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旻_討論文件46號:基礎能力建設組(Capacity Building)

9

Transcript of 李思旻_討論文件46號:基礎能力建設組(Capacity Building)

Page 1: 李思旻_討論文件46號:基礎能力建設組(Capacity Building)
Page 2: 李思旻_討論文件46號:基礎能力建設組(Capacity Building)

西元十八世紀中期,工業革命造就了西方繁榮、有效率的生產模式,改善人類生活品質,使得歐洲地區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密集地區。同時,二氧化碳的快速增長卻悄悄延燒。

今日,由於溫室氣體所致之氣候變遷日趨嚴重,讓各國不願再當溫水裡的青蛙,決心跳脫慣性,共同制定法規,以減緩對地球的傷害。

地球所面臨的難題

Page 3: 李思旻_討論文件46號:基礎能力建設組(Capacity Building)

然而,對已開發國家而言,節能減碳意謂著簡化生活,已屬不易。對開發中國家,減碳更可能代表著生產活動的禁止,將造成經濟發展的難題!

幸福富足的已開發國家沒有資格限制開發中國家追求經濟成長的努力。畢竟,這樣不公平。

難道,經濟發展與愛護地球是零和遊戲?只能擇一而從?

環保與經濟發展的衝突

Page 4: 李思旻_討論文件46號:基礎能力建設組(Capacity Building)

於是,2007年12月各國擬定峇里島行動計畫,大會決議,透過國際合作及區域結盟,讓已開發國家利用既有的技術、財務、知識優勢幫助開發中國家,加速弱國的學習速度,強化他們解決內政與外交問題的能力;區域間,特別是位居北半球南端及南半球的開發國家,也能藉由「南南合作」相互交流。

這些讓開發中國家興盛的能力,就是基礎能力建設「 」。

峇里行動計畫

Page 5: 李思旻_討論文件46號:基礎能力建設組(Capacity Building)

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有如培養強健體魄,是奠定長久穩固發展的基石。其中,對於開發中國家之能力培養,大會建議方向如下:

授權並加強基礎能力相關機構,增益內部成長的能力,執行高效、永續的措施。

串連國家間、區域間合作,分享本地經驗。

水文、地球、氣象學、災害預防的系統學習、知識管理與研究。

促進彼此間氣候變遷議題的溝通、教育及訓練。

將氣候變遷議題融入經濟、文化等社會議題,並從中找尋多元化發展的契機。

全方面強化對於氣候變遷的應變與適應能力並大力支持相關的學習活動。

開發中國家之能力培養

Page 6: 李思旻_討論文件46號:基礎能力建設組(Capacity Building)

加強基礎能力建設之原則如下:發展基礎能力應以促進國家間及區域間與碳減量、氣候變遷適應、環境科技相關之項目為優先。

建立技術平台,用於組織、掌控並評估發展基礎能力的行動,同時作為交流管道,傳播知識與經驗。對此,大會特別要求已開發國家於技術平台上貢獻資訊及建議,以茲開發中國家學習。

已開發國家必須提供技術移轉或財務支援,輔助達成碳排放減量。

基礎能力之發展原則

Page 7: 李思旻_討論文件46號:基礎能力建設組(Capacity Building)

針對開發中及已開發國家的評量重點:須確認已開發中國家所提供的資源及幫助,對開發中國家而言是否真的有所有助益?

於預計2009年12月舉辦的哥本哈根會議上,各國需提交一份基礎能力相關報告,列出該國所提供或取得和改善氣候變遷有關的基礎能力建設。

為了加強控管,隨時了解基礎能力建設的狀態,各國應定期在既有的溝通管道上報告該國進度。

對已開發國家而言,除原有的減碳目標外,提供開發中國家技術及財務支援,也是義務之一。

基礎能力建設之評量

Page 8: 李思旻_討論文件46號:基礎能力建設組(Capacity Building)

各國發展以共榮共存為前提,強盛富裕的已開發國家應當擔負更重的責任,協助開發中國家在經濟與環保議題間取得平衝。

為了達成這些目標,各國之間需要頻繁的溝通、深度的瞭解,國際交流將更緊密無間,知識技術與金融財務的流動,也會更迅速暢通。

氣候變遷是全球共同面對的難題,透過互助合作,將促成四海一家的實現。

共榮共存的未來世界

Page 9: 李思旻_討論文件46號:基礎能力建設組(Capacity Building)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