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中國大未來

13
本本本本本本本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本本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本本本 ,。 4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本本本本本本 本本本本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 2007 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description

經濟大師梭羅認為,一國兩制不一定是台灣的選項;而台灣如果要維繫繁榮現況,前提是必須要有面對中國的勇氣。

Transcript of 預言中國大未來

Page 1: 預言中國大未來

本期客座總編輯,世界級經濟學大師梭羅是美國總統 顧問,中國總理也向他請益。他曾經 4次爬上喜馬拉雅山,又曾與傅利曼論戰多回,他的銳利與驍勇,在學術界內外都是如此。

2007年,香港回歸十年,梭羅如何重新看中國?香港經驗帶給台灣哪些啟示?

Page 2: 預言中國大未來

香港對中國而言只是很小的夥伴,中國還有很多夥伴。

香港有多少人? 700 萬人口,而中國有 13

億的人口。香港已是中國的一部分了,如果中國失敗,香港怎麼可能單獨成功呢?

相反的,中國的成功並不是因為是香港,沒有香港,中國經濟還是會成長,中國成功是因為中國內部改變了。

Page 3: 預言中國大未來

在給商周讀者搶先閱讀的《當中國成為第一( China as No.1 )》書中,梭羅認為,中國當然有成為經濟強權的條件。

她有全世界 1∕5 的人口,從發展中國家的標準看來,她的教育十分普及,擁有眾多高等教育人才。

在科技創新上,在高等物理、生物科技等領域取得領先。

而來自香港、東南亞的華人菁英,則為中國注入了企業家精神,讓市場經濟得以順利運轉。

Page 4: 預言中國大未來

但中國也有眾多的問題必須解決。

城市與鄉村嚴重失衡,城鄉收入比,從 4:1 急升到 13:1 ,而西方社會城鄉收入頂多只有 2:1 或 3:

1 的差別。

農村人口經常因為米價過低而必須在沒有許可的情況下,往城市移動。

地區發展不均衡、環境污染都有待解決。

Page 5: 預言中國大未來

歷史告訴我們,貧窮的國家要變成富有,至少要花百年的時間。

台灣從 1949 年起,每年經濟成長率達到 7

%,所得仍低於美國;

歐洲在 1900 年代,國內生產毛額是美國的 9

0 %,但現在只有 66 % 。

因為美國做為世界經濟強權,也會持續成長,不會停留在原地等待。

Page 6: 預言中國大未來

隨著經濟成長,中國會逐步的建立民主, 就像台灣,或是日本一樣,但是那不會很快的發生。

台灣民主化花了 30 年的時間,中國的時間可能會更長。

中國人的世紀或許即將來臨,但如果要趕上全球第 1 名,不會在 21 世紀,而會是在 22

世紀。

Page 7: 預言中國大未來

台灣可以從香港成功經驗中學到些什麼?

香港是服務中心,這是台灣必須學的。製造與服務,兩者可以並行。

香港不做製造,這是她的劣勢;但相對的,台灣的劣勢是只做製造。

Page 8: 預言中國大未來

香港證明了一國兩制可行,但一國兩制卻不一定是台灣的選項;

台灣如果要維繫繁榮現況,前提是必須要有面對中國的勇氣。

如果過去台灣能夠採取開放的策略,台灣可以在中國大陸取得經濟優勢,資本與人才都會流向台灣;但台灣因為害怕中國會取而代之,沒有這麼做。

如今,資金和人才已經流向中國大陸了。

Page 9: 預言中國大未來

那麼台灣如何掌握未來的機會?

開放。台灣要有「我會影響中國,而非中國會影響我」的信心。

台灣應該想,「這是我們改變中國的機會」。台灣不夠勇敢( Taiwan isn't bold enough)。

Page 10: 預言中國大未來

在這個新時代,台灣有沒有什麼突圍之道?政府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政府應該放手( hands off)。讓資本主義能夠發揮它的功能,讓世界運轉的是經濟與資本,並不是政府的管制。政府最重要的事是,投資教育、做基礎建設。

教育仍然是經濟成功最重要的要素,沒有教育,沒有人才,就不可能掌握新經濟。要掌握人才有兩種方式,不是自己教育,就是要設法吸引受過教育的人才。

Page 11: 預言中國大未來

台灣總是擔心會被中國擊倒,但這是錯的。從資本累積的角度來看,如果說有誰會擊敗誰的話,中國會先被台灣擊倒。

Page 12: 預言中國大未來
Page 13: 預言中國大未來

綜觀各項指標,香港、新加坡效率與制度面讓她們與全球接軌順暢,但未來民主指標能否提升,帶動永續繁榮,是持續觀察的重點。

中國經濟有多項制度面缺陷,政治更是離民主有一大段距離,目前強勁成長力道能否反向刺激其制度面的改善,尚待時間證明。

台灣的民主自由雖是最大優勢,但企業經營環境卻因為制度面的缺失,徒然失去許多競爭機會。

梭羅直指台灣已經失去了十年,政府如何走出島內競爭的心態,放眼大競爭格局去思考政策制定,台灣下一步的優勢才有辦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