後使出渾身的力氣,朝下把魚叉扎進那條魚的側面,就在胸鰭後面不遠的地方。那片胸鰭豎在水面上,和老人的胸膛一樣高。他感到魚叉已經插進去了,就用身子頂住魚叉,把全身的重量都加了上去,使勁再往裡推。這條死到臨頭的魚於是就鬧騰起來了,它從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驚人的巨大、力量和優美暴露無遺。它彷彿在老人頭頂上懸了一會兒,然後砰地一聲掉進海里,浪花濺了老人一身,小船上也到處是水。

• 海明威沒有出席諾貝爾獎的頒獎儀式。他請美 國駐瑞典大使在儀式上宣讀他的發言稿。 • 作家的作品裡面總有些東西不是人們馬上就能理解的,這有的時候是作家的幸運。不過

最終一切都會人們總會理解一切,有了這,再加上各人的法術大小,就會決定一個作家最終是名垂青史還是被人遺忘。寫作無論如何是一種孤獨的生活方式。各種作家的組織也許能夠減輕這種孤獨感,但不太可能改善他的文字質量。往往每當一個作家因為名氣增長而擺脫孤獨之際,他的作品的質量就會下降。這是因為寫作必須是單獨完成的,一個好作家必須每天都必須正視現實,那就是他嘔心瀝血寫出的可能會是不朽的傳世之作,也有可能馬上就會被人遺忘。

海明威評論

Page 10: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Jean Patchett and Ernest Hemingway by Clifford Coffin, Vogue, 1950

Page 11: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La malédiction des Hemingway

Page 12: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 贏得諾貝爾文學獎對於任何作家來說都堪稱事業的巔峰,難以想像海明威會以寫出如此風格低沉的答覆。得獎的那一年,海明威 54 歲,他情緒十分消沉沮喪。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都是 20 多年前完成的,這一點他自己心裡可能也明白。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比格斯畢教授說,海明威最突出的就是他的獨特寫作風格。

• 瑞典文學院把諾貝爾獎給海明威的理由是他在文學風格上自成一家。這一評價對 1950 年代的海明威或許並不合適,但是,他早期的作品則完美地體現了他的精湛技巧。海明威是做記者起家的,他的寫作風格受到了新聞寫作的影響。他為《堪薩斯星報》工作時,報社對記者們寫作風格的第一條要求就是, " 開篇要用短句子,別用太多的形容詞 "。這正是海明威的寫作風格。

• 我聽見河對岸和兩邊都有機槍和步槍的槍聲。河上傳來撲通一聲,接著我就看見幾顆照明彈升上天空,炸開後在夜空中發出白光,我還聽到了火箭炮和炮彈的爆炸聲。這一切都是同時發生的。隨後我聽見旁邊有人用意大利語喊道: "我的媽!我的媽呀! "。我使勁掙扎扭動,終於把腿拔了出來,然後轉過身碰了碰那個人。那原來是帕西尼。我一碰到他,他就尖叫起來。我想爬到他身邊,給他的腿綁上繃帶。但我根本動彈不了。我又試了一次,發現腿能動一點了,我可以用胳膊撐著往後挪,可是帕西尼已經不再出聲了。

Page 13: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Ernest Hemingway reading his notes, Sun Valley, Idaho — Image by Robert Capa (1940-41).

Page 14: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15: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 這一片段出自海明威 1929 年發表的成名作《永別了,武器》。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個美國人在意大利當戰地救護員的經歷。英國的每日電訊報評論說《永別了,武器》不僅是一篇寫實的戰爭小說,同時也為現代小說做出了突出貢獻。因為為了向讀者們傳達戰爭的恐怖,作家沒有堆砌種種恐怖的細節,而是有意省略了很多細節,而正是這種手法,使小說具有更加強烈的震撼力。比格斯畢教授認為,這也是海明威做記者時學會的一種技巧。

• 他作記者時必須學會描寫動作,他認為作家應該描寫行動,而不是感情,他希望讀者們能夠在他對行動的精確描寫基礎之上,產生自己的感情。他說過寫作的本質是省略,而不是羅列。舉一個很好的例子,比如他描寫一個鬥牛士被牛頂傷,他集中描寫了陽光如何在他大腿露出骨頭上反射出亮光。他並沒有說鬥牛士感到多麼劇烈的疼痛,也沒有說在場的觀眾有多麼的震驚,因為讀者們可以感受到自己心中的震驚。

• 海明威在 1898 年生於美國的芝加哥。他父親是個醫生,不過他少年時他常常在鄉下湖邊一個專門給打獵的人住宿的小木屋裡度假,這大概就是他後來喜歡行動和冒險的原因。

Page 16: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Ernest Hemingway y Antonio Ordoñez en la Plaza del Castillo.

Page 17: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18: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 海明威 19 歲就在《堪薩斯星報》當記者。當時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年後, 20 歲的海明威就像小說《永別了,武器》中的主人公一樣,志願到意大利當救護車司機。他後來受了重傷,並和照顧他的護士發生了戀愛關係。

• 比格斯畢教授,海明威的所有小說都受到戰爭經歷的影響:海明威在戰爭中的所見所聞一下子打破了他 20 年來從家庭和學校裡學到的所有語言、觀念和原則。戰爭能夠打破人對悲慘的定義。有人在吃飯時突然被打死,有人來不及考慮任何東西就被炸彈炸得粉身碎骨。所以海明威讓《永別了,武器》的主人公說: "'神聖 '、 '光榮 '、 ' 犧牲 '這類字眼總使我感到難堪,因為和具體的村莊、道路以及河流的名字放在一起,這些抽像的字眼顯得那麼骯髒。 " 換句話說,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恐怖之後,整個 19世紀期間美國人以及美國作家使用的語言已經徹底過時了。

• 這首歌的名字叫做《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整個 20 年代,海明威就是眾多居住在巴黎的美國人之一。他在那裡結識了龐德和斯坦因等著名作家,完成了處女作《太陽照常升起》,同時成為公認的優秀短篇小說家。他這一時期的短篇作品大都帶有自傳色彩,普遍以他在美國的童年生活為基礎,按照美國邊疆文學傳統,描寫打獵、捕魚、以及與印第安人的衝突等等。

Page 19: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20: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恩斯特‧海明威與美國作家珍妮‧福藍那在法國巴黎的合影

Page 21: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 海明威自己也是條典型的美國硬漢,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的奮德教授說:他身材結實、寬肩膀、頭形端正、有深棕色的頭髮和小鬍子,他那時還沒有開始留大鬍子。我想他可能容易情緒激動,這倒不是說他討人厭。他有不少朋友,也有不少酒友,不過我想即使在那個階段他也是決心寫作的,因此他很可能遠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合群。

• 海明威認為自己是個不錯的業餘拳擊手,對各種形式的打鬥都興趣濃厚。從20 年代一直到 50 年代,他小說中得主人公往往都是經受極大壓力的男性,這種壓力往往是暴力或者死亡的威脅。他對這種情況著迷。

• 比格斯畢說:他有一個短篇叫《沒有被斗敗的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並不出色的鬥牛士。他非常窮,都是被安排在晚上由年紀大的鬥牛士表演的時候出場。還總是殺不死牛。觀眾沖他起哄,可他仍然堅持,直到把牛殺死,但是他也死了。海明威認為這就是悲劇人生的縮影。他說,人固有一死,誰也挑不掉,但是真正的男人即使死也不會被斗敗。這故事的精髓就是,人生必然以死亡收場,因此人就必須盡可能地在短暫生命中捕捉到一些真正的意義,必須挺著腰板兒,堅持到底。

Page 22: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Ernest Hemingway at his home in Cuba, 1954.

Page 23: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24: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 海明威對鬥牛似乎特別有興趣, 1932 年他發表的小說《午後之死》就是講鬥牛的。有人說,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有關鬥牛士和鬥牛技巧的手冊,甚至是對有關死亡、藝術和高貴之間關係的思考。

• 30 年代末期,海明威再次來到西班牙,這次的目的則是觀察西班牙內戰。他根據見聞寫了《喪鐘為誰敲響》,在 1940 年發表。他的寫作生涯使他長期離開美國,尋求各種各樣包含暴力和死亡的經驗。他去非洲打獵、打的是大象、獅子、老虎等大動物。他對深海捕魚也很有興趣。他在這方面的經驗使他得以寫出《老人與海》。這是關於人的大無畏精神和人生的徒勞枉然的寓言式的小說。老人在拼命搏鬥之後捉到了一條大魚,然後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把它綁在他的小船的船舷上,結果眼睜睜地看著鯊魚把它吃個精光。但和海明威早期的作品相比,《老人與海》的故事好像有點故作感傷,也有點虛假。

• 奮德說:小說裡有一個很了不起的場面。幾條鯊魚在小船四週的水裡翻騰而地平線上可以看到邁阿密的燈光。老人一槳一槳地劃著船,終於靠了岸,但鯊魚已經把他捉到的魚吃光了。所以,這在一個層面上是徒勞無益的冒險行動,而在另一個層面上則表現老人堅韌不拔的精神取得了勝利。坦率地說,我不是很喜歡這本書。我認為作家過份明顯地要把這個故事寫成一個寓言。我覺得這偏離了現實,和二、三十年代的海明威很不相同。

Page 25: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Ernest Hemingway wrote portions of his novel, A Farewell to Arms, at this home in w:Piggott, Arkansas, now a visitor center of the Crowley's Ridge Parkway.

Page 26: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Ernest Hemingway Posing With The First Unmutilated Tuna Caught Off Bimini. Many Had Been Hooked Before But Had Either Broken Off Or Been Cut By Sharks

Page 27: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 這時候的海明威,大概就像故事中的老人一樣,不但精疲力竭,也看到了自己奮鬥的結果無非是一場空。公眾眼裡的海明威是一條硬漢,但實際上他是非常敏感以及情緒化的。在寫作上,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他發現自己的作品無法達到《喪鐘為誰敲響》和《老人與海》那樣的高度和質量後,就陷入了絕望。他試圖靠深海捕魚、打獵、飲酒等來分心,但還是徒勞, 1962 年他開槍自盡,了結一生。

"The world breaks everyone and afterward many are strong in the broken places."Ernest Hemingway (1899 - 1961)

Page 28: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HEMINGWAY'S MARRIAGE TO MARY WELSH. HIS LAST DAYS.

Page 29: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30: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Ernest Hemingway 1950

Page 31: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Hemingway Home & Museum in Key West, Florida.

Page 32: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33: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The home in Ketchum, Idaho, where Ernest Hemingway lived and died

Page 34: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Hem's living room with his favorite chair, on the left

Page 35: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Ernest Hemingway's writing room, Key West, FL

Page 36: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Ernest Hemingway with Family, 1905

Page 37: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Page 38: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Page 39: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Here is an illustration of Ernest Hemingway’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he artist is Henry Seabright, who, as well as working for Look and Learn, did a number of fine pictures for The Bible Story.

Page 40: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41: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42: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43: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44: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45: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46: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Ernest Hemingway at a Cuban Fishing Village Like the One in His Book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Page 47: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48: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49: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50: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51: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52: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53: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Page 54: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台灣畫家劉其偉所繪的老人與海

Page 55: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
Page 56: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李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