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35
34 3. 教学资源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长效机制, 教学经费稳步增长;学校建设了国内一流的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求;专业 结构布局不断优化,适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新时期国家对人 才培养需求;不断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积极开拓社会资源,积极推进合作办 学、合作育人模式改革,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3.1 教学经费 学校按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确保投入、逐年增长”的原则,优先 保障本科教学经费投入,近三年教学经费呈逐年递增趋势,2017 年较 2016 年增长 12.84%。严格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保障了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 开展。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优先保证教学经费,保证教学经费拨款及时、足额到位,保证教学专项经费 专款专用,保障本科教学运行、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资金需求。 近三年,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学校教学日常运行经费从 2015 14284.00 万元提高到 2017 年的 16078.80 万元,占学校经常性预算内教育 事业费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从 2016 年的 18.56%提高到 2017 年的 20.48%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增长,2017 年生均日常支出超过了 5000 元。 3-1 20152017 年教学经费概况一览表 项目 2015 2016 2017 教育经费总额(万元) 86278.00 89217.83 97894.87 教学经费总额(万元) 25883.00 26027.51 29368.46 教学经费占比(%30.00 29.17 30.00

Transcript of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Page 1: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4

3. 教学资源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长效机制,

教学经费稳步增长;学校建设了国内一流的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求;专业

结构布局不断优化,适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新时期国家对人

才培养需求;不断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积极开拓社会资源,积极推进合作办

学、合作育人模式改革,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3.1 教学经费

学校按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确保投入、逐年增长”的原则,优先

保障本科教学经费投入,近三年教学经费呈逐年递增趋势,2017 年较 2016

年增长 12.84%。严格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保障了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

开展。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优先保证教学经费,保证教学经费拨款及时、足额到位,保证教学专项经费

专款专用,保障本科教学运行、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资金需求。

近三年,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学校教学日常运行经费从 2015 年

的 14284.00 万元提高到 2017 年的 16078.80 万元,占学校经常性预算内教育

事业费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从 2016 年的 18.56%提高到 2017 年的 20.48%。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增长,2017 年生均日常支出超过了 5000 元。

表 3-1 2015~2017 年教学经费概况一览表

项目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教育经费总额(万元) 86278.00 89217.83 97894.87教学经费总额(万元) 25883.00 26027.51 29368.46教学经费占比(%) 30.00 29.17 30.00

Page 2: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35

教学运行经费的逐年持续稳定增长,有力保障了日常教学活动的有序开

展,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求。

表 3-2 2015~2017 年学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一览表

年度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万元)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

支出(元)支出额 占比(%)

2015 年 14284.00 18.45 4886.932016 年 15064.07 18.56 5055.912017 年 16078.80 20.48 5168.87

注释: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本科生+专科生)

3.1.2 分类设置专项经费,推动教学改革建设

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筹措经费,继续加大本科教学建设和教

学改革投入。设置教学改革专项经费,推进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设置实践

教学专项经费,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设置大学生创新基金,培养学

生创新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设置师资国际化培养专项经费,提升师资国际

化水平。本科教学专项经费在河北省财政拨款的基础上,根据当年教学需求

安排预算。

3.1.3 严格教学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经费管理规定,制订修订《华北理工大学财务管

理办法》、《华北理工大学关于经费审批、使用和报销管理办法》等本科教

学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文件 11 个。通过制度规范,进一步提高教学经费使用

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根据各类制度规范,学校对教学经费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强化经费

管理的规范性。学校依据教学单位教师编制、学生人数、专业特性等因素确

定二级教学单位教学经费,由学校财务处集中管理与核算;建立院级教学经

费预算审核机制,各教学单位依据项目重要性与急需程度申报,并组织专家

Page 3: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6

论证,提高经费预算申报的合理性;对于专项经费,建立动态项目库,实行

项目化管理,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单独核算;对于重点专项资金实施专门管

理、动态监控,保障了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

3.2 教学设施

学校紧抓整体搬迁提升的发展机遇,高标准设计和建造新校区,大力提

升办学条件。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语音室和体育场馆等基本教学设施达

到国内一流水平,实验教学条件得到大幅提升,图书馆设施先进,智慧校园

网络服务高效、安全、便捷,满足建设国内知名高水平大学和人才培养的需

求。

3.2.1 教学设施国内先进,有力保障教学需求

新校园建设按照“国内知名大学、国内一流现代化校园”的建设目标,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目标;生态为主,功能优先;学科融合,师生

融合的设计和建设理念,本着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生态化、先进性、

实用性“四化两性”的建校原则,建设了建筑面积 103.6 万平方米国内一流

的智慧校园。

表 3-3 教学行政用房情况

项目 学校情况

教学行政用房 总面积(平方米) 584880.37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平方米) 553580.06

其中: 教室(平方米) 195279.30图书馆(平方米) 78010.00实验室、实习场所(平方米) 230051.80专用科研用房(平方米) 24033.00体育馆(平方米) 15017.16会堂(平方米) 11188.80

行政用房(平方米) 31300.31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生) 16.99

Page 4: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37

表 3-3 教学行政用房情况(续)

项目 学校情况

运动场地 占地面积(平方米) 331400.00运动场数量 164

注释: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1)课堂教学设施

各类教室、功能室数量充足。新校园目前教室建筑总面积 19.53 万平方

米,共有教学楼 11 座,教室 736 个,座位共计 61896 个,座位与本科学生数

比 2.26:1。多媒体教室 445 个,座位共计 50448 个,占教室总数的 60.5%,占

座位总数的 81.5%。另外建有绘图室、精品课程录播教室等各类教室,功能

齐全、设备先进,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类型教学要求。每栋教学楼内均设有

教师休息室 2 个和教学答疑室 2~4 个。校园一卡通刷卡进入方便教师使用。

教室内的教师专用椅供教师课间休息,彰显尊师重教与人文关怀。

多媒体教室设施先进。教室配备了无线蓝牙话筒,便于教师离开讲台走

近学生,利于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配置长焦激光投影,增加了亮度、

清晰度;实现全方位远程监控,无需进入教室即可了解师生教学学习状况及

出勤状况;建设了 336 个标准化电子考场,全程监控考试过程,配备了清晰

度高、抗干扰性强的红外放音设备,为从严治考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计算机软硬件条件满足教学需求。计算中心有机房 40 个,计算机 3200

余台,承担着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公共课教学和部分专业

课、课程设计、创新能力训练等教学任务,年均实验工作量 65.6 万人时。

(2)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实验室面积共 23 余万平方米,有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2

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 55 个;学校建有工程训练中心和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等

15 个公共基础实验实训中心以及 87 个专业类别实验实训平台,涵盖了工学

Page 5: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8

类、医学类、经管类、文理类四大类别。承担全校 884 门实验课程,年实验

教学工作量 126.56 万人时。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54884 台套,设备总值达 8.5 亿元,生均

2.29 万元。以搬迁提升为契机,新增教学仪器设备 2.2 亿元,致力于打造一

流实验教学平台,重点加强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工程训

练中心等公共实验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建设,实验教学条件大幅提升,为师

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研究平台。

目前学校已拥有稳定合作的校外实习教学基地 324 个,其中国家级大学

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2 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2 个,非医学类教

学基地 245 所,医学类基地 79 所,产学研基地 30 个,形成了较完整的高校

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医院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格局,实践教学基地

类型齐全,功能完善,能够满足本科实践教学要求。

(3)辅助教学设施

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 7.8 万平方米,学生自习室阅览座位 4700 个,设

置学科空间、研讨空间、博硕空间、IT 空间、视听空间、共享空间、直播课

堂空间、实训空间等 45 个学习功能空间。经过震后 40 余年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图书馆形成了以冶金、采矿、医药卫生、机械等骨干学科专业为主,兼

顾理工、经管、文法、外语等学科,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多载体形式的文献

资源保障体系。截至 2017 年底,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 270 余万册、纸质期刊

3037 种、电子图书 320 万册、电子期刊超过 3.5 万种,中外文数据库 83 个。

自建了冶金工程、采矿工程、煤工尘肺、煤矿创伤、华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华北理工大学学术论文及冀东三枝花等特色数据库。

近三年来,学校不断加大馆藏纸质资源建设和数字资源购置力度,数据

库数量从 2015 年的 65 个增加到 2017 年的 83 个,所购数据库文献类型涉及

Page 6: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39

全文期刊、文摘索引、电子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统计类数据库、音

像视频、搜索导航、管理软件等。

表 3-4 文献资源建设一览表

资源类型 数量

纸质文献(册) 2710200电子图书(册) 3207000

中文电子期刊(种) 15000外文电子期刊(种) 20000中文纸质期刊(种) 3037外文原版期刊(种) 16

数据库(个) 83

体育场馆:学校运动场馆设施占地面积为 33 万余平方米,有田径场 4 块,

室外篮球场 86 块,网球场 42 块,排球场 28 块,足球场 4 块。为体育教学、

运动竞赛、学生训练提供了充足的场地。

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校建有会堂和东、西区两个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面积 2.1 万平方米,为学生各项活动开展提供了空间和设施。

(4)公共教学平台

互动学习中心。为实施小班上课,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

度,学校建成总建筑面积 6000 余平方米的互动学习中心,设有分组讨论型、

师生互动型、视频直播型等各类互动教室 54 个 1500 多个座位,能够实现多

屏显示、触屏互动、全景录播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室桌椅按小组学习要求设

置,课桌有五边形、椭圆形、扇形、圆形、长方形五种形状,方便按小组学

习要求灵活摆放。中心占地规模、设备水平在国内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校在省内率先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

培训提升与服务。中心建筑面积 2000 余平方米,设有教师培训,自我训练,

互动研讨,名师咨询等多个主题功能室 23 间,配备有长焦激光投影、高清触

Page 7: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40

摸示教系统、无线投屏适配器等教学设备,仪器设备总值达 180 余万元。

外语智慧学习中心。学校成立外语智慧学习中心,先后投入 590 余万元,

用于购置电脑、语言技能实训系统、商务英语实训系统、大学英语语音训练

系统等软硬件设备。中心建筑面积 2000 余平方米,建有各类实训机房 10 个,

能够容纳 800 余名学生同时开展外语实训教学活动。

以升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中心建筑面积 8520 平方米,学校投入 530 余

万元建设了机电创新类、软件研发类、设计创新类、模拟创新类、实训培养

类等五类共 24 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发挥实验室之间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培

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2.2 建立共享运行机制,促进设施开放共享

学校在大力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的同时,建立并完善了学校资源开放共

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各类教学科研设施的有效利用。

(1)课堂教学设施全部开放

学校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由教务处负责日常教学安排,现代教育技术中

心、后勤保障处(委托物业公司)负责日常管理,除正常教学安排以外,向

学生开放。学校根据需求统一设置专用自习教室,并为一年级学生设立固定

早晚自习教室,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养成。

(2)实践教学设施开放共享

《教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各实验室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学

生开放。各教学实验室主要通过教师提供实验项目,学生自由选择兴趣内容,

再协调时间,进行开放;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根据学生课外创新活

动需求进行开放;学校建有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设备查询预约系

统,大大提高了设施设备的使用率,方便了教师和学生使用。

Page 8: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41

(3)图书馆全天候开放服务

图书馆共有服务器 50 台,存储总容量达 96.5TB。实现了图书馆信息资

源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全面自动化和网络化,以及全校文献资源的共知共享,

实现“图书全开架借阅,读者无障碍进馆”;周开馆时间达 92 小时,馆内

WIFI 全覆盖,网上数字资源每天 24 小时开放,以“全开放”形式实现文献

资源“一站式”服务,实现信息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积极推进多元化

服务,开展数字资源、参考咨询、学科服务、移动图书馆、微信平台、24 小

时自助还书、自助文印等服务,为读者学习、科研和学术交流提供多方位服

务。近三年图书馆接待读者 300 万余人次,数字资源访问量 1.2 亿次。

3.2.3 提升信息化水平,助推本科教育教学

(1)严格信息化组织与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网络安

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管理规定》和《信息系

统(网站)安全管理办法》等文件,构建了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主、部门

信息管理人员为辅的网络管理与服务体系,提升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信息化

素养和能力,从制度和人员两方面保障学校信息化工作,全面提升综合信息

化水平。

(2)高水平基础网络建设和服务

学校目前云存储平台共计运行虚拟化服务器 136 台,物理服务器 24 台,

存储服务器 3 台,存储总容量 248TB。校园网络实现了校园网、数据中心网

和融合专网三个网络权限可控的互联互通。实现了全校有线无线全覆盖,互

联网出口带宽达到 30Gb,具有万兆终端接入能力。目前已建成统一网站群平

台、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大

Page 9: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42

型仪器共享平台等综合应用系统,学校拥有已登记的各类网站和应用系统 178

个。高水平的网络基础设施确保教学科研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

(3)教学设施实现网络信息化管理

不断推进教学设施网络信息化管理,自主研发信息化管理平台,师生可

以通过微信平台查询教室、机房使用情况,预约使用研讨室、休息室及答疑

室,提高了各类教学设施的利用效率。

建设多媒体教室网络控制系统,实现对教学设备资源的统一控制、智能

开启、实名刷卡认证、远程运维管理,并可以实现智能化的故障诊断以及无

障碍远程升级等信息化管理。多媒体教室和机房两类标准化考场,通过高清

网络监控系统可实现考场常态化监控,保障了从严治考。

3.3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学校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立足地

方、面向全国,服务行业的服务面向定位,主动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彰显办学优势特色。

3.3.1 统筹规划专业建设,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1)规划专业建设实施专业评价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并实施了《“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出台

了《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提出了专业建设规划、设置与调

整、建设内容、专业评估等具体要求和程序。92 个招生专业制定本专业建设

规划,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水平,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彰

显专业特色。2018 年,学校启动了全校专业评估工作,围绕审核评估五个度,

以人才培养效果为目标,构建了学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 6 个,

二级指标 17 个,观测点 100 个。依托教学评估信息系统,完成了所有招生专

Page 10: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43

业的专业评估,掌握了专业的实际状况。依据专业评估结果,根据社会需求

和招生、就业情况,调整招生规模,为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

《“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指出,按照“适应需求,优化结构,注重

内涵,突出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依据现有专业的优势、特色、类别和与

周边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人才需求状况,实施专业

分类优化提升。将现有本科专业分为特色专业、传统专业、发展专业、提升

专业和新兴专业五个类别。强化专业服务面向,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发

展,在保持传统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同时,积极组织新兴专业申报,优化专业

结构。学校目前共有本科专业 94 个,分属 8 个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与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与学科布局,不断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表 3-5 本科专业按学科门类分布情况

学科门类 工学 医学 理学 文学 管理学 经济学 法学 艺术学

专业数 41 9 22 5 6 3 2 6

3.3.2 建设特色优势专业,发展新兴急需专业

(1)推进特色优势专业建设

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采矿工程、冶金工程、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 16

个特色优势专业。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

家级“卓越工程师(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大资

金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面对新时代对老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主动作为,完

善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突出工程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团队水平,持续推进专业建

设。

Page 11: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44

(2)强化新兴急需专业建设

学校坚守传统的同时勇于拓新,响应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满足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和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相关领域人才的重大

需求,近三年增设了 13 个新兴、急需专业。

为适应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对能源结构需求,增设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车辆工程、复合材料等专业;为满足现

代社会对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专门人才的需求,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

生物信息学、应用物理等专业;为满足城镇化快速推进急需设计人才的培养

要求设立城乡规划专业;卫生检验与检疫及精神医学专业培养在疾病的预防

控制以及人群健康保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增设汉语国际教育、翻译和匈牙利语专业。

学校对新设专业在师资、实验室等各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加强新专业教

师的交流学习与培训,提升新设专业师资队伍水平;持续增加新设专业经费

投入,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有效保障专业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加强学校

指导和督导,组织专门论证,详细论证新设专业培养方案和建设规划;对新

设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加强督导和反馈,切实保证新设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达

到培养要求。

(3)注重“新工科”专业建设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与行业产业紧密联系的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特别是京津冀产业体系建设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主动布

局和建设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符合学校发展

规划要求的新工科专业。

一是主动布局一批新工科专业,发展与大数据、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

基因工程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紧密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

Page 12: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45

支撑新兴产业发展所带来的重大需求。

二是推进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要求每个工科学院至少对一个传统工

科专业转型升级,制定专业升级改造建设方案,打造“新工科”,培育新的

优势特色,促进专业水平快速提升,以满足相关产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新需

求。如采矿工程专业依托传统学科优势,探索人工智能与开采工艺相结合的

智慧采矿新模式;机械工程学院以 5 个专业的本科生作为试点,以机械-冶金

-材料-生物交叉学科群式的新教育理念,全面构建实践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冶

金工程专业面向新时代钢铁工业人才发展需要,突出现代冶金培养思路,构

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3.3.3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016 年,学校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修订,以京津冀协同发展

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动力,紧扣学校办学定位,确定培养具有健

全人格、健康体魄、较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视野宽广、基础扎实、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遵循“321”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3”即更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

和优化课程设置三个层面,“2”即理论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两

个支撑点,“1”即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为落脚点。2016

版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了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性,在课程设置和人

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将创新创业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基础厚、

专业深、素养高”。

学校专业培养方案一般每五年修订一次,培养方案中每门课程的设置都

经过严密的论证和设计,学校组织教学建设委员会对每一个专业培养方案进

行审核。各教学单位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下达教学任务、安排课程、组织开展

教学工作,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到位。专业培养方案执行中可以根据人才

Page 13: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46

培养需求进行微调,但必须经校院两级论证、审核。

(1)优化课程结构,满足人才培养目标需求

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

素质拓展五个模块构成。通识课程模块包括通识必修和通识选修课程,约占

总学分 24%~34%,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学科基础课程模块,约占总学

分 22%~34%,着重加强基础厚度;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

业选修课程,约占总学分 37%~55%,培养学生较深专业素养;实践教学模

块,包括实习、专项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约占总学分 27%~47%,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动手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模块重点关注创新创业训

练,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要求完成 6 个

创新创业素质学分。

(2)注重方案细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为依据,规划设计课程体系,绘制课程拓扑

图,确定课程先修后续关系。实现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的紧密衔接,确保每

门课程都能对专业人才培养起到支撑作用。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学习效

果”为导向制定专业培养能力实现矩阵,每个专业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与

课程相对应,有效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通识教育课程深化内涵,拓展外延,实施“通识 1+1”改革,满足学生

发展需求。将大学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思政类课程等通识课程分为基

础加提升两部分。基础部分从内容角度保证够用,为必修课;提升部分是基

于兴趣和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技能型课程,实现对基础部分的夯实和扩展,为

选修课。两者紧密衔接互相补充,夯实基础,实现知识、素质与能力并重。

如《大学英语》增设基于听、说、读、写、译单项训练的能力拓展类选修课

Page 14: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47

程,以及面向雅思、托福考试等能力提升类选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

必修课压缩传统的 office 办公系统的课内学时,增加计算机前沿信息及科学

思维内容,同时开设实用软件类的通识选修课程;数学类课程开出数学科学

素养、各类数学考试辅导等通识选修课程。目前五类通识必修课程开设了 58

门通识选修课,满足学生学习要求。

学科基础课“模块+分类化”,加强基础厚度。为解决学科基础课程与专

业衔接不紧密、知识体系存在重复与漏洞等问题,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实施分

类教学,紧密围绕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制订课程不同培养目标,设定不

同培养内容模块。实现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知识紧密衔接,打通 后一公里。

学校对现有全部学科基础课程进行归类整理,梳理完成 45 门大类学科基础课

程,形成了针对不同专业需求的共 147 门模块分类化课程实施方案,并落实

执行。

专业核心骨干课“综合化”,搭建专业骨架。每个专业精心建设 6~8 门

核心骨干课,搭建专业知识体系骨架。课程建设重点突出教学内容整合及改

革,保证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完整性和连贯性,为宽口径大类培养打下基础。

更新教学内容,融入创新创业元素,把 新的科技前沿展示给学生。659 门

专业核心骨干课程已完成相关课程建设。

专业选修课“宽泛化”,提升专业素养。加大专业选修课程知识覆盖面

和学习广度,增加专业选修课程修读要求学分,由 6 学分增加到 15 学分。各

专业都加大了专业选修课程数量和覆盖范围,增加了选修自由度,实现提升

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打造学生广博深厚专业内涵的目的。

(4)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一是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增加实践环节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

于总学分(学时)的 20%、理工医类专业不少于 30%。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

Page 15: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48

均高于教育部要求。二是毕业设计(论文)提前。毕业设计(论文)相关工

作在原始基础上提前一学期开始,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更好地进入到导师的科

研项目中。三是将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科研实践等纳入学分管

理。四是增加创新性实验比例,重新梳理实习内容和要求,完善实验、实习、

实训和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实现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

创新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五是实践教学加强工程实践、临床实践、实务实

践等内容,着眼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升行业发展潜力。

(5)注重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大学国文》、《大学生校园导论》、《心灵导航》

和《经典名著阅读》等一系列必修课程,与尔雅平台加自建的十一大类素质

选修课相结合,实现人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着重培养

大一新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国文》课程采用

课上学习与课下活动(话剧表演、辩论赛等)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学生文学鉴

赏能力培养,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校园导论》课程采用自编案例式教材,形式活泼易于接受,帮助学

生在大一树立良好的人生奋斗目标,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心灵导航》

课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自编案例式、参与式教材,以“知识传授+

心理自测+心理体验”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经典名著阅读》课程精选 206 本国内外历史及现代经典名著,引导学生有

效阅读和欣赏经典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通过“文

化育人”实现“立德树人”。

3.4 课程资源

学校重视课程资源建设,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方

案改革总体要求下,大力建设并引进优质课程,严格教材选用规范。

Page 16: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49

3.4.1 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执行系列课程建设

依据学校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华北理工大学本科课

程建设规划》,以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动系列课程

改革和优质课程建设,明确各类课程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建立健全了课程建

设标准和规范,出台了《课程建设与管理条例》、《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保证课程建设计划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深化课程内涵建

设;以特色课程、优质课堂、混合式课程、双语课程等项目建设为抓手,打

造自主学习和高度参与为特点的精彩课堂;实施包括通识素质课程、学科基

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课程体系改革,落实培养方案原则

意见改革举措,突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3.4.2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课程资源建设

(1)各类课程数量达标,课程结构合理

学校以 2016 级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了

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相契合的课程体系,确立相互支撑、创新发展五大模

块课程体系,2017~2018 学年开设课程 3284 门共 6268 门次,生均拥有课程

0.12 门。各类课程中,通识教育课 1516 门次,占总课程门次的 24.19%;学

科基础课 1457 门次,占 23.25%;专业课 3295 门次,占 52.57%。各类课程中

实践类课程 1710 门次,占 27.28%。课程数量较为充足,课程结构基本合理,

尤其专业课小班上课比例较高,能够满足教学要求。

(2)育引优质课程资源,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学校将课程资源建设作为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在

政策、经费和人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目前,拥有省级及以上精品课及精

品资源共享课程 54 门,校级资源共享课程 466 门,校级“混合式”课程 43

Page 17: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50

门,双语课程 22 门,校院特色课程 295 门,231 门课程引进、建设“考试试

题库”课程资源,并已全部用于期末考试。

学校采取培育和引进相结合,积极拓展新型课程资源。通过中德合作办

学,引入德方教师到校讲授的《信号与系统分析(英)》等 21 门国外优质课

程,为学校师生提供难得的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以深化“卓越计划”试点专

业建设为抓手,2017~2018 学年,培育 222 门次由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

校内教师共同承担的校企合作专业课程;通过加大选修课程建设的深度和广

度,建设了包括语言文化、医学保健、品德修养等 11 大类共 505 门素质选修

课。这些课程拓宽了师生视野,促进了学生对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前沿领

域的深入了解,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为学生具备行业发展潜力,培养高素

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基础。

(3)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丰富网络课程资源

学校将网络辅助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2013 年建设了基

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依托该平台自建网络课程 1622 门,省、校级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0 门,近 3 年总访问量达 4980 万余人次,上传各类课程

资源 46112 个,其中微课视频资源 1367 个;学生阅读学习各类资源 4593942

次;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了各类作业测试数 6348 次,批改作业、测试

246491 份;师生讨论区讨论总数 246838 次,教师在线时长 36268 小时。截

至目前,平台共引进 405 门在线尔雅选修课程补充通识选修课程资源,选修

学生达 7.8 万次。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辅助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

信息资源和思维空间,使“教”和“学”达到了双赢,成为培养视野宽广、

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良好载体。

(4)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学校重视科教融合,课程资源建设突出专业行业特色。建成了涵盖冶金

Page 18: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51

工程所有主体工序的 3D 多媒体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促进了学生生产实习质

量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建设了形态学双语数字切片库和人体解剖学交互

式双语资源库,丰富了基础医学教学资源,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的浓厚氛围;“中国法学多用途教学案例库”和“北大法意模拟审判系统”

等资源建设提升了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自制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系列课程视频资源有效解决了公共卫生专业教学手段单一、抽象,知识点缺

乏有机联系的问题,提高了学习效果。

3.4.3 规范本科教材选用,激励优秀教材出版

(1)确定教材选用门槛,规范教材选用程序

学校制定了《教材选用暂行办法》、《教材工作条例》对教材选用进行

规范化管理。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坚持适用性优先原则,建立严

格的教材选用程序,由任课教师在对现有教材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拟选用

教材,各学院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审核,并报教材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备案。例

如本科生 4 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全部使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年出版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2)支持优秀教材编写,彰显专业特色

学校设立教材出版基金,支持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出版具有专业特

色、实用性强的高质量教材,出台《优秀教材、讲义评选实施办法》、《教

材编写出版管理暂行办法》,对教材的编写方向、编者条件、教材标准、审

批程序、资助政策进行了明确说明。近五年学校出版教材 124 部,其中作为

第一完成单位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 6 部,参与编写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

规划教材 17 部、专业特色课教材 9 部。

Page 19: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52

3.5 社会资源

学校立足河北,依托京津冀,联合海内外,积极争取与政府部门合作共

建和政策支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实施校企联合培养,积极开展校地、

校企、校政合作共建,拓展办学资源,扩大社会捐赠,提高办学效益,开创

合作育人新局面。

3.5.1 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1)国际交流合作

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佐治亚瑞

金斯大学、英国林肯大学、德国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匈牙利佩奇大学等 50

余所国外著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教育合作、联合实验室和研发基地建设、承(协)办国际学术

会议等领域与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培养、师资交流、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双

向交流,使师生更直接地接触国外的教学方式、特色课程,更充分地了解国

外高校的专业教育,丰富实践经验,开阔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2016

年以来,学校共派出交流学生 184 人次。其中以交换生身份及暑期学校学生

身份赴海外高校学习者共计 88 人,赴海外攻读学位(包括合作办学和攻读硕

士学位)96 人,参加中匈医学论坛、中德科技论坛等国际会议 500 余人。

(2)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2013 年、2014 年,学

校与德国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共同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

设计及其自动化两个本科合作办学项目,共计招生 658 人。中外合作办学项

目的实施,引进了海外优质课程、优质师资、优质教材、先进的教学理念和

Page 20: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53

教学模式,培养了国际化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在开展国际教育合作过程中,与匈牙利佩奇大学合作建立中东欧第

一所中医特色“佩奇大学中医孔子学院”;与匈牙利东方国药集团合作建立

“中东欧草药培植与研发基地”、“河北省国际合作基地”;与美国德克萨

斯理工大学联合建设“城市交通研究中心”;与美国知名院校联合建设“老

年国合基地”、“神经生物研究中心”和“心脏研究中心”。跨国搭建的高

水平国际合作教学和研究平台,拓展了师生国际视野,扩大了学校国际影响,

提升了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3.5.2 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拓展协同育人途径

(1)校企联合培养

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和人才等资源,拓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途径。例如,实施卓越计划专业试点,采取“3+1”和“工程项目”模

式,即实施累计 1 年的企业参观、实训实习,实行“学训交替、实境实践、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另外,学校还开展卓越工程师进课堂、企业(医院)导师指导实习实践,以

及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实验)等校企联合培养方式,拓展学校的办学资源,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校企合作开展企业员工培训

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培训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

标、教学计划、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等,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近年来,

学校与九江线材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了原料、炼铁、炼钢、轧钢和能源与动力

5 个班,两期共培训 270 人;与承钢合作开设冶金焦化和轧钢机电班,两期

共培训 120 人。培训班不仅使学员在冶金工艺、轧钢机械、安全管理等方面

Page 21: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54

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而且锻炼了学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为学校高素质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3)企业奖助学金助力人才培养

学校积极争取和促成企业在校设立奖助学金,目前在校设立的奖助学金

有陈震国际奖学金、龙软科技奖学金、“丁云生”奖学金、中恒集团奖学金、

瑞丰奖学金、简棣英才奖学金、滨海英才奖学金等十三项。近三年,奖助学

金发放金额 212 万元,受益学生 888 人次。企业奖助学金的设置与发放,促

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密切了校企关系,提

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3.5.3 积极开展合作共建,拓展学校办学资源

(1)积极争取与政府部门共建学校

2013 年学校先后成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河

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2018 年 9 月,唐山市委、市

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华北理工大学建设一流大学,推动校城深度融合发

展的意见》,根据文件要求,唐山市委、市政府将以加快校城“深度合作、

融合发展”为共建方向,进一步促进学校与唐山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

大扶持力度,支持学校持续提升办学实力和学科水平,建设国内一流大学,

为唐山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2)广泛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资源

学校充分挖掘矿业、冶金、化工和医疗等行业资源,深化与政府、企业

在就业、实习、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近年来,学校与河北省唐山市、石

家庄市、承德市、沧州市等地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河钢集团、首钢京

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石油冀东油

Page 22: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55

田公司、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唐山滨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巨力索

具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特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60 多家中外知名企业签

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协议的签署深化了政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学校人才培养

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创造了有利外部环境。在紧密的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

校与政府和企业共建“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职业

卫生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开采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等 3 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共建“教育部现代冶金技术重点实验室”、“河

北省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高品质钢连铸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等 13 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吸引政府和企业不断向平台投入,教

学科研条件持续改善,成为学校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学校围绕企业人才和技术需求,与企业合建了一批教学和研究平台,吸

引企业投入,有效改善了学校人才培养条件。例如,曙光信息产业集团一次

投入价值 2000 万元的设备和软件在学校建设“大数据、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

研究联合实验室”,明显提升了该方向的教学科研条件,保障了人才培养目

标的实现。此外,学校还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324 个,充

分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以弥补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于产业和

社会发展的不足,有效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5.4 广纳社会各方资源,助力本科人才培养

学校十分重视吸纳社会资源,积极争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捐赠,用于支

持本科人才培养。学校于 2014 年初成立了校友会办公室,并于同年 6 月获批

加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工作研究分会,正式融入全国高校校友工作大家

庭,学校社会筹资能力和筹资水平有了较大改观。在校友会和全校教职工共

同努力下,2016~2018 年学校共收到社会捐赠总值 1312 万元,其中,教学

设备和软件总值 1100 万元,奖助学资金 212 万元。学校收到的社会捐赠全部

Page 23: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56

用于支持学校本科人才培养。

3.6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目前,学校还存在专业设置和布局不够完善、优质课程资源不足、协同

育人机制有待完善、学生培养国际化程度偏低、社会资源筹集规模偏低等问

题,需要积极加以应对。

3.6.1 专业设置与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1)问题概述

学校特色专业对行业的发展依赖较为明显,办学规模、办学定位适应性

调整不足;从专业布局和专业建设水平来看,尚存在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新兴专业发展水平不高,未能形成优势与特色;人文社科类专业发展较为迟

缓。

(2)原因分析

专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急速转型时期,学

校专业设置未能及时满足相关行业领域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仍然存在传统专

业需要改造、新办专业的目标定位需进一步明确、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专业结构优化与自我调节机制不得力等问题。专业设置及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本质上是一个培优汰劣的过程,但也存在因师资状况、资源调配等因素而难

以取舍的现象。

专业内涵建设有待持续推进。学校尽管在专业建设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投

入了财力、物力进行研究、改革与实践,但研究投入不足,研究人员匮乏,

支持力度不大;专业建设理念不够新、措施不够落地,部分教师课程讲授内

容、教学方法等改革不到位;一些新专业是在老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衍生发展

起来的,留有较深的原有专业痕迹,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

Page 24: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57

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还未形成自身特色,在所属专业、行业领域还未得到广泛

公认、明确的立足点;学科专业壁垒阻碍了跨学科专业的建设,一些教师学

科交叉融合意识不足,跨学科教学科研活动仍显不足。

人文社科类专业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自建校以来,逐步形成了工、

医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状态。而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多办学时间较短,

与理工和医学类专业相比,无论在师资力量、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

差距,导致优势专业越办越强,人文社科类专业整体实力不强、发展滞后于

学校发展总体需求。

学校对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在专业评价和退出机制上,

学校还没有明确的严格退出机制。对专业动态调整,仅仅依靠就业率、招生

报考率等量化指标,缺乏全面科学规范的考量。有些相对冷门专业的人才培

养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未来与可持续发展,不能停招。院系限于停办专业

教师转岗的压力,不愿主动停办或淘汰考生认可度不高的专业。

(3)改进措施

进一步促进专业优化设置。一是顶层设计学科专业的结构与布局,强化

专业评估机制,把社会需求和本行业就业率作为新专业设置、专业布局调整

与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对现有专业进行适当调整、合并或暂停招生,

减少专业数量,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严格规范新专业申报和审批流程,集

中力量办好特色优势专业。二是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加大“新工科”专业建

设力度,加强扶持新兴学科专业、人文社科专业,在师资队伍培养与人才引

进、专业建设和实验室条件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解决师资队伍比较薄

弱和办学条件不足等问题,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三是加强理、工、医、经、

管、法、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建设一批跨学科或学

科交叉的新型本科专业。

Page 25: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58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一是以“专业设置科学化、专业运行规范化、专业

评估常态化、专业退出合理化”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校内专业评

估工作,努力确保所有在招专业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专

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学校将根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与专业评估的结果,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目标定位不明确、条件不

足或就业率长期低位徘徊的专业暂缓招生或停招,切实保障本科人才培养质

量,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间的契合度。

制订教师学习提升方案。帮助撤销专业的教师深造、学习新的学科专业

知识,选派这些教师到国内外有关高校学习,夯实新的专业基础知识;设置

专业转换缓冲期,在缓冲期内,适当减少工作量,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的专业

教学、科研工作。

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一是进一步打开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推进跨学科

专业建设,全面实施和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完善以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

技能为重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

式。二是在推进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背景下,按照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和

学校的办学实际,围绕工医结合、人工智能+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

质量、新体系开展研究与实践,加强专业建设,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

是充分论证服务面向和就业市场,将专业评估和社会用人单位意见作为人才

培养方案修订依据,重点把握和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3.6.2 课程资源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1)问题概述

学校课程资源仍然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总量与高水平大学相比

还有差距,开课门次不充足。二是课程信息化程度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水平精品资源共享课数量偏少。三是创新创业类课程资源种类和数量不足,

Page 26: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59

与学校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四是学科交叉类、

人文社科类相关选修课程资源总量偏少,选修课程与学生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五是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与教育国际化要求差距较大。

(2)原因分析

教师开设新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师的教

学和科研工作量大,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主动

研究开设新课程的积极性。

部分教师建设信息化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依托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建

设了一批网络资源课程,但仍然存在着优质课程资源学生覆盖面不足、学科

专业覆盖面不足、教师维护、更新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部分教师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参与改革和资源建设的动力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部分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不够,缺乏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实践经历,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氛围不够浓厚。师生关心关注教育国际化不够,教师

对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系统研究投入不足,学校对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统筹规划

与支持政策跟进不及时。

缺乏建设文化素质类课程的长效机制。由于对文化素质类课程的重要性

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尚未建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设文化素质

类课程的长效机制。长期以来,文化素质类课程以教师个体建设为主,课程

体系缺乏系统性,数量不稳定。

(3)改进措施

丰富课程数量和种类。一是完善教师开发开设新课程的资助与支持政策,

保障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开课课程门次数,提高小班化课

Page 27: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60

程的数量,从而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二是通过培养方案修订,进

一步科学合理规划课程建设。立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需

求、社会需求,引导学院、专业统筹推进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

程开发与专业认证、专业评估以及课程评估相结合;以深化学分制满足学生

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引进和开发专业前沿类课程、学科交

叉类课程、科研基地开放课程等。

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一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

促使广大教师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相关技能的培训、

交流研讨,促进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技巧。二是打造高

水平课程资源。设置专项资金,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及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支持教师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建立

健全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考评机制与退出机制。到 2025 年,打造 200 门校

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三是统筹全校课程

资源,完善课程资源校内共享机制。开展以“课程群”为模块的课程整合研

究与改革,鼓励教师发挥专业优势,激励教师将相关教学资源上网开放。四

是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实施翻转课堂,推广问题式、探究式、研讨式等先进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

核的内容和方式,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和主动性。

强化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加强

科学探究类课程、创新方法与批判思维类课程、创业管理与实践类课程建设,

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

模式,紧跟科技和社会发展,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促进学术

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引导学生接触科研前沿,及时更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Page 28: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61

及教学方法,积极开发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课程。

提高课程国际化水平。一是继续寻求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机构建立友好

合作关系。二是采取政策引领、资金扶持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提升全员国际化意识。三是加大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建设,系统考虑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评价等各方面因素,逐步建立完善的激励和保障

机制。四是丰富课程国际化资源,引进优质教材、课程和师资等教育资源。

在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中丰富跨文化交流、国际法规等课程,不断提升课程

的国际化建设水平。五是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途径,邀请国外专家学者

来校教学,带动相关领域的师资及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六是积极推进双语课

程体系建设,按照每个专业至少建设一门双语课程的要求,加强师资培养,

提高授课质量和水平。

完善通识平台课程建设。进一步丰富通识教育课程数量,不断完善通识

教育课程体系。继续加大“大学国文+名著阅读+尔雅网络选修”人文素质课

程体系的建设力度,提升课程质量,逐步建立开课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鼓

励竞争上课。鼓励高级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开设人文社科类、学科交叉

类通识选修课。以学生学习效果和体验为出发点,改革教学模式,实现人文

思想渗透到培养过程、知识体系和思维习惯。

3.6.3 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1)问题概述

学校建立了形式较为多样的协同育人体系,实施合作授课、合作办学、

共建教学和科研平台、共建实践实习教学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模式。

但协同育人机制仍不够完善,人才培养合作仅限于表面的资源共享,未实现

深层次、全流程的协同育人,制约了培养效果的提升。

(2)原因分析

Page 29: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62

校企协同层面:合作企业范围较小,数量较少,且协同模式多停留在课

程或项目层面,受安全生产等因素影响,企业协同育人积极性不高,影响了

协同育人效果。

校政合作层面:目前受地域限制,学校多与本地政府合作,与省外协同

较少,高层次合作较少。在合作内容上以科研方面为主,对人才培养的促进

作用有限。

(3)改进措施

鼓励学院探索行业导师制,深化协同育人程度。在总结部分学院探索行

业导师制成功经验基础上,学校进一步鼓励学院自主探索建立适合自身专业

特点、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导师制,破除制约行业导师制实

施的体制和机制藩篱,使行业导师及早介入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并与学业导师

相结合,达到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增加协同单位的种类和高层次协同单位的数量,拓宽协作育人范围,提

升协作育人水平。在校企合作上,增加合作企业的种类和行业、区域有重大

影响企业的数量,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积极争取与合作企业共建高水平研

究平台和实践基地,在加强学校对企业和社会服务的同时,增加企业对学校

的持续支持和投入,拓展办学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校政协作上,加

强与省外、境外政府部门合作,特别是京津地区政府部门,用好京津冀协同

发展政策,坚持合作共赢、优势互补,探索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校政合

作新模式,开创协同育人新局面。

加强产学研合作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学校继续强化产学研结合紧密的特

色优势,努力构建“校内学研产一体化,校外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加强产学研服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建立更加有效的机制,使产学研合作

成果在教师能力水平提升、实践教学环境改善、教育教学经费保障中发挥更

Page 30: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63

大的作用。

3.6.4 学生培养国际化程度偏低

(1)问题表现

学生的国际交流意识有待加强,本科生国际交流规模较小,学生的国际

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不足;合作办学的模式与机制还不够完善,国际

化教学资源利用率偏低;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国际化教育水

平仍需提高。

(2)原因分析

作为地方院校,农村生源居多,受家庭保守观念影响,学生出国交流意

向不强,国际化氛围不够浓厚;国际交流项目费用高,家庭经济收入是学生

参与国际化交流总体规模小的 主要限制因素;受地区基础教育水平影响,

学生英语学习大多以应试为目标,听说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相对薄弱,学校

目前能够开设双语课程的师资和专业有限,不能满足外方院校对外语水平的

要求。

当前,国内地方院校与世界名校建立颁发境外学历学位的国际交流项目

困难重重。与我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需要契合的同层次外方高校项目不容

易建立关系;不颁发境外学历学位而内涵丰富的课题研究、学科竞赛、假期

课程、海外实习等一般性交流活动吸引力较低。

学校内部各部门和学院因国际化视野偏低、人力财力有限、重视程度不

足等原因,导致与学校建立国际交流关系的外方院校数量偏少,实际开展的

本科生交流项目偏少。

(3)改进措施

加强宣传引导,更新学生理念。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宣传,及时

Page 31: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64

向学生公布交流项目的相关信息,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自己的交流计划,尽早

着手准备。提高学生对国际交流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校际交流为他们提

供了通往国际名校的台阶,锻炼独立能力的平台,高认可度、高水平的教育

和全球化多元化的就业机会,提升学生参加国际化交流的意愿。

夯实外语基础,提高学生信心。积极稳妥地推进双语教学,开展双语课

程教学改革与专项课程建设;培养一批英语水平较高、教学水平高和教学效

果好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利用学校现有“通识 1+1”计划,谋划开设出国

英语预备系列课程,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演示、撰写文章等多种

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加学生语言实践机会。

拓展项目途径,搭建交流平台。学校将大力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积极

拓展本科生国(境)外交流途径,构建国家、省市、学校、学院和学生个人

访学项目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交流平台。将国(境)外

合作院校合理布局,量身定制适合不同学科专业的合作项目。

拓宽资助渠道,惠及更多学生。通过开拓、建立和积极申请本科生交流、

留学基金等资助渠道,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力争建立

更多互免学费、减免学费、提供生活补助的交流项目,使国际交流项目能够

覆盖更多的学生。

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国际化办学意识。推进外事、教学、学生等部门沟

通、分工合作、统一管理、合理安排、集中协调,实现管理的严密性和实效

性。进一步推动国际化办学工作重心的调整,以项目为基础,专家教授为桥

梁,学院为主体,充分调动各学院和专家教授参与国际化教育的主动性、积

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与学校中心工作的紧密结合,建立学校对外合作新通道,

全面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Page 32: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65

3.6.5 教材建设有待加强

(1)问题概述

学校在教材建设上成果较为薄弱,虽然建设了一批教材,但是与人才培

养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高水平教材建设仍需加强。

(2)原因分析

学校对教材建设投入不足。在学校层面,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学校虽

然出台了教材建设基金管理办法,但是由于奖励机制不明显,资助标准不明

确,政策引导性不足,未发挥应有效果。

教师参与课程教材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意识还不够,

少数专业教师自编出版的教材年代久远、内容陈旧、教材类型单一,这些老

教材急需更新内容与形式,再编再版。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

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快速变化还不适应,体现在教材编写出版工作水平还

有待提升,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资源拓展不足,

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的多样化需求。

教学团队对教材建设重视不够。优质教材的产出需要高水平教学团队将

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内容,教学团队对教材建设重视程度不

足,导致了学校高质量教材产出较少。

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脱节。教材的主要用途是服务于课堂教学,只有与

课程紧密结合的教材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学校重视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但是在顶层设计上未能将二者充分结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建设的产出。

(3)改进措施

加大教材建设投入,建立教材建设激励机制。学校将以“教材建设编写

费”的形式,资助获得国家级十三五规划教材等教材建设项目;完善教学建

Page 33: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66

设工作量计算方法,明确教材建设工作量占院系课程教学工作总量的比例;

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教材编写工作,要求各专业建好教材建设团队,保证教

材的可持续建设;教材选用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和先进性原则,优先选用精

品教材和规划教材。

推进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精品教材、特色教材建设,提高教材建设质量。

以课程建设带动教材建设,将教材建设真正服务于课程建设,提高教材建设

标准,促进教材和课程协调发展。鼓励教师开展数字化教材建设,打破纸质

教材局限,将网络资源纳入课程教材资源的整体建设并投入使用。

3.6.6 社会资源的筹集规模偏低

(1)问题概述

尽管社会捐赠已经有了起色,但学校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办学的水平不高,

相应的举措不多,校地、校企合作共建的广度、深度和成效均不够。社会捐

赠平台尚未完全搭建,捐赠渠道畅通性不理想,捐赠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相

应的规章制度亟待健全,调动社会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的能力不强。

(2)原因分析

学校优势学科的行业性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筹资范围。学校以冶金、矿

业、化工、医学学科建校,60 余年来培养了大量行业的领军人才。也正是这

一优势决定了大多数成功的有实力的校友主要从事冶金、矿业、化工、医疗

行业,捐赠的行业范围受到限制,难以扩大到其它行业、其它领域。

学校对吸纳与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工作主要分散在

各个学院及个别几个部门,不能形成很好的合力,缺乏资金运作专业人才和

法律人才,与外界联系不广,宣传措施与力度不够。

学校目前尚未成立教育基金会,社会捐赠资金没有特定通道进入学校,

Page 34: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3. 教学资源

67

配套捐赠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难以形成对社会资源筹集和使用的有效保障。

学校在产学研用合作方面经验丰富、机制顺畅,但由于政府对企业支持

高校办学的制度不明确,没有明确、详细可操作细则,影响了企业为学校输

送资源的积极性。

(3)改进措施

充分重视含校友在内的社会资源在服务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和

强化全校共识,形成全员参与的合力,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共建的广度和深

度,构建多元化筹措社会资源办学的联动机制,培育整体氛围,综合促进办

学效益的提升。

增设管理人员,建立专门运行机制。学校制定接受社会资助的管理办法,

明确工作流程,规范资金流转程序与资产捐赠程序。尽快构筑校友捐赠和社

会捐赠平台,疏通资助渠道。不仅要从外部筹集更多的社会资源,也要在内

部努力探索捐赠资金的保值与增值。以专业化的方法管理捐赠资金,赢得捐

助者的信赖。

在学校和校友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广泛、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校友资

源。扩大校友工作的范围,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校友联络与服务工作。

除了有形资源的筹集外,对于能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社会声誉等的各种无形

资源也要努力争取。利用举办会议、竞赛等机会,创造合作平台,扩大交流

机会。

做好宣传工作,采取激励措施,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介,弘扬捐资助学的

美德与风尚。进一步深化“校城融合”、“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更

新办学思路,完善学校与地方、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共建机制,在原有

服务社会的基础上,积极联系长期合作的地方、企业、校友,寻求已成熟的

社会资源反哺学校发展,从人才培养、学生培训、科教创新等多方面提升学

Page 35: 3. 教学资源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8/1126/hblhdx/dbe73d39... · 3.1.1 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保障日常教学运行 学校在搬迁新校区运营成本成倍增加的财务困境下,年度财务预算坚持

68

校办学水平。

广泛争取国际优质资源。努力加强与国外著名高校、跨国公司、研究院

所的合作,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合作体系,将更多优质国外资源

吸纳进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拓展联合培养学生的途径。尤其是利用学校工、

医结合优势,持续扩大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渠道,增加合作办学项目,扩大双

向交流规模。重视建设国外实践基地,将人才培养过程延伸到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