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28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Transcript of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Page 1: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第四章

合唱指挥动作的基本要求

Page 2: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 Yi bu yi du da yi , du gi du gi……

Page 3: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重点内容• 1 、合唱指挥动作的基本原则 • 2 、合唱指挥的基础体态要求。• 3 、合唱指挥准备动作对手臂的要求。• 4 、合唱指挥的击拍原理

Page 4: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 合唱指挥动作的基本原则 ——

• “ 准、简、美 ”

Page 5: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 准确——动作语言准确。包括“点”、图式、分句、预示等准确清晰。

Page 6: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 精炼——动作集中、简练,没有多余的动作,做到干净利落,以最简练的动作表现复杂的音乐内容。

Page 7: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美• 美观——演出时指挥处于舞台上突出的位

置,一举一动都受大家瞩目,因此应注意自己的形象。在音乐需要的前提下,在准确和精炼的基础上应要求指挥动作美观大方。但不能从表现自己出发,哗众取宠。

Page 8: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合唱指挥的基础体态要求

• 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依次做好从腿部到头部的基本体态。

Page 9: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双脚位置

• 双脚稍微前后分开,成稍息状,双脚的间距与肩宽相近,以便指挥时身体重心移动方便。

Page 10: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双腿要求

• 双腿直立,避免膝关节弯曲及随节拍不停地弯动。

Page 11: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指挥的站立与上体状况

• 指挥站立要自然、稳定,全身有控制地放松,挺胸收腹、精神饱满、大方自信。

• 根据音乐变化的需要,指挥时上体可自然地略向前、后倾斜或转向某一个声部

Page 12: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指挥面部状态

• 头部以面向前方,眼光平视或环顾被指挥者为主,运用眼神与被指挥者交流。注意避免随音乐的律动不停地点头晃脑。面部的表情主要以眼睛为主,要有神采,提示情感变化、声部进出,辅助手势动作与合唱团员交流,富有启发性。

Page 13: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合唱指挥准备动作对手臂的要求

• 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依次做好从肩部到手指的基本动作。

Page 14: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手臂的各个部位

• 手臂是指挥动作及表达意图的主要工具。手臂的各个部位——上臂、前臂、手掌和手指,既可整体协调地挥动,也可部分联合,甚至只是以手指为主的独立动作。

Page 15: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肩部

• 防止臂和肩部的紧张,以及耸肩或以肩带动手臂。

Page 16: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肘部

• 肘关节应时刻处于适当的空间位置,既不要夹靠在体侧而限制了手臂的活动,也不要高高架起,造成耸肩和上臂紧张。

Page 17: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整体手臂

• 手臂任何部位的动作,都与其整体相协调融为一个统一体。

Page 18: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手掌的方位

• 指挥时掌心向下,根据需要可向上、前和侧内方,手部的活动支点为腕部,腕部活动自如,使手掌稍保持面向斜前方,以中指指尖至腕部为中心,形成一条能感觉到的中心线,手掌的曲伸张合都有这条“线”的牵制,拍点通常在中心线的末端掌跟。

Page 19: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手掌的形态

• 手形基本状态呈自然松弛的圆拱形,双手微张,随手掌的平面自然弯曲,有如手臂自然垂于体侧时手的形态。

Page 20: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手掌的紧张程度

• 手掌可以变换手形的紧张度和手指不同程度的弯曲,形成不同的掌型,从而可以自如地提示不同的意图和要求。

Page 21: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合唱指挥的击拍原理

• 主要是以下两点:• 1 、指挥动作的范围• 2 、指挥的基本图示

Page 22: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指挥动作的常用活动范围

• 指挥基本动作常用的活动范围,下方不低于腰部,上方不高于额部,左右方各向体侧延伸一个上臂的空间范围。

Page 23: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指挥动作的最大活动范围

• 最大活动范围,应控制在以手臂不完全伸直的长度为半径,以肩关节为圆心,在体前所形成的两个半球之内。

Page 24: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基本图式的指挥空间

• 指挥的基本图式应经常保持在身体前方适当空间的垂直面上进行挥动。垂直面可根据音乐的变化推前、移后或构成不同的斜面。

Page 25: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补充说明• 指挥应设想在上述垂直面上,有一条在鼻梁前方的垂线,为指挥手势的中心线。手势动作的展开和收拢均以它为轴,既便于手势动作的集中,又是形成各种变化动作的基准。双手应该经常处于垂线的两侧进行挥动,注意避免双手交叉。

Page 26: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动力点

• 手的动作通过腕部带动前臂和上臂,而前臂和上臂又是支撑手部挥动的基点。

Page 27: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整体动作的协调

• 前臂和上臂支撑着手,上臂下垂于肩部,挥拍时活动半径最小,前臂活动半径稍大并支撑手腕完成图示。手和腕、前臂、肘、上臂的动作结合,曲伸自然,加上面部表情,形成明确、细腻而流畅的指挥动作语言。

Page 28: 合唱与指挥(本科)第4章

补充

• 上肢活动范围和音乐的力度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强的力度大,距离身体远;弱的力度小,距离身体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