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责编/陈玉清 美编/郭航 词语很费解 句子长...

1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小学三 年级语文课本里怎么有这么长的句子?”新学期伊始,家长吴先生 陪女儿背诵课文,发现一个长句差点让人断气。“我得给教材挑挑 刺!”吴先生忍不住跟朋友吐槽。无独有偶,另一名家长李女士也 表示,她为了帮助儿子记住这句话,也费了很大的劲。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专门编 选的材料。不少老师、家长却发现,即便是一些权威教材,也存在 一些瑕疵。 文/记者 林珊 郭文娟 李小庆 实习生 王艳 漫画/小牛 责编/陈玉清 美编/郭航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特别关注 A14 即时互动:@厦门晚报@我要说 厦门网:www.xmnn.cn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词语很费解句子长得“让人断气” 中小学语文教材部分内容存在瑕疵,我市一些教师、家长给予挑刺 教育专家称教材总体是适合学生的,我们要尊重教材但不要盲从 李爽还指出,教材本应有指导意义, 但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内容,却是含糊不 清,避而不谈。比如,《愚公移山》里的“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到底是读 “céng”还 是“zēng”一 直 没 有 定 论 。这 就导致不同老师教的是不同读音,甚至同 一个老师教的不同届学生读音也不一样。 有的字在旧版本的教材中是通假字,到了 新版本里又不是通假字了。到底是为什 么改,教材也没给出解释。 如果学生问到这种有争议的内容,老 师怎么讲?李爽说,老师只能告诉学生,A 专家这么认为,B专家这么说,我们比较 认同哪一种观点。如果学生再追问,考试 怎么办?老师只好说: “考试一般不考这种 有争议的。” 此外,教材也存在部分文言文书下注 释不清的问题。比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 五课《伤仲永》中, “从先人还家”的注释是 “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有学生翻译 这句话时就机械地译作“跟从王安石死去 的父亲回家”。李爽认为,只要稍加改动就 可以避免闹笑话:“先人,先父。称已经死 去的父亲为先父,称谓前面加‘先’,表示 已故,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王安石写作此文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 所以有此称呼。”这样,追加了“先”的解释 和背景交代,学生就不会机械照搬了。 省特级教师肖俊宇: 尊重但不盲从教材 有错的可适当提出 厦门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 员、省特级教师肖俊宇说,小学语文 教材的改编幅度不同,有些版本“多 改”,即把原文改编成符合现代语言 习惯和学生年龄特点,并且通俗易 懂的文章;有些版本“少改”,主张尊 重原文,保持其原汁原味。 肖俊宇说,现在学生使用的教 材比较折中,只是有些因为编者原 因和篇幅限制,难免会为了表达某 种意思而有些瑕疵。比如,不同时代 有要求认生字,有时候就会“强插” 在课文中,实在无法改动的,就放在 人名中。比如要教学生“繁”字,如果 文章内容实在用不到“繁”,就把人 名改为“小繁”等。 在肖俊宇看来,没有哪个版本的 教材是百分之百令人满意的,但总体 都是适合学生的。作为家长和老师,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应该尊重教材,而 不是一味地贬低、排斥,这样可能对 孩子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肖俊宇也强调,尊重教材 并不等于盲从,教材中有些内容确 实有错,可以适当提出,和孩子一起 讨论,培养孩子的鉴赏能力和创新 意识。 让吴先生忍不住吐槽的是人教 版三年级下册课文第一课《燕子》, 原作者为郑振铎。第一段“一身乌黑 光亮的羽毛……凑成了活泼机灵的 小燕子”,一个“凑”字让人觉得很费 解。虽然原文就是“凑”,但既然是改 编,就得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翻 译”得更顺畅些。第二段“微风吹拂 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 丝”,更是让他憋不住:“这么长的句 子,简直会让人断气!” 吴先生很纳闷:“怎么给小学生 阅读的内容,不仅有费解的词,还有 如此缠绕的长句,连大人都难以消 化!”吴先生对比了苏教版改编的《燕 子》,发现后者更浅显易懂,适合孩子 阅 读(详见右图)。“给孩子‘吃的东 西’一定要慎之又慎,切勿任意添加 或‘超量下盐’,以免损害脏器,祸害 无穷。”吴先生说。 李女士的儿子今年也上小学三 年级。上周她陪儿子背诵《燕子》,读 到“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 色的嫩叶的柳丝”这句时,她也觉得 “太绕了”。她指导儿子如何断句并 配上图,儿子才记住。对于“凑”字, 李女士给儿子的解释是“组成”,儿 子这才理解。 教材里的“刺”可不只这一处。我 市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指出,人教版小 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1课《普罗米修 斯》存在文图不符的问题。文中写道: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 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 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 雨淋的痛苦。” 该教师说,文字表达的是普罗米 修斯遭受极端痛苦,但配图看不出他 被死死地锁着,而且周围的环境很优 美,看不出他很痛苦,反而让人觉得 他在大自然中很享受的样子。 “这篇课文还有另外一个问题。” 这名教师补充说。文中写道:“为人类 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 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 种!”该老师说,老师们常常教育学生 要知错能改,但文中普罗米修斯说“决 不会承认错误”,这与教育理念背道而 驰,应该改为“决不会无过而认错”。 我市另一所小学的一名教师指 出,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课《自 然之道》倒数第二段写道:“我们的向 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多只 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该老 师很疑惑,十多只幼龟,普通的棒球 帽能装得下吗? 该老师说,课文第二段中写道: “绿 龟长大后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 龟的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由此可推 算,一只幼龟大约重 3斤,十多只就是 30 多斤,一个普通的棒球帽怎么装得下? 厦门实验小学一名语文教师指 出,目前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使用 的是人教版(课标版)教材,有些选 文内容与时代脱节,且与学生的生 活联系不够紧密。例如,小学四年级 教材中的一些科技类说明文,文章 中所描述的内容已落后于当前社会 科技发展水平。 该老师说,单从写作技巧来看, 这类选文可以作为语文写作的范文, 但从理解文章主旨方面而言,就需要 老师搜集更多资料去弥补课文中因 时效落后造成的不足。 双十中学语文教师李爽也指出, 教材里从来没有针对青春期朦胧情 感的文章。教材对这个问题避而不 谈,并不代表这个问题不存在。“现在 都什么时代了?课本里没有这类文 章,学生也会到网络上、杂志上去寻 找答案。”李爽打比方,这就好比是 “正餐里吃不到,只好去吃野食”。“为 什么不给学生一些正面选文,告诉他 们别人是如何正确处理这个问题 的呢?”她说。 教材中还有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出现 错别字。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1页“日 积月累”中,把“外甥”的“甥”写成“生”。 同样是这册书,“语文园地四”中的 “识字加油站”下有一张动车票的图,显示 票价为“317.5 元”,数字前面有“”,后 面又加“元”,二者重复。 观点 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句子长得“让人断气” 长句费解 文字要表现极度痛苦 配的图环境却很优美 文图不符 一个普通的棒球帽 装下十多只 3 斤重的幼龟 常识错误 选文内容与时代脱节 与生活联系不紧密 时效落后 对有争议的内容避而不谈 部分文言文书下注释不清 模棱两可 “外甥”写成“外生” ”与“元”重复使用 低级错误 ■人教版与苏教版改编 后的《燕子》,略有不同。

Transcript of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责编/陈玉清 美编/郭航 词语很费解 句子长...

Page 1: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责编/陈玉清 美编/郭航 词语很费解 句子长 …epaper.xmnn.cn/xmwb/20180305/14.pdf · 出,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课《自 然之道》倒数第二段写道:“我们的向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里怎么有这么长的句子?”新学期伊始,家长吴先生陪女儿背诵课文,发现一个长句差点让人断气。“我得给教材挑挑刺!”吴先生忍不住跟朋友吐槽。无独有偶,另一名家长李女士也表示,她为了帮助儿子记住这句话,也费了很大的劲。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专门编选的材料。不少老师、家长却发现,即便是一些权威教材,也存在一些瑕疵。 文/记者林珊郭文娟李小庆实习生王艳漫画/小牛

责编/陈玉清 美编/郭航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特别关注A14

即时互动:@厦门晚报 @我要说 厦门网:www.xmnn.cn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词语很费解 句子长得“让人断气”■中小学语文教材部分内容存在瑕疵,我市一些教师、家长给予挑刺■教育专家称教材总体是适合学生的,我们要尊重教材但不要盲从

李爽还指出,教材本应有指导意义,但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内容,却是含糊不清,避而不谈。比如,《愚公移山》里的“曾不 能 损 魁 父 之 丘 ”,“ 曾 ”到 底 是 读

“céng”还是“zēng”一直没有定论。这就导致不同老师教的是不同读音,甚至同一个老师教的不同届学生读音也不一样。有的字在旧版本的教材中是通假字,到了新版本里又不是通假字了。到底是为什么改,教材也没给出解释。

如果学生问到这种有争议的内容,老师怎么讲?李爽说,老师只能告诉学生,A专家这么认为,B专家这么说,我们比较认同哪一种观点。如果学生再追问,考试怎么办?老师只好说:“考试一般不考这种有争议的。”

此外,教材也存在部分文言文书下注释不清的问题。比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伤仲永》中,“从先人还家”的注释是

“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有学生翻译这句话时就机械地译作“跟从王安石死去的父亲回家”。李爽认为,只要稍加改动就可以避免闹笑话:“先人,先父。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父,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故,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王安石写作此文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所以有此称呼。”这样,追加了“先”的解释和背景交代,学生就不会机械照搬了。

省特级教师肖俊宇:

尊重但不盲从教材有错的可适当提出

厦门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省特级教师肖俊宇说,小学语文教材的改编幅度不同,有些版本“多改”,即把原文改编成符合现代语言习惯和学生年龄特点,并且通俗易懂的文章;有些版本“少改”,主张尊重原文,保持其原汁原味。

肖俊宇说,现在学生使用的教材比较折中,只是有些因为编者原因和篇幅限制,难免会为了表达某种意思而有些瑕疵。比如,不同时代有要求认生字,有时候就会“强插”在课文中,实在无法改动的,就放在人名中。比如要教学生“繁”字,如果文章内容实在用不到“繁”,就把人名改为“小繁”等。

在肖俊宇看来,没有哪个版本的教材是百分之百令人满意的,但总体都是适合学生的。作为家长和老师,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应该尊重教材,而不是一味地贬低、排斥,这样可能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肖俊宇也强调,尊重教材并不等于盲从,教材中有些内容确实有错,可以适当提出,和孩子一起讨论,培养孩子的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让吴先生忍不住吐槽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第一课《燕子》,原作者为郑振铎。第一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让人觉得很费解。虽然原文就是“凑”,但既然是改编,就得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翻译”得更顺畅些。第二段“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更是让他憋不住:“这么长的句子,简直会让人断气!”

吴先生很纳闷:“怎么给小学生阅读的内容,不仅有费解的词,还有如此缠绕的长句,连大人都难以消

化!”吴先生对比了苏教版改编的《燕子》,发现后者更浅显易懂,适合孩子阅读(详见右图)。“给孩子‘吃的东西’一定要慎之又慎,切勿任意添加或‘超量下盐’,以免损害脏器,祸害无穷。”吴先生说。

李女士的儿子今年也上小学三年级。上周她陪儿子背诵《燕子》,读到“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这句时,她也觉得

“太绕了”。她指导儿子如何断句并配上图,儿子才记住。对于“凑”字,李女士给儿子的解释是“组成”,儿子这才理解。

教材里的“刺”可不只这一处。我市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指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1课《普罗米修斯》存在文图不符的问题。文中写道: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

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该教师说,文字表达的是普罗米修斯遭受极端痛苦,但配图看不出他被死死地锁着,而且周围的环境很优美,看不出他很痛苦,反而让人觉得他在大自然中很享受的样子。

“这篇课文还有另外一个问题。”这名教师补充说。文中写道:“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该老师说,老师们常常教育学生要知错能改,但文中普罗米修斯说“决不会承认错误”,这与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应该改为“决不会无过而认错”。

我市另一所小学的一名教师指出,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课《自然之道》倒数第二段写道:“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该老师很疑惑,十多只幼龟,普通的棒球

帽能装得下吗?该老师说,课文第二段中写道:“绿

龟长大后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的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由此可推算,一只幼龟大约重3斤,十多只就是30多斤,一个普通的棒球帽怎么装得下?

厦门实验小学一名语文教师指出,目前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使用的是人教版(课标版)教材,有些选文内容与时代脱节,且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例如,小学四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已落后于当前社会科技发展水平。

该老师说,单从写作技巧来看,这类选文可以作为语文写作的范文,但从理解文章主旨方面而言,就需要老师搜集更多资料去弥补课文中因

时效落后造成的不足。双十中学语文教师李爽也指出,

教材里从来没有针对青春期朦胧情感的文章。教材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并不代表这个问题不存在。“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课本里没有这类文章,学生也会到网络上、杂志上去寻找答案。”李爽打比方,这就好比是

“正餐里吃不到,只好去吃野食”。“为什么不给学生一些正面选文,告诉他们别人是如何正确处理这个问题的呢?”她说。

教材中还有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出现错别字。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1页“日积月累”中,把“外甥”的“甥”写成“生”。

同样是这册书,“语文园地四”中的“识字加油站”下有一张动车票的图,显示票价为“¥317.5元”,数字前面有“¥”,后面又加“元”,二者重复。

观点

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句子长得“让人断气”长句费解

文字要表现极度痛苦 配的图环境却很优美文图不符

一个普通的棒球帽 装下十多只3斤重的幼龟常识错误

选文内容与时代脱节 与生活联系不紧密时效落后

对有争议的内容避而不谈部分文言文书下注释不清

模棱两可

“外甥”写成“外生”“¥”与“元”重复使用

低级错误

■人教版与苏教版改编后的《燕子》,略有不同。